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

2024-07-08

湘夫人教案(精选9篇)

1.湘夫人教案 篇一

屈原《湘夫人》教案

篇一:《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进入文本

1、解读第一段,(1)齐读:

(2)请生翻译: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赏析名句的妙处?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

(1)齐读:

(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比兴。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串: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解读第三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里是因情造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杜若 石兰……)

4、解读第四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境。

(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 这衣袖是谁赠送的?

——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的礼物。

(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 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具体见课件)

6.总结: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香草美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罾何为兮木上。篇二:《湘夫人》赏析教案 《湘夫人》

屈原

目的要求: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一、作家作品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同时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 篇三:《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第1页(本章共6页)

第2页(本章共6页)

第3页(本章共6页)

第4页(本章共6页)

第5页(本章共6页)

2.湘夫人教案 篇二

首先, 结合注释, 疏通文意, 弄清楚《湘夫人》的内容或意脉。弄清 文本的意脉是探究主旨的前提。文本的意脉可以通过诵读、翻译、概括归纳等方法完成目标。诵读可以依次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优秀学 生个别诵读学生点评等方式进行, 注意诵读时的情感、语速及轻重缓急。翻译和概括归纳可采用老师串讲或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湘夫人》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可由一个问题总领: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补充湘君对湘夫人由期盼———幻觉———失望的起始情感历程。爱而不见, 怎一个“愁”字了得。《湘夫人》写的 是神界的爱情生活, 但处处流溢着现实生活中的情味, 我们可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

其次, 把握文中情景交融、“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赏析表现手法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主旨。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可由另一个问题总 领:诗歌是如何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赏析。一、情景交融。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经典名句为例, 诗人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清愁的意境:秋风瑟瑟, 丝丝凉意, 洞庭湖中微波荡漾, 岸边落叶纷纷。湘君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心事茫然, 愁绪四溢。情与景, 水乳交融。二、诗中以反常现象比兴。“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鸟儿聚集在水草上, 渔网披挂在树上。麋鹿在庭院里觅食, 蛟龙在水边游荡。这些都是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 来自比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 暗示了湘君对湘夫人约而不见的失望的必然结果。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 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如“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 以反常的现象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香草美人等象征性意象的运用在诗中增强了浪 漫主义色彩。湘君急切期待湘夫人的到来却久盼不来, 在希望和失望中产生了幻觉, 听见了湘夫人的召唤, 于是在水中筑室, 用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各种香草装饰爱巢, 充分显现出湘君对湘夫人一往情深, 对爱情的执着, 对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而增添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三, 知人论世, 结合屈原的身世, 把握全诗主旨。文本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屈原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这里可设置一个探究题:有人说, 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 剧, 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 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这道题需要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及生平经历、写作背景。通过查找资料, 可以了解到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 虽忠于楚怀王, 却屡遭排挤, 后因触怒贵族被放逐。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 兵败被杀, 屈原也自沉汨罗江, 以身殉国。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到荒蛮的沅、湘一带, 处境艰难, 心情忧伤, 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 执著理想, 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由屈原的一生境遇可推知, 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他自己不 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从湘君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中, 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对真挚爱情、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是否寄托着屈原为实现理想, 苦苦追求, 虽饱受打击, 仍坚持不懈、九死未悔的精神?

3.“往往醉后”《湘夫人》 篇三

傅抱石画《九歌》题材是受郭沫若的影响,当时他们都在重庆,郭沫若正在研究屈原和《九歌》,并进行戏剧《屈原》的创作。傅抱石十分崇拜这位伟大的诗人,《九歌》因此成为他热衷表现的绘画题材。

他的第一幅《湘夫人》绘于1943年12月17日,尺幅与此图基本一致,画上除了全文录写《湘夫人》诗以外,还有长题叙说绘画缘由。12月17日,是他的女儿益珊四周岁生日,此时日寇强兵压境,战火烧至湖南沅澧之间。这天他取出《楚辞》,为夫人罗时慧吟诵《湘夫人》,读至“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时,不禁神情悲悯,夫妇二人相对无言,于是援笔泻情,绘制一幅《湘夫人》。此画后来在郭沫若50寿诞时送给了他,郭沫若又将它转赠周恩来,并由周恩来把它带回陕北。整个过程发生在1943年末至1944年的11月之间。(画藏中南海,参见《中南海珍藏书画集》)。从此傅抱石不断涉及《九歌》题材创作,所绘《湘夫人》都是心血之作。

