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

2024-08-23

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精选12篇)

1.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 篇一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

1、协助GMP洁净车间物料准备、仪器维护保养、安全巡查、清洁等;

2、协助质量部进行产品质量检测;

3、协助研发部完成研发样品制备;;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21、严格依照标准操作规程(SOP)、工艺规程、和批生产记录要求完成生产任务;

2、执行工作范围内设施、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生产现场整齐、整洁;

3、积极完成上级、部门和公司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3

1.纯化试剂的配置、粗纯、精纯、原液的原液的除菌过滤、贮存和取样等;

2.纯化系统、相关仪器设备的清洁、保养和维护;

3.参与完成与纯化岗位相关的验证工作;

4.填写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记录,如批生产记录、相关仪器的清洁和使用记录等;

5.起草纯化岗位相关的操作规程;

6.完成上级安排其他工作;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41、部门工装、夹具、刀具等常用辅助设备的设计和选型;

2、参与部门设备维修计划的制定以及具体设备大项维修方案的制定;

3、技术信息收集与反馈,协调与研究所等部门的技术衔接;

4、一般性技术、工艺问题的解决,弥补研究所的设计不足;

5、生产技术准备与指导;

6、对部门使用材料进行利用率分析和总结;

7、跟踪主关件、关键工序,分析、总结过程质量控制和分析质量事故;

8、参与指导、监督外协厂家的技术与管理;对外协作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协助拓展对外协作加工业务;

9、组织部门员工进行生产技术改进和推广新工艺和新设备;

10、对部门员工有技术培训的义务;

11、完成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5

负责生产部门的工艺管理,监督各项生产的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监督车间进行正确的工艺操作。

指导车间的生产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率,对质量出现波动的产品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的调整方向。

对现场管理、工艺改进、成本控制进行调研,收集工艺数据。

负责车间工艺记录的管理和修订工作,认真检查工艺记录的填写和保存情况,检查并指导员工填写好、用好记录,定时收集、整理、装订、归案。

积极配合和参加车间的各项试车及相关工作,保证车间安全试车和正确生产,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完成上级指定的其他工作。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6

1.负责车间工作计划和任务,并在车间组织实施;

2.负责公司技术管理有关制度和技术工艺标准在车间内部的贯彻落实;

3.负责车间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的日常检查和整改落实;

4.参与制定、修订并在车间内部指导实施有关技术、设备、工艺、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规程和文件;

5.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做好技术文件的收发、归档工作;

6.指导、处理、协调和解决车间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为车间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7.做好车间技术有关信息的搜集、记录和反馈工作;

8.负责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

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职责7

1.规范、正确、及时的执行各类产品安装、接线、调试及测试任务;

2.独立进行现场服务及用户现场培训;

3.收集并分析、解决及反馈现场问题和客户意见;

2.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 篇二

1 我国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 部分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 加之不法商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 以及食品检验方法和手段的落后,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例如, 苏丹红事件、孔雀绿事件、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 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 人才缺乏是提高食品安全的直接制约因素, 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文物之邦, 旅游之地”之称, 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农业主要产业有粮油、畜禽、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花卉等。浙江省食品企业数量多, 规模大, 而且很多都是知名企业, 每年需求大量食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此外, 本专业老师最近针对省内外的部分食品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 发现大部分企业每年对食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 在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中, 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仅次于本科毕业生, 远远大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未来三年内,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这也与陈克复院士在《谈人才需求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观点一致。

因此, 顺应市场需求, 学院在2007年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 能够运用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与食品卫生指标分析检验等技术, 具备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及质量控制能力, 懂工艺、会操作、善服务、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岗位引导,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与擅长于视觉与听觉学习模式的本科生相比, 高职生更擅长于触觉/动觉学习模式。即高职生普遍喜欢实践或者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更快的学到东西;相比看到和听到的事情, 更容易记住做过的事情。因此, 关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 就不能照搬本科生, 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教师和学生均陷入痛苦的深渊, 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百花齐放的背景。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如下进行的:深入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与讨论、走访毕业生等多种形式调研,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区域内食品加工企业的需要, 以绿色食品生产、现代食品加工与贮藏、食品检验、现代食品生产管理与营销等职业岗位为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现场教学和生产性实训为主, 结合实施“仿真”和“模拟”教学,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实操为辅, 逐渐向教师讲授为辅, 学生实操为主过渡, 加大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传帮带的力度, 最后的教学项目主要在实训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实施, 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现场指导学生独立操作, 通过完成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实现项目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认知技能、单项操作技能、专业核心综合技能的反复训练, 循环操作,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 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及地方食品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之间的有机统一。

3“岗位引导,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岗位引导, 学做合一”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进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课程的安排与生产单元相结合, 课常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 使“岗位引导,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点。教学模式实行“双证通融”, 将专业职业资格内容、行业标准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教学方式方法是“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 将“教”、“学”、“做”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是校内外环境相结合;课程具体内容改革是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 生产活动内容为单元, 对原本以完整科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组织实践教学中, 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完成的程序、方法条理化教学内容, 用生产标准作为学习标准和考核标准来检查学生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评价方式采取企业、学校、学生“三元”综合立体评价, 考核评价内容由职业素质、平时表现、技能操作、期末考试几部分组成, 考核的方式采取“多场次、多形式”。重过程性评价, 轻结果性评价;重发展性评价, 轻终结性评价。

3.1 校内生产实训

高职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 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中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是后续阶段的重要基础。在本阶段, 一方面,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的目标教学法、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的目标;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 不仅能“学会”, 还能“爱学”、“会学”, 实现“学”的目标。例如, 在《植物基础》课程的“校园植物识别”教学模块中。教师以“识别与专业相关的植物, 并为植物形态学建立基础”为导向展开主导教学活动。学生学有方向, 做有目标。在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享受到了能够识别出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植物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2 校内外生产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学习阶段在“做中学”。“做中学”的核心是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鲜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我们通过实践活动 (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创新性实训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悟得新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促进学生不断地“学”, 最终实现“做”与“学”的统一。

在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 通过任务驱动, 进行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一体化运作模式, 编制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 分别实施原辅料、工器具准备和教学任务设计, 实现学生员工化, 教师师父化, 并按照工艺流程作业标准、检验标准等对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的质量把控, 使学生置身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实训, 真实体现职场, 做到“教、学、做”完全融合。

