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质量论文

2024-06-18

生态质量论文(精选12篇)

1.生态质量论文 篇一

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构建生态课堂,必须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确定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这样的角色定位,促使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自主乐学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与自由、民主与信任、尊重与宽容,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认可。

二、改变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立足发展,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单一的、被动的、承受性的学习方式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历语文实践过程,强化他们的直接感知和体验,让他们自己去读,去品味,去揣摩和感悟;其次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在的创造力,让课堂闪耀着学生灵感撞击的火花。

第三要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学习语文上的天赋。

《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在同桌学习中互相帮助,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参与,在全班交流中学会倾听。事实证明,学生在互动式的合作学习中,常常能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应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解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培养能力。

三、优化教学艺术,焕发课堂活力

每个学生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实际。要想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艺术,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要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内容的选择者,学习进度的调控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的实现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新课程呼唤的绿色的生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转变教学行为,真正去关注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细胞”,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在课堂中自由地、和谐地、自主地发展。

2.生态质量论文 篇二

一、创造性教学

体育课教学一直遵循着这样的传统, 教师介绍某类项目的技术标准、规则要求, 学生也按照各类规范模仿着、练习着, 其适用性、合理性没人去怀疑, 创新似乎和体育教学无缘。那么运动项目的规则可不可以变更?不同类运动项目之间可不可以整合规则?例如,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场“比赛”:一对男女同学在进行羽毛球比赛, 男生左右开弓, 左手拿网球拍, 右手拿乒乓球拍, 女生拿的是羽毛球拍。你见过这样的羽毛球比赛吗?他们打得很开心, 比分不分上下, 男同学很吃力, 因为左手是网球拍, 有点重, 右手是乒乓球拍, 又太小, 两个武器接球都不太方便,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人才会出现势均力敌的较量, 女孩有了赢球的希望, 男孩也有了卖弄的资本。这不就是创新吗?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调整规则, 甚至比赛器具, 这不就是竞技项目教材化吗?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是停留在形式上或口号上, 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的理解也是模糊的, 为什么学?怎样学?课程目标是否合理?教师指导是否正确?还有没有其他的玩法?这些问题学生是很少思考的, 缺乏最基本的质疑、反思与批判的意识与习惯。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即是课堂的设计者, 也是参与者, 在设计、参与的过程中, 体验自己的价值、运动的乐趣。例如一堂女生健美操课, 我要求四组学生, 每组出一人, 展示自编的健美操小组合。这比全班同学划一地做一套健美操更有创意。学生自编的体操虽然不是很完美, 但那是她们自己创造的成果, 因此分外受到自己和同伴的珍爱, 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声中, 学习的自信心倍增, 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倍增。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明显的。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课堂气氛

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课堂气氛, 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唤起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使其在安全中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感, 归属感, 产生求知的欲望, 发展体力、智能, 强化道德力量, 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学会动作, 形成技能, 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和人格的完善建构。教师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 角色扮演多样, 如运动员、教师、裁判员的变化, 攻防的变化, 比赛时前锋、后卫、守门员的站位变化等。多种角色的扮演, 直接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多种角色的互换, 直接丰富了学生人格平等的体验;多种角色的成败, 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采用合作跑这种形式, 所谓合作跑就是要依靠相互之间的合作来完成跑的练习 (如二人三足跑、千脚虫等) , 这种跑的形式不像正规的跑, 要取得成功必须依靠两人或多人的默契配合, 这种跑的游戏, 本身不是被利用来发展速度, 而是通过这种游戏练习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多向评价

在多向评价流程中, 有教师评价, 学生的相互评价, 还有学生自我评价, 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使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这是评价功能的基本实现。如学生自定目标、自定措施、自我调控。又如, 学生在技术动作学习中互评互改, 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相互评价。可以采用“成功盒”记录学生取得的进步。成功盒的具体制作方法是:让每个学生分别自作一个六面体的成功盒, 每个面体上各有不同的内容。 (1) 我, 是一一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我是成功者!100%意愿+100%方法+100%行动=100%成功!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体育进步奖, 即现在的自己与原来的自己相比, 有进步则在其上面贴上一个成功标志。 (3) 品德高尚奖, 即如果你在课堂上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动作或做了有利于集体的活动, 则在其上面贴上一个成功标志。 (4) 任务完成奖, 即如果你在课堂上完成自己自定目标或完成教师置的任务, 则在其上面贴上一个成功标志。 (5) 竞争合作奖, 即如果你和你的同伴经过努力, 合作战胜对方或创编游戏时, 则在其上面贴上一个成功标志。 (6) 克服困难奖, 如你完成了原来不敢做的动作, 克服了害怕心理, 则在其上面贴上一个成功标志。定期打开成功盒, 列数孩子的成功, 然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为他鼓掌, 为孩子的成功而欢呼。“成功盒”评价法在教学之初给孩子能成功的信念,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评价以学生个体为参照, 引导学生确立任务定向意识, “成功盒”记录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的、每一点的进步, 并经常打开“成功盒”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 教师与其他同学都为该学生的成功喝彩, 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被肯定, 并及时了解到自己仍需改进的方面,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体育学习。

五、结语

3.生态质量论文 篇三

摘要:森林培育是森林在太阳能和其他物质能量的帮助下进行一种生物性能量转化,进而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能源的一种生产过程。提高森林培育质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提高;森林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52

