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学前教育

2024-07-08

陈鹤琴学前教育(共9篇)(共9篇)

1.陈鹤琴学前教育 篇一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介绍

一、“活教育”实验

1919年9月,陈鹤琴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期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有影响的“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院。1943年,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院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秋,陈鹤琴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他获准将幼师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前来上海。年底,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立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附小、附幼。他兼任幼专、幼师两校校长,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1-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2-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2.陈鹤琴学前教育 篇二

一、陈鹤琴音乐教育思想

(一)寓音乐与儿童生活中

陈鹤琴主张寓音乐与儿童生活当中,让儿童生活中充满音乐,使儿童音乐生活化。他在《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学校实施音乐教育与生活脱节了。学校音乐仅仅是音乐教室里面的‘歌唱’和舞台上的‘演奏’,他提倡我们要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 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 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 使儿童生活音乐化。”[1]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应让儿童的生活充满音乐。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表现出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从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1]音乐能够使人产生良好的情感,使人表现出良好的行动。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我们应该利用音乐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性。无论在幼儿园、社会或是家庭场所只要有音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手舞足蹈的样子,愉快的表情。他们是喜欢音乐的,音乐陶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动。

(三)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一文中, 陈鹤琴写道:“他生活的环境是很优美的, 他听见很好的音乐, 会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来, 他看见美丽的图画, 他也来画画看。他看见别人说话文雅, 走路轻快, 他也会慢慢说话文雅, 走路轻快的。”[3]生活当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随着音乐的节拍即使一两岁的小朋友也会手舞足蹈起来,只要有音乐在,他们总是能自己动一动,跳一跳唱一唱的。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教师》一文中也谈到了艺术环境的作用“伟大的音乐家、画家和诗人, 都对自然的美有精湛的欣赏力, 以高超的技术, 将自然的形态和声乐描写的淋漓尽至。这种欣赏力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有适当的环境来培养的”。[4]幼儿园老师艺术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艺术环境的渲染,因而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就更加重要。儿童从小就应有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四)借鉴外国的音乐教育,但要适应本国的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

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 要走我们民族自己的路,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1927年, 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写道:“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 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 幼稚生听的故事是美国故事, 看的图画是美国图画, 唱的歌曲是美国的歌曲, 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 而是因为两个国情上的不同, 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4]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国土。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音乐,儿童最易于也乐于接受。传统民族音乐包涵着中国音乐的精华,生长在中华大地的儿童,心理无意识深层或多或少的已有了民族音乐的积淀,对于本民族音乐的学习是较易理解的,而如果生搬硬套外国的音乐教育,儿童是较难学习和理解的。

二、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今的指导意义

(一)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贴近儿童的生活,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让儿童生活音乐化。让儿童的音乐更贴近儿童自己的生活,更易于儿童去学习、理解和体会。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是教学的主体,要更多的让他们去自由的表达、发现、探索、实践,老师要善于引导。儿童音乐教育要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编排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正像陈先生所说的“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1]

(二)适当的把音乐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去的整个教学法原则,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陈鹤琴提倡的音乐与其它各科相结合的思想对现今的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分科教学实施多年的情况下,各科互相分离,各自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互不联系,使得我们学到的知识成为死的知识。各个学科只有相互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应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各科当中去,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这也是当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正如陈先生所例举的:“例如语文课, 可选用文中诗词谱曲;地理课, 可根据文中所讲的地域, 选用当地的民歌;其它如劳动、体育等, 更可与音乐密切结合。”[1]这样的教育才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学起来才更有乐趣。

(三)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音乐环境尤其是这样。良好的音乐环境, 可以让儿童受到长久的美的熏陶, 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启蒙学校,家庭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持续而长久的。而当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 很多家长把原本是作为娱乐、修身养性的音乐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种音乐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在父母的强制要求下,孩子被动的去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考出级别。这种学习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抹杀乐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应保护儿童热爱音乐的天性,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他们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帮助儿童的成长。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多创作一些好的音乐奉献给儿童,让儿童有儿童自己的音乐。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联合起来,通力合作,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使儿童生活在富于音乐美、有生机、有兴趣、有活力的环境中, 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五)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我们的国家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传统,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 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我们应从小教导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吸收外国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为我所用。陈鹤琴倡导吸收国外的东西但要适合我国的国情,陈鹤琴编的故事和儿歌好多都是借鉴国外的,但是都是经过他细心的改编,整理,适合中国的儿童才拿出来使用的。这些故事、儿歌都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导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热爱祖国。

陈鹤琴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创者,他所提出的“让儿童生活音乐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以推进今天的儿童音乐教育,让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美的世界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2][6][7]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4[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458, 459页

[3]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744页

[4][5]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8, 148页

[8]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3.访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篇三

蓦地一阵暗香飘来,室内的几盆水仙花分外繁茂。“陈老假日也不休息?”