如果说第一幅《湘夫人》傅抱石是为悲悯忧国而作,这一幅《湘夫人》则是传达了他的喜悦之情。转眼过了将近两年,此时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举国欢腾。稍前数日,傅抱石也绘一幅《湘夫人》,图中湘夫人取侧面相,少见且极为精美,画为陈之佛长女嗣雪作。日本投降了,画家心里痛快,借着笔墨渲泻,那是一份喜悦。相隔不数日,他又画了这幅《湘夫人》,时间是乙酉(1945年)九月十日。画作于生宣纸上,先绘出人物并敷染上色,然后矾水泼洒,营造瓢泼雨境,其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间,有痛快淋漓之感。据说傅抱石以此法绘《湘夫人》的作品仅两件。画中湘夫人仄身侧立风雨中,淡墨勾勒的体廓,线条劲爽、下笔肯定,如得神助,飘拂的衣袂、发辫与风雨同斜,侧身凝望间,眸子里噙着的是渴望与思念……屈原的《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对湘夫人的殷切思念和不能相遇的怨怅,其实,这既是湘君的思念,也是湘夫人的思念。傅抱石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画家,可是每画人物却分外沉静,故而能够秉笔传情,准确地表达屈原的诗意。此画曾经傅二石先生鉴定,二石先生见后即说,这是他所见到的其父亲所作“湘夫人”题材作品中最精采的一幅,比当年郭沫若50寿诞时他父亲绘赠的那幅《湘夫人》还要精彩!并且说这幅作品最初的收藏者是当年法国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当年法国大使甚至幽默地说,法国政府发给我们的工资都让傅抱石先生赚走了!

“往往醉后”是傅抱石在得意之作上钤用的闲章。的确,这幅作品是傅抱石先生的绝妙之作,是他“往往醉后”的神来之笔!

4.湘夫人 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

3、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4、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教学重点 】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复习上一课导入。

二、(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追溯背景: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3)屈原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关于《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三、屈原作品及特色

(1)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四、关于“楚辞”、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 (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5)《离骚》为其代表作。

3、“楚辞”的地位:《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五、学生朗读,正音。

六、初读感知。

问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湘君、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问2:《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问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幽怨、哀婉

七、分析课文。

(一)赏析第一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译文: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晚上已经张设好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1、阅读第一段,说说本诗的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开头两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望而不见,情感有极大地落差,湘君心中充满愁思。(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三四句写沅湘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的凄凉、冷落的秋景,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融情入景)

2、找出诗中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运用比兴(主要是“比”)的手法,鸟儿本应在树梢上,渔网本应在水草里,而这里用不合乎逻辑的现象来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用事物的错位,暗示湘君内心的焦虑,与美人的期约恐怕不能实现。

3、本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在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表达了湘君虔诚的期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期待)

第二课时

(二)赏析第二段: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译文: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1、沅有芷兮澧有兰

比兴

(1)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

(2)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2、本段讲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男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焦灼)

(三)赏析第三段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译文:我听到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一同前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译文:用荪草饰墙壁啊用紫贝铺砌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译文: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已经安放。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译文: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译文: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1、课文研读:找出本段中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隐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2、湘君为何用这么多的香草来装饰房屋?

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铺陈手法:

1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2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 的失落作铺垫。3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 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3、第三层写湘君担心不可与湘夫人相见而产生了幻想。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呼唤,见到与湘夫人在水中宫殿美满生活的图景。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于是湘君一切的等待和期盼都化为了泡影。描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扣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幻想)

(四)赏析第四段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失落)

八、主旨探讨: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

有人认为,《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知人论世)

明确: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

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

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

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

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总结:本文讲述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屈原在作品中,突出了神恋的真挚情谊,全文基调幽怨、哀婉。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并显然渗透进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执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所在。

从结构上,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上,整篇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九、写作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使用大量景物白描手法来侧面描写人物心理,情与景水乳交融。

举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本篇大量描述了湘君的幻想情景,其中就运用到了一些比兴手法。

举例:“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而在«湘夫人»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来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这一主题。

举例: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通过全篇,我们可以认为湘君对真挚爱情、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寄托了屈原对政治理想的至死不渝,湘君期约遇难的悲剧反映了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的遭遇。

5.《湘夫人》优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进入文本

1、解读第一段,(1)齐读:

(2)请生翻译: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赏析名句的妙处?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1)齐读:

(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比兴。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串: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解读第三段:(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里是因情造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4、解读第四段:(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境。

(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 这衣袖是谁赠送的?

