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谨心得体会

2024-08-26

弟子规.谨心得体会(共14篇)

1.弟子规.谨心得体会 篇一

同时她说,母亲从小就会注意细节,她学到母亲的真传,她也告诉儿子。她说从小儿子每一次到医院打预防针的时候,其他的宝宝都哭得很大声,但是她会跟她的儿子讲:宝宝,这个打针就是要让你快快地长高,让你身体能健康。所以乖宝宝他就不怕痛,一点点痛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她这个小孩每一次打针,他都很勇敢,一点都没有哭叫声。由此可知,从小的家庭教育,从小小的一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错过教育他们的机会。

一个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懂得善用时间。一换下来的衣服,你就把它叠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皱皱的不好看,同时也会减低它的寿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时也应该很善于整理这个家庭,把家里会打扫得很干净。过去这一个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于在很快的时间,就把家里整理好。后来我就赞美她:这个实在很难得,得向你学习。她很客气讲,她是得力于母亲小时候的教诲。可见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们再看第十五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这一条也是前面第十四条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们穿着更要得体。所以,这里就讲到穿着打扮不应该华丽。“贵洁”,最主要是在于整齐干净。

“不贵华”,不重视华丽,不重视流行。为什么?因为你重视流行,你要走在时代的前端,你就要花很多钱,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这些都有偏颇于奢侈跟浪费。有很多人他都会觉得衣服永远少一件。我曾经就问刚刚提到的这个朋友,我说为什么你每一次都穿得这么好看?她说母亲从小就给她一个观念,衣服你在打折的时候去买,买整套的,你穿衣服时间很短,一搭上去就是一套。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不用在那里搭配。只要端庄的衣服,我们一穿起来就会觉得很整齐、很好看。你再善于保养,你把它挂得好,把它挂得整齐,你穿起来不会皱皱的,你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奕奕,非常的靓丽。

所以衣着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出门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们这样的穿着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很重视衣着,所以才讲到“上循分,下称家”。这个上,还有下,有两个意思:如果你是长辈,你应该怎么穿?“循分”,应该按照你的年龄、按照你的地位来穿着,不可以穿得不得体。“下称家”,如果你对待晚辈,或者晚辈的穿着,我们也要注意。年纪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过老成,年纪大的人也不可以。我们在家里穿着,对子女也是一种教育作用。父母穿得不得体,儿子看起来会觉得父母怎么好像很邋遢一样。

所以,在此地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主妇,往往都会觉得在家里没有关系,随便穿无所谓。殊不知,孩子从小就看到母亲的模样。母亲在家里如果不邋遢,穿得也不是太随便的话,从小子女就会觉得母亲相当的美丽,相当的雍容,相当的端庄。如果母亲在家里也随便穿着,头发随便梳一下,或者绑一下,这样的仪容打扮也会让子女觉得在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个不好看的妈妈。所以在此,做母亲的在家里,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典范,在家里的穿着也要适当,更不要疏于打扮。

古人教导妇女要有四德,哪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其中就有一点叫妇容。我们对于自己的容貌要特别注意到,不要让人觉得在家里像黄脸婆一样,出门像一朵花,这样对子女的影响也很大。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母亲美的一面,这样对小孩来讲也不是很好的。

过去在教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就问到我。他说:老师,你难道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吗?我一时很惊讶,因为他才五岁而已,为什么会这么注重我的穿着?因为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是上书法课,我很怕我的衣服被小朋友弄脏,几乎每一堂课,固定的一堂课都穿固定的衣服,所以学生看到老师就永远是那么一套。这个学生他因为每一次看到老师都是穿一样的,我就跟他讲:老师不是没有衣服,是因为衣服经常被你们碰脏,所以才经常穿这样的衣服,是以免把好的衣服、漂亮的衣服被你们碰脏了。但是想一想,就觉得我这样是错误的,于是后来只要上课的时候,我都注意自己的仪容、自己的容貌、自己的衣着,不光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每一次有不同的衣着,也要让他觉得老师每一次都耳目一新,精神奕奕。

所以被小朋友教了这一课之后,也特别注意到我们的仪容。非但是大人们会注意到,连小小的五岁小学生,都会注意到大人的衣着。所以身为父母的,身为师长的,我们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容。尤其衣服不可以穿得太紧,或者太暴露,这些都不好,都是很失礼的。尤其女生方面,我们的穿着更应该特别的注意,适当的打扮会给人很好的印象,人家第一次见面,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穿着随便,给人感觉就不一样了。尤其在面对面试,或者参加重要的聚会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仪容的整齐。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里就讲到饮食不可以挑剔。为什么?均衡的营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小孩从小他就会挑剔食物,孩子的发育就很难均衡。尤其现在孩子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几乎父母还没有动手,他就先吃。所以在饮食方面,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诫自己的子女,父母还没有动手,长辈还没有用餐之前,晚辈肯定不可以动手先吃。

除此之外,孩子挑食的习惯,更是从小就不应该让他养成。有一些习惯更差的,他会在菜肴里头翻来翻去,挑来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会在里头专门夹他喜欢吃的,从小就特别爱他,把他喜欢吃的,在众人之前就翻挑出来给他吃,这个也是很不对的。为什么?他会看到父母这样做的话就是疼他,所以他将来如果认为这是正常的,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这样挑。将来他长大到外头,就很容易有这种习惯毛病跑出来。

