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共19篇)
1.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一
中学德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一、环境因素及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家庭环境是由家庭作风、家长作风、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构成。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父母)与受教育者(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和供养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具有情感互动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有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
二、环境因素影响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作用。因此如何控制、协调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激励性原则。教育者及时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后,学生在这种指导信息下行为思想有所改正时,教育者要及时采取表扬、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这样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2.及时性原则。教育者在接受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后,必须及时调整德育方法和内容,适时地将指导性的信息合理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反馈出的某些不良信息及时得到引导。
3.开放性原则。逐步扩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与深度,锻炼其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社会学习心理。
4.反复性原则。中学生的心理稳定性较差,教育者在获得不良反馈信息后,要针对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反复的强化刺激,使学生学会辨别周围环境。
5.导禁结合的原则。整个德育控制过程中,教育者应坚持以疏导为主的教育原则。同时,切不可忽视禁堵的作用,要适时地运用一定的制度、纪律等强制措施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总之,面对影响德育的环境因素,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大家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深入思考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一定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使德育工作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2.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二
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有很多, 通常包括人为、材料、技术、资金、工程水文地质、气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是影响最严重的。各种因素从产生的根源来看, 有的来源于建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 有的来源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 有的来源于材料设备供应运输部门, 也有的来源于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现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如下。
1.1 来源于相关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因素
在工程建设中, 主要施工单位对施工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运输部门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都可能影响到施工进度。在实际施工中, 存在相关单位未能很好协作配合的问题, 导致施工进度拖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建设单位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不足, 工程组织不利, 各种审批、审核手续未能及时办理; (2) 设计单位未能按合同及时完整提供图纸或因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出现图纸错误, 致使施工过程中边修改图纸边施工; (3) 施工单位项目部人员配备不足, 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差、经验不足, 施工人员资质、经验、技术水平和人数未能满足施工需要; (4) 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不合理; (5) 未能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时调配人力和机械设备, 材料供应不及时, 材料的数量、型号、供货质量不合格等。
1.2 来源于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 如果遇到膨胀围岩、岩溶地段、破碎断层、涌水涌泥等特殊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会出现实际施工与前期勘查设计不符的情况。这些施工环境和恶劣天气不仅会因施工方案不合理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 造成临时停工或破坏, 而且还会引发施工事故。冬季、雨季和五级以上大风天气时, 如果未考虑特定条件下停止户外作业情况或不得已施工时未能制订相应的施工措施, 会出现因考虑不周而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1.3 来源于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不合理, 导致施工工序安排不当, 出现各工序之间时间先后、搭接上的问题; (2) 未能根据工期、进度和施工现场情况, 及时调配劳动力和施工机械; (3) 施工机械无专人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材料供应不及时, 材料采购质量不合格、库房管理不当; (4) 总承包商未能协调各分包商, 致使相互之间配合不默契、不到位, 工期拖沓, 部分分包商后期无视工程质量而赶工程进度; (5) 施工单位采用技术措施不当, 施工过程中发生技术事故, 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因缺乏足够技能和经验, 不能保证质量, 造成返工现象; (6) 施工中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火灾等严重工程事故等。
2 解决对策
为了有效解决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的拖延问题, 针对以上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 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2.1 建设单位方面
建设单位及时办理临时供水、供电工程和临时占道、施工占地的相关手续, 及时做好地上、地下构筑物和各种管线的搬迁工作, 向承包商移交施工场地, 做好施工场地内树木的移植、更新和砍伐工作, 及时完整提供图纸和组织各种验收, 例如验线、验槽、各种隐蔽验收、消防验收和人防验收。
建设单位应尽量少修改、调整设计, 如果确实由于市场变化、经营需要, 为了满足购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采用不成熟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或技术方案不当或由于市政配套、公共设施配套条件的变化而必须修改、调整设计时, 要求提交设计变更。
对工程量和工程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分部分项工程的抢工、材料设备供应方式和供应价格的变化等必须按照合同约定, 合同必须对施工过程中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进行详尽约定,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建设单位应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避免因开发资金不足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此外, 还要对建设工程各相关方面的配合要积极组织和协调,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免在配合上出现矛盾, 导致无法按进度计划执行, 打乱施工的正常秩序。
2.2 设计单位方面
设计单位及时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所需的图纸。在设计过程中, 合理配备设计人员, 加强各专业设计院之间的协调配合, 使设计图纸完整、配套, 杜绝边施工边修改。设计单位审核人员及审图单位认真对设计内容和图纸进行审核, 避免图纸出现“缺、漏、碰、错”的现象, 减少设计变更。避免设计院违规分包设计任务, 要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及时解决施工过程出现的设计问题, 并按时参加各种验收工作。
2.3 施工单位方面
在工程建设中, 对施工进度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组织结构中施工单位各级负责人, 项目经理、工长、班组长和项目部全体成员组成了该项目的完整组织系统。施工单位要结合工程特点, 根据施工合同中工期要求, 合理的配置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 机械设备、材料采购等各职能部门都要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管理, 保证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 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 合理编制并及时上报总施工进度计划, 定期上报监理周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 具体到各施工部位, 并与各单位工程认真核对有无工作面冲突情况。为了保证工程进度顺利实施, 还应建立一个项目进度的检查控制体系。自公司经理、项目经理一直到作业班组, 都要设有专门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检查汇报, 统计、整理实际施工进度资料, 并与计划进度比较、分析, 适当进行调整。另外, 施工单位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实时编制详细的冬季、雨季施工方案及进度管理措施。
3 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工期长且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多, 施工组织编写者编制施工项目进度计划时, 要根据经验预估问题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在确定进度目标时, 实现目标的风险分析, 并留有余地。在进行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时, 便可以利用这些余地, 缩短有关工作的时间或改变它们之间的搭接关系。当经过多方努力, 确定仍不能按照原计划完成进度时, 应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原因, 并提出改进措施和调整计划意见。建设单位应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以便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
摘要: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有很多, 分析其中几种影响因素, 并针对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理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连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责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
如水库诱发强烈地震、大面积库岸崩塌、濒危珍稀动植物灭种等。
1.2可以避免、减轻的环境影响
这类影响—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1.3介于两者之间的环境影响
主要是对大的淹没损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造成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如果治理不好侧伏出的代价将是极大的。
1.4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人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1.5水环境质量下降
水和土常常无法分离,对土的污染将波及到水体;对水体的污染也将进入到土层当中,例如,农业和工业生产中常常将农药、化肥、工业废料等排人到地表,这样水流经过的时候就带进了水体当中。并且土质也随着水流一起被冲走,这些有害物质就会漂流到各处,产生难以预计的危害。同时,水源对一部分污染有自救能力,但是数量太大,程度太深则难以实现自身的净化过程。
所以,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也是水利工作者在从事水利事业的同时要考虑的问题。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防洪工程规划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效益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对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进行统—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勋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高歌的要求,重点是生物九江(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特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诉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在堤线布置中,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岸坡防护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际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秕皆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昼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4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洒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5工程施工阶段的任务
在施工承包合同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特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爿瞰要限制在标准以内: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病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浒病的传播扩散;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应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
2.6工程管理及施工后期的任务
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纸杯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护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为降低施工作业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生态建设效果的实施,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奉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2.7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4.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四
摘要介绍化学除草剂的发展历程、使用现状和危害,并提出降低化学除草剂残留危害的对策,以为化学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除草剂;发展进程;现状;危害;对策
ImpactofChemicalHerbicidesonEnvironmentandCountermeasures
ZOU Ku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harm of chemical herbicides,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harm of chemical herbicides residu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nces for rational use of chemical herbicides.
