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旦的由来故事

2024-08-08

中国元旦的由来故事(共12篇)

1.中国元旦的由来故事 篇一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喜爱的节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旦的由来和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节日元旦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个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为人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的由来。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2.中国元旦的由来故事 篇二

复旦大学校训出自《论语》

1905年, 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

1913年1月, 马相伯推荐李登辉出任复旦公学校长。1915年, 李登辉在复旦公学建校10周年之际, 仿照美国名校, 提出为复旦规定校训。当时, 李登辉觉得自己的古汉语水平不如老校长马相伯, 就请马相伯为学校选定校训。马相伯遂选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校训。

这句校训出自《论语》, 意为引导求学之人广博学识, 坚定志向, 矢志前行, 并在学习中, 结合实际, 认真思考问题。

对于选择这句古语作校训, 马相伯曾说:“中国人不但懒于行动, 更懒于思考, 偏重记忆……我们只知道照样子画葫芦, 却不愿创造。”马相伯希望, 这则校训能够激励复旦学子们在勤于学习之余, 思考学问的真谛, 思考民族的未来, 思考人生的方向。

梁启超演讲促成清华大学校训

1911年2月, 清政府在北京西北郊建立“清华学堂”。同年4月29日, 清华学堂正式开学。

当时, 梁启超十分关注清华学堂的办学情况, 他也非常欣赏清华学堂章程中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1914年, 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发表演讲。演讲中, 梁启超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 激励学子, 指出:“君子自励, 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 应重自胜、摒私欲、尚果毅, 不屈不挠, 见义勇为, 不避艰险, 自强不息;同时, 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 厚实和顺, 容载万物……以宽厚的道德, 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梁启超的这次演讲, 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堂的学子们。后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南开大学校训的救国济世情怀

1889年, 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几年后, 张伯苓目睹了声名赫赫的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损失殆尽。后来, 张伯苓又目睹了威海卫“一日三易帜”的丧权辱国之场面。从那时起, 张伯苓决心创办新教育, 救国济世。

南开初创时, 被张伯苓称作“校父”的严修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后来, 张伯苓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 又从《礼记·大学》中“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提炼出“日新月异”, 组合成南开校训。

3.中国知名宴席的由来 篇三

“说起国宴,也没什么神秘的,是规格高,礼仪性重。”曾在人民大会堂参与国宴制作的一位退休厨师,一语道出了国宴的“精髓”。

何为国宴,国宴是国家元首或政府为招待国宾、其他贵宾或在重要节日为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的正式宴会。

其实,就菜肴本身而言,国宴上摆放的菜品真是一点也不特殊。比如1997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有江泽民主席参加的庆祝香港回归的国宴上的菜单:冷盘、浓汁海鲜、清蒸大虾、罐焖牛肉、草菇绿菜花以及点心和水果。

国宴一般都设在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但人民大会堂承担要多一些,这里的宴会厅能同时容纳5000人。国宴制定的菜谱,一般以清淡、荤素搭配为主。基本上固定为四菜一汤,这还是当年周总理定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国宴的菜,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地方菜系,经几代厨师的潜心整理、改良、提炼而成,主要考虑到首长、外宾都能吃,像国宴的川菜,少了麻、辣、油腻,苏州、无锡等地的菜,少放了糖,都在原来的地方菜的基础上,做了改进。

如今,国宴的菜系,已被称为“堂菜”,清淡软烂,嫩滑、酥脆、香醇;咸为主,较温和的刺激味辅之。据说这种烹调风格适应性很强,基本可以满足中外大多数宾客的口味要求。如海参鸡块中的鸡块,既可烧也可蒸。

可其菜名却很“原始”,除少数“引进”的地方菜保留原名(如佛跳墙、富贵蟹钳、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外,大多数菜名或口味加原料、烹调方法或原料、配料加主料命名。如麻辣鸡、葱烧海参、芦笋鲍鱼等。这种务实的命名,菜名朴实,是一个特点。一是食用者一看菜单即可知是什么菜。二是可避免太花俏,使名与菜,穿凿附会,名实不符,同时在对外活动中,又可利于菜名翻译时准确无误。

