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新

2024-07-25

搭石教学设计新(精选11篇)

1.搭石教学设计新 篇一

《搭石》教学设计

姓名:

备课组长签名: 第 周教案 2017 年 月 日

第 六 章(单元)第 21 课

教学内容:21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3.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字词,走进课文

1、抽读生子

2、读“山洪暴发 间隔 懒惰 俗语平衡 清波荡漾 理所当然 联结 ”、1 / 2

三、小组合作分段学习讨论

(一)学习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二)、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1)老人及时调整搭石。(2)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3)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最后的情感升华。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 2

2.搭石教学设计新 篇二

一教:“一朝悟罢正法眼”,扎实语文之根

在急于把精神养料浇灌在学生心田的激情驱使下,有了我如下的第一次试教思路:

1.感知 ,认识搭石是一种渡水工具。

2.感悟 ,欣赏搭石是一道风景。相机感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了点年纪的赶路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俩人面对面溪边让路;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主要方法:交流感受,想象补白,设境采访,链接写作背景,体验引读,拓展思考……)

3.感动 ,传递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试教结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说得充分, 但体会得肤浅,体验得空洞,体悟得离“本”太远了。反思教学,呈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精神养料没有浇灌在语言的“抓手”上。语言的抓手应落在哪儿呢? 静下心来,我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揣摩文本,在品词析句中走近作者。课堂教学应把“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定为感悟“一道风景”的抓手,应以描写“年轻人背老人”中的“假如……也……”的典型句式为抓手,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运用能力。

对三幅走搭石的画面,应着重以研读、感悟、品味那些对表情达意有关键意义的词语为抓手。如“: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 理所当然”等。这样,《搭石》教学才可以凭借语言的“抓手”,“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二,道德说教的非语文活动,削弱了课堂的“语文味”。认识到了这一点,修改后的教学体现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运用, 回归到扎实的“识”“悟”“读“” 写”。识字方面,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 把字放在句段中,既使学生掌握了“音”“形”“义”,更能体会到“情”“道”“境”“ 彩”;感悟方面,抓住重点画面顺学而导, 运用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自然而巧妙地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书方面,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注重了朗读过程的指导,采取边读、边思考、边圈画的方法练习默读;练笔方面,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体会后,水到渠成地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二教:“遵路识斯真”, 确定课堂枝干

二教《搭石》 , 语文味浓厚了,新的问题又涌了出来:点太多,容量大,把课文上“肿”了;“点”与“点”之间如一盘散沙,形散神也散。如何找到一个能牵动全文的“支点”? 如何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如何形成一种充满合力的学习板块?在与几位专家反复的斟酌、研讨中,依据《搭石》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科学预设教学环节,于是,有了《搭石》教学的三个“一”:

1.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在深入与文本对话后,把描写搭石的画面分为“调整搭石”和“走搭石”两类。 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和学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2.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初读课文后,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一线串珠“”一语经纬”,回旋复沓,牵动重点内容第2~4自然段的阅读品析, 最后引导学生尝试说写,转化运用。从感受看得见的景美,到感悟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的教学就凸显了“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 抒写美”。

3.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每一板块的学习,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 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立体还表现在对每一板块学习的层层深入上。如,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过程中,正音、理解词语是第一层面,想象画面是第二层面,读出意境是第三层面。在学生经历了辨别正音、辨析词义、情境朗读、想象画面之后,又推出一个音乐诵 读的情境 语场 ,在渐入佳境的思维碰撞中品味语言,熏陶情感。

三教:“一枝一叶总关情”,研究教学策略

坚持教学细节的精雕细琢,就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

1“. 树木”与“森林”的关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崔峦老师多次指出的课堂教学问题。上《搭石》以前,我自以为对这句话理解得比较透彻,然而在感悟“一行人走搭石”“青年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重点的语段时,我一味孤立地引导学生就句论句感悟景美、人更美。而这样“唯美”的教学,恰恰抛开了课文所描写的搭石的方便、搭石在山乡的重要性、搭石走起来不那么容易等信息。鉴于此,认识了什么是搭石后,我在教学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

( 1) 如果没有搭石 , 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 2)( 山洪过后 , 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 往往都必 须脱鞋绾裤。 从“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麻烦、不便、辛苦)

( 3) 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家乡的人们就不得不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 生齐读)

这样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搭石的理解, 使搭石在学生的心中,不只是“唯美”的一棵“树”,而且是丰满的“林”中立着的美丽的“树”。

2“. 文”“意”“象”的关系。

对“协调有序”的词语教学,着实经历了一个“磨”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使学生对“文”“意”“象” 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协调有序”最初的教学设计是:

( 1) 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 2) 生活中你见过协调有序的情形吗?

