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2024-07-29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精选7篇)

1.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如何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复合句式》

——小课题结题报告

高三英语组

英语写作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英语写作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我班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内容少,逻辑差,错误多”,的现状,在学生中开展复合句式运用于英语作文的写作过程中经过半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下面是我的汇报。

一、研究目标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写的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语言知识匮乏;缺乏写作技巧;受母语汉语束缚严重;文章跳跃性太大,缺少照应,联系及逻辑性;语法混乱,对英语的数,时态,语态,语气,句式结构把握不准等。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Chinglish”。因此,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迫切。

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能之一,是书面表达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写作的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水平的培养。尤其是在作文中如果能正确运用复合句式,那么学生的习作水平会有飞跃性的进展,鉴于此,我把复合句式这一语法项目在半年内要求学生会使用,并且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务必有一到两个复合句式。

二、研究方式

在复合句式使用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于课堂的写作,大部分是在高三5,6两个班进行。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作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状况,进而更全面掌握学生的写作状况。

2.资料收集法:平时查询资料和网络收集有效信息。

3:行动研究法:把每次课堂写作纳入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写作训练空间。

4.个案研究法:具体研究到个人,把基础弱的学生作为研究的重点目标。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8日-----2月末选题涉及课题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同时查阅许多相关文件。

2.专项训练阶段,2012年3月------4月指导学生反复在写作中运用复合句式,并且一“怎样写“和写那些内容为主要突破口,同时强调复合句式的语法项目,及各种复合句是的连接词。

3.实战演习阶段,2012年5月主要针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进行专项训练,具体到书信类,应用文类,说明类,议论类,逐项指导学生写作。

4.成果汇总阶段,2012年5月末----6月初撰写结题报告,提出建议并汇总。

五.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层面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我和我所有同学的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提高,学生英语作文的长度和篇数增加了,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基本正确,表达意思清楚,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或自由作文,能够紧扣主题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尽管有时不免出现一些小的语法错误。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德得到培养,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一般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点。

(二)教师层面的收获。

课题研究锻炼了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存在问题

在学生的写作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复合句式的的时态使用不正确,2.名次不注意单复数及意义,3.主谓不一致,4.冠词漏用或使用不当。5,定语从句关系代词使用不当。6.宾语从句语序不当。7.误用习惯表达法。8.生硬汉语表达发。9.感叹句误用。10.低级错误(拼写)11.单词拼写错误。12.词语单配不当,用词不准。13.缺少句子成分。

七.解决方案

1、明确写作目标,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多写生

活中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2、加强平时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1)加大记忆;词——句——段——篇,这是任何人学习写作的普遍程式。要学会谴词、造句、组段、谋篇,首先要进行原始积累,记忆一些重点词汇、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节。做到天天看日日记,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出口成章。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词汇量,增加知识储备,给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文章中的病句,给文章增色添彩,增添文化底蕴。

(2)模仿训练;仿写,在仿照范文写作中,学用语言、章法和表达技巧的一种方法。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从内容上看,词汇、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选材、布局、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仿写训练形式:拆并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优点。长句信息量大,但结构复杂;短句简洁明了,但信息量小。一连串的长句不易于读者理解,而一连的短句又使读者感到单调。如果能在写作中做到长句和短句相互补充,文章就会显得错落有致,语言表现力也会增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经常让学生做长短句的拆并练习,这样做会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总之,提高写作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复合句式的有效运用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写作中要不断加强。

2.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一、注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观察就是通过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观察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它不仅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写作材料的源泉,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技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

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抓住重点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写好观察的记录。有一次,我带了一只猫头鹰带到教室,让大家写一写这小家伙,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它的毛是光滑的,柔软的,灰暗中夹杂着花纹,深一道、浅一道,有弯弯、有点点,爪子像铁钩,显得特别粗壮有力,眼睛大而圆,炯炯有神,我和孩子们都很兴奋,享受着他们的快乐。在这时应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说明猫头鹰是益鸟,我们应该爱护他们,保护他们。教育学生积极抵制有关不爱护益鸟的不良行为。观察得多么详细啊!这就是鲜活的作文素材。

