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9篇)(共9篇)
1.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人课题,导思设疑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师:如果王阿姨一个人送材料遗址公园到天桥需要多少小时?
生:50÷40=1.25小时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刚才演示的问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有两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生: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 引思解疑
1、 观察思考 完成图表
师:出发后几小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可以用学具、自己演示、画线段图等方法解决
教师利用媒体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表:
2、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1)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先独立试做在小组交流)
2)大组反馈汇报
师:怎样求出发后几小时相遇?
(学生汇报)
① 用解方程的方法
依据: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 =总路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 千米。
60X+40X=50
100X=50
X=0.5
40X=40×0.5=20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0千米。
由上述方法学生自然总结还可以依据: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即:(60+40)X=50
② 用算术方法
50÷(40+60)
3、引思解疑
比较用解方程的两种算法。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综合运用 拓思创新
1、只列式,不计算。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从甲地开出的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乙地开出的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1.2小时相遇,甲地到乙地路程是多少千米?
2)、两艘轮船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6千米,乙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再解答
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智力陷阱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相对行驶,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客车开出1小时后,货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甲、乙二人相向而行,相距8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每小时行5千米。小狗同甲一起出发,遇到乙后返回,遇到甲后返回乙,总是这样往返,直到甲、两人相遇。这时小狗走了多少米?
五、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吗?
生:比尔.盖茨。
师:对,他就是美国的电脑大王比尔.盖茨。据有关资料统计,他的资产达两千多亿美元。有一次他参加一个世界经济会议,当他的车到宾馆门口,宾馆的门卫把它的车引向贵宾停车场,可是比尔.盖茨却让自己的司机把车停在普通停车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普通停车场只需3美元,而贵宾停车场却需要5 美元。你们说比尔盖茨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生:他会精打细算
师:对了,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既因为他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还因为他善于精打细算。我们班的同学也都聪明能干,如果能学会精打细算,一定会获得成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同学既聪明又能精打细算!
生:好!(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
(二)、活动一:“购买门票”
师:同学们,在“十一”长假时,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老师一家也去了。可是在旅行社门口我却遇到了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老师解决一下!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出示情景课件: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师: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师: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4个大人,2个孩子 2个大人,4个孩子
方案A(票价)
方案B(票价)
哪种方案省钱
(学生小组讨论)
师:那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1个大人,7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
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二)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 ,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太明白可以提问?
生:什么是每车限乘40人 ?
师;就是最多座40人。还有疑问吗?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可使用计算器)。
大客车(辆)
小客车(辆)
乘客(人)
租金(元)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五、教学反思
2.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情分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 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主要教学策略
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分数乘法
(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出示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练习:
(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分数乘法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5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6÷2=3(个)6×1/2=3(个)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继续让学生求出
(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计算。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分数乘法
(三)》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讨论:
(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2.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2/3×1/55/6×1/3 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4.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5.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6.试一试:
1/4×2/33/52/9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教学内容:(课题)教科书第13—14页《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3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5页第2、3、4题。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15页第1题,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 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
3、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4、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5、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5题。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6、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6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教学准备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教科书第21页第(1)(2)(3)题。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再小结:
第(1)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第(2)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第(3)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
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乘积是1乘积是1 2/3*3/2=12*1/2=1 8/11*11/8=11/10*10=1` 7/9*9/7=17*1/7=1 6/5*5/6=1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 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二,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三,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四,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P24。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二,填一填,想一想
1,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3,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三,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四,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二(整数除以分数)教学目标和要求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2,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的 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二,画一画。
