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2024-09-22

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精选14篇)

1.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一

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报告有感

临沂一小 范淑霞

7月12日早上7:00整,我们临沂一小的全体班主任老师在郭向芹校长的带领下,乘坐大巴旅游车来到上海的双拥大厦聆听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精彩报告。报告会上,冯教授将自己精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以生动幽默的语言、翔实的教育案例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欣喜若狂。没想到困惑在我心头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真的要感谢冯教授,让我坚定了生本教学的信心。下面我就从中撷取一些智慧的火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爱学生,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学生厌学,触目惊心:现在中国有近5000万听不懂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我们按照一个标准,一个重点,一样的难点去教学,行吗?肯定不行,所以我们需要告别书本,走进生本。” 我们班主任老师平时也经常一起探讨教育的问题,曾有一位老师说:老师是越来越难当了,学校开展的活动多,上面的各种检查多,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学计划,还得抓教学质量,如果没有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教书该有多好啊!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培养的将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特长,有个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的。并且2010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也提出:21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冯教授在报告中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抛弃接受、远离忍受、走进享受。”

1、关注学生的差异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每一个学生由于他成长的环境和遗传决定了没有两个学生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是有差异的,教育要给予有差异的学生合适的教育。如果教育还能够扬长避短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啊!”冯教授还说:“我们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与其埋怨差异,不如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人们把教师工作比作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觉得这个比喻不那么恰当,因为园丁的工作是机械地把花园里参差不齐的花花草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剪得平平整整、整整齐齐,千篇一律。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他们面对的是一片植被,而我们老师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如果我们也像园丁修剪植被那样把学生调教得千篇一律,那不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吗?孩子是有个性、有差异的呀!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21世纪是让我们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老师的眼里既要有居里夫人、皮埃尔那样的大科学家,又要有冯恩洪、魏书生那样的教育家,也要有建设城市的建筑师,清洁城市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要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更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允许学生的特长有所突破,也要允许学生在某个方面平平淡淡,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真正的教育。

2、尊重学生的情感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要落实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是如临春风呢还是如坐针毡呢?当然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尊重学生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这就是一种和谐的师生情感。”其实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多鼓励、多激励,让“你真了不起!”“你真棒!”“你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等等的激励语言伴随着我们的课堂。记得著名教育家韩凤珍教授曾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批评和谩骂会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鼓励与赞美,少批评与谩骂。赞美和鼓励是引发一个人体内潜能的最佳方法。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赞扬的地方。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赞美。

3、释放学生的潜能

冯教授在报告中说:“人都是有潜能的。总分第一的学生不等于没有弱势智慧,总分倒数第一的学生不等于没有强势智慧。”冯教授还说:“学生是有潜在的能力的。我们是不是发现其潜在的能力,我们是不是让学生的潜在能量在我们的课堂里充分燃烧呢?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在做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呀!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完全从重合格轻特长走出来。仍然是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明一切,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我命运的重要性。在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方面,我们正在尝试通过开展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这个平台来实施,满足学生课外生活需要,让学生享受最好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学校从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社会实践”等十几个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见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生参与率达百分之百。每到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时候,校园里热闹非凡,诵读声、歌声、笑声响成一片,学生们快乐了,老师们快乐了,学生们享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释放了自己的潜能。

二、做好自己,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冯校长在报告中说:“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发展自己,就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最好的教师是手不释卷,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度就越高,学生们就越喜欢他,把他当作知识之源而被他吸引,以至于更加尊敬他。常说的一句老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学生们通过电视、电脑的观看浏览,接收的信息远远地超过了我们教师。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有一定意义的,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新的使命。人类文明的传承离不开读书学习,让我们教师在书本里畅游、在网络中遨游。不仅仅要做一名爱读书的教师,还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冯教授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可以时刻看到他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努力的身影:担任校长期间做到“每天第一个进校、最晚一个出校”,提出的“合格+特长=建平人”、“按程度分层次教学”,举办的“庆元旦、听钟声通宵联欢晚会——给学生一个毕生难忘的学生时代”等等。那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与冯教授相比,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多少?看到了差距,难道我们不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吗?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做好自己,在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要站在“生为本”的角度看待教育中每一个问题,而要解决教育中的每一个问题,就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仅是开阔视野、心灵震撼和思想的启迪,更是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赋予新的实践行动。我们不仅要从冯教授的报告中借“箭”,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怎样来使用借来的“箭”。这才是这次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

撰写于2012、7、23

2.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二

学校的教学中,有幸听到孙霞老师执教的“识字7”。孙老师的识字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

一、文本与图画结合,激发识字兴趣

在“识字7”的教学中,孙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字配“画”,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学生主动识字,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亭”“停”。

1.(出示字卡“亭”)这个生字宝宝,谁来和它打打招呼?指名1+1+1,齐读。

2. 你知道它躲在公园的哪个角落吗?

