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脆弱分析报告

2024-06-17

灾害脆弱分析报告(8篇)

1.灾害脆弱分析报告 篇一

成都中山骨科医院

2014年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

灾害脆弱性可以广义定义为一个特定的系统、次系统或系统的成分由于暴露在灾害、压力或扰动下而可能经历的伤害。所谓系统、次系统或系统的成分可能是一个地区、社群、社区、生态系统或个人等等。脆弱性分析属于灾害医学的范畴,灾害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灾害医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灾害医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其中灾害医学的脆弱性分析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的业务性质是医院,人员复杂、流动性大,而且地处市中心,建筑物密集、交通拥挤;加之是多年的老旧房屋经改造而成,管道、线路密集、易燃易爆物品多。所以灾害脆弱性分析必不可少。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列出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纠纷、事故、火灾、地震、医院感染、供氧、供电、供水故障、信息网络突发事件、电梯意外事件7种医院可能存在的风险,分别从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等7方面对行政、后勤、门诊、住院等部门进行了调查,对上述风险进行了分析排序,并对应地制定了我院的各类应急预案,针对重点防范的内容进行培训,使我院的灾害风险下降。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重大损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危害:

1、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

2、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影响。

3、造成心理伤害。

4、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

典型事件:2008年7月19日,***县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公安民警被数百名群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人被击中致死。在这一冲突过程中,事件还造成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预防与控制:

1、组织广大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卫生部、省、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

2、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培训考核。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主要危害:

1、患方易走入误区,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2 3

4、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像和财务负担。

典型案例:2013年5月12日下午4:00左右,一患者家属带领亲属及一群医闹,把进出我院的大门堵死,甚至把医院大门强行上锁,其间不让任何人进出,致使医院大门周围站满了人群,使整个医院的进出车辆和往来就医人员完全堵塞在大门外,医院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医院领导得知此事后,马上启动了处臵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召集医院各部门的负责人及相关科室召开会议,和病员及家属进行协商调解,并把正在医闹的情况及时上报市区卫生主管局,也及时通报了公安局和当地派出所。上级卫生主管局、相关部门的领导、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民警们采取了紧急措施,才平息了这场医闹突发事件,清除了路障,疏通了进出我院的交通道路。整个事件历时长达几个小时,对我院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院脆弱环节:

当今社会医疗纠纷频发和一些因素有关,如医院自身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防范医疗纠纷意识的缺陷,患者希望值过高的问题,患者的经济状况与健康需求的矛盾问题,社会新闻媒体宣传的因素。我院作为用微创治疗颈腰椎及骨科专科疾病的较大型医院,承担了我市及市、省周边的较远地区的病员群众骨科疾病的保守治疗、手术及康复。但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技术性很高、风险性也很大的学科,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引起患者、患者家属、公众的误解,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预防与控制: 1

2、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3

4、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观念,增强医务人员防范医疗纠纷的认 5寻求解决途径。

三、火灾

医院是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因为“四多”:各种线路多、人多、病人多、易燃易爆物品多,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危害分析:

1、内部可燃物资多,火灾隐患严重。2

3、电气线路易老化、用电超负荷。

5、医疗设备繁多,财产损失严重。

典型事件: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大火:2005年12月15日16时10分许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突然停电,电工在一次电源跳闸、备用电源未自动启动的情况下,强行推闸送电。16时30分许,配电箱发出“砰砰”声,并产生电弧和烟雾,导致配电室发生火灾,在自救无效的情况下,于16时57分才打电话报警,前后历时近30分钟,造成了火势的迅速发展蔓延。因该单位延误了扑救初起火灾、控制火

势的最佳时机,消防队到达现场时,已形成大量人员被困的复杂局面,群死群伤事故已不可避免。这次大火造成40人死亡、28人重伤、182人受伤。火灾直接损失821.9214万元,是建国以来卫生系统的最大一起火灾。

我院的脆弱环节:

1、我院的住院楼、门诊楼均是老建筑,线路老化严重;临床科室易燃物品多;

2、住院大楼、门诊楼为医疗用房,设有氧气管道和氧气接口,如氧气泄漏遇到火星,极易发生火灾;

3、住院患者因疾病存在遇火灾后自救或自我保护能力差,有些患者逃生、转运困难。

预防与控制: 1

2、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经常检查灭火器材;

3、认真学习有关火灾应急预案和火灾应急常识。4

四、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的危害: 有毒气体泄漏、传染病流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

典型案例: 1、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特大地震;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3、2011年3月11日本特大地震; 4、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我院的脆弱环节: 我院的住院楼楼层高、房屋全是老旧楼房,如遇大地震不易逃生,房屋容易在地震中损坏;医院大门出入通道狭窄,地震时不容易疏散人员;地震发生时,需要保护、转移的患者多,地震发生后医务人员

可能存在伤亡,医疗场所可能受到破坏,给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预防与控制:

1、加强宣传教育,学习有关地震时的逃生、自救和互救知识。

2、认真学习我院的地震应急预案。

五、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危害分析:

医院感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方面,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典型事件: 1、2008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于9月5日至15日期间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2、2005年12月11日10点左右,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眼科的医生和来自上海的眼科主任医师徐某以及上海舜春扬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几个工作人员为10名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几名患者都觉得眼睛疼痛难忍,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几位眼科医生的重视。直到第二天,当护士拆开纱布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10名患者的眼睛都又红又肿——感染了,12月12日下午,经过一番周折,这10名患者被紧急送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该医院经过检查后认定:由于感染严重,其中9名患者应施行眼球摘除手术,另一名患者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我院脆弱环节:

1、病房管理欠规范,陪侍现象严重,人员流动性大,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2、部分科室存在抗生素的滥用现象。预防与控制: 1

2、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加强感染源的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的

3、加强临床抗菌药物、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4、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

5、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6、及时总结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六、供氧、供电、供水故障

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因外部条件和医院内部管道、线路发生障碍后导致的供电、供氧、供水发生中断的现象。

危害:

供电故障可导致医院的大型设备发生故障,造成医院财产损失。供氧故障可导致重症患者、氧饱和度低患者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典型事件:

2011年8月,河南省新乡市一突发脑溢血患者在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抢救治疗过程中,居然遭遇3次停电,这名患者最终也因抢救无效死亡。

我院脆弱性环节:

1、我院住院部供水管道、供氧管道、供电线路使用多年,老化

2、供氧、供电出现意外事件易给患者带来损伤。预防与控制: 1

2、做好氧气瓶、发电机等备用物资的储备。

七、信息网络突发事件

信息网络突发事件是指医院由于停电、交换器故障、服务器故障或线路问题引起的全院计算机数据丢失、录入障碍等事件。

危害分析:

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会给医院和病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损失,会给医院造成患者拥堵,就诊缓慢,延误治疗等损失。

我院的脆弱环节:

随着电子病历的实行,我院目前在全院临床科室实施了电子病历、电子医嘱、医院全部住院病人的住院信息都在电脑中,如果计算机网络发生突发事件,很有可能导致患者信息外泄,计费发生障碍。

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网络的监管,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定期升级。

