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白菜》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卖白菜》教学设计 篇一
六 卖白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重点)2.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著名作家莫言《卖白菜》将引领我们见证苦难的岁月,人性的光芒。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莫言(1955年—),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著名作品有《红高粱》《蛙》等。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2.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正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北方农村,过年能吃白菜饺子简直是一种奢望,贫穷和饥饿正是这段时期的真实写照。作者是以一种孩子的真切、成人的冷静态度和细微的温情,给读者再现了他童年时随母亲卖白菜的往事。
3.字音字形
瞥(piē)
湿漉漉(lù)哽咽(yè)
抽噎(yē)....蔫(niān)木橛(jué)戳(chuō)黑黢黢(qū)....冻疮(chuáng)
一沓(dá)..4.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明确:时间: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
地点:家里——集市——家里 人物:“我”、母亲、老太太 事件:卖白菜
事件的起因:年关将近,母亲因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的三棵白菜。
事件的经过: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遭遇老太太的刁难,“我”多算了老太太买白菜的钱。
事件的结果:白菜被退回了,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2)本文以“白菜”为线索讲述了一件令“我”沉痛的往事,请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母亲决心卖白菜——“我”为白菜而痛哭——母子去集市卖白菜——老太太翻戳(挑撕)白菜——母亲称白菜——我算白菜钱——母亲看着被退回的白菜流泪
三、合作探究(一)矛盾冲突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明确:课文围绕卖白菜重点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是母亲与“我”之间“卖与不卖”的矛盾;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关于“挑拣白菜”的矛盾;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关于“白菜质量与价钱”的矛盾。
2.母亲要卖白菜,“我”为何流泪不愿意?
明确:因为家里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最后的三棵了;母亲答应“我”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为何要多算老太太一毛钱?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思考和母亲有什么不同?
明确:老太太多次刁难“我”的白菜,“我”对她充满了恶感,她又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而“我”对这些白菜感情深厚,本来就不愿意母亲卖掉,而是希望能过年吃上白菜饺子,所以“我”故意多算了一毛钱。“我”考虑的是报复老太太,母亲考虑的是做人要诚信。
4.这些矛盾冲突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有何作用?请举例分析。示例1: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棵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的,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呵斥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
示例2:在集市上,“我”和那个挑剔的老太太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这些情节衬托了母亲的善良和宽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示例3:“我”给老太太多算了一毛钱事发,“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愤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二)人物点评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1)本性善良、宽以待人:母亲容忍了老太太对白菜的“刁难”;(2)朴实能干、个性坚强:精心种白菜,并背到集市上卖;(3)为人诚信、严格教子:为儿子多算白菜钱而流泪,并教导儿子做一个坚强、诚信的人。
2.文中的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写老太太这个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老太太家境贫困,谨小慎微、爱占小便宜。写老太太的作用有二:(1)用老太太的挑三拣
四、不宽容、爱占便宜的形象来衬托母亲的和善、宽容、诚实、坚强。(2)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三)主旨感悟
1.作者借助写贫困时期母亲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做人处世观?