1,让学生画图个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四,试一试。
学生巩固对除法计算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先约分再乘,这样算比较简便。五,练一练。
1,第28页第2题,利用分数除法解方程,既应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为今后用方程解决问题进行铺垫。
2,第28页第3题,利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交流的空间。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第28页第4题,让学生计算、观察、引导动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当除数分小于、等于、大于1的时,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出示教科书第29页的情境图。1,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学生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要方程解决此类问题。
4.教师对算术方法要也重点讲解。理解并“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的含义。二.试一试。1.第29页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楚问题的思路。此题是让学生根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1)小题,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不管选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都应该肯定。对于直接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多鼓励。2.第29页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集体讲评。三.练一练。1.第30页第1题。
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教师集体讲评。2.第30页第2题。
先向学生讲清“八折”的含义。即现价是原价的8/10。解决问题可以利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算法不做基本要求。3.第30页第3题。
学生独立晚上,让学生汇报其做法和思路。并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4.第4题。
结合鸡、鸭、鹅孵化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
(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二,解决问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三.总结
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一),测量计算。1.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平方米和()平方米。
(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 时需要涂料约升()。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升,买()打通和()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元。二,练一练。
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教学内容:折叠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教学重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27 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练一练。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认识(教科书第64页)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2.练一练 教学过程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课本第66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教学内容:合格率(教科书第页67页)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1.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2.、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0.356 0.025 22/100 25/100
3、说一说
1.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2.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合格率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教学内容:蛋白质含量(教科书第69页)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教学重点1.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2.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教师可展现出实际情境,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以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读题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3(教师板书)250÷36%
三、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把百分数化 分数、小数”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参与个别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电脑显示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时,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25÷36% =250×36/100 =90(千克)250÷36% =250×0.36 =90(千克)
四、练习
“试一试”第1、2题
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小结
让学生回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蛋白质含量 25÷36% =250×36/100 =90(千克)250÷36% =250×0.36 =90(千克)
教学内容:这月我当家(百分数应用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
2.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教学重点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小花今天当家,刚统计好的家庭月支表,不小心被抹掉了一些,(教师出示统计表),现在谁能算出她家这个月的开支呢?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让学生通过阅读统计表,明确数据的含义及要解决的问题。(35 这个月一共花多少钱)
2.。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我家这个月支出的40%等于500元。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0%X=500 X=500÷40% X=1250
三、巩固练习做“试一试”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
四、小结
提问: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教科书72页1、4题 板书设计今天我当家 40%X=500 X=500÷40% X=1250
教学内容:百分数练习课(教科书第73页,练习六)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1.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345题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练习课(第二课时)教科书第77页第6题78页全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纳 全班讲评
二、指导练习2.练一练
a)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反馈讲评
2)让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自评
3.教科书第77页7、8、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教师讲评 4.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的形成
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10题
教学内容:数学与购物(教科书第79页)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提问:
估计花了多少钱?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四练习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五总结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内容:购物策略(教科书第81页)教学目标和要求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教学难点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电脑课件提供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让学生理解题意 引出选择购物策略的问题 教师板书(购物策略)
二、分析问题各个突破 1.提问:
说说各个商店优惠策略的含义 2.解决问题(1)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全班讲评
甲商店花2元乙商店花2×0.9=1.8(元)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3.解决问题(2)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甲商店花10元乙商店花12×0.9=10.8(元)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4.解决问题(3)(4)全班交流学生自评
3)甲商店花30元乙商店花36×0.9=32.4(元)丙商店花36×0.8=28.8(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4)所买饮料已超过30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指导
四、总结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购物策略
