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024-06-25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共16篇)(共16篇)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一

当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一、文化校园建设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可厚非,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高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就目前情况,与国家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还尚存较大差距。尤其是文化校园理念的提出,对于重新审视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系统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更为突出。总体来说,目前主要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认识高度不够、整体规划不全、制度建设力度小、可持续发展投入少、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注重个性化教育不够和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教育观念的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转变不够到位。致使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缺乏源头活水,这是众多因素中的根本所在。很多高校对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浓郁学术氛围的营造及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培养。

2.整体规划不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只限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讲座、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等。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没能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整体工作格局和体系,整合力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整体优势。致使一些常规工作和活动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在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制定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大多高校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没能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制度同步协调发展。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个性化教育注重不够。大多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规章制度不多,教育教学和课外实习中以实践创新为宗旨科技活动不多。有关创新、创造、创业方面的课程设置不丰富,关于“三创”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技巧和手段等方面培养措施也不多。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通性原则既是社

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原则,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要求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具有丰富个性和创新潜能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管理对象和知识灌输的“容器”。高校需改变以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尤其是适合于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侧重于促进大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2.加强实践环节和实验教学

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科学知识型人才向科学知识使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应解放思想,与产业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具备优良“软、硬件”的开放性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此外,在实验教学方面,要求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较为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以大学生主动、自愿进行尝试型实验为主,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质量和实验结果质量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的考核评价。

3.构建科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必须以“实践与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评价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都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以调整和修正,变革以往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切实关注大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以大学生为评价主体,是学生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途径,是高校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有效反馈。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格特征,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评价目标和评价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高校应根据不同课程对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大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二

一、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做学习的开拓者

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潜在的能力, 那么,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就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而是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问题, 而愿意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的结论。这样, 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发展的开拓性, 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 应该看到, 创新思维的萌芽, 在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 一年级小学生, 昨天还在父母的呵护下, 无忧无虑,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而今, 把他们禁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变化呀!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 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行为, 但学着学习知识的增多, 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 慢慢地, 他们会自觉地去探求一些未知的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开拓者。

二、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自尊心, 往往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中不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依赖情绪, 久而久之, 就产生懒惰心理, 缺乏自信心, 思维慢慢僵化,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 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所有学生都尝试, 计算任意一个自然数的2或5倍, 观察有什么特征, 猜测能被2和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 再尝试计算机验证, 学生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认识, 验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同时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三、发扬教学民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 是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 涂颜色, 比一比, 折一折, 量一量, 比较异同, 引导概括。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精神 实践能力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 就要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线, 通过实践、 实习及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真正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面向生产、 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一种办学理念, 渗透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与实际教学中。

一、树立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存在被动就业观念、存在安逸思想,不思创新,害怕面对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困苦,倾向于毕业后找一个安稳的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解决对创业创新的认识问题, 高度重视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 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的实现,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工作以服务学生为宗旨。

二、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是培養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是有针对性地新增一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 与创业密切有关的课程; 二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首先应通过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其今后创业创新实践奠定基础。其次,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现场生产实践中去, 并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 从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研究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组织他们深入现场、结合实际、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对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增设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良性发展,它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技能竞赛、知识竞赛、知识讲座、参加教师的科研小组、企业参观考察等专业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创新能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假期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上交实践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建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就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创业创新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现有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同时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培养本土化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加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重视实践活动,采取有效的、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和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侧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重视其他素质的培养,比如积极向上的心态,团队合作、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等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营造虚拟仿真企业环境为条件,以任务为载体的“角色扮演、岗位仿真、任务驱动式”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技能训练模式;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综合化的考核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 “填鸭式” 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教学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现场观摩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式教学法、实物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模拟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 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创新思维,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片再现情境,鼓励学生表演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善于从提问和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老师多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反应的好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时,尤其是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 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也愿意动手实践,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制作课堂教学模型、教具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全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而代之以学生积极讨论设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讨论各种教学用的情境、画面,甚至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与渗透等环节都可以有学生参与和讨论。让课堂从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模式转变成一个老师多个教师小助手的模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和创意的热情。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除依靠高校的力量外,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保障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饶家辉.基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14.

[2]侯长林.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J].吉林长春:职业技术教育,2013.

