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2024-06-26

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精选17篇)

1.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一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学校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我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2.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二

一、运用语言+情感等, 烘托氛围

课堂就像一个大舞台, 教师既是 “导演”, 又是 “演员”, 与学生 ( 演员) 共演一台戏。 教师的教学艺术彰显教师的功夫, 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中, 教师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真挚、饱满的情感, 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 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去吸引学生,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样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综合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

例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西安事变”这一知识点时, 要站在本节课学习的角度即抗日战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角度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教师的指导性语言可以提醒学生从什么角度开始思维, 怎样思维。 如“如果你是张学良, 处在那样一个环境, 面对两难, 你会怎样去做”等语言。 “一个环境”, “两难”都是很好的预习题, 不仅让学生知道要了解什么, 同时也知道思维从什么地方开始。 同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利用网络、书店等有效途径搜集资料。 在已有知识和资料的基础上, 小组内合作性学习, 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进行探究、发现或验证, 得到初步研究成果。 主要相关的指导性的语言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你怎样做”“如果…, 那么你…”“这样… , 那么会… ” “ 如果我是张学良, 我能够怎样去做? ”“如果我是蒋介石, 我会怎样去想? ”“如果我是张学良, 我会不会去抓蒋介石? ”等指导性、启发式的语言。

较之传统教学往往“开板就唱”, 以将历史知识告诉学生为己任。 例如, 讲 《西安事变 》时, 往往会直接切入主题, “张学良一向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不断效犬马之劳, 却为何要兵谏蒋介石? ”“日本侵华步步紧逼, 国难当头, 蒋介石为何不抗日却积极‘剿共’? ”“蒋介石该不该杀? 为什么? ”“当时逼蒋介石抗日是否可能? 为什么? ”两相对比, 弊端一是教师“先入为主”, 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需要什么。 暴露出教师的权威性下只背教材不背学生, 只教知识不传授能力的陈旧观念。 即便学生的探讨也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的, 从而仍然没有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即使教师教法更新, 但语言功底与新课程标准跟进不够。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 重视语言的魅力, 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二、利用图片、实物、借助音乐, 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体验历史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虽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但是要想达到对于知识的真正、彻底的理解, 还是需要进一步去理解透知识, 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很好地提供这样的辅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实地理解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 图片、实物、音乐、史料等直观素材的展示与解说, 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 同时还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 并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 在讲到新中国外交这一专题时, 就可以这样来辅助教学, 课前屏幕展示《国家》歌词, 上课铃响, 教师宣布上课, 播放歌曲《 国家 》, 同学们一边欣赏, 一边在屏幕上播放三组中国外交图片, 第一组中国古代千年辉煌外交图片展 (如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 ; 第二组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外交图片展 (如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等) ;第三组新中国外交成就图片展 (如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 约两分钟) 。 图片展示完毕, 歌曲播放停止, 屏幕再现 《国家 》 歌词, 教师总结:“ 一个时期外交的兴衰与成败, 不仅与外交官的睿智和个人魅力紧密相关, 更重要的是同本国独立自强与富强为基础。 上下两千年中国外交, 再现了中国由辉煌——衰败——强大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伴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外交政策的出台, 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外交领域又取得了哪些新的成就呢? ”这样安排的设计意图, 三组图片增强学生感知历史的直观性, 通过对比,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弱国无外交, 而如今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高度, 由此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既创设情境, 又激发兴趣, 同时还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一箭三雕。

三、组织学生模拟表演, 体验历史情境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要切实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的效果优化。 其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来模拟表演是非常好的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形式, 创设表演情境, 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人物, 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不断地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 就能够以历史剧的形式, 来让学生自己呈现俄国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在情境设置上可以以当时俄国一个普通家庭的经历为线索进行环节的设置, 把整个表演分为:幸福篇、不幸篇、抗争篇、再抗争篇、骄傲篇、感悟篇等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进而增强历史教学趣味性, 力争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努力营造仿真的历史情境,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达到课堂高效的教学目的。

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积极的学习心理氛围,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言而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水到渠成。 在进行角色扮演时, 应注意切不可采取“戏说”的形式, 需在尊重客观史事的基础上, 再现当时的场景。 另外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史学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能适时地应变、拓展,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需求, 充分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来辅助历史教学, 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

摘要: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赖于课堂实效的增强, 有赖于灵活多样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有赖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科学地运用。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出发,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充分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来辅助历史教学, 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

3.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三

随着计算机技术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己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对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的同时,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来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巧妙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它能够利用新技术,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它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也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这是其它辅助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刚上课,就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伴随着轻柔音乐置身于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中,当看到一朵朵花动态地开放时,学生由衷地惊叹。用这种形式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声、光、画来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自发地探究事物的奥秘的心情也油然而生,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情境再现,引发学生共鸣美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在自然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火山》一课的教学中,我将莫邦热卢火山的喷发情景真实地再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在惊心动魄中将火山喷发所引发的岩浆四溢,浓烟弥漫等现象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在惊叹自然界神秘莫测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弄清原因的欲望。三、模拟实验,便于学生理解科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要想掌握它,就得亲自观察、实验。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自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丰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获得理性认识。但小学科学教学中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又不能通过实验演示其过程,使讲授者乏味、听者厌烦,教学效果很差,也往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演示,推陈出新,将微观世界宏观化或将宏观世界微观化,将物质的变化过程逐步展开,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去认识物质的变化,揭示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启迪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优化科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叶的蒸腾作用》教学中,我将叶的蒸腾作用全过程以卡通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把水蒸气幻化成一个个小娃娃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根部并不断地往树木的茎、叶奔跑,当一个个开心小娃娃争着从叶片表面飞起时学生们开心的笑了。通过这种形式把原来极为抽象的蒸腾作用生动地再现,再与观察外罩塑料袋植株的实验结合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四、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是其它教学设备所不可比拟的。它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教师或课本获取信息的较单一局面,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我校根据改革需要进行开发,在安装了整套科利华教学网络版外,还自行开发了科学专题学习网站(风)和《灵巧的手》,及《燃烧与灭火》、《一片完整的叶》、《花的构造》、《沉浮的秘密》等课件,在全国、省、市各级获奖的同时,更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有效的资源的同时,还实现了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流动的空气》一课中,让学生登陆我校制作的《风》科学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需要与喜好有选择地了解关于风的类型、危害及利用等相关知识并加以汇报,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各种利用后,激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以“如果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想利用风为人类做些什么”,拉开了奇思妙想环节,这时,你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奇妙的幻想世界,有的说,我想发明一台风能电脑,这样到野外也能用电脑了,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抗病毒风扇,只要一按开关,消毒液就会散播在空中,把非典病毒消灭光;有的说,我想制作一个风能救生全,这样火灾时人们就可以远生了……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利用信息技術与科学课程整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所学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想象与创新,从而达到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4.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四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罗骏 联系电话:***