二、注重生活观察积累素材

小语大纲提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尽管小学生阅历浅,但毕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关键在于我们的挖掘。学雷锋月,我引导学生收看有关雷锋生平及童年生活介绍的电视新闻,搜集雷锋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刻苦钻研的故事,阅读雷锋的日记和伟人对雷锋的题词等,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做演讲、谈体会、谈认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办小报,展示图片……这样,一个个有关雷锋的话题从孩子们嘴里说出来,就都成了他们写作的素材。所以,《我心中的英雄——雷锋》作文,同学们个个写得有理有据,内容充实,还时不时地加一些恰当的议论,使雷锋的形象植根于孩子们的心底,既学到了英雄的精神,又在不经意间丰富了写作内容。母亲节,我会让孩子们去观察母亲日渐苍老的脸和依稀可见的白发,例数一件件母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照顾与呵护的事,搜集和积累并背诵描写母爱的诗词、抒情性的语句,然后在母亲节那天,帮妈妈做一件实实在在的感恩母亲的事,并用心写下来。因为有了前期铺垫,孩子们在心中有了对母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加上亲自参与感恩母亲的实践,写起作文来自然有真话可书写,有真情可抒发。那一篇篇作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再加上优美的比喻、排比句式,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一个个伟大的、无私的、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得以升华,使学生深刻地受到了爱母亲、感恩母亲的教育,更充实了学生的内心,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并且深化了道德情操教育。

我们要求学生作文写真话,写自己的话,应该寻找它的源头,而这源头正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丰富了,才会抒发出深厚的情感。写《我爱家乡的……》时,我请求家长帮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家乡的树木或特产,了解其生长环境,以及枝叶、果实的形状、颜色等;写一次活动,我就组织孩子们开展钉纽扣、贴鼻子、踩气球、踢毽子、跳绳等,充分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还特别注重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创设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和本领,并经常与其他学科举行实践活动,如参与乡河污染调查活动、科学小实验活动、采集标本活动,使知识性、趣味性能很好地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我想,只要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三、积极思考激发灵感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作看,耳朵不用作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所以,要想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必须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观察要有序。如观察静景时,要注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整体到部分,由大处到细节等观察顺序;观察动景时,又要注意随时间的变化,景物也会发生变化,如雷雨到来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接着刮起大风,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下,雨后又是彩虹一片。这样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观察事物所得到的材料不是凌乱的,而是有条理的,不是间接的,而是具体的。

其次,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每件事都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去观察,就会收获颇多。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努力发现人、事、物与众不同的一点。如写一段人物的外貌,我会让学生以《猜猜他是谁》为题,请同学到前面来,对比、观察、描述,抓住不同之处,进行细致刻画;再比如,观察一位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我就事先提出好多问题,如周围的环境,思考时的动作、眼神,问题豁然开朗时的神态等,这样学生既有兴趣感,又会抓住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描写。

再次,观察时要多思多想。观察与思考是紧密相连的,观察是基础,思考是关键。教师在平常指导时,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发现异同,并分析缘由,然后得出结论,这样首先获得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另外,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的结果,寻根问底,心中生疑,再次观察、解疑。还有就是要把观察和联想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触景生情,去写自己所想象的有价值的东西。如让学生观察雷雨前后天气变化情况之外,就该让孩子们想象农民伯伯在田里劳动的辛劳;想象父母在雨中送伞的一刹那;想象在这样的天气,那些户外忠于职守的工作人员。观察无花果枝叶、果实特点,就要引导学生想象清洁工、煤炭工、修路工等无私奉献者,进一步联想到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样由此及彼的联想,写出的文章自然是有血有肉,各具特色,也使观察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3.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巩固他们的写作基础,不仅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政府和国家肩负的伟大使命。因此就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这一问题,做出了以下思考与总结。

一、当今小学生写作存在问题

(一)缺乏对写作的兴趣

在当今的小学写作指导中,大多小学教师偏重对命题作文的指导,模式往往是教师来讲,而学生一味地在写,老师们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写作的内容,使得学生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作。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就当作是一副应付式的工作。渐渐地对写作就形成一种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的心态,慢慢地对写作失去兴趣,失去耐心。

