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规律,走出误区

2024-08-16

探讨规律,走出误区(共19篇)(共19篇)

1.探讨规律,走出误区 篇一

陈良宇案件宣判了,许多人都“大失所望”,原来这么大官才受贿两百多万元,于是,网络等媒体发出了一片叹息声:抓的只是一个“小贪官”而已。这其实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在起作用:官阶与受贿的数额应当成正比例的,否则,反腐败的效果就不好。窃以为,如此认识误区,对于反腐败是相当不利的。

自然,无可否认的是,腐败的程度是与官位的高低有着一定联系的,因为官位高的人,调动的公共资源就越大,一旦要腐败,一般来说程度就严重些。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铁律。现实生活中,官位低的人,犯罪数额多得惊人的案件也不鲜见,而官位高的人,犯罪数额相对不多的现象,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如果将实施犯罪的人的官位高低和犯罪数额必然联系起来,大官一定是大贪,小官一定是小贪,当然是一种极端的偏见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偏见在当前还很有市场,不然怎么会对陈良宇案件发出不满意的声音呢。

问题严重的是,这样的偏见还存在于一些司法人员之中。不少侦查人员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时,也常常将被查处人的职务与犯罪数额联系在一起考虑,总以为职位高的人,查处的数额一定要大,否则,案件办理得就不算成功。有极个别的同志甚至认为,对于上了档次的官员,假如查实的数额不是很大,尽管已经够得上追求刑事责任了,还是不宜起诉到法院,否则社会效果就很不好。这些司法人员的认识误区,无疑是受到了存在于社会中的偏见的影响。在现实中,也确实如此,一个大官被查处,结果只有十万元,甚至连十万元都不到,便会引起许多人的议论,结果给许多人产生了社会效果不好的感觉。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出现,获得所谓的良好社会效果,于是,办案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将官位和犯罪数额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的做法,是相当有害的。首先,它完全不符合法治原则。我们一直在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是触犯了刑律的,统统要一视同仁地予以处理。我们翻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哪一条规定了对职务高的人,定罪的数额标准就高一些。在贪污罪、受贿罪的构成要件,犯罪主体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国家工作人员,而不论职务的高低。甚至从酌定情节来说,职务高的人从事贪污受贿犯罪,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社会危害性要大得多。因为,高官腐败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显然是与普通国家公务员职务犯罪不可相提并论的。因此,对高官与普通国家公务员职务犯罪,都必须严格依法处理,根据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定罪量刑,绝对不能有任何其他区别对待的做法。否则,倒让人感觉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味道呢。

其次,十分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一是不利于加强国家高级官员队伍的廉政建设。以为级别越高的官员,定罪的标准要更高一些,这无疑就是对他们的要求更宽松些。这样一来,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人——不要以为官位高的人思想觉悟就一定是高的,就会将一些腐败行为——尽管按照刑法规定已经构成了犯罪——不当成会事情,习以为常地贪污受贿,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不利于普通国家公务员的廉政建设。高级官员的示范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上行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乃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些自身要求不高的人,自然很有理由这样想,难道高级官员可以这样,我就不可以吗。显然,如果这样的潜规则一旦盛行,便会加剧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担忧党和国家的前途,就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香港要比我们处理得好多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香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腐败问题极为严重。为了惩治腐败,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五日,港英政府专门成立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办理的第一件有影响力和震动力的案件,就是总警司(相当于内地公安厅长)葛柏受贿案。这位实权人物在任时,大肆收受贿赂,涉案金额达四百三十余万港元之巨。案发时,葛柏已经退休回英国,廉政公署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捉拿归案。但是,后来由于无法获得证据的原因,结果只认定了两万五千元港币,被判处了入狱四年的刑罚。这样的案件,用我们的潜规则来衡量,绝对是失败的案件了。与其办理,还不如不办呢。可是,人家却是把这个案件作为廉政公署建设史上十分成功的典型的案件,记载于历史上加以宣传。原香港廉政公署专员罗范淑芬说得好:“很多人说,贪念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要完全杜绝贪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因如此,廉署与广大市民必须坚决地对贪污说‘不’,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贪污渎职之人,以维护香港清廉的美誉,以及维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确保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总之,在反腐败问题上,在适用法律时,绝对不能区分官大官小,依此“量体裁衣”。无论多大的官,也无论多小的吏,只要触犯刑律了,就必须同样处理,方能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走出依官

位的高低来决定定罪量刑的犯罪数额标准的认识误区。否则,反腐败的氛围就是不健康的,就必然会影响到对于高官腐败案件的查处工作,从而制约了整个党风廉政建设.

2.探讨规律,走出误区 篇二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内部审计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一定风险,时代在进步,企业也要不断对自身结构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加大对其研究的力度,下面对企业内部审计各种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企业的内部审计各种主要指使用审查和评价的方式,对企业发展进行指导,是一种典型的独立、监督与客观的企业活动,随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与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在监督企业的运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经过了长久发展,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阻碍,比如,企业的内部并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的完善制度,内部控制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进而使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失去真实性,企业的运行效率非常低等。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对策,确保企业内部的审计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企业内部审计失败的原因

1、企业内部设计的发展设计缺乏科学性

一般来说,企业都会为内部的审计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并配置专业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审计人员,利用部门内设计人员直接完成内部的审计活动。但是,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审计部门的设置和构成等模式还有着很多问题,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一,从对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只有不超过20%的企业,在内部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并且配置了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人员。第二,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中主要的领导与管理人员都由企业的经理或者会计部门的主管兼任,没有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负责。第三,一些企业内部的审计是直接受到董事会的安排和制约,缺乏真实性。

2、企业对内部设计的认识不够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提高企业所有部门内部控制的重要机构,是向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意见的重要顾问,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对企业的内部错误进行查找和纠正,甚至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把内部的审计和监察纪检等工作相混淆。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人员把内部审计定位成对违法和违规事件进行查处的部门,使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原有工作的定位相偏离,造成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3、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也相对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最终的审计质量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内部审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较高的标准和规范、需要严格认真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而且还要使员工掌握相关的法律、会计以及财务的管理等知识。我国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数量和企业的需求不符,目前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编制也比较少,这就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第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缺乏稳定性,很多审计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造成审计的质量比较低。第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后续的培训缺乏应有的支持,很多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缺乏对审计人员后续的培训工作,后续培训是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方式,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第四,企业中对内部审计部门考核的力度不够。缺乏严格的考核也是制约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4、企业内部审计使用的技术缺乏合理性

企业内部审计的项目与审计的内容和对象等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一般都只会使用管理评审、经营分析等技术,这些就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合理性。而且,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专业的能力和水平有很大差异,很多审计的员工只能使用一些简单方便的查账技术,对财务的支出等进行粗略的分析,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没有有效的发挥其原有的作用。

