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

2024-12-01

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9篇)

1.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 篇一

中班第二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新学期,对家长来说蕴含着新的希望,对老师来说,面临新的挑战。本学期我们三位老师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反省不足,在学期初,我们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共同讨论并制定了本学期具有本班特色的教育教学计划。

一、本班幼儿发展概况:

优势:通过两年多来师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幼儿养成了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均能自己叠被、穿衣、进餐,生活卫生习惯、进餐习惯较稳定,都能做到饭前洗手、便后洗手、饭后自己整理桌面以及餐具;同时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身体情况都较好。孩子们兴趣较广泛、思维灵活、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与学习欲望,活动中能积极发言。

弱势:现在大部分幼儿还是比较自私、任性;也有部分幼儿自控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遵守集体规则意识较薄弱;还有个别幼儿倾听习惯较差,特别是倾听其他幼儿的习惯,喜欢插嘴,尊重他人的意识较薄弱。同时,由于现在的幼儿缺乏一定的锻炼,在体育和音乐舞蹈方面有着一定不足的地方。这些孩子需要教师、同伴更多的关心与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进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育总目标

本学期我们老师将会团结协作,针对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参照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要求和幼儿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指南》和《园务计划》指导思想的引导下,进行行而有效的指导。进一步促进他们基本动作及身体各部分机能协调一致地发展,增强体质;引导幼儿学会感知周围事物中的个别事物和现象,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极发现美、感知美,激发幼儿爱美的情趣。

三、各领域教育教学发展目标、实施措施及教学安排

(一)语言领域(重点)

目标:1.倾听与表达: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2.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故事并感知故事内容用短句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学习阅读故事画面的细节。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学念古诗和儿歌,感受其韵律;有感情的朗诵儿歌并创意访编。

措施:1.故事分享会:每周一的晨间谈话时间,让一名幼儿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小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故事表演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我的幸运一天》《三只小猪》《小猪和靴子》《鳄鱼啪啪牙医怕怕》等故事,让幼儿进行角色表演。3.金典传颂:以《三字经》为主体,让幼儿学颂,感受中华的金典诗文。4.语言挑战:以各式绕口令为主,能有节奏的进行朗诵。

(二)艺术领域(重点)A.音乐:

目标:积极投入音乐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发展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节奏、旋律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措施:1.通过音乐欣赏、歌唱、表演等形式,来使幼儿对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

有一定的认识,并重点感受和表现2拍子歌曲与3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感觉和不同的情趣。

2.学习按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上下肢联合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学习利用已经掌握的动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或创造新的动作;在不按规定队形运动的情况下,注意与他人的协调交流与合作。

3.能对熟悉的歌曲或乐器演奏,在集体中学会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一致,进一步养成集中注意力看指挥,并对指挥的要求做出积极反应的习惯。

B.美术:

目标:通过多形式的美术活动,能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措施:1.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好每次的常规绘画内容,并提前做好相应的范画 2.尝试用其他形式,如超轻彩泥、颜料、撕纸、手工等,来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重视美术活动内容的整合性探究性,选择性,开展以主题活动为主的美术活动。3.教学进度安排:《纸杯花》《可爱的长颈鹿》《我的脸》《好看的吹画》《奇妙的瓶盖》

(三)健康领域

1.心理健康方面:知道没实现愿望不要灰心,遇到不愉快的事保持良好情绪来解决;知道自己进步了,但还要努力;遇到事情不要乱发脾气,想办法解决。

2.身体锻炼方面:学习穿越障碍行进、倒退走;发展四散跑的能力;练习肩上挥臂投掷动作;练习双脚立定跳远、双脚向前行进跳的动作、高处往下跳的动作;练习双脚行进跳和助跑跨跳;发展平衡能力;发展幼儿的奔跑能力;发展幼儿钻和跨跳障碍的能力,培养动作灵敏性协调性。

(四)科学领域

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措施 :1.充分利用园内的科学发现室,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看、操作、发现问题、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通过亲子交流,让幼儿对园外的各类事物,如空气、阳光、水等,并通过看故事等懂得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

(五)社会领域

目标:1.乐于与人交往与合作,有初步的合作、互助、分享、谦让意识,逐步体验与人交往与合作的乐趣,学习使用问好、道别、谦让、道谢-----等文明礼貌用语。

2.能遵守幼儿园、班级的规则,知道和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知道明显的对与错,乐意学习好榜样,知错能改,有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为自己、他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尝试自己解决。

3.尊重长辈、老师,和同伴友好相处,初步体验和感激他人对自己的爱。

措施:1.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小组合作的机会,把每周五定为“玩具分享日”,鼓励幼儿将自己家中的玩具、图书带到班上,大家一起分享,感受一起游戏的快乐。

2.制定班级常规,并通过区域游戏引导幼儿评判行为的对与错,初步建立规则意识。3.进一步完善“值日生制”,为幼儿创造为自己、他人服务的机会,培养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4.利用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等相关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身边的人、助人为乐等品德教育。

四、班级个性化实施措施

1.家园配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家长助教、亲子活动等形式,促进家园联系,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跨班走教“的基础上,更好的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主要在艺术、体育、语言这三个方面,在中班下学期的期末庆典活动中,我们准备让女孩子学会一到二个舞蹈,男孩子学会一套武术基本动作,同时在平时学的歌曲上多下功夫,能让幼儿在歌曲串烧的形势下,进一步进行歌表演,并能很快的变换队形。做到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节目上做到“快、狠、准”。

3.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意义些主题,实施主题资源包,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充分让幼儿、教师、家长三方面参与到主题中来,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在主题。

4.节日教育

二月份:元宵节,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三月份:三八妇女节,让幼儿知道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会尊敬、关心妈妈,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四月份:植树节,用自己的双手照顾自己身边的绿化,从身边的绿色开始,争做绿色文明小使者,为我们的城市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清明节,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

五月份:劳动节,了解和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激发幼儿的劳动激情,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六月份:儿童节,积极配合大班做好汇演活动

五、以主题为主的教学内容

主题一:《闹元宵》,2.22-3.12,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初步尝试用语言、艺术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主题二:《我会保护自己》,3.14-4.8,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知道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难;知道遇事不慌,不怕危险和困难,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

主题三:《春天的秘密》,4.11-5.6,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会通过观察和欣赏文学作品来感受春天的美丽,并会用讲述、诗歌、故事、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情感,会参与活动室里春天的环境布置。

主题四:《社区万花筒》,5.9-6.3,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及责任感,激发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愿望,让幼儿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主题五:《大家来运动》,6.6-6.30,了解运动项目的由来与演变,知道适量运动对人们身体、生长的好处。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初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 篇二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高中教育如何定位?

