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24-06-17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精选15篇)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一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规模越来越呈现出无限扩大的发展态势,人、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随着这种发展态势变得日益焦灼。注重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推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每一种文明的出现都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代替一种落后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影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最初的朴素而和谐的关系,二者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得日益焦灼。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视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环保型生产模式将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居民的生活之中。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在由人、自然、科学技术构成的系统里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承载能力,组织实施经济活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高新科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2.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盘锦市在各苇场逐步推广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新技术、新模式, 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现在已经实现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全覆盖”。为什么实现“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全覆盖、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从宏观上讲, “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是建立的一种“利用芦苇湿地的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漂浮植物等为河蟹的天然饵料, 河蟹的排泄物又是芦苇的天然肥料, 在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 通过自然建立的一系列的植物、动物食物营养纽带依次连锁关系”, 我们把它叫“立体生产模式”, 国际上统称为“循环生态经济模式”。从微观上讲, 通过“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大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1.科学合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是提高芦苇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盘锦市芦苇湿地土壤瘠薄, 芦苇生长对氮肥钾肥等肥料的需求量十分不足。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 河蟹的排泄物弥补了芦苇生长肥料不足问题, 是提高芦苇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2.科学合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是实现一水多用、再造一个盘锦芦苇湿地的唯一途径。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 不仅促进了芦苇生产, 而且增加了河蟹养殖收入。2011年, 羊圈子苇场职工柴福德利用700多亩芦苇湿地养殖河蟹, 河蟹养殖收入8万多元, 芦苇亩产达到500多千克, 实现了芦苇产量与河蟹养殖的双丰收。

二、盘锦市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发展趋势

(1) 在保持芦苇稳产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芦苇高产。近年来, 盘锦市芦苇产量停滞不前, 增产空间十分巨大, 价格不断攀升, 前景十分看好。辽宁振兴生态造纸有限公司, 现在每年需要芦苇造纸原料缺口14万吨;金城、省外对芦苇的需求量更大、价格更高。

(2) 在大养蟹的基础上, 实现养大蟹。近年来, 市场对河蟹的需求量逐步攀升, 一两半以下的河蟹每斤不足10元, 二两半以上的河蟹每斤30~100元。

据盘山县河蟹水产研究所调查, 一养殖户放养两种蟹种, 天然蟹种产成蟹125~150克, 人工养殖的蟹种则不到100克, 因为天然蟹种第一个秋令到扣蟹时每斤50~60只, 而人工养殖的蟹种很多都在每斤100~150只, 人工养殖的很少投饵, 肥满度不够, 加上5个月的越冬期, 蛋白质消耗殆尽, 在养殖期需要很长时间恢复体质, 他与天然蟹种比少脱一次壳, 因河蟹靠脱壳来增重, 脱一次壳可增重50%到一倍, 所以大蟹种和小蟹种, 到性腺成熟时相差甚远, 所以投放大蟹种和天然蟹种是“养大蟹、养好蟹”非常重要的环节。

2. 主要问题

(1) 上水不排水, 我们把它叫不换水, 水质变坏、发臭, 河蟹长不大, 芦苇没重量。同时为狭叶香蒲等水生植物提供了繁衍、蔓延的条件。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河蟹生长需要活水, 只有流动的水才能促进河蟹的脱壳次数, 从而获得较大的个体和较高的河蟹产量。长期积水会使水质变坏, 产生硫化氢气体, 积水时间过长给狭叶香蒲和达氏香蒲促成生长环境, 如不及时排水会造成杂草的衍生蔓延。

(2) 芦苇湿地没有养殖环沟, 即使有环沟的地块, 淤积严重, 河蟹活动空间小, 影响了河蟹的正常生长。苇田养蟹是一个独特的养殖环境, 环沟是给河蟹营造觅食、活动和抵御天敌的空间, 没有合理的养殖工程是不能进行河蟹养殖的, 即使有环沟, 必须保证宽5米, 深1.3~1.5米, 投苗前清除淤泥, 进行药剂消毒, 为河蟹营造清新的生态环境。

(3) 水源污染严重, 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漂浮植物数量明显减少, 对河蟹养殖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水质的污染和掠夺性经营, 坑塘年年见底, 塘内野生鱼类明显减少, 特别注意上游农业排水及工业污水的监测, 防止农药和重金属含量超标, 为河蟹、小型鱼、虾, 浮游生物漂浮植物及藻类植物的生长, 提供标准水源, 每次灌溉要严格监测。

三、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促进芦苇生产、河蟹养殖的持续发展

1. 选择优良扣蟹种苗, 合理投放扣蟹数量

优良的种苗是高产的基础, 选择种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体质健壮无病害、无残疾。 (2) 表面光滑肥满度好。 (3) 规格整齐翻转力强。

目前盘锦市苇田养蟹在亩投放量上还没有成型的模式, 总体来讲就是要因地制宜, 合理投放。目前认为管理条件好的苇田投放80~100只/斤, 100~125克/亩为宜。

2. 选择优质水源, 科学合理上水, 及时换水 (排水) , 为芦苇、河蟹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源环境

(1) 对绿色、红色等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 不能灌入芦苇湿地河蟹养殖区, 对河蟹生长十分有害。

(2) 河蟹养殖水质含盐量在5‰以下为宜, 盐度过高河蟹脱壳缓慢, 性腺成熟加快。p H值要求在7.5~8.5之间, p H值过高或过低对河蟹养殖都有危害, 最佳的方法—及时换水。p H低于7.0削弱河蟹血液载氧能力, 造成河蟹生理缺氧症。在采用生石灰泼洒消毒时, 应避开脱壳期。p H高于9.0时导致河蟹鳃部腐蚀, 使河蟹失去呼吸能力而死亡。降低水体p H值, 可使用醋酸调节的方法, 根据水的深浅程度确定醋酸数量, 在水深一米左右的情况下, 一般每亩施醋酸1000克。

