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县(9篇)
1.文化强县 篇一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产业强县
永年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把建设文化强县,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中央领导先后到广府视察指导。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坚持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永年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按照“传承历史文脉,打造特色品牌,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东有“古城水城太极城”,西有“明山洺水大渡槽”的文化旅游格局,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规划先行、项目载体、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全民参与”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永年由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强县跨越。
为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永年县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结合永年实际,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并抓好落实。一是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出台了《永年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及《永年县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等,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立政府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及其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金融部门对新型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四是文化产业用地纳入城市发展是总体规划,按规定减免相关费用。这些扶持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投身文化产业的热情,2011年,永年县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27.52%,比全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14.72%。
二、坚持项目拉动,扩大文化产业投资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永年十分重视发挥大项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05年以来,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先后谋划和实施了太极文化园、永年太极拳产业园、广府太极影视制作基地、文化遗址园、湿地森林公园、汇龙湾休闲文化生态观光园、大型情景演出《老城》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推进项目建设,永年通过加大对广府生态文化园等重大文化项目策划包装,加大对太极、吹歌、西调等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推介,积极跑部进京,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并通过组织参加文化创意论坛、文化招商项目商会、文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召开“银企文”对接活动,为项目争取信贷支持等,加快了永年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到目前,广府古城开发中已先后投入资金十亿多元,实施了古建遗存修复、洼淀湿地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外围环境打造等一系列工程,全面壮大了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投资30亿元,建设占地1500亩的中慈〃太极九九城项目近日启动;目前,与民营企业河北永年国际朱山文化传播中心合作的朱山石刻研究开发保护项目已拉开建设序幕。
三、坚持品牌带动,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永年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永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许多都有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唯一性。近年来,永年在立足市场的前提下,通过保护、恢复、包装、开发和营销,培育文化品牌。一是深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打造强势“太极”品牌。自1991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七届广府太极拳年会、武式太极拳高峰论坛、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邯郸(永年)太极峰会,加强与“壹基金”合作,联合举办“公益邯郸、广府行动”,去年4月份,在广府举办了一代宗师杨露禅祭奠仪式,国际巨星李连杰出席仪式,更加展示了太极故乡的无穷魅力。加强对广府的历史沿革、人文历史、民间艺术、古建遗存等多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并编辑出版《广府神话故事》、《太极传奇》等系列丛书,使广府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绽异彩。25集电视连续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央视一套、八套的热播,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合作,联合拍摄《太极》电影,香港著名导演曹荣执导的《侠骨豪情》电影,全部外景在广府录制,“太极”已成为河北乃至全国最闪亮的文化品牌。二是举办吹歌艺术节,叫响“吹歌”品牌。去年9月份,为传承吹歌传统文化、扩大永年对外影响,与省、市文化部门联合在广府古城成功举办了 “国字头”艺术盛会---首届“中国吹歌节”,吸引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汇聚永年,国内32支代表队600多艺人参加了展演、比赛,永年参赛的三个代表队以绝对的优势全部荣获最佳演奏奖,进一步巩固了永年吹歌在全国的地位,叫响了永年吹歌的文化品牌。在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介下,永年的文化魅力完美地呈现于众,永年的形象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是创建朱山石刻文化创意园,打造“朱山石刻”品牌。朱山石刻具有2300多年历史,堪称“中华摩崖石刻鼻祖”,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地位。景区内分布着昭惠王祠、魁星阁、万佛楼、灵霄宝殿(玉皇殿)等20余处古代建筑。殿、堂、楼、阁、庙、祠、亭、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小桥、池塘、山洞点缀其间,给人一种聪山蕴秀,小巧玲珑之感。景区内昭惠王祠、朱山石刻、石北口仰韶文化遗址属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品位高、影响大,极具开发价值。我县依托朱山石刻,投资3亿元开发包括朱山、娄山、紫山等群山呼应的西部风景区。
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打造,为永年县文化产业发展,拉动产业链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大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近年来的大规模保护、开发与整治,广府古城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洼淀湿地、古建遗存得到充分保护,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古城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广府古城保护开发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广府开发做出了重要批示,广府旅游开发项目被列为河北省“二号”旅游项目和邯郸市旅游业“一号”工程。与此同时,我县按照“东西互动、内引外联”的开发战略,结合西部山区的古赵文化、仰韶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引进和建设娱乐、购物、宾馆、餐饮等配套项目,努力构筑东有“古城水城太极城”,西有“明山洺水大渡槽”的文化旅游格局,融入全省旅游圈,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长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广府景区接待游客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仅2012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达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朱山石刻景区每年的正月和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庙会时接待游客的高峰期,千百年来,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当地餐饮、交通和娱乐活动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活动的有1000余人,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朱山石刻景区每年带动消费收入超亿元。
四、坚持链条延伸,做强文化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永年县立足响亮的太极文化品牌和“古城水城太极”优势的文化资源,积极吸引大批游客和战略投资者到广府观光旅游和投资,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引导和带动授拳、太极拳书籍和光盘、太极服装和剑扇等器械制作等以及周边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工艺品加工、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一是搭建平台,支持拳师开办太极培训班。永年县太极拳师众多,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有100余名拳师常年在广府授拳、开办培训班,10余位名师常年在美国、德国、新加坡等海外国家授拳办班。近年来,每年到永年习练太极拳的人平均有5000余人,授拳业在永年已经逐步形成了市场。二是出版太极拳书籍和光盘。为了满足国内外太极爱好者学练太极拳的愿望,永年县鼓励、支持太极拳师出版个人的太极拳书籍和太极拳光盘,目前全县共有20余名太极拳师出版了自己的太极拳书籍和光盘,销售业绩显著,每年盈利100万元。三是促进太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全县太极拳团体、组织、学校有近50家,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习练太极拳,促进了太极服装、太极剑、太极刀等太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太极系列产品零售店有10余家,主要经营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杆、太极练功服、太极图书、太极音像制品、太极纪念品等,销售市场广泛,每年总收入达到500万元。四是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永年县政府相继加大投入,对广府太极旅游品牌进行了打造,修扩建了众多太极旅游景点,其中有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傅钟文陵园、赵斌太极园等,吸引着众多参观者和太极拳爱好者,并为此制作了许多纪念品等一系列的观光产品,销售十分可观,每年收入可达到200万元,同时旅游业为当地的其它经济注入了活力,如餐饮业等,每年总收入可达到2000万元,广府春、太极春、弘济桥、金唢呐等酿酒业年收入可达6亿元,太极文化产业链已成为了永年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永年县文化产业及相关服务从业人数已达65274名,文化产业项目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49.4亿元,增长25.7%,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全县经济支柱性产业。
2.文化强县 篇二
1 深入探索文化管理新思路, 让历史传统文化“亮”出来
秦安县地处西北偏远地区, 加上财力薄弱、文化自觉不够, 文化遗迹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大, 传统文化深藏于民间。为使各种文化重放异彩, 秦安县近年来加大了对各类文化的论证、开发、挖掘、整理和宣传力度。今后在全县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到:
