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14篇)
1.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一
阿瓦提县城乡放映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日报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各项工作。切实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对于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政府办公室《关于实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日报制度的紧急通知》精神,经研究,农经队决定实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日报制度。
1、日报信息内容:发生在农经队的一般级别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或者已经造成人员伤亡的、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影响涉及面较大的或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要求包含信息来源、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因素。
2、日报信息方式:在县委、政府确定的需要实行日报制度的工作日内,要按照日报信息内容要求,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总值班室报送日报信息。
3、如遇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按照《阿瓦提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事件发生所涉及的部门必须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报县应急管理办公室,对于比较敏感,或者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要特事特报,急事急报。报送时,必须以电话、传真方式同时报送。
2.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二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及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应运而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有代表性的计雷等人[1]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界定及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2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1 现代应急管理起源
现代应急管理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是1979年美国联邦应急计划署(FEMA)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应急管理从传统应急管理中分离出来。它将所有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职能集于一个部门,有效集成了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源,提高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处理效率[2]。由于决策者视野的局限性,成立初期的FEMA只是负责一般性自然灾难事件,而忽视了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如恐怖袭击,并且对于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防范不足。但不可否认FEMA的成立开了现代应急管理之先河,为现代应急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古代的先人们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大量应对灾害的经验,形成了原始的应急管理概念。但在中国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还是要追溯到2003年在中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SARS疫情。在SARS之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只有政府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本地的突发事件。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公共事件。基于抗击SARS这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总体原则以及指导性框架。除此之外国家也加大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结构,并建立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至此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住了随后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H1N1甲型流感疫情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初步显示出了成效。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不足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面对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
3.1 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3]。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同时,如果突发事件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使事件性质会发生扩大和激变。然而这对我们的一些政府管理人员和部门都是很大的挑战。2009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因变电站着火致使机场关闭3个小时,延误航班148架次、滞留旅客近万人。事故发生后,该站没有能够及时向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且由于机场管理人员未对滞留乘客进行有效疏导和说明事故情况,造成部分旅客情绪激动打砸航空公司柜台,哄抢机场餐饮场所的恶性事件。20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因县领导处置不当,最后引发了大规模群众骚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将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快速应急响应以及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3.2 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转,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让这么多官员树立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并非易事。除此之外,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突发事件意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极大困难。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还只是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对应急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对事件的发生机率与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忽视非常态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制出“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低估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4]。
3.3 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沟通不够,造成了不真实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加剧了社会的恐慌。2008年发生的阜阳手足口病只是一起普通的传染病事件,最终酿成波及十多个省区的疫情。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害怕公布消息而引起社会“过度恐慌”,失去了控制疾病传播的良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杭州市政府处理杭州地铁塌方事件。塌方事故发生后,市政府在组织救援的同时不断地向外界发布事故救援的最新进展情况,让社会民众及时了解到了事态进展,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平息了社会上的一些无端猜测。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坚持及时准确。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3.4 公共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仅从城市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和常规性防范的要求看,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最大的瓶颈之一[5]。2008年4月发生的胶济线重特大安全事故,固然是由于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导致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为客运临时线,安全级别不达标。安全级别不达标则是由该线路铁路投资额度大造成的。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公共安全资金投入的多少,将严重制约我国应急保障能力。
3.5 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多发市县都制定了预案[6]。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应急管理成败的重点。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职工,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而现在职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一些地方和单位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企业需求、学员需要和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辽河油田在对应急管理培训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油田公司每年均有应急培训计划,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受训学员上至油田公司总经理,下到基层一般管理人员;培训教师有来自全国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也有油田内部的应急工程师;培训形式既有封闭教学,又有现场互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到位的应急培训工作也使得公司应对突发事件更加从容、有效,并使公司在历次突发事件中累计减免了10.84亿元[7]。所以,企业决策者要真正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对于正确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增多,既反映和暴露了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我们要不断吸取和积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应急管理。加大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公众的危机意识。我国安全生产问责制的逐步建立也将大大推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让应急管理这把“保护伞”切实保障起民众的根本利益。
摘要: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和突发公共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叙述了应急管理的概念,阐述了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起的作用。通过以往发生的典型突发公共事件案例,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不足。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不足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邹逸江.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灾害学,2008,23(1):96~101ZOU Yi-jiang.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emergency management[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8,23(1):96~101
[3]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及基本原则[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3~6LIU Tie-min.Basic respond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of the major incid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3):3~6
