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一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数量和最低数量,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二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 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5 月22 日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 除了制作统计表, 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 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 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 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 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 在具体的情境中, 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 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 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 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 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 (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 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 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 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 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 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 然后逐步简化, 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体验“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 (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 比较一下, 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 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 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 (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 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 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 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 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 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 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 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 折线越陡峭, 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 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 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 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 (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 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 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 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 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 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 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 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联系生活, 丰富认识
1.说一说, 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 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 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 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 折线较平, 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 折线较陡) , 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 然后比划给对方看, 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 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 通过精选素材, 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 并根据数据分析, 预测事物的发展, 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总结提升, 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 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 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三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4.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四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中学习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单、双手投球哪个更远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平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发现大多数人单手投球比双手要远的同时,也学会了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不能从一方面下结论。在习题设计上,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各类水果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虽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数学语言要更为精练,问题的针对性要更强,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5.《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五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6.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7.听“折线统计图”带来的感想 篇七
关键词:把握教材;教学方式方法;课堂生成
一、对教材的把握
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让本节课迎来一个个高潮,学生在达成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標的同时,体验到学习能力提升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导入中通过一个小小的统计表,唤醒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由折线统计图最大的优点——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走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由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联想到的炒股,心电图,买卖白铁等的图像)展开,在师生的相互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势,以及各自所适用的情境,让同学们在尝试中学习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令听者叹服的还有高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对教材挖掘得很深刻,但又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例如,在学生讨论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以后,高老师马上说道:“折线统计图真是太神奇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用,都适合做成折线统计图呢?”艺术的语言,智慧的思维引导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情境中更适用折线统计图。另外,在这个教学环节,高老师提出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表示的数量能不能交换位置的问题,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在用折线统计图描述陈×的身高时,让学生伸出手画一下折线统计图,感受它的变化趋势,然后,我们很惊讶的一个教学环节是高老师问:“如果接着向下统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让孩子们尽情地去想象、去思考,进而结合实际猜想图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不但感受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也凸显了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后的练习设计,这真正体现了执教者对教材的把握,不但深刻,对细节也非常关注。衬衫与毛衣的问题主要是让同学们更好地读折线统计图,工资问题则主要在于让大家注意在分析问题时找好关键的因素,分析问题要看全面。这让我感受到,这样的教学才有数学的味道,有数学的声音。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上,而没有从深层面上挖掘教材,没有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二、高老师智慧美丽温和的语言,积极机智的鼓励性评价,追问的艺术贯穿整节课,让我们对“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学生”有了更深的感受
课前交流,高老师就以自然温和同时又很稳重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很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气氛带着一种磁力让大家期待着接下来的40分钟。高老师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都给予了中肯也很积极的评价。例如,在学生想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好处时,高老师回应“你是个很善于思考的男孩子”,学生在分析养老金和空调销售的统计图时非常精彩,老师一个“不简单”让学生心动不已;在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比较简单时,老师追问“为什么简单”,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麻烦”,老师紧跟上“麻烦到哪儿呢”一连串的师生问答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教学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和学情的艺术,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反馈更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精彩的生成给我以深深震撼
