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4-11-09

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共14篇)

1.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一

以养成教育为基石,创建特色德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芜湖师范学校德育特色工作申报材料

芜湖师范学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几易其地,几经磨难,一代代芜师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近年来,我校实施精品战略,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提炼学校文化主题,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学校德育文化。学校紧扣“修炼内涵,打造精品”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打造特色德育”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高起点、高品位的原则,以“塑造气质,陶冶性情,惠泽心智”为出发点,立足本校实际,打造校园文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延续性、规模性、多元性和丰厚性的特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创设了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了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同步并进。

我校实施的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行为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责任感养成、技能素养养成等。

一、行为习惯养成:通过细化学生常规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以“行为习惯养成”规范学生的行为,细化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要求,学生要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增强计划性。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养成教育,从抓着装、发型、乱丢乱抛、文明礼仪、等具体问题,逐步转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习惯等整体素质。

1.坚持开展《中学生守则》、《学生一日常规》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重点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改进教育手段,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讨论、演讲和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让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入脑、入心,能人人遵守。

2、重视学生日常常规管理,加大一日常规的检查的力度。建立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完善纪律、卫生、宿舍文明、文化早餐、三操、早晚自习的评比奖惩等工作手段,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管理无漏洞、无死角,达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的“三管”要求。

3、为配合班主任量化考核,学生科逐步完善班级考核评比规定(如:纪律、早晚自习、文化早餐、班级卫生、大扫除、早操、课间操、眼操等),细化常规活动的要求和管理措施,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4、开学之初,利用校会,开展学生纪律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芜湖师范学校一日常规管理办法》、《芜湖师范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5、进一步细化教室环境卫生检查、寝室卫生管理和寝室安全的管理措施,每月开展一次寝室卫生检查评比和寝室违纪检查的制度,每学期开展一次寝室环境布置检查评比;并于5月份,开展教室文化评比,产生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

6、强化纪律教育,完善纪律处分条例。因为原1999年实施的《芜湖师范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暂行条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违纪情况的普遍性,和纪律处分的可操作性,2011年5月底,在原有纪律处分条例的基础上予以修正。修正案细化了纪律处分了程序,增加了违纪学生对违纪处分及违纪处分等级的申诉办法,强化了违纪学生处分后的班委会考察程序。修正后的纪律处分条例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份,并利用晨会、班会组织学生学习,并写出600字的学习心得,在班主任和学生心目中,树立了正气,大大提高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力度。7、5月底,开办德育培训班,对全校各年级学德育量化考核不合格者进行集体培训,对平时在校经常迟到、不带上学证、行为规范不合格等表现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德育教育及行为规范的的指导训练。

二、学习习惯养成:通过文化早餐、早晚自习、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通过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加强对文化早餐、早晚自习的监督、检查,优化学习环境;通过各种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强化“两优一先”的评比 “两优一先”评比中,联合团委,对所有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公开。4月底,根据量化考核成绩评选出校级先进班集体、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对获得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并由获得先进班集体的班主任老师在班主任例会上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心得。

2、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综合素质评比。综合素质评比内容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能力的综合考评,对班级综合素质前三名的学生,学校予以表彰、宣传,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3、加强对文化早餐、早晚自习的监督、检查。每天早晨的7点30分到7点50分,为文化早晨时间,学生在课堂开展演讲、普通话、英语、朗诵、三字一画等学习活动。早晚自习期间,安排学生干部进班看堂,安排学习部干部检查人数、巡查课堂质量。

4、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学校组织每学期组织“英语朗诵大奖赛”、普通话大赛。5、4月—5月,开展“德能双优”评比。根据各班级上报,学生科认真评选,产生市级“德能双优生”25名。在市级评选的基础上,评选出9名同学,申报省级“德能双优生”。

三、责任感养成: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以“责任感养成”塑造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要学会诚信,要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通过德育活动强化责任感教育,使学生因责任而努力学习,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积极性。

1、开展“感恩父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我校在各班级中。我校42个班级在各自班主任的精心指导下,均组织了“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各班同学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参加感恩父母活动的感受,从各班形式多样的班会课中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和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懂得了感恩。6月初,根据各班的班会情况对各班的班会教案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

2、为大力弘扬尊师爱师精神,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4月份,学生科组织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校级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并将校级获奖征文以网络上传的形式参加省级征文评比。

3、“历史的选择”演讲活动。为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科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同学们通过学习对祖国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爱国热情。6月初,经过选拨,由07幼师一班束磊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4、5月份,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全省大中小学生“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史知识大赛。按班级组织“颂歌献给党、永远跟党走”演讲比赛。6月中旬,校演讲比赛第一名束磊同学代表我校参加市关工委、教育局组织的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第一名。

5、进行诚信教育,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开展“争做合格公民”活动,教育学生要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正义感,具有社会责任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6、进一步深化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自护意识。做好春季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活动。2月底,在一楼阶梯教室,分班级观看《春季开学第一课》。组织观看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防震防灾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游泳与预防溺水教育》影片。5月中旬,进行《游泳与预防溺水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检查和评比。开学初,学生科认真具体制定了《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方案》,并于4月份,在09级幼师二班进行了防震自护自救及防火疏散自救的演习。

7、为了不断增强学生对个人财物安全管理的意识,不断提高安全防患意识,杜绝学生财物丢失现象,创建一个健康、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6月初,发布《关于芜湖师范学校学生财物安全管理的通知》。8、5月初,组织全校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观看了一部以关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教育片—《罂粟花儿不再开》。

四、技能素养养成:考级、技能大赛,技能节。

1、以“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技能。通过主题班会“谈自信”使学生认识到自信心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通过师生讲故事、谈体会等形式互相交流,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励志故事、格言、职业规划设计、优秀毕业生成功奋斗的典型实例等,激励学生,警醒学生,进而转化为勤奋学习、勤于实践、成就人生的内在动力。

2、每学年的12月,为学校艺术月,开展演讲、卡拉OK、文艺演出等文艺活动。每月月底的月末文艺,毕业班的毕业汇报演出,已经成为我校艺术活动的特色。教师技能大赛、书画、语言、大赛等也丰富了学生的技能素养。英语班的英语角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

3、鼓励学生参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社会考级。其中,2010—2011学年度,参加舞蹈、钢琴考级7级以上的16人次,英语四级考试6人,4、我校积极参加芜湖市技能节,省级技能大赛。在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

养成教育,喜结硕果

独特的学校文化建设,提升了师生的素质,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学校综合高中„„专升本„„对口升学„„。

2、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学生获奖情况。董蕾:国家级二等奖。„„

3、办学档次,不断提升:

学校荣誉„„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将进一步紧扣学校“修炼内涵,打造精品”的办学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以养成教育为基石,创建特色德育,推进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办学理念,使我校的学校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绩效更加显著

2.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二

利用多元文化教育资源, 开发高质量的多元文化课程

延边大学地处东北边疆的民族地区, 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学校已建立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东北亚研究、长白山天然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特色学科群, 在朝鲜族文化、朝鲜-韩国文化、日本文化教育、区域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优势, 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多年来, 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多元文化教育资源, 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 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群。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质量, 学校拓宽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学科门类, 鼓励教师参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改革。为了使开设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真正引导学生尊重和接纳异质文化、认识到文化多元的价值, 强化跨文化素质, 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多元文化课程建设:

1. 开设数量充足的多元文化课程, 以此满足学生选课需要。

在广泛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 依据专业特点和学科特点, 借助丰富的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开发适合本专业、本学科的多元文化课程, 系统地打造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专业优势, 开发高质量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2.在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形式上注重创新。

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 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独立的课程是其形式之一。之外, 根据专业的层次和特点, 将多元文化与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加以整合, 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外, 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让学生走入多元文化环境, 亲身体验和领悟多元文化的价值, 形成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能力。

3.提高了现有多元文化课程的利用率。

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在校园网上设置多元文化精品课程, 使多元文化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 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多元文化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鼓励学院及教师根据自身的多元文化特色, 常年为学生开办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学术讲座。以多元文化为内容的各类讲座已成为学校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也营造了浓郁的多元文化学术氛围。

精心设计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方案, 打造多元文化精品课程

为了保证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高质量, 学校以立项的方式对多元文化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并以优质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作为标准对每个立项课程在建设目标、课程建设以及改革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要求每门立项课程至少每学期开一次课, 改革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质量, 要建设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站等等。学校以中期检查及项目验收等方式对建设课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多元文化精品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 学校已有两门多元文化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多元文化课程建设项目的开展,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性, 扩大了多元文化课程的数量, 提升了多元文化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打破了院系之间的教学堡垒, 实现了部分专业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全校开放的局面, 让全校学生享受到了学校多元文化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些课程通过网络辅助教学、辅修教学、双学位等形式, 被广大学生接收和学习, 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地方民族特色院校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思考

地方民族院校, 一方面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适应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同时使其适应本民族文化, 形成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适应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 也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理论, 以实现民族团结与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 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是其基础与核心, 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接触多元文化教育、接受多元文化。要建设规范的、科学的多元文化课程, 使其在人才培养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 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1.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是多元文化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学校领导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意识的强烈与否, 是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工作的关键, 只有学校的主要领导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高度重视多元文化教育, 各级领导通力合作, 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2.打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 建设特色教材。

一是有效利用多元文化特色学科与多元文化特色专业等现有资源, 开发反映民族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多元文化课程。二是加强多元文化特色教材建设。在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要加强多元文化特色教材建设, 确保多元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多年来, 学校编写多元文化特色教材155种, 引进国外多元文化特色教材48种。

3. 提升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 确保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具有多元文化体验和多语优势的教师队伍, 是保证多元文化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一是多形式多渠道并举, 营造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师资培养环境, 建设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多元文化课程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制定激励政策, 要确定多元文化课程的地位, 对承担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师, 学校各类奖励应适当给予倾斜, 以调动教师从事多元文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鼓励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师, 特别是让各级教学名师投入到多元文化课程的行列, 这既有利于教学, 也使学生受益。三是通过“中青年教师培养”等人才培养计划, 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深造或进修、考察, 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多元文化教育, 适应多元文化教育, 提高教师队伍多元文化体验。

4.进一步完善多元文化课程管理。

一是规范多元文化课程开课的申报审批制, 严格筛选, 确保多元文化课程质量;二是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实行基于校园网运行的选课管理系统;三是实行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确保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四是实行课程评估制度, 加强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

摘要: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是民族特色地方高校突出的办学特色, 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民族特色地方院校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 并指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等是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么加利, 王小琴.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西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4.

3.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实施“全面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表彰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发展。

实践中,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民族团结,注意处理好竞争体制与团结合作的关系,不断充实丰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鼓励形成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进步,让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为“和合偕习”的精神赋予了时代特色。

为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到周末或者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学校都会举办相应的歌舞活动,比如三个“周末民族舞会”(藏族锅庄舞会、彝族达体舞会和新疆少数民族舞会)、四个“民族节日庆典”(藏历新年、彝历新年、羌历新年和“三月三”民族歌圩节)、五个“民族风情”系列活动(民族饮食文化节、民族服饰展示大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语言竞赛活动),简称“三舞四节五风情”系列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各民族的学子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和交流,陶冶情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多个荣誉称号。

倡导社会核心价值 助民族学校灾后重建

为更好地履行“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提高民族大学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在2008年灾后重建的短短时期内,将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并进作为推动灾后学校教育重建的突破口,也是重塑教育发展模式、推荐教育制度变革的良机。

作为灾区的民族高校,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以不同学科切入点,开展了大量实践调研和课题研究,并积极帮助灾区学校重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灾后民族地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先后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带领团队到实地考察、测量,通过与校方进行有效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校园文化策划主题以及创意设计方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南,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努力与探索。

学校领导认为,灾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为感恩教育。为此,学校专门设置了感恩室,以详细且具体的图文展示出不同援建单位为学校重建所作出的贡献,那些鲜活的资料将兄弟省份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人性光芒深深铭刻在学校灾后涅=的历史中。设计这样的陈列室,也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力图将感恩主题与民族文化重叠。例如,由学校城建学院安排的骨干教师设计团队为汶川黑水多所中小学校园文化策划设计提供了整体方案,总实施金额达到了700余万元,使灾后的中小学校园物质面貌和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极大改善。不仅仅如此,学校在其他地区也先后做了十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策划,涉及实施总金额达到800万元左右。

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灾区县的学校进行暑期支教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当地学生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和活动,为四川灾区民族地区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铸造校园文化品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努力建设颇具特色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着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类活动,并且认真组织,踊跃报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学生在管理挑战赛、机器人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赛、中国创新公益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与此同时,学校的积极努力也得到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研讨会中各方专家代表极高的评价。

例如,学校申报的《情系藏娃 德润人心 薪火相传 励志践行——西南民族大学“情系藏娃”志愿者行动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摘得一等奖的桂冠,在第七届(2013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名单中,学校申报的成果《各美其美 和合偕习——西南民族大学“三舞四节五风情”系列活动》荣获特等奖,成为国家民委所属院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的高校。通过此类活动,积极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对提高各民族同学的综合素质有极大帮助。

强化文化引领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近几年来,学校不仅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另外也在不断投入大量精力建设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育人环境,合理规划了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和运动区域,完善了各种配套设施,园林与建筑交相辉映,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

在新校区建设中,学校积极树立环境先行的理念,采用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规划结构,使绿地与道路、水景、建筑群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集“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特色化”于一体,体现出独特的人文气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莘莘学子营造出宁静和谐而又生气蓬勃的生态环境氛围。新老校区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多次获得省、市级“园林式单位”“示范性园林式校园”等称号。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行以物质文化推动精神文化发展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本地区精神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大力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网络技术对校园文化中的所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科学设计、对校园环境进行严谨的艺术设计,这样不仅仅能够明显丰富学校物质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漫步在校园、进行娱乐玩耍活动时感受到学校风格的现代化,更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每一个卡通形象以及标志性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受到民族地区在校师生的高度肯定,值得长期推行。

4.以主题文化为底蕴形成特色学校 篇四

走进学校教学楼的正厅,造型墙以校徽图案为核心,远看就像一轮新日正从海面冉冉升起,预示海北小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学校校徽基本图形由“海北路”三个字的声母变形组合而成,整体形象似一个昂首阔步前进的人,展示出海北小师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简单的图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DD建设具有书香特色的校园主题文化,以此为支点深化拓展,培育儒雅学生。

一、办学理念的提炼,在求索中坚定

我校确立了“学识致真、品行致善、艺体致美”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文明、和谐、活泼、进取”的校风,“爱生、博学、严谨、乐教”的教风,“勤学、善思、扎实、严谨”的学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底蕴,形成“人人争做博学教师、个个争当阅读之星”的良好学习氛围。