自从《中国教育报》在2011年9月29日发表了谢维和教授关于高中教育定位的文章后[2],专家和学者对我国高中教育的重新定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应该定位在“大学预科”;有人认为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应定位在“基础+选择”[3]。

我们同意“基础+选择”作为对我国当前高中教育的定位。把高中教育定性为基础教育,就是强调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需要,承担着为所有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共有元素的任务,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对高中教育定位上,我们不赞成把高中教育叫做大学预科。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那就是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我国高中教育的实际功能和地位已经发生了现实的变化,高中教育的内容和管理与大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而,高中的课程和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高中教育的这一新特征,无论是对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还是选择性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然,这种高中教育的定位不但要求改革高中的管理、课程和教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更高的课堂教学水平,高中教育的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研究学生、指导学生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能力。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提出当前高中教育定位下的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升教师的专业 素养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允许学生在高中选修大学学分, 如大学先修课程(AP)。在高中开设先修课程,增强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 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然而,这种课程形式为什么不能在我国较普遍地开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相应的配套制度和课程资源的缺乏。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师资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高中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局限在对习题的操练和编制上,缺乏对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不能使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本身, 不能给学生思考与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有关问题的机会。不少高中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缺乏一种应有的追踪学科学术动态的能力和学术研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知识面日益狭窄,只剩下高考考纲所规定的与习题有关的知识。这样过多、唯一地对学科教学技能的重视,在应试教学下容易沦为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操练,过多地考虑了学科教学的教学技能的下位问题,而对教什么和为何教的中上位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考。[5]显然,这样的教师是不能适应大学先修课的教学的。

要改变这一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变现有 “自上而下”的、“逐级的”培训模式,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事实上,这并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学与大学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使中学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加符合大学的要求。这种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学为教师提供开展临床教学的真实场所,而大学则肩负着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任。 学校既能更好地培养教师,又能使学校得到发展, 并为参与的学校和大学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另外,教师学历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批标。据调研,发达国家高中教师的学历一般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据调查,我国在2009年普通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1.77%。[6]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早已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的要求。自从1997年全国第一批教育硕士入学以来,我国开展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了,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我们要鼓励高中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这是提高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培训方面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1],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科专业素养与教育专业素养的复合。然而,为什么我们会看不到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甚至否认其的必要性?原因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对其而言,只作为一种知识,理解并保存在头脑中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需要像学科教学那样,把教育专业的知识教给学生; 教育学科专业素养只有转化为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内在认识,并用这种内在认识去研究、策划和改进、创造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和行为时,教育专业素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建立教师专业合作团队,提高教师课堂教 学水平

美国著名教育领导学专家霍伊(W.Hoy)在《有效教学指导》(Effective Supervision)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几个假设,其中包括:(1)只有通过教师本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教师需要自由,这样才能改进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这里,他强调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7]

确实,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给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性。为此,有些学者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其中一条途径,即教师个体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把叙事探究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5]

然而,也有学者发现,高中教师在上过两轮课, 能应付高考以后,基本上就进入了惯性工作状态。 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封闭,加上高考成绩被学校和社会承认后带来的荣誉,他们一般比较容易滋生盲目的优越感。而通常有三样东西能打破高中教师的优越感,使之愿意在较深的层面上接受变革。一是外来文化。它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学校以外获得的信息或看到的教学实践和精神状态。二是伙伴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圈子里,教师受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会很在意同行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与同行的差距。三是学生的变化。一旦改革的各种新措施通过实践能证明其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 教师会很快爆发出对改革本身的兴趣。[4]

为此,我们要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和相应的会议,以接收外来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要立足于课堂(因为课堂的变革最能引起学生的变化),以改革课堂为目的,通过对现有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以及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再思考和重新定位,建立新的教师专业合作团队。

另外,教师的工作是个体性和集体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而集体性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中,我们在考虑对教师个体评价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团队的评价,要避免仅仅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

三、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高教师指导学 生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方式,除了教学以外,还应包括管理、训练、指导、文化等。这些教育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相互不能替代。比如,在活动课中,我们主要通过指导和训练来实施;如果教师以教学的主要方式实施活动课,那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对于打架、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对于早恋、考试紧张等思想或心理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指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不能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如果有人想禁止学生考试紧张,威胁说“谁紧张就扣谁的分数”,则反而会加剧学生的紧张情绪。另外,训练也替代不了指导。学生习惯的养成、技能的形成、体验或态度的获得,都有赖于一定的操作和练习。然而,学校不是马戏团,对学生的训练不同于对动物的训练。正常的训练必定伴随行为示范和口头指导。因而,对于高级的智能训练和复杂的行为训练,仅靠布置一大堆作业或任务让学生去反复练习,做了就奖赏,做错了就惩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指导是学校教育中一项专门的教育职能,是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常规性服务,是与学生管理、学科教学并行的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工作。[4]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学生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了。大班额、高难度、高速度、快节奏的集体教学,使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日趋严重。如何让不同学生受到不同的教育待遇,尤其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上的优待?这个难题靠集体教学难以解决,而要通过指导来弥补教学上的缺陷。 至于在其他非学业方面,如心理指导、社会交往、 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等,更需要用“指导”这种方式。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计划在今后十年内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卢梭认为,教师总是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把研究学生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学生就是要通过学生访谈、调查和叙事等方法来收集学生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作业、试卷、实验报告、作文、周记和日记等来收集学生的经验。

四、建立普职课程沟通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意 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在对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的讨论中,有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了高中横向定位的思路,认为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分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大力加强综合高中建设。[8]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从大多数公民实际需求出发,以现代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为了体现公平理念,把综合高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0%左右,如美国的综合高中占高中学校的95%左右。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基础”“多样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对教师课程意识需要在两个层面上来认识。