现在的国宴,一般是根据中外宾客的不同口味,以及近几天宴会的记录,安排不同的菜谱。

满汉席

满汉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前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仿膳饭庄现承制满汉全席。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全鸭席

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特点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一百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用同一种主要原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筵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苏杭全鱼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烧尾宴

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烧尾宴”。

4.元旦的由来 篇四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日”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公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阴历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诞生为公元1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因此,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既春节比公历的元旦更有节日气氛。

5.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篇五

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元旦起源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__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元旦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拜年:

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6.西方元旦的由来简介 篇六

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西方元旦由来。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还应该是12月25日耶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耶诞隆重。

埃及元旦的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元旦短信《西方元旦由来》。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各个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不过,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地域、民族特色了。

1.关于西方元旦的由来

2.西方元旦的由来与传说

3.元旦的由来简介

4.现代元旦的由来简介

5.元旦的由来简介英语

6.元旦节的由来简介

7.关于元旦的由来【简介】

8.元旦的由来简介300字

9.元旦的由来的简介

7.“中国象棋的由来”等9则 篇七

中国象棋又称“象戏”、“桔中戏”,由先秦时期的博戏演变而来。周朝时,军队的基本编制由5名步兵所组成,作战的兵器也是由弓、殳、矛、戈、戟5种为一组配合使用的,这种战斗整体后来就被反映到象棋中来,定为双方各有5只兵卒。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中则有“斗象棋而舞郑女”的记载,至南北朝,因周武帝亲撰《象经》,使象棋逐渐流行。唐时象棋很普及并传入日本,当时的棋子有王、将、车、马、兵,棋盘上无九宫。北宋初,王棋改为将棋,原将棋改成偏、裨。到南宋,偏、裨又改称士、象,还增加了炮,至此,中国象棋已基本定型。明代,一方的“将”改为“帅”。如今,中国象棋已流传到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如日本、菲律宾等,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古代死因为何“秋后问斩”

西汉中期儒学大师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眷、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中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东汉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月报因。”从此,“秋冬行刑”遂被栽入律令而制度化。“秋后问斩”一词据载始于唐朝,文学作品最早出现于《水浒》中。

“酒泉”因何得名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的西北、河西走廊的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酒泉最早是郡名。《汉书·地理志》中有“酒泉郡”条,汉武帝时设立。东汉应劭在为《汉书·地理志》所作的注释中说:“其水若酒,故日酒采也。”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中也解释说:“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这些解释说明,酒泉得名于当地的一穴泉水,因泉水尝起来有酒的味道,故名酒泉。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月下独酌》中写下了关于“酒泉”的名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使用中国姓氏的非洲民族

在西非国家尼日利亚的乔斯市,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比罗姆族。他们不仅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上与中国汉族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使用着江、宋、杨、潘、蒋、董、冯、周等中国姓氏。比罗姆族拥有2万多人口,主要以农业为生。考古研究发现,比罗姆族人很早就掌握了农耕技术和复杂而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他们掌握的青铜铸造技术与中国古代商朝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比罗姆族人也与中国人一样有人能死而复生的观念。现在,比罗姆族人在举行葬礼时还以狗、马、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为死者陪葬。关于比罗姆族人什么时候开始沿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姓氏这个问题,目前尼日利亚学术界有许多种推测。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比罗姆族人掌握古代中国人的文明和文化习俗,很可能是由于中国商朝以后历代的战争。中国古代的皇帝经常把大批战俘送往气候恶劣的西北部甚至更远的地区。这些战俘为了生存不得不翻山越岭,其中一些人可能跨越中东和非洲的沙漠地区,来到了尼日利亚的乔斯等地区定居下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比罗姆人具有的东方文明是从中国古代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乔斯在古代曾是远东、中近东通往西非、北非的重要商业驿站之一,往来的中国商人不仅推动了乔斯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传播了他们的文化。

