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2024-09-26

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精选7篇)

1.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一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整体间均有差异,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

2.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二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描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课文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形象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和陶马俑进行描述, 抓住其神态和气势一一描述, 展示其鲜明的个性, 各异的神态。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以及抓住特征描述就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文本表达, 提升阅读品质, 还课堂以本真,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素养训练, 点点滴滴渗透读写意识, 在默读、对比、想象、诵读中感受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人民无穷的智慧,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出示兵马俑图片,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兵马俑资料。

2. 板书课题。提问:看着“兵马”二字, 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3. 推荐一组跟兵马有关的词语, 请学生读一读。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雄兵百万战车千乘 (要求读出词语的意蕴、气势。)

读准字音:靡、乘

了解词意:披靡、千乘

4.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后,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 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 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 不算到中国!”

5. 读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话, 你明白了什么?

6. 课文中也有两处类似这样的评价, 找出来。 (学习课文首尾两小节)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 它举世无双, 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 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7. 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这两句话一句开篇, 一句收篇, 知道这种表达方法叫什么吗? (首尾呼应, 前后照应) 这样的表达方法会使文章结构紧密, 内容完整,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试着这样表达。

【评析:开课体现了较强的“语文味”, 从一笔一画写字到字音词义的落实, 扎扎实实。开课图片的使用, 学生资料的介绍以及希拉克对兵马俑的评价, 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由希拉克的评价到课文首尾呼应结构特点的把握, 做到了自然顺畅。】

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秦兵马俑有如此高的赞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亲自去感受一番吧!

1. 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2. 检查读课文:课文都读了吗? (教师了解读书情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一点会使你比别人得到更多的收获。)

3. 朗读竞赛。有信心当场展示你的朗读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准备, 待会儿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一次朗读竞赛。

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 (生生相机互评, 提醒关注一些特殊字的读音。)

4. 回答问题。读到这儿, 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表达, 师相机归纳。)

5. 归纳板书。问: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 找得出来吗?

(出示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问:读了这句话, 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

(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师小结:像这样前半句总结上文内容, 后半句引起下文的句子我们叫它———过渡句。过渡句一般出现在小节的开头, 也可以像这篇课文一样单独成为一节, 我们叫它———过渡段。

6. 学生思考:过渡句去掉行不行? (不行, 过渡句可以使上下文连贯成一体)

【评析: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首先,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并在互评中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容易忽略之处加以点拨,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脉络, 把握过渡句的教学,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精读品悟, 感受规模

1.出示自学任务。

分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文章是如何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先个人研读, 批注, 再组内交流, 最后整合成小组意见在全班汇报。)

2.交流反馈。

(1) 列数据。 (14260平方米到底多大?一间教室约50平方米, 算一算有多少间教室大。)

(2) 作比较。

(3) 举例子。

(4) 写观感。

出示一组去掉数字、例子和感受的文字, 通过与第二小节的比较, 让学生直观认识这样的说明方法对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3.通过朗读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四、自读交流, 领略神韵

1.自学课文第4~7节, 了解不同种类兵马俑的特点, 借助文字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

2.想想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身份认定的依据。 (引导学生关注这几节文字是从外形、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表现人物身份, 从中领略陶俑制作工艺的精湛。)

3.兵马俑乍看几乎一样, 仔细端详, 神态各异。 (学习第8小节, 让学生在默读想象中, 在诵读抒发中触摸兵马俑的神韵, 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评析:经过这样一算, 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具体的感受,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 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与宏大。两段文字的对比阅读, 使得列数据、举例子、写观感对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更直观, 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说明。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在默读、对比、想象、诵读中感受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人民无穷的智慧,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实现了语言的内化积累。】

五、小结归纳, 迁移运用。

1. 学了课文, 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心中的兵马俑吗?

2. 如果让你描写一处名胜景观, 你会从课文中学到哪些写作妙招呢?

3.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三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

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 身材魁梧 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 沉毅多谋武士俑 体格健壮 穿着装扮……目光炯

炯……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 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 分为驭手和军士……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弓弩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 佣 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

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语文园地五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习作

2课时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佳作借鉴:

秦皇岛 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5.《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简说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教课程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预设流程

流程说明:本教学设计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

一、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6.《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六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教课程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预设:

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特别的东西。(出示纪念品)来,看一看,摸一摸,对,这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仿真纪念品。

关于兵马俑,你知道些什么呢?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

师随机补述:俑: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钢等做的像人的物件。秦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

同学们真不简单,搜集的资料还真不少呢,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佳作。(出示视频)齐读课题。

听着这浑厚古雅的音乐,看着这真实的历史画面,我们一定已心潮起伏!让我们走进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感受课文中涌动的那一份对祖国历史文化艺术,对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炽热情怀吧!