[4]钟开斌.政府危机管理之五大软肋[J].决策,2005,(8):19~20ZHONG Kai-bin.The five soft spots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J].Decision-making,2005,(8):19~20
[5]赵影聪.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探: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6]李克荣.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52~55LI Ke-rong.Analysis the question of establishing emer-gency sy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5):52~55
3.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电视媒体 策划管理
突发新闻,简而言之即突然发生的事,其发展的速度往往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处理。和正常的新闻相比,突发新闻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然而,如何使受众尽可能长的对近期或者当前发生的突发新闻保持兴趣,就要提升新闻的长度和宽度,使之生命周期更长。这个时候,地方电视媒体的自我定位和整合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的观念与组织准备
首先是策划管理者的思维观念的更新,受当地政府危机管理的影响,地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把握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在栏目定位上讲政治,凸显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的作用。具体归纳如下:
1、电视新闻节目的导向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明确的政治思想。
2、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
3、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先进的电视观念。
例如在汶川地震这场报道战中,央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其它地方电视媒体所能企及的。因此,运用先进的电视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电视台做到了“覆盖临近点”,什么是“临近点”,换句话说就是近距离的点。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地距离地方电视媒体的所在地较远,地方电视媒体鞭长莫及,但是越是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范围就越广,地方电视媒体可以从中寻找临近点,覆盖临近点。例如安徽电视台的策划管理者,策划了一些专题,如在安徽打工的汶川人,如在汶川旅游的安徽人等等,凭借安徽电视台的地方优势,为其与突发公共事件找了一个个反响力较强的交集。以“临近点”为基础,还可以衍生出“亮点”“支点”“盲点”等等。具体来说,是放大亮点,寻找支点,以及照亮盲点。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大密度报道下,地方电视媒体想要紧抓亮点发独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放大已经找到的亮点,则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那些被过多信息淹没的亮点,能够以更显著的方式出现,同时还可以弥补地方电视媒体报道力量不足的劣势,增强地方电视媒体的报道效果。至于支点,就是能够支撑整个报道进程同时又成为下一个报道阶段起点的点。例如,在报道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外,媒体可以将视角转向灾后重建,引导人们的情感走出悲伤,走向希望。盲点是指没有被关注到的,但同样具有新闻价值的点。只有视角独特,理念先进,才能挖准这样的点,这样一来,不仅是补充了报道的内容,同时也可能成为极具特色的独家报道。
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的应急反应与技术保证
1、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充分的技能储备。如安徽电视台SNG报道小组的组建,策划管理者即使对SNG设备不能做到“对每个零部件都摸得清位置”,也必须熟知SNG报道的特点。对安徽电视台而言,SNG报道是项新技术,除了熟练运用还需要一定时间外,设备数量不多也影响到了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划管理。因此策划管理者必须首先掌握好这项新技术,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能在宏观上建构SNG报道框架,中观上提出调度的要求,以及在微观上能拿出采拍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策划出针对性和可行性都较强的方案。
2、突发公共事件的时效性,要求策划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
3、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力巨大,需要地方电视媒体充分利用各自信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来进行及时播报及迅速反馈。
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的新闻从业人员成长机制
地方电视媒体策划管理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机制,带动各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具体的内容如下:
1、建立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2、建立及时跟进报道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一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地方电视媒体最好是能够开通全天候的新闻频道。二要发挥现场直播的作用。三是通过连线报道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交流互动。四要利用字幕插播,提高新闻信息量。五要变终结式报道为连续报道。
3、发挥喉舌作用,全力配合当地政府妥善处理事件。要适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破除愚昧迷信,提高公众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按规律办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5、体现人文关怀,塑造电视媒体品牌形象。
另外,结合国外电视媒体的特点,培养一支业余新闻从业队伍,是当今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西方电视媒体中有一种新的趋势,即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提供者不再是新闻机构,而是无意中撞见事件发生的路人,他们用自备的视频录入设备,甚至是手机来拍摄当时的画面,有偿提供给电视台,或者是通过Youtube上传,与公众分享,一些地方电视媒体试图在Youtube重播新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的策划管理者在网上建立网络日志,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开招线人(线索提供者),希望其能提供和本事件有关的且带有地域特点的信息。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策划管理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工作
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管理和协调制度,从目前看,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按属地划分,建立健全新闻协调领导组织及办事机构。
第二,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管理和协调的组织机构。
第三,新闻管理和协调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新闻管理和协调工作,平时加强研究新闻宣传形势和问题,一旦发生公共危机,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事件涉及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部署和开展工作。
第四,建立和健全新闻联系人制度。
第五,新闻管理和协调机构制定应急预案、方案、规定。
地方电视媒体可以借此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有效发布的关系,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这一信息获取平台,提高自己线索来源的可靠性、时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篇四
一、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姜凤岚、邸生文
组员:果淑芝、邱化民、刘玉平及本院其它医务人员,网络直报员(王小花)
二、报告时限及程序:在接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林甸县卫生局和林甸县疾控中心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报告流程示意图:
责任医疗卫生人员→预防保健科→医院指定领导→(1、林甸县疾控中心;
2、林甸县卫生局;
3、网上直报;
4、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报告上报。)
三、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进展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i-iv级评定。
5.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五
程序、处理流程
根据相关法规和本院有关规定,要求科室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信息报告、报送工作。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告范围: 1.群众性活动的严重伤亡事件;
2.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的投毒案; 3.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4.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安全事故; 5.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火灾;
6.公共场所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5人以上的治安事故;
7.一次中毒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7人以上或中毒人员身份特殊的中毒事故;
8.重要涉外事件:如外籍、港台等重要人员的重病救治等; 9.其他重大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人以上的。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1.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肺炭疽和霍乱1例以上;(2)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疫和炭疽等流行;
(3)一个平均潜伏内在同一村(居委会或单位等)发现同一乙类、丙类传染病2例以上或2例以上死亡;
(4)发现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1例以上;(5)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1例以上;
(6)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7)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疫情。
2.中毒事件(包括饮用水、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1)中毒人数超过5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2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出现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3.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丢失、被盗)事件。4.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1)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2)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媒介生物发生异常;(3)医源性感染暴发;
(4)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5)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个体反应或死亡事件;(6)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等事件;(7)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8)发生产妇死亡1例以上。
6.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报告内容:
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经过、伤亡人员等。续后根据情况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处置结果等
四、报送时限:
