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2024-07-24

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精选18篇)

1.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一

一、设置问题情境,刺激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熏陶下,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习惯了由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养成了教师说,学生记的学习习惯。因而在教学中不会有太多的疑问,也不会有太多动脑筋的机会。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问题,根据教材学习内容来设置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与听讲,刺激学生主动地开发思维进行思考,从一个问题中发散到另一个问题中,如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问题所引发,从而在学习问题中积极探索,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例如,在学习长春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时,教师在课文阅读开始之前,就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中寻找答案。如:杨二嫂的性格特点,她的为人处世究竟是好是坏等等。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对杨二嫂进行描述,并结合句子、段落陈述人物的行为究竟是好是坏,有理有据地进行问题的回答。在一个学生回答过后,教师允许其他学生进行反驳,让学生在意见交流的过程中,接纳多方观点,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形成发散性的思维。

二、设置课堂练习,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教师在课堂中还需要为学生设置各类思维训练,让课堂变得活跃、丰满起来,重新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型的课文,每个学生在进行阅读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写结局,或者续写结局。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写出属于自己的有创造性的文字,日益地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中《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叔叔于勒没有被描述的生活进行自由编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特点。或者对结局“我”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改编,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续写精彩。

另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的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并且与同学合作,各自分工,将小剧本表演出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学生根据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都会有与众不同的表现。例如,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的《孔乙己》之后,让学生们对孔乙己在酒馆中的情节进行表演,需要通过动作表演出孔乙己迂腐的文人形象,以及他口是心非的性格特点。还要有酒馆中其他人的嬉笑讽刺,体现出符合课文主体的场景气氛。

三、结合写作教学,反馈学生思维效果

将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与自身的感悟及时地运用起来,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写作情况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逐渐被启发,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也会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写出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内心想法,以及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思维水平。教师可以由此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例如,在学习完九年级上册的《热爱生命》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作者的观点,谈一谈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与感受,写出一篇读后感。又如在学习完《出师表》之后,谈谈自己对本文的感受以及作者的情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当时的君主进行评价,总之是要让学生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与想法。

2.语文要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语文;注重;发散思维;培养

生活中的事物常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复杂性,从不同角度可以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注重从多角度立意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有:

1 一题多思

“学起于思”。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二的,有正面就有反面,一般地说,事物的正面为人注目,因而说得多,而事物的反面就为人忽略。这种情况下,若能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既从正面,又从反面多角度思考,往往能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给人以新颖感。因此,根据题目或材料,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思维可以顺向发展,正面深思;也可以逆向延伸,反思标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正所谓:“出嫁的姑娘哭是笑,落第的举子笑是哭”,“反弹琵琶”是也。

如以“钉子”为题进行立意和写作训练,让学生从实行“钉子”外形、作用等方面展开思考联想。然后从中悟出一定道理:从正面去思考,他们有的想到“钉子”坚毅、有钻劲,与刻苦钻研的人相似;有的想到“钉子”出身平凡,只是普普通通的铁,但一经烈火的炼造,就能成材,这与出身平普通的革命家相似;有的想到“钉子”服从安排,坚守岗位,钉它在哪里,就扎根在哪里,这与默默工作无私奉献者相似。从反面去思考,钉子太没气量了,能伸不能屈,像碰到困难就泄气的某些人。他们的思考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2 一题多疑

“思源于疑”,疑即质疑。发散思维从质疑开始,所以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提不出问题,说明他根本没有深入进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与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质疑。

3 一题多解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很少设置唯一标准答案。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解题往往有多种答案,因此力求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题,开拓学生思维,启迪他们立体地多面向地理解课文,让他们多元化、多方位地认识事物,这样有利于学生阅理解文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表现,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

如学习《从三到万》,能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题:(1)从富翁的儿子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答案有:1)要正确认识自我。2)学生应当尊敬老师。3)要学会入门。4)学习要循序渐进。5)简单的类推必然导致失误。6)不能把学习看成是太简单的事。7)浅尝辄止最终会自食苦果。(2)从富翁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答案有:1)教育好后代的关键是提高家长素质。2)家长具有文化知识,才能教育好孩子。3)家长应该尊重和信任老师。4)遇事要词查研究才可T结论。5)家长应加强与教师的联系。6)家长要有正确地教育孩子的本领和方法。(3)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答案有:1)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2)教学中要把知识激“活”。3)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4)要教育学生有自知之明。5)引导学生入门。从多角度理解,注重设计非唯一答案,做到一题多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4 一题多练

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或对象作多向性或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想出多种多样的构思方案,再加以比较而取新颖、独特的最佳构思方案。经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使思路流畅,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习作中的“一题多练”便能较好地培养这种能力。其法为:或同一题材,以不同文体练;或同一文体,从不同立意练;或同一主题,选不同材料,立不同论点等。