摘要:在教学中,教材上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材料往往不能准备齐全或无法准备,降低了教学效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生活资源 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谈几点心得:

一、让生活话题进入课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用科学的眼光来验证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教师可以于生活情景来创设课堂,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我在成长》一课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又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向征得几位同学的同意,请他们拿出自己不同年龄时的照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他们自己来发自身成长的的变化,学生们一看照片便积极讨论起来,每位同学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体变化上。在些基础上,再把“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体验中学习科学。很多学生都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们“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让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得到灵活运用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陌生,学生就会产生“实验只能在学校的实验室操作”的错觉。如果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时,学生就能在课后继续进行他们喜爱的科学探究了。

实验中要多用我们日常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自己去试验探究。在我的试验课上,许多材料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废旧品,如:铁钉、螺丝帽、细铁丝、饮料杯、钥匙环等。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又如在物体的沉浮实验中,我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胡萝卜、鹅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小木珠,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很好的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探究他们在水中是否沉浮。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猜测时,会多走一些弯路。因此生活化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让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学习《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将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四、让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提炼出来后又服务于生活,所学的科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非单纯的抽象说教。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后,学生知道食物链是动植物之间的一种食物关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动物终止。然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动手活动,让他们分小组制作“食物链”。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食物链”,有环形状的,有圆片状的,形式多样,我毫不吝啬的称赞他们有创意。我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不小心”把食物链中的某一个环搞烂了,并问道:“如果食物链中的某一个部分的动植物灭绝了,那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有觉得有很大影响的,也有觉得没影响的,学生们纷纷的讨论,各抒己见。我在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的时候,插入了一段视频,让他们通过观看,知道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如果某一个物种灭绝的,对其他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那怎样才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呢?让我们动手、动脑来想想办法,保护地球吧!”学生们有说写倡议书的,有说要制作宣传标语的,有说要严打乱砍乱伐的,有说要建立保护区的„„我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个一个的科学活动,一点一滴的把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5.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五

—吴正宪老师的《估算》观后感

我有幸在今年4月份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光盘,看后受益非浅。吴老师对估算的教学目标要求吃得透、挖得深。她从科学知识和学生实际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既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又注重让学生在感受估算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新课伊始,有的学生提出“估算有什么作用?”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创设三个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学习估算的作用,积累估算的经验。课始,出示超市购物中遇到的三个问题,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估算的意义;课中,称大象的体重,学生展示、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策略;课尾,乘车、过桥问题,更是匠心独运,既让学生体会到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估算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到辨证思想。这种情景让人眼前一亮:从生活实际入手,利用生活数学理解书本数学,又用从书本数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吴老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把握到位,在倾听中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会抓住重点顺其思路往目标上引导。如吴正宪老师在组织学生探讨估算方法这一过程中,吴老师先让学生一个个做自我解释思考过程,她不急于归纳总结,而是适时的加以引导和小结。如“你是往哪了估?(往小了估)给这种往小了估的方法取个名?(小估)”,“既不往大估也不往小估,往中间凑一凑,叫中估。”多么通俗易懂的话语,“不往大不往小,中间凑一凑”足以阐述了估算的一种方法。吴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了几种估算方法后,接着让学生与精确值进行对比,发现估算具有合理性,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与精确值越接近越好。最后在充分认识了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合理性后,才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语归纳概括:“其实估算方法多样,不管怎么估,都要凑整,四舍五入法很重要。”而这句简短的总结之语又在思想方法上落下了点睛之笔。吴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估算,鼓励学生解释估算过程和思路,引导学生在解释过程中和在估算和精算的对比中对估算的方法策略进行二次反思与调整,逐步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在深刻感受估算价值中学会了估算的策略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感受估算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在上述目标的达成中,吴老师还对学生的估算作出了适当评价。吴老师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鼓励,对学生的不同估算方法都加以适当的评价,以一种独特的命名方式来肯定学生的学习,学生说大估就大估,说小估就小估,只要把握标准和度就可以。

6.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篇六

1、形体语言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

心理学家分析,处于9—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欠佳,尤其是对两种语言的集合,若上课时运用一些形体语言则能让他们迅速理解而无需中文翻译。形体语言具有形象性和分析性,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时比语言解释更清楚,更直观明了。如在理解thin和fat的时,教师可先踮起脚尖,身体上提,两手放于胸前做窄条状,然后说:Thin, I’m thin.同时声音放尖;再矮下身子,两手放在体前做宽阔状,说:Fat, I’m fat.同时声音变沉变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这两个单词的意思了。如教现在进行时,教师可边做运球投篮动作,边说:I am playing basketball.且有目的地提高am playing结构的音量。然后让学生自己操练,让其慢慢体会。

