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2024-12-06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共6篇)

1.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篇一

浅谈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 “做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说数学”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说数学”为“做数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因此,“做数学”的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提出数学问题,组织探究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在对于《看谁搭得又高又稳》这节课的设计中就充分融入了“做数学”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探索,组织多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分层次解决实际问题,以突破教学的难点。在上课伊始,我就借助“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看谁搭得高”展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此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小组讨论、优化,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搭积木。在这整个探索搭积木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创造了环境,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快乐,发挥出自

己学习数学的智慧和潜能。

二、在“做数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我们也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掷数点块》这节课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切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例如在掷一个数点块的时候,小组的每位成员通过先后几次亲自试验,再通过小组里的汇总和全班汇总,逐步体会到:在掷一个数点块时,虽然有时某个数点会频繁地出现,有时另一个数点会频繁地出现,但当掷的次数相当多时,汇总的记录表明,数点块上被掷出的点数常常会相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合作交流、分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三、“做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联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创设实际情境——教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教师后面(也就是汽车上)有4个学生。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了3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

(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2个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5个)。这时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通过设计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算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新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模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滚一滚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通过一些小组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教师我们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

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2.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篇二

一、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 数学体系越来越庞大。其内容越来越多, 教材越编越厚, 而学生基础却越来越差。所以, 教学内容非减不可。怎样减?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按比例减, 而应该在保证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 根据职业院校专业的需求和教育目标, 大胆删除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在掌握基础性内容的前提下, 删去非基础性的内容和可用计算工具解决的烦琐内容。

(2) 教学方法的改革。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数学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素养放在首位。传统的数学重视演绎及推理加定理的严格论证。然而, 从应用的角度讲, 需要的往往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它的结论。因此,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 强化几何说明, 重视直观数学, 便于学生理解。如在讲解“函数极限概念”时, 应该用已定性的通俗语言来描述定义。对职校学生来说, 让他们对函数极限概念有一种感性认识, 建立一种极限概念、思想也就足够了。在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时可回避向量的投影定理。可先介绍柯西定理, 从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直接过渡到向量的坐标表示, 既清晰明朗, 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对导数的介绍, 可以选择从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平面的曲线的切线斜率等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导数的概念, 再由导数剖析实际问题中常见的变化率问题, 如电流强度、化学反应速度等。这种讲解过程使导数概念更显得更加丰富生动, 从而使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教学知识, 更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数学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素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激烈竞争中, 数学已成为强者的翅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讲清楚所学的内容对后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大胆提问, 尽量给学生提供想、说、练的环境。

(2) 抓好学生基础训练。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是为了了解所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应用数学最终归结为计算, 因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历来就是数学教学培养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认真具体抓学生的基本训练, 即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会读、会写、会算、会讲。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讲解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尽可能将所学知识与职业院校的各专业的内容挂钩, 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解题时, 要讲清解题思路, 启发学生大胆提问,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探索与创新。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如参加数学建模班、网络培训班等, 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如果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 那么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知难而进, 取得成功。

三、采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 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根很有权威的指挥棒。教师怎样考, 学生就会怎样学, 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其命题偏重于单纯的知识机械记忆方面。实践证明, 这种单一的似乎公正的考试模式, 往往忽视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配合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正在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数学课的考核应采用考核学生理解程度为主的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闭卷形式进行, 对知识的应用情况以开卷形式进行。当然, 也可视情况由教师指定专题让学生讨论, 对自己感兴趣或认识较深的问题, 抒发自己的见解等。两方面结合给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如果学生认真地提出一些见解或学习体会, 都应给予一个好的成绩。这种做法会给学生以激励, 会让他们努力地学习、求索。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 .

3.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篇三

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使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努力将学生党支部打造成为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高素质队伍。本文从配备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创新支部建设体制机制、横纵向立体保障支部运行、坚持党员再教育以及拓宽教育阵地五个方面,浅谈如何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实践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关键词:创先争优;高校;学生党支部;五个好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继续、延展和深化。对于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使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努力将学生党支部打造成为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高素质队伍。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本文对如何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的实践“五个好”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配备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是实现“领导班子好”的基础

基层党支部既是党的大政方针的参与者、实践者,又是党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党支部书记是各个基层党支部的第一领导者,其个人素质与理论水平与支部建设息息相关。配备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是创建先进基层党支部、实现“领导班子好”的基础。

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繁重、责任重大,党支部书记应该由党性观念强、工作作风好、工作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的党员来担任,最好由专、兼职辅导员兼任,也可以从专业班级内部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来担任党支部书记职务。这样可以把党建工作和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党建工作带动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党建工作。党支部书记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作为组织者,党支部书记要提高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创先争优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做好安排,定期检查,注意纠正活动中出现的偏差,把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同时,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当优秀党员并抓好支部委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体党员投入创先争优活动。此外,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用典型带动一般。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优秀党员和先进党小组的经验和事迹,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 