如以“路”为题材,可让学生写记叙文:先从本义考虑,通过写一条具体道路的巨大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歌颂党的强国富民政策;再经引申义或比喻义考虑,写个人成长或开创事业之路,反映自身或他人顽强进取的精神等;还可就如何把握好人生之路发表见解或主张,写成议论文;还可考虑写说明文,介绍路的种类、发展及其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等。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该题材作文的印象,而且使学生得到启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路流畅,并通过比较,掌握各类文体写作特点,既迎合近年来高、中考作文体裁不限的需求,又达到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

当然,立意和训练的角度并不是孤立的,常在一道作文题或一篇阅读材料中综合运用。

3.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 篇三

内丘四中 施梅霞

“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同样袁老师的课堂深深的吸引了我。看着黑板上的六组平行线,心中疑问,袁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手里的绳子怎么用?绳子的两端固定在黑板上,随意以处为顶点,把这个点至于某处,为了让学生轻松的记住几个点的位置,老师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述。鸟嘴,猪嘴,曲项向天歌,回眸一笑,诙谐幽默,又非常的形象。以期中一个为例说明∠A, ∠B, ∠P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演示写出结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兴趣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袁老师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

“一图多问、一图多变和一题多图”的教学思路是发散思维的典型例子。

图形发散习惯指图形中某些元素的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图形。了解几何图形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以通过演变过程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出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适当变化几何题目的已知或结论,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行一次适当的变式训练,不仅能巩固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1、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2、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既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多方面关系的总和。所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让思维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不要满足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法、领域探索,并力图在各种方法、方面中,寻找一种更好一点的方法、方面。

4、教学上运用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促使学生在思维上善于从同一对象中产生多种分化因素的能力,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揭示同一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形式之间的差异。

5、使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从而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得到多种解答或结论。

6、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篇四

杨伟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 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 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 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 48×──=30(人)„男生

4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18(人)„女生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5。

48÷(1+──)=30(人)„男生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 些数学应用题。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 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5.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五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主要由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构成,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关键性突破作用。它具有开其广度、拓其深度的特性,可将思考的问题朝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在多向、扩散、比较中分析,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构思和见解。

发散思维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恰当的发散点;二是灵活的发散方式。下面从两个基本环节入手,就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取恰当的发散点,使思维活动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发散点可以是与学生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是教材概念的延伸、拓展,也可以是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运用与推广。恰当的发散点,能够使学生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分析,进行广泛联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发散点一经确定,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围绕发散点进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各抒己见。这样既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深化思想认识,又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意见的学风。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事件从发射成功的原因、意义、影响等多角度,展开充分挖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问、不惟上、不惟书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领域。

教师选取发散点要做到胸中有数,切不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否则,就失去了发散思维的应有之义。

二、把握发散方式,启迪学生思维。

根据发散思维活动的方向与角度,发散方式可以分为横向拓展、纵向延伸、逆向思维三种形式。

1、借他山之石,拓宽思维广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融合,特别是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必将引起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性变革。《课程标准》要求“政治课与其他各学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一国两制》时,结合有关历史知识,从三国时卫温下夷洲、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大陆与台湾的分离。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台湾政府退出联合国。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的行为是注定要失败的。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下,祖国完全统一一定会早日实现。立足社会现实,结合历史知识,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科界限,探寻各科知识的结合点,巧借其他学科知识,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拓宽思维广度,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如我国的对外开放,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就是横向发散思维的一个典型范例。

2、纵向延伸,挖掘思维深度。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与家人共进晚餐,他的妻子端上一碗热乎乎的海带汤,池田尝了一口,感到味道很新鲜。他问妻子放了什么佐料?妻子回答海带汤中什么佐料也没放,海带汤总是比较鲜的。池田想:海带汤为什么这么鲜美?鲜味是怎样产生的?有没有鲜味物质?池田从司空见惯的事例中,将思维向纵深发展,终于研制出鲜美物质——味精,给千万家庭主妇带来福音。

爱德华.德.波诺说过,横向思维是试着在别处打洞,而纵向思维是在挖同一个洞。纵向思维是按照知识的纵向联系,作深入的剖析与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思想政治课既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而且更需要对某些知识点浅者深掘,于无疑处见疑,挖掘其可教育因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逆向思维,就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对发散的条件或目标进行可逆性变换,从相反方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的思维活动。目前政治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应有的逆向思维训练,强调

按某一固定格式去分析问题,注重各类题型的回答模式,致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生搬硬套的思维框架,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有责任打破沉积在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教师必须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观念,激发学生对新素材、新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摆脱原有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产生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如前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采取的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后扩展到农村;而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对“城市中心论”的一种伟大的逆向思维和革命实践。

6.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六

一、利用高等代数中一题多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是笔者在讲完矩阵理论后给学生总结复习时讲的一道例题, 通过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 给出了多种解法.

