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那山那人那狗(精选8篇)
1.影评那山那人那狗 篇一
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山万关注着他们的人。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却也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谈。
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好像还有一丝硝烟的味道。儿子照着镜子,显然对自己即将成为一个邮员,一个国家干部是很认同的,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生疏和不理解。
作品通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
整部影片采用绿色为大背景和基色调。绿,一种寓意生命色彩的颜色,欣欣向荣。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样是父对于子深深地爱。
狗在中国的定义是忠诚,就像是老邮员对自己有的事业的忠诚一样,自然的与山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和谐统一。山、人、狗,是山承载了人的意义,是狗彰显了人生的内蕴。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影片一直都在诠释着这个问题,是一个人活着动力,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有担负的责任感。
美丽的乡间风景和着清新的音乐,纯朴到有些憨厚的父亲和略显浮躁的儿子一起走在乡间的邮路上!对于父亲,这是一种责任的终结,里面承载着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对于儿子,这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送信过程中对于自身责任重要性的渐渐认可、在此过程中与从未有过心灵对话的父亲慢慢和解乃至最终理解父亲。这样复杂的转变发生在三天的送信过程中。
镜头推到父亲在儿子背上默默掉落的两滴眼泪,儿子看着父亲佝偻的身躯时复杂的表情,影片将这一情绪一直持续到父亲在家门前看着从此踏上自己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乡间邮路的儿子时候的怅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绪时最后升华!侗家姑娘和倚门企盼的瞎眼老妪,希望和责任。这是儿子以后生活道路的两个推动点,是这条邮路承载的称之为希望的东西,还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们亦如我们的人生,要在朴实中见唯美,真实中显纯净。
2.那山那人那雾 篇二
我当然记得。唯其深刻,才有感悟。唯其感悟,后来我遇到类似事情,才能不困于心。
二十五年前的七月,结束高考的我,犹如结束一场大战的士兵,轻松的同时,却有无尽的感伤。曾经被功课填得满满的时间,忽然空了,空虚和恐慌感日复一日加重,我陷入各种哀愁中:
考得不好,前途未卜,也许就落榜了;都怪我选错了科目,当初应该读文科;没搞懂的知识点,当初为何不搞懂?还有我这不争气的身体,考前一个月,竟查出患有肾结石,四颗黄豆大的小石头藏在我身体里,随时作怪,扰乱备考节奏……
我整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外婆劝我:“南瓜结在了棚子里,种得好不好,结果好坏,早就定了的事情,何必瞎想?”我越发愁烦,高考这种大事,怎能跟种南瓜这等粗活来比较?
实在没法捱到发榜那一天了。几个与我情状相仿的同学偶然碰上,不知谁提议去庐山一趟,散散心,也避避暑。一贯谨慎的爸妈竟立即答应,给了我旅费,千叮咛万嘱咐,放我和同学们结伴跨省去爬山。
从武汉关坐船到九江,不过是一夜航程,清晨上岸,便按事先做好的攻略进山漫游。爬山是辛苦的,大家挥汗如雨,气喘吁吁,除了赞叹风景秀美,话题很少。
此后我又去过庐山好几次,或与同事集体出游,或跟好友结伴避暑,同样的景点也去观赏了数次。留在我心头的,却总是这一回的印象——就像庐山上终日缭绕的云雾,只有那一次,合了我心底似浓似淡的愁情。
在龙首崖,绝壁上一巨石和几棵老松组成酷似龙首的样子,在云雾间颇有随时腾起之势;从黄龙潭到三宝树,幽幽密林中,三棵古树叁天,树龄数百甚至一千多年,令人感叹其经历的风霜岁月;三叠泉浩荡而下,飞珠溅玉,水声轰鸣,气势磅礴,使人叹为观止。
更让我难忘的,是那日在白鹿书院,我们几人默默游览,若有所思,忽然就起了雾,恍然不知身在何处。当日傍晚在牯岭街上漫步,又如在云雾中穿行。次日清晨推开客房小窗,山中云雾登时涌进房屋……
这样爬山赏景,因着云雾相伴,又是那样的心境,此次旅程就有了朝拜、祈福的意思,我的心情渐渐安定。
庐山归来次日,恰好是约定去医院复查的日子,医生高兴地告诉我,四颗结石竟已消失不见,知道我去爬过山,就说这结果拜运动所赐。又过了几天,录取通知书来了,虽然不是理想的高校,但也符合我三年的学业成绩,一个月来的忧愁,被喜气洋洋给代替。
巧的是,同游庐山的几人,和我一样,都有各自不错的方向。大家彼此道贺,都说庐山是我们的福地。外婆笑了:“我早说了,南瓜结在了棚子里,种得好不好,结果好坏,早就定了的事情。你们呀,都是白发愁,把从前三年甚至十几年用的功、走的路,都忘记了。”
