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水“十五”规划(精选5篇)
1.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篇一
中国某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
为培育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充分分析集团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根据未来经营发展的总体构思和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某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这对于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迎接严峻的市场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九五”历史回顾
“九五”是机车车辆工业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拓经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九五”期间各项任务和战略目标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1、顺应改革、转换机制,改组、改制取得初步进展。“九五”期间,中车公司全系统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准则,贯彻铁道部《关于加快机车车辆工业
改革的意见》,深化改革,转机建制。1996年中车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对企业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及配套的工效挂钩办法,使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和目标进一步落实。转机建制,调整结构,推进了企业改造进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明显成绩,1998年对齐齐哈尔车辆厂进行了公司制改造; 2000年大同、沈阳、哈尔滨厂的债转股方案获得国家经贸委批准,各厂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1996年机车车辆产品销售开始招、议标试点,1997年路内机车车辆产品全面推广招、议标。路外机车车辆产品销售比例大幅度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亏损企业主动开拓市场,增收节支,中车公司在有效益的经营项目上给予支持,扭亏解困工作取得成效。各厂所减员办法落到实处,减员增效效果明显。再就业工作稳步开展,特困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人均收入有所提高。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后勤力度加大,各厂所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厂办基础教育等社会职能正在逐步移交地方,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顺利。2000年9月,中车公司完成了与铁道部脱钩,重新组建南北集团公司的工作。
2、克服困难、全面发展,生产经营取得理想成就。“九五”期间,各厂所克服机、客、货车新造和修理任务不足的困难,资产经营成果比“八五”大幅度提高。销售收入、出口创汇、路外销售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新造内燃机车2009台,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53.7%;新造电力机
车515台,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43%;新造客车7153辆,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61.3%;新造货车71041辆,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57%。中国北车集团所属企业修理内燃机车1503台,修理电力机车325台,修理客车6906辆,修理货车116638辆,造修机车车辆产品总量比“八五”有所下降。为弥补产量不足,各厂所加大路外市场营销力度,自销各种机车380台、货车12618辆、客车1523辆,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多元经营发展也呈总体上升趋势,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大幅度提高。1996~2000年,出口业务自营和与外贸公司合作并举,机车车辆产品出口到了亚、非、欧等3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成交额54783.8万美元,收汇额56566.4万美元,与“八五”相比,分别增加40%和117.3%,出口创汇再创佳绩。
3、适应市场、主动出击,产品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九五”市场需求变化复杂,各厂所主动出击,产品不断推新。面对国内外呈现出高质量、多元化、多层次、快变化的市场需求特点,中国北车集团所属各厂所全面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速主产品的升级换代,适时推出满足铁路运输提速重载、城际快速列车以及路内外、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东风4D型内燃机车,成为京广、京沪、沈沪三大干线客运提速的主型机车;多个品种的25型客车,成为客运提速的换代产品;P65型行包快运车、X1K型集装箱平车,成为快捷货运系统的第一批专用货车。一些
品种的机、客、货车、动车组和地铁列车实现了整车批量出口,为“十五”及今后中国机车车辆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合资合作生产,增加技术储备,市场应变能力增强。南口SKF铁路轴承、长客地铁项目、齐车(集团)公司货车提速转向架、交叉杆、大连厂电子喷射等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成果转化,为机车车辆主机产品高速、重载和大功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推进了机车车辆产品技术和档次的提高。
4、科学管理、完善体制,基础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被打破,以市场经营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强化管理、提质降耗、增收节支、提高效益,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工资总额宏观调控机制,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注重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人事干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学邯钢,转机制,抓管理,增效益”活动收到明显效果,群众性质量活动蓬勃开展。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现场管理旧貌换新颜,生产秩序、作业环境、厂容厂貌彻底改善,职工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普及三级安全教育,深化“三不伤害”教育,加强防范意识,开创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各厂所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迅速,配套现代化办公手段得到普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进载体,上质量,保安全,建厂达标”活动深入人心。以制造为主的主机厂,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永济电机厂、长春客车厂,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疏通渠道、增加投入,技术改造、合资合作取得显著成就。结合机车车辆工业“三改”方案,积极疏通资金渠道,增加技术改造投入,修定技改项目管理办法,集中资金加大对“三上”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投入。“九五”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4.24亿元,重点投入企业的关键制造工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机车车辆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机车破损率大幅度下降。城轨车辆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成绩;大同铸钢轮、南口铁路轴承、长客地铁、唐山城轨车辆部件等合资合作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
6、明确方向,加强领导,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九五”期间,中国北车集团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和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改革和发展方向,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紧紧围绕“三改一加强”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工作大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九五”各项方针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各厂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合“三改”促“三上”,适时把握职工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进行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调动了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的积极性。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明显效果。职工队伍精神文明素质得到提升,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得到培育,抵御歪理邪教能力得到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 “十五” 中国北车集团发展战略与方针目标
1、指导方针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强中国北车集团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经营,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狠抓扶强帮困增盈扭亏,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中国北车集团建设成为以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制造为主的国内一流、国际同行业知名的集团公司。
2、发展目标
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十五”末期,年销售收入突破170亿元,其中多元经营收入占30%以上。利润成倍增长。
⑵、资产回报:净资产年回报率达到2%以上。⑶、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成倍增长。“十五”末期,达到15万元/人·年。
⑷、职工收入: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职工福利水平稳步提高,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明显改善。
⑸、产品技术水平:新造铁路货车、客车、内燃机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接近或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高起
点开发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产品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等质量指标明显提高。
⑹、国内市场份额:保持现有市场份额并稳步扩展,“十五”期间,新造货车达到并保持在55%左右;修理货车达到并保持在50%左右;新造内燃机车达到并保持在55%左右;修理内燃机车达到并保持在43%左右;新造客车达到并保持在65%左右;修理客车达到并保持在56%左右;新造电力机车达到并保持在50%左右。“十五”末期,城市轨道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⑺、出口成交额:“十五”期间实现增长35%,出口范围进一步扩大。
⑻、体系建立:1—3年内,完成制造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向2000年版本过渡。“十五”末期80%企业达到ISO14000环保标准。部分企业通过ISO18000安全卫生标准体系认证。
⑼、企业建制: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组建3—5个规范的股份制专业化公司,力争上市,拓展融资渠道。“十五”末期,所属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战略措施及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理顺关系,加速观念更新。
1、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发展的前提.只有真正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迅速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克服旧体制存在的弊端,营造新的机制,形成中国北车集团
比较优势。多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长期行业垄断地位形成的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仍将在一定成度上影响和制约集团公司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
