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共15篇)
1.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面情感、塑造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当前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且以我校开展的选修课积极心理学为例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组织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它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首先,积极心理学有丰富的内涵。它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它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了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共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了美好的生活的途径及方法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而从积极心理学涉及的上述内容来看,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并且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很多东西照搬西方模式,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情绪教育缺失。情绪教育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的研究发现:人生的成就与EQ的关系远大于IQ。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不够到位。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隐性的,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接受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也极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中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多维网络系统,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就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比如在我们的积极心理学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每天写下自己最快乐的五件事,这样日复一日下来,同学们就会逐渐由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最终会变得乐观自信。这样在学科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我们积极心理的养成。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说: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而在我们的积极心理学课堂中,老师上课并不是一个人的教学,他经常走下讲台,就像同学之间的交谈一样,与我们进行沟通。他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自由,这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而在面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依旧拿我们的积极心理学举例,在我们的课堂中,会有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曾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处理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做时,老师认真的询问了她和父亲之间之间的矛盾,并且给她提出了许多办法,也向她分析了她父亲的心理,并鼓励同学回家后向父母说谢谢你们。这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会让学生产生逃避心理,反而会让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做更深入的交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及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曾经在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让同学分组写一篇有关性格的力量的文章,并要我们做一个表格,写出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眼中自己的优点。这充分加强同学们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培养了我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就比如说我们的选修课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游戏,电影,课堂教授及课后的小组合作,引导我们发掘自身的潜能,看清真实的自己,并让我们通过诉说自己的优点来培养我们积极乐观的情绪。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
2.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技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象, 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 接受能力差, 学习困难多, 主动性不强;其次思想品德差, 组织纪律差, 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自控力;其三, 人生态度消级, 有较强的挫折感、自卑感, 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障碍严重, 自卑心理和封闭内向性格比较突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技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各种技能技术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呢?
一、温暖教育:多了解学生, 拉近心理距离, 诚心相待, 疏导障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做到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爱、服务每一个学生。技校学生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 以父母般的爱, 诚心对待他们。这种沟通情感的产生, 是他们接近教师、接受教育、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教师要注意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 热情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谈话, 用诚挚的爱心去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他们, 切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训导。
二、成功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展自强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 专业技术不高的毕业生是“次品”, 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是“废品”, 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危险品”, 因此,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素质培养、能力锻炼、觉悟提高放在首位, 从“知识性”教学向“素质性”教学转化。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找出其缺点和不足,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充满自信;不苛求自己, 不追求十全十美, 不为自己存在的缺点、不足而焦虑、沮丧, 不以己之长来比人之短, 也不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扬长避短。要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和人生目标, 正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失败的辨证作用, 合理开掘利用, 不仅能催人奋进、磨炼意志, 而且能培养他们自强的强大潜力。
三、情感教育:多表扬鼓励, 激发上进心理
情感是医治心理的良药。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 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少的研究也表明, 教师的期待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 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是积极的, 即使他不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 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期待信息, 心理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 从而能健康地发展。反过来, 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采取消极的期待和失望的态度, 即使他不明确的表达出来, 这位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这种信息, 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状态, 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 积极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教师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的问题。
四、团队教育:架起友谊桥梁, 建立和谐班集体, 促进整体发展
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有赖于心理需要的满足。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一个混乱、松散、不合作的班集体, 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 如果一个学生能被班集体的成员所接受、欢迎, 并在这个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他便会积极地、努力地为这个班集体服务, 并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宽松的班集体氛围, 实现其心理、情感、精神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确立班集体精神和奋斗目标, 建立以集体为核心的和谐的同学关系, 互相鼓励、相互倾诉, 排除心中郁闷和淤积情绪, 改变思想偏差, 在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团体气氛中,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心理之花, 在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开放得更加健康、更加艳丽。
3.技校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探讨 篇三
关键词:学生;心里健康;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17-02收稿日期:2012-03-20
技校学生大部分是由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务工后回来继续学习的人员构成,年龄多在 15~20岁之间。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社会关系,形成有的心理不成熟、有的日渐成熟,面对复杂多样、变幻多端的社会 ,往往无法应付,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行为表现。本文针对如何及时地给予帮助,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叙述。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
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关心和热爱学生是职责所在。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师生要多接触、多了解、多沟通。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缩短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你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呵护他,有了什么问题可以放心大胆地找你帮忙处理解决,时刻感受着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随之消除,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班级气氛更加和谐。
