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11篇)
1.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一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史上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说明:
本单元作为“以篇带书”、“以书映篇”的名著阅读单元,其包容的含量、开放的程度、形式的多样都是与普通篇章单元的教学不可同日而语,它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唯篇无书”(这样便几乎丧失了设置本单元的意义);也不能上成课堂展示热闹,课下几无实质读书的“读书汇报”课(这样的课所谓“汇报很可能只是前言后序,网上资料的学生口头复述,那么离单元意义可能更远)。因此本单元设计44、47及综合学习准备宜放于45、46综合学习汇报的前一个月左右。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泛览,查阅资料进行真正的书籍名著阅读和有实质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四四课目的在于以精典的《西游记》开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并在篇章的精读中启发学生对课下的泛读进行有意识的深化,明确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思考方向。
重点难点:
1、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说明:
本课重在以篇引书,学生对悟空从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颇感兴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预备孩子的年龄兴趣特征,教师以此为重点可顺势引发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
《西游记》诙谐活泼又不失古典的语言既可能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难点,但适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丰富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2、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1)《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2)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3)主旨及意义 1、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从小积累的关于《西游记》有名之处。
2、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择其要点分类概述。 激发学生从小就积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内心的影响,使学生走近原著;有关资料的补充能训练处理分类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1、翻阅目录,了解全书大致格局及意义。
2、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比较书、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别说一说自己新的体验。(如有更多疑问,对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引发学生了解读书要有全局意识,粗读不妨轻松随意,精读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听闻不能代替读原典名著的意义。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1、通过扫读、跳读等圈划语句
2、与同桌,再与全组交流(可能说到勇敢、勇于尝试实践、有见识、有领导才能等) 本课重点,通过圈划交流,感知小说人物与情节环境的关系,激发“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1、结合第1段说说“山石水”的作用(明确既交待情节,又间接衬托猴王的不凡)
2、朗读(2)(3),感受写“猴”这一部分语言形式的魅力。(学生可发现在句式、引用、音韵等方面的特色) 顺势激发学生探究写法,语言特色的魅力,为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张本、感受古典白话独到韵味,与现代汉语更好沟通。
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1、翻到p172《西游记》读书报告,明确要求。
2、课下分组讨论。 激发读书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工作。
思路点拨
本课也可根据学生层次压缩前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简介《西游记》作为古典神魔章回体小说精典的体裁与主旨之后,切入问题:孙悟空作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说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现的。在学生充分朗读思考讨论后,进一步引发“神化”环境的作用,并由读引“说”,在复述式的讲说评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说的特色。
练习举隅
1、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玩耍蹲身瞑目镌抓耳挠腮石碣顽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采花觅果洗濯
2、模仿第(3)节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下幼儿园里小朋友玩乐的情景。
3、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禽有禽?,兽有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俗语名句组织一段有意义的话,并说说引用俗语的好处。
4、用第一、第二张卡片摘录《西游记》1~7回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片断,并说明理由。
5、将四四课精彩语句保留,以讲故事的口吻将猴王出世出任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并请他们作出评价。
参考资料
《西游记考证》胡适
“《西游记》有一点特别长处,就是他的滑稽意味。拉长了面孔,整日说正经说辞,那是圣人菩萨的行为,不是人的行为。《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彪形大汉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神话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
《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鲁迅
然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如金山之战(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争(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战(五九至六一回),变化施为,皆极奇恣,前二事杨书已有,后一事则取杂剧《西游记》及《华光传》中之铁扇公主以配《西游记传》中仅见其名之牛魔王,僧益增其神怪艳异者也。其述牛魔王既为群神所服,令罗刹女献芭蕉扇,灭火焰山火,俾玄奘等西行情状云:……
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2.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二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我们语文课本所收入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之作。语文课堂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即文本精读。从2014年开始,我的课题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本资源,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真正搭建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利用阅读教材学习写作”“首先有必要对全部阅读教材做一研究统计,计算出有哪些教材以及它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有益于学生的作文,然后再确定采取什么办法和在什么程度上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1]目前我们宁德市所使用的是2013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该教材较之前的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增加了以往不曾有的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这对目前无序状的写作教学来说是进步。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为例,共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其中,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勤于修改,只能归为修改文章方面,谈不上是写作目标。第四单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指在写作中加入适当的议论,这点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学会说点儿道理”是大同小异的,可以归类置后。所以,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筛选后就剩下四个。