1.接诊科室在15分钟内向医院有关职能部门及总值班作电话口头报告。2.医院有关部门、总值班在15分钟内向市卫生局等有关业务归口单位电话口头报告。
3.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医院防保科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向业务归口单位报告。
六、处理流程
6.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总结 篇六
今年10月中旬,按照新[2007]21号文的要求,我局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的有关组织工作,做到“三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收到预期学习效果,增强我局公务员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我局十分重视本次突发公共
事件应急管理全员培训工作,安排分管政工的局领导负责发动和组织培训工作。利用局务会议,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学习文件,使党员干部从政治高度理解本次培训的意义,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明确本次培训的基本要求,从而加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组织到位,积极参与。为保证培训的实效,我局落实有关组织工作:一是及早做好安排自学和集中培训的安排,对学习人员的业务工作适当调整,保证学习时间;二是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等学习资料的订阅,一手一份,三是每期集中辅导学习都安排一名局领导带队,并做好考勤检查。经检查,三期集中培训未有出现缺勤;四是认真组织好考试,要求培训考试卷交由分管领导检查,再上交由办公室统一上交,保证考试质量。
三、学习认真,效果良好。通过提高认识,落实有关措施,加强了培训的实效,使我局公务员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初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基本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七
一、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03年5月, 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5年4月17日, 以《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国发[2005]11号) 文件正式印发, 这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 表明中国致力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协调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现实的努力成果看, 首先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非典。在非典爆发之时, 国家采取多方措施, 安抚百姓, 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 统一指挥, 整合卫生资源, 对病人进行治疗, 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对非典进行研究控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 终于战胜了这场来之汹汹, 令人闻之惊畏的特大传染病疫情。其次, 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 汶川到处一片惨状, 人员死伤无数, 国家迅速反应, 快速决策, 制定救援方案。大灾之后有大疫, 所以, 为杜绝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汶川灾区防疫工作从源头做起, 对水源进行监测, 对环境进行消、杀、灭处理, 防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汶川并没有发生疫情。这些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的成就, 显示了中国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成就, 应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 诸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3年因传染病等卫生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并且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218起, 中毒35 672例, 死亡518例, 病死率为1.45%[1]。其中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由于其严重后果, 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了解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应急管理体系看, 纵向单灾种管理模式是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实行的, 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点, 一是部门分割, 环节脱离, 缺乏统一指挥, 资源无法共享。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搭建指挥机构, 缺乏制度性和效用性, 不够正规严谨, 无法保证有效指挥。二是资源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的浪费, 紧缺,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有些服务设施只需建立一个就可以供多个部门共同使用, 可是, 在许多部门, “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 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三是部门分工过于明确, 对各种灾害的研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分头进行, 这样各管各的, 不能对灾害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 造成有关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整体优势就无法形成, 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不能及时、有效。
(二) 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 是避免和减少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基础。但是, 从中国城市监测预警机制上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中国由于资金、政策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各地、各市疾病监测预防部门建设参差不齐, 除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如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艾滋病等部门已经建设好以外, 其他一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积累, 如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情况等数据库部门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规范的建设标准。第二, 网络建设不够到位,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完善, 很多种类的信息都没收集, 网络覆盖面也并没有全部达到“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对一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知晓率相当高, 但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5.9%, 对于一些患者、症状人数突然增加需要上报的正确认知率平均只有64%[2], 从而降低了信息识别能力, 容易导致错报、漏报、迟报, 所以, 一些信息的常规收集对于完善监测网络做出早期预警,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三) 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绝对值在增加, 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直接导致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低下。一方面, 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卫生机构为了自身发展, 开展的病后医疗服务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相应的会忽略预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就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面对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 就只能是手段匮乏, 资源短缺或直接措手不及。另外, 由于受投入短缺的影响, 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充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 如应急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 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 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 从而影响了医疗救援效果。
(四) 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从应急队伍建设上看, 一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治队伍。在中国, 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都是不具备的, 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严重缺乏, 这些都导致了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不能有效地实施。二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这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 只有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才采取措施去救援,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三是培训和演练力度不够。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普及预案的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培训和演练。据哈尔滨市卫生局近三年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 虽然每个单位均组织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 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有参加培训, 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有83人 (141人次) , 培训率为69.7%, 但是参加过突发事件的相关培训的只有17人 (18人次) , 培训率为14.3%, 只有1人参加过两次突发事件培训[3]。突发事件相关培训的时间多集中在SARS暴发时期, 过后有弱化的趋势, 并没有形成常规而纳入日常工作当中。
三、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决策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我们应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专门负责对其辖区范围紧急事件的预测及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现场控制, 建立先进的装备设施。健全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控制体系, 准确透明的信息接收体系。制定预防、控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 保证信息灵敏、通畅, 能及时的接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 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四是建立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 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 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 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防, 在事件还处在孕育期时就将其消灭。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保证工作有序进行, 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此来提高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失, 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二)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主要是指网络直报信息监测, 包括常规疫情监测 (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 , 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 (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 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 (含病例或疑似病例监测) , 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 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 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制定监测计划, 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 组织培训, 统一监测方法, 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 定期检查与督导, 总结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主要是指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 疾病威胁和健康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 社会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 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 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 选择正确的分析预测方法, 对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进行正确的分析, 总结并上报预测预警, 进行预测预警的报告。