例1已知f (x) =x4+2x3-x2-4x-2, g (x) =x4+x3-x2-2x-2, 求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解法一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需要复习的概念有:上三角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可逆矩阵、初等多项式矩阵、最大公因式等.

由矩阵理论中可逆矩阵的相关知识可知:每个可逆的多项式矩阵可以表示为一些初等多项式矩阵的乘积, 而对一个多项式矩阵左乘一个初等多项式矩阵相当于对该多项式实施一次初等变换.则由已知的f (x) , g (x) 构造多项式矩阵A=, 对A实施初等行变换为上三角矩阵, 其中d1 (x) , d2 (x) 的首项系数为1.则d1 (x) , d2 (x) 分别是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与最小公倍式.

因此, 构造A并实施行初等变换:

所以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f (x) , g (x) ) =x2-2.

解法二辗转相除法

需要复习的概念有: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的相关知识

i) 先用g (x) 来除f (x) :

得到f (x) =g (x) ×1+ (x3-2x) , 且余式r1 (x) = (x3-2x) ≠0.

ii) 继续用r1 (x) 除g (x) :

得到g (x) = (x+1) r1 (x) + (x2-2) , 且余式r2 (x) = (x2-2) ≠0.

iii) r1 (x) =x3-2x=x (x2-2) .

因此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f (x) , g (x) ) =x2-2.

解法三标准分解式法

需要复习的概念有:最大公因式的定义、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相关知识、标准分解式的定义.

对f (x) , g (x) 进行因式分解后得:

因此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f (x) , g (x) ) =x2-2.

由上面的例题可知, 从相同的条件出发, 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同一结论, 将高等代数中矩阵理论与多项式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使学生对前后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连贯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这种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的教学思路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逆向方面的思考

逆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可逆思维能力———灵活地从一种运算到另一种运算, 从一种思维到另一种思维进程的迅速转化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顺向思维, 更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以线性方程组理论中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结构教学为例,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着重于思考在某个数域F上给定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求结构解的问题, 而忽视此问题的逆向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数域F上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其结构解为:

γ=γ0+k1η1+…+kn-rηn-r, ki∈F (i=1, 2, …, n-r) , 其中γ0是特解, η1, …, ηn-r为相应的导出组 (齐次线性方程组) :AX=0的基础解系, 秩=r=秩 (A) =r, 这里的A为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为增广矩阵.

因此, Aηi=0 (i=1, 2, …, n-r) 即A (η1, η2, …, ηn-r) =0, 取其转置得:

可见A′的m个列向量μ1, μ2, …, μm, 即A的m个行向量μ1′, μ2′, …, μm′是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CX=0的解向量.

这样我们在思考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逆向问题时, 只需把已知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为行向量作矩阵C, 再求出CX=0的基础解系, 以此基础解系为行向量作矩阵, 这个矩阵就是所求的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A, 然后, 再根据已知的特解即可以求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常数项.

例2已知五元线性方程组AX=B的特解γ0= (-2, 3, 0, 0, 0) ′, 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为η1= (1, -2, 1, 0, 0) ′, η2= (1, -2, 0, 1, 0) ′, η3= (0, -6, 0, 0, 1) ′, 试求这个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则设所求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为:

高等代数中诸如此类的逆向问题很多, 例如还有像线性变换的逆向问题、矩阵对角化的逆向问题, 等等.引导学生学习这类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透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减轻学习压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是高等代数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摘要:高等代数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线性方程组理论中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结构教学为例, 启发学生对问题的逆向方面的思考, 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散思维,逆向问题,多项式,初等变换,最大公因式,线性方程组

参考文献

[1]张禾瑞.高等代数·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师正.高等代数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赵兴杰.高等代数教学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发散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做课前准备的,设置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学生可以通读整个文章以后,自己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想象。学生的思维肯定是不同的,理解出来的意境肯定也是不同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假设不同的语境。学生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标写出来。这样不仅摆脱了以往学生只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述,意味的去听而不是主动的去学去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吸收新事物,提升自我学习的意识。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的文章内容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育的时候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不同模式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假设,揣度作者的写作时的情感波动。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真切的感受课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学生只有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本的阅读中,才能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断地想象身边的事物,与此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可以不断的创新。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将课本上的知识学到了,运用到生活中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初中学进行语文阅读也是很重要的。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散思维,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一个培养初中学生阅读的发散性思维很好的方法。

当然,课本上所能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完成课本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会更用心。初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可以开动大脑,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知识面,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发散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