四、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策略

1、要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了解和认识

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企业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助于帮助企业对其内部的经营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且确保评价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的内部审计具体的实施措施与目标也会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力度,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开展时,要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目标相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的,其工作的开展要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更好的发挥出作用。第三,要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体系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意义,只有对企业各个部门和经营的环节进行了解,才能够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2、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部门

建立起科学的内部审计部门是解决内部审计问题的重要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直接进行负责,一个好的部门负责人是整个部门发展的关键,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对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慎重的选择。然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和企业的管理层直接进行联系,这可以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内部审计的作用。接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方案和计划需要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商议并有详细的备案。最后,内部审计部门还要定期提交审计报告,以便企业高层对审计工作有所了解,并对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作出改进和完善。

3、还要强化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管理

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对审计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重视的程度,尽可能早的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符的矛盾,积极引进各种审计人才,增加审计部门的编制,以便切实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然后,要及时地引进各种复合型审计的人才,人才对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对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的力度,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审计部门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最后,要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人员与内部审计的咨询人员进行区分,使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分别管理,使他们各尽其用。此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己也要加大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以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流程和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只有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和技术进行改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工作流程和制度,并且严格遵守这一流程对企业进行审计。第二,要加强对审计部门员工的培训,使他们学会使用各种新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第三,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评价,找到合适的技术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力度,不断对其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我国企业还可以向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学习,加强和他们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然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对自身的审计部门进行建设,最终促进我国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明.走出企业内部审计的误区[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14-114.

[2]马月忠.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重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投资与合作,2011(12):67-67.

3.走出老年心理误区 篇三

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人老珠黄不值钱”。“老了不中用了”,甚至感到自己是社会或子女的“累赘”,因而对生活淡漠,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如果长期精神上压抑、忧郁、沮丧,大脑皮层会处于抑制状态,易使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减弱,以致容易生病。

多疑心理 多疑是一种思维障碍、病态心理,称之为“猜疑性人格”。有些,离退休同志因亲友或同事来访少了,就怀疑人家有意疏远自己,产生“人走茶凉”、“人情淡薄”之感;有的见别人在闲聊便怀疑在说自己的坏话;有的疑病、恐病,若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重病。到处求医,医院检查不出来,便怀疑医生、家属瞒着自己。

无端怀疑别人的人,对外界事物特别敏感,时常以己度人。疑神疑鬼,结果庸人自扰,自我折磨。由于长时间愁眉苦脸,胡思乱猜,易致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等神经官能症。

惰性心理 有些人进入老年期后认为该享“清福”了。除了吃、睡、看电视外,懒得活动,平日深居简出,养尊处优,什么事不想干也不愿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旦生病就卧床不动,依赖家属或保姆侍奉代劳。结果是恶性循环,越是四体不勤,越助长惰性心理,以致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头脑反应迟钝,不但衰老得更快,还好发糖尿病、胆结石、心律失常等病。

固执心理 不少老年人自恃见多识广,阅历深。往往固执己见,自信不疑,不愿接受新事物,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老人一般能言善辩,好胜争强。偏激易怒,常使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较高,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

回归心理 有些老人喜欢怀旧,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爱夸耀自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管它叫“回归心理”。有“怀旧癖”的人脱离社会,循规蹈矩。对现实求全责备,爱唠叨,对年轻人看不惯,格格不入,犹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时常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当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时。就感到委屈,有失落感、孤独感。郁郁寡欢,消极悲观,产生厌世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机制,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易招致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和老年期忧郁症等。

综上所述,不良心理易致躯体疾病,加速衰老进程,还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老年生活处境艰难,所以说它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严重隐患。

4.走出经验的误区 篇四

多数人以为,患有近视眼的孩子应该坐前排,这样孩子才不会看得吃力。其实,近视眼的孩子坐前排对眼睛并不好。

人的眼睛只有在看5米以外物体时,眼内负责调节功能的睫状肌才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而看5米以内物体时睫状肌处于紧张的收缩状态下。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并且很多时候是在写作业,睫状肌经常处于收缩状态下。如果座位与黑板的距离在5米以内,孩子原本就很少有机会放松的.睫状肌,更加得不到放松的机会。而且眼睛距所视物体越近,就越容易感到疲劳。这样,睫状肌将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容易使原有的近视度数不断加深。

记得我怀孕时,许多人传授经验,临产前要多活动,这样就生得快。于是我尽量地多散步、多爬楼梯,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生产时,从凌晨五点钟一直到生到傍晚,都成产房的元老了。“你生了这么久,你大概不太活动吧?”产房的人挺有经验似地说道。我笑笑,无语。

后来,我看到一则报道才知道,原来那是个经验误区。据报道:美国妇产科学院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者随机抽取了1000名孕妇,一部分人在待产过程中就保持不动,其余的进行散步、爬楼等活动。调查显示,散步爬楼梯对生产并没有什么帮助。相反,如果平时不太运动的孕妇,在最后阶段突然增加运动量,反而可能导致早产等危险。美国妇产科学院认为,孕妇在待产过程中不必强迫自己散步或爬楼,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姿势,这样有利于放松和顺产。

人们常常以为很有经验,却不知道走进了经验误区,结果不但起不了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判断一只开水瓶是否保温,只需把开水瓶口靠近耳朵,会“嗡嗡”作响的便是会保温的。后来一只开水瓶不保温了,要扔掉时拿起来放到耳边一听,里面仍旧“嗡嗡”作响。原来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可靠,而我们很多人却一直在用它。

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许多所谓的“经验”,但正确与否,却很少人去验证。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种叫“经验”的东西蒙蔽了眼睛,束缚了思维,哪怕是一个很小很明显的谬误,也难以推翻。

5.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篇五

绿春一中上海支教教师

张宏鹏

自主学习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摆在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为自主学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的存在着偏差,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区,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引以为戒: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淡化教师指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导的辩证统一。

可见自主学习实质是一种扬自学之长,避自学之短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作用和存在的价值,不能对学生过分地放任自流,应切实地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帮助。然而有的教师对此却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一味地迁就学生,从教学目标的选择到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落实、再到教学评价的反馈,全部由学生来操作,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多余人,有的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有的在讲台前背着手等待,有的低头坐在椅子上看教案„„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则完全相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逐渐形成的,”【1】不能一步到

位,过分强调自主,放任自流,无异于揠苗助长,在自主学习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学生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点拨,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并提供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就是“指:南针”,为学生辨清方向,指明航线;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做“领头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还未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一环节还相对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理解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控制等内部条件,也需要教育者的外部指导”【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任自流,而使得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就会严重动摇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放羊式”教学。