2、经常更新备份,3、学习《医院网络应急预案》。

八、电梯意外事件

电梯意外事件是指电梯因钢绳断裂、门系统、蹲底或冲顶等引发的人员伤亡的意外事件。

典型事件:2011年9月,东莞市南城区鸿福广场新城市酒店内鸿福商务写字楼A1电梯突发事故,电梯厢从19楼直接坠落,在8楼停顿1秒后继续下坠,掉到了负一层,20人受伤,其中12人骨折。

我院脆弱环节:

1、住院楼电梯使用多年,易出现意外事件。2

3、探视人员较多,易发生超载现象。预防与控制:

1、加强电梯的维修和日常保养

2、电梯内有醒目的安全提示及标识,有故障应急电话。

3、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院办 医务科 二〇一四年元月十八日

2.灾害脆弱分析报告 篇二

灾害的脆弱性研究侧重于从灾害承灾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决定灾害损失的关键因素,即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相同致灾强度下,灾害的影响会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增大[1]。学术界对脆弱性的研究进行着不断的深入和拓展[2,3,4,5,6],为脆弱性的定量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脆弱性的定量评价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方法有基于统计学的有序变量回归方法[7]、综合指数法[8]、模糊物元法[9]、图层叠置法[10]、脆弱性函数法[11]、突变理论[12]等。

本文尝试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中的对抗交叉评价模型(Aggressive-Cross-Evaluation)进行自然灾害脆弱性的评价。

2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最早由Charnes和Cooper等人于1978年提出[13]。DEA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s, 简记为DMU)的相对有效性。根据对各DMU观察的数据判断DMU是否为DEA有效,本质上是判断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生产前沿面是经济学中生产函数向多产出情况的一种推广,使用DEA方法和模型可以确定生产前沿面的结构,因此又可将DEA方法看作是一种非参数的统计估计方法[14]。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型,对各单元相对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该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权重参数和函数模型,从而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提升评价的客观性[15]。另外,该方法不受计量单位的影响,无需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

从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看,灾害的产生是区域灾害系统运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灾情的发生(作为产出因素)可看作灾害系统(作为输入因素,包括致灾因子、孕育环境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16]。对于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可以看作是灾害发生过程中灾情产生“效率”水平(区域自然灾害成灾“效率”)的反映。脆弱性越大,则会导致区域灾害的成灾“效率”较高,致灾后易形成灾情;反之,脆弱性越小,成灾的“效率”会偏低,致灾后灾情会相对较轻[1]。

DEA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各计算决策单元(DMU)的多指标产出的加权之和及多指标投入的加权之和的比来得到相对最有效的DMUi(i=1,2,…,n), 每个评价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和s种类型的输出,Xi=(x1i,…,xmi)T和Yi=(yii,…,ysi)T为DMUi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记v=(v1,…,vm)T,u=(u1,…,us)T,称v为输入权向量,u为输出权向量,则DMUi的总输出与总输入之比为

undefined

称为DMUi的效率评价指数。u和v都是待定的,且它们的每一个分量都是非负的。

自DEA模型提出以来,已有C2R, C2GS,C2WH等多种形式。现以经典的C2R模型为例介绍DEA的算法。DEA的C2R模型[14,17]为:对第i0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1≤i0≤n), 以权系数v和u为变量,以第i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包括第i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即hi≤1,i=1,…,n,则形成最优化模型(为方便,记作x0=xi0,y0=yi0):

undefined

对于这个分式规划,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令undefined, 可将(2)式转换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

undefined

设线性规划(3)有最优解u*i和v*i, 称为DMUi的最佳权重,记作ω*i=(v*i,u*i), 则最优值hi=YTiu*i为DMUi的效率值。由于hi是利用最有利于DMUi的权重计算出来的值, 因此称hi为DMUi的自我评价值. 在DEA模型中,如果hi达到最大值1,则称DMUi是有效的; 若hi小于1, 则称DMUi为非有效。

数据包络分析在自然灾害领域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有学者应用数据包络分析进行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初步研究[1,18], 上述研究均采用了经典的C2R模型。而C2R模型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17]:(1)当决策单元的数量相对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偏少时,无法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加以区分,只能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非有效决策单元两类,而无法进一步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区分和排序;(2)输入输出指标的权重分配不切实际,即经常发生不重要的指标权重较大而重要的指标权重较小甚至为零的情况。为了回避上述C2R模型在实际问题应用中的缺陷,Wei和Fan[18]只选取了两个输入变量和两个输出变量。显然,选取指标偏少使得此模型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的自然灾害脆弱性。刘毅等[1]考虑了较全面的指标,但是由于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数目相对输入输出变量的数目限制,需要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因子,以此减少输入输出指标的个数。为保证上述分析的有效性就要做数据变换,这样增大了整个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的复杂度。为解决C2R模型的缺陷,本文引入对抗交叉评价模型( Aggressive-Cross-Evaluation)对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分析。

3 对抗交叉评价模型

Doyle和Green首次建立了交叉评价模型[19,20],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每一个DMUi的最佳权重(v*i,u*i)去计算其他DMUk的效率值,得到交叉评价值:

undefined

Eik越大对DMUk越有利,对DMUi越不利。

由于线性规划的最优解(v*i,u*i)不唯一,则(4)式得出的交叉评价值Eik具有不确定性。为此可采用对抗交叉评价[17](aggressive-cross-evaluation)。它的基本原理是:先求出每一个DMUi的自我评价值Eii(即上文C2R模型中的hi), 再在保证DMUi得到最大值Eii的前提下,使其他的DMUk得到尽可能小的交叉评价值Eik。建立对抗交叉评价模型的步骤:

(1)利用(3)计算DMUi的自我评价值Eii (即hi);

(2)给定i∈{1,…,n}, k∈{1,…,n}, 解如下线性规划:

undefined

(3)利用线性规划的最优解(v*ik,u*ikc),求出交叉评价值:

undefined

(4)由交叉评价值构造交叉评价矩阵:

undefined

其中,主对角元素Eii为自我评价值,非主对角元素Eik(k≠i)为交叉评价值;E的第j列是各决策单元对DMUi的评价值,值越大,说明DMUi越优;E的第i行(对角线元素除外)是DMUi对其他决策单元的评价值,值越小对DMUi越有利。 可以通过计算第j列的平均值undefined作为衡量DMUi优劣的指标,ej可视为各决策单元对DMUi的总评价,ej越大说明DMUi越优。

4 模型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应用

学术界对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著名的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21],美洲计划(American Programme)[22,23], 多发区指标计划(Hotspots)[22,24]。黄蕙、温家洪等[25]对上述指标体系做了回顾和比较,孙阿丽、石纯等[26]应用DRI和Hotspots对中国沿海11省(直辖市)的自然灾害脆弱性做了评估。刘铁民[6]和Borden等[27]也对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做了详尽的分析和归纳。综上,本文采用如下指标作为对抗交叉评价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因素(见表1)。

区域灾害危险性指数选取的是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28,29]。采用统计学中哑变量的处理方法,当某地区处于某一类灾害的分布带上时,赋值为1,否则为0。区域承灾体暴露性水平和区域灾害损失度中的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