(3) 水中的溶解氧在5~8毫克/升适合河蟹生长, 溶解氧高于8毫克/升对河蟹生长无危害, 在4毫克/升时轻度缺氧, 河蟹不至于死亡, 但生长速度会减慢;当水中溶解氧低于2.5毫克/升时河蟹开始上岸;当水中溶解氧低于1.5毫克/升时开始窒息死亡。在人工养殖河蟹过程中, 必须掌握河蟹养殖水域中溶解氧的变化, 如果发现缺氧时, 最佳的方法及时换水, 没有条件的适时施用增氧剂。

(4) 河蟹生长对p H、溶解氧的要求, 也符合芦苇的生物学特性, 对芦苇生长非常有利。科学育苇与河蟹养殖都需要优质水源, 充分利用桃花水、雨水、汛期的洪水。在水的管理上要科学化合理化, 即利于芦苇生长又要满足养殖需求, 科学的安排好芦苇生产、河蟹养殖灌、排水的关键时期。全生育期采取浅—深—干 (春浅、夏深、秋干) 的管理模式。

早春灌溉和立秋排水, 也就是浅和干两个时期育苇与养殖的关系, 因为这两个时期是涉及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最关键时期, 第一时期早春灌溉, 3月中下旬, 灌水深度5~10厘米, 5天后排水至养殖沟齐平, 田面无积水, 促进芦苇芽齐芽壮。待水澄清后再投放蟹苗。第二个时期立秋排水, 8月8日将塘内水排至养殖沟齐平, 一周内排完。一是促进芦苇纤维素的形成, 增加骨重提高产量, 俗称芦苇发飘百分之九十与秋季排水有关, 特殊年份是由于低温寡照造成。二是促进秋芽萌动为下一年芦苇生产打好基础。

3. 选择沟虾、漂浮植物等生物, 增加河蟹食物链,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三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经济模式

选择分析

资源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预测表明,在未来的30~50年内,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人口众多使中国的人均资源量低下。其次,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经济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2002年较1989年废水、废气排放量增长1.2倍、1.7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增长1.7倍。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

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

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负荷强度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结果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而垃圾和污染却日益增长。当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和瓶颈制约因素。联合国规划署2002年发布的《全球经济综合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传统的线性经济方式进一步导致环境退化和灾难加剧,对世界造成了6 08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此前40年中的损失总和。

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推进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

树立节约资源的个人生活风气

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行为和为消费服务的行业,如零售业、旅馆酒店业、餐饮业等,都应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改变其方式。首先是提倡在消费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反对铺张浪费,并重视源头控制;其次是要重视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废弃物,实施全民的自觉行动和经济有效的管理系统;另外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从21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世界各国开始推行清洁生产。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陕西、辽宁等省以及沈阳等城市制定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有5 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数百种产品获得环境标志。清洁生产着眼于污染预防及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使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降到最低。

区域生态系统内废弃物的相互交换

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他们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 4个厂为核心,企业之间通过贸易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起了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不仅降低了治污费用,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发展其他新型资源节约型产业

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环境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废物的回收利用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的毛销售额高达1 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高达370亿美元。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技术经济制约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难点

推动资源节约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从1990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从1.18亿吨到2.35亿吨),天然气增长92%(从114亿立方米到277亿立方米),钢增长143%(从0.67亿吨到1.63亿吨),铜增长189%(从72.9万吨到211万吨),铝增长380%(从72.4万吨到354.5万吨)、锌增长311%(从36.9万吨到152.3万吨)。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只有通过把迄今为止的工业经济单向发展模式,改造成为拟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从技术和经济上解决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成为关键。

政府的法规制度建设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取得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初步实践基础上,必须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订《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

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都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的企业、政府、审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方法。

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

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四

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 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把我们的生存空间看作是一个宇宙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头资源量非常有限,怎么样使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解决,这个办法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一个是减量化原则,第二个就是再利用原则,就是我们产生的废物要进行再利用,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利用,第三个是循环利用,要形成一个生物性质的一个循环链。这样的话它主张在生产和消费中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所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率和高循环率的特征,让所有物质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型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社会具体实现的一个手段。

自从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只到最近十多年才引进这个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中国从自己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了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发展,努力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基础条件。要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考虑广大贫穷国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气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缩小日益拉大的南北发展差距。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应该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加对他们的不附加条件的官方援助;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挖掘市场潜力,使发展中国家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改革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消除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推进南北对话,同时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减少经济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第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否则,将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最终也会危及发展本身。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

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促进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

第四,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广泛分享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的经验,加强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对推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要通过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建设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亚太经合组织应该继续推进茂物目标的实现,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亚太经合组织原则,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各国企业界的交流,支持企业更加主动地开拓对方市场,积极探索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扩大相互投资。要扩大国际经济决策的基础,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和合作。

5.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创新 篇五

颜汉

【摘要】随着南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这些矛盾,南海区积极在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南海区;循环经济;成效;实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从化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出发,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展开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在企业层面,主要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在区域层面,主要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产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社会层面,着力抓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

循环经济理念的清洁生产其根本目的是节能、降耗、减污,实现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减量和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