Key wordschemical herbicides;development process;situation;harm;countermeasures
用化学除草剂有防治杂草具有效果好、工效高、成本低及简便易行等特点,在“三农”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农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巨大。但因在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规范,残存在土壤、作物中的化学除草剂已成为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瓶颈,如何减缓生态危害、加强综合治理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1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进程
化学除草剂2,4-D在1942年被发现与应用,自此化学防治杂草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但人们在1980年以前开发利用的化学除草剂品种少且结构单一,最早的有机除草剂为酚类化合物,与无机除草剂相比,其优点是用量低,但对杂草的选择性高。1975年Levitt开发出第1个高效品种绿磺隆,1976年磺酞脉类除草剂研究获得成功[1]。1980年后为化学除草剂鼎盛期,每年开发新品种达18个以上,并向超微量、超高效方向发展,开发超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及低残留的除草剂新品种,将防治杂草技术提升到全新水平。我国仅就有45个稻田复配除草剂品种获准登记,美国已经研制出的抗除草剂类型及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咪唑啉酮类、稀禾啶、磺酰类等。为减少对土壤和作物的残留和伤害,12月31日起全球禁用的450种农药中,有13类为除草剂,其中我国有14种属于被禁范围。
2使用现状及危害
2.1使用现状
农业部农推中心数据显示,全国除草剂总需求量7万t,选择性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需求量增加。我国市场广泛应用节嗜磺隆、胺苯磺隆、氯磺隆、毗嗜磺隆、苯磺隆、玉嗜磺隆、烟啼磺隆、氯喀磺隆等,已成为实用型农业技术,在农药产品所占比例最大。
2.2危害
除草剂残留药害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使得对水和土壤中除草剂残留的测定成为该除草剂应用的前提。受土壤pH值、温度等因素影响,残留物对敏感后茬轮种作物产生药害,甚至发生在施用2~3年后。苄嘧磺隆是全球范围内大面积施用的内吸型、传导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其极易对生态环境、粮食作物产量、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5-6]。部分除草剂在大面积推广中产生药害,尤其是隐性药害对产量影响很大,造成除草不增产或者除草减产的不良后果。由于栽培耕作制度变化、广泛应用除草剂、除草剂混用、转基因作物等问题,引起杂草群落变化,杂草抗药性增强,致使常用除草剂药效明显下降,不同作物对除草剂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何解决对后茬作物毒害问题,成为除草剂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减少化学除草剂危害的对策
3.1加快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化学除草剂残留处理制度
农业环境保护立法,目的是保护现有生物物种栽培,协调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要从全球环境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立法,将依然处于空白领域的土壤污染作为重要研究领域进行立法和修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标准体系制订,为除草剂污染提供治理标准
积极对接国际环境质量标准,改行政手段为技术手段,总结先进生产经验,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增加化学除草剂污染在治理标准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农业环境技术控制、标准控制体系,科学制订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3.3加强除草剂使用培训,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残留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引导农民科学使用除草剂,树立环保意识。广泛开展农村环境调查研究,依据区域经济选择除草剂类型,做到科学合理施用,减少除草剂残留量。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综合治理除草剂残留环境
政府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绿色农业,鼓励生产、经营企业推行优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并对从业者给予经济补偿,通过降低税费等措施,达到有效减少未来农业生产中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危害。
3.5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舆论宣传建设
农业中农药、化肥、化学除草剂等大量使用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我国该坚持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调结构、转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加强政府与除草剂生产经销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宣讲有关环保知识,改变除草剂的乱用、滥用局面。
3.6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
加大科研攻关,鼓励技术创新,研发新型降解和低毒、无毒、低残留、无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利用助剂控制长残留除草剂,利用解毒剂解除毒害
作用,利用活性炭吸附清除残留,应用微生物修复筛选和构建高效菌株修复污染的土壤,从技术源头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7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增强环保法治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养,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监督。监控除草剂生产企业,在除草剂使用前进行生物技术测定,实行严格
的淘汰制,科学监测使用过化学除草剂的土地,按“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罚”的原则承担社会责任,将化学除草剂使用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引导农
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4参考文献
[1] 欧阳天贽.除草剂节嗜磺隆在几种粘粒矿物与地带性土壤表面的吸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崔广平.论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当代法学,2005,19(5):135-140.
张蓉.几种磺酞腮类除草剂高效薄层析残留测定技术及应用[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3.
林晓燕.节啥磺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生态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杨丽.安全剂 R-BAS-145138对绿磺隆、单嘧磺隆和金豆解毒效果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5.