(三) 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中国的科研技术投入,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 各方面的发展不足, 所以对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这导致对一些疾病缺乏研究, 当突发传染病发生时, 由于对疾病的研究少, 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 才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是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对人才建设投入, 人乃是国之根本, 中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既懂医又懂防, 才能让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构投入, 包括预防机构, 医疗机构, 应急机构, 法律机构, 将这些机构建设得更加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依靠团体, 将这些机构团体的能力建设得更加庞大有力量, 那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我们就更有能力面对和应付。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毫无意料的, 当它突然发生时, 要想快速控制, 我们只有靠公共设施, 因为它方便、快速、简单。所以加大对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力量, 专业应急队伍应该由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清晰地防治;有了一支常备不懈、配套齐全、装备优良、反应灵敏、技术过硬、机动敏捷的现代化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 即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就可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快速反应, 迅速行动, 制定并执行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对全面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 一次性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012年卫生部通知提出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卫生应急队伍、不明原因疾病卫生应急队伍、重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伍;已组建的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与卫生防疫应急队伍和反恐怖医学救援队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卫生部按照分类组队、常备不懈、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平急结合、机动灵活的原则, 为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处置之间同步协调运行的卫生应急支援体系, 指派和委托相应单位组建起由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 覆盖相关专业, 达到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 给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刻不容缓。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基础上,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褚发军, 冉陆, 马莉, 林羡华.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4) .
[2]刘清伟, 吴群红, 郝艳华, 等.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 :98-100.
8.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物界自然平衡受到了破坏,因此一些新的传染病也随之出现。全球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传染病情出现此外,原有的传染病如结核病、艾滋病的患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鼠疫、霍乱爆发的危险也还没有消除。再加上公共卫生基础落后,这些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因素都给转型中的中国带来了公共卫生管理的高危期,所以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
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立并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工作,但在实际应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严重影响应急管理工作效能的问题。
1.1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不足 现在我国的公共卫生部门,特别是基层的卫生部门普遍都存在着一种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假饱和”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一、公共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接受正规系统培训的人员比例却较少,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二、我们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很多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就已经决定了城乡之间公共卫生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导致了公共卫生人才过于密集到大中型城市,这就导致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无法吸收到专业的人才,人员学历也就普遍偏低;其实不光是人员的问题,甚至是药品、设备、检验机制都是不先进、不健全的。这就导致了我国一发生突发事件时,没有真正有效地处理人员和相应的检验设备,也就错过了最好的处理时机,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
1.2 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缺失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屏蔽信息,并不愿向公众公开。但事实上,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今天,权威信息从政府那发布得越早、越准确,就会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在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群众通常不了解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再加上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作,但是政府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政府内部的协调机制,最终酿成悲剧。
2 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2.1 通过扩充人员编制等措施吸引人才 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地扩大,但是人员的编制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并且基层卫生系统自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落后、以及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等都是我国卫生系统人员无法得到有效补充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对人员的引进应着眼于实际,对于人员不足、人才不足的相应的卫生单位应及时地给予应有的职位编制数,特别是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经验、有着相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可适当放宽招聘条件,通过考核招聘,从而真正地做到单位吸收人才,人才充实单位。
2.2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网络 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反应能力不够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卫生系统基础设施比较少;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缺乏相应的观念。信息传递得不流畅,会导致疫情发现得不及时,从而导致应急的不及时以及不全面,就不可能第一时间抑制疫情的扩散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现代化、网络化的全国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来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疫情做出准确的预测,对已经发生的疫情做出准确的监控。加大宣传的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向老百姓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当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应及时向民众发布最新消息,并正确指导人民群众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老百姓的恐慌心理。
2.3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建设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想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管理机制都需要有正确的、合理的理论为指导。所以我国需要先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先完善起来,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有着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我国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就会事半功倍,就会及时、合理地解决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只有在理论建设中明确每一环节的重点,才能够在有突发的事件的时候能做到有据可循,才能够更准确的、更合理地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扩大,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我国特有的公共卫生体系。
总之,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以及部门内部之间相互配合、调整。面对越来越频繁、危害越来越大的疫情发展趋势,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一方面国家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树立起全民防疫的意识;另一方面卫生系统各个部门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并完善自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与此同时,政府和医疗部门还应该携手向广大群众联合宣传,多让普通老百姓投入到全民防疫的运动中来。这样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才能得到更深和更广层次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包头市为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8.