首先是与体制相关的课程意识。我们要让教师明白,建立普职沟通的课程机制和大力发展综合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真正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为此,在课程开发策略上, 我们要引导教师比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课程特点,尤其要引导普通高中教师提高自己开发职业类选修课程的能力。

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受欧洲大陆的影响,重教学论轻课程论,形成了一种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话语系统。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受英美的影响,开始建立了一种以课程为基本框架的教育制度和话语系统。这实质上是认识到了课程比教学更为基本。课程论要解决为什么要学的上位问题,而教学论解决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当然,这种转向绝不是要削弱教学,刚好相反, 这种转向是为了让教学更符合教育本来的目的和要求。

为何要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基于学生研究的课程开发意识,使课程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3.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 篇三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卓越计划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60-0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逐渐推进,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情况,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符合新背景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式方法。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自实施以来,全国已有三批高校入选,其中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第三批有433个本科专业、126个研究生层级学科领域获批。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并于2010年9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门用于配合该计划实施的高等工程师学院。

一、 “卓越计划”背景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必然需求

“卓越计划”以“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一批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型人才。基于此,卓越工程型人才在人才的各方面素养上都有较高的要求。通过构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可以鼓励大学生党员投入到学习中来,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发挥出最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而学风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风的质量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可小觑。大学生党组织是高校中最为基层的党组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对整个校园内的学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起到以点带面、面带全局的效应。

二、“卓越计划”工程教育背景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1.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满足提升“卓越计划”内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的任务要求,培养学生“懂感恩,能吃苦,有担当,能奉献”,愿意投身到工程事业第一线,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工程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2.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和学风建设相结合,满足建设浓厚学习氛围的要求。“卓越计划”培养要求较高,各高校一般采用选拔机制,也有部分高校如北京科技大学同时采取“分流退出”机制,不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则回到相关专业进行学习。

3.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满足提升“卓越计划”内学生工程素养的要求。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结合工程实践,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满足培养国际交流、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的要求。通过各种党组织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5.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和“强实践”的培养模式相适应。“卓越计划”要求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学生在校外参与工程实践较多,时间较长,支部成员可能长时间面临分散,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卓越计划”工程教育背景下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

(一)支部搭台,全员参与,和入党培养考核相结合

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很高,保持着很高的入党率。利用这一特点,我校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相结合,将积极分子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平时表现进行观察。通过组织生活会的方式,支部搭台,全员参与,将各党支部按照专业或者兴趣等分为不同的党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党员,也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加入。按照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构架,各党小组在党支部的指导下开展团体学习活动,既便于交流,又有助于党组织对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 搭建支部活动平台,借助工程实践平台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搭建平台,依托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搭建促进理论及专业知识提高的学习平台,搭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共建实践平台。同时借助配合“卓越计划”实施的校企共建“国家工程教育中心”这一工程实践平台,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加强探讨和学习,共同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除了搭建党小组学习平台,还可以和农村基层党支部建立党支部共建基地,达成长期共建意向,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此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工程师校友等来校宣讲,并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和企业的党支部进行交流,和优秀校友开展座谈会,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对行业的热爱及奉献精神。

(三)适应工程实践培养,通过实践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构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以“强实践”为特色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较长的校外工程实践期间,针对党员分散各实习地点的情况,形成临时党支部,并按照“党员带动积极分子,进而影响全体同学”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工程素养为目的,组织开展“采矿沙龙”、“一线工程师面对面”、“毕业校友话工程”等活动。以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了解专业,了解现场,了解行业,了解职业。

(四) 拓展话题,丰富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枯燥的理论学习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党员喜闻乐见的新途径,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交流会、参观学习活动等,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在组织学习主题和内容上除了常规的“学雷锋”、“党史知识回眸”以及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外,将钢铁行业人才知识需求、专业知识课题研讨等纳入进来。如“实习归来共交流”活动让各实习队总结、交流本队实习情况,分享实践收获,“PPT、Photoshop、会声会影软件入门培训”教会学生使用多媒体宣传展示工具,“CAD制图培训”可提升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同时积极同相关兄弟学院开展支部间交流学习、和留学生开展口语训练等。如针对培养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及“四年一贯制”的英语课程,和外国语学院党支部开展共建,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通过和兄弟学院学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鼓励教工党员积极参与,形成师生共建的良好氛围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是光靠某个老师或某个学生就能完成的,是靠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职工党员以高度的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来。师生之间要相互共勉,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高校教师党员,包括专业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融入学生党支部内,作为支部指导教师或者支部成员参与到支部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质量,也可以起到参与指导和督促的作用。

总而言之,探索“卓越计划”工程背景下的学习型党组织构建,既保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行业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在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中需要不断夯实基础,形成传统,与时俱进,持续完善,进一步构建长效的学习型党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九丽.构建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原则和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2]郝颖.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和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3]梁瑜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5).

[4]傅祖浩.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动力机制分析与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5]高晓婧,朱博.构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及路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

[责任编辑:覃侣冰]

4.中班下学期年级计划 篇四

中班下学期年级计划

本学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期,任务艰巨,工作繁多,这就更需要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发挥年级组长的管理能力,调动本年级各班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中班年级组工作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学期的情况,明确分析本年级组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在上学期,中班年级组在幼儿园各项活动评比及观摩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区的组织开展等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不足:如有的班级的环境创设比较滞后。在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上学期各班之间互帮互助,交流互动的优良传统,将好的继续发扬,将不足之处调整改进。

在本学期中,我们幼儿园在试用一种新教材,这是我们本学期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围绕着这一重点来开展工作。

1、加大环境创设、自制玩教具自制材料的力度,体现出创意和艺术性并充分利用废旧物。各班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互助,使整个年级组的环境创设的技能都得到提高。

2、加强对园本课程的深化落实。

通过年级组内的学习、内化,系统地巩固对园本课程的架构、理念、理论基础,使大家对已有的园本课程深化落实,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本园的园本课程。

3、研究新教材,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4、编排好迎六一节目,精彩展示庆六一活动,我们中班年级组将全力以赴地编排好迎六一节目,大家群策群力,力争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