[3]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设计和创新竞赛为手段,论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是创新与实践带来的成果。从社会背景来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

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多角度学校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认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有关调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

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出台政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创新之风充盈校园。

一、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新认识

第一,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二,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第三,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要深入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真正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实践好,关键在人,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条件就是大学生必须接受了我们党所坚持的理念与认识。

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个别化、差别化和针对性水平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三.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中学生自身角度考虑,引导树立创新发展观,我们现阶段学习的都只是课本中较陈旧的知识技术,还未接触当下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因此我们要有自我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只是,而是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只有树立创新学习观,改变传统机械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加强自身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争取在实践中将社会工作与校园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

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进行自觉学习,创新学习,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从学校环境方面考虑,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拓展课本,将丰富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包括知识价值判断能力,知识选择加工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教学综合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进行积极的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再次需要改进教学,实验技术设备。我们都知道,信息化开辟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高等技术教育要抓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的机遇。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使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主要渠道的课堂优势。

5.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五

广东省中山市教委教研室

钟文平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练、考、评五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观的创造教育的体系。

1.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错误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结果是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因为,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某种既得的现成的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加之教师对知识的咀嚼过细和一言堂,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时空和问题。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统一要求,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是非常有害的。有研究表明,从众性是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之一,从众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在认知过程中,其思维较刻板,不具流畅性,更谈不及创造性。

(3)“教育”一词的语源本来有两层含义;①引导;②传授。但在我国的教育界强调的是:传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农业文明时代沿用到工业文明时代,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消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明显。以 “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是此消彼长的,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相应就少了。如果在教育上一味强调“传授 ”型教育的话,那么其传授只能保留传统,而不能进行创新。因为“传授”型教育方式,较容易设定学习目标,也较易出教育“成果”,教师传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模仿与熟练掌握。而“引导”型教育由于将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教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必须耐心等待,因而不仅教育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而且对教师自身来讲教案的准备和设计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智慧。教师若完全按教科书、观念性地展开课堂教学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只进行单一的“传授”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并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也会被剥夺。

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l999年上半年,我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立了以 “引导”型为主的开放性创新教学模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通过组织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创新教育的文件和理论文章,树立教师创新教育意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第二,从l999年下半年开始至2000年9月;对全市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一次教学业务轮训。为什么要轮训初中历史教师呢?①从初中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来看,普遍不高,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佳;②从教材本身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时代或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③从初、高中的衔接来看,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高中教学的脱节。为此,我们请高中骨干教师分年级以讲座形式对初中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①初中历史教材分析②阶段特征③历史线索④开放性的史论问题⑤能力培养等;第三,确定“引导”型教学的几种课型。如: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结构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辩论式教学等。

2.正确认识练习与考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有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中止。”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练习与考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形势下,如何看待练习与考试呢?我们觉得练习与考试本身无所谓对与非对,关键是如何运用,只要你设计的习题或测试题符合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手段,我们的练习主要以单选题和材料题为主。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道材料题:①史料分析题:“石器(图)、青铜器(图)、铁农具(图)、请问:“以上工具代表了哪三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②史料分析题:“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请问:“你能用史实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得到推广吗?这样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学活历史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为了调动初中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六

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一线教师立足有效教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努力创设乐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参与意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 者:周佳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实验中学,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7.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七

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 要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 必须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育观。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还是为学生将来更好的生活服务,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掌握生存的本领, 让全体学生在校园里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学校教学要围绕“三维目标”进行, 教学中做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把这三维目标并举, 全面落实, 才能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加特长、情商加智商的建设者, 如果我们不树立新的人才观, 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单一的填鸭式教育, 就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动手获取知识, 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放在教学的首位, 使学生有创新的机会,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全面加特长的人才, 要由过去主要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转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哪些素养和能力、学生的情感认识提高了多少来衡量教学质量。

其次, 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百分之二十的智商加上百分之八十的情商等于百分之百的成功。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依靠智商的高低, 而且还要取决于情商。因此, 我们要彻底改变那种“老实”“听话”“高分”的学生优劣评价标准和“惟书”“惟分”的学习好坏标准。通过学校和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情商;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培养人脑加电脑, 两脑并用的新型人才;通过改变对人才的评价体系, 改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 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要成功利用现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 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进一步推广“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生本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