额前的短发为什么叫“刘海”

人们把女子垂在前额的整齐短发称为“刘海”。其实,刘海本为“留孩”,专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再行请示成年的“冠礼”而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来指称童年或儿童。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则留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作“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孩子待到成年之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即由此而来。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敌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写作“刘海”。

男子为何称“汉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具有阳刚之美、有作为、有勇气、遏事冷静、果敢、顽强进取的男人称为“男子汉”。在我国,男子称“汉”,始于西汉武帝时,这时正是汉朝的鼎盛时期,兵强将勇。因此,匈奴兵将称汉兵为“汉儿”和“好汉”。南北朝时也有称男子汉为“汉子”的。据《北齐书·魏兰根传》记载,北齐文宣帝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吏,魏恺固辞不就。文宣帝便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到了唐朝,又有了“好汉”的说法。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狄仁杰推荐了荆州张束之。《新唐书》把张柬之称作奇男子。宋元以后,“好汉”常被誉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构成了男子汉一词。

鼓楼的作用是什么

古代,凡是重镇,都置有鼓楼。鼓楼是怎样来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鼓楼初建北魏,为李崇所创。建鼓楼的目的是传递信号,便于擒贼捉盗。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是继烽火狼烟之后的又一创举,是我国古代发展“信息科学”的又一例证。但到后来,鼓楼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现在,不少鼓楼已成为国家的保护文物。

西班牙斗牛的由来

西班牙是斗牛的故乡。斗牛是由古代的狩猎演变而成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时代,有当地石窟史前壁画上的狩猎图案为证。到中世纪,每当国王加冕、结婚,王太子出生或凯旋等庆祝活动,王宫贵族驾马刺牛助兴。据文献记载,以公元1135年嘉斯特里亚王阿方索七世加冕仪式时举行的斗牛为最早。又如,西班牙嘉路尔王五世为庆祝喜生太子,曾在瓦拉特里市举行斗牛仪式,并亲自从马上挥动长矛一举杀死一头凶猛的野牛,博得王宫贵族们的喝彩。不过,当时的斗牛通常是在郊外荒野举行,设备简陋。到18世纪中叶,有个徒步的勇士只身与牛搏斗,将牛刺死,从而轰动一时,把斗牛的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自那时起,西班牙各地开始兴建正式的斗牛场,使斗牛脱离贵族阶级之手,逐渐平民化,成为一种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

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

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等机构合办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揭晓,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再次位列全球高校50强,其中香港大学排名第24位,而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Top50。今年排名榜仍以美国哈佛大学居首,哈佛大学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前10名的大学中,美国占6所,英国占4所。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分别为:哈佛大学(美国)、剑桥大学(英国)、耶鲁大学(美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芝加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文章代码:2126)

文稿李莉

8.除夕的由来故事介绍 篇八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 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除夕的传说故事: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除夕的传说故事: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除夕的传说故事:春联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除夕的由来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9.春节故事之“年画”的由来 篇九

“年画”也叫“门神画”,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民俗之一。

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记载,我国最早的门神画题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荼及郁垒。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桃山,山上有一棵生长多年的大桃树,桃树顶上常卧着一只金鸡,总是在日出后,仰着脖子向天空鸣叫。这山上有一棵好大好大的树,树的枝干呈拱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据说度桃山住了许多妖魔鬼怪,常常从东海里跃到海岸上祸害陆地上的村民,但是这些妖怪的出没都要经过这个天然的大门。后来,玉皇大帝为了制止东海的鬼怪到人间作祟,便派了神荼和郁垒两个神将去把守,专门看管这些妖魔鬼怪的行为。

这件事被人间知道了,人们每逢除了“夕”和“年”之后,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挂在门的两边来恐吓妖魔鬼怪,果真是人间平安好多,慢慢的人们越传越广。后来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画了古勇士成庆的画像,那古勇士成庆,短衣大裤手持长剑,样子威武。

