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论文(精选11篇)
1.金融与经济论文 篇一
单项选择题
1.在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A.金融中介
B.金融市场
C.金融工具
D.金融制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中,金融工具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2.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发挥蓄水池的作用,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
A.聚敛功能
B.调节功能
C.配置功能
D.反映功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的聚敛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3.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
A.股票
B.期货
C.债券
D.货币资金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
4.金融市场中最特殊的参与者和交易中介机构是()。
A.个人或家庭
B.工商企业
C.金融机构
D.政府部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中最特殊的参与者和交易中介机构是金融机构。
5.供应短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所流通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在1年以内,这是指()。
A.股票市场
B.货币市场
C.资本市场
D.银行信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市场的概念。
6.主要供应长期货币资金,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流通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是()。
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现货市场
D.期货市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市场主要供应长期货币资金,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
7.()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
A.金融工具
B.金融体系
C.金融市场
D.金融中介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金融工具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
8.因汇率变动而使外汇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风险。
A.违约
B.市场
C.操作
D.国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因利率变动而使金融工具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
9.金融工具的收益性通常用收益率来表示,用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计算得出的是()。
A.当期收益率
B.平均收益率
C.名义收益率
D.实际收益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用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计算得出的是名义收益率。
10.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是()。
A.支票
B.商业汇票
C.银行汇票
D.本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商业汇票是指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
11.具有一定格式,约定由债务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能够转让流通的债权、债务证书是()。
A.互换
B.股票
C.票据
D.期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票据的概念。
12.甲银行与乙银行签订合约,合约规定:甲银行交付3万元给乙银行,6个月后可以按约定价格卖出300万份指定的货币市场基金给乙银行。这种交易是()交易。
A.现货
B.期货
C.期权
D.资本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期权交易概念的理解。期权交易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拥有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资产的权利,协议的另一方面则承担在约定时期内卖出或买进这种资产的义务。
13.甲向乙借得10万元钱,双方约定年利率为4%,以单利方式5年后归还,则届时本金、利息之和为()万元。
A.2
B.11
C.12
D.12.1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单利条件下本息和的计算公式:Pt=P0×(1+it)=10×(1+4%×5)=12万元。
14.某公司向银行借款50万元,年利率为5%,以复利方式3年后归还,则届时该公司支付的利息为()万元。
A.57.88
B.57.5
C.7.88
D.52.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复利条件下本息和为Pt=P0×(1+i)t=50×(1+5%)3=57.88万元,利息=57.88-50=7.88万元。
15.如果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名义利率)为5%,而物价上涨率为3%,那么实际利率为()。
A.—2%
B.2%
C.1.67%
D.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涨率=5%-3%=2%。
16.在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中,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
A.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
B.平均利润率
C.物价上涨率
D.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平均利润率。
2.金融与经济论文 篇二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 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 大量企业倒闭, 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 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 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 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 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 (通货紧缩) 。当然, 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 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 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 (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 、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 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 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3.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经济衰退 篇三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衰退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初由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会造成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4.金融危机与经济法的思考 篇四
一、金融危机与法律制度
13日该公司股票被纽约证交所终止交易,后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收购濒临倒闭的美国第五大投公元2007年3月12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0
资银行贝尔斯登,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由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其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花旗、汇丰、皇家苏格兰等等昔日的金融之神一堆堆地轰然倒塌。
包括金融机构自身都没想到,由次贷危机演变出来的金融海啸,后演变成的经济危机来得如此迅猛,如此不同寻常。美联储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随着次贷危机开始向全球金融体系扩散,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强烈反应。2008年1月至5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更多是动辄有上百年历史的著名机构发布公告,内容不再是预期盈利下跌,而是巨额的损失。2008年7月起,危机已经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再仅仅是股票市场大跌,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恐慌四处蔓延。2008年7月,美国两大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股价双双连续急剧下挫,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的暴跌。这一阶段,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受影响最大。不仅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欧洲的货币兑美元汇率也大幅下挫。
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金融危机与法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从世界经济史上看,发生过的各种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债务信用基础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金融债务信用基础是依靠完善的金融法律与司法来维持的。
二、分析历史上的金融危机,金融债务信用基础出现问题引发金融危机 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
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1986年香港一些华资商业银行遭遇挤兑,起源于香港本地一家华资银行对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企业贷款发生坏帐。东南亚媒体报道的这一消息在香港媒体上转载,立刻引发了对香港本地银行的挤兑风潮。这场风潮以导致本地若干家华资银行倒闭而告终。1997年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也是银行过度参与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引起的危机。从国际角度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数额较大,到期不能偿还时,就会出现国际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就表现为国际债务危机。
