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10篇)
1.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一
都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办公(扩大)会 专题会 议纪要 匀文广专会纪[2009]2号 关于都匀市文广系统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 有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 2009年3月17日8:30,局党组书记、局长尹蕙就都匀市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局会议室召开了中层干部参加都匀市文广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专题会。会议听取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市歌舞团关于2008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就如何加快推进09年文化体制给个工作进了研究和部署。会议决定: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对改革方针、原则、任务及政策措施的理解,以典型引导推动思想解放,推进改革深化。发挥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情况,解决问题。
三、市歌舞团、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文物管理所按时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上报工作。
四、局党组对文化体制改革草案进行研究后,及时上报市政府、市委宣传部。
五、制定都匀市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工作要点,明确工作方向。
参会人员: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继群、黄家富,办公室主任洪勇,市场科科长胡祖龙,社文科科长李忠辉,文化馆馆长曹宏、图书馆馆长李忠朝,文物所所长罗林,办公室副主任岑家乡
主题词: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会议纪要
抄报:市政府、市委宣传部 都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办公室 2009年3月17日印发 共印10份 抄送:市图书馆、文化馆、文物所、市歌舞团
2.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二
“十二五”期间, 我省养殖业走“两型”发展路子, 产业实现“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养殖综合生产能力、标准化养殖程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科技支撑能力、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15 年全省出栏 (笼) 牛168.5 万头、羊699.9 万只、家禽4.15 亿羽, 同比分别增长4.4%、3.5%、3.7%。生猪出栏6077.2 万头。水产品产量259 万吨, 同比增长4.59%, 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14719 元, 较上年增长10.6%。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会议认为, “十二五”期间, 全省养殖业坚持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动物疫病防控、改革创新, 推动了养殖业现代化发展。2015 年全省主动调整养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 推进畜禽渔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 全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43.6%, 超出全国4 个百分点。加强风险防控, 依法治疫, 落实防控措施, 健全防控机制, 我省在农业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二, 连续3 年跻身“前三甲”。加快推进生猪屠宰监管职能交接, 完善健全畜禽屠宰管理体系。深入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养殖环保, 全面完成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任务, 实施东江湖禁养区规模养殖退养行动。加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服务指导。落实春季禁渔期制度, 开展“一湖四水”渔政执法护渔行动, 整治洞庭湖非法矮围网围。加大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施南方草地推进行动项目和草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严格监管项目资金, 支持优势产区和养殖大县发展, 加强畜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畜禽水产品供给能力。实施精准扶贫,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适度规模家庭养殖, 指导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支持贫困山区发展养殖生产。加强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养殖法治在行动”系列活动, 举办“全省首届养殖法律知识抢答赛”, 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全省首届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成立牛羊协会、家禽协会。
当前我省养殖业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集中表现在供给侧上, 比如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比如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对此, 会议提出, “十三五”养殖业发展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推进畜禽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理念, 着力调整生猪、牛羊、家禽、渔业生产布局, 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养殖, 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延伸价值链条, 提高养殖业效益。
会议强调, “十三五”全省养殖业工作要以“五个发展理念”为指导, 围绕“一个目标”, 坚持“一条主线”, 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促进现代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力支撑。2016 年突出抓好推进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11 项重点工作。
会议还通报表彰了2015 年全省养殖业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市州和先进县市区。会上, 郴州市等2 个市州、长沙县等8个县市区就养殖业工作作典型经验视频交流。下午, 会议还组织各市州畜牧水产局局长在省局会议室开展交流座谈。
3.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三
[关键词] 水利改革;问题;对策
近年来,尽管水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但水利发展中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价格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等。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水利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多年来,邹平从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县实际的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充分认识到只有进一步增强水利科学发展意识,提高水利科学发展能力,才能使水利为工农业发展和民生更好地服务,也才能真正顺利推进现代化水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邹平县本来就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大县,多年来平均年降水量不到570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6,平均年份缺水达1亿m3。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又使得邹平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型缺水。日益突出的供水矛盾不仅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已经影响到当前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安全。最严重的年份,自来水公司每天仅能向居民供应6个小时左右的生活用水。2002年8月,邹平启动韩店镇平原水库建设,引黄调蓄,向经济开发区企业供水,让老百姓喝地下水,工业用地表水,封井保泉,置换水源。县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第一,能搞多大就搞多大,别搞小了;第二,县财政不拿钱,水务局负责筹资。原局长常茂兴当时表态:行!放心吧,一点儿问题没有。但事后事情的进展并不像他拍胸脯时那么简单。常回忆“我首先想到的办法是招商引资,但在艰难的招商过程中我得到一个启示,这样一个回报率高的朝阳行业项目,与其求着别人办不如让邹平人自己办,肥水不流外人田。”经过多次商谈,他与邹平县黄河河务局负责人形成共识:引入市场机制,双方成立职工持股会,职工以现金入股,双方各占50%的股份,不吸收法人股,减少行政干预,成立邹平黄河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利益均沾、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突破了水务行政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之间的部门纠葛。按照约定,一般职工至少出资1万元,中层干部不少于3万,而主要领导一般在5万以上,最多不超过10万元。第一次筹资就达到2000万元。2003年元月黄河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常茂兴同时被选举为董事长。据了解,这也是山东省第一家完全由职工入股组建的民营股份制供水企业。经过两次筹资,黄河供水筹得建设资金4800万元,并于2003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平原水库。这是一座年供水能力6000万至7000万m3的城区供水工程,总投资近1.7亿,设计库容4000万m3,其中一期工程库容1500万,投资9800万,建设工期仅1年就可以向邹平县经济开发区试供水。在平原水库现场记者看到,库容为2500万m3的二期工程也已经完成基础工作。据统计,整个工程完工后,可从根本上解决县城区的工业用水问题,使县城区在今后15~20年内不再受水的困扰,而居民生活用水则由县自来水公司供水,两者之间没有业务交叉,也不存在竞争。据了解,该项目在成本回收期内设定的回报率为10%,正常年份的回报率在20%~30%之间,合同约定供水期限50年,对于水务局普通职工来说,这相当于一次投资,可以有40年的赚头。
黄河供水有限公司基本供水价格为1.75元/m3。“这个供水价格是根据邹平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经过县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听证,参考了周边滨州市、淄博市和济南市同类水库的供水价格而确定的。”常茂兴解释说,依据当时邹平县政府“必须低于周边供水价格”的意见,最后确定的价格比最低的滨州市还便宜0.35元/m3。
每立方米能便宜0.35元,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已经非常具有诱惑力了。但据邹平县一位民营企业人士介绍,企业自备水井的用水价格比这还要低很多。企业自备水井只需向水务行政管理部门缴纳0.25元/m3的水资源费,电费和设备折旧了了,他所在企业自备水井的成本最多不超过0.6元。“黄河供水公司的水是便宜,可它的零头比我们的都多呀。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当然没有用水的积极性。”
与企业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不同,邹平县政府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邹平县水务局办公楼大厅,一排精心制作的“封井保泉、置换水源”的宣传栏陈列在显要位置。这项强制性关闭企业自备井工作,由县长带头推动,还有公安司法部门的强力保障。
据了解,对于这家新生的纯民营股份制供水企业,邹平县政府给予了巨大支持,县政府承诺每年保证基本用水量1800万m3,达不到基本用水量时,减少部分由县财政局按照0.82元/m3的价格给予供水公司补贴,若遇物价部门核定价格,核减的部分由县财政负责补贴;同时,政府将在正常供水两个月内封闭县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除生活用水外的自备水井。
对于邹平黄河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民资办水利,很快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山东省第一家纯民营供水公司,非常规范,也是第一家由水利部门和黄河河务部门合作的股份制民营水利企业,国家水利部成立专人调查组调研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4.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四
12月16日下午,在区委五楼会议室,区委、区政府召开平安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会议,区委副书记包钧泰,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王海波出席会议,会议由区政府副区长王德民主持。
会上,区委副书记包钧泰宣读了《关于成立海东市平安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海东市平安区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王海波从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把握原则,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确保公车改革圆满完成三个方面就如何开展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抓好工作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还邀请了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浩骥工程师、靳广鑫工程师,为大家进行相关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
5.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五
同志们:
这次群团工作会议是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大力推进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机关群团组织服务和保障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群团会议精神,我讲三个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略)
二、要牢牢把握新时期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特点和规律,大力推动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
要紧紧围绕“一个大局”,主动处理好“三个关系”,完成好“五项任务”,推动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