所以,从小不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一定要谨慎小心,要及时给他制止。还有吃饭的时候,饮食的时候,声音太大也不可以。除了吃饭不能吃过量,不能说他爱吃就尽量给他吃,吃了不节制,从小就胖嘟嘟的,这个也不好。“食适可,勿过则”,也就是说从小对孩子的饮食,我们也要告诫他要节制。不可以说今天饭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饭菜不好吃,不喜欢吃,他就少吃。从小养成他定时定量不挑食,这个孩子才能长得健康活泼,身体抵抗力才会增强。

我们也看到很多营养不良的小朋友,仔细一打听,我们看他的饮食几乎非常的挑食。因为挑食,得不到均衡的营养,所以才会感觉抵抗力不足,经常生病。所以从饮食方面,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饮食不过量的习惯。

小孩往往也会跟大人一道出去应酬,看到大人饮酒,有时候做父母的,看到青少年已经十来岁了,已经念了初中、高中了,往往也会斟一点酒给他喝。这也是不好的。在这里我们看到: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如果年纪轻轻,在少年的时候,他经常饮酒。我们晓得,酒喝多了会伤身。自古以来的酒,它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我们看以前的酒杯,它旁边有两个耳,高高的耳,你拿起来斟着喝的话,你大口就会碰到你的脸颊。所以,古人他喝酒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他不是饮酒作乐。

我们晓得,现在人喝酒就不一样了!往往有牛饮的这种习惯,而酒后又经常乱性,酒后丑态百出。所以这里就告知,我们从小子弟在家里头,小小的年纪不要让他学会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这个时候不宜给他喝,即使浅尝也不应该。为什么?因为喝酒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要戒除就很难。

我们晓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欢喝酒,就会有很多恶果。我们知道很多家庭会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赌。所以,既然酒的危害性有这么强,有这么高,做父母的不得不从小就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状况。尤其孩子出门,可能三五成群,他们就会去所谓的酒吧。如果去这样的地方,回来之后,你闻到酒味,应该及时地制止。因为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一旦养成,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都知道“饮酒醉,最为丑”。我们看到酒醉之人,他的丑态是不堪入眼,同时也伤害到身体。我们说“慎于始”,年纪轻轻的时候,做家长的在这一点也要特别的小心。尤其有些父母对酒也有相当的嗜好,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子女在旁的话,不应该饮酒过量,免得造成子女不良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十六条: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步从容”,就是我们走路的仪态。我们的姿势除了走路以外,我们站的姿势,我们坐的姿势,都要很从容不迫的。什么叫从容不迫?就是很缓和,很端庄,很稳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们晓得,这个人的性子肯定就是很急。这样的人,我们就会觉得他是没有耐性之人。长官看到你如此,他怎么可能把重任托付于你?如果在家里性子很急,一定很容易与家人冲突。在外与朋友交往,如果你个性很急,也会得罪很多人。走路、说话、站立的姿势,都让人觉得你很赶,你很匆忙,这样都是不对的。

我们经常听到老一辈人教导我们,人,坐要有坐相,立也要有立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这种仪容。但是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这种教育已经很少。我们也看到有人走路,头向来就是低低的,就是往前冲。走路的神态,我们也可以感受出来,有的人走路的时候不经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时候也是很难看,坐的姿势也不好看,也不端庄。这样都给人没有礼貌、没有家教的感觉,也是不好的。

所以,“步从容,立端正”。从小在家里,我们看到子女、子弟,家里的子弟走路不好看,我们从小就要予以纠正,坐的姿态,站立的姿态,也都要特别引导他。一个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连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副轻浮的感觉,轻浮的样子,这都是很不好的。所以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有赖于父母好好的教诲。同时做父母的,你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你在走路时是不是也那么赶?那么急?如果你讲话也那么赶,走路也那么赶,都是很急迫,子女肯定也会跟你一样。所以,怎样教小孩?就从自身开始先做起。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没有办法达到教育的作用。

我们再看“揖深圆,拜恭敬”。“揖”,古人讲“打躬作揖”,这是很恭敬的一种礼节。以前的衣服,我们知道袖子很长,所以打躬作揖怎样才标准?一定要圆,不能挤在胸口,一定是圆的。“圆”,也代表圆融,代表恭敬。我们现在不讲这样的礼节,我们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们也要发自内心,不要皮笑肉不笑,从内心做出你的和颜笑容,一定会让对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礼。

“拜恭敬”,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参加一些聚会,有礼拜的时候,我们在行拜的这个礼节,也要特别给人有恭敬的感觉。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首长,或者参加一些祭典的时候,我们从电视画面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拜法,他给人是恭敬的。有的人头只有低一点点;有的人他的腰很软,他就会稍微再弯一点点。有的人拜的速度很快;有的人很缓和。你会觉得他真的是很恭敬地在礼拜。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拜恭敬”。

2.弟子规.谨心得体会 篇二

一、染——春雨润物细无声

乔姆斯基认为, 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 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 我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体现中国古典民族特色。

在开学初的墙饰创设中, 我班专门开辟了一面有关《弟子规》内容的墙饰, 我对这面墙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布置, 力求让墙饰体现它的教育功能, 让墙饰“说话”, 体现它的知识性,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小书吧游戏区: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幼儿卫生间: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幼儿午睡室: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吃饭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上课时: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处处有《弟子规》提醒幼儿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在区域活动中, 利用《弟子规》的文章及故事图片制作成拼图, 投放在操作区中, 《弟子规》图文并茂, 集美、雅、趣为一体, 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二、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读”乃古诗研习之法宝。“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是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环节,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 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如:在刚开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不苛求量的多少, 只求培养幼儿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早餐后诵读几遍, 午睡时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 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一段时间后, 我把《弟子规》当作词, 用孩子们喜欢演唱的歌曲为谱, 让幼儿演唱《弟子规》。其次, 通过男女对吟, 师幼对吟, 幼与幼对吟, 单独对吟, 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 男女幼儿对读, 接句诵读, 多种形式的诵读, 让幼儿感到诵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三、释——百般红紫斗芳菲

