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创新教育(共12篇)
1.物理创新教育 篇一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物理教学艺术和多媒体运用两方面的研究来发挥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展现教学艺术,实现创新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例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较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
1、较亮说明了什么?
2、功率为什么变大?
3、电阻为什么变小等。
这样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通过反向思考去找原因,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容易理解。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3、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创新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利用现代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机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把素质教育轻松地融于课堂教学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潜在的,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愿望时,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明显增强,思维敏捷,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很重要的。
(1)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即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例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投掷等现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出较难理解,如果利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观察到的,但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声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形象的表示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对于课本提出的“?”,用计算机设计成动画的形式,让飞行员和子弹都运动起来。然后让飞行员伸手抓住子弹,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画面中的现象所吸引,并且自然的会提问这可能吗?由此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大脑已高度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的接受知识。还有:对于物体的运动跟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可以让课本中汽车与小朋友运动起来,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运动画面,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形象的描述出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电教手段,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物理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计演示蒸发吸热等实验改在幻灯投影台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显,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物理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受课堂45分钟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如固体分子的扩散,若利用电视录像特技处理,能使这些“马拉松式”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清楚直观,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浓缩了课堂节奏。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这部分教学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于理解,若是利用计算计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似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学生的生理特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来说,听觉的疲劳比视觉的疲劳来得快,但视觉也不宜长时间的受强刺激。因此视、听手段一般要交替使用,单纯的听觉,中学生一般不易超过10分钟。因此,利用电教媒体在讲解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出现的信息,使学生利用视觉器官进行短时间的自学,然后进行讲评。这样对学生视、听觉交替进行,防止学生疲劳,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于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持续35~40分钟,以后就会出现低谷。为了让学生的情绪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可以在学生情绪处于平静时运用电教媒体,来进行刺激。如播放合适的音乐、出现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等。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是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遵循教学规律,从实际情况和效果出发,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结: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进步的需要。本人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对教学创新有深切的认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实质在于创新教育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教师要充分展现物理教学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高效的多媒体物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水平,培育创新人才。
2.物理创新教育 篇二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1 概述
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创新教育的开展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供高素质人才, 弥补欠缺漏洞。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的创新型培养教育。
创新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创新思维的蕴含与否, 是否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持赞成态度, 这些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效果。物理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 扎根于教材,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改变, 寻找可创新的结合点及其创新因素。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创新, 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接下来就要论述怎样在物理教学过程开展创新教育肩, 培养创新能力。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问题, 还关系到一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联系极其薄弱, 国民的创造力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 缺乏创造性的民族、国家很难屹立在世界这个民族大林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全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育理念,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为社会、国家输送富含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尽全力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3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开展重点内容为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指包含逻辑思维的形式和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连续渐变作用是逻辑思维形式所富含的特有形式, 如:概括与抽象, 综合与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形式不同于逻辑思维, 它的突变性和跳跃性即是其的独特形式。如:灵感和直觉, 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就是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紧密联系, 二者互相协调, 互补互助, 如此思维会更加细腻缜密。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具有倾向性, 重视逻辑思维, 对非逻辑思维则关注度很低, 这种传统模式, 造成学生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力量, 学生习惯于再现思考, 所以应更加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
首先, 开展训练分散式思维。一道物理题就有多个思考出发点, 有多种解答方式和方法, 可能还存在很多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 应积极培养并鼓励学生从多个方向来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分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 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其次, 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心理上对想象的定义为:人脑对过去没有经历接触过的事物, 或者是未来将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进行描述。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会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发明, 变想象为现实。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想象力, 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内容进行想象并挖掘出有用空间, 鼓励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是, 重视非逻辑思维, 发散式思维, 大胆假设、猜想, 并培养起验证猜想、假设的实践能力。
第三, 捕捉灵感, 创造性思维的进行不是畅通无阻的, 所以当某事物现象启发了创造者, 使其突破思维障碍, 要及时进行灵感的捕捉, 是思维前进到明朗层面, 认识发生突变, 产生顿悟, 因为, 灵感的瞬间性和突发性, 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受控制, 但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灵感闪现, 为创造者提供思维新入口, 是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的机会, 所以要创造条件捕捉。一则要注重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如果脑中存在大量信息, 一旦灵感势能冲击, 便会产生头脑风暴现象。另外, 要将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思维集中在相关问题上, 追求探索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所以, 要教育学生遇到难题, 创造障碍时可暂时搁置, 从事一些轻松的活动, 达到对思维欲擒故纵的效果。实验证明, 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外, 可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 避免学生思维模式化, 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 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考独立性, 如此学生才敢于发问, , 用于质疑, 提出对教学的见解和主张。物理学, 本身就是创造的历史, 物理发明、研究、创造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物理发明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 还应有创造性大脑。创造性头脑不是天生的, 需要后天学习,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其次,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时, 教师要将生活实践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要勇于创新教科书, 培养并巩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斌.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7 (08) .[1]王斌.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7 (08) .