二、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交际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营造最佳的语言环境。其一就是运用一切可用的直观形象教具,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流思想。因此, 应该把英语作为实际工具来教, 把英语课上成工具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开口, 认真操练, 努力创新。要营造语言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使学生易于接受, 牢固掌握。在方法上, 操练的内容要便于上口, 生动有趣。采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又容易表演的操练形式, 甚至可在适当时间运用交际性游戏来刺激学生, 把他们内在的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 运用各种形式, 把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当好“导演”, 把尽量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听说能力的训练,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主战场, 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1.听录音。教师在讲授课文句型时, 应事先设计出典型的语段, 制成录音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 并根据所听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做,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创新精神。

2.看录像。录像是一种最直观的教学示范手段, 人物的形象、动作、表情、故事情节, 都可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则可针对录像内容, 提出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要大力提倡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或自问自答, 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是重要的途径。

3.课前英语会话。会话是培养学生学英语、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本人在教学中, 在每节英语课之初, 都要按惯例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对话, 时间一般为3-5分钟, 内容可以是小品、游戏、猜谜。学生必须说, 不准照读, 可以自编自演, 开展这种有趣的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开辟了广泛的道路。

(三) 巧设问题, 展示创新的才能

教学中要巧设问题, 选题注意代表性、典型性、普遍性。在教初中三年级英语第70课The Great Green Wall时提出四个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准确地回答出每个题的完整答案, 第4个问题, 学生做出多种回答, 教师不但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适当拓宽知识面。

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有趣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 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才能使他们成为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开群.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教师, 2011 (19) .

8.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观念

作者简介:卢艳敏(1977-),女,河北冀州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讲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13)。(河北 衡水 053000)卢昭(1972-),男,河北冀州人,衡水市职教中心,讲师。(河北 衡水 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编号:09062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2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因此,对高校来说,大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示才华,增强自身潜在价值的广阔舞台,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高校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材至上的观念,要因材施教,确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或创造性人才。衡水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始终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二、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和希望。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彻底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要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我院鼓励教师通过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加强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启发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的文化知识,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我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我院在多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准确地传递知识和信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易于理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结合潜科学教学法、角度教学法、社会探究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深入理解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实验课教学和实地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我院建立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力度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精选实验内容,减少基础性实验的个数,增加研究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使用实用的、先进的实验设备。设立了开放型实验室,学生在完成规定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与社会和企业实现互动的必要条件。衡水学院紧跟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全面打造应用型人才。为了给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知识有关的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我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校企、校校、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合作关系,与多家地方龙头企业和农场签订了合同,组建了校外实习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全校各个主干专业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包括衡水猛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衡水分公司、河北冀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中意玻璃钢有限公司、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河北喜奥保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任远集团、河北赞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网路。另外我院生命科学系充分利用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和生物资源,带领学生到衡水湖国家湿地保护区进行实习,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开展了衡水湖自然资源调查、湿地保护、物种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研究。

五、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大学生三年级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为鼓励和引导衡水学院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创新活动,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院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资金,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用于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业绩优异的学生和优秀的指导教师。衡水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如 “挑战杯”2011“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0年“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共青团中央高校部与搜狐网联合举办的“青苹果计划(2010)——第二届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看社会”活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挑战杯”2010年“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院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我院进一步深化科技竞赛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普及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汲取先进成果,获取了有益的经验。另外每年都要进行毕业生优秀毕业作品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衡水学院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以“守正出新”为校训,坚持让每一位师生都进步,师生共同进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与教学科研联系紧密的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院注重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补充,加强校外实训工作,立体化、多元化的实践训练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万英平.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0,(11):35-36.

[2]郭彤浅.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07,(4):128-129.

[3]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80-83.

[4]程树英,赖松林,蔡超.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0,(2):59-61.