“一个大局”,就是机关群团组织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机关群团组织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群团组织政治性这个“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领会群团组织先进性这个“根”,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要始终突出群团组织群众性这个“本”,牢固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满腔热情服务群众,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具体到机关层面来讲,把握大局就是要致力于服务自治区党委工作大局、致力于服务部门中心工作。机关群团组织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的工作部署来谋划组织机关群团活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履职尽责,为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作出贡献。要紧紧围绕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发挥群团组织的服务保障和推动作用,促进部门中心工作的完成,争取部门党组(党委)对群团工作更大的支持。
“三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党建与群建的关系、单独设立组织和成立联合组织的关系。处理好本质与兼职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一要靠质量,二要靠数量。靠质量,就是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坚持五湖四海,用人唯贤,真正把有责任心、热爱群团工作的干部放到群团组织负责人的岗位上来;靠数量,就是要适当增加兼职群团干部的数量,培育以热心志愿者为骨干的群团工作力量。
要摆布好党建与群建的关系。群团工作是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党组织和机关群团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机关党组织要把群团工作当作自身工作的一部分,既要突出群团工作的特点,支持群团组织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又要树立“大党建”、“大群团”的思想,加强工作统筹,整合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要防止零敲碎打,更不要单打独斗。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之间、群团组织相互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努力打造机关党建工作大平台,提高党群工作的整体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机关党建工作的成效。
要处理好单独设立组织和成立联合组织的关系。要根据机关的实际情况设置机关群团组织,适合单独设立群团组织的,可单独设立,没有条件单独设立群团组织的,可设立联合组织,共促共建。就机关团青组织建设而言,年轻同志较多的单位,可以单独设立团的组织或青年组织,年轻同志少的单位,可以联合设立团青组织。就目前机关人员总体年龄构成看,设立青年机构更符合机关实际,有利于扩大组织覆盖面,有利于开展团青活动。总之,群团组织设置,要打破传统条框束缚,灵活设置机关群团组织,实现群团组织、群团活动的全覆盖。
“五项任务”,就是机关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要结合实际,推动群团组织的全覆盖,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织好群团各项活动,建立群团工作的保障机制,推动群团工作的改革创新。
要推动群团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健全的群团组织,是开展群团工作的基础。从区直机关群团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群团组织还没有实现全覆盖。目前,区直机关群团组织中除了工会组织以外,团青组织和妇女组织的覆盖率还是很低,严重影响了机关群团工作的正常开展。机关党组织要借助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加强改进群团工作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工作谋划,加强请示汇报,努力实现机关群团组织和所属单位群团组织的全覆盖。
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关群团组织承担着两项服务群众的工作任务:一项任务是服务机关干部职工。机关干部职工是机关群团组织的直接工作、服务对象,要根据干部职工工作上、生活上的所急所需所想,来设计谋划群团工作,适应干部职工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项任务是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基层群众是群团组织群众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群团组织的生命线。机关群团组织要积极响应自治区开展五级示范抓引领、服务群众常态化的工作要求,借助干部下基层、党员干部进社区、帮扶工作、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效载体,推动机关群团组织在服务基层和群众工作中建功立业。
要组织开展好各类群团活动。开展活动是群团组织工作的基本方式和主要载体,无论是服务大局工作,还是服务基层群众,都要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组织活动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群团工作的水平。机关群团组织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干部职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助推机关文化建设,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要建立机关群团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加强群团组织阵地建设,坚持共建、共用、共享的原则,统筹使用现有党群工作阵地。要完善群团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足额收缴工会会费并单独设置会费账号,合理合规使用工会会费和经费,为开展工会工作创造条件。要按照工会经费的管理使用规定,依法保障职工的正常福利待遇。要从行政经费和党费中保障团青组织的工作经费,按照自治区的相关文件规定,由财政拨款的群团组织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随意调拨群团组织资产和工作经费。
要推动机关群团组织的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群团组织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机关群团组织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瞄准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研究解决制约机关群团事业发展的瓶颈。区直机关工会工委、团工委、妇工委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认真研究群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梳理群团工作改革的具体任务,加强系统谋划和设计,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好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任务。机关群团组织要以增强群团工作能力为目标,坚持便于开展工作、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机关群团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三、要强化对机关党的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提供保证
机关党组织要把领导机关群团组织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承担好把握方向、统筹指导、用好干部的责任。机关群团组织要自觉接受机关党组织的领导,主动把机关党组织的决策部署转化成群团组织的自觉行动。
第一,要把机关群团建设纳入机关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党群共建的长效机制。要建立机关党委对机关群团工作的领导机制。结合落实自治区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机关党委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事项制度。把群团工作纳入机关党委的总体工作部署,机关党委每届任期内,至少要召开一次专门的群团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群团工作重大事项;机关党委委员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群团工作汇报,落实党组(党委)对群团工作的要求,研究群团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群团工作的支持、谋划和指导。必要时,机关党组织书记要召开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联系会议或协调会议,帮助解决群团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抓机关群团工作的责任落实机制。要根据群团组织的领导关系来确定责任关系,要把群团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工作与群团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评,落实明责知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相关工作,推动抓群团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工委将把抓群团工作纳入机关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工作中,纳入机关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符合机关群团工作特点的考评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设置,适当增加考核权重,单独进行赋分。对群团建设抓的不紧、组织建设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的机关党组织,不予以评优评先。
6.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六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文件精神,加强我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院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2月27日下午,学院召开关于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及2012年普法工作专题会议。院党委第一书记、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组组长郝运福出席会议并讲话。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成员,教务处处长李用普、思政教学部主任黄礼华、团委书记盖筱岚、保卫处副处长尹伦斌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宣传处汪处长主持。
会上,郝运福强调指出,2012年是我院贯彻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院今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以及学法、知法、维法、守法的自觉性,努力实现我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今年改革发展主要任务,根据《规划》部署安排,认真组织抓好2012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郝运福要求,要对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六五普法规划》的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学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开展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法制宣传队伍、制度和阵地建设,通过舆论宣传教育氛围营造、把普法宣传教育与日常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成效。
汪处长在简要传达学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文件精神和我院《六五普法规划》要点后,着重对我院《2012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进行了汇报,并提出有关想法和建议。
与会成员就我院2012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着重在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法律法规模块化教育教学、法学专家走进课堂、结合重大节日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与措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大家一致表示,相互协作,齐抓共管,不负众望,努力做好全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7.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七
一、大陆地区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业状况
20世纪80年代之后,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 各国基础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面, 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第三届APEC部长会议中提到21世纪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有数学/科学、语言、职业/专业技能, 数学就首当其冲。在OECD《2013年各国成人技能调查报告》中也提到了较差的数学技能会严重地限制人们获得报酬较高和价值更高的工作, 数学素养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因此,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坚教授、綦春霞教授与曹一鸣教授及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的张丹教授一道就中国大陆地区义务教育数学学业状况进行了具体阐述。
他们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学校层面有学校类型、学校办学客观条件、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状况、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观念、校长课程领导力等;学生层面有学生背景、学生学习情况、师生情况、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学校归属感、学生方法和学生自信心。为此, 他们采用分层三阶段不等概率抽样的方式对包括新疆与西藏等省在内的140个区县、952所小学的38 312名三年级学生和2 008名教师及1 184名校长、446所初中学校的21 105名八年级学生与1 648名教师及597名校长进行了测试。他们指出, 按照题册、时间设计与等值问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在内容与能力方面进行分析, 从而考查大陆地区中小学生数学学业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域与城乡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性, 程度如何;影响各学校学生数学学业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