同学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会成为学习的良友,生活的挚友,关系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以诚相待,坦诚相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真情感动别人,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为学生提供平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在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机会、提供平台。班主任老师放手,让他们自己着手准备,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提示、点拨,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活动这个平台上体验生活,体味人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辛酸。学生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鼓励学生沉着冷静,正面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正确处理好学生的情感障碍、行为障碍
在学生报到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通过说话、穿着、报名表信息来掌握学生的家里基本情况。不但有助于发掘班干部的苗子,还能总体把握本班学生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易出现性格内向,自我封闭。鼓励其多参加文体活动,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创造机会让他多与人接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与学生交流,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部或小组长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通过班会进行心理辅导,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班会上,做到目标明确,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题目不宜太大、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
总之,技校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要根据现实,依据科学,积极开展培养健康心理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四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含义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塞里基曼,而积极心理的含义是由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他们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职特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们积极的因素为研究重点,主张心理学用积极的、固有的、潜在的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为出发点,提倡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力量,最大可能挖掘出潜在的力量,由此获得更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的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积极心理的反动,倡导要利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积极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解释,获得更积极的观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意识在主观上对生活积极兴趣的研究。对过去生活幸福,美好的体验;对现在生活愉快的感觉;对未来生活有更好的憧憬和期待。第二方面,个人的积极心理研究。乐观的心理,具有闯天下的勇气以及善良的心理等。第三方面,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的系统研究。为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个人的积极力量,如责任感。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一些高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组织,这些组织的设立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代表健康,但是心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显然,没有心理问题与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是不对等的。然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积极心态,研究人们的善良品质和道德发挥了它特殊的优点。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扩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即大学生要拥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更深刻道理的欲望,要善于思考,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创新思维,要有一定的自我观点,不一味地追求书上的,善于突破自我;创新知识,在某一些问题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创新能力,即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人格,在精神方面,有比别人更大的勇气,更好的自我调解方式,应对不同的困境,能够克服不退缩。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暗示就是指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改变和教育,使人们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能够与心理教育暗示相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一味采取灌输的方法,要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与被教育者在感情上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能够减少被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对于促进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暗示工作包括通过语言暗示、环境暗示、行为暗示等等,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再持续强调自己失败的经验,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建设
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追求一定的道德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一面。在现代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人格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下的各种善行。要增强道德知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道德人格的建设,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直积极的人生观。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爱的情感,善良与正直,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5.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五
於佩 200212394
摘要:拉丁舞属于体育舞蹈的两大项群之一,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包括缠绵抒情、婀娜多姿的伦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恰恰恰,轻捷灵巧、生动欢快的牛仔,欢欣鼓舞、热情奔放的桑巴以及威武雄壮、刚劲彪悍的斗牛五个舞种。因其鲜明独特的舞蹈风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学生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表达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键词:拉丁舞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体育舞蹈和拉丁舞的概念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它包括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项群,一共十个舞种。体育舞蹈是集休闲娱乐、健身健美、社交礼仪于一体的体育艺术类运动形式。它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体育舞蹈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它被视为一种高尚典雅的健身娱乐体育。体育舞蹈所展示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服饰艺术、形体艺术和造型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体育舞蹈涵盖了社会学、文化学、人体运动科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特征,其教育的综合性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这种运动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拉丁舞是体育舞蹈中国际标准舞的一类舞种,是一门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动作的形式,并借助再现的方法,既模拟或者虚拟的方法,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是通过符点和切分节奏来实现的人的形体运动。是一门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离不开音乐、文学、美术等因素。
二、拉丁舞的文化内涵
拉丁舞源于拉丁美洲,其音乐热烈洋溢、节奏快捷强烈,动作流畅大方,动感的舞姿富有独特的个性,是一种激情、浪漫而又文雅的舞蹈。
拉丁舞的神韵在于热情奔放,只为享受幸福快乐,这种氛围对一向谨慎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撞击。它令年轻人神往。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随着跳跃的音符如醉如痴地尽情地表现自己,这就是拉丁舞蹈文化的体现。
拉丁舞涵盖了体育、音乐、舞蹈、时尚、戏剧和幽默。拉丁舞既是一种健身运动,也是一种时尚娱乐。拉丁舞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那动人的音乐,能让你忘却烦恼,身心得到放松;那迷人的舞姿,能让你感到生命灿烂。
有人说拉丁是热带的阳光,火辣辣的热情;有人说拉丁是节奏强烈的音乐和奔放有力的舞蹈;有人说拉丁是瑞奇马丁的歌声和班德拉斯的眼睛,总之,拉丁舞,塑造一个奔放自信的你!
三、拉丁舞——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功效
(一)音乐艺术熏陶——缓解学习、生活等压力,消除不良情绪
对于拉丁舞而言,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其不同风格音乐各具特色。如颇具拉美风韵的伦巴舞音乐,缠绵委婉,圆润中透着深情,深情中露着眷恋,配以婀娜多姿,浪漫优美的舞步,表达出对幸福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再如恰恰舞音乐欢快有趣、舞态花哨、俏皮可爱等等,它可使气氛活跃,让舞者感到紧张而又松弛,虽然累却感到快乐。在舒适愉快地情境中,适度的运动量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愉悦,降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另外,音乐有控制脑细胞兴奋的作用,能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优美和谐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解,改善器官活动,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曲曲和拉丁舞各舞种动作有机融为一体的音乐旋律,就像指挥棒一样,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把不同个性人的情绪调度到最佳状态,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陶冶高雅的情操,把学习及生活的压力、烦恼全抛到九霄云外,拉丁舞成了有感情、有灵魂、有声有色的体育艺术,其锻炼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与艺术享受。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心受到的艺术的熏陶,又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极大地改善心理状态。
(二)典型的有氧运动——改善身体症状,促进意志品质的提高