在本学期,我们中班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提高教育实践及理论学习的能力,争取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1、提高阅读能力

2、提高对幼儿的观察评价能力

3、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4、提高反思能力

5、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途径:

1、组织年级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在互动式学习中得到提高。

2、加强教研活动及日常教育教学的交流谈论

3、协调年级各班活动,实行资源共享,加强年级凝聚力。

4、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并带动

指导其他教师。

本学期除了六一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如“ 3 ·8 爱妈妈 ”活动、3月12日开展“植树节” 活动、4月5日开展“清明节” 活动、5月1日开展“五一节”活动等等。我们中班年级组将积极参与每一次活动,年级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为活动出谋划策,力求圆满完成任务。

中班下学期年级计划

自理能力:孩子们的各项生活常规已基本形成,能主动地在餐前、餐后洗手,餐后能主动漱口、擦嘴巴,基本能有条理地收拾餐具、折叠整理自己的被褥衣物。

大肌肉动作: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较平衡 ,能协调地钻爬、平衡,喜欢用多种方法玩球,少部分孩子能左右手拍球。

小肌肉动作:能正确拿勺子,孩子们喜欢使用剪刀,但大部分的孩子运用得欠自如;旻旻、欣宇等小朋友的坐姿欠佳。

自我保健:孩子们形成了运动后多喝水的好习惯;懂得躲避危险物,饭后不做剧烈游戏的道理;知道清洁卫生的重要性,但部分孩子便后洗手的习惯仍有待加强。

智力能力:会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差异,学会了按用途分类。会区分与表现音乐节奏、高低、强弱的变化,会按音乐编简单动作与歌词,能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部分孩子爱提问题,喜欢参加学习活动。

数概念:会按大小、长短、高低等特征排序,会按规律进行排序,能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物品,能辨认4—5种图形。

语言发展:能听懂故事的主要情节,能用简短语言复述故事能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大部分小朋友在集体中能大胆表述;但也有个别幼儿较内向在语言表达有待加强如:俞佳妮、劳鑫赟等。

社会性发展方面: 大部分孩子能主动地与园内工作人员及客人打招呼,能大胆地与他们交谈,基本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在活动中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玩玩具时知道要互相谦让,做事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并具有初步的自信心。班级中 60%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环境优越,不会较好地爱护物品,袁欣宇、王陈嘉、李俊等小朋友做事拖拉,依赖性较强。

本学期中心工作是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一日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

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树立规则意识;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诚实、守信;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加强英语特色,培养幼儿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采用蒙氏教育精髓,结合思维游戏培养幼儿勤思考,善于动脑筋,能大胆创新各种操作材料的形式与方法。加强班风文化建设;学习、渗透班级经营,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继续认真学习新的指导《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统一教育思想,并转化成教育行为。结合《幼儿园教育纲要》实施活动整合课程,根据我园的实际和广州的社会文化特点,逐步学会独立而富有创造性地实施具有灵格风幼儿园个性的活动整合课程。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以及时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2、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资源,发动家长收集废旧材料,投入到活动区中,丰富幼儿操作材料,节约班费开支。

3、爱护并保管好班级财物,节约水电。

4、老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衣着得体,蹲下来以微笑对待每个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榜样;

5、两位老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并虚心向其他优秀老师吸取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绝非小事。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多与孩子交谈。在谈话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清楚自己说话的时机。多开展谈话活动和游戏,教师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个别谈话,并在交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倾听行为去影响、引导孩子。

2、提供倾听机会。给幼儿播放音像作品,让孩子学会安静 地听。

3、在活动中巩固。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小新闻发布会等类似的活动,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

(二)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通过交换玩具,分享食物、合作游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建立朋友栏等方式促进幼儿的交往,注意引导幼儿能够自律、能够尊重游戏规则。与别人相处时能表现出有礼貌,会向大人问好,主动与大人或小朋友聊天,开始懂得轮流和分享,并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英语口语水平方面。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帮助幼儿学会伶听及掌握正确的发音,掌握简单的问候语、儿歌及童谣。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表演英语节目。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本学期,我们将环境创设作为工作重点,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丰富各个活动区的操作材料;另外,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将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在布置过程中让幼儿充分参与,与教师共同计划、布置环境,让幼儿随主题活动的进展逐步把学习成果、美工作品布置上去,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作环境的主人,如《纲要》所说:“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保持班级环境整齐、清洁、安全,物品摆放高低适中,整齐有序,室内环境一尘不染,美观宜人;

2、顾幼儿的一日生活,特别是体弱儿的护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3、注意孩子的安全,并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4、执行消毒制度,达到卫生标准;

1、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园情况及本学期活动安排,针对本班调换老师一事向家长作好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为以后工作的正常开展作好铺垫。

2、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并详细记录家访的情况。

3、注重做好与家长的日常交流工作,耐心解释和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到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

5.中班下学期美术计划 篇五

中班美术计划

汪琴琴

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教师的绘画示范程序要从易到难,指导时充分注意群体的、个别的需要。为幼儿设置小步递进的阶梯。树立以幼儿为主的意识,让幼儿大胆作画,达到《幼儿园规程》中所提到的:激励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在更大范围内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审美及表现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实施新《纲要》。

一、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过经过一年半的绘画学习,绘画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想象力、创造力也有所发展,但也有部份幼儿仍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范画。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与水平,为了让幼儿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发展幼儿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本学期继续在选材方面,教师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社会活动、情感体验、主题活动、幼儿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切实可行的题材。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性,可广泛寻找、有机调整。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使幼儿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学习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4、运用各种线条和块面大胆地表现在生活中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画画。

5、学习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大胆地进行手工活动,对手工活动感兴趣,并能运用自己制作的玩具、手工作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通过欣赏名画家的代表作,欣赏民间工艺品,节日教室布置,欣赏和评价同伴的美术作品,提高对美的欣赏力。

三、实施措施

1、重视美术活动内容的整合性,探究性,选择性,开展以主题活动为主的美术活动。

2、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绘画内容,并及时调整计划。

3、设计好每次的绘画内容,并提前做好相应的教具和范画。

4、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的素质,做好幼儿的榜样。

5、利用空余时间观摩美术班的活动,学习新经验,汲取她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6、不仅让幼儿学到绘画上的技能,更要加强幼儿作画习惯和养成。