(二)缺乏词句语言的积累

众所周知,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需要作者丰富的词句积累和优秀的语言句子。这对于刚刚踏入学堂教育的小学生们来说往往是不具备的。而且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只追求学生们对课内枯燥的基础语句的掌握和熟练,更是扼杀了小学生们对优秀句子和课外语句的积累。因此,很多学生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后,往往感觉迷茫和无助,只知道生搬硬套课内的语句凑齐字数,往往想到什么写什么,这使得所写文章结构松散无力,文章内容缺乏逻辑性,满纸空言。

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针对以上普遍出现的种种小学生写作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摒弃传统写作框架,提高小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懂得舍弃传统写作中的各种框框条条,是激发小学生们写作激情,挺高小学生们写作兴趣的重要一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当代学生更喜欢在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和创作,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写作氛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例如:在某次作文作业中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作一篇文章。若按照传统写作要求,必然是禁止诗歌,散文等等的文体,一律以记叙文形式写作。这样严肃死板的要求,往往使得学生们的思想得不到解放,甚至产生抵抗的情绪。因此,教师们应该摒弃这种僵硬的命题模式,鼓励小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比如学生们可以通过以父亲的外貌为主题,编写一篇关于父爱的诗歌,或者描写父亲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写出一篇关于父品质的散文等等。在这种开放自由的写作氛围中,学生们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写作的热情,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思考创新的能力。

(二)丰富学生们的语句积累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侧面的反映出笔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过人的写作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当前小学生写作材料积累的习惯至关重要。首先,当前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用心感悟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信息,积累自己的写作材料。如每周布置学生们写一篇周记,从而引导学生们回想一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令其印象深刻的事情,使学生们形成对周边事物观察、思考和感悟的习惯,这样做对其写作材料的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鼓励学生们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提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名著。如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同学们在书中的孤岛里与鲁滨逊为伴,在危险恶劣的环境中,学习到鲁滨逊坚强不屈的性格与品质,还可以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学习到作者笛福的描写手法和写作技巧。让同学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优美词语和句子。

(三)给出适当科学的作文评价

善于表现和希望被肯定是小学生们的天性,而教师作为小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在指出小学生写作问题但又不能打击其写作热情的前提下,给出适当科学的作文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传统的教育背景下,经常见到的评语大都是千篇一律,毫无实际作用的。这样的做法不仅打击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更使得学生们不能有效的得知自己的写作错误,使得写作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因此在现代教育下,教师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下给出科学合理的评语,如在批改学生作文过程中发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时,应当及时用红笔帮其划出,并在下方提出自己的意见,用如改成这样是不是更流畅一点的疑问式语句来引导学生,使其自我思考并及时发现自己写作的错误做出修改,使师生们在和谐交流的氛围下不断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认识,促进学生与老师的共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巩固学生们的写作基础,教育者们必须从小细节捉起,积极培养小学生们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采取针对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们大胆思考,大胆创作。最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评语来引导学生们了解自己在写作技巧和写作内容方面的漏洞,使学生们在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中不断地提升写作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9).

[2]张启英.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

[3] 叶明英.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30).

4.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 1 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计划,是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新课程计划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既提出了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而必须修习的统一要求,又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适度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有可靠的保证,充分体现新世纪要求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4、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高中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依赖心特别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管制,才能勉强学习,多数同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布置的课外作业,会做的就写上两笔,不会做的空在那儿,不去钻研、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学,课本只有上课或做作业时才用到,这就给教与学两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状况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通过本实验,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及操作能力,进一步转变更新教学观、质量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题研究内容、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实验步骤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按照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组同志选择2000级高一四个班的同学就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最好的是“及时订正作业”(9 0.5 %),最差的是“课前预习”(4 %),“课后复习”(5 %)。分析原因,他们还未摆脱过去那种被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学习习惯于背老师讲的,抄老师写的,做老师布置的,一切围着老师转。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这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课题组同志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师生共同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目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想到改变,就不舒服,不踏实。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益处。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应怎么样做才好。有些不良习惯,学生也认识到其危害,但还心存疑虑,怕习惯一改,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他们,使他们坚定信心。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要唯分数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长时间的着意努力才能实现,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学业考试评估制度,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学习成绩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同志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或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位课题组成员,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加强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支配时间,订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固定每周、每天的作息时间,并持之以恒。高中阶段考试、测验较多,因此,教育学生尤其要妥善安排,做到考前不过分紧张,考后不马虎放松。