意志是人类的一种复杂高级形式的意向,是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种种困难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在拉丁舞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比如,在初学阶段,对于从未接触过拉丁舞的学生来说,大多认为拉丁舞非常难,不知道“怎么扭”,动作不协调,柔韧素质差,体力跟不上等等困难。但在都是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以及拉丁舞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在此过程中意志力逐渐增强。在基本动作和柔韧度训练过程中,由于拉丁舞对动作姿态和协调性的要求较严格,一个简单的转体可能要重复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觉性、坚持性来克服枯燥乏味的基本动作学习。柔韧度的练习中要坚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在整套拉丁舞学习当中,学生即要克服客观困难(动作难度),又要勇敢面对主观困难(畏惧心理和疲劳等)。因此,练习拉丁舞对意志力的磨练、形成不畏艰难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另外,拉丁舞练习过程属典型的有氧运动。长期中、小强度的运动锻炼,能缓解精神压力、治疗抑郁症,并且没有其他心理方面的副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时,要使学生养成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便能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力去战胜困难,最终在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进步。
(三)集体或双人共舞——改变孤独、抒发情感,促进人际交往
拉丁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的解脱,舞蹈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能增进人们的友谊,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拉丁舞的教学过程是集体活动过程,人们之间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教学中常运用的集体学习、互相观摩、分组练习等手段,也使得练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学生之间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他们在团结协作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有利于交往能力的提高。拉丁舞的练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个别学生对某一动作总是学不会或总忘记动作,是袖手旁观,还是主动帮助;舞伴路线跑动错误或动作姿态控制不好,是给予抱怨还是谅解;舞伴之间互相踩脚、配合不默契等,是相互鼓励,还是互相抱怨。所有这些都是对锻炼者正确待人、深入交流等心理品质的磨练。
在拉丁舞运动过程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手段,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交流更加频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套动作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交流心声,即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流而学会与他人沟通。这是拉丁舞独特的交往功效。由此,在这种融洽、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下可使小学生心情变得更加开朗,身体表象更加完美,并且在运动中学会如何以诚待人、团结协作、互相互助,从而为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表现力与形体美的体现——抵御自责、过敏倾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
拉丁舞追求人体的形体美、姿态美、精神美,并将其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充分展示,这是它最重要的魅力之一。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表现力是接受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拉丁舞中各舞种的动作结构和艺术造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比如:有优美的扭摆技巧,可使身体的韧带、各个关节肌肉最大限度的伸展;动静结合的造型,快慢交替的速度使舞者刚柔相济。另外,拉丁舞几乎可以锻炼人的每个部位:手部、肩部、腹部、腰部、臀部、腿部等等,这些都要求舞者巧妙的运用身体来控制拉丁舞中的各个动作,在优美的身体律动中向人们展示拉丁舞的动作美。这对他们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拉丁舞作为一项时尚的运动,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运动知识之外,同时也传播艺术教育。所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和完善。
拉丁舞是两个人的舞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有意识的进行表现力的引导,在练习中要求舞伴之间不断激发表现的热情,使之转化为表现行为,这样舞动起来更加迷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自我欣赏和接受自我,增强自信心。另外,通过观摩表演和教学比赛,学生穿着美丽漂亮的服装,尽情展示优美的舞姿,这也是提升学生表现力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实验前后,学生在表现力和姿态方面有长足进步。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害羞心理比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动作幅度较小,甚至低头不敢做动作,尤其与舞伴配合时表现很不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拉丁舞锻炼后,学生敢做动作,能大胆的抒发内心情感,大胆的去表现动作美感,面部表情也变得放松。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悦纳自我,自信心提高的过程。拉丁舞以其高雅的气质美和良好的姿态美,受到了学生的崇拜和追求,再加之拉丁舞强烈的表演、表现力与高年级小学生的精神释放和繁重学习任务完成后需要寻求放松的心理相契合,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五)动作风格多样,表达形式鲜明——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升自身心理健康
拉丁舞具有动作风格多样、热情奔放、表达形式鲜明的特点,其表现为:有的刚劲顿挫、动静交织、潇洒奔放;有的婉转流畅、旋转起伏,形似行云流水;有的步态轻快活泼,跳跃转动洋溢着青春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舞曲。如果学生处于烦躁、焦虑状态,可选择优雅的伦巴音乐,可平息其不安的情绪;如果学生心理失落、抑郁,则选择欢快的恰恰舞,可以刺激人的神经中枢,使之兴奋、快乐。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舞者百分之百的情绪投入,强调能量消耗,越是淋漓尽致的把拉丁的感觉发挥出来,就越能放开,在音乐中释放身体,从而获得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舒展。可见,拉丁舞锻炼能够通过引发高涨的情绪或舒缓不安的情绪等等来干扰、破坏高年级小学生消极的心理导向,转移其情绪中心,使练习者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这在本研究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参加拉丁舞锻炼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比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全量表分上有很大改善,心理健康明显好与对照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四、总结
拉丁舞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那动人的音乐,能让你忘却烦恼,身心得到放松;那迷人的舞姿,能让你感到生命灿烂。学生在翩翩起舞的同时可以欣赏音乐,在随曲而舞的美好意境中,使机体产生舒适感,从而消除疲劳、调节精神、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拉丁舞要求人的内在和外形共同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出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拉丁舞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可以完善大学生个性,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开朗、乐观、情绪振奋,增进自我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6.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六
1.积极心理学起源。近几年来,心理学界的重大变革之一即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看待个人心理健康的视框。除了传统心理治疗重视的忧郁、疾病、悲伤等负向消极的心理知识,人类心理其实还有许多快乐、幸福、追寻生命意义等重要课题值得挖掘探索。在此观念下,知名心理治疗学者Maslow,Rogers,Adler,Glasser等大师先后提出看重个人潜能、人能够为自己负责、为自己选择等从积极出发的心理学观点,Martin Seligman博士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2.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随着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包括校园暴力、欺凌、飚车、自伤、意外及各类物质滥用行为等,抽烟、喝酒、服用非法药物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近几年校园忧郁症与自杀数目不断攀升,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压力问题,使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关注。校园问题,受到课业、同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经验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我国中学生目前生活中感到困扰之事的调查中,以“学校课业”困扰者最多,占62.8%;“未来前途”困扰次之,占32.9%;“交友人际”再次之,占23.6%。求学阶段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健康行为的信念、态度与习惯最佳的场所,上述各种压力与困扰,中学生常发生自伤、自残、失眠、忧郁、焦虑甚至想自杀等倾向或偏差行为,校园中问题层出不穷,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逐年增加,轻型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心身症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加上自杀、暴力、性问题等偏差行为与反学校文化的产生,落实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整合整体辅导、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的基本模式
以公共卫生和心理学观点的学校卫生视角出发,可以使现阶段复杂的校园问题找到预防与服务的窗口。中学生心理服务的范围相当广,包括咨询辅导、休闲娱乐、预防发展、临床处理、人际关系等,为满足中学生社会的、心理的与生理的各层面的需要,必须通过建立整合性的合作关系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由于中学生问题越来越多元,而服务也越趋专业化,学校健康服务网络也显得不连续现象,结合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休闲、心理卫生单位的服务输出,以迎合学生需求。
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整合性健康服务模式应基本涵盖如下方面:①发展性活动。学校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有些是先天性的,再加上后天因素诱发,更容易使其比一般人感受压力情境(如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变迁、与异性交往、社团活动等),如果能多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内涵,在推展心理健康卫生的活动中教导学生有可能发生问题时找到最佳解决方法,平时培养学生做到“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处于“健康、积极”的心理境界。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借助健康促进活动达到人际关系的培养与满足,有助于人际网络的健全;②预防性活动。预防性活动是指针对“可能会被诱发精神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策略”,如举办健康支持团体、成长团体、情绪支持团体等,再从团体历程中增进其健康促进观念并可更进一步的寻找个案,做更深层地协助;③治疗性活动。由专责单位评估个案,转介系统由治疗单位协助或采用“立即性处理”策略,建立“支持性”辅导单位,进入医疗照护网络,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网络的建立,使个案处于“支持性环境”中。