通过研究, 他们发现14%的小学生没有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 中部的不合格率会更低一点, 但东部某省份的不合格比例是60%左右, 可以看出东部各省市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同时, 他们还指出在小学阶段, 男女生在基本的空间下没有差异, 在内容维度上的表现也总体不错, 中学的基本趋势大体与小学相当。
那么, 刘教授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学生个体成绩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就读地的差异导致的?为此, 他们参照PISA的统计方式——分层信息模型, 只考虑分数与学校, 可以看到对三年级学生的解释率是54%, 对八年级学生的解释率是29%。按照PISA的解释, 25%及其以下代表学校之间是比较均衡的, 25%~40%就表明学校间的差异比较大, 40%代表差异很大, 这表明学生在不同学校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 他们还对下列的变量, 如学生层面的性别、生源、学习自信心、师生关系、学习方法与学校层面的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归属感、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等进行分析, 运用分层线性模型, 发现控制所谓相对比较固定的因素, 如流动、性别、城乡地域等, 加入学生自信心后, 对学生的影响似乎更大, 将其他三个学生层面的变量同时投入的话, 师生关系与自信心比学习方式造成的影响要大。基于学校层面,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明显要比其他的影响因素强, 将其他三个变量同时投入的话,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两个变量。刘教授指出, 这适合于小学与中学的情况, 即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比较大, 学校归属感有比较好的解释率, 教学方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是学校层面的影响差异。此外, 他还将本研究涉及的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的所有变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 指出对小学而言, 对学校层面的解释率是43.5%, 对学生层面的解释率是16.1%;对中学而言, 对学校层面的解释率是59.1%, 对学生层面的解释率是17.7%。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特别是新世纪10多年的数学课程改革, 中国大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的同龄人都能够达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数学学业达标率仍然偏低, 即使在城市地区, 如何全面地提高进城务工子弟受教育的质量, 尽可能地不让一个人掉队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他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 首要的是教师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 尊重每一位少年儿童, 增进学习者的自信心, 学校也需要创造友好的人文环境, 促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而中学阶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则显得非常重要。
二、台湾地区国民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
1967年, 台湾颁布了《九年国民教育实施纲要》, 废除初中联考;2000年,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2000年) 公布;2014年, 台湾“教育部”宣布延长国民教育为12年, 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那么, 如何看待台湾地区国民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层面的改革得失, 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钟静教授从台湾地区国民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说起, 谈了她对台湾国民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钟教授指出, 从数学内容知识来看, 可以将现在实施的课程标准叫做九七正纲或九贯正纲 (2008年) , 和早年实施的六四版 (1975年) 课程标准等在知识量上是相当的, 但课程要以儿童为本位、重视儿童的自主学习本位, 所以课程会简化, 才能真正地实现公民教育。接着, 钟教授具体讲述了台湾地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重点, 认为早期实施的六四版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比较重视儿童学习, 强调具体物操作、去单位算式, 强调怎样解题, 全面配发教具;在七四版课程标准时, 在国中阶段强调逻辑与推理。同时, 她指出八三版 (1994年) 课程标准是台湾小学数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水岭, 强调建构理念、落实儿童本位, 强调学生学习自主、认知发展, 强调帮助儿童从具体活动到形式运用, 同时期的中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但都是统编本;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强调的是内外部的连接, 培养孩子学习过程的数学能力, 如推理、解题、沟通、表征、转化, 强调思考形态与学习方法。但钟教授也指出由于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时数降低, 在和高中衔接的问题上需要处理时数不够这一难题。
而且, 钟教授还指出了台湾地区数学课程改革出现过两次摆荡:一是小学六四版课程标准的主要特性是伦理结构、知识导向与教具操作, 而八二版 (1993年) 课程标准的特性是心理结构、知识建构与认知发展, 面临着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的问题;二是《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的特性是强调心理结构、能力培养与思考形态, 九七正纲的特性是论理结构、知识导向、演算能力, 面临着从重理解转为重计算的问题。因此, 她认为台湾数学课程改革要落实儿童本位的教学观, 由教师中心转为学生中心, 进行差异化教学, 而且由模仿到形塑的数学知识要由传递知识转为认知发展, 数学教学要由单向讲述移为群体讨论, 提供从内容到过程的教材设计, 发展由纸笔到多元的教学评量。
此外, 钟教授还对《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阐述, 认为它强调学生的认知阶段, 而且思考形态会从知觉性、察觉演示、辨识样式间的关系发展成非形式化的演绎, 从算术思维发展到代数思维, 重视概念的不同。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看, 六、七年级的学生大概是11、12岁, 她认为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此时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逐渐地从具体运思到形式运思的过渡期, 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应由原先单纯依靠算术计算过渡到学习利用符号表征、代数运算等代数想法来解题, 并且数学领域存在“连结”, 包括内部连结和外部连结, 可以增进学生的数学素养, 加强他们的数学式思维。
钟静教授认为数学课程所订的分段能力指标作为学习的内容选取与活动设计的参照准则时, 要能够让八成以上的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对未能达到全部能力指标的部分学生, 学校可利用弹性数学时数进行补救教学, 对能力较好的学生, 当他们的需求无法满足时, 学校可利用弹性教学时数补充额外的教材。同时, 她也指出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实施面对的状况与困境, 即在试办时很少看到数学领域的教学、配套措施缺失, 能力指标各自论释, 教材衔接并不紧密, 会受“建构数学”误解的影响, 并对“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草案的一些内容进行了介绍, 指出其愿景是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 理念是自发 (本体观) 、互动 (认识观) 、共好 (伦理观) , 目标是启发生命潜能、陶养生活知能、促进生涯发展、涵育公民责任, 认为应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发展的主轴, 支持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连贯以及各领域、科目之间的统整, 即自主行动、社会参与沟通互动, 培养终身学习者。在领域学习层面, 钟教授指出, 未来除实施领域教学外, 也可以实施分科教学, 科学地设计课程的组合方式, 以减少每学期修习的科目数量。在弹性学习层面, 学校特色课程, 如专题、议题探究、技艺课程、户外教育等可以推动教学活化, 而学生的适性学习则要兼顾精尖与扶弱。
最后, 钟教授认为数学课程实施要注重师生互动、多元评量, 可以采取统整教学、数学绘本教学、数学步道教学、信息科技融入、情境脉络融入、数学史辅助、数学写作融入、合作学习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教学、臆测与论证、数学建模教学、阅读理解教学、概念诊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运用实作评量、档案评量、动态评量、写作评量、复式评量、二阶段评量等评量方式。此外, 要实现内外部的连结使教学深化和活化, 对课程要素, 如前后经验、数学之间、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目标之间、师生之间等进行统整, 建立数学内外部的连结, 进行社会互动性教学, 发展以数学为校本的特色课程。最后, 钟教授指出当前台湾地区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意图课程 (专家设计的课程) 和一线教师现场实施的课程存在一定的落差, 如何将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的理念实现内部整合也是比较大的问题。因此, 她指出要正视教学时数、双峰现象、课程落差、师资培育、课程意义、课程变动等问题。
三、2021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走向
伴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正式颁行, 人们自然会追问以下一连串的问题:2021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拿什么证据说明应该要作出这样的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以及为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哪些准备?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与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是如何看待数学课程在未来的走向的, 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新想法与思路, 我们拭目以待。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数学教育与中国数学课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补充与完善, 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颁布之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最大亮点是数学模型的提出, 这是华南师范大学王林全教授对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提出更加细致的基本活动经验内容, 要逐步形成与深化概念, 探索定理或公式、解题过程与途径, 总结解题类型,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发现、审视、利用、提炼数学美, 论述基本活动经验的稳定性、灵活性与发展性。同时, 他也指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广大, 未来义务教育的数学教材应多样化, 实现多种版本的并存;教材经过国家专家委员会审定后, 要得到省、自治区、市教育部门的支持, 而且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的选择提出意见, 建立专家和教师代表审定评价教材的机制。此外, 王教授认为义务教育各个地区或学校的发展虽然不平衡, 但不要人为地划分一些重点学校、重点班与重点小组, 可以实现三个水平的并存, 一是达标水平, 让班级的绝大多数同学达标, 二是先进水平, 相对班级中的其他同学, 少数同学可以是比较先进的, 三是优秀水平, 应该实现学生在这三个水平之间的流动。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鼓励。最后, 王教授认为要通盘考虑初高中两套教材, 做到内容连贯, 防止初中与高中教材相互分割的情况出现, 产生衔接问题, 所以应统一教材编委会, 让教材更为严谨与统一,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育改革家富兰曾经说过, 基于成功的教育改革, 应该假设“实施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者与有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转换你对应该做什么的认识”。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对新世纪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与未来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以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标志, 从2001年到2005年,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产生了一些变化, 如教材 (一标多本) 、教学组织形式 (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情境) 、教师与管理者角色 (教师——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活动主体) 、知识与理解层面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 及价值的内化等, 但同时他也指出这一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 增加的新内容在教学中遇到一定的问题, 如教学难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存在的具体实施困难;第二, 对过程性目标的理解与落实感到困惑, 会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问题;第三, 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把握存在误区, 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适时指导之间的关系;第四, 评价理念与方式改革上遇到困难, 如何把握过程性评价与情感态度评价, 这也是课程标准实施过程面对的困境。由于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众多的争论, 马教授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基本保持实验稿的结构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修改, 整合基本理念, 并修改了部分内容的表述;在课程目标方面, 明确提出“四基”, 突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发展;在课程内容上, 调整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基于上述分析, 他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发展走向将实现东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融合, 在保持数学教学优良传统的同时, 优化课程内容, 也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考。此外, 未来数学课程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特别是关注教师PCK的研究、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职前与职后教育等。