例如《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学习是在《食品微生物》学习之后进行的,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要仪器的种类及数量、实验药品种类、配制方法和需要量, 以及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每个小组确定了实验方案后再进行实训操作。通过课堂的设计训练与实践训练两部分, 合理的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现“学”与“做”的统一,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另外,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 我们还创造性地设立“三助”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现有条件, 学生自主参与, 分别以助研、助教及助管的形式参与教师的多项工作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大量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训项目;或者协助教师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创新性。我们将有关课题或项目的不同方案告诉学生, 然后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在“做”中“学”, 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准技术员”。

3.3 校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

第五、第六学期, 在“实践专项”模块中 (考工考级、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答辩) , 实现边学边做、学做一体。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 有企业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学习, 教师通过电话沟通、周记辅导等方式进行辅助管理。在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 通过任务驱动, 学生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校企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 学生“边学边做”, 最终达到“学做一体”。在毕业前的一个月内, 学生要对三年来校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进行总结, 形成一篇取材于实际生产又饱含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并回学校进行答辩。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过程又再一次深化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做中学”的内容, 同时也从某个角度对整个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复习与总结, 使理论和实际结合,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达到技术员的水平。

4“岗位引导,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我们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完善和优化。

4.1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自我培养等多种形式, 建立了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合理, 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科研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现共有专兼职教师15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 企业兼职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 副教授3人, 高级工程师1人, 博士5人, 均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企业兼职教师均为来自浙江省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专家。硕士以上的教师占78%, 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 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占100%, 双师型教师占78%。

4.2 完善教学体系

构建动态、灵活、组合、并行、开发的课程体系和以食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按照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岗位技能为支撑的食品加工与检测技能训练系统。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就业导向和发展性的功能, 服务就业和终身学习能力并重, 培养核心职业活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举。形成以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即包括以理论为主的课程类别,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类别, 完全实践的课程类别。这种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具有内容整合化、知识综合化、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特点。

系统化的技能训练使使学生的职业技能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覆盖了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高职学习过程, 完成从体验式实践到全真式实践, 从个体的操作型实践到群体合作式实践的转变。

4.3 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所有教师均在香港理工大学接受现代教学法培训, 根据课程内容实行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工作坊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合实施教学, 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构建教学手段模式时, 坚持“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 兼用多种适用的教学手段。将所选若干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本专业课程采取的教学手段, 除传统教学手段外, 还包括现代多媒体的应用, 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 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以及广泛开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4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模拟企业正式生产场景, 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 建设具有“现场教学”、职业资格培训和产品研发功能的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目前本专业拥有微生物实训室、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室、生物化学实训室、园产品品质生理及商品化技术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 面积达1096平方米。

按照食品生产与检验的工作过程建设“岗位环节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全程进行设计实训功能, 按照食品企业岗位设立学生实训工位, 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2011年获得杭州市政府资助100万元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按照企业要求, 通过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 使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结合。

4.5 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专业与杭州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比如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合作, 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校企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

摘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职院校搞好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 逐步探索形成了“岗位引导, 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内容、实践和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为推动高职教育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文件, 教高[2006]16号.

[2]姜连芳, 顾军.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必要性[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5 (3) .

3.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 篇三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课改生产岗位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我校从2010年与麦卡乡村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西点专业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麦卡乡村”食品有限公司的典型产品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训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开展实训,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

1 以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为驱动,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准则。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可以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2010年,我校与麦卡乡村深度合作,烹饪专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根据教学目标,从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归纳整合出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原则建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产品加工型”课程体系。

1.1 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学生毕业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顶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取决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宗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因此,我们以烹饪职业生涯为背景,从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想,以完成烹饪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产品加工型”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开发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以典型的产品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1.2 以岗位要求为主线,合理设计模块内容

根据餐饮企业的实际,烹饪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基本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烹饪技术应用能力。根据餐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西点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选择具有关键性、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教学模块。我们对整个烹饪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逐步形成了集群式、模块化的课程模式,设计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子模块。

2 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创新教学实训体系与组织形式

为保证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实施,我们对教学环境及组织运行进行了精心设计,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通,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现场专家配合。

2.1 构建“企业现场型”实习实训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要求,我校从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实训基地进行规范。根据西点专业的特点,依托校内西点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西点企业的标准,建了“产品加工型”实训车间。将“产品加工型”实训车间分成生产区、教学区、产品展示区,并布置了相应的安全标识、行为标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具有“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应用”四大功能,可同时容纳100多名同学实训。

2.2 重构课堂,创立“车间组织型”教学模式

在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重构课堂,就是打破学科体系教学模式,重树教学理念,对课堂的时空环境、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方法、课堂的教学手段重新构建,构建一种能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西点课,课堂的时空环境完全改变为实训、教学,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70%的时间是学生学做,30%的时间是教师指导。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完成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课堂学习内容,项目活动前学生接收到的是《任务单——为全校女教师节日制作节日蛋糕》,其中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步骤和方法。学生5-6人为一组,组成车间的班组,学生轮流担任班组长,负责生产、组织和管理;成员担任原料采购员、工艺配比师、操作工、质检员、销售员等,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做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产品。教室、实验室、实训室、车间四位一体,真正实现了“学”与“做”的高度融合。

2.3 建立“赏识激励型”考核模式,突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采用加分的欣赏式激励取代“减分”的惩罚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不再是只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考核员工化,采用“学习过程+职业态度+行动结果”为主导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针对训练项目,我们设计了考核手册,详细地记录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操作技能的水平、工作态度、工作的习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汇报过程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在小组中的统筹的能力等,同时还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2.4 实施“工期定学期”的柔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食品企业生产的特点,实施“工期定学期”的柔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将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构建“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以“工期”定“学期”,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安排高一、高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证书性学习、高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确保企业生产工期不断档。通过“串、并行排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切实保证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实施。

nlc202309032136

3 以实施5S管理为抓手,形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场氛围

3.1 情景熏陶——全面导入CIS系统,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借鉴企业文化,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仿真企业职场环境,建设和营造职业化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就处于浓郁的企业和职场氛围的熏陶之中。

3.2 行为养成——引入企业现场管理方法,全面实施“5S”管理

学校按企业精益生产要求,在实训基地实施“5S”(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管理,并在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办公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全面推行。学校编制了《五常管理手册》,制订了详细又切实可行的五常管理规范,把“5S”管理作为专业考核、班级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使“5S”管理贯穿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3.3 体系保障——全面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教学质量管理

我校按照合作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将“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等管理方法引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过程控制,实现可持续改进、持续发展。从“基本工作制度、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标准、基本管理环节”入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要求得到了全面落实。

4 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4.1 课程标准职业化

将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符合并体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技术要求、专业术语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与课程标准对接,将全国专业技能大赛的有关标准有机嵌入,使课程标准适时动态调整。