无论金融危机的类型是国内型的,还是国际型的,无论金融危机的起因是股市崩溃,还是由于银行支付信用停滞,无论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爆炸,还是由于公众对银行挤兑,都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出现了问题,所以才导致了金融危机,金融信用与金融危机有直接的联系。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金融机构的“市场经济信用”主要由借助两种因素行成:第一是市场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平竞争是金融机构提高信用级别的主要方法之一,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竞争中自然优胜劣汰。金融信用成为金融机构的无形资产,也成为金融机构的生命。
第二是法律保障。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或银行的信用既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又是依靠法律来保障的。没有法律的保护,信用基础也建立不起来。法律与司法对于不讲信用的公司,对于欠债不还的个人,对于出具了担保书,而拒不履行义务的公司和个人担保人,对于利用银行信用进行欺诈的骗子,一定要严厉处罚。特别是对于欠债不还、不但不感到理亏、不感到丢人、反而感到有理、反而感到有本事的公司和个人,更要严厉处罚。因为信用在这些公司和个人的心目中已经被扭曲到极点了。
在我国,有的小型企业还利用企业破产逃避银行债务,或以各种非法手段,不偿还银行的金融债务,从中牟取不当得利。对于这种不讲信用的企业或个人,法律必须给予最严厉的制裁。法律对此的制裁必须是“双罚”的,第一要严厉处罚不讲信用的公司或企业,第二要严厉处罚对此负有责任的个人或单位的领导人。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时代,没有市场竞争,金融机构与公司企业之间就不会产生良好的信用关系。没有法律严厉惩罚,企业和个人也不会尊重金融债务信用的严肃性。金融债务信用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生命,生命要依靠法律来保护。
四、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与金融法律
“欠债还钱”是数千年的古训,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如果公司或个人欠债,可以不还钱,可以以各种借口逃废金融债务,银行将如何面对存款的公众?任何逃废金融债务的公司或企业的行为,都是非法的行为,如果不能依靠法律和司法的严厉处罚,法律和司法就是不完善的。
金融法律的完善化和金融司法的严格化是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债务信用的基础,也是企业、公司和个人尊重金融债务信用的起码的素质。金融法律与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金融事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市场好比高速公路网,金融机构与其他企业好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金融法律就是管理交通的规则。在我们有交通规则的时候,当我们严厉执行交通规则的时候,偶尔还要发生个别的交通事故。假设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没有警察执行交通规则,高速公路上将会是何种景象?各种车辆飞速行驶,任意转弯或调头,任意停车或逆行,或者横冲直闯,或者倒行逆施,一时间各种车辆将乱撞在一起,整个高速公路网将完全瘫痪,非但不能发挥公路的任何交通的功能,反而只能变成汽车和乘客的战场。
在金融市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完善的金融法律与有效的金融司法的环境下,还免不了要发生个别的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金融法律制度与司法执行体系,整个金融市场也必将成为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没有金融法律,没有金融司法制度,就没有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就没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
金融法律与金融司法制度完善的程度如何?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信用水平影响极大。而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又与该地区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金融机构信用程度高的地区,发展就会稳定,抗御风险的能力也才会提高。在一个金融法制健全,金融司法有效,公司与企业以及公众对信用的尊重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信用的水平才会高,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才会高,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就会较小。反之,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差,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较大。
1929年美国金融界发生大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全世界,成为当时战后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 大危机。但是,美国在1933年和1934年迅速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颁布了《国际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特别是颁布了著名了银行与证券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正是由于这些金融法,初步建立了美国的证券与银行业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已经经过60多年的发展,对美国后来预防金融危机,健全金融机制,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运行,发挥了相当大作用。1987年10月的“黑色的星期一”,美国再次发生股市危机时,由于信用基础较好,金融法律与法治健全,治理金融危机的经验丰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恢复了金融市场的状况,将此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降低到历史的最小的程度。相比之下,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的恢复花了几年的时间。
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 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的基础越牢固,建筑在此层面上的技术活动就越稳定。
五、金融法律与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金融市场之中。人们只能够适应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但是,决不可以违背客观规律。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作法,最后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而金融市场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前人已经认识到了。金融立法就是对认识到的客观规律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违反这些规范,就会受
到国家强制力的严厉惩罚。从健全金融立法,到严格金融执法,再到公司和个人自觉遵守金融法律规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者联系在一起,组成我国金融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加强金融立法、执法与守法,也正是我国金融法制逐步完善的全过程,更是金融信用从行政化,向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全过程。
5.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五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6.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研讨 篇六
1.国际资本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的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全球化的稳步实现。
从世界经济这一角度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利用数额巨大的资金流强有力地冲击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壁垒,与此同时结合贸易商品流通、大宗资源流通以及文化观念融合,逐步推动国际金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稳步促进经济全球化。
①促进银行业不断提高信用水平,不断完善金融市场。
各个国家的银行业务考虑到外汇业务、风险规避以及利润获取的需要,往往持续进行套汇套利、短期拆放等国际金融活动,大量在世界货币市场、世界金融衍生物市场从事经济行为。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国际性的金融监管单位都会逐步健全组织管理措施、提高国际间信用水平、逐步优化国际金融行业。
②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促进国际金融的一体化。
国际性的资本流动归根结底就是追求金融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由市场所决定的“利益至上”观念势必使得大量国际资本聚集于具有极高利润、同时具有极高风险的市场投资领域。
从这个角度而言,国际资本流动恰恰契合了金融资金配置的内在动力要求,促使大量资金的国际间合理再分配,客观地发挥着繁荣、优化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的良性作用。
(2)维持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均衡。
从调节国际性收支的角度而言,当某国家在国际收支领域出现暂时性的收支逆差,该国家的整体货币汇率往往下跌。
一旦国际资本卖家认定货币汇率下跌为暂时性情况时,往往大量买入该国家流通货币,以期望汇率上升后的倒卖利润,这种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能够产生短期的国际资本内流现象,与此同时减少乃至彻底扭转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逆差现象。
这样一来,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各个国家更为方便地调节贸易收支平衡。
具体而言,有关政府机关能够向国际性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弥补这种贸易收支不平衡;国家中央银行能够相应调高货币利率、逐步公开金融市场业务,已达到吸引国际金融资本的目的。
面对国际贸易收支的暂时性顺差,相关部门则可以选择与前面所述相反的宏观调节手段,政策性鼓励个人以及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争取实现国际贸易收支的平衡稳定。
(3)减弱经济、金融领域的周期性波动。
国际资本流动并不单单局限于国际资本输出、输入国家的基本经济领域,也绝不单单是微调、被动的资本运作,它在优化资本输出、输入国家金融、经济领域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一方面允许资本的输出国输送大量的过剩资本,另一方面使得资本输入国利用有限的金融成本进口大量资金,给予输入国走出经济衰败的资金保障,进一步避免了时间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与此同时,满足输出国向外输出扩张金融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巩固了输出国的经济,从两方面弱化了国际经济的周期化波动。
2.国际资本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的消极影响
(1)冲击世界货币体系。
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壮大、迅猛发展,国际间惯用的浮动汇率体制受到了不良影响。