例如,广东省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各环节中,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该公司研发的超薄瓷板的厚度仅3至6毫米,长达1800毫米、宽度800毫米。与同类产品相比,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了50%以上,节约了大量的原料资源,降低了生产能耗,实现了减量化、降能耗。同时它还具有重量轻、无辐射等优点,节约了运输和建筑的成本。其次,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抛光尾泥废物资源化,将以前被抛弃的陶瓷生产中产生的抛光尾泥作为塑料、橡胶中的添加料,不仅减少了陶瓷行业产生的废渣,而且大大提高了陶瓷尾泥的利用价值,降低塑料、橡胶产品的生产成本。再次,该公司不断改造能耗大、效率低的生产线,并投入资金为陶瓷喷雾塔增加脱硫设施,建立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

又如,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程控制,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扬弃了传统的污染末端治理的弊端,而且大大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从2004年底开始,该公司投入40多万元建立了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的污水可用来浇花、养鱼。而与陕西某

原料供应商合作开展的荧光粉尘回收利用项目,使1公斤粉尘生成0.8公斤成品,仅此一项,公司每年的运营成本就节省了125万元以上。

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既实现了节能降耗,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企业与社会“双赢”。到目前为止,南海区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有5家,授予“佛山市环境保护模范企业”称号的企业有15家。

二、在区域层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在区域层面上,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废弃物交换建立的生态产业链,是在企业群体之间实现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

南海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根据循环经济想念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产业园区。该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园区通过引入资源再生企业,回收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料进行资源再生,然后再为园区内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这种物质的闭环循环和能量逐级利用,使园区 内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废物得到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了最低。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钢铁板材——钢铁加工——多级利用——废金属回收——加工处理——金属原材料”和“ 废PET塑料瓶——加工处理——塑料原料——塑料产品” 以及“陶瓷产品——陶瓷废料、粉尘——环保砖”等多条循环再生产业链。如佛山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利用周边10多家塑料制品厂、鞋厂、包装袋厂等塑料制品企业产生的边角料和废次品,每年实现废物再生利用2400多吨,用于生产工业包装领域的Stek索带,公司不仅实现了变废物为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约成本90%以上,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在社会层面着力抓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再生是新世纪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进程中的革命,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向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结构转变,是21世纪的潮流。南海区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以短缺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加强对废旧金属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南海区金属的需求量每年达到200万吨,但南海区同时也是金属资源奇缺的地方,巨量的金属需求与自身资源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缓解?南海区从自身短缺资源出发,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缓解金属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南海区从事再生金属回收分拣的企业有100多家,进口废五金类废物加工利用的定点企业23家,与再生金属相关的企业达2000多家,每年从国外进口及回收废旧金属量超过100万吨,提供再生金属50万吨,现已形成了进口、回收、拆解、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金属回收规模和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前列。废旧金属的进口及回收利用:一方面补充了原材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采用电解方式冶炼一吨原生铝需要

耗电约1.5万度,而以废旧铝制品为原料炼制的再生铝,每吨再生铝只需要20度电,同时整个过程还节约10.5吨水,11吨固体材料。考虑到综合成本,每生产一吨再生铝比生产一吨原生铝费用节省40%--50%。同时,再生金属对于环境的破坏也降到最低程度,如果采用矿石冶炼金属,不但矿石开采会造成环境破坏,在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但是进口及回收废金属可以通过拆解直接获得金属原料,省去了开采和冶炼过程,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及污染。

2.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南海区市政管理局为解决垃圾占地和污染土地资源问题,兴建了狮山垃圾焚烧环保发电厂,该电厂每日焚烧400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产出约4000万千瓦时的电力资源,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使垃圾减容量达9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

(二)加强环境保护

1.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南海区对污水的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企业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目前区内不少陶瓷、造纸企业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实现了污水回用。特别是陶瓷行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上做到废水的零排放。二是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如对纺织印染行业,南海区在西樵科技工业园A区建设纺织印染行业集中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实行“统一供水、统一供汽、统一污水处理”。三是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河涌的污染70%来自生活污水。为治理生活污水,南海大力兴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全区有10间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3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为70.1%。通过对污水的治理,全区COD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河涌水质有很大改观,河涌“又黑又臭”的情况得到改善。

2.加强对河涌环境的整治。在河涌环境的整治过程中,南海区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清理河面及两岸窝棚、违章建筑和违章养殖场,清理河涌淤泥;二是引水冲污;三是关闭、取缔和搬迁河涌两岸污染企业;四是美化河涌两岸景观。到目前为止,南海区在辖区范围内共整治河涌17条,完成整治长度79公里,完成率达89%。共清理禁养区的养殖场几百个,关闭、取缔、搬迁两岸污染企业几十家,美化绿化两岸景观十多公里,部分地区河涌已恢复原貌,河涌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3.积极推进城乡生态工程建设。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南海区积极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对全区进行生态功能规划;二是积极推进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建设;三是大力造林绿化;四是建设自然保护区。

4.大力控制和削减工业废气总量。近年,南海区对辖区内有色金属、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进行了专项治理,先后依法取缔和关闭了930多家效益低下、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熔铸厂、红砖厂和土法电镀厂等“五小”企业;完成了83家陶瓷企业的除尘脱硫工程和71家铝材反射炉烟气整治;建成4套废气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整治了国家、省考核的167家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关闭了桂城、大沥、盐步三家小

电厂,使电力行业每年削减二氧化硫7635吨,促进其它电厂的脱硫及清洁能源替代工作,严格控制燃料含硫量。

5.调整产业结构,严把项目入口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南海实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器件、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环保节能高新技术产业。如引进台湾奇美TFT-LCD(液晶薄膜显示器),其面板比普通的面板薄20%,能耗比同类产品下降10%,且该项目第一期投资为3.6亿美元,最终投资20亿美元,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超过100亿美元,并能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

三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审批,提高园区环保门槛。对新进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三个一律,三个不准”、“三个不批”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上马。