我国有着广阔而丰富的森林资源,尤其在北方,森林物种更为丰富,资源更为广泛。但目前森林资源发挥的作用远小于其本身的价值。森林资源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就要不断地加强森林培育。森林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系统环境,它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只有做好以提高森林資源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培育工作,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最大价值,才能让森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1 森林资源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森林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在强调森林资源的合理应用,但是在森林资源培育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有量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森林培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森林的覆盖率和物种数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覆盖率的提高,而对于质量却有所忽视。我国的森林资源很多,但是质量并不高,这就严重影响森林资源的价值量及其所发挥出的能量。森林价值量不仅取决于森林的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森林物种的合理结构分布及其所发挥的能量。

1.2 分配不合理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单位面积内的森林资源储备仍较低。如北方森林资源较丰富,但是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却很少。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匀,物种分配不合理的状态使得可用森林资源较少,森林资源的生态结构较单一,严重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思想引导行动,有思想才会有行动。首先要提高森林培育人员的观念,让他们了解森林培育的重要性,明白森林培育质量对于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工作人员真正了解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做好森林培育工作,提高森林培育质量。森林培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有特殊人才来把关,可以聘请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来进行森林培育工作。要及时安排森林培育人员参加培训,以便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做好森林培育工作。

2.2 增加资金投入

森林培育工作有效地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增加资金投入以改善森林培育工作的环境,建立森林资源培育管理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据资料库,以完善森林培育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以进行各种资源优化管理,以达到对资金成本最大限度的控制,进而提高森林培育的经济效益。

2.3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森林培育工作在向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许多经营理念也逐渐产生。在做森林培育工作之前,要先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正确的物种以求均衡分布,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对森林资源的运用进行限制,从而保持森林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制定要质与量并重,不能一味追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完善的机制与体系可以为森林培育工作创造一个环境,为森林培育工作提供保障,从而提高森林培育工作的质量。

2.4 提高群众的观念意识

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森林培育工作人员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群众观念的转变。如果人人都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保护森林资源,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开发森林资源,破坏社会环境,那么森林培育质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2.5 协调好四个关系

一是协调好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讲求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的提高,而且要把质量提高放在首位。做到一手抓造林,一手抓森林培育,并且两手都要硬,以做到质与量的统一;二是协调好森林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对森林进行严格保护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三是协调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这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以满足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建立产业体系以拉动造林、保林;四是要协调好一般工程和重点工程的关系。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森林建设任务,同时要发挥重点工程的带头作用,以加快造林绿化进程。

3 结语

我国的森林资源经营已经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经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森林培育更注重的是生物的多样化以及整合森林资源结构,使森林除具有基本的保持水土的功能外,更大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北方森林培育质量的提高不但能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也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变观念,采用各种措施来提高北方森林培育的质量,以促进我国林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海波.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J].广东科技,2010,(20).

[2] 武高洁,赵天忠.基于物元模型的森林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01).

[3] 侯彦军,侯彦涛.浅析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及变化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3,(33).

4.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考核方案 篇四

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环发〔2011〕18号)(以下简称《考核办法》),为保证2012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及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考核办法》中“附件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涉及我省37个市、县、区。

二、2012年工作安排

按照《考核办法》,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1)2012年2月28日前:被考核的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环保厅监测处报送本县自查报告。

(2)2012年3月31日前:省环保厅将我省被考核人民政府的自查报告和数据审核报告,上报环境保护部。

三、任务分工

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考核工作的技术支持,整理汇总和审核各省份报送的数据资料,编写技术审核报告。

被考核县域人民政府:按照环境保护部、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填报相关数据、编写自查报告,完成县域内水质、空气质量及污染源监测工作。

四、指标解释

(1)林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林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供。计算公式:林地覆盖率=县域内林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2)草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农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草地覆盖率=县域内草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3)水域湿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水利、林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利、林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水域湿地覆盖率=(县域内河流面积+湖库面积+滩涂面积+沼泽面积)/县域面积×100%

(4)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指县域内各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比例;指标解释按照国家农业、国土资源、城建主管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国土资源、城建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县域内耕地(水田、旱地)面积+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地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5)植被覆盖指数:反映县域植被覆盖程度,通过县域内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综合加权获得,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计算。

(6)生物丰度指数:表示县域生物物种丰贫的指标,通过县域内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综合加权获得,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计算。

(7)水源涵养指数:表征县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综合指标。通过林地、草地及水域湿地综合加权获得。

计算公式:水源涵养指数=A×(0.50×水域湿地覆盖率+0.35×林地覆盖率+0.15×草地覆盖率),A为归一化系数,A=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8)SO2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SO2的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SO2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9)COD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COD的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计算公式:COD排放强度=COD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0)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计算公式:固体废物排放强度=固体废物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1)污染源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包括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达标率。污染源主要是指县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包括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的重点排污单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指县城、乡镇工业区、开发区等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计算公式: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标排放的污染源数量/区域内污染源总数或县域内污染源监测达标次数总和/县域内污染源监测次数总和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严格按照地方或者国家颁布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监测,暂时没有针对性排放标准的企业,监测项目按地方或国家颁布的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监测项目由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部门确定。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12)水质达标率:指达到Ⅰ-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全部监测断面比例。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

计算公式:水质达标率=认证断面达标频次之和/认证断面监测总频次×100%。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13)空气质量达标率:指县域城镇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监测天数占全年监测总天数的比例。空气质量评价使用API指数法,用污染物日均值评价。计算公式:空气质量达标率=优良质量天数/全年监测总天数×100%。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五、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见附件2)由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完成。自查报告包括被考核县域“数据指标汇总表”和“上报指标与2010年指标比较情况的说明”两部分。

(一)数据指标汇总表

数据指标汇总表分为考核指标汇总表和副填报表两部分。考核指标汇总表主要用于计算被考核县域2010年、2011年EI值以及EI的年际动态值(△EI)。副填报表作为判别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辅助依据。