现以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的情况为例,使用对抗交叉评价模型评价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自然灾害脆弱性。在模型中,这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为31个决策单元(DMUi)。经编程计算,得到如下脆弱性评价结果(见表2)。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对抗交叉评价模型得出的中国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平均值略偏高,为0.6777(2005年)。 由表2可以看出,在华东、华南、东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相邻的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四川、广西、云南、湖北、陕西、贵州脆弱性普遍较高。华北的北京、天津及华东的上海脆弱性较低。对计算结果和输入输出指标进行比较后,知:北京、天津和上海是地域经济水平(地人均GDP)较高以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参保率、万人病床数)较为完善、普及的地区。但例如浙江省,该省经济水平较高,但浙江省处于气象、海洋、地质、洪涝等多种灾害同时分布的地区,所以该省的脆弱性仍然很高。

综上,地区自然灾害脆弱性的评价是区域灾害危险性和区域承灾体暴露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首次提出应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对抗交叉评价模型计算脆弱性,回避了经典的C2R模型的缺陷。

3.灾害脆弱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模糊评价法;生态环境;重庆市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各种非生物的自然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是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而城市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人的意志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工环境[1]。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城市生态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姜乃力[2]和史爱玲[3]就曾研究过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热岛”、“混浊岛”、“雨岛”效应等。重庆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发展,研究其生态环境脆弱成因,形成机制及脆弱性评价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各项资源及保护全区的生态环境,并可对全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2.研究方法及脆弱性评价

模糊评价法是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方法。其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省、区等大范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AHP评价法是将影响结论的因子进行相互比较进而得出各因子权重的方法。

考虑到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本文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两方面出发选取降水量,日照时数,森林覆盖率等16个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下为统计年鉴中各因子情况:降水量(毫米)从2008到2012年为9853、11989、10447、9928、11044。平均气温从2008到2012年为1860、1900、1870、1770、1830。日照时数(时)从2008到2012年为7038、9439、9106、12702、8120。平均相对湿度(%)从2008到2012年为8200、7980、7760、7400、7170。森林覆盖率(%)从2008到2012年为3400%、3500%、3700%、3900%、4100%。地表径流量(亿立方米)从2008到2012年为57693、45591、46430、51458、47689。地下水量(亿立方米)从2008到2012年为8840、8186、9626、9831、9779。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从2008到2012年为6589、6720、6853、6929、7030。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公顷)从2008到2012年为3215064、3308300、3359387、3413088、3477694。环保投资(亿元)从2008到2012年为12642、28840、30490、27520、23240。生活污水排放量(万吨)从2008到2012年为78086、81385、82933、973556、101676。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从2008到2012年为67027、65684、45180、33954、30611。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从2008到2012年为735073、1258652、1094313、912107、83598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2008到2012年为7907、7980、8040、7686、815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万吨)从2008到2012年为8814、9117、9182、9558、9602。总人口(万人)从2008到2012年为325705、327561、330345、332981、334344。

由于各评价因子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不同,本文将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区分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其次,根据各评价指标分级和隶属函数对各评价因子进行隶属度的计算,而后将评价因子隶属度与其所占权重相乘即可得到其脆弱度。

將表中因子分成环境因子、结构功能、干扰因子三类,结合层次分析法等可得哥因子权重依次是069、022、009。其中环境因子包括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其权重依次是009、016、027、048。结构功能因子有森林覆盖率、地表径流量、地下水量、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其权重依次是005、010、020、018、046。干扰因子有环保投资、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农用化肥施用量、总人口,其权重依次是006、032、021、007、005、011、018。根据隶属等级及隶属度公式可得到各指标每年的等级隶属度,如2008年降水量为9853;介于Ⅳ级的800到Ⅲ级的1000之间,因此其Ⅲ隶属度为(9853-800)/(1000-800)=093而其Ⅳ级隶属度为:007;以此类推可得到各年份各因子隶属度。以隶属度为根基可最终得到各年份各大类因子的脆弱度。

由上可得环境因子、结构功能、干扰因素在2008年的脆弱度依次为043、009、004;在2009年的脆弱度依次为046、013、004;2010年的脆弱度依次为033、012、003;2011年的脆弱度依次为048、016、004;2012年脆弱度依次为036、012、005。

3.总结与建议

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度在2008—2012年间波动不大,原因可能是:1.重庆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较强。2.各评价因子在这五年间变化不大。但是,人为干扰因素脆弱度较差,稳定性较弱,对生态的影响程度较大,主要原因应该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频繁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水废物,进而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意见如下: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重庆以低山、丘陵为主,耕地条件相对较差,所以重庆应在保持基本农田的同时注重农、林、牧、渔兼并,此外,也要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业。2.分区生态治理。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特质和生态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产生问题的根本性出发,针对主导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3.实时监测,加大对排污指标的监管,配备净化技术设备4.日常生活中注意环保细节。譬如少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燃放烟花炮竹,少焚烧秸秆,回收废物等。

参考文献:

[1]赵秀勇,缪秀波.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58-60.

[2]姜乃力.城市化对大气环境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19(2):63~66.

[3]史爱玲,闫庆松.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环境,1999,88(1):35~36.

作者简介:郑梦玲(1990.1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4.灾害脆弱分析报告 篇四

脆弱性分析是指采用系统的方法对可能影响医院功能正常发挥和干扰医疗服务连续性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对其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应对重点,提出应对建议的过程。它对于提高医院管理者应急反应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以及医院整体的应急反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药剂科是高危科室之一,为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事事做到防患于未然,药剂科灾害脆弱性分析必不可少。根据我院及药剂科的实际情况,我们列出医疗纠纷事故、火灾、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医院感染、供电、供水故障、假劣药品或调剂错误致人身伤害、特殊管理药品丢失等医院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应的制定了我科的应急预案供大家平时学习,针对重点防范的内容进行培训,真正把我科的灾害降到最低。

一、医疗纠纷事故

医疗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一)主要危害

1、患方易走入误区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2、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

3、给患者及医务人员造成深远的心理影响。

4、有损医院声誉及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

(二)药剂科脆弱环节

1、药剂科工作人员防范医疗纠纷意识不高及服务态度方面还存在不足。

2、患者希望值过高的问题,患者的经济状况与健康需求的矛盾问题。

3、社会新闻媒体宣传方面的因素。

(三)预防与控制

1、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药剂科工作人员的医疗服务技术。

2、对药剂科工作人员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药剂科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增强药剂科工作人员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

4、加强药剂科工作人员知识培训,遇事不慌,避免和患者家属发生冲突,及时上报相关科室,寻求解决途径。

二、火害

药剂科因为药品库存多,平常保管需要特别储存条件,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一)主要危害

1、药剂科库房内部可燃物资多,火灾隐患严重。

2、疏散人数多、扑救难度大,火势容易蔓延扩大。

3、零星火种多,管理难度大。

4、医疗设备多,财产损失严重。

(二)药剂科脆弱环节

1、药剂科试剂多,并有无水乙醇等化学危险品。

2、药剂科药品多,保管需要特别要求,平时用电量大,易引起电路短路等引发火灾。

3、职工中女职工占大多数,一旦发生火灾,大多数女职工战斗力发挥困难。

(三)预防与控制

1、加强排查,定期对安全通道、库房、线路等薄弱环节进行排查;

