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共9篇)(共9篇)
1.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年8月29日
[摘 要] 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对于和谐新疆建设、实现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应在师资培训、教学模式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进一步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育·双语·问题·对策
一、正确理解在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桥梁。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同民族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语言的使用范围及社会交际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不学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不学外语就无法走向世界,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既要尊重语言的法律地位,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以确保少数民族能够真正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首先,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汉语己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少数民族学生要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其中包括汉语成绩,才能适应现今人才市场的新形势。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共同语言,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学习和掌握汉语对于少数民族拓展视野、增长智识、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地区,能否实现跨跃式发展,关键取决于科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多年来 2 的实践证明,‚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
第二,有利于国家一体。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这些具有不同种族、民族背景和不同语言宗教多元文化传统的公民们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国民认同‛,培养与加强全体国民对‚中国人‛、‚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各族民众逐步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多元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明确地把国民意识臵于各个民族、宗教群体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识。在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政体,各民族必须要拥有一种共同的族际语言,它的选择是这个国家的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的族际语就是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这是中国几千年各民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而社会因素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只要是中国人都应学习‚汉语普通话‛。因此,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加强双语教育对形成国家一体和历史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文化多元。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多彩多姿,保留与发展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促进各个民族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政治上平等相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丰富 3 多彩,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魅力无穷,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建立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融会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0年国家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各族干部群众包括许多边远农牧区的学生家长,送子女上汉语言学校、学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求十分迫切。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年招生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基层的实际需求,每年报考内高班的人数高达几万人。这些充分体现了基层学校和群众对推进‚双语‛教学所迸发出的热情和创造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强大支撑和坚强后盾。
二、新疆双语教育现状
1、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总体情况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数据统计,全区接受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双语班(含民考汉)学生达182.61万人,比上年净增8.79%,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70.93%,比上年提高4.32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三年接受双语教育幼儿达47.66万人,占少数民 4 族学前教育幼儿的64.61%;中小学(含职业高中)接受双语班(含民考汉)学生达134.95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4.4%。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8.6万人,比上年增长12.71%;其中:学前双语教育岗位教师1.55万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占76.77%;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7.06万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占89.66%。
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高中、初中班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内高班办班城市达到45个,办班学校91所,招生9122人,在校生3.09万人。区内初中班办班城市达到13个,办班学校26所,招生8700人,在校生2.23万人。区内高中班办班城市8个,办班学校9所,招生614人,在校生0.13万人。2013年,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城市有9个,办班学校33所,招生2403人,在校生0.84万人。
2.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传统双语教学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自治区民族中小学主要实行‚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采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效果并不明显,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了多年汉语,仍然不会用汉语进行简单表达。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成绩,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学生中学毕业时汉语能力及各门学科的知识非常贫乏,严重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就业。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2008 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 5 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具体为:
模式一(普及模式):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
模式二(目标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