2、理顺集团公司与子企业的关系,形成集团公司整体优势。脱钩重组为南北集团,在国内打破了传统的垄断格局,形成了竞争的态势。集团内部各厂所之间的无序竞争将成为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的阻力,不利于集团竞争优势的增强。因此,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集团公司,必须进一步发挥制定集团发展战略、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协调利益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和集团投融资、科技开发、产品销售、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等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心的积极作用,在集团内部,对以资本为纽带的子公司进行整合,组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具有较强的参与国内外竞争实力的专业化子公司,尽快形成集团公司整体优势,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集团公司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应遵守集团章程,落实集团公司有关发展战略、结构调整、专业分工等重大决
策,树立全局观念,共同促进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的形成和参与市场竞争核心力的提升。
(二)加快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十五”期间,要通过结构调整,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规模化经营。彻底改变单个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产品格局,形成主体精干、主业突出,修造分立,产品和产业结构适应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少部分产品无市场、企业管理薄弱、长期亏损并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研究实施“退出”、“破产”机制,制定相应补偿政策,鼓励国有资产有序退出。对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仅仅能满足所属企业自我配套的产品和项目,借助于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引导企业另辟蹊径,退出主导产品市场,集中资金、人力、物力重点向机车车辆前展后延产品和新型产品转移,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以优质资产为主体,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产品为纽带,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家融资政策,组建若干专业化公司,并按照国家有关企业重组、改制、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实现3~5个公司在国内及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运作。
1、组建机、客车的专业化公司。
以大连、长客、大同、唐山等主机优势企业为依托,通过重组改制建立股份制公司,力争在两年内上市成功,努力发展中国北车集团在机车和客车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股份制公司的实质性运作和资产重组等手段,形成中国北车集团在机车、客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产品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2、组建货车制造专业化公司。
以齐车(集团)公司、济南厂、西安厂等货车制造企业的优质资产为依托,通过改制重组,组建中国北车集团研发制造铁路通用与特种货车的专业化股份制公司。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在国内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运作,最终形成中国北车集团通用和特种货车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3、组建机车车辆配件专业化公司。
以中国北车集团现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独立性较强的配件生产企业为主要对象,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通过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合理运作,首先实现中国北车集团电机电器和制动系统生产专业化的格局。在试点运作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根据各厂所产品结构过于复杂的特点,本着精干主业,发挥整体优势原则,进行重点配件的专业化生产股份制公司组建,彻底改变现有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⑴ 组建电机电器专业化公司。
对永济厂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力争在两年内上市。通过股份制企业的运作和资本市场的调节,改变各企业现有电
机电器及配件的重复投入和重复生产的格局,最终形成向国内外企业提供电机电器及配件的电机电器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⑵ 组建制动机及配件专业化公司。
以沈阳制动机厂为核心企业,将中国北车集团各企业研发制造制动机的相关资产进行划拨重组,组建制动机配件生产的专业化股份制公司。
4、组建生产辅助支持系统专业化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机、客、货专业化公司组建的基础上,探索经股份制改造后,对有关工厂存续部分中的生产辅助支持系统的资产重组,探索进行生产辅助支持系统专业化公司组建试点。
5、研究所企业化转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制改造。在完成中国北车集团控股的研究所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改造,优化配置优良资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探索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良资产组建为股份制的高科技公司,力争在“十五”中期有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在国家准备开始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深圳)上市融资运作。
(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
产品档次和水平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是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十五”期间,通过组建研发中心,创新开发体制,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深入开展精
品工程活动,提高机车车辆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力争使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机车车辆主型产品的技术性能力争达到国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进水平。
1、创新技术开发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十五”初期,结合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组建2—3个以优势企业或新建的专业性公司为依托的机、客、货、城轨车辆和重要零部件的专业化技术研发中心。到“十五”末期,完成3—5个研发中心的组建。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发挥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优势,集中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共同开发,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优化开发中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加大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发力度,走厂、学、研相结合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之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利用中国北车集团整体技术优势,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抓好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提升中国北车集团的技术水平。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制造水平。坚持高起点和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提高机车车辆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开发能力,搞好技术改造,促进机车车辆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建立投资风险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引导企业自有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增加技改资金投入,2001年,完成“九五”遗留重点投入技改项目的实施。组织货车修理十条工艺线改造等新技改项目的实施,并通过验收。“十五”期间,通过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专业化子公司的装备水平,改进制造工艺技术;提高集团公司整体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机械加工及表面工程等制造技术水平和理化计量水平;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和专业化制造水平,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提高。
3、适应市场需求,加快重点产品开发。瞄准市场,确定产品发展方向,把主业产品开发落到实处,加快开发步伐,抢占市场先机,提升主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⑴ 电力机车。开发研制160~200km/h,4800千瓦和300km/h,2×4800千瓦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开发研制120km/h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等准高速、高速客运电力机车及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研制、开发、引进机车径向转向架、变流器水冷技术、控制系统、模拟制动机、硅油冷却主变压器、异步牵引电动机及高速受电弓等电力机车关键部件及关键技术。
⑵ 内燃机车。开发研制提速货运内燃机车。开发装车功率2940~4040千瓦(4000~5500马力)的在海拔2000米以下功率不修正、3000米以下修正的高风沙环境的高原内燃机车。研制开发160km/h,功率4040~5500千瓦(5500~7500马力)全悬挂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研制开发120km/h,2940~4040千瓦(4000~5500马力)径向转向
架交流传动货运机车。研制开发适用于海拔5000米的进藏机车,加快高原增压器和柴油机冷却系统等重点部件的攻关研发。继续实验研究12V280/320ZJ型柴油机,推广应用电子喷射技术,改进完善径向转向架技术、车载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引进消化吸收内燃机车交流传动技术。
⑶ 客车。研制200km/h双层客车、摆式车体技术、300km/h高速车及相关技术,掌握高速客车核心技术;160~200km/h摆式列车开发试制;研制青藏铁路用客车;加快交直交动力分散式市郊客车的研制,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客车关键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开发。
⑷ 货车。大力开发达到或接近世界九十年代中期水平、最高时速120km/h和160km/h的铁路货车产品。研制开发各种专用车、特种车。适应货运提速,完善转8G转向架技术及开发摆动式货车转向架及140Km/h转向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品种25吨轴重各型货车、低重心水泥罐车及新型集装箱两用车等专用货车。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货车新技术。
⑸ 动车组。开发动力集中式装车功率2940~8085千瓦(4000~11000马力)最高时速80~180公里的内燃动车组系列。开发时速270公里的动力集中式高速列车。完善交直传动动力集中型电动旅客列车组,开发研制速度等级在200km/h以上交流传动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开发摆式电力、内燃动车组,形成不同速度、不同动力形式的动车组系列。
开发研制电动车组的交流传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高性能动车和拖车转向架。
⑹ 开发地铁及城市轻轨交通车辆。地铁和轻轨交通车辆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和降低环境污染。“十五”期间,我国将在部分城市发展地铁车辆和轻轨车辆,有条件的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结构调整,通过对VVVF变流装置及控制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将机车车辆工业的优势拓展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方面,适时开发出适应我国国情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发挥中国北车集团优势和整体功能,健全运营机制,统一市场开发,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利益分配,共同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中国北车集团新的产品支柱。