2、形体语言能鼓励学生,使他们对英语更感兴趣

爱因斯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他们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初学英语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形体语言的鼓励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收效更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将枯燥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教材的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把教学活化为交际。如学Can you help me?时,教室里先放一个纸箱,教师边做动作边谈:This is a box.(指着纸箱)The box is very heavy.(抱着纸箱做出很吃力的样子)Can you help me ? Can you carry it with me?(指着一名学生和纸箱)这时学生都很乐意去帮助他们的老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也就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对于句型的理解也更深刻了。现代英语是Living Language,是用于交际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代表不同的意思。如美国人有个使用频繁的手势,即用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O”,表示“OK”;在日本,这个手势表示你在谈钱;在法国,它指的是毫无价值的事;在希腊,这是一个猥亵的动作,你可以想象美国人在希腊使用此手势所产生的后果。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和介绍形体语言,会使紧张的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3、形体语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次只能维持15—20分钟左右。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较为稳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是决定课堂效率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必要的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常用的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摆首、手势等等。由于这些非语言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更为合适。如眼神的运用不仅可以与学生交流思想,而且能够辅助言语控制课堂。又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用点头、手势等形体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以在讲课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悄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

7.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七

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其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保证了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模式。它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同学之间通过相互交流, 发现问题, 修正错误, 增长知识, 训练能力, 其教学效果大大优于个人单独学习。

二、大学英语课堂上提倡分组合作学习的原因

国内高校经过连年扩招, 使我们的课堂教育也从小班走向了大班。面对这样的大班, 我们的英语课堂也面临着十分困窘的境地。大班授课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授课制,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 这样的授课形式虽然花费时间少, 内容多, 但是抹杀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学习, 束缚了他们个体的语言实践能力, 同时也无法顾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那么该如何上好这样的大班课, 成了我们必须好好面对的问题。有许多的同仁提出了很多改革大学课堂的方法, 其中分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如何使分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利用首先, 我们先谈谈分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曾提出合作学习的特点是:

(1) 共同发展, 善用差异;

(2)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3) 利益一致, 责任明确;

(4) 公平竞争, 奖励集体。

分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水平相当, 且每个小组成员各有所长, 因此分工明确, 彼此合作,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发展交往能力。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保证了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些是跟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质的区别。

其次, 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分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目前大学英语教育所采用的教材编写模式都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 以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新标准大学英语》为例, 我们对一年级两个班70多名学生采用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依据分组合作学习特点, 合理分配小组

分组的时候要兼顾男女性别搭配、英语水平及自愿原则, 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但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总体水平又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要有一名组长 (group leader) , 负责每次活动的分工安排, 且每个小组的人数在6人左右 (人数多, 参与机会少, 人员少, 则达不到合作效果) 。在合作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之后, 每组选一位发言人就本组的意见向全班进行陈述, 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而且组内成员还可以互相监督, 从而按时完成布置的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

2、围绕课文, 教师分配小组任务, 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 (这些角色可以定期更换)

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文《Diary of a Fresher》为例, 在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查询关于英国和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同, 然后分组进行交流, 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 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而且也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了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益处和乐趣, 同时, 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 而是学生占了主动学习的地位。

3、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 评定合作学习的效果

要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估, 必须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评估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学习的质与量、评价整体合作效果等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估, 还可以提出改进和反思等。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 分组合作学习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首先, 分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会针对老师分配的任务, 通过网络, 图书馆资料等手段进行材料收集、编辑、整理,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提高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也能使教师和学生充分的互动起来。

其次, 分组合作学习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普遍大班授课的情况下, 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和锻炼。

再者, 分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都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这些素质也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改革使分组合作学习变成了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现从合作学习的原因入手, 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践为切入点, 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利用,优势

参考文献

[1]Hodge, B.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s[M].1981, 9.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

[4]朱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8.故事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篇八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所作演讲《讲故事的人》的结语部分。故事在文明传承与人类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讲故事成就了莫言,如何让讲故事成就学生和课堂呢?受此启发,我在历史课堂中大胆采用故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故事的曲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学生在这边,历史在那边,学生并不能真正走到墙的那一边去,所以他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该要有勇气推倒这堵墙,跟学生彼此真心面对、真诚对话。连接学生和历史之间最好的介质就是故事。这是因为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不自觉地进入到主人公的情境中去;故事通常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迅速抓住人的内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结论更吸引人。一段好的历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讲好的故事;一个有好故事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第二,故事的代入感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能体验历史课程,而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一维性、不在场性和不可变更性,这些特点制约了体验的实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历史课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很好的尝试,它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种主人公的代人感,与历史人物同悲、同喜,通过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与心情,达到“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效果。

第三,故事的细节性能填补历史的“空档”。历史是人们记载下来的,人们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记载各有取舍,详略不一。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历史时,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历史记载中存在着许多的“空档”,那些最精彩的细节已经被湮没了,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重新架构起历史的网络体系。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故事想象和经验掺入,在证据支持下,构建一种将历史空间、时间和人物整合为一的故事情境,把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把孤立的证据联系起来,从而还原整个鲜活、生动、丰盈的历史给学生。

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历史课堂,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历史真实。历史故事虽然含有想象创作的成分,但虚构绝不等于虚假,完全脱离史实胡编乱造的做法断不可取。近几年穿越题材影视剧蔚然成风,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在运用故事教学时以史料为依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加工。

第二,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故事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学情、课时等有侧重地选择故事,不能漫无目的地说故事,一味追求刺激学生兴奋点而偏离了教学知识点,那样的课堂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第三,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由故事引出的提问要指向明确,紧扣主题,简单明了;要具有思考性,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还要有发展性,从一个问题开始而引发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学做法。

第四,掌握语言艺术。讲故事,既然是“讲”,必然要依靠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来呈现。阿尔伯特·麦拉宾的研究表明,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7%来自于语言文字(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55%来自于肢体语言。因此,会讲故事的历史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编剧”,他能捕捉到那些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感人的情节,将它们活生生地带到听众面前。他还是一位天才的“演员”,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从听觉、视觉、感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从他的口中讲出的历史能够入耳、入脑、人心。