另外,初中阶段的写作大多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要完整、连贯;写人能通过各种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掌握好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以上四个写作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框定本学期写作教学的重点:
第一、二单元: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
第三单元:写好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四单元:写好人物的言行描写
第六单元:写好细节描写
为了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前,我会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课文的精彩段落,让学生仿写,即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来写作相似的语段或短文。这可理解为朱绍禹先生所说的“模仿和创造相结合的读写联结”。[1]它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又能为单元的写作目标服务。
以第一、二单元写作训练为例: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由此对应的仿写训练目标也是如此,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二单元仿写训练:心理描写
(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评析:这段心理描写片段,既有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又通过环境描写折射出小弗郎士此时内心的愉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正濒临灭亡,这也就是环境描写型的心理描写。
仿写要求:选取一个生活事件的片断,通过描写环境,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心理。
学生仿写范例:今天,天气十分晴朗,舒适的阳光如同母亲一样把我们抱在怀里。小鸟在树上歌唱。大家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突然叫到我的名字,我兴奋地走到台下,手中接过一张奖状,我觉得这张奖状像一束阳光,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赵嘉瑛)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的内容是环境描写型心理描写,这只是心理描写类型中的一种。在单元写作教学时,教师据此延伸开去,补充介绍心理描写的其他类型。这样由点带面,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
第三单元仿写训练:外貌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第三单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评析:加入议论性的语句(选段中划线的句子)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作家的性格特征。
仿写要求: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时加入对其性格的评价性语言,以此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仿写范例:乍一看,她瘦小的身躯外披着一套宽大的校服,但她的背影是那样地坚定,走近,仔细掂量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里透着对世界的好奇,那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望。(李睿)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是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丰富了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和角度。也是对单元写作训练内容的有益补充。
第四单元仿写训练:语言动作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第四单元《社戏》)
评析:通过生动细致的动作描写,写出小伙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以及看戏前内心的喜悦。
仿写要求:根据给定的情景写片段,描写人物的言行。(情景:家庭贫困的你,要回去向家长要50元钱用来捐给灾区。回到家,看到生病在床的妈妈,你会……)
学生仿写范例:我看着妈妈,躲闪地说道:“妈,老师说……说要我们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妈妈先是一愣,随后又平静地问道:“老师有说捐多少吗?”“50元。”我立马低下了头。妈妈沉默了一会,便开始找起什么来,我沉思了一会对妈妈说道:“妈,要不我跟老师说说,让老师通融通融?”妈妈从枕头底下掏出了零零散散的钱,有十元的、五元的、一元的,一把塞到我手里:“你数数看,够不够……”我感激地看了妈妈一眼:“谢谢妈!”(雷宇欣)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虽然只是片段练习,但已经基本涵盖了该单元写作训练的三个要求。仿写就好比正式演出前的彩排,彩排得越好,正式演出当然越出色。
第六单元仿写训练:细节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第六单元《猫》)
评析: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的动态乃至情态都仿佛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仿写要求:通过具体的动作细节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学生仿写范例:它(仓鼠)很活泼,都在刨木屑,从这里钻进去,又从那儿突兀地冒出来,抖抖身上的木屑,又再次钻进木屑里,不停地刨啊刨啊,接着又从中悄悄冒出一个脑袋,左看看,右望望,忽地灵巧地蹦出木屑堆,扭动着肥肥的身子,向前方的食物爬去。(雷雯)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通过仿写练习,突破每次写作训练的重点,让作文教学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仿写的基础上再写单元作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不觉得写作面目可憎了。因此,一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仿写练习的确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真可谓是写作训练的助推力。
摘要:为了促进读写结合和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从单元课文中筛选出相应的篇章段落来进行仿写训练。这些仿写练习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成为作文教学有力的助推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仿写
参考文献
3.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三
1.扫清字词障碍,能把握朗读课文的语气并学会初步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从色彩、形状、声音、动作等角度观察事物,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事物;
3.感受浓浓祖孙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浓浓祖孙情。
难点:从文章细节中观察童趣和自由。
从教材、学情角度阐述原因:
教材:本文是预初第一单元“有家真好”系列中第一课,重点让学生感受文中浓浓的祖孙情,珍惜亲情。
学情:刚进入初中校园,很多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学习的好习惯,学生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要把生字词、朗读等基础知识放在首位,还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语文。
板书设计:
祖父和我
萧红
祖父 仁爱、宽容、仁厚 快乐的童年
大花园
我 淘气、贪玩、任性 浓浓的祖孙情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童年, 童年记忆中,有那么一个开心乐园。说说你童年的开心乐园。
教师朗读一首小诗《童年》,烘托课堂气氛。
作家萧红家里有一个大花园,我们通过文章《我和祖父》来了解一下。
二、一读课文,完成问题。
1、标出段落序号。
2、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