(责任编辑:刘丽娜)

9.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九

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实: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科学家富兰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维,便是停止了生命。”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离不开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在面对需要认知、研究、改造的对象时,能够突破某种既定事实或常规,从新的角度和层面上,得出某种新的科学认识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能力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培养、锻炼。

人的思维,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都是知识运动的形式。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也不一定创新能力强。在教育实践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亦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帕金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积累,但不能把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应当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性价值来追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造思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角色运用。例如:给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取了英文名字,如“John”、“Alice”、“Mary”等等。学生们十分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课下也用英文名字来互相打招呼,并进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John,may I borrow your pencil?”这种角色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下有用,激发了他们的开口讲英语的兴趣。

(二)发挥视听教学的优势。视听教材的介人,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实践证明,视听教学具有情景逼真,形象生动,语言运用自然的特点,最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三)适当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很感兴趣,就常常因势利导地介绍背景材料,并补充一些单词和表达法。例如:介绍了美国的快餐文化,并补充了“hamburger,hot dog,sandwich,apple pie”等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些单词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记住了,会说了。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进行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语法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句,而是创造一定的语境让学生造句,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语法知识。

(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英语游戏和竞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悟性。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乐学环境。通过自编一些小故事和小笑话,把学过的单词融人其中,形象地讲给学生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笑声中学会了英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舞台。

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断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实践中,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将教学过程不仅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锻炼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一)在教学理念上变单纯灌输为启发诱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克制“自我中心意识”遵循发展个体、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读、说、议的情境在学生预习感知的基础上,阅读书上的材料和有关图表,说明现象及原因,说的不对鼓励精神可佳,说的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

(二)在教学的知识点上,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而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概念、原理熟知牢记,而应引导学生对概念、原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并让学生举出相关事例加以说明,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脑分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监控、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心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课外作业项目化。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和补充,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我把课外作业改为与课堂学习任务有关的“做项目”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制作姓名卡片和地址薄,用英语给朋友或老师打电话,学唱英文歌曲,讲英语幽默故事,自制有英文祝辞的圣诞卡或新年贺卡,模仿课文或对话并录音,编英语报,用英文写配图短文,给笔友发E-mail,设计英语晚会,用英语收集自己所喜爱的名人的信息档案,查找各国主要城市及首都名称并用英语做简单介绍等。

(五)评价方式过程化。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和朗诵等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作出过程性的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这也有助于纠正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的偏差。 ‘

(六)通过“创造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质量有效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在教室中一般不提“是不是?”、“对不对?”一类的封闭式、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一类叙述性问题,而是经常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10.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强国策略,“十六大”更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上议程,号召人们自主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于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自主探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本课题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摸索出一条新路来。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帮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很多学生的发明创造归功于老师或家长,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的怪现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很多,涉及很多领域与学科,而且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自主创新实践的探索还远没有结束。它将随着人们深一步的研究更加细致、完善。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我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发现,同类课题对于国外来说研究很早也很多,对于国内来说也有相关研究。这会给本课题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对自主创新研究的项目很多,但更多的是依托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由一个活动真正地培养起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头脑的学生,还有待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教育部关于自主学习、创新实践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此外还有以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按照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层面宽,从封闭性向开放性教育发展,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这个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主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

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

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

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5、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

操作、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

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

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光明路小学是一所省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连年获得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课题组的科研力量强。学校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在人员、经费、时

间、设备上给予有力保证。学校每学期都会派遣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每周都会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课题组内教师科研能力都比较强,主持人完成《小学五年级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研究》课题研究,朱秀梅校长完成《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

2、设备保障:学校已于2003年9月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计算机每个办公室一台,多媒体设备先进,这些硬件设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有较完善的科技活动室,科技活动器材完备。

3、我校科技活动目前已取得不错成绩。连年获得区级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每学期都会有数十人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而且科技辅导员连年获得优秀科技优秀教师、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4、组织保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校长朱秀梅同志亲自管理领导。课题

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5、人员保障:

主要参加人员有主持人邓洪丽,大队、科技辅导员,小学一级教师,专

科学历;成员:朱秀梅,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张若愚,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党蕾,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6、时间保证:

课题组每周一次小型活动(可与业务学习结合),每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课题2009年结题,研究时间充分。

7、经费保证:

我校是多年的科技传统学校,拥有生、光、电的现代化教育场所。无论

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条件和要求。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学校将保证本课题活动经费到位。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已经具有研究与系统总结本课题的可能,同时上级

