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共9篇)
1.《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一
次北固山下
教学流程:
1、导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我们在小学学过他的诗歌有《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等等。那你喜欢哪一篇?
甲:《赠汪伦》,因为它传达了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情谊,令你十分感动。
乙:《静夜思》,因为它写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孤独愁苦,抒发了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思乡之作,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许多多。那么,当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漂泊在外的诗人王湾会有怎样的感概?我们今天通过《次北固山下》来倾听他的心声。
2、老师泛读。(我们都说题好一半文,其实古代诗歌也不例外,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能从诗题上获得哪些信息)
动词:次,停留;名词:北固山下,江苏镇江之北(地点);主人公:王湾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件: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
3、学生大声朗读(思考: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他总有事做。那么请同学们归纳出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
所见(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残夜)(江春)
所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所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新整合: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整体感知:那么作者的心情是高兴、喜悦还是愁苦、失落了?
4、古代诗歌体裁了解。(这首诗歌属于什么体裁,同学们不知道,那么老师给
同学们补充介绍)
形式上:
1、古体诗:以五言、七言居多。特点,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太讲平仄,用韵自由。
2、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律诗,包含五言、七言律诗,其中每首律诗共8句。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合起来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局叫尾联。其中,颔、颈两联一般讲究对仗。绝句,包含五言、七言绝句,每首共四句。
(不仅要记住这个顺序,还要注意颔和颈联的写法)
其次,老师再补充一下5字诗句的停顿,要么是2/3,也可2/1/2,还可2/2/1,当然一首诗歌也可同时采用这3种停顿
5、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次/北固山下(无言律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尾)
(学生再次朗读,去体验划分的停顿节奏)
6、诗意梳理。(自由朗读,4个小组讨论,推荐1个代表说明疑惑之处,每个小组梳理2句)
①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②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③ 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④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旧年”。
老师展示:
行客前进的路在青山之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回的家书不知到达何处,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7、诗句赏析。(学生分角色朗读,前4句女生,后4句男生)
问题设置:A、文中共有三联写景,一联抒情,请找出。
B、你喜欢文中的哪一联,请做简要分析?
首联,虽然作者想象客路在青山之外,但是青山与绿水以及行舟都是实在的,具有画面感,它们构成了一副美丽的青山绿水图。
颔联,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副美丽壮观的大江行船图;其次,就是感觉特别工整,读起来容易上口。(老师补充)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为啥特别工整,读起来容易上口。引入对仗:它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它体现了诗歌工整、均衡相互映衬的美感。)[对颔联的对仗解析给学生看,示范]
潮与风名词,平与正形容词,两与一数量词,岸与帆名词,阔与悬形容词。并且对应之处平仄相反。
引申:文中除去颔联以外是否还有对仗?(有,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让学生分析对仗)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说你觉得这句最好,为什么?)
答案设置:
1、一是正如刚才强调的对仗的作用,工整、音韵和谐。
2、启下的作用。“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正是因为时间推移,才让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生”与“入”字的巧妙运用。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突出了蓬勃的生机。
D、尾联,因为运用家书、归雁等意象,点名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本诗中,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诗句,请再次朗读全诗】
8、本诗思想主题:(先引导学生总结,老师在归纳)
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初春来临之际,经历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之后产生的孤独愁苦之情以及对对家乡和亲人浓烈的思念之情。
9作业要求。A、以“我在远方”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关于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章。
B、背诵并默写本诗。
2.次北固山下__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方案二:
以回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一)简介律诗文学常识。
(二)简单介绍作者。
(三)多角度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后教:
(一)略。
(二)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其作品存世不多,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却成为千古名句,为天下人所传颂。
(三)略。
(四)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常用来形容社会安定繁荣)
诗意:春到江南,雪消雨降,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风顺而平和,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天空。
提问:“阔”字好在哪里?
(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意: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提问: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提示: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语言上炼字炼句)
②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时间过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事情总会向前发展。)● 拓展
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思乡之情)诗意:思念家乡的舒心,不知现在到达什么地方了?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提问:此时此刻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四、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着自然的理趣。
五、作业设计(四选二)1背诵并默写诗歌。
3.《次北固山下》 篇三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4.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篇四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的景象,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及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人们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新旧年交替时的江南景象。尾联部分,作者抬头见到北归的大雁,触景生情,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的意境优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抒发了诗人远在外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流行歌曲许巍的《故乡》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渲染情感气氛。
2、学生齐读诗歌,听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小组讨论(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具体意思,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表达自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诗歌的感悟教学,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及意境。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播放歌曲的时候,声音有一点小,没有调整好,所以气氛渲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2、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同桌互译诗句)环节,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交流。