哪里就忘了呢?只是人在极度重视的事情上,总是容易做杞人之忧,忘了路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又想起我们这一行人的福地庐山。其实,龙首崖也好,白鹿书院也罢,我们虔心拜访,山中云雾相伴的,却是我们未曾领悟求索真谛的,年轻的心。
二十五年前的盛夏,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悲喜交替,明白行动的力量远胜于自怜自艾。此后再有类似的困惑,我便想起庐山的云雾,想起那次结束一场大仗后莫名的悲伤与空虚,很快便会豁然开朗。
3.《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篇三
一丝曙光透进一间简陋而干净的小屋,昏暗中渐渐亮起,一双粗糙的手中整理着白色却显眼的信和邮包,在这样一个屋中显得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所剩的就是那三双互视的眼,父。儿。轮回,延续。
母亲等待着父亲回来,现在父亲退休了,儿子承接了他的邮差事,人换了,母亲依旧在翘首盼归着,随着那老二声声洪亮的叫唤。路上儿与父行走穿梭的`身影,儿子的独白,开始那近在咫尺,远在天际的感觉,是他的情感世界,却又似镜子中我丝丝不外露的情绪。看着他的父亲:黝黑的皮肤,深陷的眼窝,时间地刻痕,一切是那么熟悉!令我想起也有那么一个人在我眼前阻挡一切,使凌晨永远是碗筷碰撞的声音,门开合的声音,最后是伴随自行车推出而离去的声音。见到他时永远都是那满腹标志的啤酒肚与洪亮的嗓音。一直脚踏实地赚着那些个收入不多的血汗钱,就跟电影中父亲那样穿得随便却有着憨厚朴实的小,认真对待自己辛苦而收入不多的工作,却在面多儿子坚强转身拭泪那样。
4.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篇四
青年大学失利回家,打算接父亲的班。父亲老了,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长年的跋山涉水早已使他落下了腿疾,他走不动了。可是儿子要继续这份辛苦的差事。
对于儿子的首次出行,父亲千万个不放心,一大早便已多次检查整理好的信封,又对儿子再三叮咛嘱咐,终于,儿子要出发了,父亲便让一直陪着自己的狗--老二,和他一起,但老二怎么也不肯,父亲只好陪他走上一回。母亲在屋里做着早饭,不时地回头看看儿子,眼里流露着担忧与不舍,她不希望儿子和曾经的丈夫一样,常年回不了家……
这就是《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的开头。没有激烈绚丽的画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可它却一直缭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挥散不去。像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又像一首娓娓道来的诗歌,荡开一圈一圈涟漪。
还记得那个万人空巷的场景吗?父子俩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父亲说村里人可以两天看不到村长,却不能两天见不到他。儿子听完后满是骄傲,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来迎接他们,却不想希望落空。可当村里人听说这是老邮递员最后一次送信了,大家都堵在门口,和他告别。父亲在不舍声中,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心中的悲伤不言而喻,毕竟他用一辈子的心血凝成了联通村里人的桥梁。他只是无法忍受那分别的痛苦。
还记得父亲给盲婆婆念假信吗?老婆婆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孙子拉扯长大,可孙子却再也不想回这个贫困落后的家。他给婆婆寄来毫无感情的钱,吝啬得连只言片语都不肯给予。父亲便拿着纸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话念信,并吩咐儿子以后也要如此。这时,儿子忽然懂得了什么。
还记得父子俩开始慢慢懂得对方的时候吗?父亲长年在外,儿子对他并没有多少感情,甚至还讨厌他,连“爸”都很少叫,就算叫了,也只是个形式。可父子之情终究还是父子之情,儿子不忍看有腿疾的父亲再过冷的彻骨的河水,便背父亲过河。父亲在儿子背上流泪,想起儿子小时候,自己也是这么背他的,往事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可转眼间儿子就这么大了……在这一刻,儿子似乎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容易,父亲也似乎觉得愧疚,缺席了儿子的成长……
父子俩的隔阂终于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减小。父亲思念着妻子,儿子思念着母亲。父亲当邮差一辈子,给人送过无数封信,自己却只收到过一封“儿子出生了”,每每看到这,我总会觉得一丝伤感,不知是为何。
还有后来的一个画面。父子俩站在山顶,狗依偎在他们身边。儿子把父亲给他画的地图折成纸飞机,放飞。那渐行渐远的飞机究竟是在暗示着父子俩的隔阂越来越小直至消失,还是暗示着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信也终将会被取代?