( 3) 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理性的,生活中“军乐团的协调有序“”大雁南飞的协调有序”的意境与文中描写的情形相去甚远。学生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在“文”“意“”象”的水乳交融中,使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同构共生。因此,才有了以下的课堂实践:

师: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了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是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的。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 这是从字面上理解,放到句子中再想想。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对,你这是联系下文来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 指一组学生: 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 ……后面的……) 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你们现在走在哪儿?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不好可要掉进水里哦。有信心吗?

生:有!

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 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 速度再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 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 语速渐快,引读三遍。 ) 踏踏的声音,像———

生( 齐):轻快的音乐。

师: 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那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 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 组2):紧跟上去。

……

(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摇头) 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 齐):协调有序。

3.搭石 教学设计 篇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欲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一)出示初学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

(二)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说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这几件 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三、话搭石,感悟搭石之美

(1)什么是搭石?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吗?

(2)你从“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4)以理解“脱鞋挽裤”为切入点,感受搭石之美。A.体会脱鞋挽裤之不便。B.感悟搭石之美。

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不必——脱鞋挽裤。这说明搭石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四、走搭石,寻美、悟美

(一)风景一——多人走搭石,感受美 1.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景美,人更美。

3.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4.指导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二)风景二——两人走搭石,感受美 研读片段,并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三)风景二——老人偶遇青年

1.研读片段,透过“伏”、“理所当然”感悟人们敬老的美德。2.联想一下,你们觉得还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会发生在搭石上?

(四)风景四——修整搭石,感受美

1.研读片段,从这些关联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假如你走搭石时,发现有块搭石松动了,你会怎么办?

五、点题升华,感悟美 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更深层次理解。

六、作业:仔细观察,抒写美

————————是美的,是因为————————。

七、温馨寄语,体验美

板书设计: 搭石

一道风景

秩序美 礼让美 敬老美 助人美

4.搭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件1

一、复习字词,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复习生字词,纠正读音。

师:孩子们,还记得上课时咱们学过的生字,词语吗?一起大声的读出来!(课件2)生:读课件出示的生字和词语。

2、师谈话,推荐格言—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师:(如有明显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孩子们读得真不错,老师在此要送给大家一句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道具)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道具出示的格言。

师:谁来说说对这句格言的理解。

生:说出对格言的理解。

师:补充说明格言的含义(这句话出自著名的雕塑家罗丹。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我们的生活,去看待周边的一切,你就能发现很许多平凡、朴实的美!)

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欣赏,带着一双明亮美丽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进今天的课文--------搭石。

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21课,去仔细的寻找一下看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生:自读课文,仔细勾画。

2、①、交流: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那道风景是什么?

生:搭石。

②、“什么是搭石?”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

师:什么是搭石?

生:(读出书中的句子)

③、你走过搭石吗?如果你在上面走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师:你走过搭石吗?说说你走搭石的感受。

生:自由回答问题。

3、聚焦中心句:

师:对,这就是有趣的搭石,它——

生:(诵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师: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可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来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描写的画面。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写走搭石的句子。师巡视)

2、反馈: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你在读到哪一部分写走搭石的句子时,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回答问题,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随机板书:细细摆放为他人)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②、点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生:读三自然段。

①、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师: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搭石上的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重点体会乡亲们是怎么走的。)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

师:这里这个紧是指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紧走搭石?

生:这个紧是指快的意思!因为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过前面的人突然止步,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课件4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导读中心句:不禁让我们再一次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①、谈话,导入:

师: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四自然段

②、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段)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里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自由回答

③、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的事?

生:应该做的,很自然的事情!

师:文中,作者写了一件什么理所当然的事?

生:背老人过河。

师:是呀,谁家里没有老人呢?乡亲们,把不相识或别人家里的老人看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理所当然的背老人过河,这种纯朴的乡情让人感动。

④、小结,指导朗读:

师:正是这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生:有感情的朗读。(指读、点名读,自愿读)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句式,如果——----------------------------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课件,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②、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师: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走出文本,透过搭石,感悟诗人情怀。

1、师:(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生:(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师:那么,在我们身边,哪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事呢?

生:吃饭,睡觉,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上下楼梯互相礼让,看见操场上的落叶弯腰捡起,看见滴水的龙头,顺手关掉。……..师:(补充总结)这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让老师为你们感动。

五、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是的,《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诗(板书内容)欣赏(课件出示)。

生:读板书内容。

2、师:(总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附: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细细摆放为他人。

5.21《搭石》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首小诗,请看大屏幕 大家先自由读读,(团结力量就是大)艾绍康,你来读读,你读得很流利;吴迪,你来试试,(读出了诗的韵味);黄肖谦你来读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作者的故乡)大家像黄肖谦一样一起来读读(读着读着你觉得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刘轩雨,你说()是的,谌峻松()你的眼睛也像珍珠一样闪光,黄超翔()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是呀,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是的,这就是刘章,大家一起读读他的简介。