2.数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必然会推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沟通, 为此, 北京师范大学的吴立宝副教授将亚洲的中国与新加坡、欧洲的英国与法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美洲的美国等6个国家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有关“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 选取进行研究的教科书主要是这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或者推荐使用的正式教科书, 抑或是当地流传较广或新推出的教科书, 我国选取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 采用直观描述、类比归纳、抽象演绎等方式对它们的内容广度与深度进行比较研究。
他指出, 从内容广度上讲, 6个国家的数学教科书中都具有的公共知识点有方程、列方程、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 其中方程与不等式部分主要有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其他方程 (无理方程、绝对值方程、指数方程、分式方程) 等内容。其中, 美国数学教科书的知识点数量居首, 中国其次, 中、美两国数学教科书有22个知识点相同, 而且美国在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增加了流程图与回溯法、猜想—检验—改进、无理方程、含绝对值不等式等, 并且在美国教科书习题部分涉及了指数方程;法国与新加坡并列第三, 法国在一元一次方程 (零因子法) 、不等式部分与中国有点差异, 新加坡讲到了指数方程, 如3x=27;最后是澳大利亚, 流程图、回溯法、方程、列方程、方程的解、猜想—检验—改进、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不等式解、数轴表示解集、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使用因式分解与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比较完备, 缺少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内容;英国教科书较少, 知识点零散, 没有成为体系。从内容深度上进行分析, 知识点更多的是以直观描述的方式呈现, 中国的深度是最大的, 排名第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主要是采用流程图与回溯法;法国运用的方法比较简单, 步骤比较少, 美、澳两国也会采用猜想—检验—改进的三步法。利用等式性质求解, 这是共性, 差异在于方程的复杂程度, 中国明确提出了“移项”的概念。对二元一次方程组, 英国与澳大利亚没有涉及, 中、美、法三国以直观形式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中国、美国、法国与新加坡四国均讲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均有验根。因此, 吴教授告诉我们应注重对方程内容本质的理解, 在概念呈现上要注重问题的设置, 适当拓宽方程内容的涉及面, 如习题。
吴立宝副教授从6个国家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有关“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容进行了国际比较,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薛亚乔、胡典顺与王明巧则对中国与美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提出”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指出, “问题提出”是教育研究的焦点之一, 而数学教材作为数学课程最为重要的资源, 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因此通过对各国教材的比较, 可以发现我国数学教材在“问题提出”编写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对我国数学课程中“问题提出”具有较大的教学意义。为此, 他们选取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简称PEP版)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简称BNU版) 教材与美国UCSMP版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综合三个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他们主要从下列4个方面, 即问题数及问题提出数、问题提出类型、问题提出所处知识领域、含特定要求的问题提出对中国与美国的数学教材进行差异比较。
在问题数及问题提出数的比较研究中, 他们提出三个版本的教材各个年级的问题数分布是有显著差异的, 但中国两版教材的分布差异并不显著。美国UCSMP版教材的问题数是PEP版教材的2.85倍, 是BNU版教材的3.23倍。中国两版的教材中各年级的问题数分布比较均匀, 美国UCSMP版教材的问题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呈明显增长趋势, 中国则相对比较平稳。同时, 他们也指出, 三个版本教材第二学段的问题都比第一学段的问题要多。问题提出数在各年级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而中国两个版本教材的问题提出数在各年级的分布差异不大, 美国UCSMP版教材的问题提出数要高于中国的两版教材。PEP版教材各年级平均有23个问题提出, BNU版教材平均是22.8个, 而UCSMP版教材平均是32个, 还可以发现UCSMP版教材第二学段的问题提出数要多于第一学段, 而BNU版教材和PEP版教材则相反。然而, 他们认为虽然美国教材问题提出数比较多, 但其总问题数也比较多。基于此, 我们能够得到三个版本教材的问题提出数占总问题数的百分比, 即PEP版教材占3.59%, BNU版教材占4.04%, UCSMP版教材占1.75%, 问题提出数量最少的BNU版所占百分比最高, 而问题提出数最多的UCSMP版教材的百分比却最低。
在问题提出类型方面, 他们认为问题提出类型主要有追问型问题提出、补充问题型问题提出、补充条件和问题型问题提出、改变条件型问题提出、模型给定型问题提出, 指出三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提出类型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各版本教材编写问题提出类型的重心不同, PEP版教材比较重视追问型和补充问题型问题的编写, BNU版教材比较注重追问型以及补充条件和问题型问题的编写, UCSMP版教材则比较注重模型给定型和改变条件型问题的编写。
如果将知识领域划分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综合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所处的知识领域与分布进行比较的话, 他们认为这三个版本教材的问题提出所处领域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三个版本中数与代数领域所占的百分比都非常高,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及统计与概率领域所占的比例都比较低, 而综合应用领域只有BNU版教材进行了编写, 所占比例是23.36%, 其他版本的教材均未涉及。
在对含特定要求的问题提出数比较时, 他们指出, 三个版本教材中含特定要求的问题编写有很大差异, UCSMP版教材中含特定要求的问题提出数最多, 是中国两版教材的10倍, 而且UCSMP版教材中含特定要求的问题提出数占总问题提出数的百分比也是最高的, 为68.23%, 而中国两个版本中对有特定要求的问题提出的编写没有差异, PEP版教材的比例为9.42%, BNU版教材的比例为9.49%。
因此, 他们认为我国要合理地增加问题及问题提出数, 在课后练习中加入复习题目, 适当地增加各学段问题提出的编写比例, 均衡各类型问题提出的分布。同时, 他们也希望在教材中能增加模型给定型以及改变条件型问题提出的编写, 并适当地调整各知识领域问题提出的设置, 重视对统计与概率领域问题提出的编写, 设置“问题提出”专栏, 从问题的解法、内容范围、解决步骤、能否解决等方面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加以限定。此外, 他们认为教材中对问题提出策略的编写对学生提出扩张性问题也很重要。
3.数学教育的追求
绿色会让我们想到什么, 实验室会让我们想到什么, e数学实验室又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北京教育学院的王长沛教授以“从绿色数学教育到e数学实验”为题讲起了他心目所设想的数学课程走向与数学教育追求。王教授是从一个初二年级学生的e数学实验活动讲起的, 指出这个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移动技术、手持技术以及已经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思考“三角形两边的n等分点所连的n等分线与第三边有什么位置与数量关系”这个问题, 并借助图形计算器中三角形求解器的功能来探究与学习。王教授认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 借助实验室环境、网络、图形计算器、三角形求解器与数学APP等数学工具进行自主探究, 要敢提问、敢假设、敢试验、敢做长探索, 指出通过该学生的自述可以看出这些自主探究性活动其实是一个自生过程, 通过不厌其烦的反复检验、学生悟得、数学数字技术工具的使用、移动学习、e数学实验室、教师引导、环境与家长的支持, 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更多的自信。通过这个故事, 王教授指出, 数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分离出不变,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 要从大量的例子中去捕捉、去抽象、去发现不变量, 把握不变量的关键特征。
此外, 王教授认为绿色数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或绿色的有机体, 是一个“1+3”的模型, 要从价值论、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个不同的层次来把握数学教育的关键特征, 要有自己的想法, 要有批判的视角, 如数学教育实践、理论与实践, 要关注一线教师, 认为绿色代表现代有机的整体观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指出其关键的发展因素从价值论上说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从认识论上说是强调建构主义方向, 从本体论上说是强调多元与多维的数学观。同时, 他还对绿色数学教育的实践进行了简略介绍, 认为数学是进行创造与实验、论证的过程, 数学实验室是为创造与实验、论证提供条件的地方, 应发展到微缩的e数学实验室, 简单、易用、易学、易带、易存, 还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深度整合。从移动数学实验室到移动学习, 可以说e数学课程是ICT与数学课程的深度整合。最后, 王教授借用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的一句话“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 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否则是不可能的”来说明学生的探究需要物理环境的支持, 要有传统方式与ICT相结合的e数学实验室, 要让学生成为数学实验室的使用主体,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e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进行e数学实验活动的开发。
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教育公平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成为一样的人, 而是让所有的人成为不一样的人, 对数学教学来说, 也就是说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来自浙江新思维教育研究院的唐彩斌院长认为在现实过程中,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如不同的人都想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学习同样难度的数学、不同的人希望数学学得一样好, 并讲述了他在2010年针对某区2 300名学生的计算测试, 研究发现, 这些教师存在过度训练的情况, 发现学生会做题, 但是说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做。基于此, 唐院长认为, 作为一线教师要关注数学教学内容, 厘清必要的基础数学, 也要关注教学目标, 深入研究“双基”, 并应用日常教学检测大数据创建数学教学质量参照标准, 实现应用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 他也指出数学学习是有线索的, 但这线索不一定是唯一的。
数学教育与数学课程的发展关键在于落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的教师肖飞飞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分享了她们在数学教育中的探索活动。她指出, 学校在数学教育中提出的“零失败”并不是指在数学考试中对分数有特定的要求, 而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百分之百的进步, 营造一种氛围与文化, 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她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地处原城乡结合部, 生源结构复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 她们聘请了张肇基老师进行指导, 有幸与肇基数学结缘, 并对肇基数学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它包括:建立一个真正能给每位学生带来希望的评价机制——准模测试法, 包括标准试题、验收练习、准模测试、用进步换分数的准及格制度等四大因素, 热忱地呵护学生的向上之心,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二是开展以肇基学具为载体的群体性助学活动, 突破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肇基教具包括两种算卡 (肇基数式算卡与肇基图数算卡) 与两种拼卡 (肇基推理拼卡与肇基巧板拼卡) , 分别应用在代数与几何方面。三是建立符合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互动机制, 如师友互动—师师互动—友友互动。
此外, 肖老师还讲述了她们借助肇基数学取得的一些效果, 主要表现在:累积了丰富的数学资料, 建立了初中阶段的六大题库, 如标准试题库、验收题库、准模试题库、会战题库、中考串联复习法题库、辅考题等题库;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学教学模式, 如课堂上的师友互助、肇基学具活动课、考试前的验收练习与准模测试、新生夏令营、数学文化节等;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如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职责的进一步理解等;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 并进行推广, 改变了学生的数学状态,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提升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能力。同时, 肖老师也指出了她们面临的一些新任务与挑战, 如怎么把准模机制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更好地衔接、如何寻找科学有效的方式与方法衡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推动肇基数学内容的发展等, 并指出她们的数学追求是让数学教育能使学生在回顾过去时幸福而满足, 在面对今天时, 快乐而充盈, 在憧憬未来时, 现实而乐观, 这是不会变的。