6.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南海区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反映的情况和群众举报的线索,对查实的排污企业进行从严从速处理。对部分企业在节假日和夜间逃避环保部门检查,存在违法排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铁碗”整治。同时,推行有奖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发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打击非法排污。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初见成效。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废物资源化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明显加强。

6.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六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胡鞍钢指出: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ohn Knott of Charleston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回归一种结合新技术,对气候、地理、文化影响良好的发展方式”。显然,“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

绿色发展中“绿色”的涵义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观包涵着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负有的责任,另一个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绿色发展的涵义包涵着多方面的内容:(1)社会、经济、环境复杂系统之间保持平衡;(2)世界能源具有有限性;(3)城市建设者、决策者、管理者、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承担;(4)维护人类代际平等;(5)尊重人类的同时也尊重自然;(6)将能源高效利用、弹性设计和可循环使用的材料相结合;(7)保护城市居民不受污染物危害。

人类社会是在同环境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区别不大。那时的人类主要是以生活活动,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利用环境,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那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乱采乱捕,滥用资源,从而造成生活资料缺乏引起饥荒。为了解除这一环境威胁,人类曾被迫学会吃一切可能吃的东西,或是被迫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学会适应在新的环境中生活的本领,逐步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性,开始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以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近代大工业的出现,使原来建立在个人才能、技巧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逐步被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了环境中物质的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如果说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在生产和消费中所排放的“三废”是可以纳入生物循环而迅速净化、重复利用的话。那么工业生产则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将大量深埋在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以及将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投入到环境之中,产生的“三废”中的大多数是人类所不熟悉、难以生物降解的。因此,相对于农业来说,工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以环境污染为主,是范围较广、影响较深远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就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以资源的形式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其间产生的“三废”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同时人类还通过消费活动再以“三废”的形式排向环境。因此,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消费活动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也无不影响环境,其影响的性质、深度和规模则是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受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且更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毕竟是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属性和人类的主观要求之间,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和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但如果这种矛盾全面和尖锐地产生和爆发,则将形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及自然和生态,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支撑生命和生物体,包括居住于其中的人类。与之相联系的一个确定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都与世界的生态现状相联系。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警告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毁坏地球,我们将会有悲惨的遭遇。人类导致了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将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的灾难,比如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的破坏性的风暴,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皮肤癌,稀缺的自然资源引发的战争等等。一项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我们人类准备接受的痛苦和生物贫困的程度,我们仅有一代或两代(20-40年)的时间来改造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我们的世界都处于普遍的生态衰退的状态中。

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对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做一次全面的反省。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运行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图,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企业层面(小循环)、区域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实践,即生态经济效益的理念和实践。它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人手,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这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具体落实在产品的绿色化和企业、产业的绿色化,也就是实现绿色发展。

包装工业也同其它工业一样,在促进商品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保护产品,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浪费,具有环境正面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产品生命周期短,多数产品一次性使用后即成为废弃物,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2)随着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包装废弃物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在重量上占到1/3,在体积上占到1/2;在我国,重量上也已占到15~20%,在体积上占到30%,包装废弃物年产生量达到0.4亿吨;在包装废弃物中,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更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后者通过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食物链,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具有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3)由于实行粗放式生产,所以包装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出“三废”,尤以纸包装的制浆造纸生产、金属包装的涂装及打磨工艺、玻璃包装的熔融成形、塑料包装的原料采掘为甚;(4)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需要占地,欧美等国最初均在山谷和凹地建设填埋场处置垃圾,但是年复一年,可供填埋使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无法继续消纳如此多的包装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包装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总产值在我国40个行业中已居第15位),必须大力克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作法,努力实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包装材料,尽力减少对环境的“三废”排放;同时坚决纠正过分包装,大力开展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让废弃资源再资源化,努力延长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包装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实现绿色包装和包装业的绿色化发展。

2.1 循环经济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循环经济的理论意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从经济伦理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转生态中心主义,体现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化:即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到协调自然,从环境屈从、环境破坏到环境友好;从经济增长模式层面,在要素投入上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从财务资本节约型到自然资本节约型;在经济效益上从粗放式的价值转移到集约式的价值创造;在经济形态层面,从物本经济转变为人-自然为本的经济,从生产经济到服务经济;在技术运用层面,着重强调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和生态化。由此可见,资源减量化不是简单的减物质化,而是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和经济学理念的全面和深刻改变。

2.1.2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生态思维作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它强调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开放性 我们通常把循环经济称之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体现的是一种闭合喜欢理念,但实际上循环经济的这种闭合是从微观角度或小范围角度而言的,循环经济具有开放性。

2.物质流动的多重循环性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

3.科技的先导性 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支撑为先决条件的。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绿色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4.综合利益的统一性 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在获取等量物质和效用的过程中,实现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最小化、向社会提供的效用最大化、向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调统一。

5.全社会的参与和全人类的合作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要使其发展,光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上的保障,以及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通过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全民参与,才能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循环经济涉及的是资源环境这一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全人类的通力合作。

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的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大系统分析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使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任何经济生产都需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也是一定的,如果不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

2.实现绿色核算的原则

绿色核算是把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联系起来,将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双向影响纳入到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形成与原财务核算体系对应的绿色核算体系。在进行绿色核算时,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生态成本两个方面,生态成本主要由环境资源耗减的评估价值量、环境保护费用、资源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方面组成。

3.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并且倡导尽可能多利用这些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4.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

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目前称为高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量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

5.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

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6.建立绿色GDP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原则

建立企业污染的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体系,即从工业增加值中减去测定的与污染总量相当的负工业增加值,并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来核算。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新的大污染源的产生,并有效制止污染的反弹。7.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