甲商店花2元乙商店花2×0.9=1.8(元)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甲商店花10元乙商店花12×0.9=10.8(元)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教学内容: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教学重点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美观便于携带等)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二.探索方法
1.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2.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三、练习
a)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得出结果 b)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四、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2.分组讨论罗列方法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83页第2题 板书设计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奥运会》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4—28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4.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6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前任数学老师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班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习中懒惰思想严重。
2、不太会抓重点,学习方法不当,不懂得灵活运用,学习成效不高。
3、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4、老师采用上课提问、下课辅导、指导监督等方法提高其学习成绩。因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不显著的着意教给其学习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同学需要家长配合。同时用“一帮一”促使其尽快把学习赶上来。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力争使我班的合格率得到100%。另外,班中的互助互学风气尚未形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结对工作、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均大有文章可做。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分数乘法、长方体
(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总复习。
2、教学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3)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4)使学生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5)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6)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7)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1)分数乘法;8课时(2)
长方体
(一)7课时(3)分数除法 10课时(4)长方体
(二)9课时(5)分数混合运算 8课时(6)百分数 11课时(7)统计 5课时(8)总复习4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研修计划 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当今社会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习贯彻“新课标”的实践中力争上游,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继续开展“提问反思”的小课题研究。每天上课前三分钟仍然坚持:提问三分钟。每周坚持完成一次“提问反思集”的作业,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相学习、相互提升的目的。
2、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拟开展“优秀作业明星评比”、“每月上课之星”评比,并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潜能生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六、本学期进度安排表
周次教 学 内容
分数乘法第一周(2.16---2.21)
第二周(2.22----2.28)分数乘法
第三周(3.1--3.7)长方体
(一)第四周(3.8---3.14)分数除法
第五周(3.15—3.21)分数除法
第六周(3.22—3.28)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
(一)第七周(3.30-4.5)数学与生活、长方体
(二)第八周(4.6—4.12)长方体
(二)第九周(4.13---4.19)巩固练习及单元检测
第十周(4.20—26)整理与复习(一)、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4.27---5.3)
第十二周(5.4—5.10)分数混合运算 五一 分数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及单元检测
第十三周(5.11—5.17)百分数
第十四周(5.18—5.24)百分数
第十五周(5.25---5.31)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二)第十六周(6.1--6.7)巩固练习及单元检测、数学与购物
第十七周(6.8—6.14)统计
第十八周(6.15-6.21)总复习第十九周(6.22—6.28)总复习第二十周(6.29-7.5)
第二十一周(7.6-7.12)
5.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以解决姐、弟二人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解模型为ax±bx=c的方程。
2、能综合运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体验探究活动是获取新知与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模型为ax±bx=c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学信息合理地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来自邮票的图片(课件展示邮票)。邮票承载着美丽和历史,它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不少人有收集邮票的爱好。小明和姐姐也喜欢收集邮票。读一年级时小明收集4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他的2倍,姐姐收集几张?上了二年级小明共收集10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他的3倍,姐姐收集几张?上三年级时小明共收集x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他的4倍,姐姐收集几张?(4x张)。现在小明上了
四年级,姐、弟二人各收集多少张邮票呢?让我们从小明一家人的对话中去了解姐、弟二人收集邮票张数的情况。(板书课题:邮票的张数)
[设计说明:通过欣赏邮票来唤起学生对邮票价值和集邮的意义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对姐、弟二人邮票张数的多少产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的热情。同时以简单的口算练习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呈现情境图。
师:(1)从以上的对话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从对话中找一找姐、弟二人邮票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用课件呈现主题图,使学生能更好地从对话中,主动地获得信息和发现问题。父亲所提的问题,正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冲突。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能用方程解决含有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当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疑问,这正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最佳时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画线段。
2、观察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弟弟的张数+姐姐的张数=1803、小组讨论。
师:从关系式中看到姐、弟二人邮票的张数都是未知数,如果要列方程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什么?(把未知数设为X。)
师:姐、弟二人邮票的张数都是未知数,把谁的设为X比较好?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设为X,那么另一个未知数应该怎么表示?咱们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4、小组讨论。
5、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6、师生共同评价。
小结:这两个未知数分别都可以用X表示,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设为X,那么另一个未知数就用含有X的式子来表示。把弟弟邮票的张数设为X张,姐姐邮票的张数设为3X张,对求方程的解就简单一些。
7、列方程。
(1)学生尝试列方程。
(2)比较所列的方程
“X+3X=180”与前面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方程X+3X=180含有两个未知数。)(板书: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
8、解方程。
引领学生解方程,并要求学生做解释。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弟弟的张数+姐姐的张数=180)
4X=180
(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X=4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45是弟弟邮票张数)
3X=45×3=135
(姐姐的张数)
(或180-45=135(张))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设计说明:在学生发现问题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思维过程和分享了同伴智慧成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以思维的运作代替了机械的记忆,这种学习方式才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只有在自主建构时,他们才能真正地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三、尝试练习、拓展延伸
(1)再次呈现主题图出示姐姐的对话。
师:根据姐姐的对话这一信息还可以列怎样的方程?