一方面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性汇率的`短期浮动,加强了国际货币汇率体系的不稳因素;另一方面而言,各个国家的金融管理部门会针对本国实际调节、干预现行的浮动汇率货币体制,而国际流动资本往往会针对政府宏观调控产生极大的削弱作用。
(2)破坏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的稳定。
国际资本的世界性流动逆转,极有可能造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动荡以及国际金融波动。
众所周知,戴蒙德、戴维格的金融恐慌模型以及其他经典的经济危机模型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实践方法探讨了国际性的资本流动对于经济、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这些经典理论直接表明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突发逆转的深层次原因;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模型都突出强调了国际资本流动一旦面临突发逆转,就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危机以及不可估量的损害。
(3)打破国际持久性贸易收支的平衡。
上文已经说到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减弱甚至消除贸易收支的暂时性不均衡情况,但是一旦某国经历持久性的贸易逆差现象(具体特征就是本国的货币汇率持续快速下跌),国际性的投机资本家预测该国的货币必将贬值,由利益驱动便会迅速撤回资金,更有甚者将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全部兑换以保证自身利益,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大量国际资本外流,加剧该国的贸易收支逆差状况。
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巨头的投机行为也会伴随各国货币利率的变化而时有发生,这种纯粹投机性质的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逐步扩大了国家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情况。
此外,国际流动资本会在部分地区局势动荡时进行规模化的输入输出,也给国际贸易收支平衡造成的不良影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贸易顺差国家往往采用提高货币利率、缩小通货膨胀等手段减少货币发行,但伴随着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在保障货币平价汇率稳定的条件下,某个国家的利率提高往往吸纳大量国际资本,使得该国外汇储备激增,并且伴随着国内货币的流通量增加等迫使货币利率下降的状况,也完全抵消了该国政府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
同理可知,国际贸易逆差国家的种种货币宽松政策也会被愈加流通的国家资本市场所抵消殆尽。
综合而言,独立国家的货币宏观政策针对贸易收支项目的作用往往相反于国际资本流通的作用方向,也就不可避免地减弱甚至抵消政府宏观调控针对贸易平衡的调节作用。
二、我国针对国际资本流动消极作用的必要措施
1.有序放松市场以及解绑资本管制我国现有外汇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以人民币为币种的国际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但是也要明确我国的相关资本项目采取循序渐进,有序管理的开放政策,也就是说资本开放的过程必须提前预测、优先控制。
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首先保障合理有序的政府宏观政策、稳健可行的银行体系以及切实有效的部门监管,才能实现资本项目的成功开放。
2.扩展货币政策的应用范围以及政策工具的灵活性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往往无法有效控制管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使得央行投放市场货币时必须被动考虑资本流入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务必灵活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施行针对资本流入的冲销办法,减弱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不利影响。
这种冲销行为可以利用再贷款业务、调整相应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部分市场业务等办法实现。
具体而言,公开市场这一主动举措能够实现更好的冲销效果。
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买卖一定限额的有价证券,以此来明确调整政府的净债权,自由调控大量基础货币。
最终实现基础货币总供应量的有效控制。
针对货币宽松政策,央行可以尝试买进有偿债券,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针对货币紧缩政策,也可以任意自如的施行返销举措。
3.提升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我国务必施行有效政策扩大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府监管,预测、评估、控制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重大风险,努力保障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
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国际资本流动控制的监管体制,使得监管工作有效、明确、直接、规范。
三、结论
7.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篇七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碳金融应当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王琳琳(2010)、邹亚生(2010)等人认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正处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创新工具,大力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聚集,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陈游(2009)归纳和总结了碳金融的内容及相关功能,指出节能减排融资可望从目前技改项目融资延伸到碳金融等新兴业务。谢怀筑、于李娜(2010)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生发的经济学原因,在对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碳金融”市场区别于传统大宗商品市场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交易产品的异质性。李东卫(2010)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制度安排和观念转换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和渐进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提出碳金融的目标和功能,在描述碳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我国积极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创新。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是金融体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它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GHG)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事物,呈现出快速发展、深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碳交易市场活跃、日益扩大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碳交易规模增长迅速,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逐渐演变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产品、以欧元为主要交易货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欧盟排放权交易制为核心交易平台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国家信托,全部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正在试图构建碳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减排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成本与排放信用额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规模逐渐增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大交易市场:一是配额交易市场,即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二是项目交易市场,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 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 31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 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迅速攀升至4 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 CO2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4月,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如图1所示。
2.碳金融衍生产品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量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碳金融衍生产品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如何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开展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议题。纵观全球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欧盟排放许可权(EUAs)的传统衍生产品。由于EUAs目前还是全球“碳金融”市场上最大宗交易的“权益”,所以最初的“碳衍生”自此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与EUAs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使得“碳排放权益”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基于“核证减排量”的衍生品。其主要是基于CERs和ERUs的传统衍生品,如CERs远期合约、CERs期货合约、CERs期权合约、ERUs远期合约、ERUs期货合约和ERUs期权合约以及基于CERs和EUAs之间价差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等产品。(3)“碳金融”市场的新型衍生品。基于投资碳资产未来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产品、碳保险以及各类挂钩“碳资产”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证券。另外,将“碳资产”挂钩传统的气候衍生品,比如气候看涨期权、气候看跌期权、重灾保险、重灾债券等,而由此形成的结构性产品也在不断开发和设计当中。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功能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支持。