[2] 刘志国.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
[3] 韩振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2011.7.
9.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九
工
作
制
度
二零一七年九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高度敏感、果断处置”的指导思想,坚持“学校主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处置原则,严格控制传染源,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积极救治病人,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二、具体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污染事件、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和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加强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控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各负其责。定期开展卫生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并能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修改和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培训和演练。
3.领导小组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等进行自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管理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学校要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及采买、保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定点采购,禁止向学生发放变质的食品或加工变质的蔬菜、粮油。
3.食品的加工过程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4.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5.加强学生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卫生间和校园的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7.加强卫生室常用药品的管理,防止因药品过期或管理失误引起中毒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教体局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墙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防控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讲座,增强教职员工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
4.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加体质。
(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
1.各班教师每天把因病缺勤的学生名单报告学校安保办公室,并由应急办公事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收集信息。
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六)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
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当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例时,由发现者或当班人及时准确报告主管领导。
2.主管业务领导或应急管理员立即到现场对学生进行诊断,确诊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后立即将学生送到隔离室进行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立即报告防疫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
(七)认真落实卫生部门提出的卫生管理、隔离、消毒等措施,协助疾控中心完成疫情调查、应急接种等工作。
1.加强晨检,严格控制进出校园的人员。
2.对患传染病的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彻底的消毒。对其他学生进行医学观察,直至解除观察期。医学观察期间的所在的班级学生禁止与其他班级的学生互相接触,避免感染。
3.根据疫情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
4.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传染病法所规定的隔离时间,完全治愈后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返校学习。
5.教师要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疫情。
6.因工作疏忽造成传染病流行要追究其责任。
(八)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齐保健医生和心理咨询教师。保健医生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九)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证。
10.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学习心得 篇十
12月5日上午,在街道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苏州市大学生村官培训,观看了省委党校副教授韩丹《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的专题学习讲座视频。韩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旁征博引各方事件,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完视频我感到受益匪浅,同时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基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如何正确处置好群众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任务重、责任大,需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身依法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性和紧迫性,同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妥善解决。
在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非常规状态下,政府同样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当遵循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职权法定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比例原则等依法行政原则,这些原则在抗击汶川地震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应当将非常规状态下的依法行政与常规状态下的依法行政结合起来。重视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常规状态下的依法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关键是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坚决防止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发生。