(四)加快改革进程、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加快体制改革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强化基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子公司及所属企业的改制,要按照“放开搞活”的原则通过法人持股、企业职工持股、社会资本参股等多种形式,搞好公司制改造;从整章建制和强化基础工作入手,制定减员增效制度和办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要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母子公司体制,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力开展经营
管理者培训,加强职工素质培训;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用工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做好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快企业管理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步伐。
强化战略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明确中国北车集团在市场中的定位,突出主业的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和人才战略,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实施动态管理。实行科学的基于事实的决策原则,做好重大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制度,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实行重大项目集体决策,提高决策水平。
2、加快三项制度改革进程,促进减员增效。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制度,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鼓励和探索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新型分配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分离分立步伐、转移富余劳动力,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把职工总量压缩下来,把劳动生产率和职工收入提高上去。“十五”初期,生产辅助系统和生活后勤系统与企业主体的剥离分立全部到位。厂属医院、基础教育和其它社会服务机构,按规定可以移交地方管理的,尽早移交,暂时不能移交的要全部转为企业化和事业化经营。“十五”末期,主业职工从业人员要控制在10万人以内。“十五”期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递增在10%以上,职工人均工资年递增保持5%以上。
3、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适时修改和调整资产经营责任制管理办法,试点、推广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从整章建制入手,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标准化管理、定额管理、审计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重点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要建立有效的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办法,对成本实行全程控制。加强财务管理,建立投资风险责任制,保证偿还债务和投资回报,按新的《会计法》规范财会管理,加强资金的监督控制。大力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管理费用。
4、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规范投资管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广开融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通过银行信贷、企业上市融资、股份制改造、发行企业债券、争取国家扶持项目资金、低息和贴息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筹集发展资金,重点用于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发展新兴产业和减员增效等各项改革措施,积蓄企业发展后劲和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监督实施和招投标等制度管理。建立对投资项目当事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风险责任制度,提高投资回报和收益。
5、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发
挥集团公司新造和修理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立足铁路市场,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树立集团品牌观念,加强品牌宣传,扩大中国北车集团知名度。以可靠的产品质量和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质量赢得市场信誉,保持和扩大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以发展城市轨道车辆为契机,积极参与城市轨道车辆与城际列车的建设、设计与制造、维修,形成为城市、城际轨道车辆提供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加强产品营销网络建设,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用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积极采用代储配件、代理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开拓销售渠道,提高物流效率。建立健全畅通的产品信息反馈系统,扩大路外市场的销售和国外市场的开发。到“十五”中期,形成集团公司规范的机车车辆及配件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及信息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6、贯彻国际质量标准,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落实从严抓质量的方针,贯彻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保体系标准。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监督制度,加大对惯性质量问题的攻关力度,不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2002年,中国北车集团要整体通过ISO9000标准的认证。继续加快在部分企业进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利用年时间,制造企业全部完成ISO14000的认证工作,使企业环保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教育再培训活动,坚决达到重点、关键、危险工作岗位从业人员100%持证上岗,到“十五”末,部分企业通过ISO18000安全卫生体系认证。“十五”期间,中国北车集团千人工伤死亡率、重伤率、轻伤率要分别控制在0.04、0.16和4以内,质量指标和工伤死亡率要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的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
7、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促进管理创新。实行静态管理,动态调整的资产经营责任制管理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资产收益。借鉴国外现代管理方法,推广国内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原有ZCMIS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中国北车集团互联网络平台,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研究ERP在中国北车集团的应用,促进企业物料、设备、人力、资金等制造资源的优化控制,提高中国北车集团的信息化水平。
(五)开发新型产业,发展多元经营
实现多种经营快速、规范、稳定发展,形成中国北车集团新的经济支柱,是实现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消化部分富余人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多经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亿元,到200年达到50亿元以上,占中国北车集团总收入的30%以上;要建立5个以上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多经企业;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多经企业不少于10个。
1、开发机车车辆前展后延产品。中国北车集团拥有机车车辆相关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这是中国北车集团多元经营的重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重点开发与机车车辆产品相关的前展后延产品,增加多元经营收入,降低机车车辆配套产品的采购成本,盘活闲置资产,是中国北车集团“十五”期间多元经营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开发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是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中国北车集团所属企业大多地处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经济环境和交通环境得天独厚。对地处大城市或城市中心地带的企业,在不影响中国北车集团生产布局和能力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领域,或通过出租等方式盘活部分闲置资产,使其退出机车车辆市场,转入新的产业、开发新的产品。鼓励调剂余缺、盘活资产,以及对闲置资产的变现。
开发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开发是集团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要在集团公司现有旅客列车集便器项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锅炉节能控制设备等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发挥集团公司各厂
所现有机械制造的富余能力和闲置能力,进入环保技术设备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1—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具有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配套的市场竞争优势,把集团公司的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形成集团公司新的产业支柱,带动集团公司新兴产业的发展,力争在环保产业上实现局部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开发建材和建筑产业。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配套产业,建材和建筑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利用中国北车集团建材生产和建筑工程系统的富余人员及闲散能力,内部优势互补,整体参与建材生产、建筑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形成整体综合能力。巩固和发展现有的UPVC管材和塑料门窗异型材产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联合组建塑料建材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的竞争实力,通过整体优势,发展和开拓建材和建筑市场。
开发微生物产业。以实用技术为主的生物工程和新兴的生物制品及医药医疗产品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北车集团要以赖氨酸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在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挥原材料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掌握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培养和引进微生物工程的专业人才,总结非相关多元经营项目的运作经验,拓宽微生物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积极开发生物、制药和饲料等方面的产业。