我校以创建“诗韵流彩的书香校园”“礼爱盈心的和谐校园”“奠基幸福的阳光校园”为办学愿景,通过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团活动的构建等途径,力求走出一条“艺术美校,活动兴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学生与班级文化

学校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班级文化是作为学生文化的一种沃土。所以,希望让每一个班都有成长的痕迹,都能够有成长的温暖,都能够有成长的方法。

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在教室内墙设计“雏鹰争章我能行”展板,它分为必修章(品质习惯)、选修章(兴趣特长)、特色章(安全自护章、阅读写作章)和荣誉章(精英章、金章、银章)四大类,其中必修章9枚、选修章10枚、特色章2枚、荣誉章3枚。每一项奖章,学校都制定了具体的评比标准。通过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力求在全体学生中实现“人人有向上的追求,个个有攀登的行动,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这一目标,最终促进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的人生底色刻满“书”的烙印。学校每天坚持“晨光阅读十分钟、阳光午后好读书、睡前温馨半小时”读书活动。

1、早晨或中午学生到校后,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到班级的读书氛围中,读书比较专注,不做与读书无关的事情。

2、各班准备一个笔记本,由学生每天轮流记录班级读书情况,写上每天读书表现好的学生,最后由记录员总结出这一天大家总的读书情况并签上自己名字,以便教师随时掌握。

3、亲子阅读。睡前读书卡,内容包括:读书时间、所读书目、读书情况自评、家长评价等。通过亲子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构建阅读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班级时时、处处充满书香,使读书成为学生生命的永恒。

三、教师与教学文化

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同样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引领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先具备“书香”品位,从而为书香校园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DD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专著,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通过开展博学教师评比等活动,在教师中营造博学善思的读书氛围。 上好语文课,抓实语文科研,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教师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阅读课、作文课……上课和听课都是一种享受。我校的科研课题DD省十二五教育学会课题《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教师研究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环境与设施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学区楼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书香文化”主题:一楼(低年级教学班)以“走进童话”为主题,用“书”型展板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童话故事及童话人物;二楼(中年级教学班)以“走进经典”为主题,扇形展板上展示了经典诗文及译文、出处等;三楼(高年级教学班)以“成语文化”为主题,六角形展板分别介绍成语知识及与学习有关的成语故事等。不同的文化主题,目的是一样的,旨在激发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的人生底色上刻满“书”的烙印。漫步在这样充满浓郁书香气息的教学楼内,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启迪,思想受到了熏陶。

五、增强特色促进发展,增添校园文化风采

近年来,各校都在积极探索与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特色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建设学校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又是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我校遵循“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全体师生、突出特色效应”的原则,开展经典诵读和开发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全力打造“书香?阳光”学校特色。同时,学校还组建、支持各种社团的成立,并适时提供思想教育和经验引导。我校以“体现学生需求、展现学校特色、整合师资优势”为宗旨,拓展开发三大类别艺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类共19门校本课程。其中,“轮滑”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市区轮滑比赛中屡次夺冠,学校成为全国轮滑示范基地校、“阳光体育DD中国轮滑运动定点学校”;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热情,学校被授予河北省体育(足球、田径)传统项目校。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校园足球文化节”系列活动;《音乐课本剧》《儿童创意美术》等艺术类校本课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特长发展空间,为学校开辟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5.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五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探索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风气,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一)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就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二)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一是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重点抓“三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和搞好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特色建设。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二是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重点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性情;精心设计,开展每学年评选校园美育之星、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可通过专题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通过礼仪教育,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着重探讨实践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二)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三)多种激励,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积极参加省市区及学校的各类教学研讨、课堂竞赛等活动,推进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1.精神文化建设。倡导“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创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

4.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板报的内容、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6.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六

民族文化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为核心,民族文化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重要途径.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述民族文化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作 者:阳华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贵州,凯里,556000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2(2)分类号:G05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民族文化的开发 民族地区的发展 旅游产业 旅游区位

7.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七

1. 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新疆拥有47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 新疆多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各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传统) 、民族性 (宗教信仰) 、融合性 (民族杂居导致文化交流与融合) 的基本特征。

2. 新疆多元文化冲突的基本表现

新疆多元文化冲突一方面加强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通婚、现代教育体制、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等都造成了各少数民族特有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流失。

3. 新时期新疆民族认同价值取向对地区稳定的重要意义

民族认同的价值观稳定、和谐的发展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 增强民族向心力, 使不同民族共同和谐、稳定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构建文化多元化、民族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而成为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多元文化冲突下塔吉克族音乐文化变迁及其特点研究

自古繁衍生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时期从帕米尔高原西部东迁的塔吉克人构成了我国境内的塔吉克族【1】。现在我国境内有3万多人, 属于国家保护的“人口较少数民族”, 其中60%聚居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厍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 其余主要分布在附近的莎车、泽普、阿克陶和皮山等县【2】。

塔吉克族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初期至北魏、唐、宋、元、明、清, 塔什库尔干地区为历代政府统治。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就了经济的发展, 也造就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长久以来, 伴随着塔吉克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吸取了多民族的文化特点【3】, 形成了现在以音乐歌舞表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高原文化特征。

目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塔吉克族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民族生活方式一样在变迁【4】, 塔吉克族容纳吸收了多民族文化, 同时还间接地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这种处于多重文化冲击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保留并发扬固有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仍然不断地吸收、借鉴, 形成了现有独特的文化变迁历史及相应的民族价值观的改变【5】。

三、塔吉克族音乐文化对塔吉克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研究

1. 塔吉克族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塔吉克族的民族核心价值观与该民族生活地域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历史上的无数次抵御侵略的战争都直接反映了塔吉克族爱国主义的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2. 音乐文化变迁对塔吉克族民族价值观的作用

在塔吉克族文化发展过程中, 长期以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塔吉克族特有的音乐文化, 与此同时所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又促成了塔吉克族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塔吉克族音乐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它有着民族风俗、民族信仰、民族融合的印记;也有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的体现, 它的形成发展对该民族价值观、民族心理、社会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

3. 塔吉克族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取向与音乐文化的互动

塔吉克族音乐文化是塔吉克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塔吉克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音乐文化的形式、内容或表现手法, 无一例外的与该民族的价值观、民族观有着紧密地联系。在塔吉克民族诗歌中, 表现抵抗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统一和爱国精神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在历史上塔吉克族誓死捍卫祖国的统一和独立, 对企图染指我国领土的外来侵略者, 曾做过无数次英勇的斗争, 表现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6】。塔吉克人以鹰为自己文化的图腾, “它是塔吉克族的民族灵魂, 是塔吉克民族统一、团结、力量的象征”【7】。作为塔吉克最著名的民间舞蹈—鹰舞, 深刻揭示了塔吉克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理想。舞蹈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民族特点和情感世界, 同时也强烈的反映着塔吉克族的民族认同感和价值观【8】。这些音乐文化或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塔吉克民族价值观取向的重要表现。

4. 塔吉克族价值取向变迁的历史意义

民族价值取向是少数民族保留并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力量。这种价值取向的变迁不仅是塔吉克族人文化多元化的反映和积淀, 也是新时期多元文化冲击下文化融合并发展的见证。这是民族文化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 也是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9】。

四、民族文化发展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影响研究

1. 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体现

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多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民族地区,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民族繁荣与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就是最好的体现。

2. 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双向作用

多元文化冲击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带动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改变, 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改变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3. 民族文化发展对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作用的长效机制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优秀的民族文化所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长期而深远的。这种长效机制的作用效果表现在民族地区的稳定、统一、和谐发展上。

4. 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

国家政策应加大对民族文化 (尤其是较少人口民族文化) 的重视程度。多民族地区积极保留与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 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要大力加强调查研究, 着眼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研;着眼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深入开展城市民族工作调研, 探索总结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和新方法;着眼于坚持维护民族团结, 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深入开展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治来.《中亚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2]何星亮.《塔吉克族称及其早期文化》.西域研究.1994年03期.