3. 咦,是个小亭子,老师把它请出来。请你仔细看看图,再看看右边的字,哎,你发现了什么?

4. 生交流:“亭”字和亭子图的相似之处(课件出示)“点、横”就是亭子的“顶”,“口”就是亭子的“阁楼”,“穴宝盖”和“丁”就是亭子的“门”和“梁”。

5. 古人真聪明,能根据亭子的形状创造出一个字。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有趣的“亭”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亭”。

6. 诗人也被这个有趣的亭子吸引了,瞧,他来到小亭边不走了,这个人和亭子又组成了一个新字———“停”。(显示“人来小亭边”图)

7. 联系生活识记“停”字。人来小亭边不走了就是“停”。

根据图画,依托文本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依托文本拓展识字,提高语文素养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每个生字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如果把它放入不同的语言环境将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依托文本进行拓展识字,更能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练习区分“亭”和“停”。

“亭”和“停”的读音一样,字形也差不多,但意思完全不一样。出示题目:亭停

()止()子岗()报()凉()()留()车场

孙老师根据生字特点,出示词语选择填空。把两个容易混淆的字放在一起教学,通过朗读,复现词语,记住字形;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用处,比较发现词语的差异。在诵读中,字的音、形、意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

依托文本展开识字教学,是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解决识字教学“枯燥无味”的问题,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为以后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听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有感 篇三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知阅读和写作这两项训练最难,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语文水平必须把阅读与写作抓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却常常让老师和学生都叫苦不迭,老师们抱怨学生下笔无物,没有真实感受,学生们则真的文章空洞,无话可说。

2013年12月18日,我校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刘军老师为四年级学生执教习作:编写童话。刘老师的课让我们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刘老师的整堂作文课很自然、朴实,并没有什么花架子,而学生却上得津津乐道,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我不得不佩服刘老师的教学方法。这堂作文课,刘老师的导入就很特别,开始时和学生像朋友聊天一样,从一双袜子开始,让孩子去猜,自然地以一则故事过渡到这节作文课的主题“编写童话”,然后,引导孩子们明确编写童话的几个要点,教给了学生这些方法后就开始给范围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引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听完课有一种感觉:自然、亲切、简约,有情趣。这也为我今后的作文教学课指明了一些方向: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教师巧妙地设计吸引学生而且是与本节作文课息息相关的导入活动,才能够更大地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巧妙地引导,“帮”学生想要。想让孩子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看书也

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一旦让他们运用到作文中就有一定的难度,一可能是想不起来,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例如刘老师的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这样就帮孩子把他们小脑袋里的好词好句都挖出来,挖出来后还可以一个个板书在黑板上,引学生回忆,帮助学生再次理解。

三、有条理的板书,引导写作方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童话故事,难度应该不大,但为了要照顾全班的学生,刘老师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孩子们明确怎样的童话故事才是令人喜爱的。此后再有了老师给提示作文,学生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我手写我心,下笔写作文就这样水到渠成了。一节作文课,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而且感到乐趣无穷,收获甚大。

4.听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篇四

布务小学 徐伟平

前两天在肇庆听了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会——第十六届名师之光系列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教学水平相差很远,他们的学生基础也比我的学生好很多。

听了主维山老师,田湘军老师,陈凤葵老师,顾洁老师,赵涯老师,徐美老师和孔剑老师精彩的课。我总的感受是:师生融洽、情景教学、学生体验、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肢体语言与全英相结合。首先,师生交流,初步了解,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通过创设情景,让师生置身其中,融为一体,感受英语的美,让学生能触摸到有实质感的英语语言,师生都进入自己的角色,让情的纽带把学生带进课堂,并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体验,相互交换角色,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情景教学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功效性,能让学生在实景、实地、实物中进行实时对话,增长知识,增加趣味,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入梦幻般的英语语境。再次,每位老师都用全英进行教学,遇到有难度的单词或句子,他们会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了解其意思,从不作中文翻译,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纯英语的世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全英文交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教学实际,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做到“学中用,用中学”。