4.2 课程模式项目化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项目化课程。每个项目以典型的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3 课程内容任务化

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基础,选择具有关键性、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

4.4 课程实施行动化

课程按照动态构建和生成的过程,在实施变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课程管理制度、分阶段、分批次、分层对教师进行理念、管理、技术、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分析并解决实施课程改革中在人、财、物、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各种矛盾。课程实施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的方法,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构建理论知识,设计制定好每个项目中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实践性问题,建立信心的探究式解决问题的教学关系。

4.5 课程评价多元化

学生学习的评价以产品样本为中介,以完成工作任务和形成的职业能力来反映,采用现场操作、工作规范、成品质量、团队合作、卫生习惯、职业道德等因素,进行整体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5 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

双师团队的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同时也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也在于要有一支师德优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研发意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此我校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平台,建立专业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首先是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将五年内的“双师能力”的提升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第二实施“企业工作”和“学生工作”两大经历工程,使专业教师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掌握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急需的技术,迅速提高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又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管理学生、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三是与合作企业身份互认角色互换,推行校长与厂长、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的联系制度。第四是兼职教师资源库优化工程,不断吸收行业里的技术能手到我校任教,通过年轻教师跟班上课的方式,一方面协助师傅进行课堂管理,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向行业大师学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好机会。通过以上措施来提升我校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

我校烹饪专业西点方向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麦卡乡村”食品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探索“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最终实现“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开展实训,按照企业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还有效的促进了我校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的生产任务纳入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使教学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学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全新的面貌:连续三年获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金牌,为杭州市餐饮企业输送一流的烹饪技能人才5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第二届餐饮博览会中,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夏海伟一行在浙江省餐饮协会章凤仙会长、餐博会主委会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的“满载而归”展台,夏秘书长听了专业负责人厉志光的介绍我校近三年来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金牌,这在全省是唯一一家获得此殊荣的学校;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专业建设;依托区域经济,将茶文化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创特色品牌专业等特色时连连点头,表示要支持“西湖职高”这样的特色餐饮学校名牌走向全国,争创全国知名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荣胜.打造职教课改“六五模式”提升职教办学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孙斌.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校企共同体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21).

[4]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5]姚小英.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论坛.2010(19).

4.技术员岗位安全生产职责 篇四

技术员岗位安全生产职责

1、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技术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2、负责编制车队(室)安全技术、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在编制设备维护检修、保养制度和开停工、技术改造方案时,要有可靠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3、对本队(室)职工进行生产、设备安全操作技术与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组织安全生产及设备技术练兵和考核。

4、每天深入现场检查安全生产和设备运行情况,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制止违章作业,对不听劝阻者,有权停止作业,并立即报请领导处理。

5、参加新扩建、改建工程项目设计审查,竣工三同时验收,参加设备工艺改造,操作工艺条件变更方案的审查,使之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6、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

7、发生安全和设备事故,及时向安全主管部门报告,并参加事故调查、分析。

8、负责安全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记录、资料的管理、分析、汇报。定额员岗位职责

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2、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器具和灭火器材。

3、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岗位技术练兵,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4、负责本队(室)的定额考核工作,协助队(室)长定生产经营任务。

5、负责设备运行消耗统计,按时上报各种资料报表。

6、认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

7、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令,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成本员岗位职责

1、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直接负责。

2、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器具和灭火器材。

3、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岗位练兵和事故预案演练。

4、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令,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

5、负责本队(室)防暑降温品的发放及人员设备保险费的管理工

作。

6、负责本队(室)安全风险抵押金的收取管理。

5.生产技术部部长岗位职责 篇五

一、主持生产技术部的全面工作,负责日常管理及监督检查。

二、负责组织制定本部门各岗位生产工作职责和各项管理制度。

三、负责编制月、季、采掘生产计划,并监督实施计划的执行。

四、负责及时上报各类技术资料、报表。

五、深入现场,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掌握采掘工程的进度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六、及时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图纸,组织对技术资料的会审、组织技术交底会和定期的生产技术例会。

七、负责组织或参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验收、考核工作。

八、积极参与开发方案的论证和评价,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科研攻关。

九、建立技术档案,做好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十、按规定组织本部门职工进行业务技术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6.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 篇六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产调度,岗位责任,工作能力

生产调度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包括:在生产厂长和生产调度部经理的领导下, 组织调度全厂的安全生产, 在当班期间是全厂安全运行方面的总负责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命令、指示及规章制度;领导全职人员保持最合理、经济的安全运行方式;领导全值人员正确处理事故及参数异常情况;督促全值人员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并加强检查各岗位的劳动纪律;严格执行行业安全作业规程, 操作规程及调度条例, 在调度生产的同时, 掌握安全生产动态, 除及时向领导汇报外, 还要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做好重大事故隐患、防汛、防雷、防冻、防火等季节性安全防护措施;发生重大事故后, 是生产现场的第一指挥者, 除应立即汇报领导, 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组织抢险救护, 尽快恢复生产;搞好反事故演习和事故救援预案的演练工作。

一、确立高度责任感

管理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决定一个人工作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 那就是工作态度、业务知识和沟通技巧。其中, 工作态度决定着工作高度, 因为只有敬业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 工作态度是做好任何工作的首要条件。生产调度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 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待领导一定要不卑不亢、对待同志尽可能热心帮助, 对待问题必须认真分析, 对待困难坚决迎难而上;在业绩面前努力戒骄戒躁, 在失误明确认真总结反思;争取做到说话铿锵有力, 做事雷厉风行, 考核有理有据, 奖罚公平公正。事实上无论从事哪种工作, 都应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无论在什么岗位必须尽职尽责地工作, 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要求, 否则就难以实现工作进程中的安全保障。大量事实表明, 生产调度员的责任非常重要, 这个岗位必须由那些具有强烈工作责任感和高度职业自豪感的高素质员工来担任。在思想意识中鄙视自己工作岗位的人, 一定是对工作敷衍了事的人, 是不会把安全调度工作做好的, 更不可能谈及取得任何工作业绩。事实上, 任何端正的工作态度都与勤奋和上进密切联系, 二者往往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从某种程度上讲, 勤奋就是完美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把工作做好, 靠的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强烈责任心, 而绝非别人强加的压力, 绝不是仅仅靠利益驱动就可以实现的。那种靠投机取巧、迎合领导心理去做事的工作方式, 更不是捷径。生产调度员执行安排时要雷厉风行, 能当班做完的不推到下一班, 能3分钟做完的, 不5分钟做完。爱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责任, 他们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 而不解决问题。