3.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点滴谈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当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如在讲“电功率”练习时,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把甲“220V,40W”和乙“220V,100W”的两灯泡分别接在220V和110V的电路上,哪一盏灯更亮?学生大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100W”的更亮,因为灯泡的功率越大它就越亮。然而也有几位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和实验对这个回答提出了质疑。我要求学生首先根据公式“R=U2额/P额”分别求出两灯的电阻(教师说明:假设灯泡灯丝的电阻不考虑受温度的影响):R甲=1210Ω,R乙=484Ω,再利用公式“P=U2实/R”求出实际功率:P甲=40W,P乙=25W,正因为P甲>P乙,所以甲灯更亮。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灯泡的亮暗由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采用赏识教学,保证持续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正面引导少讽刺挖苦,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要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最好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克服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4.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篇四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
5.物理创新教育 篇五
淅川县寺湾镇中 李晓波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当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比如我讲八年级物理下册81面《生活中的杠杆》时,就有学生对图f阻力F2的方向提出质疑,认为这样杠杆将无法平衡。我通过引导,让大家讨论,最后决定把F2的方向改成向下。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作出判断“变大”,接着发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印象深刻。
三、采用赏识教学,保证持续兴趣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意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五、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上除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
⑴获取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多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或通过互连网,利用等强大的搜索功能上网查找,培养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物
理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厚积而薄发”。这样,各种资料的积累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⑵提出问题能力 学问,要学必有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要进行探究活动,也必须提出中肯的问题。我要求学生预习,并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⑶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就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的过程、方法、步骤。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安排的探究影响单摆摆动时间的因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物质的密度等。通过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必过于苛求。通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平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还搞了一些科技活动、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总结推广,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淅川县教体局和教研室对“导学互动”模式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所谓“导学互动”,是指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学互动”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单元”;二是“导纲”;三是“导学互动”。我想这是对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及上海清浦“尝试教学法”的一种综合,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在“导学互动”中教师发挥的作用。
首先,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是制作有效的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导学提纲我们是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备课。“导学提纲”关键要体现出“活动”,教师所备的活动单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导学提纲要从显性为主转向以阴性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另外,备课最好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
材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的,在教学、教研中应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教师应事先准备,拟定近阶段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再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个案,进行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题性的凸显、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再对个案进行修改,变成一个比较优秀的活动单。这样的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其次,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是师生、生生的互动。
“互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互动”是“导学互动”的主题,通过“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是“导学互动”的根本目标。
1.合理分组是保证全员参与“互动”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性别等合理分组。小组内、组际间的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互动”实效。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避免互动的形式化,保证互动的过程和质量,真正发挥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
⑴教师要把握好“互动”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如果教师给学生交流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充分,就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是逐步丧失互动的积极性。如果给交流互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跑题”现象,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⑵教师要适时、适度调控,保证“互动”的有序性。
在学生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小组互动学习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要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学习目标中来;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讨论时找到了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否则互动学习就会处于无序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⑶教师要引导“互动”中发生“化学变化”,保证互动在深层次上进行。我们目前的课堂互动中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甚至还存在“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很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看到,在学生的质疑和答疑中,跳不出课本的框框,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和新意,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
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孱孱溪流在前进,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为保证“互动”在深层上进行,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②加大开放教学力度,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深化。
第三,打造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师的导学。
“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导学互动”的基本策略。
导学提纲质量无论多好,也仅仅是“导学互动”的一个方面,是缺乏感情的字词的堆砌。正如一座山,如果缺少了流水的动感,也就失去了灵性,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把课“导好”、“导活”。
1.导学要讲究灵活性 “导学”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⑴“导学”内容的灵活性
“导学”与“提纲”密不可分。好的“提纲”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提纲”。因为再好的“提纲”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及时搜集学生自学、讨论的信息,灵活地“导”而不受“提纲”的束缚。
⑵“导学”对象的灵活性
“导学”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随导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分类诱导。比如,对基础、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导学”时,仅仅点拨关键之处即可,问题设计的难度要稍大;对“基础、能力都较差的学生,问题设计的难度要稍低,并且要层层推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
2.导学要讲究时效性
6.从生活走向课堂的物理创新教育 篇六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
创新的基础在教育, 教育创新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年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创新的问题, 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教育创新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 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中。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 从思维的培养方面, 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 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 又缺少相应的训练, 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 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为此,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是当务之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 师生关系由授受关系转为讨论关系、交往关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而且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以培养他们对自身努力的肯定和信心。创设和谐、自由、安全、宽松的创新教育的环境的责任在教师, 要为人师表, 要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接受知识, 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