[3]西仁·库尔班《我国塔吉克族的形成及其历史演进》新疆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4年22卷2期.

[4]刘大海.《全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价值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3年03期.

[5]顾炳枢.《塔吉克的高原民俗文化》华夏文化.2004年01期.

[6]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音乐研究1989年03期.

[7]夏中汤《论塔吉克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83年04期.

[8]周菁葆.《塔吉克族音乐舞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7年6月02期.

8.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 篇八

建立共同愿景,壮大民族教育师资力量

利用自身的优势,把苗族文化引进校园,创建民族特色学校是融水民族中学历任校长共同的办学目标,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本校的教职员工认同这一目标愿景,并为之付诸努力与实践。

为了统一思想和行动,融水民族中学领导班子非常注重组织老师们进行理论学习,转变部分教师认为“建设校园民族文化会影响教学质量”的错误观念,理解学校创建和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校通过组织老师们开研讨会、职代会等方式,民主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把确立建设民族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学校还通过不断地宣传、沟通和分享,在全校师生中强化民族特色教育意识,引领教师们锲而不舍地追求这一办学愿景。

除了在教师队伍树立发展民族特色教育的愿景,融水民族中学还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特长师资的建设,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如民族乐器老师、民族舞蹈老师、民族刺绣老师等,聘请了一批苗族民间老艺人担任老师们的师傅,通过传授经验、交流沟通的形式,老师们的乐器技艺、刺绣技艺变得更为精湛、更富民族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支有专长且能承担民族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与“原汁原味”。

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建设特色育人校园

一所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能起到唤醒师生民族意识的作用。为此,融水民族中学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努力创建“净化、美化、文化”的校园环境,提升育人品味,把校园打造成为一个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园。

站在融水民族中学门口,具有浓郁的苗家风情的校门立刻映入眼帘。走进校园,放眼望去,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的设计均是桂北山区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喜居的吊脚楼风格。在学校的中心地带,矗立着由德高望重的苗族首领“苗王”亲自选址奠基的芦笙柱,每逢重大的民族节庆,学校的芦笙队就会绕着“芦笙柱”奏笙歌,跳踩堂舞,热闹极了。学校的校徽也别具一格,其造型以圆形作为外观形态,象征着民族和谐,圈内的标志图案由两把精致的芦笙构成,极富动感和民族特色。每到课余时间,融水民族中学的校园里就会响起《唱支苗歌给你听》《苗山欢歌》等民族歌曲,在悠扬而极富民族风情的歌声里,师生们沉醉其中,不时有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哼起歌儿来。2011年秋季学期,学校开始建设更具苗家特色的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等。值得一提的是,展现苗族图腾与苗族历史的千米民族风俗墙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校园民族建筑风格的深度和厚度。

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探索特色教育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如果脱离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民族文化教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融水民族中学善于将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把学科教学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思想品德、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学语文时结合神话故事、寓言、古诗等,有机地渗透民族精神品质教育;教学思想品德时,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发扬热情好客、淳朴敦厚、尊老爱幼的民族美德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传统;教学历史时,结合民族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风土人情、英雄人物等,唤醒学生的历史归属感;在上艺术课时,充分挖掘民间工艺和民间音乐,向学生传授芦笙吹奏、苗歌演唱、民族刺绣、民族舞蹈、民族手工制作等民族艺术;上体育课时,将民族传统游戏与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努力实现体育运动的民族性与趣味性。

学科教学渗透民族文化教育,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不仅使他们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此外,融水民族中学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如淳朴、善良、学习勤奋但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了课题组,并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三基导学法。三基导学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强化自学、解疑、练习三个基本的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使三基导学法的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学校自筹资金为每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无尘白板,还给每位教师配发了一台手提电脑,提高教师网络备课的时效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年多过去了,经过学校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三基导学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以民族传统活动为载体,创建学校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发挥本校优势和潜能的基础上形成若干单项性特色,在同类学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的活动。融水民族中学在长期的品牌积淀过程中,根据民族传统活动对学生群体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特点,对本地民族传统活动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性地加以开发,形成了“芦笙与民族舞蹈表演”“苗歌演唱”“苗族刺绣制作”三大特色活动项目。

芦笙与民族舞蹈表演。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为加强对它的研究,融水民族中学成立了“芦笙与民族舞蹈的教育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的师生们通过收集、整理流行于苗寨中的芦笙曲及吹奏方法,根据曲目的特点创编芦笙舞。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现在学校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芦笙迎宾曲、芦笙小曲、芦笙踩堂曲和芦笙舞,并编写成了校本课程。学校的芦笙队曾以动听的芦笙曲和优美的芦笙舞作为苗家的最高礼节迎接过外宾和国家领导人,如联合国官员曼祖尔·阿赫默得、国家政协副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国务委员李铁映等;也曾代表融水苗族自治县参加“六省七方经贸洽谈会”开幕式表演等重大活动。每年春节,学校的芦笙队随同县芦笙协会到苗村侗寨进行芦笙联谊活动,这对增进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苗歌演唱。苗歌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多种演唱形式和内容,其音乐的曲体结构、调式音阶以及节奏特点、演唱特点等,无不体现出了苗族民歌古朴的旋法特征和风格特色。为让学生掌握苗歌的基本演唱技巧,学校特别聘请了民间专业艺人来指导,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作了一批适合现代民族学生演唱的苗族歌曲,相应的校本教材正在编写当中。

苗族刺绣制作。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苗族刺绣图案精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技法多样,艺术表现力强。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女童班的特点与教学情况,鼓励每一名女童都学习苗族刺绣。通过学习,女童班的学生们都能掌握整套苗族刺绣技术,她们的刺绣作品被赠送给许多国外友好人士,且深受好评。此外,为使这些来自边远山村的贫困少数民族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不仅引进了港澳爱国人士的善款(每年每生一千元生活补助),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而且成立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对少数民族女童的心理辅导和学习方法辅导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传统的女性美德教育学生,激励她们争当时代新女性。女童班的学生们学习勤奋,成绩喜人,她们中涌现了全国第一个红瑶女军人,第一个红瑶女教师,第一个红瑶女医生,第一个红瑶国家公务员……

此外,融水民族中学还引进多项民族传统活动,如将竹竿舞、滚铁环、踩高跷等项目列入学生课外活动内容,这样一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量大,趣味性强,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了民族文化认同度。

民族特色学校的整体性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融水民族中学迈出了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将民族特色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融水民族中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九

走进笔者的学校,映入眼帘的是“明理 自主 博学 创新”八个红色大字,这就是该小学的办学宗旨。几年来,该校本着“创特色学校,育个性人才”的远期办学目标和“保稳定、求发展、创特色”的近期发展目标,锐意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德育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我作为学校的一个美术老师,经常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现就校园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思考与实践,做以下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美术活动更是催发孩子心灵快乐和引导孩子创新意识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校园美术活动的美丽是我们教育智慧与能力的体现。校园美术活动应该成为孩子校园生活常有的艺术盛宴。那么把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比较现实的。笔者的学校结合美术教育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加强美术教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的渗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系统的德育实践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营造了整洁、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一直被视为增强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美术教育传统十分悠久。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美术不再是提升个体艺术品位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只是个体升学与就业的一块 “敲门砖”。

