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精选13篇)
1.《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一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我院的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工作。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构想及实践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2、项目作业法。即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我院的教学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适当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任务驱动法。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操作教学,均渗透示例、任务驱 动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我们对连续2届100多学生开展了“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按照“必需、够用”为度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
小组,以4台二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工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从而深化了教学的综合效应,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对接。
5、因材施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已显现其教学效果,不少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老师教学与工作的好帮手,他们对中间层学生的学习也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我们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和,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2、运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网络技术实训中心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训中心拥有48台连成高速局域网的计算机(包括 Window 2003、Linux操作系统平台并与校园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进行网络实验的基本资源。整个实训中心分为8组,每组6台计算机(包括4台二三层交换机和4台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学生在以网络设备动手实现或操作为主的同时,依托校园网,利用资源共享、网络技术实训中心完成实训项目,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内容。
3、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自主学习。我们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上建立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方向。一方面,对于经典的网络理论和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从最近两年学生的考试结果看,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中,毕业后进入著名IT企业的机会很大。
五、考核方式
考核并不是讲授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我们需要利用考核来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既能促进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也可引导他们系统地且有重点地复习总结所学课程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做出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强调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实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其次,开课时公布课程考核办法,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为考试而学;再次,要把学生能力、素质考核在内,比如考核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数量、项目成果和完
成质量、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制度遵守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以防止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等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倾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体考核成绩构成为:“知识考核占40%,主要是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人的理论素养;实训过程考核占40%,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出勤率。”
六、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是教高于学,学是无条件地服从教;实行教学改革,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实践证明,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出发,把学生的创新性教学规划到职业技术的“掌握——运用——推广——创新”上,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个性发展机遇,使之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二
1 了解学生现状, 因材施教
从多年来计算机的教学实践中, 我感觉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对于城市学生来说, 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还是会的, 但是只会用不会说, 有的甚至连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都说不清, 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 更别说使用了。针对这些情况, 我和学生做了多方的接触沟通, 找出因材施教的办法。
2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高低不仅跟其知识、智力有关, 而且和他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是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 对于培养生产第一线和基层部门实际工作者, 这种教育质量观是错误的, 应该以技术应用能力大小和劳动技能高低取而代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3 突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思想
按照职业教育“理论够用为度”、“加强技能训练”的思想, 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特点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 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模式, 将理论融合在实际问题和项目中,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理论, 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 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以实践训练为重点, 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4 教学方法的变革
研究者在教学中采用边教、边做、边学的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应用出发, 由实际问题入手, 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 使学生首先对计算机建立起感性认识;从实际课题出发, 以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内容, 并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的认知规律为主线, 而不是以教材的结构为主线;以任务为单元, 而不是以命令功能为单元组织教学, 将一个个难点分解到若干任务模块中, 使学生饶有兴致地领略计算机神通广大、无处不在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了知识点。
同时在讲课过程中, 本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职业院校的学生, 纯理论、全说教的教学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差, 理解、记忆效果差, 知识掌握、创新思维能力低。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 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 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 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例如在讲解“管理计算机资源”这一章节时, 将相关命令融入到计算机的应用中去讲授, 经过启发式的推衍, 引导学生循问题而思考,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命令功能的理解, 以便加深记忆。
4.2 实例教学法
教学的实施通常是以实例教学为模式, 在每个章节都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 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 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4.3 多媒体组合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 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及现代化的教学软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包含了操作系统和多种办公软件的各种操作,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在黑板上写操作步骤, 往往写一大黑板都不够, 而且大量占用授课时间, 且不易理解其操作过程。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 边演示、边操作、边讲解,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动态的掌握操作过程,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
对一个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 如果按书本上的教法, 上来就是定义、名词、命令, 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作用, 那么学不了几天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一个好方法, 边学习、边演练, 循序渐进, 这就能将用到的命令理解、吃透、扎根于脑海。也就是说, 当你此次学习完某几条命令后, 接下去就该做练习了, 通过练习, 使你感受刚才的命令产生了控制效果, 而能深刻理解命令是如何去控制计算机的。
4.5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的前提, 每一章节, 甚至每一堂课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融洽与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计算机课程内容丰富, 特点鲜明, 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才能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努力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 我们应当随时更新现有的技术水平, 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会对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教法上有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勇.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4) :4-6.
[2]王俊华.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9) :60-61.
3.《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效性;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一、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生源不同的现象,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水平上参差不齐,这就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展开全面调查,了解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情况,制定好促进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达标的目标,并在教学中开展好分层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组织计算机成绩较好或者已经取得计算机认证的学生进入“提高班”,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并丰富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其次,教师要组织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进入“普通班”,侧重于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注重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
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由浅入深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平淡,再加上计算机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就是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学习Word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Word的强大功能,先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先从整体上对Word软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这时教师再结合作品中的环节展开知识点论述,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2.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
传统的计算机操作教学是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和要求来完成操作,虽然可以达到一定效果,但是这些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降低,毕业之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进行讲解,实践操作部分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制作某一主题的演示文稿,这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制作,在展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设计成果的同时,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结合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连贯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 XP相关格式、图片、表格、图表、艺术字与自选图形的插入与设置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Word XP中的知识来学习,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增强,学习能力也逐渐提高。
三、增加教学实践机会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在每台PC机上配备必要的教学软件和应用软件,促进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结合专业基础应用这些软件,以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高职院校在課余时间还应该全面开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答疑,学生在课余时间刷卡上机进行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还应该积极改革考核机制,将理论知识的考核与操作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在考核方式上体现多元化和开放化,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总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从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改革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出发,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才会在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J].计算机教育,2007(10).