到了唐代,唐武德(618—627年)陕西钟馗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都不凑效,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有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了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钟馗的像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唐高祖去世后,又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的做梦,梦里不断听见鬼叫,无法安寝。他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个通宵,结果唐太宗睡得很安然,也不在梦见鬼怪了。唐太宗为了使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的像,悬挂在宫门两扇门上,结果还真够凑效,时间长了,上行下效,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的像,也成了门神。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门神画”就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画,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门神画就日新月异了,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以及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人物年画就更多了。

10.春分的由来和故事2022 篇十

事实上春分这个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春分的风俗活动

1.立蛋:据说这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所以会阴阳平衡,容易竖蛋,人们会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有人会成功,有的就倒下了,玩的就是讲究一个乐趣。

2.扫墓祭祖:一些地区会举行隆重的上坟祭祖活动。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3.饮春酒:浙江、山西一带有在春分日酿酒的风俗习惯。古书中记载:“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南方地区也有喝春酒的习俗,又叫去耳聋酒,据说有醒脑的功效。

春分的寓意及内涵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春分天气冷还是暖:不冷了

春分到,天气已经不冷了,已经过了惊蛰,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到了明媚的春天。这个时候昼夜均等,但是也不能完全松懈,还有倒春寒的可能。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11.母亲节的由来故事 篇十一

据说,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要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美国的母亲节

在美国,最早关于母亲节的记载是1872年,美国的朱丽娅·伍德·霍夫提出设立母亲节的建议,用以纪念和平。继而19,人们掀起了一场设立国家母亲节的运动。这项运动取得了成功,到19的时候,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开始庆祝母亲节,以表达对母亲们在塑造良好公民方面所做出努力的肯定。

1907年费城的安娜(Ana Juruif)为了发起确认全国性的母亲节而活动,她说服了母亲所属的教会,在她母亲二周年忌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办母亲节庆祝活动。隔年费城人也开始于同一天举行母亲节的庆祝活动。之后,安娜和她的支持者们开始写信给部长、企业家、政治家,要求确认全国性的母亲节,被接受了。

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国的每一个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美国人还把宣传母亲节的传单用十种不同文字印发到各国去,以便扩大影响。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运动的热潮有增无已。19,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英国的母亲节

十七世纪英格兰,为表达对英**亲们的敬意,乃订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日为「Mothering Sunday」,人们在这一天回家探视双亲,并致礼表示敬意。(注:四旬斋是指复活节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当时,有许多的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帮工讨生活,而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Mothering Sunday这一天,主人们会放他们假,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为增加欢乐气氛,也发展了一种特别的蛋糕称为-mothering cake。

随着基督神在欧洲的扩散,这个节日转为对「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达人们对赋予他们生命、保护他们免於伤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谢。从此,教会的仪式便与母亲节的庆祝活动相结合,以同时传达人们对母亲与教会的感念。

全世界的母亲节

虽然,许多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於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多数国家和地区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洲、比利时和台湾,都是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康乃馨花语——温馨

大部分康乃馨都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浅红色代表钦佩,深红色代表深深的爱和关怀。纯白色代表了纯洁的爱和幸运;花纹康乃馨代表拒绝求爱时的道歉。粉红色康乃馨具有最重要的象征和历史意义,因此粉红色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康乃馨:伟大、神圣、慈祥的母亲

红康乃馨:祝母亲健康长寿

粉康乃馨:祝母亲永远年轻,美丽

12.元旦节的由来简介 篇十二

关于元旦的来历,可追溯到中国夏朝,在中国夏朝时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摘录)关于元旦的来历,可追溯到中国夏朝。在中国夏朝时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节日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关于元旦的来历,可追溯到中国夏朝。在中国夏朝时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上一篇:靖边中学316督导评估实施方案下一篇:那一瞬间的感动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