部门和学校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七、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面向全体同学,重点在三年级实验。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

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

八、研究的内容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课题,其价值在于整和课内外知

识,以科技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热爱思考,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精神,培养深厚的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具体内容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在参与活动中着重在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

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包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的怪现象。真正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3、研究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

法。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九、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活动前、中、后言语和行为的变

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学生的思想变化。

调查法: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实验效果,以便于经验总结。

个案跟踪法:树立典型,重点追踪观察。为试验班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经验总结分析法: 通过平时活动中的观察、调查谈话等及时总结如何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经验

谈话法:与个体或是全体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新点,学会掌握创新的方法,树立活动可促进学习,更能让学生学会做人道理。

实验法: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进行实验。

十、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6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6月):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实验研究;

(3)总结评估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总结与结题阶段,验收实验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邓洪丽负责统筹规划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 朱秀梅、张若愚、党蕾

十二、实验的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

1、研究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实物

2、科技活动方案、阶段汇报档案、橱窗

3、科技活动实施记录、图片档案

4、研究报告

5、反映研究成果展示的证书、论文等

十三、参考资料

教育实践网

依托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邓洪丽

光明路小学

1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一

从个性角度讲,精神通常指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和情感、意志等。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需要、动机、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品德,他才能在排难除险的创新过程中,获得累中得乐、苦中有甜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他才具有了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创新心理因素,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进行创新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努力发现新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并且通过实践,培养他们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通过化学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的历史,实际是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的内容,讲授科学家、发明家的感人故事,使学生萌发创新的意识,诱发产生创新的动机,在化学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比如,在讲纯碱时,讲比利时的索尔维制碱法后再介绍我国的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把纯碱工业推向崭新的阶段;讲元素周期律,讲《门氏梦表》;讲硝化甘油时,向学生讲述和描绘诺贝尔的发明和创造的事迹。通过这些化学史实的教学,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学习这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敢于冒险,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想敢问、善问。教师也应善于引导,善于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之中,培养多疑,善思的品质。在教学中应废除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宽松、和谐、民主、科学的学习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思、敢问、善问,敢于超越常规,敢于向传统的知识挑战。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时实地的设置新的问题障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多层次的引导,点拨及鼓励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自悟自明,培养他们多思,培养他们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真正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的反应方程式给出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根据反应原理,需要哪些仪器?若要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大家试想应如何进行?应如何收集氯气?最后的尾气是否需要吸收?选择何种性质的吸收剂?若改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在不加热的条件下来制取氯气,装置又如何?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讨,使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多采用“一题多解”的习题和多设计一些答案开放性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化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中学化学实验重实验理论,轻视实际操作,重视实验结论,轻视实验过程,演示实验效果差,做不做一样。学生动手机会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不重视,不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期以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尽管做实验,但不尊重实验事实,不善于研究、探索,人云亦云。验证性实验远远多于探索性实验,学生盲目地“照方抓药”,机械模仿,在实际操作中机械般运行。这样消极、被动的实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了空话。因此,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扭转现有的这种重理论、结论,轻實践、过程的现状,必须加强实验 教学的力度和措施,对现有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1.增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正确解释,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

演示乙醇和钠反应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钠在溶液中的位置,给以合理的解释,同时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将用做反应器的烧杯放在投影仪上,这一小小的改动,学生处于强烈的感知情境中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动机。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将实验一改以往的先结论后实验的验证性实验为先实验后结论的探索性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挑战的个性品质。

如在讲氢氧化铝制备和两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以下几组实验:①向两支盛有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②将①中加足量氨水的试管内的白色沉淀分成二份,其一加足量的盐酸,另一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学生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制备氢氧化铝时,用氨水好,还是氢氧化钠溶液好?为什么?氢氧化铝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什么性质?