以前总以为这样的精彩源于学生的优秀。听完高老师的课以后,深刻感受到,学生的精彩与教师的引导更直接相连。在本节课中,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个学生说,“我在舅舅炒股的时候见过”,另外一个学生说,“在心电图里有”,最后一个说,“我妈妈在卖白铁的时候有”。这些实例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博兴是很有名的白铁市场,学生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是真的在进行着思考;最后请学生分析折线统计图时,第一幅图是不断增长的“养老金”的图像,学生分析完变化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并且分析原因,说是因为国家对老年人越来越关心了,在分析变化趋势不稳定的“空调销售情况”时,学生解释2008年销售额很低,原因可能在于2008年正好遇上金融危机吧,博得现场老师们的热烈掌声。因为老师的引导才会让学生有如此精彩的回答,这样的精彩是课堂与生活紧紧相连的最美的诠释,让我们感受到,这才是数学。
在这样精彩的课堂上,智慧的语言,深入的思考,让我们听到了数学美丽的声音,猜想我们所梦想中的高效课堂就是这个样子吧。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向高老师一样深刻把握好教材,语言怎样得以锤炼,从而更富有智慧,敏锐而机智,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神经,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完成数学的思考?太多的问题萦绕于心。除了多多向教学专家学习,我们还需要对教学多加思考,对教材多加分析把握,共同讨论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以及拓展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这节课留给我的将是更深的反思,更务实的努力,在数学教学上更脚踏实地的脚步。
8.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八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课始,唐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二、 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本节课中,唐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三、学习素材符合学生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
9.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九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126、127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体验合作学习、观察思考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破方法:直观观察、知识迁移、数形结合、引导归纳、小组交流。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突破方法:练习体验、讨论交流。教法:直观展示、质疑引导、分析。学法:观察交流,小组讨论。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经历过单表变复表,两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过程,在生活中也有见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学生也能够根据已学过的这几种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预测,解决问题。
为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学案的复习环节,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进行复习,并且突出图例的作用。为学生的新知学习作好铺垫。上课时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汇报导学案复习题,再出示例题的复式统计表,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绘制哪几种统计图。要表示数量的多少用哪种好?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课件中国、韩国两国获金牌情况的单、复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如何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为接下来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合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紧接着质疑:要想看出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哪种统计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两国获金牌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接下来质疑要想比较两国获金牌的变化情况两幅图方便吗?不方便怎么办?该怎样把两幅图合成一副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引出了课题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经过讨论交流、汇报,学生明确了如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动手实践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格子图上自己独立动手绘制。在学生绘制完成后又让他们自查、互查。培养了他们认真检查的习惯,又可以使他们在互查当中发现问题。之后,我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用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来引发学生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在汇报存在的问题同时,其实也是在明确作图注意事项。最后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提问、预测,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分析预测。在学生掌握了绘制要领后,我出示了一组选择题,为了让学生参与面更广,我采用伸手示意的方法,检测学生是否对条形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已了解了,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小结时,我不但引导学生做出知识总结还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是实践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回归生活。
这堂课自始至终数形结合的思想都贯穿课堂,知识迁移、类推的思想也被用来突破难点。课堂上一共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次是知识生成过程:如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一次是学生互查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过程。自我感觉这两次合作有必要而且有效。本节课的板书起到提示重点、难点的作用。在提问学生时,注重简单问题叫学困生回答,提高参与度,难得找成绩好的答,起到指导群体的作用。
但在操作中,由于自身把控课堂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很多失误。
1、复习环节的折线统计图绘制步骤忘了进行,就跳到下一个环节——例题,课件出来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又跳了回去。
2、制作课件时有错误的地方,比如“哪一年韩国获金牌最多?”我的答案就错了,应是14届。幸好被学生发现了。还有实践作业中,应是调查商店某些商品价格变化,才能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我打成商店某些商品价格变化了。
3、放课件、写板书时有些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4、有些板书上有的,课件上就不应放了,耽误时间。
5、处理课堂生成时不够灵活,以至于将方向跑偏,比如在看图提问题时,应往好的问题上引,能提高效率。学生已经学了倍数问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问题,而他们没有提到,我应引导学生提出此类问题。
6、学生展示的机会应多些。
7、课堂评价太单一
8、语言不够精炼
9、缺乏激情
10.《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
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折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说?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十二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水平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把垂直射线平均分成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如教科书69页的折线统计图。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新知识当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发展
1.6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衬衫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2.练习十三的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折线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的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2、3题。
11.《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十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12.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二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
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
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 “试一试”。
2、小结:
13.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
学
反
思
学科:数学 年级:五年级 任课教师:彭利敏 时间:2017年6月29日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平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
【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9-18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1-08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07-25
折线统计图10-06
扇形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13
扇形统计图反思10-20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08-20
扇形统计图难点06-29
四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08-10
认识条形统计图2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