一是以“大地湾遗址”为核心, 撩起秦安历史文化的“面纱”, 形成一个县域文化发展网络, 树立“科学发展、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 最终建成一个以“大地湾文化”为核心的高效文化发展体系, 从而带动文化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我县的大地湾遗址于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秋开始发掘,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发掘所获资料看, 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截至1984年, 共揭露面积13 700平方米, 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 灰坑357个, 墓葬79座, 窑38座, 灶台106座, 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 各种骨器、石器、蚌器、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 034件。大地湾文化最早距今7 800年, 最晚距今4 800年, 有3 000年文化的连续, 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 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 不仅规模宏伟, 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 (距今约5 000年前) 的F405大房子, 是一座有三门、带檐廊的大型建筑, 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 室内面积150平方米, 平地起建, 木骨泥墙, 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 还绘有地画, 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 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 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古成纪”秦安县县内除“大地湾遗址”外, 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体系:“兴国寺”、“文庙大成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城镇”列入我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县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 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 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 飞将军李广, 前秦王苻坚, 诗仙李白, 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 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针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 组织全县80多名文化研究的爱好者, 成立了相关文化研究学会, 以还原历史为目标, 积极拜访各地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 认真查阅图书史料, 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先后辑印“秦安文化研究”10余期, 刊发有价值文章100多篇, 向国内外推荐与大地湾文化有关的论文60多篇, 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走进大地湾》, 不仅证实了我县的历史事实, 理清了历史脉络, 消除了历史争议, 而且为秦安县打造“华夏文化发源地”文化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更为可喜的是, 2011年12月31日, 位于秦安县五营乡的大地湾博物馆正式开馆并长期向公众免费开放。大地湾博物馆建设是《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于2006年立项、2007年开工, 博物馆占地面积26 680平方米, 建筑面积3155平方米, 基本陈列《文明序曲———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展》分为“发掘保护、岁月遗痕、陶风彩韵、光华永续”4个单元, 共展出315件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代表性精品文物, 并展出了多个墓葬发掘现场, 运用现代展示手段诠释古老的大地湾文明, 系统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和大地湾文化的丰富内涵, 赢得了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大地湾遗址将成为文化内涵丰富、展示手段多样、环境和谐优美的大型考古遗址公园, 将成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又一重要支点, 必将对实现文化惠民、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平台, 撑起传统文化的“保护伞”。秦安县近年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 强化管理, 注重推介, 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目前, 秦安县已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围绕“秦安小曲”、“秦安草编”、“秦安陶器制作”等独特的品牌资源, 积极招商引资, 先后建成多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为传统文化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铺平了道路。
2 全面开发建设, 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活”起来
为弘扬文化、传播文化, 使文化焕发干事激情、凝聚工作合力, 秦安县将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 使之可观、可品、可感, 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品位和内涵, 同时也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强烈感染和熏陶。
一是建设县内各乡镇的特色文化中心广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开展“农村书屋”、“农村广播网”、“农家乐”、“农村文化宣传墙”、“农村民俗艺术团体”等适合农村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工作, 为全县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凝练“主题文化”, 推进文化资源的升级。近年来加大了县志办、文广局、文联的工作力度, 不断加大投入, 为文化的深入发展解决了理论研究和宣传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明清古街”的恢复和保护工作, 同时规划建设了县城周围的“水景园绿化带”, 加大对文化公园的建设力度, 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古成纪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新时期秦安县精神, 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营造文化氛围, 注重特色文化发展。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于城镇建设, 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滨河路的城市公园、广场、路口等重要节点设置了景观文化石, 在绿地、桥梁护栏雕刻文化浮雕, 广泛融合秦安县文化元素, 使全县的一乡一村、一街一巷、一楼一宇、一园一林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形成了强烈的文化感染力。
3 积极举办“节会”, 让地域文化“传”出去
立足于弘扬秦安县地域文化、增强秦安县吸引力, 全县紧紧围绕“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文化传播上创新方式、拓展渠道、丰富内容, 不断提升秦安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是以“节”扬名。坚持科学规划, 从2006年起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 在秦安县陇城镇女娲庙举行公祭和民祭合一的女娲祭典。秦安女娲祭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使人们不忘先祖、传承文明, 并将其发扬光大。女娲祭典活动寄托了先民对人类始祖的崇拜, 由于女娲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人类始祖的特殊地位, 因而祭祀女娲可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使社会更为和谐安定。同时举办了以“大地湾博物馆开馆”为主题的大型推介活动, 通过文化旅游节会的宣传, 让社会各界对秦安县的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使秦安县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知名度大幅提升, 文化效应不断扩大。
二是以“会”交流。比如全县先后多次举办“桃花会”, 以秦安桃文化、桃产业的发展为契机, 现已形成以农产品为龙头的绿色经济产业链, 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与升级, 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4 以群众为主体, 让民间文化“火”起来
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围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 秦安县全面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积极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一是大力度推进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着眼于解决群众活动无场所、无空间的问题, 全县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场所建设。近几年来, 累计投资1 600多万元, 先后建成县宣传文化中心和10多个乡镇文化服务站, 建成农民书屋460多个、文化活动场所260多处、文化墙800多面, 各类宣传画、图板10 000多块。以此, 使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指导、有内容, 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在广泛开展全民教育和文化“三下乡”活动中, 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式、实化群众性文化活动效果, 建立完善了点对点文化结对帮扶机制, 由专业文艺团队帮扶36个农村文化宣传队, 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组织开展“春节民间花会进城”、“民间艺术大赛”、“舞龙舞狮大赛”、“秧歌赛”、“欢乐乡村大戏台”、“农村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艺联欢、戏曲表演、诗歌朗诵、摄影展等迎庆活动, 不拘一格,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淳化了民风社风, 引导了积极、健康的文化主流。
三是全面激发群众文化活力。大力提倡、认真规范、适当支持群众性文化团体的组建和运作, 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目前, 全县居民群众自发组建的秦腔自乐班、秧歌队、舞狮队、高跷队、背歌队、健身舞团等民间文艺团队已多达200多个。这些由居民群众自发组建起来的文艺“小团体”, 虽然人数不多, 但活动却十分灵活。特别是在农闲时节, 群众主动到广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唱歌、跳舞、扭秧歌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业已蔚然成风。
四是全面拉动文学事业发展, 展现成纪人民新风采。以“大地湾文化”为主题, 由县宣传部开展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明清文化等调研和推介活动;由秦安县电视台编播以《成纪大地》为主题的文化人物宣传主题片;由县文广局编辑出版《大地湾文学》季刊;由大地湾文学月报社编辑发行《大地湾》文学月报, 以专业的文学队伍、一流的传媒资源扩充了文化发展的内涵, 探索新时期县域文化发展新路子。