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深化与推进,学校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外与校外活动。美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的。加强美术教育应当成为当前我们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

一、环境文化以人为本,营造最佳校园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身处于校园之中,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师生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营造校园环境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如,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校园环境标志,给草坪设计提示性标语,并亲手制作安装。学生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

中,对于校园文化就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既融入了环境,又从环境中凸显出来,构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注意环境与学生相融

在环境文化当中,让环境成为孩子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在笔者学校的会议室,各个专用室,走廊,会客室,里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孩子的作品,这些东西它既是孩子思想展示的交流,同时让我们的管理者,时时刻刻见到这些东西,就会想到,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不管他是顽皮的,优秀的,或者是粗浅的,他们都是好的。

三、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既要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时地融入新的血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加强美术教育应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具体来说,开展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的重心应从培养审美创造力转向培养审美鉴赏力。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明确美术教育的目标并非是为了培养美术家,这一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在培养方向上要从技术走向人文。

其次,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美术作品具有空间性,可以被物化,在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方面,作用比较明显。

第三,要将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建筑、校园绿化、雕塑等,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利用校本实际和本土资源,大力开发美术教育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体系,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校园美术文化气氛。例如,举办各类美术方面的展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悬挂自己班级学生的美术作品,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加强美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本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人生变得高雅而充实,精神上有所寄托。学生在校园里学习,不单是在美术课上受到美的启迪,更受到整个校园大环境的影响。校园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如此的神圣与美好!它是学生成长的乐土、梦想的家园!因此小学美术不仅要从美术课堂教学这块入手,而且还应与校园文化建设互相结合,相互渗透,让美术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文化陶冶学生心灵,为学生营造展示美术才能、创造力的舞台。

10.多元文化促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 篇十

北碚区教育委员会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着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其核心是以精神文化档次的提升,引领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并将这些内在的文化符号外显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之中。我区引导和指导学校利用其独有资源、挖掘其丰富内涵,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全方位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我区大力引导和指导区域内的中小学校从自身的办学沿革出发,充分汲取学校长期积淀的优质教育文化和本区富藏的传统教育文化瑰宝,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重庆市兼善中学,是由上个世纪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引用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命名创办的优质学校。办学至今,该校为社会和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有用之才。该校围绕“兼善天下”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兼善教育文化”建设,并在学校办学的全方位予以实施,形成了“兼善教育”的独有校园文化,使这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优质学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北碚区晏阳初中学,秉承创办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全方位践行和彰显“公平教育”理念,将教育的阳光雨露洒向了在校的每一名学子,托起了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朝阳。

二、本土文化驱动校园文化建设

北碚作为中国抗战时期“陪都的陪都”,是抗战后方迁建区,大批文化名人和文艺机构汇集于此,被誉为当时中国东方文化的“诺亚方舟”,抗战文化具有历史的代表性。我区在实施区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地将其融入到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梅花山小学,地处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陵园旁,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充分挖掘与张自忠将军相关的丰富教育资源,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和德育教育科研,彰显出忠勇爱国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龙凤桥小学挖掘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红岩魂”系列的“挺进报”曾在校翻印的革命历史资源,赋予“挺进精神”新的教育内涵,并将其融贯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园物质文化之中,采取校园文化展“挺进”、每周升国旗活动中讲“挺进”故事、宣“挺进”誓言以及全校开展“挺进小报”设计、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使全校师生在“挺进”的感召中,与时俱进,学校形成了“挺进”办学特色。夏坝中学借助复旦大学旧址为代表的教育资源,用复旦大学“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浸润学校师生,形成了拓展复旦教育精神的办学特色。金刀峡镇中心校,挖掘金刀峡古镇丰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以“知古镇、爱家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开展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高尚人文品质。

三、课程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办学的核心阵地在课堂。作为重庆课程改革的先行区,我区借助本区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强化“地域文化衍生、优势学科发展、校园文化凸显”三类基于三级课程体系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推动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澄江镇小学借助本镇被列入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名录的“北泉板凳龙”资源,提炼出“龙腾云山,志在天下”的办学理念,把“龙”的精神融贯到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将其引入到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中,借此开发出校本课程,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并将其艺术传人引入学校,编排了千人板凳龙操等,提振了全校师生的精、气、神,使学生的体魄得到了更好的强健。江北中学在“人文至善、科学求真,让师生创造生命的精彩”办学理念指引下,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论坛、编辑生命教育个案、建立生命教育网站、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和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等,构建起生命教育课程文化体系,以此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中山路小学传承140多年前“朝阳书院”的办学精华,开发出“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编制出各年级的国学校本教材,开展以“讲、读、诵、传、习”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实施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力的大幅提升。实验小学以“学书砺志,翰墨育人”为办学理念,将书法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当中,将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书法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

四、特色文化彰显校园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我区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指导学校以“文化特校,文化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为办学境界。2008年制定了《北碚区特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从纵向“三个阶段”、横向“三步推进”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命名工作。2010年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了“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活动,拓展了学校特色项目的数量,实现了每项特色项目的本校学生全覆盖。通过在全员的基础上组建特色队,同类型特色项目学校的竞赛、展示等,促进了学校特色项目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凸显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彰显学校特色文化,促进了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朝阳小学以武术操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既锻炼了学生体质,又磨练了学生意志;梨园小学以少年交警教育为凸显点的国防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王朴中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该校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表彰;澄江镇希望小学充分利用剪纸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对学生进行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以剪纸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中国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复兴镇中心校利用当地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儿童线描画”优势,将其引入到学校办学之中,全校学生整体开展“线描画”学习,学校被命名为“北碚区农村儿童线描画复兴创作基地”,提升了教师、学生艺术修养,学生在国内外各级儿童绘画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了“儿童线描画”办学特色。

11.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 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教学过程不能替代的。加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给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化熏陶,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是职业院校建立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使其提早适应企业氛围的重要基础。构建融入了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对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完成由“职院人”到“职业人”的转化、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引导,形成特有的融入企业文化的、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如笔者学校是一所因铁路而生、倚铁路而长、随铁路延伸而不断发展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传承铁路精神、融通校企文化、培育铁路先锋的精神。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对于提高笔者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功打造出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是实现与企业对接、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笔者学校作为一所铁路行业的职业院校,想要得以长足发展,就势必要针对铁路企业用人特点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坚持“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办学特色,营造浓厚的铁路文化氛围。将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相应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到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孕育师生对于铁路行业的亲和力和归宿感。

这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只有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才能更快地被接纳,才能留得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才具有吸引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的需要

铁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运行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优秀企业文化,铁路企业职工具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服从命令的优良传统和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素养的获得,不仅需要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形成,更要通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实现。根据我们的调研,铁路企业各部门普遍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是否具有严格的职业纪律等职业素养。而笔者学校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法制纪律观念淡漠、吃苦耐劳和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意识不强,不能适应铁路企业“高、大、半”职业特色要求。我们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塑造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一般泛指校园中物质、观念、行为诸多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如果从表现形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文化、隐性文化、行为文化。显性文化主要通过活动进行,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社会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实践活动等。隐性文化,大到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环境美化、净化;小到教室、宿舍,各个活动场所具体布置;学校、班级群体活动的组织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班级、学生的管理,学校的好传统;校风、教风、学风、校纪建设等。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建设,突出行业企业特色。如笔者学校根据企业对用人标准提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制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各专业课程依据企业调研中的学生职业素养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据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诚信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技能的排序,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以环境文化为平台,发挥特色环境熏陶人的功能。