主要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茅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3、注音:
rónɡ Suì Shuò wō bànɡ Shuān
绒 毛 谷 穗 闪 烁 倭 瓜 蚌 壳 拴 腿
nì gǎn Piáo Shì Sì
玩 腻 锄头 杆 水 瓢 小毛球 似的 好 似小毛球
三、二读课文,品味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了童年时“我”和祖父在大花园里的生活趣事。
概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章中爷爷是个怎样的爷爷?“我”又是个怎样的小女孩?请在书上圈画刻画人物的语句,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爷爷和“我”的性格。
爷爷是个( )的人。
“我”是个( )的孩子。
四、作业
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小组内分段朗读,评选出“朗读之星”
二、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集中描写大花园的段落有(标出段落序号):
2、“我”和祖父在大花园的生活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种菜
铲地
教我分辨谷穗和狗尾草
浇水
3、你喜欢祖父这个大花园吗?这个大花园有什么特点呢?请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
提示:可以从颜色、声音、形状、修辞、用词等角度入手。
三、提问质疑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哪些语段不理解?说出来,全班交流一下。
四、小结
大花园里的美景是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动植物的生机自由更是祖父赋予的,而“我”的自由快乐又从何而来?对,还是祖父。原来祖父给我的不只是浓浓的祖孙情,还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五、作业
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各种回忆。(不少400字)
沈烨
4.沪教版七年级古诗 篇四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P16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松
(唐)杜荀鹤
P17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杂诗
(唐)王维
P4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P43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石壕吏
(唐)杜甫
P44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又呈吴郎(唐)杜甫
P45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登岳阳楼(唐)杜甫
P4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 P48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卖炭翁(唐)白居易 P49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P52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P5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无题(唐)李商隐
P5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P61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P6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P75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P76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红梅(宋)王十朋
P92
桃李莫向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P93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P109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人怜故乡水,万里送归舟。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霄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唐)李商隐
P110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移舟泊烟渚
(唐)P92
(唐)P92
(唐)P92
(宋)P17
移舟泊烟渚
(宋)P76移舟泊烟渚(宋)P76(宋)P76(宋)P76(宋)P76(宋)P76(宋)
(宋)
(宋)
(宋)
5.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五
《风筝》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堕()蜈蚣()伶仃()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恶恶心()
嫌恶()
什物()劳模()
什模
什么()模样()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杈:
伶仃:
瑟缩: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4、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认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四、练习测评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嫌恶()笑柄()苦心孤诣()
2、解释下列词语
瑟缩
苦心孤诣
3、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2、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课后认真阅读,注意朗读重音。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层的探究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读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合作交流
读3-4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组)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读5-8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二组)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读9-12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三组)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三、点拨讲解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练习测评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五、布置作业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6.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2、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观赏维也纳风景,铃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注意其中与建筑交相辉映的是什么?--森林
同学们眼中之景就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身处城市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课文理解
1、请学生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讲述了记录了他在维也纳亲眼看到的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维也纳人与森林的故事。
2、以作者的感受为线,圈划、朗读、讨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维也纳森林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绿
给人的感受是什么?用文中词句回答。
关键画面、典型场面所构成的环境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
3、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见板书
板书:
覆盖面广
赏心悦目 绿 美丽 景色宜人
感受 清爽宜人 舒适
珍爱土地 立法保护
爱惜草地 和谐
与动物相处 亲密
4、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5、体会文中问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
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感人的深层内涵吗?