二、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以往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是因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根据教材将课文从头到尾的讲解一遍,当做完成任务一样的行教学。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专心上课,思维也会很呆板。因此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的下降,和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或者是抽选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段话惊醒分析,或者是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感情进行朗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是一个很基础的教学课程,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这种知识范围比较狭窄的学生群体。让学生在语文阅讀学习中,发散思维,上课的效果会非常好,有的甚至超过了教师的所期待的的结果。所有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很好的正确的运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寻找更多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对课本进行分析的时候,一个人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口吻去剖析同一句话或者是在同样的场景下不同的角色所扮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情绪波动下产生的语言效果是不同的。这就是很好的运用了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深入的揣度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外在的资源,比如多媒体,或者是课堂环境的布置等,配置轻音乐,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抑扬顿挫的语调,不一样的感情基调,使得他们更好的融入到课本中,达到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为了更好的运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组织一些竞赛,一些科普知识的讲解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主动的去寻找相关的知识,不管是在学校的图书室还是外面的书店,他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很大的兴趣。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不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发散性思维是无穷的,学生的潜在能力可以尽情的发挥。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散性思维的价值

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很重视的。在课本中,学生阅读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找方法解决这些困难。寻找解决方法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思考能有几种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在描写一个放在古典的桌子上茶杯的时候,为了表达出这个杯子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历史了,不同的人思考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说出杯子的生产制造年限,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环境的烘托来讲述杯子的历史,也有的学生可以根据桌子和杯子的搭配来讲述故事等等。所以,发散性思维对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发散性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文观。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在阅读中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育的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因为很多课本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延伸。教师一定要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其很好的运用到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教师真确的引导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让发散性思维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不仅会影响当前学习语文时的效率,提高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参考文献:

[1]贾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高明利.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J]. 新课程(下),2012,12:137.

[3]孙莉. 谈发散性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92.

8.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八

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作 者:孙家新 诸葛继学 作者单位:临沂市水利技工学校,山东,临沂,276002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2)分类号:H3关键词:

9.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篇九

但这两种思维对思维本身的要求一个偏重于定向一个偏重于无定向,加上其作用不同,注定了它们的影响因素很大不同。所以,能同时灵活应用这两种思维的人,必定是冷静的心胸开阔的人,也必定是注意细节阅历丰富的人.

以上两种思维,自然而然,才算是真正拥有。

★ 思维发散的脑筋急转弯

★ 怎样学会发散性思维

★ 怎么进行思维发散性训练

★ 发散性思维有哪些训练方法

★ 形象思维的三个特点

★ 初二学生思维特点

★ 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 八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 中学数学中的发散思维培养的论文

10.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十

一、激发兴趣,训练思堆的积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然后,教师再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经过学生的交流、合作、讨论,以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这样一来,虽然课堂上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却有效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二、运用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在教新知识时,都应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学二年级整百加减法一课中,我先出示几道整十的加减法算式。由于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得比较扎实,所以我们班的学生都能很快地做出来,且准确率是百分之百。然后,我又出示“300+500=?”,让学生思考在原有数字上加了一个零怎么去计算。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我的及时点拨,学生说出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并且说明由于数字是整百,可以表示成几个百的形式。再经过我的启发,学生便很轻松地总结出整百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有效激发和训练了学生思维灵活性,一举两得。

三、多方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什么是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求异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转而从新的思维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的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当遇到问题“256-8可以连续减掉多少个8”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那么这道题就可以看作“256里包含几个8”,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对学生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

总之,教师要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当他们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别的方法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的求异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的思维能力。

四、认真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路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路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路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则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并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提高了思路转化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发散性提问的方式,因为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且这种提问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如在教学用语言叙述算式30×(48÷6)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叙述这个算式?”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发言:“30乘以48除以6的商,积是多少?”“30与48除以6的商的积是多少?”“30乘以6除48的商,积是多少?”“48除以6的商乘30的积是多少?”……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思维非常活跃。

11.谈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篇十一

作文教学中, 为了避免学生个性不足现象的出现, 减少在作文中常常看到的空话、套话甚至是假话,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 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如此, 还要启发他们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使说理具有逻辑性和辩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逆向”和“联想”两种发散思维形式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帮助他们健全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格。

一、发散思维训练举隅

1. 运用逆向思维实践立意深刻的途径。

“小问题里有大智慧”, 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熟语, 通过仔细思考, 就会有新的理解, 通过“熟语翻新”推出逆向思维的方法。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原义指书读上百遍, 书意自然领会, 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要;逆向思维:如果读书不思考, 哪怕读上千遍意义也未必出现, 只要方法对, 用不着读百遍也能见其义。 (巧妙设前提, 寻求突破点) “飞蛾扑火”, 原义比喻自寻死路或自取灭亡 (关注结果) ;逆向思维:飞蛾扑火是为了寻求光明, 它对光明的追求甚至到了用生命换取的地步, 难道它不是一位勇士吗? (关注过程:转换侧重点, 关注另一面)