9.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篇九

课程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实际,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也将难以实现。

一、对地方课程资源研究的认识

地方课程资源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现实课程资源,它的宝贵与丰富,是因为它的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和生命力强,所以应该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地方资源“活”起来、“亮”起来。

从学生生活出发,回归生活,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最真实有效的。

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大意义,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指导实践,使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教育,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过去把教材作为惟一的教学蓝本,即“教教材”;而现在就应该把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之一。但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被动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既然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出来了,教师又该如何将其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呢?下面我就几个实例来讲述一下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实例一:

记得去年我第一次讲到“热爱祖国,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我的家乡是个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出行又不方便,双休日想上街去买本书都不方便,有什么好的?”听到学生的这番话我不由一惊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会有学生嫌弃养自己的这方水土的呢?肯定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全面。幸亏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了解四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且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图片资料,以备课上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激发他们对自己身为四川人的自豪感,方才扭转了个别学生的这种想法,从而能够由衷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正是由于用好了“可爱的四川”这一地方课程资源,才得以在加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正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

实例二:

在七年级讲到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时,当时适逢四川在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借着这个时机,我想到了与其讲那些大道理,不如让学生去进行一番调查,调查一下我们广安区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全区上下又是如何做的?根据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村和居委会的情况,于是就按照学生所属村和居委会来分组展开调查。没想到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们都表现非常积极,当时就开始推选组长,着手进行分工。一个星期下来,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大到村委小到家家户户,怎么进行环境整治、改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有的小组还以自己小组成员的家庭为实例,写得非常详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想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比起讲道理来得更具有教育意义。

像这样在教学中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一点体会

1.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程资源原本就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对课程资源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将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将会感受更深,意识更强,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课堂“活”了起来。

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所获得的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乐学了,爱学了,好学了,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10.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

二、探究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探究内容。学生已经在上一阶段的物理课程中了掌握了圆周运动规律的知识,以及表示圆周运动速度快慢的物理量,准备开始学习《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程中的物理知识。

(二)探究任务。

1、物体做圆周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2、当物体失去了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力时,会立刻沿着该点切线开始做直线运动。

(三)探究过程。由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定1名组长作为发言代表,每组提出一种探究方案,经过教师指导后,确定以下三种探究方案:

1、用一根比较结实的软绳,一端紧紧拴住一个小球,另一端用手抓牢,在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慢慢抡动,使小球开始做圆周运动,此时体验手的用力情况和小球的受力情况,当松开软绳时,观察并记录下小球的运动情况。

2、乘坐一次出租车,在出租车到达红绿灯路口右转弯时,体验自己的身体状态,记录下出租车的运动情况,并说明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3、将一根软式排球放在一个布袋中,用一根绳子紧紧将布袋扎紧,和小组队员来到学校空旷的操场上完成一次游戏。一名学生抓住绳子使软式排球开始圆周运动,其他学生站在不同位置,当这名学生松开手中的绳子时,看看哪位学生能够用手接住软式排球,思考接住软式排球的学生所站位置和松开绳子的学生所在位置存在怎样的关系。

(四)探究结果。

1、全部学生的记录认为当松开软绳后,小球不再做圆周运动;一部分学生的记录认为松开软绳后小球开始做直线运动;还有部分学生的记录认为当手拉住软绳使小球做圆周运动时,软绳绷得非常紧,小球运动越快时绳子绷得越紧。

2、全部学生的记录认为自己的身体会往出租车转弯的相反方向倾斜,部分学生在解释这个物理现象时认为是自身的惯性所致,该现象说明当出租车转弯时,身体有开始做直线运动的表现,如果用手拉住车内扶手或者依靠车门时,身体才会和出租车一起做右转弯运动。

3、部分学生记录自己接到了软式排球,是因为自己所站位置和放开软式排球的位置相连在圆周运动切线上,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探究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从《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探究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参与探究活动非常少,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基本上自主完成了探究方案的设计和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在选择探究方案时给予了一定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设计探究方案,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了自己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可以发现探究活动中的各种物理规律。

在此次物理探究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开展分组讨论的机会较多,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合作讨论,动手完成实验,记录相关数据的整体过程。当学生被探究内容吸引时,完全有能力通过大家的智慧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即可。

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探究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的是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虽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或许会碰到困难,需要教师给予相应指导,但学生还是能够从探究活动中学习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内容。从教学效果来说,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实验远远比教师枯燥无味地传授物理知识更加令学生信服,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从物理实验中获得的新知识,很愿意自己尝试完成实验,记录数据结果并拟出结论。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学生不但不能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出任何异议,长此以往还会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抹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积极采用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人创意思想,尤其是一些平时物理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很可能会挖掘出其内在潜力,使其对物理问题有更多的独特想法,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关注和肯定,会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进而会对物理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有效提高物理成绩。

综上所述,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自主探究更符合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探究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1.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 质疑精神 运用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欠缺的现象

1.我们日常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进行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工作,而在课堂中对科学问题进行质疑的比较少,更甚者为了保证教学进度(科学知识教学传授进度)的顺利完成,少给学生质疑的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质疑。

2.在课堂上学生质疑能力产生后,不在教师的教学环节中,而被教师所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不再喜欢质疑。

3.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喜欢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质疑,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分析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更获得向深层次科学进行探究的能力。

二、有效质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实践

(一)更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质疑能力

目前开展的课堂教学各项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学贵则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目前,很多教师在工作以后,对教学理念的学习不再重视,一直以自己愿有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好的。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更有能力的接班人。为此我们教师应该摆正心态,更新教学理念。

要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思考任教班级学生质疑能力不足的原因。再则,根据原因设计相对应的策略,如:加强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对一些同学胆小怕说错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学会质疑才能消除他们依赖教师传授知识的心理,变被动获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欲望,点燃发现问题的导火索。

(二)教师要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载体,课堂是学生质疑的最好场所。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节课教学中,通过学生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知道了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蓝紫色的物质。本课最后“制作神秘的信件”的学生活动: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送给同学,让同学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学生通过制作和喷碘酒让字显示出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白纸喷了碘酒后也变色了。

教师适时提出:难道一些白纸里也含有淀粉?