二、把“变味式讨论”当作“真正式自主”。

毋庸置疑,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得大量无序的、盲目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作秀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课堂讨论热”在语

文教学过程中持续升温,老师们竞相用之,似乎在极力地向听课者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讨论,在课堂上甚至如放连环炮似的让学生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十有八九只需要学生作“是”或“不是”回答,看似学生主动学习,实则仍然是教师在手把手的“灌”。

1、(案例回放)在一所中学的语文公开课上,学习《藏羚羊跪拜》一文时,老师就老猎人把枪埋掉,从此销声匿迹的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切入——

师问:同学们,从老猎人的举动中大家是否有种强烈的震撼呢?生齐声答:是。师又问:那么有这个结尾你觉得到了猎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三分钟后)

生1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生2说: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师总结:同学们讲得很好,从大家的讨论中,从文章的结尾处我们又看到了猎人身上的另一面,不再是冷酷残暴的性格,他也有着善良的一面,能够知错就改,希望大家也能向他学习。„„

这位老师问题切入的角度太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前后的对比立刻回答出来,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概括一个人物的品性,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同问“1+1=?”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她所设计的课堂讨论环节就显得毫无必要。

2、(案例回放)在某公开课上,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

老师在介绍孔乙己时,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然后抛出疑点:“文章介绍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而孔乙己是穿长衫的,为什么还站着喝酒?”接下去让学生用1分钟进行小组讨论。生1:作者回乡的季节是冬季,这从文章开头就有提示,可能是他怕冷吧!

生2:这也说明了孔乙己是一个像我们一样,喜欢追求个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

这时只见教师一脸尴尬,连忙打断了学生,说道:“两位同学的想法虽然合乎情理,但文中的孔乙己则是因为死要面子才故意穿长衫的,因为长衫在文中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突出了他虚荣的一面。” 其实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对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分析应该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学生经过短暂讨论得出了浮于表面或是错误的认识,完全出乎预设之外,教师便慌了,不是根据火候,有效的加引导和纠正,使学生沿着讨论要求的方向朝纵深发展而是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其实,这与教师不提问题而满堂灌的做法是毫无区别的。

三、把课堂上“不加约束”,当做自主学习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潮语):“老师跟形势,上课象做戏;气氛看似浓,学生变顽童;走进新课标,各人展花招;误区当真理,学生空欢喜;实在不实在,老师叹无奈。”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消极现象的鲜明写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习方式,这势必要改变过去井然有序的

课堂氛围,要求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于严厉。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往往出现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现象,例如:据某地调查,有七成的中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间真实、质朴,浓厚的感情,这一本意格格不入的。又如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为《赤壁之战》。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让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兴致浓浓,从三国人物讲到了水浒人物,远远背离了主题。教室里乱哄哄的,学生我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二十五分钟过去,才言归正传。当导入新课文后,教师播放了剪辑好的《赤壁之战》的视频,然后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印象最深的片断。一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竟然不足十分钟。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是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低效的。教师不应一味地迁就学生背离文本式“独特体验”要恰当地把学生引导到文本情境中,把观注点提升到角色领悟,情感的熏陶上来,而不是让学生随波逐流,漫无目的的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为此,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学习的目标,明确情感的切入点、思考的关键等,并在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问题的难度,从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放任自流式的怪圈。

小结:上面所说的几个误区都是由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语文的自主学习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

需要我们的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一切从文本出发,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难易度,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并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成点”,适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那么我们的自主学习论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再是一种点缀式的花瓶,或者公开课作秀的行头,学生也才能切实融入语文课堂中,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学习知识,演绎智慧,分享体验的时空!

参考文献:

(1)李淑清.《自主性学习的意义及培养方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 年第5卷 第4期 第90页

(2)庞国维《论学生的自主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年第20卷第2期

6.走出育儿的十大误区 篇六

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许多家长想尽办法为婴幼儿补充各种营养品,有的随时随地给婴儿喂奶,有的还定时补充锌、铁、钙,服用氨基酸等,认为孩子白白胖胖才健康。事实上,胖并不等于健康,如果总是喂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又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缺乏必要的运动,孩子会出现营养过剩。

误区之二:为防脸抓伤,婴儿戴手套

婴儿期的宝宝,经常漫无目的地乱抓,有时还会把小脸抓伤,不少家长就给孩子戴上手套保护皮肤。这种看似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实并不科学。一是戴手套会直接束缚孩子的双手,不利于触觉的发育;二是如果手套内的线头脱落,容易缠住孩子的手指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正确的方法是勤剪指甲,可在婴儿熟睡时修剪,同时注意避免碰伤。

误区之三:使用学步车,婴儿发育快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婴儿推着滑动的带轮坐车―――学步车,蹒跚学步的样子,研究发现,使用学步车并不利于婴儿的正常发育,不会帮助孩子走得快和锻炼腿部肌肉。不论是坐、爬,还是走,都要晚于不坐学步车的孩子,而且学步车还会增加婴儿受伤的风险。因此,国内外儿科界并不提倡使用学步车。

误区之四:益智玩具可提高智商

研究发现,让孩子整天陷入各种识字卡片和益智玩具中,不但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还会使其受到损害。在生命的最初三年,某种特定的产品或经历未必能提高智力。就连1993年曾轰动全球的研究成果―――莫扎特效应(古典音乐对儿童智力有独特帮助)也被证明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幼儿的大脑发育要通过多种感官刺激,除了古典音乐,还包括各种类型的音乐。

误区之五:婴儿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事实上,9~10个月大的婴儿大多数可以在有杂音的环境中安睡。婴儿应学会在充满杂音的环境中睡觉,比如电视的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样有助于他们适应各种环境,因为不可能存在绝对安静的环境。当然,孩子如果有夜惊、哭闹等现象出现时,要注意有无缺钙情况的发生。

误区之六:婴儿睡觉要盖好被子

多数家长认为,婴儿睡觉时必须用毯子或棉被包裹好,否则会感冒。实际上,在充分保暖的基础上,如房间温度合适,婴儿穿着足够的衣服,是没有必要再盖被子的。如美国儿科学会就禁止在婴儿摇篮中放置枕头、被子、长毛绒玩具或其他物品,原因是这些物品会增加使孩子窒息的危险。

误区之七:做梦对健康有害

有的婴儿会在睡眠中微笑或发出呓语,家长就担心孩子常做梦会影响健康。其实,还在母亲子宫里等待降临人世时,胎儿就已经会做梦了,并且以这种方式进行“脑部体操”。科学家们通过记录胎儿的脑电波发现,婴儿与成年人一样,也有快速动眼的睡眠阶段,这一阶段便伴随着做梦行为。虽然这种梦境可能没有任何具体内容,但是有助于他们脑部神经网络的发育形成。