张艳.多孔木炭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中苄嘧磺隆的吸附和降解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柏连阳.芽前水田除草剂混用对水稻安全性的联合作用与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5.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 篇五
1.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1.1环境因素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效果的因素,相对其他因素来说,环境因素有着不可操控性,在现阶段的科技发展中,虽然能够有效预测,但是却不能完全进行掌握,但是,环境因素对工程管理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工程施工中如果进行混凝土浇筑,如果遇到较大的风雨天气工作就不能再继续进行,另外,建筑工程中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如果不能有效重视环境,在工程建筑中让污染了环境,非常容易引起法律纠纷,这样的建筑案例不在少数,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缺少对环境管理的制度,并且没有建立专业人员负责,而且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提高对环境因素的管理,能够使管理更加完善。
1.2现代化机械设备以及安全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
设备,是工程施工中重要的工具,在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中,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良好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中出现的人工费用,并且能够不断推进工作的进度,提高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中,首先,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互相协调上,由于机械设备分属不同的单位,这样在有效协调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降低管理效率,而且现阶段高素质技术人才不多,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基于以上情况,要注重现代化机械设备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1.3建筑材料的影响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根本,可以说,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那么建筑物本身的质量也不会合格,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同样,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以及对人为因素的管理非常重要,所以,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一旦出现管理上的纰漏,容易影响工程质量。例如,某建筑工程管理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由于没有进行良好的保管,导致其质量下降,影响整体建筑品质。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忽视了对建筑材料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相关的制度和部门主动承担建筑材料管理,或者现场的管理不规范,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重视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在实际工程进展中,对现场的管理环境进行有效的考察,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
2.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解决方式
2.1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落实
完善并具有科学依据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让建筑工程管理逐渐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促进工作有序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相较西方还有一些差距。在完善制度中,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并建立审查监督小组,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3]在不断的落实制度额过程中,就能够对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因素和建筑材料因素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这两种因素出现问题影响管理效果和工程进度。
2.2在进行工程成本控制上,要不断进行强化
工程成本控制,是提高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节约成本,这是当前工程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在强化成本控制上,首先应该改变思想,要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其次,对采购进行严格的把控,从源头进行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另外工程成本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把控,不但优化施工环节,而且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不仅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提升工程总体质量,促进建筑事业不断进步[2]。
2.3通过各种措施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队伍素质实现有效提升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一直都体现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为了避免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两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主要措施中,第一,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进行学习深造;[1]第二,对当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对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显现出的不足。第三,要强化在职培训管理和入职培训管理,是施工人员明确工程施工的危险性质,保证其按照规定对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效操作,不但保证机械上的有效统一,而且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所收获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且体现在多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而且能够促使工程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避免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就不能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全面性考量,在管理制度落实的程度、管理问题的解决程度、现场建筑材料保护程度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自身出现问题,就非常容易降低其管理水平,所以,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降低各种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对策。
总之,在我国的发展中,建筑工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不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考察,并有效落实责任制度,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培训、学习等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制度保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6.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六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是为了改变或者改善原有水资源利用方式。在这类改变自然环境的施工中,工程位置的确定相对来说比较局限,即最佳工程位置需要考虑利用资源最优化这个因素。这样一来,自然环境因素中水文、气候、地质就相对确定,施工过程中,这些自然因素就成为影响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因素之一,例如,低温条件对混凝土施工的影响。
2.2水利工程施工团队及制度方面的因素
工程施工需要施工团队的完成,我国水利工程现场施工团队的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而且现场施工团队过多重视工期,并不十分重视质量控制,质量意识淡薄,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团队的质量意识成为影响水利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之一。团队工作必然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整个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积极、团结、高效团队来完成,如果,团队工作态度懒散、内部没有凝聚力,工作效率不高,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必然得不到保障。因此,团队管理制度也成为影响因素之一。
2.3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的因素
水利工程是工程周期相对较长,施工过程较为复杂的工程之一,这样的工程需要完整、详细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控制。完备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会为各种紧急情况准备各种方案,以便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施工方案中还包含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这些都是水利施工的基础,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而良好的施工流程对质量控制难易程度影响巨大。总之,完备的施工方案是工程成功的开头,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影因素[2]。
3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改进的建议
3.1做好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
从施工材料的角度来讲,水利工程的构建与材料是构成水利工程最基本的要素与要求,因此出于确保工程质量的需要,施工单位应着重考量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管理。在材料的选购与进场环节,施工单位就需要加以严格监管,严格挑选质量合格、使用性能较高的施工材料,在材料进场时,严格做好材料的质量检验,避免劣质材料进场并投入施工。在此过程中,施工材料监管人员要严格检查材料的合格证书,并做好抽样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要求退货,以保证项目的施工品质。从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说,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切实把控施工的材料、设备、技术等全部环节的施工质量,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针对不同材料,制定不同的控制与管理标准,并严格把控施工过程中应用施工技术与工艺工法的规范性,要求必须严格遵循施工的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避免由于技术的不规范应用而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
3.2确保施工设备装置的使用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装置与设备的使用性能与使用效果也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现代社会的工程施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应当着重选择业界口碑较好、在施工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设备设施,并尽量与水利工程的实际施工需求相符合,以确保施工设备与施工装置的使用性能得以最大化体现。在选定合理设备之余,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与养护,明确施工设备是否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影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对有问题的机械设备加以维修与养护,以避免因设备的使用不当影响施工质量。
3.3提高施工工艺与技术的应用水平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也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合理应用施工技术与工艺工法,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不受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工程的施工效率,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基于此,施工单位应当深入研究更加前沿与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工法,如农业生产灌溉与节水技术、非常规水利用-劣质水资源化灌溉利用技术等,通过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来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受影响。此外,还应不断提升施工单位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应用水平,注重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也应当做好施工环节的质量监察与管理。如果质量监察人员发现施工质量与施工流程中存在明显问题,则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对施工人员严加要求,以规避可能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3]。
4结束语
社会的正常发展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与水利工程息息相关,而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分析影响水利工程质量因素的前提下,从施工人员、材料、设备乃至工艺工法等方面,分析并探讨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管与控制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水林.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5):190-192.
[2]杨大伟.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32):320.
7.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七
一、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