陈老笑着说;“年岁不饶人,趁我还能干的时候,为孩子们多写几本书,为祖国的四化作点贡献嘛!”接着,陈老给我们谈起了他早年的一些活动。

陈老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14年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回国,从事儿童教育工作,1924年在南京办了鼓楼幼儿园、幼师,并于1925年写出了《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陈老是以孩子陈一鸣作为研究对象写成的。对于儿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记忆、意志、人格等各方面的心理现象连续观察研究了808天,作了详细分类记录,还拍摄了许多照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陈老著的《家庭教育》一书写过序言说“愿天下父母共读之。”

抗战爆发后,他曾经在江西泰和城外三十里的一座荒山,搞过幼儿教育的实验教育,想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学园。但是,腐败的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根本不重视儿童教育,百般刁难,不给经费,不给设备,不给人员,他原先“教育救国”的理想开始破灭。以后,他愤怒地离开江西,又到了上海。在鲁迅、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编写了两册儿童用的课本、十多种儿童读物,翻译了著名的丹麦故事集。谁知,就因为他做了这些工作,竟遭到敌特机关的迫害。

抗战胜利后,他重新回到上海,办了幼儿师范,并把幼儿专科学校从广昌迁到上海。解放前夕,他又两次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罪名是“同情共产党”,“幼师是共产党老窝……”。直到解放后,陈老在教育上的抱负才得以实现。过去“教育救国”的幻想虽然破灭了,今日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上的累累硕果却是那样令人高兴。陈老特别忘不掉毛主席和周总理几次亲自对他的教诲,感到自己真象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溪,流呀流呀,今天才流入了大海,不会再有枯竭之虑了。

陈老现在89岁高龄了。除了解放后曾任过南京师范学院的院长外,现在还担任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江苏分社主任委员、中华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社会活动仍然是不少的。但他热爱教育事业之心依然十分炽烈。他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出谋划策,继续发表心理学论文,在《中国新闻》、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上发表文章,特别是亲自动笔为江苏人民出版社撰写一套幼儿的科学知识故事丛书,想让幼儿一面看图,一面读故事,一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老教育家的一片苦心实在令人感动。

当陈老谈得兴致很浓的时候,他的老伴拿出了一张全家合影的照片给我们看。陈老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十四个儿媳、女儿、女婿,就有十三个共产党员。他们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从事科学、教育的领导工作,在这老园丁的影响下,就连在晓庄师范读书的孙女, “三好学生”陈虹也坚决地表示,毕业后一定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老人的生活起居,就象钟摆一样有规律。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睡觉;一日三餐,按时定量,从不暴食暴饮。他从不服用什么补品。只有一个嗜好:每天清晨空腹喝杯浓茶,而且要放些糖;午睡后也要喝一次。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

陈老非常爱清洁,不仅衣裤勤换,就连床单也是隔几天就洗。热天勤洗澡。老人好动,整天闲不住,东转转西摸摸,喜欢找一些事做。他在八十五岁时,还自己动手修补买菜用的篮子,并且打扫卫生。他七十九岁时还能弩腰,踢脚;现在快九十了,也还经常一个人走路,不须别人搀扶。

陈老的孙女还向我们讲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早晨,她在菜场排队买菜,听见一位老人感叹自己七十岁了,老了,就忍不住插话说;“七十岁不算老,我爷爷快九十岁,还挺健壮呢。”这下可把老汉吸引住了。他跟着上门,来向陈老讨教长寿经验。他问陈老吃什么补品,穿什么衣服,甚至把床上的被子掀开,看看垫什么东西。陈老孙女笑着说:“有些人总以为我爷爷长寿有什么秘诀,其实什么也没有。年纪大的人,性情开朗,喜爱活动,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能健康长寿。”

陈老孙女说完以后,陈老眉飞色舞,发出一阵纵声大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激动地对我们说:“愿我有生之年,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兴旺发展而竭尽全力!”