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思想层次、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党性观念、党员意识的培养,使每个党支部书记都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员”,密切党群关系的“联络员”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员”。

二、创新体制机制,力求“工作业绩好”

为了基层党支部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达到基层党支部“工作业绩好”,首先要配置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基层支部建设。

目前各高校本科支部建设体制基本已经成熟。各高校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现状,以有利于开展工作为原则,按年级或者专业成立党支部。但研究生支部建设与支部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管理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实行班级管理,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但事实上研究生的学习程序与本科生截然不同。研究生主要学习阵地是实验室、主要活动单位是课题组,班级同学见面少,干部通知事情难,人不好找。同时,学生管理工作和导师指导工作脱节,学生出差或外出做课题,学生党支部情况掌握不准确。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不利于开展支部工作,很难达到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业绩好”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创新支部建设体制,打破原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行政班级编制,以课题组为单位成立研究生班级,同样以课题组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课题组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课题组联合成立党支部。新的支部建设体制有几点好处:新支部(课题组)内研究生之间接触时间长,课题组内成员行踪掌握准确,各项通知下达快速、准确,有利于提高课题组的凝聚力,党员发挥自身政治优势与专业优势,指导低年级同学尽快熟悉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进入科研状态,整体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学位论文质量。

三、横纵向立体保障支部运行,体现“工作机制好”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力保证。组织发展工作是基层党支部最常规的工作之一,在完善体制建设、配备优秀的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上,需要保障各基层支部组织发展工作的正常运转。

建章立制,横向规范工作内容。制度是人为设定的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稳定性的特征。制度建设要注重的是制度的创新,即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党支部各项制度,可以规范并保证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编写《党支部工作手册》、《学生入党指南》,将学生党建中成熟的模式和制度融合起来,体现“四个严格”和“三个统一”,即发展和转正考察严格,档案材料审查严格、入党手续履行严格,组织关系转接严格,党支部工作条例统一、党员发展程序统一、党员档案材料的整理统一。党支部在党员发展中,保证发展党员的学习成绩、现实表现等“硬件”优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其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软件”质量。《手册》和《指南》的编写使各党支部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为党支部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保障,完善党员发展工作,指导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党员档案。制作《组织生活会议记录册》,对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议、党员活动日、组织生活会、党支部工作报告、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等的开展时间、次数、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规范各支部常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会的开展。

实行“三项制度”纵向部署具体工作的具体时间。“三项制度”包括工作提示制度、支部请示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学院党委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学期支部日常工作的具体时间,制定工作提示表,下发各基层学生党支部。各学生党支部根据工作提示内容与时间,结合各自支部情况进行相应安排,向学院党委发送请示报告。同时,支部工作完成之后,每周向学院党委进行工作汇报,学院党委可以实时了解各支部的相应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三项制度纵向部署支部具体工作的具体时间,配合建章立制的横向指导,立体地保障各支部工作运行顺畅有序,体现“工作机制好”。

四、坚持党员再教育,达到“党员队伍好”

把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心从扩大发展规模逐步转移到关注党员入党前后的再教育工作上来。在做到考察程序严谨的基础上,侧重在如何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作用的问题上进行思考和探索。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党员、积极分子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定期进行书面考核。积极引导学生党员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结合积极分子培训班、入党宣誓、支部书记培训、党团知识讲座、文明离校教育等常规教育活动,坚持开展党员“再”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起引领作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活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自身价值,接受再教育,不断成长。

通过组织一系列务实新颖的支部活动,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建立和完善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引导鼓励广大学生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广大同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达到“党员队伍好”。

五、拓宽教育阵地,落实“群众反映好”

学生公寓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成为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开辟公寓教育新阵地。切实提高全体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树立党员的阳光形象,推进“党员形象进公寓”工作。

编制党员形象进公寓的实施细则,为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保障。配合开展党员寝室与党员床位挂牌。党员床位挂牌加强对党员的监督、要求与约束,促使党员从生活习惯、个人卫生等各方面展现先锋模范作用。同学们关注党员寝室的一举一动,约束党员的同时约束寝室其他同学言行举动。通过党员带动寝室、寝室带动班级的方式,由小到大,整体提高寝室的室风、班级的班风。以个体带动整体,通过“构建和谐单元”来“构建和谐校园”。

采取党员走访寝室的“主动”形式,感化“后进生”、鼓励“特困生”、开导“问题生”。结合“值日党员谈心日”,有困难随时找党员的“学生找党员”的被动形式,充分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同时,高年级学生党员对新生寝室实行分组“承包”,深入新生寝室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解除迷津。日常中,根据党员宿舍位置,依据就近原则实行党员“分片负责制”,负责辖区的日常思想调查,并及时将学生思想动态向学院汇报,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便于学院制定与调整相关政策与工作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生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党群干部之间关系密切,群众满意度高,有效落实“群众反映好”。