二、强化业务能力培养

作为生产调度员, 首先要做到内行管理。管理工作, 重在管人, 管人重在管心、管思想。安排一项工作, 应先把工作的标准给大家讲清楚, 然后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检查落实工作的每一步进展情况, 而且对于容易发生的一些关键问题必须事先预料到, 有科学预见的本领。生产调度员事前应该考虑到在不同情况下哪些是平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从而拿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尽可能地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确保生产能够顺畅地按事先确定的计划和程序进行。在安全生产调度方面, 事前的有效预防远远胜于事后的强力控制,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因为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才能实现“内行管理, 技术说话”的理想, 这就要求生产调度员首先必须懂行。一方面强调必须熟练掌握生产流程和产品加工工艺要求, 另一方面要把生产调度标准化管理烂熟于心, 并且能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只有有了这两件法宝, 才能在生产管理中把调度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加强沟通, 做好协调工作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职业素质、专业知识、经验阅历等的综合体现。沟通是一种技巧, 它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 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理解、认知和协同。拥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 一定能在完成生产调度工作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产调度员在接受、发布调度指令的过程中, 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高度精确的沟通。其沟通行为以听、问、说三种方式完成, 其中认真聆听是沟通的关键。在调度工作过程中做到认真的聆听是极其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思维特点, 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 有效确定和对方进行沟通的最佳方法。在聆听的过程中, 要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对对方的耐心、理解及尊重, 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并且渐渐融入到融洽的工作氛围中。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运用自然的声调恰当地表达, 多数情况下, 尽可能使用柔和一点的声调, 表达出自己的坦率和友善。

四、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 随时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善于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审时度势地做出机智果断的应变。一个具有应变能力的人, 不因循守旧, 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 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应变能力是调度员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名优秀的生产调度员, 应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 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就表现在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随机、突发事件。自身应变能力高的调度员, 在工作中遇事沉着、冷静, 处理事情果断、准确, 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发现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且按照预定调度方法、方式难以实现时, 能够急中生智、临场想出新的方案, 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应变能力可通过加强实践来逐步提高。在工作中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 本身就是增强应变能力的过程。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要注意多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 注意改变那些不好的习惯, 这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五、时刻保持良好心态

干任何工作都需要认真, 做好调度工作尤其重在务实。认真常常是在积极工作的过程中体现的, 而务实却直接反映出积极工作的效果。调度管理人员必须做一个说到做到、说一不二的实干家, 又要做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先锋模范。工作积极性源于思考, 动于创新, 勤于总结。总结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的过程。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的处理, 首先应分清主次, 进一步明确方向, 在对待复杂问题的处理过程中, 时刻保持积极态度, 认清问题的核心所在;在主要的问题中, 一定要找到问题发生的规律, 尽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简单的问题重复化。工作过程中要以极大的信心, 增强凝聚力, 因为只有团结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作为调度员, 首先必须顾全大局, 一定要设法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把增强团队的向心力作为己任。平时要积极与大家交流思想, 遇到问题要积极沟通, 充分了解情况, 增进理解和支持。多换位思考, 以诚相待, 同舟共济, 团结奋进, 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拼搏奋进的高效的团队。

7.绿色果品生产的综合技术 篇七

【关键词】绿色果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果品生产对土壤、水质、空气以及施肥、修剪、套袋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要求极为严格。

1 环境条件

1.1 土壤

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土壤达到土质无盐碱、未受到污染,符合生产环境质量标准的土壤。

1.2 灌水

灌水要求无污染、不含盐分的优质水。按需水的要求主要分为催芽水、花前水、保果水、促果水、封冻水。

1.3 空气

生产绿色果品的大气环境质量应该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等含量,不能超过限制标准。

2 施肥技术

2.1 施肥原则

应按照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施肥。

2.2 施肥技术

施肥是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绿色果品生产需肥量大,施用以有机肥为主。主要是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绿肥以及未受污染的饼肥,于秋季果实采收后作为基肥沟施或穴施。对允许限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如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可作为追肥在果树发芽前、果实膨大期和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各施用,最后一次追肥应距采果30d。配合施用生物菌肥和微肥,主要包括一些磷细菌肥、固氮菌肥以及锌肥、硼肥等,用于补充果树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多种微量元素,防止果树缺素疾病的发生。

3 合理修剪

修剪的时间、程度和方法,综合运用修剪技术,由人工修剪改为机械化修剪,减少分枝级次,平衡调整树冠结构,由原来单纯冬剪转变为四季修剪,改善内膛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更新结果枝组。

4 疏花疏果

4.1 花前复剪

在春季花芽萌动至开花前进行,在能辨别花芽前提下越早越好。

4.2 疏花

在花蕾分離期至盛花期,最好是花蕾分离前期。用于坐果率较高,花期气候条件较稳定的果片应用。

4.3 疏果

在子房膨大期(落花后7~14d)进行第一次蔬果又叫间果,在生理落果以后(落花后30d左右)进行第二次疏果又叫定果。如疏果太晚,不但消耗养分,而且影响幼果发育。间果就是将疏花时多留在花序上的幼果输掉,定果时应首先疏除过密、病虫、机械损伤和畸形瘦小的果,再根据留果量疏除多余的果。

5 套袋技术

套袋时间以定果后越早越好,具体应依不同树种、品种特性而定。选择优质双层袋对增进果实外观品质的效果好。套袋前应及时喷施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害,如3%阿维菌素、10%吡虫啉、3%多抗霉素、喷克、大生等。套袋时将袋撑开呈膨鼓状套在果实上,使幼果处在袋的中间,扎紧袋口,防止雨水和病虫害进入袋内。摘袋时间一般在采收7~10d,及时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注意保留叶柄。除袋后,隔4~6d待果实阳面充分着色后转果,条件好的果园,在地面平铺和背阴面斜立银色反光膜,使树体上下内外通风透光,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品质。

6 病虫害防治

6.1 物理防治

采用综合防控措施,冬剪时剪去病僵果、干枯枝、病果台、病枝梢等,及时将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病果清理干净,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病虫源,在生长季节,根据果园的情况采用诱虫灯、挂糖醋罐、放置性引诱剂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诱杀害虫。

