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4-07-20

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选8篇)

1.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一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 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2.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二

城镇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破坏了自然“海绵体”, 使城市中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 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 引发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同时土壤得不到水分的补给, 雨后即旱、旱涝急转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建设“海绵城市”是综合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 也是利用雨水经济特点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上, 欧美等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但受制于地域、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不可照搬。辽宁省各城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原地块基础条件不同, 在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时, 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更应该从方案设计、参数计算、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考虑。

一、辽宁省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2014年辽宁省统计局数据显示,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63.17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1092.9立方米。受气候影响, 全省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 水资源呈周期性丰枯变化, 水资源量中约有60%是洪水径流量, 往往形成春旱夏涝、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 甚至连续出现丰水年和枯水年。因此, 建设海绵城市意义重大, 辽宁省海绵城市建设需做好如下工作。

(一) 建设城市“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绿地、花园、透水路面等城市设施, 具有积蓄和渗透雨水的能力。海绵体有效改善了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水文循环过程, 雨水可以通过海绵体入渗、滞留、净化和回用, 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灰色管网排入下水道。城市海绵体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总量, 减少水生态环境污染。

(二) 以建筑小区、公共建筑、道路、绿地与广场等为海绵城市建设载体

“绿色屋顶”一方面可以滞留雨水, 另一方面可以节能减排;人行道和广场可以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砖材铺设;充分利用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

(三) 改善城市道路透水性

传统的硬化路面会产生大量的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 多孔海绵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型材料, 可用于城市道路建设;透水沥青路面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减少地表径流洪峰流量, 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有效改善城市环境。

(四) 低影响开发城市水系

充分利用城市水系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滨水绿化带可设计成植被缓冲带, 削减城市径流雨水污染;可以利用木桩等措施对水系岸线进行生态驳岸, 提高水系的自我净化能力。

二、沈阳市某高校的海绵城市改造案例

沈阳某高校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 主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 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校园按生态功能进行分区, 一边是人工生态功能区, 包括科研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另一边是半自然生态区, 由人工河、微型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构成;在校园北侧为自然生态区。校园绿化覆盖率在50%左右, 水域面积35000余平方米。由于建校之初没有使用透水路面, 在各处地面多使用硬质铺装, 在下雨时易产生较大的地面径流并造成大量弃流。校园绿地面积充足, 无需为海绵城市改造增加绿地。

海绵校园设计方案采用低影响开发 (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技术思想, 即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 结合源头控制理念来实现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从水文循环的角度来看, 低影响开发在城市的开发前后, 城市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同时, 可以有效减少和削减洪峰流量, 有效降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雨水存蓄方案

湿塘、雨水花园、生态树池、雨水湿地及蓄水罐。雨水花园和生态树池兼具储水和促进地下水补给的功能, 通过将地面径流引入生态树池能大大减少局部区域的地表径流。其中, 雨水花园通常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或生物过滤器, 具有通过沉积、渗透、吸附、沉淀、生物转化和分解程序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雨水湿地除具有传统的调蓄功能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外, 碳固定、对总氮的去除率和文化服务也是重要指标。储水罐“池”也是雨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 能将绿化面积分布不足的屋面等处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 设计简单、便于安装、易于操作。

(二) 雨水调蓄方案

引水沟、生态沟。由于绿地分布不均, 出现了地面径流量与雨水蓄渗量不匹配的情况, 故采用引水沟和生态沟进行重分配。生态沟由上而下依次为植被层、种植土层、过滤层、渗排水管以及砾石层。

(三) 水文循环方案

校区中部有一片人工水系, 其中种植了芦苇等水生植物, 还有多种水生动物栖息在此;大学西南部有一片近两百平方米的天然湿地, 各种动植物栖息于此;大学中南部有二十余亩稻田景观。经过设计, 收集到的雨水将汇集到中央水系, 随后通过暗渠引入稻田景观, 供稻米生长之用。校园西南部的雨水将直接汇入天然湿地中, 作为水源补给。

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的校园, 预计其整体雨水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弃流量小于10%, 完美达到国家海绵城市改造的目的, 其改造方案给辽宁省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其对辽宁省公共建筑的借鉴意义