配备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创新支部建设体制机制、横纵向立体保障支部运行、坚持党员再教育、拓展教育阵地等各项工作相结合,努力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4.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篇四

摘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关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喜爱数学。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做游戏,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去做,精心设置课堂小结。通过以上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 激发 关爱 游戏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使学生怀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关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化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解,激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用赞赏的态度,正确的引导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似如亲身父母。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不由自主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引导学生思考:500÷100= 2400÷100= 1200÷400= 3600÷300= 800÷400= 5400÷600= 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先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一个同学发言,经过同学们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有一组故意戏弄从不爱发言的杨坤代表发言。他站起来了,但却支吾了半天,吞吞吐吐地小声说了一些。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同学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同学也不耐烦的地埋怨他耽误时间,我看看杨坤同学他满脸通红,低着头眼睛不敢再看老师和同学。我走过去抚摸着他的肩膀,亲切地说:“没关系,你能站起来发言,哪怕说的声音小了一些,也不完全对,但老师也特别的高兴,这证明你和大家一样努力学习了,也说明你是很勇敢的”。慢慢地这位同学爱上了我,喜欢上我的课,一学年下来。期末测试考了64.5分。我觉得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及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就喜欢你这个老师,就喜欢上你的课,不由自主地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我们要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要给学生自信心。因为关爱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基础,以关爱、鼓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语文那样有生动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客观事物的好奇,爱动的心理特征,以“激发兴趣”为目的,使学生不是在被动的听数学。而是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如我在教学生认1~9的数字时,为了让学生记住1~9数字的字形,我自编了顺口溜:“1像铅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5像称钩,6像哨子,7像镰刀,8像葫芦,9像气球”。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三、通过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好动、爱模仿。不如在教师的组织下人人都动,如让他们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等,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如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我让每个同学都拿7根小棒,有的同学没带小棒就让他们用水彩笔代替……大家拿出7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他们有的分成3和4,有的分成2和5,又通过总结得出7可以分成1和6,,1和6组成7,7可以分成2和5,2和5 组成7,7可以分成3和4,3和4组成7。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掌握了7的组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活动,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100分抢答游戏,每题5分,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组选2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力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地数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又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我引用了帮助小白兔找家的游戏,即:把写有得数的多座小房子图片贴在黑板上,一群小白兔图片的头上有数学题。老师再把游戏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群小白兔外出找食物,在回家的路上迷了路,谁能帮助小白兔找到自己的家?同学们听了都争先恐后的帮助小白兔找家,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积极动脑筋算题,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了计算,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而又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有力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如在练习时,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个别学生,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进行同学之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和学具的使用,一题多变、多问、多解,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教学中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情绪懒散,我想可能是对当时所学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就给他们找了一些数学趣味题做,如:

1、一辆公交车里有15位乘客,到站后下去10位乘客,然后又上来8位,现在车厢里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 2、18位同学玩捉迷藏,走了3位男生,又跑来5位女生,现在玩捉迷藏的人还是18人吗?是多了?还是少了?

3、爸爸给小芳14元钱,妈妈给小芳5元钱,买水彩笔用了6元钱,现在小芳还有多少钱?

刚开始做时,大部分同学用两步计算来解题,当发现有人只用一步算式就能解题时,有些同学不服气了,于是积极地去找简单的算法,这样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简单算式。所以,我想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以后我们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练习,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大脑,开拓了思维。

六、精心设置课堂小结,延续数学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是上课伊始调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在课堂结束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回顾所学新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是学生体会到收获,体会到成功,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以谈话的方式说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老师小结邀请“时光老人”来做客(附)录音故事。“我是时光老人,小朋友们天天都和我打交道,我喜欢一个劲的向前走,从不肯停止,更不愿回头。会利用时间的小朋友抓紧每一分,学习就会有进步。不珍惜时间的小朋友,我就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走。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好,我送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有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小格,一周共有六十小格。时针转一个数字是一时,分针转一个小格是一分,一时是六十分,六十分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有情趣,又有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从欢乐中来,又从欢乐中去,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脑子越用越灵活,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学得主动,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在“关爱”中带有“语言”,在“语言”中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在“练习”后作“小结”,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充分钻研教材,以“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篇五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翟春妍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推进素质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心理、身体等诸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全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管理者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先成人,后成才)。

目前的应试教育还沿袭几百年来的科考制度,十分落后,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素质教育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即学生多样性的发展。所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化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这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事情重大,责任重大。