教育部、财政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学生实习, 主要是指中职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 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办法中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每位实习生都知道顶岗实习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 但就是这样, 据昆明高级技工学校2011届的实习情况的统计结果来看, 能够在同一单位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比例是78%, 在78%中还有一些学生是迫于学校毕业证的问题不得不完成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 22%的学生是放弃学校给予安排的顶岗实习而流失, 因此做好实习生的稳定工作, 是实习中的重点, 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和前途;关系到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认可;更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
二、不稳定因素及产生的原因
不稳定因素不仅仅在学生, 学校、家庭、企业三个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只有把这些因素都分析清楚了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 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实习的主体, 他们对实习的认识和接受实习考验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习的质量和实习的顺利完成。实习中造成学生实习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
1. 对实习的目的、意义不明确
关于实习的目的,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二条提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 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 提高教育质量”。
实习的意义是让实习生近距离接触企业, 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 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 提升实习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加强实习生的职业技能, 锻炼实习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认识未来的就业情况。
有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导致进入实习企业后缺乏长远打算和主人翁意识, 计较个人的得失, 把顶岗实习等同于以后的就业, 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性质有很高的要求, 而忽略实习的要求、个人的工作态度、个人的工作能力等, 一旦他们的要求与企业的要求相违背, 要么会自己离职, 要么被企业清退回校。
2. 对实习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由于学生在未实习以前都是生活在校园中, 校园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来讲相对熟悉, 但到了企业, 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环境, 从教室到企业、从学生到准员工, 有些实习生对角色的转变难以接受, 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 缺乏最起码的社交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这样就会使他们倍感压力, 不能适应实习的工作和生活。
3. 缺乏服从意识和吃苦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 即使不是独生子女, 但家里的活计基本不涉及, 所以养成娇生惯养, 我行我素、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性。到了企业不遵守实习的相关管理规定, 工作不努力, 拈轻怕重, 牢骚满腹, 时间一长, 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时学生就会不适应, 要么离开, 要么被企业清退。
(二) 学校的因素
1. 对实习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的不充分
就业指导的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中职学校对就业指导往往采用理论授课的形式, 课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距离能够真正满足实习前的就业指导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表现是专业的实习指导师缺乏, 职业指导课照本宣科的多;任课教师普遍学科本位思想重, 社会经验少, 适时灵活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思想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2. 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到位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企业服务的, 企业需要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员工,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 它包括品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品格素质是德育的集中体现, 即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团队协作等。专业素质是指学生学成后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应意识到品格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但现在对专业素质的培养较为完善, 对品质素质的培养则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每位教师的职责, 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之中的, 为提高其效果,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应与学生、班级、教师的考核挂钩。
3. 对实习生的心理疏导不及时
实习生到实习单位以后, 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 如人际关系的恐惧感, 他们都是从学校初步接触社会, 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 会因此产生交流的障碍;又如对职业的悲观感, 看到企业工人工作的辛苦, 易产生对今后工作的灰心;还如对知识的错觉感, 企业的工作与知识的结合有一个过程, 很多学生易产生在学校的学习用途不大的错误认识, 总之, 实习的过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 这个时候是最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 但现在中职学校的现状与这种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没有专职的教师负责这项工作, 只是由学校管理实习的教师进行电话和频率不多的现场管理, 加上管理教师对心理疏导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 易产生对实习生的心理疏导不及时和不合理, 从而使学生放弃实习。
(三) 家庭的因素
1. 害怕孩子吃苦受罪
不少家庭都是一个子女, 对孩子爱护有加, 把孩子送到职校, 没有太高的要求, 对学校安排学生到条件艰苦的企业实习, 不是十分配合和支持, 更有家长害怕孩子在外吃苦受罪, 对学生实习没有产生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2. 对子女缺乏挫折教育
家长总是尽其所能给子女做好安排, 害怕孩子失败, 缺乏对其子女的挫折教育。对子女在实习单位所受到的抱怨, 家长往往不能深入了解情况配合学校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而是马上做出支持的举动, 导致实习生只要有不符合个人意愿的情况, 马上就放弃实习, 成为“逃兵”。
(四) 企业的因素
1. 企业对实习生的培训、管理能力较弱
由于企业是非教育机构, 没有专门的人来担当培训、管理工作。企业参与实习生培训、管理能力较弱。当实习生出现实习问题时, 企业由于生产任务重, 主管实习的人员数量少、工作重、管理经验薄弱等原因, 对实习生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 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从而降低了实习的稳定。
2. 对实习生的定位存在错误认知
不少企业认为实习生是企业短期工作的参与者, 从而放松对其的管理。个别企业只看重实习生工作情况, 很少过问员工工作之余的生活及其它表现, 给少数实习生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留下时间和空间, 从而不得提前结束实习, 导致影响了实习的稳定。
三、解决对策
(一) 中职学校应全过程、全方位加强职业指导, 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中职学校应进一步重视职业指导教育工作,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是要加强实习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水平;重视宣传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增强人人参与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其次是要改进职业指导课的内容, 切实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做人之道和处事技巧,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服从安排的精神。第三是职业指导要过程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 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尽量与企业接轨, 拓宽基础, 厚实专业, 提高学生实习就业适应面, 如增加企业的“8S”管理的相关知识等, 防止届时束手无策。中职学校的实习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多方位的, 要依靠企业、班主任、骨干学生、学生家长, 采用定期巡查指导、电话跟踪、QQ群、短信提醒的方式, 重视实习的前期工作, 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解答和心理疏导, 帮助实习生适应企业的实习。
(二) 学生应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视顶岗实习为自身素能的一种“检验”与“积累”
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要明确以后的工作环境就是在企业, 身份是工人, 绝不能眼高手低, 吃苦耐劳是工作必须的, 作为尚未真正毕业的职校学生, 应视此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空间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借此机会重点检验自己在校学习情况及社会适应能力, 磨砺自己, 积累经验, 而把“挣钱”放在次要的位置, 等自己有了与他人竞争的“本钱”之后, 再去追求高薪的待遇。
(三)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 帮助孩子顺利完成由“学生”转为“准员工”的角色转变过程
虽然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但这些孩子迟早要自食其力, 踏入社会, 顶岗实习就是他们在真正踏入社会前最好的锻炼时期, 这一阶段让实习学生初步接触到社会、企业, 初步了解如何面对工作和生活。如果家长真正关爱孩子, 就应该给予广阔的空间, 积极配合学校, 由害怕孩子吃苦、受委屈转变为鼓励孩子、帮助孩子, 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多给予引导、关心和鼓励, 加强和孩子的情感联络,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
(四) 企业应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巧用激励, 为企业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创设和谐双赢的环境
初出茅庐的中职学生, 虽然还不是企业的正式职工, 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作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主要新生力量, 若培养的好, 若企业的环境适宜他们发展, 或许他们就会留下来, 变成正式工、老员工, 或许就是企业将来的技术骨干甚至领导。因此, 企业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中职学生, 增强人本意识, 根据这些90后出生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科学制定劳动时间, 合理安排劳动任务, 适当开展娱乐休闲活动, 允许这些在纯净的校园和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有一个对纷繁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 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心理断乳期”, 使他们在企业的宽容和关爱中学会坚持, 在坚持中走向成熟。要特别注重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激励, 讲究激励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关怀, 产生归属感, 从而稳定人心, 积聚力量, 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要积极为他们创设竞争和发展的平台, 让他们在竞争中努力拼搏, 在发展中看到希望, 从而在为企业创利的同时, 也积极为自己美好的明天奠基, 而不是置身于一个压抑的氛围里, 被动机械地工作, 以致消磨意志, 丧失信心, 最后卷铺盖走人。
四、结束语
8.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八
关键词:台区线损;精细化;影响因素;对策
前言:面临着我国电力行业不断做大、做强的鲜明事实,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将其整体运行效率提升至一个最高点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事实上,基于台区线损统计而提出来的精细化管理已经凭借着其自身的优势,目前已经逐渐应用开来,而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又容易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出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其起因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当然,就台区线损管理而言,其因为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而这种因素实际上也呈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广大电力工作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对相关内容的把握。
一、台区线损管理的内涵与存在的不足
事实上,就台区线损管理而言,其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管理工作的集合体,其包括有多种管理环节,但这些复杂的环节,也就必然导致了其相关不足方面的出现。
低压台区的统计线损是根据负荷测录仪读数计算出来的,在目前10kV及以下电网基本由人工抄表的条件下,统计线损一定要尽可能精确地反映真实的线损情况,统计线损分析的供电区域一定要足够小,这样才能全面发现可能影响线损的因素。由于资产、用地等因素限制,并且目前的电网结构已比较合理,由技术线损方面降低线损率的幅度有限。低压台区统计线损的增加也即管理线损的增加,是由计量设备误差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和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环节。
1、计量管理环节。由于计量装置安装工艺不规范引起的损耗以及计量装置本身的精度限制引起的误差。
2、营销管理环节。抄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引起损失,供、售电量抄表结算时间不对应而造成误差。