(2)用线段图把姐姐比弟弟比多90张邮票表示出来。
(3)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4)展示学生的方程。
解:设弟弟有邮票X张,姐姐有邮票3X张。
3X-X=90
2X=90
X=45
3X=45×3=135
(5)让学生之间交流与评价。
(6)比较:
X+3X=180和3X-X=90两个方程。
小结:X+3X=180和3X-X=90分别是两个数的和与两个的差的方程。从解决姐、弟二人邮票张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择不同的条件就能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如果已知两个未知数是倍数关系和它们的和是几,或者它们的差是几,我们就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设计说明:教材上主题图是同时提供三个解题条件,如果把多个条件都呈现给学生,可能会使中下水平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干扰。出于对学生刚接触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考虑,我把姐姐的对话拿下,在拓展延伸时,我才把姐姐的对话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层次性的过程,学生有了第一次解题的经历与经验后,再选择“我比弟弟多90张”这条件就能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选择不同的条件可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运用新知,内化提高
1、练一练课本第97页第1题解方程。完成后,让学生相互检查与相互纠正错误。
2、出示课本第97页第2题的情境图。
(1)从情境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想一想要求岚岚的年龄,应该选择怎样的解题条件?
(3)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运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形技能技巧,会用数学的方法与思想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首先通过解简易方程使学生能迅速正确解模型为ax±x=c的方程。其次通过求岚岚的年龄,使学生能从多个解题条件中分别地选择相对应的两个条件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我内化、顺应、重组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课结束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反思,使学生在梳理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我监控,从学会上升到会学与求新。]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课后反思:
6.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1、如图,△ABC 和△DEF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AB=8厘米,DG=3厘米,BE=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直角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分别是 AB=5厘米 BC=4厘米 AC=3厘米,将它的直角AC对折到AB上,使AC与AD重合,则图中阴影部分(未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如图,周长为68厘米的长方形ABCD被分为7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问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ABCD是平行四边形,BC=10厘米,BEC是直角三角形,EC=8厘米,阴影部分面积比三角形EFG大10平方厘米,求FC的长?
5、ABCD是长方形,AB=4厘米,BC=5厘米,甲比乙大4平方厘米,求CF的长?
6、、用四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求大正方形的面积?
7.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数学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和学会解模型为3x±x=12的方程。
2.能综合运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体验探究活动是获取新知与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线段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题。
2.把未知数中的1倍量设为X,正确地列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式。
3.学会解模型为3x±x=12的方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直尺、课本96页情境图、小黑板练习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创设情境,引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展示课本的集邮情境图。师: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1:姐姐的邮票张数已经是弟弟的3倍了。
生2:弟弟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
生3:姐姐比弟弟多90张。
2.问题是什么?(生答: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邮票的张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这道题能否用方程来解决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3.分析问题。师:用方程解应用题,首先要找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到等量关系呢? 生1:姐姐的张数加弟弟的张数等于180张,但姐姐的张数比弟弟多。生2: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张就是等量关系。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表示这种等量关系,就是画线段图。
4.画线段图,列方程。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弟弟的邮票张数x。姐姐的是他的三倍,用三个线段长来表示,总共是180张,在两人邮票的线段右边家一个大括号,旁边注明180。(师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线段图,略)姐姐: 师:线段图是很直观有效的方法,大家在以后解题的时候会经常用到的。下面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5.指一名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6.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首先设未知数,如果有两个未知数,就设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时注意x+3x就是4个x,还要注意书写格式。
三、拓展延伸,一题多解
1.师:这道题的解法不是唯一的,大家想一想还可以根据哪些信息列出方程呢?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线段图。教师巡视、引导,注意观察学生多易犯哪些书写错误。
2.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生1:我根据姐姐的张数正好是弟弟的3倍,姐姐比弟弟多90张,画线段图,列出方程: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3x-x=90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生2:我根据姐姐比弟弟多90张邮票,姐弟一共有180张邮票列出方程,教师课件展示线段图: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么姐姐就有x+90张邮票。x+x+90=180 解方程,注意书写格式。
3.小结: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并正确列出方程,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四、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请学生完成第96页的“试一试”。一段时间后集体订正。完成第97页“练一练”
1、2题。
2.重点讲评第2题:请同学们根据妈妈和岚岚的对话,画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能否根据爸爸和岚岚的对话,列出方程呢? 学生用两种方法列方程,解方程。注意书写规范。
五、总结
8.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教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画图吗?大家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一个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竟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我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已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去掉,变成有一组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有的图形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梯形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
9.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篇九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分米、5分米、4分米,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沙坑,长4米,宽1.8米,深0.5米,如果每立方米黄沙重1.4吨,这黄沙重多少吨?