为达到多经总收入占中国北车集团总收入30%的战略目标,要规范、整合、发展现有多经企业。为中国北车集团发展非机车车辆产品和涉足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挥实验和窗口作用。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开拓经营领域。利用中国北车集团现有合资合作的优势条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探索跨国经营发展之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要求,逐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国北车集团多元经营发展的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中国北车集团多元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六)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智力资本的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转变,大力开展经营管理者培训,加强职工培训工作。以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核心,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合理使用人才,努力培育中国北车集团人才优势。
1、建立竞争上岗的竞争机制。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培养、选拔、考核、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文化水平。遵循按需设岗,以岗定责的原则,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公平竞争、以才取人,择优上岗的选拔机制,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
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的分配机制,鼓励和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型分配形式,进一步完善减员增效实施办法,增加危机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中国北车集团的职工队伍建设。
2、营造培育优秀人才的环境。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相间梯次管理,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带头人的培养和短缺人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吸引短缺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培养和提高企业自有专业人才整体素质,重视发挥具有行业前沿水平的技术领头人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交流、使用、选拔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加强人才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在人才的结构、数量和水平上满足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3、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实现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以厂所为主建设各具专业特点的职工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经营管理者培训及职工素质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塑造现代企业良好形象。根据建立专业化子公司和研发中心的需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政策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市场驾驭能力。“十五”期间,通过每人每年平均培训5天的全员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率
80%以上(其中创新拔尖人才、产品开发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关键技术岗位职工为100%)的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从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技工人员实作水平入手,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技能鉴定工作。
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实现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五”期间要通过引进、录用、培训等手段,实现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即文化结构:大本及相当大本学历的员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12%以上;大专及相当大专学历的员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20%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人数的比例下降到20%以内。人才结构:硕士以上层次的高级科技人员达到300人以上;专门从事设计开发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300人以上,构造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优势。
(七)提炼企业文化,增强中国北车集团凝聚力。丰富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中国北车集团拥有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企业,其文化底蕴丰厚。“十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文化资源,把发掘和提炼中国北车集团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融于塑造中国北车集团形象中,实施品牌战略,提炼企业精神,制定职工行为规范准则,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行为规范,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内容,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以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激励和鼓舞广大职工,形成中国北车集团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企业文化上提升中国北车集团的核心力,增强中国北车集团的核心凝聚力。
(八)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的组织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成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防止和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提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扎实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紧密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加强改制、改组、结构调整、开拓经营、科技进步、企业管理、减员增效和扭亏脱困工作中的宣传思想工作。正确引导和解决改革与调整中遇到的群众敏感问题。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某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十五”规划纲要
2001年10月19日
2.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篇二
一、深刻认识工业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提高用水效率”作为
工业节水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加强水
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努力提高水的利用
效率。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
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做好工业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工业节水工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污染形势严峻,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目前工业取水量占全国总取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都随工业废水排入水体,致使许多城镇的饮用水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水源被迫弃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私有制。加强工业节水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还可减少废水排放,改善水环境,“节流减污”是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我国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浪费严重,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悬殊,国内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的差距也较大,跑冒滴漏等严重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业节水潜力很大。
二、2000—2010年工业节水的总体目标
工业取水年增长率:按照国家水资源供需状况和全国节水总体目标,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情况下,取水量增长控制在1.2%。
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60%;2010年达到65%。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目前的340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170立方米,2010年降到120立方米。在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约、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的同时,对全部工业企业的节水工作实施指导,全面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
三、依靠技术进步,完善监控体系,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一)根据水资源条件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各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要制定限制高耗水项目目录及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目录。
(二)加快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器具及污水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要针对高耗水行业和企业存在的问题,组织科技攻关。重点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列入国家和地方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
(三)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下大务气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特别是高耗水的工业企业,要增加节水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鼓励综合利用海水、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
(五)要加快建立节水标准体系、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节水设备、节水器具的研制生产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六)要建立并实行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的“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即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工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四到位”即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对不执行“三同时、四到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工业项目和企业,有关部门不予批准立项,银行不予贷款,供水部门不予供水。
(七)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括用水、节水方案。要逐步建立和实施工业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和审核制度。
四、建立工业节水激励机制
(一)要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290号文件有关规定,抵减当年新增所得税。对于以废水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4]00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减免所得税5年。