6.2 农药防治

采用安全有效、低毒无污染的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的有机合成农药防治病虫害。杀虫剂有阿维菌素、苦参碱、吡虫啉、灭幼脲3号、尼索朗、哒螨灵、蚜灭多、苏云金杆菌、烟碱。杀菌剂有菌毒清、农抗120、大生、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福星、石硫合剂、843康复剂等。注意降雨后需喷一次杀菌剂,多种农药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通过对环境严格监控,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科学施肥,依法使用农药,生物综合防治,最终将绿色果品的生产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生产出高档优质果品。

作者简介:

8.生产技术部长安全生产职责 篇八

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生产技术部部长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坚持生产与安全的“五同时'。

根据公司安全目标,组织制定本部门的安全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确保公司安全目标的实现。

二、配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协调统一组织制订、修订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检查和指导本部各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设备台帐、安全检查记录、班组活动记录等资料档案,并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生产环节上的关键问题。

四、组织实施公司下达的安全标准化和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按时组织编制本部门的“两化'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根据公司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本部门安全生产大检查,对不安全因素和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彻底消除。

六、加强安全措施落实的监督和指导,对于因技术监督不善和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设备损坏、腐蚀、电气绝缘老化、静电与雷击事故、仪器仪表保护失灵等而直接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应负直接领导责任。

七、坚持贯彻执行安全作业票制度,并严格把好关。

按照安全事故调查的规定程序,参加或主持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八、组织或参加制定重要检修(施工、操作、技术改造)项目的安全措施,审查本部门拟定的有关生产安全技术措施、规程、标准及设备改造、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九、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指挥和调度生产,发现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的行为,应及时制止,严禁违章指挥。

9.奶牛生产的14项新兴技术 篇九

【关键词】奶牛;奶牛生产;新兴技术

近年来,我县奶牛生产与全国一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奶牛生产过程中,高新技术也不断研发并推广应用。笔者经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得出了在当前奶牛生产中,应用广泛并效果明显的14项新兴技术。具体内容如下:

1 性控繁殖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应用先进的性别控制技术手段,将采集的公牛精液中的X精子和Y精子分离开来,分别制成细管精液,冷冻保存起来备用。在奶牛生产中,为了繁殖出更多的母犊牛,则采用其X精子进行输精配种;在肉牛生产中,为了繁殖出更多的公犊牛,则采用其Y精子进行输精配种,以达到定性繁殖目的。

2 胚胎移植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选择优质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开展人工授精,实施重复配种,再采用取卵器及冲卵液在输卵管内把多个受精卵冲洗出来,采用与人工授精相似的方法把胚胎分别移植到另外多头发情奶牛子宫内,怀胎繁殖后代;也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多个胚块,分别移植到多头发情奶牛子宫内,怀胎繁殖后代。这样,可以达到优牛多繁,劣牛优繁之效果。

3 早期补料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早期给犊牛补充饲草饲料,即在犊牛7日龄后,开始训练吃混合精料,1月龄时每天吃0.3㎏、2月龄0.8㎏、3月龄1.3㎏;在犊牛15日龄后,开始训练吃优质的干草或青草,数量不限,自由采食;在犊牛30日龄后,开始训练吃多汁饲料,要限量;在犊牛60日龄后,开始训练吃青贮饲料,适当限量。这种做法有利于满足营养需要,可刺激反刍和促进生长发育机能。

4 早期断奶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常规断奶方法,实施早期断奶。实行快速断奶,在2月龄时断奶,每天喂奶2~3次,哺乳期喂奶量为300㎏左右。这样,有利于节省喂养犊牛用奶量,增加商品奶量,降低犊牛饲养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节减劳动用工。

5 犊牛去角技术

此项技术即在奶用犊牛出生后15~20日龄、牛角刚刚往外生长发育时,用200w左右带扁形焊头的电烙铁,电烙犊牛的基角部位,烙至其皮肤稍微焦黄则可;也可用-196℃液氨浸泡后的扁形铁烙,冷烙犊牛的基角部位;还可用氢氧化钠药膏等药物敷在犊牛的基角部位。这样可使奶牛终身无角,有利于避免互相打斗和顶撞伤人。

6 成牛修蹄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给奶牛整修蹄甲。奶牛的蹄甲,一般1个月生长0.3㎝左右,奶牛每3个月应削蹄1次,即在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各削蹄1次。此外,要经常观察奶牛蹄部,发现异常时及时削修,这样有利于奶牛的健康生长发育,从而保障正常生产。

7 联合收切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采用联合收切机械,在田间开展联合生产作业,将田间站立的饲草秸秆直接收割后切成段草,运回后装入青贮窖等贮存或直接饲喂奶牛,以达到提高效率,保质保量之效果。

8 机动取草技术

此项技术是指采用机动取草机械,在青贮饲料窖池等饲草贮仓内立面逐渐切割取草,而后输送到拉草车上或直接输送到牵引式TMR机中,进行日粮调制或直接饲喂奶牛。这样,可以达到取草整洁,提高工效,均衡取用之效果。

9 配合饲料技术

此项技术是根据奶牛营养需要,将不同类型的饲料原料按照一定比例,粉碎并搅拌均匀。奶牛配合饲料的配制,要掌握“牛、标、料、分、设、试、调、用”8个字,即根据奶牛,查出饲养标准,采用多种原料,查出营养成分,进行配方设计,配合饲料试用,修改完善调整,进行生产实践。配合饮料既可以做到饲料品种多样、体积适当、营养全面,又可以做到科学饲养奶牛。

10 全混合日糧调制技术

全混合日粮调制,就是根据奶牛草料需要,采用全价日粮混合机械(即TMR机)将青贮饲料、苜蓿干草等各种粗饲料和配合精饲料先后投入TMR机中,经过揉搓粉碎和搅拌使之混合均匀。奶牛全混合日粮的调制方法,与奶牛配合饲料的配制方法基本相同,也要掌握“牛、标、料、份、设、试、调、用”8个字,也以“调”和“用”最为重要,所不同的是配合饲料中只含精饲料,而全混合日粮中不仅包含精饲料和粗饲料。奶牛饲喂全价日粮,既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提高奶牛产奶量,又可以减少饲草饲料浪费;既可以减少奶牛消化系统疾病,充分发挥奶牛生产性能,又可以获取更好的奶牛饲养效益。

