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讲述活动(精选12篇)
1.中班讲述活动 篇一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用描述性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讲述“娃娃”。
2.启发幼儿通过有趣的“猜猜谁不见了”“改错”游戏,对“娃娃”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有序感知、讲述。
3.帮助幼儿形成“听清楚了再回答”的倾听表述习惯。
(引导幼儿用描述性、陈述性、议论性及交往的语言进行表达,是培养幼儿表述能力的具体行为内容,而描述性语言在实物讲述中运用得更为普遍。本次活动就运用了智力游戏“猜猜谁不见了,“改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生动、有趣地夸赞自己喜爱的娃娃,可以达到从娃娃的特征到一般形态的有序表述的目的。)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神态、性别、衣饰不同的玩具娃娃。
2.玩具娃娃已放在“娃娃家”游戏角中让幼儿玩了几天。
活动过程
1.运用游戏“猜猜谁不见了”,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娃娃”。
教师将六个娃娃(每组一个)展示在幼儿面前。请幼儿闭上眼睛拿走一个娃娃。教师提问:哪个娃娃不见了?让幼儿集体,
答。幼儿回答后,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幼儿从某娃娃的特征一般形态进行描述。可以这样提问:第几个娃娃长得什么样?戏可以进行多次,由教师藏娃娃大家猜,然后可以请几位幼儿来藏娃娃大家猜“谁不见了”。、
(这一活动重点叙述了游戏“猜猜谁不见了”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即是启发幼儿有序地运用描述性语言讲述娃娃的语言过程。)
2.运用“抱一抱,亲一亲”,让幼儿结伴讲述。
(1)幼儿分组轮流抱娃娃、说娃娃。当抱着娃娃时,可以亲一亲、搂一搂娃娃,并说“我最喜欢娃娃×××(特征部分.因为娃娃穿着××(长着××)。”或“我的小宝宝,你的嘴长得像一朵小花,你的××长得像××(抓住“特殊到一般”进行插述)。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讲述中去,以平行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娃娃。
(幼儿自由结伴讲述也是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的,很像民间游戏“击鼓传花”。可爱的娃娃在每个幼儿的手中传来传去,谁见了都忍不住抱一抱、亲一亲,说句夸奖的话。如果哪位幼儿不愿说或说得不舍适不要紧,教师可以以参加者的身份抱抱、亲亲夸夸娃娃,同时示意幼儿也来夸夸自己的娃娃。这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结伴讲述,可以消除幼儿表述时的紧张,有利于幼儿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为下面的讲述作好准备。)
3.运用“改错”游戏,提供讲述思路。
(1)教师抱起娃娃:我的娃娃真快,你听,他长着像苹果一样的鼻子,绿绿的嘴唇,两条大大的耳朵,我真喜欢我的娃娃。
(2)幼儿运用集中讲述的方式,纠正老师不正确的讲述,同时说出正确的表述方式和思路。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幼儿:哪里说得不合适?为什么?如果要你说,你会怎样说?怎样说才能让别人一下找到你的娃娃?
(提供新的讲述思路也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教师故意说几句错话,让幼儿去纠错,因为中班幼儿已具备了初步识别字、词、句错误与否的能力。因此,在欢快的.纠错活动中,他们又一次在自然、生动、有趣的玩耍中学习了新的讲述思路,在纠错游戏中一遍遍地练习了新的讲述思路的表述方式。)
4.从说“娃娃”到“夸”同伴。
请出一位幼儿。请幼儿一起“夸夸××小朋友”。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先特点再其他”的讲述思路夸同伴。
(最后的层次,教师设计了“夸自己同伴”的活动,帮助幼儿迁移新的讲述经验。从玩具娃娃迁移到活生生的同伴。虽然人物变了,但是讲述的思路可以是相同的。于是,通过教师的指点,幼儿以与“娃娃”相同的思路,进行了有序的讲述,达到了迁移的目的。)
2.如何有效组织看图讲述活动 篇二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这个画面材料,用独白的语言来表达。讲述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连贯、条理清楚、具体丰富、鲜明生动。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在集体面前清楚地讲述图片内容以及续编故事的能力。一般看图讲述活动多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也就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下面以《乌鸦喝水》为例,介绍我对看图讲述活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看图讲述活动材料——图片的选择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图片以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的特点容易引起大多数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而观察、联想的结果,必然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在看图讲述中,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看图讲述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讲述活动?无论是情节性的图片还是非情节性的图片,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线索明确,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让幼儿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形式上应该是体现美感(艺术的享受),体现多样性(漫画、动画、课件等)。当然,我们也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兴趣对讲述材料进行选择。为此,我选取了传统而又经典的故事——《乌鸦喝水》,因为这个故事里面只涉及了一个角色,情节比较简单,故事又蕴涵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我觉得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
二、看图讲述的指导方法——提问
前面谈到看图讲述活动就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关键途径,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因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在首次进行“乌鸦喝水”的讲述时,缺少创新的词汇。经过反思,觉得我的指导不够,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提问的方式不够完善。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大意。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析画面内容,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表情?”等等,可以促进幼儿对画面的感性认识;而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幼儿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教师的推想性问题,如:“是怎么想的?”“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等等,能使幼儿对画面外的内容进行有根据地猜想,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
另外,教师的提问要简洁,要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在故事的最后,我问幼儿: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怎么做的?有小朋友说自己和同伴发生矛盾的事情。我意识到孩子们对我的问题还没有理解,我又引导他们去回忆平时自己遇到的困难,如衣服穿不上等等。孩子们有了进一步的具体提示,接下来就没有出现答非所问了。
三、看图讲述中图片呈现方式
看图讲述中图片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根据图意的主要思路和联想线索正确出示图片,可以逐幅依次出示,逐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对于一些画面内容比较朴实,情节无多大曲折,图与图之间不需要形成思维波澜,可以一次性地把几幅图展示出来,让幼儿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幅图地仔细观察。对那些情节较紧张,扣人心弦,能不断引起幼儿悬念的多幅图可分批出示或对比出示。对于单幅图可以一次出示,整体观察后再作局部的仔细观察,也可以先出示一部分(掩盖其余部分),逐步扩大(或背景固定、按讲述顺序插入角色)。另外还可以倒看、插看、自由排图看等。