学校制订了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提出了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目标,合乎育人的要求,学校的景观、板报、标语具有教育意义,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反映时代风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铁路企业文化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观、生活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作用下,传承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从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引导出来。树立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理念,吸收和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实施和企业一致的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在运行和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也就逐渐得以呈现。

2.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搭建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平台

笔者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铁路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目标要与企业人才的需求目标相适应。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竞争力的冲击和洗礼,还得要看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是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合格专业技能人才时,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企业环境为保证、以企业形象为重点、以企业创新为动力的系统理念。

一个企业脱离了企业文化,就不能长远发展,就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前行。同样,一所职业学校不能依据企业精神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它也终将被淘汰。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依据。

3.以制度文化为抓手,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只有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校园有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校得以长远、稳足发展。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要促进学校发展,必须进行系统的制度安排。

在制度建设中,突出行业、职业特色。一方面是融入企业制度文化所构建的校园制度文化,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校内部用于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比如对照企业纪律、规章对学生的行为纪律要求设立学生个人量化考核,对宿舍施行宿舍量化评比等制度来完善和规划制度文化。

4.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优美校园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或者说教能起到的,而是立体的、多彩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立更应立足于职业特色,吸取企业文化的精神,在硬件设施设备中创设,让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1.精神文化建设

笔者学校坚持“厚德精技,包容创新”的办学理念,继续探索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驱动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精神文化为平台,融入铁路企业文化,发挥特色环境熏陶人的功能。通过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强化校园文化中的铁路企业元素和职业特色。

笔者学校继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统,注练“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校风建设,将企业、职业、职工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相应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到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孕育师生对于行业、职业的亲和力和归宿感,以良好的校风影响人、陶冶人、塑造人。

笔者学校根据调研得出的企业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学生日常言行文明度、劳动态度端正度、社会活动参与度、校纪校规执行度和课程考核合格度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五个维度,构建并实施了五维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将企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实际要求,融入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将企业与学校的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

定期参加、举办各级各类技能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等具有企业、职业特色,强调技能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展示学校办学成果和学生实践技能、文艺才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学校与企业联合培训,组织参加自治区、国家级技能大赛,取得名次后,学校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重奖,并向企业重点推荐,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一个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2.制度文化建设

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使铁路企业精神更具文化力。我们在铁路工作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制度、规范等,统一服务用语、服务流程、服务行为,并对各项制度进行整合。实际上统一的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就是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文化理念、符合铁路企业和跨越式发展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工作职责。

实施铁路企业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将铁路企业制度文化融入学生养成教育中。借鉴和引入铁路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职业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纪律严明、文明礼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作风和品质,使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近铁路企业发展需求。具体包括:学校半军事化管理条例;建立军、企、校合作方案;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制度;操行分评分细则纪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3.教学和学术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科研氛围。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不断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继续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德育和素质教育在各专业、各学科的渗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切入点,结合职业、专业特点,不断完善学生活动项目库建设,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

4.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在育人的诸多因素中,形象和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学生置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职业特征明显、文明程度高的氛围之中,具有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形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笔者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校园实训铁路线路与兰新铁路正线接轨,接触网、变电站、高速铁路线路一应俱全,仿佛置身于企业之中。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校园硬化,在戈壁沙滩上建成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优美的环境对学生起到了明事、悟理育人功能。

在教室、演练地、实训场所悬挂格言警句、标语、学校、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当中,走近和了解学校和企业的文化理念。同时,加强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等建设工作,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统一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命名。学校的各条道路均以铁路线路命名,诸如“兰新路、京广路”等,在校园中设置了具有铁路特征的雕塑、宣传栏;教学楼的每间教室均按共性加个性的方式,分别悬挂主题标语和规章制度;增设校内大屏,定时或不定时进行安全、规章制度等内容的宣传;兰新线上列车的鸣笛声和铁路文化元素覆盖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处处能育人的氛围已取得成效。

四、小结

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职业院校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市场、企业所接纳和承认,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特色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职业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职业院校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都玉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姚延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2.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十二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蒙语谚语,英语习语,英语教学

1 引言

笔者有幸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中学为期两个月的支教, 进行英语相关教学活动。笔者尝试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切入点, 在教学中引入民族文化教育理念, 以期学生在英语课堂中通过增进多元文化, 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并促进其英语学习。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 凸显人们对文化变迁与社会教育进程中深刻认知与掌握, 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所期待的促进人类面向和平、自由和公正的美好愿景, 也是世界教育背景下教育变革的新方向。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 多元文化教育正在以一种多元、理解、开放的姿态不断发展。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告诉我们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总会在它的民族语中窥见, 他认为民族的构成也正因为是有了它的语言。语言是有习语这一语言现象的, 这是语言发展的精华, 也是句子和语篇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修辞方面的体现, 是语言中通过人们大量使用和总结而沉淀下来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句和句子, 其中有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杨增茂, 1997) 。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他们共同自由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 对生产生活进行强有力的总结与概括。谚语言简意赅, 富于哲理, 含蓄隽永;同时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内容涵盖广泛。笔者认为, 习语在英语、蒙语两种语言中, 涵盖是大致相同的。

新疆有维吾尔、蒙古等十三个世居的少数民族, 其中蒙古族是所占比例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聚居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新疆的蒙古族属于卫拉特蒙古, 谚语广泛地存在于他们的语言中;而英语是使用国家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世界性语言。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构词和句法上很少有相同之处, 蒙古族人民和英国人民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也大相径庭, 然而不论是在蒙古族谚语还是英语习语中, 在含有动物形象喻义的语言中, 蒙、英两种语言中均有涉及, 其中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 以“马”为形象来表达含义的习语和谚语也有很多。

2 以“马”文化的英语习语、蒙语谚语为例引入英语课堂的教学

“马”的习语和谚语的出现无疑于是英语民族和蒙古民族对马的热爱和崇敬,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的变迁史是马背上抒写的传奇, 蒙古族人对马非常尊重, 定立规矩绝不吃马肉。千百年来, 马被蒙古人看成是最亲密的伴侣, 最忠实的朋友。笔者在翻阅蒙古族学生的母语课本时, 不难发现“马”文化的内容或多或少地被引入了教材中。

笔者运用两次英语探究性学习课, 在课堂中引入“马”文化的教学内容, 以英语中有“马”相关的习语和蒙语中有“马”相关的谚语为例。每次探究性学习后对学生进行一次态度调查和差异化访谈。

(1) 第一次探究性学习——英、蒙文化对“马”的认知探寻习语与谚语

笔者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找互联网和图书室的相关书籍, 寻找英语文化中人们对“马”的认识;而让学生回到家中, 走到草原上去问询自己的家人长辈, 同时借助语文课上对“马”文化的学习, 找寻蒙古族人们对“马”文化的认识。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前一周的准备, 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呈现出不小的收获。

(2) 第二次探究性学习——回归语言教学, 探寻英语习语的语言特点

通过前一次的探究性学习, 引入多元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英语, 为英语教与学而服务的。在对比英、蒙两种文化中的“马”的习语与谚语时, 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文化的差异, 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到英语的语言特点, 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