3、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现行双语教学模式 由于新疆各地州双语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一些适应当地双语社区和双语教育资源的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式一:理科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民语授课。这种模式在自治区完全民语环境的民族中小学较为多见。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高考中发现,自治区民族学生高考数理化成绩偏低,同汉族考生相比差距极大。最初的双语实验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后来,这种模式推进到了各个地州的部分民族中小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文、理科授课语言分别为母语和汉语,有条件的学校还加授了英语课程。一些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还采 6 取了小学起始阶段不开设母语文课,完全采用汉语授课,三年级以上加开母语文和文科类课程的模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小打好汉语口语基础。
模式二:民族语文及音体美等课程中,凡是涉及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用民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在部分民汉杂居程度较高的地州民汉合校或民族中小学较为常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用汉语授课的学科从理科扩展到了文科的部分课程,在艺术类等课程设臵上,突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主要目标是通过理科课程及文科部分课程汉语授课,加大汉语学习的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理科的学习成绩。
模式三: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族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自治区推进双语教学的最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除加授母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设臵与汉族学校一致。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在汉语师资力量及汉语言环境较好的一些地州的民汉合校或民族中小学中采用。这种模式的目标是通过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及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尽可能地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全方位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科成绩,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的差距。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新疆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了一些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7 这些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推动当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大家深思。
1.部分地区不考虑实际情况,出现急躁冒进现象。在从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向新的双语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地区和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的汉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师资条件,急躁冒进,试图一下子‚从‘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模式直接转变为‘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族语文课程’的新模式。‛这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推进汉语教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却违背了双语教学的规律,产生了不良后果。目前在岗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师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参加各类双语教师培训后返回单位的少数民族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了一到两年的汉语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是大部分老师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能力还是不足,并不具备完全使用汉语授课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一大批不具备汉语授课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走上了双语教学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低,授课过程中汉语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即使是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较高,能够胜任完全使用汉语授课,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汉语水平低,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教学效果出现倒退的现象,有时甚至还不如使用母语授课。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双语授课的积极性。
2.双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十 8 分重要。目前新疆各个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从事双语教学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民族教师,汉族教师极少,这些少数民族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一些少数民族老师用汉语应付一般的日常交际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用汉语授课了。一些少数民族老师虽然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使用汉语授课的能力离要求还差得很远。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老师还不多。在教学方法上,一些老师受自身汉语水平限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比较差。
3.缺乏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适合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材。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语文教材上,也表现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上。据反映,人教版教材是为汉族学生编写的,用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时并不合适,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汉语水平都不高,教师在备课和讲解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据调查,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反映,人教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而作为第二语言教材来使用《语文》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太多,远远超出学生的水平。刚入校的汉族学生已具有相当的汉语基础,而对于少数民族小学生来说,许多学生的汉语基础差,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其次,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较少,几乎没有口语表达的内容,书面语比较多。汉语课本是如此,其他如数学、科 9 学、思想品德等课更是如此,使用跟汉族学生完全一样的课本,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4.双语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培训中,由于参训学员的 HSK 成绩是毕业时的一个硬指标,有些培训院校为了保证学员 HSK 过级率,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提高HSK 过级率上,使双语培训基本上变成了 HSK 应试培训,忽视了学员汉语口语、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训。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只有汉语水平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才能参加培训,但在一些学校,符合要求的教师如果派出来参加培训,势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有的学校只好将一些汉语基础较差、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派出来参加培训。由于基础太差,一部分学员虽然学习很努力,但仍达不到结业要求。学员的 HSK成绩达标是对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汉语进行授课,这才是双语培训的落脚点。