三、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培养策略
1.应注重探索个人优势、潜能及其发展性。
(1)培养过程应看见中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主导权。可以引导中学生去看见“个人其实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并对于个人发展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其中自主选择的意含包括不管是遵循父母甚至是不做决定,仍然都是自己的自主想法,个人并非总是被动与无助。根据叙事治疗名言——“It’s not who you are,but what hold who you are(不是你是谁,而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是谁)”,能够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与创作家,并且有责任也有权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促进学生学习生涯的自我效能。学习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是自我效能在学习生涯研究上的应用。在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自我能低落,裹足不前、害怕失败而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现象。当面对人生方向感到疑惑或力不从心,中学生容易认为是自己有许多问题,如能力不够、太被动、缺乏兴趣等,造成自我效能低落。然而,叙事治疗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一:人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并且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因此,个人在打造自己的生涯内涵中,一定有许多技巧、能力、价值观、承诺和力量,可以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进,教师应协助学生练习将生命中的坏故事缩小,好故事放大,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在、外在资源及成功经验,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善用积极语言进行描述与对话。在传统心理品质培养的互动对谈中,常用语言去描述个人的人格特质或困扰,然而这对于现象的认识仅只有一半,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也是先探索个人的学习阻碍。因此,必须先将对话架构转化为积极框架,这其中包含对于积极特质的描述、对培养历程的描述、对培养目标的看法等。教师平时即可练习扩展积极情绪特质的词汇,使当事人的优势潜能可以被深化讨论,成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核心议题。
3.加强中学生的学校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时,应注重强化同学之间的良善互动,培养同学之间良好关系,融合社会技巧教学于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妥适处理其人际关系,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另外,师生关系的强化也是重点,中学生正处理叛逆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冲突。在教师方面,应多提供辅导知能的学习,让教师能运用辅导技能于师生关系中,以增进师生关系良好互动。学校方面提供多元沟通管道,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供实时信息,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借助学校中参与活动、与教师及同学相处、扮演好学生角色等,能够得到不同的资源与支持,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不只是疾病或羸弱地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层面的完全健全状态。生理层面的不健康会出现身体疾病,而心理不健康则可能发生适应不良、出现心理疾病,因而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状态会影响健康。一个生理健康的人,其心灵往往因生理的健康而愈灵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往往因心理的健康而愈强健,人也就愈快乐幸福,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的意涵与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不只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安适状态,更是一个人为维持情绪上的平衡所表现出来的处理问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7)。
[2]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7.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七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具备怎样的素质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明确自身的教育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素质,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挖掘人内在积极的潜能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主的科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品质,还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1 大学生所具备的不良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对人的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总体的心理品质是好的。但在高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品质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1.1 认知偏差
主要指的是在判断他人时,由于所参考的表象和信息不够准确,导致最终的判断结果出现失误,不符合被判断者实际的情况。
1.2 负性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波动大,情绪丰富,反应强烈,同时又欠缺对消极情绪调适的能力。
1.3 意志力薄弱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足够坚定地意志力来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旦在追求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的念头,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家庭、学业、就业以及感情等几方面的问题,不少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无法振作起来,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1.4 缺乏学习动机
在研究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时,学习动机是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大学生在高校内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动机是强还是弱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1.5 性格品质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偏执:指的是比较敏感,即使没有证据,也会怀疑他人所做行为的动机,别人获得荣誉时内心充满嫉妒,比较自我,不愿听取别人的任何意见。(2)强迫:是指个人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的持续毫无意义,但是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对人和事物要求十全十美,过分拘泥细节,越是抵制越是感到紧张和痛苦。(3)攻击性:指的是长期用一种敌对心理来面对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事物,无论是因为环境中确实存在不利因素,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觉,都会对他人感到不满,甚至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策略
对大学生来说,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应对各种压力,还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1 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体验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感知的一种心理状态。满一地回忆过去,幸福的享受现在,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这种积极情绪体验,能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愉悦的情绪中,并使个体人格处于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积极心理境界。
2.2 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高校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澄清和调整认知。举个例子,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时,高校可以组织性格运动,将各种常见性格的特点和用语制作成海报,并将其张贴在高校内。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以“爱和感恩”为起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爱心实践。
2.3 对高校内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并完善高校内的心理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高校应积极挖掘出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利用,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高校内的各项工作包括心理教育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对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要素进行整合,加强四者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心理教育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出该系统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2.4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加强班长、宿舍长以及党员之间的联系,建立预防危机的机制,并让学生干部和党员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2)将该方法运用到心理咨询当中,让个体在思考为之感到幸福的事件过程中,强化他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3)加强积极心理学队伍建设,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心理学团队为个体创造适宜的情境并引导其感受更深入的体验。
2.5 加强校园内积极文化的建设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加强建设高校内的积极文化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处在积极的文化环境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人格。
在高等院校内,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加强学习,积极掌握心理学知识,将对大学生积极的品质进行培养作为自己主要的教学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当中,为大学生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9).
[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2).
[4]金辉,郑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
8.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八
关键词:技校学生 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
一、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技校生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这个年龄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思想可塑性大,容易偏激和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缺乏必要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悲观失望;在强大的就业抉择压力之下,表现出很多的不良心理状态。