示例:善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生活多么贫困,都不能丢弃。(围绕“善良”“诚信”,言之成理即可)2.讨论: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材料链接】(1)诚信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2)诚信名言
刘向:人背信则名不达。韩非子:小信诚则大信立。墨子:言不信者,行不果。鲁迅:诚信为人之本。
杰弗逊: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和母亲一起卖白菜的经过,突出了母亲善良、坚强、能干、诚信的性格,流露出了“我”懊悔、自责、愧疚的感情,也体现了母亲的做人处事观:善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生活多么贫困,都不能丢弃。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善良为本,诚信做人。
五、板书设计
卖白菜
母亲决心卖白菜——“我”为白菜而痛哭——母子去集市卖白菜——老太太翻戳(挑撕)白菜——母亲称白菜——“我”算白菜钱——母亲看着被退回的白菜流泪
六、作业设计
结合课堂讨论的收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3.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示。【学习重难点】
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重点)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将品析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的含义,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
1.去集市路上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家庭的贫困。
2.“我”为何对老太太充满了恶感?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老太太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更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这个句子用“我”的态度衬托了母亲的善良和宽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三、合作探究(一)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而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1.请赏析下面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
赏析:示例一:“揭开”“掀动”“拉开”“扒拉”等词语具体细致地揭示了母亲内心的愁苦和矛盾,也体现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示例二:“叹息”“抬高”“撇”“锁定”“端详”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母亲因贫穷所迫决定卖白菜时的矛盾心理,暗示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为下文母亲决心卖白菜做铺垫。
(2)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赏析:通过“我”的视角,详细描写母亲摘下三棵白菜的过程,流露出“我”此刻内心万般的不情愿和对这三棵白菜无限的珍惜之情。
(3)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赏析: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翻动白菜,拽白菜根,戳白菜的动作,以及她手指的形态,体现了老太太挑三拣
四、爱占便宜的性格,暗示了老太太家境的贫穷,为下文“我”与老太太发生冲突,并多算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4)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
赏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
(5)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赏析:“贴”“仔细”“打量”等词语,生动地体现了老太太的谨慎小心和对我们的不信任,也暗示了她的家境贫困,为下文她回去后知道“我”多算了一毛钱后将白菜退回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6)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赏析:两个“一张张”既写出了老太太和母亲的小心谨慎,也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无比重视。
2.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为了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1)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明确:(1)母亲为家境的贫困、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2)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信的品质。
(二)思想感情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2.怎样理解作者最后一段“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蕴含的感情?
明确: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践行诚信。
四、课堂小结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但作者告诉我们“人穷不能志短”,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诚信。贫穷已经远去,幸福来之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五、板书设计
卖白菜
母亲: 坚强、善良、诚信
“我”: 痛苦、自责、懊悔 细节描写
六、作业设计
本文的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揭示主题思想方面都起到了“小中见大”的作用。请你借鉴这种手法,刻画一个印象深刻的场面。
七、课后反思
1.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莫言的文章又写的是祖国极端贫困时期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所以首先从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入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两个课时的安排上,第一课时以梳理文章的矛盾冲突,点评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赏析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两课时均以课文为依托,分别培养了学生感恩母亲、善良诚信的品质,让学生明白了学语文,也是在学做人。
2.把奢侈品当白菜卖 篇二
想不想把奢侈品当白菜卖,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在奢侈品的丛林里,有着众多家族企业,靠着经典产品与每年限量推出的新产品,维持着稳定的增长,只要经营不差,巩固好品质与顾客关系,就能活得很自在,不会忧虑生计,但也不会有大的增长。可是,当资本进入奢侈品领域,或少数奢侈品掌门人雄心勃勃地想在全球建立一个商业帝国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迅速做大,就必须放下奢侈的身价,通过快速、大量销售,获取支持企业迅速膨胀的现金流。
传统奢侈品营销模式必须被颠覆
在这种时局下,传统奢侈品的营销手法已经不合时宜了。靠线上的电视与杂志品牌广告,辅助各种各样花哨的公关活动,再加上线下遍地开花的品牌连锁店,根本满足不了奢侈品迅速膨胀的雄心。这种手法过于慢热,它仍是以传统奢侈品的姿态,高高在上地烘托着一种品牌气氛,吊着顾客的胃口,产生的结果就像咖啡店与快餐店的消费情景一样:人们在咖啡店不紧不慢地消费,绝不会像在快餐店那样热火朝天地速战速决。
以降价、降低品质、缩短工期等求得快速、大量销售显然是不太明智的功利之举,奢侈品要想在价格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快速做大,其营销模式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一块售价15万元的奢华金表在一个城市的单月销量,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下,可能只会卖出20块,但操作手法改变后,同样是这款金表,单天销量突破20块并不稀奇。
这已经是一个被证明了的事实。市场空间永远充满着想象力,不试图突破,你就永远会在固定的圈子里原地踏步,而当你还在犹豫不决时,革新者已经大步跃进,将你远远甩在后面,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各个行业的后来居上者身上,屡试不爽。
慢热的营销方式必须被颠覆。奢侈品当然需要维持品牌的格调与品位,制造让消费者期待和仰视的心理距离,但要将这种心理期望迅速上升为狂热、激动甚至不理智的跟风行为,并最终落实为一个个具体的销量数字,就必须通过新的营销模式快打快收。此时,最有效、最有力的传播载体与形式,是电视、报纸与电台,而不是杂志与公关。
传统的奢侈品传播观念认为,用电视、报纸、电台三个最为大众化的媒体进行传播,就像是“大炮打蚊子”,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奢侈品传播必须精准,集中受众人群选择媒体,做最有品位的品牌形象广告,极力制造高高在上的朦胧感,永远不让受众清晰地看清楚自己。这就像一个固定的公式一样,几乎成为奢侈品品牌操作的共识,可这种共识恰恰制约了奢侈品品牌的快速长大。
品牌形象广告是在浪费广告费
要想快速做大,奢侈品必须借助电视、报纸和电台的传播力量,快速启动市场,快速调动市场情绪,快速制造热销气氛。然而有人会说:“那简直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电视、报纸广告太贵了,我曾经在新品上市时花了10万元在一家主流报纸上做了整版广告,结果是泥牛入海。这种模式肯定行不通!”