案例中海绵校园改造方案避开了昂贵的透水材料和先进的设备, 使用简单的改造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值得借鉴。辽宁省的住宅小区、公共建筑都有一定的绿地面积, 有的还有景观水系。但是, 为追求景观有超过80%的绿地不是下凹式绿地, 不能达到汇水的目的。这些绿地只要经过简单的改造, 均可成为下凹式绿地或者雨水花园, 从而起到存蓄雨水的作用。采用开口路边石引导水流进入附近绿地, 也将收获不低的滞留效果。另外, 在不同的降雨量及屋顶坡度下, 绿色屋顶都有较高的滞留率。在2.1毫米雨量下, 绿色屋顶滞留率高达85.7%;在12.1毫米雨量下其能延迟洪峰0.5-1小时。因此, 在房屋密集的公共建筑区域, 推广绿化屋顶将收获不凡的效果。

四、结语

3.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72-02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高校的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高校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所创设的校园文化环境、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长期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凝聚人心,陶冶人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对于做好学校稳定工作,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暨包含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各类文化活动等,又包括校园各类文化设施、建筑设计、校容校貌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非明文规定的师生的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包含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多元性:高等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类型。科技进步,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校园里多学科并存和发展,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更趋多元性。

独特性: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性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是相对社会文化而言,校园文化因高校的教育目的和功能使之与社会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是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独特性,每所学校由于历史传统不同,办学理念、发展定位不同,校园精神不同,等等,不同的校园滋养出不同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形式多样。

创新性:文化自身蕴含创新因素,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继承中不断的创新。高校是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前沿阵地,高校聚集了众多的精英人才,高校校园文化设施正逐步现代化,这一切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丰富土壤。

开放性:网络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建立、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等等,都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伴随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在高校培养人才、维护校园稳定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能引领校园师生员工建立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校园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将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华组成部分,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凝聚作用:校园的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特别是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的人们,培养校园里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结和凝聚人心,协力搞教育促发展。

育人作用: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围绕教育教学产生和发展,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都发挥着强大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浓郁的育人氛围,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约束作用:学校长期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倡导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校风、学风,规范和约束着校园里的行为、活动,保障教学正常运作,维持校园秩序良好有序,引导师生员工自觉遵章守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的内在联系

3.1影响当前高校稳定的一些因素

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政治渗透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大学生是社会栋梁、祖国的未来,其具有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是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的思想稳定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的稳定。

二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教学设备配置问题、后勤管理服务等。

三是校园师生的心理素质及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快速,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大,有些人抗挫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容易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受到重视。

四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校园稳定,还严重影响到家庭、社会稳定。

五是校园和校园周边的环境。环境的整治、建设和安全性,都关乎到整个校园师生的安全,影响到校园的稳定。

3.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的内在联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维护校园稳定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校园稳定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保障和促进校园稳定。从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看:

一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稳定的基础。校园的整体布局、环境设施、教学和活动的各种场所等表现的物质文化,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校园稳定的前提、基础。

二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稳定的关键。一所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有积极向上、激励和凝聚力强的校园精神,才能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师生思想稳定,学校上下齐心,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学生好学奋进,学校发展态势良好,所有这些都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依托,是校园稳定的关键所在,只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好,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才会增强,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校园秩序良好,校园稳定、和谐。

三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稳定的保障。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主的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只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使得校园管理井然有序,师生行为规范,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得到顺利开展与落实,校园稳定有保障。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校的思想建设,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旋律,积极培育向心力和凝聚力强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

2)树立校园文化大观念,着力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首先,要树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维护校园稳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的观念,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总是无时不刻地从各个方面侵染人、熏陶人。第二,要避免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避免把校园文化只是当作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或者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个部门的工作。第三,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维护校园稳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和谐校园发挥应有作用。

3)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稳定、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师生员工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爱党、爱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是建立安全教育文化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保证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

三是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协调好同学舍友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强化廉政文化教育,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遵章守法、廉洁自律的好品德。

五是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健康成长。

六是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及扶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搭建素质教育大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七是拓宽校园文化载体,发展网络文化,加强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建设与监控,保证网络环境安全有序。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俗语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引导和规范校园主体思想、行为及处理各种关系的作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使学校形成正常、良好的教学、工作和校园生活秩序,使制度文化跟上学校的改革发展步伐,保证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5)切实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高校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保证经费的投入,做好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把校园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也融入环境建设中,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交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杨航征.新形势下影响高校稳定的潜在因素分析[J].理论导刊,2007,8:106-108.