你看,这就是刘章爷爷的家乡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他在这里生活了13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齐读课题两遍。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黄超翔、武鸿呈、苏梓萱、黄肖谦)老师听明白了,你们都集中在这几个问题上:1.什么是搭石?2.为什么搭石?下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听听课文的朗读,边听边想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学习有良好的习惯,善于倾听并勤于动笔。表扬一下自己。什么是搭石?谁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老师。(出示)那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你能不能也用文中的句子说说()脱鞋挽裤是什么意思?原来山洪过后,人们出工就必须___收工就必须—赶集就必须—访友就必须—来来去去就必须---一次又

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来说()是啊,这是在汛期,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过小溪就可以走搭石了,到那时,人们出工就可以——收工就可以--赶集就可以—访友就可以—来来去去都可以---又体会到什么?()你来说()这就是搭石的作用,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瞧,这就是搭石,由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几块石头组成的,可作者说(出示)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同学们,哪些句子体现了搭石的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刘章爷爷一起去走走搭石去发现美吧!请大家默读一下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你觉得美的句子或段落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我发现有同学已迫不及待的要和大家交流了,你觉得哪个句子体现了搭石的美呢?

三、深入品析

1.生:上了点年岁的人,(课件出示这个文段)师:声音真洪亮,你能找出老人的动作词吗?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读出老人的动作来,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申磊、金日昆、谢宇新)。老师也深深地被老人感动了,也想读读这句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家,你会怎么做呢?现在我是都市报的记者,到乡下来采风,我想采访一下这位位搭石的老人。师:老人家,您好!刚才看您急匆匆的,怎么停下来呢?师:这可要

耽误您不少时间呀?

师:我注意到,您搭好了石头,还在上面踏了几个来回。能告诉我,您为什么这样做吗?()您真是位热心肠的老人!谢谢您,您继续赶路吧。师:那边走来一位小伙子,我去问问看。(采访)小伙子,看你扛着锄头,是这个村里的人吧?生:是的。师:你是不是多次见到这样热心肠的老人?生:是。师:我再来问一个孩子。(采访)这个小朋友好可爱,你读几年级了?生:四年级。师:我想问你,见到老大爷这么做,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师:多好的孩子,我分明看到你也像老大爷一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学们,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怎样的美好心灵?()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平凡的搭石,因为老人的几个普通的动作而美了起来。怪不得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体现了搭石的美?

2.生:每当......美感。

师:嗯,你找得好,读得也流利。说说看,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师:什么是是协调有序呢?()这是书面上的理解,文中哪些语句在描写“协调有序”?生1: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师:那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也合作着读一读。()配合的多好呀,这就是协调有序。可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呢?这两个是叠词,谁能够读出它的韵律和节奏,谁来试试()(读准了)(看到了画面,但还不清晰)(有点味道了)说说读到“清波漾漾’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其实想象画面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那“人影绰绰”呢?绰有三种意思,这里选第几种解释。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姿态优美。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语,读出舒缓、柔美来。(美呀)那我们把这三个词放到句子中读读,师:真美!这

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才有了这一幕幕和谐、富有诗意的美。(板书:和谐)刘章爷爷怎能不赞美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还发现了哪些句子体现了搭石的美? 3.生:如果有两.....相背而行。

师:找得真好,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啊!大家看到这个词语,大家向老师招手示意下,两组之间的同学互相招手示意下。你从这个招手示意感受到什么?生1:村民们有礼貌,很友好。生2:村民们懂得谦让。(板书:谦让)师:招手示意,这一平常的动作是多么的友好、亲切啊。(男生读)

师: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女生读)4.师:这是两个人走搭石,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读()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他是怎样做的?(把它圈出来,伏是这篇课文的生字,我们来看看这个“伏”字,什

么结构?

左边——生:一个人,师:右边——生:一条犬。写这个字要注意左窄右宽,大字的一捺要长,最后一笔是点。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

师:伏字我们会写了,那动作会做吗?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做做“伏”的动作。好,坐下。这个小伙子,我看见你把腰深深地弯下去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心里想着老人啊!这位小伙子,我也看到你把腰深深地弯下去了,你又是为什么?()你真细心啊。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不需要。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年轻时,也伏下身子去背别的老人,因为这是(生:“理所当然”),当那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会有(生:别的年轻人来背他)因为这是(生:“理所当然”)同学们,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种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好心灵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这段话,还有谁想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遇上盲人来走搭石,情况会怎样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已经