第二,课前认真预习

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遇有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作出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前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进行观察、调查与实验。

第三,课内专心学习

课间注意休息。上课铃响后立即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力求当堂掌握。做好学习笔记。内容要点、典型题例、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要简明记录。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开拓新的思路。

第四,课后及时复习

功课要当天复习,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复习后如仍有不懂的问题,应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查漏补缺。

第五,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要在复习后独立地认真地完成。要写得工整,格式规范。要养成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毅力。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第六,注意系统小结

期中期末时,应根据课本、笔记、作业进行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整理、巩固和灵活运用。尚未很好掌握的内容,要主动请老师辅导。认真参加考试,做到诚实、守纪、努力反映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考试后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修订好下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七,课外主动学习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当阅读课外书,听广播和看电影、电视、自觉参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主动承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社会工作,广泛获取有益的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积极参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对学习动机的理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如都想使自己成为优秀生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同样,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互相转化:在一种情况下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常常被当作一件事情来处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学习自觉性的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使他们勤学苦练。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深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联系着的。研究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都能专心听讲,认真而仔细地完成作业或作笔记,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而学习动机不端正,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态度(即对学习是否持有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了解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调查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的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希望受到别人的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地位等等。

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不很容易的工作,困难不仅在于学习动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在于学生自已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和他所说出来的动机,跟实际上在起作用的动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很复杂,它可能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够,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等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做出判断。

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这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

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联系。学习动机好、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是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而这些中介因素往往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较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建立,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所造成;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教师对这些情况的原因就作具体分析。

第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

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和社会风气,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越来越起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的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改正。但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这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歪风、同伴中的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或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

(2)、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受直接兴趣的影响,教师和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少年儿童参加少年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到了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面临升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前夕,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要求。生活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其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共同特点,但由于教育不同,社会条件不一样,学生本身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水平。

(3)、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兴趣。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学,有的特别喜欢数学,等等。这两种兴趣的形成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不可偏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而多采,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主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生陷入狭隘的片面。因此,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较好的是先有普遍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兴趣。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力坚强的人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矛盾时,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以理智权衡孰轻孰重,用客观的标准决定取舍,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往往在动机教育的过程中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或者放弃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个人志向级别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不一样。便如,一个学生考试得“良”,非常高兴,另一个学生得“良”,是感到惭愧。这表明这两个人学习志向和学习动机水平有差别。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失败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成功经验越丰富,以后的志向水平会提得越高;失败越甚,以后的志向就降得越低。

另外,学生的性格以及智能发展水平,对学生动机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

第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1)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使其把当前学习与祖国需要未来建设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崇高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

(2)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

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而非令人苦恼的事。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成功。如果有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或功名的手段。这样的人当学习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时,其学习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3)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增强。凡是设立学习标准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未设立学习目标者,其成绩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实践证明,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呢?一般来说,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学习成就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

(4)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3、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英语组马继红老师(课题组成员)从事“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一现象,马老师通过分析和举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并且强调了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著名教育者桂诗春说过“语言的使用既离不开规则,也离不开策略;教会学生掌握规则,是教师所熟悉的,但教会学生运用策略却是一个新的课题。”《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重要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这也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所谓的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景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标准》把策略看成是学习者的行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同时中外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习策略,马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培养和运用。总体上,要让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学习上应持之以恒,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学习的需要,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不足和进步;经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在词语教学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例如,可以通过音与型的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或者通过形与义的联想,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睛。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基本点翅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和集体做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如:“抢读单词”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单词接龙”、“分拆单词链”,教师出示一个单词锭,如theredoorunder,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单词链拆成最多的单词。(the,he,her,here,there,red,door,or,run,)在语言学习和运用方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记下要点,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充分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对所学内容积极地练习和实践,尽可能“心译”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等,善于抓住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同时,中外文化和交际习俗的差异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参数,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交际遇到困难时,应有效地寻求帮助。在语篇理解能力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经常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课外英语读物,主动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每日一篇”的阅读训练,同时给予指导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英语信息,扩展所学英语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任务型”的教学设计和布置任务,让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和使用英语,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语言学习原则。并且注意通过音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在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与内在品质相结合的评价,帮助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通过评价,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进行适当的纠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实践,马老师认为研究和运用学习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调整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一方面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内化,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增强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能正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1)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在教学目标中,既有认知目标,也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本领。第二,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讨论,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我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给他们创造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而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构,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并以此为推动力,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启发的因素,教师的言语讲授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即使采用发现法教学,也会造成机械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它可以理解为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选择教学方法,应优先考虑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发现法与探究法。只要时间允许,学生又有独立学习课题的准备,就应选择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