七位教师都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他们注重主体参与,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他们还给予学生表扬、肯定,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的感觉。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氛围。那么,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一件事。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学生的水平以得不到提高,这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全国著名教师田湘军的电影教学设计得相当好,他在每一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都很清楚明确,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就地取材,幽默感强。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都能围绕这节课的重点进行交流。

课后还有专家们精辟的点评,使我深深认识到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上好一节英语课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音要准。只有我们自己发音准确,学生才能够学到比较地道的语言。

2、肢体语言要丰富。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直观,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要突出。只有突出重难点,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要精讲多练。

5、演要有度。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所扩展。要准确把握时间,不要在一个点上浪费太多时间。

6、课要上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7、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要有自信,能就地取材,灵活地进行教学,能把握和掌控课堂。

8、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画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9、教态要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能大胆地与老师进行提问、交流。

5.听喀什第三届数学教学能手课有感 篇五

工作十几年来在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期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其实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所追寻的目标和境界,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通过听课可以解决我的一些困惑。

其中听了《长方体认识》一课,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听后的感悟是:

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

这节课一开始老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实物,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使学生明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占有一定的空间。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张老师在图形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观察、触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始至终参与到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发现规律。在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充分发挥了手脑的作用学习和理解新知。

2、多媒体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使许多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动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的感官协同作用,帮助他们形成鲜明的表象。

3、利用“合作探究法”组织教学

“合作探究法”是分小组,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它既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能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是随便运用,合作探究法也不是走走形式而已,对什么时候讨论很有讲究。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这节课操作的内容比较多,让学生多进行合作操作的活动,无疑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如让学生自己找到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方法时,由于可以通过观察、画、计算等多种方法得出这个结论,利用小组集体操作,既可以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又可集中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尽快地找到尽可能多的方法。

而“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反思有效教学,具体量化到实际教学中,应该包含六个维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6.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六

一、重视一课一得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对文本解读时, 往往面面俱到, 觉得这个不能丢, 那个也不能少。于是乎, 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 往往是适得其反,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累。而余老师的这一堂课, 对文本的解读主要从文意理解与美段细读这两方面入手, 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一课一得”。

二、设置一个“主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课堂提问, 不仅是每个有心于语文教学的教师的追求, 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渴望。语文课堂的优质生成, 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最关键的还是执教者投向课堂的“一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老师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提问学生时, 喜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 可一些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在这课的第一个环节“文意理解”中, 余老师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 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生1:宝地。因为课文的第一段结尾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生2:理想的境界。因为课文这样说:“这算不算个理想的境界?”

生3:慈善。因为课文中说:“这样慈善的冬天, 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面对此景, 很多老师可能会着急了, 因为这些答案并不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而余老师却不慌不忙, 微笑着说:“任何一个事物, 有因才有果。概括文意要注意因果关系和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 教者从第一段去引导学生去读、去品, 进而联系课文的第二、三、五段中的一些句子去品味, 从而明确: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宝地”;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个“理想的境界”;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个“奇迹”, 所以济南冬天的特点是—— (生答) “温晴”。通过对这一“主问题”的设置, 给了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 长久以来, 老师或者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 或者只注重朗读教学的形式, 而没有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余老师上课的第二个环节“美段细读”中,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初读时, 教师提出了一个热身活动: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要求:要同起同落。先各自为阵, 划分层次, 然后集体朗读。对这一要求, 学生一开始不能领会, 一直读下去, 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后来, 余老师说了“要注意层次”后, 学生迅速理解并加以实现。再读时,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学生以为大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于是, 声势浩大起来。接着, 老师点拨:这一段文字应该表达喜爱、赞美的情感, 所以不适合大声, 适合轻声、陶醉式的, 接着, 老师模拟了一下。于是, 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用意。最后一读时, 老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 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段的美。相信, 通过余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朗读, 学生对文段的层次、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 老师的引导是有效的, 学生的朗读是有效的。

四、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余老师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 有一个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说说你发现了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一个美妙之处。学生立即投入到这一美妙的过程之中了。

生1:层次清晰。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

生2:文章中动词运用很恰当。如:顶、镶、穿。

生3:作者写作时, 运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在此基础上, 老师明确:1.多角度反复。2.化静为动。3.以虚写实。4.段末点题。