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特定目标和功能。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后支撑力和推动力是现代金融发展。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润滑剂”和“发动机”的金融业,兼具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功效。低碳经济条件下,基于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业,应当在追求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碳排放开展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构筑了一道环保防火墙。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并能促进低碳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金融应当是与碳有关系的,区别与传统金融活动的一切金融活动,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因此,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低碳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功能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本文认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具备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独特功能。(1)碳排放权的价值发现功能。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在理论和实践上可用两大类典型的方法或工具来控制碳排放,即征收“庇古转移税”和排放权交易。前者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定价的方法来推动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在经济学上可以说是失灵或没有效率的;后者则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利用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内化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受总量控制的约束,碳排放权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商品之一。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日益衍生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价格将通过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并最终流向经济价值最高、生产效率最好的生产部门,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也成为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功能。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是传统金融体系最本质的功能,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低碳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必须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高能耗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肩负着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的使命。因此,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产业转移,促进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开发为经济低碳化和生产低碳化提供保障。
三、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金融业而言,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业能从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1.低碳经济的崛起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长期的,一旦投入使用,其二次调整或者转换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将十分巨大。为此,在能源投资的源头就应尽量克服传统煤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2010年的能源结构中,煤、气、油等化石燃料电站将占总装机容量的91.9%,水电占6.8%,核电占0.9%,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0.4%,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给需要,同时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向可再生性能源的倾斜,我国未来在能源建设上的投入将十分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的预计,2006-2030年我国在能源部门的投资累计将达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融资需求巨大。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作出适应性调整。
2.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巨大挑战。(1)市场分割。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碳金融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态势: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场内交易机制;既有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市场主体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碎片化的市场大多依托于国家或地区,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等),导致不同的市场之间难以对接,跨市场交易难以达成,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步履维艰。(2)政策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滋生了碳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经过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各国已经就碳减排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但一方面《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限仅涵盖2008-2012年,其后能否达成有效的国际公约尚未知可否;另一方面,即使是临时性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交易条款仍存有广泛争议,这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减排认证的政策风险也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由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而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及政策意图的持续变化又导致难以对认定标准和程序形成合理预期,这就使政策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3)交易成本巨大,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项目交易涉及跨国报批和技术认证,监管部门要求由指定运营机构(DOE)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费用高昂。此外,交易成本巨大还表现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思考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别无选择,必须尽快进入角色,不断推进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其次,要推进碳金融市场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则或惯例,协调碳交易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等。再次,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融创新的技术水平。最后是发挥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优势,提供风险监管指导,引导碳金融市场主体制订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碳金融领域的风险水平。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当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其次,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当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再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从更长远的全球碳金融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此外,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参考文献
[1]谢怀筑,于李娜.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
[2]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9,Washington,D1C1:World Bank,2009.111.
[3]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4]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5]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8.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衰退 篇八
当前金融海啸,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在实体经济领域掀起强烈冲击波,正在造成更为严重的实质性危害,导致众多国家的就业、生产、消费、外贸出现同步大幅度下降。今年二月,日本的外贸萎缩幅度创下历史纪录,出口额大幅度下降49.4%,进口额则下降43.9%。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5.4%,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成为工业发达国家中整体经济跌幅最大的国家。今年三月欧盟工业生产同比下降20.2%,也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纪录。俄罗斯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萎缩了9.5%,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5%。