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6、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7、结语: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三、作业
7.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七
本文对于学生创作记叙文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应当充分发挥其范作价值。同时,本文通俗易懂,无须点滴讲解,执教本文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习作反复比较。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习本文记事写人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深厚感情,用课文中真、善、美的东西陶冶、教育学生。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课(时间)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一、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
二、积累:摘录文中生词并注音解释,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
1、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学生边读边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3、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七件事。这七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的?
4、本文重点写蔡芸芝老师的什么品质?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这五件事都和文中的“我”有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这五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五件事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讲究,你看出来了吗?
5、哪两件事写“我”思念老师?对突出蔡老师的品质有什么作用?
6、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7、你从本文学习到了哪些写人的方法?讨论怎样才能写好写人的记叙文,小组交流后形成结论。
8、读课文,写作文:(要求:着重写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并以此为中心选择材料;要善于从小处、细处去勾勒人物;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1)我的(老师、爸爸、妈妈、好友……)
(2)他(她)是一个--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3)难忘的(老师、童年的伙伴、挚友……) 1、出示自学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指导小组长进行预习任务的分工协作。
3、了解预习进度,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4、引导学生提问、质疑
展示课(时间)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展示预习积累的相关知识:作者资料及词语积累及美词
词语写在小黑板上,美句口头展示。
2、本文重点写蔡芸芝老师的什么品质?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在小黑板上展示)
3、这五件事都和文中的“我”有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这五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五件事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讲究,你看出来了吗?(口头展示)
4、联系作者对蔡老师外貌、动作、行为的描写,从总体上说说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5、哪两件事写“我”思念老师?对突出蔡老师的品质有什么作用?
6、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7、在老师的提示下学会总结课文。
8、展示所写作文。
9、交流本堂课的学习体验及收获。
1、组织学生在小黑板上展示相关内容。
2、重点组织讨论蔡芸芝老师品质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传神之处。
3、组织学生读中体会、感悟
4、提示从哪几方面总结课文文。重点是写人的方法。
5、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不同类型的作文适当点评,让学生找出写作实践中存在着的问题,向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去寻求答案。
6、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作适当总结。
反馈、检测(时间)
1、完成练习册上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
2、组织学生互阅评比。
3、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看如何把自己原来写的作文改得更好。(教师可布置家庭作业,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后,教师再次讲评,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8.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借“小溪”的意象来写巴赫音乐、巴赫品格,以实写虚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展现人物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难点
小溪意象及其与巴赫品格、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分析文章思路
一、导入
从化抽象为具象的古诗句中引入课文。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通“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以物喻物。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物喻情。
肖复兴,北京人,祖籍河北沧县,《人民文学》副主编。1978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分析文章思路(重点)
肖复兴《在时间中流淌的音乐》中说:我觉得谈音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有资格来谈一谈音乐的。
面对其他古典音乐家他娓娓道来。而唯独面对巴赫时,他拘谨得象一个小孩子。让我们走进肖复兴的《小溪巴赫》。
概括文章段意,分析文章思路(重点)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具体步骤:
1.学生通读课文。2.学生概括段意。
3.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
第1、2段:写自己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却又不知该怎么来写,因为“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第3、4段:过渡段。指出巴赫名字德文的意思开启了我的写作思路。
9.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说明:
细节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编造的东西,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养成捕捉细节,品味细节内涵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所以,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的内涵是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重点。母爱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母亲的无私、牺牲,往往令人落泪,而作为著名幽默文学作家的里柯克,选择了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深沉的情感,这恐怕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本文的障碍点。面对幽默的文字,除了笑,我们还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本文幽默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的,所以,思考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各种形式的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到笑与泪交融的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们是怎样替妈妈过母亲节的?
