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现状

2024-11-16

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现状(精选9篇)

1.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现状 篇一

中国建筑幕墙门窗行业技术创新

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发展迅猛,作为以高强、轻质特点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幕墙被迅速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建筑物中,商业建筑、写字楼、体育场馆、文化设施、会展中心、交通枢纽建筑的外围护结构都以建筑幕墙作为时代发展的表征。目前国内建筑幕墙市场呈现出东部和沿海城市多于内地,都会城市多于其他城市,公共建筑多于住宅建筑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幕墙也以惊人的速度向住宅建筑和乡镇城市发展。北京目前已有许多商业住宅项目使用了包括玻璃、石材、金属板为主的建筑幕墙,甚至国际上也属先进的双层幕墙技术在北京已经被应用于公寓项目中。

中国是全球建筑门窗的最大市场。我国每年约有21亿m2的房屋建筑工程,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总和。按通常建筑面积中门窗面积约占25%~30%推算,我国每年约有5亿多平方米的门窗工程量,是整个欧洲每年门窗建设面积的4倍以上。在各类材质的门窗中,铝合金门窗约占55%,合2.75亿m2,塑料门窗约占35%,合1.75亿m2;钢门窗约占6%,合3000万m2,其它门窗4%,合2000万m2。

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的统计资料,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全国取得二级以上幕墙施工资质企业713家,建筑业产值约为661亿7395万元;取得建筑门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7226家。门窗产值为120亿5707万元,其中铝合金门窗产值为87亿零214万元;其他门窗产值为33亿493万元。

另根据最新统计,截至到2006年上半年,具有门窗许可证的厂家有8509家。2006年上半年,门窗的使用总量达到3.1亿m2,产值788亿元。

这些数据还是相对保守的,据推算能占到应统计对象的70%,如果考虑市场因素,实际企业数量和产值只会比上述资料数据更多。

由此看来,到本世纪初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幕墙、建筑门窗生产和使用国家。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覆盖地理经纬度范围大,海拔高度相差大,气候特征因地各异,从东北漠河到海南岛三亚,从山东到新疆伊犁,从上海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到西部新兴城市,从海拔5000m的拉萨到基本风压为1.2kPa 的东海嵊泗。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在任何历史时期对建筑围护结构的要求都蕴涵了满足居住者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建筑幕墙,与传统的建筑门窗一道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历史的角度和世界的范围来看,无论是建筑观念还是建筑技术,近30年的发展远远超越了历史上数百年的过程。

1、引进学习先进技术。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建筑幕墙主要是引进、模仿国外技术,无自己的规范和标准,技术质量水平较低。到90年代,开始出现单元式幕墙、铝板及石材幕墙,90年代中期引进点支承幕墙,引进国外技术同时,开始结合国情有所创新。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80年代引进了一批先进的门窗专用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行业是以增量发展为主题。90年以引进建筑幕墙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型成套设备为主,相应地引进了国外最新的工程材料及工艺技术,既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又掌握了一定的国外前沿技术。这时候的行业是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独立开发中国特色产品的动态发展为主题。

2、理论创新、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生产和使用了如此大数量的建筑幕墙,在生产、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建造这些建筑幕墙时进行了几千次物理性能试验和抗震试验,揭示了建筑幕墙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发扬我国已形成的产、学、研协同配合作战的传统,除了幕墙生产企业、专业试验机构(检测中心)对生产经验、试验成果进行总结外,全国很多科研院所、高校(含所属研究所)对建筑幕墙进行了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将上述生产经验、试验成果上升为科学理论,提出一大批研究报告,开发出一大批新技术、新检测方法、新工艺以及新理论(设计原理)。我国是世界上对建筑幕墙抗震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和抗震试验的国家,并制定了世界上唯一的《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我国对张拉索杆结构的索系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获得了大量试验参数,使我国对张拉索杆结构和自平衡索杆结构的机理有了系统的认识;武汉凌云与华中理工大学联合对双层幕墙样板房进行热工测量;中山盛兴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进行的双层幕墙热工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与软件开发;深圳方大与华中理工大学联合对双层幕墙热工性能的研究;珠海市晶艺玻璃工程有限董事长罗忆于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点支式玻璃幕墙新技术,而今在国内大量重大公建工程项目得以广泛运用;深圳三鑫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对透明单层幕墙、阳光控制镀膜单层玻璃幕墙、双层透明玻璃幕墙三个样板房的一年(365天)连续太阳辐射热测量纪录揭示了太阳辐射对双(单)层幕墙影响的系统参数;北京金易格公司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合作的部级课题“建筑门窗的高效节能技术系统研究”等等科研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在多方面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在建筑幕墙、门窗新技术开发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深圳市民中心博物馆(54m×30m)预应力平行弦索网玻璃采光顶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没有下凹曲线的预应力拉索屋面结构;国家大剧院双曲面金属和玻璃屋面、北京植物园温室大型全玻璃屋面、白云机场8.2万m2点支式玻璃幕墙、新保利大厦90m×60m单层索网玻璃幕墙、CCTV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悬挂于斜交格构的“菱型”槽式钢结构上的“浮动单元玻璃幕墙”、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的ETFE(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薄膜为面层的围护结构等新型幕墙构造均创世界之最,这一切标志着我国建筑幕墙已开始进入自主创新设计和施工的新的历史时期。

3、检测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在建筑幕墙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技术取得多项成果的同时,我国的建筑幕墙门窗检测技术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从80年开始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设备,引进了国际领先的建筑门窗幕墙三性检测设备,先后完成了隔声、保温、采光及力学性能检测设备的研制。到2005年底,国内具备幕墙门窗相关性能检测能力独立检测机构超过数十家,整体技术能力达到国外同行业的水平,相当一部分机构具备独立研发检测技术、设备的能力,为提高幕墙门窗工程质量、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行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我国进入WTO,国家和行业标准瞄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标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并趋于成熟。1994年颁布了《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ㄍT15225—94);1996年颁布了《建筑幕墙》(JG3035—199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1996);2001年颁布了《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特别是2001年颁布了新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后,相应的有关建筑幕墙的规范和标准需重新编制,目前已经完成并已开始执行新的《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建筑幕墙》(JG3035—1996)和《金属与石材幕墙技术规范》(JGJ133—2001)也正在修订。

上述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自90年代中期开始,到目前加上相关材料和构件标准近30多个,其中一些标准已经或正在重新制定,重新制定的周期有的只有6年,而国际上发达国家重新制定标准的周期一般大致10年左右。所以从时间上看,我国的标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我国目前有关建筑幕墙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形成基本配套体系,基本上是围绕着结构安全性指标为主建立的。从目前的水平来看,一方面基本满足了国内建筑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安全性标准指标可以说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在功能性指标方面,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

2005年国家发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这个标准的发布,对我国建筑幕墙行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的节能设计要求,必将促进幕墙、门窗技术的革新改造,相对应的使建设初期造价提高,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家又提出按新的标准对既有建筑幕墙(约2亿m2)进行节能改造,并要求在2020年前完成,即每年改造约1000多万m2。可以予测,2006~2020年期间我国建筑幕墙用量(含节能改造)年市场需求大致在4000~5000万m2之间。

1995年成立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发能力和创新队伍

我国建筑幕墙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20年来,始终坚持走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市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形成了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针对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试验和技术攻关,运用国际同行业最新的前沿技术,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影响的大型建筑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业人土的重视和好评。

我国已成长出一批大型幕墙企业,一些行业领头企业年产量已超过100万m2,个别企业已达200多万m2。其装备水平大大超过国外知名幕墙企业。国内幕墙生产企业已能为各种不同建筑提供所需的各种类型幕墙,并在国际上通过与国际知名幕墙企业竞争而拿到大型工程的合同。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境外及港、澳、台公司占有不到10%市场份额。20年来,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航空、军工、建材、机械行业大型企业投入到铝门窗和建筑幕墙行业,以其雄厚的资本、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管理,为壮大行业队伍,提高行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开拓市场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90年代以后,又有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加盟门窗与幕墙行业。在1995年以前,国内知名的航空、军工企业带动行业发展;而在1996年以后,优秀民营企业集团以其新型企业管理机制,先进的专业技术,现代市场运作模式,为推动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门窗幕墙行业已经形成了以100多家大型企业为主体,以5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民营企业集团为多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批大型骨干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约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在国家重点工程、大中城市形象工程、城市标志性建筑、外资工程以及国外工程建设中,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成为全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创优、市场开拓的主力军。