1. 多媒体, 解诗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激发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 不仅是我们开展好《弟子规》教学的关键, 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弟子规》教学的起点。现代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为幼儿《弟子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和家长一起搜集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和视频, 并购买了与之相关的中华德育故事碟片。

2. 听故事, 明诗意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宜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 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 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 往往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良方。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 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理论的东西你讲得再好, 幼儿也记不住。可是你给他讲的故事, 他却记得非常牢, 即使有的孩子不会讲, 但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因此, 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 每堂课选出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例如古代的、现代的名人故事。他们听了故事, 就明白里面的道理, 也学会了经典的译文, 并且会对照着去做。

四、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时, 要引导幼儿自己通过品读《弟子规》, 想象诗中蕴藏的意境, 领悟诗中蕴涵的情感。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 但时代不同, 里面涉及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教幼儿学习“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时,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设置教学环节。让幼儿欣赏图片, 比如去亲戚家、朋友家里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放在购物筐里要付款;公园里我们看到美丽的花儿也不要去摘下它。同时让幼儿讨论, 这样的做法对吗。让幼儿在课堂上有话说, 有事做。幼儿在上课时发言踊跃, 积极表现, 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五、拓——千树万树梨花开

1. 入情境, 明事理

叶圣陶说:“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表演情境就是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它的创设融合读、思、演、评四方面于一体。幼儿在表演中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形象, 恰如其分地表达故事的内容, 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句简单的弟子规, 怎样让幼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教育幼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了解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式。比如:把现代人接人待物的一些礼节加进去, 把日常应该掌握的礼节、礼貌贯穿在《弟子规》的教学中, 引申为幼儿的礼仪课。一些课还可以设计成场景, 比如学习到别人家做客, 怎样敲门;家里来了客人, 怎么样待客, 端茶倒水, 送客到门口或电梯口时, 何时可以关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演练接电话礼仪, 学会不同场合的礼貌用语。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 既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又让他们身体力行, 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情节课, 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他们从小就扎下文明礼貌、谦虚待人的好根基。

2. 力行表, 落行动

《弟子规》学习活动, 多数是重在诵读《弟子规》文本,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 诵读文本远没有践行来得有实际意义, 为了让幼儿将对《弟子规》的理解落实在行动上, 我们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分解, 做成《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比如“朝起早, 夜眠适, 老易至, 惜此时”这四句, 体现在力行表中就需要孩子们做到以下几点:晚上不长时间看电视, 9点前上床睡觉。早上不赖床, 上学不迟到。画画、做事时认真, 按时完成。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六、促——映日荷花别样红

《弟子规》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 因为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 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 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 对幼儿的教育就越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诵读经典并从中受益。首先召开家长会, 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 把学习的内容经常向家长汇报, 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 教学收获很大。家长买了大字的《弟子规》张贴在幼儿的房间, 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幼儿一起诵读《弟子规》, 跟幼儿讲传统故事, 巩固幼儿的记忆效果。当幼儿行为习惯落实得很好时, 家长多鼓励多表扬, 让幼儿当父母的老师,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

3.《弟子规》“谨”主题团课总结 篇三

为积极响应系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倡学习《弟子规》的活动,2010年5月18日下午,数控0804班D组的同学组织全班同学在二教405展开了《弟子规》中“谨”的主题团课学习活动。

团课开场由本组成员罗超主领全班同学朗读“谨”的全部内容,让同学们对《弟子规》中的“谨”部分有大致的了解,然后由各个同学就个人理解“谨”中的一句话向全体同学解译其含义,如有解释有误的当场纠正。其间,黄荣斌解释了“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黄红莲解释了“晨比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同学们各抒己见,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大多正确,许多同学还结合自身实际讲解自己的主见,气氛甚是融洽。活动第二部分由本组成员龙庆芳、罗超主持,我们在黑板上写了“谨”中一些不全的句子,以填空的方式让同学们上来填写(不准带课本),难度提高了,但同学们的热情分毫不减,黄春德、罗成凤、陈日荣、宁春玲等众多同学上台轻松填写过关,主持其间故意刁难,例如直接问上台填写的同学句子的意思、单个字的意思、读音等等,不过这些都难不住他们,轻松应答。高难度的提问,轻松简易的回答,看来同学们对《弟子规》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已经做得相当的不错了啊!活动第三部分最是精彩,这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谨”中的相关语句来做相应的动作及表演,陈玉梅、黄秀萍表演了“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黄红莲表演了“宽转弯,勿触棱”;黄国欢、陈日荣表演了“入虚室,如有人”;黄秀萍、王堂明、黄春德结合实际表演了人际交往中不太熟悉的两人相遇时该如何打招呼,表演中随着表演者时而幽默时而滑稽的动作,笑声不断,掌声四起,表演中如有不当的地方,经同学们指出纠正后继续表演,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边表演边学习,于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导、指引着同学们的思想及行动。

此次团课圆满结束,结果比预期的好得多,这说明同学们对《弟子规》已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并能身心力行,我们组将继续带领同学们学习《弟子规》的内容,并为下次课由我们组负责的“余力学文”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数控0804班D组