四、教学进度安排

一共18课时

第 一 周《各种各样的花灯》

第 二 周《牛》 第 三 周《神奇的房子》

第 四 周《羊羊》 第 五 周《鸟宝宝的一家》

第 六 周《美猴王》 第 七 周《老母鸡》

第 八 周《海底世界》 第 九 周《我的妈妈》

第 十 周《瓜果》 第十一周《花裙子》

第十二周《各种各样的树》 第十三周《军舰》

第十四周《花儿朵朵》 第十五周《各种各样的伞》

第十六周《美丽的孔雀》 第十七周《顽皮的熊猫》

6.中班健康教育计划 篇六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强健的体魄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则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充分根据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和体育锻炼的卫生原理组织适宜的体育活动。本学期,结合本园实际及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及体格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的初步意识。

一、发展目标:

1.喜爱各类食品,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养成正确的洗习惯,逐步学会自理大便,愿意保持个人卫生。

3.能独立有序的穿脱衣服并整理好,午睡时不影响他人,能安静入睡。

4.进一步知道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初步掌握保护他们的方法。

5.学习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如何简单的处理外伤。

6.开展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并能与同伴摆放和整理体育活动材料。

7.能按节奏上下肢协调地走或跑;能听信号变速走或跑;能走跑交替,有不甘落后的争先意识。

8.会立定跳远,能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原地蹬地起跳触物;能从30-35厘米处向下跳,落地轻。

9.能较熟练地听多种口令和信号作出相应的动作,能听信号进行队列练习,能随音乐节奏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动作基本到位。

10.能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与要求,会与同伴合作游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一定的保健意识及能力。

二、具体措施:

1.组织参观、讨论各种食物,了解身边食物的种类,了解一些食物的烹饪方法,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水果拼盘、蔬菜色拉等。

2.帮助幼儿学习自理大便,学习如何使用手纸,家园一致,要求幼儿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愿意勤洗澡、洗头、理发、剪指甲,保持衣裤的整齐干净。

3.继续结合生活活动学习有序的穿、整理衣服,并摆放在固定位置;取得家长配合,不要包办代替,给幼儿锻炼的机会。

4.将生活中对五官有利的行为(如擦鼻涕、刷牙的正确方法,正确的读书姿势)用照片或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幼儿看,强化正确行为;提醒幼儿在家中少看电视,每天不超过半小时,及早发现有近视倾向和有遗传造成眼疾的幼儿,并尽快与家长联系到医院治疗矫正。

5.结合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帮助幼儿了解锻炼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应遵守规则,不做危险动作;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偶发外伤时事件,如擦破皮、鼻子流血、骨折、蚊虫叮咬等,通过讨论了解一些常见外伤的处理和自我保护方法。

6.引导幼儿尝试探索运用一种器械(球、圈、棒、小车、报纸或其他旧材料)进行几种不同功能的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注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器械用完放回原处。

7.利用报纸、皱纸、挂历纸等练习快跑;开展一些竞赛性的走跑练习。

8.讲解清楚简明,可用顺口溜或儿歌进行概括;可利用纸板、泡沫垫等辅助物练习立定跳远。

9.选编徒手操、轻器械操各一套,注意选用优美的、充满童趣的律动音乐,还可用儿歌配上节奏,增添活动情趣,愉悦孩子身心;能较熟练地立正、稍息、看齐、立定、原地踏步、齐步走、跑步走等口令作出相应动作。

10.教师可提供需几人合作游戏的器械,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小困难时,教师参与幼儿讨论或提供材料帮助幼儿自己解决。

7.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 篇七

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于2012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 确定21个省份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 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 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上大学实施贫困生专项计划 (以下简称专项计划) 。

专项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 维护和保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入学升学权力的一项政策, 通过该政策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读大学, 有机会读好大学。针对这一政策, 国家在每年招生工作通知中, 也不断强调其重要性, 并督促其公平执行。以2014年为例, 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将再次强调该政策的实施, 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将专项计划作为大力促进入学机会平等的手段。专项计划的指向比较明确, 均由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承担招生计划, 这就保证了该计划内的学生能进入最一流的大学, 而不是普通高校, 针对的对象是在高考考试中的弱势群体, 家境贫困, 在正常高考情境下可能由于地区的招生数量较少或者高考考生过多而不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

在政策内容方面, 专项计划在公平领域属于弱势补偿类政策, 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受教育权、入学机会和就业机会的补偿;二是实体上的补偿;三是对以往教育不公平的利益受损者的补偿。专项计划即为第一种补偿方式, 通过对入学机会的倾斜, 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同他人相同的机会, 从而保证了公平。

在政策具体执行方面, 生源的确定由生源地省份自行负责, 生源地省份划定具体区域, 贫困学生自主网上报名。以专项计划范畴内的省份河南省为例, 自主招生录取的“高校专项计划”资格合格考生志愿设置在本科一批, 可以填报1个相应自主招生高校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批”第一志愿可以填报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 (专业) ;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 可以填报1~4个高校志愿, 每个高校志愿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 (专业) 。并且高招网站和阳光高考网站上均有报考流程 (见下图) 和政策照顾的具体地区。

由生源地省份确定名额、学生自主报名, 而非国家统筹确认或学校推荐, 保证了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各省份的自主权, 也能够使政策最大限度地照顾最需要的地区和学生, 直接将学生和省级招考机构和高校进行对接, 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名额选择和确定的透明度。

总的说来, 教育公平本身不能和教育平等画等号, 传统的一刀切、一条线的政策不能够带来教育公平, 资源、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会造成明显的地区差异, 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采用相同的评判标准会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公平是一种价值评价, 有质的要求, 而平等更具有量的特性, 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状态的表述。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 资源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 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指出:“差别原则将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 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对于贫困地区学子而言, 专项计划向其分配的教育资源, 不仅仅是保障其一时的教育权利, 也为其未来摆脱贫困状况提供了教育基础。

二专项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

专项计划虽然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下, 突破单一招生录取方式, 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现实状况的好政策, 但是从另一个方向看, 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应该重视和规避。