教师要做孩子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特别是对于故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去理解图片,看懂图片内容,而不是清楚连贯地把整个故事讲述给幼儿听。在《乌鸦喝水》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逐一出示图片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图片内容。利用“看图讲述”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孩子们观察图片,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求知欲,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
四、关注每个幼儿的讲述水平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而看图讲述是一种意愿活动,更需要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图片,然后积极地思考,再用语言进行讲述。这时,教师要创设一种平和、民主的氛围,尊重幼儿的看法和说法,尽量让幼儿多说,自己站在听与指导的立场,以亲切、鼓励的态度激发幼儿想与说的欲望。
对讲述能力强的幼儿要关心,对讲述能力弱的幼儿更要关心。在活动中,我们要照顾到每一位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开口说的机会。一堂课,一般以集体教学为主,这样有利于指导。而在一堂课中,发言机会有限,能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幼儿只是少部分,幼儿也很难展开独立的思考。相互讲述为胆小、不够自信的幼儿提高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幼儿自主讲述的环节,我安排幼儿两人一组,互相讲述故事。然后,让能力强的幼儿做表率,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对于能力弱的和胆小的幼儿,我鼓励他们回家后讲给家长听。
另外,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提供大量的图片供幼儿欣赏与练习。所谓看图讲述,图片是前提,不光要有教师的教学图片,还要有供幼儿欣赏和练习的图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讲述的机会,尤其是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更是能调动幼儿想和说的积极性。教学图片应该大而色彩鲜艳,使每一位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而且感兴趣,能够被图片所吸引。给幼儿操作的图片应尽量充分,为了幼儿有更多练习的机会,我每次都把教学图片投放进语言区,这样,语言区中就给幼儿提供了“说”的物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想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讲述是幼儿最主要的训练形式。讲述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主要以图片为依托的讲述活动外,还有情境讲述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安排的一些谈话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因为每个幼儿都是活动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虽然教师课前备课中也做了多方预设,但还是很难捕捉到每个幼儿的灵动。因而,当计划和现实出现差异,我们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包括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等。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3.中班讲述活动 篇三
作者: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网站 上传时间:2013-12-02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用描述性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讲述“娃娃”。丰富相应的形容词如:漂亮、可爱、胖嘟嘟等。
2.发幼儿通过有趣的“猜猜谁不见了”,“改错”游戏,对“娃娃”进行由特征到一般 的有序感知,表述。
3.帮助幼儿形成“听清楚了再回答”的倾听表述习惯。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神态,性别,衣饰不同的玩具娃娃。2.已放在“娃娃家”游戏角中让幼儿玩了几天。
(在学前阶段,引导幼儿用描述性、陈述性、议论性及交往的语言进行谈话,是培养幼儿表述能力的具体行为内容。而描述性语言在实物讲述中运用得更为普遍。本次活动就运用了智力游戏“猜猜谁不见了”、“改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生动、有趣地夸赞自己喜爱的娃娃,可以达到从娃娃的特征到一般形态的有序表述的目的。)
活动过程
1.运用游戏“猜猜谁不见了”,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娃娃”。老师将六个娃娃(每组一个)展示在幼儿面前。请幼儿闭上眼睛然后拿走一个娃娃。教师提问:哪只娃娃不见了?让幼儿集体回答。幼儿回答后,老师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幼儿从某娃娃的特征到一般形态进行描述。可以提问:第几个娃娃长得什么样?游戏可以进行多次,由老师藏娃娃大家猜,然后可以请几位幼儿上来藏娃娃大家猜“谁不见了”。
(这一活动重点叙述了游戏“谁不见了”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即是启发幼儿有序地运用描述性语言讲述娃娃的语言过程。)
2.运用“抱一抱,亲一亲”,让幼儿结伴讲述。
(1)幼儿分组进行讲述(每组一个娃娃)大家传着抱娃娃,当抱着娃娃时,可以亲一亲、搂一搂娃娃,并说“我最喜欢娃娃×××(特征部分),因为娃娃穿着××(长着××)。”或“我的小宝宝,你的嘴长得像一朵小花,你的××长得像××(抓住”特征到一般“进行描述)。
(2)老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讲述中去,以平行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娃娃。
(幼儿自由结伴讲述也是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的。它很像民间游戏”击鼓传花“。可爱的娃娃在每个幼儿的手中传来传去,谁见了都忍不住抱一抱、亲一亲,说句夸奖的话。
如果那位幼儿不愿说或说得不合适不要紧,老师可以以参加者的身份抱抱,亲亲夸夸娃,为他们做示范,同时示意幼儿也来夸夸自己的娃娃。这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结伴讲述,可以减少幼儿表述时的紧张成份,使孩子们得以调整自己的讲述经验,为下面的讲述作好准备。)
3.运用”改错“游戏,提供讲述思路。
(1)老师抱起娃娃:我的娃娃真快,你听,他长着像苹果一样的鼻子,绿绿的嘴唇,两条大大的耳朵,我真喜欢我的娃娃。
(2)幼儿运用集中讲述的方式,纠正老师不正确的讲述,同时说出正确的表述方式和思路。
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幼儿:哪里说得不合适?为什么?如果你要说,又应该怎样?怎样说才能让别人一下找到你的娃娃?(提供新的讲述思路也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老师故意说几句错话,让幼儿去纠错,因为中班幼儿已具备了初步识别字、词、句错误与否的能力。因此,在欢快的纠错活动中,他们又一次在自然,生动,有趣的玩耍中学习了新的讲述思路,并在纠错游戏中一遍遍地练习了新的讲述的思路的表述方式。)
4.从说”娃娃“到”夸“同伴。(1)请出一位幼儿。
(2)大家以集中讲述的方式”夸夸××小朋友“。老师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先特点再其他的讲述思路进行”夸同伴“。
4.中班讲述活动 篇四
1.通过细致地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把图片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有序排列,并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的情节想像,运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较有条理地表达图片内容,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培养想像力及创造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排图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习互相帮助。
3.通过讲述活动,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有自救意识。
4.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心,积极开动脑筋,有独特的见解。
二、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学用挂图4张,设计成相片的形式;教学用排序框一个,鼠妈妈的头饰一个;字卡一套;每人一套图片(4张)和排序框。在舞台上布置一个场景:西瓜船在水上飘着。
(二)知识经验准备课前请大班的幼儿排练木偶故事表演。
三、活动过程
(一)设计生动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主题。
老师打扮成老鼠妈妈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好!知道我是谁吗?我是鼠妈妈。刚才,我上了趟照相馆。瞧!这是我的两个小宝贝:油油和吱吱。(出示小老鼠的合影)他们可爱吗?他们可淘气啦,就说昨天吧,我带他们去春游,可他们却弄得浑身湿淋淋的。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看看我昨天拍下的相片就会明白啦!