2、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

3、严格执行禁烟制度,坚决杜绝在库房和办公室的抽烟行为;

4、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5、制定火灾应急处置预案,不断完善并认真学习

三、信息网络突发事件

信息网络突发事件是指医院由于停电、交换器故障、服务器故障或线路问题引起的全院计算机数据丢失,录入障碍等事件。

(一)主要危害

1、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会给医院和病人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2、给医院造成患者拥堵,就诊缓慢、延误治疗等损失。

(二)药剂科脆弱环节

随着电子病历的实行,我院目前在全院临床科室实施了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电子处方,医院全部门诊、住院病人的信息都在电脑中,如果计算机网络发生突发事件很有可能导致患者信息外泄,计费发生障碍,药剂科对患者信息无法调取,处方发药无法进行等。

(三)预防与控制

1、加强检药剂科网络的监管,内网电脑连接外网、插U盘等。

2、认真学习《东乡县人民医院网络应急预案》。

四、供电、供水故障。

药剂科工作过程中因外部条件和医院内部管道、线路发生障碍后导致的供电、供水发生中断的现象。

(一)主要危害

1、供电故障可导致药剂科的需要冷藏的特殊保管要求的药品达不到温度,造成医院财产损失。

(二)药剂科脆弱环节

1、我院供电系统分为三路,医院配有自动装置自备发电机,存在自动转换故障、冬季发电机启动困难。

(三)预防与控制

1、定期请后勤供电组对药剂科供电线路进行检修。

五、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一)主要危害

1、医院感染的危害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

2、给患者、医院及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药剂科脆弱环节

1、手卫生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不高。

2、部分科室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

(三)预防与控制

1、增强药剂科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感染源的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3、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及时总结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六、假劣药品或调剂错误致人身伤害

假劣药品或调剂错误致人身伤害,是指由于患者服用假、劣药或调剂错误药品引发的,造成或可能造成导致人身损害的事件。

(一)主要危害

1.服用后可能给患者造成导致人身损害。2.有损医院声誉及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

(二)药剂科脆弱环节

1.药剂科工作人员在中午和晚上只有一人发药,未有双核对可能存在错误的调剂2.医务人员在单独值班时容易放松警惕,疏忽防范措施;

(三)预防与控制

1.加强处方调配及“四查十对”的知识学习;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从正规大公司或采购大企业生产的药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4.及时对调剂错误进行分析整改,修订相关制度,加强环节管理等;

5.所有新进和转岗人员进行患者使用假、劣药品或调剂错误药品导致人身损害处置预案的培训并考核。

药剂科

5.灾害脆弱分析报告 篇五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采矿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也越来越突出,而露天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露采矿山在开发过程中实施地表剥离、废石堆放、交通运输等都对原有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及生态自然景观产生严重破坏,导致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环境变得极其脆弱,进一步加剧了脆弱性生态环境恶化和各种地质灾害频发。

生态脆弱性地区的开采活动改变的不仅是该采矿区域的生态环境,还引发了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受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些破坏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且很难恢复到原有的环境状态。这也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因此,脆弱性露天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无论是技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投入上都要有所突破,有针对性地治理脆弱性露天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脆弱性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自然地理位置对矿山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加之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可避免会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地质环境造成破坏。

露天采矿区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森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土壤贫瘠,大部分土地难以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溴化、盐碱化加剧。恶劣的自然条件使露天采矿业始终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缺少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原始,人口素质及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等一系列现状。还处于掠夺式发展模式中,植被的乱采乱伐,过度放牧,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加剧了自然条件的恶化。

2.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2.1 脆弱性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

露采矿山在开发过程中,实施露天表土剥离、废石堆放、交通运输等都将破坏原始地貌、毁坏植被、改变地表和地下水均衡,污染空气。引发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少,主要表现:一是植被的退化,采矿区和排土场的使用以及地面生产系统的建立必定会造成该区域地表植被的破坏。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区域的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原生植被的消失。二是水土流失加剧,基建期地基开挖及临时堆放弃土、采场的土层剥离、生产排土作业等扰动地表造成表土疏松裸露,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因此所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三是污染物的排放,由于爆破、采掘、运输形成的粉尘较大,各种药剂的使用等都会污染原有的生态环境。

脆弱性地区露天矿开采带来的生物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植被的减少或是消失、水土流失加剧甚至因此所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各种废弃物对矿区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负效应,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引发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受自然条件限制,加之政策投入的不到位,这种破坏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很难恢复到原有的环境状态。造成了脆弱性露天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不可逆性。

2.2 环境保护意识及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正处于经济{速发展期,而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管理手段也较为薄弱。环境保护意识还处于进一步提{的转轨时期,远远没有跟上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管是“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比较集中{层的.管理机构,而地方机构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各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有些地区重视环保工作,有些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很难全面衡量各地区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2.3 脆弱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

资金和技术是脆弱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瓶颈。生态性脆弱的地区的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问题,包括采掘区、排土区、尾矿等生态恢复需要大量资金。一方面由于早些时候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没有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账户,致使一些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要现在治理。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讲,在没有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会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量资金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中。所以,及时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是促进我国脆弱性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脆弱性矿区的露天采坑、排土场和闭库后的矿山尾矿库好似小沙漠,随时会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在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条件下,生态环境恢复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实用可行的技术措施。虽然社会上的环境保护评价和恢复治理专业技术参与到矿山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中,也提出了一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但有些技术措施并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有些技术措施因为实施成本过高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面,不能落到实处。脆弱性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因其地域、矿种和开采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恢复措施也各有不相同。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环问题,在恢复治理方式和技术要点等方面要有不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3.脆弱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管理的体制

在目前经济{速发展期且对环境治理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建设,依法规范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行为,是控制矿山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且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为使操作性更强,可以制定相关的细则和技术规范与标准,使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处处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完善的矿山环境管理结构也是管理体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内部均应建立专门的矿山环境管理机构,并配备有专业责任的管理人员。政府要充分利用其行政执法职能加大对矿山环境管理的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后监督、责任追究和执法检说取=杓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管理和反思,落实责任人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承诺,切实履行企业应尽的义务。此外,还应在管理机构及企业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确保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科学开展。

3.2 脆弱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和方法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技术方法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较为成熟并被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法,如实施清洁生产工艺、土地复垦技术等,还有一些技术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针对脆弱性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污染与破坏,在矿产资源开发时,应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采用一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绿色技术,比如采空区综合利用技术、原位浸出开采技术、无尾矿选矿技术、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等。

在脆弱性露天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是针对破坏地表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地貌景观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植树、种草等措施恢复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它的显著特点是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也是国内外治理矿山环境普遍采用的措施。在采取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的同时,应结合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3 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

脆弱性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是一个持续攻坚克难的巨大工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广、治理难度大。为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成为关键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所需要的经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筹集。

(1)收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对新建矿山可以适当收取环境治理保证金,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有了第一笔保障基础资金。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下,要做到专款专用。