四、对加强“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对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的有关问题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 10 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2〃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自治区各地汉语言环境和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在教学模式上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汉语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可以采取模式三,汉语教学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采取模式一或模式二,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再逐步过渡到模式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区的双语教学稳步有序地进行下去。
3.大力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师生需求的汉语教材。教材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精干、高效的教材编写队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的研讨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模式编写不同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汉语水平、不同教学模式群体的需要。另外,教材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发展的形势不断对教材进行科学修订,以适应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加强师资培训。应认真研究双语师资培训的特点、任务和要求,把提高学员汉语授课能力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培训院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提高学员的汉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使用汉语备课、授课的能力。首先,应改革考核体系,学员除了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必须达标外,还应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汉语授课能力考核办法,用制度保证学员重视汉语授课能力的提 11 高。其次,要加强平时的讲课训练和实习工作。现在学员的实习一般都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时间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我们认为时间还是有点短,仅靠三个月的时间无法保证学员在讲课水平上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为弥补实习时间的不足,应在学员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展讲课活动,学员应把自己所教学段的每一年级的课程都进行备课、试讲,由学员互评或由老师进行点评,最后记录成绩。在实习阶段,主要是对以前试讲的内容进行实际操练,查漏补缺。第三,加强反馈工作。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教育管理部门要对这些学员的授课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制订后续管理制度,以求培训取得实效。
2.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报人对报纸的定位问题要明确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从企业报的版面上来看, 在认识上还有不少的误区。生活新闻少, 生产新闻多;深度新闻少, 动态新闻多;有影响的新闻少, 一般化的新闻多。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而且在各种新闻媒体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是他们的首选媒体。因为电视媒体比报纸要直观、信息量还大。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在电视上都可获得, 地方新闻也能在地方频道上获取到。而网络更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只要有部能上网的手机就能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如此说来, 报纸可谓人情淡薄, 其实不然。企业报这张新闻纸要让企业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喜闻乐见, 就得在贴近读者群上下功夫。企业领导关心的是管理创新、战略发展, 凝聚人心等大事, 而员工又往往关注福利待遇、环境改善、个人成长等切身利益的事。上让领导认可, 下要员工满意, 就要找好大家的契合点。寻找最大公约数是当下一个流行词, 也是办好企业报的一个法宝。住房、汽车、食品、医疗、养老、教育等这些题材是领导和员工都爱看的新闻、热议的话题。报社编采人员作为新闻的提供者, 应该尽量从受众关心的话题去切入, 并且通过典型和事实来发声, 增加生活新闻的比重, 让新闻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企业报要做好深度新闻
既然我们企业报的读者对象已经明确, 那么怎样服务好读者就是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神华能源报》目前开辟的“新闻观察”栏目正是在加强深度报道方面进行的一个探索。可由于“新闻观察”采用的稿件质量不高, 视点新闻没有起到深度报道的效果。笔者认为, 深度报道首先要在选题上体现重大或典型, 其次背景开掘要深, 最后要有理性的见解。像朔黄铁路开通万吨重载列车, 准池铁路市场化定价、黄骅港清淤、万州港电建设, 宁东化工基地发展, 电厂超低排放、神华煤电油运联动这些都是企业报读者关心的热门话题, 也是报人做深度报道的好选题。
另外, 现在我们相当的新闻从业人员认为, 深度报道就是动辄数千字的长篇大论。其实不然, 有的甚至是几百字的报道, 它一样是深度报道, 因为这是报纸版面有限的特殊性使然。就拿《神华能源报》发表的“煤炭:蛋糕做大了怎么吃?”和“神华煤炭网上销售折桂”等报道, 尽管新闻报道文字都不长, 可回答了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深度报道, 就是把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答完整就行。
三、企业报要做足做好“本土”新闻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 没有哪家报纸能包揽所有信息。企业报定位明确后, 对新闻资源的利用上就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取舍做好了, 我们的读者对报纸也就认可了, 企业报发行也就不难了。就目前我们报纸的版面设置来看既有国内版又有国际版, 其他版面新华社稿件采用率也是居高不下。如果是版面宽松的话, 这样做可以起到加大信息容量的效果。在版面紧缺的情况下,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本地新闻上。例如, 最近在韩国发生了中东呼吸综合症, 神华读者对这条新闻的需求是只要知道有这件事就可以。如果在北京或神华子分公司发生了这样的疫情, 神华读者的神经马上就会紧张起来, 至少外出旅行要延缓了。实践证明, 本地新闻在企业报纸中的当家地位是千万不可动摇的。
有时候同是地方新闻, 但也要区别对待。例如, 北京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所有小报也许都会蜂拥而上, 这时候《神华能源报》就要谨慎从事。如果是影响大, 又很典型的案件去采访报道, 能从典型案件中悟出点启发那就更好。如果是一起普通案件, 我们就没有必要猎奇。
经济·科教版, 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关注本领域经济生活的大事, 而不应是大量地去摘外地或外国的经济动态。这些动态性的东西, 在其他媒体上都能轻易看到, 如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北京房价的上涨等。
四、做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准确、鲜明、生动是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近年来神华能源报编委会强化“内容为王”的办报理念。这里面既体现了对加强事件性新闻的要求, 也包含着对新闻作品表现形式的要求。所谓事件性新闻通俗地说就是有事情的新闻。“内容为王”也正是表达了新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观点。当前编采人员对事件性新闻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我们以事件性新闻为突破口的企业报转型战役也已全面打响。内容为王说到底还要在版面上说话。
从《神华能源报》目前的版面设置来看, 有门类比较齐全的8个版。这8块版对于一个员工人数不到30万人的央企来说应该不算少。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版面资源。过去由于时政报道压力大, 我们自选的空间有限。可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改进领导人活动报道的制度实行后给企业报做自选新闻腾出了很大空间, 提供了好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办报质量就要在版面上看分晓, 在稿件上下功夫。《神华能源报》除去专刊、副刊占版外, 每天基本有3块版可用来发新闻。假如每天每个新闻版面有1到2篇“抓人”的稿件, 那么我们的报纸整体质量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内容为王”的目标就会更加接近。
消息是报纸新闻品种的主打产品, 但整个版面清一色的消息稿件又往往使得报纸面孔显得呆板、单调。笔者认为, 根据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来选择表现形式比较合理, 例如, “新闻观察”适合通讯形式表现, 我们就没有必要改成消息面孔示人。非事件性新闻事件化手段处理固然时效性增强了, 但也没有必要都弄成昨日新闻, 因为真正的昨日新闻毕竟数量有限。
摘要:企业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阵地和窗口, 如何做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报纸的传播艺术可谓事倍功半, 笔者觉得让有效的新闻占领有限的版面是企业报博得喝彩的关键所在。