总之, 秦安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 在今后的发展中全力打造文化强县的新品牌!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文化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已经将“文化发展”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发展中, 已经由过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过渡到现在的“与时俱进、整合发展”新模式。甘肃省秦安县作为省内的一个文化大县, 其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但挖掘不够,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文化市场主体数量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 城乡文化发展不够平衡,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重而道远。
3.文化强县 篇三
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确立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京津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把植树造林,培育绿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把生态作为立县的战略选择,坚持全县抓、全年抓、全面抓,改善了易县生态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实现县域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探求这样一个千年古县的绿色发展道路,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易县县长刘德明。
打造生态强县长
绿色中国:刘县长,您好!义士荆轲、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已经让易县家喻户晓,现在易县又提出“打遣生态强县”的口号,请您具体谈谈易县的生态优势。
刘德明:易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总面积380万亩,其中,宜林山场面积240万亩,具有丰富的山场资源和旅游资源。生态是易县发展的潜在优势。 2003年,县委九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易县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京津后花园”的战略发展重点,突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地位。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全民发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创建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有效载体和最佳结合点,符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能够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符合全国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管理规定,与目前河北省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创建“生态省”的要求一致,时间同步,工作靠前,在全省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树立了好的典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特点,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宣传发动,积极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到我县听取汇报,现场考察,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评估论证。经过严格筛选,2004年10月我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因此,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符合我县实情。
绿色中国:那么,争创生态县对易县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刘德明:争创生态县对我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是现阶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是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工作载体。“生态县”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续和发展,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体现。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示范区建设列为“十项民心工程”内容,要求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
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中国:易县是农业大县,易县要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请您谈谈易县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方向。
刘德明:“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指导思想首先是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坚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
其次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另外,我们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于此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绿色中国:易县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呢?
刘德明:我们有五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根据本地条件及农产品需求分析,在保证口粮的情况下,以加工专用粮、饲用粮和优质小杂粮生产为主,提高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对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生产科技储备,确保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种植业产值达到5亿元。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二,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无公害生产要一年突破,二年铺开,三年完善。在2007年全县农产品初步控制种植业生产基地的外部污染,基本控制农业自身污染,到2008年力争50%左右的农产品实现包装上市。到2010年所有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几个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新产品。
第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建一批相对稳定的甘薯生产加工基地、谷子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格局。
第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名牌新产品。
第五,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农业信息网站在已建成综合农业网站的前提下,三年建成县直各部门局域网,五年延伸到各专业村户、实体单位。
绿色中国:我们了解到,今年6月底在易县将举行“中国(易县)生态农业发展论坛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启动仪式”的高层研讨会,请您谈谈本次论坛的意义。
刘德明:对于本次论坛,易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在易县举办的“中国(易县)生态农业发展论坛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启动仪式”高层研讨会,将邀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总局、国家林业局和河北省委、省政府,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各位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绿色中国杂志社、中国“绿盟”工程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0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我们就是想借此机会,通过专家、学者以及各界领导的光临为易县的发展把脉指导。
易县所具备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旅游文化、农林果牧矿等资源优势,特别是畜牧、林果、农业种植、养殖等原生态基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特色农产品优势。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易县所具备这些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的统一布局,调整易县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易县生态循环农业整体规划方案,确立易县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建立易县作为京津绿色食品直供基地,发展易县特色县域经济,带动易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确保易县“十一五”发展战略和目标的顺利实施。 绿色中国:那么如何确保易县生态农业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呢?
刘德明:要确保易县生态农业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像以河北大风车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以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基地+协会+农户”的方式,带动易县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易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京津农产品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落差。解决这个落差,靠的就是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建立基于统一、高效的物流资讯平台,建构和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企业,才能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文化强县 篇四
镇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玉雕之乡”,民间艺术和玉雕产业独具魅力。近年来,镇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搞好规划,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镇平玉雕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镇平被确立为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全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文化产业经营的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县GDP的13%,已成为县域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一、镇平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立足县情,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镇平县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镇平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有关部门共同参加,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针对“无中生有”经济现象探秘和玉文化与玉雕产业发展文化活动月、文化创新工程等特色文化现象,深入各层面展开四次大规模的调研走访活动,确立了“以玉雕产业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每年“开展一项文化活动,建成一个文化设施,启动一批产业项目,挖掘一类民间艺术,培育一批文化新人”的“五个一”工作方案,并把举办玉雕节、建设文化会展中心大楼、扩建彭雪枫纪念馆和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列入必办的大事,为文化产业超前运作和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县的若干文化经济政策》、《关于加快实施镇平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工作规划,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抓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玉雕文化产业 一是政府引导。