[2]陈永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7(05).
4.《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四
邓晨曦1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该方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巩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科研创新素质、工程意识的培养及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在计算机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担当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1],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校内实训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一)三条主线的总体设计思路
1、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
深入浅出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强化技能训练,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在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
2、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一条主线,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1]。本课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设计、规划——网络建设、调试——网络管理、维护”一系列的工作实践过程,完成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2]。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好原理,具备组网建网能力,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
3、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主线
产教结合:与华为三康公司、市电信公司及学院网络管理中心联合成立网络建设与维护服务部。一方面为该专业学生提供项目式学习与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网络建设、网站设计服务活动[2]。
顶岗实习中安排“局域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及网络互联技术能力”环节,以强化网络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二)内容体系,教学布局的具体设计
1、筛选教学重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构成,并将二者(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一些抽象的原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删除或简化,如对OSI参考模型,只说明七层协议的基本功能和信息的传输过程,而对于路径选择算法、QOS等内容进行删减和简化。另一方面强化与应用相关的内容,如双绞线的线序、制作以及应用场合:直连线、交叉线;ping、tracert等命令的应用;DNS、DHCP、WEB、FTP服务的配置等内容。[2][作者简介]:邓晨曦(1980)男, 湖南桂阳人, 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号:BJA060049)
2、构建新的教学布局,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
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仿真教学案例,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这种仿真教学充分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和“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每个新的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完整的、实际的、具体的、有形的仿真案例作为知识的联想情景和应用载体,并始终使学生处于一种仿真操作的实训环境中[3]。
3、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仿真案例、拓展领域[4]。其中基础知识和仿真案例,以课堂讲授和课内实验为主;拓展领域让学生通过网站等其它方式自学完成,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注重过程考核,采取新的考核办法
考核环节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且平时考核比重大于期末考试[4]。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大幅度提高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5、跟踪先进技术,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的特点
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如IPV6、传感器网络[5]、中文域名技术、无线网络[6]、BT、迅雷下载等内容,外置CABLE MODEM、电力线接入技术,身份鉴别、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新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所以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7]。
(一)基于仿真案例的知识整合教学法
对于每个仿真案例的教学设计,采用知识整合教学法。即把来自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二次加工,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案例中的一个个实际操作步骤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有机地、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仿真案例学到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并直接感受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考虑到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7]。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分为必做和选做部分(或附加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师生互动教学法
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互动。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置问题情景、形象的比喻、故设错题、组织讨论、启发式、自学辅导等方法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热情参与,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搭建起教、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项目、仿真案例、自学园地、教学论坛、新技术论坛等教学资源。方便了学生的课外学习,从而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
(五)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程特点,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知识拓展四个环节[4]。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仿真案例的制作,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学习、归纳、总结与提高。
(一)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教学目标。
(二)分析案例,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讨,锻炼其协作能力,同时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归纳总结,引申提高,学以致用
在第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
案例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同时给出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提示学生预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7]。
(四)知识拓展
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拓宽其知识面。
四、小结
一年来的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以如上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后,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情况,而是筛选教学重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2、改变了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是基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主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主线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改变了过去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采用仿真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也日新月异,为此“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146-169
[2]肖衍,龙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08 ,10(10)
[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7]:162-166,177-179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67-94
[5]敖志刚.网络新技术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12-16,19-28
[6]肖衍,蒋外文,龙娟.基于无线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J].北京:微计算机信息Vol.23 No.27.Sep.2007:62-65
5.《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五
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等;根据教学的需要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多媒体课件、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建立了“数据结构”教学网站,网站上的教学资源丰富,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教案、讲稿和授课录象等网上资源,已供学生自学使用。本文就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谈一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1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本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较大差别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多样性
研究型本科承担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任务;而应用型本科则承担社会各种各样人才需求的培养任务,尤其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其实,应用型人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而不是层次结构,这种应用性表现在多方面,也可以区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应用性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1.2综合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把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1.3技能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教学体系,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1.4实践性
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传统的专科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初步训练,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1.5生产服务性
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本科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主动积极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积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积极致力于把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实验成果直接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
2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问题
2.1课程目标侧重问题