这样通过一个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 告诉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只要你去发现, 你就会发现精彩”。当然,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方法很多。余老师在这一节课中, 着重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凸显语文综合素质, 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7.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七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习作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9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六位老师的精彩教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这六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清了习作的本质特点,使学生懂得了习作原来并不神秘,而只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下来的过程。

例如,任婷婷老师的《场景描写》 重视情境创设,设计有创意,以生动有趣的“你猜我演”这个游戏让学生用上“眼观、耳听、心想”来观察思考,并指导场景描写需要注意观察,使得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较好地落实了快乐作文,轻松作文的设计理念,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8.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八

高职听障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听障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特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听障学生总体兴趣不高,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等多方面限制因素。如何在有限环境下最大限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使听障学生由被动、消极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学习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思考的问题。仅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方面提出目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些有效措施,以期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听障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当前,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设置了与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程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德育类课程。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门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国家和世界的一个有力途径,是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目前,根据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以下简称“我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认知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门课程。但是,由于听障学生存在沟通、认知和理解等多方面的原因,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知识容量以及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给听障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结果不尽如人意。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将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通过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建立起自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为听障、残障学生提供就学机会。虽然特殊教育正在朝融合教育和全纳教育方向发展,但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屡屡在就业、社会生活上“碰壁”.这些“碰壁”不仅是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多的是在适应环境与思想、言行上的问题。从对我校近两年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与实习企业的意见来看,当前听障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德育教育与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语言障碍

听障学生部分或全部丧失听力和说话能力,他们主要通过手语和唇语来沟通交流。但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手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方言手语”.而现阶段通用的“中国手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词汇量不足、手语口语难以同步等问题。语言障碍和沟通不良变成教学过程中一大阻碍。

2.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听力的丧失影响了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又由于目前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学校基本实行隔离教育模式,这使得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与普通学校存在差异。根据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对听障高中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毕业生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四门基础课实际知识水平均没有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大部分听障学生的知识水平仅能达到普通学校高一的水平。他们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一些基础的理科课程未学或学得很少,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少得到锻炼。

3.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

由于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获取信息,单一的感知方式使得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察往往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影响。久而久之造成知识上的“断层”现象,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挫败感,无心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校一般是15――20人左右的班级,这样造成听障学生比起普通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学习大多是在老师与家长的督促下完成的。然而到了大学,更多的是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这种变化使得听障学生感到茫然,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根据调查发现,听障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以外有90%的学生都在宿舍上网、看电视、休息或外出游玩,很少有人主动去图书馆或机房学习、自修。

4.心理发展迟缓,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生理发展影响心理发展,听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进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发育迟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对本学院五个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查研究中就指出: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什么用”,“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更多的听障学生只看重眼前利益,只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企业主管认为听障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较差,不懂礼貌,难以沟通。

二、应对问题的方法

1.“课中课”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知识的深度、广度,课内的知识容量,教学内容的较强逻辑性等都给听障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听障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针对这个问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课中课”的教学模式。

所谓“课中课”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单独开辟一段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宜。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时政话题或社会现象,学生通过表述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组织课堂讨论,最后自我总结的自我学习方式。“课中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推动学生积极了解社会,丰富教学内容,并将深奥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案例素材结合起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同时,从教师角度而言,“课中课”模式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了解听障学生思想动向,了解学生关注点在什么地方,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与世界的,抓准思路,更好地编制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

2.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现今特殊教学的一个主流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运用口语与手语,加之书面语进行辅助解释,形成多语言课堂教学环境。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所使用的手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中国手语的词汇量远远跟不上口语的词汇量,所以使用双语教学首要的就是课前预习专业手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授课后布置专业手语词汇的学习,促使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利于教学的展开。其次,运用常用的、简单的手语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远不如同年级的`正常普通学生,所以一些看似简单易懂的专业名词,听障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图文并用等方式阐释其意思,有时甚至可以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以他们所熟识的单词、场景,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方式来解释。最后,重视书面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常常涉及到案例教学,其中不少案例是以书面形式呈现,这就要求听障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书面用语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不仅要求学生口语、手语表述,还应组织学生以书面形式分析案例或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3.多媒体教学