4.陈鹤琴早期教育理论 篇四

(2009-12-14 12:17:46)转载标签: 早教

早期教育

育儿

陈鹤琴

民族早教 ▼

分类: 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学前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学前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学前课程实施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任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学前课程编制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它的指导性比较强,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先生指责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稚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这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父母等流弊。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幼儿教育之道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哎心沥血地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心去精心抚育儿童。他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承认。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陈老师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呜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问必签,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举例说:有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效外散步。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那个小孩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你要去看看吗?”说着就与他一同前往。到了,父亲对他说:“嗄!那个在空中的东西多好看。你看那个小孩手里捻着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好奇地去了,回来对父亲说:“是线。”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个风筝给他。第二天,还陪他到郊外放了风筝。陈鹤琴说,这种利用问难加以引导的方法,比“有问必答”养成儿童的依赖性来得好,它能使儿童得到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我们应当利用儿童的问难,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

▲十七条教学原则

陈鹤琴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5.读书心得――陈鹤琴之家庭教育. 篇五

陈鹤琴是我国早期的幼儿教育专家。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其中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根据对自己的儿子几年的观察研究,同时吸取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训而写成的。他认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家庭虽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父母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却是很多的。在儿童的身体健康方面,家长需要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穿衣、刷牙、洗脸、饭前洗手、午间睡觉、吃饭定量、便溺有定所等等。还要让孩子参加游戏锻炼身体,创造条件让他们画图、剪图、穿珠、浇花、玩沙等,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不主张让孩子过早的读书写字,而要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让孩子增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生活常识,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望等。同时,陈鹤琴也指出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他认为,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良好家庭气氛,不仅能向孩子进行积极的教育,也是孩子形成对人对事正确态度的重要因素和良好起点。

在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中不难发现,先生重视的不是孩子知识的获得,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如何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真正的促进孩子发展,使教育少走弯路,幼儿园的教育定位在哪里,承担哪些教育任务,与家庭之间应如何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以下就谈一点我的粗浅认识。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幼儿园的老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其更新拓展的的渠道以及多年教育大量孩子的经验,老师能发现孩子在同龄群体中的特殊问题,对孩子所处的发展水平衡量得比较准确,孩子的良好性格如勇敢、坚韧、沉着、好胜、好奇、善良等不是教得会的,需要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进行磨练,唤醒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所以需要通过家园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来达到。

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老师可以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老师对教育、孩子心理的知识是系统性的,而家长的知识零碎的、不系统的,所以为了家园合作能两条腿走路而不是残废,必须让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提高,以更好地贯彻教育目标的要求。首先,需要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应该是分工合作,家园合作呼唤建立这样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有责任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同时家长应当认清自己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要看到孩子既是自己的子女,也是国家的未来,自己有责任与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不放弃任何机会实施教育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融洽了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重要的使幼儿有了不同水平的进步,因此家园配合、目标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营造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教师是为了孩子,家长也是为了孩子,只要家园双方同心协力,一定能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实基础。让我们携起手来教育孩子,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和收益。《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一、作者介绍

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动人的故事,文末更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这本号称台湾版的「爱的教育」亦荣获年度中兴文艺奖。

二、文中分成五篇加以介紹

(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爱的溫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三、倪美英老师在序文中提到: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虛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賽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許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來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惭愧不已。

四、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題的美丽、可愛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決问題。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現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滿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須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6.浅谈陈鹤琴特殊教育的思想 篇六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中弱智儿童的教育也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它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们的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思想流传至今,成为如今特殊教育理念的重点,对如今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字:特殊教育

陈鹤琴

启示

一、被称为“妈妈”“外婆”的陈鹤琴以及他的特殊教育思想

陈鹤琴,著名的教育家,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中国的幼教之父”,他是一位男性却被人成为“妈妈”“外婆”,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慈祥的人。

在陈老先生的眼里,特殊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这也是陈老先生的特殊教育思想。

同时,陈老先生对特殊儿童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把低能儿童送到低能儿童学饺,聋哑的送到聋哑学校读书,这样因材施教,各得其宜,教育力量在这种地方就可以分外显出他的伟大来了。他也认为特殊教育并不是个人或个别单位的事,应当由国家来主办,从而带动一大批热心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机构、人员来增加投入,促进特殊教育的普及和基础建设;强调了要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确保其职责的落实,以强化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监督和督导,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特殊教育机构应当形成网状的布局结构,这既是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分别不均,也是考虑到确保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措施;加强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主张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附设特殊教育学校,如:①盲童学校;②聋哑学校;③残废儿童学校;④神经病儿童学校;⑤天才儿童学校⑥低能儿童学校。