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数据结构课程建在课程目标和要求等诸多方面与研究型本科有着不同的`侧重。数据结构课程介绍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技术,不仅为后续课程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软件分析、设计、编程和数据组织的能力。研究型本科侧重与数据对象的特性、算法分析等数据结构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探索新结构新方法的创新性;而应用型本科则侧重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在特定结构基础上的算法实现,注重结构的特性、算法的效率性和在实际问题中选择结构与算法的应用性。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目标、要求和侧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在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实验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该有着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的特色。
然而,在近些年我国推行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却是被忽视了的薄弱地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只区分本科和高职高专两部分,结果是本科部分基本上让本一批招生的重点高校包揽,数据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部是重点高校包揽。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也是如此,数据结构教材入选者全部是研究型重点高校的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是稀缺。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的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
2.2教材偏重理论问题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纵观我国学者出版的数据结构课程教材,其中不乏许多有特色的好教材,如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组织编写的《数据结构》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然而,这些教材理论性都比较强,对于应用型本科使用不够理想。针对应用型本科特点,出版一套教材体系科学、面向大学二本三本学校学生、侧重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本科特点的数据结构教材,是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
2.3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听得懂、看的明白,但当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该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对于仅学过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时,对“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的算法理论和软件设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这些问题,注重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要精心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把课程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设计),对于技能延伸性技能点设为选做实验(设计),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数量,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系统规范的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2.4考核与平台问题
在课程考试考核环节设计上,既要考核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实验实践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上,既要建设一般性常规教学资源,还要考虑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考虑有研究型本科师资具备的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考虑有应用型本科师资必备的较强的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发能力。
3我校的数据结构课程建设
我校数据结构课程课程组不断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3.1重视教材建设
在华东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组织下,主持编写了《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等教材,该教材一经使用就受到各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发行了第二版,累计发行83000册。20还应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主持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配套辅导与实验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已发行31500册。有关专家的评价是:“教材体系科学,面向大学二本、三本学校学生侧重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本科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内容新信息量大,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
3.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和上机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设计实验案例和课程设计案例,出版《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教学参考书籍,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引进软件企业培训软件开发项目驱动,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3重视教学教改研究
课程组成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议,经常性的总结和交流教育教改经验体会。先后主持和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CAI特性的研究和CAI软件包研制”、“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等省校级教改项目十多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二十多篇。“数据结构课程建设”、“数据结构教材”、“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十多项教学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3.4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搭建数据结构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途径。我们除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网站挂出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外,还专门建立了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教案、讲稿和授课录象等网上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方便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5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组一直都很重视教学梯队建设,目前已形成有3位教授、3位副教授、3位讲师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有3位博士(含1位在读博士生),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多人主持或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SCI/EI收录)30多篇,多人参加国内外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交流学术论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结语
应用型本科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人才的培养任务,招生量大、影响面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在质量工程中被忽视或弱化,是一个应当尽快引起教育界重视的重大问题。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正元,王秀丽,林大辉.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六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①
作者:陈元滨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要:在教育部质量工程背景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各院校近年来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都进行了改革的特点,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遇到了学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情况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课程如何教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结合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改革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建议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材课程建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37-01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及电气信息类共同开设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实际中,电类专业中又有强电和弱电之分;而在弱电中,有自动化和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但它们各自又有不同。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对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既要比较熟练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方法和应用,又不要求作深入的研究。非电类专业对于分析与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便掌握计算机相关硬件知识和从事计算机接口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而对于电机及其控制则一般不做要求。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对电子技术要求是介于电子与电气类和非电类专业之间。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教学与实践
在肇庆学院计算机学院,几年来,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逻辑”均采用三门课教学,先“电路”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在两个学期教学完成。采用电类和自动化类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路教材,共162学时(其中理论138课时、实验24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按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要求增减,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针对目前的现状,首先解决教材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选用国内的优秀教材,但这个教材不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是所有电子与电气类专业的,我们依据弱电专业所需知识为的教学内容为体系结构,向同学们讲授。实践中,《电路原理》这门课,我们选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邱关源主编的《电路》、康华光主编的《电子技术—模拟部分/数字部分》为学生的教材,而依
据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沈复兴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为知识体统结构,来向学生讲授。这样无论从知识面和知识深度,都满足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要求。在知识面上,让学生应该看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了解哪些,在知识层次上,让学生知道,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教材建设