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搭石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乡亲们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让我们再次回味回味。师引读:家乡有一条无名的小溪,每到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便会(课件出示)搭石体现了乡村的自然美。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瞧,上了点年岁的人(课件出示)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美。一行人走搭石,走出了和谐美(课件出示)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又描绘出一种谦让美(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课件出示)是呀,这些看得见的自然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让刘章爷爷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刘章爷爷难忘搭石、赞美搭石,他仅仅是在表达对搭石的赞美吗?(生)是啊,课文以“搭石”为题,它赞美的不仅仅是那些普普通通、平整方正的石头,他还赞美了(生:家乡的人们)赞美了乡亲们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大家读读,我们除了借搭石比喻喻家乡的人们,还可以借搭石比喻谁呢?(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

6.《搭石》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搭石这一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生字:

绰 2)课件出示词语:

间隔

平衡

伏身

联结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3)看图理解词语意思,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理解词语意思。4)出示:间隔、谴责近义词

间隔:距离

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分组交流讨论: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脱鞋挽裤

收工要:脱鞋挽裤

赶集要: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脱鞋挽裤

2)一次又一次地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天气变凉了呢?(难受)

过渡: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三、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寻找“美”

小组合作学习:默读2、3自然段,潜入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这两个段落有哪些美?说给组员听 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小结:只有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关心别人的人才会有这种举动。(板书善良 关心)

2、“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我从“谴责”、“懒惰”想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如果没有就会被人谴责,也看出人们非常勤劳,厌恶懒惰。(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板书:勤劳)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想象画面,借助工具书理解: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在我们看来多么普通的生活场景,刘章爷爷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美呢?(仔细观察、生动描写)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四、小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7.课文《搭石》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虽知自己浅陋,但我坚持觉得一堂课在设计上就应该追求有高潮低谷,有抑扬顿挫,有曲折回环,有起承转合——就如一篇文学作品。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努力备这堂课,也很努力想体现我的一些想法。

一、首呼尾应,促成浑然一体的“课势”

一篇文章要求结构完整,一堂课也该如此。首尾呼应使得文章气势贯通,线索清晰,课也该就是这样的。所以在本课设计中,我力图通过头尾相同的诗句诵读,首尾课文题目的感情朗读,凸显主题,实现感情的升华。学生从刚开始带着疑惑读课文到结尾的满怀赞美读课题,从刚开始接受性的理解诗歌到结尾处真诚的歌颂故乡,体现的就是认识的提升,感情的提升。

这是理想效果之一。

二、反复吟诵,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

反复读这篇文章,我为作者对于乡亲们和故乡的热爱而唏嘘。作者寄情于普普通通的搭石,抒发他心中的诗情,又令我倾倒。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对搭石的喜爱,对乡亲们的赞美,甚至还有对故乡的热爱。但我知道,我的感受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我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点一把热情地火,并推波助澜,让孩子们感情的火越烧越旺——让孩子们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浓浓的人文熏陶。

但怎样实现呢?这是个技术难题。我想起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主旋律的反复出现,想起王菘舟老师课堂中惯用的艺术重复。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于是便有了“主旋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它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五次吟诵,我设计的初衷是想通过这样的回环反复,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不断地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但没有经过课堂,也只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有待在课堂中得到印证。

当然,从小处看,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设计,如在学习搭石作用时,教师有意让学生五次读“脱鞋绾裤”,也为学生理解搭石的作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这是他山之石,我是信手拈来,从她的课堂实录看,效果是相当好的。

这是我的理想效果之二。

三、创设情境,努力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鸿沟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得很远,这是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道鸿沟,阻碍着孩子们和文本的通畅对话。为此,我在设计时便创设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走上搭石,走进画面,寻觅美景。这样,学生能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看美景,用自己的心感“人”心。

在板块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表演”、“情景对话”的环节,努力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自然入情入境,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跨越鸿沟。

这是理想效果之三。

四、弹性设计,构建板块促使生成

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一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根据板书,感悟许多“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和诗句,使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是理想效果之四。

五、立足涵咏,摒弃非语文因素干扰课堂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开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穿插的表演和情境对话,也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服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

8.搭石教学反思 篇八

在学校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是很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读出人们走搭石走出的画面美。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 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2.整堂课自己的语言显得过于啰嗦,同时还特别喜欢重复孩子们的发言。

3.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时,孩子们体会一行人走搭石走出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得还不够深入,同时,对于这幅画面的朗读指导也是还不够深入。

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对搭石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行理解,但是,对于多媒体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没有完全把内容展示给学生。

9.小学《搭石》教学反思 篇九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10.《搭石》教学反思 篇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11.《搭石》教学设计、反思、说课 篇十一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三、再读文本,明确写作目的

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请用学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研读走搭石的段落,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生自由朗读、圈划)

五、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交流交流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生读词

4、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六、深化总结,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板书: 搭石

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我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搭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脱鞋挽裤的意思?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四)小练笔。我结合近段时间我市《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设计了一个“美在身边”的小练笔,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语文应与各学科相结合的理念。

美在身边,美是——————————————————————————————。

七、说板书设计

上一篇:柳林里的故事下一篇:农村污水竣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