“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
“传说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
“可母亲却说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子里一样,舒坦。”
……
《那山那人那狗》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使我真正读懂了爱,读懂了延续,生命的延续,工作的延续。
5.那山那人那棵老山杏散文 篇五
翠柳依依,映衬着花儿开放的姹紫嫣红;白云悠悠,俯视着人间五月的蜂拥蝶舞。西辽河畔又迎来了四季轮回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甲子蹉跎岁月,六十载燕去归来,本应是人生可喜可贺的里程碑。可是,漫步在西辽河畔,我的心底却波澜不惊,不仅没有把酒邀明月,采菊向东篱的感慨与畅想,反而有一丝丝颇觉沉重的抑郁之感。清风微抚中,眼前的西辽河平湖如镜,橡胶坝上的两条金龙昂首欲飞,归乡的燕子成群结队,或振翅云霄俯冲戏水,或畅穿杨柳嬉戏巡游。风光优美如画,可似乎缺少一座山?堤畔游人如织,但没有我想点击确认的那一位?公园里红花绿树,却唯独没有一棵老山杏?记忆的“回车”一刹那启动了自动挡,人也随之穿越回到了那并不太遥远的故乡。
“兰子,今天晚上你怎么和往常不一样啊?到现在连一句话都没说过,这可不是你百灵鸟的性格啊。”
“嗯……”
“怎么了?兰子。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说出来哥听听。”
“嗯……没有……”
那一年兰子刚满十八岁。我和兰子两家是几代相邻,我们俩更是青梅竹马,给屯里乡亲的感觉就像亲兄妹一样。特别是天真无邪的髫龄小童之初,因为兰子的父母亲常年在外做一些小买卖。因此兰子从小就经常吃住在我们家,一天到晚像小尾巴一样跟在我的身后,甩都甩不掉。已经忘记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西头山坳里那棵百年老山杏树,便成了我和兰子约定俗成的玩耍的地方。每当春风染绿了杨柳枝头,吹绽了满山遍野的野山杏花时,我和兰子也一定会跑到那棵老山杏树下,手拉手环抱着那粗糙遒劲的树干,仰头望着枝头满眼的粉红,对着碧蓝如洗的天空尽情呼喊——开花喽!开花喽!而到了夏天,我和兰子则大多选择在晴朗的夜晚,并肩坐在老山杏树下,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聆听着原野间的蝉鸣蛙唱,一边尽情享受着凉风徐送的芬芳。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人面前,我们增添了应有的矜持,但是在只有我和兰子的二人世界里,我们仍然放肆如初,一直自然地纵放着我们的两小无猜,并且随着步入人生的花季雨季,心有灵犀已经成为我和兰子的通用属性。在那花开花又落的四季轮回中,村前的小溪以淙淙的琴韵为兰子银铃般的笑声伴奏,溪畔的碧绿苍苔上,也叠印着我和兰子童年的小脚丫,在最忘情的日子里,我们自己都默认了我和兰子就是天生的一对。假如没有那十五天的别离……
那是人间八月天。
终于熬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培训,在农历八月十五日的夕阳卡在西山尖儿的时后,我急切如愿地赶回了家。饭都没有顾上吃,脸也没洗一把,在母亲的连声召唤中,我快步向西山坳跑去。到达西山坳,夕阳已经滚落山后,把晚霞挂满了天边,老山杏的枝头也缀满了粒粒金黄。我一边欣赏着故乡的黄昏如画,一边期待着那“春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妙时刻。在等待中,晚霞收去了它的余晖,夜幕悄悄地降临,一轮金黄的圆月也挂上了中天。兰子的身影却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也曾背靠老山杏树眯起双眼,幻想着那曾经上演多次的一幕会重现。因为在曾经的春花秋月中,只要我做出这个姿态,一定会有一根少女大辫子的发梢悄悄地撩拨我的脸庞。如果我假装大吃一惊,便会引来一串银铃般的清脆笑声。如果我假装未觉,便会招来一句黄莺出谷般的娇嗔:“你都知道我来了,还装。”然后,一缕带有少女芳香的微风便会扑向我的胸膛。……夜深了。兰子没有如约而来,虽然我说不出个中的原因,但我知道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情,而且可能是出乎我意外且不可逆转的。
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灯下缝补衣衫,炕桌上的饭菜也没有动过的痕迹,母亲在等着我一起吃饭。看着我一脸茫然若失更夹杂着无尽焦虑的神情,母亲并没有说什么,她起身到炕柜前,伸手拿出一个粉色手帕的小包,默默递到了我的手上,脸上慈祥的`皱纹中叠印着浓浓的惋惜与疼爱。这个粉色手帕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那是我送给兰子的,她也一直舍不得用。打开手帕包,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缕青丝和十八朵粉红颜色的干杏花。那一刻,我的眼前金星乱坠,顿感天旋地转,心头滴血,意识中除了绝望还是绝望,两眼直勾勾地盯视着母亲的脸庞,仿佛像寻找救命稻草一样急切地祈求着答案。
“兰子是哭晕后被抬上车的。为了拒绝亲事,她不吃不喝好几天,临行前水都没喝上一口,她的父母也真够狠心的。”
木已成舟。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我拿出了一瓶准备过年时才喝的“大高粱”,仰头一口气喝了下去。一觉十年扬州梦,梦醒时已经白了少年头。二十八年过去,兰子,你过得好吗?