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或者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随着循环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说法,如“4R”、“5R”、“6R”原则,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重组化”等,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但它们都只是“3R”原则的变体,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3R”原则更具基本性和普遍性。

2.2 可持续发展

2.2.1 可持续发展定义和内涵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吸收了人类的废物并重新补充自身。现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技术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正在耗尽地球的承载能力。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灾难,促使人类深刻反思。1962年著名的自然历史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了令人深思的《沉默的春天》,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其中指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政策,人类社会的增长会遇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到最后将导致社会的大崩溃。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我国学者比较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并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可持续性和发展。持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者保持继续提高。对于资源和环境来说,持续指的是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应该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2.2.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首先,可持续发展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与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其次,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或者生态问题,而是三者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最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某一种经济活动永远运行下去,而是要求不断地进行内部的和外部的变革,即利用现行经济活动剩余利润中的适当部分再投资于其他生产活动,而不是被盲目地消耗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长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可以实现连续不断地增加或者保持。2.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只有当全部资本的存量随着时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如果获得收益的过程是通过使环境付出高额代价才得以实现,那它就不是可持续的。联合国环境署研究认为,可持续性需要;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资源。正如原世界银行行长巴伯有一句精炼的话: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俩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因此,循环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方法和首选模式。而其基础和根本是实现产品绿色化和企业、产业绿色发展。2.3包装业绿色发展

2.3.1绿色包装的定义和内涵

7.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七

1 化工行业特点

化工行业涉及门类广, 种类多, 而且化工行业直接接触原材料等资源, 在生产与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料, 而这些都需要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等条件进行处理, 产品的加工与处理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社会的安全等问题。加上我国的化学工业相比国外相对来说较为落后, 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比较的薄弱, 技术的落后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及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而且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 就是极大的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 而做好环境保护就是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但是我国的生产技术落后等, 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 这首先需要国家干预, 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但是政府只将宣传口号做到实处, 还有很多的环节宣传力度不到位, 收效甚微。

在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件比较难以实现的问题, 因为化工行业涉及资源众多, 而且在技术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加上我国目前还是缺少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 如缺少低耗能的先进工艺技术、废物利用及三废治理技术和产业链之间的连接技术等, 使得我国在化工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还是比较薄弱的。技术难达标, 落实到实处更是难上加难。

3 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3.1 加强环境立法与政府扶持

面对化工行业的高能耗, 高污染, 我国应该加强环境立法, 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要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多下功夫, 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法规, 如制定高能耗的市场准入标准, 做好环境污染的指标控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政府应该做好干涉与扶持力度, 做好企业循环经济的大力宣传与开展, 不仅宣传口号要落实到实处, 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提升企业与人民的觉悟性, 要让企业与社会人士都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 形成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共建设氛围。政府应该拿出应有的强制态度与鼓励作风, 对较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要严格制止。

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促进循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这需要化工企业等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与现状等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再分布, 要从长远利益考虑, 对现存工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改造。这需要国家的扶持与政府的资金建设投入, 这是一项耗费资金的工程, 但是后期的效果绝对是显著的。

3.2 做好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

面对化工行业的高能耗与高污染, 我国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技术与手段, 企业在生产与加工环节, 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与技术, 聘请国外优秀专家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与经验分享, 企业要投入循环经济的建设力度, 大力促进化工企业能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避免资源的浪费。我国很多的资源如石油, 煤矿等资源稀缺, 更应该在技术上进行精进化加工。同时可以重点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发展, 做好化工相关技术的发展, 最好能够形成相关产业链接技术, 形成一条产业链, 做好创新能力与技术的发展, 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好, 才能让资源源源不断的为人类所使用。提升化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引导化工行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促使行业发展更上一台阶。

3.3 推广化工园区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化工行业要多一系列的原始资源等原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 产业链条涉及很多环节, 所以建设化工园区产业基地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 避免资源的浪费。最主要的是进行一条龙服务。园区基地可进行资源整合, 做好原料的加工与处理, 产业项目规划与建设, 物流输送, 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循环经济技术开发, 园区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的一体化建设, 将园区基地建设要更优化的发展目标迈进, 做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最终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 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发展。

4 结语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路程, 不仅需要企业的自觉, 更需要国家干预, 政府扶持, 以及社会大众的认知与积极参与, 做好宣传力度, 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引进先进技术与经验, 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基础的建设与发展等,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 促进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云莉, 罗俊韬, 孙嫩霞.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大型煤化工装置探讨[J].氮肥技术.2011年02期.

8.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一)制度支撑

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二)管理支撑

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三)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四)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九

(一) 设计概念的创新与转变

“设计”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它代表一些列行为;作为名词,它代表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单个产品的色彩、造型的改进,而开始对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是求新的,是指向未来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存方式,引导人们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如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而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从最初的构思,到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乃至销毁再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等因素的考虑。1992 年,约翰·沙利文与Keurig 咖啡公司一道开发了 K - cup 胶囊,这是一种一次性速溶咖啡胶囊,因为携带和冲泡非常方便,在欧美各种公共场所大量供应。不仅可以快速冲泡各种口味的咖啡,现在还可以冲泡各种口味的茶、饮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绕地球10. 5 圈。沙利文说,他为发明这个东西感到后悔。

因此,工业设计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流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息时代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谋事,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侧重于设计的上下游研究和设计过程、方法的把握,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目前,新媒体、电商交互设计成了时髦标签,乱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设计的本质仍然是解决问题。商业与技术只有被设计制约后,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调查,用户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来。

而设计是预示趋势与未来,是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工业设计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材料、产品制造过程、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废弃、产品废弃物的再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设计。

(二) 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外部支持

许多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的国家设计委员会、日本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韩国的设计振兴院。中国也认识到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