4.《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四

作者:杨文华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本来是古代中国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但是在目前的现代社会里,也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意义。《弟子规》的内容分七个部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完全符合“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方针。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要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去。“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作为人民教师,在以往,学生出了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批评埋怨,认为问题的根源就在他们身上,用自己一相情愿的方法去改变学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使自己更加生气苦恼,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就会明白了,活泼好动,贪玩爱闹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心里应该少一些怨怒,多些轻松,少了盲目多了智慧,课堂上不辞辛苦的说教少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学习,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本能,天生是喜欢学习的,也都渴望自己能做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人的天性。孩子做不好,主要是大人引导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能顺应人的天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怀爱护之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应具备。教育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博大无私的爱。爱像春风,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爱像细雨,能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关爱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做为老师,必须提起一份为人老师的责任来,用我们的真诚去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用我们的探索和学习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未来。“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实践一句。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广泛运用,并经过家庭、学校、社会,逐步推广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5.知行《弟子规》学做有德人 篇五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释义:弟子规这本书, 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 在日常生活中, 要做到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姊妹。其次,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 要讲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释义: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 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向他人学习, 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 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 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第一章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释义:父母呼唤, 应及时回答, 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 要立刻动身去做, 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释义: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 是为了我们好, 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 父母责备教诫时, 应当虚心接受, 不可强词夺理, 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 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释义: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二十四孝的黄香 (香九龄) , 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 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 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释义:早晨起床之后, 应该先探望父母, 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 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 向父母报平安, 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 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 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 要保持正常有规律, 做事有常规, 不要任意改变, 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释义:纵然是小事, 也不要任性, 擅自做主, 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 容易出错, 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因此让父母担心, 是不孝的行为。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释义:公物虽小, 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 品德就有缺失, 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释义: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 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 要小心谨慎地去除 (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释义: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 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 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释义: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 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 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 我们一样孝顺, 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 体会父母的心意, 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 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释义: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 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劝导时态度要诚恳, 声音必须柔和, 并且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 要耐心等待, 一有适当时机, 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 再继续劝导。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释义: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 甚至生气, 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 也要恳求父母改过, 纵然遭遇到责打, 也无怨无悔, 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使父母一错再错, 铸成大错。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释义:父母亲生病时, 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 一旦病情沉重时, 更要昼夜服侍, 不可以随便离开。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释义:父母去世之后, 守孝期间 (古礼三年) , 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 不能贪图享受, 应该戒绝酒肉。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释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 不可草率马虎, 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 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 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第二章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释义: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 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 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 一家人和乐融融, 父母自然欢喜, 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释义: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 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 多说好话, 不说坏话, 忍住气话,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释义:良好的生活教育, 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 都应该谦虚礼让, 长幼有序, 让年长者优先, 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释义:长辈有事呼唤人, 应代为传唤, 如果那个人不在, 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 可以帮忙就帮忙, 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释义:称呼长辈, 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 要谦虚有礼, 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释义:路上遇见长辈, 应向前问好, 长辈没有事时, 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 等待长辈离去。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释义:不论骑马或乘车, 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 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 约百步之后, 才可以离开。 (古礼, 意在敬老尊贤。)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释义:与长辈同处, 长辈站立时, 晚辈应该陪着站立, 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 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释义:与尊长交谈, 声音要柔和适中, 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 也是不恰当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释义:有事要到尊长面前, 应快步向前, 退回去时, 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 应当专注聆听, 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释义: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 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 (堂兄姊、表兄姊) , 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姊一样友爱尊敬。

第三章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释义:早上要早点起床, 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因为时光宝贵, 转瞬即逝, 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悲伤。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释义:早晨起床后, 务必洗脸、刷牙、漱口, 使精神清爽, 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 一定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才能确保健康。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释义: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 戴帽子要戴端正, 衣服扣子要扣好, 袜子穿平整, 鞋带应系紧, 否则容易被绊倒, 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释义:回到家后, 衣、帽、鞋袜都要放在指定位置, 避免造成脏乱, 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成功的一半。)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释义:穿衣服需注重整洁, 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 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 才是持家之道。 (不要为了面子, 更不要让虚荣心做主, 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释义: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肉, 不要挑食、偏食, 三餐常吃八分饱, 避免过量, 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 危害健康。 (论语:“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 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 而不为外在的美观。)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释义:饮酒有害健康, 要守法, 未成年人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 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 惹出多少是非?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释义: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 不慌不忙, 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 须抬头挺胸, 精神饱满, 不可以弯腰驼背, 垂头丧气。 (立如松, 行如风, 坐如钟, 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 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 不能敷衍了事。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释义: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 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 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 腿更不可以抖动, 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 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释义:进入房间时, 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 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 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 以免受伤。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释义:拿东西时要注意, 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 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 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 也要像有人在一样, 不可以随便。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释义: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 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 也不可以草率, 随便应付了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释义: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 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 要勇于拒绝, 不要接近, 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 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 不听、不看, 不要好奇的去追问, 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释义:将要入门之前, 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 应先提高声音, 让屋里的人, 知道有人来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释义: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 而不是:“我, 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释义:借用别人的物品, 一定要事先讲明, 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 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6.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六

我对于弟子规这本书最开始的理解,只是认为是用来教育小孩子的一本书罢了,但当我开始阅读弟子规后,那浅显的文字却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才发现弟子规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读的书。

在读过弟子规后,我发现,身边还有很多人做不到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做人,去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人格教育,没有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用精炼的文字的告诉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友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书中用生活中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小事作为例子,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当屋里的人问“你是谁”时,不要说“是我”,让人无法分辨你是谁。