近年国内幕墙的实践,为建筑幕墙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20多年建筑幕墙发展过程中,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幕墙技术人才,这支人才队伍以博士、硕士为骨干,他们不仅成功地设计了许多大型工程的幕墙,同时在幕墙试验和理论研究领域有许多重大成果,这支数千人的队伍分布在幕墙生产企业、专业试验机构(检测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他们是我国幕墙技术的骨干力量。

在相关协会的领导下,行业积聚了各有所长的相关专业人才,形成了有老、中、青梯队的,涉及科研、院校、企业的幕墙、门窗专家队伍,人数已超过百人。这些专家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在国内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评标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标准建设、新产品、新技术的论证和推广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

建筑幕墙和门窗是建筑物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发展是建筑幕墙、门窗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有间歇性的政策调整和受国际大环境(如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的短时期变化,但从长远观点看,几十年内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是确定无疑的。对建筑幕墙、门窗行业来说,基于建筑业的大背景下,有机遇也有挑战。

首先,是经济热点和动力的客观存在。

我国的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中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经济热点地区,而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广州2010年亚运会等以国际交流为主旨的国际重大活动成为带动该城市或相关地区的经济动力。在今后的5年左右时间里,新型结构形式的、技术复杂的、综合功能高要求的建筑幕墙技术将会出现,并且完全可能出现新的幕墙形式,这一时期极有可能是一个幕墙技术的历史高潮期,之后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第二,是节约能源资源的需要。

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是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节能成为落实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为高耗能建筑;在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有95%是高耗能建筑。我国绝大多数采暖地区房屋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了许多,其中传热系数,建筑外墙相差3.5至4.5倍、外窗相差为2至3倍、屋面为3至6倍,外窗的空气渗透相差为3至6倍。在建筑整体舒适度低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能耗的2至3倍以上;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27.6%以上。对于建筑幕墙和门窗行业来说,一方面新建项目需要提供满足节能要求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必须面对400亿m2既有项目的节能改造。满足日益发展的节能指标,开发出适合不同气候地区的技术和产品,无论是新建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中央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4亿农村人口的小城镇化目标,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大规模小城镇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农村住宅每年竣工面积有6~7亿m2,门窗的需求量每年约为1亿m2,这为建筑门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机遇和挑战并存,幕墙、门窗行业面临如此历史赋予的难得的机遇,应有怎样的认识和准备呢?如何面临挑战?这是幕墙、门窗行业面临的客观和紧迫的严肃问题。

明确自主创新主攻方向

1、自主创新意义重大。

我国加入WTO后,既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来看,当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建筑幕墙、门窗行业的国际竞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幕墙竞标早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场,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幕墙投标中,不乏看到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公司的参与;二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筑幕墙行业刚起步不久,深圳的一些企业就独立承包了朝鲜、新加坡的玻璃幕墙工程,如今,在英国、俄罗斯、独联体地区和中东地区都已经看到中国幕墙企业的影子。无论在哪里竞争都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但核心是技术竞争,其背后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技术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比较优势,就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否则将会不断拉大与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差距,甚至被边缘化。

自主创新应包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是生产知识的地方,主要实现将资金变成新知识的科学创新;企业是以效益和市场决定自己的行为,主要实现把知识变成钱的技术创新。即使企业有一些局部工艺、产品改进类的所谓创新,也难以包打天下,其技术创新必定不会有很高的水平。强调企业之间、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要加强技术转移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近几年来建筑技术产品的技术复杂性明显增加,产品的技术突破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技术集成,特别是像建筑类这样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和产品,仅凭单一科研机构和单一企业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是北京市科委科研项目,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其合作单位包括深圳方大幕墙公司以及美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国内的共18家科研、生产企业。北京新保利大厦大面积平面单锁结构幕墙体系、水立方ETFE膜结构体系、北京昆仑公寓双层幕墙体系、人民大会堂门窗节能改造等等无一不是多方技术合作的成果。

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需要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结合,可依靠大学和科研机构对核心技术和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产品研究开发”中的子课题包含了建筑幕墙、门窗的关键系统技术研究,在课题申报时明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的条件。这一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幕墙和门窗技术创新要着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国家产业导向政策和建筑市场多样化的重大技术产品需求,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和突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诸如建筑安全、节约资源的节能降耗、建筑构件合理使用寿命以及功能稳定性、新型材料和设计软件、环境友好型的构件产品、功能性集成等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设计和检测手段、节能与环保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行业技术产品创新体系。要紧紧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主题,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具有特点的产品技术企业先行,以点带面。鼓励各不同气候地区的领先企业开发和掌握适合当地环境特点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气候环境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政府和行业支持企业形成一个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使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的、能够自主研发的建筑幕墙、门窗技术产品创新体系。

2、坚持资源节约型的路线。

高效节能建筑幕墙、门窗技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坚持资源节约型路线下的重要技术创新,对于控制建筑总能耗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主要是西欧、北欧和北美国家)从70年代能源危机后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经济技术政策和建筑节能技术,取得的节能成果是巨大的。在生活舒适性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减少到原来的1/3 ~1/5。全世界建筑能耗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30%,其中住宅能耗约为商用建筑的2倍。建筑能耗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甚大,工业化国家建筑能耗占全球建筑能耗总量的52%,东欧和前苏联占25%,发展中国家占23%。国内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这种状况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会长期存在。一方面要向国际水平瞄准,学习和引进必要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产品。节能创新的技术创新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建筑幕墙、门窗传热损失控制技术

首先解决玻璃幕墙、门窗面层玻璃节能构造问题。透明幕墙对建筑耗能高低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透明幕墙的热工性能影响到冬季采暖,夏季空调室内外温差传热;二是幕墙的透明材料(如玻璃)受太阳辐射影响而造成的建筑室内的得热。冬季,通过透明幕墙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有利于建筑的节能,因此减少透明幕墙的传热系数,抑制室温传热是降低透明幕墙热损耗的主要途径之一;夏季通过透明幕墙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成为空调降温的主要负荷,因此,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以及减少透明幕墙的温度传热都是降低空调能耗的途径。抓住辐射量控制的首要关键问题,是要研究现有国产玻璃的表面辐射性,如超白玻璃、普通玻璃、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阳光控制型低辐射玻璃等;研究玻璃组合构造,如中空玻璃、三层或更多层中空玻璃构造;研究玻璃构造的边部密封、热工解决方案。另外,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昼夜环境,寻求相适应的关系。

其次,解决建筑幕墙、门窗的系统节能构造问题。对幕墙、门窗的支撑杆件系统中热损失薄弱环节分析发现,热传导损失控制、空气渗透热损失控制为关键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低传热系数、能有效减少低温辐射与太阳辐射的高性能玻璃幕墙技术;二是幕墙支撑系统与外窗窗框的高热阻断热技术。第一个问题主要针对幕墙中低传热玻璃幕墙构造、非透明部分幕墙(如窗间墙部分)、建筑阴角、阳角、女儿墙部位的特殊节能构造、适合于不同外界气候条件的节能构造。第二个问题主要针对解决① 幕墙支撑系统的高热阻断热技术。幕墙支撑系统杆件材料主要由钢材、铝型材组成,其构造特点的关键在于与玻璃交接处的冷桥垫块构造,铝型材则除垫块构造外,存在穿条和注胶构造。②外窗窗框高热阻断热技术。外窗框有多种材料组成,金属类包括钢材、铝型材,非金属材料有塑钢、木材、玻璃钢等,复合材料有铝+低导热垫块+铝、铝+塑、铝+木等等。③ 由于外窗框和幕墙支撑系统多以平行四边形为主,角部连接的稳定性是减少平面变形,避免产生缝隙热损失的重要保证,需研究窗户的角连接构造、幕墙横、竖梁的连接构造。