(二)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学习按事物发生的经过进行排序。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描述画面的内容,着重讲角色的动态。
然后引导幼儿由画内向画外推想:两只老鼠怎么会在小河里?对画面的前因进行发散性联想,鼓励幼儿想得不一样。观察图片可采用问题启发法:图上有谁?他们怎么啦?从哪里看出他们遇到了危险?(丰富词:危险)心情怎样?(丰富词:着急)油油和吱吱有什么不同?(观察动态)他们坐的是什么?怎么找到的西瓜皮?
2.无序地出示图三和图四,让幼儿排一排,说一说:这三张图怎么排?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要这样排?着重讲图三和图四的排列顺序及理由。
3.鼓励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大胆地想像合理的情节发展。启发性提问:油油和吱吱怎么会爬上西瓜船?为什么青蛙在推西瓜船?小老鼠们怎样找到青蛙哥哥的?青蛙哥哥为什么会坐在西瓜船里?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4.出示图二,进行插排讲述。启发幼儿讲出:这张图应该插在哪里?为什么?要讲出图二排在图一和图三中间的道理,引导幼儿看出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5.按自己的合理设想进行完整地排序和故事讲述。先自由地排序,然后练习编故事,把油油和吱吱的经历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鼓励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帮助幼儿寻找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故事要编得合理,有说服力。尝试给故事起名字。
(三)把故事完整地再现一次。利用木偶表演增强表演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看完表演,鼠妈妈请小朋友评价故事的人物形象:小朋友有什么话想对我的两个‘小淘气’说吗?告诉他们今后要注意些什么事情?你们喜欢青蛙哥哥吗?想对他说什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习自我保护和互相帮助。
四、各领域渗透
科学:配合认识水和浮力,了解水的性质及如何利用浮力。
健康:学习在水中如何自救,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五、生活中渗透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能吸取小老鼠淘气、冒险的教训,引以为戒,不做对自己造成危害和会危害别人的行为。注意安全,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学习青蛙助人为乐的行为,主动帮助别人。
六、环境中渗透把木偶道具投放到语言角或艺术角,方便幼儿随时取放进行表演。
5.中班讲述活动 篇五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词汇:“惊讶、顶、拉”
2、能够运用词汇:“惊讶、顶、拉”以及形容词来讲述故事感受故事结局的幽默情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经验:
1、在讲述中注意运用一些生活中习得的形容词。
2、讲述时借助一些简单的表情、动作进行形象表现。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蚂蚁》、人手一套小型讲述材料,奖励贴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蚂蚁的图片,引出故事主题教师出示蚂蚁图片和小朋友问好!说一说你们在哪里见过蚂蚁。
--小朋友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个小动物呢?那有没有观察过它是怎么走路的呢?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过,那么下面我们一起去一个故事中寻找答案!
二、播放课件,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故事内容。
(一)认识三只蚂蚁。
--这里有三只蚂蚁,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叫小红、小黄、小蓝。那它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二)观看第一幅图。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事情节。
--它们来到了哪里?它们想干什么呢?
--这个时候小蚂蚁发现了什么?你们觉得它心里感觉怎么样?
(引导幼儿运用词语“惊讶”来讲述故事。)--那么发现线后,小蚂蚁会怎么说、然后怎么做?
2、教师完整讲述第一幅图。
(三)观看第二幅图。
1、现在三只蚂蚁现在在干什么?
2、线那么高,小蚂蚁需要怎么上去?(引导幼儿用:顶、拉来讲述故事)那么你们来学学小蚂蚁的动作。(通过动作让幼儿来理解词语:“顶”“拉”)
3、三只蚂蚁这么辛苦地往上爬,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幼儿可自由结对讲述第二幅图,表现出蚂蚁的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5、教师和幼儿共同讲述第二幅图。
(四)观看第三幅图,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述
(1)三只蚂蚁越想越开心,它们越爬越快,它们看见了什么呢?
(2)这黑色的东西是什么?它能吃吗?
2、个别幼儿完整讲述第三幅图。
(五)观看第四幅图,揭示结果,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
师:这黑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
--小蓝想:“一定甜甜的糖果!”小红想:“一定是香香的水果!”小黄想:“一定是软软的蛋糕!”那你们觉得到底是什么呢?(引导幼儿用一些形容词来讲述猜测故事)(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结果这个黑黑的东西到底会是什么呢?(通过故事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词汇:“惊讶”的理解)三、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完整讲述故事。
师生一起观看课件完整讲述故事。
四、幼儿自主讲述故事五、结束活动。
你们说的真好,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吧!
附自编故事:《蚂蚁奇遇记》
一天,天气晴朗,三只蚂蚁小红、小黄、小蓝出来玩,它们在花园里玩起了游戏。忽然,他们发现地上有一根长长的线。“咦,这是什么呀?”三只蚂蚁很惊讶,于是,顺着线往上爬。爬着爬着,掉了下来,爬着爬着,又掉了下来,这可急坏了三只蚂蚁。“这根线的上面一定有好吃的,我们可不能放过!”过了一会,它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小黄顶着小红、小红顶着小蓝,小蓝拉着小红,小红拉着小黄,(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你帮着我,我帮着你,终于爬了上去,边爬还边不停地想。小蓝想:“一定甜甜的糖果!”小红想:“一定是香香的水果!”小黄想:“一定是软软的蛋糕!”好不容易终于爬到了顶。呀,这黑黑的是什么呢?它们一起抬头一看,都惊讶地叫了起来:“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
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三个程序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精神实质,较好地把握了《纲要》提出的教育性、整合性、互动性、合作探究性的原则。活动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让幼儿带着问题的悬念,采用合作、探索的共同学习方式进行思考,并尽可能给幼儿更多表现、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活动中积累讲述经验,充满自信,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顺利完成了活动设置的目标。
6.中班讲述活动 篇六
【关键词】绘本 幼儿 看图讲述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在语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看图讲述是一个很好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手段之一,能够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延伸,幼儿良好品行与情感的表现等。可以说看图讲述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起到综合训练的作用,因此,看图讲述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图片表达的意思,在图片所隐含的线索中将图片完整连贯讲述的一种语言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内容。
看图讲述,重点就在图,老师们常常为没有高质量的图片供孩子讲述而苦恼。要么精美但内涵不足,要么画面塑造,完全自制又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画面精美,风格各异。但是绘本总体篇幅很长,作为讲述活动的素材是否合适?结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活动组织上又有什么差异?笔者在多年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 图片内容及篇幅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一)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图片
看图讲述活动所选图片需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相一致,从幼儿具体需要与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的图片内容要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避免内容过浅或过难。
小班年龄段幼儿集中注意时间很短,有时课上到一半孩子们便不认真听讲了。于是我在观察中发现色彩鲜艳的物品往往能延长孩子们的注意时间,所以在选择图片时,我以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为主,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以单幅或简单重复的多幅为主。例如看图讲述《大家来煮汤》来源于绘本《好喝的汤》,教师选取了简单重复的画面,以累加的形式出现故事角色。图片所呈现的动物形象比较可爱,而有关食物的故事又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中班幼儿能看懂图片的大致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说出故事情节,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因而我们在角色的选择上要以具体形象、丰富生动、情节变化强的图片为主,数量上不宜超过6幅。例如看图讲述《狼大叔的红焖鸡》,我们选自于非常奇怪的一本绘本,狼是凶猛没有可爱之处的坏形象,在这本书里,狼却奇怪变成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可爱形象,虽然是作者有意为之,但还是让我们耳目一新。故事中出现的词汇“蹑手蹑脚”“肥肥又胖胖”“痛痛快快”等可以让幼儿在原有讲述的基础上丰富讲述内容,让幼儿的词汇得到增加,提升讲述水平。