3.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代替的。在学生通过常规实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习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去创新。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创新需要和动机,学生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合问题,经过反复多次的求同思维,直接思维,求异思维来选择实验试剂、仪器、操作方法,步骤等,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在将实验方案付诸于实验当中,又会逐渐有所创新,自悟出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培养他们反复探索,不甘失败的挑战精神。对于难度较大的定量实验的设计,也可采用“讨论——设计——实验”的模式,当问题提出后,使学生动脑独立思考,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勤奋、合作的品德,同时民主、宽松的、激励创新的课堂气氛,也易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这样在思考中培养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在讨论中培养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方案讨论付诸于实践中,又培养了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我坚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能通过化学教学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镇赉县第一中学)

责编/张 鹤

1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二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题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的发展。

二、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首先,搞好课程建设。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其次、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便得到发展提高。再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媒体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三、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渠道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才干的机会及展示其才能的舞台。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上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塑造他们自信、灵活的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争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质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树立以下五个观念:

(一)树立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点

素质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生理心理健康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终极价值,以学生为本就要培养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不追求高升学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会造成学生实际的不平等。而义务教育的特点表现为:要求所有的人均衡发展;以发展达到均衡;局域均衡化;均衡化是政府行为、责任。

(二)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十六大报告中两次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在未来社会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要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的家庭、学习化的社区。在目的上,改变学习单纯为谋求生存的观念,学习不以学习的结束为结束,而是贯彻终身的。

(三)树立现代人才观

人才观,首先是学会做人,然后是学会成才。各种学历各种经历的人都可以成才,也就是说高学历与人才是两个概念,不能相互等同。树立现代人才观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向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转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改变人才的知识结构,即原基础、宽专业、综合复合型人才,而要树立现代人才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知识结构。

(四)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教育评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1)评价的重要性表现在评价是个导向,是个指挥棒,是教育管理的手段。评价的体系体现国家政府的意志。2)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为了改进,为了促进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回信心,使学校更好发展;3)评价的多样性表现在手段、内容,可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方式,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

(五)树立学校、家庭联合培养的育人观念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长环境,父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母关心子女的教育是一回事,而是否科学的关心子女教育是一回事,防止四种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生理轻心理、重言教轻身教,要两个车轮--学校与家庭一起前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三

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申报单位或 申报人:何桂春

所在单位: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主管部门:江西理工大学 二○○五年五月二八日 档案号:

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及先进性

一、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

2、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且与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有机结合,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

②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③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④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①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及其现代教育理念研究;

②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

二、教学研究项目的先进性

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并非不要知识,恰恰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贯通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为此,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2、本研究项目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申请立项的理由和预期的效益

一、申请立项的理由

1、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系列教育观点对我国高教改革颇有启迪:大学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要开拓新知识,创造新思想;大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给学生贯通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预期的效益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快我校和我国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项目将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与认真的工作实践,探讨创造能力的构成及生成机制,并重点探讨在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力图为我国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3、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项目实施进度︵

包括分阶段工作安排︶及经费来源

一、项目实施进展 1、2005.03~04 调研,全面了解全国高校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

2、2005.04~05对我校各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规格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2005.06~08 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如何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4、2005.09~12 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探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5、2006.01~06.02 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6、2006.03~04 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对我校师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7、2006.05~06 提交研究报告,结题。

二、项目研究经费来源

项目需要研究经费6000元。主要是调研费、资料费和打印费等。课题组负责人已筹备了其横向课题科研经费5000元资助该课题进行研究。经费来源:

1、课题组负责人自筹5000元;

2、申请研究金费1000元。

主要申请立项人

姓名

参加工作时间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及任职时间

最后学历

现从事工 作及岗位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

担(兼)任党政职务

社会 兼职

何时何地受 何奖励

在读博士

专业教学、教师

矿物加工支部书记

项目参加人员(限4人,不含主持人)

姓名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岗位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建学院教学院长

副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与给排水教研室

讲师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专业教师

该课题如获立项,我将带领课题组自筹足够的研究经费,认真按时完成该教改项目的研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专业教学环境中去,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项目负责人签字:

2005年 5 月28日

所在系(部、室)意见

该课题的研究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同意该课题申报、立项研究。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所在学校意见

领导签字(公章)年月日

主管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备 注

专家推荐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和富有“开拓创新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邱廷省

2005年6月20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把学生看作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该课题是站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本人同意推荐该课题的申报,并建议立项进行详细研究。

职称

教授

推荐人

刘维平

1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四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职责等); 实验教学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日志、实验报告、实验室的各种记录本、实验室开放材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制度等);