4.小沈阳在校园作文 篇四

小沈阳在校园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小学

何宇峥

在今年的春晚上,小沈阳一亮相,就使人们大饱眼福,一夜之间就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明星了,迅速地红遍大江南北,随之在全国形成了小沈阳热。我们的校园也不例外,小沈阳也悄悄地走进我们,他的标志性语言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早晨同学们在校园一见面就是“你准备好了吗?”的问话,意思是你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吗?违反校园纪律被值周抓到,马上就反问“这是为什么呢?”,意思是明知故问。体育课上我跑得慢一点,想偷点懒不想被老师发现,老师问为什么不快跑,我说是不是“pā,pā地跑。”老师由阴转晴了,看了我一眼笑了,我想老师也喜欢小沈阳吧。同学们游戏,胜利的一方自豪的对失败者说“小样!”向同学借东西,如果遭到拒绝,首先回敬的就是“太抠了!”同学们自我介绍时,我是“xx仔”。有一次老师在要求同学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时,竟然也用上了“人生和睡觉一样一样的.。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好?眼睛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好?”老师的话音刚落,引起哄堂大笑,老师又补充说:“是呀!人生太短暂了,我深有体会,也许你们现在感悟不到它┉”我们从老师的严肃的表情中,似乎领略到了一点时间的宝贵。同学们在交流时,往往会在一句话的结尾加上“好嗷!”的尾音,彼此感到幽默、亲切。

小沈阳给我们校园带来了笑声,使我们学会了调侃和诙谐,使我们校园出现了学说小沈阳的话的现象。小沈阳说的大部分是东北的方言,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普通话,我想不会的,过一段时间,随着小沈阳热的逐步降温,校园会恢复正常的。

点评

小作者有敏锐地观察能力,能捕捉生活中热点问题。把校园的瞬间栩栩如生地记录下来,使每个同学读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作者不光叙述,而且对热点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

指导教师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篇五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地方高校为例,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建设.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性,理顺高校产学研和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地域特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相结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文化生态学

随着地方高校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负责人类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任务,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地方城市发展创新的源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各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外是一种社会形象,对内是自己独有的一股精神力量.现今社会发展正发生深刻变革,经历着由工业化向知识信息化发展.山西省也正在进行资源转型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之相适应.但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注重建教学楼、修体育馆等硬件,忽略了校园人文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尤其是商业化的快餐文化、粗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很容易迎合文化饥渴的青年人.这时,当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还没达到文化自觉的时候,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受到污染,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优质人才培养也将受到影响.笔者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文化生态学理论的解析

在借鉴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生态学是研究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角度来探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认为文化不仅受其外部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系统内部也存在各种有机联系,因此要协调好文化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化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如图1所示,笔者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和地域文化)和内部环境(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精神)2大方面分析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规律.

2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受当地特定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集中地,不可推卸地承担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2]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外部环境的优势,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相邻,东依太行山;因外河而内山,有“表里山河”的美称.山西省以煤炭、铝土、铁矿等矿产为主,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为主的重工业经济,轻工业相对薄弱.近些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山西省经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转型,而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须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省西南部.其文化以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5大特色文化为根基,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有广灵剪纸、平遥推光漆器、定襄澄泥砚等10大文化产品,其中带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编织、砖雕、木雕、石雕、木刻、堆锦、刺绣、葫芦画等.

3地方高校发展转型中校园文化的内部建设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根据大学办学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累起来的.[3]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内部建设的核心在于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是支柱.通过地方高校的校训可以影射出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如山西财经大学的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校训充分体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符合成人、成材的教育客观规律;大同大学则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弘扬“关爱学生、敬重教授、崇尚学术、张扬个性”的校风;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享誉海内外.这些校训深刻地反映出山西省地方高校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地方高校自身在迅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大多数地方高校均有建设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深、办学资源不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待完善、大学精神需凝练等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近10年新发展、新整合起来的地方高校,这些不足更为明显.[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容易受世俗文化的冲击,受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而弱化人文精神的作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碰撞渗透,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出现道德标准模糊和理想信念多元化.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需要理清思路,从办学定位这一顶层设计开始,思考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合格人才,同时承担起学术科研创新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

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1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定位的关系

山西省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工业为主,然而其地理位置又属内陆中部,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经济主要以国企为支柱,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空间还很大.[5]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高铁的建设,城市交通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太原理工大学的矿业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类、山西财经大学财务经融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类等专业的建设,都是基于过去十几年的煤炭产业或传统晋剧文化等,突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和技术性定位层次.山西省各地方高校发展和转型相对缓慢,这是受历史、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7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23所,高职专科48所),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其中“老八所”高校在山西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工、农、医、师、经等专业类型.但是随着90年代高校的扩招发展,一些特色学校更名,如原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更名为大同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逐渐削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陷入高教系统内部的盲目攀比竞争,短期内很多高校专科升本科,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高校也争着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发展,脱离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发展.这种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地方高校走向同质化的道路,让地方高校失去其个性和特色.[6]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首先需要树立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理念,主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充分把握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向标,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和优势.