学生运用正确的“求异”、“逆向”思维方法, 能够使作文立意新颖、深刻。例如, 以“出发”为题, 有的学生强调“出发”的优势, 认为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 因此要整装出发;有的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逆向思考, 于是有了如下新鲜的立意。

“从理性上讲, 我要说:不能盲目出发。走在人生路上, 我们要学会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不能做一个匆忙走路的人。与其过行尸走肉般忙碌的日子, 不如稍稍停留一下, 也许会为你下一段的旅程提供新的方向。

“从感情上讲, 我要说:悲哉, 出发!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 人类都可以到月球上去了, 这正是人类不断出发的结果。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 面对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再这样肆无忌惮地‘出发’, 人类早晚要成为生态危机的牺牲品。”

逆向思维不是简单地对目标概念说“不”, 而是包含思考的“玄机”。学生由对熟语的思考推出逆向思维的方法———“设前提”、“看侧重”、“改判断”、“变感情”, 来实现新颖而深刻的立意, 从而正确地进行“逆向思考”。

2. 运用联想思维实践论证深刻的途径。

“培植学生的理性精神”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它不仅包括学生要学会以独到的慧眼发现问题, 确立充满个性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学会有逻辑地推理和说理。实际生活中, 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说理, 只懂得将头脑中的例子一一罗列出来, 而缺少对例子之间关系的建构以及对推理过程的辩证思考。

例如, 在以“先和后”为话题的作文中, 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说“敢为天下先”、“先声夺人”的好处, 或者是“后来者居上”、“后发制人”的优势, 而不知如何辨得二者的关系。在一些例文的分析中,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了“因果推理”和“条件推理”的方法———因果推理:由因求果, 由果溯因;条件推理:设置前提, 限定假设。指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推理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

“先下手为强, 后下手更强。因为我们经过时间的洗礼、生活的磨难, 将更懂得沉稳、坚持不懈和蓄势待发的智慧!” (因果推理, 由果溯因)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对自己有利时, 那就要当先则先, 时不我待;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不适合争强好胜, 那就要当后则后, 积蓄力量。” (条件推理, 设置前提)

可见, 发散思维训练, 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作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使说理更具逻辑性。

二、作文教学需要思维训练

1. 对“三维目标”的再认识。

第一, 知识、技能在思维训练中生成提高。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过程。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存在于生活之中, 并不复杂, 完全可以通过恰当的思考方法优化我们的观点和论证。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发散思维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 通过“师生探究方法—生生思想交锋—学生自写自评”等环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逐步生成提高。

第二, 过程、方法在师生探究过程中延展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但是如何来发展、来运用, 这需要教师做教学过程的有心人。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在“熟语翻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思维方法和规律, 这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互启中升华。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课堂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鲜明观点和充满个性的语言, 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近墨者未必黑, 外因固然会对人产生影响, 但是内因更重要。只要内因强大、意志坚定, 就可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学生发言)

“难道东施因为长得丑就得在家里自惭形秽吗?她勇气可嘉, 只是方法欠妥而已。所以不能简单地嘲讽东施, 应该支持和鼓励她找到属于自己的美。” (学生发言)

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 “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让语言溢满真情, 让思考充满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合作互启中升华的。

2. 对“技巧”和“思维”关系的再理解。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为了赢得高分、追求高效, 很多教师在乐此不疲地研究作文技巧。从结构到语言, 从修辞到篇章, 力求借此提高学生作文的竞争力。但是, 语文学习需要的悟性是依靠美文佳句来滋润、需要通过思考来提升的, 作文更是这样。雕琢的痕迹重了, 蕴藉的过程短了, 磨出来的珍珠必定不会圆润。因为技巧可以学习, 而思想永远不能被复制。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技法, 更要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授人以“渔”, 争取达到技巧和思维二者完美恰切的结合。

3. 对“高效教学”的再思考。

“高效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会学,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应该给他们能用、好用的东西。思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对学生进行指导, 只有让他们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学会辩证思考的方法、生成自己的生活智慧, 才能使其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 如何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训练的高效呢?