二、立足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 以生活为基础, 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我们农村学校, 不管从硬件到软件, 与城市学校相比是有巨大落差的, 要像城市学生那样进少年宫、走科技馆、访科学家是基本做不到的。那么我们应怎样来实施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呢?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过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朋友的太太, 因为小孩子把她的一个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 在大怒之下, 把小孩子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于是陶行知先生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 请钟表师傅修理, 他要多少钱, 你就给多少钱, 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 修表匠成了先生, 令郎成了速成学生, 修理费成了学费, 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 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要实施创新教育, 我们就要从生活中找源泉,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时间”。以生活为基础, 降低创新的门槛, 撕去创新教育的“神秘化”外衣, 让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 在动手动脑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橡皮泥和陶泥是很容易买到的物品, 学生们用它们做成了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 这其中就蕴涵着创新的灵感和火花。日常家里的废旧用品, 如茶叶罐、洗发液的瓶、硬纸盒、香烟盒, 等等, 都是物理实验的好器材。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利用废旧用品自制天平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但是知识的展示, 而且能够给学生创造的体验, 使学生的创造欲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拓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创新意识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由每一所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而定的。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是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我校所处地是一个电子电缆制造发达地区, 大部分学生家长是电子厂的职工, 好多学生耳闻目染, 对电子技术很感兴趣。所以我们以电子电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科目, 这也是我校科技教育的特色。学校在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 先后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 指导学生确定选题; (2) 组织课题组,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活动方案; (3) 组织研究, 落实方案; (4) 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 (5) 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如我校几位老师分别指导本班学生确定和开展了《家用电器待机耗电的调查》、《冰箱冷冻温度的高低与耗电的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 都体现了一定的课题特色,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几年来,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自动电缆生产流水线, 参观电器制造厂, 请工厂技术员介绍电子元件的作用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拓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校的电子制作活动中, 我们的学生制作了声控小电扇、声控电灯、光控电灯、生日电子卡片等。
四、网络是农村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免费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网络环境由于自身的特点反映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 实现了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化, 同时, 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 其信息量大, 时代性强,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 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电脑在农村也逐渐普及, 几乎每个学校都建有电脑网络教室。所以, 利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进行创新教育是可行之举。我们在实施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网学习。教师先确定每一个阶段上网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然后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 让学生去上网浏览学习, 做好学习笔记, 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讨论。这样既提高了上网浏览的效率, 又解决了学生进了网络教室偷偷玩电脑游戏的问题。学生在网上了解了近几年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情况, 从中开阔了眼界, 激发了学习和创新的欲望, 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仿真练习, 使电子电路的设计简单明了。在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电子制作软件仿真练习比赛中, 我校学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现如今我们的学生熟知的科普创新类网站有:http://www.jskx.org.cn (江苏公众科技网) 、http//www.ast321.com. (AST321中国科普网址大全) 、http://www.kxdz com/ (科学大众) 、http://www.sycste.org.cn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网) 、http://www.ster.cn (中国科技教育资源网) 、http://www.cacsi.org.cn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等数十个。由于科普、创新教育的介入, 学生在上网时已养成了自觉浏览科普网站的习惯, 不再一味地玩网络游戏, 学会了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 我们认为在农村学校的物理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要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学校现有的资源,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使学生从小就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欲望, 将来长大成人后成为建设祖国的创新人才。
摘要:创新的基础在教育, 教育创新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充分从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做起, 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生活中做起,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及网络资源来自创新教育活动, 不求学生有惊天动地的创新伟业, 力求使学生从小就具备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育,生活,实践活动,网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2]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3]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http://www.edu.cnL
[4]吴红英.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湖北省宜都市教科所.
7.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生命线 篇七
素质教育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创新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对于初中物理课程来说,实施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手段则是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要认真备好实验课
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好上,学生们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喜欢上实验室,因而不认真备课甚至没有教案就上实验课.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的.
实验课除了要准备个完整的教案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就是准备和检查实验器材.
准备和检查仪器一定要认真,首先从数量、规格上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需要用到和可能用到的仪器,特别是探究型实验课,要多准备一些有利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知识迁移建构新知识的器材,若只限定在教材上的实验的必需仪器,往往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核心.必要的知识准备、思考、讨论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创新做前期准备.倡导学生预习实验,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提纲,能用生活中物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自己准备或自制实验器材,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不预习不进实验室,实验前要相互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教师充当引导者,策划者;学生是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策划作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间交流展示.教师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针对性地引导.让优生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也能有表现机会,从而提高其自信,获得成功.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课堂上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首先,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利用,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广大教师对之趋之若鹜,无论什么课型,清一色的多媒体,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诚然,有些实验如大型船闸、原子核的结构、天体的运动、卫星的发射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地加以再现,但对于常规实验来说,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味地以“再现”代替“发现”,不但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更严重的是剥夺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和发现的乐趣.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丝绸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丝绸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培养想象能力.
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清晰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画图、识图,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把直接感知的表象、不便感知的表象、测量的数据转化为图、图表或模型,帮助学生抓住细微的变化,简明、直观理解物理过程,同时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还能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落实好物理实验的创新教育功能.