英语一般是开门见山的语言特点, 比如以“马”为例的习语, as strong as a horse译为“力大如牛”。以颜色和形态为例, Dark horse黑马, 泛指意想不到的获胜者或实力难料的竞争者。White horses则和马毫无关系, 指大海上的白浪。Horse of another color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以“下马”的形态我们还可以从习语辞典中找到Iron horse, 它在口语里指铁路或脚踏车;Salt hors则是酱牛肉。A dead horse表意有二, 一个是work for a dead horse出力不讨好, pay for a dead horse花冤枉钱等习语。另外则表达fl og a dead horse徒劳、白费力。

经过上述的教学后学生在一次次生动的探究性学习课堂中, 以多元文化教育为背景, 将学生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语言特色紧密结合, 反拨至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去, 让学生拉近对西方文化的距离,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3 师生对多元文化教育引入英语课堂的态度

(1) 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强

作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 本身在自身文化了解和认知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 同时在专业中对英语民族文化也有知晓,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呈现出多元文化教育的英语教学。通过访谈得知, 英语教师认可这种教学模式, 在正常课程教学进度中, 加入本民族的文化知识, 她们感觉“不困难”, 相比其他课外内容的引入更“易入手”。在教师看来,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特点”, “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此外,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时, 更多地介绍本民族的母体文化, 继而推演到英语文化中去“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学生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 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操作性强”, 切实给教师提供一个文化教学的新思路。

(2) 学生增进民族认同感, 增加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效率

通过对笔者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认可笔者所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引入英语课堂的这一教学模式。在学生角度来看, “饶有兴趣的文化大餐”是他们非常乐于参与的, “不同于教材中刻板的语言素材”、“贴近生活的文化知识”是他们能够接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因素。在访谈中, 笔者听到最多的声音是“马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类似的态度, 切实表明笔者的教学活动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过去的英语教材中, 限于编写者的考量, 没有针对性, 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编制属于他们的教材,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只能在生硬了解西方文化的时候, 却在借助汉文化的一些内容对比认知, 而现在笔者加入的是原汁原味的蒙古族传统文化, 促进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既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珍视, 又接纳和学习西方英语文化。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 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4 结语

通过语言的学习, 特别是多元文化教育中两种文化的对比认知与学习, 让学生洞察各自反映出的不同民族思维方式, 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发现他们之间紧密的关系, 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以多维度立体化深入学习。因此, 深入研究英、蒙两种语言中“马”习语与谚语引入英语课堂, 希望作为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构想, 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充实, 最终期待使学生“以小见大”地正确理解英、蒙马文化的时候, 逐步了解整个多元文化的内涵, 这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认识英蒙语言交际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两者存在的差异, 而且还为以后成为蒙文化和西方文化见的友谊使者做准备, 架一座桥梁在英、蒙两种文化之间, 以达成交流、沟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晶爱.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民族和蒙古民族涉马习语之语义探究[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0) .

[2]谢大任.精选英语谚语三千句[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7.

[3]杨增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7.

13.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十三

1 文献回顾

1.1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关于文化的界说人们历来争论不休。笔者比较认同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文化定义, 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 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Tylor的定义中虽然没有体现物质文化, 但他在《原始文化》中使用很多物质文化的例子来解释他的理论。此外, 人类学家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则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深层文化指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时空观和道德观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观念, 不同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许多障碍, 在语言上表现为词汇不对等、习语不对等、经验不对等和观念不对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因素, 译者的任务不仅是替译语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的所指关系, 而且还须破解原语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

1.2 特色词汇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和风格, 所谓各有千秋, 千姿百态便是对事物不同特色的概括。特色词是指一个地方,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特有的词汇, 反映了特定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2 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

由于特色词汇本身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 其文化意象难以在另外一种文化中找寻到对应的参照物。即便有相似的事物, 文化内涵也不完全一致, 从而产生文化空缺现象。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笔者认为, 在翻译特色词汇的时候, 可以采取拼音译法、音译造词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

2.1 拼音译法

拼音法是指直接使用拼音译入目的语, 在翻译中很常见。有学者认为此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 因为在外国人眼中这只是一串没有任何含义的符号。但笔者认为, 拼音译法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十分有用和切实可行的。我们在翻译一些没有特殊含义的名字和地名等专有名词时可以采用拼音的译法。比如萨堂、腊尼劳、马骚士、马坪街等人名地名看似颇有民族风格, 但实际上只是一些特定的代号, 没有很重要的特殊的内涵, 我们就可以直接采用拼音译法分别译成 (Sa Tang) 、 (La Nilao) 、 (Ma Saoshi) 、和 (Ma Ping Street) 等, 这样的翻译方法既简单又不会造成交流障碍。但是, 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拼音译法是不尽如人意的。在广西少数民族里, 很多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都会赋予一定的内涵, 比如水族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女孩叫黄荷, 寓意像荷花一样水灵美丽。如果我们采用拼音译法将其翻译翻译成Huang He, 那么这个名字的内涵就会丢失, 变得索然无味。若是我们将其翻译成yellow lotus, 便生动了许多, 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孩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也采用意译法来翻译人名地名的专有词汇。再如, 广西少数民族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梅老帮, 寓意喜欢助人为乐的老好人, 如果将其翻译成拼音Mei Laobang, 则只能向读者传递一个名字符号, 却不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个人的内在品格。若是翻译成Helper Mei, 一个助人为乐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如此一来, 也就迎合了原文作者给这个人物起名的初衷, 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2 音译造词法

翻译是两种语码的转换过程。鉴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的语码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对等的现象, 使语码转化变得更加困难。音译造词法是根据汉语的读音, 采用英语的拼写规则来创造新的词汇, 能有效解决文化空缺时出现的翻译问题。音译造词法一方面迎合目的语读者的拼写习惯英, 让目的语读者看着倍感亲切, 另一方面也有效传播了源语文化, 推动不同文化的融合。在广西少数民族回族的故事中, 有一个词汇叫舍散, 这个词汇出自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含有极大的宗教色彩。它的意思是向需要帮助的人施舍帮助, 以达到行善积德的目的。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得将其理解为普通的给予而译成donate或者是give, 如果这样翻译就会使其丧失民族文化内涵。故而我们可以尝试的创造一个新词将其翻译成Shesam并加以注释The word“Shesam”comes from the Islamic canon Koran which defines that to Shesam is to offer help to those people in need so as to achieve a state of self-fulfillment.The Islamic believers think that the more you shesam, the more you gain in return.这样“舍散”这个新的词汇就在英语中创造出来了, 并且被赋予独特民族宗教的内涵。Shesam还可以通过变形变换不同的词性, 如Shesamistc, Shesamist, Shesamism等等。

2.3 直译法

虽然各国各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 但是其共同性也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 双语文化中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象。直译法是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 直译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原语的文化特征, 同时又能够为译语读者提供可读性, 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 广西水族民间故事《宝锅和宝衣》, 则可直接翻译成Magic Pan and Magic jacket。但是, 也不能生搬硬套, 在采用直译方法的时候, 一定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有些词汇虽然在双语中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意象, 但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完全一致或完全相反。这个时候变要随机应变, 采取别的翻译策略, 以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例如, 对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龙”的翻译方法, 存在很多争议。以前, 龙一直被翻译成dragon, 但是后来发现, dragon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凶猛的怪物。这与中国龙的祥瑞的形象截然相反。因此, 笔者认为, “龙”应该使用拼音法翻译成Long再加注释更加妥当, 这样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 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2.4 意译法

意译指的是不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 将原文的真实涵义翻译并诠释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翻译方法着眼于“语用对等”, 将不同文化中相对等的文化意象匹配在一起, 然后翻译出来。例如, 广西回族故事《阿朴杜》中有一个特色词汇“阿旬”, 指的就是教会里的教师或学者, 因此可对应地翻译成teacher或者scholar, 回族故事《不见黄荷心不死》中“达旦”意为同意, 故翻译成agree即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5 混合译法

混合译法是指为了更好的传达源语信息, 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混合搭配的策略。少数民族特色词汇根植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 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翻译特色词汇时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 更是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的移植。因此, 有时候简单的采用一种翻译策略难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广西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它与汉族的三月三的文化内涵和节日形式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一天, 年轻的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会到固定的公共场合“赶期会”进行对歌比赛, 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因此, 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的翻译成San Yue San或者是March 3, 这样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道这一天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笔者认为, 最好将其翻译成San Yue San Song Contest Festival然后再附上注解a festival celebrated by Zhuang people to express love to their lovers and their life.