学生也产生同样的质疑,于是进行交流讨论,决定找各种纸来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碘酒会让有的白纸变色而有的白纸不会变色,如普通A4纸会变色而宣纸不会变色。

学生讨论产生质疑:会不会造纸的时候使用的材料不一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查找书籍、网上资料等方式了解造纸的过程,最后发现不同的纸造纸的材料和工艺是不同的。

本课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素养来检验或者说对教材中出现的内容进行了质疑,通过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得结论。并对书本中的神秘信件活动进行改进:不能用一般的白纸来制作,否则就是失败的“神秘信件”,要么用宣纸,要么用另外的方法来制作,、如用维生素C溶液写字,涂碘酒来显字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的疑问要思考,引起学生的质疑,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质疑。

(三)利用学具差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因此,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实验教学中学具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有的实验没有配套器材;有的配套器材简陋,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需要学生自备实验器材,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备学具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斜面的秘密》一课教学时:由于农村学校缺少斜面的实验器材,课前教师布置每小组准备长50厘米左右,宽20厘米左右表面光滑的板一块,教师提供重物以及测力计。

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实验数据记入表格:

通过学生的实验,全班的反馈,得出了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好,正当教师准备课堂小结的时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我们小组与那个小组在斜面的角度上是一样的,重物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小组的斜面会比我们小组省力?

这个疑问完全是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教师观看了两个小组的木板后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把这两个小组的木板拿到了讲台上。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他们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会差别那么大呢?

生:(仔细观察)观察发现两个小组斜面的材料不一样:一个小组的木板是废弃的家具板经过油漆的,另一个则是有点潮湿的木板。

师: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斜面的省力情况呢?

生:(思考、讨论并且用实验验证)感受到了斜面表面的光滑程度不同而导致摩擦力不同,使得省力情况也不同。

师:那么干的木板和潮湿的木板对斜面的省力情况有没有影响呢?再次引起学生的质疑。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和实验验证,使得学生对斜面省力情况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使学生斜面省力情况的知识理解更加的完整化,严密化,科学化。学生质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查找资料等方式得到解决,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加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有效质疑产生的成效

(一)有效质疑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和课堂上的有效质疑能使得教师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处理好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小学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师的有效质疑,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质疑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平时应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善于发觉学生的质疑潜力,鼓励他们多质疑,高质量地有效质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改变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动脑筋的状态。学生的有效质疑,才能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创新来源于有效质疑,在现实环境的需求下,可以想象,科学课堂从科学常识传授为主转化到以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素质为主,将会成为未来科学教学的主流。只有通过不断有效的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原建琦.新课改下学生质疑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9.

12.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二

关键词:智能手机,高等数学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需要学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无论是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还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抽象和严谨,逻辑性很强,相比中学数学难度大了不少。而且教学内容比较多,但近年来课程改革还压缩了一部分课时,教师没有时间像中学那样反复给学生讲解习题巩固知识点。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课后学生很难找到老师辅导答疑,除了课堂,教师和学生没什么机会交流,学生的很多疑问积存了下来,慢慢学习进度就跟不上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没了。同时由于扩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导致这门课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境地,极力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我们随着历史的年轮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很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已经随着现代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大部分一线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国家投入了很多资金给高校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大多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仅仅在使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这样的层面。这样的认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极不相称的。201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处在这样快速发展时代的任何人,如果不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只能被这个时代淘汰。

二、移动学习与智能手机的利用

一直以来大家关注的是老师怎么教,很少有人关注学生怎么学。像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只顾着把定义、定理、公式告诉学生,很少关注学生吸收了多少。也就是说教师只顾传递知识,而不关心学生内化知识,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Alexzander Dye)。智能手机是一个非常方便实用的移动学习工具。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因为其大众的价格和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公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的85.8%提升到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幕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人人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进行娱乐、购物等等,但是调查发现他们很少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学生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有高校为了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要求学生上课时把手机放讲台,视手机为上课的敌人。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抬头听老师的课,这是一种多无奈的做法。高校何不把这人手一台的手机利用起来,让手机成为一个得力的学习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开放的移动终端产品,大家可以免费下载利用。家长与老师与其抵制学生玩手机,还不如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来学习。移动网络的覆盖,使得移动学习随时随地得以进行。

以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为例,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利用智能手机:

(一)老师布置好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利用手机课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用手机可以轻松地搜索到很多高等数学相关视频,有重点高校老师录制的,也有普通高校老师录制的,难度深浅不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视频在任何时间、空间进行学习基本知识点。有了这样的准备,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习题等,从而达到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当今国内外所推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巩固已学内容。如在学习了介值定理这个知识点后,学生通过手机搜索可以找到很多介值定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是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

(三)也可以通过微信、QQ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学习内容。在内化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碰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找到帮手了,随时随地解决问题,不用再积累问题了,从而高效地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如在学习导数时通过反复巩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那么接下来的不定积分的学习就得心应手了。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做为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制作微课视频。网上的高等数学学习资源是海量的,但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的学生使用。对于某些学习内容,如某个知识点、某道习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录制合适的学习视频供学生使用。

(五)借助智能手机促进合理评价。目前大部分高校评价高等数学成绩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笔试的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相对片面,主要以学生课堂的表现作为判段依据,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状况难以评价。若利用智能手机,学生成绩的评定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微信群讨论的参与度给予综合评价。用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的参与高等数学的学习。

有了如此便利的移动学习工具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教与学已经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三、结语

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不仅是大家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更是大家学习的好帮手。推进信息化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的新方向。做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会,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有了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方便且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加上教师坚定不移的教改信念,高等数学的教学信息化改革一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数学素养必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道路是遥远的,但每位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也能对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11/22].http://www.cnnic.net.cn//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2014 3 10.