专项计划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反向歧视, 正如美国著名的巴基案, 原告巴基是一位白人, 在1973年和1974年, 他申请加亚利福尼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 由于该校对少数族裔的特殊招生政策, 虽然他的成绩远高于那些少数族裔的学生, 但是却未被录取。因此他对这一政策向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提出控诉, 指控医学院的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违反宪法, 并要求医学院批准他入学, 这一极端事例也反映了这类招生政策可能会带来反向歧视, 本来的弱势群体得到了政策的倾斜, 从原来的非弱势群体角度来看, 就受到了一定的反向歧视, 虽然在公平视域内, 完全的平等、平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但是如果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 对非弱势群体而言造成的反向歧视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同样的, 在我国专项计划背景下, 假设有两个同样努力的学生, 考出相同的分数, 因为一个学生是贫困省市户籍, 在高考中得到了政策的照顾, 进入了一流的大学, 但是另外一个学生没有任何政策加分, 只进入了普通高校, 从后者的角度来看, 对他就是不公平。

不仅如此,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和高考的分省定额录取政策, 导致了一些特殊现象——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 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城市, 随迁子女也随父母进入了大城市的学校, 但是在升学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 有些学生因为达不到迁入地的落户或者读书年限的要求, 不得不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近年来, 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下发了许多针对异地高考的政策, 但是在专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 有些学生是专项计划政策支持的学生, 但是却在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读高中, 在异地高考无法进行的情况下, 自然地回到原籍考试, 得到了专项计划的支持, 这对贫困省市没有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 不同地区的分数线和招生名额不同, 导致有些地区考生多, 录取分数线高, 有些地区考生少, 录取分数线低, 或者一些高校资源丰富的地区录取名额较其他地方多, 导致了高考移民这一特殊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全国不同地方都查处了一些高考的移民考生, 因而不排除有些考生为了得到专项计划的政策支持, 进行高考移民, 这也是有违专项计划的初衷的。并且, 专项计划针对的群体究竟有多少, 一共招5万名学生这个数字的确定是否能涵盖所有的群体, 不同地区应该招多少学生, 每个区域应该如何分配名额,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并且这种政策的倾斜, 国家资源的倾斜究竟能不能带来同付出相同的回报, 也要打一个问号。

因而,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 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努力, 笔者将在下文中给出一定建议, 以利于专项计划更好地实施。

三对专项计划的建议

1. 政策制定要全面, 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专项计划确实是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 不仅仅提高了社会对贫困地区学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也将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 使得该群体切实受惠。但是在制定该政策时, 要多向贫困地区深入调查, 在评价加分政策时, 有人提出要根据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不同进行加分。同样的, 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同样要注意名额分配的问题, 每个地区需要多少个名额, 每个名额应该分给谁, 不能想当然地分配, 要深入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因为每年的学生情况不同, 应该酌情进行变动。并且政策必须能够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根据地区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深入贫困地区内部, 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该政策, 需要怎样的政策, 不能盲目制定。

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就避免和减少非贫困区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专项计划帮助的情况, 避免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哪些人是专项计划的照顾对象, 应当有明确的区分。考生的家庭情况和户籍情况要有严格的证明, 并且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筛查, 考生是否是为了能够得到专项计划名额转户口, 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立刻取消其资格。

专项计划对待贫困学子升入大学后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政策支持, 对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的情况并没有继续跟进, 计划是否能奏效, 专项计划照顾的学生是否都进入大学学习, 而没有因为家庭贫困放弃学业, 都应该有后续的政策支持保证学生的入学。并且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后, 因其多为加分或特招录取, 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学习方面的支持, 此外, 很多参与专项计划的院校许多都是在经济发达或省会地区, 学生是否能适应, 经济上是否能承担, 都是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的因素, 应当加强政策层面和学校层面对于专项计划贫困生生活方面的支持, 确保政策的落实。

2. 政策执行要严格, 适应地区特点

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带来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执行, 专项计划作为一个弱势补偿的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 规范执行。由于专项计划是在高招正式批次招生之前进行, 因此必须做好政策的宣传, 避免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错过报名时机, 并且参与计划的学生一般不会再参与正式批次的招生, 所以必须保证参与计划的学生尽可能都被录取, 而不会造成参与了专项计划但错过了高考录取, 造成“没有学上”的尴尬境地。和专项计划类似的, 还有农村自主选拔录取和地方专项计划两个政策, 应该有层次地安排好政策执行, 不能冲突或者浪费政策名额, 同时也要均衡不同学校在地区间招生的比例, 在确定计划名额后要将名额落实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不能滥用或少用。

此外, 专项计划应当同其他针对贫困学生的弱势补偿政策形成良好的沟通, 能够贯穿贫困学生的求学乃至就业, 将机会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 同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相贯通, 不仅使学生能上学, 还要使学生上好学。

3. 加强政策的监督监管

高招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育政策之一, 其结果往往会受到大众的重视, 因此更要注重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以及结果的监督,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首先, 要明确哪些地区、哪些学生在政策涵盖范围内, 要完善监督制度, 明确由谁监管、如何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高考移民”和一些以权谋私现象的有效手段。利用一些强制措施对一些想要钻政策“空子”人进行处罚, 也能够对他人产生震慑作用, 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 有助于专项计划公平、有序地执行。

其次, 惩罚只是在问题发生以后才被动执行的措施, 若要真正保证政策良好的实施, 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之下, 高考趋于多元化, 公平性也越来越高, 因此不断对政策本身进行修正, 加大社会对政策和公平的理解, 是专项计划能够真正顺利执行的保证。

再次, 要对政策执行结果进行监督, 参与计划的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入学的机会, 有没有入学, 是不是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都是应该监督的。作为专项计划学生的接收方, 学校应当对该类型学生进行跟踪并及时汇总其情况, 不能将政策的执行仅仅交给地方, 不应该将专项计划止于高考招生。

摘要: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入学公平, 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子能进入一流大学, 201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至2015年, 该政策已经执行四年, 得到了较大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反响。笔者通过对该政策的文本分析, 探究其在公平视野下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和问题, 并对其修订和执行提出一些建议, 有利于该政策能够更好地实施。