(2)提取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矿山企业可以从矿产品销售收入中逐次提取出部分资金,作为企业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矿山企业作为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制造者,必须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负首要责任。企业在享受开发矿产资源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如何在权利与义务中间权衡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矿山企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这也促使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初期就会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把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从源头上控制到最小范围内。从这方面讲,矿山企业提取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最有利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3)收取矿山企业的排污费。这有利于督促矿山企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将排污费真正投入到环境的恢复治理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从企业缴纳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税费中划出一部分,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基金。根据“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缴纳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税费都是归国家所有,国家获得了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税费实质性收入,国家必然要承担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责任。按照收付对等原则,国家当然要支付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相应机构行使矿山环境治理监督权,从而有利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5)市场化筹资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可以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作为资源进行开发,使其尽可能地产生经济效益进行市场化治理,将需要治理的矿山生态环境区域承包给个人或其他组织来治理、种植和经营。这样不但解决了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问题,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4 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尊重自然、协调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矿业是以开采矿产资源为目的,在原始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在进行矿产开发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扰动自然环境。发挥自然的生态调节功能与机制,充分发挥自然系统服务功能。

科学开发,边开采边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矿山开发过程中,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提出治理计划,及时落实,不留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科技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的应用。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过程中,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引用一些农业技术及科研成果,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农业作物。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4.结语

6.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篇六

□樱散零乱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三废污染、煤层自燃、尾矿库溃坝、地方病、矿震等。煤矿环境地质灾害影响到方方面面,如从矿工伤亡到对矿区群众心理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到对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从灾害本身到对矿区环境质量的影响;从地质灾害到对矿区群众关系的影响;从煤矿经济损夫到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以避免矿山开采中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成因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一.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二.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伴随着煤矿的开采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还是生态环境,都与矿山密不可分,尤其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更是无法摆脱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所形成的阴影。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矿山地质灾害成因

1、滑坡的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

昼夜的温差、季节温度的变化,使岩石强烈风化,破坏岩石结构,降低了岩土的抗剪强度。夏季炎热干燥,使残坡积层中粘性土层龟裂,遇雨水体积膨胀增大,粘聚力降低,促使了滑坡产生。大气降水渗透进入土体孔隙或岩石裂隙,使岩土体的胶(固)结程度和抗剪强度降低,水沿坡面流动加速了软弱层的侵蚀,同时水体的下渗使土体达流塑性状态,当水渗入到残坡积层底部与硬岩接触面时,减少了接触面的摩擦力和粘聚力,上部土体产生滑动。(2)人为因素

露天矿边帮开挖边坡产生临空面是产生滑坡最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导致毁林开荒、陡坡垦植,不适当的毁林造田、乱砍滥伐、陡坡垦植,破坏了植被,有利于雨水的渗入,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

2、崩塌的成因分析

(1)地面塌陷的成因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首先,矿区断裂发育,纵横交错,这些断裂破坏基岩的原生结构,使岩石非常破碎,再加上岩石风化裂隙带很厚,岩石软弱,抗压能力小,多数煤层顶板不稳,为地面塌陷创造了客观条件。其次,煤矿第四系地层薄,多为砂砾石,地下水丰富,降水量大而集中,地表水发育,这些条件十分有利于塌陷的形成和发生。第三,矿区大规模地长期地疏排地下水,形成人工集中排泄区,水力坡度和流速加大,改变了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井巷和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直接穿越含水层或充水断层等诱发塌陷敏感部位,在排水点或突水地带往往形成塌陷坑。第四,深部采矿活动的爆破震动,使地质体的结构状态和特性改变,且会引起地表振动,导致浅部岩层的失稳。第五,煤田开采时间长、面积广,保留一些煤柱、矿柱因长期风化、水的侵蚀等原因而失去支撑能力。(2)地裂缝的成因

产生地裂缝的岩石刚性强度大,当其内部的拉应力超过砾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它就发生脆性变形;变形发生在拉伸变形区。地下矿产开采后,随着采空区空间的不断增大,在采空区周围的岩体内的应力也逐步增大,当应力超过极限时,砾岩层就像-个钢体梁-样,发生了脆性变形;在移动盆地边缘的拉伸变形区断开,反映到地面即出现地 表裂缝;如果砾岩层较厚,井下开采强度大时,这种断裂就-直通到井下采空区。(3)水土侵蚀的成因

随着矿区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为的滥砍乱伐,陡坡开荒,乱采砂石、开矿、取土,使局部山林遭到严重破坏,地表沟壑纵横,加重了风蚀和水蚀,大大加速了这种过程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遍布全省的各个采石场以及砂金过采区严重破坏地表植被,水土侵蚀极其严重。此外,江河沿岸挖砂取土,汛期河水上涨淹没耕地,边岸坍塌等造成程度不同的水土侵蚀。(4)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地退化的成因

地下油气资源的开采和地下水的超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油田建设开发过程中,修建油田道路、埋设各种管线、挖掘引水渠、建筑油水泵站及厂矿等,占据了大面积草地,过度放牧等致使草原严重降低了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得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地退化日趋严重。

(5)地面沉降的成因分析

我省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大庆油田区。在大庆油田(大庆长垣)周围,分布有46座水源地,尤其是在长垣北部核心区两侧分布有东西两个大规模的承压水降落漏斗。由于承压水水位的降低,必然导致含水层本身和其上覆相对隔水层孔隙水压力的随之减小,引起土层成比例的固结。

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来看,疏松的多层含水层岩层(组)、适于长期开采的水量丰富的承压含水层、顶板厚层状正常固结或欠固结的可压缩性粘性土等是造成地面沉降的基础地质条件,而大庆市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大庆市第四系为100~200m厚的河湖相堆积层。在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之间普遍分布-层隔水层,岩性为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粉土,是区内的主要压缩层。在下更新统承压含水层之间还分布有一至二层粘性土层,分布不连续,是次要压缩层。

地下水水位的下降给土层内部应力累进性变化提供了条件。在平面上地面沉降变形区与地下水下降漏斗中心位完全吻合,地面沉降变形的强度是随着距离漏斗中心位置不同而变化。1986~2001年水准点对比资料显示在漏斗中心部位地面沉降量最大,西部地下水漏斗中心区达99mm,东部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地面沉降最大达71mm,这充分说明了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的。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 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采矿诱发地震 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5)场库失稳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3.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四.结束语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矿山腐败现象和官商勾结敛财害民是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应予高度重视。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7.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分析 篇七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还是转轨经济国家, 都经历了一些严重的银行业危机。而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 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金融体制还不太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在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 银行系统对经济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银行体系稳定性或脆弱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2007年夏以来的次贷危机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及其监管的一次严峻的压力测试。令人震惊的是, 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如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同样未能幸免。因此, 我国金融当局迫切需要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及其监管, 而对银行脆弱性进行准确判断和测度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构建

1.1 文献综述

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方法众多, 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在早期主要使用定性分析, 如历史事件分析法和定性指标分析法。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量化分析, 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一是Frankel和Rose (1996) 提出的概率单位模型, 如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二是Sachs、Tomell和Velasco (1996) 提出的横截面回归模型, 简称STV模型;三是Kaminsky (1997) 等提出的信号分析法。