对于大班幼儿,图片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应该更具变化,趣味性要更浓厚,情感上让幼儿有更多体会,图片不宜超过8幅。例如大班看图讲述《山猫和田鼠》,选自于绘本《山猫怎么办》。山猫这一角色非常滑稽,它夸张的表情尤其吸引幼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孩子们感受到其中的幽默。而且幼儿可以根据画面线索联想角色的心理变化、动作、对话等,为幼儿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从孩子们的表述中我们发现他们能够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如果……就……”等复杂的关联句式,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体现了幼儿较强的逻辑能力,使得图片之间的关联性更加流畅。
(二) 针对教育价值选取图片
合理的图片能够挖掘出一定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进行社会情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小班看图讲述《你好》来源于小熊宝宝绘本系列,它让幼儿在感受小动物温馨可爱的同时,愿意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和同伴朋友们打招呼,感受交往的快乐。中班看图讲述《猪先生去野餐》的图片来自日本美籍图画书画家庆子·凯萨兹同名绘本,这本书比较幽默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内容积极健康,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美好的情感,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塑造非常有益。而大班看图讲述《鸭子骑车记》,书中讲述的是一只勇敢的、敢想敢做的鸭子从不敢骑车到熟练骑车这一经历,让孩子们相信自己只要有梦想,勇敢的坚持,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别说是那台巨大的拖拉机,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二、 图片呈现应有利于幼儿理解
巧妙地呈现图片对幼儿的讲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图片的呈现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要考虑到图片出示的时间是否恰当,图片的前后顺序是否适宜以及图片出示的数量上都要进行细心琢磨,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提升观察水平和讲述能力。
(一) 整体出示
在一些画面单一、情节较为简单的讲述活动中,教师可一次性将所有图片全部出示在幼儿面前,让孩子们整体观察,了解图片表达的内容,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讲述障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能够把握幼儿现有的观察能力,为后续的细致观察做好准备。
(二) 局部放大
一些比较重要的图片,因原图较小,不便幼儿观察与讲述,教师可将图画进行放大处理,让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把握故事情节中发展的重要变化。例如选自绘本《蚂蚁和西瓜》的图片中蚂蚁如何合作搬动西瓜是活动观察和讲述的重点,可在画面中,同西瓜相比蚂蚁体积太小,不便于幼儿观察,因此教师将这部分图片中的蚂蚁进行了放大处理,让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到蚂蚁的动作、神态,也提示幼儿这幅图的重要性。
(三) 合并画面
一些有相近情节的画面,如果单独排版,会让幼儿感到视觉疲劳,但是如果有所删减,则会影响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部分画面进行合并处理,让幼儿通过自主观察,把握故事的连续发展。例如看图讲述《像狼一样嚎叫》中将莫卡逃离小主人后做的几件事合并在一幅图上,让幼儿对比观察,连贯讲述。
三、 提问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幼儿表达和讨论的兴趣
(一) 提问应有趣味性
任何活动都应以兴趣为前提,激发幼儿的学习欲,这也是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主动性的动力。教师只有抓住了幼儿对活动参与的兴趣点,才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与教师有效互动,达成活动目标。记得在组织幼儿进行看图讲述《大家来煮汤》活动之前,教师抓住幼儿对美食的兴趣,结合图片中不同动物的特点用“呼噜呼噜”“哧溜哧溜”“吧嗒吧嗒”等象声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画面中的情节产生兴趣,愿意用简短的句式讲述图片内容。活动中教师以“我们一起来做一锅好喝的汤吧!”添加互动情节,让幼儿亲自动手添加食物做好喝的汤,幼儿在切身感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练习讲述,寓教于乐中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
(二) 提问应有启发性
这一类问题本身的答案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拓展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幼儿能够敢于表达发现,对自己的回答充满自信。例如在看图讲述《小老鼠分果果》的教学中,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能帮助小老鼠想个办法,让它把果果运回去吗?”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胆猜想,给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说用小车运回去,有的说请小伙伴帮忙一起滚回去,还有的说可以用根绳子拉回去等,大家各抒己见,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小老鼠。幼儿的思维得到不断启发,能更加激励幼儿大胆讲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 提问应有多样性
问题的抛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既能让幼儿围绕问题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问题中感受到活动的多变有趣。例如教师在涉及关于《獾的美餐》的讲述中,将獾遇到三种不同的动物后产生的美食联想进行提问:第一种方式以教师主动询问“獾遇到了鼹鼠后,它是怎么想的”;第二种方式以幼儿小组讨论“你们一起想想獾碰上了老鼠后发生了什么事”;第三种方式则完全让幼儿自由讲述“獾有没有成功地把小兔子吃掉,为什么”。当然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对于活动中随时出现的不同情况,教师要适时做出调整,根据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将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应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
(四) 提问应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可以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故事的发展,一般会以两种结果让幼儿进行推测讲述内容。例如在看图讲述《1只小猪和100只狼》的活动中,说的是1只猪被100只狼围攻的故事,最后小猪想了个办法逃脱狼口,教师抛出问题:“狼有没有吃掉小猪,为什么”。有的幼儿说吃掉了,因为有100只狼小猪是无法逃掉的。有的幼儿说没有吃掉小猪,小猪想了办法摆脱了狼的围攻。这两个答案都有各自的道理,故事情节中两个角色的不同看法可以引申出故事不同的结局。教师并没有局限于故事原来的结尾,而是让幼儿自由发散,顺着自己的想法完成故事结尾的讲述,充分认可了幼儿的自主阅读讲述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幼儿想象力。
四、 评价过程应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活动评价是帮助幼儿提升讲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评价中幼儿可以了解自己讲述中的利弊,根据教师或者同伴给出的合理建议丰富自己的讲述内容,使得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在评价形式上教师不能局限于主动评价,而应让幼儿自评或者同伴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培养幼儿耐心倾听、相互学习的习惯。当然幼儿的自评和他评有时也只是简单的判断性评价,例如幼儿时常给出的评价语言是“他说得很好!”“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听!”过于笼统的评价没能真正体现评价的价值,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如“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他说的这个句子里用了什么词语?”“你能把他说得好听的地方念一念吗?”“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说得更生动些?”让幼儿能够更加具体的感受语句的优美所在,[KG*4]体会其中值得自己学习与改进的地方,[KG*2]也让幼儿学[LL]会了评价的方法,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提升表达能力。
看图讲述活动除集体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很多培养途径。例如在班级墙面布置一块讲述板,上面适时地粘贴不同的画面,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能够自主观察,与同伴自由讲述,增进同伴间的交流。在家园宣传栏上给家长介绍一些引导幼儿看图讲述的技巧,提升家长指导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了亲子间的情感。有时候结合节日选取一些图片,能够融合节日气息,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大胆表现、表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渐渐学会了细致观察、生动讲述,思维力得到拓展,讲述水平得到提高。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周兢.学前儿童原因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唐实平.幼儿园看图讲述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4).