(二)根据“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从水资源费、超计划加价水纲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工业节水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改造贴息等。
(三)发布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用以推动用水器具生产企业及现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
(四)建立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的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清理整顿节水器具的生产及流通市场,扩大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
(五)各地区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奖惩措施。
五、加强对工业节水工作的领导,强化工业节水的基础工作
(一)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节水工作。各地经贸委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部分缺水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并结合实际,制定高于全国工业节水总体目标的指标。
(二)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组织开展工业节水专项研究,编制地区、行业的工业节水中长期规划及节水技术导则,组织修订工业用水定额。
(三)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地方和行业的节水规划及工业用水定额的要求,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落实节水措施,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要以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为目标,积极开展企业节约用水活动。
(四)各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要根据国家、地方及行业节水规划制定企业节水计划、节水目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挖掘节水潜力,适时开展水平衡测试,减少“跑、冒、滴、漏”。
3.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十五”规划 篇三
三五三三工厂精神文明创建“十五”规划
工厂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会议精神,按照重庆市委、江津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精神,并结合工厂精神文明建设实际,制订《三五三三工厂精神文明创建“十五”规划
》,经工厂党委讨论通过,现予下发,望遵照执行。
一、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
继续保持“江津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严格执行重庆市委、市府印发的《重庆市文明建设与管理办法》规定,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计划2002、2003年创建重庆市级文明单位,2004、2005年争创重庆市级最佳文明单位;促进工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壮大企业经济实力,提高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企业形象。
二、精神文明指导思想及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以工厂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树立“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完成工厂“十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把工厂建设成为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设施精良、技术领先、环境优美、产品优质、职工满意、顾客称心的西南地区集印染、服装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任务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围绕工厂“十五”生产经营目标,认真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1、加快技改步伐和新产品开发,调整产品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工厂将坚持高起点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利润投入等方式,筹资6000万元进行技改。主要项目有:投资250万元建针织印染线,到2002年形成年印染3000吨针织产品的生产能力;2002年投资1900万元,建180cm幅宽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线,形成年产2000万米、新增产值1.7亿元的生产能力;2003年投资3000万元,引进280cm幅宽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线,形成年产1000万米、新增产值1.84亿元的生产能力;从“十五”中期开始,投资300万元引进磨毛机、轧光机等设备,完善产品后整理能力;投资200万元扩建污水处理站,形成日处理3000吨污水的能力;投资100万元进行电力改造,保证生产、生活电力供应;投资250万元新建20吨锅炉,解决生产供能的瓶颈问题。
2、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1年,工厂将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十五”中期,建立企业内部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开发中心和结算中心;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2002年末2003年初实行公司制改造,2003年末成立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贯彻ISO9002标准为基础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十五”前期,对重庆服装厂进行股份制改造,依照《公司法》规范运作,巩固和扩大制式服装市场,创立区域服装名牌。
3、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完善工厂规章制度,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工作职责。2002年制订工厂“质量法”和“安全法”,到“十五”中期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生产集散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市场快速反应系统等;2002年投资20万,建立企业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4、拓展营销网络,完善售后服务
加强销售队伍建设,坚持“做好顾客要求做好的事”的经营理念;2002、2003年,在华东、华北、华南设立销售网点,完善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5、加强技术交流、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2001年建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努力开发新型高档印染产品,“十五”期末新增产值占总产值的70%。
6、研究绿色印染工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跟踪国内外绿色、低污染印染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计划2002、2003年筹资500万元扩建污水处理站。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
4.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篇四
一、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区创建高水平、高质量“普九”乡镇10个;小学、初中、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35%和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巩固率达99.6%。
高中阶段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区高中阶段累计招生4860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97%。其中,普通高中招28960生人,比“九五”增加16617人;中等职教招生19648人,比“九五”增加 15599 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淮中、楚中由原来的10轨左右分别扩大到32轨、40轨,各二星级学校由4-6轨扩大到10-15轨。职业学校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6.1%,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4%;创建省级职教示范专业2个。
教育服务经济能力得到增强。非盲率达99.9%,青壮年在岗人员培训率达50%以上,全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05年。车桥镇、淮城镇、林集镇、宋集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成为江苏省重点成人校。全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4.8万人次,培养致富骨干1.5万人,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淮安中学成为国家示范高中、省四星级学校,并投资1.6亿元,建成新校区;楚州中学成功购买了淮阴师院楚州校区,已进入省三星级高中行列;吴承恩中学、范集中学、车桥中学先后成为二星级高中。创建省级示范初中6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市级示范初中7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市50强中心小学12所。目前,已有60%的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创建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2所,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幼儿园2所,淮安市一类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园均达市二类园标准,全区城乡学前三年(3-5 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2.03%,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94.8%。创建4所省级德育先进学校、10 所市级德育先进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实验)学校。
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五”是楚州区教育基本建设大发展的五年,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积极开动脑筋,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五年仅向省争取资金就达4486.30万元。全区累计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49943.97万元,新建扩建校舍407655平方米,改造维修旧校舍239338平方米,添臵课桌凳127664套。
中小学危房得到全面改造。2001-2002年,全区中小学先后改造危险校舍222104平方米,消除了全区各类学校原有的危险校舍,建立了学校危房当年新增当年消除的改造保障机制。
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到位。全区先后撤销完中1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332所,圆满完成了“十五”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任务,使学校布局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臵,定点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新一亮”工程全面实施。2003年起,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了以课桌新、课凳新、讲台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共添臵单人课桌凳81391套,维修单人课桌凳71406套,新添臵讲台2504张,维修讲台884张,新改造安装通电照明设施教室3182口。
“六有”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04年以来,全区142所农村中小学按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了“六有”工程建设。2005年区政府将这一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15件项目之一,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到10月底,“六有”工程攻坚战已全面告捷。全区新增校园绿化21.8万平方米,新铺校园硬质路面26.9万平方米,新建校园排水管系3.8万米,新建、改建学生宿舍3.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卫生食堂1.9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水冲式厕所1.9万平方米,购臵、维修学生双人床铺6602张,购臵饮水机、保温桶2111台(只),总投入资金5138.4万元。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速推进。根据农村中小学实施布局调整 后的实际需要,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行路难,消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2004年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先后建成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校5所,4所学校正在建设之中。