误区之八:婴儿趴着睡,头形好看;即使呕吐,食物也不会被吸入肺内

婴儿期的宝宝,有时总爱偏向一个方向睡觉,这样会把头睡偏。正确的方法是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和预防,使之反方向睡。认为仰卧睡觉会窒息的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健康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非常小。正如美国儿科学会忠告,要求所有的孩子在不存在障碍的地方都能面朝上睡觉,因为面朝下趴着睡,发生突然死亡综合征的危险性很大。

误区之九:婴儿穿硬底鞋可以保护踝部,使腿保持顺直

其实,鞋的作用是保持脚部舒适,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儿,一定要穿软底、舒适、宽松的鞋。各种防碍脚部发育、造成脚畸形的鞋,如硬底鞋、尖头鞋等应特别忌讳。

误区之十:孩子发烧时,最好洗个冷水澡

如果给发烧的幼儿洗冷水澡,会使体温更加升高。正确的方法是更多关注引起发烧的原因,而不是发烧本身。

7.走出误区 提高效率 篇七

—、认真钻研考纲, 明确考点要求, 了解学生,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语文知识浩瀚无边, 复习犹如大海捞针, 怎样才能在一年的时间里, 有针对性、高效率地复习高中课程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认真钻研《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领会其内涵, 明确各个考点的具体要求, 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复习。例如, 现代文阅读, 考纲有五个方面要求, 教师在编选练习时, 就应该围绕这五个要求, 逐项进行训练。第二,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然后逐一对照, 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 出题的热点和盲点, 把握命题的趋势, 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例如, 文言实词考纲要求学生掌握120个, 近几年哪些词已经考了, 哪些词还没有考, 哪些词考得最多, 都需要教师认真考查, 做到心中有数。第三, 研究自己的学生。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 尽管编写的练习很完美, 但也会收效甚微。所以,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练习的准确率, 才能能让学生在短期内学有所得。

二、建立整体复习体系, 有效利用复习时间

一年时间, 要复习6本书的基本篇目, 要梳理26个考点的知识, 要练好大作文的各种文体、小作文的十几种应用文体, 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 要想做到有的放矢, 就要局部有重点、阶段有计划、整体有序列。例如, 把6本书的文言文归为一个整体, 按照考点逐一分项复习。①实词: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四个方面, 归纳复习120个重要的实词。②虚词:以18个虚词为主, 结合教材, 逐个梳理。通过教材中的例句来总结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③句式: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等重要句式复习, 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作例句, 进行复习。以上复习方法, 既回归了课本, 掌握了知识, 又复习了考点, 节省了时间, 使学生将高中阶段所学知识与高考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科学利用教材

许多教师认为, 到了高三, 只要多练, 以练代讲, 就能出成绩。这样的练, 学生只能穷于应付, 疲于奔命。久而久之, 就产生厌练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复习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乐园。例如:现代文阅读课, 可以用情感熏陶、启发、点拨等方法进行复习, 也可以将教材变为训练或测试的材料进行复习。根据不同单元不同篇目、不同文体, 从基础知识到篇章结构、表达技巧等灵活设计一些适当的练习, 用激疑析疑解疑、讨论讲评总结等方法组织教学。

四、进行难度恰当的测试,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不少学生认为, 语文科复习与不复习, 差别不大, 只要考前看看一些要记的知识即可。而每年高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高, 学生却做得不尽如人意。表面上看, 似乎是学生的基础差;其实究其原因, 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题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的拦路虎。偏多的训练, 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 使学生消耗热情和信心;偏怪的训练, 使学生失去耐心而措手不及。长此以往, 削弱了学生向前的动力, 增长失败的情绪, 降低教学的质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降低训练的难度, 进行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拥有成就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增强信心, 也有助于对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更有助于展开新的复习。这样循序渐进, 方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五、引进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 由于接触的题目太多, 学生有一种见题就厌的情绪。这要求教师在选题时, 要选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 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的文章, 使他们在疲惫时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以便激起他们复习、做题的兴趣。

例如, 科技说明文阅读题, 大多选前沿科学文段来训练。诸如, 生命科学、地质灾害、奥运场馆——鸟巢的构造及原理的文章备受学生的青睐。通过这些语段的阅读, 既丰富了课外知识, 又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呢?

六、关注时事, 开阔视野,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 只掌握课内知识是不够的, 教师应引导他们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进图书室、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 都有可学之处。例如, 应用文、作文素材、语言训练题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 这就要求学生留心观察, 耐心积累。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汶川地震为材料出题的。试想,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那么学生能写好这篇作文吗?只有把课内、课外连成一体, 才能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迅速提高。

8.走出“性”的误区 篇八

“保精延寿”不科学

宋年长妻子10岁,爱妻秀丽玲珑,楚楚动人,长得特别漂亮。宋也十分疼爱这个美丽的妻子,不仅处处让着她,而且在性生活中倍加体贴,生怕冷落了娇妻,没有尽享鱼水之欢。宋的性生活原本很正常,为了显示自己仍然“宝刀未老”,为了让娇妻得到性满足,宋决定在性爱过程中采用人为延长时间的方法,为保持足以维持“再战”的能力,宋在每次快要射精的时候立刻停下来,“养精畜锐”,以备“再战”。刚开始的时候,两人享受着延长式的做爱,可是慢慢地,两人都有点力不从心了。

专家点评:“性”中断可伤身

宋先生的问题,是因为对“性”的过分贪求和“性”行为的错误行使造成的。性交中断又称忍精不射,指的是在性交过程中阴茎强烈勃起,临近高潮即将射精时,突然人为地将阴茎从阴道中抽出,控制住不让其射精。

性交中断,常见有两种原因:一是夫妻不想要孩子,在性交中男子忍精不射,以此达到避孕的目的;二是有的夫妻性交时间较短,男方怕射精太快,影响女方的性快感而中断性交,待射精感觉消退后再次进行性交,如此反反复复,以期延长性交持续时间,使女方得到性满足。

然而现代医学证明,性交中断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经常采用性交中断方式,可以诱发血精、频繁遗精、阳萎、射精异常、无菌性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并且对女性的身体也有影响,女方会因为盆腔过度充血,使下腹胀痛、白带增多、宫颈易于糜烂等。

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专家的建议是多接触有关“性”健康的科普书籍、杂志、报刊等,从中获取“性”知识,走出“性”行为的误区。