当前,现代科技成果在教学环节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比例为: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为触觉、味觉、嗅觉,可见视觉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见》指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它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而听障学生由于听力上的障碍,其视觉感悟能力和视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更强,其思维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多媒体具有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教学环境的功能,变抽象为直观,变繁复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其次,多媒体的优势还在于能够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克服师生交流的困难和障碍,加速教学信息的传递。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适合听障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具体运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射,结合口语、手语以及表情、眼神、姿势等体态语言,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官刺激,使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形象直观。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听障学生的视野,调动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时代感和针对性。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内容量大,范围广,深度深的课程,且理论性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教师与听障学生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这使得本已困难的教学局面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在教学与研究中一定要从听障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张海从,党建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2]刘建平。对听障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3]蒋雪峰,李启隆。多媒体和视频会议系统在听障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6)。

[4]陆忠华。浅谈听障大学生辅导员三・一工作思想与方法的研究[J].大学教育,,(6)。

9.听《游子吟》一课有感 篇九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 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 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 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 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 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 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 做儿女的无法报答, 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 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 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 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 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 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 孟郊第三次应考, 终于考中进士, 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诗人就任后, 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 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 是无法报答的。因此, 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 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 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再现了诗的情境, 教学时, 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 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用心体会, 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 这是一件爱的衣裳, 她的每一针每一线, 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 关心与担忧, 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 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 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 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 内心深处受到触动, 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 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 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 在头脑中想像,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使学生诗我两忘, 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10.听师德报告有感 篇十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的师职业道德建设密不可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既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对伍素质,教育局确定2006年为“师德建设年”,2007年为“师德提高年”,2008年为“师德强化年”,2009年为“师德巩固年”。

为配合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局成立了“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团”,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最近,我们参加了报告会,听了各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汇报。这八位老师的先进事迹确实很感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工作在基层,还是工作在城镇,他们都能一心扑在教育教学这个岗位上。他们都说到,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无怨无悔。即使当初有过惶惑,有过犹豫,但他们还是能守得住一份寂寞,耐得住一份清贫。虽然物质上不会富有,但他们精神上却相当充实。他们以校为家,有时候甚至于舍小家为大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不是把教育看作一种职业,而是把她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且觉得是一份光荣的事业。所以他们能从这份事业中寻求到快乐,寻找到自身的人身价值。他们努力追求的是“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家长、社会欢迎的老师。

二是他们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爱他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用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几个例子足可以说明一切。

一次课间操活动中,一个学生忽然尖叫起来:“老师,姬帅踢我屁股!”姬帅是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碰到这样的事情,班主任老师显得非常尴尬,很生气地走到姬帅身边,厉声问他:“怎么回事?!”姬帅不答。很想训斥他,但想到把他训斥一顿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因为他一向是软硬不吃的。于是班主任老师换了一种口气问他:“是不是你俩距离太近了?”姬帅开口低声地说:“是嘛!太近了,我就踢着他了。”“哦,老师知道了。这事不怪你!”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姬帅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理解他了。从此以后,遇到什么事情,班主任老师做他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姬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变得越来越守纪,越来越爱学习了。

这是发生在一天上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起前的事情。同学们都进堂了,刘老师也来到教室门口准备进堂上课了,可张小燕同学还蹲在路边的大树下,不知在干些什么。刘老师喝叫一声:“张小燕同学,要上课了,怎么还不进教室?”而张小燕同学却置若罔闻,根本没有起身进教室。刘老师来到她身边,询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小燕同学这才慢腾腾地直起身向老师说:“老师,你看,蚂蚁在搬家呢,我在看它们搬家„„”刘老师俯下身一瞧,果真蚂蚁在搬家呢。她意识到自己对小燕的责怪错了,于是转过身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小朋

友们,大家快来看呀,小蚂蚁在搬家呢!”大家一齐围了上来,细细地观察着,并且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张小燕同学这下可高兴了。

周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知乍回事,最近几次的考试老考不好。看得出来,她自己很着急,王老师也非常着急。找她谈心,才了解到,周颖一向成绩优秀,所以一家人尤其是母亲对她的期望值特高,希望她在中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周颖又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自己也就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心理压力过大,考试也就发挥不正常了。了解到这个情况,王老师先是做周颖自己的工作,告诉她,对待考试要有正确的心态,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她,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了。然后又打电话给她的母亲,她母亲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是不是周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王老师告诉她母亲说:“没有!没有!你的孩子一向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我们谢谢你对她的教育和培养啊!”然后王老师再委婉地道出她女儿最近一段时间出现问题的原因,希望她不要给女儿太大的压力。周颖的母亲看到老师这么替自己的孩子着想,非常感激,并且愉快地表示,一定会改正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11.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十一