4.有关几何课程改革的思考
类比推理是数学课程中的比较重要的内容, 几何类比推理是指以几何图形为材料的类别推理, 在中学中会作为合情推理的内容受到人们的重视。西南大学博士李艳琴以“几何类比推理认知诊断及其对几何课程改革的思考”发表了她对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她指出, 认知诊断属于新兴的测量学范畴与领域, 广义上是将学生个体的成绩, 并非单独的成绩分数值, 和其内部心理特征、过程、结构相联系;狭义的理解是利用统计的方法将个体在测验中的各个项目中的反应进行分类, 每一类都与一种认知方式相匹配。如何认识认知模型, 她认为要从属性、层级关系、属性分类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认知属性是被试解决某一问题时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是进行某一具体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 是认知诊断的前提条件。它的构建是通过这些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依存关系给予具体说明与界定的, 通过图表的方式来表征任务。这一认知模型对教师的教学非常有启示。此外, 她还指出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得出属性层级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4种, 即线性型、收敛性、分支型、无结构型, 且属性层级关系是认知诊断测验设计与试题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而几何类比推理的认知属性, 如位置移置、旋转、反射、数量、大小、阴影、形状没有层级关系, 其掌握模式, 即被试的知识状态或认知结构, 从理论上讲存在128种。
同时, 她指出有关几何类比推理认知诊断的结果主要有两个, 一是属性难度参数估计, 二是属性错误认知率, 并针对国内外属性难度参数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虽然两种模型估计的参数大小不同, 但其相同点是反射和旋转对项目的难度贡献率最大, 而且会出现大小属性的难度参数估计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差异、研究者对属性的认知等原因导致的。针对属性错误认知率进行分析, 她指出能够发现四至八年级中约70%的学生能全部掌握几何类比推理的7种认知属性, 出现错误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反射、旋转和大小等方面。
借用李秉彝教授的话, “几何本身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教的内容, 而在于教的方法”, 她认为几何类比推理认知模型对几何课程教学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思考方面, 教师要思考怎么教, 加强对几何课程内容的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 要进行实证研究, 确定几何类比推理的难点, 找出原因, 提出对策, 并对认知属性错误率进行研究。因此, 她认为可以在几何课程改革中强化对属性的教学, 适当地调整属性教学的难度, 降低内容要求, 重视思维的训练与初高中的衔接。
最后, 她认为几何类比推理认知诊断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进一步验证几何类比推理属性分类与属性层级关系, 编制科学合理的几何类比推理认知诊断测验项目, 为学生构造最优的测验, 进行不同群体的几何类比推理群体水平认知诊断研究, 加强认知诊断补救教学研究。
8.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八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9年全市统计工作,明确2020年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市统计局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统计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围绕指示批示,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一是提高了站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就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和省委又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加强统计工作的文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去年先后X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学习中心组安排专题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二是显现了成效。全市各县市区统计机构全面健全了“一局两中心”架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聘了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统计员,充实乡镇街道力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统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
(二)紧扣参谋服务,监测分析精细精准。一是经济运行监测有准度。我们联合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建立了经济发展运行监测体系,做好了及时全面的动态跟踪、预测、预警服务。工业、农业、贸易、投资等专业统计,精准监测发展动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二是统计研究分析有深度。共完成统计分析及课题XX多篇,被党委政府及报刊媒体采用XX多篇次。三是民调和考核工作有亮度。全年围绕基层党建、公众安全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了XX多项民意调查,调查报告反响良好。客观公正做好了绩效考核、“省重点民生实事”、非公经济监测等多项考核数据评估认定工作。
(三)深化统计改革,数据质量提高提升。一是稳步实施了统计改革。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建立健全了数据评估认定和反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GDP下算一级制度,完善了非公经济统计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园区、投资、能源等领域统计改革。绿色发展评价、文化产业统计和“三新”统计等工作逐步开展。二是切实强化了统计法治。市县两级党校将统计法律法规纳入主体班培训学习课程。开展了“数据造假、以数谋私”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对XX家统计调查单位进行了“双随机”常规执法检查,市本级完成XX家,立案XX起,依法治统的氛围基本形成。三是着力提升了信息化建设水平。改造升级联网直报指挥中心和视频会议室,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为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经济普查数据处理提供了基础保障。统计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纳入了“智慧株洲”建设。
(四)精心组织部署,经济普查有质有序。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市县均成立了强有力的普查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市、县、乡三级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签订了责任书,层层落实了足额的普查经费,全市选配XX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构建了纵横交错的普查工作网络。二是业务培训全覆盖。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业务培训,全市XX多名普查指导、普查员和XX多名“四上”企业统计员全部接受了严格的普查业务培训;三是单位清查到位。我们采取分片包干指导、专项督查检查、随机质量抽查、专业负责审核等有效措施,严格按照“逐街、逐栋、逐层、逐户、逐时”的工作要求,开展了“地毯式”单位清查登记。单位清查结果显示,我市二三产业法人与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增长XX倍、企业法人增长XX倍、个体户增长XX%,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为正式普查登记奠定了基础。
(五)坚持部门联动,统计工作群策群力。各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联动综合治统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了统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数据联审机制等,统计部门与财政、税务、市场、编制、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进一步深化;与发改、经信、商粮、住建、文化等部门业务联动进一步紧密,财政、金经、银行、交通、住建等部门统计工作进一步强化,公安、人社、教育、卫计、科技等部门统计工作卓有成效,农委、畜牧、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进一步履行了统计职能等等,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全市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正视统计调查体系诟病
(一)工作力量偏弱。一是人员编制难以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统计调查对象日益增加,特别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以后,统计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然而,县级统计机构人员编制却变化不大,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县级统计部门的编制人数都是XX人左右,除去局领导、办公室、财务等后勤人员外,有的地方真正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甚至不足XX人,导致大部分专业人员身兼数职,有的甚至对接上级统计局、调查队3-5个科室的业务工作。受人员编制的限制,统计工作力量明显不足,统计能力与统计工作要求严重不匹配。二是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统计部门在政府工作部门中属于弱势部门,在人员招考、招聘时不是热门,有的岗位甚至难以招到合适人选,导致大部分县级统计机构现有人员都存在年龄偏大,有的甚至是乡镇领导为了进城而作为非领导职务安排进来的,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初次接触统计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拥有高级、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二)统计地位偏低。一是统计部门影响不够。统计部门虽然是政府工作部门,但与其他政府工作部门相比不管钱、不管人、不管项目,也不直接为市场主体服务,属于非权势部门,社会各界对统计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政府工作部门还有个统计局。因此,对统计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认为统计工作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各种统计调查、普查抽查配合度差。二是统计数据质疑不少。由于统计工作业务性强,很多统计制度、指标解释与社会公众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时而受到质疑,“被平均”、“被增长”的议论仍然不少。同时,一些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源头数据准确性不强,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有些不理解的人认为是统计部门在造假,对统计的负面评论时而有之。
(三)经费保障偏紧。一是公用经费严重缺乏。统计部门属于出名的“清水衙门”,工作经费完全靠财政安排,目前大部分县级统计部门的公用经费虽然都纳入了年初财政预算,但是由于预算少,仅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一些政策允许的干部职工福利保障难,又不能挤占项目经费和专项经费,影响干部职工的干事激情。二是专项经费保障堪忧。统计部门每年都要开展普查、调查、抽查,虽然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条例明文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到经费保障,但是有些地方由于财力较弱,安排给普查、调查、抽查的专项经费较少,有的甚至连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补贴都无法保证,严重影响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执法难度偏大。一是执法力量弱。大多数县级统计机构都没有专职的统计执法队伍,绝大部分都是由相关专业人员兼职,统计执法工作只有每个月在完成统计报表后抽出几天时间兼顾一下统计执法。有些地方受编制行政限制,符合统计执法条件和检查资格的人数相当有限,导致执法人员的素质不强,业务不熟,影响统计执法工作正常开展。二是法制意识差。社会各界对统计法的认识不足,认为统计法是“软法”,多报、少报、拒报统计数据不会造成直接损失,法律制裁不重,导致守法意识不强。加之统计执法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大多数只是警告,稍微重点的也只是小数目的罚款,导致统计违法行为时有出现。
三、精心安排、狠抓落实,扎实做好今年各项统计工作
(一)着力理顺统计体制。要切实强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调查队系统的办法,探索性建立县级统计机构由市级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制,实行人、财、物由上级统计部门全部管理,进一步确保县级统计机构独立开展统计调查。要强化乡镇统计机构的管理,效仿公安等部门机构设置方式,试行乡镇统计派出制,进一步增强乡镇统计力量,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靠。
(二)着力强化依法统计。要强化统计执法认识,牢固树立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促进依法统计为目的,坚定信心,敢于执法,善于执法,严肃处理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强化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执法生力军,经常性开展系统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统计业务和统计执法相结合的复合型统计人才,实现统计业务工作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结合,做到执法检查与平时工作两不误、两手硬,形成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要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对统计工作和统计部门的重视,在编制性质和数量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确保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不失衡。要围绕新时代统计工作的需要,有重点、有针对地引进、培养一批精通统计、精通经济、精通科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基层统计工作的中流砥柱,着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能力较强的统计队伍。要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化,积极引导统计工作者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道德素养,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四)着力拓展服务领域。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不断提高统计分析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紧扣领导决策的重点、经济发展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做好调研分析和预警监测,进一步增强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统计辅助决策的参考价值,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以及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的统计服务。要进一步丰富统计服务产品,在做精做优传统统计产品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开放更多的现代统计服务产品,将统计服务延伸到基层、到厂矿、到村组,通过高质量的统计服务彰显统计作为,让更多的人认知统计、了解统计、支持统计、参与统计,不断提高统计地位。