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一定有许多良好的习惯,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忽略一些小习惯,就算它再小,只要是好的,我们也应该虚心学习,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对于如何做人,无论是什么年龄我们都应该学习,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每个人都有传承的义务。虽然《弟子规》历时久远,而时代也在前进,但它仍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道理是需要我们永远学习,永远记住的,对于让我们如何可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帮助的。

7.《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七

佣人是没有办法用父母的态度教养你的孩子。还有,隔代教养。很多长者在做父母的时候是很理智的,当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个孙子怎么这么的可爱,他宠的不得了。孩子很聪明的,他知道每个人的底线在哪里?爸爸怕哼哼,爷爷怕哭,奶奶怕打滚……久而有之这个孩子就会爬到大人的头上,所以隔代教育不好,会宠,孩子还是自己带比较保险啊!最后还有电视电脑,孩子没有分辨的能力,在孩子的世界里不给他的好的他就自然会学坏的,现在很多孩子的言语非常的桀骜不驯而且粗鲁,这个啊都可能是跟电脑电视学的。

在大方广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叫做“电视带大的儿童”,大家可以去看看;科学已经研究出来,电视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好,所以我们的了,孩子的教育还是要靠自己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的。现在人的都会说: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经济环境,大家都会觉的,两个人不一起赚钱会饿死,你看我们爷爷那一代,夫妻两个只有先生在外面赚钱,而且还生了五、六、七个,他们有饿死吗?没有。

现在我们才养一个,还两个人赚,又怕饿死。我听到一个老师讲的实例,有一个妈妈想给孩子一个大的房子就不停的工作赚钱,好,大房子有了妈妈又想给孩子赚车,仍不停的工作赚钱,好,车有了妈妈又嫌弃不是世界名牌的车,还在不停的赚钱,好,世界名牌的车有了。她终于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那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任意妄为、肆意挥霍的的孩子,试问:你赚的很辛苦啊,那孩子花的很痛快,你在赚,他在漏。到最后孩子一无所长、一事无成更甚者作奸犯科,那时候我们做妈妈的.就一辈子担心,这个很危险啊!

8.《弟子规》诚信教育内涵及其特色 篇八

《弟子规》虽只有短短1080字, 但文字精炼, 内容广泛。本文拈出一个“信”字, 期望由此契入, 阐释其内涵与特色, 以理解清代初年的童蒙读物, 在现代社会流行何以可能。

一、《弟子规》所言之“信”的内涵

“信”为会意字, 从人, 从言, 所以“信”的一般意义, 指人的言说诚实无欺。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信, 诚也”, 而“诚者, 实也。”宋代朱熹又进一步解释, “诚”即“真实无妄”、“不自欺之谓”。“诚”多强调内向的追求, 所谓“内诚于心”, 而“信”是诚的外化, 所谓外信于行、外信于人。

《弟子规》之言“信”, 在内诚外信之上, 有许多内容上的拓展, 却又以通俗易懂的韵文形式表达出来。

1. 言必信实。

语言的信实是“信”的基本意义, 也是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的传统伦理对人的基本要求, 所以《弟子规》之信的部分开篇即言:“凡出言, 信为先”。青年学子乃至任何一人, 开口与人说话, 首先要有“信”, 即语言的真实性。与信实相对的是欺诈、妄语、奸猾巧佞之语。孔子非常反感巧言:“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因为奸巧之语是以人的自私和自我利益为动机与出发点的, 与孔子主张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追求相悖。“秽污词, 市井气”, 不但在语言上违背信实, 而且养成流俗恶习, 与《弟子规》对君子人格的培养相左, 期求青年学子务必戒除。

2. 言必信守。

言, 除了日常的说话外, 更有一种特殊的诺言, 即对特定对象的许愿、承诺。诺言所承载的内涵有强烈的针对性、有庄严的情感体验, 因此, 对诺言的信守显得格外突出。在中国古史中, 有关信守诺言的故事既多又感人至深, 最典型的是“季札挂剑”。季札不仅对一般的诺言要信守, 即使是“心已许之”而并未在语言上应允的赠剑, 即使被赠对象徐国国君已死, 也仍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心中的诺言) 。这样的事例多了, 加之又有孔孟等儒家千百年来的倡导, 自然形成了中国社会“一诺千金”、“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的信史传统。《弟子规》通过“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的告诫, 曲折地告诉人们, 不要轻易许诺, 一旦许诺就必须信守。

3. 言必谨信。

由于要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在言语、许诺上谨慎就显得非常重要。孔子说:“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 (《论语·里仁》) 又主张谨信并立, (“谨而信”, 《论语·学而》) 谨为有信, 信者必谨。《弟子规》将“谨”、“信”分立而述, 在“谨”的部分, 详述青年学子在行为上要养成严谨的生活习惯, 在“信”的部分则强调出言谨慎。所谓“见未真, 勿轻言;知未的, 勿轻传”, 任何事情在未见到真相之前, 不臆测, 更不在人前轻言妄语, 在对事物没有确知之前, 不任意传播。在承诺之前, 尤其要理性严谨, 三思而诺、三思而行, 所谓:“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尤其是有的诺言要用一生去守护与承兑, 不可不慎。如果轻易许诺, 可能进退皆错:进则不合伦理与法度, 不可兑现;退则违背诺言, 人格有损, 人不信任。