3、对课堂的宽松、活跃氛围营造不到位,所以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练有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深入思考。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有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5.《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 篇五
《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
【原文】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
【翻译】
行客要走的道路呀,就在青青的北固山之外,碧波荡漾的长江之上。江水潮涨,漫平两岸,江面变得浩浩荡荡,辽阔无边;顺风的白帆,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红日从东海上冉冉升起,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陽那边。
【注释】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客路青山外:行客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绿水前:远行的船却在近前的绿水之上。绿水,指长江。连上两句,大意是说,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客路”和“行舟”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潮平两岸阔: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使江面开阔起来。
风正一帆悬:船儿顺风而往,远远望去,开阔的江面上一叶轻舟,船帆好像悬挂在空中。
海日生残夜:海上一轮红日刚刚生起,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还日,指长江下游宽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陽。残夜,指夜将尽但还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来早,一年还没有过完,春天的脚步已经迈进了“旧年”的门槛指江春,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春意在旧年未尽就先新年而来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家书要送到哪里?想托北归的大雁带回洛陽。乡书,指寄往家乡的书信。归雁,指北归的雁,传说雁能传书。
【赏析】
王湾(6一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说:“王湾,洛陽人,先天中进士,开元中分校祕书,终洛陽尉。”曾经两次参加朝中校理群书工作,后任洛陽尉。王湾成名很早,往来于吴、楚之间,著述很多。公元7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陽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作于此时。这是一首写风景的`诗,作者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即所谓的即景生情。在旅途中,有感于江南春早,旧年将尽,远行未归,触发思乡情怀的一首抒情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暖了,春来了,飘流他乡的游子舟行于“青山”之外,扬帆于“绿水”之前,清新而又明快,令人赏心而又悦目。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描绘一幅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画卷,与下联的“两岸”、“一帆”对水陆的描写有着密切的联关系,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也为后文触发诗人的乡愁设下了埋伏的一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联完全是写景,积雪融化,汇集了千山万壑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此而愈发宽广,再加高高挂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辽阔。辽阔的江水衬托着“一帆”,勾勒出一幅鲜明壮美的大江行船图画。“平”、“阔”、“正”、“悬”堪称为诗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为即景生情之关键,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一由想象的无限空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乡做客日久,自然引起归乡愁思,诗人把浓浓的乡情巧妙地融入于“海日”、“江春”之中,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乡之情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因此自然地引出尾联的盼望托雁传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借鸿雁传书以寄托无尽的归乡情思。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想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景物通通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6.次北固山下读后感 篇六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时达,归雁洛阳边。
次,意思为远行中临时停留住宿或者驻扎,这里特指停船。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城北,扬子江江滨,是镇江“三山”名胜其一,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雅号。
出门在外远行经过北固山,扬子江水碧绿如玉,我的小舟就停在江岸旁。江潮平静江面开阔,扬帆远走的行船顺风而去。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江上仍有残余的夜色,但是岁末的寒意已经被冲淡许多了。家书什么时候才会被亲人收到?希望归雁回到洛阳的时候我的亲人能接到我的.消息。
我这个异乡客经过北固山,眼内山前是一衣绿水,所乘行舟就停在岸边。扬子江上江潮平静使江面看上去颇为开阔,一艘船正鼓着风帆往远处驶去。正在缓缓升起的太阳驱散着扬子江上的夜色,岁末的寒意被这暖阳冲淡了需多。抬头看到了一行归雁,心里不禁希望这鸿雁能将我的消息送回家乡洛阳去。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2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作者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题目里提到的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以北,三面临江。诗人行舟绿水前,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燕,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客路青山外,上岸之后还要跋涉的驿道,在青青的北固山外,诗人看不到,这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眼前却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上涨碧波荡漾,与岸齐平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王夫之说,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象,通过一帆悬的小景,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稍纵即逝,怎能不令离家日久的诗人感慨系之?此联妙在诗人是在描写江景、节令,无意说理,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或许是有意为之,而天然去雕饰。难怪殷璠给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的高度评价。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水上的诗人还要继续在驿路奔波,思乡思亲之情何以堪?家信都早已写好,只是不知如何寄回洛阳,正巧北归的鸿雁掠过晴空,诗人自然想到了雁足传书,欲托雁捎信。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浓浓的乡思愁绪。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相关文章:
1.《次北固山下》教案
2.《次北固山下》课件
3.《次北固山下》改写
4.次北固山下教案
5.改写次北固山下
6.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7.《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
8.次北固山下课文翻译
7.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欣赏 篇七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评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8.次北固山下扩写作文 篇八
行舟江上,观看江景,只见风平浪静,恰逢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广无比,却一览无余,真如万亩景象尽收眼底,真乃快事。若风起云涌,风正对而吹之,一叶孤帆傲然耸立于江面之上,如悬于天空之中,谓之“悬”只因其险,又见前后左右尽无二舟,只独孤一人行之江面之上。
忽想起儿时父母之爱,同伴之谊,怎不勾起几分愁肠!又望天际,见残夜未去,新日已来,旧年未回,江春已至,不得不惊于时光勿勿,宛如流水,滚滚东流,一去不返。心思此乃大年三十,乃团圆之夜自却孤身一人,漂泊江心,怎不悲乎?又见一群大雁向南飞去,思雁必经其乡洛阳,更勾起片片愁肠,忽想起“雁足传书”之掌故,便望渐远入雁,幻雁捎其家书而返洛城。
9.次北固山下扩写 篇九
放眼望去,两岸是青山,我被锁在一汪碧绿之中。()云,在我的头顶上飘来又飘去,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柔软的白云,那么近,又那么远。正如我的思乡愁绪,身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可心里却时时想着家乡,念着亲人,那么远,又那么近!
我坐在船舶上,轻轻地顺着绿水行进。我站在船头,凝望着江面――不知,家乡的亲人可好?我何时才能回到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本不应该在这儿的,是吗?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与家人团聚,也许,只有我,只有我会在这个本该回家的日子与家背道而驰吧?
岸边的桃花早已悄悄开放,垂柳也抽出了新条,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意早已闯入江南
排着“人”字行的大雁略过江面,向北方飞去。我朝着大雁呼喊:“北归的大雁呐,到洛阳时,记得帮我捎一封家书!”
【《次北固山下》教案】推荐阅读:
次北固山下扩写作文08-19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01-11
北固山游记六年级写景作文11-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10-1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08-02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2-17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及答案参考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