11 自动饮水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采用自动饮水设备,让奶牛自动饮水,即在牛舍内每头牛的饲槽旁安装一个奶牛自动饮水器,也可在奶牛运动场内固定安装多个奶牛自动饮水器,但相距要适当远些,让奶牛随时自动饮水。饮水嘴距地面高度,要视奶牛的大小而定。一般成牛奶牛饮水嘴距地面80㎝左右。饮水器要保持经常有水。奶牛自动饮水,既可以节约用水,调控水质水温,又可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减少疫病传播,使之健康生长生产;既可以减少水槽占圈,扩大牛舍实用面积,又可以减少劳动用工,降低饲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机动喂料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采用机动喂料设备,喂给奶牛饲草饲料,即在牛饲槽前上方安装一套奶牛机动喂料机,也可在奶牛运动场上安装一套奶牛机动喂料机,直线安装,航车往返,并且要在设备的一边建造上料房和控制室,电动控制,配合作业。奶牛机动喂料机,既能用于饲喂精饲料,又能用于饲喂粗饲料等。奶牛机动喂料,既可以节省饲料,控制个体喂量,又可以减少饲料占圈,避免饲料污染,减少疫病发生;既可以减少劳动用工,减少劳动工具,又可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饲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 舔食盐砖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让奶牛自由舔食用食盐等矿物质制成的盐砖。一般每块盐砖重量为5㎏左右,有方形的,有圆形的。可将盐砖放置在牛舍或运动场的饲槽内,也可将其挂置在牛舍或运动场的栏杆上,任牛自由舔食。奶牛舔食盐砖,可以解决奶牛由于舍饲饲草饲料品种有限造成的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可以促进后备奶牛生长发育,促进成年奶牛生产繁育。

14 补喂饲草技术

此项技术就是在奶牛每日饲喂3顿之余再补喂给充足的饲草。一般是补喂优质的青干草或青贮饲料,不可补给太多的多汁饲料或青草。可将补喂的饲草放置在奶牛运动场的补饲槽内,任牛自由采食。奶牛补喂饲草,可以解决奶牛由于舍饲饲喂时间有限而造成有些奶牛采食饲草量不足等问题;可以满足奶牛营养物质需要,发挥最大生产潜力。

上述14项新兴技术在我县广为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奶牛生产的技术水平,望广大奶牛场户借鉴应用,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作者简介:

10.生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 篇十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风险,安全生产技术

近几年,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电力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电力企业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生产电能, 而电在生产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危险, 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是各个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技术。现代电力生产企业一般自动化水平比较高, 而自动化对电有比较高的要求, 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产生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必须做好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1 电力安全生产概括

目前, 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对电能的耗费比较大, 加剧了电紧张的现状, 同时也是事故高发期, 电力安全生产面临较大的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 电力安全事件的发生有90%以上是因为当事人没有预料到危险点造成的伤害, 也没有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比如2007年湖南衡阳一电厂员工在检修管理所110 kv登杆检查时。没有把安全绳系在横旦上, 工作人员沿瓷瓶双脚踩在导线上, 发生事故全身燃烧, 从线杆上坠落死亡。像这样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级

电力企业是专门生产电能的企业, 而电是一种高危险性能源, 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应该规范操作, 提高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预控。为自己也为他人的生命负责。电力系统安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下面做具体分析。

(1) 安全生产技术意识不高。近几年, 我国电力企业也进入到市场经济浪潮中接受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下很多企业处理不好安全、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 往往为了片面追求高业绩而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电力生产过程中, 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不高, 存在较大的侥幸心理, 没有认识到操作程序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在操作过程中不按程序常规操作, 而且监督管理人员没有起到很到的监管责任, 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不规范。我国很多电力企业虽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距离, 企业往往是安全生产理念很高,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不按照规定程序走, 没有建立一套正规化、标准化、科学性的安全管理制度, 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培训、教育体系。另外, 很多电力企业各级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管理。

(3) 安全工具管理不规范。电力企业生产电能所使用的安全工具是其安全生产的保障, 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安全工具性能不达标, 特别是一些小的电力企业, 为了节省成本使用质量不合格的生产工具。还有一些企业对安全工具的检修工作不够重视, 预先检修意识不高, 一般都是等到工具出现故障不能继续使用了才开始维修, 这时工具已经严重损坏, 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

(1) 辨别风险。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基本的技术就是辨别风险, 首先建立风险评估准则, 有效的进行风险源的识别, 利用动态、系统、规范的方法识别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更具相关内容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以便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 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作业风险识别, 提升安全管理标准, 着重防控人身触电、机械损伤、高空坠落、以及物体打击等安全点。同时积极开展输电、配电、变电以及调度等作业项目的危险因素边式, 建立静态风险数据局、典型作业辨别库以及标准化监督检查表等, 提高风险控制技术。

(2) 风险源评估。电力生产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工作中所涉及的工种比较多, 因此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比较多, 比如高温高压设备、势能设备、各种各样的电力设备等, 这些设备存在很多风险因子。这些设备主要的风险分类为:机械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物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以及能源危害等。这些风险在特定的环境下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按照事故事件的分类, 可以分为电力企业的5类风险:电网风险、人身风险、设备风险、社会影响风险、健康风险以及环境风险。

4 加强电力企业生产风险管理的措施

(1) 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一切生产都是为人类服务的, 电力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理念, 时刻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 做到提前预防, 积极管制。目前, 我国大多电力事故的发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这主要是没有做好预防工作, 没有积极落实安全措施。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

(2) 完善安全检查方式。春秋两季是电力事故高发期, 所以在这两个季节要特别注意安全检查工作。对电力设备等进行大规模的检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季节性风险检查也不是固定的, 这主要看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等,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要建立事先预控机制和预防检查机制相结合, 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 建立完善的检查体系, 提高安全检查等级, 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风险。

(3)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安全生产意识, 积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划分各级直属领导责任制, 依据“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 这样就会极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健全本部门安全管理组织, 使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化, 实现一岗一责, 健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真正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 电力企业安全风险无时无刻的存在, 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 必须加强防范, 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以“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实施电力的生产, 提高电力企业安全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1]张颖浩.加强电力安全生产技术措施[J].黑龙江科学, 2014, 5 (4) :132-133.

[2]赵迎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36) :169-170.

[3]黄绘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22) :185-186.