教育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全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数量由“十五”初的100多台发展到1万多台,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数由“十五”初的两三所发展到180余所,13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建成了楚州教育门户网站。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总投入超亿元。到2005年,“校校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所有定点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计算机教室,实现宽带上网,同时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学校内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创建了10多所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0余所内部装备合格学校、窗口学校,30多个合格实验室和图书室,全区所有中小学实现了“二机一幕”进教室,添臵400多套多媒体设备,用于添臵图书、实验仪器以及电教设备的投入5000万元以上。
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健全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做好取消农村中小学“零户管理”相关工作,恢复了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一级财务单位的银行帐户,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费制”,教育经费管理更趋规范。理顺了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办彻底撤销,人员全部分流,进一步明确了文教科员、中心初中校长、中心小学校长职责,强化了责任,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办学体制改革上,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之路的探索给我区教育注入了活力。淮安中学、第三中学成功实现联合办学,兴办了外国语、文通、曙光双语等一批民办学校。为协调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均衡发展,教育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较好地解决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首先,我们继续实施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末位待岗和转岗交流制度,试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完善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体现优绩优酬,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其次,积极做好充实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工 作,通过竞争选拔,共有36名同志进入了人才库,其中有26名同志被选任为中心初中或中心小学校长,让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第三,改革教师分配和调配制度,对新分配的毕业生采取“凡进必考”,根据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和招师计划,通过公开考录补充教师,共考录毕业生821名。
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全区共有25142人参加高考,向高校输送毕业生13000人,录取率51.7%,其中本科录取5335人。对口高考参加考试1580人,专科以上达线率为98.4%,其中本科达线率为25%。自考毕业生727人。近年来,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市榜首。
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了校园、课程、团队、活动、家庭、社会“六大育人工程”,开展了“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着力加强制度、师德、班主任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楚州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标准》。各中小学校还充分挖掘和利用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新旅陈列馆等一批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活动。努力促进德育工作与地方发展和时代需要相结合、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与教师师德提升需要相结合、与教育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出台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方案,建立健全了教研、视导、学科基地建设等项制度,实行了教育局领导定期到学校蹲点调研,坚持了高中半月例会制度,成立了学校常规管理督查队,长年工作在基层学校,对学校管理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学校八大管理全面加强,各乡镇、学校尤其加大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力度,使教学“五认真”真正落到了实处。教育督导和教学视导力度明显加大,从办学思想、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和随机督查。
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注重学科建设,小学阶段以中心教研组为阵地,初中阶段以学科基地为平台,高中阶段以中心备课组为龙头。建立定点联系,各校与省内名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坚持科研兴教,组织了全区教育科研培训,开展了课题立项和中期 管理研究培训,召开了课题、结题鉴定会,举行了教育科研论文和教案评比。“十五”课题省级立项5个,滚动课题3个,市级课题47个,已全部完成结题任务。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坚持“行政推动、上下联动、均衡发展”的思路,组织教育骨干去国家级、省级实验区考察学习,参加各级大型专题培训;邀请全国知名课改专家、教学专家来楚讲学、献课。加强对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管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台了《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强化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创建课改先进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市级课改先进学校。2004年,淮安市“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我区顺利召开,城东、车桥两乡镇6所小学为大会提供了现场,区教育局被评为市课改工作先进单位。
特色教育进一步推开。采取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创建方法和步骤,对全体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校长进行了系统培训,确定了12所中小学为试点单位,2004年9月试点学校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建设。2005年召开了中小学特色学校现场观摩会,对面上产生了推动作用,目前,已创建有特色项目的学校50所。
五、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师德建设常抓不懈。出台了“五条禁令”、《教师礼仪规范》、《楚州区中小学师德评估方案》,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方面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积极开展“三评促教”,着力引导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言行,倾心教书育人,自觉为人师表。
师能建设形式多样。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三级师资培训网络”建设,并先后选派20多名骨干教干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考察学习,拓宽视野。继续实施听课证制度此外,邀请了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北师大课程中心赵德成博士等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楚作校本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学术报告。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全 区开展了“百所学校结对帮扶、百名教干挂职进修、百名教师交流支教”活动,并将“三百工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地开展下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98%、91%、71%、65%。
六、教育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重在党风廉政、行风建设、案件查处及信访稳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重点加大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和对各类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对违规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有效杜绝了源于教育内部的乱收费。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行校务公开,特别是基建招标、物资采购一律公开操作,杜绝一切暗箱活动。在区行风评比中,年年被先进单位。
积极帮扶特困学生。全区通过“育才助困”工程,共资助特困大学生263名,资助金额达55.3万元。通过实施校园“绿卡工程”、乡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学校减免、动员社会力量赞助等途径,各类学校累计共减免学杂费529万元,受惠学生达18253人次;共计发放助困资金达88.6万元,受惠学生达8207人次。2005年为26212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发放了省发的免费教科书。
努力创建“平安校园”。积极开展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检查整治行动,召开创建“平安校园”现场会,开展中小学生告别“三室两厅一吧”宣誓签名活动,为创建“平安楚州”作出了贡献。
牢固坚持依法治教。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普法教育。创建市级依法治教先进学校 所,全区学生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区共创建校务公开先进学校8所。
“十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加快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十五” 期间全区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由于我区经济基础薄弱,学校历史欠帐太多,加上近几年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很多学校债台高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学校难以维持;相当一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所有这些,给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二是普、职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按照要求,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应为1:1,但目前而言,我区职教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办学形式还比较陈旧,就业渠道不畅,导致职教的吸引力不强。这样不但影响了职教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高中阶段普及率的提高。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素质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是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边远乡镇,教师缺编现象相当严重,高中、职中重点学科和部分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四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公民办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楚州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不能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公平教育得不到保障。