(二)数据填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1.县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准备,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客观填报数据,编写自查报告,保证数据填报规范性、可靠性及报送材料完整性。

2.自查报告“数据指标汇总表”中填报的每一项数据必须具有相应的数据证明材料。对于无法收集或获取的数据,需说明原因。

3.填报数据时须注意数据量纲的转换,避免填报出现差错。

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要贯穿整个考核评价工作。相关参与单位或部门都必须开展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

(一)被考核县域抽查

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开展结果抽查工作。抽查方式包括现场核查、高分辨率遥感核查、以及无人机监测等。重点抽查具有以下情况的县域:(1)与2010年相比,报送的指标数据或计算获得的指标发生明显变化的县域;(2)工作组织不力,数据填报不规范,存在数据编造嫌疑的县域;(3)填报数据来源不明确,未能提供有效证明的县域;

(4)未能按照《考核办法》或实施方案要求提供数据材料的县域。

(二)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被考核县域在收集数据资料或组织开展监测时,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及规定。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如自然生态指标数据),均需有相应部门加盖公章的证明文件。SO2、COD、固体废物排放量数据必须为上级环保部门文件认定的数据。

水质、空气质量监测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关要求,同时从样品采样、流转、分析测试、数据审核、监测报告都有完整的记录,建立电子或纸质档案。

七、数据报送

(一)县级人民政府数据报送(1)报送对象:省环保厅监测处

(2)报送内容:自查报告(见附件1)及数据证明材料、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等(3)报送方式:电子版(光盘)和纸版(4)报送时间:2012年2月28日前

(5)报送地址:兰州市雁儿湾路225号606(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系人:王莉娜

联系电话: 0931-8682935 ***

(二)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数据报送(1)报送对象:环境保护部

5.生态质量论文 篇五

阐释耕地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内涵与联系,并对加强耕地生态管护,提升耕地质量建言献策,树立生态环境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从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看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问题, 区分生态与环境的内涵,是探讨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前提。只有在生态环境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以土壤培肥、水利保障、配置调整、灾害防治、污染治理等相结合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土地质量定义为“以一种特定方式影响特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综合土地特性”,而土地特性是土地可度量或可评估的属性,各种相互作用的土地特性构成了土地综合属性,这类综合属性就是土地质量。耕地质量是具体针对耕地的土地质量。

一些学者在耕地质量中区分出耕地生态质量、耕地环境质量(也有少数人提出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对于耕地生态质量,大都指维持生物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大都以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坡度、有机质、营养元素及水分状况等为主,实际上与土地(自然)质量的概念差别不大。耕地环境质量主要是在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时采用,依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按照耕地的有益、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状况对农耕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估和等级划分。

注重耕地生态质量和耕地环境质量,对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具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依托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开展的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合理调整由自然成因引起有益、有害元素异常的耕地种植结构,也可以为人为污染造成的耕地恢复治理提供重要依据。耕地建设应重视耕地生态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应树立生态环境理念,即把耕地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要加强耕地生态系统循环过程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协调人类与耕地的关系,承担人类对耕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责任。

6.混交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探讨 篇六

混交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探讨

笔者以江西省德安县为例,概述了当地营造混交林的主要形式、成功经验及意义,提出了合理的对策与建议,充分揭示了营造混交林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 者:杨文 张玲 Yang Wen Zhang Ling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安县林业局,九江,330400 刊 名:湖北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X8 关键词:混交林   混交模式   生态环境  

7.生态质量论文 篇七

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 由周小川博士 (2004) 最早系统性地引入金融领域,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研究金融问题, 开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运用金融生态的理论, 研究了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将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的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 (2007) 将金融生态定义为金融与非金融成分环境之间通过资金和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参考他们的定义的基础上, 本文将农村金融生态定义为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 它具有关联性、适应性、相互依存性、演进性等特点。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生物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构成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 各类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金融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构成金融生态平衡的根本标志。其中金融主体包括农村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以及农村保险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法治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等。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法律环境、社会诚信、中介服务, 还是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构建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时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量体裁衣, 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价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

2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必须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 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程度, 并能够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以充分度量农村生态金融系统的质量。

2.1.2 系统性原则

金融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问题, 是个系统性的理论,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选择反应农村金融机构的指标, 如金融机构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等, 也要选择反应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环境的指标, 包括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政府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 通过系统性分析才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质量, 也才能够找出农村金融质量差, 农村资金外流的真正原因。

2.1.3 层次性原则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由若干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 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因此, 在确定指标时, 指标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避免简单加总而导致评价的低效性。

2.1.4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国家在做调查统计时, 并没有像统计城市数据那样对农村数据进行逐项统计, 使得农村的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得, 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 保证所选指标数据能够如实获得且易于量化, 对于数据难以获得又不能用相关指标替代的对金融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 要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出去。

2.1.5 可比性原则

农村是个大区域, 包括若干个村、镇、县, 在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时, 所选用指标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在相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的比较,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选用的指标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 该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就十分差, 利用该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令人信服, 从而也就失去了该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设计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和其赖以存在的金融环境构成, 为此农村金融生态指标评价体系也相应地由金融主体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构成, 基本框架如图1。

2.2.1 金融主体指标的设置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实力和金融生态进化演进的动力的重要方面[1]。本文选择三项基准指标加以衡量:①安全性指标。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其风险一旦发生, 会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2]。本文选择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加以衡量。②流动性指标。流动能力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衡量银行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的主要指标, 金融机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 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 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流动性不足, 就极易造成支付风险, 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本文选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贷款与核心存款比和现金与总资产比三个指标。③营利性指标。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会反应到收益或者亏损上, 取得合理利润是金融机构增加积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3], 同时营利性指标既可以衡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 也可以反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2.2.2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设置