8.教师创新物理教学论文 篇八
1.教师教学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1.1结合各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互补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教科书,每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编辑者对改革内容和要求的改进和创新。教科书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资源,同时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东西。教科书的内容更有利于教育者传授和实现教育的最真目标。教科书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编写者在编写教科书时的切入方向都不同,所以表达方式应有所差异。虽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吸收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点,结合起来,把最适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1.2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原则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进步。创新才是不断进步的最直接动力,教师的创新性不但表现为教学观念的变化,还表现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所以,教师应遵循创造性教学方案原则。
1.3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并且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2.教学创新策略
2.1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备课及教学设计,科学设计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2.2创建优越的教学环境
现在的学校中一般的教学设施都有,如实验仪器和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影响他们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校园中,还可以通过广播与网络这样的平台交流信息。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来源各种各样,学习效果有明显增强,但是每个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在班级里,对待不同学生要根据他们自身不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关注度,在课堂中要尽量通过眼神和表情传达这样的关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原本就来源于生活,把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传授离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把它与骑车拐弯减速相结合,还可以把共振知识和洗衣机的震动联系起来。
2.4寻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独特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情。如讲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故事和伟大的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激励学生。教师充分挖掘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创设相关情境,多开展相关活动,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兴趣,增强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3.结语
9.浅谈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九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节优秀的物理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首先要从创设问题情境着手,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引发学生好奇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注意,就能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八年级上册声音的特征的教学中,结合课本实验,教师可拿来琵琶进行补充演示实验,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引发学生好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状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⑵引起学生思维
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如在压力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骆驼比马重,但在沙漠行走却没有陷到沙里,这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提出问题:“压强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压强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一节优秀的创新课除了开始重要外,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也很重要,尤其是注重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⑴观察能力培养
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课本中的彩图,尤其注重对细节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我们农村学校没有实验室,器材不足,我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寻找代用器材做实验。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10.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
关键词:创新教育;激励;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8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1. 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明确物理学本身发展即创新过程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具有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作意向和愿望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前提与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欲望和动机,就不可能去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因此,创造动机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内在动力。在创新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都可发明创造的思想。“无生我才必有用”,创新的关键在于一个“敢”字,教师没讲过的敢想,教师没教过的敢做,只要敢想敢做,也就迈进了创新的大门。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把创新看得神秘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故事,介绍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的。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看到成熟的苹果会自动落向地面,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用其他物体进行研究,发现不只是苹果,任何物体抛向天空,最终总要落回地面,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而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都是创新。
2. 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才可能在其驱使下产生穷究解决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要求。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必备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
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单一的授课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研究,从中得出物理规律。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1. 训练直觉思维,提高对物理的敏感性
学生从单纯依靠语言进行的逻辑思维转到不依靠语言进行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这种方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如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自己的身体入水后,水面位置上升并缓缓向外溢出水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结果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直觉思维示范,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及时记下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念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不能把直觉理解成想当然、凭感觉,或完全凭经验,应是建立在清晰、科学的物理概念上,在理解和熟练处理相互逻辑关系后自然形成的结论。
2. 丰富想象思维,增强物理知识的迁移性
想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或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且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的思维。想象思维可使人的思想开阔,思维奔放、发散,因而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想象和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改进、研究,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飞机、飞行器。学生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深化,经验和表象的丰富,想象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有意想象发展迅速,表现为能自主地确立想象的目的、任务,并围绕目的去开展想象。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棉布、木板和玻璃板上滑行不同的距离最后停下来。对这一现象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可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变得更加丰富,并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想象将逐步摆脱具体性、虚伪性,日益变得抽象、概括、现实。
3. 引导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使思维更加灵活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对单个信息沿着不同的角度,将知识串联起来,由点到线,再由线及面衍生出去的思考方法。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开阔学生观野,拓宽学生思路。发散思维要求做到博问多识、概括多方、比较多思、逆向多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不要停留在对原有知识和前人思想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对现有知识的开发利用、加工和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欲望强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直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人们常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1.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现代社会的能源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果用太阳能代替电能,那么我们每个家庭将节约多少电能,这些电能又能少耗费多少煤资源?结合物理教学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2. 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也可以摧残、扼杀人的创造性。这里的关键是创设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自信,继而不断学习创新技能和方法。
3. 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并不断发展,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发动学生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并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过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任重道远,激发创新意识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关键,发展创新能力是根本。
11.物理创新教育 篇十一
一、演示实验中应注重其效果
要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 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 激发其浓厚的兴趣,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演示实验务必做到使全班同学都能看得清楚。如在演示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时, 可以把白纸直接包住电阻丝进行演示, 使学生先看到烟, 再见到火,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民主管理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 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验证性实验中要充分“放权”,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阅读实验教材, 充分预习, 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设计表格及思考题等。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可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器材, 根据教师提出的两个要求:1.杠杆自身重不影响实验结果;2.力臂可在杠杆上直接读出。以此设计实验方案, 并设计实验表格。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在学生可能疏忽的地方适当点拨、指导, 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归纳总结, 顺利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三、要努力尝试探究实验
科学是对知识的探求, 教师应该努力尝试探究实验。例如, 在《密度》一节的教学中, 每一个实验小组准备体积相同的铁、铜、铝三个圆柱体和质量相等的铁、铜、铝三个圆柱体及天平、量筒、水, 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六个圆柱体的密度值, 通过实验针对数据提问。
1. 当不同物体体积一定时, 密度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得出:当不同物体体积一定时, 密度跟质量的大小有关。
2. 当不同物体质量相同时, 密度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得出:不同的物体质量一定时, 密度跟体积的大小有关。
3. 两次测定中, 铜的密度各是多少?铁的密度各是多少?铝的密度又各是多少?
4. 铜的质量、体积发生改变时, 铜的密度有没有改变?其余两种物体呢?