第一, 在思维激荡中探究方法, 强化短时效果。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经验型的直觉思维, 这种思维的特点便是跳跃性, 他们认识事物不是遵循逻辑分析的步骤, 而是往往忽略了中间环节。要想实现思维训练的高效, 就要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将探究和挖掘引向更深层次, 强化短时效果。探究和挖掘“为什么, 怎么样”, 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归纳方法的习惯, 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整合, 从而真正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第二, 在思想碰撞中验证规律, 提高中期效率。

进行思维训练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它是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进行深化和选择的结果, 思维越活跃, 就越容易形成个性鲜明的观点。比如, 要想让学生形成新颖的立意, 前提是让其形成正确的立意。因此,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验证实践, 学生之间的争辩、学生自我的思索, 都是验证规律、丰富思想的过程。这会提高中期的效率。

第三, 在思考过程中形成习惯, 追求长期效益。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表达个性化的思想观点, 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看到的变化, 是思维训练达到的短期效果。而只有形成了思考的习惯, 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追求一种长期的效益。“高效”不仅是关注学生在短期内学会、掌握、运用多少知识, 更是关注学生能否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而终生享用。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 有一些东西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知识的浸润来得到的, 这就是素养。

1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篇十二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向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追求思维的广阔性,大跨度地进行联想,其量和质直接决定集中性思维取得的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收敛性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即产生式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产生观念、问题、行动、方法、规则、图画、概念、文字。思维发散过程需要张扬知识和想象力,而收敛性思维则是选择性的,在收敛时需要运用知识和逻辑。

(1)发散性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散开去,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或范围等约束,并从这种扩散或者辐射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包括联想、想象、侧向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一般认为“发散思维的过程并不是在定好的轨道中产生,而是依据所获得的最低限度的信息,因此是具有创造性的。”

(2)收敛性思维是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便最终得到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收敛性思维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科学抽象等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形式。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关系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具有互补的性质。不仅在思维方向上互补,而且在思维操作的性质上也互补。美国创造学学者M.J.科顿,形象地阐述了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必须在时间上分开,即分阶段的道理。如果它们混在一起,将会大大降低思维的效率。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在思维方向上的互补,以及在思维过程上的互补,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发散性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收敛性思维向一个方向聚集,在解决问题的早期,发散性思维起到更主要的作用;在解决问题后期,收敛性思维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结论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各有优缺点,在创新思维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发散,没有收敛,必然导致混乱。只有收敛,没有发散,必然导致呆板僵化,抑制思维的创新。因此,创新思维一般是先发散而后集中。

4、收敛思维的训练

1、有一个人用60美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美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美元买回来,再以90美元卖了出去。在这场交易中,他一共赚了多少钱?

答案:(20美元)

2、《唐阙史》中有个故事:有两个资历和贡献都差不多的办事员需要提升,但只能提升一人。人事部门只好去请教上司杨损。杨损是个正直的官员,他想了半天后说:“办事应有计算能力,现在我出一道题,谁先做对就提谁。一群小偷商量如何分偷来的布,如果每人分六匹,就剩下五匹;分七匹却又短少八匹,问有几匹布,几个小偷?”

答案:共有十三个小偷,八十三匹布

四、收敛思维的训练

3、有一口井深15米,一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它每天爬三米,同时又下滑一米,问蜗牛爬出井口需要多少天?

答案:7天

4、一天,三位好朋友小白、小蓝、小黄在路上相遇了。我们之中背黄书包的一个人说:“真巧,我们三个人的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但却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的姓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想了一想也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请问,这三个小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的?

13.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十三

一、更新教育理念,为发散思维创造适宜的环境

教师应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给予学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大胆地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在学生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始终参与他们的分析与讨论,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认真听取他们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差异,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各层次、类型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进行“一题多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在新课中,教师可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教师应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就题论题,能多思多变。

一题多解是多角度地考虑同一个问题,找出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优劣。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遵循发散性思维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在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要反馈。

“业精于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以上各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触类旁通,使学生的思维时常处于多向、发散、开放状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就能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教师通过变式教学,能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三、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往往是先有一个猜想,而后对猜想进行验证或修正的过程,而猜想又往往是以联想为中介的。在新课程标准下,联想和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时常显现。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老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和方式,加强学生对联想和在联想基础上的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指导。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教师可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题目相同。因此教师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又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学习探讨,就可以从三角形、四边形等特殊图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探讨入手,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三角形出发探讨内角和;再从外角与相邻的内角的关系出发探讨外角和,从而得出猜想。在这里,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探讨方法便是参照,通过类比猜想得出正确结论。

另外,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多向思维,肯定学生的超常思维,培养其发散思维。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在活动过程中时常出现有些学生对某个题有超常、独特、非逻辑性的见解。在思维独特性培养方面还没有有效措施前,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的及时肯定可能是较好的培养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方式。

14.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十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话题教学;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52-03

在初中英语话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习。那么,如何利用初中英语“话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话题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相关话题的引入者、话题深化和升级的推动者、学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者以及学生精彩表现的欣赏者。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发挥相应角色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学习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防止被学生“问倒”。教师还必须能够根据每单元的相关文本资料整合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话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话题的准备和讨论中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备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能力。师生之间需要彼此沟通,在小组互助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常伴随着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的推动下,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抓词汇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个问题,想到的答案越多,思维的流畅性就越高。