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称当前危机的扩散速度,已经超过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这一看法现已得到了定量实证分析的证实。美国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行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一九二九年大萧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国际贸易的下滑速度远远超过了一九二九年大萧条,从二○○八年四月到今年二月的十个月间国际贸易下降的幅度,超过了从一九二九年六月以后二十五个月份的国际贸易下降幅度。
第一轮金融海啸造成的华尔街大投行纷纷倒闭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生活。但是,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则会造成实质性危害。尽管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尚不及大萧条,但是,人们必须正视其扩散速度已经超过大萧条,倘若这一趋势无法扭转将出现比大萧条更严重的后果。人们早已习惯“雷曼”倒闭带来的心理震撼,对美欧大银行仍然险象环生见怪不怪,更为严重的第二轮金融海啸即使发生,也未必产生像以前一样的心理冲击。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实体经济正已超过大萧条的速度恶化,这恰恰发生在美欧注入巨资救市的同时,这表明美欧救市方式无力挽救实体经济衰退。
有人认为美欧注资救市的措施已显现成效,全球经济已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因此不会再发生第二轮金融海啸。其实,美欧救市资金主要流入了虚拟金融部门,奥巴马提出的八千亿美元公共投资计划,仅占截至二月份各种救市计划总金额的8%。正当经济衰退以超过大萧条的速度扩散时,美欧政府却如此重视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这将带来更多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难怪巨资救市丝毫没有减缓实体经济衰退速度,偶尔显露的经济复苏迹象如此脆弱且易夭折,如美国新房开工量二月份曾一度反弹,四月份又大幅下挫,甚至创下52%的有史以来最大跌幅。倘若实体经济的众多领域继续恶化,不断刷新超过大萧条的跌幅纪录,这种险象必然反过来冲击银行金融体系,导致更大金融衍生品泡沫,不断为引爆第二轮金融海啸积蓄能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不赞成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触底的说法,他认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第二轮金融危机,第一轮危机引发了波及全球的经济衰退,然后向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呈现纵深发展,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还贷款能力急剧下降,反过来进一步冲击银行金融体系和资产泡沫,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呈现交替恶化状况。伦敦G20峰会回避了美欧银行体系的巨额有毒资产问题,这一问题的源头是规模庞大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因而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金融衍生品泡沫不断爆破的危险
美国次贷危机给美欧金融体系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关键要归功于美欧流行的金融创新的巨大作用。美国的各种金融机构对三四千亿美元规模的次级贷款进行重新包装,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高出数十倍的次贷债券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美国金融学教科书称金融衍生品有避免风险的作用,但事实证明金融衍生品是金融投机而非避险工具,根本没有起到分散和防止经济风险的作用,反而具有强烈的放大、扩散经济风险的潜在危害。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承认资本贪婪是酿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但是,他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取消政府监管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放纵资本贪欲已造成了各种金融投机泡沫的无限制膨胀,美国的金融衍生品规模高达六百多万亿美元,比较美国十四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高出五十倍,比较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还高出十多倍,因而,这种金融衍生品一旦引爆将具有摧毁全球经济的巨大能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龙·斯科莱曾因发明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获诺贝尔奖,他在经历其创办的长期资本公司破产后终于有所悔悟,他现在认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唯一途径是彻底冻结、清除、销毁全部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声称旨在规避风险的信用违约掉期衍生产品(CDS)。斯科莱认为倘若伦敦G20峰会不采取这样的坚决措施,就会重演一九三二年洛桑国际会议丧失挽救大萧条机遇的悲剧。美欧大财团控制的主流媒体有意回避解决银行有毒资产问题的关键,在于冻结高达天文数字的金融衍生品坏债,以有利于金融资本绑架政府通过注资救市兑现这些投机赌债,这些本质与拉斯维加斯赌债相同的废纸,就仿佛变成了金融资本取之不尽的摇钱树。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各大银行的股价普遍大幅度下挫,自有资本的大幅度缩小进一步削弱了其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今年一月二十二日,据美国《货币与市场》刊登马丁·威斯博士文章提供的数据,花旗银行持有各种金融衍生品金额高达三十九万亿美元,相当于其拥有的两万亿美元资产的十九倍,相当于其拥有的二百亿美元总资本额的近两千倍。由于美国法律不要求银行企业披露持有金融衍生品数据,人们无法判断花旗银行持有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中,有多少属于与次贷有关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有多少是同雷曼、贝尔斯登等濒危公司的交易,有多少同日趋恶化的企业债券和消费信贷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几乎所有美国金融机构都持有巨额的金融衍生品,它们通过复杂的相互连锁交易被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人们可以肯定花旗银行正处于高度风险之中,其拥有金融衍生品出现千分之一损失就足以导致彻底破产,并且通过连锁交易迅速传染给众多其他金融机构。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数量更大,相当于花旗银行持有数量的233%,相当于其拥有总资产的四十多倍,倘若摩根大通银行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影响其履行同交易对手的金融衍生品合同,或相反其交易对手出现财务困难或濒临破产,导致摩根大通银行蒙受轻微的金融衍生品损失,顷刻之间就能使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成倍恶化。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升级的冲击之下,美欧的金融机构和工业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它们发行的金融和企业债券违约率出现迅速攀升。美国企业债券的规模高达二十二万亿美元,预计有高达数万亿企业债券可能出现违约的风险。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零售商业大幅度衰退,房地产贷款违约已从住宅蔓延到商业房地产,众多大百货商场、连锁店、超市正成为新的房贷违约者。美国曾准确预测次贷危机的鲁比尼教授认为,二○○九年美国房地产贷款的违约率可能上升到40%,即全部十二万亿美元的房地产贷款中有四点八万亿出现违约。美国现在已有三十个州的政府出现了财政资金困境,它们发行的公用事业市政债券的违约率也会大幅度增长。由于居民收入下降和失业状况日趋严重的影响,美国消费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的质量也严重恶化。美国企业债券、市政债券和消费信贷的违约率的不断上升,可能引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造成比较次贷危机还要猛烈许多倍的冲击。
重视金融危机预警有助于避免重大损失
当前,大多数西方金融专家尚未察觉到全球金融危机可能骤然升级的危险,正像以前他们也未能察觉到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的危险。美国政府高官称无人能预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是他们对这样的预测有意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笔者十年前撰写的专著《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就指出美国面临着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危险,可能导致货币金融体系崩溃并引发全球大萧条。“美国所有大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投机的规模,均超过了自有资本的一两百倍,一旦整个泡沫中止了不断膨胀的过程,就会以‘核爆炸’般的‘逆转的金融杠杆’机制,导致沉溺于投机的众多金融机构坏账累累,大批企业和银行濒临全面破产的边缘。”笔者的专著还指出,“美国的泡沫经济显示了超常的持久性,原因之一是美元拥有特殊国际地位,国内储蓄率为负并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也能吸纳全世界的物质财富来维持泡沫,尽管泡沫维持和破灭的趋势同时存在,很难准确地预测泡沫膨胀何时发生逆转,但是,这种不正常状况最终是难以持续的,我国必须做好防范最坏情况的准备”。(《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杨斌著,经济管理出版社二○○○年版,152页)
西方主流媒体正强调微弱的经济复苏迹象,指责关于金融危机升级的预警是扰乱人心。但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来,人们发现轻信主流媒体乐观论调的大多数人和企业,到头来为自己的盲目乐观付出了惨痛代价,而因听取危机预警未雨绸缪的少数人和企业,却能幸运地避免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厄运。不少人仅将《货币战争》看做茶余饭后消遣的畅销书,其实,该书中包含着关于美国将会爆发次贷危机的准确预警,倘若参透该书价值可帮助人们避免巨大经济损失。当前该书作者宋鸿宾又发出了二○○九年很可能爆发第二轮全球金融海啸,其强度将三倍于二○○八年的第一轮金融海啸的预警。
国际上也有少数研究机构数年前曾成功预见到美国金融危机,当前这些机构也都发出了美元严重贬值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预警。欧洲有一家得到荷兰基金会支持的全球趋势预测研究机构(GEAB),数年前曾准确预见到美国将会爆发次贷危机。特别可贵的是,这家研究机构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事件顺序、时间和强度也有准确预测,该机构对国际重要财经趋势预测的准确率高达80%。但该研究机构关于美国将会爆发次贷危机的预测,遭到了美欧大财团控制的主流媒体的激烈批评和攻击。欧洲有少数银行和投资基金由于重视该机构的预测,成功避免了像众多欧洲银行那样蒙受巨大的冲击和损失。欧洲也有不少民众听取了该机构的经济预测和建议,调整投资策略成功避免了在股市、楼市上遭受重大损失。这家欧洲全球趋势预测机构认为二○○九年全球金融危机将会出现急剧升级,令世界各国感受到美欧政府继续沿用现行的巨资救市政策是无效的,银行系统面临的危机不是流动性短缺而是丧失偿付能力的全面破产危机。