《家园》,依然秉持着刘欢音乐中风格的大气与浓烈感情,但其中的流行元素却感受的十分清晰,可以说,眼下对于音乐的言说十分纷杂,连刘欢这样的老板级的音乐人,也不免受到流行元素的影响,采用原自国外流行音乐的说唱形式,但同时,十分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常听到的rap是这样的,打击乐作为节奏的背景铺垫,人声的rap挂在上面,然而在这首《家园》中,作曲家运用民歌《摇篮曲》铺垫,摇篮曲属于中国音乐调式体系范围,怎样将其与这首非常具有西方音乐特征的歌曲结和在一起,听起来是费了一番功夫,作曲家也颇具匠心,rap是不具有音高的,只具备节奏律动,不会干扰民歌声部,含有多声部思维的意识,我想这正是当代作曲家一直在追求的“中西合璧”吧。

作曲家如何将民族音素插入到音乐创作中,使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采用民族乐器,例如,琵琶,二胡,或者采用民族唱法,例如,用京剧唱腔,,戏曲唱腔。这首乐曲就是采用后者,东北民歌《摇篮曲》质朴,纯真,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就像回到了童年一般,正能够体现出《家园》这个主题,意义悠远。

乐曲开始,由弦乐与钢琴以一种宽广的姿态引入,并且弦乐声部渐发展为高低声部两个线条,给人宽广,博大的情绪渲染,后打击乐色彩乐器进入,音色层次拉宽,再渐退,使得刘欢演唱者人声的出现十分具有对比,立刻显示出人声的温暖与凝聚力,伴奏声部的钢琴与吉他干净清澈,无杂质,更烘托出男性声音包容,温暖,丰满,宽厚的魅力,对内心情感的召唤,也就只有男声才能将这其中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同时,这里运用男生音色也为与之后插入的民歌对比,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歌向来是由女性来演唱,以表现民歌的甜美婉约,当然也有例外之作,像陕北民歌信天游,就是男性音色,蒙古的长调也运用男声。之后弦乐进,弦乐的音色在乐队中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就其音色本身来说,它可以在瞬间变化,十分具有戏剧性,所以也在影视音乐烘托气氛中最为常见。这首歌曲中,弦乐的出现与人声形成呼应,加宽了音乐的丰满度。

民歌部分是这首曲中的一个亮点,众所周知,几千年来中国的音乐一直都是横线条的,直到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传入我国,这首民歌被配以了欧洲和声体系,

第一部分结束,插入了rap与民歌唱段的混和,随即产生一种“混合音色”的效果,这里的“混合音色”是借用管弦乐队创作中的一个名词。选用《摇篮曲》这首东北民歌,正与电视剧的题目《闯关东》吻合,通常情况下Rap的说唱节奏要求较快速的,但民歌的节奏却是缓慢轻柔的,如何将两种节奏结合在一起,在力度上,民歌声部较弱,像从远处传来的悠远琴声,在这里,为配合民歌的节奏律动,rap的节奏被调整了了,依附于民歌节奏,并同时吻合整首乐曲的律动。后音乐突然休止两拍。这静止是意味深长的。时间上的空白使听者的注意力更期盼与渴望之后的音乐发展,不负众望,音乐在瞬间被推向高点,高潮的张力被拉到最大宽度,音乐再次回归男声,令人心为之一振。像哥特式建筑一样,我们只能不断仰望它的博大。词里唱出“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边”带有诉说的,疑问的,无助的,徘徊的伤感情丝。这也正是刘欢最擅长表现的音乐情感,在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他的情感,这情感是他独有的特质。

Rap的念白都是一种述说,平静的述说,而人声唱的部分每次将音乐推向高潮。让人欲罢不能的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呼过瘾!