[4] 叶钟.在看图讲述中提高幼儿自主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5(4).
7.讲述活动教案 篇七
1、理解诗歌,并尝试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诗歌创编。
2、在多媒体手段的帮助下,能积极想象,用诗歌的语言表达感受。
3、喜爱并积极参与诗歌创编,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电子白板。幼儿人手一个诗歌本及相关插图。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相关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1、幼儿在“小夜曲”的伴奏下进入教室。
2、幼儿欣赏乐曲,提问:听了这个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二、欣赏诗歌,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
1、欣赏教师朗诵诗歌“美丽的梦”。
2、提问:诗歌里都有谁?
3、第二次看课件欣赏诗歌。
4、提问:你最喜欢诗歌里谁?他做了什么样的梦呢?
三、启发幼儿,进入同主体创编。
1、提问:诗歌里小草的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小草会做这样的美丽的梦呢?提示幼儿用诗歌的语言来回答。
2、提问:小草还会做什么样的梦呢?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帮助幼儿理解小花、露珠、小朋友的梦。教师帮助幼儿把创编的内容在白板上记录下来。
3、请幼儿在诗歌本上将自己的创编用插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4、和幼儿一起朗诵大家共同创编的诗歌。
5、再次请幼儿在诗歌板上操作,创编诗歌,并将诗歌朗诵给现场的客人老师听。
6、小结:在这个美丽的夜晚,小草、小花、露珠、小朋友都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梦!
四、开拓幼儿思维,进行不同主体的创编。
1、提问:那么,还有谁也会在这个美丽夜晚做美丽的梦呢?他会做怎样的梦呢?
8.看图讲述活动教案 篇八
1、能仔细观察画面并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
2、引导幼儿把话说完整,初步尝试给故事结尾创编。
3、能有顺序安静看书,认真倾听同伴发言。
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
二、介绍看书的顺序
看书时,我们首先要找到“前门”,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封面”;接着,是参观里面的每一个“小房间”,到底有几个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数房间)参观完后,别忘了轻轻关上“后门”,它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封底”。
三、看书
1、现在我们来看封面。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完整说话。)(点评)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小兔子的表情,它高兴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请你学一学小兔子的表情。
3、小兔子到底在想什么?谁来猜一猜?(幼儿猜测)
过渡:到底是不是这样?让我们到书里去找答案。
4、看书时小朋友要做到:一、仔细观察;二、保持安静能做到吗?
5、幼儿看书
6、和你一桌的朋友说说你看懂的地方。(个别交流)
7、小朋友通过仔细观察能看懂书了,还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出来,真了不起。书上有没有小朋友看不懂的地方?(幼儿提问)
8、老师有个地方没看懂,请你们帮我解决这个难题。(老师翻书第四页)小兔子蹲在那里到底在干什么?(孵蛋)
四、完整欣赏故事
愿意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讲一遍吗?(师生边看书边讲述)
五、创编结尾
原来,这个蛋是乌龟妈妈丢的。乌龟妈妈心里可着急了:“我的蛋宝宝呢!我的蛋宝宝怎么不见了?谁看见了我的蛋宝宝?”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
结束活动:
9.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篇九
研讨目标
1、以情境讲述、看图讲述两种类型讲述活动为例,通过观摩课例、集体研讨、分组探索等形式,引导教师对讲述活动的基本特点、教育价值、基本结构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思考,获得理论提升。
2、通过对讲述活动“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迁移巩固新经验”等三个基本步骤组织策略的研讨,帮助教师获得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有关方法和策略,提升讲述活动组织能力。研讨过程
一、开场篇(记录略)
二、体验篇(记录略)
看到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图片见附件)
1、问题一:你认为讲述活动对孩子语言发展有什么意义?
归纳和总结:讲述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和清楚完整地表述的意识、情感和能力; 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地讲话
使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述 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地讲述
(3)、培养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
2、问题二:讲述活动还蕴含哪些教育价值?
归纳和总结:讲述活动的作用(1)培养幼儿讲述能力.(2)锻炼幼儿独白语言能力。(3)培养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4)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思辨篇
1、执教老师说课反思(记录略)
2、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骤: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二步骤: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第三步骤: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第四步骤:巩固和迁移新经验
3、答辩环节(摘录)
问:在讲述活动中,孩子们习惯性地按自己原有的思路来讲述,不运用新经验,启而不发,教师该怎么办?
执教老师答:我觉得在讲述活动中并不是到了哪一环节才做哪一环节的事,各个环节应该是有机整合、环环相扣的。在今天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运用新经验讲述,在前面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的环节组织中,我运用了很多方法,如多媒体画面辅助感知、引进声音材料、提问激发想象等,其实我也把讲述的新经验有机地渗透在其中。
问:在《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活动中,在完整出事了图片后,已经有孩子在讲述中融入了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等内容,教师再出示多媒体课件,是否还有必要?
执教老师答:略。
问:请问专家,讲述活动中,除了今天在《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看到的讲述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对话这个新经验,是不是还有其它新经验?新经验与孩子的讲述时间怎么分配?