4. 言必有益。

《弟子规》之“信”的另一深意是, 言必有益, 而非有害。诈言妄语、巧佞之语、秽污之词, 以及飞长流短等, 于自、于他、于社会大众都有害无益, 所以要戒除之。语言的信实必须“惟其是”, 所谓“是”, 既指语言的真实无妄, 更有有益无害之意。既然如此, “话说多, 不如少”, 语言少而精粹, 做到“辞, 达 (意) 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切忌华而不实, 更不哗众取宠。

5. 信之修德。

《论语》是孔子对青年学子的教诲言论集, 《弟子规》是青年学子的教育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人生理想, 追求的是圣贤人格与君子品德。《弟子规》可谓是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传统人际关系教育的通俗版, 在内容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上与《论语》一脉相承。所谓“见人善, 即思齐;见人恶, 即内省”, 即是《论语》所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翻版,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自强不息的精神, 彰显了儒家对精神与品德的执著追求, 这种专一的内求, 足可以抵消对衣服、饮食等外在物质的诱惑;而在外界对自我的评价上, 追求“闻誉恐, 闻过欣”道德体验。青年学子处于品格的完善进程中, 犯错, 改过, 再犯错, 再改过, 最后臻于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所以《弟子规》之信,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 允许犯错, 敢于认错, 勇于改错。知过而能改过, 过错终归于无。

二、《弟子规》之信的特色

1. 信之系统性。

《弟子规》之信构成一较为完整的系统。“凡出言, 信为先”, “事非宜, 勿轻诺”等是为“信”。说话信实信守, 就是“言必信”;行为果断干脆, 就是“行必果”。但孔子认为, 如果做到这样, 仍然“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因为“信”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 如果没有内在之诚相匹配, 是不完整的。《弟子规》要求青年学子还要做到“见人善, 即思齐;见人恶, 即内省”。其中“思”与“内省”就是内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礼记·大学》) 所以内诚是根本, 外信是表显。只有内诚于心, 才能外伸于信。诚与信、内与外相统一, 才是真正的诚信。

在《弟子规》中, “信”单列一部分专门讲述, 但从“信”应有的延展性上看, 与“孝悌谨爱”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孝悌谨爱”可视为“信”的意义延伸。对青年学子而言, 在家庭关系中对父母孝就是信, 与兄长交往中做到悌, 就是信, 再广而泛之, 对一切人都能同类相爱, 就是信, 而在自我持身上, 能慎思、慎言、慎行就是信。所以, 信者必孝, 孝者必信;信者必悌, 悌者必信;信者必爱, 爱者必信;信者必谨, 谨者必信。

2. 信之教育性。

作为青年学子为人与生活规范的《弟子规》, 其教育性非常明显。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伦理规则, 是为人之本、立世之本, 故应首先确立, 行有余力之后, 再读书学习文化知识。换句话说, 《弟子规》期望青年学子将这些伦理观念内化为人伦素养, 外化为行为准则, 在首先做好人后, 再学习文化科技等专业与谋生技能。这一逻辑次序, 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实践———教育的目的以化育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为要旨。《弟子规》所言之信, 针对青年学子尤其童蒙的特点, 不但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在手法上也采用对比方式, 以强化伦理规范的是非色彩, 期望在是非对比中潜移默化, 使青年学子建立起正确观念。如“凡出言, 信为先”与“诈与妄, 奚可焉”;又如“见人善, 即思齐”与“见人恶, 即内省”;再如, 德学才艺不如人, 奋发自砺, 衣服饮食不如人, 不要忧戚等。

3. 信之实践性。

“信”是一种伦理理念, 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伦理之信, 必须具有可操作、可反复实践的特性。信的内涵之一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孔子说“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又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而在信的荣辱观上, 则做到“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孔子同时认为, 信的伦理实践具有普世的性质,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论语·卫灵公》) 在《弟子规》中, “信”的规范是具体的, 有着可操作、可反复的实践品质。如“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又如“用人物, 需明求;借人物, 及时还”等。

《弟子规》诚信观之实践性, 更体现于人的一种内心的践履, 这与中国伦理重视道德自律与体验有直接关系。《弟子规》以培养圣贤人格与君子品德为己任, (《弟子规》终句“圣与贤, 可驯致”可为证明) 所谓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虽具外在的实践性, 但终究要回归于人的内心, 回归于人的心灵。所以在《弟子规》之信的规范中, 在誉与过的态度上, 主张“闻誉恐, 闻过欣”, 不议论他人的长短是非, 而在自我修养上下工夫, 见善思齐, 见恶内省, 淡薄衣服饮食等物质欲求, 追求德学才艺, 以完善自我人格。

《弟子规》所主张的“信”之实践, 由外而内, 又由内而外, 有以内摄外、内外一致的辩证统一性。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上海:中华书局, 2005.

9.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九

《弟子规》,就是把圣人教育贯彻到生活中,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来。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十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应按《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献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体会后,才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熟读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花言巧语。

另外,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的、愚笨的、尊贵的、贫贱的,不同国界、不同种族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

10.背诵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十

二年级217班 李宇轩

《弟子规》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弟子规》共有七章,其中“信”这一章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规范,也让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文明上进的孩子。“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诚信,就如一俗语:“说出去的话是泼出去的水”是不能反悔的,说谎、骗人、胡言乱语都不可以的!现在班上还“流行”说肮脏下流的粗话了,还有一些骂人的话。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还是小学生,如果现在不学好,那么长大了,自己的路将会很难走下去,难道你们忘了弟子规中所说的:“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了吗?这样做只会让人讨厌,带坏校风,破坏自己原本好的形象。