本文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实体经济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据、服务的对象和生存的空间, 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4]。农村的经济发展好, 产业结构合理, 就会吸引较多的资金服务农村经济, 为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农村经济的壮大, 使得农村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 在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等相同的情况下, 可以使得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也较好。为此本文选取经济规模 (农村GDP、农业产业化产值、农村工业产值) 、产业结构 (传统农作物产值占农村GDP的比重、农村工业占GDP的比重、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 和市场化程度 (民营企业占农村GDP的比重、农产品的社会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三个指标衡量农村的经济基础。

二是农村社会诚信。一个地区的诚信文化、企业和个人诚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经营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1]。农村作为一个广大的区域, 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进入农村的资金量, 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在此, 选择农村逃废债额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农村拖欠款增额 (包括电费、税费、通信费等) 、农村信用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三个指标。

三是法治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 有效地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是一个原因, 农村的金融法治环境不完善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只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 才有利于农村地区形成“资金洼地”, 吸引大量资金流向农村, 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 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 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 以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用农村每亿元GDP经济案件发生率、法院结案率、金融债权诉讼费用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四是地方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经济和金融的现象不论是在现在, 还是在以前,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综合各国及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 适当干预能够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 不当干预会阻碍经济金融的发展, 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村地方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选择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农村GDP的比重、因政府干预当年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政府工作人员占当地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三个指标加以衡量。

3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意义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综合农村金融主体和金融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

3.1 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 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问题的大部分信息, 且彼此之间不再相关, 信息不再重叠, 再以各主因子贡献度为权重的大小, 即可以分别求出所研究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本文之所以选择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就是因为因子分析法可以克服所选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 可以很好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

3.2 评价步骤

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di表示标准化后数据;xi表示原始数据;x表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i表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 标准化的时候注意,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逆指标, 要先将其转换为正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 并根据因子选取原则 (累积方差在80%以上) 选择主因子。

第三步: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得出具体区域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级得分。

3.3 综合评价的意义

通过以上建立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的指标体系,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得分,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程度, 并结合现有的经济金融理论提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正轰轰烈烈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资金是很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找出不利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 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12-115.

[2]汪祖杰, 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5) :150-158.

[3]曹元方, 李西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 2006 (2) :54-59.

8.生态质量论文 篇八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盘锦;遥感评估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23-03

盘锦滨海湿地是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由海退和河流冲积而成,拥有大、中、小型河流21条,总流域面积3 750.3 km2,海岸线长度约118 km,是辽宁省境内主要河流的入海口。盘锦滨海湿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所发挥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各级政府在盘锦滨海湿地保护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此背景下,通过遥感解译方法,从宏观上分析盘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现状及退化原因,为今后盘锦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遥感数据源

表征生态系统质量最直观的特征是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为揭示盘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现状特征,选取2013年16 m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利用NDVI植被指数对其进行遥感解译,评估盘锦滨海湿地的芦苇植被生物量和翅碱蓬植被覆盖度。同时根据退化趋势评估标准,分析盘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现状及退化原因。

1.2 研究方法

1.2.1 芦苇湿地生物量计算方法 以野外调查样方中芦苇湿地生物量密度为因变量,以NDVI指数为自变量,建立芦苇生物量与NDVI指数线性关系,计算最终区域内芦苇生物量。计算公式为:

M=3.816×NDVI-0.22 (1)

式中:M为生物量,kg/m2;NDVI为植被指数,样本量23个,R2为0.998。

1.2.2 翅碱蓬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和监测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来计算植被覆盖度。根据像元二分模型理论,可以认为一个像元的NDVI值由绿色植被部分贡献的信息与无植被覆盖部分贡献的信息组合而成,植被覆盖度可根据公式获得:

Fc= (2)

式中:Fc为植被覆盖度;NDVI可通过遥感影像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发射率来计算;NDVIveg为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NDVIsoil为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NDVI值。

1.2.3 退化趋势评估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及野外调查结果,对盘锦滨海湿地的芦苇湿地生物量和翅碱蓬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以便对盘锦滨海湿地的退化趋势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苇湿地遥感生物量评估分析

芦苇湿地遥感生物量评估见图1。

从图1的遥感评估结果可以看出,芦苇湿地生物量低的区域在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和赵圈河苇场均有分布,退化区域呈点状或斑块状广布于生长状况良好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之间,湿地景观破碎现象日趋明显。

2.2 翅碱蓬湿地植被覆盖度评估分析

翅碱蓬植物覆盖度反演结果见图2。

从图2的遥感评估结果可以看出,翅碱蓬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辽河入海口两侧的东郭苇场和赵圈河苇场,且覆盖度低的区域面积大、分布广,已严重影响翅碱蓬湿地的整体生态功能。

2.3 退化现状与原因遥感评估分析

根据确立的退化趋势分级标准,采取遥感影像解译评估分析方法,对盘锦滨海湿地中芦苇湿地和翅碱蓬湿地的退化趋势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见图3和图4。

由图3可知: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为整体状况良好,局部地区退化,约有86.0%的面积处于长势状况良好和极好的区域。该区域多分布于水分条件良好的沟渠区域、河道区域以及远离人类活动的湿地中心区域。此外,局部地区芦苇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且退化明显区域多分布于潮沟两侧、沿海滩涂、人类密集活动区、油井周边等地。