走出“一滴精十滴血”的误区

叶强与丽丽在2003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叶强由于受母亲灌输给他“一滴精十滴血”思想的影响,使他对“性”产生了深度恐惧,不敢与妻子过“性”生活。在他的心里,总觉得进行性交就会有损身体健康。面对自己柔情万种的妻子,叶强总是提醒自己要节制,母亲的话时时回响在他的耳边:“中国有句古训‘一滴精十滴血’,要懂得节制自己。否则,被掏空了身体,要折寿的。“因此叶强常常以身体不舒服或太累为由,拒绝丽丽的性要求。即使偶尔被妻子撩起性欲,在性交时也不敢放纵自己。过分压抑性欲的叶强,也造成了丽丽的“性”苦恼,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有着女人渴望得到丈夫爱抚的欲望,几个月没有肌肤之亲的她,因为得不到性满足而非常苦闷。

专家点评:“性”压抑不可取

叶先生的问题就是对“性”行为的错误理解造成的。不少男性抱着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滴精十滴血,射精多了会肾亏折寿“。医学上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泌尿外科专家贾金铭教授解释道:男性的精液与血液并无直接关系,适度排精对身体不会有伤害。男性的性器官不仅仅是用来生育的,它还对维持和谐的性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和谐的性生活也维护着男性性器官的健康:前列腺所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组成精液的主要成分,定期射精可以促使前列腺不断产生新的前列腺液,长期没有性生活往往是前列腺病变的一个重要的病因。夫妻之间,应该进行适当的“性”生活,过分压抑自己的“性”欲望,不仅会使心理产生畸形变化,而且对身体也是有害无益,引起性欲减退,性功能退化等。

9.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篇九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现。所以本文就现代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本文主要就多媒体制作、多媒体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性、多媒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四方面提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现就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浅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在课件制作上,粗制滥造,随意下载。有很多老师喜欢到网站上去下载课件,然后“东拼西凑”地组合成一个课件,甚或是看到一个还满意的课件就直接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教学步骤似乎符合教学的基本常规,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课件有些杂乱无章。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注意进行优化。Ppt视图背景应统一,风格最好与课文的主题相契合。在制作内容上,应该注意内容的条理性与简洁性,不能什么内容都堆砌上去,尤其注意不要把课本上已有的东西在放到幻灯片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幻灯片中 1 文字的字号与颜色应统一规范,可以选择易于接受的颜色进行编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在课件的使用上,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些老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得很好,所以课件中总会插入一些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声音,这些固然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去关注图片。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欣赏图片,图片这时占据了“课本”的主人地位。曾经听过一个老师公开课上的《杨修之死》,她先从导入入手,然后作者作品简介、字词过关、整体感知、探讨研究、拓展延伸。整个课堂教学程序严谨而又流畅,但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板书课件完全代替了板书,老师成了幻灯片的播放者,学生成了欣赏者。若是这样。便人人都能做老师了,只要会播放幻灯片就行,照着幻灯片念一遍内容即可。而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的辅助工具,绝不能代替了老师。比如在作者作完成品简介时,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对课文注释的补充,字词过关应采用填空的方式完成,以免去我们板书于黑板上的时间浪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三、在课件的辅助性上,课件完全成了教师的“代言人”。比如英语单词的朗读上,有的老师在网上一下朗读,自己在课堂上就完全不进行示范朗读了,而一味地“交”给了课件的录音朗读。这种情况发生在语文老师身上也不少见,整篇整篇课文都是录音朗读,甚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未听过自己老师的朗诵。而作为这两门语言学科,朗读很重要,老师的亲自朗诵不仅展示语言类教师 的基本素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理工科类教师,经常会遇到绘图等情况,可现代多媒体也能制作图形的绘画、物体的变化等,于是老师变成会操作电脑画圆柱,在黑板上却画布出一根直线。作为一个理科老师,这些能力难道可以消失?现代社会的老师。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要更能把黑板字写好、图画好、课文朗读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四、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显得本末倒置。下面是一小学老师讲的《坐井观天》课例:

师:这节课,两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谁呢?

(课件展示:一只飞翔的小鸟和一只呱呱叫的青蛙)

生:(很兴奋)小鸟!青蛙!

师:可是,小鸟和青蛙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听故事《坐井观天》。

(大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颂带)

生:(抬头看着大屏,津津有味。)在这个教学导入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分钟内,学生的教科书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而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只有在文本中字、词、句上下功夫,才可能产生实效。

10.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后海峰 篇十

——浅谈怎样走出教育的误区

后海峰

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深有启发和感悟。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捷径。这本书语言朴实、生动、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也受到了激励、鼓舞和鞭策。尤其是在阅读第四章《走出教育误区》后,我从李镇西老师谈到的任安妮事件、培养告密者事件、拳打学生事件、王红川事件、陶奇曹幸事件、封嘴吧事件中,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悟和认识:

一、对待教育失误的态度。

教师要以真诚和严肃的态度坦然面对教育失误,而不是隐瞒。李镇西老师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过程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一个教育者是否优秀,不在于他是否犯错,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已犯的错误。优秀的教育者总会坦然而真诚的面对错误,想方设法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并能时刻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长,成熟,并最终把这种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而平庸的教育者往往会拼命掩饰错误,并给自己找出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从这里,我认识到,真诚而严肃的面对教育失误,时刻反思自己,这是教师逐渐成熟、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态度。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关怀和感染,应

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从这里,我认识到,虽然我们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因此,为了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绝不能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为代价!尤其是对后进生,更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如果我们的辱骂和体罚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李镇西老师说: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性、人情和人道!今天我们提倡的爱心,应该体现出这样的民主精神。因此,在学生的求知道路上,我们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个体。我们要始终做他们志同道合的、平等的知识探索者和引路人。

三、理解与爱心。

教育需要爱心,但这种爱,绝不是自私的。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周围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对他们都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自私的爱,往往会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望。另外,这种对学生的爱,常常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因此,我们要时刻怀揣一颗“童心”,通过细腻的语言,同他们沟通、交流,去了解他们,以童心去理解童心。这样,才会最大可能的避免或降低在教育中的失误,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伤害到学生的心灵。

总之,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它给我的启发和感悟特别多,特别深,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并期待在这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期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11.走出夏日防晒误区 篇十一

误区一:只要不晒太阳,就不需要涂防晒霜

在阴雨天,很多女性朋友就会省去防晒这一环节,她们总觉得:阴天时云层很厚,紫外线就不会伤害到皮肤了。

其实,云层对紫外线来说几乎起不到任何隔离作用,90%的紫外线都能穿透云层,唯有昏暗而又厚重的雨云层才能阻挡部分紫外线。

即使在室内,紫外线仍会从门窗及四周物体上折射,对人的伤害仍然存在。所以,即使不晒太阳,也要注意涂防晒霜。

误区二:不测肤质就选防晒品

夏季由于油脂分泌的不同,肤质也会有所改变,所以需要先判断一下自己的肤质,然后再购买防晒品。油性的肌肤宜选择渗透力较强的水性防晒用品;干性肌肤宜选择霜状的防晒用品;中性皮肤一般并无严格规定;而乳液状的防晒霜则适合各种肤质使用,选购率也是最高的。