为做大做强做活玉文化产业,镇平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玉雕产业管理局,加强了对全县玉雕产业的开发、引导和管理; 结合文化名镇建设,以石佛寺镇、晁陂镇为中心,新建扩建了玉雕湾翠玉玛瑙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贺庄摆件市场、梁堂石雕市场、玉都街道石雕大师园等23个专业市场,进一步膨胀市场规模;成立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吸纳神圣玉雕有限公司、石佛寺玉器厂等10家大个企业加盟,统一注册“玉神”商标,打造产业集团军。二是培训玉文化专业人才。在强化教育上,我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2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高级工艺师35人,有初级培训学校18所、玉雕职业高中1所、县工艺美术职业中专1所,开设有雕刻、美术设计等与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年培训玉雕创作人才2500余人;在强化辅导上,指定县文化馆为专门的培训基地,定期邀请县内外专家、教授讲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强力推介玉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县成功地举办了14届玉雕节。节会期间,全国乃至世界的玉雕界专家学者云集镇平,研讨玉雕理论、切磋玉雕技术、传播玉文化知识,提升了玉文化研究的层次和品位;玉雕精品展评会、玉雕产品展销会、玉文化研讨会、获奖作品现场拍卖会等活动的开展,炒热了玉文化研讨弘扬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其中,仵海洲、张克钊设计制作的独玉作品《妙算》、仵应文《千手观音》、王艺兵的《金玉满堂》、李杰的《竹尖壶》获得全国“天工奖”金奖;仵海洲、贺保伟的《鸿运当头》等获得全国“百花玉缘杯”奖;王东光的独玉作品《浴》、李海奇的独玉作品《桃园三结义》获得河南省“陆子冈杯”金奖。四是建设玉文化阵地。在石佛寺镇玉雕湾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玉雕之乡标志性建筑——中华玉文化中心和全国首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中华玉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内部构造由玉雕精品展销大厅、学术报告厅和玉文化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融精品展销、玉雕商贸、学术交流、玉文化研究于一体。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华玉文化中心二楼,由玉史长廊、玉作坊、玉石大观、大师榜、精品图、百玉图六大展区组成,馆内收藏丰富式,堪称一部中华玉文化的百科全书。五是规模经营。在营销产业链上,围绕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我县成立玉料购销、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网络270余个,并在玉雕乡镇组建36个分公司和52个子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县的玉雕重镇石佛寺镇就有各类玉雕加工企业2000多家,摊位5000多个,日接待游客5000余人,日成效额近200万元。通过多年努力,我县已完成玉雕传统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玉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玉雕加工重点乡镇11个,玉雕专业村50个,从事玉雕加工的企业(户)近万家,从业人数20余万人,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初步形成了原料采购、工艺设计、产品生产、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品包装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六是加强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成立了镇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平玉雕工艺、镇平民歌《九莲灯》等进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
(三)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镇平县前几年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种种原因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举办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解决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运营。对原有的电影院、剧院、体育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投资5000万元开发兴建了占地70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14层高的文化综合大楼。内设文化用品专营市场、多功能影视厅、剧场、学术报告厅及体育场馆,成为全市县级一流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南阳鸿德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在电影院、剧院旧址上分别建起了锦上花购物中心和商住中心,形成新的商业区,既促进了镇平经济发展,又安置60余名文化系统职工实现再就业。在保持国有土地所有权、文化单位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实施对县文化馆的改造建设,该馆以出让租赁权的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利用闲置阵地设施开办了少儿艺术中心和舞蹈、美术、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年收益达5万余元,发挥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出让“冠名权”,引入社会资金完成了县图书馆的建设工程。县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因缺少资金建建停停,我们主动出击,宣传推介图书馆进行招商引资,引起了贵州神奇集团的关注和重视,经过执着联系,该集团决定以冠名方式捐资扶植镇平的文化事业,将图书馆命名为“神奇图书馆”。三是资源共享,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基地。我县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雪枫纪念馆这个红色资源,进一步打造弘扬这个红色品牌,通过开展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六十周年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等一系列活动,引进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北京二炮部队投资250万元、中铁四局带资200万元,共同开发建设彭雪枫纪念馆,新建的1563平方米的主展楼和面积为18460平方米,集瞻仰、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广场,被二炮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河南省政府列入全省红色旅游线路精品景点,拉长红色教育旅游线路。近年来,二炮共投资250万元对彭雪枫故居进行了修缮,扩建丰富了革命教育基地。四是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在旅游设施建设上,我县依托中原八大名寺之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菩提寺和石佛寺玉雕湾商贸区,提出了建设南阳市近郊黄金旅游线路的发展规划,吸纳社会资金4500万元整修通往各景区道路。通过招商引资,由深圳汇华集团与湖北豪江实业集团共同投资3500万元对原公园进行了重新开发建设,将其改建成一个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公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由龙腾(香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SMT专业生产线一套,在我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开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企业直接派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训导师和班主任,并与所有学员签订就业合同,解决我县大量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超过⒈6亿元。
(四)构建文化活动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镇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展活动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不断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在活动中发现优秀传统节目和优秀民间艺人。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县内自创节目为主,邀请国家级、省级演艺界明星、名角加盟”的指导思想举办玉雕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动员和部署县直各单位、乡镇围绕全县工作亮点,创作编排文艺节目,精心打磨,层层筛选,逐年提升原创能力及排演水平。组织民间演出团体在县城街道、广场,举办大型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城乡联动,奏响大合唱。近几年,镇平曾 组织全县乡镇办的50辆彩车、1200名演员,在南阳市进行了民间艺术表演,阵容之庞大,节目之精彩为历届活动之最,受到南阳市政府的特别表彰。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文体活动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文化、体育类70余个单项赛事活动,数十万群众踊跃参与,尽情展示玉乡人民的精神风貌,不但挖掘整理了“盘鼓”、“九莲灯”、“古饰”等一大批珍贵民间艺术绝活,现已有100余人继承这些民间艺术绝活。二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果喜人。按照“节节有文艺演出,月月有文化活动”的要求,在县委宣传部的统一协调组织下,每年的春、灯节都要举办联欢晚会、民间艺术大踩街、元宵花灯会展、灯谜会猜、烟火晚会等。近年来,我县共举行各类文艺演出230余场次,组织文化下乡170次,活跃了群众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既实现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的目的,也把镇平的文化产业发展推到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近年来,参与捐助“文化下乡”活动的企业达到37个,无偿捐赠物品价值达到30万元,25万群众受益。南阳航天水泥厂举行点火仪式庆典时,该县还邀请“梨园春”栏目及主持人现场表演。此外,为展示该县文化产业发展新成就,该县在市委前橱窗、镇平宾馆橱窗以及县城的电力广场举办了《新世纪、新镇平、新辉煌》大型摄影图片展、《魅力镇平》摄影展、玉文化美术书法展等,依照安排的日程还到各乡镇巡展。为丰富旅游产业内涵,达到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的目的,我县在菩提寺隆重举办了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展出仪式,国家、省市级领导和数万名群众目睹了由唐三藏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稀世珍宝,收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在创新中挖掘文化艺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创造物质财富。近年来,我县有120部文艺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有470多件玉雕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电视散文《将军之恋》荣获全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彭雪枫在淮北》在全市第六届戏剧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和七个单项奖,应邀到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广大官兵喜爱,先后演出80余场次;县曲剧团创作和排演的《夕阳情》、《嫂娘情》、《子母情》、《和氏璧》等十余部优秀剧目,在县内外演出500多场次,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妙算》、《枫桥夜泊》等120多件作品获得玉雕最高奖“天工奖”;华新牌1000道超薄丝毯获吉尼斯认证,填补世界空白。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创新作法受到了市里肯定,市委宣传部专门调研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并在《南阳日报》头版上发表了《依托自身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镇平特色文化产业新探索》专题报道。