得出:对同一物质的密度是一个定值, 对于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探索性实验后, 对物理概念懂得透、记得牢、用得活。
四、进一步重视实验设计教学
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选用仪器、安排操作, 学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而到时只抽其中一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 设置一些实验设计提供给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拟订实验方案, 然后对拟定的方案进行论证或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设计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实验设计教学。
五、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和“小制作”
对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物理是启蒙教育。新教材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和小制作, 教师也可通过开放实验室、评比小制作等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证明, 这个活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促进作用。
对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课外实验和“小制作”也很有兴趣, 但不知如何实验和操作。教师就应该帮助和指导他们去阅读课本、开放实验室, 说明具体做法, 使他们感到教师很信任他们。
对原来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除了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上的内容外, 还大量阅读杂志, 大大地丰富了知识, 开拓了眼界。
六、实施“主体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主体教育”,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 还有利于学生增强整体意识, 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同时, 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设练习, 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 这样, 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 实验教学首先要做到促进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多探索,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它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 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品质, 开发创新思维, 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12.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创新研讨 篇十二
——全国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体会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
郭海燕
(2013年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讲座实录)
关于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探讨,网上的相关论文数不胜数,在座的老师肯定也有一些心得,说不定还写过相关的文章。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理论的,我想讲的是由我亲身经历所提炼出来的真实的东西。以下观点,原创、真实,但只能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任何单位和组织。省教育厅安排我讲这堂课的目的,是希望我能从一位教学大赛获奖选手的角度切入课题,下面我就从我的参赛经历说起。
一、参赛经历
1、全国教学大赛简介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由全国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几种教学比赛。
第一种是“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国青赛),要求参赛选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下。国青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届,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原则。第十届是2012年11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因此可推算出第十一届的举办时间将是2014年11月左右,符合参赛条件的老师若有意参加国青赛,请把握好即将开始的县市省(区)选拔赛的机会。
第二种是“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名师赛),要求参赛选手年龄在35周岁以上。名师赛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三届是2012年9月底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可以推算出第四届国赛时间大约在2014年9月,县市省(区)选拔赛即将开始。当然,在县市省(区)选拔选手时,选拔赛的名称不一定是 “名师赛”,如我省的第三届选拔赛是以“复习课比赛”的名义进行的。因此,如果想参加名师赛,就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参加省市讲课比赛的机会,如果能够在省市级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比赛中名列前茅,都能获得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资格,即使这次没有机会,只要你足够优秀,下次机会还在等着你。在选拔赛中,各地依据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确定名师赛的推荐人选。我省的物理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是培养全国一等奖的高手,曾在一届比赛中辅导高中和初中学段各两名选手全部获得全国一等奖,创造了全国纪录。
除了参赛选手的年龄因素外,以上两种比赛的其他要求、比赛流程、评分方法基本相同,都是提前几个月给出待选课题,比赛时现场讲课和教学设计各占总分值的90%和10%。
第三种就是“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创新大赛),对参赛选手的年龄没有限制。同样是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六届。每届比赛均设置不同的主题,如第三、四、五届大赛主题均为“科学探究”,第六届主题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参赛选手向大赛组委会上交一份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课题不限,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录像课在比赛现场进行播放,占总分值的60%;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占总分值的10%。总分值的30%来自于选手的现场评课能力,方法为:参赛选手从其他参赛选手的录像课中现场抽取一堂,观课后进行现场独立评课,时间限定为10分钟的。参赛选手的名次和获奖等级依据就是录像课、教学设计、演示文稿和现场评课的总分值。现场评课是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的亮点,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超链接《关于2013年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展示交流活动的说明》)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的通知给大家看看,对比前几届,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发生了变化,如大赛时间、录像课长度、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等。大赛时间由11月下旬移到了8月中旬。因为大赛不需要参赛教师现场讲课,只需要现场评课,故不需要学生配合,将比赛时间定在暑假期间可以避免影响参赛教师、观摩教师、学校领导及承办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录像课时间由以前的40分钟改为30分钟,参赛选手在课题的选择和后期剪辑时一定要注意;参赛选手的年龄必须在40周岁以下;大赛的主题与第六届相同,仍然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无论是录像课的设计意图还是现场评课视角,都应紧扣大赛主题。
关于全国比赛对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的要求,无论是参赛的老师还是指导老师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下面就以我的参赛设计和演示文稿为例,让大家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超链接《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演示文稿)2、我的参赛经历