3.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教学上取得较好效果的并不多,如《“三·三六”自主开放课堂的教学》提得较响,普遍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文就“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我校实际教学状况分析
1.从教学隊伍分析:从客观上讲教师吃苦,实干精神是有的,但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缺乏一批有责任感、上进心的教师引路,缺乏优秀的激励型的管理制度,这些原因束缚了一大部分教师的自主创新力,失去了理想与梦想的团队显然是没有战斗力的。
建议:完善管理体制,示范岗与监督岗互补,应以示范性的优秀人才为主。
2.从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整体不高,以数学学科为例讲解,学生熟悉了“满堂灌”的教学过程,整个课堂是教师的,教师经过“引入→例题讲解→练习→小结→作业”整个过程,讲得满头大汗,台下的学生睡倒一片。
3.从文化环境分析:由于我校大部分的生源来自乡下,他们的家长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对教育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出现有一些家长不理解学校,不理解老师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看法
1.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想大部分学生是期待改革的,因为教学的改革打破了以前的“管制教育”,学生从这种“强迫或被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很高兴,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觉得无目标性,这个问题会困扰改革创新教学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过渡期越短,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2.改革前期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俗语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一个月。”前期的培训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数学课堂为例,我是这么要求的:(1)每个学生自主准备一份与教育改革有关的报告,字数在100字以上。(2)在课堂上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地把报告读出来,从而唤起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共鸣。(3)报告做完以后结合本班情况说一两句,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课改的紧迫性,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二步:引导学生养成“勤思”“探究”的良好习惯。
我是这么安排的:(1)限时10分钟完成1+2+3+…+99+100的计算,要经过99步加法计算。要求:若误写错一个数,则要从头开始做。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度,促进学生动手习惯的养成。(2)完成一道益智题,养成手、脑共同参与的学习习惯。
第三步:登台速度与板书速度的练习。完成10+…+20=?求和的运算;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可主动直接登台,也可以小组内推荐。最快又正确的为胜。
三、课改计划与展望,计划应环环相扣,积极引领学生达到知识的殿堂
1.前期准备工作,应贯穿整个中学学习的过程,但应注意前期培训工作在计划与学习中,每个环节中扮演的角色应不同。
2.课堂教学设计,应以知识框架结构为引导,教师引导或“帮扶”,学生用“类比”“归纳”“拓展”等数学学习方法,“补齐”框架内的内容。教师主要是组织教学,教师应确保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忙而有趣”,力争做到“人人参与,积极展示”。
3.后期改革展望,改革按计划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校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已经被数学学科的内在“美”所吸引。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自主研修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改革的尝试就是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学生兴趣,才能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素质才能达到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个道理,也正是解决我校教育教学矛盾关键之所在。
4.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而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说得特别好:“在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信息技术支撑实施比常规手段好的教与学步骤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这样的步骤称之为整合点。”他虽然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和经验。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
教师要想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淋漓尽致,就得掌握用它的时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适时地为教学服务。由于学科的性质的不同,可能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时机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效果是最佳的。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二、利用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上的整合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信息技术运用有个整体的认识,既钟主任所说的“整合点”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而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琢磨,在什么时间、情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如何解决学科重难点的方法上,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但对于何种方法、何种有效地契机来为教学服务,缺少应有的经验,而这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虽说教师间的合作可能有所缓解,但毕竟不是教师本身所应达到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有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而这一点,往往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文本的预设上,既突出表现在备课的环节上。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原因,教师不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解决课堂的重难点的方法上就有局限性,即使教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放弃。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文字,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要只是从文字上去简单地理解文本的意境是不现实的,即使这方面的研究的工作者也需要去仔细揣摩,所以如何降低文本要求,同时能利用有效的手段达到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形象化的创造是有必要的。记得几年前自己在教学小语《望庐山瀑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自己也煞费苦心。像钟绍春主任说的那样,多角度的去观察庐山瀑布是理解古诗的切入点,让学生观察实物是不现实的,那么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当时条件的不允许,我们地处乡村,不可能了解到庐山的“真面目”,为了更好的教学,自己专门找到一所影楼,利用他们的电脑选取了几幅有关不同角度的庐山瀑布的照片利用投影仪,来让学生观察,教学事半功倍。
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透彻的了解,初步预定出应用信息技术与文本的结合处,同时也要求学校、社会或更多的专业人士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最有利的条件,成为帮助教师在时间和空间解决教学难题的平台。
二、信息技术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今后的学习,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而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的因素,就有不可预测性,课堂上总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媒体等条件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因为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而被迫终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只备了课,却忽略了重要的主体——学生。