图4反映的是翅碱蓬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由计算可知,翅碱蓬长势较好和极好区域面积比例约占翅碱蓬面积比例的42.5%,该区域多分布于辽河左右两岸毗邻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稻田的滩涂湿地区;严重退化区域和正在退化区域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翅碱蓬总面积的15.4%和42%,退化区域多分布于辽河两岸虾蟹池和养参池周边滩涂湿地。按照景观生态系统基质理论,当翅碱蓬湿地生态系统超过50%处于退化状态时,说明翅碱蓬湿地生态系统整体现状堪忧,正呈现大幅度退化的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芦苇湿地退化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开发活动改变了原有芦苇湿地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状况,地势不平及植被消失造成土壤反盐和碱化,局部地区的土壤和水分状况改变。同时芦苇湿地周边的水土变化导致芦苇退化。二是位于潮沟和向海滩涂区域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正处于演替阶段的初期,土壤盐分相对较高,芦苇长势较差,系统相对脆弱,容易遭到破坏,需要保护和关注。翅碱蓬退化的原因主要是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水体污染和含盐量升高威胁翅碱蓬湿地生态系统。另外,近几年的干旱少雨加剧了这种退化趋势。因此,在今后保护盘锦滨海湿地的过程中,应针对湿地退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修复和治理。

9.生态质量论文 篇九

【篇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国丰富水资源的最主要发源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从古至今,描写黄河的诗词佳句多如繁星。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有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更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数文人墨客都对黄河这条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不吝笔墨赞颂黄河。可以说,黄河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地位是相当高的。

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的无度开垦和不加保护的粗放型工业发展,乱排乱放乌烟瘴气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损害了黄河这条中华最古老的龙的血脉。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

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对阻止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力挽狂澜的作用,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保护,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党员干部,就要着重从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几个方面着手。

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不经处理将污染物直排入河的企业进行严抓重惩,发动群众对这类行为进行广泛监督,形成长效机制,对屡教不改的企业进行重罚。对附近企业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采用环保设备,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并增加污染物处理变废为宝循环使用的设备的生产和投放。

加大对黄河清淤工作的力度,对水土流失地段增加涵养水源防沙固土的林木的种植和培育,顺应黄河本该有的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广泛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篇二】

2019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宁,天下平”,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工作的重视。

《汉书》中说:“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自古以来,黄河被中华儿女誉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她代表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她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是无数文人骚客赞誉的对象。同时,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千折万转。“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水流之湍急可见一斑。因此,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患频繁,严重影响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从大禹治水至今,治河工作一刻未曾停止,虽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已连续20年不断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黄河离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依然有不小差距,黄河治理仍需继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应是以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挥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它能引导人们倾向积极的行动,而黄河文化在黄河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历史上形成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代表性文化。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是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黄河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实践中创造的财富,反过来也必将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保护。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高人们保护生态、涵养水源的意识。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篇三】

近日,习近平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再到今年来在上海等城市如火如荼开展的垃圾分类,国人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皆是水成就的鲜活精灵,没有水生命将不复存在,含水量愈高生命愈显水灵,幼儿粉嫩老人干瘪,皆是因为水的缘故。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较快的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是人类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合理用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保护水资源不外乎“开源”和“节流”。例如水以其巨大的势能,发展起无污染的水力水电能源,为现代社会带来光明无限,灌溉滋养了万顷良田,换来人间岁岁收获的欢颜、丰衣足食的甘甜,以及工农业与城乡丰美的淡水资源。再有合理开发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等等。节流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等。总体而言,保护水资源全体国民都不可缺席。

【篇四】

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黄河就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而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期间,多次调研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并对黄河治理保护工作提出重要指示要求。“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好黄河治理保护工作的“组合拳”,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系统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推进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工作,要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考虑,特别是针对黄河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要充分尊重和科学论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差异。黄河上游主要是水源涵养区,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有效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黄河中游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需要在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黄河下游多“地上悬河”,滨海地带泥沙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要求我们必须在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上做文章、下功夫。

重点推进水沙关系治理。治黄百难,唯沙为首。黄河区别于其他江河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水少沙多。漫长的治黄历史中,人们在探索黄河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问题,处理水沙关系,长期以来都是治黄工作的“老大难”,这也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早在2002年,依靠现代化的视角和手段,我国建立了“三条黄河”的调水调沙体系。当前,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实施有效治理,确保沿岸安全。

刚性约束水资源利用。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西北、黄土高原、华北等地,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从整体来讲,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相对是比较匮乏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绵延5400多公里的黄河,不仅是沿线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黄河的水资源供给。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无限潜力,前提是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必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人口、城市、产业规划的过程中,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

因地制宜谋划区域发展。黄河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自治区),途经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沿线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条件落后的贫苦地区。针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凸显地方特色、契合时代趋势、满足百姓需求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推动黄河流域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精心打造文化特色品牌。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方面,我们既要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留存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记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入挖掘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筑牢文化自信。黄河文化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从地形特征到气候特点,从古代文化沉淀到当代文化发展,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系统整合、精心谋划,让黄河文化的品牌价值在新时代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从古老的历史走来,黄河为全人类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诗篇,走向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我们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久久为功,让黄河造福人民。

【篇五】

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在,她仍在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近年来,黄河断流问题正日益引起我国政策的高度重视。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应在全社会提倡倡导、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社会各界的人士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一方面我们要植树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另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10.生态质量论文 篇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是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三是要坚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四是要坚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1.生态质量论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住宅区园林生态绿化和施工质量管理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施工实例,对施工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项目建设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作了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住宅区;生态绿化;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住宅建筑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在追求高品质住宅的同时,对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良好的住宅居住环境,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娱乐文化、亲近大自然和休闲的场所,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目前,住宅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逐渐成为住宅建筑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提高住宅区环境的绿化种植质量和景观效果也是业界人士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就住宅区园林生态绿化和施工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项目施工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1.1 积极运用大树全冠移植技术