双层皮玻璃幕墙节能设计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向。双层皮外窗与玻璃幕墙系统构造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该技术对建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出色的遮阳性、良好的隔音效果、良好的温度和空气调节能力方面。双层皮玻璃构造技术复杂程度远不是单一的围护结构本身能解决的,要从建筑设计过程和模拟技术两个层面探讨双层皮幕墙的节能构造,同时考虑国内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具体建筑特点进行双层皮幕墙选型和构造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基于建筑能源需求的分析方法,建立对双层通风式玻璃幕墙的热、光、通风性能分析的理论方法,针对不同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和公共建筑的功能要求,提出气候适应的智能透光围护结构的材料性能要求和构造方案;基于理论分析,结合生产企业,开发满足上述性能指标的新型复合型光体与遮阳装置,包括开发适应不同气候区气候特点的双层通风遮阳式玻璃幕墙,有效控制太阳辐射,传热系数低且可见光透过率高的玻璃品种或其他透光材料;经济适用型可调节式外遮阳装置、全年最佳节能效果的固定式遮阳构造和可调夹层通风的中层遮阳装置等。(2)遮阳装置热辐射控制技术

以控制辐射热损失、空气对流热损失为主,研究适合不同气候区的外遮阳节能的原理;明确采取外遮阳措施的条件。在不同的外部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建筑朝向条件下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把握设计原则,根据设计原则确定相适应的遮阳装置;建筑遮阳计算软件。遮阳技术的创新应首先着眼于研究开发建筑外窗与透明幕墙的外遮阳的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产品;其次,由于遮阳装置除对夏季明显的节能效果外,对冬季的幕墙和外窗微环境有改善作用。因此应在适合于各气候区的建筑外窗与透明幕墙的外遮阳技术,能够随外界气候变化而改变物理性能的透光体与遮阳装置方面有所突破。

(3)空气渗漏热损失和受控通风技术

近几年新建的节能建筑密封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降低了过度的室内外空气交换产生的能耗,另一方面可能也会产生室内新鲜空气不足的新问题。传统的开窗通风方式简单直接,但无法回收排风的热量,而且也很难按需求控制通风量。从节能和室内卫生的角度出发,理想的通风方式是可控同时可实现热回收。科学合理的通风不仅能降低建筑使用能耗,而且还能提高室内的热舒适,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受控并能回收热量(或除湿)的通风是理想的通风方式,普通的窗户显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安装在外墙、屋顶、外窗上的各种被动式和主动式通风装置,能够解决室内通风换气需求。其技术创新体现在产品方面主要包括带低温差热交换器的机械通风装置、具有除湿功能的新风装置、能够避雨的自然通风装置、适用于民用建筑的混合式通风换气设备等。

3、坚持环境友好型的方向。

环境友好型包含两个含义:一是环保节能型建筑幕墙、门窗材料的应用技术。材料的环保性归根到底是一个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问题,按照现在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只有尽可能地将原有材料的功能性和环保性缺陷降至最低,使之可以满足绿色建筑功能的要求。二是与不同的外界环境相适应,如适合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及严寒地区气候特点的建筑幕墙、外窗系统。

幕墙、门窗在建筑围护结构与环境交互中属主导地位,其性能优劣除极大地影响到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外,还对建筑物室内的声、光、热环境和空气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气候分区的气候特点对其有不同的要求:夏热冬暖地区处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多台风、多雨,除满足遮阳、隔热性能外,同时还要满足高抗风压、高水密性能要求;夏热冬冷地区同时需要满足保温隔热和遮阳要求;寒冷及严寒地区则以保温为主。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创新方向主要有:

(1)开发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幕墙、门窗技术

首先,从产品和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满足绿色建筑的概念首先从生产—使用—废弃全寿命过程评价所用建筑材料的自然资源消耗(土地与耕地、森林与植被、水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对环境的影响(CO2排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与粉尘排放、荒漠化等),对人健康的影响(有害气体、粉尘、放射性、生物污染等)进行分析。其次,从延长建筑材料和建筑部件的使用寿命,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方面对比。国家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开始实施,无论对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在设计选用材料时规定了可再循环材料在建筑总重量的比例。

建筑幕墙用材主要以铝、钢等金属和玻璃材料为主,而门窗除钢、铝金属材料外,PVC、木材、玻璃钢也是主要框材料。技术创新方向应着眼于:建筑幕墙、门窗构成材料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及人的健康状况评价;建筑幕墙、门窗产品或构件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性;解决影响建筑幕墙、门窗作为建筑围护构件的使用寿命的关键薄弱点;要解决原有材料制作的型材功能的缺陷,使之可以满足绿色建筑功能的要求;研究低能耗、低辐射、低成本、遮阳型外窗用玻璃及其制品,减少通过外窗的能量损失达到节能的目的;研究高效、长寿命外窗密封材料及合理的外窗密封构造,实现可控通风,减少空气交换热损失。

(2)开发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满足综合功能性需求的建筑幕墙、门窗技术

针对典型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建筑幕墙、门窗的系统构造,包括构造方式、连接方式、防水构造、保温隔热构造、通风构造,以及窗型、框材、玻璃、遮阳、五金件、密封材料等与外界条件变化下性能(保温、隔热、气密、水密、防风压、隔声、采光等)的影响。对于夏热冬暖地区,根据其太阳辐射强烈、以空调制冷为主,同时大多集中在沿海台风地区的特点,重点在遮阳技术,包括外遮阳、内遮阳及中间遮阳技术;配套建筑外窗五金件,特别是耐久性能;通风换气与开启部位构造的关系;遮阳技术与窗体一体化技术。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同时风沙频繁的气候特点,夏季以空调制冷为主,冬季以室内采暖为主,技术创新重点是保温与遮阳技术,保温技术包括型材、面材及密封材料,遮阳包括外遮阳、内遮阳、中间遮阳及可调节遮阳技术。困难在于对冬季和夏季的兼顾性,技术的适应性和可调整性将是产品设计的重点。

根据寒冷和严寒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弱的气候特点,以室内采暖为主,技术创新重点包括幕墙门窗保温技术;气密性对节能及使用功能的影响;配套建筑外窗五金件耐久性;具备热回收技术的可控通风技术。

突破制约建立创新体系

建筑幕墙、门窗技术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缺乏成熟稳定的创新机制。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比较,除了技术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之外,最主要的差距还在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具有建筑幕墙、门窗领域,企业是技术投入和促进技术发展的主体,科技和研究试验投入稳定、数量大,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比较发达,技术发展后劲充足,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水平较高、工艺比较精细等共同特点。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建筑幕墙、门窗领域所缺乏的。

对建筑幕墙、门窗行业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一专业技术和学科远不足以解决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相关各专业间技术衔接缺乏统一协调、共同开发、相互补充的机制。各专业既缺乏单个专业从立项、方案设计、产品制造、产品使用等的纵向协调,也缺乏各专业之间的横向协调。如智能化幕墙,是多学科、多技术综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必须有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综合协调、同步发展。

2、创新行为短期化。

依靠市场生存的建筑幕墙企业,大多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建筑技术多样化、国际化时成立并伴随发展的,其历史不过十几年时间,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企业发展战略普遍缺失,企业行为短期化。最主要的表现是追求利润,满足迅速扩张带来的企业知名度,同时难以形成稳定的科技创新队伍。战略缺失所导致的企业行为短期化,反应在技术创新方面是大量技术人才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是科研人员尤其是搞新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待遇偏低,科研经费不足,科研领域人才留不住,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少;二是流动性大,技术人员的流动一方面对技术普及和扩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难以向技术的深度和难度持续研究,创新流于形式;三是研究力量和成果分散,已有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3、创新环境不利。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起步晚、速度快,建设市场不同程度存在着市场混乱、不规范,不正当竞争等现象,特别是技术创新环境存在很多弊端,如假冒、模仿、不尊重知识产权、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不正不良之风盛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产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是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市场不规范,就难以形成科研成果向应用技术的转化机制和技术进步机制。企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体的目标难以实现。

4、市场恶性和过度竞争

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竞相压价。目前建筑幕墙、门窗的技术指标,如热工指标不断提高,而市场价格却没有增加,一些幕墙单价甚至低于门窗报价。一些企业为保证生存,在几乎没有利润的情况下维持经营,没有利润何来再投入发展,何来研发资金,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

因此,需要建立建筑幕墙的技术研究开发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幕墙、门窗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牵头组织制定建筑幕墙技术发展规划、研发体系规划和政策。

第二,建立建筑幕墙技术发展综合协调组织,协调部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关系和联动。

第三,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优秀企业三结合的专业科研基地。

第四,建立企业、协会、院校、研究所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应用的研发中心。争取每个技术领域都能够建立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室。