9.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九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006年以来,我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和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分步组织实施,对村、组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模糊、功能退化、机制不活、监督不力等问题,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农民利益,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主要做法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班子,完善相关政策,明确目标任务,狠抓“三个结合”,稳步推进改革工作,截止目前,全区已成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5家,其中,今年新增1家,整村推进1家。共计拥有集体资产总额20513.10万元,受益农户2771户,享受股权10129人,折股量化资产18298.70万元。1.坚持行政推动与群众发动相结合。坚持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热情作为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镇(街)及实施改革的村组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农经部门具体负责业务指导,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为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多次组织召开全区性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动员大会和推进会,明确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符合条件的27个村、179个组全部改革到位。同时,采取召开各层次会议、邀请村组代表座谈、入户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普及合作知识,做到户户有触动、组组有发动、村村有行动,积极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2.坚持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全区范围内确定试点单位,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有关镇(街)专门抽调干部到试点村组挂钩驻点,帮助各村理清思路,排找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试点工作结束后,大力推广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实践,努力实现改革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继去年凤凰路街道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整街推进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城东街道今年将基本完成整街推进工作,城西街道也已制定了整街推进工作计划。3.坚持加强指导与规范提高相结合。坚持把强化业务指导与实行规范运作有机结合。采取业务座谈、参观学习、专家讲授等方式,分别对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培训指导,引导他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业务技能和本领。同时,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在明确股权设置、规范制订章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不断规范现有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9月9日,区委农工办组织召开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财会制度研讨会,专门就改革完成后原集体经济组织与股份合作社财会制度如何转换问题,邀请有关专家和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形成了初步共识。二、取得的成绩
我区近3年来的“三大合作”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实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集体经济中占有的份额,农民据此可以民主选举股份合作社经营者,民主监督集体资产运营,并享有相应份额的收益分配权。同时,股份合作社参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规范股东大会和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确保股东合法权利,从源头解决集体资产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等弊端。2.促进了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建成的各股份合作社积极投入城乡二、三产业开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凤凰路街道忠南村股份合作社投资2亿元,筹建江苏牧院生活服务区,每年可产生收益1200万元以上;城东街道斜桥村、凤凰路街道莲花村等4个股份合作社投资6850万元,在xx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6.28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租金收入750余万元;凤凰路街道刘庄村股份合作社投资6000万元,开发刘庄服务区、彩云居农贸市场等,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凤凰路街道东谢村股份合作社投资1.2亿元,建设6万平方米的润东商贸城。这些二、三产项目将为股份合作社带来良好的投资收益和社会效益。3.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同时,农民变成股民后,享受稳定的按股分红,直接增加了收入。2007年,凤凰路街道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的4个村,共向9981名股民分配股权分红1051.31万元,人均分红达1000元以上,近年来,未发生一例因年终分配矛盾引发的上访或信访。今后,村、组集体股权的收益在提取积累之后也可用于按股分配,让股东从集体经济组织的再分配中增加收入。农村民主管理的不断加强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区将进一步营造改革氛围、明确工作责任、抓好分类指导,不断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向深入。1.进10.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篇十
同志们:
市公务员局、市行政学院举办这个卫生领域专题研讨班, 给我一个“命题作文”, 就是给同志们讲讲关于上海新一轮医改的事。今天名义上是授课, 实际上主要是和大家就医改中的一些关键和难点问题, 进行比较系统的交流。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 上海新一轮医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上海卫生事业发展和市民健康水平提高, 乃至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分管副市长, 我由衷感到高兴。在这里, 我代表市政府, 向在座各委办局领导、各分管区县长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上海医改面临的形势, 以及对此我们相应的改革思路;第二个是当前本市医改重点任务;第三个是就推进医改重点任务落实提几点要求。
一、上海医改面临的形势与改革思路
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这方面已形成普遍共识,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中国式解决办法来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可见, 推进医改不仅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这里, 我重点围绕“上海新一轮医改改了什么”、“接下来改革难点在哪里”以及“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 和大家作一交流。
第一个问题, 新一轮医改改了什么?
从2009年开始, 我们根据国家统一部署, 启动了新一轮医改, 先后推出了“医药分开”试点、投入补偿和监管评价机制、医保支付制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家庭医生制度、卫生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经过五年多努力, 可以说, 较好地完成了医改阶段性任务, 不仅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医疗服务可及性有了较大提高, 群众看病就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也得到了初步缓解。下面, 我从医疗服务对象与供给方两方面, 概括地做一梳理:
首先, 从医疗服务对象角度, 主要是抓了“四个基本”:
一是完善基本医保体系。对原有各类医保制度进行整合归并, 现在三类基本医保 (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 的户籍人口参保率达到96%以上。接下来, 我们在先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基础上, 抓紧推进新农合与居保并轨。
二是调整完善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配药难”问题,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 前后两轮调整完善了本市基本药物目录。现在上海基药种类达到844种, 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社区用药需求。同时, 积极完善药品招标采购体系, 推进基药“招采合一、量价挂钩”, 基药的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平均降低39%, 把这块实惠让利给老百姓。
三是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新一轮医改中, 我们围绕政府“保基本”的职责, 构建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探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 初步形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约诊疗、转诊服务、疾病管理”等基本服务模式。当然, 要从“软签约”过渡到“硬签约”,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加强基本公共卫生供给。在医改中, 我们还特别注重加强居民健康管理, 努力把后端治疗环节中的压力, 合理地分解到前端的疾病预防控制环节中。为此, 我们在国家项目基础上, 针对上海疾病预防的实际, 新增了21项基本项目和3项重大项目 (新生儿疾病筛查、居民大肠癌筛查、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 , 受到市民群众欢迎。
其次, 从医疗服务供给方来说, 重点是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优化布局与人才队伍建设三件事: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运行体制机制创新, 打好改革政策“组合拳”。在医改过程中, 我们逐步认识到, 只有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方向, 才能抓住医改的“牛鼻子”;只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才能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此, 我们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一轮医改的重中之重, 去年先后出台“1+8”文件, 引导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方向, 抑制盲目“求大求全”、片面追求做大业务量的冲动, 建立科学的运行新机制。为支撑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创新, 各委办局给予了大力支持, 形成政策“组合拳”。比如, 对医院实行医保总额预付, 很好地对医保费用、药品费用进行“复合双控”。比如, 改革财政投入补偿机制, 努力做到“按需投入、合理补偿”。又比如, 分批调整了4 000余项医疗收费价格, 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 对改革形成有力支撑。
二是抓住资源布局调整主线,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在结构布局上, 过去五年中, 我们实施了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 现在基本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都至少有一家三级综合医院, 老百姓不出郊区, 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当然, 接下来, 我们总体考虑是不再增加三级医院的数量, 而是优化整体布局。又比如, 启动瑞金-卢湾、新华-崇明等医联体试点, 但我感觉, 现在的医联体还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模式, 距离“分级诊疗、有序转诊”目标仍有较大距离。还有, 在鼓励引导社会办医方面, 我们在医疗机构审批、大型设备配额、医保定点等方面都已经明确了相应扶持政策, 努力打破“玻璃门”, 现在浦东、新虹桥两个国际医学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在功能布局上, 积极推动部分二级医院功能转型, 杨浦区老年医院、宝山区一钢医院等, 都已成功转型为康复医院。
三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上海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在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现场会上, 被作为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加上我们推出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可以说, 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职后教育培训体系。关于这方面情况, 我在今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已做过介绍, 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的改革难点在哪里?