——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的礼物。(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 3 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具体见课件)

6.总结: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香草美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6.湘夫人教案 篇六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九歌•湘夫人》教案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 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 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 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7.湘夫人教案 篇七

《九歌·湘夫人》与《九歌·湘君》是姊妹篇,内容是男女神表达思念的对唱。《九歌·湘夫人》是湘君唱给湘夫人的歌,湘君的形象与屈原有怎样的联系,向来有较多争论。

《九歌·湘夫人》收于《楚辞·九歌》中,《楚辞·九歌》是屈原什么时候的作品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经历过两次大的政治变故,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屈原在第二次政治变故中被放逐,“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九歌·湘夫人》与《楚辞·九歌》各篇描写的环境与屈原第二次变故时期的生活环境相合,可知《九歌·湘夫人》反映的是屈原第二次变故时期的生活。屈原在《离骚》中有抱怨的情绪和对美政的希望,而在《九歌·湘夫人》中只有忧伤,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由此亦可知《九歌·湘夫人》是屈原后期的作品。另外,《离骚》中有几处提到“九歌”,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这里的“九歌”原是音乐的名称,其产生的时代比屈原所处时代更久远。“《九歌》,古代的乐曲。洪补注:‘《山海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注云,皆天帝乐名,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詹安泰著《离骚笺疏》)屈原以“九歌”为自己的诗集命名,足以证明《楚辞·九歌》是他后期生活的作品。

《楚辞·九歌》是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时期的作品,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内,楚国怎样?屈原怎样?楚怀王后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楚顷襄王即位时,以子兰为令尹,任用佞臣,朝纲更是紊乱。外交上,楚受制于强秦,国家日衰。屈原怎样呢?他在顷襄王即位几年后遭第二次政治打击,屈原第一次遭到的打击是被疏,楚怀王不复任用他,仅此而已;而第二次是被放逐,是被定罪并判刑,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这表明,他在顷襄王的政治集团中已被彻底打倒。屈原曾把振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怀王身上,希望怀王某一天能省悟,能重新起用自己,希望自己能像在楚怀王初期一样受重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其任之。”然而怀王一死,一切梦想立刻化为云烟,面对顷襄王的政治集团,他的美政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心念楚国却难有作为,苦闷悲伤,行吟泽畔,在绝望中空度余生。

《楚辞·九歌》是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祠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王逸的序对《楚辞·九歌》有三点概括:(1)反应了当时楚地信鬼而好祠的习俗;(2)屈原改编了原先鄙陋之词,使敬神之礼变得典雅起来;(3)寄寓了屈原自己的怨结和情思。但后世论《楚辞·九歌》,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1)(2)两点上,忽视了第(3)点,而这一点恰恰是最不应忽视的。如果注意到第(3)点,就能明白《楚辞·九歌》“绮靡而伤情”(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的特点。

《九歌·湘夫人》最能表现“绮靡而伤情”的特点。湘君首先聆听到水神湘夫人的召唤(见《楚辞·湘君》),然后喃喃自语:“帝子(水神湘夫人)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帝子望眼欲穿在等待,等我去哪里呢?“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沅水、澧水都是飘溢芳香的好地方。湘夫人为何不敢把思念说出来?是怕湘君意志不坚定,仍有留恋尘世之情。

湘君因湘夫人的真情和善良怦然心动,立刻寻着湘夫人的地方而来,要与湘夫人一同远去。词曰:“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湘君的心中即刻幻想出令人神往的水天世界。他筑室于梦里水乡,为湘夫人建造美好的家园。屋顶、墙壁、庭院、厅堂、洞房,无不用香花芳草装饰;屋梁、屋椽、横梁,无不用珍木异树修建;又以薜荔为帐幕,蕙草为帐顶。房中床上,芳馨弥散。室内院外,花草烂漫。神来了,来了很多,“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他们是来迎接湘君的,他们为湘君来到水中世界而高兴。湘君醉了,水中世界不但美丽,原来也是如此热闹而有情味啊!

湘君再也控制不住了,带着憧憬,带着强烈的思念,决然前往水中的世界,“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感受到湘夫人默默的思念,温情的召唤,湘君由强烈的向往而生幻想,由美妙的幻想而毅然前往,湘君渴望与湘夫人在一起的情绪律动昭然可感。

除了湘夫人的召唤外,现实世界的阴森也是湘君向往水中世界的原因。“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许多注者对该问句做出非常生硬的理解(这里不作罗列)。该句应是湘君面对令人悚觫的现实而发的感慨。善良的麋鹿应生活在树林之中、草原之上,但它失去了自由的天地。勇猛的蛟龙应遨游江河、深渊之中,但它失去了施展的空间。湘君以麋鹿、蛟龙的境遇自比,感慨自己困厄于现状。而湘君见到的水中世界就太叫人神往了,“鸟何萃兮频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湘君惊讶地发现,鸟可在水草中自由快乐地会聚,水中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罗网。而且,湘君对现实世界又有清醒的判断,他是绝望的,“时不可兮骤得”,他心中那理想的现实世界再也不能出现了。听神的召唤,与湘夫人同去吧,“聊逍遥兮容与”,让心灵找到幸福的憩所,让高洁的品质永留梦幻斑斓的水中。