1.消极等待心理
在大环境毕业自主择业的情况下,仍然有学校的小部分专业与公司企业开展了定向培训专业的班级,定向就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安心学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等待、消极学习的不良心态。反正到最后学校会推荐我到某个定向培养公司学习,因而也就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了。
2.自卑依赖心理
很多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是技校生,不似自己以前的高中同学那样能成为大学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就会用消极或逃避来临的就业抉择,或者过多依赖学校的推荐就业。
3.盲目从众心理
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选择职业时脱离个人的实际情况,择业时只往人多的地方去,却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4.固执狭隘心理
有些同学不顾社会需要,不顾社会分工与专业分化的辩证关系,对自己已形成的择业观念不思变通,结果是造成自己的择业范围大大缩小,成功的机会不断失去。
总的来说,技校学生在就业的认知问题上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以上这些心理困惑。认知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些心理困惑的产生,会给学生的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情绪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对技校生就业情绪影响最大的是焦虑,焦虑是指机体对即将来临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去适应的新情况时,在主观上引起紧张、不愉快甚至紧张的不良体验。对于需要找工作的学生来讲,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加其就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过度的焦虑却让学生面临极度的自我防卫状态,寝食难安,行为呆滞,或反应过激,判断能力下降,行为容易失控,阻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
二、常规就业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现状
随着国家逐步取消定向培养定岗分配制度,就业选择问题就成了学生一个特色心理问题;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了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管理好学生,保持校园稳定的重要工作内容。纵观各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常规的就业指导一般包含了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参加面试以及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签订等法律方面知识的补充,对于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了解自我的职业倾向以及如何调整情绪和提高沟通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则一笔带过,少之又少,甚至是完全缺失的。分析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接访记录,发现近年来每年临近毕业前都可以发现很多前来咨询的学生。就业作为学生求学的最终目标,有些学校认为只要我们多为学生联系好企业,办好招聘会就可以了。事实表明,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第一,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只有把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整为健康状态,就业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就业前景是广阔的;选择是理智的,学生就会就好业、好就业,而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成功的。所以,根据常规就业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这一现状以及考虑到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为学生补充这一板块内容,全面提高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三、就业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凡是与职业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的内容。职业心理学主要研究集中在人们选择、从事和改变职业上有关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它包括职业选择、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现代社会中大量出现的职业咨询问题。职业心理学的研究以人的能力概念为基础,以各种心理测验工具为方法和手段,帮助人们选择并确定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职业。在技工院校中,我们研究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各种心理测量以及心理辅导技术为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倾向进行了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择业。通俗一点来说,凡是学生在心理活动中与职业选择相关的内容理应成为我们就业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一般包括对自我就业心理状态的分析,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选择所引发的情绪情感冲突,如何与同事、领导相处等等。
四、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全员参与,上下连通,共同应对与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其心理专业的特别性,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特别支持来开展和完成。加强技校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分析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系统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endprint
1.领导重视,设立基本的学校就业心理工作机构,保障工作的实施
就业心理引导需要每个教职员工的参与,但如果没有清晰的工作机构建设,遇到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就会变成责任压力平分,最后变成没有人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就业问题不能解决会产生轻生的想法,造成的后果有时候是我们无法承担的。所以,领导重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有了领导的重视,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顺利。
2.发挥全体班主任的骨干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动态的管理者和掌握者,要对班主任进行相关就业心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以便于班主任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和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也能够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就业心理问题进行班级层面的干预,通过开班会、讨论会等形式对班级学生的共同问题进行初步的干预;通过日常的班级活动,对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及时良好的引导,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对就业心理的引导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低年级开始,从学生入学开始
目前学校的就业指导有一个不理想的现状便是认为就业指导是面临毕业的学生才需要的。事实上,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不是单纯毕业前几个月产生以及能解决的,有些问题从学生刚入学就必须介入处理,才不会在毕业前几个月积累太多的问题以至于措手不及。例如,有些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对自身的优势劣势不了解,稀里糊涂就读了某一专业,待到找工作时,对于无奈的现状,只能草草找个跟本专业无关系的专业就业了。我们并不认为只有按专业就业,才是一个好的就业结果,但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读技术出来,每个人理所当然首选是本专业的就业,不然他会认为几年的技校读书白费了。并且一般认为,学生能读的专业就是我们就业的主要方向。如果我们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给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帮助他们进行专业的理性选择,也许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
4.充分利用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是合并在政治学科这一领域里面的,应该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全方位给学生指导和教育引导。就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不同的地方,更多的是交叉重叠的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业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倾向,确定职业方向。
5.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就业心理引导
对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不良就业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心理协会组织一些就业方面的心理校园活动;通过广播、橱窗大力弘扬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调整科学方法;请心理学专家作专题就业心理调整讲座。对一些存在严重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及时介入,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疏导工作。
6.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企业实践的机会,增加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
学生进入学校后,由于学业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会造成学生并不了解社会的实际就业需求状况。学校应该从入学开始,着手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参观实习,勤工俭学,增强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接受能力。而教师下企业实践,能够在真正的企业实践中了解我们学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心理,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就业引导工作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一做法已经被很多技工院校所采用,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就业心理引导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会更加理性和科学。
7.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对个别存在严重就业困扰的学生进行咨询、指导
除课堂教育外,还需设有让学生随时能向老师咨询、交流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机构和场所——心理咨询室。咨询室可以实行定期轮流值班制度,保证随时有人值班,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室还可以设置信箱、网络咨询,随时接受学生咨询。
8.学校心理咨询应对学生中一些具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及时干预和疏导