第五,建立并完善建设领域技术交易体系,促进技术转移。鼓励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及多种类型技术市场的发展,包括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各类技术网站、网页以及网上交易。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技术信息传播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第六,保护知识产权。肯定科研人员的作用,保护其应得利益。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采取保护知识产权,肯定科研成果中技术人员的贡献份额,在创办企业时允许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对于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等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使技术和成果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并在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分配中获得它的应用价值。

第七,通过减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目前,建设领域的企业普遍存在科研开发投入偏低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有政策的引导。

第八,在审批企业资质时应考察其技术管理水平。同时,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第九,对于生产和使用国家产业政策倡导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企业又得不到直接利益,甚至费工费时的,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

第十,深化改革,规范市场,形成技术进步促进机制。进一步加大规范市场的力度,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给企业注入主动要求进步的动力。第十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我们已经有了20多年建造2亿多平方米建筑幕墙的实践经验,我们已经开始迈进国际幕墙门窗市场,我们已经具备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大军;同时,我们善于总结经验,乐意学习先进技术。只要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把握用10年左右时间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新阶段发展,由幕墙生产大国发展成为幕墙技术强国、品牌强国。(注:此文参考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黄圻主任、郑金峰教授、张芹教授、龙文志教授的有关资料,一并致谢。)

2.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现状 篇二

为了促进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引导智能建筑市场规范发展,服务智能建筑行业,《智能建筑》杂志社主办的2013年度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产品系统品牌企业颁奖大会暨2014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高峰论坛于2014年3月20日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会议得到了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以下简称智能分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行业协会、杂志社领导、业内专家、工程商、产品商及获奖代表等近200人参会。

该评选活动由《智能建筑》杂志社于2012年首次举办,得到了行业企业和用户的认可。2013年,通过企业自主申报,有关机构、专家推荐,基础数据汇总,专家组评审等一系列科学、客观、严谨的程序之后,评选出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一卡通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十大品牌企业,系统集成软件六大品牌企业,信息网络系统、能耗计量系统等三大品牌企业。智能分会会长、《智能建筑》杂志社社长黄久松,智能分会秘书长李翠萍,智能分会名誉副会长、《智能建筑》杂志社编委会主任郭维钧,《智能建筑》杂志社总编辑毛剑瑛,智能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会议系统专业组组长顾克明,公共安全专业组组长刘希清,智能分会副会长金星,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洪劲飞,北京新奥集团副总经理暴伟,北京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伟,铭基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华伟,智能分会专家陈崇光为获奖代表颁发“2013年度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产品十大品牌企业”证书。

会议在颁奖之外还安排了2014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高峰论坛环节,黄久松站在行业协会的角度解读了“2014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认为行业企业应增强综合实力,创新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利公司中国区控制系统销售经理吴俊以“开利先进控制系统在节能改造中的创新应用”为题分析了建筑物的能耗状况和公司控制系统达到的节能效果;北京中创立方软件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丹以公司在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创新与优势分析了“云时代的智能建筑管理”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楼宇事业部行业经理薛凯以“大趋势新成长”为题分析了安防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各方面的业务成长;深圳达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少华以丰富的应用实例分析了“一卡通行业的发展趋势”。演讲从不同层面为与会者带来了行业及技术发展动态,使大家了解了最新的趋势。会后本刊对部分获奖企业进行了访谈,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3.建筑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及应对 篇三

关键词:过剩产能 化解消纳 建筑行业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增速明显放缓,施工单位新增合同额和房屋施工面积增速双双下滑,行业利润率持续下降。这些现象折射出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明显存在供求失衡的现象,同时说明建筑行业发展进入峰值期的新态势。在这种市场供求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困境下,讨论过剩产能如何转移和消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建筑行业产能过剩理论综述

关于建筑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产能过剩会产生什么影响,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关于建筑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程度如何,不少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生产能力和产能利用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产能是否过剩的基本手段,江源(2006)通过对以上两个指标的分析,认为目前建筑产业产能过剩并非普遍性问题,而是更大程度地表现为产业结构性问题。中施企协课题组(2014)也对是否存在产能过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课题组通过设置产业施工企业数量、产业市场集中度、产业竞争格局等多项关键性指标,考察和分析了建筑产业产能利用效率,通过间接手段揭示了建筑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的事实。

建筑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得出了共同的结论。王立国(2010)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得出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现象是造成建筑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同时认为,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双向交互影响关系。关于产能过剩的内在机理,林毅夫等(2012)发现,盲目投资在产能过剩这一经济现象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提出了产能过剩的“潮涌现象”。对于建筑产业产能过剩深层次或根本性原因,张晓静等(2013)通过设置一系列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对建筑产业市场性与制度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市场性与制度性二者的共同作用,是建筑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基础性原因。

对于如何破解产能过剩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建等(2014)认为,化解产能过剩必须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因此首要的是进一步协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出,要把以往的外向型增长更多地转为内向型增长。沙凯逊(2009)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解决建筑产业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思路,即结合环境问题积极实施转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标准与节能改造,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实现产业转型。

二、建筑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建议

我国建筑业市场已经发展至饱和阶段,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大量建筑业企业将难以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并实现我国建筑业转型发展以适应新常态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实施纵向一体化,促进产品和服务升级

建筑企业数量众多分散、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建筑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行业改革发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建筑行业应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严控企业增量,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和潜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现有的产业和产品领域内密切与上下游的关系,不断拓展和丰富产业领域。通过产业链条向上、下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把过去向业主提供单一产品和服务改为将产品、技术、服务重组整合,以更丰富和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提供给业主,充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建筑业企业,可通过转型升级优化重组,面向客户提供集开发、设计、施工、运营等复合型综合服务,通过产品价值的提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二)深入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化解过剩产能要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国内市场,建筑企业要积极作为,注重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以市场及政策信息为引领,随时关注建筑市场的新热点,积极主动不断挖掘新市场新需求。当前,我国仍有很多地区需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应根据国内不同区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扩展业务领域,通过创新业务模式,积极开发新兴市场。面向国外市场,建筑企业应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响应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输送过剩的建筑产能。要通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深入挖掘沿线国家的市场潜力,为我国建筑行业过剩产能寻求新的机遇。

(三)分析行业特点,推进供给侧改革

生产能力供过于求,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建筑行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化解过剩产能必须从供给侧着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建筑业行业应认真分析行业特点,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尽快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行业协会要通过政策引导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下大力气进行市场治理,采取措施促使僵尸企业合理退出市场。加大产业重组力度,鼓励大型企业跨区域优化兼并重组,消除落后产能。

参考文献:

[1]王立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双向交互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0(6)

[2]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

[3]中施企协课题组.行业产能过剩是个不争的事实[J].施工企业管理,2014(6):46—47

4.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现状与发展特点 篇四

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现状与发展特点

中国报告网

出版时间:2013年

中国报告网—中国领先行业市场调研机构http:///

正文

建筑能耗主要涉及到空调取暖,热水供应以及室内的照明等,是很正常的使用,但是高能耗就出现我们现在的建筑行业,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发展节能建筑也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其一,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发展节奏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耗方面的设备的需求是很大的,建筑能耗就会因此而上升。010-86825716400-007-6266

其二,国际社会一致呼吁环境保护,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改善地球的整体日益恶劣的环境,节能建筑就是主要的表现之一。

其三,我国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我国对于建筑能耗上的需求,冬冷夏凉的其后,使得在这样的季节都需要使用能耗设备,由此使得我国的能耗严重超过相关的标准。在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能耗过高。

二、建筑节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 样以数据来调查,在现阶段的采暖设备上,假设做出一半的改善,我们所能够节约的就是 0.5 吨的煤炭;同样在空调设备上,如果我国的城镇化中的空调设备持续增长的话,其空调所要消耗的就是我国电力的三成。这样的疯狂增长不仅仅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在环境上造成很大的污染,所消耗的资源也是很多的。010-86825716400-007-6266

节能建筑,是关系国家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百姓生存环境的关键。以节能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仅可以减少自己在这方面的开销,更可以赢得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另外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使用都是节能材料,这在成本上无疑减少了房产的投资,其购房的价格就会相应的降低。

我 们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经济运行的成本,更加要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进去,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是符合实际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更加节能的材料,使得其生存的环境更加优化,生活的质量就会上升。这些是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的,而不是某种利益的驱动。