2006年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我校启动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重新制订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由原来的3100多学时缩短为2800学时、174学分缩短为165学分,调整情况见表1。从2008~2009学年第三学期起,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08级,率先将“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合并成一门“电子技术”课程。使原来第二、第三学期完成的课程,在第三学期一门“电子技术”课完成,这样使后续课程提前一个学期,能使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学习。目前在国内的教材中还没有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这一类教材。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及新的学生培养方案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做好“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十分必要。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电子技术”课程既不同于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等电类专业的“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课程,不能是这三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也不同于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或“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强调基础、弱化难度;强调基本概念、弱化解题技巧;强化基本概念、弱化公式记忆上。遵循知识、素质和能力并重的原则,更新内容、优化结构、压缩课时、精讲多练、培养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2]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应从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进行组织和建设。教材要力求反映电工电子学科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要关注授课对象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引入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学科领域中发展和探索性的内容,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引入教材,努力使教材反映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体现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变化和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开放性特点。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要突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在内容上力求丰富,在结构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和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增加EDA演示,使学生既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又得到了实践的锻炼。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电工电子基础理论的学习以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为目的,作为掌握变化的、动态的新知识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应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采用富弹性的模块式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地综合、融合和整合。从课程所含各个学科领域系统的观点出发,重视整体概念和系统特性,重视应用技术,多做定性分析,力求理论形象直观,强调理论教学和实验教材的衔接,使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
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基础知识(经典内容)→先进技术(提高内容)→应用能力(实用内容)”的体系组织教材。[2,3]结语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包括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逻辑三部分。电路部分主要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定理,电路的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部分主要学习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数字逻辑部分主要学习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2010~2011第三学期,我们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洁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一书,作为教学教材参考,在实际教学中略有增删,第一章增加电阻△-Y型转换一节,第二章增加网孔(回路)分析法一节,第五章增加互感变压器一节,在第六章增加卡诺图画简一节等,在每章后附重点内容的EDA演示。
参考文献
7.《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主流技术之一, 已成为各种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是计算机网络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核心能力的支撑。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整个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课程群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 增加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环境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这也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源泉。
1 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强, 跨学科, 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应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但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基本显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特征, 制约和影响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1,2]。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比,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教学内容缺乏动态更新, 不能紧跟网络技术发展。
全国大多数院校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通信基本原理, 主要讨论计算机网络OSI 7层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等基础性内容。但网络新技术逐步成熟并不断涌现, 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入。这些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并不能及时地在教学内容中出现, 像物联网、大数据等这些近几年出现的较为热门的基于网络技术上的新应用, 但这些新的技术很难及时地反映在教材中。这就要求对原来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 跟上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发展的步伐。
1.2 教学模式不合理, 教学手段陈旧。
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与学的关系是“你教我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少, 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至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缺乏学习研究的兴趣, 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板书和多媒体幻灯片为主要教学手段, 同学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只能勉强理解这些网络原理和网络协议, 无法提升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能力。课堂一结束, 同学们在课外再想巩固这些网络原理和协议工作流程往往很困难, 缺乏课外学习的网络平台。
1.3 重理论, 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必然要求很完备的网络实验教学。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不均衡, 理论讲授较多, 实践性教学却很少, 造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大多围绕OSI和TCP/IP模型展开, 有些概念过于抽象, 特别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更具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生普遍对网络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觉得难以掌握, 在实践中又得不到验证, 因此很难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并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1.4 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单一。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学的延续。目前课程教学中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是理论考试, 缺乏实践考核, 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的评价,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 更难于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 很多高校教师和学者都开展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试验。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教改团队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并且提出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体系, 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及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可持续的应用发展能力。
2 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为了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我们教改团队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结合起来, 构建新型的混合式学习 (Blended-Learning) 模式, 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及时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实践创新环节, 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奠定坚定的专业基础,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2.1 优化教学内容
在我们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计算机网络是基础, 后续还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nternet程序设计及网络攻防等课程, 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 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 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和应用。同时为后续网络课程内容:网络集成、综合布线、网络编程、网站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在网络技术中的很多新技术、新应用并不能及时地作为教材内容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对原来的教学内容应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
我们教改团队采用了谢希仁老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 (第5、6版) 作为教材。在教学中采纳OSI模型与TCP/IP模型相结合的5层次参考模型, 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 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方方面面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教改团队根据学时和专业课程的连贯性, 重点介绍第1章到第7章的内容, 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先整体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然后根据系统功能不同层次, 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逐层讲解每一功能层。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将理论的知识讲懂讲透,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外, 教师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如在第四章网络层内容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网络互联的认识, 认清互联、路由、转发等知识点的重要性, 因此授课内容将以案例分析为主, 辅以项目实践, 增强学生在网络连接、配置、组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 为了适应网络新技术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或者讲座讨论中及时增加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Wi MAX、DTN、IP语音与流媒体等知识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