[2]新华网.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5/11/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3/c_128051909.htm.

[3]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3.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三

大家好。今天有幸来到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觉得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有讲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主要讲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在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我们来谈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听到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它解释不清楚。很多老师会觉得,多媒体课件不就是PPT吗?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到底是不是呢?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多媒体:能够传递信息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都叫媒体,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融合就叫多媒体了。我们县的教室里都有的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音响设备等都是多媒体设备。

再说到多媒体课件,我选的这个定义有点长,老师们可以浏览一下,红色字体部分是我想强调的内容。多媒体课件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所以我们最常用的PPT课件是多媒体课件,除此之外,用其他软件制作的课件,比如flash、微课等等也都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主要解决的应该是教师用语言、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一句话很重要,它关系到多媒体课件应该呈现什么内容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类型:我想说一下第二种分类。助教型多媒体课件顾名思义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主要用于课堂演示教学,比如我们最常用的PPT。举个例子,我们初中地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是我上课用的PPT课件,用来讲解,并且补充课本内容,为我的教学服务。学生只能看课件,而不能去操作课件。

助学型多媒体课件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课件,主要体现在界面上的交互式设计,让学习者进行交互式操作,可以让学习者主动自主的学习,所以也称为自主学习型多媒体课件。比如同样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个知识点,这个是我用Authorware制作的一个交互式课件。学生可以操作使用这个课件自学或者复习巩固,进行易错知识点的自我检查等(当鼠标移到山脊部位时,下方就会出现山体的名称和等高线特点„„),在后面还有练习题,学生完成后会计算出分数。如果做的更进一步,还可以加上题目的解析等。这种学生可以用来自学的课件,就是助学型的多媒体课件。

另外,我觉得微课也是一种很好的助学型课件,而且制作简单。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做些助学型课件,发送给自己的学生自学巩固,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大家可能都做的不好,有些老师不会做这样的课件,有些老师会做但是因为惰性或其他原因迟迟没有做,比如我。这是我们在多媒体课件应用方面做的不好的一点。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想跟大家总结一下助教型多媒体课件,主要是PPT的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老师们可以回想一下你在教学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好在以后的课件开发和使用中避免它们。

问题一:很多老师不加改动的用别人制作的课件上课。有些是用同组其他老师制作的课件,有些是从网上下载的,工作忙起来可能连看都没看一遍就直接去上课了。虽然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太好的。

问题二:课件制作的过于精美,或过于刻板。为了突出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很多老师花大功夫制作技术含量很高的精美课件。比如:背景图片非常好看、字体颜色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动画效果多种多样的。如果课件过于花俏,反倒会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美课件本身,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没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过来如果课件非常刻板,看上去很单调也不好,课堂沉闷。问题三:课件应用过于频繁。有些老师在一节课中设计了大量的课件,整节课老师在不断的展示课件,一页又一页,到下课有时还看不完。这样课件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思考成了辅助。学生像是在看电影,“走马观花”的被动“接收”知识,没有思考和知识内化的时间。这种为应用而应用的课件使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其实很少。

问题三:缺乏师生互动。有些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教师,常常将自己置于计算机后面,专心地讲解屏幕上的知识点,埋头操作多媒体课件,忘记了观察学生的反应,不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课堂上缺少了师生互动和交流,那课堂就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在教学中不再是主体地位,而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也演变成了计算机的操纵者而已。

问题四:课件内容成为教材的“复制品”。教师如果直接将教材内容“复制”到课件上,上课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这样做简化了备课过程,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学生的听课效率必然会下降。这样的课件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问题五:课件设计主次不明显。一方面是指课件内容设计的主次不明显,学生在学习时抓不住重点。另一方面是指课件的背景设计等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上面所说的问题,在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方面,我觉得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服务的,是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知识的。

课件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比如我们地理课上学习某个区域,播放相应的景观图片、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子3,比如我在讲授西北和青藏地区时,设置PPT自动播放优美的景观图,配乐选择具有西部民族风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对西部地区心驰神往,对接下来的学习非常有帮助)老师们可以体验一下。在知识巩固提问时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例子4,比如我提问气候类型的分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说出小鸟经过的地区的气候类型,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就高了很多)。另外,课件内容不应该是教材内容的堆砌,而应该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比如我们地理上学习夏季风的进退时,教材上只有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图,如果把这些放到课件上有什么用呢,学生看书就好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找一个动画放到课件中,一看就明白了。课件还可以用来补充材料(例子5,比如以前学习西双版纳地区时,我补充了一些材料,让学生总结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另外,用课件来进行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结构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也板书也可以,但是课件展示更节约时间,也比较卫生。(比如地理上《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知识结构,突出了这两个地区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将本节知识回顾一遍,串联起来,效果就很好)。

第二:课件的风格要符合学段特点。幼儿园小学的课件可以鲜艳活泼一些,高学段的课件应该朴素实用,颜色不宜太鲜艳,杂乱,要让学生们看上去舒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背景设计方面:一个课件标题页面可以用不同的背景和字体,其他页面背景要基本一致。字体字号方面:选择投影出来清晰的字体,字号大小合适,能让学生看清,每一页尽量一致。比如我现在用的这个PPT,除了特殊的几页(标题页,结束页)背景不同之外,其他都是相同的,试想一下,如果我每一页都用不同的背景图,老师们在下面看着就非常乱了。这些都可以在幻灯片母版中事先设置,(举例:在视图中,有幻灯片母版设置这项,把背景、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设置好,就不用每一页都重新设置了。)。在动画设置方面:每一页的动画效果不宜太多种类,(例子7:文字以各种形式出现,非常杂乱,像放电影一样吸引学生眼球,效果就不好。再看这个,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做了这个幻灯片,动画效果非常多,本身这个知识点不好理解,如果我的动画五花八门,文字从四面八方出现,学生就更晕头转向了。)