研究银行体系脆弱性需要首先确定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

Caprio和Klingebiel (1996a) 应用贷款损失和资本减少两项指标判断是否发生危机, 如果大部分或全部银行系统的资本受到侵蚀, 贷款损失严重, 则表示即将发生危机。因此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脆弱性的测度指标。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 (1998a, 1998b) , 他们认为下述条件之一成立时, 即发生了银行危机: (1) 不良资产占银行资产比率超过10%; (2) 政府救助银行的财政成本占GDP的比率大于2%; (3) 银行部门问题导致银行大规模的国有化; (4) 大范围的银行挤兑导致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如冻结存款, 银行假期延长, 存款保证承诺的普遍化等。该项研究中, 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是危机事前可查指标, 具有风险积聚特征, 因此, 可以将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指标。

Glick&Hutchinson (1999) 认为银行危机往往与挤兑密切相关, 而挤兑导致银行存款减少, 这样存款变化可以作为衡量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有效替代指标。此外贷款作为银行最主要的业务, 贷款的变化也是衡量银行稳健与否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通常存款的减少及贷款的膨胀意味着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从银行的主营业务视角定义银行体系脆弱性, 适合没有精确地记录银行危机或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

Honohan (1997) 采用的是存款与GDP的比率、银行向政府的融资以及同业利率差等指标, 而Dmirguc和Detra ache (1998) 却发现信贷与GDP的比率、国内利率水平、贸易条件、通货膨胀波动等指标能较好地测量银行脆弱性。

Aykut Kibritcioglu (2002) 认为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和汇率风险, 相应的表达指标分别是存款总额增长率, 贷款总额增长率及未对冲负债增长率。

国内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指标主要包括单一指标和加权指标。单一指标主要是采用不良贷款率 (沈中华, 1999) 。由于加权指标能够选取更多的指标, 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脆弱性的状况,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陈华、伍志文 (2002) 借鉴西方国家在选取指标过程中的共同经验和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选择城乡储蓄变化率、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3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 并利用CMAXt指数法从银行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两个层面初步测度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

许长新, 张桂霞 (2007) 认为银行危机通常是由于下列因素的实质性下降引起的:一是来自居民家庭的银行存款下降;二是来自企业部门的债权增加;三是本币面值的真实或者潜在贬值。据此, 文章选择了银行体系总存款、银行体系对私人部门的贷款、金融系统国外净资产3项指标, 运用加权法和信号法, 分析了1986年至2003年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年度变化状况。

袁德磊, 赵定陶 (2007) 认为银行危机多数是银行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体现。银行危机是银行脆弱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结果。选择不良贷款率、全国贷款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资本充足率4项指标, 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研究了1985年至2005年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年度变化状况。

万晓莉 (2008) 根据历史上的银行危机通常表现为大面积挤兑和银行恐慌, 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于流动性风险 (大量银行挤兑) 、信用风险 (不良贷款的升高) 、市场风险 (利率变化及银行无抵补的外汇负债的增加) 和操作风险。选择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存款占货币总量的比例、国内贷款与储蓄存款的比率、真实信贷增长率及银行机构的真实外债增长率5项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法合成了银行脆弱性综合指数, 分析了1987年至2006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季度变化状况。

1.2 本文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指标选择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 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准确性以及可量化性的原则, 本文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和市场分析3个方面选择了7个指标来构建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选取的变量主要有:

1) 存款总额增长率。存款作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方面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能力, 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当发生挤兑时, 大量的存款流失给银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银行存款总额多少和存款总额增长率的高低通常被用来反映因流动性不足而导致的银行挤兑的风险。

2) 贷款总额增长率。贷款是银行体系运用资金获得收益的主要方式之一, 过高的贷款增长率通常意味着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较高。

3) 存贷比。存贷比是指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 该比率反映的是银行体系募集资金满足贷款需要的能力。该比率过高可能表示银行体系有较大的资金压力, 从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差。

4) 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央行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最后贷款人, 当其他金融机构遇到流动性危机时由央行向其贷款。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越高,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越严重。

5) 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银行体系对非政府部门的贷款总额主要是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 过高的对非政府部门贷款的增长率将会导致高不良贷款率, 致使银行体系信贷风险增加。

6) M2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存款总额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下降表示公众存款信心下降, 所以M2/存款总额越高, 则银行体系的流动越不足, 或者效率越低, 即流动性风险越大。

7) 国外净资产增长率。我国由于长期的双顺差, 形成了巨额的外币资产, 在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 面临外币资产财富缩水的风险越来越高。

1.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的实质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但不能观察的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或者协方差关系) , 这些随机变量成为因子。因子分析也就是找出影响系统的最少独立变量的因子, 然后用这些较少的因子来代表影响整个系统的变量所提供的信息, 达到找出影响观测数据的主要因素的目的。

数学上, 因子分析就是一个线性变换。这一变换就是把原始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内, 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 (第一主成份) 上, 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 (第二主成份) 上, ……, 依此类推。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X是T×N矩阵, 是可以观察到的指标集合 (时间长度为T, 指标个数为N) , 假设这N个指标的信息可以被一个更小的不可观察的因子集F (T×K维, K

因子载荷的估计量可以根据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 即, 另一方面从式 (1) 也可以看出, 每个因子其实是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 (残差项忽略不计) , 其相对于每一个原始指标的系数越大, 则该指标对因子的影响更大。所以因子分析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众多原始指标分类成不同部分。事实上寻找每个因子所代表的特定信息是因子分析在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万晓莉 (2008) 认为应用动态因子法既能够最大程度的反映个指标所蕴含的信息量, 又能够避免传统方法中对各指标权重设定的主观性。脆弱性指数的构建如下:

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第i个因子的权重×第i个因子的得分

将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作为因子的权重。所以方差累积贡献率, 表示因子越重要, 权重越大。

1.4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核心测度

1.4.1 数据来源

本节所采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统计数据库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季报》, 数据的范围是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 数据频度为月度。

1.4.2 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方差, 如表1所示。我国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8.9%, 贷款总额的平均增长率16.4%, 从均值上来看, 存款总额的增长率要大于贷款总额的增长率,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较为充足,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银行体系的资金运用能力不足。存贷比的均值为73.3%, 接近于监管红线 (75%) , 显示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较高,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均值16.7%, 处于两位数的水平, 存在一定风险。虽然低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的各国家的水平, 但仍然属于较高水平, 一旦贷款质量下降将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产生信贷风险。我国银行体系的国外净资产增长也较快, 平均增速达到了26.8%,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不断升值, 我国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外币资产将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

1.4.3 方差贡献度

从表2可以看出, 因子1的特征值为3.977, 方差贡献度为56.83%;因子2的特征值为2.234, 方差贡献度为31.92%。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度为88.72%, 可以认为这两个因子提供了足够的原始变量数据信息。根据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 以及提取累计方差贡献度大于85%的准则, 提取因子1和因子2, 合成银行体系脆弱性综合指数。

1.4.4 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因子1中系数绝对值较大有存贷比、M2/存款总额、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贷款总额。因子2中存款总额增长率、贷款总额增长率、非政府贷款增长率、国外净资产增长率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这两个因子主要反映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1.4.5 因子得分系数及银行脆弱性指数确定