新模式的改变,绝不仅仅是媒体选择的改变那么简单,它需要整个营销系统从推广产品的选择、媒体选择与广告内容创作、广告效果管理,到终端的选择、生动化布置与培训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调整。许多奢侈品品牌尝试过用做品牌形象广告的方式,去做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广告,结果死得很惨,因为它们仅仅选择了一种媒介,其他环节并没有跟上,白白浪费了广告费。
奢侈品毕竟不是房地产,在认知上容易识别,只需要通过品牌广告,将最重要的核心卖点,通过创意的画面与文案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人们买奢侈品,特别是动辄上万元、上10万元的奢侈品,在作出购买决策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哪怕是一双皮鞋,人们都会问:哪个品牌的?这个品牌所倡导的理念与自己是否相配?穿上这个牌子的皮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这款皮鞋究竟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色,有着怎样的价值,为什么值这么多钱?
如果仅仅是一个品牌形象广告砸出去,用报纸的半个版或者整整一个版来刺激眼球,写上几百字花哨优雅的文案,是消除不了消费者心中的疑虑的,而疑虑不消除,消费者没有被说服,她就不会掏1万多元买这双皮鞋。要快速地说服顾客,必须用最合适、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而这种方式,一定不是品牌形象广告的做法。
到市场一线去,
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快速作出反应
融入到报纸的内容中去,将广告新闻化,会是更经济、更有效的方式。相比电视和电台,报纸是更权威、更有公信力的媒体,而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则是报纸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所以,奢侈品做广告要灵活运用报纸媒体,就必须将自己的广告做得像重大新闻事件一样,不管是广告标题、内容、形式还是排版,完全融入到报纸内容中,让人不觉得是在做广告。
这种做广告的功力并非一般的广告文案写手所能做到的。整个广告就像一把软刀子,将消费者以新闻方式引入自己设定的气氛中,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边读边叫好:“啊!简直太权威了、太稀罕了、太难得了、太值钱了!我一定要买,再不买就买不到了,买不到我会遗憾和后悔一辈子的!”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商业广告截然不同的是,它的目的就是赤裸裸的卖货,有着直接并煽动力极强的购买理由,处处都是在打消消费者的购买疑虑,然后让消费者走入自己在广告中设定的购买动机中去。最难做到的是,在满是销售信息的暗示下,它竟然还要看起来像新闻。
让广告充满杀伤力,有一个前提,奢侈品管理者对以下问题要有清晰、准确的把握:谁会买我们的产品?顾客有哪几种类型?他们购买目的和理由是什么?他们对我们的产品有着怎样的评价?他们在作出购买决策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顾虑是什么?对于大多数奢侈品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些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
大多数奢侈品管理者习惯了坐在办公室里看调查报告,然后根据上面的数字做一些似是而非的决策。集中主流大众媒体的高频次、大额度广告投放,如果不能实现快速销售,引起市场的快速反应,会给奢侈品管理者造成巨大的成本和心理压力。这个模式的高成本风险决定了奢侈品管理者必须改变“办公室广告”的作业心态,到市场一线去,根据顾客的反应,快速而准确地调整广告内容,一遍又一遍。
将广告伪装到媒介内容中,使之充满杀伤力