3、用电管理环节。抄表不到位、估秒、漏抄行为和电力用户窃电引起电能损耗。由于管理线损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在开展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利用低压台区统计线损与理论线损的比对结果,对管理流程及相关设备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达到降低管理线损的目的。
二、影响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当然,就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而言,其总会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许多问题,而这种因素实际上又表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总的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中数据关联错误及低压用户资料不健全
目前,统计线损中所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电网公司营销系统(SG186)、生产管理系统(PMS)、基于电能表的信息采集及负荷管理系统(TMRS)这3个信息系统,而对统计线损进行分析必须基于正确的读取数据,但是由于各信息系统问的接口问题及其他原因,存在着信息系统内的资料与实际现场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就使得按台区统计出来的售电量不正确,影响线损计算的准确率。
2、配电变压器变比、倍率设置错误
现场负荷测录仪采集的电压为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实际电压,而采集到的电流是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为得到实际的电量数据,需将负荷测录仪的上传电量进行折算。
3、负荷测录仪异常工作
由于负荷测录仪的硬件、软件异常,或负荷测录仪的电流、电压输入回路存在的接线异常等原因,会导致配电变压器的功率、电能量的采集数据异常。
三、针对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影响因素的可行对策
基于上一节我们对影响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因素有了一定了解的现实,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具体的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应对,综合地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计量工具管理
计量工具性能及工作状态的管理应以负荷终端等设备为主要对象,加大负荷终端工作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负荷终端运行中的软硬件故障或接线故障并及时上报,予以及时、规范的检修处理,以确保低压台区线损统计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对于三相校验仪等类监测分析工具,应着重强化其局部软硬件的检修工作。
2、系统数据及资料管理
为提升线损统计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应强化电力营销部门、电力生产及电能计量部门等处搜集、分析过程中的现场核实工作,将搜集而来的大量数据、资料依照低压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工作流程、分类合理分型,以便于日后不同管理工作对数据及资料的查找与分析。在日常的台区线损统计及处理工作中,及时整理并分析工作中得出的各种资料与数据,并将进过整理的资料与数据及时输入系统中,安排专人负责对臼常台区线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资料整理、归类、输入、负荷等。
3、数据通道管理
了解负荷终端数据通道常见问题及工作影响之后,着重强化数据通道运行故障防范及分析检修工作。运用符合终端统计台区线损之时,要首先保留原有的接入点,与此同时适当加设漫游接入点,并加设一定数量的有线通信路线,强化电力载波通道监测与调整,最终通过载波通信中继的合理运用保障负荷终端信号畅通,确保符合终端更加精确地进行低压台区线损统计工作,促进台区线损统计及后续处理工作畅通、高效开展。
结语: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台区线损的工作环节以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我们还在此基础上简要地提出了几点可行对策。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面临着如今电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而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深刻现实,如何将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提升至最高点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就台区线损管理而能言,其是一个复杂环节的综合体,其具体管理囊括计量工具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和资料管理在内多个管理环节,并以一种系统性的面貌呈现出来。当然,这也是目前一直困扰电力企业工作的几大难点,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就可以从这些管理环节出发,对各个影响因素各个击破,切实地上将精细化管理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9.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九
1机械设备维修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让机械设备恢复运行。由于机械设备持续工作,为了确保其工作质量,就要做好维护工作。所谓的“机械设备维修”,就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修理和维护。现行的机械设备维修,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相关的技术性活动。比如,机械设备维修中需要对设备的各个零件都进行拆卸、安装,之后对机械设备的运行进行调试。在机械设备维修的过程中,还包括维修管理工作。设备在持续运行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出现磨损,逐渐地设备的功能就会有所降低,这就需要在机械设备维修中做好管理工作,以提高维修质量,确保机械设备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2影响机械维修质量管理的因素
10.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
王燕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执行的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灵魂,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高校并不能承担此重任,未能发挥协同创新的核心作用,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协同创新环境氛围以及缺乏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普通存在的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11.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生态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性战略,在生态建设发展战略提出后,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有效的维护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从而使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发挥其积极的意义。通过林业生态建设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维护生态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带来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
林业作为我国一项基础性产业和绿色产业,其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林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调节气候。因为森林不仅结构较为复杂,而且拥有较大数量的生物群体,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及安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加快林业的建设形成一个天然绿色的生态屏障,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对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消除空气中的污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2.1森林资源短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森林总体面积较多,但是森林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占有率处于世界落后水平。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使林业生态建设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撑,导致林业生态效益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森林资源是人类生态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足够的森林资源作为动力支撑,否则林业生态建设则无法顺利的实施。
2.2林木资源分布不均匀、森林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林业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相较于天然林来讲,人工林相对较少,但这些天然林多是在封山育林过程中培育起来看次生林,质量不高。同时森林分布也呈严重的不均匀状态,森林结构也缺乏合理性。虽然近年来,我国植物造林 不断加强,林地面积得以增加,但整体森林结构还处于不合理的状态,防护林的比重较低,同时在森林中松树和杉树的比例相对较高,森林结构的不合理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2.3现有林业政策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发展造成障碍
在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而政策因素更是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及资金等政策对林业发展所带来的制约作用。我国政府一直对林业发展较为重视,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但由于政府过多的干扰,也导致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配置不当,制约为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也不利于林业的生态建设。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策的过多干扰会给林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干扰。
2.4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
當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林业关系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更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部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但是在贵州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尤其其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只能依赖于林业经济,甚至林业经济是其唯一的支柱型产业,因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和利用仍时常发生。基于以上情况,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两方面问题急需改进: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结构。
3.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淤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于完善绿色税收制;盂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榆制定合理的公益林营建采伐奖惩政策;虞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愚争取国际补偿。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林业建设稳定健康发展。
3.2制定合理完善的林业政策
当前的林业政策制约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出台林业政策时,要进行全面的听证,更多的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其政策都必须有专门的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调查,保证出台政策的合理性,寻求到达双赢或者多赢的政策方针,使得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在一定体制和政策架构下面进行,谋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3转变林业经济模式,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林业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不能只是过度追求林业资源,或者只知道采伐不知道经营,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资源的短缺,因此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及时的把林业资源转变为林业经济,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刺激资源的需求量,为林业资源发展提供动力。此外,人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林业企业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保证企业的科学运行,同时并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3.4提高育林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应当对营林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坚持生态建设为目的的造林,同时提高林木的质量,采用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充分利用常规育种中选育的繁殖材料,并不断积累育种经验,克服育种工作中的性状鉴别困难,并对育种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的不断扶持。同时还要合理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对林业的有效空间也要科学的利用起来,可以利用林木下部空间进行经济作物的栽种,加快林业复合经济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发展。另外,当前利用林业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前景非常好,可以利用林业天然的自然景观来发展观光旅游,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维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4.结束语
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加快推动林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林业工程的质量,使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发挥出来,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更好的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郦明慧.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10).
[2]陈吉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向导,2013(11).