课题组的盛冬蕾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探索中提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和今后参加工作的需要。然而纵观高中各级考试,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货”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从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重视与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应以什么作为抓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盛冬蕾老师认为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应该如此。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文思的理解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乃至句群的知识,化为对文思的理解大,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何谓文思?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已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盛冬蕾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内蒙访古》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因而这一段是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角度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古时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层次。思路很清晰。

研究全文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如《祝福》一语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年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的目的。

盛老师认为要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明确阅读训练的重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知识仅是“鱼”,而自学能力则是“渔”,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教学设计中去寻找最好的指导学生的读法,想出种种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疱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达到未知的彼岸。

(4)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同志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题的实践工作。这种模式的程序如下:课前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准备资料教具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引导点拔——小结练习——公布答案——订正——作业。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出要求,如基本概念、重要词句等,不理解的要记下来,根据《提纲》做出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的个别辅导。要及时了解自学进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问题讨论时有的放矢。对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也不组织学生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修正补充;对学生认为自己已懂,而实际理解不深的,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对绝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重点讲。

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总结,作为课题结题的相关材料,附在结题总报告之后,特此说明。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同志对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2、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必然的要求,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志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目标,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编制教学程序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自学、讨论、调查、探究、质疑、释疑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

两年来,围绕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同志都在市级或市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了主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课、公开课。(部分教学简案附后)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相关论文附后)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课题组老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带动了周围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课题的总结工作,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课题研究时间不足

从课题被立项到结题,时间不足两年。这主要是我们教科研经验不足,在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时,研究的时间定的太短。造成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有些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展。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2、实验对象的变化

由于高考模式的改变,我校2000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影响很大,因为随着分班工作,我们的实验对象也被分散。后来尽管我们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实验效果大大受到影响。

5.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五

题结题报告

乾县城关高庙中心小学

刘粉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上学生不善表达,不愿表达,表达不清: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表达不清,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同时,习作课上,一部分学生,提笔无话可写,写作文成了他们的“老大难”。此种现状,促成了我此次课题研究“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感知、理解、积累、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最严酷的现实就是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就感到头疼。平时一要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不知写什么。而许多教师还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上作文指导课,结果教师往往也只是靠自己的特殊的身份命令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的作文。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老师要学生写,即“要我写”,而不是学生“我要写”。越是对作文没有兴趣,越是让学生写,学生就越是害怕、讨厌写作,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正因如此,坚定了我对小课题《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力图寻找在理论指导下的“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大面积进行的在理论指导下的阅读策略与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2.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2、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让学生乐写、善写。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课文中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增强训练意识,把听、说、读、写的语文文字训练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工作态度,准、深、透地钻研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

2、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1)、首先是从读入手,以读促写。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

(2)、其次是勤写勤练,以写引读。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

3、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读写能力。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7、9——2017、10)前期准备、理论学习、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2017、10——2017.11)认真实施、教学实践、搞好研究 3总结阶段(2017.12)归纳总结、自我反思、结题报告

(1)、主要抓好四个类型的结合点:①、仿写点。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练笔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②、补写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都留有艺术空白,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定格处、概括处、省略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语言中反映出来。③、改写点。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④、续写点。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