3、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 米需要5元涂料费。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
4、胜利小学五年级3班体育达标人数是24人,没达标人数是12人,达标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5、一个长方体油桶的容积是18升。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6厘米。这个油桶的高是多少厘米?
6、三筐苹果共重110.5千克,如果从第一筐取出18.6千克,从第二筐取出23.5千克,从第三筐取出20.4千 克,则三筐所剩的苹果重量相同,原来三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
7、第一小组有6个人,其中5个人语文考试的平均分是85分,加上王刚的分数后,平均成绩是87分,王刚的考 试成绩是多少分?
8、一个长方形铁皮长30cm,宽25cm,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长为5cm的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它的容积是多少?
9、把一块长是3.6m,宽2.4m的木板锯开,钉成棱长是3dm的正方体木盒,最多能钉多少个?
10、一个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高减少4厘米就成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80平方厘米,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11、刘老师买了2副羽毛球拍,付出80元钱,找回4元。每副羽毛球拍多少元?(用方程解答)(6分)
12、学校买来46本书,32枚笔,奖给参加竞赛的同学,每个同学得的奖品同样多,最后余下1本书和2枚笔。问最多有多少个同学得奖?(6分)
一桶油重150千克,卖出油的一半后,又卖出10千克,这时剩下的油和桶共重75千克,这个桶重多少千克?(7分)
13、一个长方体的三个侧面的面积分别是2,3,6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4、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拼成后新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增加了900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15、有3个苹果,放入一个底面是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的水上升了0.375分米,每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16、有一段木头,不知它的长度,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5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差0.4米,这根绳子长是多少米?
17、有一些铅笔和橡皮,已知铅笔的支数是橡皮块数的5倍。如果将一块橡皮和3枝铅笔搭配,则橡皮没了还剩10枝铅笔。共有橡皮铅笔各多少?
19、我国参加28届奥运会的男运动员138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的2倍少7人。男、女运动员一共多少人?
21、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共有105张有效票,北京获得56张。北京的得票占有效票的几分之几?
22、甲、乙、丙三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8天去一次,丙每9天去一次,如果4月25日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都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23、有一块布长8米,正好可以做12条同样大小的裤子。每条裤子用布几分之几米?每条裤子用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24、把一张长20厘米,宽16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剩余,最多可裁多少个?
25、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6、王叔叔要做2个长、宽、高分别是3.6 dm、25 cm、0.4 m的无盖长方体铁皮水桶,需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 米?
27、小明要给电视机做一个布罩,电视机的长是5 dm,宽是45 cm,高是32 cm,做这个布罩需要多少布?
28、一块棱长0.9 m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一块长9 m,宽3 m的钢板,钢板厚多少厘米?
29、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在他的周围铺一条2米宽小路,那么这水池和小路的共占地多少平方 米?
30、一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鱼缸,里面装满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积48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的长方体鱼缸里,鱼缸里水有多深?
【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17
二年级数学小熊购物教案格式12-29
一年级数学《购物》说课稿08-07
大班数学教案:购物总动员10-17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超市购物》及教学反思07-05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3
大班数学活动《购物清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