6.乌河那人那狗读后感 篇六
对于青青最初的印象成形于他的摄影图片中。他的图片大都是旅游过程中随游随取景拍摄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图片是以故事的形式穿插起来的,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故事的脉络,这样在论坛发图片的人我是第一次见到,于欣赏美图的过程中又领略旅游的路线和行程全过程,真是直观又清晰明了。
一直没有在论坛见过青青的原创文字,所以那句大隐于朝中隐于市的话便不能在他身上体现。及至一周前青青在我QQ留言,说他在外地,不方便用电脑,而他在看过我的一篇随笔《七夕——故去的亲人终于团聚》后触动很大,此后抽时间写了一篇文字,请我帮他发到论坛中。我在答应的同时,以为是青青的一篇读后感。待他传过文章来打开一看,很吃了一惊,这哪是一篇读后感,分明是一篇中篇小说啊。青青强调这是他的处女作,也许也是封笔作。当他说到处女作时,我很意外。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处女作大都是练笔之作,可能注重于修饰或花俏,实料不多。然而粗粗通读一遍却在惊艳之余感到,青青的处女作之于我的处女作,简直是明珠类比于黄泥。
由于刚上班不到一个月,业务相当不熟,所以大多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于基础业务的熟悉,上网的时间就少之又少,虽然一周能休一天,但是自从婆婆搬来后,一些两家琐碎的事都得集中在休息那一天来处理。因此,属于我个人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加可怜。一直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学习青青的文章。
今天周日,本来可以休息一天,由于一个广州的客户过来签约,只好上午继续加班,中午下班回来,匆匆吃过午饭,终于得以坐在电脑前细看这篇名叫《乌河,那人,那狗》,并认真地写下这篇读后感,不为讨巧,只为交代自己的心和感谢青青的重托。
看到“童年乐园”这一章,关于姥爷去世后“母亲”的哭腔很有韵律感,能于哭诉中把姥爷的生平委委道来,作者对民间关于哭腔记载这一点非常有想法。这段对我触动很大,想起今年夏天回老家合葬亲人们的时候也想到这一点。我在想,我老家有人去世,安葬的过程要持续至少五天,多的时候可能会十几天才出殡。在这过程中,要专门请民间曲艺班或吹鼓手来演出送葬,其中这些民间艺人的哭腔非常有特色,好的艺人在唱着哭腔的过程中能把围观的人感染得痛哭流涕。这不能不说是一门精到的专业硬功夫,然而随着现代化文明程度的加强,这种技艺正在逐渐淡化失传,或许用不了几十年一百年,将会最终消亡掉。如果没有形成音频、视频和文字记载,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没有记载的点。就在夏天我甚至冲动之下兴起一个念头要真实地用摄像机录下老家婚庆和丧葬的全过程整理出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记载,终于因个人力量单薄没有落实下来。在青青的文章里看到这异曲同工的想法,不禁生出知间之感。
在“乌河情深”这一章里青青记载着小时候一段“危险”的摸小鱼经历,一户不相识的人家对他哥俩伸出那么富有爱心的温暖手臂,而青青的家人也感念至深,除了当时致谢,过春节仍旧专门去拜年走动。在此感叹,为什么时代的发展,却把这么厚德的传统德行就给丢掉了,现如今,有多少人肯像那家人一样热心地施予援手,又有多少人能感恩不仅在当时,而在此后的岁月时时想起处处回报呢?