二、对陈鹤琴先生特殊教育的评价

从以上的思想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陈老先生认识到了特殊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只有根据其具体问题进行帮助才会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才会提出对特殊儿童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鉴于早期人们将特殊儿童送到特殊班和学校里主要是感到孩子较可怜,带有很强的同情心,因此一些特殊学校成了特殊儿童的庇护所。陈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有这样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是很高水平了。他还力主要求在政府的教育部门设立专职部门和人员来管理特殊教育,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让更多的特殊儿童享受着和普通儿童同等的教育,这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即如何使特殊儿童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呢,这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西部地区许多儿童还不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在特殊学校里学习的儿童多数只能接受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即便是少数进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特殊儿童,其发展前景也不乐观。而另外还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混在普通儿童中,根本谈不上得到合适教育的问题。传统教育导致的应试弊端也影响了一部分优秀儿童的成长,许多有潜力的儿童由于没有得到合适的教育而表现平平。这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和观念落后,大量的普通儿童处于失学边缘,特殊教育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因财产国难,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发展特殊教育就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应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举办特殊教育机构,促进特殊教育加速发展。

三、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对现今的影响

从二十世纪中叶,陈鹤琴先生就已经认识到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施以适合其需要的特殊教育。他在关于特殊教育上的观点,以及贡献,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551所,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比1990年增加了4倍多,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而在这些特殊教育中我们依然采用了陈老先生的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同时开办学校。在特殊教育的学校里,每一所学校都秉承着特殊教育的本质:“育”与“爱”的有机结合的教育,努力的在孩子们的心中体现出陈老先生的“妈妈” “外婆”形象,让他们在爱的教育下,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的生活着。

在陈老先生的影响下,后人不断地发现中,也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儿童,如:网瘾、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等“问题少年”,为此我国也建立了不少这样的学校,帮助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广东阳光新希望教育学校就是经过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针对网瘾、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等“问题少年”进行以心理疏导为主、相应课程为辅的公益性素质教育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的方法等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教育转化课目,制订不同阶段的教育计划,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心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在现今的特殊教育的学校中,我们的观念是:残缺也是一种美,有月牙为证。面对残疾学生,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千万个你我的支持,就没有看不到的色彩,就没有听不到的音符,就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参考文献: 【1】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盛,《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2】熊利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成云,熊鸣婷;《从当代中国早期教育误区谈儿童学习障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严碧芳;《陈鹤琴幼儿教育科研观探寻及其启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沈玉林; 《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安徽省合肥特教中心实践陈鹤琴特殊教育思想的报道》 现代特殊教育 2003/02

7.陈鹤琴学前教育 篇七

一、陈鹤琴先生概述

陈鹤琴先生自幼就在其母亲影响之下, 以勤奋努力、报效祖国为自己的志向不断地严格地要求着自己。在其姐夫的资助之下, 于1906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 于1911年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并在同年转入北京清化学堂 (清华大学前身) 。他在大学期间, 活跃于校园, 不仅担任了校青年会干事, 还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特别是为失学儿童创立的义务小学, 这为他日后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石[1]20。1914年, 陈鹤琴先生清华学堂毕业之后, 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资格, 这更促使他下定决心去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陈鹤琴先生于1914年进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习;随后又于1917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主攻教育学及心理学, 并获得硕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期间, 他深入学习教育学,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 他长期从事师范教育与儿童教育工作, 在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幼儿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 其中“活教育”思想是其核心, “活教育”思想是针对中国旧教育“死教育”提出来的改革方法, 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期间受到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当陈鹤琴先生回国以后看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 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一代教育家, 他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对陈鹤琴的影响很大, 陈鹤琴把这句话改为:“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 因此也就提出了“活教育”口号, 他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国人如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 要成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五方面的能力, 要有健全的身体, 建设的能力, 创造的能力, 乐于合作, 乐于为社会服务, 为人民服务, 也就是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2]。