第三: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制作或修改课件。课件不一定非要自己一点一点做出来,每节课自己做课件很麻烦,也不现实。我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时整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已有的课件进行修改,让课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上课时教学思路更清晰,而不是让课件牵着鼻子走。另外,自己制作的课件风格一致,学生看着更有亲切感,接受度更高。

第四:课件内容要设计合理,突出重点。尤其是助学型多媒体课件,知识体系完整,如果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无所适从。比如微课,每节微课帮助学生突破一个知识重难点就好,如果贪多就会嚼不烂。

第五:教师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创新。除了PPT之外,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flash动画、微课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有老师想做但是不会做,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叫“我要自学网”,上面以微课的形式教授很多软件的应用,大家可以学习。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理解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的关系。是不是有了多媒体就不需要板书了呢?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乎是不板书的,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自信,也不会画图。另一方面是太懒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受到板书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知识点一点点的呈现在黑板上,最后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这个效果比用课件呈现出来要好得多。另外,板书灵活多变,可以根据课堂的不同情况灵活生成。并且结构清晰、字迹工整、画图优美的板书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更加崇敬,教学效果更好一些。老教师们教学基本功过硬,不用担心。像我一样基本功不怎么过硬的教师,也要大胆的板书,因为我发现,即使我把中国地图画的像个鸡蛋,板图效果也比不板图要好。

而多媒体相对于板书来说是新兴事物,合理运用可以带动课堂变革。比如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

所以,老师们在用好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要摒弃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4.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四

仓房初中课题组

刘志刚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与学,积极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益、效率、效果,才能搞好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进而达到国家要求的新一轮课改的意义。因此,如何研究和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要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才能调动广大教师推进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积极性。

1、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评价就是目标取向的评价,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就是把评价视为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结果与预定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其方法是关注课堂上教师知识讲解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与形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如概念教学“一个定义三项注意”,不讲概念产生的背景,也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仅从“逻辑意义列举”概念要素,和注意事项,包括“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无法形成相对的“心理意义”。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很少甚至没有去关注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的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

2、新课改下应建立的评价理论依据。

新课改的评价应放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上,《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科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科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评价也是教师的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科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首先达到专业化的知识,包括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二是能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承诺与责任,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矛盾突显和留守儿童增多的情况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能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教学实践技能,包括指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反省自身教学的能力,四是班级领导和组织的知能,包括承担领导和组织的责任,建立不断的专业学习,包括广泛地学习,实践的学习。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而进行的评价。

3、课堂教学的评价特征。(1)、民主、平等、相互协商的评价(2)、关注非预期效应和效果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外,应十分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效应和效果而且教师对非预期目标出现的处理正是教育教学的艺术性所在,是教师潜意识、潜在特质的一种表现,是教师和学生的闪光点。(3)、多元化的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由评价双方商定评价方案,从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出发,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不拘泥于对评价对象的知识、能力的评价,还会涉及其情感、性格、审美情趣、创造天赋等。(4)、过程周期性的评价

新课程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所以评价过程实际上是对评价对象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4、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素(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活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忌大而空,大而全、面面俱到。(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目标实现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作用中的对象和实体。教学组织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挖掘其内涵,切忌出现脱离课本进行教学。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如认为教材内容“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误解本次课改提出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真正意图;不善于或不愿意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等。(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教学心理环境:学习是发生于指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是惰性还是灵活性的,取决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和形式。要创设好课堂教学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及早地将师生良好的情绪进入学生的心理,融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进入学习与探究活动中。(5)、教师行为:为人师表,端庄得体,确定合理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材料,恰当地安排教学活动,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6)、学生行为: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还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7)、教学效果:主要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成就如何。

5、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方法(1)、教师自我评价:是一种反思性的评价,指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等情况,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等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他人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通常能客观公正的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其方法有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调查试卷,同行评价,书面测试等,同时也要防止只说好的,相互吹捧,不愿指出缺点。(3)、学生评教: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都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提出的,他们的观察比一般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真实可信,而且学生参与评教有利于师生沟通,从而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15.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五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形象思维发达, 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例如在讲《血液循环》一节时我先用传统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一节课, 可在课后问学生教学效果时学生摇摇头:“没听懂。”后来我在网上寻找了一些关于这节课的课件接着又给学生讲, 谁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 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总是很难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余地需求, 束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远程教育资源的恰当应用, 不仅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 而且能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和心灵的陶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能够给教学工作带来方便和快捷, 增大教学信息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的特征, 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而进行课程改革的农村学校教师来说, 无异于雪中送炭。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示范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 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设计, 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用少量的时间设计出了高质量的教案,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媒体展示中课件的应用能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 增强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引发学生的联想, 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给课堂注入活力。

(三) 远程教育资源, 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容易造成“只重视技能,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只见技法, 不见思想”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课堂上, 学生在纯洁、高尚的课程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感染下, 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将思想品德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

(四) 远程教育资源, 有利于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不仅烦琐而且抽象, 由于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这些知识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 删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比如, 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时, 过去我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 以语言讲述为主, 板画为辅, 虽然也能强调重点, 但缺陷是既不真实, 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现代化资源中的媒体资源, 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 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 使其具体形象,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动画过程中, 我还通过暂停放映, 教师解释, 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 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 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 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

(五) 远程教育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信息技术课引入课堂, 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 远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面向广大学生, 引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 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证明, 学生对远程教育的兴趣非常浓厚, 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生动直观、易懂、易记、便于理解。有时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 打破了教材的限制, 主动在网络中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增长见识, 丰富生活。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就有了全新的改变, 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就会在学生中逐步建立。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注意力集中, 多种感官受到刺激, 易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 同时还能够节省教学时间, 增加教学密度, 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 远程教育资源的恰当应用, 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远程教育资源的充分应用, 为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编辑/牛萌