2.2 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我们教改团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对网络知识的浓厚兴趣, 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构建研究型学习教学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课下拓展知识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改团队通过收集和制作建立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库, 将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如数据在各层的传输过程、数据报和虚电路、三次握手机制等知识点制作成Flash动画, 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播放可以形象地解释各个知识点的含义,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较为抽象的PDU (协议数据单元) , 可利用Sniffer、Wire Shark等工具软件进行抓包分析, 使用Packet Tracer、NS2等仿真软件进行动态仿真, 同时使用Camtasia Studio或其他软件同步录制电脑屏幕以便在课堂上播放。这样, 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MAC帧、IP分组、TCP报文段等各种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 又能看到数据分组在网络中的收发过程,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加深对网络协议的理解, 同时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注重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3]。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模式, 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每个任务又可以通过案例来说明或体现。如第四章的网络连接部分内容, 可以布置一个局域网连接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自己宿舍的网络连接任务, 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任务驱动下的真实案例的教学,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还能从案例中获得经验与教训,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 采用类比教学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和“类比教学”, 将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抽象、晦涩的计算机网络中的专业术语、基础理论进行类比, 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们在讲授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据在网络中传输需要经过的层次时我们采用了在饭店中将鱼打包到家里的这个过程, 类比教学法一方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 类比法是教学的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需要。
(4)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状况, 我们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就某些知识点进行课堂讨论, 比如:如何设计可靠传输数据的协议, 分组是如何正确到达目的地的等, 变“教师讲”为“学生讲”,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并现场进行点评和引导。这种方式的效果一般是非常好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其中, 并积极思考、响应,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 增强实验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 因此, 在网络实验教学中应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规范实验教学环节、完善实验内容, 使学生通过网络实验, 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学以致用[4,5]。
(1) 搭建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平台, 进行真实环境的实验教学。近两年以来, 我们依托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 新建好了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工程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都可以借助真实的网络设备来实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动手配置网络设备、调试网络设备, 能够从网络的组建、维护、配置、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 熟悉最基本的概念到具体的应用, 掌握网络的组建、交换机、路由器等关键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真实的网络实验平台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兴趣和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2) 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 将数据包分析软件如Wireshark, 模拟器软件如Packet Tracer, 仿真软件如NS2等引进实验教学。类似交换机/路由器的设置、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FTP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的配置等简单的网络实验, 都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手段来完成。同时, 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手段, 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数量不足的问题, 可以不受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的限制, 可随时随地进行相关实验。
(3) 完善实验内容设计, 建立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分为四类:验证型实验 (基础原理实验) 、操作配置型实验 (实践配置实验) 、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内容, 要在分析课程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和优化。在内容设置上, 要减少和改造验证型实验, 调整并充实操作配置型实验, 突出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的数目和质量。建立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分层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由注重传授基本方法和技能到注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实验教学采用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学习任务, 应当包含了相关的实验内容。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适合于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 将实验分为课堂演示、课上必做和课外选做, 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 配备专职实验教师, 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网络实验室一般是多个班级共同使用, 往往一个班级的实验刚结束, 另一个班级接着就要使用.网络实验课的教学工作通常由理论课教师承担, 在网络实验室配备专职实验教师, 有助于理论课教师及时掌握实验室设备的状况, 并在专职实验教师的配合下做好学生实验的辅导工作, 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
2.4 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为学生混合式学习提供在线支持。我们教改团队将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指导等内容上传到网站, 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上下载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同时, 我们开发计算机网络试题库及试卷生成系统, 建立在线练习、测试及评价系统, 方便学生随时进行测试和评价。学习平台的远程答疑子系统可方便教师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也方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上讨论。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有效地将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结合起来, 是对课堂教学的非常有益的补充。
2.5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团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的过程中,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 提高过程性考核在考试评价中的比例, 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单元测试。探讨杜绝作业抄袭的坏现象, 寻求更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由于我们选用的教材使用的广泛性, 作业答案可随处下载, 导致作业的抄袭现象严重, 老师批改作业的意义大打折扣, 为此在每章结束后进行随堂单元测试, 测试题目与作业类似, 既考核平时作业的掌握情况, 又间接地检查了学生的出勤情况, 还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测试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可考虑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平时的考核与测试, 即过程性考核。
(2) 实验报告。每一个实验都要求提交实验报告,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同学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3) 撰写小论文。撰写计算机网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相关研究论文,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查阅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进行知识储备。
(4) 期末综合考试, 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
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构成。其中, 平时成绩 (包括单元测试15%、实验报告15%、小论文10%) 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 课程教改效果
我们教改团队近几年来已开始对计算机网络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除了掌握网络的基本理论外, 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特别是在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支持以来, 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并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探究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在本次教学模式中, 网络平台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 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解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教师需要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转变教学观念, 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 强调师生之间的指引、探究式学习, 从而有助于教师适应新的网络教学环境。