2006年工作重点
一、突出管理重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切实加强全方位管理。强化领导部门管理职能,对教育局机关职能科室、乡镇总校提出明确要求;强化学校常规管理,重点是教育教学管理;强化管理督导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上,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引领作用,帮助各校形成切合实际的操作方案与实施规程。
三是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小学教研工作抓薄弱点,初中教研工作抓增长点,高中教研工作抓突破点,教科研工作抓结合点。
二、扩大优质资源,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是继续巩固“普九”成果。抓好“控流”工作,开展“双高普九”先进乡镇创建活动。
二是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组织实施“图书仪器装备工程”;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学校网站及校园网的建设,“两中心”毕业年级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巩固改危、布局调整和“六有”工程成果。
三是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加大各类创建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一是大力推进人才强教。着力师资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培养一批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实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教师录用制度。
二是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创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实施“三百工程”和教师派遣交流制度。
三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教师礼仪规范》、《楚州区中小学师德评估方案》,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巡视督导机制,并将督导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目标责任制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
四、发展职成教育,努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一是扩大职教规模。吸引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组建职教集团,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规范职教教育教学管理,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做好省级示范性专业创建;强化基地建设,做好实验实训型职业教育向产业型转变。
三是加强成人中心校建设。做好人员配备,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两后”培训。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一是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完善和加强德育内容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特色教 育平台。
二是认真抓好校园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三是认真抓好扶贫助学工作。实施“育才助困”,落实“两免一补”,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四是认真抓好行风建设。全面推行“一费制”,加大乱收费治理力度;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推行校务公开。
“十一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强教育与科技、文化结合、为实现楚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主要目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事业总的发展目标是: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及其它各项工作均排在淮安市前列,所有学校基本达到合格学校的要求,70%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
“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事业主要发展目标
1、基础教育
——不断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小学在校生巩固率100%,初中在校生流失率达到省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达100%。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0%以上。全区所有幼儿园者都有较大发展,在城区新建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或一所省级现代化幼儿园。在农村分片创建或新办1-2所省级现代化幼儿园和5所市级一类幼儿园。——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区80%以上的定点小学具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白马湖农场、南闸镇、朱桥镇各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普、职招生比达1:1,普通高中巩固现有规模,着力内涵提升。
——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淮安中学创建五星级高中,楚州中学创建四星级高中,吴承恩中学、钦工中学、车桥中学创建三星级高中;省市示范初中达到20所,市级实验小学达到10所。
——加速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基本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5个。
2、职业教育
——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达到占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50%。“
——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组建职教集团。吸引社会资金,新办2所年招生千人规模的民办职业中学。
3、成人教育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两后”培训,农村劳动力年转移培训500人左右、“两后”年培训人数2000人以上。
——加强各类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区青壮年从业人员培训率达40%以上。
——创办市级示范成人校4所,再争取至少1所乡镇成人校进入省级示范行列,建立和完善1个市级以上社区教育实验区。
4、师资队伍
——切实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培训网络。2010年,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9%、97%、90%、70%。70%小学教师达大专以上文化水平,50%初中教师达本科以上文化水平,95%高中教师达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
——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素质提高培训 五年内,每位教师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在职非学历进修,培训的重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确立终身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显著提高。
——组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遴选50名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参加高级研修,为他们成为新一代中小学教育专家打下基础,并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选拔500名教师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不断促进区级骨干教师梯队的更新。
——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
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新任校长培训不少于30学时,提高培训不少于200学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培,学用结合,注重实效,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5、办学条件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投入25000万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当年消除新增危险校舍,新建寄宿制学校20所,全面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和现代化学校建设。
三、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我区教育在“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通过改革,优化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1、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兴办职业中学。
现有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已可以满足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的需求,引资办学的重点应放在兴办民办职业教育上,“十一五”期间,在政府统筹下,吸引民间资本,争取创办2所年招生 在千人以上的民办职业学校。
2、全面推行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教育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通过定编、定岗、聘任、考核,促进人才的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在分配制度上,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校长实行公开选拔和考核任命相结合,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
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规程》,对学生切实加强“五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实施“校园育人”、“课程育人”、“团队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家庭育人”等“六大育人”工程;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上好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加强德育在其他各学科的渗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教育学生。进一步提升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严格教学“五认真”,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走“高质量、轻负担”之路;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秩序,深化课本教研,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点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深入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继续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面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快体育场地建设,80%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设施达到省级标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4、深化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办后勤。
学校的食堂、卫生室、浴室、宿舍等服务设施要做好为师生服务工作的同时,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并吸引社会资金和学校共同开发服务项目;学校的微机房、图书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可有偿为社会服务。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楚州教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在用人体制改革的同时,将继续花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强教育内部体制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优化教师队伍。