11.弟子规.谨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弟子规》,品行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弟子规》的内涵与品行教育相结合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 品行教育古已有之。《弟子规》字句简单, 内容通俗易懂, 阅读起来朗朗上口, 且容易背诵成为较好的教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 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 言简意赅,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六个部分,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

1.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弟子规》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 告诉我们为人子女, 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 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 不能傲慢无礼。《弟子规》讲,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弟子规》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 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

其次, 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 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再次, 孝敬父母, 还应该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 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 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 只有兄友弟恭, 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 看轻钱财, 才能真正相处和睦, 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非常重要的表现。

最后, 《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 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 《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 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 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谨》这一章里着重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 夜眠迟”, 勤勉学习, 生活规律。讲究个人卫生, 衣着整洁, 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不是华丽, 是不是很昂贵, 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 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 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 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

3.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信》这一章提出, “凡出言, 信为先。”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 言以信为先, 实事求是, 不要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 虚浮佞巧, 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 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 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 要见贤思齐, 见不善而内自省, 结识良知益友, 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 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 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 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 对诚信品行的养成意义重大。

二、课堂教学《弟子规》品行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她闪烁着中国古人品德、智慧的光芒, 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孩子们认识这些古老的文明更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只有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品行教育, 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

1.课堂渗透法

在语文课《一片树叶》的课堂上, 孩子们不但被里面的童话内容深深吸引, 同时也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每只小动物经过小椿树时, 虽然都分别摘下了一片树叶, 可是第二天树上却一片叶子也没有了。仅仅再小的错误也会酿成大祸, 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谁能用《弟子规》里的话说一说?”有的孩子马上能说出:“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教师立即表扬。

2.教学情境化

每天午饭后, 孩子们经常把外衣脱下来, 随便扔到桌椅上, 然后跑出去玩。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场景:喜羊羊家里乱七八糟, 衣服、帽子、袜子乱扔一地, 小朋友看到了都说:“太乱了, 我们要整理!”于是孩子们便动起手来, 一会儿, 教室里干净极了!孩子们自己诉说着劳动成果的同时把《弟子规》“置冠服, 有定位。勿乱顿, 致污秽”的含义解释了出来。

3.内容生活化

每节下课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 身体都会无意地碰到过道里的课桌, 造成班级里的课桌七扭八歪。于是在讲到“宽转弯, 勿触棱”这一句时, 让孩子们站排到前面演示, 怎样做才是“宽转弯, 勿触棱”。通过孩子们亲身演示, 以后每节课上下课都井然有序。

4.游戏巩固法

《弟子规》的记忆多半是依靠反复的诵读, 在诵读的同时孩子们感受到了韵律美、节奏美、思想美。皮筋舞是普通的户外活动, 孩子们边跳边唱的不是普通的儿歌, 而是《弟子规》里的内容。孩子们边学边玩, 边玩边乐, 边乐边背, 牢牢地把《弟子规》内容记住了。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5.实际运用法

如果教学《弟子规》, 让孩子们变成死背书、背死书的孩子, 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算起了真正的作用。有一次一个孩子向教师告状, 教师问他:“你亲眼看到的吗?”他说:“我听别人说的!”另一个小朋友就马上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别的孩子马上同意并跟着念了起来, 然后经过一番调查才弄明白事情的经过, 这个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三、在家庭生活中落实品行教育

1.开展亲子诵读活动

通过亲子诵读, 让《弟子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儿童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中得到熏陶, 从小、从细节养成;而且使家长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 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 规范自身行为, “以德治家”, 建立起与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 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相适应的新型家庭关系。

2.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 因此, 《弟子规》的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鼓励家长诵读和践行《弟子规》的行为准则, 为子女做好榜样。

3.记载好家校联系卡

品行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背诵上, 更需要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借助家长的力量, 结合《弟子规》的内容, 制定学生在校、在家要做到的细则, 设计成家校联系卡, 家长与老师每周反馈、交流一次, 共同教育好孩子。

12.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十二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最近,我们的郑乐校长从海口带回了《弟子规》,送了我一本。课余,我通阅了。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体会很深,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13.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十三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三字成句,全文仅360句,共1080字,原创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当时称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并改名。利用寒假时间零零散散读了钱文忠先生解读的《弟子规》,钱先生将每一句都以案例来解释,既让人明白了意思,也体会到了其实用之处。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妹妹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妹妹,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当我读到“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微信的时候,偷偷地从指尖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读《弟子规》——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她拥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教师的一个基本素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成为人们奋斗的精神支柱,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个人本身的利益最大化成为公众的焦点。每个人都在追名逐利,追求物质享受,在水泥森林中迷失了自己。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儒家的思想,明白了做人应尽的道理和规范。它教会我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百善孝为先,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文中也首先提到了“首孝弟”,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的,我们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要让父母以我们为荣。现在虽然家里一个孩子的居多,但是还有家中有两个孩子的,作为有兄弟姐妹的人,应该彼此友爱,互相帮助,因为父母最希望看见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和睦。而且,在对长辈行事要尊敬,说话要礼貌。

孝是第一位的,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值得人信赖。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到孝顺的重要性,也同样明白了做事要有礼节,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谨慎行事。在当今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不服输的特点,谁都不服谁,她告诉我只要有恭敬心、约束自己、懂得礼貌,就能在立身处世方面得到和谐。