陈鹤琴先生热爱儿童教育事业, 他曾把刚刚出生的长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并对长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跟踪观察、实验, 以进一步地进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并于1923年, 在自己的家中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 这不但开创了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事业的先河, 同时, 也是陈先生儿童教育实践之所[3]33。他不仅将自家的客厅变成了幼稚, 还自筹各种教具与设备, 并同时接收了12名幼儿。陈先生自此, 更孜孜不倦、昼夜不息地开始了自己编制教材, 研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陈鹤琴先生的影响与推动之下, 社会各界人士也渐渐明白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并在陈鹤琴向社会募捐以及向政府争取补助之时, 也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于是, 陈先生又在鼓楼头条巷建起了一所幼稚。并提出了15条主张, 第一条便是注意儿童的健康;而课程则以自然、社会为中心, 并以游戏的方法去教导小孩子们, 并督促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等。

而陈先生在1935年当战争步步逼近时, 发表一篇《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 以倡导当时全社会、全民族关爱儿童、关注儿童教育以及维护儿童的相关权益。此文不但代表了陈先生的理想与抱负, 同时也代表了其欲为儿童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目标[4]45。

1928—1939年期间, 陈鹤琴先生先后创办、成立了七所小学 (包括幼稚园) 以及一所女子中学以及一些简易中学、夜校等。陈先生于1940年, 在江西泰和文江村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同时还附设有婴儿园、幼稚园以及小学[5]46。同时, 还另设有国民教育实验区, 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中级到高级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这不仅是陈先生对我国儿童教育上的贡献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儿童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在1943年日寇进犯时, “幼师”被迫从泰和迁往赣州, 同时, 在所有大中学校都处于就地解散的困境之中, 惟独陈鹤琴先生的“幼师”仍在坚持。陈先生在带领200多名师生跋山涉水向大后方转移时, 他曾说过:“我就是讨饭, 也要带着大家走, 一个都不能丢下。”当时的情景是催人泪下的, 也是陈先生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1940年, 陈先生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 并在之后的十余年间, 一直为“活教育”的理论建设、实践以及宣传进行着不懈努力。1947年, 陈先生还在上海筹建了特殊儿童辅导院, 以帮助、拯救更多的特殊儿童从疾苦之中解脱出来, 并使他们享受到特殊的儿童教育。陈鹤琴先生一生都在为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着, 在1982年12月教育家潘菽等去探望病重不能开口说话的陈先生时, 他还用笔在纸上写下了“我爱儿童, 儿童也爱我”, 这也是陈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 也是陈先生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的真实写照。

二、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精神

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做人, 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 并且强调这是中国教育的唯一特点, 不同于别的国家教育的特殊性, 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体系中以“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为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这里的“做”是陈鹤琴从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中发展而来, 强调做也就是为了确定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6]23。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游戏化、故事化, 幼儿还只是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子, 游戏就好比是他们的第二个生命, 儿童是接受知识的最初时期也是最佳时期,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动手操作的东西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做, 凡是他们能够自己思考的东西要让他们自己想, 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五官去感知世界, 认识世界;而不是从别人口中听来, 自己眼中看见,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活教育”中强调调动儿童的主体性, 其主要方法便是通过做, 让儿童自己动手去做事情, 儿童的注意力容易集中, 当他们认真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便会投入高度的注意力, 在此过程中, 儿童通过和事物的亲身接触, 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 享受发现的乐趣, 幼教工作的开展有其特殊性, 我们不能把儿童当做成年人的附属品。儿童虽然年龄小, 不懂事, 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尊重儿童, 理解儿童, 热爱儿童, 要将他们视为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 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活教育”的这个思想改变了以往老师把儿童禁锢在课堂上、幼儿园里的局面, 对我国幼教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7]23。

三、“活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儿童教育的影响

“活教育”是五四以后提出来的一项教育改革理论, 它旨在改革埋没人性, 死读书的传统教育, 它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 它的内容揭示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很多教育教学上的问题, 也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活教育”体系的课程论中提出大自然和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包括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应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的教学方法, 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幼儿园教育课程混乱, 教育上存在弊病的状况下提出的;“活教育”体系中的方法论则以做中学, 做中教, 做中求进步为基本原则,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并且提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活教育”中的目的论是做人, 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最基本的目的, 做一个真正的人, 热爱人类, 了解人际关系等, 做中国人要求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 热爱这片土地, 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同胞, 这表现了教育目的中的民族性, 做现代中国人则要求要有创造力, 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目光, 为社会服务的热情,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需求。而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全面发展, 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包括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方面, 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为国家培养出品德高尚, 富有理想、创造力,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比这两者可以发现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对“活教育”思想精髓的提炼, “活教育”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促进了近代的教育改革, 尤其是指导我国幼教改革朝科学化、合理化转变, “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 它是陈鹤琴先生一生研究的成果, 它里面的很多原则和方法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不同方面启迪着我国的近代教育, 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当学习和借鉴“活教育”思想, 并且不断丰富和完善它。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我国幼教奠基人, 20世纪40年代初, 他提出“活教育”理论, 这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就“活教育”理论对我国近代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活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2]李燕华.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4) .