专家答:略。
主持人:我们在讲述新经验的理解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运用了某些新词、学习了某些句式就是新经验,其实不是。讲述新经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语言形式的新经验,这就是我们日常引用较多的字词句章;第二,语言内容的新经验,是孩子讲述语言中的新信息,像今天看图讲述活动中讲述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对话,就是对讲述内容的拓展和丰富,是新经验;第三,语言运用的新经验,我的理解是其一是在讲述中运用新的讲述思路,其二是在讲述中根据倾听对象灵活调整自己讲述内容和思路的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讲述活动中的新经验,不断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四、探索篇。
(一)分组研讨记录(小组代表收集,主持人整理)
1、第一组: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组.。问题:在两个课例中,“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一步骤执教老师采取了怎样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这一步骤的组织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什么?
在两个活动中,教师分别运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一个活动:多媒体辅助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看多媒体动画、倾听声音材料)、设置提问激发想象(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并不断联想:兔子们心情怎么样?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第二个活动:情境创设法(创设了直观、丰富、充满童趣的环节)、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看看它是谁、听听它们在说什么、抱一抱、和它打招呼等)、观察法(观察情境中动物的名字、外表的颜色等)。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让孩子对讲述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为后面环节做好铺垫。
组织时的注意事项:
(1)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充分地感知讲述对象,并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如有序地观察、通过对象的某些特征展开联想等。看图讲述中要对图片的内容及图片延伸的内容都有丰富的感知体验;实物讲述要引导幼儿把握住实物的特征;情境讲述,要能理解和掌握情境中蕴含的事件、人物角色关系等基本要素。
(2)在情境讲述中,创设的情境不要太繁杂,包含的信息太多给孩子的视觉冲击过大,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应该紧扣目标、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2、第二组:“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组。问题:在两个课例中,“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这一步骤执教老师采取了怎样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这一步骤的组织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什么?
在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引进新的讲述经验:(1)、示范法。教师在幼儿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讲述思路,并进行示范。今天《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采用的是看多媒体课件听故事的方法,这是对这一方法运用的创新。
(2)、提示法。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如在《情境讲述:森林音乐会》中,表面上老师是顺着幼儿的讲述内容,实际上在提炼和提升中不断提示幼儿“有 还有 ”地进行讲述。
(3)、讨论法。师生或同伴间讨论引入新的讲述经验。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让故事讲得更有趣”。
(4)、分析评价法。通过教师的评价以及孩子的评价引入新的讲述经验。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一个孩子单独讲述完后,引导其他孩子对他的讲述进行点评,并问“他的故事讲得有趣吗,哪里有趣?”
(5)、游戏法。在游戏中引入新的讲述经验。组织要点及注意事项:
(1)教师心中要目的明确,要知道新经验是什么,并有针对性的、紧扣目的的进行指导。
(2)要对孩子在讲述中运用新经验的情况进行及时地梳理、点评、表扬和推广,以达到幼儿互相示范、以点促面的效果。
(3)在采用示范法引进新经验时,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
(4)要提供给幼儿运用新经验的机会,并创设多种形式的平台,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对新经验进行运用。
3、第三组:“巩固和迁移新经验”组。问题:在两个课例中,“巩固和迁移新经验”这一步骤执教老师采取了怎样的组织方法和策略?这一步骤的组织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什么?
在两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巩固和迁移讲述新经验:
(1)个别、集体、小组讲述相结合,提供更多的讲述机会。《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对于新经验的巩固和迁移,老师提供了多种的形式,让孩子进行充分的讲述。(2)出现新的讲述对象。在《情境讲述:森林音乐会》中,运用“有„..还有„„”的句式讲述是新经验,为了巩固和迁移,教师又出示了环保乐器这一新的讲述对象,是“由A到B”的迁移。
(3)评价法。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互评,从而巩固讲述新经验。
这一环节的组织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幼儿的语言更趋完整、丰富、连贯;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讲述新经验。
这一环节的组织注意事项:(1)教师要关注幼儿新的兴趣点,并进行随机指导;(2)更加关注全体,不能以某个幼儿掌握并迁移了新经验便评价全部幼儿都能很好地运用新经验。
(二)实践模拟:《大班实物讲述:可爱的娃娃》(图片见附件)注:记录中收录了主持人的部分组织和回应语言,并作说明、分析。目标: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和适当的词汇讲述“娃娃”。尝试用先讲特征再讲“其他”的思路讲述。
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现场略)。
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主持人:你最喜欢哪个娃娃?讲讲它是什么样子的?(基本提问。)回应语言:
面对这样能力强的孩子,老师应该如何回应,并有所提升? 这个孩子的讲述怎么样,有什么闪光点?有什么不足?
实物讲述要把握住实物的特征,刚才这位小朋友的讲述是否讲出了娃娃的特征,老师改如何指导?
我们要指导孩子对实物进行有序的观察,他的讲述体现了有序观察吗?老师怎样指导他进行观察和讲述?
(通过回应,旨在让老师明白这一环节的组织要点,即要倾听孩子讲述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实物讲述的重点是指导孩子把握实物特征进行讲述;要指导孩子有序观察,并使讲述更有条理性、更完整。)主持人:现在来听听我的想法。我喜欢的是穿婚纱的芭比娃娃,她的头纱白白的,飘起来像一朵云一样。她的裙子有很多图案和花边,真漂亮!我想和芭比娃娃一起跳舞,拉着她的手转圈,把裙子转得又圆又大,肯定更漂亮。你们能像老师一样先讲讲你喜欢哪个娃娃、讲讲它是什么样子、再讲讲你想和她一起玩什么游戏吗?
(教师示范讲述,给予孩子新的讲述思路和内容,这是讲述活动中的新经验。)回应语言:
他是按新的讲述思路讲的吗?该如何进行回应?
(这一环节在现场组织中扮演“幼儿”的老师们都讲述得较好,而现场的回应和指导不多。)
主持人:看我手上的这个娃娃,它是谁呢?你喜欢它吗?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讲讲我手上的这个娃娃?
(这一环节迁移和巩固新经验,采取的是由A及B的形式。在现场的组织中,因为出示的娃娃太具娱乐效果,参与的老师们充分发挥想象,产生了很多“笑”果。无论是“幼儿”的讲述、“老师”的回应指导还是主持人的提升,均跑题。)
10.看图讲述的活动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馨,激发关爱父母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大胆的表述能力。
3.能根据全家福照片,完整介绍父母的姓名、工作、爱好等基本情况,表达对父母的爱。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根据全家福照片,完整介绍父母的姓名、工作、爱好等基本情况。
难点:感受家的温馨,激发关爱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人手一张全家福照片、红心、轻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歌曲《我家有几口》
提问:小朋友家有几口人?你最喜欢谁?