记得几年曾听过这样的专家讲座:“某国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借助网络自己研究有目的性的论文。”当时听了,自己也很神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能。
5.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肖力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由此,我们知道: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加、重叠,更不是替代,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其目的是服务于教与学。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价值。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积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
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式。
1、合理运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尤其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学《丰碑》一课,通过创设漫天大雪下军需处长的身体巍然屹立的情境,配以生动的音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如教学生字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强化学习效果。
2、合理利用因特网,搜集积累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教材中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能够补充教学信息资源的不足。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能开拓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实现多维互动。
利用即时交流平台,如:互动论坛、OICQ、留言板等,能迅速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甚至编者与师生等之间的多维互动,对疑点、难点、重点的理
解显得更加简洁高效。
4、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教学评价对时空的依赖,教师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过深入。网络日记,读书论坛,甚至文学博客,都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注意事项。
1、处理好整合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的关系。
我们应当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媒体强大的功能、物尽其用,避免媒体在教与学的环境中仅仅起点缀作用;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技术只起“提高档次”等花架子现象的发生。
2、处理好高效与安全间的关系。
6.小学综合学科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六
占岗联小
周海棠
通过近年的综合实践教学过程,对综合实践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我校教学的探究过程,对综合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感受,首先明确了学科设置的目的。
针对现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提高综合实践课课堂教学效果,力求达成教学目标: 一:趣味引入,激活潜质:
发挥教师的长处,每节课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小活动引入新课,力求切入大多数学生的兴奋点,努力激活所有学生的潜在能动性。如科学课:水上漂金币、空中悬物,纸盆烧水,孔明灯、小潜艇、小喷泉等,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诱发了大部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二:贴近生活案例、挖掘真感受:
如上课时,可用身边常见的东西如笔帽、线头、砖头等,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感觉身边处处都有趣。
三:严密组织、进行“优化互助教学模式”
为达成学校“均衡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希望通过学生间的“互助”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1:改进思想教育方式。教育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思想动员的成与败,只有在全体学生心甘情愿的、真心实意的投入到互助合作活动中,互助合作活动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我们努力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趣味化的思想教育方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逐步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
2、搞好师生关系:通过对学生生理、心理、病理、家庭状况、知识基础、性格特征、情感、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密切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努力消除和避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不适应和逆反心理。通过每月一次的合作情况公开交流掌握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情况,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理顺生生关系,特别是同桌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帮助同桌保持融洽的关系,建立互助合作的感情基础,组织同桌进行合作情况公开交流。
4:改进课堂管理模式,变强制命令为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诱导,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使学生在无意间形成主动的自我修正的习惯,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完成习惯的转变。这一过程中要对学生经过努力实践取得的进展和收获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其认真探究的决心。注重弱势群体,力求体现课堂的均衡性,鼓励弱势群体积极发言,并不是不让优势学生发言,只是完成的任务的方式有区别。应该让学生明确在均衡课堂上优势学生的任务更重了。他们的展示空间是双重的,即要帮助别人还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多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综合实践,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5、完善评价机制:教师在表扬鼓励学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优化互助”的特点,表扬鼓励弱势群体的同时不要忘记帮助他们的学生的功劳。
6、完善课堂实践方式::首先要“慎”,在充分评估学生情绪、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为各类学生准备充分的条件,当活动过程中有困难时有人来帮助,无意间注意力不集中有人来提示,即“一对一”的互助。再有就是“趣”,让训练的内容与形式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比”,可以预设“对比”小组,通过与“对比”人的比较与互纠,达成活动的效果。使活动效果自然生成。
7、优化分组方式:应该满足互助方便、满足组间的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生理健康,有利于互助习惯的养成。
四:关注心理、适时调控:
关注特殊学生的行为,及时诱导,调节情绪,参与合作探究活动过程,能有收获。
我还通过“注意力测试”和“反应能力测试”等活动,给兴趣不高的学生以心理暗示,鼓励他们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潜质并不比学习好的学生差。
五:恰当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近几年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不断升级,为提高课堂效能提供了新的因素,同时对教师应用多媒体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标准。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活动,每年都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特别是多媒体方面的作业,业余时间也下功夫学习信息技术。认真的学习使自己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很大提升。
六:让课堂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
在努力挖掘教材使知识趣味化的同时,完善课堂组织方式,努力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比学赶帮超”的趣味活动中强化趣味感受、加深印象。
七:潜移默化、形成习惯:
希望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深入细致富有情趣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坚定学生的进取心态,同时在学生有求知欲和强烈的上进心的心理基础上,将竟争机制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结合富有情趣的游艺活动,将探究活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完整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诱发学生的实践操作欲望,形成即有合作探究,又有平等竞争的民主有序的适应儿童心理的、有利于各类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课堂环境。