根据表4的因子的分系数矩阵以及变量观测值可得:

据前文分析, 选择以上两个合成银行体系脆弱性综合指数, 合成方法采用加权法。在上述的分析中使用因子的方差贡献度来反映因子所蕴含的信息, 则因子对信息的解释力在数学上就反映为该因子对总体数据方差的解释力。由此本文采用各因子占两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度的比重作为该因子的权重, 来合成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由上文分析因子1的方差贡献度为56.83%, 因子2的方差贡献度为31.92%, 两因子累计方差贡献度为88.74%。则第一个因子的权重为64%, 第二个因子的权重为36%用加权法合成, 计算公式为:

由式 (2) 、 (3) 和 (4) 可计算出各月份F值。

为了便于比较和表示的方便, 本节将数值F在[0, 10]上进行标准化, 得到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 (Banking Fragility index简称BFI) , 计算方法如下:

利用式 (4) 得出的综合因子得分带入式 (5) , 即得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 按时间排列可得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走势图。

2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

由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从2000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期间经历过较大幅度的波动, 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我国银行体系在2000年到2011年3月这段时间的脆弱性情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从2000年到2003年7月这第一阶段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2000年这一年虽然有所下降, 但随后一路震荡向上。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有了一个较快速度的上升, 在2003年7月达到了顶峰。在这一阶段时间内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 , 承诺将在5年的保护期后对国际社会全面开放中国的银行业。随即中国开启了中国银行业的一轮重要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由于中国银行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在这一时期的暴露, 以及变革时期对原有制度的打破不可避免地推高了中国银行业的脆弱性。

第二阶段为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 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由前一阶段的峰值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从2006年2月银行体系脆弱性总体上又呈现出上升趋势, 虽然在2008年时略有下降, 随后即迅速上升, 于2009年11月达到顶峰, 这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时期, 国际上发生了一次重要危机, 2007年底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于随后的几个月内迅速蔓延至全球。中国政府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冲击, 于2008年底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 使得银行体系的贷款额大幅提高, 社会企业投资迅速扩大, 使得银行业面临信贷风险增大。

第四阶段为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保持了较快的下降速度。随着投资规模的缩小和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断加紧, 银行业面临的信贷风险减小, 降低了这一时期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参考文献

[1]陈华, 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9) :120-135.

[2]郑鸣.金融脆弱性论[M].北京:中国人民金融出版社, 2007.

[3]蒋丽丽, 伍志文.资本外逃与金融稳定: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 2006, 32 (3) :93-102.

[4]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7) :3-10.

8.小流域地质灾害链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流域;灾害链;堰塞湖;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断链;综合防治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彼此关联的次生灾害。尤其是强震和台风过后,各种次生灾害频繁发生。

如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其中叠溪台地和教场坝滑坡阻塞岷江后,形成了4个大的堰塞湖,溃坝后60m高的水头倾泻而下,抵达灌县时水头依然高达12m。地震直接造成6800人死亡,而滑坡又夺去了2523人的生命,其中叠溪一处滑坡压埋全镇577人,仅15人幸免于难(照片1、照片2)。

西藏易贡2000年4月9日在超量冰雪融水的诱发下,花岗岩体内孔隙水压力剧增,引起山体崩塌,一次性崩塌体积达3.0×107m3,崩塌岩体垂直下落高度约2580m,尔后激发具有崩塌-滑坡一体化特征的巨型超高速远程滑坡(图1)。滑坡最大水平位移为6.7~7.0km,体积达3.0×108m3。

滑坡体堵塞易贡藏布河,形成天然坝体及堰塞湖,淹没周边大范围农田、茶场、草场、房舍及森林,6月10日堰塞湖溃坝后,冲毁易贡藏布、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所有桥梁、交通及通信设施(照片3、照片4),并使下游沿江地区长达450km范围的居民受害;大峡谷下游的印度境内有30人死亡,100多人失踪,5万人无家可归,20多座桥梁被毁。此次灾害是近期全世界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在世界上也较为罕见。

此外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Ms8.0级特大地震,激发了一系列崩塌、滑坡等山地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在平原地区会引起洪涝灾害,在山区会引起山洪爆发,诱发滑坡、泥石流。

因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继而提出了灾害链的概念,并对其展开了研究。

1.灾害链的基本特征及分布

灾害链,就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而启动另外一种或多种地质灾害损失的链式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物质、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所以灾害链是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载体。灾害的发生都是其所处环境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程度差异,致使灾害具有不同的规律和发生机制。

参与灾害链的地质灾害可能成因上相似并呈线性分布,也可能形成时间有先后,在空间上彼此相依,在成因上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呈连锁反应依次出现。

全球范围内存在两条大的地质灾害链,如环太平洋地质灾害链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质灾害链(图2)。这两条地质灾害链是全球最重要的两条灾害链,这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其地震、崩滑流等内、外动力地质灾害都非常发育,并且具有规模大、频率高、灾害严重的特点,也是地震、火山的强发育带。

依据地质灾害链的规模不同,依次可以分为四级。

(1)一级地质灾害链:

全球级别的地质灾害链,像环太平洋地质灾害链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质灾害链。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灾害类型多,造成的灾害严重。

(2)二级地质灾害链:

区域地质灾害链,如四川盆地崩滑流区域性地质灾害链和黄土高原崩滑流地质灾害链。

(3) 三级地质灾害链:

流域地质灾害链,是指沿大江大河展布的地质灾害链,像长江流域地质灾害链。

(4)四级地质灾害链:

单条冲沟地质灾害链,是指沿一条冲沟展布的地质灾害链。以下叙述的二郎沟小流域灾害链属于三级地质灾害链。

2.二郎沟小流域地质灾害链成灾特点

2.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二郎沟小流域位于康定县北部三合乡,地貌上属于东部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峡谷区,最高海拔为5360m,最低海拔为1800m,相对高差3560m(图3、照片5)。区内山高、坡陡、谷深,为地质灾害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地形条件。

2)研究区气象水文

康定县年均降水量803.8mm,多集中于5~9月,多暴雨和连绵雨。最大日降雨量达65.9mm,最长连绵雨长达58天,雨量达542.9mm。这种特定的高原气候条件,是激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外因,也是促使泥石流、滑坡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易引发群发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3)研究区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的第四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以及古生界的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岩性主要为较坚硬的白云岩、灰岩、花岗岩等,以及较软的泥灰岩、千枚岩,其中较破碎的白云岩、灰岩易形成崩塌(照片6),泥灰岩 、千枚岩易风化形成潜在滑移带,引发滑坡(照片7)。

4)研究区地质构造

康定县地质构造处于巨型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接合部位,故构造形迹较为复杂。受区域构造应力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土体的完整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2小流域分区特征

1)沟床比降特征

二郎溝流域形态好似芭蕉叶,主沟长20.3km,流域面积约154.9km2,水系发育呈树枝状(图4),发育2条较大的支沟。主沟上游纵坡为175‰,中游纵坡约90‰,下游纵坡约84‰,整体坡降较小,但局部呈现陡缓相间的空间变化特征。