3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理念是不同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语言这座桥梁, 译者作为桥梁的搭建者任重而道远。少数民族文化光辉灿烂, 其特色词汇也丰富多样。要做好特色词汇的翻译, 译者需要深思熟虑, 再三斟酌。以上总结出来的几种翻译方法, 笔者认为还算颇为实用, 但是翻译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抓住文化内涵这一核心, 灵活变通是根本。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亟待推广, 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了更好的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恰当、得体、准确地表现出来, 实现文化顺利交流, 该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水族、回族和侗族的特色词汇为例,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通过比较分析, 归纳总结, 该文认为拼音译法、音译造词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5种翻译策略能较好的解决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 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广西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 .

[2]陈亚杰, 王新.目的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J].中国翻译, 2011 (4) .

[3]邓毅婷.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策略与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

[4]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绍朝霞.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文化信息走失认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6]王福祥, 徐庆利.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7]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14.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新论 篇十四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创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04-03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伴随着学校发展历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高职院校这一特定区域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为内涵,通过长期继承和发展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及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进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提供人才支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使学生获得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一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职业性”为出发点,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蕴涵行业元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专门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校园文化必须蕴涵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精神,尤其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反映行业的元素,体现行业的优势。校园文化深深扎根于行业的沃土之中,方能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融合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其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历来强调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路子,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是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突出企业的文化特征与要素。例如,高职院校的人文景点、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宣传文化载体等方面的建设都体现着职业的氛围和企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四)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实现其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主流文化精髓,发挥其服务的辐射功能,使其保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当。高职院校既属于高等院校,也属于职业院校。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既有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又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大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缺乏整体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服务。

(二)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明显不足。一是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内涵建设;二是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三是认为校园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存在,无须再进行重点建设;四是仅将校园文化视做管理的手段,偏重其导向、约束的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偏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脱节。

(三)校企文化彼此疏离。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业精神等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能力、轻素质”的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注重引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能进行深度地融合,致使学生缺乏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四)校园文化行业特色欠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教学的职业定向与技能的主导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某一行业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但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行业现实相脱离,专业建设与行业理念不相符,追求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不能反映行业的需求,致使行业特色不明显。

(五)地域文化元素缺失。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服务区域社会的功能。然而,与区域主流文化结合不够密切是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区域主流文化相背离。比如,专业设置不从当地产业实际出发,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从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需求出发,没有体现区域特色;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由于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发展过程相脱节,与当地文化相脱离,因此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明显,校园文化生命力不强。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路径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道路,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必须突出其自身的教育特色,体现职业特点,彰显行业特色,反映地域特色。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endprint

(一)健全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对优秀的校园文化起着承载的作用。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质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陶冶、激励、约束和凝聚的功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可以通过物质文化体现出来。

1.教学设施体现职业特点。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反映企业行业文化特色,对教学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在完善和提升教学设施的同时,按企业、行业实践场所的要求建设教学设施,使教学活动仿佛在真实的企业、行业环境中进行,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雕塑、条幅、网站等载体宣传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及校训校规等,张贴著名企业家、成功校友等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行业文化的熏陶。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应加大对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途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园区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然景观蕴涵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校园自然环境除了按照教育的共性要求来建设外,还应将企业、行业文化与融入其中,创设“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环境。

4.学校标志物反映企业、行业文化。在学校办公用品、宣传制品、教学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等物品设计上,要凸显企业、行业文化的特点,反映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对师生员工起到陶冶、凝聚、激励和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充实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传统、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及价值体系的结晶。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是决定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因素。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服务这一目标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熏陶、引导和培养的作用。

1.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凡成功办学的高职院校,它们都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2.锤炼内涵丰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成员共同接受的主流文化的凝聚,它的形成是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现实,经历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学校精神对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所成功学校的校训、校旗、校歌,都寓意着该校的学校精神,其团学活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无不体现着该校的学校精神。

(三)创设制度文化。在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教学做合一”的管理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高职人才培养工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同时,将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制度建设规划中,建立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行性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学生管理新模式,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建立健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素质教育制度、实习就业管理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四)强化行为文化。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行为文化。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社会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点,将其内化到校园文化中,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1.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按照“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确定学生的行为。高职校园文化服务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按“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修炼其职业道德,并融合到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中。在技能培养方面,结合专业实际,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任务驱动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敬业”、“耐劳”、“合作”的精神。

2.在教师行为模式方面,按照“导航人”的行为模式来规范教师的行为。通过“学校精神”塑造师魂,通过“名师建设”培养师德,通过“精品课程”提高“师能”。一所成功的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高职教师除具备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所需的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治学风范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战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的能力。同时,高职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领路人。

3.在校企合作、行校合作行为模式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必须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通过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发课程,构建凸显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建立仿真的实习实训教学环境,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五)增强行业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建立“立足行业,凸显职业,培养内行”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以培养师生的“行业情绪”和“行业价值取向”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为自身持续长久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保持强大的动力和竞争力。

1.在专业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职业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文化相融合,在知识、技能学习中渗透行业文化,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融入行业文化,使学生在行业文化氛围中素质得以提升,职业能力得以发展。endprint

2. 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营造行业氛围。实习实训教育环境尽量模拟行业实际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文化宣传,增加行业文化的积淀。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及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职业、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境中深受行业职业文化的陶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缩短毕业生就业的不适应期。

3.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如何,关系到其职业人格与职业精神的品质。实践表明,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和人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特色凸显的校园文化要求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约束其言行。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行业讲座、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初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以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影响学生,以职业人格和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的发展不断地与职业生涯相一致,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六)嵌入地域特色文化。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一方面,区域社会发展可以借助当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产业结构等方面来设置专业结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汲取当地文化的精华,实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中。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融入企业特色文化。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建设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员工是否具备企业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企业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营造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并以此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2.在课程建设引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教材编写方面,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和教学内容里;在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人员授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论坛等形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以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3.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与企业各有优势,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发挥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赢”。可以在订单培养、技术合作、产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环境,实现校企文化对学生的双重熏陶,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从健全物质文化、充实精神文化、创设制度文化、强化行为文化、增强行业特色文化等方面创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程良权.学校制度文化的特征及其育人效应[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6)

[3]邓党雄,等.校园文化建设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4]詹姆斯·H 罗宾斯.敬业[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

[5]杨思范,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精神[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黄必超(1972-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以中秋节趣事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