11.玉米饼干的生产技术 篇十一

一、原料配比 (原料/份)

玉米渣45份、精粉55份、葵花油10份、白糖30份、饴糖3份、山珍果仁3~5份、小苏打0.5份、小苏打0.3份和辅料适量。

二、工艺流程

原料解决-加压蒸煮-水洗-水、油、糖等辅料果仁烧烤-调制面团及静置-成型-烘烤-冷却包装。

三、操作要点

1.原料解决。选用蜡质玉米加工的玉米渣, 要求无脐、无杂, 粒度在5毫米以下, 将玉米渣用70~80℃热水浸泡30~40分钟, 使玉米渣含水量在30%~40%时捞出。面粉、糖、小苏打等按通常饼干辅料解决方法进行。

2.加压蒸煮。将浸泡好的玉米渣加水在加压蒸煮锅内蒸煮;条件为表压120~150千帕, 时间1.2~1.5小时, 使玉米渣充分糊化和明胶化。

3.水洗。将蒸好的玉米渣饭用净水洗涤, 并将清洗温度控制在40℃以上, 洗后捞出。

4.山珍果仁及烘烤。选用成熟度高的无虫害、无霉变的松子、山核桃和榛子为山珍果仁原料;将果仁除杂后分别烘烤, 烘烤温度为170~190℃, 烤至香气逸出, 七成熟即可。

5.调制面团及静置。先将熟玉米渣粒和面粉在和面机内混匀, 加入水和除果仁以外的各种原辅料, 面团调制基本上和韧性饼干面团调制相同, 面团调制好后静置16~24分钟。

6.成型。可采取人工压片成型的方法制出各种形状的饼干坯, 其厚度不小于熟化玉米渣的粒度, 在饼干坯表面嵌入山珍果仁。

7.烘烤。将饼干坯送入隧道式烤炉内烘烤, 入炉端温度150℃, 出炉端温度230~250℃, 烘烤时间5~7分钟。

8.冷却与包装。饼干出炉后在烤盘上天然冷却, 待温度降至50℃以下时, 经包装即为成品。

12.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 篇十二

关键词:生产创新;技术机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51-04

生产创新活动,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对生产技术活动进行的创造性开发与改进,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和生产技术装备、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开发和改进…。因为生产出新产品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所在,因此可以说生产创新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非常关键的环节。而技术机会是影响生产创新活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它为生产创新提供动力与源泉,也为加速实现生产创新提供契机。这样,就很有必要研究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

一、生产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基本规定

按照陈昌曙教授的观点,技术是实体性因素(工具、机器、设备等)、协调性因素(工艺、流程等)和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组成的体系。这样,生产创新,即生产技术的创新,可以分为实体性生产因素的创新、协调性生产因素的创新和智能性生产因素的创新。下面将结合这三类生产技术的创新来探讨技术机会的本质、来源及其利用问题,以便抓住技术机会实现生产创新。

(一)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中的技术机会

实体性生产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实体性生产因素的创新就是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的更新、改装和改造。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是企业的物质资源,也是企业生产的基础,因此要正确处理生产与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关系,使二者紧密结合。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中的技术机会是指生产创新主体感知并确认了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在更新、改装和改造方面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主要包括下面两方面的创新,技术机会即存在于其中。生产工具、机器、设备有各自的使用性能,它们都要在一定的作业环境中完成各自的功能效用,而其功效是否能够如人所愿,是由功能范围、工作精度、可靠性与寿命、宜人性等因素决定,这些方面的问题与新的要求都有可能成为技术机会;另外,除了实际功能以外,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也应该考虑人们在使用时精神上的愉悦感,因此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简洁、和谐等美学要求都为实体性因素创新提供机会。第二,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的主体,与生产创新主体一致,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掌握一定专业、工种的科技知识、技能与经验的技术劳动者,是借助于一定技术手段的中介,把技术创新R&D主体的活动成果有效地转变成为合格产品的创新活动人员。第三,技术机会的本质是一个过程,是创新主体认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过程,也是创新主体能动地建构技术创新可能性的过程。因此生产创新主体对技术装备创新可能性的认识与建构,是利用这种技术机会的关键。这种认识与建构过程存在于技术工人对技术装备的局限性和问题的发现过程中,存在于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保养过程中,存在于创新R&D主体与生产创新主体的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于创新决策主体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的理解上。从对事物的模糊认识到逐渐清晰,从片面认识到整体把握,进而实现技术创新。

(二)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中的技术机会

协调性生产因素,主要是指生产工艺、流程等因素。国内某些产业,如汽车、电子等,虽然技术引进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与国外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原因就在于它们只重视硬件引进、技术装备的改造,忽视了工艺、流程等软件的引进,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企业陷入了“技术追赶”的陷阱,因此,很有必要推动协调性生产因素的创新。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具体表现为企业研究和采用新的或者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以及能源消耗或改进现有产品生产的创新活动,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是企业生产创新的突破口。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中的技术机会是指创新主体对工艺、流程创新的可能性的认识与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研究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的过程对于挖掘其中的技术机会进而实现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企业不会同时对其全部主要工艺、流程进行创新,需要通过分析诊断现有企业流程以选择最需要创新的流程,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哪些流程遇到最大的麻烦、哪些流程对顾客影响最大,哪些流程当前最容易进行成功的创新,这些恰恰是创新的技术机会所在;第二,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是企业生产劳动的主体。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水平,决定着生产技术的水平并最终决定产品的全面质量水平;第三,一个企业的工艺、流程创新模式与其竞争战略、产品创新、生产能力和组织特征紧密相关。因此,创新主体在认识与建构了这种技术机会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与企业战略、能力和组织特征等方面的匹配。

(三)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中的技术机会

在企业生产创新阶段,生产者实际上是按照他对R&D样品的主观映象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而这种主观映象和操作规程是根源于生产者过去经验积累上的创新能力。智能性生产因素,即生产者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动作因素,如操作技能、技巧、诀窍;二是智力因素,包括知识、经验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想象力、直觉、灵感、推理能力、预测能力等);三是情感因素,如信仰、信念、价值观等。如果说实体性生产因素的创新是客体意义上的创新,那么智能性生产因素的创新就是主体意义上的创新。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着技术机会,是创新主体的警觉、知识、信念、认知图式、价值取向以及创造性思维等隐性知识的形成与创新的过程。交流是实现隐性知识创新的主要方式,而交流要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创造出不同知识,不同的知识创造速度、效果和效率。这种交流环境被称为是“场(Ba)”,“场”中蕴涵着大量的技术机会。第一,“伊丹场”,是由日本伊丹敬之教授提出的新的组织管理理论,即“场管理”。这种管理从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出发,关注怎样提高人们的心理能量问题,即通过场的作用来促进人们的思维和灵感,为隐性知识的个体交流创造机会。第二,“停留场”,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si[1icon Valey)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的关键是交流、联系和创造。组织内部的“停留场”是给组织成员创造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促使组织内部的各类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语言、文字、表情等)进行交流与共享的场所,这为个体与组织的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提供了大量技术机会。第三,“4Ba”,是日本野中郁次郎研