对于就业心理辅导而言,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较好较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把具有相同就业困惑的学生集合起来,通过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他人,反思自己,交流问题,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技工教育的就业的大环境下,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和普遍心理困扰突出,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形成和现状,积极地在学校日常教学班级管理中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就业心理指导机构的作用,全员参与,分工明细,心理咨询中心要主动出击,积极实施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疏导。 总之,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有自身的特点,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教育,让学生快乐就业,在社会的某个适合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振莉.浅谈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J].现代技能开发,2002(3).
[2]邵云.就业压力与职业教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3]鲁娟.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择业焦虑的心理辅导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九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
积极心理学主要应用在对人们身上的正能量进行研究,使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由病态转变成了人们的积极行为,使心理学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主观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行为和体验,以对人类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等积极生活态度的探讨,使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积极地面对未来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2、从个人成长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相比,更重视对人类的积极心理进行研究,例如人类的善良、宽容、勇气等心理状态,从而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增强对生活的审美体验。
3、从群体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主要对群体的社会性进行分析,包括人类的道德品质、奉献行为、职业操守等,使人类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培养人类的社会责任心和岗位意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在很多教师的印象中,中职学校学生都较为顽劣,缺少道德品质,在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常常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若是学生犯了错误,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而采取了军事化的办学方式。这些做法虽然看起来使学生变得乖巧和听话,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使学生产生了更严重的逆反心理。2.缺少对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由于中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所以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意外事故。这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使得学校更加要求学生的顺从和听话,反而导致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受到了局限。加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容易出现偏差,而且评价的标准没有与时俱进,在很多中职学校中仍保持着以“三好”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中“学习好”是对所有同学的要求,“品德好”常常被学校认为是服从管理,“身体好”则被认为是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3.传统心理学理念影响较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得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及时聘请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他们也只重视学生的心理疾病,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潜力的发掘。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0.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十
1.2 学业成就和创新行为:心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投入便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在大学生活中,所获得的效果便是学业上的成就。王鹏军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学业成就越大。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创新具有复杂性与挑战性,需要大学生具备强大的心理资本。一份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变量达到近50%的解释力。具体来说,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奋发进取、坚韧顽强、乐观希望)比人际型心理资本(尊敬礼让、包容宽恕、感恩奉献、谦虚诚稳)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作用更大。
1.3 就业能力与创业倾向: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心理资本的奋发进取、尊敬谦让、乐观希望和自信勇敢 4 个因子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的改善将有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善,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变将意味着就业能力的改善。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 3 个维度对就业能力有积极影响。心理资本中的乐观维度对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有显著影响。柯江林等从心理资本角度对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总体上呈正相关。大学生近期与远期创业意向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事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对远期创业意向产生较强推动作用,而对近期创业意向则有微弱负向作用。
1.4 心理健康和积极心态:李东阳对贵阳市某医科大学2 081 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评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资本有密切的联系,提示提高心理资本的能力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焦文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资本与生活应激的回归分析,证明“自信、乐观、希望、韧性”交互作用能够对生活应激源中的挫折、压力和变化产生显著的缓解效应。此外,通过对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回归分析,证明心理资本能够对心理危机产生显著的干预效应。心理资本对应对方式中的成熟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韧性和自我效能对解决问题有显著正向作用,韧性对求助有显著正向作用,乐观和希望对合理化有显著正向作用。人际关系既是一种社会资本,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它对大学生的情绪、生活、工作等均有极大的影响。王蓓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11.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其基本路径具体有三个基本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方面的培养来获得幸福。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种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自发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从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到主观快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惑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情绪主要探讨人类的满意度、快乐感、幸福感、乐观和忠诚。积极情绪的培养就是指培养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育对象的身体和心灵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创造有利于培养以前被传统主流心理学遗忘的人的乐观、希望、自尊、自信、追求幸福等方面的良好性格和积极素质。其方法有如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由解决问题入手转为积极情绪渗透;2.心理健康教育由说教为主转为健康积极情绪培养;3.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理论建构转为注重实践模式探索。以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为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的人,能在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上担当有用的角色。学校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探讨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格培育包含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即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效实施这些标准化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人格培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积极心理刺激内在需求和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体的精神,从而激发人们不断增强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不仅包括各种智力因素,还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而积极心理则是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如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积极心理是个性培养的重要方式。个性代表了多样性,代表了美,代表了活力,代表了自由……多样化的个性是人类社会中最美丽的事物。以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为例,学校可发起性格运动。确定常见的性格特征以及每一种性格的用语,并印制海报挂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园通讯网络中宣讲每周一个的性格单词及其确切含义。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同时,教师观察学生,并且在学校的颁奖大会上通过向学生颁发奖状,来认可学生的性格表现。
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探讨人类的美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个体的培养目标,也兼顾了群体和社会的培养目标。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是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以培养美德为例,学校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德,关键是我们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生活,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人生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和自我接纳,使学生可以充满希望的面对挫折,具有面对逆境的抗压能力。教育学生无私、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热爱集体、积极对待社会问题、融入社会生活、學习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这可能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曹新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12.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十二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作用