我参加的是“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
2010年12月,我参加了黄冈市的选拔赛,比赛课题为《摩擦力》,内容为一节录像课和现场评课,我靠闭门造车做出了这堂课的教案和课件,在自己班上试讲一次后,就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课堂实录,时间不到40分钟。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我现场评课发挥较好,根本就不可能获得黄冈市一等奖的,因为我看比赛通知时只注意下报到地点和参赛费用,没有足够重视这次比赛,赛前也没有认真研究大赛主题,完全是试试看的态度,用评委们的话说,课堂上仪器是陈旧的,桌子是破烂的,教学流程是常规的,完全体现不出创新。这次选拔赛我非常侥幸地获得了一等奖并进入决赛。
学校对我这次参加市里的决赛非常重视,派出几乎全部物理教师来观摩指导。决赛的内容是现场讲课和现场评课,决赛准备工作在寒假进行,我完全推翻了初赛的教学设计,虽然还是闭门造车,但是由于借助于网络媒体,我加入了许多创新的元素,如用毛笔的形变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方向,用砂纸代替毛巾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等等,所以教学效果比初赛要好许多,决赛结果是我与另一位选手被推荐参加湖北省选拔赛。
湖北省选拔赛只要求交一盘录像课光盘,不需要选手到场,这就意味着对录像课的要求非常高,必须重新录课。取得学校支持后,我在黄冈市教研员王胜华老师的指导下,将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如将导入实验换成了趣味性更强的“捉泥鳅”比赛,在别的学校借用了一间设备先进的高档多媒体教室进行录制,还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
光盘交到省里后,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等来了省一等奖的荣誉证书并取得了进入湖北省决赛的资格。湖北省决赛要求五名选手同时观看一节录像课,并同时进行半个小时的独立准备,然后按抽签顺序进行评课。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我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
重新审视我参加省赛的录像,我发现还是显得比较粗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修饰完善,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帮助下,我对教学设计精修细改,对录像课精雕细琢,同时评课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2011年11月的广东之行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二、获奖感言
从全市选拔赛到全国决赛,一路走来,我觉得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偶然,如
果一定要我谈谈获奖感言的话,我认为成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自身的坚持不懈是基础
从团风到黄州,从黄州到武汉,再从武汉到广东,历时近一年的时间,这是一场多么考验我的体力和毅力的持久战啊,这一路走来,如果不是不懈的坚持,我是收获不了那沉甸甸的成功和喜悦。备战期间,常规教学工作不能耽误,家务琐事也不能完全撂挑子,只能利用周末和深夜搜集、整理资料、设计方案,其中的艰辛无法用语言言表,但是无论遇到多少阻挠和困难,我就认准一个道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想完成创新大赛,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旺盛的斗志,要付出比常人多出百倍的努力。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舍弃了几乎所有的娱乐和休闲活动,连晚上睡觉都经常梦到我的课。由于有市、省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参加国赛最后的冲刺、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磨课,虽然我自认业务基础一般、能力有限,但只要我持久不懈的努力,相信上天不会给我一个失望的结果!
2、团队的集体智慧是助力
个人的力量和能力再大、再强,也还是有限的,关键时刻,我校领导及物理教研组全体同仁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持,国赛录课前,一连两周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集中到校研讨课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加入了许多创新的元素,甚至帮我制作实验器材,多次骑车去黄州购买上课用的氢气球,安排各班轮流进行试讲,由于试讲和录课的地点不在本校,还得帮忙搬运器材、组织学生„„这些繁琐的工作是大家共同分担的,集体的力量为我节约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让我的课增色不少。
3、导师的悉心指导是关键
一路走来,帮助和指导过我的人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湖北省教科院的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接触过许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对待工作异常认真,为人近乎刻板,不讲情面,对选手要求非常高。国赛前他曾和市、县教研员一起到我校视导,那次由于我试讲超时,他给了我非常严厉的批评,并对后期准备工作定出了详细的时间表。2011年8月下旬,暑假快收假的时候,他组织我们湖北省的四位初高中选手到武汉进行评课培训,那种紧张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每天中午发给我们四张光盘,拷到自己带的电脑里,下午的任务就是看课,不仅要看自己准备评的那堂课,还要看别人的课。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按抽签顺序进行评课,评完后互相打分,得分最低的上午得罚站,还得负责请大家吃午饭,„„因为怕罚站,一下午看四节课觉得时间不够,我们只有开夜车,那几天我天天熬到零点„„就是这样魔鬼般的集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国家级的评课标准,明白了应该在上台后详略得当、抑扬顿挫地即兴演讲,既要一语中的指出课好在哪儿,又要火眼金睛挑出毛病、提出改进意见,而且还要保证整个演讲前后呼应,时间控制在8到10分钟。对于我们这些理科教师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许老师的训练下,我们做到了。
三、获奖收获
参赛之前,我对那一纸鲜红的荣誉证书无比向往,觉得我所付出的一切都可以用这张证书来得到证明。获奖之后,我才明白这张证书仅仅只是对我之前所付出努力的一个佐证,这次比赛真正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通过这次比赛,我收获了以下十个字:
1、专业
一位参赛教师在团队的帮助下,经历一轮又一轮磨课,收获是不言而喻的,最有价值的就是感觉自己无论是专业水准、教学技艺还是教育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的指导老师之一,黄冈市物理教研员王胜华老师曾说过,这一年的磨课经历对我的提升作用相当于普普通通教十年书。
2、人脉
参赛经历使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同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同成长,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能互相鼓励,互相解惑,这些宝贵的人脉对我在教学和教研上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3、平台
获奖后,省教研员许晓林老师曾勉励我说:要将全国一等奖当作起点而非终点。我现在才明白,获奖后我会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给我创造了更多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遇,是我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4、机遇
全国一等奖不仅使我在评优评模评职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还给我提供了许多更好的机遇,比如能来这儿,能在省级教师培训讲座上展示我的风采。
5、挑战
获奖对我同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如果一个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成绩不如别人,那获奖的意义又何在?参赛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促进教学,若专业技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那就说明获奖选手只停留在参赛的那一堂课上,没有悟到教学的真谛,没有参透放之所有课而皆准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压力之下也产生了动力,我比参赛时还要更加努力钻研教材、教法,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四、赛后思考
1、想抓到鱼,你得知道鱼是怎么想的
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我们就会明白,想当然是教师的大忌。正如想抓到鱼,你就得知道鱼是怎么想的。作为一名物理老师,若能研究中学生心理,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口味,想让学生不爱学物理都难!