可见,这是一个对现实充满怨怼的湘君,是一个想要摆脱现实而渴望水中世界的湘君。那么,《九歌·湘夫人》中的湘君只是神话传说中的湘君吗?显然不是。湘君的怨怼和企望与形容枯槁、行吟泽畔的屈原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一致啊!湘君难道不是屈原幻化出来的精神形象吗?王逸、王夫之、洪兴祖、朱熹乃至近代学者对《九歌·湘夫人》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湘君的形象与屈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认识都是一致的。金开诚先生认为屈原无意借湘君来表现自己的经历与企求,但同样认为:“《九歌》中当然有屈原的主观因素的表现,但这种表现乃是思想、性格、情感、意趣的自然流露。”(金开诚著《系统方法与〈九歌〉分析》,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5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0页。)长期以来,仍有许多人把《九歌·湘夫人》当作神话故事来欣赏,这是很肤浅的。可以肯定,处于孤独绝望之中的屈原决不会只去关注这凄婉的爱情故事。用心体味《九歌·湘夫人》,宛然可感那歌唱的湘君就是屈原的化身,宛然可感那歌声中饱含了屈原多么深的怨结和多么强烈的情感倾向啊!

“时不可兮骤得”,“时”指什么?当指楚怀王执政前期、屈原为怀王左徒时候。那时的楚国是一个政治清明、励精图治的楚国,那时的屈原是一个“明于治乱”、“王其任之”的屈原。唉——“时不可兮骤得”,那个局面再也不能出现了。困厄的屈原!那个曾经的三闾大夫屈原!何去何从呢?楚国的郢都(楚国都,现在的湖北江陵)被毁,屈原终于一跳而入汩罗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显然,屈原的投水行为不是偶发,而是在作《九歌·湘夫人》时就有的心理倾向。至此,我们可以说:《九歌·湘夫人》是屈原早就吟唱在心的一支悲怆的投水之歌。

8.《湘夫人》(高二必修) 篇八

《湘夫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生:„„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9.湘夫人 篇九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

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

3、把握故事、情感

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

2、质疑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

(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 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

(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第二节:(1)“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了什么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从景物说到人事上来。第三节前6句:有两句和前面的句子很相似?找出,说说这四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不同于常见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常识——鸟常聚集在树上,渔网常挂在、晾在船上、岸边、杆上……麋鹿在哪里吃食?曹操《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蛟龙平时待在哪里?深渊、深水中。《劝学》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赤壁赋》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几句一般理解为相思 中的湘君眼前出现了错觉、幻觉。(生活事例联想:认错人……)第三节后16句:描写什么?筑室。(内容理解即可,不必求文言的细致翻译。)学生看译文,有理解分歧的,老师给出两个版本,如“擗蕙櫋兮既张”(已经剖开蕙草作为张开的帐顶/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提问:

1、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美丽,优雅。

2、为何修建这样一所房子?表现了湘君的满怀希望、憧憬、痴情、真心……也侧面衬托写出了要迎接的湘夫人的美丽、高贵、纯洁、超凡脱俗……(可提示:这样的房子应该由什么样的女子来居住?)

3、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仅修建房屋,还干了什么?齐读本段最后两句?迎接宾客。

4、为了一次约会,有必要要这样隆重吗?这不像是约会,更像什么?婚礼。原来他们约好了在今日成亲。迎娶新娘要提前布置新房,不仅人类如此,自然界的动物、鸟类雄性在向雌性求爱时,也要尽力搭建、筑造好窝和巢。

第四节:

1、展示译文,强调“捐”为“扔、弃”之意。“远者”指“湘夫人”

2、前两句应该如何翻译为好?为何要把衣服扔到江中,弃到澧水之滨?你如何理解这一举动?(湘夫人未来,在现在的婚礼上如果新娘缺席,新郎会有何反映?气愤,断绝关系,扔东西——抛弃信物……最好把衣服理解为是湘夫人所赠之表情的信物,此刻为男子气愤之举,符合人之常情。)

3、为何又去采摘杜若?为何还要送给不来结婚的湘夫人?表现了湘君的痴情

4、最后两句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自我安慰,自我开解。

5、湘夫人为何没来?未说明原因。她爱不爱湘君?看一看姊妹篇《湘君》——湘夫人的心声。

(二)听现代文朗诵的《湘君》与《湘夫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同时投影《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小结:湘君与湘夫人彼此相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让爱情如愿,发生了爱情的错位,这是一种悲剧。但痴情的湘君愿意继续守候,我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他的心境约定后的担心的忧愁、急切、怅惘、期盼、失望、愤怒、自我安慰……

四、诗歌主旨理解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对君王的忠贞,他一直等待,等到国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他为后世人们竖起了爱国的高峰。想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样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是否残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离弃自己?

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袁崇焕、辛弃疾……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3、后世诗歌对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佳人》、张九龄的《感遇》、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六、结束语: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珍爱屈原,珍爱屈原精神,从热爱他的文字开始。

五、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湘夫人(屈原)

上一篇:创业项目申请书格式下一篇:4s店客服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