指望一篇广告稿子打天下,在这种模式下是行不通的。如果广告稿件的写作方向不对头,或者产品的核心概念有偏差,或者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不清晰,或者品牌核心价值的阐述与提炼方式不到位,让消费者看不明白,或者看了不信服,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品销售,而这些销售结果会直接反映到销售热线、现场顾客数量与成交率上。如果报纸广告投放的动作足够快,比如一周三期,也许广告稿件会调整三次,因为奢侈品管理者必须根据市场反馈对广告稿件不断进行调整,从内容、图片到版式,这种快速反应的方式与传统品牌广告的作业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电视与电台广告同样如此,奢侈品的广告内容同样需要与媒介接轨。比如电台,在奢侈品广告的表现上,更多的会是一个专题节目,有主持人,有来自专业领域的嘉宾,然后围绕一个火爆的新闻话题紧密互动,将奢侈品的一些卖点巧妙地融进去,让消费者在听节目的过程中慢慢地被广告俘获。
电视也是。前一阵子,一到晚间垃圾时段,各个电视频道都充斥着电视购物广告,卖手机的,卖珠宝的,卖金银首饰的,卖纪念品的……电视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所熟悉的广告形式,并逐渐为其所接受。然而,奢侈品如果要落脚到电视媒介上,电视购物并非最佳选择,巧妙地融入到电视节目中,让人感觉是电视台办的一档节目,仍是奢侈品抢占电视媒体的首要考虑。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固定的节目《国宝档案》,看似追踪报道一个个艺术品的神奇故事,实际上是天价奢侈艺术品传播的主要阵地,是广告而不是节目,但没有多少观众知道这一事实!经《国宝档案》推荐的奢侈品,有中央电视台这一大品牌做担保,又有值得信任的节目主持人予以推荐,再加上节目中专家的冷静评说,快速捧红了许多奢侈品。
“快打快收”营销模式,一枚难咽的苦果?
以一种受众心理不设防,他们能理解并接受的广告形式传达奢侈品的卖点,然后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追踪报纸、电视与电台的广告效果,不断优化媒体选择与版面、时段选择,不断修改广告稿件以强化其杀伤力,根据市场反应快速作出调整,会让奢侈品“快打快收”的营销模式更具实效。
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捕捉顾客细微的心理变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闪失,当天投下去的广告费就会打水漂。比如奢侈品如果不用新闻、专题或节目的形式伪装自己,就只是赤裸裸的商业广告,受众一看到就有可能将它屏蔽掉,因为越来越多的受众对“王婆卖瓜”的赤裸裸商业广告极度排斥。
同时,对合适的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对广告效果的快速跟踪并根据信息反馈做出快速反应,以便改变广告说辞,或者改变终端销售点与现场讲解的内容,对最终的销售结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一个全新营销模式的建立,从来不是某一点的成功,管理者改变了其中的某一个点,就会牵连整个营销链条作出相应的反应。
管理者在对销售结果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对全局进行把握,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点进行思考。比如,分析当期广告投下去,为什么销售热线这么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媒体选择、版面选择与投放时机选择有失误;广告内容诉求不准,广告表现不为受众所接受;终端缺乏权威性与形象身份感,现场人员的销售热线接听有问题,等等。将注意力集中于销售的某一点分析问题,在快速反应的销售模式里,管理者极易进入“广告越改效果越不好”的死胡同,最终连自己都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3.卖白菜 篇三
教学目标
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对人物、环境的描写,提高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体会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整体感知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著名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基础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环境、情节、人物形象 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
明确: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3.小说的人物描写有哪些?