12.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十二
1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因素
日常环境监测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较多, 主要表现在监测能力、监测设备以及监测管理方面, 这些因素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发展。
1.1 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所从事一线环境监测的许多人员学历较低、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慢、专业水平不高, 尤其是在环境监测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行业来说, 这些专业知识的缺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此外, 一些环境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等主管因素也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测试仪器及系统的影响
环境监测中经常需要用到许多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在样品的分析中如果仪器的测试系统不够准确便会容易造成监测数据的精确性。此外, 监测设备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也会对样品的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监测数据要求较高时, 更需要调试好设备, 甚至离不开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一些基层监测站所囿于财力限制, 难以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监测质量。
1.3 监测管理监督问题
环境监测是具有高度垄断、公益性行业, 监测的主体主要是行政职业单位, 在日常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督。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下, 一些部门受到利益的驱动, 将环境监测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些企业污染大户委托性的监测报告方面[2], 而这些企业为了能通过监测部门的监测, 并出具“合法化”的监测报告以减少排污费, 监测部门通过服务监测来缓解日常监测资金压力, 这样往往就在双方达成了某种利益输送, 结果是环境监测数据失真, 必然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还有监测点位的布设、采样质量、分析方法的选择、测试环境等等, 因此, 保证环境监测质量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2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对策
新时期,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 是保障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合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2.1 提升监测人员技术和水平
环境监测质量离不开一支拥有丰厚理论基础、精湛技术水平和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为此, 首先是要严把人才“进口关”,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缓解基层环境监测站所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此外, 需要重点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能, 各级监测机构应加大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举办监测技术培训、促进监测技术交流等手段来达到提升监测技术的预期效果。丰富培训内容, 提升培训实效,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持证上岗考试办法。
2.2 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管理
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先进监测设备的引进力度, 此外, 要加强环境监测站设备的管理力度, 对于环境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设备无论从设备的选型、采购、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检定到报废等都要严格履行程序[3]。对于监测站的各类设备建立完整的档案台账, 一些重要设备的保养和管理要实行专人负责, 并详细记录设备的型号、检修 (定) 记录。此外, 随着电脑控制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 要定期对各种测试软件的修正因子进行必要的备份以便随时查阅。对于新采购的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要进行精确度、准确度实验, 并形成报告,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保证监测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考核机制是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保证。首先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协调机制, 大力推广网络化管理, 保证环境监测技术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可比性;其次是加强监管方法研究, 建立长效的环境质量监督机制, 改变当前环境监测系统的“单兵”作战模式, 探索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合作的监管方式;再次是大力开展技术研究, 在开展质量监督的同时, 开展监测方法、操作条件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研究, 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的监督实效;最后是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监管评价体系, 引导环境监测机构持续改进监测质量。
3 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站的生命, 没有高质量的监测结果, 环境监测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抓好了环境监测质量也就等于抓住了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通过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让环境监测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中, 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柱, 宋婷婷.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J].青海石油, 2013, 31 (3) :93-96.
[2]霍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问题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12) :98.
13.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三
浅谈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的建设概况,阐述、分析了其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采取的`防止或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措施,宣传这一供水枢纽工程的作用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了解和认识这座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其建设、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作 者:钟绍塘 作者单位: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广东,湛江,524000 期 刊: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Journal: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年,卷(期):, 29(3) 分类号:X171 关键词:鉴江供水枢纽 生态环境 影响14.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四
居住社区声环境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税.奉文对居住社区的主要噪声源、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作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作 者:翁良善 叶晓斌 作者单位:翁良善(浙江省永嘉县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所)
叶晓斌(浙江省永嘉县环境监测站,浙江永嘉,325100)
15.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五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既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者, 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生活教育需求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其子女的就学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子女普遍能够找到接收学校,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他们的学校适应程度并不理想。
二、研究方法
(一) 抽样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五所初中随机抽取了共200名因父母进城务工而就读的学生, 其中男生109人, 女生91人, 初一100人, 初二50人, 初三50人, 问卷发放后共回收174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87%。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生活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经过了严格的检验, 全量表的同质性信度 (Cronbach’sα) 为0.94。该量表的形成经历的大致步骤:①项目收集:通过整理有关数据和文献资料获取相关的有效数据资料;②项目分析:分析量表中各个可能项目的临界比率值CR值, 保留达到显著水平的项目;③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者采用极大似然法抽取探索性因素, 通过斜交旋转法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 同时去除因素负荷小于0.4的项目。经过各项数据分析整理, 汇总, 再从此量表中提取出有关的因素。
(三)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和Amos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流动人口的学校适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研究者发现,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漫长, 多变的过程, 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同也会导致其所起作用不同, 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心理影响也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学校环境、父母期望、成就动机、教师态度、同辈群体、性格特征、家庭帮助、师生关系这8个因素对学生适应性所产生的影响。
(二) 各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影响
回归系数检验的结果显示, 八个影响因素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有显著相关, 各因素对该程度的标准回归系数表见表1。
四、研究建议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 教师态度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显著相关。在中小学, 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与其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相关, 因此, 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教育中, 教师是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的主导者,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流动人口子女产生清晰而有效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 就会有何种学生观。流动人口子女或许因为自身成长经历的原因使得他们的行为举止并不吻合教师的期望, 这就容易使得教师以一种异于其他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 无形中形成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的障碍。
2、建构平等的发展观
流动人口子女因其受教育经历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可能是落后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 但是教师应该建构一种平等的发展观, 即给予所有学生均等的发展机会比如课堂提问、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等, 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机会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去, 让他们不因暂时的发展落后而导致永远的发展落后。
3、理解生成性的评价观
现行的学校评价大都是以总结性评价作为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最终依据, 但是, 由于流动儿童子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暂时落后, 使得他们在总结性评价中获得的肯定较少, 而这必然会影响其对学校适应的信心, 因此, 教师应通过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理解生成性评价的含义, 并把其应用于教学评价的实践中, 比如, 不以各种活动以及考试的最终表现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而是以每个学生每次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的依据, 这样一来, 即使是各方面发展暂时落后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有机会在各种生成性评价中获得应有的肯定, 并借此树立学习的信心, 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6.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师德 人格因素 制度因素 师德内化
当今社会表面上看“人才过剩”,实际上我们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却供不应求。人们重视技能的培养,而真正“人才”的培养却越来越被忽视。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影响师德建设重要因素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根本建设。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培养、教育学生服务,自觉地遵守各项道德规范;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要求为人师者必须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正确处理教育劳动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师德最核心的本质是给学生以实际教益,最本质的内容是热爱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探讨影响师德建设的两个非常重要因素。
1.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
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赞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比喻恰当地说明了教师职业的本质和灵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从教师的劳动特点来看,它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一方面是以渗透知识、能力与品德的教师本身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的学生能动地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尤其从教师本人身上,去接受人类知识和经验,受到启迪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而且要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去影响人;不仅要通过语言去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去塑造人的品格。因此,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对教师劳动的质量与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替代不了的。”所以,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升自我人格品质,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师德建设的首要内容。