高潮部分的旋律线条高低点安排的十分合适,高潮部分四句,每一句的高低点没有重复,很符合听者的审美期待,并且情绪最激动的片断安排在了“黄金分割”处,同样,伴奏声部不断拉宽,铜管的进入显示出音乐造型的立体感,构造出十分丰满的音响效果,纵向音高关系

第二次插入rap与民歌的混唱,后并没有空拍就直接用乐队推上高潮,首先,没有空拍是避免与前段一样,其次,由于之前的情绪已经被带到高潮了,这里惟有用乐队不断递增音乐运动过程中的层次感,所以作曲者很巧妙的安排。这里也是全曲最动人的地方,与之前对比,开始处,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歌者是十分控制的在唱,唱的比较内敛,集中。而在这里,歌者的感情被放大到最大极限,我们听到的是他在用全心表达歌中情。后,有一段尾声,创作者并没有顺着高潮的情绪在高潮上结束整首乐曲,而是采用弱结束收拢了,带有渐行渐远的气质,让人不断的思索与回味。

声乐曲与器乐曲的区别在于,声乐曲由歌词作为载体,因而情感的传达有一部分时交由歌词负担了。所以它更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了。

12.听报告有感 篇十二

—听李红岩老师报告会有感听了李红岩专家的报告会,作为一个新踏入教师岗位的我来说受益匪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能不能发展,就看教师想不想上进。每位教师都成长了,学校才能成长。

一个教师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本身要身正,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艺术的登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李红岩专家报告中提到,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孩子。是啊,善待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跟学生们打交道,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宽容,是耐心的关注、等待着学生的成长,这才是师爱的真谛。有时我又想,教育的爱需要智慧,需要教师选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这些都需要我这样的新教师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总结。

13.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十三

十分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两天的展示观摩活动,聆听了七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及报告,一路辛苦不必说,收获自然也不少,其中最值得说一说的是洋思中学朱兵老师《一元二次方程》这节典型的“洋思”模式课。

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基本步骤如下:

1、揭示教学目标;

2、自学前的指导;

3、自学;

4、后教;

5、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大体如下:

一、提示教学目标(1分钟左右)。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左右),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②明确自学的方法。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约5—8分钟)。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约8—10分钟。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六、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包括: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注意点:①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②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③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④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校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了老师的无效劳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知道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但是前提是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精讲精练,当堂过关。对于学困生,课指导他们预习,为他们扫清新课程钟德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能够有效的自主学习。

14.听学生教学理论有感 篇十四

一、我们很努力,还将继续努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批评由来已久,特别是初中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甚是不满,什么东西都怪小学教师没教好。而家长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却是“万能型”的。而应试教育的压力就像一个重重的壳,总让我们举步维艰,有许多教师自嘲说:“我们不是乌龟,就像王八。”常听到一些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在台上夸夸其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家长不配合,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孩子,谁有能力教好每一个孩子?更何况谁不想自己培养的孩子都是能人志士!现在的家庭,四到六个家长都教不好一个孩子,凭什么让我们一个老师教好一群孩子?我们每年听数十次讲座、观摩数十场公开课,每个专家都有他的自圆其说,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一线教师都不知道到底应该吸收谁的观念。

我们忙碌着,也盲目着。教育问题不能单认为是教师的责任,还有学校、家长、社会……如果单纯回到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说,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敬业,很努力,只是努力的付出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已。而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错。看看数学教材、英语教材、科学教材,乃至美术、音乐、体育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清清楚楚,唯有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课标、年段要求只是一个指导方向,而教什么却是我们教师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去选择和取舍,在这中间消耗了太多的精力,有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而考试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同一年段今年考这个,明年考那个,一线教师总是被教得团团转。

吴忠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不在语文教师身上,而是教材编写的缺陷。所谓的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说得如此动听,但我们语文教师却忙得死去活来,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音乐课早已屡见不鲜了。我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即便遇挫受阻,我们依然十分努力地探索语文教材的新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地去研究教材,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我相信不管错和败,有了吴教授的理解,千千万万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将继续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前沿。

二、我们学会聚焦,聚焦于本体性教学

改革实验多年后,终于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义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至少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习重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语言文字”是一个大课题,对于小学来说,这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一线教师对此还是摸不着头脑。吴教授提出的指向本体性教学是一盏明灯。他告诉一线教师:根据课标和学段特点,结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求和规律,安排文本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累本文语言,学习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此来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能清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本体性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感悟就可以了。有了这个语文课程特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把握了;对于教什么也更加明确了,不用在一大堆资料里苦苦寻找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专一”一些,聚焦点可以更集中一些,备课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三、我们很明确,学会运用才是硬道理

上一篇:政工系统下一篇:一分钟朗诵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