明确: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二)整体感知
1.阅读小说,划出小说情节发展各阶段。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
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结局(第27—31自然段):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
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
2.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明确:7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3.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母亲是一个善良、坚强、诚信的人。
三、研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
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犹豫不决——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
无可奈何——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 痛下决心——终于下了决心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
明确:①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
②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
明确: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
(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① 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
② 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明确: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 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① 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非常挑剔的老太太形象。② 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明确: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三)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明确: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明确: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明确: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
四、拓展思考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五、小结
《卖白菜》这篇文章,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情。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就在这无奈中体现了母亲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卖白菜
开端:母亲下决心卖掉留着过年包饺子的三棵白菜 发展: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
4.卖白菜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1.认识文中生字词,能够熟读课文;2.简要了解莫言及其作品;3.划分文章段落,明确小说要素;4.初步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划分段落,明确小说要素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引导,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知道我国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谁吗?(莫言)是的,是莫言。在你们映像中,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儒雅,有文化,有身份有地位,甚至是有钱的。)你或许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如今我们看起来如此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曾为了三棵白菜而哭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卖白菜》,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曾经那疼痛的岁月,领悟母亲教给我们的人生真谛。
二、预习课文,初识生字
1.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读课文,读出声音;
2.注意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根据注释标注出来; 3.标好段落
三、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代表作品: 《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四、预习检测
抽噎(yē)木橛子 蔫儿 嘟哝 踽踽 乍 绺
黑黢黢 箢篼
1.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上来写出拼音 2.带读一遍
3.请同学们自己一个词读三遍
五、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结合刚才学习的生字词,再读一遍课文,力求通顺准确。
1.回顾小说常识
①小说三要素是那些?
情节、人物、环境
2.①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概述:母亲要去卖掉家里留着过年的白菜,“我”满心不愿,在和买菜的老太太发生争执后,多算了她一毛钱,结果菜一颗也没有卖出去,母亲为此落了泪。)
②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白菜;时间)③以白菜为中心词,概括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开端(第1—9自然段):母亲决定卖白菜。发展(第10—25自然段):母子俩运白菜,卖白菜。高潮、结局(第26—30自然段):母亲哭白菜。3.小说交代怎样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1)母亲为何要卖白菜?而“我”为何执意不肯,还哭?(2)小白菜滚进水沟,母亲为何打我,骂我?
(3)老太太为什么对白菜如此挑剔?看秤如此仔细?取钱、数钱如此小心翼翼?
60年代极度贫困的农村;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熟悉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我们看到了60年代的贫困农村里,人们的生活环境,贫穷压抑着每一个人。无论是拮据度日的勤劳的母亲,还是在年夜里希望吃上白菜的“我”,甚至是那个看起来有些讨厌的老太太,不过都是因为穷。因为“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向来坚强的母亲竟然哭了,难道母亲只是为了白菜没卖出去而哭吗?还是为了“我”的 不诚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体会人物感情,领会小说主题。
七、作业
5.3.卖白菜 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卖白菜》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也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而《卖白菜》是能体现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的极好的例子。本篇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作者过去的一段辛酸往事。文中讲述了作者与母亲一起种菜,一起买菜。眼看快要过年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作者的哭 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三棵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反映了作者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他们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作者看她把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作者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源于作者对那棵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作者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里,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作者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我们也能真实地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那么彻骨得冷,彻骨得穷。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文章为中职学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说学情
中专一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不强,在阅读过程中,我用谈论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材料。但他们在语言表达,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似乎有一些问题,因此我在课堂上会更多的让学生来说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您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那样将会得到百倍补偿”。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课程的三位理念,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一)、知识目标: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致。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学法上,主要通过自学讨论法和发现阅读法,促进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学讨论法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深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的精彩之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语言自然朴素而感情真挚的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导入学习
让学生们回忆各自童年时的生活,对比作者那艰辛苦难的一段往事,启发学生们珍惜时光,感恩父母。
(二)朗读课文,解决重点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指引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时代大背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卖白菜 莫言
卖不卖掉到沟里 三棵白菜
老太太撕去菜帮白菜重 回家里
(五)作业布置