二、展开
1.介绍全家福照片的特点(将幼儿的全家福照片粘贴在黑板上)
指导语:全家人脸上都露着幸福的微笑,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所以这一张张漂亮的照片就是全家福。
2.请幼儿自由讲述
(1)指导语:大家还不认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小朋友能不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2)请幼儿上前选择自己的照片。(轻音乐)
(3)请幼儿上前讲述。
3.教师规范性提要求
(1)指导语:小朋友讲的很好,要是说清楚爸爸妈妈叫什么?干什么工作?喜欢什么?等内容就更详细了,最后要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2)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性讲述。
(3)幼儿之间相互讲述
(4)游戏“击鼓传花”,巩固练习讲述内容。
三、结束
小结:小朋友讲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小朋友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辛苦,我们小朋友要争做好娃娃,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放心。
11.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若干思考 篇十一
广州警备区幼儿园 萧绮婷
【摘 要】幼儿讲述活动目标是幼儿讲述活动的基础与核心。教师在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中,存在目标的结构不完整、表述不恰当、指向过于空泛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师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我们从三个基本策略探索制定幼儿讲述活动总目标与年龄阶段目标:一是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依据;二是明确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结构;三是确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表述。
【关键词】幼儿讲述活动 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目标制定
幼儿讲述活动目标主要是设计幼儿讲述活动的基础与核心,支配幼儿讲述活动教与学的全过程,规定幼儿讲述活动教与学的方向;是判断幼儿讲述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幼儿讲述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讲述活动中有定向作用。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实施幼儿讲述活动之前,应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确立有效的幼儿讲述活动目标,才能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幼儿讲述活动方案,形成相应的讲述活动设计及教学策略。我们结合当前幼儿讲述活动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谈谈我园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基本策略。
一、幼儿讲述活动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幼儿讲述活动研究总体上滞后于实践的需要,一些教师在学习、贯彻和落实《纲要》的过程中,对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制定出现了理解不全面和不深刻的问题。
(一)目标的结构不完整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说与“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目标一般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一些讲述活动目标制定中,教师往往都会比较笼统的制定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制定讲述活动目标的重点,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制定“能连贯、完整、清楚地在集体面前表达”或“掌握怎样的句式与丰富哪些词汇”等结构不完整的目标。
(二)目标的表述不恰当
幼儿讲述活动目标表述不恰当屡见不鲜,主要指行为主体错位、行为动词不当、行为条件缺失、行为标准模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教育的角度来描述目标,而不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描述活动目标。所谓教育的角度来描述目标就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提出需要达到的教育要求,如“通过学习讲述,使幼儿记住故事情节,并且学会描述”; 又如:“知识与技能”中的“理解”等行为动词,是用来表明内在意识和心理状态的动词,比较笼统和含糊。“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培养”、“让”等词语说明行为主体是教师。事实上,幼儿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幼儿自身的努力,并不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在制定讲述活动目标时,应端正语言表述态度,站在幼儿的角度,指向幼儿的讲述学习。
(三)目标的指向过于空泛
设计目标的原则之一是可测性,目标的可测性可以帮助教师在活动后及时进行活动效果评价,并成为继续组织讲述活动的依据,目标的指向过于空泛表现为,“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讲述能力”或“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样空泛的目标抽象笼统,无法操作也无法检测,无从了解活动是否适合幼儿,也无法评价活动是否科学,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
二、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基本策略
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讲述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使幼儿讲述活动目标能够起到龙头引领作用,我们以过往讲述活动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警示,跳出陈旧束缚教师手脚的目标模式框架,让教师了解幼儿实际准确定位,制定科学合理、难易适度、注重导向性的幼儿讲述活动目标。我们试从以下几点分析如何有效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
(一)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依据
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有章可循,活动目标要具体,便于检测与评价。1.依据《纲要》中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教育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对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并不是“鹦鹉学舌”, 只要跟着老师话讲就行。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纲要》中还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 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 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 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也包括了对幼儿讲述的要求“一是教给儿童本民族的语言符号系统,在我国主要是指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表述方式等;二是教儿童学习运用语言,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训练„„”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与要求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手段,是设计实施语言讲述活动的主要依据。我们在制定讲述活动目标时,应把教育内容的各项部分、各方面转化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教育目标,使其有一定的指向,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
2.依据《指南》中幼儿语言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建议
新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了幼儿语言讲述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运用语言进行讲述、交流同时,也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景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其内容指明语言领域中“倾听与表达”的相关目标,从“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三方面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目标与教育建议。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相关讲述、倾听目标与教育建议为例: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各年龄阶段目标:(3—4岁)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4—5岁)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5—6岁)在集体中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各年龄阶段目标:(3—4岁)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故事。(4—5岁)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讲述比较连贯。(5—6岁)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见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各年龄阶段目标:(3—4岁)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4—5岁)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5—6岁)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愿意打断别人;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
(二)明确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结构
我们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把幼儿讲述活动目标分为纵向的层次性结构和横向的分类结构。从纵向的层次结构来看,幼儿讲述活动目标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活动目标。从横向的分类结构来看幼儿讲述活动目标是通过倾听、表述、语言习惯三大块面来体现,而每一块面又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倾听为例,《纲要》中明确要求“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听懂会说普通话”。我们首先制定倾听的总目标“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再结合幼儿语言教育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倾听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听懂普通话,能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能理解并执行别人的指令。过程与方法目标——懂得别人和自己说话时要注意倾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意听,有礼貌地集中注意力地听。在不同年龄班,幼儿倾听目标的实现也有所侧重。以我园制定的年龄阶段目标为例:小班——学会听成人和同伴讲话,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作出回应;中班——能注意听别人讲话,在群体中能有意识的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大班——有礼貌地听别人讲话和交谈,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
(三)确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表述
《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我们倡导“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布卢姆、马杰等教育家认为: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表述都要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因此,我们制定的幼儿讲述活动目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基础,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四个要素考虑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的表述。