7.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有效课堂,基础,保障,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教师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本文旨在就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科学理论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1.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是我们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2. 及时反馈, 当堂训练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原理, 要把遗忘的曲线变成直线, 最佳的办法就是及时训练, 不要把问题放到课后。因此, 课堂教学的有效表现应该是做好当堂训练。
3. 设疑、质疑、释疑
疑是思维的开始, 有疑就会积极思维, 努力探求。设疑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学习目标,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参与的实践过程;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实践过程, 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释疑是教师组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二、优化教学模式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1. 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
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开场白, 将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上来, 并能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灵活采用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引入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创新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 要由过去的权威讲授者, 变成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朋友和引导者。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融洽师生感情。
3. 激发学习兴趣, 奠定创新基础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 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最容易从兴趣出发, 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 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 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力, 奠定创新基础。
4. 激励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从存疑到释疑, 并在新的基础上生疑, 这样的时机正是创新教育所必须营造的。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勇于尝试, 要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于教师和书本,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观察与实验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大量的物理概念、规律、原理都是通过实验发现、总结、归纳得出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及实验性习题, 突出了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
1.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中,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进行实验观察中, 包括观察现象、观察操作、观察过程、观察数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只有这样, 观察效果才能最佳。通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 要开展好学生实验。没有条件的学校, 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上好学生实验课。凡是涉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内容, 我们就要舍得花时间, 在课堂上逐项对学生进行训练, 按照“讲清原理, 示范操作, 学生练习, 巩固提高”的操作程序, 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2) 要自制简单的教具, 做好演示实验,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请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 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 与同学们一起纠正。
(3) 要重视课本中的小实验和习题中的实验题。这些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拓展了知识的领域, 体会到物理的研究方法, 从而养成观察、实验的习惯。
8.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学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大众化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娴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当前,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基于以网络为中心进行备课、教学,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变革活动的探索。那么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处理好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学科特点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工具性,而各学科教学有着它们自身的规律。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各个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摆放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在学科教学中的位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是同一个问题(学生发展)的两个方面(两种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的不同。从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各个学科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不能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由此,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层面的东西,在教育教学中,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巧妙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巨大的作用。没有知识、思想、艺术的维系,信息技术便无所谓效果。新课程理论中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整合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所以,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不能只重技术或偏重形式,而要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合理运用,使之达到效能的最优化。
二、要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式和课堂教学实现的主次关系
课程、教学和课堂是主体,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新颖的教学手段、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和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手段有辩证的认识。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甄别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在课堂实践中,信息技术可以将学习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倡导多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比如,在高中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运用“立体几何画板”工具将抽象的立体图形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不同角度展示几何元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认识。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一步步的板书,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取得的效果,比把推导过程预先在PPT课件中制作好,通过点击鼠标展示出来要好得多。