三、节能建筑的整体特点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指出,我国的节能建筑起步几乎和西方国家保持一致,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现阶段的建筑高耗能的呢? 这跟节能建筑的整体特点是息息相关的。主要表现为节能建筑的系统性,整体性,多参与性和价值性。(一)系统性完整性

整个节能建筑的工程里,无论是初期的设计阶段,还是后来的具体施工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的执行都会关联到下一个环节,一损俱损,局部对于整体的作用是很大的。这无疑加大了施工操作的难度。010-86825716400-007-6266(二)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广泛

节能建筑所覆盖的层面广泛,不仅仅涉及到保温设备的安置,还廊括了储存电能的技术应用,即其综合性很高,对于施工的要求很高,需要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三)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建 筑节能在参与者上主要涉及到政府机关,其代表城市的长远利益,往往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节能建筑;建筑设计师,基于自己的设计构思出发;设备工程师,站在其设备完善的角度来看待;业主,关注的是 自己的居住舒适;不同的参与者,都有不同的目的,其利益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很难再现实操作中开展。

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建筑节能行业调研

建筑节能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建筑节能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建筑节能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建筑节能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建筑节能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建筑节能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建筑节能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建筑节能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 & Info Consulting Ltd(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sight & Info)

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 company mainly provides enterprise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port, data product and solution on industrial research, investment analysis, market survey, etc.核心理念(Core Values)

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和谐发展>>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 of the Corporation:Onlyinnovation enables the Corporation to survive and develop.Refinement>>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the Corporation:Only fine productscan achieve ultimate acceptance of the market and facilitate sustainable 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re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Development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and society, as well as between the Corporation and employees is required to fully exhibit the Corporation’s vitality.业务领域(Scope of Business)

5.中国建筑行业最高荣誉奖 篇五

鲁班奖的创立

鲁班奖的定名,创立时曾提出过金鸡、金龙、百花、长城、鲁班等六七个名称,经过行业人士的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将该奖名称以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的名字命名,称为“建筑工程鲁班奖”,简称“鲁班奖”。

对奖品鲁班金像的设计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是按照历史传说和记载,把鲁班塑造成一个春秋时期鲁国装束的工匠,左手持墨斗曲于胸前,右手持“班母”拉出墨线停于腰侧,金像底座正面粘贴刻有获奖工程和承建单位名称的镀金标牌。自1987年颁奖以来,奖品的形象也得到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鲁班奖的评选办法

“鲁班奖”有严格的评选办法和申报、评审程序,并有严格的评审纪律,评

审由评审委员会负责,协会只负责受理申报、组织初审和工程复查,不干预评选工作,评委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的专家组成,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定。

评选过程分为申报、初审、复查和评审4个阶段:

1)在申报阶段,各地方、部门协会对本地区、本系统符合条件的工程进行筛选,按照建议推荐名额择优推荐,将申报资料提交中国建筑业协会。

2)在初审阶段,中国建筑业协会依据《评选办法》中规定的评选条件对所有申报工程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列入复查计划,不符合要求的则退出评选程序。

3)在复查阶段,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若干复查组,对列入复查计划的申报工程的实体和技术资料逐一进行现场检查,并征求用户意见,形成复查报告。4)在评审阶段,聘请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观看工程录像,听取复查

组汇报,经综合评议和质询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评审结果,报建设部审核,向全国公示后确定获奖工程。

评选对象

鲁班奖的评选对象为我国建筑业企业在境内承包并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新建工程,工程质量应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获奖单位分为主要承建单位和主要参建单位,鲁班奖工程划分为4类,分别是:公共建筑工程,工业、交通、水利工程,住宅工程和市政、园林工程。

设立奖项的目的

1)创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

除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外,获奖工程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矿井、海港码头、水力发电站、核电站、道路桥梁、民用机场和火箭发射场等。获奖工程体现了我国施工质量的最高水平,使用功能好,用户非常满意。

2)推动了企业质量管理

鲁班奖工程的高标准要求企业必须在开工前,就按照鲁班奖评选条件制定质量目标,提出技术措施,强化质量控制,精心组织施工,严格检查验收,在工程上遇到新问题时还要组织技术攻关,并要做好整个工程技术档案材料的积累。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创出高质量的工程,所以,创鲁班奖工程的全过程,也是整个加强管理的全过程。

3)提升了获奖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

对荣获鲁班奖工程的企业,建设部和中建协要召开颁奖大会进行表彰和宣传,还要编辑出版获奖工程专辑,在国内外进行交流和宣传。这使获奖企业提高了知名度,不少建设单位主动找这些企业承建工程项目。

4)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创名牌”活动

1994年中国质量战略高层研讨会提出了要搞好“创名牌”产品的问题,这关系到与国际接轨,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建筑业企业的名牌产品,就是精心打造的高水平工程,鲁班奖工程实际上就是建筑业企业的名牌。

还在为找不到满意工作而苦恼吗?还在为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忧愁吗?那就来证才通吧,招聘求职快人一步!

6.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简介 篇六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于1985年8月经批准正式成立。曾用名,“中国建筑业联合会建筑设计管理研究会”;“中国建筑设计协会”。在2001年8月召开的第五届第一次理事会议上正式更名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是由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发起并自愿参加的建筑设计咨询服务行业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保护行业公平竞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沟通会员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会员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高,促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分会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为基本职能。

分会现有会员单位400多家,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向社会提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业务覆盖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地市州、县。

分会组织设理事长一人,常务副理事长一人和副理事长若干人。秘书处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分会日常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根据协会工作特点,分会下设体制改革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财务与资产管理委员会、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分别指导全国的行业管理工作。

分会拥有核心期刊《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刊号CN21-1311/TU),负责行业管理及信息的报导。

分会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区的联席会议是各地会员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隔年分别召开。

分会自成立以来,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行业管理工作。受建设部委托,编制和修订了《民用建筑设计劳动定额》、《全国统一建筑工程设计周期定额》、《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深度规定》、《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质量评定标准》等。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会分会受建设部委托承担全国申报甲级建筑设计资质单位的初审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建筑工程优秀设计的评优、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的评审工作,并组织参加了历年来建筑市场的检查整顿工作等。

7.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报告 篇七

(1) 中国化妆品市场概述

中国日化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平均增长幅度为23.8%, 最快的年份甚至达到42%。2010年中国日化市场的销售额达到2068.17亿元人民币, 增长10.9%!

2009年中国国内化妆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400亿, 继美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相比2008年增长达到16.9%。

2010年, 化妆品在日化行业占据的市场份额逾50%, 从化妆品分支来看, 护肤品加彩妆的市场比例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化妆品行业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人均100元的消费额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0美元的水平, 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正以平均每年23.8%-41%的速度快速增长。

(2) 消费者需求动向

2010年, 消费者对于护肤及彩妆的关注度不断升温, 根据百度数据显示, 消费者在美容护肤方面的关注内容更偏重于“护肤方法”和“产品效果”, 分别达到23.5%、18.06%。

同样, 一份针对10万消费者的网络调查显示:76.5%的调查者会因为场合、打扮的不同而变化妆容。彩妆消费人群的低龄化逐渐明显, 22岁以下开始化妆的比率占到75.36%, 其中18岁以下占到23.54%, 23-30岁之间为24.64%。

未来化妆品市场面对的消费群需求动向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消费者对使用效果的注重程度日益见高, 购买前渴望更真实的认知了解产品, 化妆品行业必须更深层的改善消费者体验。

2) 消费者对护肤方法的关注度逐渐攀升, 化妆品行业必须依靠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性取胜, 满足消费者对于资讯类内容的关注。

3) 消费者的化妆需求持续提升, 并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这是行业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表现方式, 未来化妆品行业必然将以丰富多彩的妆容取悦消费者。

2. 同类品牌分析

国内化妆品市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品牌无数, 竞争势态异常激烈。但就国内自主品牌而言,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经营品牌, 大部分都处于价格打压、渠道混战的状态, 鲜有能鹤立鸡群、执行业牛耳的领导品牌出现。

立足单品牌专卖的主要品牌有以下几个:

佰草集:佰草集是上海家化旗下重磅打造的高端化妆品品牌。1998年上市之初, 佰草集确立“中草药个人护理专家”的个性品牌形象。2006年得益于系列中草药产品线的日益丰富、专卖店数量及质量的不断提升, 品牌溢价能力实现蓬勃而出, 由此驶入了品牌的高速成长期。2007年, 佰草集专卖店已达500家专柜及店面, 销售收入接近4亿元。

DHC: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 号称日本第一大通信品牌, 在日本主要通过电话、目录、网络进行销售, 进入中国后利用试用装体验迅速打开市场, 最后改变其日本的销售方式, 主要以专卖店方式发展, 目前在国内有近1000家店面或者销售网点。

MISSHA: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 在韩国是最早运作化妆品专卖店的企业, 在韩国有400家专卖店, 在国内有200多家店面, 但是公司的市场扶持能力较弱, 基本处于自然销售状态。

大众化妆品牌受到网民重点关注

数据统计发现, 2011年第二季度大众化妆品牌关注度占比48.05%;高档化妆品关注度占比27.98%, 排名第二;活性化妆品关注度占比为16.78%, 排名第三。

化妆品牌等级情况

大众化妆品牌篇

大众化妆品排名:巴黎欧莱雅第一, 玉兰油和兰芝分列二、三。

2011年Q2大众类化妆品品牌排名中, 巴黎欧莱雅关注度优势明显, 以12.09%的关注度排名第一;玉兰油和兰芝分别以4.94%、3.72%的关注度排名第二、三;与上季度相比兰芝排名上升一个位次;而美宝莲纽约则从第二位降至第四位, 下降近1.2个百分点, 姬芮也从第四位降至第八位。

【局势解读】

毫无疑问, 欧莱雅再次稳坐冠军宝座, 并且依旧比第二名高出一倍多, 这自然是与欧莱雅庞大的行销和不断推新的产品密切相关的。

而Q1的第二名美宝莲纽约则跌至第四名, 使得欧莱雅集团风光略失,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美宝莲纽约在Q2并无新品推出, 而依旧依靠去年的BB霜撑门面, 下降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玉兰油成功上位至第二名, 同样归功于其成功的行销。从Q2伊始, 玉兰油积极梳理旗下各大产品线, 区分产品等级, 将“玉兰油”、“OLAY”、“PROX”等系列明确概念, 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推广, 自然提高了其形象地位和搜索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堂”这一国产品牌, 在Q2上升一个位置。早在Q1时代开始, 我们就发现自我包装较早的自然堂带给了国产品牌无限的希望, 而Q2立刻就有新的国产品牌出现, 实在是值得欣慰。

高档化妆品牌篇

高档化妆品排名:雅诗兰黛第一, 兰蔻和倩碧排名第二、第三。

2011年Q2, 高档化妆品牌中雅诗兰黛以12.30%的关注度排名第一, 兰蔻和倩碧的关注度分别为12.01%和8.95%。

【局势解读】

兰蔻在Q1优势领先的风光不再, 跌至第二, 除了广告曝光量减少之外, 新品较少也是导致搜索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雅诗兰黛则推出了褪黑眼霜笔, 引领各大品牌Q2按摩眼霜风潮, 自然关注度大大提升。看来对于这些知名的大牌来说, 搜索谁已经不是重点, 谁家有新品, 才是王道。

天然/活性化妆品牌

天然活性化妆品排名:相宜本草第一, 雅漾和佰草集分列二、三名。

数据发现, 天然活性化妆品关注方面, 2011年Q2前三名与Q1保持一致, 相宜本草排名第一, 关注度占比21.60%, 比Q1上涨六个百分点;雅漾排名第二, 关注度为14.92%;佰草集排名第三, 关注度为12.76%。

【局势解读】

8.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现状研究 篇八

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本文对管理咨询公司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对国内外主要公司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从中预计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管理咨询;咨询机构;顾问服务

中图分类号: C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95-2

0 引言

在分工日益细化、知识和信息迅速膨胀、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今天,社会对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咨询策划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管理咨询也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

1 管理咨询概述

作为现代咨询的一种形式,管理咨询(Management Consulting)在现代社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被认为是一种“头脑产业”,帮助管理人员发现和分析问题,出谋划策,摆脱困境。那么,什么是管理咨询?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美国咨询管理工程师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nsulting Management Engineers)下的定义是:“管理咨询有专业理论知识或有经验的人针对企业的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实行。”

管理咨询协会国际联台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Institutes)下的定义是:“管理顾问是指对顾客提供独立的咨询建议和指导帮助的负责管理的个人。”

国际劳动委员会(International Labor committee)下的定义是:管理咨询是指帮助解决管理和业务问题,发掘新的机遇,并利用它来实现组织对行政机关的目的,帮助继续开展并扩大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管理咨询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有经验的自然人或法人接受委托,以经营管理为主要业务,各个方面提供知识、职能、策划等高智力服务的行为。

2 目前管理咨询行业的现状

2.1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市场现状

中国咨询业经30年探索,基本实现咨询主体和咨询内容的双重转变。2009年,中国GDP达5万亿美元,而管理咨询的营业额大约只占GDP的万分之一。而同期世界各国咨询业平均占GDP的1%,发达国家达到2%-3%。中国咨询业仍处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进入壁垒低、地理分布不均、产业集中度(industry concentration level)低。

目前国内注有1.1万多家管理咨询公司注册登记,专职管理咨询人员20余万人,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管理咨询公司主要提供公司管理咨询、社会及经济咨询、公共关系咨询、计划与设计咨询等服务。基于市场调查和统计的咨询活动没有包括在该产业。

2.2 中国管理咨询公司与国外管理咨询公司的差距

中国本土管理咨询机构快速成长的同时,与国际咨询公司相比还是有着巨大规模差距,具体如下。

2.2.1 品牌集中度低

2009年Vault.Com的全球Top 50咨询公司中,第一名的麦肯锡得分为8.43分。中国管理研究院智业产业研究所组织的2010中国管理咨询机构50强评选,评选排名第一的北大纵横不足5分,排名第50的机构,不到1分。

2.2.2 规模差距悬殊

美国咨询公司的从业人员上万名。如麦肯锡目前拥有9000多名具有世界著名学府高等学位的咨询人员;Gartner 公司拥有4300名专职咨询人员。相比之下,中国管理咨询公司无论是人员还是营业收入规模都很小。

2.2.3 盈利能力不足

2011年埃森哲公司净收额达255亿美元,埃森哲2011 财政年度的业务净收入为1647亿元人民币。2012中国管理咨询机构50 大的业务收入额达到290317.6万元,与埃森哲公司相比,仅相当于埃森哲公司2011财政年度净收入的1.8%。

2.2.4 核心竞争力差

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很重视咨询能力及技术研发。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在不断总结长期管理咨询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将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有机融合,逐步规范了自己的管理咨询流程。

3 中国咨询行业存在问题及行业前景

3.1 中国咨询行业存在问题

3.1.1 市场规模与成熟度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尚不成熟。虽然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务规模和技术层面上有所进步,但与国际成熟的管理咨询市场相比,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总体上尚处起步阶段。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收入只占GDP的0.2%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1.2 市场服务主体

管理咨询公司竞争力低下、服务水平落后。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大多数公司规模都比较小,市场占有率低。中国管理咨询业缺少其从企业到市场这个关键环节,只重视培训,忽略了指导企业内部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咨询需求主体

中国管理咨询市场需求尚不成熟。中国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认知到管理咨询对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中国的咨询公司质量还有待提高,提供的服务往往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进而造成了客户对管理咨询公司的不信任。

3.1.4 从业人员素质

在国外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学历人员在咨询队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兰德公司,各类专家占全体员工数量的80%以上,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在70%以上;日本的专业咨询人员必须经过1年以上系统的管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培训,素质非常高,而且非常敬业。

3.1.5 相关扶植政策与措施

一些国家咨询业的迅速发展与政策和法律体系密不可分。与国外成熟的管理咨询业法律规范体系相比较,中国政府扶持本土管理咨询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显缺位。中国至今没有一部通过咨询立法强化咨询业地位与服务质量的咨询法。

3.2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前景

随着中国GDP增长,国内管理咨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以现速发展,十年后中国咨询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下去:有专家预计,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管理咨询行业需求将以10倍的速度增加。

发展迅速的咨询业,虽然出现众多的竞争者,但其真正有实力的公司不多,中国的管理咨询业并没有出现产能过剩情况。目前国内的项目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咨询公司的运作能力,所以中国本土咨询公司还是有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的管理咨询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管理咨询公司不仅在业务能力方面提高了很多,而且员工的专业业务水平挺高了不少。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上也大大的鼓励着咨询业发展。未来中国管理咨询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在市场规模,中国管理咨询业正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

参 考 文 献

[1] 孙江超.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4):33-35.