2.影响师德建设的制度因素
人的道德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现实的制度性环境会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好的制度会激发人的善,抑制人的恶;而坏的制度则极有可能伤害人的善,滋生人的恶。而且,人的道德在现实中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随着现实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教师在现实学校制度环境中的生存和体验,会对教师的专业道德的养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富有人文精神、内涵人文关怀,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追求目标的学校制度,会使教师焕发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对职业强烈的热爱和忠诚。然而,在更多的学校现实中,我们感受的却是教师在制度环境下的挣扎和困境,教师专业道德的不到自由实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教师在现实生存预期理
想的教师职业所拥有的自由和资助、创造与激情,渐行渐远。制度的和谐、合理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内在机制,同时也是推动师德建设的直接动力。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设想
1.师德建设首先是师德的内化过程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同时道德也需要他律的辅助才能实现。教师的道德,在本质上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和忠诚,需要在职业良心和职业义务感等自律精神的驱动下实现。因此,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应该是师德内化的过程。师德内化的目的是把他律的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对教师个人来说,它是一个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过程,是一个有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即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在师德内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道德认识问题。这是履行教师职责,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个人与事业关系以及自身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基础。具体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知识和概念的掌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等等。其次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培养过程。教师的道德情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师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热爱以及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这种高尚的、强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形成之后,便成为推动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一股强大的动力,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变得更为深刻和迅速。缺乏职业道德情感的体验,他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肤浅的、容易动摇的。三是教师道德信念的确立过程。教师道德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师德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决定着教师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影响着师德内化的程度。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和高尚、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他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始终不渝的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四是教师道德意志的锻炼过程。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并做出行为抉择的毅力和坚持精神。它是克服行为中各种困难的内部动力,是教师道德信念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方面。
应该看到,教师热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没有职业的追求,很重要。历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他们追求的是事业,现在不少教师追求的是谋生,学校更多地靠外在考核、评职称、奖金绩效等手段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并不能真正转化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师德建设呼唤教师源于自身的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2.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由于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境界、理想信念都会对学生以至整个社会起着直接的、重要的示范作用,决定了教师比其他从业人员要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和情操。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如果鞋匠是拙劣的,其损失不过是公民穿几双坏鞋子而已,但如果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很糟糕,国家就会因此而出现整个一代不学无术的无用之人。”由此可见,做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升华自身的道德人格。
可是,当外在的各种制度将管理、强制、控制、压制的触角伸进教师专业生活的每一块空间,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事无巨细的进行规定和评价,对教师的专业服务进行缺乏专业水准的评估和奖惩,就会使教师失去应有的专业自主和自由,也失去了专业自信和自尊。因此,我们呼吁整个社会对教师管理制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效率优先、技术至上,管理机构未曾得到有效精简的现代社会,学校管理者开始移植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定岗、定编、定责,按照统一的规范,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封闭式的量化管理,并将奖金发放、评优、职称晋级乃至聘用同量化考评成绩挂钩。这常常被视为‘科学’的管理,总是自上而下,逐层布控,遵循统一的规范,譬如备课,须按统一的格式进行,少了某一项,就会被扣分,处处有规范,时时有监控,办公室、教室成了相互监视、比较、竞争的场所。一切被量化,教学被异化为量化操作的技术活动,教师变成了‘技工’,变成了一队可以描述、度量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这里制造了一个‘全景敞视’场域、一个被‘宰制’的空间、一个权力滥用的陷阱、一个‘管理主义盛行’的时代。”③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下,怎么能找到应有的自主、自由,又怎么能唤醒教师的自信和自尊!所以,学校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制度环境既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包括国家对于教师职业的引导和调控。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我国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对师范生的免费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整体教育工作重要性、规律性和特殊性的认可,明确了教育工作不同于一般职业工作,其公益性、恒常性、时代性、方向性等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千家万户的幸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弱化:由于功利的驱动,有的地方盲目攀高升格,选用教师往往存在“学历虚高,所学非所用”“技术主义至上”“师范性失落”等问题,这样反而会造成一些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所以,国家应当出台一定的对教师资源的管理政策,以保证教师职业的纯洁性、专业性,从而保证教育质量。比方说对教师资格的认证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校聘任教师的基本条件还应该给以硬性规定等。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依靠管、卡、压,是难以奏效的。应当大力倡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同时,在“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应该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的、宽松的、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制度环境。像我国目前提出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一项有力的措施,还要考虑到这些师范生毕业后能否真正找到他们合适的岗位,发挥其专业特长。
参考文献
[1] 孙文山等主编. 师德教育与修养.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2).
17.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因素及解决措施 篇十七
关键词:房建工程;
项目管理;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1影响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因素
1.1安全问题。房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是其中一部分,安全也是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安全管理实施受限,安全管理的效果以及水平无法展现。这导致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出现事故以及出现意外的概率大大提升,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给企业造成不可逆不可预估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极为不利。深入分析房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能明确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人员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机械设备的统一性,机械设备操作的规范性等,需要以这些具体方向做为指引,清晰强化改进方案和对策。1.2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影响因素还包括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现阶段采取的主要管理模式就是计划型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脱离实际,以经验为主导,以成功方案为参考,与实际工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匹配性,导致项目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分配不科学,各环节施工进度无法全面掌控,以及对于出现的问题或者潜在的问题无法很好的处理和控制,工程的造价成本也大幅提升,而工程的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导致工程整体质量和成本等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客户的体验,对于企业的声誉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这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以及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较为不利。现阶段房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还存在的问题为责任划分存在模糊性,导致在生产中对于出现的问题无法快速的定位相关负责人,问题解决的周期延长,工程出现耽搁甚至延长,成本进一步增长,管理的价值以及作用进一步被弱化,这限制了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推进。1.3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影响因素还包括管理人员能力较弱,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并且管理人员所掌握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较为有限,工作过程中无法掌控全局,对于突发事件无法快速有效的处理,管理人员还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技术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法制意识等,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不遵从实际原则,不遵从客观原则,以及不遵从规章制度,管理紊乱,管理效果差,甚至于会出现反效果,严重影响房建工程项目的推进。在施工材料资源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对这一方面的管理较为疏忽,根据自身的管理经验,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缺乏与时俱进,以及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格局的变化,导致施工设备与材料的成本大大超出预期,以及施工设备容易出现型号不匹配,以及施工设备的质量也容易出现问题,同时材料的检测较为简单,无法精准的确定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存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较多的漏洞,没有根据实际的环境以及实际的存储要求,进行管理环境的合理调整。在设备养护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养护不及时,养护不得当,设备存在超负荷运作的情况,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无法保证,设备的运行效率也无法保障,同时设备也容易出现报废的情况,成本进一步提升[1]。
2加强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2.1管理理念更新。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强化措施一管理理念更新,首先通过宣传手段,让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作用以及重要性等,并且清晰管理不得当所带来的影响,提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再通过明确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所需要达成的管理目标,让管理人员能够有方向的提升自我,逐步的强化管理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的意识和观念,实现管理团队的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向:土建工程施工及管理。管理理念更新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社会新管理技术有机结合,也就是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逐步的提升管理的智能化程度,管理的准确程度以及管理高效性,让管理更为专业,以及管理的可控性提升,保证房建工程项目管理与时代共同进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实现更新。房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理念需要加以重视和强化,通过实际的案例让管理人员了解安全管理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安全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引起重视,再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指导条例等,实现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让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管理意识逐步形成并强化[2]。2.2管理模式优化。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强化措施二管理模式优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掌握房建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包括设计方案、施工环境、施工要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科学分配。并且通过深入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不定因素,分析可能或者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做好应对准备,对已经出现的问题,需要先明确问题的类型、性质、主次等,根据问题的特征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管理人员再进行针对性的协调,保证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管理模式优化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各个职位所具备的职权,以及所需要负责的范围,明确不同环节的不同问题追责的具体对象,让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更为顺畅,更为高效,更为稳定[3]。2.3管理人员优化培养。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强化措施三管理人员优化培养,通过优化培训内容和培训节奏,让管理人员能够接触到更为全面的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技巧等,再进行实践培训,来锻炼管理能力以及积累经验,逐步稳定的提升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来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构建良性竞争环境,保持管理人员的旺盛活力;