误区三:偶尔几次忘记涂防晒品,不会对皮肤有太大的影响

日晒是可以累积的,因此虽然只是间接性地接受日晒,但是对皮肤的伤害却会长期积累下来。或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无法立刻看到后果,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肌肤晒黑、脸上出现斑点、皮肤失去弹性、产生皱纹、老化等现象。

误区四:防水性防晒护肤品要多用

专家指出,防水性防晒护肤品最好只在游泳时选用,因为这类产品多为油包水乳化型,涂在皮肤上很油腻,使肌肤不透气,容易堵塞毛孔。

误区五:SPF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

SPF的含义是皮肤抵挡紫外线的时间倍数,而这个倍数并非越高越好。一般情况下,外出购物、逛街时选用SPF为5~8的防晒产品即可;外出游玩或游泳、日光浴时则需选用SPF值偏高的产品。

误区六:临出门才涂抹防晒品

由于防晒品被肌肤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最好提前约20分钟涂抹,如去海滩,还可提前30分钟涂抹。

误区七:防晒护肤品不能在上妆前使用

上妆前使用防晒护肤品,可起到隔离、保护作用,它能隔离彩妆、日光、粉尘对肌肤的侵害。

误区八:防晒就等于美白

不少女性都想当然地认为:在夏天,防晒就是美白。只要涂上防晒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

专家指出,“以为做好防晒工作就等于美白”这是错误的观念,防晒只是美白工作的第一步,可以预防黑斑的产生,但对于已经形成的斑点,只有防晒是不够的。因此,在夏天,除了防晒外,如何进一步淡化斑点、保持肤色全面白皙均匀才是美白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天津普兰娜天然植物化妆品集团为配合广大女性朋友全面美白的需求,特别推出了微金葡萄润白系列产品。该产品含有经高科技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微金粒子,产品涂于皮肤上,通过按摩,微金粒子在皮肤上起到一个“导体”的作用,就像皮肤表面上的一座桥梁,通过它可将产品中添加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葡萄等多种天然植物精华及美白成分导入肌肤,提高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和保留,使皮肤白皙、润泽。

误区九:防晒品越贵越好

防晒化妆品滤隔紫外线的能力在于所含的防晒成分和含量,与价格高低并无绝对关系。一般说来,SPF值愈高,价格也愈高。有保湿成分,具低敏感功效的防晒化妆品,价格也会较高。比如深圳彭氏化妆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尊贵柏氏”系列产品中的防晒新品——炫亮嫩白隔离素,价格就比一般的柏氏防晒乳要高出许多。这是因为柏氏炫亮嫩白隔离素含有天然滤光元素,令粉膜薄如无物,可隔离外界不良环境对肌肤造成的伤害,清爽透气不油腻、轻松维持一整天的白皙无瑕俏丽。另外,柏氏炫亮嫩白隔离素还特别添加了50%炫亮嫩白精华成分,具有瞬间美白、晶透、修饰效果,令肌肤自然白皙、极富透明感。“柏氏新品 胜过防晒”,这就是深圳彭氏化妆品今夏的新品理念。

12.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 篇十二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 高中语文教师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思考的太少, 阅读课也是这样。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说:“长期以来教师都从教出发, 现在要转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语文,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 而是学生学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定要让学生读教材, 再好的教材读不进去也是没用的”。教学中由于没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末倒置。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对话关系, 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 缺乏的独特感受。

2.阅读教学手段老化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的时候, 总是把生动活泼的、有机的文章进行所谓的细化, 如语法、中心等, 使原本活泼的语文阅读程式化。更有甚者:先把课文分段, 然后分析段意, 分析写作特点等等。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机械的做法使语文丧失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语文不再是浪漫的语文, 不再是美的语文, 语文阅读也就没有了美感, 学生得不到心灵的愉悦。

3.瞄准高考, 进行应试教学

教师主导课堂, 为了应对高考,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是进行应试教育, 只是给出、强调参考答案。这样, 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被抹杀, 造成了一种人言亦言的教学局面, 学生成为了所谓的“小书呆子”。长期下去, 课堂变成了死寂的海。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被这种标准化答案扼杀, 学生难以体会到文学鉴赏的美与乐趣, 自然对语文阅读就失去了兴趣。

二.走出误区, 改善教学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轻松的学习氛围会让学习事半功倍, 教师应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另外, 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 讨论也可以自由一些, 我们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放松, 把课堂打造成师生探讨文学知识的殿堂, 让学生成为文章阅读的主人, 而不是死记笔记的书呆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真正的耐下心来钻研知识。但是旧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对学生个体感受不重视, 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拉到老师对文章的认知或教参上来。这样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不好。只有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他才能努力去认识、研究并掌握这个事物。只要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他才会感觉学习是一种享受, 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2.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学生”,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我个人建议应该提倡学生多读, 提倡老师精讲。如果说教学是舞台剧的话, 我们要让学生当演员, 老师当观众。突出老师的主导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要真正的解放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寻得语文的浪漫与美。我们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课堂。

3.联系生活, 学会“应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思细腻, 开始对生活中的事情有了自己的体验, 对社会中辛酸苦甜和真善美丑有了自己的感知, 这就为阅读教学创造了生活基础, 为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情实感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生活体验和感情去感知文章, 感知文中的事物、情感等, 这些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文章的主人, 让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知文章。这样学生既是读书人, 也是书中人, 对文章的感知就更真切, 相应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另外,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培养阅读习惯, 从课内到课外

13.走出坏账准备认识误区 篇十三

表面上看,有关坏账拨备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明确的。其要点是,公司有权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予以说明。

然而,有关坏账拨备的私下和公开讨论表明,当注册会计师过分强调会计处理方法公允性时,往往忽视了结果的公允性。一些公司高账龄应收款项余额持续增长,坏账风险逐步加大,同时不具备计提专项准备的必要条件,却以计提方法“不得随意变更”为理由,继续坚持以往确定的、较低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导致坏账拨备覆盖率(已计提坏账准备/具备不良债权性质的应收款项合计×100%)逐步降低,进而虚计资产,虚增利润。不夸张地说,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认识,使得会计标准中关于坏账拨备的个别条款成为人为操纵会计报表的护身符,显失公允的坏账拨备亦成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最常见的手法之一。调查显示,国内上市公司坏账拨备显失公允的现象十分普遍。