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研究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主要是通过实验和测量这两种方式来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心理疾病以及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于心理研究这一领域有着革命性意义,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一次重要改革。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2000年1月,形成标志是Seligman《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论文的发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2 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中包含了人文主义心理学以及科学主义心理学这两种心理研究理论的内容,并对这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与这两种理论的悲观人生观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除了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外,心理学还应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不是每一个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1.2.1 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塑造人的积极心理而不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应该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而不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研究。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人性的优点,不能将过多的关注放在人性的缺点上。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认为心理学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上,它的出现填补了正常人心理研究这一领域的空白。
1.2.2 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问题,并且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取得成效是认为人本身所具备塑造能力。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抵御和克服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要做的是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从而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而不是解决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挖掘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来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但如果心理学只关注人性的缺陷就无法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并研究这些品质的形成原因,利用它来塑造人的积极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1.2.3 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它突破了个体的局限,将心理学的探究视野拓展到了群体心理研究以及社会心理研究上。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作用,外部环境包括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尽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的积极品质,它仍然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以及意识会在环境的作用下显现出来,同时,它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所影响。从进化过程这一角度上来讲,环境会塑造以及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在进行心理研究的时候要关注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2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在对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并且他们大多在学校住宿,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照顾和引导,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1 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在对学校的新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每年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融入集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困扰。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平时深受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适应中职学校的寄宿生活,同时,他们由于自小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缺乏独立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离开家庭后,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无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初中学习不同的是中职学习更强调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大大减少,很多学生对此无法适应,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得过且过,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
2.2 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分析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我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很多离异家庭的学生自小就离开了父母身边,由祖辈抚养长大,祖辈由于对孩子过度宠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沟通的能力。在进入学校后,学生离开了父母长辈的保护,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也就暴露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发生矛盾,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事实上,有很多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此而感到苦恼,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我校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名女学生由于无法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无法融入集体,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决定从学校退学,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2.3 情绪失控问题
在和中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发现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往往很容易就情绪激动,遇事无法保持冷静,无法进行思考,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中职学校,由于一点小摩擦而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这种事情是比较常见的。我校也不例外,有两名男学生在过道上发生了碰撞,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导致了打架的发生。还有学生会由于教师对批评或者自己对教师的不满而与教师顶撞甚至和老师动手,完全忘记了顶撞老师的后果以及和老师动手的后果。中职学生的普遍年龄是14到18岁之间,这也是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够成熟,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与人发生矛盾,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 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增加关爱学生心理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拉近和教师的距离。因此,学校对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心理课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在心理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到自己优势的同时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此进行改进。和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相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提升自信心。
3.2 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大多时候都在忙于解决和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忘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心态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如此,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只有如此,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自助,这比有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更为有效。和高中学习相比,中职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轻松,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并且由于专业方面的要求,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人群和社会,这对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心理。
3.3 创造良好的班风形象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他们很容易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班风、班级同学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班级塑造积极心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努力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4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但看到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心理学的局限性,它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钥匙,它缺乏足够的实践研究和论证,还需要进行改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西方社会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研究理论。它和传统的心理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疾病以及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的积极品质上,对此展开了研究。我国的中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对于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学校要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苗元江,赵姗.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80-83.
[4]王静.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1.