3.2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加上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班级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体现在相应的考核上, 我校近两年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 (水平) 考试《网络工程师》考试率达60%。《网络工程师》资格 (水平) 考试既包含理论知识, 同时也考核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这个较好的考试通过率说明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质量是值得肯定的。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每个学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也具体的规划与实践。在我们的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还有许多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 如课堂教学内容、实验教学项目需进一步优化;网络学习平台需要更加完善, 准备增加视频教学等。但我们相信, 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云红艳, 赵志刚, 李琳等.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 2012 (11) :39-42
[2]万宇文, 黄林颖.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4 (13) :79-82
[3]郭银章, 赵俊忠.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 2011 (13) :84-87
[4]张念发, 朱水龙, 刘长征.《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0 (8) :50-52
8.《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育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无论是经济还是科学技术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关教育教学部门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进步,有些学校开始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项学生的必修课程。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涉及到计算机基础操作或者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们在学校进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学会这些专业知识或者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拥有适合社会发展以及市场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各种专业知识。
1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实行的相关的教学改革工作
1.1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按照专业的类别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经常进行两个层次的教学工作。
第一个层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的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中学时代的相关基本知识或者基础技能的缺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系统能力,与此同时能够在平时的学习或者生活过程中比较熟练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运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解决其生活问题或者学习难题。
第二个层次:将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与计算机应用课进行相应的融合。比如: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让会计学专业或者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财务会计软件,与此同时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的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以及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尽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法让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使得同学们能够非常好的了解或者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程序的相关运行原理,与此同时也能够对自身经常使用的相关程序的设计过程或者其主要思想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以后学习专业知识或者运用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相关程序的操作。
1.2计算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依照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
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异,这就需要相应的计算机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改善学生综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我国的不同地区或者不同类型的中学,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或者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差别,所表现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不同,针对于这个情况,学校可以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模拟测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生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以及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计算机老师的教学目标需要定位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努力学习或者练习,对计算机的实践应用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或者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整体上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综合信息素养。
2学校在实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行实践性教学,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讲述或者讲解中可以知道,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仅是作为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对来说比较实用的基础技术进行学习或者练习。学生要想真正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那么就需要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相应操作的练习或者训练,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关注或者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者提升。
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思维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标准或者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同时由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所以计算机技术可能瞬息万变,这样就需要老师在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能够在实际学习中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电子信息知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能。假如老师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不能够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这些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根本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的进步,最终可能仍然需要面对被淘汰的悲剧。
总起来说,就是需要计算机教学老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关注其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也需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俭.高职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34-43
[2]汤发俊,周威.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8-25
[3]李胜,黄玉明,刘俞,陶硕.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56-64
9.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九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 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10.《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十
1课改概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通用基础课程,其项目化改革成果得到了学院的高度肯定,被评定为优秀,并被誉为学院同类课程改革的标杆,其改革经验也先后几次在学院推介。本门课程的改革起始于学院1月4日召开全院课改培训会议之后,当时,本门课程早已错过了学院第一期的课改申报工作,陷入了改与不改的尴尬境地,老师们从思想上都没有引起重视,更缺乏课改经验与认识,加上系部的撤消、专业的停招,大家士气十分低弥,课改条件非常不理想。但是在现教中心的强力推动下,9位老师还是艰难地走到了一起。他们牺牲了一个春节、一个暑假,挤占了若十个双休日和夜晚,经过多少回重新再来,经历了多少次面红耳赤的争执之后,终于在一年之后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并在不断继续前行。
2课改过程
2.1课改前课程状况分析
第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传统知识体系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纯理论教学难理解难应用,传统知识体系式教学无法让学生亲身实践。
第三,Win XP,OFFICE已成过去,新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配套项目化改革。教育部考试文件规定:计算机国家一级考试内容确定为Win7 , OFFICE。目前,市面上充斥着WinXP , OFFICE2003教材,但对于新内容的教材却很少,项目式教学的相关教材还没发现。
2.2课改中教师情况分析
第一,受传统知识体系的影响,团队成员意见不统一,甚至严重分歧。
第二,大部分教师没有课改经验,甚至希望借助于网络资源完成课改。
第三,目标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反反复复讨论、修改让课改成员一时难以接受。
2.3课改的进行过程简述
面对以上师生状况,现教中心不断鼓励课改小组不要退缩,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着手改革。
在中心的鼓励与指导下,课改小组制定了进度表,签订了责任书,商讨了项目设计标准,并和成员们一一交流思想,在20前便下达了24个项目中的9个项目作为第一轮课改任务。
在QQ、电话的反复督促下,课改小组春节都没有放松,正月初为_就开始交初稿,正月初八便集体进行了逐个点评。在这次点评中,成员们就课改工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甚至发生了尖锐的争执。但不辩不明,不破不立,通过辩论,课改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意见也越来越统一。这样又经过四次交流后,第一轮设计才获得通过,成员们都很振奋。
接着,课改小组又逐一展开了第二轮8个项目、第三轮7个项目的课改工作。每一轮的任务都历经了设计论证、精心设计组织、设计制作等环节的反复推敲和揣摩,历经了多次的反复返工和重来,历经了多次的争执和辩论,执着的追求让课改项目设计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完善。
经过三轮任务,课改小组终于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传统知识点全部融入到了精心设计的24个项目之中,融入到了师生们喜闻乐见的真实情景之中,终于顺利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彻底颠覆传统式的重大革新。课改项目不仅成功在学院立项,而且顺利通过了学院第一轮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验收,并于上学期在9个护理大专班进行课改实施,获得了优秀的验收结果。
同时,课改教材也于206月正式出版,课改小组又积极投身于资源库的建设之中,建立了包括课改网站及空间在内的两个并行资源库,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方便,并在一直积极探索和尝试应用空间完善教学,目前,也已取得一些进展。
3课改设计
3.1课改设计理念
课改小组针对传统教学重知识点讲授、轻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征和兴趣导向,将知识点项目化,将枯燥的讲授变为生动的体验,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情景式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点应用的情景,而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情景)项目教学改革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四大内容模块为项目体系框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为载体,以OFFICE2010为设计基础,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常用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巧妙地将传统知识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24个项目之中,集体创意,逐个设计,反复研讨,最后形成成果。