在“话题教学”的过程中,词汇构建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教师不能忽视词汇构建工作,这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新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相关语言知识的总结、梳理和训练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非常熟悉之后才能达到联想丰富、运用自如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在语言知识的具体运用时才能呼之即出、左右逢源,思维流畅。如人教版教材中Introduction这一话题就涵盖了七年级上下册共15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共8个单元及九年级全一册4个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构建的话题参考词包括people around you, name, age (numbers), address (places), jobs, interests and hobbies, personalities, looks, dreams 及能够支撑本话题的多组话题参考句等。

英语词汇丰富多彩,有一词多意、同音异形、同义异形、派生词、合成词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特点在词汇构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play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play cards打牌, play chess下棋, play football踢足球, play badminton打羽毛球, play the piano弹钢琴, play the drums敲鼓, play the violin拉小提琴,play games做游戏等等。同一个句子在英语中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我们昨天玩得很愉快,我们分别总结出I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great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nice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wonderful time yesterday. / I enjoyed myself yesterday. / I had great fun yesterday .等句型。日积月累,学生对谈论话题所需的参考词和参考句自然而然就会非常熟悉,就可以用英语自如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及观点,思维的流畅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

在“话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互助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掌握变异规律,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使学生掌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系统。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针对同一交际目的,不同的学生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提供了空间。在“话题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变化、发展和创造的眼光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通过组内或组间进行的举一反三、一句多译、一句多型、一词多义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样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内化,逐步扩展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给思维的变通性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做事情,真正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这一单元中,有关服务员接待顾客时的用语,学生总结出了Can I help you? / May I help you? /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 May I take your order? / May I have your order? Can I take your order? / Can I have your order? 等句型,为在真实的语境中自由灵活地使用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本组的得分,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准备,有的查阅课本,有的问老师,还有的上网去搜。学生对同一个情境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所得、补充自己的不足,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扩大了词汇量。

四、课下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的见解越新奇独特者,独创性越高。

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话题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完成课上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作业。如看图作文、自编情景剧、续写故事、概括性复述等,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任务延伸到课下。学生非常喜欢这项任务,这些任务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些开放性学习任务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断挖掘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使原来所学的知识再现,进而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话题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以人教版八年级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为例,本单元的话题为invitation,在课下自编情景剧时,学生根据各组情况设计各种情景来完成该项任务。有的通过打电话发出邀请,有的通过电子邮件发出邀请,有的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面对面发出邀请,有的通过到同学家做客发出邀请,有的通过偶遇发出邀请。每个组都有自己的创意,都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组合不同的话题参考句来表达主题思想。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十五

所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不依靠常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灵活敏捷,让他们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如果家长从婴幼儿就开始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敢于“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这不仅对以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大有帮助,也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素质。

那如何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来进行引导。比如,某天孩子的妈妈回家晚了,父亲就可以引导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晚回来,让孩子尽可能地说出可能的理由。再比如,当你做家务择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引导孩子把菜叶等东西,怎么做成美丽好看的动物或画。

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感性知识积累情况。如果平时父母不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及及时的讲解,孩子就不可能在自己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前几天我写的《绘本“我的兔子朋友”深层解读》,孩子需要对许多动物本性进行了解,才有可能说出让松鼠去拿。当然,哪怕孩子能说出让长颈鹿,或猫来帮忙,都是很好的。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思考和发挥想象力了。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创造欲望,为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这就需要家长抓住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和暗示,逐步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当然,父母的及时表扬、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孩子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正成功的体验。

这里说一个小例子,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来“捣乱”,你就可以拿一个锅让孩子玩,并且问这个锅都可以干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回答说可以做饭、熬汤等等。但如果你加入一点游戏成分,孩子很快就可以明白锅还可以当乐器、盾牌。此时,若再加入一点场景,孩子都会说出锅可以当帽子、雨具、搬运工具等。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父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才能引起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家长不能总去问孩子“为什么”,而是要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上面说的例子,你给孩子一个锅,然后就问锅能干什么。如果孩子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当你拿锅铲敲不同的锅后,再问“锅都可以怎么玩”时,你心中预期的答案才能呼之欲出。

当然,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也别逼迫孩子,而是要自己说出一个答案来。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害怕被问住,或是由于没有太明白家长的设问,很可能会让孩子“僵”在那里。如果总是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回答的乐趣,自然没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孩子不回答,一要想是否问的不恰当,二要想孩子可能没有感性认知,三是孩子是否感兴趣。

另外,家长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要充分保障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学习不能傻学,那种只有一种解决方式,或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理论上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孩子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所以,哪怕孩子的回答是极其“匪夷所思”,只要他们能解释原因,都是非常好的。