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的地理学科,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代替的。

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明确阐述:“我希望在中国要大胆建立地理科学,我们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学大旗,原因就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要科学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地搞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下面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些个人微薄的看法,旨在努力推进地理教学及其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内容构成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由三部分构成,即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

1.地理知识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处在基础地位的知识,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2.地理能力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掌握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能运用地理知识 去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工业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并用于规范其行为的教育。

以上三个层次地理素质教育的构成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质教育必然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品德等为目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二、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因为地理涉及到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有了地理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地理问题,又是物理问题,也是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反之,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在地理教学中,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样做,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四、中学地理教学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地理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比如在讲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时,让学生树立“人地合一”的发展观,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并要经受毅力磨练,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群众,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6.浅谈物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六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前提条件是必须树立“双向实践思维”

所谓“双向实践思维”是指教师要把引导性、探索性思维贯穿于教学始终, 要有我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 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冲动, 使他们想做、要做、必须做。之所以强调意识, 在某种程度上说意识制约人能力的发展, 如果师生没有这种实践意识, 物理的教与学都会变得枯燥无味, 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是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物理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于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施教者要善于把握教材。一般来说, 在规律课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更适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在教学之前教师应注重走近生活和关注热点, 捕捉哪些信息可以刺激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急于实践的冲动。比如动量定理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由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定理的表达式, 再利用习题来巩固知识。这样做, 从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事实上很难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 让他们去真正做到理解并指导实践。鉴于以上的情况, 在教学中我就和大家一起回忆生活中的很多实例, 让大家回想体育课上的跳高运动为什么要在横杆下方放厚厚的垫子, 为什么陶瓷及玻璃器皿的包装箱内要放置泡沫隔层, 由农村学生谈运鸡蛋的常识。学生们的兴致很高, 都能得到一个结论, 即可以使物体得到缓冲。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 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角度分析, 自然就领会了动量定理的实质, 由此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学好物理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使他们乐于去尝试性实践。比如讲日光灯一节之前, 我提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内容, 并要求这一节由学生来讲。在我预习内容布置的第二天, 就有毛青富等几名同学主动找到我, 并且告诉我说他们把自家中的日光灯拆了, 基本弄清楚了日光灯的工作原理。为了能向大家说清楚镇流器的作用, 他们想到实验室中找一个拆开向大家展示, 他们的想法立即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后来这节课同学们的自讲效果非常好。大家在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中, 明确了启动器和镇流器的作用, 掌握了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关注热点进行教学, 也是激励学生实践的一条必要途径。如报载, 2003年上海将开通一条使用磁悬浮列车运输线, 时速可达450千米, 这样从浦东地铁二线一端到浦东国际机场单程双线行驶33千米只需8分钟。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去查找相关资料, 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践空间。虽说实践结果并不理想, 但至少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要想使理论用于实践, 为人类服务, 需要一个艰苦的历程。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是必须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探索法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比如教学中可以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协同实验, 让学生在相互纠错中提高能力。记得在自感现象演示实验中, 我在各班中均采取了由学生到讲台上演示的方法, 让他们边操作边讲解, 下面的同学边听边找出不足之处。这节课虽说从形式上看似乎有点乱, 但实践效果表明这种授课方式比传统的方式更有实效,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实践欲望。四班的毛青富和李嘉课下找我, 提出自感现象演示仪的改进方案, 并着重指出了新方案的诸多优点, 当即得到了我的表扬。我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这样他们当天就在实验教师的配合下开始实践工作, 经历了一周的时间, 改进型的自感演示仪问世了。这两位同学给它命名为:CLEARⅡ型自感演示仪, 并把工作原理及电路图打印出来, 经检测效果的确不错。CLEARⅡ型自感演示仪的诞生, 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实践欲望, 课上课下, 他们不断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再比如说规律课的教学, 可变为学生的实验探索法教学。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一节课中, 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先给出直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判定方法——右手定则, 再举例说明其局限性, 进而引出具有广泛意义的方法——楞次定律, 然后强调该定律的重点即对“阻碍”的理解。我把这节课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为每一组同学准备“条形磁铁、导线、灵敏电流计、线圈等器材”, 提前设计实验表格以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由学生在实验中总结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取决于磁通量的变化, 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概括出判定方法, 这样本节课的难点很容易被突破了。另外,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 让学生在网络教室中查找资料, 课堂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如在“超声波、次声波应用;红外线、紫外线应用;电视、雷达;能源”等内容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讲学生听, 即使你讲得很生动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因为只有经过自己的实践, 才会入心入脑。当教师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他们的兴致很高, 很多同学把他们上网找到的资料打印出来, 有的把网址给了我, 课堂上的交流气氛也非常好。

上一篇:学习戒毒条例心得下一篇:目标管理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