2、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是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唱独角戏、学习不愿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看教师“表演”上,如果不断使学生受到成功的刺激,将会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动脑,就会越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就会越爱学习。
3、从“有招”到“无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只教不研是不行的。一线教师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就必须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因为免不了要死记硬背,学习的过程固然是枯燥的,当我们一旦学到一招半式,并能将之用于教学实践后,我们会欣然发现,所有的理论都化作了无形,教育理论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是从“有招”到“无招”。
五、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刚才提到此次参赛经历带给我的其中一大好处是提升了我的教学技艺,那么,经历过大赛的我是如何思考教学的有效性的呢?一堂有实效的课就是好课,所谓好课,我的理解就是能让学生感觉有趣、易懂、好记、会用的课。那么,究
竟如何才能打造一堂好课呢?下面,我将结合积累的视频资料,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1、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总结了三点: ①精心导入,紧抓学生眼球。②适当激励,学生如沐春风。③五花八门,避免审美疲劳。
首先来说说导入,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万事开头难”,“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它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提出问题”法、“实验演示”法、“讲述故事”法、“温习旧知”法、“播放视频”法、“设置悬念”法、“运用类比”法、“习题训练”法等等。
来看看我参加市级比赛时的导入部分吧。(播放市级参赛课导入片段)我让一个小个子女生和一个大个子男生进行拔河比赛,事先在男生握的那边涂上洗洁精。试图用这种和预想反差极大的结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后来我钻牛角尖地想,涂抹洗洁精其实是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减小摩擦的,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两个因素的理解运用,在增减摩擦的方法中,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也不是重点。于是后来在市级决赛的现场课时我改为夹玻璃球比赛,但发现效果更不好,最后两种导入方法均被弃用。
那么省级参赛作品的导入部分我作了如何的改进呢?(播放省级参赛课导入片段)将抓泥鳅游戏作为导入后,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明显地被调动起来。游戏结束后那名男生无意间用纸巾包起桌面上的泥鳅,这个细节恰好为“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能增大摩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总的来说,导入部分比市级比赛时要成功得多。
最终国家级参赛作品的导入部分我又进行怎么样的完善呢?(播放国家级参赛课导入片段)男生捉泥鳅时泥鳅溜到桌面上的特写说明了泥鳅的确很滑,不好捉。女生捉沾满木屑的泥鳅和捉水中的泥鳅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木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不仅能自然地引出课题《摩擦力》,更能在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给学生以提示。当然,大家还不难发现,省赛时我先放《捉泥鳅》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捉泥鳅比赛,到国赛时我改成了边放《捉泥鳅》音乐边让学生进行捉泥鳅比赛,这样做不仅使捉泥鳅比赛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还可以使课堂更加紧凑。
精彩无处不在,(播放陈政《看不见的运动》导入片段)来自福建的陈政陈老师利用化学原理为同学们变了一场“魔术”,微观的分子运动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这种看不见的运动产生的变化在宏观世界中可不就象魔术一样神奇吗?这个导入实验新奇有趣,容易引起学生深层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果说陈政的导入很精彩,那么钱永昌的导入称得上震撼(播放第三届名师赛钱永昌《弹力 弹簧测力计》导入片段)钱老师是用一段视频来导入新课的,这是一段关于炮弹飞人的视频,只见“轰”的一声,从炮筒里“射”出一个活人来,在空中划过一道抛物线后落在一张蹦床上。看了这段视频,学生们不禁会想,炮弹不是靠火药推动的吗?火药是如何推动人又不使人受伤的呢?这样学生们为了要知道个究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跟随老师探究下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二点:适当激励,学生如沐春风。有人说:“一位优秀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挖掘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于他人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还可以在评价中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从语言、表情、神态、动作等各方面给学生以认同感和愉悦感,他们会越学越有劲。(播放第三届名师赛田雪岩《升华和凝华》片段)田老师笑容亲切、优雅随和、适时的激励,使学生如沐春风。
第三点:五花八门,避免审美疲劳。学生都欢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照本宣科是大忌,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上的魔术师,适时给课堂带来新奇的元素,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外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可接受知识的65%。如果把听、看、想、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将达到90%左右。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听、说、看、读、写、思多种方法相结合,对于知识的呈现也应采用多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我在《摩擦力》一课中,将自行车搬到了教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播放国赛自行车片段)在学完本课后,我出了一道课堂巩固习题:观察过道中的自行车,指出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对于有益的摩擦我们是如何增大的,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又是如何减小的?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交流合作精神以及经验积累,还考查了学生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掌握: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还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巩固。
(播放贺同君《摩擦力》片段、李宵羽《升华和凝华》片段)贺老师在突破摩擦力方向这一教学难点时,将两块锯齿状海绵互相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器材简便,效果明显;李老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电子导学案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又用ipad给效果良好的学生实验照相,使人眼前一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优化设计,精心打造紧凑课堂。
花哨的课堂很容易吸引眼球,但若只有热闹却无实质内涵,热闹便成了作秀。真正的好课,其精髓还在于优秀的教学设计,只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笑过闹过以后有所回味有所收获。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维度来看,主要看三点:
一、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是否制定得当,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二、重点,三、难点,即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在《摩擦力》教学中发现,当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极易混淆重力与压力,因为常规实验是在水平木板上拖木块,压力与重力是相等的。为了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我校的物理备课组想出了这么一个点子。(播放国家级视频氢气球片段)取出一个电子台秤,用手按压秤面,发现用来测质量的台秤示数不断变化,提示学生,若不看单位,电子台秤可以看作压力计。垫一张白纸在秤面上,将放有重物的小铁盒放在白纸上,读出“压力计”示数为0.48。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小铁盒侧边的铁钩,拖动白纸,读出测力计示数为1.9N。取出一束氢气球系在铁盒上面的提钮上,读出此时“压力计”示数为0.32,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小铁盒侧边的铁钩,拖动白纸,读出测力计示数为1.2N。往铁盒中加沙,直到“压力计”示数回复到0.48时停止。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小铁盒侧边的铁钩,拖动白纸,读出测力计示数仍为1.9N。比较第一、二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
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且压力越小,滑动摩擦力就越小。比较第一、三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结论。
大家刚才看了钱永昌老师《弹力 弹簧测力计》一课的导入部分,到现在一定还留着疑问吧?钱老师这样导入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播放视频片段)。讲完弹力,钱老师出示一个炮弹飞人模拟器,拉动开头,从模拟器中飞出一个塑料球,原来模拟器内有一段弹簧,塑料球就是被弹簧的弹力推出去的,然后向学生说明炮弹飞人装置是用压缩空气来代替弹簧的,压缩空气产生的压力不也是弹力的一种吗?钱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了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留有回味的空间。
当然,如果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能够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还在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悉心设计,加上教师的精心演绎,这堂课足以使学生折服并留下深刻印象。
3、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贴近生活,能使学生保持已经产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豪感,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这是北京市民族学校的张景银老师讲授的《探究斜面省力与机械效率问题》录像课片段。(播放张老师视频片段)张老师将学校的实用斜面用摄像机搬到了课堂上,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物理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明白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社会的。更可贵的是,张老师还由这条给轮椅人士使用的斜面提醒学生凡事要多考虑别人,不能光想着自己,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云南的李红梅老师在讲授《光的折射》时,将生活中叉鱼的例子搬到了课堂上。(播放李老师视频片段)这个实验并不难做,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现象明显,因此即使在常规教学时使用,效果也会非常好。
广东的黄欢老师在讲授《眼睛与近视的矫正》时,将激光矫正近视的手术台也搬到了教室,我们来看看。(播放黄老师视频片段)在黄老师使用“激光手术刀”精心操作下,一位近视患者终于看清了物体。然后黄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你愿意接受激光治疗近视吗?理由是什么?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讲清了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和方法,更使学生明白,做任何消费决定时必须自己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听信商家的广告。
我们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系》时,一定会讲到草原上的犬鼠是多么的聪明,因为它们会将两个洞口的形状做得不一样,使洞内空气流通。安徽的宋四华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火车站地下通道入手,并且制作了一个火车站通道的模型。(播放宋老师视频片段一)引导同学们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结论后,宋老师又拿出了那个地下通道的模型,让同学们试着设计一种方案,使地下通道内的空气能够流动。(播放宋老师视频片段二)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在探究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让学生应用刚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自信心大大提高,何愁学生不爱学物理呢?
4、重视实验,培养学生探索欲望
谁都不可否认实验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有位物理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我的物理课堂上,只要能做实验的地方我就尽量安排实验,只要能让学生做的实验我就尽量安排学生实验”。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灵魂。
摩擦力一课,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利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往小木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来改变压力的大小,通过在木板上
铺毛巾、的方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通过测力计的读数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手拉动木块时无法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然我们也可以改用电动机匀速拉动木块。我在突破这一难点时,用的是拉动木板的方法,对拉动速度没有要求。在该实验中还会遇到的困难有:木板太窄,木块运动时容易“脱轨”导致实验失败;木块运动时毛巾容易堆积导致实验停止„„我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是:用砂纸代替木板和毛巾。砂纸又平又薄又宽,易于实验,且砂纸两面粗糙程度相差较大,实验效果比木板面和毛巾面的对比更强烈。
《摩擦力》一课,当我们讲到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时,一般都是放一段磁悬浮列车或气垫船的视频,北京的阎猛老师别出心裁,用一个小实验非常直观地模拟了一辆气垫车。(播放阎猛《摩擦力》光盘实验片段)这个实验非常易于操作,只要一张废弃的光盘、一个气球和光滑的桌面即可,当与光盘绑在一起的充满气的气球口紧闭时,推动光盘,摩擦力使光盘很快就停止了运动;打开气球口后,再推动光盘,光盘沿桌面溜出好远,直到飞出桌面„„两次实验对比现象非常明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气垫船减小阻力的原理。
【物理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07-28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10-17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06-25
科学素质教育物理06-13
物理中学教育随笔08-14
物理静电教育活动教案10-29
物理教育实习调查报告08-13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08-31
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