为令到绿地尽快展示出优良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本工程在施工单位的积极倡导下采用了全冠移植大树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尽可能保持苗木在苗圃时的冠幅,基本不进行修剪或只进行较少裁剪,每一道移植程序都保证相应的技术要求,主要步骤为:

(1)选苗。依照设计图纸和说明所规定的树种规格、冠幅、胸径、高度、树形和长势标准到苗圃调查选苗;

(2)喷洒抗蒸腾剂。为避免起苗时发生断根和运输过程中植物的水分蒸发太快,在起苗前使用喷雾器对苗木的叶面和叶背喷抗蒸腾剂,但不要直接对着叶面喷洒,而在上风位向上喷洒,让风将药液吹向叶片;

(3)起苗。土球直径必须达到胸径的6倍或以上,挖掘时先在土球外围开沟,一般宽为50~80cm;遇到直径3cm以上的粗根则用锯锯断,切忌用锄头挖断,以免震碎土球从而影响树木成活率;当挖到预定的深度时需挖空土球底部,切断底根;

(4)土球的包装。土球修好后便在土球四周和底部喷洒杀菌剂对伤口进行消毒,然后用麻布包裹土球,再用钢丝网包扎,用铁钩收集钢丝网,在土球的四周均衡收集,切忌集中在一边;

(5)定植。定植穴宽度比土球直径大1~1.5m,深度则应视土球的厚度而具体确定,穴底加填基肥。土球种植前应在土球表面再次喷洒杀菌剂和促根剂以便植株的根系能尽快恢复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在小区绿地的重要位置采用全冠移植新技术移种了多株乡土植物乔木,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木荷Schima superba、杨梅Myrica rubra、银杏Ginkgo biloba、朴树Celtis sinensis(图1)等。例如,小区南北门各栽植了一株大桂花(图2),高7~8m,冠幅达到12m以上,现生长良好,郁郁葱葱。

图1 朴树

图2 大桂花

1.2 植物的选用与配置

依照该楼盘原有的绿化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实地适树地进行施工,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般能够自养循环,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保持水土、调节城市小气候等作用。工程中选用了大量当地野生乡土植物品种,如: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红枫Acer palmatum.var.atropurpureum、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等(图3),其中的彩叶树种色彩丰富,点缀四时景色。此外,还特别采用了部分未被当地人识别和加以利用的野生植物品种,如种植于楼盘北门的道路交叉口的背景树——红果冬青Ilex corallina,并把在当地丛林中形成上层林冠的木荷大胆地运用到小区楼盘景观绿化设计中,使整个小区的绿化景观更加自然生态,极富地方特色。小区绿地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原貌,这样既节省了建造投入,又丰富了小区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同时,根据本地绿化环境类型,模仿自然建造了近自然生态园,让小区绿化形成一定的自然野趣,浑然天成。

图3 红继木等乡土植物

1.3 环保、低碳理念的应用

(1)树皮回收利用

针对种植地土质通气性及排水性差、土壤容易板结的问题,可通过回收废弃树皮并将它们覆盖在树穴周围(图4)加以解决,这样还可防止杂草丛生。这么做不仅使得绿色废弃物的肥分重新回到绿地土壤,减少了大量垃圾,还能较为有效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图4 废弃树皮覆盖树穴

(2)植物群落净化水体

小区人工湖及溪涧采用微生物处理和植物群落配置相结合的方式净化水体,避免了使用物理处理或化学药剂处理可能导致的水质污染。根据原有的地形特征,在人工湖源头营造人工湿地景观,保证社区内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并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以及结合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水體净化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如穗状狐尾藻My riaphyllam spicatum、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水葱Scirpus validus、水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灯心草Juncus effusus、紫芋Colocasia tonoimo、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荷花Nelumbo nucifera等进行湖景建设(图5),并通过人工合理布局、配水,提高对污染的控制能力。

图5 湿地景观

2 项目建设园林绿化施工管理

园林精品项目的规划与建设离不开严谨的施工管理办法。现场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以及设计理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工程的优质高效。

2.1 配置专业人员

本项目根据小区绿化建设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责任心强、技术好的骨干组建管理班子,并抽调各种专业人才加入到项目工程建设团队中。工程以项目部为核心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现场组织协调机构,负责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材料的调配。严格要求项目部骨干成员24h驻场,加强与业主和周边或交叉施工单位的联络和有效沟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2.2 合理组织施工

精心组织施工,严格规范管理,使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配备有效的施工机械设备,科学安排各阶段劳动力,以保证绿化施工工期进度要求,做到安全文明施工,并保证现场施工质量。同时通过工程的监理工程师及时了解整体小区各专业施工工程计划部署,及时做好施工场地的移交手续,以免造成工程工序的冲突,影响工期。这样做既可以按期优质地完成工程的施工,且可保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发生。

3 小结和讨论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工程是改善住宅区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其施工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景观效果的发挥。因此,为了有效提高住宅区环境的绿化种植质量和景观效果,就需要相关人员熟悉施工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市场,规范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施工管理的控制,从而使得住宅区园林生态绿化和施工质量管理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顺友.城市住宅小区环境绿化种植施工质量管理[J].重庆建筑.2013(03).