16.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学生资源  利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92-01

学生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来自学生的,包含其已经学到的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自身情感以及动作等,经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后产生的有助于教学的一种资源,它是课程资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指出了学生在课堂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们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当中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例如学生的言语、在教学中产生的情绪和具备教学意义的环境、信息等,择其有利的部分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当中,便能实现教学的更好效果并且促进学生知识的提升。

然而,当下很多教师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当中,常常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来按部就班地讲解课程内容,忽视当中的可以利用的学生资源,不能对教学当中出现的新信息做出及时的捕捉和处理,因而不能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一、实现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

学生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方面,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时学生是否能积极地参与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另一方面,在建构主义中指出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已经带有自己以往的相关知识经验,教师重视起这些经验并进行有效的构建。

(一)学生个体资源的有效利用

1.善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前已经累积了一些英语方面的知识。在计划教学备案的时候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本身已具备的知识,及时准确地发掘其已有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合理地利用起来,在与学生的互动当中转化为有效的学生资源,从而在学生在对以往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回忆、温习的同时也为新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2.留意学生的错误。在实际的教学进行过程中,很多英语老师一味地去追求学习信息的准确,不懂得去发现并利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发生的错误。然而,往往错误的信息会比准确的信息更具有利用的价值,学生的错误很有可能是更好的教学资源。作为初中英语老师,应当在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其引导,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当中自主地去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合理地利用错误带来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对纠正后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兴趣、生活经验等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些差异,并创造机会将其合理转变为有效的学生资源。例如,可以让英语口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领读文章,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当小组长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在差异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在学生自身得到知识拓展的同时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4.注重学生的情感。英语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资源,尽量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从而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其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二)群体资源的有效利用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群体性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的探讨、调查等等,更好地完成学习的目标。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的学生资源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每个英语教师都迫切关注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当强化教师对于学生资源的重视度,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发言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有效的资源,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生资源理念,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资源。其次,教师要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当中,利用的是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少能进行自主的讨论或发言,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时把更多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做到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当中,才能使学生资源得到更好的展现与利用。最后,教师要结合对学生的深入的了解来做好充分的预设,给学生参与英语教学留出更好的空间,由于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预设的弹性,从而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灵活、及时地进行掌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多样性、待开发性、难以复制性等诸多特点。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加强自身的资源意识,把握好时机,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教学当中发现并合理地去利用学生资源,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更好完成。

参考文献:

17.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篇十七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村英语课堂效率。小学农村英语教师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下,要引导教师利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模拟现实语境辅助教学,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农村英语教师要用心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帮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

在当前的农村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颇受欢迎,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认知的情境,从而构建教学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而信息技术却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能生动而又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原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避免了纯文字的讲解和凭空的三维想象,教学变得形象化、生活化、立体化。

2、扩展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到饮食、问候、行为,大到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无不渗透在语言中。接触和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信息技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为了解英语文化架起一座桥梁。例如,五年级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个Fun facts,如果仅靠课本,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讨论都很难开展,因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背景了解很少,当然不知道从何谈起。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然后,将它们整合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充满异域风情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们的视野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世界意识显著增强。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常用手段,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形象记忆和感性认识,如实物,模型、挂图等。受条件的制约,有时无法进行直观教学。但信息技术能突破种种限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共存的学习材料,有效地进行直观教学。例如,课本中有些食物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如salad、pizza、hamburger;还有一些动物,如dolphin、koala、giraffe、lion等,不少学生也没有亲眼见过。对于这些单词,学生们只能对照课本上不太形象的图片凭空想象,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所以,课前我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处理制成课件,并在显示单词的同时还配上发音和例句,让学生边看边读,效果非常明显。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4、信息技术为广大农村英语教师的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源 现在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我们农村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多媒体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农村英语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播放动画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配上色彩鲜艳的动画效果,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如学习三年级下册Head, shoulders , knees, and toes英文歌曲,我播放大屏,出来的音乐配上电子动画,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一看就明白歌曲内容。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

5、运用微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微课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它主要包括:微课堂(视频)、微设计、微反思、微练习、微资源和微简介。其中以微课堂为核心内容,基于问题解决,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灵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年龄特点。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Fun story ,Christmas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把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及礼物用文字或图像以解说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录制成微课堂,课前提供给学生学习、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带着对圣诞节的浓浓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6、信息技术条件下造就了农村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迎难而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小学英语课堂, 信息技术条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或微信群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让家长督促、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这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良性循环,很好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开辟了教改的新天地,推动着教学不断地前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有时不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通过亲身实践和深刻反思,我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很多人认为英语课堂上不用信息技术就意味着落后,不少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课堂上频繁使用多媒体,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内容,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切换不断,忙得不亦乐乎。多媒体占据大半时间,唱了主角,教学似乎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交流,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以前课堂上那种气氛热烈的对话和讨论难觅踪影,语言的训练更是严重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只能起辅助作用。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展示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讨论和练习。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获取最佳效果。

2、精心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主要通过课件来完成的,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1)文字要精练,字号适中,字体变化不宜过多;(2)背景图案要淡雅,简洁明了,尽量减轻视觉的疲劳;(3)图片的数量、动画的成分和声音的刺激不宜过多。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总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际,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原则,精选课件的内容。切不可盲目追求艺术感,甚至把本来简明的知识搞得繁杂,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因多媒体的便利而忽视了师生之间语言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多媒体的频繁运用使教学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它不是全能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实践性,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问候、讨论、回答等,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爱,体现和谐之美。这是多媒体无法比拟的。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坚信只要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一技术,就能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

姓 名:高秀辉

单 位:焦山寺中心小学

上一篇:白水中心小学2012下期末表彰大会主持稿下一篇:国省考类比推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