究和解释知识创造过程时提出的开创性理论。野中将“场”(Ba)定义为:“知识创造、共有、活用所共有的环境”。Ba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在客观意义上为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提供可能性,是各种要素耦合成的对知识创新有利的形势。这需要其中的创新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这种技术机会,充分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带来的技术机会,进而实现智能性生产因素的创新。

二、生产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来源

(一)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来源

在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除了关心自己所使用的产品外,也开始关注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尤其在人机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和人性化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时,实体性生产因素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首要来源。当代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科学发现日益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一体化进一步向“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生产工具网络化、智能化,数控机床和数控制造中心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生产工具的信息含量急剧增加,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生产工具。在这种技术进步的挑战下,现有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受到了现有高科技水平的推动,需要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整个系统,使工具系统具有前所未有的快速加工能力,成为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过程中技术机会的首要来源。

第二,生产工具及机器设备自身生命周期规律的挖掘,成为实体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重要来源。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导致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也有自身老化的固定周期。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生命周期理论是根据系统论、控制论和决策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企业的目标和实际经营状况,分析研究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这种生命周期同样包括产生、成长、成熟和衰亡四个阶段,同企业的生长轨迹相似而且密切相关。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陈旧、有形和无形磨损严重以及管理落后,都使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能力走到生长极限。因此在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生长的极限,它们的更新改造已经非常迫切。除了受固有的老化原因影响之外,影响更大的可以说是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市场寿命。当使用这种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失去市场时,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有时突然会从一种常规的生产工艺、流程中有所感悟,进而在这种技术机会的作用下产生一种工艺、流程上的创新和改进,使生产中遇到的故障得到较好的解决,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工艺、流程预创新是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首要来源。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种类中的一种,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关于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预期,即它的发展性。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和新产品的迅速增长,这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企业提供了重组、再造企业的资源链、经营链与市场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无限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的工艺、流程预创新提供的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来产品型号发展必需的关键工艺;二是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而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工艺;三是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必然要发展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柔性制造系统(FMS)等都属于重大的工艺创新。

第二,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工艺实时创新为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提供重要来源。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工艺实时创新,即产品研制阶段的工艺创新。这种创新主要源于产品,成为当前产品设计投入生产的技术瓶颈,主要为正在研制的产品服务。这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匹配问题主要关注在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行业及经济发展水平下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动态发展规律。事实上,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可以不断改善、更新产品、增加产品种类以及改善产品组合;而工艺创新可以改善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进而得到高质量和低开发成本的产品,可以说新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需求是产生工艺创新的必要条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协调互动是影响一个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中的工艺创新更多的是利用现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第三,规模经济需要的工艺后创新也是协调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主要来源。西方经济学界对规模经济问题一直很重视,其中投入一产出分析理论和规模收益变化规律的理论就是对规模经济学的重要贡献。所谓规模经济,就是大规模生产导致长期平均费用的递减,从而创造出比小规模生产时更好的生产效果”…。规模经济需要的工艺后创新,即批量生产阶段的工艺创新,其创新源是规模经济,目的是使试制的产品达到批量生产的质量和效能的要求,其实质是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关键环节。努力提高高科技研究的水平及其工程化的程度,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战略选择。目前的工艺、流程创新大多属于此类。

(三)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来源

从生产技术上看,为实现创新R&D活动中开发设计的先进技术,需要有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更需要有掌握这些技术本领的人。提高直接从事生产创新活动的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关系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第一,与实体性生产因素和协调性生产因素的匹配程度是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直接来源。与实体性生产因素和协调性生产因素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生产技术人员的水平。合格的生产技术人员能够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保证生产效率符合要求,进而保证产品质量;而不合格的操作人员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更别提对创新的机器与流程的使用与适应。这就为生产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找到提高其素质的来源。

第二,“干中学”以及“生产中学”行为是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中技术机会的重要来源。20世纪60年代,阿罗提出了重要的“干中学”思想。阿罗认为,技术进步可看作是人们不断从其环境中学习的结果,一个经济系统的知识量,取决于过去的经验,而生产技术的提高,则主要是因生产而积累经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丹诺斯·索斯菲萨尔(Dhanoos Sutthiphisal)提出了“生产中学”,这是比干中学更狭义的概念。丹诺斯认为,在靴鞋和纺织品工业发展时期,生产中学就意味着从鞋和纺织品的生

产中学习生产技术,生产从而使参与生产成为学习、扩散新技术的渠道;在电气工业时期,生产者从电气设备、供应品和生产中学习。结合“于中学”和“生产中学”理论,就有了新生产活动中的学习到熟悉生产过程和改善生产过程本身的学习,这些为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的技术机会提供了内在动力。

第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训为智能性生产因素创新的技术机会提供外在动力。除了生产创新主体自发的学习以外。企业还很有必要将技术劳动者的创造力开发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为其在生产创新中创造一个适宜的创新环境,使技术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样就更有利于生产创新主体自觉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说,没有大批掌握高超技能的产业技术工人,就不能形成企业生产创新的真正优势。技术工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水平,决定着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能动作用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的大小。

三、生产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利用

(一)促进生产机会与技术机会的契合

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与资源基础论和生产机会密切相关。要想分析生产创新活动中技术机会的利用问题,很有必要对资源基础论和生产机会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基础论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资源基础论思想最早源于彭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她把企业看作一个复杂的、结构化的能力与资源的联合体,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还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她在书中提出了生产机会的概念,认为一个组织的生产可能性随着有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而提高,但组织本身的持续的成长则依赖于其生产机会。而并不是必然地随资源的积累而扩张。即使在成长中的企业积累了一个它所能追求的生产可能性的扩张背景,但也要满足可察觉性、有动机性和有能力三个条件,只有这样,此生产机会才产生扩张,并因此促进企业成长。

生产机会的概念与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的概念都指出了机会在创新活动中和在产业动力学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叠和相似,尤其是在知识和资源基础论方面。但是二者还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研究领域不同。生产机会是把一套资源(投入)转变成另一套资源的生产可能性。主要运用在生产理论中,与生产函数、生产集合、库存理论等密切相关;而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是指配置一定资源实现生产创新的可能性,主要属于技术创新领域,与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密切相关;(2)生产机会的基本内容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利益,可以为资源的配置和协调服务的可能性,是企业家和管理者分配资源时能够发现,并且愿意,同时也有能力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而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除了与资源密切相关以外,还与技术生命周期、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等概念相关。尽管二者存在着差别,但是资源基础论以及生产机会的思想对分析生产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机会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

(二)增强企业资源的流动性

上一篇:学年度期末工作总结大会讲话稿下一篇:防溺水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