32课改设计构架
课改小组将课程分为四大模块24例项目,包括:
第一大模块“我的P海导航”——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网络应用模块,包含:项目一迷入的计算机世界——认识计算机,项目二配置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微机软硬件基础,项目三管理我的个人文件——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项目四畅游网络世界—网络应用基础,项目为——玩转常用工具软件—常用工具软件操作,共5个项目。
第二大模块“我的大学生活”——玩转文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包含:项目六给高中同学的一封信.Word 2010基本操作,项目七篮球大赛活动海报制作——Word文档图文混排,项目八竟聘简历制作——Word文档版面设计与简单表格制作,项目九竟聘演讲成绩汇总——Word表格处理与复杂表格创建,项目同学聚会邀请函制作——Word邮件合并,项目十一毕、IV论文的版面设计——Word长文档版面设计,项目十二毕业论文的整体优化—Word长文档整体优化,项目十三职教新十线学生个人空间基本建设——学生个人空间基本建设,项目十四职教新十线学生个人空间管理应用——学生个人空间管理应用,共9个项目。
第三大模块“我的大学班级”—玩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模块,包含:项目——建立班级成员基本信息表——Exce12010基本操作,项目十六管理班级成员的基本信息——Excel基本数据处理,项目十七班级成绩的统计与分析——Excel公式与函数的运用,项目十八班级之间比一比——Excel图表的应用,项目十九班级理财——Excel高级数据处理5个项目。
第四大模块“我的`大学专业”—玩转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包含:项目二十我的专业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 2010基本操作,项目二十一我的专业演示文稿美化—PowerPoint演示文稿美化操作,项目二十二:专业知识讲座——PowerPoint演示文稿切换方式与动画设置,项目二十三毕业论文答辩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放映操作,项目二十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型分析与指导—课程考核指导5个项目。
3.3课改设计示例
以项目十《同学聚会邀请函制作》为例,课改成员这样进行了设计:首先通过叙述同学聚会的情景,勾起学生对高中同学的思念之情,并引发聚会的冲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同学聚会邀请函这一项目的关注。然后巧妙地将Word邮件合并的知识点融入到了邀请函制作、信封制作的任务中,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然后又通过超市的标签制作进行应用拓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将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最后,以成绩通知书作为创新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吸收。通过该项目教学,从课堂效果反馈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非常喜欢,既愿意参与,又容易理解,教师也教得更加轻松,思路也更加清晰。
4课改特点
总的来说,本门课改课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意新。课程团队巧妙地将课程知识点融入到了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不仅选择了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事件作为场景,还结合实际操作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项目,做到了趣味、通俗、实用的高度统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相当适用。
第二,内容实。这门课程不仅融合了该课程的知识点,还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诸如,知识点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如何搜索网络资源,如何运用科技文献,如何建立个人空间,如何面对相关考试等等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三,起点高。课程以OFFICE2010作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全新构建,对OFFICE新功能讲授较为适应市场需求,让学生更为受益。而且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函[]29号文件规定:计算机国家一级考试内容确定为Win 7, OFFICE2010。目前,OFFICE2010教材并不多见,而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学教材还没有,我们的研究将弥补这个空缺,开发既采用基于师生互动真实情景的项目教学又符合新考证要求两者相结合的项目体系用书。
第四,形式好。该课程的知识点化作了24个项目,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完成,知识点化为无形,不再枯燥单调,也不再抽象难懂,项目完成,学生在做的课程中就轻松理解了知识点及其适应领域。
5课改效果
课改教学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本门课程改革得到了学院课改领导小组和教学督导团的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门课改方向是对的,课改是成功的。
第一,按项目开展教学,规范了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第二,项目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厌学情绪得到了缓解。
第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第四,课堂容量更大,“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丰富,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6后续方向
课改工作还在继续,道路还很漫长,提升空间还很大,课改小组一定会持之以恒,不断向前,将这门课程建设得更好,使学生终身受益。课改小组今后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一,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适时对教材予以修订。针对情景设置的合理性、知识点结合的紧密性、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等方面,在教学之中不断发现间题、研讨.间题、解决间题,适时予以修订。
第二,进一步完善课改成果,尽快建设好各类配套资源库。创作、精选出大量配套资源供学生练习和实践,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正确理解和吸收。
第三,进一步创新课改思维,大力开展教学及特色教材建设交流和比赛。鼓励中心所有老师创新思维,针对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不同要求,尝试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开发,从而更好地为全院各专业提供支持与服务。
11.《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以充分发挥考试在高职教育中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改革 考试
近年来,在全面深刻改革的同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1]。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1 高职课程考试中存在的弊端
1.1 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现在的高职课程考试形式主要为闭卷、开卷和上机。闭卷考试形式比较多,开卷考试形式比较少;理论考试形式较多,实际动手能力考试形式较少;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其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加强。
1.2 考试内容不太合理。目前的高职课程考试内容主要是上课用的教材和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划范围、圈重点,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3 考试题型不太合理。目前的高职课程考试试卷中,大部分题型为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题,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的题型较多。而论述题、应用题、辨析题、思考题等需要学生花费心思作答的题型很少,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高职计算机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考试方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这一宗旨确定职业院校考试方法改革的方向,并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1 考试命题的改革。命题时应该从知识性命题转移到能力性命题上来。应该体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大能力性命题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考试方式的改革。应该采用灵活且多样的考试方式。当然,每种考试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比如前四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认知领域考试;展示成果和上机操作比较适合能力考核;而观察考核则常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以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课程考试为例,说明几种考试方式的运用方法。①实践性课程考核方式。系统维护专业的所有实践性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局域网等课程都可采用操作考试这种形式,学生考试时随机抽题,动手操作,老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给分,这种考试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训课则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由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考量。②试卷考试方式。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开卷试卷内容大多为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③论文方式。系统维护专业的有些课程和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主板检测与维修》课程,这类课程就可以以提交论文的方式来作为考试方式,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最后交一份关于主板检测的论文。④提交作品方式。有些课程很难在一两个小时内来测试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比如平面设计等,所以对于这类课程我们应该进行过程考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分阶段进行测验,学期末结束时让学生提交一个大的作品。
2.3 考核比例的改革。传统的课程考试是以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这门课学的怎么样的,虽然随着教育的改革,对课程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但是期末成绩占了很大比例。我们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出勤情况如何,课堂表现如何,作业做的如何,使我们的考试更公平合理一些。平时可以做一些小测验,留一些作业,通过这些测验和作业,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3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效果
3.1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试方式改革了,不再是原来的重理论知识,而是侧重实践知识,动手能力了,学生自己很重视自身操作能力的提高,课上积极动手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考试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改革前学生只是针对书本的知识进行学习,动手能力较差。通过此次考试改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牢固基础。
3.3 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考试方式的改革,必然会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变化。侧重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前提是上课的老师们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前更加认真地备课,上课时更注重实践方面的教学,具备设计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的考题的能力, 并具备评价这类考题的能力。
4 课程改革的体会
通过初步的探索实践,我们觉得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更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变为学生自己主动要求学习,主动动手操作,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课程考试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3:45-48.