1.明确行为主体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是讲述活动中的主体,但在讲述活动目标设计上有时却看不出这一点,如“通过讲述使幼儿„„”,“通过讲述活动,培养幼儿„„”。这些教学目标颠倒了行为主体,把教师摆在了教学的支配地位。“行为目标之父”泰勒曾强调:“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规范中引起某种变化。”因此,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幼儿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幼儿。因此,制定幼儿讲述活动目标应该从幼儿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设计并加以准确陈述。
2.恰当运用行为动词
(1)在幼儿讲述活动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感觉、判断、想象获取讲述相关知识与经验。一般表述为“理解„„;掌握„„”。如:继续丰富词汇,能掌握运用更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学会使用常用副词(如现在、还、非常等)和连接词(和、跟、同等),能理解词义。又如: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2)在幼儿讲述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指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创造性的想象、语言表述。可以是学说简单的对话、句式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的结构等等。一般表述都是“学会„„”;“掌握„„”;“运用„„”。如: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要求与见闻,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3)在语言领域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指的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渗透教学的思想,要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因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人的过程。一般表述都是“感受„„;体验„„的情感”。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幼儿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理念。如“体验合作讲述的快乐”“体验图片故事中的教育内涵”等。
3.确立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特定的限制或范围,旨在说明幼儿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完成学习活动。方法则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如:集体讲述、分小组讲述、个别讲述。
4.清晰行为程度
在表述目标时,要明确幼儿达到的最低水准或所达到的程度。行为标准可以用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来体现,在行为动词前若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就比原行为动词的低。以“清楚地表达”这一项从不同年龄班所制定的目标为例:小班——逐步学会用简单句讲出图片的主要内容;中班——学习用完整的语句比较连贯地讲述图片的内容,能把学到的新词运用到讲述中去;大班——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要求与见闻,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三、制定幼儿讲述活动总目标与年龄阶段目标的实践探索
幼儿讲述活动目标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目标制订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必须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能力,接近幼儿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二是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幼儿语言讲述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幼儿讲述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并根据幼儿已有经验提炼目标。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讲述经验。
(一)制定幼儿讲述活动总目标
1.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2.乐意与人交谈,能清楚地表达。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制定幼儿讲述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学会听成人和同伴讲话,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作出回应。(2)能听懂日常会话。
(3)丰富词汇,学习运用能理解的常用词,主要是名词、动词、人称代词和形容词等。
(4)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5)逐步学会用简单句讲出图片的主要内容。(6)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7)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
(8)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2.中班:
(1)能注意听别人讲话,在群体中能有意识的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2)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3)继续丰富词汇,能掌握运用更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学会使用常用副词(如现在、还、非常等)和连接词(和、跟、同等),能理解词义。
(4)大胆清楚地回答问题,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5)学习用完整的语句比较连贯地讲述图片的内容,能把学到的新词运用到讲述中去。
(6)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7)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8)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3.大班:
(1)有礼貌地听别人讲话和交谈,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4)继续丰富词汇,掌握更多的实词,学会用描述事物不同程度的形容词(如大的、比较大的、最大的);学习一些常用的虚词:介词(如在、向、从等),连接词(如因为、所以、如果等);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同义词,语言比较生动。
(5)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要求与见闻,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6)比较完整地、连贯地讲述图片的内容,说话态度自然大方,逐步克服口语中某些突出的语病。
(7)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8)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能依据所处情景使用恰当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使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9)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述,不随意打断别人。
【参考文献】
12.讲述活动教案 篇十二
1、引导幼儿合理地分析故事情节,并根据画面进行讲述。
2、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萌发互相关爱情感。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用纸箱做的电视机一只,话筒一只,手偶玩具一个,狮子生病的背景图一幅。
2、小熊、小猪、青蛙、小鸡、小狗等图片若干,小动物心情图若干。
3、幼儿游戏——“小小天气播报员”的照片、电脑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
⑴最近班里开展了一项新游戏——小小天气播报员。
你是怎么样播报的?
(请2—3名幼儿上台播报天气预报)
⑵教师操作手偶播报——“森林电视台的心情预报”。
森林电视台不仅有天气预报还有心
情预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结合游戏活动进行讲述。
2、组织讨论。
心情预报说狮子今天的心情怎么样?(雨天)
为什么狮子的心情是雨天?可能因为什么事?
(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小结)
(1)展示“狮子”生病躺在床上的视频。
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事让狮子的心情是雨天。
请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时的感觉。
你们猜一猜,森林里的小动物听到这一预报后会怎么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2)依次展示小动物的视频。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是怎么做的?
狮子的心情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根据播报内容,大胆想象,进行猜测,自由讲述。
3、情感教育。
(1)出示心情图,请幼儿上台播报。
心情预报节目太好了,这儿还有几个小动物的心情图,请你们来当气象预报员,来播报今天森林中其他小动物的心情预报。
刚才我们听了这么多种心情预报,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迁移经验,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说自己生病时的感受。
观看视频,了解情节发展,结合自身谈谈感想。
(3)自由选择画面内容,进行大胆表述。
4、画心情,说心情请幼儿画出此时的心情,并描述自己的心情及原因。
尝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心情,并进行描述。
活动反思
讲述活动是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幼儿创设正式的口语表达情景,使幼儿有机会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对某一图片、实物或情境的认识和看法等,学习表达的方式和技能,它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构思和表述一定内容的语言能力为基本目的的。
“心情预报”是从班级幼儿近期开展的游戏“小小天气播报员”延续而来的,由于孩子游戏中的兴趣极高,表达的愿望较强,因此从天气的播报转向心情的播报,在活动设计上主要从四个步骤考虑。
1、运用已有经验讲述——从幼儿生活中的游戏入手,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讲述。(播报天气预报)
2、观察理解讲述对象——借助教师示范将活动迁移到森林小动物的心情预报,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大胆猜测想象。
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结合视频,能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大胆表述
4、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自己画心情,说心情。
我的几点思考:
1、导入部分结合游戏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孩子的兴趣较浓,能够很快地吸引注意力,但同时也能发现孩子在表述能力的差异。
2、教师示范(木偶操作)和视频图片的教学策略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大胆的想象猜测,自由的讨论为孩子观察和理解讲述对象作了铺垫。
3、讲述的过程是孩子学习独立思考与清楚表述的过程,孩子在自由选择主题讲述的过程中,教师的个别引导和提炼还不够,应在每个孩子的原有基础上有引导、有提炼,关注孩子表达的差异,从而帮助幼儿将语言表述更丰富、更清晰、更完整。
4、讲述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融入到幼儿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讲述的主题可来源于孩子的周围生活,帮助孩子学会观察,同时可丰富孩子词汇满足每个孩子的表达愿望。
【中班讲述活动】推荐阅读:
大班讲述活动教案09-17
小班情境讲述活动09-21
幼儿园大班讲述活动:小动物找工作11-24
电力事故案例讲述11-30
讲述母亲的双手作文07-18
讲述改变自己高三作文09-16
新闻故事讲述的例子09-21
讲述家乡巨变的作文11-25
高二材料作文审题讲述12-04
讲述我发现了美作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