通过本文的学习,谈谈你对诚信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作者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七、说教学反馈与评价
6.卖白菜练习题 篇六
2.在卖白菜的路上,“我”将装白菜的篓子掉在地上,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3.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4.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5.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7.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篇七
和《卖白菜》的时代相比,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都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根本不用为衣食而担心。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别说白菜饺子了,就是天天吃羊肉饺子也没问题。相比之下,我真幸福。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后,就对白菜饺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真的特别特别想吃上一顿作者当年没能吃成的白菜饺子。
8.《卖白菜》教学设计 篇八
《卖白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2.精读课文,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精读和略读 【教学难点】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放在一起写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重点点拨和指导
一、解题
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
二、作家作品
莫言(1956—)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和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他的小说创作不拘一格,不泥成规他认为:“伟大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伟大灵魂的独特的陌生的运动轨迹的纪录,由于诡计的奇异,作家的灵魂烛光就照亮了未被别的烛光照亮过的黑暗”(莫言《天马行空》)这,反映了他的美学追求
三、语文学习方法:精读和略读
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古人对精读有过专门的阐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语)也就是说,精读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文字训诂等等,彻底通晓,甚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因此“咬文嚼字”是精读的主要特点
所谓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对读物纵观大意,“提纲挈领”略读的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略读的特点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需要指出的是,略读尽管只是观其大略,但仍是一种有目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它与那种走马观花、漫不经心的读书有着本质的不同
精读与略读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目的、方法各异,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精读和略读的关系,正 1 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四、课文内容分析
1.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年关将近,母亲为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下的三棵白菜本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二是“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三是母子俩对自己亲手栽种的白菜的深厚情感
第二部分(第10—25自然段):写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本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去集市路上的情况;二是写集市上与买主讨价还价的情况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力不一样,前者是略写,后者是详写课文通过详写“我”和母亲对待买白菜的老太太的不同态度,表现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和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第26—30自然段):写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本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尾,写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坚强的母亲因儿子的不诚实,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与前文中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一对比,把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凸显了出来: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人不诚实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品味技巧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2)这些人物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时代大背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
一、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课文围绕卖白菜重点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事情:一是母亲与“我”之间的事情;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
作者为刻画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比如:当那棵最小的白菜被“我”不小心摔到沟底,母亲竟然打骂了“我”,而且“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但当买白菜的老太太对白菜“翻”、“拽”、“戳”、“撕”的时候,对那三棵白菜倍感珍惜的母亲只是忧伤的劝说一个是不小心摔到沟底,一个是有意为之,但母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就把母亲宽待他人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我”对老太太的挑剔行为冷语相加的时候,母亲选择批评“我”而不是支持“我”,体现了母亲的和善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老太太这个形象呢?一方面是为刻画母亲的形象服务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仿佛那风略微大一些就会把她刮起来”,可见生活得也不好她也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 着”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而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我”与母亲的对比,母亲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对比逐渐丰满起来的
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些事情,写出了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思想性格
二、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1.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开篇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通过这一系列描写,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但把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愁苦都委婉地表现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
作者写母亲坚韧的个性和对“我”深沉的爱时,也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细节和语言委婉表现的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伤心时,“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这种写法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远比直白的表述要广阔得多
比如:“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一个“拍打”动作,一句喃喃自语,表现了母亲对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那棵小白菜的欣赏,委婉地写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 2.用细腻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感受
比如:“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来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
3.运用于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9.白菜花蕊的疑惑教学日记 篇九
今天正赶上我们要上《观察油菜花》,我感觉白菜花和油菜花很像,便从自家后院的菜地里采了一大把的白菜花,准备让孩子们观察。
一走进教师,班里立刻哗声一片:“哇!好漂亮!”我随即请出了课题——观察白菜花,并抛出了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班里的孩子有的说用眼睛,有的说准备用嘴巴尝尝,还有的说要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好!请尽可能多的调动你的感官去观察!”我一声令下,小组内的研究就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不一会儿,各小组研究结束,开始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了。前六组的答案多为相似,可到了第七组突然汇报出:“我们这枝白菜花上大多数的花朵都是四瓣、四个萼片、六个雄蕊、一个雌蕊,可是有一朵是七个雄蕊,一个雌蕊。”
“怎么可能?你们是不是眼花啦?”那位同学一汇报完,班里就有同学大声质疑。
“我们有证据!老师!”第七组的组员愤然起身反驳。
“好!让我们来看看!”我也带着好奇走到了那位同学的身边。
果真!果真是七个雄蕊,四长三短分布在雌蕊的周围。我立刻请各组有兴趣的同学前来观察!班里的.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真的!是真的!”有人欣喜的肯定。
“怎么这么奇怪!?我们组的那枝都是六个雄蕊的!”有人自言自语。
“可为什么书上画的是六个雄蕊呢?难道书上画的是错误的?”更有人质疑了!