大多数中外经济学家之所以未能预见到美国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过于信赖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和分析判断,而这些国际权威机构往往有意筛选、隐瞒和扭曲向公众发布的重要经济信息。二○○六年欧洲全球趋势预测研究机构发布分析,认为美国的M3广义货币发行数据暴露出美元资产存在着严重风险,美联储为防止国际投资者担忧美元风险,三个月之后在其统计报告中取消了公布M3数据。二○○八年九月美国次贷危机明显恶化之后,有些中国经济学家仍然坚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轻微,理由是美国二○○八年前两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良好,但后来不久美国统计局就修改了以前的数据,称早在二○○七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就已步入衰退。国际权威机构往往深受为其提供幕后资助的大财团的影响和控制,这些机构公布的数据和分析判断也往往服从于大财团的利益和意志。倘若国际投机者了解到了美国M3广义货币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或许就能及时准确判断出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这样就会妨碍掌握内情的美国华尔街金融财团提前抛售有毒资产,
尽管国际权威机构往往隐瞒和扭曲重要的经济数据信息,但是只要不盲目轻信还是能从中看出不少破绽,从而对其舆论误导提出置疑并发现早期预警迹象。宋鸿宾根据房地产价格上涨高于收入上涨必然出现拐点,从而推断次贷债券大范围违约将引发次贷危机,二○○七年他根据次贷合同利率重设的集中时段,正确推断二○○八年七、八、九月将出现大规模次贷违约,并且通过高杠杆次贷金融衍生品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宋鸿宾置疑为何国际权威机构比他掌握更为详尽的数据,却无人能够预见次贷危机并向公众及时发出预警。他根据房利美在次贷繁盛期就开始布置裁员应对财务危机,推断美联储和华尔街大财团高层人物早就知道次贷危机迫近,房利美蓄意做亏的奇怪交易也表明上层高管在悄悄转移财富,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盲目轻信权威致使他们未能发现疑点。
中国媒体往往责怪曾正确发出危机预警的少数学者,为何未能提供更为详尽的数据支持其分析预测,但却很少置疑美国政府、权威评级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为何不将其详尽掌握的重要数据信息公之于众,特别是关系到中小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的利益,能够揭示美元金融资产潜在风险的重要统计数据和信息。花旗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等都是美国上市公司,它们有义务向公众和海外投资者提供反映经营状况的数据,特别是涉及重大投资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数据。格林斯潘深知金融衍生品具有巨大的风险性,他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曾多次组织巨资救市,以阻止整个金融市场因金融衍生品坏账发生崩溃。一九九九年美国老虎基金濒临破产几乎引发金融市场崩溃,格林斯潘动用了三百多亿美元巨资用于挽救金融市场。格林斯潘肩负着监管金融机构和维护公众利益的职责,却将维护华尔街投机自由置于公众利益之上。他不仅不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持有金融衍生品的数据,还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永久废除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格林斯潘认为最少的政府监管就是最好的政府监管,金融衍生品创新能够帮助金融业自发规避风险。如果金融衍生品真是为了避免风险而不是高杠杆投机套利,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向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和公众披露,因为高杠杆金融衍生品比较一般资产负债表数据更值得投资者关心。倘若公众了解雷曼、贝尔斯登持有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详细数据,就能准确判断出这些公司发生亏空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将会产生多大范围的扩散影响并波及那些具体金融机构。美联储、各种权威评级机构无疑掌握上述详细数据,他们清楚地知晓次贷危机迫近却没有向公众发出任何预警,相反他们在明知雷曼等公司陷入困境时还隐瞒其真实财务状况,积极将其有毒资产包装成3A债券推销到全世界。
国内外成功预见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少数学者和研究机构,他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抛弃了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抽象研究方法,特别是西方经济学脱离现实的种种假设,运用了一种从现实出发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将现实经济问题与国际政治、国际战略密切联系起来,与不同利益集团为追求经济利益进行的博弈、斗争联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研究方法继承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就不会盲目迷信新自由主义,不会迷信美国推荐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就不会轻信美国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和分析判断,就能够洞察西方主流媒体舆论误导存在的破绽和漏洞,从中发现可能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和早期预警迹象。在美国政府和金融财团出于战略目的和谋利动机,有意隐瞒有关金融风险的重要统计数据的情况下,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才能客观地发现重大现实矛盾,对于维护中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9.金融与经济论文 篇九
一、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剧,国家对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更加重视,反而忽视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经济的比例显著下降。大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农业劳动,而是选择进城务工等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降低。虽然国家为了保持工农业的平衡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业资金技术的短缺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
(二)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金融开始建立。但由于农村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从发展至今,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农村金融的關注度与日俱增。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早已不适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滞后,导致金融电子产品的使用局限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关系的方法
(一)通过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分析
在通过变量(VAR)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分析的过程中,先使用经济计量(Economicmeasurement)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相关指标[1],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创建variable模型对变量进行定义,从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二)通过选择合理指标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能够体现二者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可以选择金融相关率对农村金融中信贷资产等进行评估[2],从而有效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线性协整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关系的检验过程中,通过变量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线性调整的方式可对检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线性协整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线性协整方法已经逐步改善传统线性机制的不稳定因素,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可激发农业经济的提升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导致其发展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消除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的使用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整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改善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农村合作社资金的不合理运用情况,从而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农民的存款以及贷款两种交易体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农村的资金情况以及村民的金钱支配能力扩大金融服务形式,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结构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布不集中,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农村金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导致相关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缺失,从而无法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对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力量。
四、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障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以及农村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强化金融部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胜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解析[J].农业与技术,(8):104.
10.陈平:金融危机与欧美经济模式 篇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截至目前,美国股市已经蒸发掉约8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蒸发掉约3万亿美元。据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估计,最终美国财富损失将接近15万亿美元。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美欧政府的救市措施能否奏效?全球金融危机未来形势如何?《新财经》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中心教授陈平。陈平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社会存在的深层次危机,让欧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浮出水面。
英美经济的致命点
《新财经》:您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了欧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欧美模式的弊病主要有哪些?