[3]陈秀云.陈鹤琴与教育家精神[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 (2) .

[4]程远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述评及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2) .

[5]严碧芳.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述略[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1) .

[6]张延华.健全人格:陈鹤琴儿童教育观核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8.陈鹤琴学前教育 篇八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思想研究;30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72-03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他一生著述甚丰,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为新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对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对于推动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笔者对自1982年至今近三十年来有关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析,旨在描绘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的概貌,并讨论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而为推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

笔者先以“陈鹤琴”为搜索词、以1982~2011年为检索时间段,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共获得相关研究论文346篇,硕士论文11篇,博士论文1篇。笔者再以“活教育”为搜索词,搜索获得相关研究论文152篇。然后比照以“陈鹤琴”为搜索词查阅到的研究论文,剔除重合文献,又获得25篇研究论文。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到的研究文献逐一阅读后,进行编码分类,并利用Excel对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文献大半出现在其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前后的2~3年之间,笔者认为1982年至今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1982~1990年;阶段二:1991~2000年;阶段三:2001~2011年。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各阶段文献数量分布

如表1所示,三个阶段共有研究论文346篇,总体呈不断增加趋势。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各阶段研究主题分析

三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表2所示。进一步分析可看出:(1)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概述及其生平介绍的生平研究方面已有非常细致的研究成果。(2)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中的哲学基础,相关研究涉及内容包括活教育思想概述及其思想渊源,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与教学、师范教育等方面。近十年的研究则较多集中在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教改革的启示等方面。(3)家庭教育、领域教育、儿童心理及研究方法、特殊教育、比较研究、师范教育、玩具与游戏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太多。

深入分析三个阶段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第一阶段(1982~1990年)可视为研究的准备与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对陈鹤琴的追忆、缅怀以及思想概况研究的文章较多。偏重在对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但研究队伍尚未成形。开始探索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第二阶段(1991~2000年)开展过两次较大型的纪念活动,一次是1992年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一次是1997年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5周年。由此出现了有关陈鹤琴研究的热潮。这一阶段研究队伍有所扩大,研究领域相对细化,相关研究论著、论文大量出现。〔1〕第三阶段(2001~2011年)再次掀起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高潮。这一阶段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生平研究更趋全面系统,实践研究更加细化。受中国幼教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本阶段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影响的探索不断深入。

(三)研究人员分布情况

1.研究人员工作单位分布

研究人员工作单位大致可分为六类:中等和高等幼师院校、幼儿园、出版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教师进修院校等。总体上看,以中等和高等幼师院校为主,其次为幼儿园。

从三个研究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未署工作单位的作者较多,亲属、友人、学生所写的纪念类文章较多。第三阶段中等、高等幼师院校专业人员激增,这也许与第二阶段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大规模推进有关。第三阶段的最大特色是开展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的幼儿园教师人数激增。这也许不仅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有关,还与提倡“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有关。

2.研究人员地域分布

通过对研究人员工作单位所处地域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半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地区都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者,另有来自日本的研究者。虽说研究人员地域分布范围较广,但也有明显集中趋势,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研究者较多。

三、结论与讨论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30年发展概况

1.研究内容相对集中

陈鹤琴的生平、思想渊源探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教改革的指导意义以及有关音乐、美术、健康等领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也颇受研究者关注。

2.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30年来,有关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总体呈现为由单纯的回忆缅怀、史料整理与挖掘到史论结合的比较研究以及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当今幼教改革中的指导意义的深入分析,研究日趋深化。

3.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阶段一的研究着重在对陈鹤琴相关著作的解读以及子女亲属、亲朋好友对陈鹤琴先生的回忆和思想总结。阶段二的1996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由此出现了大量将《规程》精神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联系起来的研究。阶段三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由此又出现了大量将《纲要》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联系起来的研究。

4.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开展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的人员最初以子女亲属、亲朋好友为主,到阶段二、阶段三时,有较多中等、高等幼师院校专业人员和广大幼儿园教师加入。