把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从属关系。多媒体使用要做到适时、适度、适用,要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宗旨,注意和教师的个性教学有机结合,切忌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形象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滥用信息技术,最终导致其沦落为如粉笔、黑板一样的教学工具。
三、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撑环境
学生的学习层次、能力、知识储备、个性、智能等学习要素存在着诸多差异,新课程提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也应当为此创造相应的条件。“填鸭式”“我讲你听”“我说你写”“我问你答”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以教师为主导,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层次性。信息技术以其内容的广博、可筛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与课程相关的学习内容。
网络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微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接受能力差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又“吃不下”的现象。为了尽量消除这种个体差异性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将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按不同知识点、重点、难点制作成若干“微课”片段发布到网络上,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的方式来消除这种影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空闲时间,通过网络进行自主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吃不下”的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自主消化课堂上“吃不下”的内容;对于“吃不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其拓展知识。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使其在自学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还锻炼了在网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陈向东,张茜.基于增强现实的教学演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09).
9.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九
1.计算机真正进入初中数学课堂, 是这种模式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这种模式的环境支持是:学校配备高配置的计算机机房;机房中安装了为教师用的多媒体设施及供每名学生使用的多媒体计算机;在“校校通”、“班班通”支持下, 网络走进了学生课堂, 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利用方便、快捷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
2.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多重角色作用.教师通过授课向学生讲解数学新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演示工具, 它能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电子黑板, 书写数学定义、定理、公式, 进行推理演算, 画出数学图形.作为“电子黑板”不仅要作到文字符号、图形清晰规范, 还要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储存, 改变位置、顺序、颜色、大小, 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善学生知觉特征的目的, 与此同时, 减少了教师书写、画图的时间, 使教师有时间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电子黑板可以动态地、形象地演示课堂教学内容, 提供传统黑板上不能演示的内容及各种变式.这有助于增强学生感性经验,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教师在网络平台软件支持下进行演示时, 学生也掌握了信息技术中的拖、拉、点、选等基本操作与作图方法.计算机作为演示工具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演示课件.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在其复杂性、难易度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教师利用现成的完整课件或自己制作的课件, 可以使一些在电子黑板不能及时绘出的图形等内容得以及时方便地展现, 弥补了教师自身的数学课程教学经验、方法上的局限与不足.使用与制作课件过程中, 数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教育素养随之得到改善与提高.
4.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及时、反复多次沟通.传统的课堂教学, 一个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 教师通过提问或观察学生的课堂表情来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与存在的问题, 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 且由于课堂教室的学习气氛、初中生自尊及一些学生的个性类型方面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只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沟通.由于教师不能获得每一名学生领会、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与问题信息, 教师也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集体与个别辅导、答疑.此状况长期维持下去, 个别学生因教师的忽视 (尽管是无意) 或指导、辅导的不及时, 而使其逐渐成为学习困难生.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下, 教师可预先制作练习、思考页面, 在网页中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 在网页中设置多种解题思路供学生思考, 学生在课堂、课后练习时, 通过BBS、聊天室等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 得到教师的解答与辅导.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能够及时发现, 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在练习、作业中的智慧火花能够及时捕获, 教师对学习困难者的及时发现及个别指导、辅导能真正实现, 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保留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 即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完成, 教师按照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 进行数学课程的系统讲授,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使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与此同时, 由于计算机真正进入课堂, 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变革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从而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组织所存在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实现了多重目标, 即课程学习目标、过程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同时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考试真题09-19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07-21
新闻传播学概论08-26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09-02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10-26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11-07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教案08-22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10-20
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10-01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1-10章)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