身在象牙塔的我们虽然没有走入社会,但是我们已感受到水泥森林生活的压抑,激烈的竞争导致很多人已忘记自己父母的存在。近几年来,甚至发生通过法律来解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虎毒不食子”,连动物都有亲情,身为世界主宰的我们却忘记了人的本性,忘记了我们应该干的事情,物质享受只是暂时的,而亲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觉得,现代人的发展已渐渐远离人类真正发展的轨道,整个世界变得冷漠,没有温暖。曾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的门是不用关的,而现在没有人敢不关门就离开家;曾记得,大街上戴首饰的女士很多,但现在没有人敢将首饰露在外面……

14.《弟子规》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篇十四

关键词:诵读成趣,学用结合,以身作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知恩图报, 尊老爱幼, 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在这些方面做的却不好, 怎样继承祖国的优良的传统?怎样教育好下一代?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2008年9月大庆乘风二小提出了“传统文化育人, 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号召全校师生同学《弟子规》。走进《弟子规》我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 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我深深感到《弟子规》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这时我才明白了校领导班子的良苦用心并且认识到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教学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 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 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 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一、诵读成趣

一、二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也非常具体, 形象, 善于机械记忆, 因此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以诵读为主。每周的一、三、五课前五分钟, 老师教读, 听读, 诵读, 每周五下午抽出一节课一起诵读《弟子规》, 讲两个《弟子规》的小故事, 如:讲春秋时期孙元觉和晋朝王祥孝顺父母的故事。并讲一两条《弟子规》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如“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 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 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 对长辈、对同学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 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 要讲信用, 也就是要诚信为本。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 不能说假话。两年下来, 全班同学都能熟练背诵《弟子规》并初步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

二、学用结合

三年级的学生则由低年级逐步进入到高年级, 而这时孩子们的发育却处在缓慢阶段, 更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的善导是教育的黄金,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 抓好萌芽教育才能使孩子提高和进步。

《弟子规》正好就是一部适合孩子学习又能培养优良习惯的好教材。在一、二年级学生都能熟练背诵《弟子规》的基础上。三—五年级首先是让学生们自己解释相关词句, 理解原文含义;然后再用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来阐释对原文的理解。通过读《弟子规》的故事等系列活动来帮助学生读懂《弟子规》, 在文化底蕴的积淀中开启智慧, 优化孩子的成长。将《弟子规》内化为孩子的精神财富。为此每周一、三、五课前依然诵读、赏析国学经典, 每周抽一两分钟由班长主持当天没按《弟子规》要求做的人或事, 由同学评论, 并要求其改正, 如果改正了就不扣违纪分数了, 如果不改就加倍扣除, 并由老师结合《弟子规》教育, 效果很好, 并且还减轻了我的工作量, 这又何乐不为呢?

记的班级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李鑫萌同学丢了一支粉色的钢笔, , 刚好后桌李文卓同学也有同样的笔, 为此两人吵了起来。班长用《弟子规》中的“见未真, 勿轻言”教育了他们, 使他们均认识到了错误。后来这个同学告诉班长找到笔了, 是因为自己忘了, 把笔落家了。之后这个同学主动向同学道了歉。事后我也运用“过能改, 归于无”表扬了这位同学。从此以后, 再未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 自己上班级的语文课, 纪律很好, 不用费很大的力气管理班级。可是科任老师上课就不同了, 大部分班级的学生上科任课纪律都不如上班主任的课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针对这种现象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 展开讨论: (1) 如何做到博学?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如:多看书, 认真上好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 虚心向他人学习, 不懂就问等。 (2) 你做到了以上说的几点了吗? (3) 如果你是科任老师, 同学们也不听你的课, 你会高兴吗? (4) 至圣先师是怎么样教诲我们的?学生们回答的非常踊跃, 如: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过能改, 归于无。人有能, 勿轻訾。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6) 怎样上好科任课昵? (6) 如果在科任课上不专心听课怎么办呢?以上问题弄清后, 大家共同制定了新的奖惩制度。经过两年的实行, 科任老师反响不错, 他们都说, 给我们班上课感到很轻松, 也很愉快。

实践让我深深感到, 读国学经典可以净化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三、以身作则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 《弟子规》“入则孝”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 要做到孝心常在, 而非一时之念想。”

今年年初, 由于父母年老体弱不适合自己生活, 再加上天灾无处居住, 因此赡养两位老人的任务义不容辞落到了我的肩上, 我毫不犹豫把父母接到身边。这样我的业余时间就不能看电视、上网、逛商店、打球了。只能是带老人看病, 天天洗洗涮涮, 不能光想给自己做什么吃, 还要想给老人吃什么, 是否适合老人吃……总之, 我天天忙碌的不可开交。尽管很累, 但我为自己能尽所能回报双亲感到骄傲, 自豪。

今年五月二十日那天, 我们班的家长看到我往医院跑还以为我得了病, 后来得知是老人住院, 我还要赡养两位老人, 回家后他跟自己的女儿说了这事, 第二天学生们都了解到我每天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从此以后我发现班级犯错误的同学减少了, 同学们好像都长大了。在过教师节的前一天, 我们班级的孩子, 给我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在我刚走进教室的时候, 班长代表全班同学说:“向老师学习, 做一名孝顺的有爱心的好孩子, 以后我们好好学习, 不再让老师为我们操心, 并祝老师节日快乐”在那一刻, 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感觉到了, 身教重于言教, 爱是教育的源泉。从此以后, 学生们似乎长大了, 调皮的学生少了, 家长也说, 我的孩子好像懂事了, 不和我顶嘴了, 也听话多了。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知道“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 使我明白,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怀揣感恩之心,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 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 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这样你才会感到身心愉快, 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上一篇:记忆为话题作文下一篇:税务分局内务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