[2]俞克新.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7(3):3-5.
12.《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十二
一、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大部分高职院校离散数学教学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却在逐年递减,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完全取消了离散数学课。例如, 我院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数学课程仅有《高等数学》,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所从事的计算机科学所需要的高度的数学训练几乎全来自离散数学而非连续数学, 所以学生即看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处, 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离散数学》, 更不要提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认识。这可能会对离散数学课程的设置带来不少阻力, 因此, 应加大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积极寻求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从而使新课程的设置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 作为课程本身也有以下几个弊端:
⑴培养目标不明确, 没有制定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离散数学教学计划, 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⑵教学内容处理简单, 教师把该门课程当成数学课来处理, 离散数学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组合数学等多个彼此独立的数学分支, 离散数学将这些知识有机组合成为合理、完善的体系。这些知识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但又自成体系, 致使学生感觉各部分内容联系不大, 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学生甚至觉得这门课程和计算机科学联系不起来, 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⑶离散数学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解题方法灵活,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 并且对定义和定理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
⑷教学过程还不能围绕“职业”的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课程的内容与参与工作后的实际问题相互脱节, 缺乏有机的结合, 没有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基本原则。
⑸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体系中缺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缺少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平台。
⑹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措施。
二、以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离散数学》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统一, 归结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指的是狭义的课程设计, 它是指对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教法及考核的组织与安排。
1.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设置课程培养目标、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离散数学课程目标, 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也是优化教学内容, 选取科学有效教学方法的依据和根本。我们认为离散数学教学的三大目标是:
(1) 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培养抽象的离散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 为诸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支持。
(3) 作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应用与研究工具, 能够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 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专业与应用,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离散数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 更是有明确固定的应用领域。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实用为主”的原则, 根据计算机应用类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课程结构, 组合课程体系, 优选课程内容。首先, 离散数学还是一门数学课程, 要突出数学的特色, 即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抽象性、严密性及逻辑性特点, 使学生学后能提高离散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其次, 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应解决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从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实践应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离散数学与其他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领略离散数学在后续课程和本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形式语言及自动机、数字逻辑等都离不开离散数学。代数结构是研究关于运算及其规则的学科, 代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密码学、网络与通信理论等;图论为数据结构和数据表示理论等奠定了数学基础和描述方法。图论中的通路与回路, 为研究操作系统中是否存在死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支配集、覆盖集与近年比较热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离散数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 而且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更是全面而系统地影响和推动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定义多、定理多、公式多, 内容抽象, 逻辑性强, 教学时数又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己越来越难适应这种大容量、少课时的教学要求。只有采取新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应互补而非对立。如离散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定理, 若由教师板书, 势必占用很多时间, 学生也会产生倦怠感, 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然而, 作为一门数学课, 如果教师只坐在操作台前, 缺少了共同的解决问题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形成不了, 这也是一种失败。因此, 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的结合, 做到优势互补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是离散数学的两个显著的特点, 它决定了离散数学教学不仅应注意传授知识, 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形象、具体, 但当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时候, 若用屏幕上有限的“形象”代替了学生更接近数学本质的“想象”, 用屏幕上个别的“具体”取代了学生的数学“抽象”, 用屏幕上的快速推导, 取代了板书教学中边写边想、师生互动的逻辑渐进过程, 也许反而减弱对学生的能力的训练。所以, 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配合黑板板书, 并灵活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即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 高职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检验高职办学质量如何的最终标准, 要看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受市场欢迎, 因而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要根据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岗位所需要的标准, 所学的知识是否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得上、用得好来制定, 使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 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整个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例, 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可以建立严格, 详实的考核标准, 在学期之初发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考核标准, 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如何做。
我们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分为三部分:“30%平时测评+30%基础能力测评+40%应用能力测评”。30%平时测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上课出勤、上课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平时测验、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30%基础能力测评是对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测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对公式、性质、定理的运用与理解, 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部分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 限时完成。40%应用能力测评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可以口试和笔试结合、采用做大作业和让学生写小论文等形式。它主要考核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防止抄袭, 教师对该项考核完成优秀的学生论文、报告还要进行答辩, 再做出最后的成绩评定。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高职数学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重视创新, 提高素质”的原则, 而且能够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 是由单纯数学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离散数学教学的最终日的是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 如何开好此门课程,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涉及到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何中胜.《离散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75) .
[2]罗幼芝.提高离散数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 (4) .
13.《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十三
1现阶段中职卫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职卫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中职卫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单单局限于对于专业技术的培养,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于我国目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了解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1.1中职卫校对计算机课程实训教学不够重视
计算机技术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想要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并且督促学生进行多加练习以及实践操作,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以及流程,不能单纯的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以及形式的层面上。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的设施不够齐全,使得为学生安排的实训课时不够,或者是多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设备,轮流进行操作练习,导致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练习,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计算机教学没有兼顾学生的多样性
目前,一部分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逐渐接触计算机的使用,简单的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流程,因此这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综合性考虑到另一少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教育情况、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及生源地的教学质量等原因致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并且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的实施有着直接性影响。当然,针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适当性的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之外进一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能力。
1.3中职卫校的教学课程相对较为死板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探析论文10-1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08-24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11-15
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现况论文10-09
计算机防火墙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论文07-31
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的论文07-14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