陈平: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西方社会高消费、高负债,产业高度垄断等问题的集中爆发。
美国是福利社会。美国现在建立的福利社会,是靠垄断利润,垄断利润靠的是高科技,支撑高科技发展的是军备竞赛,而支持美国搞军备竞赛的钱并非来自美国国内,是美国向全世界发国债得来的。这就是美国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延续下去了。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军备扩张,并大举提高社会福利,鼓励超前消费,造成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财政赤字。里根上台后,里根政府一面给富人大幅减税,一面搞“星球大战”军备竞赛,致使美国财政赤字更加严重。这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政府付不起养老金,但福利社会还要维持,政府就把养老金转嫁到企业头上。通用汽车之所以陷入沉疴,养老金负担太重就是一个原因。第二,美国大肆发行国债,让其他国家购买,以补贴美国的财政亏空。为了发国债,美国不断提高美元利率,美元的坚挺造成美国制造业外迁。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政策是全力以赴保护美国工业的垄断地位,而70年代以后的政策是,全力保护美元的垄断地位。只有保住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才能继续发国债。从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的战略就是通过金融和军事霸权维护美元强势,控制全世界。
英国的情况更糟,英国工业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输给德国了。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却超过了日本和德国。英国经济增长靠的是金融、房地产和旅游业。撒切尔夫人(英国前首相)把英国的各种税负降得很低,英国因此变成了全世界富人的天堂,富人们都跑到英国买房子定居,热钱涌进英国的银行,英国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英国的房价大跌,热钱撤离,银行倒闭,损失巨大,仅次于美国。
事实上,正是英美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现在的金融危机。
《新财经》:英美两国经济最致命的问题在哪里?
陈平:英美两国经济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把金融业扶持成了支柱产业。政治家是有祖国的,就美国而言,建福利社会是为了拉选民的选票,搞军备竞赛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美国的政治家们不得不扶持金融业,否则无法维护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的福利社会也就难以为继。而金融家是没有祖国的,在他们眼里,货币和债券不过是炒作牟利的工具,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正是这群金融家,把美国掏空了,酿成了现在的金融风暴。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衍生工具完全置于政府监管之外,犹如一匹脱缰野马,迅速膨胀。到2008年,虚拟金融市场的规模已经是实体经济的10倍。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工具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政府还鼓励金融兼并,这也是致命的错误。事实上,如果市场竞争者从100家减少到1家,宏观波动的幅度就会增加10倍,多数竞争者的涨落将使风险互相抵消,独家垄断会将风险无限扩大,在金融市场更是如此。美国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仅不拆散垄断投行和大银行,还出手救它们,美国保险集团(AIG)已经处于破产边缘,政府却仍在注资,金额高达1228亿美元。这样做,不仅救不了企业,还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金融业的崩溃将导致西方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大洗牌。
美欧救市措施不会奏效
《新财经》:按照您的说法,欧美政府目前的救市措施并没有做到对症下药?
陈平:欧美政府的任何救市措施都无法奏效。现在欧美政府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首先,货币政策不会起作用。政府一发钱,就给大家一个信号:大事不妙。企业一看央行放松银根,就知道大事不好了,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敢贸然投资,因为危机的时候“现金为王”;就算经营情况很不错的企业,也不会轻举妄动,它们手握现金,等着别的企业“死”的时候,去抄底。
财政政策也无法真正拉动经济。政府可以为企业和失业工人减税,但这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不能拉动经济。政府还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对不发达国家是有用的,但见效很慢,至少要好几年;而对发达国家,基本不起作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日本政府投了很多钱在公共设施上,十几年过去了,日本经济依旧没有起来。
现在,欧盟也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在西欧,投资基础设施是没用的;在东欧投资,可能会起作用,但是,欧盟内部肯定会出现分歧。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后,大量高端人才都跑到西欧工作,东欧经济一直委靡不振。这一次,如果西欧拨款补贴东欧投资基础设施,长此以往,西欧的工厂就会迁到东欧,因为成本低,基础设施也好。这样,西欧就会出现大规模失业,西欧老百姓不会答应的:“我给你钱,补贴你,结果我失业。”议会也不会通过这样的方案。现在,德国财长就已经反对这个方案了。
美国的情况更糟糕,因为美国搞基础设施的不是联邦政府而是州政府,州政府没有钱投资。美国有50个州,现在有41个濒临破产,包括纽约州和加州这样的大州。得克萨斯州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一些,但是,它在2008年上半年遭遇飓风袭击,还需要联邦政府拨款修房子呢。当地的黑人和白人都不愿干活,大批墨西哥非法移民出来抢着当工人修房子,移民局本来是要把这些人都遣送回去的,现在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金融危机下,中国应该做什么
《新財经》:金融危机当下,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陈平:我认为有两件事可做。
首先,趁着金融危机,中国应该以大学基金的名义收购美国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去入股银行、买债券都是没有用的。现在美国已经没有本钱防守了。事实上,当初美国就是发了德国的国难财。当年美国和前苏联分区占领德国,美军去接管的时候,钱学森是其中一个组的组长。据钱学森后来回忆说,上面的命令是,不要设备只要人,美国抢走了德国最好的科学家,二流的熟练技术工人就被前苏联抢走了。
中国搞主权基金,还没出手就被美国盯住了,美国认为这将威胁他们的国家安全。美国国会规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控股25%以上的企业,不许到美国收购。美国只许中国买美国的债券,不许买美国的企业,买企业只能买股份,而且不能在董事会里有席位。这次金融风暴动摇了美国国债的信誉。但美国依然坚持冷战思维,只许欧盟和日本等国收购美国的企业和资产。
中国应该学美国,建立大学基金会,把国资委掌握的大笔资产,从中移动、宝钢这样的企业抽出一部分,拆成十几个基金会,分给各大学。现在,美国的大学基金会,像哈佛基金会、耶鲁基金会等都可以来中国投资。我们就可以要求美国向中国对等开放,中国的大学基金会也可以去美国投资,可以去收购美国的资产和核心企业。
而且,大学基金会有了钱和资产,还可以支持大学的科研,一举两得。
其次,中国政府应该以各种方式补贴企业的科研和人才培训。中国学欧美,只看到了欧美鼓吹的所谓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但是,没有看到欧美人非市场化的部分。而欧美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非市场化的部分。中国领导人有个误区,总是怪企业不掏钱搞研发。事实上,企业能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国家又不补贴,高校也不支持,企业拿什么搞研发?美国搞军备竞赛,中国没必要学,但是中国政府应该学美国,补贴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促成它们和企业联动。
德国的在职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因为政府补贴企业在职培养技术工人。中国呢,在职教育是一个产业,很多学校要靠教育赚钱的,政府并不补贴。