“好!问的好!谁来解答?”我抓住时机把问题踢给了学生。
“老师,我知道!”一个孩子自告奋勇的站了起来,“我们观察的是白菜花,而书上给的图片是油菜花!”
“你真是个细心的小‘科学家’!”我及时的给于了肯定,继续追问,“还有人要发言吗?”
“老师,我有话要对他说!”班里的“智多星”站了起来,“有句话叫‘尽信书本不如无书’,你看到的你都不相信啊?再说了,也许书上给的只是一朵油菜花的例子呢?所以,就算我们看到七个雄蕊的油菜花也不要惊奇!你只要把这个发现记在这幅图的旁边就可以啦!”
10.《卖白菜》教学设计 篇十
活动背景:
在开展主题活动“ 篮子里的菜”时,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或菜场认识蔬菜,并让孩子挑选两三种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到幼儿园来。在引导孩子们“玩菜”的过程中,教师渗透了认识大小、外形、色彩等教育内容。孩子的已有经验:主题活动已进行一段时间,孩子们能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有用肢体动作表现滚动的皮球的经验:玩过“手拉手走成一个大圆圈”的游戏。
活动目标:
1.尝试比较圆形蔬菜的大小,并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种圆形蔬菜。
活动过程:
一、说蔬菜
1.从大篮子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蔬菜,说出它的名称。
2.滚滚、玩玩手中的菜。说说:为什么它们都会滚。(都是圆圆的。)
二、比蔬菜
1.找同伴或教师比一比谁手中的菜大。
2.谁的菜最大,把它放在最前面,谁的菜最小,把它放在最后面。
3.老师的菜该放在哪里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手中的菜比最大的小一点,比最小的大一点。)
4.给这些圆圆的菜排排队,你们的菜应该放在哪里呢?
三、扮蔬菜
1.我们试着让自己的身体变 成一棵圆圆的菜。
2.我们一起变成一棵大大的圆菜。(引导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是分组进行的,也由三个环节构成,其中比较自然地整合了许多教育因素。在“说蔬菜”环节中,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菜是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等,然后带领孩子们让菜在地上滚、转等。这个过程除了可以让孩子表达生活经验以外,还可以感受球状物体的一些特性。
在“比蔬菜”环节中,教师主动与个别孩子比一比菜的大小,以引起孩子们比大小的兴趣,然后引导同伴互相比较。教师引导大月份的孩子将手中的菜按大小排列,小月份的孩子只要能两两比较就可以了。
“扮蔬菜”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孩子迁移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表现圆圆的菜,并从个体表现向群体表现过渡。
11.莫言卖白菜课堂实录 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卖白菜》,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卖白菜》是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作者过去的一段辛酸往事。故事很简单:故事里有一个家,但并不完整,好像就只有“我”和母亲,两人一起种菜、一起卖菜,相依为命。眼看要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贮藏了很久,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我们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源于“我”对那棵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里,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我们也能真实地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那么彻骨得冷,彻骨得穷。
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文章为中职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所谓整体感知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包括初步把握整体框架,感受文中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思考分析做好准备。按照这样的单元教学要求,我特意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三、教学难重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致。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卖白菜》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运白菜说课稿和教学反思09-08
观察日记植物白菜花08-12
帮妈妈洗白菜作文09-19
冬天的白菜作文范文09-26
白菜是不是可数名词11-14
《老张卖糖果》的教学设计06-17
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1-04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10-06
怀念母亲教学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