(2)形成阶段性小结一份,论文两篇。(3)完成结题报告。

五、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总结出:①、利用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儿歌识字法;④、创设情境识字法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认读兴趣,为读写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总结出:①、举办读书活动,深化阅读;②、创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③、优化教学方法激化阅读兴趣(A、分角色朗读课文;B、表演课本剧;C导课时创造生动的导语。)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总结出: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利用漂亮的课文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利用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深入课堂实践,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写作训练的新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主要方法是:A、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窃读记》时,让学生进行仿写第五自然段。B、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C、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A、注重平时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与积累。为此,我们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阅读与写读书笔记的具体目标。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B、注意仿写训练。a、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

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写课文。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d、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怎么样?„„

③、习作训练形式多样,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课题组成员根据形式年龄段的不同、兴趣的不同,设计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如: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 ④、注重“听”、“说”、“读”、“写”四步训练形式语言表达能力。⑤积极开展各种朗读和作文竞赛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和征文等活动中体验作文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使他们乐于写作文。⑥写读后感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外,结合作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收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六、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3、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往往需要以模仿为阶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4、以李红、茅锐、李艳琼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技能》和丁有宽的丁氏教材教法及三大理论为实践依据。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形成课题实施方案一篇,阶段性小结一份,论文两篇,结题报告一篇。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上,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6.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六

结题报告

作者: 丁素民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03-08 14:42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高项庄小学 丁素民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4D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数学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上,都把数学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 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和时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的。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现状

1.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认识不到位

只重视学生的笔算能力,忽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实际上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在四则计算中,口算是基础,基础必须打好,学生笔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随着计算工具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数目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

2.教师对学生的计算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其实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运算过程,需要很多的运算步骤才能得到一个结果,应认真分析错在什么环节。我们计算题批改时,要按学生的计算顺序,指出学生错在哪一步。让学生知道错误原因以后再订正。

3.教师对计算教学不够重视

教学上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忽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觉得现在出现了高科技,能用电脑、计算器计算,学生只要会算就可以了,产生观念上的偏差,应让学生明算理、知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学生不重算理只重算法

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对算理也就是为什么这样算不去理解,对计算的算法却非常重视,以为只要能算就行。对计算题普遍缺乏兴趣,认为计算题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出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做计算题时马马虎虎,不够认真。

5.学生简算意识不强

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够合理、灵活,学生的计算方法应灵活多样,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合理的算法,达到算法最优化,而实际上学生的简算意识不强,一道计算题如果没有要求简便,能简便计算的题目也不去简便计算,不能根据具体算式的特点去主动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

三、课题的界定及意义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因而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计算教学主要是指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是结合进行的。

小学生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基本计算中较高的正确率和适当的速度,包括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合理、灵活的运用。

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还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

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五、研究预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运算的基本算理,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使学生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初步了解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初步体验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会应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从多方位提高计算能力。

2.完善计算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教学的教学价值和效率。

3.通过研究寻求能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总结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六、研究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三方面的内容:

(1)计算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展开教学过程,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2)实现算法多样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算法多样化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但在算化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上则各不相同。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3)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感兴趣的练习,利用测试评价、竞赛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

3、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有些家长在自己督促、辅导孩子的同时还聘请家教人员进行数学辅导。但是,现在家长比较关注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奥数”辅导,对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七、研究方法

1、归纳——演绎法。将符合同一运算方法的题归类来进行教学。归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题的计算方法,归纳之后再用演绎法练习。

2、文献研究法。主要是多角度开展资料、信息的比较研究,了解掌握国内外研究成果、借鉴成功做法,吸取有关教训,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3、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课题实施点的教情、学情及创新教育发展的可能性、使研究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二是调查学习提高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研究相关对策,使研究有的放矢、具有实效性;三是调查实验前后有关素质指标的变化效应,使研究有根有据、具有科学性。

4、教育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同时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学会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分析所搜集材料和统计数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八、研究阶段

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课题酝酿研究及立项准备阶段;了解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5年8月,初步探索阶段;组建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人员的学习,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总结反思阶段;课题资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来自我校优秀一线教师,他们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课堂组织形式及学科教学模式有相当多的理解,对本课题的内容也有初步的认识与兴趣。相信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其次他们也经常撰写教学论文,经常开展教育教研工作,对课堂的行为模式与实践能大胆探讨,具有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