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五,以人为本,居安思危。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又不失人性化。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更要积极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11.突发公共事件与新闻报道 篇十一
这几年诸如非典、三鹿奶粉、南方冰灾、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乌海骆驼山煤矿透水等典型事例。分析例证,可以提出三个与新闻价值有关的重要因素——反常性、重要性和负面影响,这三点可以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共同特征。一件事情被认为是“突发的”又是“公共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和界面的概念,而且意味这件事情打破了常態和人们观念上的平衡。而重要性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如果对常态的打破不足以重要到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这件事情同样也不会具有被新闻媒体报道和作为公共政策问题加以认定的价值。再就是负面影响,它与反常性、重要性一样都构成了一般新闻价值的要素。正如新闻界那句著名的经验之谈所说:“坏消息是好消息”。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它不时地发现社会前进中的激流险滩、痈疽疾患,及时地发出警告,推动社会健康地发展。在当代社会,特别是世界处于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时代,媒体一旦“失语”,不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很难想象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媒体的影响的确是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一件突发公共事件不被新闻媒体报道,那么它就有可能被公众和决策机构所忽视。例如类似于“非典”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在信息社会中不可能被封锁。但黑龙江鹤岗矿难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介入,则并不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果没有太多的人关注,即使该事件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问题,也不易引起决策机构的关注。
其次,在一定的意义上,媒体建构和转化了危机。新闻媒体通过报道、评论、图片、影像、声音等一系列话语运作,将某些事件相互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它们以“社会问题”的意味,从而使公众和政府都认识到某个问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制度性缺陷,而这一缺陷可以通过制定新的公共政策来加以改进。如由三鹿奶粉事件所引发的对于婴幼儿食品安全的反思和制度规范,就是一个好例子。
第三,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互动,反映并引导了社会舆论。当突发公共事件被媒体报道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舆论的整合过程,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而这些意见和立场都会成为媒体对事件后续报道的重要内容。这样,一方面媒体通过持续地报道维持着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和舆论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意见和立场而促成主导舆论的形成。
新闻报道的原则
12.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行病学分析需要一定的样本量,为了解调查报告中统计描述内容,故选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数≥3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以便分析。
1.2 调查方法
(1)下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10年报告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和附件,对事件的基本信息数据进行分析;(2)下载选中食物中毒事件的附件,根据附件内容,填写食物中毒调查质量信息收集表。
3结果
3.1报告基本情况
2010年突发网报告发病数≥3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共108起事件中,其中2起事件无报告信息,3起事件信息的附件不能完整下载。108起事件共下载有效报告461份,其中初次报告105份,进程报告252份,结案报告104份。完整报告事件比例为96.3%(104/108)。
由区县疾控中心撰写的报告共78起,占72%;报告中省级疾控中心参与撰写的报告仅一起,市级撰写19起,市级参与撰写1起;有街道防保所撰写的报告1起。
2.2 区县级报告分析
为了解基层调查报告水平,重点对78份区县级调查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来自区疾控中心撰写的报告26份,县疾控撰写的报告52份。见表1。
表1 2010年突发网食物中毒事件(发病≥30人)区县级报告撰写情况
2.2.1 背景
78起事件的报告均能给出事件的背景资料,能将事件发生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病例的数量及人群特征加以介绍。报告背景较简洁的形式为,“X月X日X时,接到XXX(单位)报告,xxx地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约有xx人发病,(X月X日X时)xxx疾控中心前往该地区进行调查核实;现调查报告如下:”。有4起事件的报告背景中给出从接到报告至到达现场的具体时间。
2.2.2 流行病学调查
(1)病例定义。在所有下载的报告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前,能明确制定病例定义的事件有8起(区/县为6/2,区级好于县级;其他报告没有提出明确的病例定义,只列出病例的简单临床症状,缺少时间、地点的限定,将有类似症状的人群确定为调查对象。
(2)病例搜索。报告中明确提出进行了病例搜索方法和范围的11起(区/县为6/5);但通过报告中内容可以了解到,73起事件现场调查中均进行了病例搜索,确定了暴露人群范围和病例数,占94%(73/78);1起因销售引起的食物中事件无法确定暴露人群数量,而2起误食蓖麻果(籽)的事件及2起聚餐事件报告中没有给出暴露人群数量。
(3)人群罹患率。由区县级疾控中心撰写78起事件的报告中,有72起事件明确给出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18起事件报告中提及了人群罹患率,区/县为6/12两者撰写比例相同。通过报告中内容,对罹患进行计算,最高罹患率为100%,最低罹患率为2.19%;罹患率≥30%有26起,罹患率在10%~29%有25起,罹患<10%有20起。罹患率100%的事件,为销售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实际暴露人群没有给出,销售人员只承认对病例销售过食品。
(4)临床信息。报告中有76起事件对病例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其中51起事件报告病例有腹泻,有16起事件对便的性质进行了描述,8起事件对病例腹泻次数进行描述,各占31%(16/51)、16%(8/51);有发热病例的报告28起,对体温进行描述的有12起,占43%(12/28);报告中有10起事件描述血常规检验结果,1起事件根据血常规结果得到检验临床提示。有74起事件报告对病例现状进行了描述,即门诊病例与住院病例比例。46起事件对于首发病例进行了描述,给出首发病例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较详细信息,占59%(46/78);有2起报告提出因病例潜伏期过短,无法确定首发病例。
2.2.3 流行病学描述
(1)流行曲线及潜伏期。报告中绘制了流行曲线的事件11起,(区/县为6/5),其中10起事件的流行曲线绘制为直方图,1起曲线绘制为折线图;有50起事件报告进行潜伏期描述,能给出最长、最短及平均潜伏期。(2)可疑餐次。报告中有64起事件根据个案调查结果,能够推断可疑餐次;餐次较明确的54起,其中明确可疑食品的22起,另有5起事件推断给出多种可疑食物。(3)人群描述。报告中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简要分析的有50(64%)起事件描述了男女比,(区/县为17/33)。由于16起事件报告中对人群聚集性有简要描述,(区/县为7/9)。