交流各自是怎样为妈妈过母亲节的。
引起学生的回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作好感情上的铺垫。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作者这样的写法和文章的题目、主题相符合么?为什么?
1、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作一个数量的统计: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事,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事。
2、交流统计结果,说说看了统计结果之后有什么感受。
3、思考:文章的题目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但是统计的结果却令人诧异,这样的写法和文章的主题相符合么?为什么?
4、课堂交流。
通过直观的数量统计,在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发现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仔细研读课文,教师点拨思考
“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庆祝母亲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梳理“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
2、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
叙述性作品中细节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所以,在阅读时要求学生研究细节,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
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这里母亲的泪水中有哪些心绪和情感?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想象,交流:这部分描写刻画了母亲怎样的心绪和情感。
文中的细节很多,抓住描写母亲的一个重点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心理,从而直接把握文章的主旨。
布置作业,延续情感的体验
观察生活,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作一番描写,口头交流。
1、学生观察生活,准备一段口头发言的讲稿,描写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的一个细节。选择部分同学全班交流。
2、其余同学聆听同学的发言,要求听完之后复述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文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怎样使这种感染力具有长久的影响,从课内向生活的延伸是一种形式。而聆听能力的提高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和本课的作业相结合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思路点拨
文章很浅显,因而,开头要求学生所作的数量统计就起到了保证学生耐心阅读的作用,这是一个基础环节,在统计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品味细节是培养阅读良好 2
习惯的一个方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捕捉细节到品味细节有一个学习要求渐次提高的过程,在交流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情积累。作业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聆听的能力。本课也可以侧重从作者幽默的文风与深刻的内涵之间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幽默的力量是什么?
练习
1、你是怎样给爸爸过父亲节的呢?记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爸爸的反应。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10.沪教版四年级综合练习8教学设计 篇十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注意大写字母的用法。
2、通过比较辨析,区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比喻句中喻体位置的调换对表达的作用。
4、阅读短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练习。
5、能为母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想象建议实现后的美好的情景。
6、理解名言的意思并熟记名言。
7、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能注意到行书与楷书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1、能在语境中体会两组近义词的差异,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比较,能理解喻体在句子中不同位置的作用。
3、能边读边思,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读读拼音,说说大写字母的用法。
1、自由拼读句子,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观察大写字母的用法。
3、归纳句首字母大写的用法。
4、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字母也需要大写?
归纳:人的姓和名的首个字母需要大写;国家、地区、书报等专用名词的首个字母也需要大写。
5、拼拼读读,猜猜这是什么?(谜底是“飞机”。)
说明:
关于拼音的大写字母,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中都涉及过,在这里,只要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就能把握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读读,找找,谈谈,能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知识。
二 选词填空,辨析近义词的意思。
(一)学习第一组
1、出示:强烈猛烈激烈
这三个词中都有一个“烈”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里呢?
2、归纳:“强烈”是指极强的;力量很大的,“猛烈”是指气势大,力量大,“激烈”是指(动作、言论等)剧烈。
3、小结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1)比较词义的适用范围。
(2)比较词义的轻重程度。
(3)比较词义的侧重点。
4、选词填空。
强烈 猛烈激烈
(1)经过一场( )的辩论,刘艳才说服了对方。
(2)一阵( )的炮火,将进攻的敌军挡了回去。
(3)( )的求生欲望,使压在巨石下的小明坚持七天七夜,终于获救。
(二)学习第二组
1、出示词语:发现 发明发觉
2、你能说出这三个词语的区别吗?