2.我校软件硬件设备先进,教师及学生都有云空间帐号,老师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学习资源,街道中心校为学校购置电子白板,对我课题组开展研究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征订了各类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期刊,这些都是本课题的资源。学校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在问题决策的资源上也有足够保证。本课题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开展实践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有设置会议与交流学习活动,时间上能够得到保证。

十、阶段成果及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报告。

3、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

4、相关附件,如 优秀教学设计、录像、照片、实物,教师自身学习的读书笔记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高项庄小学 丁素民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4D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自2013年3月立项以来,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也增强了对计算教学进行研究的信心,课题组成员以教学实践为基点,以课堂为实验阵地,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也收获了一些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在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的各自不同的见解。我针对我班数学成绩低的学生的两年来的试卷分析、总结,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20%至25%之间。所以这些学生在计算方面丢分很严重,并且这些学生平时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我决定开展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二、研究的的过程和措施

(一)积极学习,形成不竭的研究动力。课题组常组织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著名教育专家的相关理论、经验总结》及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方面的相关经验文章,或他人在计算教学方面已经研究出的成果;以《小学数学教学》杂志、小学数学教学网为平台关注数学课改的方向与动态。每学期,我们都收集教师实验经验总结材料,装订成册,并在课题组会上介绍、交流。让课题组教师学习到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有用的东西。另外,学校经常派出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学习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借助外出的学习与提高带动已有经验的更新与升华,形成课题研究不竭的动力。

(二)开展学生、教师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全面地、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实际的计算能力水平和如何进行计算,3月份,我校对一至四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和测试。本次调查、测试卷由学校各级科组长调查、测试,然后由课题组成员作各类情况分析。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发现学生的计算状况不容乐观,正确率偏低、计算速度慢是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原因,觉得主要是学生认为计算内容简单,对计算课不重视,课堂上简单应付,计算习惯比较差,另外,老师在练习设计上花功夫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综合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行之有效的对策: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书写工整,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2、重视计算教学,促使学生明白算理。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我们要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3、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

(1)加强口算、听算、估算训练。今学期起无论哪个年级都严格按本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听、口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分钟进行听算或口算训练,这样,即训练学生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3)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小游戏;此外,学生的小组比赛,自编计算题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4)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

(三)以课堂主阵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

我们认为,课堂既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收获智慧,获得提高的平台。课题组积极立足课堂阵地,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从开学第三周起,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每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教学实践和研究”开展级科组轮流试教活动,其中课题组教师还面向全校、镇执教一节课题研讨或公开课。在这次活动中每个教师都能结合教材进行的深入研究,认真上课,每一节课都能体现出赛课教师们的精心准备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同时落实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如莫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减法的性质》一课,莫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恰到好处的点拨、鼓励,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一方面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升了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以课堂这一鲜活的基地,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保障。

研讨活动后,课题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了有关论文与反思,并上传到郁南教研在线参与全县的计算教学专题研讨。

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老师们都能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努力追求计算教学课堂的高效率,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路子。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我们的计算课教学与理想状态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稍显薄弱,我们还需要在自己的努力和专家的指导下认真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口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参与计算,喜欢计算的热情,并使他们在计算方面获得成功感。

为了让学生喜欢计算,爱上数学。一、二、三年纪开展“口算小明星”、“口算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四、五年级进行了计算“大比拼”的竞赛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期望实验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在计算方面实际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得活,学得活,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口算训练方式。

(五)规范过程管理,确保研究的正常开展。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权义务。课题组成员必须服从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的组织与安排,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按规定参加各项研究活动。

其次,利用好网络资源。课题组成员要及时将有关内容上传到共享文档上,与其他研究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共商研究事宜。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努力下,我校的计算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教师的观念有了新转变,教学方式有了新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学习了诸多经验,深入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积极探究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驾驭计算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计算教学了!