此时,面对孩子的思维“谬论”,家长也不必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许多想法会是超常规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教育孩子,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何况,许多孩子的想法未必是不可实现的,这就看家长是如何引导的了。比如,孩子说要发明一个会唱歌的锅,你只要简单说发明后,想第一个使用就可以了。

16.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篇十六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培养发散思维要加强基础

17.浅谈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十七

一、注重发展思维的维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如何锻炼学生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概念,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及时判断,找到解决方法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可以找一些这样例子,如2013江苏高考第5题: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A)30%(B)50%

(C)70%(D)90%

本题求解动能的损失,但题中却没有给出小球碰撞前后速度的大小,若能快速想到频闪照相机和打点计时器一样是计时工具,用直尺测量两次小球间的距离就可以代替速度,这样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通过相关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思维变得灵活,目的就达到了。

二、充分发展思维的方向性,提升学习方法

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是根据已知条件步步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但是当遇到困难时,换个角度,换个位置解决问题就简单多了。“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探索,例如:如图所示,一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球静止,绳1倾斜,绳2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我们在判断绳子拉力有无时,不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去判断,而是换个角度反过来想,假设小球受重力、两条轻绳的拉力,这样分析会发现小球受力情况和静止状况不符合。这样判断后,由二力平衡可知,轻绳1没有拉力。

物理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经常要换个方向思考,如求解A量要通过求解B量;换个方式求解,如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功等都是这方面应用。

前后知识的学习有类似的地方,要善于总结。比如在学习重力势能概念时,是由推导重力做功W=mgh1-mgh2得出重力势能表达式EP=mgh的;学习动能时,是由推导合外力做功与速度变化关系W=(1/2)mv'2-(1/2)mv2,得出动能的概念;再后来电势能概念的得出,也是如此。这是思维的横向迁移,教师在此要点明情况,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理解也透彻。

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有兴趣和动机,教学中要设法利用这两点,提高学习的效率。物理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多展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抽象的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既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利用课本的想一想、说一说和科学漫步,多组织小组实验和科学探究等都能切实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也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

四、发挥集体主义优势,促进思维的延伸

学生的课堂学习,不是头脑一片空白来盛装知识的,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在接受新事物时要经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因此会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他们不仅检验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增加新知识,也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加深了理解。集体讨论时,教师恰当的指引,可以使学生把问题认识得更到位,想得更多,从而更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思维的延伸。

五、发散思维要结合聚合思维

18.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篇十八

1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学生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他的思维才会变得积极主动。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才会变得无拘无束。进而思维达到多元,甚至“异想天开”。我经常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实际灵活的创设孩子们喜欢或熟悉的氛围。有时用讲故事的形式;有时用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播放一段与教学有关的乐曲……以此缓解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课始就有一种冲动和向往。这样的情景怎能不激起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情境,让他们在课上放松心情。学生的思维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会表现得积极主动。

2鼓励质疑。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疑问是从惊奇开始的。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习惯,我们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去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有价值和答案多元的问题。例如,我在讲《平分生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质疑是多元的、丰富的、神奇的,谁平分生命?生命怎么可以平分……这难道不正是发散思维的真实体现吗?这不正说明我们的孩子正一步步走向创新思维的轨道上来吗?

3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以其特有的魅力蓄积了诸多可以进行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机会就鼓励学生为文章续写,并及时鼓励孩子们的独特创意,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学生扩充文本,发挥想象来扭转小女孩的命运。学生的思维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那创新也就尽在其中了。

4巧妙设疑,激活发散思维。学起于思,思缘于疑。适时的据教材实际设置问题,能时时促动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我们在教学中最不应忽视的便是设疑,只有不断的提问,才会有不断的发现。我们对文本的感悟也好,品味也罢都离不开教者的设疑,他就像一串神经贯穿于整个文本。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引导。所以,我们应抓住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寻求创新点,捉住文中的争论点有机设置问题。例如我在讲《妈妈的账单》一课时对于彼得向妈妈以账单形式索要报酬一事,我倡导学生进行评论,小彼得的做法是否正确?由于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小彼得为母亲做事理所应当;也有的认为小彼得还是个未成年人就能为妈妈做事很了不起,况且他家又是做生意的,让别人干活也应该付出报酬。孩子们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理解。又如我在教《去年的树》一文时,我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小鸟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他的好朋友时却发现了他的朋友已经变成了灯火。此时,他会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有的说:“大树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有的说:“大树我刚刚走了一个冬天,你怎么就不能给我唱歌了,是谁把你弄成这样?我一定要给你报仇。”学生的问题真如潮水一样涌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了。创新的语言也变得丰富多彩。

上一篇:勿忘国耻_圆梦中华下一篇:记事作文:画鼻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