4.2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

地方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办学为主,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合作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提供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推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先后与太重集团、徐工集团、中信重工和三一重工等5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达到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地方高校的科研文化不是闭门造车,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急需和地方高校科研嫁接合作,二者的深度合作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相互连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享共赢.然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的行业背景,大多数地方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模式,缺乏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需求.地方高校的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重视学术科研,学术科研容易量化和周期短,应用性科研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大,都导致地方高校在应用性科研方面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增强,与地方企业达成的信任机制还需进一步努力.[7]这里既与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科研发展方向有关,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良好的桥梁纽带有关,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3地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具自治办学、学术自由的特点,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从而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先天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三者的关系.主流文化是方向和灵魂,具有稳定持久性和正能量的特点;流行文化形式多样,新异易变,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传统特色文化是植根于本土,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独特民间文化和精神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有多元性、高雅性、传承创新和交融性的特点,要在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3种存在形态中,高校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就需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传统特色文化融于流行文化之中,共建地方高校校园和谐特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属于国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认同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跟随主流文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有助于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规避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和消极性.流行文化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传播形成的全球性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性文化,流行文化必不可少地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如世俗化、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及人生追求.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等特点,而流行文化正好迎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成为其消费主体.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三观”前提下,容易被披着漂亮外衣的外来流行文化所迷惑,渐渐产生玩世不恭、道德水准下滑、责任心淡弱和行为举止情绪化的失范现象.这时,规避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发掘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地方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传统.地方高校是植根于地方环境这块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正在被削弱或走向边缘化.一方面,引领传统特色文化的主体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让传统特色文化失去传播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核心是重视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地方高校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首先要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为基础,其次发掘那些能陶冶情操和富有价值意义的民间文化,最后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外传播、传承这些特色地域文化.例如,地处于吕梁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发扬吕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和明理诚信的精神,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办出特色的宝贵原材料;地方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各种雕塑文化,也可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理念,坚持走产学研的道路,加深校企的长远合作,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创建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为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使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焕发出新鲜而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105-113.

[2]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8.

[3]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2):4-6.

[4]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4-7.

[5]董继斌.绿色GDP与山西经济发展[J].山西农经,2004(6):8-12.

[6]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4-02-22].

6.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四川轻化工学院 学生处,四川自贡 肖 强 643033)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涵义的界定以及对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和 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份,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

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文化校园的涵义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整体文化,包括学校本身从事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实践活动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建设,还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即非课堂文化,它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舆论风气、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建筑环境、学术氛围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

校园文化从内容结构上讲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二是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纽带;三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校风建设、文体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对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起着

1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

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大多具有较低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是高校所从事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文化主体来源的多样性,高校的师生员工来源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校园文化的形式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活动所涉及的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要。

3、校园文化的超前性

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社会文化来讲,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它对社会文化不是简单、全面的认同,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吸收并加以整理,使其具有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其它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校园文化的感染性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全体师生员工受到启发和感染,主动完善自我,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使自已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当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发挥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才干、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自由化思潮的能力,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丰富学校的教育容、教育活动和优化教育环境的主要内容。

3、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清新雅致的校园、团结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优良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有无形的感染力、约束力、促动力。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越来越促进小小说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邓小平理论要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2、育人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人才培养,注重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3、主旋律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讴歌时代真、善、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高校师生员工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群众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吸引师生员工的参与,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员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如没有师生员工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系统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网络。

6、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其他文化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乡镇文化等)建设的优秀成果,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如何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都应当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组织和相应的管理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理、协调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并通过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等手段来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轨道。2、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反映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的学校特色、风气。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师风。学风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在因素;师风是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当前,加强校风建设中,师风建设是基础,学风建设是