当看到决虎媳妇那一段的时候,作者是持有一种很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去写的,决虎媳妇起初不屈不挠的以命去反抗买卖婚姻,此后又把整个生命放弃的一种沉默之死,读后感《乌河那人那狗读后感》。让人心痛,然而我对决虎媳妇这种行为却是鄙夷的。人可能会被环境困一时,但是会被头脑困一世。决虎的媳妇完全可以采取怀柔的态度先讨巧后逃亡,即便不能成功。在生了两个女儿之后,更应该为了女儿而软硬兼施为自己谋取一个更有利的生存机会。人不是不可以改变环境,但题是先融入环境,然后形成个人魅力,再凭个人魅力而影响环境,从而更利于自己的发展。但决虎媳妇显然不谙此道,她陷于狭隘的爱情而选择寂寂死亡,女人可以放弃,母亲永远不能放弃,至少她对不起女儿。这是令我鄙夷的地方。
看到两个年轻人尝海水那一段,不禁想发笑,想起一个笑话“大海啊,真TMD大,海水啊,真TMD咸。”套用到这里,真是令人捧腹。
青青把身周围好几件关于死亡的事都放在一起来写,叫做“人生无常”,而且特别写了两个小孩和几个年轻人的死,以及父亲心脏病的死。这种把悲剧放一块来写的手法,无限烘托了死亡的悲剧气氛,当真让人很压抑很难受。无常的人生常让人感觉到生命居然就似烟花般乍现乍灭,让身边的人手足无措。那么,怎么能够不在这谁都控制不了的生死面前万分珍惜友情、爱情与亲情呢?
青青在故事的尾声中,以一种相当激愤的心情谴责那些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并号召全社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篇没有写到狗,作者的题目却取了《乌河,那人,那狗》,及至最后才点题,原来狗并不是指真的狗,而是那些以牺牲所有人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自己谋私利的人的总称。这种说法新颖而别致,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从《乌河,那人,那狗》这个中篇看来,青青是深得古典白化文的真髓。作者的描写手法颇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之风,叙事紧凑不拖沓,每篇既可自成故事,又可以以时间作顺序系列成文。作者在文章中多次用到古籍文献,可见青青本人是个做人严谨认真的人,于轻松活泼之外又给人以认真的感觉。这么鲜活的文字,完全可以拿来配上一个好的评书家当说书来讲。文字间毫不虚构和乔饰,每篇看来都真实地引起了同龄人的共鸣。这是这篇中篇的优秀之处。
在我个人看来,这篇文章仍小有遗憾之处在于,缺少足够的润色,若单纯以中篇小说来论,则显得不够丰润。虽然点点闪光,处处透着趣味,然而缺少一根串珠的线,收玉的盘。此为一憾。其次是文章中作者赋予了太深的个人情绪,给人以强烈的爱憎诱导。需知最好的作品作者是不会给出一个答案或走势,是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去总结,去反思,去感悟,去升华的。这仅为个人管见,不代表大多数意见。
7.那山那人三年级作文 篇七
有这么一座房子,它被山包围着,那户人家有鸡、狗、猫、蜂……这座房子又旧又老,但像世外桃源,房子的一旁还有水,好像五指山啊!
去那里是为了采栀子花,它有五片花瓣,在我的心目中它就像一位白雪公主,美不胜收,它的气味很浓,我们一闻它的气味,就可以把我们吸引过去,一阵香味扑鼻而来。
那山很绿,那花很香,我更想念那人,我们跟那户人家的主人素不相识,过去了那么多天,但我们却很想念他们。我们觉得爷爷奶奶的穿着很老土,爷爷穿着的是军绿色的衣裳,身上有几颗扣子,奶奶身上的衣裳只有几朵花。虽然他们的穿着给我们带来很土的`感觉,但他们很热情,我们一来他们就拿出任何的饮食,还准备给我们泡茶呢!我们见了说:"不要。"我们说:"我们来采栀子花,"奶奶听了赶快拿出袋子给我们一人一个,怕我们没袋子。说着我们便走上山去,我们认认阵阵的采,仔仔细细的看,我们采得很开心,但有一些困难,比如有蜘蛛丝,有虫子……在我们采栀子花中,有几位哥哥被树枝给包围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树林里热得很,所以我们打道回府了。回到那户人家,爷爷立马拿出苦瓜,还有茶,奇葩,我们想这苦瓜,可以晒得这么干,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8.观《那山,那狗,那人》有感 篇八
儿子开始时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不理解父亲,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升华。
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