(二)30年来,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相对集中,重复性研究较多。已有研究对陈鹤琴生平、活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成果较多,但对其思想渊源、形成机制等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其他如师范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玩具与游戏、教育科研方法等的研究有待加强。陈鹤琴如何根据“洋为中用”原则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研究相对零散,不够系统深入。例如,有关活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献虽多,但内容零散,不够系统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有脱节现象。

3.研究队伍较为集中,中西部地区研究力量明显薄弱。

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文献法为主,其他方法运用很少。

四、结语

目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在国际上已开始被关注。有日本学者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与日本幼儿教育专家仓桥惣三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有日本博士研究生以陈鹤琴为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因此,我们应深入开展对陈鹤琴学术思想的挖掘、研究工作。例如,我们要进一步厘清陈鹤琴教育思想与新教育思潮的历史联系以及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联系;梳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脉络,寻找学前教育学科形成的逻辑起点以及本学科各研究领域(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各领域课程与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相互作用、逐步展开的逻辑线索,从而为当前我国政府“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提供理论支持。〔2〕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办好学前教育,绝不能患上“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这正是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此外,他的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以及师范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以及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思想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亟需加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研究资料〔C〕.北京: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200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J〕.幼儿教育,2011,497/498(1/2):4-6.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hen Heqin’s Thought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Yang Yinghui, Zhang Yong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In the last 30 years since Chen Heqin’s death, the research on his thoughts underwent three phas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volved his life, educational ideas,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various areas, toy play, family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and application study, etc.;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increasingly rich in quantity and refined in quality with distinctive time specialty. However, repetition and disorganization in contents and monotony in methodology were detected in the research.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on Chen’s thoughts should be encouraged.

9.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比较 篇九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中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专家。陶行知和陈鹤琴就是其中的两位优秀教育家,他们在积极学习和吸取外国优秀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经过不断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思想。下面我就对两位教育家思想的异同进行一些比较。

(一)相同之处

1.都主张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教育

陶行知在《创建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当前中国的幼稚园有3中大病: 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他指出,应该把我国的幼稚园改革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陶行知也为这一目标努力了一生。陈鹤琴认为中国当时的幼儿园全是美式化的,所以要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真正以中国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

2.都主张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陶行知提出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先建立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 创造力的基础。陈鹤琴认为,幼稚园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所以说,习惯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的。3.都反对传统教育中的“读死书,死读书”的观点

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陶行知还 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他主张把旧传统教育中的“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方法转为着重培养学生的活的能力的轨道上来。陈鹤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所以要改变。

(二)不同之处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陈鹤琴的“活教育”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是教育的目的,它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两者相伴而生,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生活也时时刻刻需要教育。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陈鹤琴主张活教育思想,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2.关于教育目的论

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而陈鹤琴主张的活教育思想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而作为现代中国人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健全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够不断为自己的目标和国家的未来奋斗努力。其次是要具备创新的精神,教育应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能力。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儿童的创新精神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光要积极鼓励他们而且要努力地朝好的方向引导他们才能培养出儿童正面的创新精神。再次,还需要有建设的能力,要胸怀大志,在习得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学会一定的操作技能,要做到全方位发展。然后,还要有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教育工作者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助人为乐的品质,不能把幼儿培养成一个有能力但高傲的人。最后,要具备一定的服务精神。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有点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为他人服务的高尚情操灌输到他们心中,使他们成长为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服务。2.关于教育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他最早提出生活 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学做三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而且三者相辅相成。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做的实践是学与教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基础。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主张把活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并把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这四个步骤分别要求学生要先通过感官去直观地学习系统的知识,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鲜活的知识.然后阅读并研究相关的资料,融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别人的间接经验.之后才能进行自己的创作和发表.最后是师生间相互讨论学习成果,相互启发和鼓励,总结经验,臻于完善。3.关于课程论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说,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 围。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畴。这一点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相通之处。而陈鹤琴先生是强调要去活教材中学习,只有亲自接触大自然才能够真切理解书本知识。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4.关于教育思想的内容组成

陶行知和陈鹤琴两人的思想还各有侧重点。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普及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陶行知主张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并提出采用“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幼稚教育师资。然而陈鹤琴则主要研究家庭教育,并吸取他人教育子女的经验撰写了《家庭教育》一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上一篇:酒店文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农村宅基地管理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