仪器设备类(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申报材料、使用记录、设备图纸说明书、自制设备材料等)。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实训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适合高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校外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建设实习基地的原则

15.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五

1 现今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专业、学科的改革是非常慎重的, 因为它的出发点始终都是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性人才, 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就要考虑所要进行改革的专业或学科在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 结合社会现状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修改。现今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只注重基本功而忽视了艺术氛围的熏陶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绘画是美术的基础, 无论从什么年纪学习美术, 老师都在一直在灌输基本功很重要的思想, 当然基本功固然重要, 但在教学方面教师只是让学生大量的绘画一些摆好的物体或雕像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就连考试也如此, 这就使学生画出来的东西显得太过死板, 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艺术氛围的熏陶, 学生的视觉和审美没有得到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教学模式单一

在高校的美术课的讲解中, 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教师来进行讲解, 学生一味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接受式教学方法。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的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 美术和艺术需要创作的, 不应被束缚着, 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使学生失去自己的个性, 因为, 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当他们个人的想法得不到发挥、得不到实践就会渐渐的对美术失去原有的兴趣。学习也变的没有意义。还有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 往往会从教材的角度出发, 给学生讲解中外名著, 不会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也是接受式教学的一种表现, 现代研究证明, 教师应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交流, 要有多种教学模式, 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发挥到最大。

1.3 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可以分为三方面:教学大纲的不完善、教材讲解的不全面和教学平台的不完善。有些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是完全按照国家教育大纲而拟定的, 只讲解和开设教学大纲规定的书目, 而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 教学的目的开设多余的课程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材讲解的过程中, 因为课时有限教学内容是有所选择的, 教师在教材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只选取一些必要的, 深度较浅的知识来讲解, 一方面因为难度较深的教材怕学生不理解;另一方面因为讲解的困难会占用很多时间, 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特别是美术欣赏的这门课, 欣赏的内容会是一些名师的名作, 教师往往会选择那些学生易懂、艺术深度不大的一些作品。目前, 高校的教学平台是单一的, 还没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交流、疑难解答。教学平台还有待完善。课时的分配问题、课程标准的设定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 这也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要考虑的问题。

2 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研究

2.1 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审美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的训练时, 还要增强学生的审美和视觉, 在学生参照着对象进行绘画前, 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对象运用到了哪些基础知识, 绘画的技巧、对象诠释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对对象进行简析, 也可以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 这既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 还会使学生对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的正确评价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朝着正确的方向, 这样学生的绘画基础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还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和视觉, 画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显得太过死板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2 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美术的教学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文化课、绘画课和实践课。对于文化课的理解学生总感觉是枯燥无味的, 根据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中加入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事件,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了解要讲解的内容涉及到的时间、背景、人物。然后让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 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搜集到的相关的故事互相阐述, 教师进行补充, 这样文化课就变得不在枯燥无味, 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听故事的同时还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给学生以遐想, 学生也接受了文化课的知识,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都将学生变成了主体, 一切都是学生参与, 给予学生自由和创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很好的发挥出来、学生也可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3 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在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 不仅要参考国家的教学标准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锻炼, 学校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开设一些选修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时, 不应避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有意义还要相对平衡, 要以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人才的角度进行选取。学校的教学平台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完善, 学校的教学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 教师要为学生搜集大量的、最前沿的艺术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教学平台上。因为,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国际的上的、最前沿的相关信息,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发展的方向, 为自己以后的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平台, 还要增加师生互动模块, 学生可以在线提问, 教师可在线解答, 这就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3 结语

教学的改革有很多方面, 上面只讲述了其中的几点, 但对于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来说, 无论怎样进行改革, 学校都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前提, 因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刘生杰, 崔亚东, 姬云涛, 等.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8 (3) :103-106.

[2]刘长海, 李延清, 王延峰, 等.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四川动物, 2007, 26 (3) :711-712.

1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54-01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文明与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而创新教育,自古以来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苦苦思考寻找答案,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反对教师的权威,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些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教育的精髓。当今世界突显经济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需要把创新挥到极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成为人们的共识。

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二、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以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

三、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奇思妙想

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同时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的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五、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六、结语

上一篇:《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优秀下一篇:七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