3、归纳:“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究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十五或规律,“发明”是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发觉”是指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
4、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发觉
(1)直到警察赶到,王军才自己揪住歹徒的手已受了伤。
(2)是瓦特()的蒸汽机,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3)哥伦布经过两个多月的远航终于()美洲新大陆。
说明:
本次练习中,出现了二组意思接近的词语。这一题主要检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运用,能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帮助学生归纳其区别方法。
三、读读句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1、出示三句比喻句,读一读。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2)学生们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3)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2、思考: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里?
3、归纳:这三句比喻句的.意思是一样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走出教室奔向操场时快乐而又急切的场面。区别在于三句比喻句的喻体位置不同,在写法上的灵活多变,使语言丰富,行文更加活泼。
4、思考:为什么文中用了第一种句式?
(在语言环境中,把喻体部分提到句前,能给读者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利于读者想象类似的情景。)
5、模仿这种写法,学写一句比喻句。
说明:
对于比喻句,五年级的学生比较熟悉。但是,比喻句的喻体的位置不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通过三句话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比喻句的多种写法。激励学生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静心阅读,想想小道格拉斯为什么画了老师的手。读文后交流。
2、理解重点句子。
出示句子: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常常难以估量。
(1)读一读。重点理解“微不足道”、“难以估量”的意思。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联系短文内容或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3、再次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要点:(起因、经过、结果)
(1)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要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他想感谢的东西。
(2)小道格拉斯画了一只老师的手。
(3)人们要感谢的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谢?
说明: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次阅读短文的重点训练内容之一。一篇短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抓不住重点。老师要注意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的适时适切地进行点拨,抓住线索,归纳方法。
五、语言实践,为母校提出金点子。
1、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五年过去了,回首五年的小学生活,这当中有苦也有甜,有笑也有泪,正是这一串串笑声,一颗颗泪珠编织成了我美丽的童年,为童年增加了亮丽的色彩。为了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请你在离开母校之前,以“我为母校献一策“为题,向校长提出一个合理化的金点子。
2、出示要求:
(1)建议要合理化。
(2)要有实施措施的具体内容。
(3)语言通顺流畅。
3、动笔写一写。
4、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说明:
本次语言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母校的今天和明天。这项作业可以留给孩子一定时间的思考余地,老师可以通过反馈时的交流、展示、评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六、熟记名言,走近名人。
1、出示名言,自由读。要求:读准名言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3、归纳:第一句告诉大家发明应为他人服务;第二句告诉人们不能轻视点滴创造;第三句讲述了书籍能指引人前进。
4、读了这些名言你有什么想法,能否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
5、简介作者,了解名人。
富兰克林: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19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秦牧: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6、读读背背名言。
说明:
名人名言是经过时间筛选、展转流传下来的语言,成为一束束人类智慧的花朵。名言的积累是让学生与智者谈话,聆听教诲,启迪人生。本单元的名言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告诉人们发明为他人服务;其二,要让人们知道不能轻视点滴创造;其三,是讲述了书籍能指引人前进。让学生结合事例谈一谈,帮助学生理解。
七、写写练练,学写行书。
1.出示两段文字,比较楷书和行书有什么区别?
2、学生交流后师总结
(1)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没有草书那样潦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篆、隶、楷、行、草”五类书体中,行书应用最广。
(2)行书不同于楷书的最大特点是笔势流动。
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如 “踏”字的“水”。
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影”中的“景”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书写,要求:注意格式,做到行款整齐,提高速度。
5、评价作业:重在行书部分,是否笔势连贯流动,富有变化。
说明:
11.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 篇十一
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3、朗读、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四幅画面)看了这几幅图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朱自清了解多少?说一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哪些字你认为容易读错,做上记号。
(2)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同桌讨论汇报。
3、听配乐朗读,思考:
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思考,哪几节写什么?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3)颂春的这三个自然段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你能用另外一种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
2、完成习题一。
【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背影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0
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2-09
《中国民间传说两则》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08-23
《父亲的谜语》导学案(河大版七年级必修导学案设计)11-08
冀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11-01
三峡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06-25
茉莉花 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三年级上册)10-27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学案例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0-22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10-06
新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