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具体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将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引进到特定场所,形成创业产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

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意见及相关政策,形成推动工业设计良好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上鼓励自主创新、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对重大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要进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并有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设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和聚集优秀的设计人才,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要加强保护。政府为主导应多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

年 5 月 19 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发布,目的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它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在规划的战略任务中可以明确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规划计划给予制造业战略支持与保障: 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组织实施体制、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制造业的要求和影响,并引导着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2. 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加强内部管理

虽然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有很多外部障碍,但中国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企业渴望创新,期望通过创新企业得以高速发展获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仅仅停留在对现有产品的小规模修饰或简单的改进,不能进行有突破性的产品创新。

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产品开发流程,或者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没有按照产品开发流程进行设计开发,往往是主观臆断或一家之言,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用户研究,不了解用户需求。因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在产品的研发上,却鲜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是一种偶然。

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建立在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流程来进行,必须要有设计评价程序和机制来监测和减少创新的风险,在企业的组织成员中要有设计管理岗位和人员,必须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设计相关知识,协同创新。企业内部适合设立扁平化的组织方式,方便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保障。

3. 设计思维方法的创新与转变

柳冠中先生对工业设计的本质做了更深入的阐释: “工业设计是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产业机制进行创新,引导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发展,”.基于对设计本质的认识柳冠中先生提出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的解决问案。“事理学”是一种系统认识事物、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重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引导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这就是“设计事理学”,是设计方法论,是设计思维方法,是设计具体的“物”转为研究“事”的思维方法的转变。

“可持续设计”是循环经济在设计上的体现,它是符合社会、经济及生态学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方针的设计方法。生态或“绿色”意识的传播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国家,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不再是消费水平,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不要购买违反道德的产品。

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意识到广大的社会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责任。英国慈善商店居全世界之首,70% 以上的英国人曾向慈善商店捐赠,65%以上英国人曾在慈善商店购物。慈善商店是二手杂货店,里面的货物由捐赠得来,五花八门非常齐全,所得的资金必须用于慈善事业。截至 年底,全英共有 9,500 家以上的二手商店,伦敦有数百家。近20 年总量持续增长, 年是1992 年的 2. 72 倍。大机构如 Oxfam,British HeartFoundation,Cancer Research,Age Concern,这些商店的货物 87%来自公众捐赠,少量自行购入(主要是公平贸易产品、慈善组织自制纪念品) ,超过90% 的英国人认为处理旧衣物的最好途径是捐给慈善商店,这些二手物品包括衣物、书籍、玩具、装饰品、厨具、影碟、CD、床上用品、电器、家具等等。

如英国最大的品牌二手商店乐施会(Oxfam) ,还设立了二手改造工厂(Oxfam Wastesaver) ,Wastesaver是乐施会专用织物回收工厂。这些织物包括不能被直接销售的纺织品、二手服装和鞋,分拣后以不同形式再利用。这些二手衣物一部分被送往床垫公司和屋顶翻修公司做填充物,一部分被二手改造工厂进行改造。有三类改造途径: 一是如 SE-QUEL、著名设计师 Katie Shillingford 等热心环保的设计师; 二是如 NoLoGo 团队,是 Oxfam 自己的设计师志愿考察团队,改造后的衣物在 Oxfam 的二手商店销售; 三是和当地大学合作,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做课程设计。经过改造后的衣物重新变得时尚,而且价格实惠。

在北欧,几乎所有成功的设计和品牌都会强调环境和社会责任。无论是用户体验,材料选择还是生产流程控制,北欧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并且在全社会深得人心。在瑞典,不管企业大小,几乎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商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驱动力,在公司网站的主菜单里总要一项,叫环境政策,CSR 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这样的策略执行得当,就会产生更有自豪感的员工,满意度更高的用户,最佳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最大幅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产品设计师在不断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和耐用性,使设计消费产品的过程从对环境有破坏性倾向转到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尽可能地突出“自然”和“绿色”的主题,将自然状态对心理上的影响,通过具体产品的简洁抽象的形态传达给使用者,让他们在对产品的感知中享受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生活乐趣。

10.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十

倡议书

二OO九年十月二十日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它不仅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优化能源结构、扩大低碳产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近年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务实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1涌现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典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创业就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发动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人有关,必须开展全民行动。节约能源,人人要出力,人人也都能用上力,这是我们取胜的法宝。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各地各行各业每个人都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召开《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座谈会全体与会人员一致倡议:

1、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又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安

2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去。

2、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讲话,以国家主席身份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讲话和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2009年7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安徽考察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讲话;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12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的讲话。结合安徽实际,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王金山书记今年8月在省委中心组学习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讲话精神和王三运省长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讲话精神,提高认识,把握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3、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各地各行各业都要按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原理和原则,努力找出各自的薄弱环节,确定主攻方向,发扬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为建设两型社会探索新路子。

各地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

3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积极开展城市、企业、家庭各个层次的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突出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

各企业要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低碳工艺和低碳产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农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进一步普及推广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农家肥、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推进秸秆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森林碳汇。

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发挥各自专业和技术优势,瞄准经济发展方向和企业生产需求,针对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中的链接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要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生产率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地位。组织对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能源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在能源科技上取得新突破,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各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广泛深入宣传,动员社会各界