二、镇平县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的启示
1、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 来贯穿的,发展不仅是发展生产力,也包括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因此,各级领导必须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认真借鉴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做到观念上认识深刻,行动上措施得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是有形之手,需求决定资源配置。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作用是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来推动,要从“办文化”退位为“管文化”。镇平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说明,只有消除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疏通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障碍,才能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文化产业公益性、福利性的同时,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入文化产业,把经济效益当作从事文化产业发展企业的重要目标,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3、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县域实际,挖掘人文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地域不同,人文资源不同,这就决定一个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要突出自我特色,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亮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优势产业。镇平彭雪枫纪念馆这一红色资源,所以该县通过扩建彭雪枫纪念馆和彭雪枫故居,宣传推介这一红色景点,建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带动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镇平有悠久的玉文化资源,该县通过举办玉雕节、兴建玉文化博物馆、玉雕湾玉器市场、珠宝玉雕大世界,强力推进这一特色支柱产业,最终把玉雕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使之成为富县富民的助推器。
4、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市场的成熟,靠短期投资获取暴利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小,未来文化市场的竞争必定是品牌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战略实施得怎么样,有没有强势品牌以及拥有多少品牌,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能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得品牌者得市场,得品牌者得天下。“中国玉雕之乡”这一金字招牌,不但助推了镇平玉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带动了镇平加工业、旅游业、物流业、餐饮业以及教育、城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就是品牌效应。同样,镇平地毯、金鱼、玉兰其他三个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品牌,玉文化博物馆、彭雪枫纪念馆两个国家级文化教育品牌,不仅对镇平旅游业起着巨大的提升作用,更是镇平文化产业超前一步的“撒手锏”。
三、对镇平进一步打造文化强县的几点建议
1、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的要求,要把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结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高品位、高质量、高档次的文化享受,既要符合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收获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物质基础。
2、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把“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应”当作第一要务。要让各类专家、老艺人和青年人才安心献身文化事业,留住人才即留住了文化之“根”,留住人才即稳定了文化阵地。同时,要超前规划筹建镇平玉雕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国际玉城高档配套设施,引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模式,提高管理队伍水平,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玉文化和玉产业做大做强。
5.文化强县 篇五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充分酝酿后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落实省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的文化强县工作,推动全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开好这次会议,县委、县政府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文化强县战略实施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实施纲要》,刚才**同志还进行了专题说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文化强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文化强县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
首先,建设文化强县是大势之所趋。全球化是经济和文化相互推动、共同作用的过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伴随状态和必要条件。国家与民族间的竞争,最终的竞争还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顺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本土文化。从国家战略来看,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建设事关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政治建设的理论根基和思想保证,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思想文化渗透,极力推行其意识形态新战略、兜售其价值观,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从地方实践来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始终担当导向和推动重任。忽视文化的发展,既使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只会是“经济巨人”与“文化沙漠”结合下的畸形发展。为此,省委提出富民强省战略,强调要着力建设“三个强省”,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沿海广东、浙江等一些率先发展的省份,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也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我们必须把建设文化强县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建设文化强县是发展之所需。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文化就是竞争力,“软实力”就是发展的“硬功夫”。“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既能够创造精神财富,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产生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占GDP的30%以上。美国视听产品出口额高达亿美元,仅次于航空航天业。文化竞争力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有利于树立富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增强吸引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形成辐射力。因为文化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作用。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具有抚慰心灵、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特殊作用,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往往能蓬勃发展。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百老汇”的崛起,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的逆势上扬,都说明经济困难时期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在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谁能充分释放文化价值潜能,谁就能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谁就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只要我们加快建设文化强县,就一定能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招,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率先发展。
6.文化强县 篇六
历枣强县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五古 我生值数奇,长年但奔走。
风霜苦侵凌,焉得不白首?前日东阿城,龌龊浑鸡狗。
今朝枣强县,R随人后。
凄凉有谁知?辛苦只自受。
解冻燎枯槁,屏寒贳黄酒。
驱奴问程途,炊粮借刁斗。
休言美其味,且自精其口。
腻垢不能去,面貌殊觉厚。
登顿过村落,不复论妍丑。
或遇短发妪,或见长眉叟。
指点向人言,此地荒凉久。
东住河西使,西古太原守。
高楼对甲第,过眼成林薮。
更有好坟墓,亦复为田亩。
富贵生灭沤,祸福翻覆手。
彼时与此时,视吾何所有?我听老叟言,感慨欲吐呕。
7.文化强县 篇七
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与时俱进参政设谋
发展是硬道理, 是第一要务。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积极当好政府领导的参谋助手, 力求在超前参谋上出实招, 在高效辅政上创实绩。一是紧扣大局抓调研。坚持将调查研究融入全县“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大局之中, 紧紧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 紧扣群众关注、领导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每季度拟定2~3个主题, 抽调人员组成课题组, 由一名办公室负责人带队, 广搜实情, 潜心调研, 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分量的调研成果, 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全年共组织开展油茶产业发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木竹加工市场整治、推进新型城市化等大的调研活动10次, 大部分成果上升到县委、县政府决策层, 并在《永州通讯》、《新湘评论》、《湖南内参》等刊物上刊发。二是紧跟决策抓督查。注重发挥和强化办公室的督查职能, 采取“围绕领导决策重点查, 把握关注点主动查, 抓住热难点集中查, 落实领导批办件专项查”的办法, 加大力度, 突出重点, 灵活督办, 确保县委、县政府决策落实和政令畅通。年初,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 认真做好任务分解, 逐一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 定期督查调度。对省委、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情况倒排工程进度, 实行一周一调度, 一月一督查, 一月一通报, 全程督办, 促使各项工作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务指标。三是紧贴中心抓示范。经济建设是政府工作的中心。我们既献计献策当好发展经济的“参谋员”, 又主动深入发展经济的一线, 带头当好“战斗员”。湖北省武汉市一家颇具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意投资发展环保和绿色能源, 我们得知这一信息后, 紧盯不放, 诚心衔接, 成功促成该公司和我县签订了一揽子合作协议, 总金额12亿元。去年国庆节长假期间, 恰逢全县油茶收摘的关键时期, 我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 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每天在山头林间巡逻, 查处、制止偷摘乱摘行为, 群众纷纷反映去年是历年来油茶收摘秩序最好、油茶效益最高的一年, 全县增产茶油3200吨, 为农民增加收入1.4亿元以上。