其中二级支沟昌须沟为泥石流沟。昌须沟流域形态呈叶片状,主沟长1.9km,流域面积约1.59km2,相对高差1140m,水系发育呈叶脉状,主要发育2条支沟,主沟中上游沟纵坡约392‰,下游纵坡约520‰,整体纵坡降较大。沟谷较平直,断面形态主要以“V”字形为主。

2)物源特征

由于流域内地形陡峻,两侧岸坡存在松散堆积物源和崩滑物源,主要为4个滑坡、1个崩塌,物源类型以崩滑物源为主,坡面侵蚀物源次之。

3)泥石流活动特征

该沟年年发生小规模泥石流,曾经堵塞主沟,引起主沟短暂的断流。

2.3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灾害分布特征

昌须沟流域附近的滑坡、崩塌存在成群分布、相对而生的特点(图5),其中中上游分布1个滑坡群(老滑坡、新滑坡及变形体),主要因降雨、流水冲刷坡脚引起,总方量约130万方(照片8)。

老滑坡和新滑坡所在斜坡剖面形态为上缓下陡的凸形坡,整体坡度为28°~35°,地形坡度较大,滑坡剪出口临近昌须沟沟道。而滑坡对岸为50°~70°的陡坡。

滑体主要由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组成,滑带主要由软塑的灰黑色含角砾粉质粘土组成。

此外沟口分布1个滑坡以及数个崩塌灾害点(照片9),正对沟口的滑坡曾经发生滑动,迫使一级支沟丁家沟向东南侧(昌须沟沟口)凸出。沿岸崩塌常有发生,堆积体崩落至河沟中,曾将主河阻断。

2)灾害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

上游的滑坡群目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

老滑坡后缘因滑动形成2~3m高的陡坎,侧边界出现滑塌变形,并伴随出水点。受滑坡推移影响,滑坡前缘民房开裂。新滑坡后缘发育拉裂缝,宽15~30cm,延伸长10~25m,左侧边界因剪切作用形成滑塌,前缘出现线状出水点(照片10)。

变形体后缘见有拉裂缝,并形成多级下错陡坎,前缘坡脚多处垮塌,长期渗水,雨后颜色变浑。

目前老滑坡存在局部复活现象,新滑坡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变形体则由局部滑移变形向整体滑动阶段发展。随着汛期的到来,降雨通过松散层的孔隙入渗、运移,使得坡体饱水,静水压力加大,土体自重增加,滑动带抗剪强度下降,滑坡的稳定性持续降低,最终发生整体滑动,形成灾害链的链源。

2.4研究区地质灾害链发育进程分析

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发育特征,灾害链发育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降雨诱发滑坡、加剧崩塌,随之转化为碎屑流-泥石流

因康定存在多暴雨和连绵雨,在长期降雨和坡脚遭受流水冲刷作用下,崩塌活动加剧,滑坡饱水快速滑下,并与沟谷对岸山脊正面碰撞,使物質进一步解体和碎屑化。加上雨水的混合,形成了碎屑流-泥石流。

2)气垫效应、超孔隙水压力和陡峻沟形维持了碎屑流的高速运动

因特定的地形地貌,滑坡对岸的山脊与平面之间的“V” 形深沟形成了封闭气体,为碎屑流-泥石流的运动提供气垫效应,碎屑流与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同时碎屑流受到的地面摩擦阻力急剧降低。

较为平直的“V”形沟谷为其运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较大的纵坡降使之能够持续高速运动,这期间局部地段的超孔隙水压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来势汹汹的半固态流体对沟底及两岸形成刮铲、侧蚀,像滚雪球一般,逐渐聚集起更多的固体物源,当抵达沟口遇小桥涵阻挡后淤积爬高漫出沟道,对岸坡的昌须村构成次生危害。

3)沟口的滑坡复活连同崩滑流堆积体堵沟,形成堰塞湖

在长期降雨作用下沟口的滑坡复活,沟岸的崩塌活动加剧,泥石流堆积体、滑坡堆积体及崩塌堆积体将一级支沟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上游回水淹没沿岸交通要道,威胁交通生命线。

4)堰塞湖溃坝后形成超大洪峰,将沟床的松散物源启动,灾害链形成

溃坝后形成的超大洪峰易将下游沟床的松散物源启动(照片11),最终形成完整的暴雨-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继续对下游的河坝村及沿岸的交通要道构成严重威胁。

整个链式过程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上的转换或传递(耦合)的演化灾变过程,如崩塌、滑坡体转化为碎屑流-泥石流就是由固态、液态转换为流态,由势能转化为动能、冲击能的过程,这期间通过地表开裂、局部沉陷、建筑物变形、地下水异常、树木歪斜、坡体滑动、沟道断流等完成信息传递,最终形成直接破坏力,其中能量转换对灾害破坏力构成了耦合与嵌套关系,形成典型的崩滑流灾害链。

一旦链式过程形成,将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持续形成灾害。要终止灾害的发生,善于发现灾害链,并尽早断链是关键。

3.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上述地质灾害链的防治,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早实施前期断链,同时规划后期断链预案。

1)前期断链:对中上游有直接威胁对象的滑坡进行治理,减少物源,在碎屑流-泥石流可能爬高、淤积地段设单边防护堤,并增大公路下穿涵洞断面,疏通行洪通道,加强主沟排洪能力和输砂能力;

2)在昌须沟泥石流山脊附近布置自动雨量监测仪1台,上游滑坡后缘拉裂缝处布置自动裂缝监测预警仪2台,同时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做好预报提前撤离,并在河坝村村委会设置应急避险场所;

3)后期断链:如果前期工程失效,仍然形成了堰塞湖,针对堰塞湖溃决问题,利用“虹吸原理”,修建排水设备(管道) ,可有效地防止堆积坝溃决,避免灾害进一步衍化扩大。

4.前景展望

因自然界的地质灾害链具有突然性、爆发性,目前还难以做到有效预报和超前预报,尤其是复合型灾害链就更为困难。地质灾害链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岩石力学、土力学、空气动力学、热物理学、声波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新学科如颗粒流理论、非连续介质力学和边界层理论等。为加强灾害链危险性预估和预测预报,有效控制灾害的发生、扩展,减少损失,需要加强多学科的联合,在灾害链领域开展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1):270-276.

[2]李明,唐红梅,叶四桥.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研究. 灾害学, 2008.

[3]韩金良,吴树仁,汪华斌. 地质灾害链.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2007: 11-22.

[4]郭付三,袁巧红,殷坤龙,周春梅. 矿山小流域地质环境灾害链及系统治理技术研究. 金属矿山, 2010:146—152.

[5]肖盛燮. 生态环境灾变链式理论原创结构梗概.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6]崔云,孔纪名,吴文平.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成灾特点与防治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2012.

[7]史培军.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2009.

[8]张卫星,周洪建. 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 地理科学进展,2013:130-138.

[9]门可佩. 重大地震灾害链的时空有序性及其预测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645-651.

[10]刘文方,肖盛燮,隋严春等. 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模式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675-2681.

上一篇:教师节前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祝福语下一篇:中学教师“爱岗敬业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