拨备覆盖率:公允拨备的核心条件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所谓公司有权自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包括拨备范围、拨备比例、账龄划分等),其实质是尽可能使应收款项这项资产连同当期损益满足会计报表公允列报的需要。在应收款项同时存在可回收性与不可回收性的情况下,遵循审慎原则,公司必须对其中的不可回收风险予以关注,确保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充分反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与未来可回收净值之间的差额,并足以覆盖其不可回收风险,以此体现公认会计准则关于资产计价应满足预期未来经济利益足额回流企业的要求。

一般地讲,公允坏账拨备的条件可以被定义为:不仅应当反映因逾期而成为不良债权的应收款项的不可回收风险,也应当反映约定付款期内的应收款项即正常应收款项的不可回收风险,还应当反映已成为不良债权的应收款项随账龄延长而增加的不可回收风险,而且拨备金额应接近或等同于应收款项中的不良债权合计金额。

换言之,按照公允拨备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对全部具有不良债权性质的应收款项的比率,即拨备覆盖率,应接近甚至不低于百分之百。如果能够满足这一核心条件,坏账拨备就是公允的。我们认为,这也是《企业会计制度》允许公司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目的所在,不能将其理解为无论拨备结果是否充分,公司都可以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

严格地讲,认定不良应收款项的基本条件在于该等应收款项是否逾期。由于目前上市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仅披露应收款项账龄,很少披露逾期情况,因此,按照流动资产的性质来认定不良应收款则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作为流动资产,应收款项应当满足能够在一年内足额变现的条件。受此指引,无论是否逾期,那些账龄超过1年的应收款项无疑具有不良债权的性质。就此而言,所谓应收款项坏账拨备,是遵循会计核算公认的审慎原则,针对已经成为或可能在未来会计期间成为不良债权的应收款项,以表外拨备的形式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其潜在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1284家符合数据条件的国内上市公司计提的坏账拨备不足以弥补坏账风险的情形十分普遍,其中拨备覆盖率不足90%的多达1020家,不足70%的871家,不足50%的676家。其中,风险较大的公司或拨备覆盖率不足30%的公司有381家,包括69家拨备覆盖率不足10%的公司。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公允拨备风险大得惊人。

对不可回收风险的公允反映

在我们发出审计意见质询函的会计师事务所当中,凡是涉及坏账拨备不公允的,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只要坏账拨备比例经过合法授权并保持一贯性,坏账拨备就可以满足公允反映应收款项的不可回收风险的条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4.走出中医的3大误区 篇十四

关于中医养生,人们常常有些误区,一起来看看常见的三个误区:

误解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15.走出批评报道的误区 篇十五

为此, 要搞好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所谓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 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身面目。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摒弃个人好恶, 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 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 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 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可见, 客观原则, 作为一种新闻精神, 作为一种职业 (专业) 理念, 不仅是“事实第一”的“求实”性要求, 在它背后更深层的要求是一种价值追求, 即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客观原则还可充分实现受众的知情权。无论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报道, 都是通过传播主体来实现的, 批评报道的真实性不排斥倾向性, 但必须通过自然事实的逻辑来展现, 不能主观臆断。客观原则排除传播主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干涉, 不以传播主体的私利隐瞒或遮蔽事实信息, 而以自觉的意识、尽可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力求把事实信息的原本状态呈现在受众面前, 把判断、评价事实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受众。

第二, 尽量做到“平衡报道”。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中, 涉及矛盾两方或多方的报道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往往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时, 给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 假如受到指证的一方真有问题, 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他们也难逃制裁, 但起码他们有了一个解释问题原因的机会;而另一方面, 假如受到指证的一方没问题, 则给了他们一个洗脱自己的机会。

那么, 如何做到主体事实准确呢?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平衡报道, 即事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应该给与充分的话语权。有一句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还有一句哲理:存在即合理。说的就是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我们如果只听信当事人一方的述说, 而不去找另一方当事人印证, 那么, 记者的采访很容易误入歧途, 发生偏差, 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人性的普遍心理讲, 一个人, 他在陈述事情时, 为了取得更多的同情, 往往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 有效避免于己不利的因素, 甚至可能说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语言, 如果记者被他牵着鼻子走, 就可能谬之千里。虽然, “平衡报道”不一定就能完全体现客观和真实, 但“平衡报道”起码体现了“公平”, 而且体现了在“公平”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客观真实。

第三, 新闻目标的选择要有协调性。要协调好机关、媒体、受众三者的关系。媒体记者要谨记是代表人民来行使监督权的, 既反映党的要求, 又符合人民群众的目标期待。在特定的时期内, 人民群众与权力机关诉求不一致时, 媒体应从大局出发, 采取科学的态度, 运用灵活的监督技巧, 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职业精神的记者时刻都会记得他要为公正、民主鼓与呼;时刻保持着反腐败促改革关怀弱势群体的鲜明的精神气质。但是, 我们也要记着, 媒体不是法官, 没有评判权。因此, 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地俯视, 而应以平视的角度来看待一切。也就是说, 记者要从监督者向报道者、从批评者向观察者转变, 更多地去呈现新闻事件的本身是怎样的, 事件背后相关各方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行为, 从而揭示新闻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新闻本质在于更充分而全面地提供事实与信息, 评论和发言更多地交给读者与评论员来进行。因为, 事件和真相本身, 或许比简单的批判与揭露更有力量。要将这一观点付诸实践, 还需要有一批突破能力与采写能力超强的编辑和记者, 这批编辑和记者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型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在措辞与表达上, 如何尽可能更谨慎、更准确、更客观,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捍卫两者的“公平、正义”并找寻到其所在新闻媒体的精神特质。所以, 这就要求记者做到:1采访中一定要征求各方意见。2.批评报道要探寻事件的本质真实。有些表面现象容易掩盖事实, 深入采访、调查研究,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到第一手资料, 多问为什么并找出答案, 这样才能让受监督者信服。3.新闻监督应重视事后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顾和审视, 分析报道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 以利于日后更好地指导舆论监督。4.“将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还原或回归为客观报道”, 是让两者的“异化物”回归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本身的唯一方法。

第四, 加强记者的业务能力, 提升记者自身素养。一是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筑牢思想防线, 采取中心组专题学、部门集中学和个人自觉学等多种形式, 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掌握精神实质。二是开展知识测试提升防腐拒变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组织采编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避免受一切向钱看风气的影响, 通过对防腐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原则和具体措施等内容的测试, 提升全体采编人员防腐拒变应变能力。三是组织编辑记者开展培训和业务学习, 提高编辑记者的防腐蚀能力,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16.走出药疹三大误区 篇十六

近几天,小林身上出现了不少红色斑块,并伴有瘙痒。她仔细回想,最近并没有接触什么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只是由于工作繁忙,晚上睡眠差,在就寝前曾服用过安眠药。医生告诉她,身上的斑块很可能就是由安眠药引起的药疹,必须马上停药。小林不禁有些疑惑,以前也间断地服用过安眠药,这一次已经服用3天了,而且用量也比较小,为什么到今天才出现药疹呢?