关键词:弱势群体,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公平,建议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改革报, 2008.07.21

[3]顾雪林.为高招录取向寒门倾斜叫好[J].中国教育报, 2012 (7) :13

8.中班下健康教育计划 篇八

[关键词] 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73-03

2014年9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宗旨,推动着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的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如何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试图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反思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一 通识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性、发展理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即使培养目标实现由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到幼儿园教师的调整,但仍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和其它专业通识教育普遍采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模式相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长期以来缺乏自然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造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对匮乏,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普遍不足。那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中已经开设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呢?事实也并非如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教育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通识教育的理想是培育学生人文和科学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不认可通识课程的教育意义。笔者通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通识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如果不是因为必修课程,他们绝不会花费时间学习这些在他们看来毫无用处的课程。

造成通识课程教育现实与理想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目前大学的通识教育完全沦落为通识知识的教育,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这种将知识本身作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很难实现其教育理想,正如雅斯贝斯所言:“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如果变得如此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的忽略,那么教育就会因丧失根本目标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1]另一方面,大学这所曾经被认为是象牙塔的地方,如今面对市场经济各种各样的诱惑,似乎也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学校领导在意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就业率,无意关注教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教师则急于评职称,主要精力用于科研,无力潜心研究教学和人才培育;学生则忙着考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无心怡情悦性、完善品性。在这种功利主义盛行的校园里,通识教育课程自然不受待见。

通识课程教育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幼儿虽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对幼儿教师的道德品性、精神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频频曝光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不得不引起师资培养机构的深刻反省。正如美国学者拉莫斯所言:“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中的智能的培养,而不把道德的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和本质性的部分,那么师范生就没有领悟教师专业的全部含义并对之做出确认和判断,这种师范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应当把师范生严格的道德陶冶和精神培养当作师范教育的重要方面”[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必须坚守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主动改革通识课程现有的僵化知识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通识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思,着重研究通识课程如何通过学生对知识背后意义的追问,将其所承载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德性素养。

二 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历来有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因为我们历来信奉“观念先于行为”,坚持“要有好的行为,先有好的观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通常承担着对学生先进育人观念的培育。特别是新时期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再是人们传统所认为的“能歌善舞、能讲会画”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应当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种对幼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先进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而言,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专业理论知识空洞琐碎,专业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特别是当所学理论无法用于实践、仅仅用来遗忘时,他们甚至开始怀疑专业理论学习的意义。

造成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目标与结果背离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和其它师范专业相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科目实在太多,学科之间呈条块分割,彼此孤立,让人找不到知识的联接点和内在逻辑。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种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缺乏内在逻辑的知识不仅倍感庞杂琐碎,而且颇觉容易遗忘,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其次,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方式仍然是典型的授受式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问题是学生即使理解记忆了全部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仍然感觉到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时这些曾经被理解又熟记的知识都难以提取,一点也派不上用场。总之,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的是“关于教育观念的知识”,而不是真正获得了先进的教育观念。

如果说通识课程实施的困境是知识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那么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困境则是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真正信奉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来讲,让其了解一种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可以真正认同、内化观念。对于新观念,人们无论是“顺应”还是“同化”,都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更新的过程。[3]这就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学生原有隐性知识的存在。这些隐性知识是学生们在十几年的受教育的经历中,潜移默化所获得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这些隐形知识已经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影响着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建构,支配着学生的实践行为,但学生却并不能自觉意识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在。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唤醒学生对缄默教育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受到触动、得以澄清,引导学生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与自己原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碰撞、对话、交融,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只有这种纳入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观念,真正指导实践行为。

三 专业技能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从高师增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普遍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等同于原有中师重视的艺术技能课程,认为学生“普通话标准、儿歌唱得准、钢琴弹得好、舞蹈跳得美、绘画画得像、手工做得精致、故事讲演绘声绘色”就算具备了专业技能。这种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狭隘理解,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应当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观察能力、对幼儿发展需求的诊断能力、对幼儿发展提供积极支持的教育能力以及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艺术技能训练上,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其它专业技能的学习,以致于有些学生以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就是这些艺术技能。

造成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狭隘理解主要是受长期以来我们所持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影响。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幼儿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 ,教师则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作为“知识、技能传授者”的教师通常需要给予幼儿清晰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而作为“知识、技能接受者”的幼儿则通过倾听、观看、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自然就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和艺体技能,以致于在很多人看来,幼儿教师就是会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的人。其次,幼儿园在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聘时注重对学生艺体技能的要求,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师是“研究者”,幼儿是“建构者”。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幼儿的伙伴与向导、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与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4],而作为“建构者”的幼儿则通过自身的调查、实践、探究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不仅应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还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理性的研究能力,包括观察幼儿的能力、教育价值分析的能力、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等。[5]当然这些教育技能的训练比艺术技能的训练更难。在美国哲学家舍恩看来,传统的艺术技能尚且属于“技术性实践”,而教育能力则是“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实践中,专业人员需要不断与情景对话,在‘行动中反思,形成‘行动中的知识”[6]。我们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而“反思性实践”需要在“做中学”。可见,这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课程实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 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普遍受到重视。针对传统教育实践时间短,实习形式单一的问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进行了拓展教育实习形式,延长实习时间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但仅仅增加教育实习的长度(延长时间)和宽度(拓宽实习内容),并不能真正提高实习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实习生进入园所以后,通常会出现三种状况:一种情况是实习生一进入园所就承担起带班老师的角色,原来班级的教师因忙于准备各种活动比赛,将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完全丢给实习生,实习生在毫无经验和准备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胡乱应付;另一种情况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处在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边缘,很少有机会独立尝试教学与管理,更多时候是帮原班教师打杂,甚至有些同学抱怨连指导教师如收取快递等私人事情也由实习生帮忙打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先见习,然后逐渐承担起教学与管理的任务。前两种情况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非小概率事件,在这两种情况下,实习生很难有真正的成长。此外,笔者在与实习生深入交流时,学生普遍反映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少幼儿教师不仅对实习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也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于活动的准备与组织过于随意和草率,与幼儿的互动过于简单粗暴。可见,提高实习质量,不是简单延长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就可以做到的。