分管卫生工作以来, 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医改之难, 不仅“任务重”, 有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 等待我们破题;而且“底子薄”, 很多基础性工作也需要我们从头做起。医改究竟难在哪里?我思考总结了五个关键词, 也就是“秩序、方式、管理、机制、共识”。
首先, 难在秩序, 改变当前混乱就医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较典型的问题是, 过去我们搞“一张卡走遍天下”, 当时出发点是方便居民就医, 但回过头来看是走错了路。现在, 老百姓生了大病小病都往三级医院跑, 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但你现在要求老百姓马上不要跑大医院了, 也是很难、并且也是不现实的事。接下来, 我们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秩序, 只能是逐步地推动就医秩序“软着陆”, 慢慢还清“历史欠账”。
其次, 难在方式, 当前医院发展方式仍不尽科学。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卫生界流行的是“把医院做大做强”, 医院忙着“跑马圈地”、不断扩张, 院长们最关心的是门诊数、手术数, 是业务量有多大。当然, 出现这种情况, 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着历史原因, 但时至今日, 这种思维还在不同程度延续。比如, 有些医院院长、区县长和我交流时, 还是想着怎样把医院升级、怎样扩大医院规模。对此, 我有很深的感触, 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是何其之难。现在医院已经人满为患, 不仅医务人员不堪负担, 患者也很不满意。对这种不合理状况, 我们必须作出制度安排, 推动医院建立科学发展方式。
第三, 难在管理, 医院管理的“粗放式”直接影响上水平。医疗服务面广量大, 环节多, 专业性强, 如果精细化管理“缺位”, 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曾经问过一些院长, 他们都回答不出医院的运行成本是多少。如果把医院比喻成现代企业的话, 作为企业总经理, 连运行成本都不清楚, 还怎么谈质量与效益?现在很多医院, 普遍忽略过程管理, 忽略医疗质量的内控机制。对此,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 推动医院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第四, 难在机制, 体制机制还未与医院科学运行“同向而行”。比如说薪酬制度, 我听到很多医生抱怨, 说自己是“干着投行的话, 拿着快递员的钱”。客观来说, 医护人员的收入并不算低, 但他们的收入, 都是靠比常人更多的辛苦, 以及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换来的。而且, 突出的问题是, 收入与绩效“脱钩”, 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不同科室、不同医护人员之间, 收入结构和比例也不尽合理。对此, 我们必须在接下来改革中着力加以破解。但是在座同志们也都知道, 真正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仍面临许多难点和障碍有待突破。而要真正创新体制机制, 确保与改革同向而行,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五, 难在共识, 对医改的社会共识还远未形成。一段时间以来, “医闹”事件频发, 医务人员被打事件时有发生, 这当中, 既有医患之间沟通不足的原因, 但更深层次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不利因素向医疗卫生领域的传导。与此同时, 一些医务人员的合理待遇保障不够, 导致他们对医改有不同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由此可见, 不仅社会上还未形成改革共识, 就连医疗卫生系统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加上当前医改进入深水区, 触及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 社会期望值越来越高, 凝聚改革共识, 无疑要付出更大努力, 做更多的功课。
第三个问题, 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什么?
医改越是困难, 我们越不能绕道而行、避重就轻, 必须认真回答好“为什么改”、“怎样改”和“改什么”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分管卫生工作一年多来, 我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反复研究, 从顶层设计角度来构架医改。我认为, 下一步深化医改的基本思路, 是要抓好“转方式、立秩序、建机制、促联动”这十二个字。
第一, “转方式”。就是将发展方式和目标, 从做大业务量的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现在, 医院不断扩张的方式已走到“死胡同”, 医院承载力不堪重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 过去政府投入少, 导致医院趋利严重。上海作为“医疗高地”, 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患者来上海看病就医, 刚性需求大。但我们自身的推波助澜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 我们在构架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模式时, 明确提出要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行方式, 建成运行效率高、医疗质量好、服务水平优、发展活力强的公益性机构。
第二, “立秩序”。就是构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分工、有序转诊的科学医疗体系。基本考虑:一是构建纵向分层、梯度就医的医疗体系,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卫生中心—三级医院 (专科) ”三级架构下, 通过大力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和医疗联合体建设, 打通三个层次, 逐步落实社区首诊、逐级转诊。二是构建矩阵医疗体系, 即在完善基本医疗基础上, 一方面抓精神卫生、妇幼等医疗资源配置, 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抓老年护理、康复、舒缓疗护等医疗资源布局, 部分缓解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急诊室压床等问题。这样, 一手抓结构、一手抓功能, 努力缓解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问题。
第三, “建机制”。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外部支撑机制与内部管理机制。从外部来看, 政府是公立医院举办者, 将通过改革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等来支撑医院发展、确保改革方向与效率;同时, 政府也是行业管理者, 要通过制定规划、优化资源布局来规范引导医院发展。从内部来看, 公立医院也要根据体现公益性的总体要求,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人事、评价、分配与质量控制等机制。
第四, “促联动”。就是统筹医疗与医药、医保、价格的联动协同, 为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的任务。我们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不能仅仅盯着医疗, 还要解决好与医保、医药管理以及价格机制的联动。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内容。
二、上海医改的重点任务
新一轮医改中, 我们既不折不扣完成国家“规定动作”, 又结合上海实际推出了很多“自选动作”。医改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以说是内容繁多、任务较重。对此, 在医改实施中, 我们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以卫生规划为引领, 二是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关键, 三是以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为基础。
第一个重点, 关于卫生规划引领。
一个区域的医疗资源布局, 必须与区域卫生发展实际状况、群众对医疗服务的现实需求等相匹配, 这样才更加科学合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花了大量功夫, 努力改变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但到了目前阶段, 我认为突出的问题已经转变为, 公立医院无序扩张, 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尽合理。为此, 下一步我们更多的精力, 要花在优化医疗资源的结构布局上。
出于这样的考虑, 本届政府以来, 我们编制了《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 (2011年—2020年) 》, 既解决各级医疗机构的数量及合理定位问题, 又着力解决医疗资源的结构与优化布局问题, 基本的目标是, 逐步构建形成“功能完善、配置合理、多元主体”的科学医疗体系。今天下午, 市卫生计生委还会为大家详细解读区域卫生规划。这里, 我只是简要介绍下规划的基本立足点, 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完善体系。也就是让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找准自己的位子”, 在医疗服务供给上形成“多列纵队”, 形成“既分工合理、又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总体考虑是:对基础医疗, 着眼于可及性, 更加注重均衡布局;而对三级和专科医疗, 将着眼于辐射性, 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带动作用, 更加注重有序利用。
第二, 重点补缺。应该说, 在基本医疗这块, 上海医院的优势与特色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在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妇儿等方面, “短板”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 我们考虑, 一方面, 对康复、老年护理等对承接三级医院压床病人、理顺就医秩序有关键作用的稀缺资源, 制定专项规划, 着力“补短板”;另一方面, 基于区域医疗服务需求分析, 推动区县编制各自区域卫生规划。通过这两方面规划, 来保证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与落地。接下来, 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行业准入等, 都严格以规划为依据。
第三, 多元主体。在规划中, 我们还注意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 重点打造浦东、新虹桥两个国际医学园区, 整合优质社会资本和医疗资源, 大力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希望通过发挥社会办医的“鲶鱼效应”, “倒逼”和促进公立医院改革。
第二个重点,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
无论是医疗、医药还是医保, 都是以医院为载体。在公立医院改革上面, 我们聚焦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抓治理, 另一个是抓协同, 可以概括为两个“三”:
首先, 优化治理机制, 重点处理好政府、办医主体、医院三者关系。
实现科学、有效的治理,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部门、办医主体与公立医院三者之间关系。对此, 我们在医改中相应的制度安排是:
一是政府部门定位于“掌舵者”角色, 集中抓好规划、投入、监管、评价等宏观管理。除了前面说到的规划之外, 重点抓住两个关键环节:第一个是综合评价。在改革中, 我们努力建立涵盖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医院管理、社会满意等指标的评价体系, 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 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以此保证医院公益性方向。第二个是综合预算管理。除了保障好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建设等之外, 重点改革财政补偿方式, 推行综合预算管理。基本考虑是, 把医院全部收入、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 统筹安排财政补贴与医院结余资金, 注重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价, 把财政补贴与工作量、服务绩效相挂钩, 引导医院更多关注服务质量、运行绩效, 实现增加投入与转变运行机制相结合。经过深入研究和测算, 我们认为, 在药价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理顺、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医院坚持公益性方向、调结构转方式等前提下, 按照综合预算管理的框架, 对医院进行按需补偿, 并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经费补贴, 政府完全有能力为转机制“买单”。
二是办医主体定位于“董事长”角色, 通过关键指标控制、绩效激励约束开展中观管理。重点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在下达医院全面预算的基础上, 用医疗收入、成本、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工资总额、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支出等5个敏感指标, 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约束市级医院的运营行为, 逐步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我们还从两个方面, 加强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保障:第一个是抓院长绩效考核, 设定五方面23项量化指标, 并建立统一的医院管理平台和实时数据分析系统, 每月、每季度公布监测数据, 把院长们的绩效放在同一平台上“晒”出来, 实现目标管理。另一个是靠总会计师委派, 代表办医主体对医院经济运行加强监管, 加强过程控制。2012年以来,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这一机制, 重点抓市级医院“双控双降” (严控医疗收入和成本支出增长率, 降低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增长率) , 引导医院转方式、调结构、转机制,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去年门急诊均次费用仅增长3.1%、出院均次费用增长2.3%。接下来, 我们将继续坚持完善好这项制度安排。
三是医院院长定位于“总经理”角色, 集中抓好绩效、分配、质控等微观管理。重点是在抓好质量安全、服务效率、成本控制、绩效分配、学科水平、队伍建设等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在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的综合改革试点, 我们感到,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需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完善质量和成本控制机制。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保证服务质量, 控制医疗成本, 规范医疗行为。第二个是完善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 坚持“多劳多得”与“优绩优酬”并重, 把岗位工作量、医疗难易度、服务质量和效果、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 作为收入分配直接依据。
接下来, 我们将在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过程中, 把这个科学的治理机制加以固化。