二、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1、初读课文,谈感受。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自由读、挑战读、齐读)

临潼、规模宏大、鸟瞰、统率、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身材魁梧

和冠、铠甲、战靴、手执缰绳、撒开四蹄、颔首低眉、目光炯炯

殊死拼搏、惟妙惟肖、模拟、战车千乘

3、生交流: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

师随机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品读感悟。

(一)规模宏大

1、自由读第一段。

同桌讨论:如何让我们感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再读这一自然段,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兵马俑宏大的句子,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见过我们学校的篮球场吗?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做成这么大规模的兵马俑,多么不易!

2、“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秦始皇是什么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皇朝,他统率的大军该有多么庞大呀!做成这么巨大阵容的兵俑,有谈何容易!

(出示一号坑全景图)在你眼里,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3、4人说)

让我们向着这一支庞大的军阵,一起来读——“走进大厅……………”

那一行行、一列列的金戈铁马,仿佛将我们带入秦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壮观场面。读“走进大厅…………”

好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阵。

(二)引导感悟4~9自然段。(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设疑引读。

师: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生接: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请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4—9自然段,老师因为课文当中的一个词语而在为兵马俑们感到委屈!找找看,是哪个词语?

2、释疑品读。

①师(板书“它们”):我认为作者不应该用“它们”,能帮老师说说理由吗?

②师:是啊,它们多像人啊,它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哪些人?你怎么看出来的?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表达观点。

(如:我认为将军俑就是将军,使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你看他“身材魁梧,头戴颌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而且还那样的“神态自若”,他不就是活生生的将军吗?)

④是啊,那么多种类的兵马俑,一类像一类,那么的鲜明。但,这只能说明一类而已啊!怎么说明它们就是一个个独特的人呢?

⑤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⑥师:哦,他们不仅有形,更有神。这一自然段写了几种神态?

请几位男生分别表演一种神态。学生对照课文语句点评。

学生思考: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神态?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开头用四个字词语形容,后面加上“好像……”、)

师:是啊,它们怎么能用它们呢?他们就是人啊!让我们再想想,作者肯定也知道它们很像人,但为什么还要用“它们”呢?

⑦每一尊兵马俑都是当年将士出征前的心灵写照,他们在无声讲述20xx多年前的这段历史,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面对兵马俑,人们无不为他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兵马俑前,来检阅这支蓄势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吧!(视频)

站在秦兵马俑坑前,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们带到战马嘶鸣、战鼓擂动的古战场,把我们带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

四、出文抒情

1、师:是啊,这么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难怪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自豪地说:——

生:(再齐读)

2、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海内外,许多杰出人物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指名读)

法国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美国女记者奥德丽·托平说:“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我们站在雨中,激动得几乎流下眼泪……如此伟大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历经战斗与荣耀的中国历史,而我们看到的大军只是一个历史的开端……。”

3、变角色倾吐:

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欣赏了秦兵马俑,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通过你简单的介绍吸引游客?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你会用什么样的话来劝大家保护秦兵马俑?

7.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结果公布 篇七

3年考古出土文物310余件

据悉,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于2009年6月13日正式开始,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具体区域包括三个隔墙和两个过洞。据了解,截止至今年5月,第三次发掘出土了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共计310余件(组),其中揭露陶马3组12匹,陶俑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秘10处、弓弩箭菔12处、漆盾1处,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根据发掘方案的制定,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采取“保护与发掘同时,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除常规保护外,已经移交实验室10批彩绘陶俑残片及脆弱遗迹模块,部分彩绘土样开展了回贴实验。3年来,至少有140万名游客近距离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发掘,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神秘。

另据秦陵考古一队研究员张卫星介绍,“现在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一共有四处发掘,一个是一号坑,一号陪葬坑继续进行发掘,另外在陵园里面有一个001号坑,这个是大家所谓的‘百戏俑坑’,还有一个006号坑,这个过去有大家学者称之为是‘文吏俑坑’。另外在秦陵北侧有17万平方米的建筑,我们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试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预计,再过两三年后,第三次发掘可完成。

身高2.5米的秦代“姚明”

除了威震四方的一地下军阵,在秦始皇陵陵园内有着一支“地下娱乐杂技团队”,这就是“百戏俑坑”。此次发掘,“百戏俑坑”出土了一尊“秦巨人”引起热议。

张卫星表示,此次新发现的陶俑均分布在第三过洞,陶俑大部分上身不穿衣服,只有两件上身穿着衣服,衣服上镶嵌着直径3.5厘米的圆泡,8个一排。每件陶俑都有彩绘,衣服上的颜色有红、紫、黑红相间的纹饰,肤色以粉色为主。从造型上看,此次新增的一种姿态为半蹲式。其中一件“巨人”俑非常夸张,不算头部,仅身高为2米2,脚长32厘米。“如果算上头部高度,这个陶俑身高就要达到2.5米,堪称秦代的巨人。”专家称,这个陶俑脚掌也相对其他陶俑显得较大,换算到现在的概念大概有54码。