1、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诚聘优秀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下功夫,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2、大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脱产进修、自学考试、函授、岗位培训、教学基本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向教师传授新的教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传递教改信息,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
3、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中小学校长必须持证上岗,并有计划地接受培训,以提高在职校长的理论素养、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速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到2010年,基本形成骨干教师梯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4、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增加对教师进修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师进修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教干、教师培训的责任,为基层服务,为教学服务。
5、进一步加强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6、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收入逐年提高。
7、健全教师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除国家、省、市所设的奖项外,我区也要建立健全正常的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制度。通过舆论宣传以及搞好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用足用活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建立并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的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进—步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1、认真落实教育投入“三增长、一优先”的政策规定,切实保证政府财政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
2、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规定筹措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费。
3、采取措施,保证地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基金、义务教育发展基金征收政策的落实,确保征收经费能按时到位。
4、继续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
5、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海内外各界人士,以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捐资助学、投资办学。
6、继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教育经费;进一步规范中小学 校收费行为,维护教育的良好形象;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全面实行会计工作电算化,实现教育经费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效益。
7、加强财务审计工作,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切实做好本级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维修审计、局管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四)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教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将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依法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解决教育上存在的经费短缺、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
加强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违法事件和违法人员,依法治教,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教育督导部门要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保障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坚持义务教育年审制度,不断巩固“普九”成果。
(五)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学及完小以上学校均建成实验室,并达省二类配备标准。全区定点完小以上学校均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及区直学校普遍使用学校管理软件处理日常事务,乡镇总校及区直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联系,实现无纸化办公;所有完全中学及乡镇中心校建成校园网。全区所有中小学毕业班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装备资源的作用。所有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均正常对学生开放,学校与学校 之间加强交流,实现装备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关知识的培训,使绝大部分适龄教师能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 ——在所有教干和教师中坚持不懈地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提高全市教职工特别是教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系统的行风廉政建设,教育广大千部和全体教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5.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篇五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国和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及**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要求,**市妇联、**市教育局共同制定《**市“十五”期间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求实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题词精神,全面实施全国和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不断加大理论研究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水平;不断加强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构建家庭教育科学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化、社会化、制度化;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普及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满足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有效提高家长素质,增强科学教子的能力,为培养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1、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家庭教育工作要立足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立足于培养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引导广大家长学习掌握并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子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2、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坚持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道路,注重发挥家长、教师、专家学者及社会热心人士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帮助家长增强科学家庭教育意识。“十五”期间,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宣传成功的教子方法和经验,帮助家长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理性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断增强家长为国教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推进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十五”期间,要更广泛而有效地运用大众传媒,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大众传媒开设家庭教育论坛、讲座、专栏等,进一步提高家长科学教子水平和能力,广泛宣传“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知识和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相关的服务工作。要经常组织各类家庭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扩大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面和普及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重点是农村,巩固提高的重点是城市。
“十五”期间,要把社区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中,探索在社区背景下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特别要开发社区离退休人员人力资源,发挥其人才优势,开展讲座、咨询等工作,使家庭教育知识成为社区居民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城市及农村社区的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是0-6岁儿童家长。
3、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模式和方法创新。“十五”期间,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家庭教育工作模式和方法。要积极拓宽办学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家庭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在继续巩固现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标准化家长学校”创建活动,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要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先进组织评选表彰活动、“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等,激励并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4、推进家庭教育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十五”期间,要着力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依靠大专院校,以专家学者为主体,以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工作者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功能互补、分布合理、素质较高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指导水平。特别要注意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的调研工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同时,要依托各级教育科研单位和群众性科研团体,组织力量开展家庭教育应用理论的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
四、发展目标
【工业节水“十五”规划】推荐阅读:
工业产业发展规划07-13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纲10-03
工业园规划调研提纲11-09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规划10-10
工业园区环境规划方案10-28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12-06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12-11
工业镇总体规划说明书10-20
有效节水措施06-22
节水知识答题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