[2] 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J].企业管理,2012(12):34-37.

[3] 2012中国管理咨询机构50大首次发布,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http://www.cec-ceda.org.cn/glzxs/),2012-11-01.

9.2013中国混凝土行业现状 篇九

近年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涉足于混凝土产业,慢慢向完整的产业链转变,其中包括有华润水泥、冀东水泥等这些水泥龙头企业。究其原因,综合了近几年水泥行业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水泥行业由初凉而微冻,而目前正经受行业深寒,让水泥市场出现了旺季不旺的现象。水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水泥产能过剩已是现在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行业投资周期较长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降温滞后效应,进入“十二五”,水泥行业才全面显现供过于求的行业性危机。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每次行业的大起大落都是行业整合的绝佳契机。于是“洗牌”成了水泥企业无法避免的出路。

反观混凝土行业,由于国家政策利于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缘故,混凝土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窜出。但是,中小企业居多,部分地区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成为了行业内的一大难题。而由水泥企业凭借着企业自身规模较大的优势,向下延伸产业,进入混凝土市场,形成建材产业链,有利于快速占据市场。另一方面,水泥企业拥有庞大的资金,能够更好的按照国家标准完成对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完善混凝土搅拌站等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同时,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行业还具有其他诸多优势,如熟悉客户、掌握信息、原材料供应等,都为水泥企业在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中外商品混凝土行业对比

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欧美大部分国家预拌混凝土行业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在基建方面已渐渐达到饱和状态,很难出现大规模的建设热潮。欧盟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近几年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增长趋缓甚至下降,预计欧美的预拌混凝土产量难以得到提升,增长空间有限。

欧洲16国2000-2012预拌混凝土产量变化趋势(百万立方米)

美国2000-2012年预拌混凝土产量变化趋势(百万立方米)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6年欧盟预拌混凝土年产量3.96亿立方米,达到近年高峰值,之后产量逐年下降,2012年预拌混凝土年产量仅2.4亿立方米。

而美国2006年的预拌混凝土产量与欧盟一样达到最高峰值,随后由于房地产次贷危机影响,混凝土行业受到重挫,混凝土产量迅速下降。经过次贷危机过后,2009年之后建筑市场逐渐好转,产量有所恢复,2012年产量2.3亿方,相比2011年增长10.84%。

国际市场水泥混凝土企业并购、行业整合于2008年基本停止,国际行业巨头如:CEMEX、Holcim、海德堡等企业在2007年高价并购之后,由于恰逢经济危机,给这些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财务危机,目前这些公司已基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但由于混凝土市场的不景气,实体经济活动持续缺乏动力,建筑市场投资趋缓,国际行业巨头企业预拌混凝土业绩不断下滑,不少企业转战中国等新兴市场,市场行情均有所好转。

根据2012年世界混凝土企业排名情况来看,国际行业巨头的预拌混凝土销量已经趋于平稳状态,并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和中国企业巨头相比,国际水泥混凝土企业的发展已经受到限制,而中国企业的发展还将突飞猛进。

2012世界混凝土企业排名

2012中国商品混凝土企业十强(以实际产量为基准)

中国商品混凝土市场自2000年开始,增长就大幅度提升,2000-2012年平均增幅高达30%左右。但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2008年的商品混凝土市场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商品混凝土的增长率大幅度下滑。不过与欧盟、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混凝土负增长率而言,中国混凝土市场表现的还是十分活跃的。这也反映出了中

国的商品混凝土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特征。但中国市场目前的市场状况十分紊乱,行业内需要进行一番整合,清理一些市场上不规范的企业,相信整合后对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混凝土网预计“十二五”期间,预拌混凝土产量还将有小幅增长,到2016年中国预拌混凝土产量将突破30亿立方米,混凝土行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总体行业回归平稳状态。

中国2000-2016商品混凝土产量变化趋势

而对复杂的全球及国内的经济形势,预测未来的城市商品混凝土的增长将有所放缓。目前发达国家混凝土企业、拌站与年产量失衡,而中国的混凝土企业、拌站逐年递增,“站多量少”将成为将来混凝土市场的主流。我国的建设工程量还在不断上升,预拌混凝土产量持续走高,市场较活跃,混凝土企业也不断增加,混凝土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三、混凝土行业整合的目的

进入“十二五”以来,不少水泥企业介入混凝土行业,开始发展上下游产业链。近年来,水泥行业中小企业众多,造成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加上水泥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的三大缺点,引起了国家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将严格控制水泥企业数量。

根据“十二五”水泥企业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显示,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产业是完善产业链、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水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中小企业资金压力的增大,预拌混凝土集团化趋势明显,年产300万方以上的混凝土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混凝土网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商品混凝土产量达1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7.10%,市场总体规模有所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呈上升趋势,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同比增长将达156.46%。从预测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混凝土行业各数据的增长率一方面说明了该行业的发展正在逐步扩大,市场需求大;水泥行业饱和,促使该行业内的大中小企业向混凝土行业进军,这也可以说是混凝土产量增长的另一因素。水泥企业向其混凝土行业转型并发展,已经屡见不鲜了。如此多的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到底是盲目跟风还是形势所迫呢?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导致,还是行业需求?

2005年对于水泥业来说相信是灾难年,铺天盖地有关凝石优于水泥的新闻随处可见,而年底又有消息称由于许多水泥企业投资不当,大量水泥项目盲目上马,导致近半亏损企业面临洗牌。自2004年国务院实施行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以来,中国水泥行业由初凉而微冻,而目前正经受行业深寒。由于行业投资周期较长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降温滞后效应,进入2005年,水泥行业才全面显现供过于求的行业性危机。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每次行业的大起大落都是行业整合的绝佳契机。于是“洗牌”成了水泥企业无法避免的出路。

现在很多商品混凝土企业老板都希望被一些大水泥企业整合。过去这些商混小企业为了竞争就低价倾销产品,为了控制成本,不顾质量掺加不合格的骨料,还依靠偷税漏税牟取利润。种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企业本身也难以发展。眼下就是重组混凝土市场的最佳时期,被大水泥企业整合后,这些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就得到了保障,企业也被带到上了发展正道。

目前,我国混凝土行业已经从东向西,从南到北,开始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发展较为不平衡。部分西、北部地区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混凝土产量已经有明显增长,2012年西北、西南地区分别增长31.57%和31.55%;东北和中南地区分别增长19.25%和18.43%;华北地区增长17.76%;华东地区增长幅度最小,为10.96%,相比2011年减少2.04%,由此看来,华东地区混凝土市场发展速度较快,高速城市化建设推动混凝土商品化率在不断增长,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该地区将不再是全国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增长点,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地区,近几年西北混凝土市场的快速发展,混凝土产量赶超我国其他地区,成绩尤为出色。由此看出,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较为不均衡,如混凝土行业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那么发展不均衡以及企业集中度问题将会得以解决。预计2013年预拌混凝土还将有所增长,产量将达到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达17.4%,与国外预拌混凝土行业情况不同的是,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产量增长还将持续。

另一方面,混凝土机械设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混凝土行业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混凝土市场眼下还很混乱,市面上的商品混凝土企业都依靠降价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过去混凝土行业内大部分机械设备企业卖的都是落后的小装备,导致如今不合标准的小型混凝土搅拌站遍地开花。真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全封闭的混凝土搅拌站还是凤毛麟角,混凝土行业亟待整合。

四、企业整合现状

水泥企业混凝土产品毛利率比较(单位:%)

水泥行业进行了多年整合之后,终于走上正轨,混凝土行业整合也是一项长期工作,但借鉴于水泥行业的成功案例,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泥企业及建筑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拓展混凝土事业,还能推动水泥事业及建筑事业更近一步的发展。

从各企业混凝土产品毛利率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各大企业的混凝土所占比例逐年增长,更多的企业涉足混凝土行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增强,毛利率将得到持续提升。

华润水泥:

华润水泥近几年将重点拓展混凝土业务,希望以此来带动其水泥业务。在近几年水泥市场的颓势影响下,更坚定了公司加快水泥和混凝土业务协同发展的决心。2013年上半年公司混凝土产能达到了3490万方,混凝土搅拌站达到了59个,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预计到2013年年底,预拌混凝土产能将有可能达4090万方。公司估计未来两年的水泥价格的跌幅可能达10%,并预期未来中国水泥业将出现供过于求情况,而公司未来将通过重点发展毛利率较高的混凝土业务以带动水泥业务,外加国家推广商品混凝土的政策也为许多看好混凝土市场的公司制造了契机。

未来一年,公司将投资4.47亿港元兴建11座总产能为660万方的混凝土搅拌站,预计到2016年,公司混凝土产能将达到6140万方。在公司水泥业务的带动下,混凝土业务也将迅速发展,高歌猛进。再加上公司在政策大力支持的情况下不断并购重组,将继续于所在区域市场进行产业整合,完善布局,提升市场占有率,推进水泥及混凝土业务一体化的发展,相信未来公司在各区域市场份额方面将大幅提高。

中国建材:

中国建材2013年上半年报告中指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5.31亿元,同比增长33.2%;净利润20.44亿元,同比下降24.7%;资产总额达2759.61亿元,同比增长11.98%;水泥销量1.24亿吨,同比增长30.3%;商品混凝土销量3,537万方,同比增长408.4%。

中联水泥:2013上半年水泥销量达1954.2万吨,同比增长3.84%;商品混凝土销量达1281万方,同比增长263.92%;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联水泥合并32家商品混凝土公司。数据显示,由于建筑市场行情低迷,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混凝土市场受到严重抨击等影响,造成混凝土与水泥单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并购的商品混凝土业务及水泥子公司所致,但部分被水泥产品的平均售价降低及煤价下降所抵销;同时加上毛利率下降及商品混凝土业务量增加带来的运费增加导致营业利润也有所减少。预计下半年的到来,市场行情将有所好转,同时公司围绕核心利润区建设,完善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业务的联合重组,进一步提高核心利润区的市场占有率。

南方水泥:围绕核心利润区完善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业务的联合重组,优化产业链布局,不断巩固和提高区域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2013上半年水泥销量达4112.2万吨,同比增长28.72%;商品混凝土销量达2113.3万方,同比增长546.66%;截至今年上半年,南方水泥合并169家商品混凝土公司,将苏浙沪皖地区7家区域公司整合为上海南方和浙江南方2家。提升商品混凝土业务系统竞争力,同时大力推进商品混凝土业务的发展,实现销量大幅增长。

北方水泥:在核心利润区内,开展水泥业务的联合重组,稳妥推动核心利润区内商品混凝土业务的联合重组,优化产业链和战略布局。2013上

半年水泥销量达526.7万吨,同比增长10.41%;商品混凝土销量达32.2万方,同比增长91.12%;截至今年上半年,北方水泥合并8家商品混凝土公司。上半年北

方水泥总收入减少至26.94亿元,降幅为17.1%,同时销售成本、毛利率及营业利润均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泥产品的平均售价及销量减少所致。

西南水泥:2013上半年水泥销量达3043.4万吨,同比增长156.72%;商品混凝土销量达48.8万方,截至今年上半年,西南水泥合并7家商品混凝土公司。上半年西南水泥总收入由2012上半年31.71亿元增长至83.21亿元,同比增长162.4%,主要由于水泥产品的平均售价提高所致;公司收购商品混凝土及水泥业务,导致销售成本及营业利润均不同程度上涨。同时西南水泥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有序推进核心利润区水泥业务的联合重组,截至今年上半年,水泥总产能达1.07亿吨,区域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不断提高。

自集团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中国建材通过联合重组的成长方式迅速成长为目前的3.8亿吨水泥产能和超过3亿方商混的规模,成为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现已构建起45个核心利润区,联合重组基本完成。随着建材行业进入传统旺季,市场需求将会持续改善。而中央政府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水泥等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这将进一步改善商品混凝土及水泥等建材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另外,中国建材集团商誉一直令人疑惑!根据2013半年报中资料得知,2012年以前,集团收购混凝土公司的资产溢价为近1.8倍,2013上半年混凝土业务合计净资产196.81亿元中,如减去商誉73.59亿元,实际资产只有123.2亿元;上半年平均收购价格为净资产的1.6倍,溢价约60%。预计2013年混凝土产量为8000万方,贡献240亿销售额,那么2013全年贡献营业利润35亿元,净利润难道只有24亿吗?这样算来每方能产生30元净利,净利率达10%。以目前上海市场为例,混凝土单方净利在5-10元之间,中建材集团所得净利如此之高,难道要归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还是混凝土市场的厚积薄发?如这一数据在西部混凝土市场倒能理解,但问题就在于中建材的主要利益市场来自于浙江、江西、四川、贵州、黑龙江、云南、广东及安徽等地区。那么,现在绝对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下中建材的商誉黑洞到底如何填补呢,应收账款质量也令人堪忧,这一切的问题也希望企业能够自我意识并有所改善。

华新水泥:

2013年华新水泥获得了华祥水泥的控股权,公司以5.2亿元的价格收购湖北华祥水泥有限公司和湖北华祥水泥鄂州有限公司各70%的股权。由于2012年四季度水

泥行业的回暖程度低于市场预期,如今又进入行业淡季,中小水泥企业目前压力相当大,这为行业整合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近年来,公司围绕水泥业,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增加了商品混凝土、骨料及其他建材制品的制造、销售。2013上半年销售混凝土 263.18 万方,同比增长 124%;实现营业收入 6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6%;利润总额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52%。2013年目前产能451万立方米,计划产能700万立方米。公司表示,混凝土将实现高速增长,进一步提升业务占比,未来还将有一些并购的行动。

中建西部建设:

根据公司收购的整体方案,西部建设收购对象分别为中建股份和中建三局合计持有的中建商混100%股权;中建一局、二局和五局合计持有的五局混凝土公司100%股权;中建四局持有的中建双元100%股权;中建六局持有的天津新纪元100%股权;中建八局持有的山东建泽55%股权。收购完成后,中建股份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西部建设的股权比例,从此前的50.79%上升至71.45%。

公司方表示,此次收购后公司与中建股份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西部建设的业务版图将从新疆延伸至天津、湖北、贵州、湖南、四川及山东等全国多个省市,公司也随之将从区域性的企业成为全国性的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企业,业务规模将得到显著扩大。

2013上半年,公司商品混凝土实现营业收入34.08亿元,同比增长19.94%,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也开始了在华中、华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的战略布局,企业发展也因此迈上了新的台阶。今年公司计划在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库尔勒、新疆喀什、新疆阜康、甘肃兰州、湖北武汉、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福建福州和天津等十地新建混凝土拌站,这将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公司混凝土生产能力。此外,公司还在福建和沈阳两地建立子公司,其中福建地区为控股子公司,沈阳地区为全资子公司。此番建立子公司,一方面能抓住福州海西经济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的发展机遇,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整体实力,巩固并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

截止2012年底,公司合并口径商品混凝土产量约2400万方,公司计划投资3.52亿元增加22条生产线,新增产能近1000万方,以母公司中国建筑为依托快速扩张产能,公司计划到2015年实现混凝土销量4800万方,三年产量实现翻番。成为全

国性混凝土公司后,公司的区域优势也将逐渐显现,但由于新开发的市场尚处于培育期,产能利用率偏低,市场仍有待开拓,短期内可能无法给公司带来突破性增长,不过公司背靠中国建筑具有了渠道优势,中国混凝土网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

五、混凝土行业展望

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有被迫的意味。对于混凝土行业来说是好消息,水泥企业对商混行业进行整合,混凝土行业整合是要结合自身企业的本身情况,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可以重新规范该行业,从而达到巩固混凝土行业的目的;对于大批量水泥企业进军混凝土行业,无主见、盲目跟风只会造成对水泥行业,以及混凝土行业的混乱场面。对于企业自身以及整合市场来说无任何意义。

混凝土行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将由一些有生产规模的专业混凝土企业统一生产。而水泥企业进军混凝土产业的举措,很好地契合了当前混凝土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变革方向。那么,在大力发展混凝土的同时,企业应该遵循行业发展规则,不应出现盲目跟风现象。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报告下一篇:心理委员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