12.生态质量论文 篇十二

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1,2]。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生产过程对生态系统产品、服务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生态系统质量正在逐渐下降[3]。植物作为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不仅为生活生产提供最原始的原料,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4,5]。21世纪以来,随着“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的启动,围绕生态系统评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评估则多围绕植被来开展。

近年来,对生态系统的评估多集中在利用“3S”技术方面,其中对干旱区生态系统质量的评估多侧重于草地、森林、灌丛和荒漠等生态系统[6,7,8],对植被覆盖度、NDVI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相结合[9,10,11,12],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某一区域内植被的变化情况,进而对生态系统变化情况进行阐释。

新疆军塘湖河流域为天山北坡典型内陆河流域,虽然流域面积不大却经常发生洪水,对流域内的水土资源造成较大影响[13],而生态系统质量会影响到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净初级生产力和草原载畜量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分析,揭示流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为流域产业合理规划、防洪救灾、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 实验及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新疆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境内的军塘湖河流域(如图1所示)作为典型研究区。军塘湖河位于天山西段呼图壁县域内,发源于天山北坡的特尔斯盖南缘三道马场以西的特力斯喀达坂,河网在低山带的玛扎尔汇合,水量全部汇入到北部出山口的红山水库,之后由水库泄洪渠流经呼图壁西部的前山丘陵后进入平原,流域面积833.57 km2,海拔高度范围为1 100~3 000 m。研究区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最南端有高山、亚高山草甸,向下游分布着森林、草原、灌丛、农田等生态系统类型,基本拥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垂直带谱,适宜用作研究生态演变。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借助于遥感卫星及地理信息技术,以遥感数据产品、气象观测数据、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从流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主要利用ENVI、ERDAS和Arc GIS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计算和分析。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为4类:土地利用数据、生态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各类数据来源及数据精度如下。

(1)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主要有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ETM解译数据,分辨率为30 m。

(2)生态质量数据。生态质量主要包括生物量(BD)、植被覆盖度(VF)及叶面积指数(LAI)等,这类数据来源于美国NASA网站(http:∥modis.gsfc.nasa.gov/data/dataprod/)MODIS数据产品,该类数据可直接下载、直接使用,分辨率为250 m。

(3)气象数据。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气象数据为两部分,其一是来自流域下游红山水库入库水量,主要为降水量;其二是来自国家气象数据共享网(http:∥cdc.nmic.cn/home.do)直接下载的全国气象基准站1956-2010年的气象数据。

(4)统计数据。一部分来自红山水库的流量统计数据,另一部分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1》。

1.4 数据处理及利用

1.4.1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及利用

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及统计功能,分别统计各生态系统各期面积及其变化情况,同时按照三级生态系统对整个流域进行分类,并制成空间分布图。

1.4.2 生态质量变化率数据处理

(1)数据计算。军塘湖河流域以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占主导,灌丛生态系统明显少于前者,其余生态系统面积比较有限。在评价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中,采用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率的方式来进行。其中主要评价草地、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其余生态系统一方面由于所占比例较小,另一方面受人为干扰较强,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故不列为评价范围。

①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率。主要采用相对覆盖度的方式来进行,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VF为相对覆盖度变化率;VF0为基准年草地生态系统覆盖度;VF1为评价年草地生态系统覆盖度。

②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率。利用相对生物量变化率来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BD为相对生物量变化率;BD0为基准年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BD1为评价年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

灌丛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率:采用相对叶面积指数法来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LAI为相对叶面积指数变化率;LAI0为基准年叶面积指数;LAI1为评价年叶面积指数。

(2)分级制图。利用Arc GIS对各生态系统分别参照式(1)~(3)计算,对质量变化率进行分级处理,这里参照分别按照退化、改善和保持稳定三类来进行,其中退化分为极重度退化(<-60%)、重度退化([-60%,-40%))、中度退化([-40%,-20%))、轻度退化([-20%,-10%)),保持基本稳定的变化率为[-10%,10%],改善分为大幅改善(>60%)、明显改善((40%,60%])、中度改善((20%,40%])、轻微改善((10%,20%]),之后按照分类规则对计算结果进行重采样,并按等级制成空间分布图。

1.4.3 其他数据处理及利用

对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分别进行筛选,分别选择对生态系统质量有较大影响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SPSS等数据统计和处理软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系统分布及其结构特征

通过遥感信息提取和基于GIS平台的统计分析表明,新疆军塘湖河流域是较为典型的半封闭式河流流域,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图2分别是2000年和2010年的三级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从图上来看,该流域主要为草地、森林、灌丛和农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不明显。其中农田、居住地和交通用地则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沿岸地带。而草地则分布于整个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南部的高山、中高山带分布着高覆盖度的草甸,出山口处分布有一块中覆盖度稀疏草地,其余区域则分布为中覆盖度草地。森林则分布在草甸区的中部,而灌丛分布于河流中部东侧支的源头区域。

从空间分布来看,2000-2010年该流域生态系统格局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仅在局部地区有生态系统发生转变的迹象。表1是2000-2010年各生态系统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km2

从面积上来看,草地占整个流域面积的90%以上,而其中仅中覆盖度草地就占了近80%。从各生态系统面积变化上来看,各生态系统变化均不大,其中面积缩减最为明显的是农田(旱地)生态系统,面积缩减了2.19 km2,而这些缩减的面积一部分转变为中覆盖度草地,一部分转变为居住地和交通用地。由此可见,军塘湖河流域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田缩减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流域生态用水不构成威胁。此外,2000-2010年落叶阔叶灌木林消失,从各年份的面积上来看,消失的时间主要为2005-2010年,这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所下降。

2.2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新疆军塘湖河流域以草地、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为主,本研究将对这3个生态系统所覆盖的区域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将评估时期分别按照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来分析,同时利用2000-2010年的变化来进行总体分析。

2.2.1 空间变化特征

将流域内的农田、居住地、交通用地以及水域等受人为活动影响大的生态系统剔除,针对流域内草地、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图3(a)、(b)分别是2000-2005年、2005-2010年各等级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率空间分布图。

对比两个时间段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情况,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方向截然相反,前5年整个生态系统虽然大部分保持基本稳定,但是流域下游及上游的部分区域有明显退化的趋势,而后5年流域中上游至下游整体表现为改善,并且从图上来看是以改善为主。