其次, 强化改革协同, 重点深化“三医联动”。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只有与医保改革、医药管理、价格改革协同推进, 整体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第一个联动, 深入推进医保管理科学化。进一步发挥医保对医改支撑作用, 重点是推进“两个科学化”:一是作为阶段性措施, 当前重点是推进医保总额预付的科学化。虽然实行总额预付不是一种最理想的支付制度, 但针对现阶段控规模、转方式的改革主要任务, 医保总额预付仍然是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是要在科学化、精细化上下功夫。为此, 我们研究建立了额度分配数学模型, 今年计划应用模拟, 与实际医保预付总额进行比照, 让总额预付更加科学、精细、合理。二是从长远考虑, 重点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科学化。我们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对二级以上医院选取17个病种, 试点按病种支付;对精神病患者住院, 试点按床日支付;浦东新区对新农合人群试点了按人头支付。下一步, 将针对长期“压床”的住院病人, 探索医保梯度支付方式改革, 引导就医行为合理化。最终目标, 是要逐步过渡到按人头为主、兼顾按病种的科学支付方式。
第二个联动, 建立健全药品和耗材招采、使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 我认为, 不能仅仅靠取消15%的药品加成率, 更应通过“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等机制改革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来实现。为此, 今年, 我们下定决心, 选择3~4种医保目录内药品试行带量采购, 把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与仿制药, 放在同一平台上公开竞争。在目前尚没有完善的药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情况下, 为保证带量采购药品的质量, 我们还反复研究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和过程监管办法, 一是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分为门槛准入的基本指标和额外加权的筛选指标,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二是开展过程监管, 通过技术创新, 对投标时药品样本进行实时光谱留样, 建立样本库, 据此对实际供应药品随时加大抽检, 保证一致性。企业在参加招投标时, 必须对药品质量和接受监管作出承诺。有了这样的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做门槛, 我认为, 我们就有底气实行按最低价招标, 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实现优质低价。
同时, 我们还着力打造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两个“阳光平台”, 年内先实现业内公开, 今后逐步再向社会公开, 通过“晒”来倒逼医院行为规范。过渡期内, 对部分价格较高但疗效确切的贵重药品, 探索价格谈判机制、试行医保结算, 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
第三个联动, 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医疗价格体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必须科学、系统设计, 才能有效支撑引导科学合理的医疗行为, 简单把药品加成平移到医疗服务价格上来, 很可能只是把“多吃药”变成“多住院”、“多检查”、“多手术”。在这一过程中, 重点要把握两个关节点:一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今年以来我们已完成了对4家改革试点医院多项医疗服务项目的实际成本核算, 并计划于明年完成全市市级医院的项目成本核算。二是合理确定各种比价关系, 包括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不同服务项目之间, 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比价关系。下一步, 我们计划对上海全部4 5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新一轮全面梳理, 制定三年调整计划, 采取“小步走、不停步”的策略来进行调整, 让医疗服务价格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第三个重点, 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这里就各位分管区县长普遍关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和大家做一交流。我认为重点是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规定动作”, 也就是把市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各项要求, 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二是要抓好“自选动作”, 也就是给大家充分的自主权, 在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上做到“有特色”。
首先, 抓好“规定动作”, 扎实落实改革重点任务。我梳理了一下, 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上面, 可能有这么五件事情比较关键, 也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词, 即“标准、人才、薪酬、投入补偿和信息化”。
第一个, 抓标准。这涉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定位, 政府“保基本”究竟保在什么地方?应该说, 现在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此认识还比较模糊, 社区医生当中也有不少困惑。为此, 我们将努力通过制度安排, 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边界, 同时通过确定标准, 更好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
对此, 我们已初步研究制定深化卫生服务改革的指导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 具体把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服务项目, 细分为六大类151项;对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社区护理服务等, 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接下来, 政府投入,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价、补偿,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开展, 就跟着这个走, 作为基本依据。当然, 我们也“留出口子”, 在进行备案后, 社区还可以开展一些延伸性、探索性的服务项目。
第二, 抓人才。这段时间我到区县调研, 跑了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与社区全科医生交流时, 我深切感到, 他们很有责任心, 工作非常努力, 是一支很不错的队伍。我反复给区县的领导讲, 一定要留住这些人才、用好这支队伍。首先, 我觉得是理念和认识问题。我们要为全科医生正名, 他们与专科医生之间, 不是层次上的高低, 而是专业不同、职能不同。
更关键的是, 我们要制度化保障, 让他们真正在社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对此, 我们已考虑作出相应制度安排, 包括:更加注重对基层基础投入。投入总盘子下去后, 鼓励区县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科医生收入, 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我们还将结合“两卫”绩效工资改革, 建立家庭医生岗位津贴制度, 允许区县在绩效工资之外, 可根据家庭医生服务情况, 给予增量补偿。在职称方面, 我们考虑把社区医务人员的中、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 进行较大幅度提高;对经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 优先进编。评价方面, 进一步制定好符合全科医生职业个性的评价标准。我们还将努力打通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通道, 让他们更有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第三, 抓薪酬。我们已经初步制定了“两卫”人员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 不过大家也清楚, 这块内容比较复杂, 还需要一个过程, 但请各位区县长放心, 我们年底就会把这个方案拿出来。方案综合考虑人力、技术、时间、责任、风险等因素, 设定不同服务项目的标化工作量, 作为薪酬制定的依据。基本考虑:第一个是科学合理核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主要是把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实际倍数关系, 作为预期人均薪酬水平核定的指导线;第二个是核定实际可分配总额, 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上, 按照标化工作量单价、实际标化工作总量和工作质量效果, 来核定实际可分配总额;第三个是强化绩效考核, 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为核心考核指标, 突出综合评价, 强调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
第四, 抓投入补偿。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是突出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理顺政府财政投入补偿机制, 一是实现按需投入, 二是实现科学合理的补偿。但基本的前提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真实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在这里, 我拜托各位区县长, 要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抓紧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落实到位。
第五, 抓信息化。在推进“医联工程”、上海健康信息网项目基础上, 接下来, 我们将全力打造上海卫生信息化“升级版”, 重点是抓深化应用, 通过发挥“制度+科技”作用, 与政府治理、医院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服务模式创新等有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运用好信息化手段, 支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医疗行为监管等, 才能更加有效、更加精细。
其次, 抓“自选动作”, 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这块是留给区县的“自留地”, 希望各区县结合区域和社区的实际, 加强个性化探索,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有特色”:
比如, 创新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区县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实际状况, 相应探索开展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 由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健康评估, 依据结果进行人群分类, 相应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又比如, 创新慢性病管理。在这方面, 一些区县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长宁区通过医保预付方式, 按照家庭医生有效签约居民数, 结合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和效果, 每月给家庭医生一定服务费作为激励。又如, 杨浦区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施医保病人“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流程, 缩短了居民看病排队等候时间。对这方面的改革探索, 市里将全力加大支持力度。
我在这里只是先点点题,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这篇文章, 还需大家开拓思路, 结合实际加大探索。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 要加大对区县的工作指导。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当前,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大家工作在第一线,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借今天这个机会, 我也对做好下一步医改工作简单提几点要求。
第一, 要加强组织领导。希望各有关部门、各区县充分认识到医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根据国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 全力以赴抓工作推进。市医改办要抓好对医改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实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各区县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第二, 要尊重基层主体地位。我们鼓励各区县在推进规定的改革任务基础上, 可以根据改革总体要求,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体制机制改革各方面, 积极先行先试。尤其是在医药分开、薪酬制度改革等关键和难点问题上, 以及尚不具备全市推开条件的改革举措上, 充分发挥区县试点作用, 为全市改革积累经验。
第三, 市级层面要加强对区县的服务和指导。医改推进过程中, 各相关委办局及时听取区县的意见建议, 深入了解区县的需求和难处, 多想办法、出思路、给支持, 帮助区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 要加强督导考核。市医改办要加强对医改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督导和考核, 制订医改工作督导方案, 将改革任务分解至各部门、各区县、各单位, 定期开展督导和考核, 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市政府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纳入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考核体系。
同志们, 今天给大家讲这些内容, 就是希望大家进一步了解我们医改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也希望大家凝聚起共识, 共同努力, 让医改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让医改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推荐阅读:
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08-30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12-30
县委文化体制改革综述08-10
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_推动社会主义11-04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08-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12-21
山东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现状及其改革途径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