4力量,组织广大群众踊跃投入到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大潮中去。

11.苏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篇十一

一、生动的实践

近几年来,在苏州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变废为宝”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常熟市汽车饰件厂,通过采用专利技术,每年消化掉当地服装行业产生的数千吨废弃边角料,生产出多种汽车内饰件,为国内众多知名汽车生产企业配套;在昆山市,出现了20多家专门消化当地200家IT企业产生废物的企业,其中有一家昆山中环实业有限公司,每年可以利用废液生产出再生蚀刻液产品1.6万吨,返回给上游企业继续使用,同时还可以生产出硫酸铜产品6600吨、氢氧化锡300吨;在苏州高新区,13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采购行动,各种线路板、电子终端产品、注塑件、包装箱等关联产品在企业间形成生态循环,初步形成了“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废水代谢链”、“佳能-金钟默勒废物塑料代谢链”等生态工业链……不久前,苏州生活垃圾发电厂正式并网发电,每天有1050吨垃圾被投入焚烧炉里变成绿色电能,由此开始,苏州市区将近一半的生活垃圾都将以焚烧发电的方式变废为宝。

据市统计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以来,苏州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出现了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的向好趋势。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06年以来为0.3吨标煤,比上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

二、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苏州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城市,近年来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的阶段,面临着历史上外延扩张型增长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资源制约加剧、能源瓶颈突显、环境负荷加重、人口压力加大等等,要求苏州必须及时从战略上,体制上,机制上,以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客观要求,又是苏州争创新世纪发展新优势的历史性选择。

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决策,选择以循环经济为载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平台。2002年8月,苏州市政府就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县级市、区及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苏州市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暨发展循环经济试点领导小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统一认识,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近年来,苏州市采取了传媒宣传、会议集训、党校上课等多种形式,向各级领导、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等,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的理念、特征、实现形式等系统的内容,使不同层面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循环经济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互动,公众行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局面。二是编制规划,为发展循环经济描绘蓝图。2004年,作为《苏州市生态市建设纲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并付之实施。苏州下辖的5个县级市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也相继编制和实施了具体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就从总体上保证了苏州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规范性、前瞻性。三是培育典型,使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可操作性。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苏州着力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全方位推进

近几年来,苏州市从点、线、面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而使循环经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效益的全社会行为。

(一)在企业层面上

苏州市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等,使试点企业的资源、能源得到梯度利用和循环利用,尝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甜头。至去年底,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新增253家,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新增80家,31家企业被树立为省发展循环经济示范点。

(二)在区域层面上

苏州市彰显开发区的主力作用,通过构建工业生态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排放最小化。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加快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苏州高新区、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在社会层面上

苏州市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率先组织成立了市循环经济推广中心、全国首家国际环保技术交易中心,构建了循环经济技术、产品、信息交易服务载体。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完成一期建设,46家中外环保企业入驻,成为一个环保科研、培训和产业于一体的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生态化改造。与此同时,苏州市努力激发公众的主人翁精神,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15个省级“绿色社区”,5所国家级、54所省级“绿色学校”。苏州市还积极引导循环经济向农业、服务业领域延伸,在全市4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全面开展ISO14000环境体系论证,提高旅游区环境质量等。

四、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将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20%;有效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5%;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努力实现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

为此,苏州市在生产环节,将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采用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现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志、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进城市生活节水管理、污水再生利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做好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开展循环经济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区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强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4项,投资23.6亿元。

今年,苏州市将新增100家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新增1000家通过完成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完成28家省环保厅下达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任务;启动苏州市静脉产业园建设,努力实现区域内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新增15个国家环境优美镇、30个省级生态村,50个省、市绿色社区,50个省、市绿色学校,10家省、市绿色宾馆,1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的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12.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十二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再加上部分地区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采, 加剧了能源危机, 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同时, 各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因此, 要想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加大对各地区, 各企业内部的改革, 以及创新技术的指导, 走一条既保护环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 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势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 是一种 “资源———产品———再利用”的闭环型非线性经济。该经济模式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因此, 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循环经济的优势

传统经济是以一种由 “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 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 在生产加工与消费的过程中又把污染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这种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不断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并造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据统计, 2014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GDP的18.5%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但却消耗了世界19.8%的淡水资源, 28%的钢材, 27%的铝和50%的水泥。而只有49.45%的城市污水和47.05%的固体污染物得到处理。因此, 我国的工业企业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类型。然而, 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并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

3 循环经济的效益

3.1 企业的目标

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为了节约成本,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愿意在内部加以改革或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对污染环境以及废品废渣的处理投入太少。但是, 企业家们必须要认识到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方向, 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开展绿色设计, 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企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发展双赢。那么企业就应该制定有助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自生能力:其次, 实施有助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以推行清洁生产, 以及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与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小化。

3.2 政府效率

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同时, 要对企业加大监管力度。第一,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改进监督。明确企业在产品生产、包装、销售以及产品的处置方式等方面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第二,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防止资源过度浪费。第三, 运用经济手段, 建立激励机制。第四, 完善管理, 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第五, 加大宣传力度, 号召全民参与。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3.3 消费者是市场

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 实现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 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意愿, 调整生产行为和投资方向, 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具有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就需要消费者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在购买产品时, 优先选择绿色产品, 拒绝消费过度包装, 选择耐用性产品而不是选择一次性产品。

4 循环经济未来的市场

循环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可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淘汰掉传统的经济模式。因此, 绿色发展必将成为每个企业所要面临的主题。怎样才能在保持高效益的条件下发展绿色产品, 怎样才能实现低耗能高产出, 这几个问题是每个企业当前所必须要考虑的。

循环经济未来的市场规模空前, 存在大量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伴随着挑战。我们只有先投入、先发展, 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也应该深刻明白: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 也只有科技发展了, 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能源的短缺, 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实施, 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势, 并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未来市场。

关键词:能源,循环,可持续,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琴.循环经济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物业与经济, 2012 (6) .