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大萧条
美国历次的大萧条,都是在新技术革命带来经济繁荣之后爆发的。
新技术革命之后,就会出现新的支柱产业。新的支柱产业给股票市场注入了无穷的信心,谁也看不到顶在哪里,大家都冲了上去,就产生了泡沫。股票一涨,消费者感觉有钱了,开始大规模消费,他们会选择买房,房价就跟着大涨。
房价高涨一定先发生在新技术集中地区。房价上扬将推高劳工成本,进而推高企业成本。然后,企业撑不住了,就搬到别的地区,高利润企业走了,剩下的服务型企业都是“寄生企业”,就跟着垮台。然后,该地区的房地产垮台,跟着银行垮台,股票大跌。有时候股票市场反应比银行更快。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最先垮台,紧接着,股票大跌,银行跟着就垮了。而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得克萨斯州房地产垮台后,银行先垮了,有3000家倒闭,再联动到股票。
揭秘“美国经济模式”
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是靠着军备竞赛的钱养出来的。硅谷那么多高科技企业,要么是国防部直接投资,要么是加州大学的军事研究项目培养的。美国搞军备竞赛,由国家拿钱补贴大学做研究,研究出来的高科技成果再转让给企业,而且让大企业接受军事订单。
波音公司能造出高科技飞机,是因为它同时要生产轰炸机、战斗机、导弹等。它是最大的军工企业,美国的巡航导弹、B52轰炸机、雷达、还有航天飞机中重要的部件,都是它生产的。
11.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十一
1 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
1.1 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 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迅速, 根据统计, 我国民间金融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且大多数的存在形式为借贷、合会、集资等。民间金融具有地域性较强、民间广泛使用、手续简单、灵活等特点。国有资金不足的地区, 其民间金融发达, 一般情况下, 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要比城市发展快。近年来, 随着金融管制不断松懈, 利率市场化运行逐渐普及, 民间融资的利率逐渐减少, 其中一部分民间资金已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 逐渐呈现出民间金融萎缩的发展状况。此外, 随着经济发展, 经济形式多样化, 旧的民间金融形式不断消失, 新型的、高级的民间融资形式不断产生。新形式的民间金融形式获取资金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大、资金更加重组, 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
1.2 民间金融产生原因
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 金融制度的供求失衡。金融制度是一种存在需求和供给两方服务功能的资源, 这种金融制度的错位与失衡导致民间金融逐渐得到发展。第二, 民间金融产权制度单一, 不具体。产权制度是金融体系最基础的制度, 由于金融供求关系失衡, 金融产权制度单一, 导致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下降, 经济实力下降, 服务效率降低, 促使民间金融产生。
2 民间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 民间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形式较为隐蔽, 政府宏观调控困难。民间金融机构具有区域性特点, 其经济实力较小、成本较低, 很难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 竞争实力难以提高。这种状况下的民间金融无法与正规金融体系进行正当竞争, 所以就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方式, 不受法律保护, 隐蔽、分散, 形式不规范, 造成一定的投资风险, 不利于宏观调控。其次, 缺少抵抗风险的能力。民间金融具有规模小、地域条件限制大、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 区域局限性较强, 组织、经营受到限制, 地方垄断现象明显, 基础实力薄弱, 抗风险能力较差。区域性的民间金融还受到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操控, 造成较大的风险损失。再次, 利率较高。民间金融采取间接融资形式进行筹资, 其利率一般高于官方金融部门的利率, 且未经过官方认可, 不受法律保护。同时, 民间金融贷款缺少合格的担保和抵押, 存在一定的信贷危险。最后, 监管成本较高。民间金融是一种民资、民营、民管的区域性金融, 规模不统一、分布不均匀, 以独立自主经营为主, 分散广泛。民间金融的经营方式和战略一般以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法规为前提, 经营手段不一, 各自为战, 没有统筹规划性, 盲目性强。因此, 这种状况下的民间金融增加了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增加了监管成本, 在投入大量监管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 无法提高监管效率, 造成监管难度大的问题。
3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来说, 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减少社会矛盾。但是, 另一方面, 民间金融也因其自身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1 积极影响
首先, 民间金融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从而不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其次, 民间金融能解决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缓解区域、地方资金分布不均问题。再次, 民间金融的发展带动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由于民间金融产生的竞争压力, 推动了正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 提高其竞争实力。最后, 民间金融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民间金融在信息成本上与正规的金融体系相比, 具有较大优势, 能够降低成本和风险,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消极影响
首先, 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 不利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对货币信贷政策影响较大。由于民间金融的存在, 政府无法准确调控基础货币, 而且还导致货币乘数发生变化, 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量不稳定, 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其次, 民间金融抗风险能力弱, 易引起社会问题。由于民间金融缺少强大的经济后盾, 没有统一、协调、科学的管理制度, 遇到经济风险时, 其抗风险能力较弱, 因此存在非正当竞争、非法集资现象, 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造成社会危害。最后, 影响经济金融秩序正常运行。整个经济金融在民间金融的干扰下, 无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影响正常秩序。
4 结语
综上所述, 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 民间金融是不可取缔的。当然, 目前民间金融还存在许多问题, 探索解决措施, 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 2014 (2) :21-25.
【金融与经济论文】推荐阅读: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10-06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08-20
实体经济金融化08-30
福建经济金融运行10-01
金融经济类专业10-23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11-11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06-22
人行经济金融类资料10-14
新疆经济网金融理财频道06-29
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