2、学生的情感有了新变化,计算能力有了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措施与活动,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计算课不再是学生眼中的“简单早餐”,成了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学习的大舞台,学生的计算能力正逐步地得到提高,有的学生正是从计算上找到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各类计算教学公开课、随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有着一种从容的、自信的东西在闪烁。

3、数学教研有了新发展,科研成绩有了新突破。

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一批教师迅速成长,王杰珍、李洁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日益凸显。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半年来,课题组教师已有多篇围绕计算教学的论文郁南教研在线发表或镇内交流。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并且按照我提出的格式要求进行答题,因此,我班学生的作业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因此,我班学生大部分都养成了自觉检查作业,独立验算的好习惯。这样有效地使计算的正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困惑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小专题课题研究领域里,面对现实的研究课题,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有行动的快乐,有实践的收获,有思考的喜悦,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和困惑。

(一).因计算课时编排减少的原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二)当所上课内容,不是计算内容,这段时间计算练得很少,如果再将计算放在课堂上,占了上课时间,新课学生又学得不是很扎实,因为一节课,学生上课的精力保持最好是在前20分钟内。

(三)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这两块研究内容该如何具体地开展研究活动是我们下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设想

下阶段,我们计划这样做:

(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关注全省计算教学的最新成果,针对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讨。

(二)我们需要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材教法,了解整套教材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系与意图,做到更深层面的“心中有数”。在理论水平上,教师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

(三)要深入课堂探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每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都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并随时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教师研有所得,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要鼓励、组织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时投稿,争取进一步扩大课题影响。

(五)要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形成良好的互助机制。

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予以阶段性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使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学校得到最大的收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高项庄小学 丁素民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4D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次课题研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速度与准确性,发展学生运算能力,丰富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通过对全校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的检测和调查,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克服学生计算心理障碍的对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现在学生特别是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情况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收益的事情。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要阐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分析错因。

通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问卷研究,我认真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算法和算理不明。经调查,有7%左右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平时的计算主要靠反复的、机械的题海训练积累的经验进行的。

(2)轻视口算和估算。

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是总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多练笔算就行了。调查显示:只有57%的教师(低年级教师占多数)一如既往地进行口算训练,但部分教师被动地进行口算训练,当教材汲及时进行,不汲及时不进行或偶尔进行训练,对口算的训练完全依赖于教材。调查中有些学生把口算题当成笔算来做,甚至有部分教师明确向学生提出口算题就用笔算来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调查显示:有71% 的教师只是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才进行估算的教学。甚至有几位教师认为估算的作用不大,要求学生不是“估着算”而“算着估”,把估算等同于求近似值。我们的学生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估算,甚至在教师的影响下,用精确计算来代替估算。

(3)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调查发现,尽管班情、学情不同,但学生对待计算的兴趣却普遍不高,而且随着年级越高兴趣就越低。没有好的兴趣也没有好的习惯。调查显示,近78%的学生认为计算做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审题的习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学生草稿习惯也不容乐观,根据教师的课堂观察,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有草稿本,但草稿本上的字迹潦草、散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没有固定的草稿本,有在课本的空白处、课桌的面上等到处打草稿的现象,甚至还有有学生在手掌心上打草稿……这些现象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首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如2/7+3/7= 算法是同分母分数相加,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而算理是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出现了一味追求多种算法,而忽视算理探究的问题,这值得我们的反思。因此,计算教学时,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

(2)加强学生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

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如:20 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要求学生作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简捷速算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运算定律、性质及一些特殊的法则方法所进行的简捷速算。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可安排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估算训练,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关注学生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

(4)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

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混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或进行对比练习外,还应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 5.68-1.56+1.44时,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5.68-3=2.68”,这是由于“1.56+1.44=3”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又如计算(2.4-1.2÷0.5)×4.6+1.8时,有部分学生就以部分代替整体,误认为小括号内等于0,得数就等于0。一般来说,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那些形近而易混易错的试题,可采取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5)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A、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B、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C、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成果

经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效果:

(1)学生对于计算题的兴趣正逐步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计算天天练,充分利用教具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逐步增强。学生的计算错题在逐渐减少,计算正确率已达到90%。

(3)学生计算能力能力的增强对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了,数学成绩也就随着提高了。

七、困惑与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衔接点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旨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思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优化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是,我从众多的案例中和研讨课堂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2.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7.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七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分段检测。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记录考试成绩,成绩有提高者给予表扬。成绩不理想者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并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予以重视。我校专门举办了初一学生家长会。告知家长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家长案例,教师与家长互动等。

⑸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纠正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虽然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但是,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整合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处理好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中考升学率变化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刑事附带民事证据清单下一篇: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