二、把优质高效作为第一目标, 竭尽全力协调服务
搞好协调服务是政府办公室的职责。我们不断完善协调机制, 提升服务质量, 既兢兢业业做好政府的“大管家”、“守门人”, 又真心诚意当好部门和群众的“服务员”、“勤务兵”。一是高质量为领导服务。按照“零缺陷、零失误、零差错”的要求, 精益求精做好“三办” (办文、办会、办事) 工作, 切实减轻领导负担, 确保让领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大事、研究要事、处理急事。全年就冰灾、洪灾、群体性上访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精心编报信息120余条, 为领导掌握实情、科学决策赢得了先机;起草领导讲话、情况汇报和经验材料220篇共70余万字, 承办各种会议100余次, 完成接待任务60余次共计800余人, 均做到了领导、来宾、与会人员“三满意”。特别是成功做好了陶铸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接待工作。二是全方位为部门服务。我们非常注重以信息、报告、总结等形式及时向政府领导汇报部门工作情况, 并及时向部门传达政府领导的决定和指示精神, 做到下情上明、上情下明。凡部门要求解决的问题, 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 哪些该急办、哪些该缓办, 都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予以答复, 并时刻注意理顺乡镇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乡镇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消除“摩擦”和阻力, 凝聚合力, 使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全年牵头协调单位之间的各类问题60余个, 及时、快捷为各部门办理文件300余个, 各个单位均相当满意。三是真情意为群众服务。积极反映基层呼声, 表达群众诉求, 真心诚意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人大代表重要建议件和政协委员重点提案, 我们都逐一明确一名负责人牵头落实, 限期办理到位。对群众反映的清江河污染、朽木滩山体滑坡、梅泉村地质灾害等问题, 我们积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处置。清江河沿线10家污染较重的造纸厂被全部关停, 帮助朽木滩移民解决搬迁资金300万元, 协调煤矿业主赔偿梅泉村受灾村民70万元。同时, 坚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 对来访群众, 不论亲疏, 均做到“一把椅子歇歇脚, 一杯热茶暖暖心, 一席知心话消消气”。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370余次, 基本做到了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 并且直接出面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126个。
三、把提升素质作为第一保障, 努力打造一流团队
8.省管县:强县扩权 篇八
“强县”义乌扩权
2006年12月9日,细雨微蒙中,《小康》记者来到义乌,“繁忙、活力”是最先能想到的词汇。整齐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完善的基础设施,令人难以想象这个地方在行政区划上仍是个县级市。
2006年11月底,浙江省第四批“强县扩权”试点公布,义乌成为惟一的试点。虽然在义乌街头,记者发现相当多的市民对此并不了解,甚至有市民好奇地询问记者哪里知道的消息,但义乌人对于自己城市经济形势充满了自豪感,载着记者到国际商贸城的司机小吴在谈及义乌和金华的经济总量时说:“相比义乌,那里的经济是小CASE了。”
义乌是小商品的海洋,全球最大的日用小商品市场就在这里。同时,全球60万种日用小商品中52万种商品的定价机制在这里,常住义务的外商有6000多人。因为临近圣诞节,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看见圣诞商品的摊位异常多,火红的圣诞老人,绿色的圣诞树,到处了充满了喜气和生机。
“义乌是浙江中部乃至沿海省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县级市,”浙江省省委政策研究室财贸处处长方元龙这样评价义乌,“义乌扩权,正是在此意义上的新创举。”
义乌人口68万,外来人口达到100万,已经是规模很大的大城市构架,方元龙用“就像大人还穿着小孩子的衣服”来形容义乌的现状。除了公检法力量不够外,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不能在县级地区设立分行,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县一级也都没有。与此同时,义乌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金华,如果不给它更多的权限,将对发展势头强劲的义乌带来很大的束缚和障碍。
义乌的小商品交易成规模后,也带动了会展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目前浙江第三产业的平均比例是40%,而义乌则已经超过了50%,商贸业、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非常发达,在全国都属前列,但县级市的管理体制及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的全面小康水平在2005年已经达到了83.4分,现在浙江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就涉及服务业产业高度化、城市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问题,义乌在这些方面都是领先的,如果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将给地方管理提供一个相当好的范本。
义乌政府部门以“领导指示一定要低调”为理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但从各方面资料可以看出,经过这轮改革,义乌已经拥有了几乎等同于地级市的事权。浙江省有关部门介绍说,此次试点主要内容,一是扩大义乌的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扩大义乌推进城市化国际化功能的政策权限。
方处长表示,浙江省委常委会已对义乌扩权形成决议。赋予它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帮助它建设国家在县级市不能设立的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分行、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其他事权也逐步从金华移出。国家有法律明令禁止的重大事项和规划还是要经过金华的,如果法律规定可以委托的,可直接委托给义乌,不需要经过金华。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般情况下,地级市就不要干涉县级市的发展。”
难以复制的浙江模式
此次浙江在义乌的“强县扩权”措施之所以吸引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与“省管县”的讨论合拍。
2005年10月18日发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对县的管理体制。”尽管这一表述仅指财政管理体制,但“省管县”的话题,还是吸引了许多人对新时期行政制度建设探讨的强烈兴趣。
浙江通常被作为“省管县”的成功范例。2005年“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去30个,将近1/3。这也意味着,浙江省的36个县和22个县级市中的一半名列其中。在很多观察家眼中,浙江省强大的县域经济与“省管县”的体制密不可分,甚至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浙江的“秘密武器”。
但浙江人却对自己成为“省管县”成功范例的说法不以为然。浙江省很多官员与学者都认为,浙江省目前只是通过把经济发展快的县的财政管理权限拔高,以减少管理层次,虚化地级市的管理权限,但行政体制上并没有拿掉地级市的功能,因此和严格意义上的“省管县”不是一个概念。
除了财权之外,在人事权方面浙江省也有其特色,县的两个一把手由省里直接任命。宁波大学法学院朱亚芬分析认为,“这样有一个好处是从省里选材,不论是选材面还是质量,都要高于市级选材,这样就给县级带来强大的活力。”而如义乌等地连事权也拥有之后,将取得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浙江成为很多省份效仿的对象,从2003年开始,山东、福建、湖北、广东、河南、河北、吉林、江苏等众多省份出台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文件中,“强县扩权”成了制订相关政策的主基调,有的地方还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抢抓扩权强县机遇”的口号。但在效仿过程中,大多数地方的进展并不大。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
1980年代初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当其他省份纷纷开始撤销作为派出机构的行署地区而实施市管县体制时,浙江却避免了这一做法。虽然当时浙江也很快开始了撤地建市的过程,但并没有把财权人事权交给地级市。
x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与浙江当时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当时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强劲势头已经显露,到1994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仅30个发达县的财政就占到省财政盘子的70%,很多地级市都不如县,比如绍兴市经济实力不如绍兴县,金华市不如义乌等等。
经济强县发展越快,在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管理中碰到的问题就越多。在这个意义上,浙江省分别在1992年、1997年、2002年三次对经济强县进行了扩权。
强县扩权中的博弈
1980年代初之所以确立了市管县的体制,政策动因是为了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希望城市的建设能带动乡村的发展,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县的发展并没有从中受益,反倒是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日星总结 “市管县”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即市县争利,市甚至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因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开辟新的生产项目等方面市里常常优先考虑市区;二是行政管理的矛盾,在市的“全方位”领导下,县的自主权受限很多;三是城乡关系的矛盾,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一般都放在城区而不会是农村。
金华市财政局副局长徐德良也坦陈:如果不实行“省管县”,而是省与市、市与县(市)逐层分成的话,市里肯定会“截留”县里的一部分,以用于市政府所在的中心城区建设,落到县里的“实惠”就会少一些。
对于省管县以后的格局对县的优势,朱亚芬分析认为,有人事任命、财政分配、金融信贷、项目审批、项目建设优先权,而这些无不牵涉到地级市与县之间的博弈。其中项目审批是省直管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成为博弈最多的环节。
正是这些博弈导致了改革的肠梗阻。例如2003年湖北省就下发文件,将239项审批权限下放到到大冶、汉川等县及县级市。但有调查显示,在239项事项中,落实较好的只有87项,未能落实的占99项,缺乏可操作性的27项。
十堰市财政局王小平则认为这跟湖北的县域经济不发达相关。湖北省县级财政普遍困难且情况各异,省财政能否及时、准确掌握县的实际并迅速做出反应尚存疑,可能不如市管县来得及时。
对于经济强县,湖北的市县博弈尤其强烈,湖北在尝试“省管县”改革后,部分地级市开始想方设法吃掉自己所辖的经济强县,变为自己一个区,如黄石“吃”掉了下陆、咸宁“吃”掉了咸安。
湖北省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总结说:湖北与浙江的最大不同是,浙江人在研究怎么干,而湖北则研究哪些不能干,自缚手脚。