13.技术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十三

经济要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需以技术进步作为主要手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为此,阐述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 者:郎作鹏 王丽娟 李中才 作者单位:郎作鹏(大庆石油管理局,黑龙江,大庆,163411)

王丽娟,李中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14.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十四

讨论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关系,要引入全球视野.因为经济全球化及其伦理问题已经并还将影响国内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关系.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丁一凡在《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提供的定义比较简洁清楚.他说:“所谓全球化,说的是一种运动,一种过程.主要讲各国经济都在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世界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等.”……

作 者:陆晓禾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33 刊 名:江苏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B82 关键词: 

15.试论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与对策 篇十五

2.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

针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薄弱的主要问题, 可以采取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办法加以改进。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成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中介机构, 它依托高等学校, 但又不是高校的附属物, 必须确保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人身份和地位。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建有利于体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发挥高校科技资源综合优势,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是增强高校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形式有: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理工科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 选择合适的科技中介机构形式, 把科技中介机构作为连接高校和市场的纽带, 以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强度及需求层次, 促进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结语

理工科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力军, 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不好。为此, 迫切需要改革理工科院校的科技管理机制, 组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 以促进理工科院校科技成果的顺利产业化, 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 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刘洪民:创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4, 1:121~123

[2]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 7:144~146

[3]桂玫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

[4]王英: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策略转变及实践[J].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 27 (3) :413~415

[5]吕伟斌: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01~104

[6]袁木棋: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探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5 (1) :93~99

[7]陈海平:大学科技园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J].科技创业月刊.2006, 4:40~41

[8]张伟: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 5:132~133

毕永田河北省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

“循环经济”一词,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 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要求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难发现,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人类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 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生产过程, 或是近几年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环保措施, 都带来了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要解决这些问题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是把清洁生产和旧物再用或废物再生资源融为一体, 通常包括资源开采者、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旧物再用或废物再生资源者,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 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但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难点, 要找准切入点, 有效化解难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 技术方面的难点

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科技进步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生产型科技进步, 第二类是环境保护型科技进步。两类具有不同生产力功能的技术在研发、创新、利用等方面的对称性共同发展, 是社会经济就能协调发展的要求。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经济资源包括科技通过市场配置, 谋取利益最大化, 使得市场经济主体更注重开发生产型科技进步而忽视环境保护型科技进步。只有重视科技进步对称性的发展, 全面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才可能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巨大压力。

2. 观念方面的难点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企业、政府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 这三个层面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来自企业的观念障碍。一些企业认为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大量的投资, 将导致成本增加, 赢利水平下降。而生态环境效益是归社会所得, 企业自身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 对发展循环经济不积极。二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观念障碍。片面追求GDP的增长, 而对经济增长所采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传统经济模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重视。三是来自公众的观念障碍。认为环境属于公共产品, 环境污染应该由政府来解决, 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法律方面的难点

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来看, 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一部重要的循环经济立法, 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立法上有空白, 使资源的循环利用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法律法规中有关资源循环利用的内容, 未能体现出循环经济的立法理念;法律规定过于强调原则化, 操作性不强, 执行困难。

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上述难点,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从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均衡、可循环的经济增长理念出发, 着重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引导和促进国家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公众等各社会行为主体, 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界定与协调各自的责任与利益, 探索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均衡模式, 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以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持久发展。

1.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基本要素纳入国家制度体系

在法律、规定方面, 必须明确社会各类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对于资源和环保的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应将节能和环保视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一样, 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和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并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纳入国家宏观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在管理办法方面, 建立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工作统一协调机构和利益协调机制, 完善绿色经济目标体系和政府考核标准, 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信息共享体系, 加速培养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等等。

2.建立循环经济相关的利益均衡机制

逐步建立一系列能够使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和效益在内部与外部、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个人与公众等关系方面形成均衡的机制,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

——内部与外部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企业绿色成本外部化”的问题, 应通过合理界定资源与环境权属的公共性, 制定和完善环保刚性约束政策, 确立环保监督的一票否决制, 大幅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非物质循环产品生产的成本 (如提高资源价格与资源税) ;对于企业“效益外部化”的问题, 应减轻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的负担 (如扩大增值税的进项抵扣) , 以鼓励企业多节约自然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和注重环保投入;对于“公共绿色成本外部化”的问题, 应通过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投入, 增加对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行为的政府补贴等措施来解决。

——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局部非得益与全局得益的利益均衡问题, 应通过具体分析局部与全局在不同事务上各自的利益得失, 由上级有关部门牵头和监督, 在得益和非得益方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 以双方协商互援或者由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 建立对非得益方的补偿机制;同时也应强化资源与环境开发、使用规则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并且提高其市场准入的门槛;对于发生因局部利益而破坏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应完善相应的法规予以严处。

——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项目短期投入大, 投资回报期长的问题, 应通过建立绿色投、融资机制来解决, 以长期和低息的公债、政府及银行贷款、财政专项贴息等方式来减轻绿色投入的负担和风险。

——私人与公众利益的均衡机制。对于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全体在资源和环保利益方面的差异性, 应通过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信息发布、法制规范、志愿服务、舆论监督、奖罚分明等方式, 逐步形成求同存异、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机制。

3.建立现代“绿色科技”与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 应该是通过对资源状况、经济系统和环保容量进行物质流和能效流分析,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和集约化, 旨在大幅度降低开采、生产、物流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围绕这一特点, 应建立包括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科技的投入与激励机制、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和商务服务系统、人力资源服务系统等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制度。

4. 开展绿色教育, 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

循环经济的实践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公众的参与。要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引导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促使公众树立与环境相协调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自觉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参考文献

[1]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中国经济信息, 2003年第18期

[2]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0

[3]杨淑君: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问题与对策文汇报, 2006.12.07

上一篇:800字高二说明文: 那些已逝的流年下一篇:电费交纳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