那么,秦人身高比现在人还高吗?有不少游客在参观兵马俑时,会感觉陶俑个个高大威武,好像比现代人还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目前发现的秦人一般有多高呢?“秦俑之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介绍,在兵马俑的发掘研究中,他们发现兵马俑最低的有1.75米高,最高为2米。此次百戏俑坑出现的“秦巨人”也颇让人吃惊,但这并非代表当时人的高度。根据秦墓发掘发现的秦人表明,秦人身高一般在1.7米左右,并没有现在人所说的那么高大。

袁仲一举例说,西楚霸王项羽被认为当时的彪形大汉,身高达八尺多,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秦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因此西楚霸王的身高接近1.9米,已是当时高大身材的代表,可见当时人的身高并不比现在高。

那么,兵马俑坑出土的俑为何都比较高大呢?袁仲一解释说,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秦代属于冷兵器时代,打仗需要近身肉搏,士兵自然要选个头较大、身体强壮的;二是从艺术上的视觉差,要想取得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效果,雕塑作品就一定要比真人高大一些,这也令不少现代人感慨,当时的工匠们也熟知了雕塑的艺术规律。

千人千面、千人千色

“最初猜想一号坑里面文物颜色不会保存得太好,但就目前来看,在陶器和漆木器上均发现了不少彩绘,彩绘情况比预想的要好。柲、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发掘出的陶俑彩绘虽然保存面积较小,但数量却很多,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执行领队许卫红说,已经进行了3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彩色陶俑。而兵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测也进一步被印证。

3年里,考古工作人员曾先后发现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马俑,还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色的彩绘兵马俑头,让人震惊不已。

“此次发掘发现彩绘俑实属惊喜,发掘之前考虑这个坑曾经经过种种破坏,预计大部分已经完全脱落,没想到这次能够发现大量的彩绘,而且鲜艳程度也突破了我们的想象。”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说。

据悉,第三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个级别颇高的将军俑,它穿的鱼鳞甲做工精细,铠甲边缘处有彩绘图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残存有彩绘,呈现几何形状,铠甲甲片较小,说明其级别是相当高的。事实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世界,时下生存着不少复制兵马俑的公司。不过,现代复制出的兵马俑与真兵马俑相比,考古专家认为,现代制作技艺难以达到秦俑的水平。秦俑的“千人千面、千人千色”不是用模子刻的,而是一个一个烧制出来的雕塑。兵马俑虽然个体巨大,但在当时绝大多数都是整体烧制而成的,只有个别俑的头是和身子分离烧制的。相比而言,现在很多仿制兵马俑,为了防止陶俑烧变形,防止炸裂,会采取分段烧的办法,把一个身子分成几段,烧了以后粘接起来,但烧制出来的陶俑会有接痕,无法与真俑相媲美。在烧制技术上,现代人还无法拿捏好烧制方法,容易变形。

此外,考古专家已经在陶俑身上发现了80多个工匠的名字。这些名字一般都在最隐蔽的地方,一般是不容易看到的,比如腋下、臀部等等隐蔽的地方。至于这些工匠的身世来源,袁仲一分析说,姓名前面带一个“宫”字的,表示其人来源于中央宫廷。比如有不少名字为宫墙、宫得、宫进、宫朝、宫颇、宫长、宫海等。另外一部分人则可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由于各人具有各人的风格,因此创作出来的兵马俑也是“千人千面”,看得久了,还能看出是一些具备大师风格。

项羽被疑放火烧毁兵马俑

在第三次发掘过程中,除了陶俑、器具等,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被严重毁坏的痕迹。而破碎的陶俑和陶马更说明这里曾经遭受过一场劫难。那么,兵马俑的毁坏是天灾还是人祸?据了解,考古现场发现大量人为放火焚烧的痕迹,项羽是破坏兵马俑的最大嫌疑人。

长期以来,对于秦兵马俑被烧有两种观点:一个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头等有机物质,时间一长产生沼气,然后自燃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人为破坏的。到底是自燃还是人为烧毁,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给出了结论。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发掘区的西段有一条南北向甬道贯穿并与北侧门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红土层块状板结倒塌,凡是在甬道和过洞附近的俑均被烧坏,严重变形变色,有的甚至都被烧化,且这一地区的棚木灰都为白色,可见温度很高。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就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兵马俑俑坑是人为烧毁的,不可能是自燃的。

“兵俑被焚烧之前曾被人打碎过,因为位置不同,所以着火的火势大小不一样,所以形成了颜色不一样的现象。”究竟是谁焚烧了兵俑?目前来看,西楚霸王项羽的嫌疑最大。据记载,项羽设鸿门宴的地点据此地仅有五公里,他与秦始皇也结有仇怨。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队领队申茂盛称,这种说法可以站住脚,而这也是目前考古学界的主流意见。

上一篇:关于渔夫的故事下一篇:福建省委党校2012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