2000-2005年,生态系统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但是在河流中上游、河流域西侧支流的中部、下游出山口以上等部分区域,退化较为明显,其中以河流域中下游至出山口以上区域退化最为显著,在东西侧支流有中度甚至重度退化区域。结合图2可知发生变化的区域大部分为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也有部分高覆盖度草地,森林和灌丛的变化较小。

2005-2010年,生态系统总体上表现为改善,其次是保持基本稳定,发生退化的区域在流域内为零星分布。从图3(b)可以看到,在流域南部上游山区,生态系统保持基本稳定,仅在局部地区有改善和退化,而中游至下游大部分区域都处于改善状态,在流域下游的东部和西部支流的上游至中游段则是中度改善和明显改善为主。由此可见,2005-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改善明显,生态系统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图4是2000-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变化空间分布图,主要反映军塘湖河流域2000-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方向及其变化程度。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河流中游、东侧支流区域有改善的趋势,而在河流上游的高覆盖度草地区、下游的中低覆盖度草地区的局部地区有零星分布的退化区。因此,总体上来说,新疆军塘湖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在2000-2010年间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改善与退化并存,改善较为明显。

2.2.2 面积变化变化特征

从以上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空间分布可以看到,变化最为突出的是草地生态系统,森林和灌丛变化不明显。分别统计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各等级面积,结果如表2所示,主要统计内容为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间段内各等级质量变化的面积。

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共分为7个等级,而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各时段分别仅有6个等级,其中2000-2005年整个草地生态系统没有明显改善的区域,2005-2010年增加了明显改善的区域,但是没有重度退化区。

km2

从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各等级的面积来看,2000-2005年是以保持基本稳定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发生退化的面积,大部分集中在中覆盖度草地区,重度退化也分布于中覆盖度草地区,是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而改善的区域大部分也集中在中覆盖度草地区,大部分为轻微改善。2005-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与前者变化截然不同,所占比例最大的变化等级为轻微改善,其次是保持基本稳定;退化区域中,重度退化区消失,中度和轻度退化面积大幅度下降,而中度改善和明显改善区域的面积明显增加。由此可见,2005-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以改善为主,部分区域改善明显。

综上所述,军塘湖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在2000-2005年表现为退化,其中以中覆盖度草地的变化最为显著;2005-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以改善为主,部分区域改善明显,其中中覆盖度草地变化较大。

2.3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因素分析

从上面的变化特征分析可知,军塘湖河流域两个时间段内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差别较大,中覆盖度草地变化最为显著,而通常引起草地发生退化或改善的原因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

2.3.1 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军塘湖河流域是呼图壁县优良的牧区,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这里以哈萨克族和回族为主,牧业发展较快;同时在河流中上游山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矿业发展迅速,也是运输较为频繁的区域。煤炭资源开采对地表、运输沿线生态系统会造成较大影响,但是对其影响范围有限,不会造成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因此2000-2010年两个时段生态质量的变化趋势受煤炭资源开采的影响较小。

对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有较大影响的是牧业发展,如果牧业无序发展,不考虑草场的载畜量,则会造成草场的草畜平衡被打破,草地受到严重影响。图5是呼图壁县2000-2010年年末的牲畜存栏数,而雀尔沟镇大部分以牧业为主,牲畜量变化趋势和呼图壁县类似,可以由此来说明整个流域牲畜量变化趋势。从统计的结果来看,2000-2005年牲畜数量呈近似直线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牲畜量约2.6万头;而2005年以后,牲畜数量有较大程度的缩减,到2008年前后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

牲畜数量变化一方面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而有所变化,另一方面受政策影响较大。2005年以前,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则是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耕地扩张、牧业规模增加现象在新疆较为普遍,从而导致地表水缩减、地下水位下降、草场破坏等生态问题。而2005年以后,生态问题日益暴露,对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考虑逐渐增加,各地区逐步出台草原保护条例、实施草畜平衡等系列措施,逐步控制了牲畜数量,逐渐缓解草场的生态压力。

2.3.2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较为明显,气候变化对各个方面均造成了较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尤其是中覆盖度和低覆盖度草地受降水资源和外界扰动的影响最为敏感,而草地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其植被覆盖度上。分别统计了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和流域4-9月降水总量,二者关系如图6所示。

从二者的变化趋势来看,二者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9月份降水资源丰富的年份,植被覆盖度较高,而降水量下降的年份植被覆盖度也随之下降,但是这种变化影响在有些年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一般是4-9月份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较小的时段。草地生态系统多为一年生短命植物,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发生变化,草地在植被覆盖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响应。

3 结语

通过对新疆军塘湖河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变化的定量研究,分析出影响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新疆军塘湖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在8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中覆盖度草地,生态系统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各生态系统中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中覆盖度草地,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前者生态系统以退化为主要特征,而后者则是以改善和较大程度改善为主要特征,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活跃。

(3)流域内牲畜量和4-9月降水总量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产业政策和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区域内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重要诱因。因此在草地区实施草畜平衡、加强草地监测对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恢复与保护至关重要。

摘要: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则会影响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利用2000-2010年的生态系统分类数据、生物量(BD)、植被覆盖度(VF)和叶面积指数(LAI)等Modis数据产品,通过栅格计算、重采样分类等方式,对流域2000-2010年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草地在军塘湖河流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80%以上,以中覆盖度草地为主;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趋势相反,前者明显退化、后者明显改善,反映出流域内生态系统变化和流域内草场载畜量、降水量关系密切,而产业政策及人类活动是引起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关键诱因。

上一篇:论文答辩开场白汇总下一篇:团日三月文明礼貌月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