3.2.4 实验室采样
(1)采样信息。报告中70起事件采集了样品,采样比例为90%(70/78),进行实验室检检测;采集到病例样品的事件有47起,采样比例为60%(47/78),样品主要为患者呕吐物或肛拭,患者采样数最少为1份,最多为65份;采样比例最小为2.06%,最大为97%;患者采样比例<10%有12起,采样比例在10%~29%有22起,采样比例≥30%有13起。有3起事件报告提及对厨师进行采样,采集样品为肛拭或手涂抹标本。对剩余食品进行采样的有54起,剩余食品采样比例为69%(54/78),最少采集样品1份,最多采集样品27份。共有18起事件提及对外环境采样,样本主要为餐具及饮用水。
(2)检测结果。61起事件报告给出了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18起事件报告明确标出实验室检测项目,并给出检测结果(区/县10/8);43起事件只给出实验室检测结果,没有指出样品采集后进行了哪些检测项目;另有9起事件在报告中描述了“样品检测为阴性”,没有描述样品采集的类别、数量及检测项目。
(3)其他结果。区县疾控撰写的报告中有75起事件报告中对事件进行了总结,占96%;总结中提出控制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事件结论是根据实验室结果下,有一起事件在病例呕吐物中检测到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即下“金葡菌毒素”中毒;无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事件,结论为“X餐次(X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3讨论
2010年突发网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质量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描述粗糙,实验室采样及检测结果信息不够详尽,影响结果推断。
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过程是一个较程式化的过程,调查报告是调查处理质量的载体,一起事件调查的好坏直接通过报告得以体现;调查报告应该将临床信息、流行病调查内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相结合,有效的统一起来,相互补充;规范的报告可以为今后同类事件提供科学参考。
在调查报告中,能否控制疫情、确定病原、找到可疑食品,确定污染来源等调查目的没有明确体现,会影响调查报告构架;与县疾控相比区疾控中心撰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上充实一些,可能与受到市级或省级指导频繁些有关系。了解接到报告与到达现场的时间差,这个内容可以估算调查工作的反应时间,有助了解事件进程;病例定义是流行病调查的基石,制定合适的病例定义有助于确定人员是否感染,确保资料统计的真实性;病例定义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特异度、灵敏度的调整;临床症状有助于提示何种病原感染,有助于为流行病调查、实验室检测提供指向性参考,即使在暴露因素较明确,给出临床特征描述可以比较同类事件中人群的临床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对有不明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提示作用;流行曲线的绘制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人群发病特点,减少冗长的文字描述;利用最长潜伏期与最短潜伏期时间差原理,结合共同进餐史,推断事件的可疑暴露餐次,有利于对事件暴露时间的判断。
报告撰写主要由基层完成,省市级相关部门是否对报告进行审核,无法考证;报告没有统一格式,报告的信息内容、顺序有待调整;报告内容过于简单,无法判断在事件调查阶段是否采取了某种措施,还是没有归纳到报告当中。
13.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十三
一、严格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执行。
二、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卡,由专职疫情管理人员及时收集、登记、核对后按规定的时限上报。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应按规定的时限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卡上报当地卫生组。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疑似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和放射污染等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报告人应当立即(事件发现后2小时以内)电话报当地防保科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小时疫情值班电话:8688120)、市卫生监督局。经市CDC核实疫情后(接到报告2小时以内)再上报市卫生局,卫生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 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缓报、瞒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严格执行 “日报告”、“零报告”和“有事即报”制度。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
五、专职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收集、登记、核对、报告和自查工作,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按规定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每天上午8时及下午2时开始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核对工作,并在上午11时前及下午5时前(必要时全天候24小时内任何时段)完成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微机录入和审核。
六、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发生或流行时,各单位要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制,并向辖区内各报告单位通报疫情值班电话、传真号码,保障电话、传真全天24小时通畅,对值班电话进行详细记录。除特殊原因或另有规定的外,尽量使用国家统一使用的软件或文字传真的形式报告。
七、各单位要派专人完善和维护已建立的国家疫情报告网络。如遇网络不通的情况,系统管理员要及时调试网络或向分管领导、上级部门申请解决。专业人员应每天上、下班时间要上网收取网上通知,以便及时收到各种文件和数据,同时做好登记,并及时送分管领导阅示或相关科室办理。
14.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篇十四
突发环境事件公共关系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避免因突发环境事件引发公司公共关系危机,给生产经营及企业形象造成较大影响,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原则、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程序的管理要求。各单位应参照本办法编制本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公共关系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第三条 突发环境事件是由于环保管理和操作人员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等因素造成的突发性媒体关注、群众上访、群体事件、行政处罚、领导关注等事件。
第二章 管理组织与职责分工
第四条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由公司组织处理,事发单位配合处理。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由事发单位处理,并报告公司,事发单位自己无能力处理的,可请求公司协助处理。
第五条
在公开媒体上发布的信息需要报公司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综合工作部(董事会秘书)、环境保护部审核,各单位不得直接向公开媒体发布信息。
第六条 职责分工
(一)总经理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总指挥。
(二)主管副总经理