同样遭遇强县扩权“肠梗阻”的还有江苏。江苏最早成为“市管县”的试点,但并没有真正实施“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县级财政计划由省里直接下达,但是要通过市里“汇总”一下,雁过拔毛,要给地级市1.5%,方元龙认为,这种方式比浙江退一步,比全国进一步。尽管如此,2006年初,在江苏省人代会上曾明确要求推进省管县的改革,但到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停了下来。
近期江苏省党代会上,选择了重点县(市)委书记进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在11月12日结束的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省委班子中,就出现了许多县(市)委书记的面孔。在15个候补委员中,有9个是县(市)委书记。其中,苏北有6个县(市)委书记进入候补委员。这在江苏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不得已,江苏采取了县级党委书记进入省委委员班子的行政手段, 去推动省管县与强县扩权的改革。
“省管县”艰难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有多少政府层级还存在争论,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存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但应该注意到的是,我国很多地方有着特殊身份,造成我国事实上已经形成相当多层级的政府:从中央开始,下面有省、直辖市;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县、县级市、区、乡、镇等等名目,其复杂程度足以让不了解中国的人为之瞠目。
事实上的政府层级已致使政府“管理链”过长,其结果是中央对地方的两个最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公共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常常难以正常落实,层层过滤的结果是形成所谓的“漏斗效应”,致使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越是到基层政府,就越是变形走样,财政转移支付也经常不能准确到位。
政府层级减少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漏斗效应”,从而减少中央政策的扭曲和变形,减少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误所带来的政策性浪费,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因此学者建议真正实施“省管县”,因为单纯在财政体制上实现“省管县”造成的结果是改革不彻底,并不能从实质意义上解决问题。
但也有很多分析家认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省管县目前还面临着很多的障碍,比如司法制度,中国是省、市、县三级法院制度,如果市、县平起平坐之后,势必面临公、检、法管理体制的相应变化。
而对于一些人口众多、辖区广大的省和自治区而言,可能出现省一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我国现有32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含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最多的如四川省下辖180个县,河北省下辖172个县,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辖89个县。
“在中西部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加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条件下,县直接联系省,或由省面向县承担起经济与社会管理的诸多职责确实有现实的困难。”重庆工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冯俏彬这样认为。
因此很多学者建议通过增加省级数目来减小省的规模,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认为,省级政府管理规模和幅度太大,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缩小省级规模已势在必行。以美国为例,其国土面积与我国大约相同,人口规模只有我国1/4左右,却有50个州,而我国仅有34个省级区域。按国际标准,6000万人口规模属于大国范围。中国一些省,仅就人口来说,在世界上也是大国的规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不利于省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发展。
方元龙对记者表示,如果财权、事权、人事权都实现“省管县”,省级政府面临能否管得过来的问题。例如现在浙江省只是负责县里两个一把手的人选,如果所有县级官员都要省里管的话,省里难以管得过来。
但方元龙认为,从国际上来看,层次比较少、管理体制扁平化是一个趋势;从历史纵向看,我国行政层级一直以三级制为主;从现实情况看,管理层阶太多也导致中国出现很多问题,诸如财政开支过大、管理效率低下、中央政令下达不畅、国家的政策资源流失等。因此大的改革方向还是应该朝减少行政层级方向进行。
9.教育强县建设实施意见 篇九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九大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绘新时代大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特征,继承崇文重教优良传统,弘扬井冈山精神,借鉴吸收先进地区办学治校经验,打造教育品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眼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提供更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更贴心的教育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系统谋划,注重衔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乡镇各校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与省、市同步基本建立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破解,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
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
二、深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改革
(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全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学校党委(党支部)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以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在前列活动为抓手,创建“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教育体系,提升本地特色教育资源,深入推进“绿色文化(茶文化)、经典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一批县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资源对学生免费开放或减收费用。统筹开展好中小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和法治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构建家校社共同育人格局。〔责任单位:县委教体工委(县教体局)、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团县委,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五)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保障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扭转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比例增多的状况。加快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抓好“足球进校园”活动。全面落实吉安市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开足开齐美育课,切实抓好学校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 1-2 项艺术特长
和爱好,全面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强化与拓展“1+1”素质教育,组织召开素质教育现场交流会。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加强学校大课间管理;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开展好师生读书活动,组织读书沙龙,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咨询室,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军事理论教学和学生军事训练。加强安全教育,配齐学校安保人员,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医务室,按标准配备校医和有关药械设备。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积极推动青少年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卫健委、县财政局、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团县委,各乡镇政府〕
三、深化各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六)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 2020 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87%,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原则上达 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 80%以上;办好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2019 年秋季全县乡镇公办幼儿园必须全部投入使用;2020 年实现在人口 2000 人以上的大村落利用完全闲置学校改建村级幼儿园或利用村小教学点的富余校舍、富余土地改扩建附属幼儿园。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2019 年起,老城(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应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确保在户数达 1200 户以上的小区建设配套幼儿园。建立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采取定向培养、招聘等方式,补充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公办附属园教师,争取到 2020 年,公办幼儿园正式教师占比达 40%以上,2019 年招聘公办幼儿教师 50 名,2020年计划招聘 60 名。建立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顿无证办园、违规办园等行为。探索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龙泉幼儿园为龙头的“1+N”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民政局、县市监局、县公安局〕
(七)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加快完成城区新泉江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和思源实验学校二期、八角楼小学新建工程;加快完成乡镇高坪中学、禾源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做好“两类”(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学校建设规划,启动左安中学、于田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合理有序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到 2020 年,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加大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实现管理互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同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城乡学校科学、协调、均衡发展。力争在 2025 年前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持续开展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大力推动城域网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升级,增加智慧课堂的覆盖率。全面推进高品位的美丽书香校园建设。〔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团县委、县妇联〕