近年来,有关药物过敏反应(药疹)的报道逐年增多,除了体质及气候变化外,普通市民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下面,列举药疹常见的几个认识误区,以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什么是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肌内注射以及口服用药等途径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和(或)黏膜损害的不良反应。目前,药物过敏反应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误区一药疹一般都会很快发生

不少人认为,药疹既然是由服用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肯定应该“一服即发”。其实,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有潜伏期,一般是7~20天。再接触该药时可能会较快发生,可以在几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但也可能延至数天。例如,治疗感冒发热的药物可能会在一两周以后才出现过敏反应,而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

误区二 用药剂量小不会发生药疹

有一些患者常常将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反应混为一谈,于是,擅自将以往发生过过敏反应的药物改小剂量服用,以为用药剂量小,就不会发生药疹,结果仍然不能幸免。药物不良反应确实可以通过减少用药剂量来减轻其发生程度,但是药物过敏反应往往与剂量无关,有的药物过敏者即便是闻到这种药物气味也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相似的药物间可出现交叉反应。例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含有β-内酰胺环,部分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因此,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慎用头孢菌素。

误区三 以前用过的药物不会引起药疹

有人认为,既往用过的药,如果没有发生过敏反应,就是安全的,以后再使用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过敏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者,相同的一种药物,即使厂家不同、生产批次不同,也会在同一患者身上发生过敏反应,这也是青霉素类药物在没有连续用药的情况下再用时,必须重做皮试的缘故。

总之,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也在增多,而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一旦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另外,如果患者曾发生过药物过敏反应,就医时应主动告诉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

较易发生药疹的药物:

17.走出认识误区推广绿色建筑 篇十七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共生共容、永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四节两环保”的建筑。所谓“两环保”,第一是对外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大自然最低的干扰;第二是对室内环境保护,增进居住人的健康。

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在一些人的认识中,把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高科技建筑并列,这是一个误区。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一般意义上来讲,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成本并没有提高,因为用了可循环的材料。尽管有些绿色建筑采用了太阳能,但是总的成本折算起来还是比较低的。如许多绿色建筑采用遮阳板、结构风道等,就是学习本地传统建筑节能的一些办法。

绿色建筑不是形式呆板的建筑,可以形式多样而且鼓励创新。一方面吸收传统建筑节能的理念,充分体现本地化;另一方面又全面进行材料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依照本地气候创新。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不是仅有绿化的建筑。利用绿化节能,只是绿色建筑的一小部分功能。绿色建筑是利用绿化进行节能和净化空气,达到节能和“两个环保”的要求。

18.探讨规律,走出误区 篇十八

不少同学的心理压力都是自己定位不清晰所造成的。与尖子生的距离大了,痛苦;试卷丢分多了,痛苦。这些痛苦虽然包含着要求进步的因素,但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使自己陷入不停抱怨的循环中,对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只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坦然地面对高考,拥有一个好心情,学习才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2、增加知识储备

高三考生的心理压力有很大部分是来源于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考试,因此,认清自己的实力很重要。

要在心目中规划一张合理的、全面的知识网,再制定一张适合自己的时间表,要不断的把时间和精力都投进去,还要写一些激励内容的文字来激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自信,使自己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3、端正心态

从最近几年来看,虽然招生人数逐渐增加,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丝毫不减少。有些同学看到竞争激烈,从而觉得压力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造成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到高考成绩。

19.让感情朗读走出误区 篇十九

一、注重数量, 莫忽视质量

在语文课上, 大多数老师都会让学生们朗读课文, 上课前朗读一遍, 讲完课文后再读一遍。但这样并不能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只是流于形式, 不能使学生把握到文章的情感, 以至于不能更好地朗读文章, 理解文章。我们在讲课的时候, 要注重朗读的质量, 摆脱像“复读机”一样的教学方法, 走出忽视质量的教学误区。

例如, 在学习课文《狼和小羊》的时候, 我先给学生们放映了一段关于这个小故事的动画片, 动画片中的配音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这个小故事, 学生们也渐渐地融进了这个故事, 走进了文本。接着我让学生们尝试着读课文, 并把不会的字词标注起来, 等他们初步感知文本后, 我再开始范读课文, 然后给他们讲解文章, 我让学生站在“狼”或者“小羊”这两种动物的角度, 想一想当时他们分别是怎么想的, 然后融入自身的情感, 再读一遍课文, 体会一下文中动物的心理想法。可以让学生们相互搭组, 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在课堂上, 除了要注重质量, 让学生们用心去阅读文章之外, 一定要做出相应的指导。对于学生朗读的错别字要注意提醒, 在断句方面的问题也要作出指导, 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整体感情, 一定要符合文章的主题。这些问题在学生们朗读完之后, 一定要给出相应的指导和鼓励。在经过这个环节之后, 再让学生们共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文章。遍数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并不是读的遍数越多, 就能读得越好, 只有掌握到朗读文章的方法, 理解文章, 才能够更好地读好文章, 提高语文能力, 从而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二、注重指令, 莫忽视方法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 有许多老师注重给学生们制定一些生硬死板的题目, 没有一些具有趣味, 引发兴趣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要开创多种教学方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阅读文章, 让感情朗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例如, 学习《沉香救母》课文时, 让他们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表演, 文章的主旨、情感都深深地刻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表演之后, 我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遍带音乐的感情朗读, 让他们认真去听, 用心去感悟之后, 我再放上轻音乐, 让学生们伴着音乐朗读。学生们通过演课本剧, 能够将自己融入文章中的角色, 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除了让学生融入角色之外, 我们还可以试着采用一些别的方法。例如, 可以找一些主题相似, 情感相通, 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以朗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些文章实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似的文章让学生们逐渐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讲台上复述整个故事, 这样并不是让他们一字不差地将文章重复出来, 而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这篇文章, 去阐述这篇文章,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总结自己感悟的同时, 吸取别人的想法, 丰富自己的思想。

三、注重老师, 莫忽视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多半会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去上课、去教学, 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自身要求。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还会拉远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 可以通过私下跟学生聊天, 进行一个小调查, 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 才能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恐龙》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寻找了恐龙们的一些资料。通过这些视频资料的展示, 学生们详细地了解这些已经消失的生物。因为有学生们好奇的内容, 所以这堂课每个学生都听得特别认真, 达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们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了恐龙的性格。更加助力了他们的感情朗读功力。

通过了解学生的想法, 可以制定更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对语文课堂越来越感兴趣。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 不能总是想着自己心里的想法, 要多去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 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学生的方面入手, 制定符合他们的讲课方式。

上一篇:优秀辞职报告下一篇:赞美警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