1.负责事件的调查、整改,并组织相应的媒体材料; 2.担任新闻发言人或指定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三)环保管理部门
1.协助主管总经理对问题进行核实、调查,负责及时获取权威证据,编写事件调查报告;
2.负责编制事件整改方案,并监督实施;
3.起草或配合党群工作部(宣传)审核公开媒体材料;
4.负责向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信息。
(四)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1.负责与相关媒体沟通,协助进行媒体危机公关; 2.负责组织宣传报道; 3.组织或审核媒体公开材料。
(五)综合工作部
1.负责向政府上报相关信息;
2.协助新闻发言人做好对外信息发布工作; 3.负责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接待工作。
第三章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第七条
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并结合企业情况分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一)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指造成人员伤亡、疏散或50万元以上财产损失的环境污染事故; 2.20人以上的群体事件或上访事件;
3.省级以上主要新闻媒体关注引发的环境舆论事件。
(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影响程度低于较大环境事件以外的其他环境突发事件都归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第四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第八条 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一)事前预防原则。加强环保基础管理,把事件控制在发生之前,防止突发环保事件的发生。
(二)事后控制原则。建立应急预案,事件发生后合理、有序处置,将事件影响控制到最小。
(三)迅速反应原则。出现事件苗头或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做出反应,快速处理,不可拖延、等待。
112
(四)实事求是,积极应对的原则。根据掌握的信息,实事求是地解释与说明,不搪塞与逃避。如果公司没有责任,要令人信服地说明情况,必要时聘请第三方权威机构介入,如当地环保部门、环保监测部门,取得权威证据后用事实说话,避免口水战;如果公司有责任与过失,不要急于辩解,在公众情绪稳定后,借助媒体及相关部门展开危机公关,正面宣传解决措施。
(五)沟通原则。事件处理期间,内部及时沟通处置工作进展,协调对外信息的一致性,对外要让有知情诉求的相关方及时得到相关信息,以便达成谅解或获得支持。
第九条 应急信息发布策略
(一)应准确界定事件的性质、类型和程度,迅速掌握有关事实,准备好有关事件的公开材料,按照统一口径对外发布信息,任何人不得随意发表信息。
(二)处理事件的当事人或新闻发言人尽快对外宣布事件的真相和处理的措施,及时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发言人不要发布不准确的消息,不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作缺乏根据的猜测。
(三)对于特别较大事件要在公司网站或政府认定的公开媒体定期发布信息,增加事件处理的透明度,减少负面猜忌和公众电话询问的压力。
(四)主动与媒体取得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取得媒体谅解,争取与媒体合作,引导舆论走势。如果有关事件的报导与事实不符,应及时与相关媒体沟通,予以指出,并要求更正,但应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第五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第十条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
(一)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依据本单位应急处置管理办法进行应急处置,并在1小时内向综合工作部和环境保护部上报事件初报信息。
(二)综合工作部和环境保护部按照本办法应急处置要求,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1小时内分别向市政府和当地环保部门报送信息。
(三)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由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选择合适媒体,通报事件原因、目前状态、紧急处置方案。
(四)事件处置完毕后,必要时通过媒体通报处置结果、后续处置方案等善后事宜。
113
第十一条 对突出污染问题投诉的应急处置
(一)个人投诉
1.对于个人投诉,谁先接到投诉谁负责处理,处理不了的要告知投诉人什么部门可以处理,并将信息通知到相关部门。
2.被投诉单位应首先对投诉者进行安抚,并就投诉问题进行调查、落实责任、予以解决。如果公司没有责任,提供证据或邀请投诉人到公司参观,现场出示相关证据,证明公司没有责任。如果公司有责任,则提出解决方案,并反馈给投诉人。
3.如投诉问题情节严重的,超出本单位能力范围的,应将投诉人安抚后,迅速将相关问题向公司环境保护部报告。环境保护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报请主管总经理批准后,予以答复。
4.公司环境保护部直接接到的个人投诉,应与被投诉单位沟通、核实,经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予以答复,较大问题报请主管总经理批准后,予以答复。
5.公司环境保护部将对整改方案进程和投诉反馈情况进行跟踪。
(二)群体投诉
1.主管总经理及环保管理部门领导接待投诉者代表,就投诉问题进行协商,落实责任归属,提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与投诉者代表沟通并征求意见。
2.环保管理部门跟踪方案进程,并及时向投诉人反馈,直到问题解决。3.如果公司没有责任,提供相关证据或邀请投诉人到公司参观相应现场,证明自己无责任。
(三)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转发的投诉
1.接到投诉的单位或部门迅速就投诉问题进行调查、落实责任、予以解决。2.投诉问题属实的,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3.投诉问题不属实的,将调查情况如实反馈,并邀请环保主管部门来现场视察工作。
第十二条 媒体负面报道应急处置
(一)为避免负面现象被曝光,当事单位应尽可能在曝光前与相关人员达成谅解。
(二)若曝光事件不属实,联系当事媒体说明情况,要求停止不实报道,必要时要
114
求做出更正或公开道歉。
(三)若曝光事件属实,联系曝光媒体说明情况取得谅解,争取停止连续报道。必要时在适当媒体就曝光事件做出回应,说明事件的基本情况、处理工作安排等,聘请权威机构出具环境事件管控措施的效果证明。
(四)对于较大媒体曝光事件,需要求助政府机构就曝光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公司内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就曝光事件展开调查,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和安排,落实事件的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2.在媒体上通报事件原因、状态、紧急处置方案,并请求公众的谅解并对已发生事件承担责任;
3.根据整改情况陆续通报处置进程,事件处置完毕后,向公众通报处置结果; 4.在合适媒体上,有选择的发布公司其他正面信息,转移公众视线。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公司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度09-10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09-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09-09
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07-03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7-22
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专项预案08-15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09-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07-07
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