(八)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深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 年)》,瞄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以上目标,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加快燕山中学(智华中学)建设进度,确保 2019 年秋季学期交付使用,完成瑶厦中学高中部剥离。落实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化解高中阶段债务。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到 2020 年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认真落实全省普通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确保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积极应对新高考,加大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力度,积极探索“选课制”、“走班制”,健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加大对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经费、师资支持力度,保障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九)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采用混合制办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民资解决继续投入问题,破解县职教中心发展瓶颈;按照普通中专设置标准,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县职教中心顺利通过省级达标中职学校评审验收;适应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养、送教到企、顶岗实习、共建专业、共建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建立与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签订“3+2”培育模式,加大本土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县级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 30%,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 30 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积
极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力争到 2020 年职普招生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工商联、县职教中心(县职业中学)〕
(十)改进特殊教育发展机制。积极落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安置,落实“一人一案”,做到“零拒绝”。完善残疾儿童学籍管理机制,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班就读和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残疾学生纳入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逐步形成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随班就读为网络,以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落实医教结合制度,扎实推进残疾儿童身心康复。加强特校教师和专业医疗康复人员的协作,开设必要的康复训练课。安排不少于 5%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卫健委、县民政局、县残联〕
(十一)完善民办教育政策支持体系。采取以资金或资产入股、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对现有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无证无照教育培训机构的整治。建立完善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信用评价、质量认证和评估体系。〔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税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
(十二)健全继续教育、专门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发展机
制。建立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推进工作机制,全面普及个人终身学习账号的应用。加强专门教育,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整合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机构、县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以及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体育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推动医养教结合,促进养老服务和老年教育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政法委、县卫健委、县民政局〕
四、深化教育保障体制机制改革
(十三)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积极改革,整合资源,成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设立龙泉教育论坛(校长论坛、班主任论坛、学科论坛),搭建校长、班主任、教师交流成长的平台。深入实施“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和全员提升”的强师战略,完善以“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及骨干教师、“百名师德标兵”“百名优秀班主任”等为主的县级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的实施细则》;通过有计划地调剂事业单位编制、招聘合同制教师、返聘优秀退休教师等方式多渠道补充教师,2018 年起确保每年补充教师 600 人以上,利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县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管理指导意见》,通过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教育系统内部调配和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的有关规定。建立校长考核和激励机制,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出台校长奖励办法。适时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完善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考核制、县城学校教师选聘方案,逐步实行教师选聘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明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部门职责,教育部门应参与评审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十四)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严格落实“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的要求。加强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净收益计提教育资金征管,并确保及时足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落实各类教育生均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公办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生均公用经费按特教学校标准拨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家庭贫困学生档案库,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十五)完善督导评估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和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全面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和挂牌督导制度,实现中小学督导常态化。健全教育督导公示、公告、报告发布、限期整改和约谈问责制度,把督导结果作为对乡镇和职能部门及有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奖
惩的重要依据。落实教育督导专项经费,保障督导工作正常开展。〔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各乡镇政府〕
(十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2019 年年底前完成县级教育城域网和各级各类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和“专递课堂”建设。建立电教设备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图书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资源开发机制,形成“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资源建设格局。完善资源应用机制,形成“市场突出重点强特色、县级保障服务促应用”的资源应用格局。〔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五、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
(十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深入推进“一树两强”主题活动,巩固提升支部“七化”建设成果,全面加强“六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党建质量。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各乡镇党委、政府每年要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县委组织部要在干部考察过程中,注重了解考察对象在落实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强县方面的工作情况。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改革落地生根作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
导干部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县纪委监察委要落实监督责任,督促党委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县委宣传部要大力宣传我县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举措和成绩经验,合理引导改革预期,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县发改、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要细化、完善有关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和推动教育改革;其他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为教育改革提供大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责任单位:县委教体工委(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委宣传部、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文化强县】推荐阅读: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11-02
实施质量强县工作总结06-22
宁强县农民收入状况浅析12-08
同心路初级中学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汇报08-26
武强县路政站执法专项整改工作实施方案08-19
文化地理齐鲁文化09-05
品牌文化不是企业文化06-25
爱心文化校园文化07-08
文化传播文化传媒08-04
文化与文化的力量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