13.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十三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
——与大学生谈“择业”
何安明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择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一次失败的择业经历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心理知识讲坛】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成就动机较高,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平民化的客观实际,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前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其二、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瞻前顾后,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绝望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其三、依赖心理严重,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其四、求稳守旧心理明显,缺乏进取精神。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利、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
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僧多粥少现象异常严重。
其五、明显的自卑心理,造成悲观沮丧。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或因所学专业冷门,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自贬身价、自惭形秽,自卑感严重,不敢与之竞争;或因己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针对他们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下属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求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为转移,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2)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尽快成熟起来。(3)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把握机会,主动进攻,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4)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5)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学会调控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第二,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1)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增强择业意识,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2)加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3)加强择业咨询力度,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更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试分析,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白我,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总之,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理性、正确的择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发展契机,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做到理性、正确的择业,不仅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完善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4.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十四
积极心理学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利格曼提出,在2000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吹响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号角。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和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积极心理学要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在多数情况下是主观的,所以它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意即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事例:有一个聪明人和一个老实人一起到海边玩,聪明人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贝壳,而老实人也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鹅卵石。当他们走到一起时,聪明人提议两个人交换自已所捡到的东西,老实人爽快地答应了。聪明人在交换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捡到的最好看的两个贝壳藏匿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老实人,而老实人则把自己捡起到的所有鹅卵石都有交给了聪明人。回去之后的那天晚上,老实人睡得很香,但聪明人却彻夜难眠,他一直在想:老实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样把最好的石头藏匿了起来。在这里聪明人客观上占了便宜,但主观上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实人客观上吃了一点亏,但主观上却感受到了幸福,这就是主观幸福感。塞利格曼创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个要素——乐趣、参与、和意义。乐趣通常表现为兴高采烈的外在情绪表现形式;参与是指对家庭、工作、爱情与业余爱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义则意味着个体对行为或事件深层价值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发挥自我的力量,达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真实的幸福,他必须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则必须要达到超越自我。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点”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个基本点实际上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路径的具体体现。
15.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容
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 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 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根据这个定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维护和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所应该具备的心理能力, 即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要求能力、自我践行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
在实施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且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求的强弱。
自我要求能力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合理设定目标, 安排计划;自我践行能力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关键;而自我评价能力则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全面分析并肯定自己已取得的成绩。
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 推动整个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进程。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及理论依据
1. 积极情绪体验理论
积极情绪体验理论可以为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提供启示。根据该理论, 若大学生能够有效增加自身积极情绪体验, 一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地整合自身的能力和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创意, 促进创新性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 随着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加, 大学生注意力的范围更广, 思维的活跃度更高, 进而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2. 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指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 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家通过对心理特质的研究, 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系统——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系统 (VIA) , 其中包含六大核心美德以及24种性格力量。
积极人格特质理论为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要求能力以及自我践行能力提供了理论启示。
大学生在关注自身积极人格特质时, 将充分激发其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潜能, 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促使大学生设定理想的状态, 并制订力所能及的实施方案。
同时, 六大美德中智慧、卓越、勇气和节制的力量可帮助大学生客观冷静地面对困难, 激励自己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仁慈和正义则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调节目标。
3.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理论
社会组织系统涵盖广泛, 大到国家, 小到社区、学校、家庭、工作单位等, 都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影响。积极的环境氛围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挖掘积极的思想, 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
因此, 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时, 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的积极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1. 构建积极的外部环境系统, 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偏低被认为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是培养其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必要条件。环境是满足其需要的主要诱导因素。因此构建积极的外部环境系统, 不仅是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的必要条件, 而且是培养其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之一。积极的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种:一是长期、稳定的环境, 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二是短期、多样的环境, 如教风、学风、文化氛围等。两者相辅相成, 为大学生培养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提供动力保障。
2. 秉承积极教育取向理念, 帮助大学生培养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中, 方法和手段会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教育者秉承积极教育取向, 即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到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心理状态, 理解幸福的含义, 完善积极人格品质。
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 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受传统心理学影响, 课程偏离了积极取向, 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 导致培养内容枯燥, 教育形式单调和教育途径单一, 造成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关系的对立。将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整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中, 将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生活状态结合起来, 师生共同发现和探索事物的积极方面, 尽可能提供积极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向思维, 拓展培养内容, 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幸福感, 健全人格, 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 团体心理活动课。大学生虽然能根据书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识找到“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的差距, 但是这种认识还是较为概括和片面的, 因此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加以强化。团体活动课则是一个较为有效的平台。
团体心理活动课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它是以团体为对象, 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 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 探讨自我, 调整自我, 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激发个体潜能, 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在团体心理活动课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从三个层面开展, 分为六个主题, 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积极自我和积极成长两个主题活动可启发大学生的自主性, 在活动中, 大学生通过了解团体成员的特质, 以他人为镜, 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以及自我要求能力。大学生通过积极情绪及积极应对两个主题活动, 分享感受, 了解他人应对同样问题的不同方式和情绪变化, 认识到能改变的并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面对事实时自己的态度。同时, 在课程中, 领导者以积极导向引导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消极事件,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践行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最后, 积极关系与积极组织两个主题活动有利于在团体中营造积极氛围, 从而满足大学生培养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沿, 2004, (3) :77-78.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
[3]王道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生人格特质的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4) :73-75.
[4]王定福, 陈福生.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 2004, (5) :178-181.
【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推荐阅读:
技校学生个人生活总结10-26
中专技校学生成长报告会总结06-30
新形势下技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10-28
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09-15
大学生心理咨询论文09-09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10-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09-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论文10-16
大学生心理实践课论文推荐10-14
20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