核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求实、民主、高效的领导作风。学风建设就是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校的责任感,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勤奋学习的风气、富于开拓创新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法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指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实施和执行以及由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的过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严肃性。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规范、制约、激励作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要紧紧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要体现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3、增加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有典型意义的纪念雕塑,伟人、名人的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的,同样使人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学校要增加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的自我教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社会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对思想意思类活动,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多开展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科技类活动,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或学生之间开展科研、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对文化、娱乐、体育类,要注重提高审美情趣,强身健心。对公共服务类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美德。

5、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校园互联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7.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七

一、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 文化建设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中, 首次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提高国家软实力”为重大任务, 充分体现了我党在新时期对文化的自觉。党的十八大中, 细分了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说明我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校作为文化高地,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增强政治鉴别力, 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思想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凝聚具有民族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高等人才, 为社会经济发展做支撑, 还可以辐射到家庭、城市, 乃至整个社会。

二、髙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质文化, 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一般会当做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是校园的硬件环境。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从物质环境体现出的精神文化。例如:校园内静置了一块大石头, 安置得很合理, 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 但是它只是物质, 没有文化。如果在大石头上刻上了校训, 表现了校训的浩然正气和刚正宏达, 那么大学生们将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行为、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当今社会常常“以貌取人”, 虽然好的物质条件, 办学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我们应更加重视继承和发扬物质表现的文化, 达到“寓美于物”、“寓育于物”的效果。

精神文化, 是指人类在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精神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 它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现如今大学生虽然有追求个性、思维独立的一面, 但是也有随波逐流、心理依赖的一面。因此在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何把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 如何体现高校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将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1、在硬件建设上, 要摆脱盲目扩建和跟风, 注重提升文化品味、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

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 结合师生的需要, 精心设计, 赋予校园内的物体独特的个性, 加以特定的文化内涵。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生活。

在构成学校环境的众多要素中, 校园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倍受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机构, 到处洋溢着文化的氛围, 包括校园;更重要的是因为校园文化以它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形式, 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 接受教育环境所负载的信息渗透, 达到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层”的社会认可, 并因此成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校园文化建设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寓教育于乐的活动, 结合各种节庆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等深受学生欢迎和熟悉的文化载体的作用, 加强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器材、体育器械等方面建设等等。把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固有功能发挥出来, 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人性化和亲和力, 使它深入人心, 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以此达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建设良好的校风, 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笔者认为校风分为教风和学风。学风广义上是指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 狭义上是指学生学习风气, 它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校风建设的核心, 是高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优良的教风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领路人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宣传者, 是学风的起因, 是校风形成的关键。教风和学风又是校风赖以形成的保证。

4、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既启传历史文化, 又承接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 显然也要以此土壤为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流长,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而借鉴传统文化合理成分,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作为高等教育之魂的大学精神,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上, 更是应成为领头羊。尤其是面对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淡忘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争事实, 更是迫切需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精神之中, 使大学成为民族精神的堡垄。

参考文献

[1]李燕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佘质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8 (5) .

[3]孙婷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信阳师范学院, 2011 (5) .

[4]刘国新, 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11.1.

[5]邹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1.

[6]孙媛媛, 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

[7]刘国新, 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11.1.

[8]部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1.

[9]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3.

8.刍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原则 途径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建设四化合格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两者结合产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的,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和环境里,由校园社会群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他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而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原则

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身心健康性的原则

在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存在身心双健的一元论、重身轻心或重心轻身的二元论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认识的偏颇,均不能实现人的真正健康,因此,要确立身心统一发展的意识,坚持身心健康性原则,使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扎实的根基。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原则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最后阶段,具有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的心理品质,对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官性和兴趣性,对事物的注意程序及兴趣时间相对不稳定,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长期较为稳定的兴趣及娱乐倾向,较好的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代性、大众性、全体性原则

一定的时代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一定的特点必然导致一定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发展方向,文化的时代性要反映这个时代特点,必须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只有被大众接受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才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全体性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本土化和民族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体育文化建设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要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的发展上再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高校校园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和摇篮,东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创新对全人类的体育文明的贡献才能成为现实。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等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2.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我们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体育建设。首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3.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和意识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升华,在其建设中广泛应运各种宣传媒体,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4.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是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和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及交流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学校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要有主管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学生会要设立体育部。要抓好各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审批与组织工作。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用标语、图展、广播、录象、网络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组织体育知识讲座,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无裨益。

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队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5. 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的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律、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之间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景晖;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王刚;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安徽体育科技; 2006年01期

上一篇:蜘蛛小学生日记下一篇:献爱心活动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