建立奖罚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提升操作规范性,管理的质量相应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房建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员、模式和理念,这三者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8.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八
关键词:公路立交;景观设计;线形;桥跨结构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与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公路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公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运营与养护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农作物减产,使用消冰雪的盐对水、土壤和农作物都有不良影响;汽车尾气和盐类有害物质影响公路沿线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地貌、休息场所、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等。
公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山区公路建设难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平原地区大。而平原地区公路建设对人工生态系统影响明显。选线不当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态失调,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公路建成营运后,沿线经济带开发引起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将成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调的新的诱发因素。
1.1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占用耕地,拆迁房屋和其它附属设施,影响沿线生物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长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县,路线对现有的行政区划、城镇布局、农业用地及其排灌系统、林场及水产养殖区等,会造成分割从而影响路线两侧的生物交往及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会活动。还有的会给一些文物、古迹地的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另外,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路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较高,土方量较大,施工期间路堑的开挖、路基的填方对地表的扰动较大,路线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坏,土壤疏松,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对降雨集中季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弃土,施工前临时占地,使路线所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减少,路线两侧
20~30m
范围天然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不利影响。施工期临时用地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人员的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复耕后一定时期内肥沃度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2)桥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桥梁的修建,使河床过水断面受到压缩形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桥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冲刷。此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筑岛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以及泥浆废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质变差。
隧道的修建虽对洞身所处地段扰动不大,但隧道进出口两端,仰坡面的开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坏,对局部山体的稳定不利,另外,隧道废碴若处置不当,碴土可能随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沟渠、河道,破坏良田等。
4)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作业,每日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的破碎过程,粉尘很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同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场的拌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也较大,近年来采用除尘设备,达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
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机械如打桩机、钻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路面材料拌和机、压路机及各种运输车辆等所产生。这些机械的噪声源强,一般为
19.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篇十九
1 工程造价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工程造价的直意就是工程价格, 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投资费用, 即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产生的所有成本。按照成本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物料成本、施工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等五个部分, 而不同的成本体系由于来源不同, 而受到的影响要素与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物料成本, 是指在施工中采用的建筑材料, 其整体成本构成包括了种类与数量两个重要的环节。而由于种类与数量在相关构建体系中往往是需要依据设计方案来进行具体确定, 此种确定具有不可变更的特点, 因此物料成本的数量与类别在实际的工程中往往仅作为成本组成而非影响要素。但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在物料采购的过程中不同产地、时期、数量等方面的因素会对物料的运输、价位以及仓储等方面造成客观的成本支出等, 因此上述方面是对物料成本造成直接影响的相关要素。
施工成本, 所谓的施工成本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场地使用、清污、施工保障等方面造成的成本开支。该类别的成本支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成本管理体系中也往往通过工程投入的百分比来进行大致确定。这就要求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成本进行负责。因此, 施工管理体系的合规性与有效性是施工成本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管理成本, 所谓的管理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项目筹建、建设、验收的全生命周期下所产生的行政成本。该成本体系的合规性除了行政效率之外还与整体的行政体系构建模式与组织框架有着直接的关系。行政体系与组织框架越单一则成本越低, 同样单一的组织框架也会带来人为的不遵从, 从二者中找到平衡点是研究管理成本的关键。
人工成本, 建筑施工需要不同的工种进行配合, 不同的工种投入时间与成本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就比例而言人工成本占到工程总成本的20%左右是一个正常的范围。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种的衔接不畅以及断档是人工成本浪费的重要原因。
其他成本, 其他成本包括了税费成本、环保成本、资金冗余成本、融资成本等多个方面, 涉及相对广泛且并不属于施工成本范畴。因此, 本文不予考虑。
2 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
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缺乏理论依据, 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践来进行具体构建的。此种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的考虑企业以及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构建而使得相关体系无法推广与发展。这种情况严重得限制了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 也让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不必要的工程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其根本, 缺乏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优化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本的影响要素来源广泛, 甚至是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市场价格的浮动、人力成本的变更、工种衔接的顺畅都会对其造成显著的影响。而针对上述方面的管理体系稍显落后, 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监控。在市场价格浮动层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与预警机制。按照仓储与价格浮动的警戒规定, 当价格浮动超过10%时, 则可以采用仓储代替采购的方式来规避市场的价格风险, 必要时可以采用期货交易等更为先进的模式来进行。在人力成本与工种衔接方面也没有严格的人力储备以及有效的衔接机制, 进而造成了成本高居不下以及成本冗余现象显著。
3 工程造价管理优化对策
工程造价管理优化体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 在价格浮动管理体系方面:建立必要的价格管理系统, 并根据企业所在地以及主要建筑材料供应商的价格浮动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警报系统。当价格出现浮动时采用期货、仓储等有效手段对其进行规避。此外, 在综合运费与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比平行供货商的价格指数, 进而为更为合理的供货商选择提供依据。
(2)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基于大数据体系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分为承包、专属与散工三个层次梯队。按照不同的人力使用水平进行梯队建设。此种构建模式既能够保障不同建设周期下的人力资源需求, 还能够避免企业自组队伍过程中造成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此外,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工种人员配置与数量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上述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很好的与建筑行业新形势相适应, 进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3) 在工种衔接方面:工种之间的衔接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成本, 而且对于工程整体工期具有显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需要严格的进行工期安排与论证, 并以技术管理为手段对不同工种之间的衔接进行统筹。同时, 利用绩效的杠杆将不同工种的配合与协调纳入到整体的薪资管理体系中来。通过上述的管理能够达到科学控制建筑成本的目的。
4 总结
工程造价管理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空间, 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与手段。而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往往被忽略。此种现象的出现严重的制约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应用。本文基于这个背景, 对工程造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对现有的造价管理体系进行评价。从成本影响要素的角度提出可行的优化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放缓,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先驱者也受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尤其是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 进一步压缩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利润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 工程的造价因素成为了施工单位招投标以及施工管理的重要一环。而现有的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除了主观人为因素之外, 还存在诸多的客观因素。如果不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管理体系构建, 容易形成建筑工程造价体系的不遵从现象, 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更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 本文以建筑工程中的工程造价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可行的优化对策, 希望为后续的相关工程开展以及类似的工程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影响因素,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蒋长林.探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06) :130-131.
[2]刘辉.建筑施工技术与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的关系研究及现状分析[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02) :183-184.
【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供热工程管理造价影响因素及控制论文07-28
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研究论文08-05
浅谈影响体育健康课效果的心理学与环境因素08-18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11-22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06-09
实践教学环境工程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