造成实践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是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存在误区分不开的。人们通常把教育实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观念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将实习本身也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不能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正如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所言:“教育知识对理解教育行动很重要,但却不能直接推导出教育行动。”[7]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教育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于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观察与模仿,这就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于教育实习,我们的任务不是将学生“送出去”,而是应当为他们精心设计,一方面我们要选择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园所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缺乏精心设计的实习,学生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即使延长实习时间,拓展实习内容,实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教育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协调合作的过程。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下,通过实习活动自然联系起来的高师院校和实习园所的关系是松散的,高师院校与实习园所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管理关系,实习园所没有义务接待和安排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同时高师院校为实习生支付的教育实习经费相当有限,不足以激起实习园所承担实习指导的动力。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下,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对幼儿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利,但评价内容并不涉及教育实习,这导致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普遍不高。[8]高师院校安排的实习指导老师一方面因自身缺乏教育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指导如隔靴搔痒;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则侧重于科研,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常常是流于形式。可见,若要真正提高高师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质量必须实现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韩益凤.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40.

[2]李玉芳.论教师专业精神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6):59.

[3]雷丽霞.观念是如何转化为行为的[J].中小学管理,2006(3):18.

[4]牛翠平.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的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J],2010(10):110.

[5]孙琴干.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视角审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J].考试周刊,2011(7):200.

[6][7]王加强.“教”可教吗[J].教育学报,2012(5):40.

9.中班下学期工作计划 篇九

一. 班级情况分析:

1、幼儿情况:

通过上学期末的测查及平时的观察,我们对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三方面进行三大领域的分析:

身体发展方面 :

自理能力:孩子们的各项生活常规已基本形成,能主动地在餐前、餐后洗手,餐后能主动漱口、擦嘴巴,基本能有条理地收拾餐具、折叠整理自己的被褥衣物。

大肌肉动作: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较平衡 ,能协调地钻爬、平衡,喜欢用多种方法玩球,少部分孩子能左右手拍球。

小肌肉动作:能正确拿勺子,孩子们喜欢使用剪刀,但大部分的孩子运用得欠自如;叶政霆、黎俊宇等小朋友的坐姿欠佳。

自我保健:孩子们形成了运动后多喝水的好习惯;懂得躲避危险物,饭后不做剧烈游戏的道理;知道清洁卫生的重要性,但部分孩子便后洗手的习惯仍有待加强。

认知发展:

智力能力:会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差异,学会了按用途分类。会区分与表现音乐节奏、高低、强弱的变化,会按音乐编简单动作与歌词,能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部分孩子爱提问题,喜欢参加学习活动。

数概念:会按大小、长短、高低等特征排序,会按规律进行排序,能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物品,能辨认4—5种图形。

语言发展:能听懂故事的主要情节,能用简短语言复述故事能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大部分小朋友在集体中能大胆表述。

社会性发展方面:

大部分孩子能主动地与园内工作人员及客人打招呼,能大胆地与他们交谈,基本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在活动中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玩玩具时知道要互相谦让,做事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并具有初步的自信心。

2、家长情况:

我班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对班级的各项工作要求较高,从家访和日常的接触中发现,家长基本能与班级配合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更是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但本班的家长普遍较忙,大部分都因忙着做工作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接送而缺乏与老师沟通的,经常有不看通知和漏看通知的现象。

二、总目标

本学期中心工作是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一日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树立规则意识;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诚实、守信;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加强英语特色,培养幼儿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结合思维游戏培养幼儿勤思考,善于动脑筋,能大胆创新各种操作材料的形式与方法,工作计划《中班下学期工作计划》。加强班风文化建设;学习、渗透班级经营,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班级经营与自身建设方面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继续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统一教育思想,并转化成教育行为。结合幼儿自身情况实施活动整合课程,根据我园的实际社会文化特点,逐步学会独立而富有创造性地实施具有灵格风幼儿园个性的活动整合课程。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以及时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2、坚持开展读书活动,互相交流、推荐。

3、每月召开班务会议,讨论、反思、分析班级、幼儿情况,以便对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沟通并共同解决。

4、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资源,发动家长收集废旧材料,投入到活动区中,丰富幼儿操作材料,节约班费开支。

5、爱护并保管好班级财物,节约水电。

6、老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衣着得体,蹲下来以微笑对待每个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榜样;

7、老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并虚心向其他优秀老师吸取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措施

(一)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 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绝非小事。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多与孩子交谈。在谈话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清楚自己说话的时机。多开展谈话活动和游戏,教师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个别谈话,并在交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倾听行为去影响、引导孩子。

2、提供倾听机会。给幼儿播放音像作品,让孩子学会安静

地听。

3、在活动中巩固。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等类似的活动,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

(二)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通过交换玩具,分享食物、合作游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从而促进幼儿的交往,注意引导幼儿能够自律、能够尊重游戏规则。与别人相处时能表现出有礼貌,会向大人问好,主动与大人或小朋友聊天,开始懂得轮流和分享,并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三)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和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英语口语水平方面。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帮助幼儿学会伶听及掌握正确的发音,掌握简单的问候语、儿歌及童谣。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表演英语节目。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

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本学期,我们将环境创设作为工作重点,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丰富各个活动区的操作材料;另外,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将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在布置过程中让幼儿充分参与,与教师共同计划、布置环境,让幼儿随主题活动的进展逐步把学习成果、美工作品布置上去,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作环境的主人,如《纲要》所说:“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卫生保健工作

1、保持班级环境整齐、清洁、安全,物品摆放高低适中,整齐有序,室内环境一尘不染,美观宜人;

2、顾幼儿的一日生活,特别是体弱儿的护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3、注意孩子的安全,并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4、执行消毒制度,达到卫生标准;

七、家长工作

1、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园情况及本学期活动安排,针对本班调换老师一事向家长作好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为以后工作的正常开展作好铺垫。

2、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并详细记录家访的情况。

3、注重做好与家长的日常交流工作,耐心解释和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到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

4、设置家园联系专栏,以丰富内容吸引家长观看,使家长学习新的幼教理论与知识,并了解我们平时的教育情况,同时互相沟通与交流教育经验,以便使进一步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纲要》为指导,牢固树立“以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德育总结下一篇:三分钟自我演讲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