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作业

2024-08-03

纪录片作业(精选12篇)

1.纪录片作业 篇一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机制1101

陈晓峰

前几天,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认识,也为了加强我们对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老师在选秀课上位我们播放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纪录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

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看完影片,我叩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情怀造就了如此无私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动力造就了如此大爱的精神境界,让他们的行为令中国动容?是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做人的价值观?是的,都是的,就是有了这样多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平凡朴素书写着一种不平凡,于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用一件件没有惊天动地、没有举世瞩目的平凡事,感动着周围的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才因此而骄傲。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无力去做一些

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国家做些什么,为民族做些什么,国家就会越来越美好了。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纪录片作业 篇二

《沙与海》1989年始拍, 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该片记录宁夏与内蒙交界的牧民刘泽远和辽东半岛的渔民刘丕成的生活, 通过两户人家的比较, 以“沙与海”的对话, 传递张扬一种精神, 阐释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与理解。

刘泽远、刘丕成, 这两人家庭环境、生活条件不同, 但编导试图在表现他们各自独有生活方式的同时, 寻找其共同点:他们都被大自然牢牢控制——沙暴也好, 海潮也好, 都可摧毁人的生活。而对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 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世界两端全无交集的两个人、两个家庭、两段故事被自然架构在了一起, 毫不生硬。他们的每一句平凡话语、每一点心酸经历, 都在纪录片一个个细微镜头里。

一、新颖的创作手法

创新形式。“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句话在《沙与海》中得到平实的呈现与处理。平行双线的叙事结构, 使沙与海的叙事错落有致, 思路清晰。从牧民刘泽远到渔民刘丕成, 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与心路历程得以合理拼接。

长镜头、同期声、人物叙述三位一体。每个细节都注重保留自然真实,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 并不冗长繁复, 那些平凡的人、最普通的生活被生动真实呈现。而采访也并非对面而坐, 而是主人公洗衣服时、靠着墙时……这些生活在边缘的人们最真实的孤独和闭塞一览无余。同期声的叙述很自然地配合了人物的自述, 同期声的插入帮助每个观众更好地走入纪录片, 理解它深层的含义。而其中, 原始声音与解说词相得益彰。例如, 刘泽远的锄地声喘息声、渔民们的口号声炒菜声说笑声等, 大大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感和人物的感染力。

擅用空镜头。《沙与海》里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空镜头, 不仅由荒凉的大漠和寂寥的小岛呈现, 在更多的细节里也可轻易捕捉。

背景音乐统一。一段纪录片、一部电影, 往往具备多个背景音乐。而在《沙与海》里, 几乎都运用了相同的音乐。无论大漠还是荒岛, 无论是刘泽远女儿的滑沙还是刘丕成沙地上捡沙枣, 背景音乐所蕴含的苍凉感让人为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而动容。

结构新颖。交叉式与板块式的结构组接, 剪辑精良。无任何的不自然, 却并添一种平行蒙太奇的效果, 也让观者不至陷入对一种生活的离奇想象。从沙漠到海岛, 从陆地到海洋, 每一次的拼接与过渡都像在讲述一个完整故事。

真实深刻。《沙与海》里很多细节都很接地气。刘泽远女儿滑沙那段, 情节推进缓慢, 但能够充分呼应主题, 传达女孩的孤独。而刘丕成儿子那段采访, 脸部的特写和言语的呈现, 更能体现他们语言的贫乏以及缺乏与外界沟通。

人文关怀。这正是《沙与海》直抵人心的部分。每一处细节, 每一个镜头, 都体现创作者对于这一生活群体的关怀, 引导观众去理解感悟。他们脸上的褶皱、粗厚的双手、蹲地捡枣的认真、刘泽远女儿一直低下的头……都是微弱而有力的暗示, 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心灵触动后, 体悟到纪录片的内涵。刘泽远小女儿滑沙的片段, 让观众动容落泪, 孩子内心不为人知的孤独以及与外界的隔离让人内心疼痛。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 赋予纪录片以厚重感。

二、独特的选材与主题

《沙与海》的选题凸显自然又注重时代变迁。在沙漠和荒岛两端, 展示的不仅是人文, 更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这些普通甚至弱势的群体, 在镜头面前陈述最不为人知的生活。他们还原了中国边缘人群的生活样貌, 是一种透视与折射。这样一群人, 他们生活在别处, 不以自己的贫苦为苦, 却害怕心底的荒凉与孤独。纪录片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 传达牧民和渔民用“人这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容易”的信念熬过岁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规律和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并有利于本国的发展”, 这一当年亚广联评委对《沙与海》的评述, 正是《沙与海》最珍贵的创作理念。人无论生活环境怎样艰难, 都要秉持一种勇气, 克服心中的孤独感, 学着习惯或者抗争。

三、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

对刘泽远女儿的采访几乎全是特写, 无任何背景音乐的插入。看似冗长的长镜头, 却把想要传达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侧面还是正面的特写, 她们总低着头, 说话也略显俏皮羞涩, 想法自然而普通, 她们就想守着这片土地过一辈子。画面又推到捡沙枣的小女孩, 再到在沙漠的地平线上奔跑滑沙的小女孩, 她们内心忠于这块土地, 却逃脱不了闭塞和孤独。

最后大漠与海上之景的交叉加上空旷辽远音乐的配合, 大远景移动镜头的一个个相互转接的呈现, 行进的骆驼、吃草的羊驼、呆立或饮水的牛群、静止的渔船、海边孤独的海鸟……画外音最后的旁白“无论刘丕成还是刘泽远, 他们都在建立家业的道路上经历了说不尽的曲曲折折, 无论他们是穷还是富。他们同样做出了努力, 他们还同样不停地为他们的后代做出规划, 然而他们同样为他们的后代能不能把这份家业继承下去而大伤脑筋, 人生一辈子, 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张以庆《幼儿园》《舟舟的世界》里的旁白那样精准犀利, 却句句在沉郁中带着苍凉遒劲。人物赋予纪录片力量, 导演赋予观众力量。

《沙与海》的叙事不像《望长城》那般简单明了, 也不像《龙脊》那般几条线索交叉进行, 但却用全新的形式和叙事结构给了我们崭新的视觉体验;《沙与海》的内容也不像《舌尖上的中国》那般浅显易懂, 而是引导我们怀着悲悯的心去体察。

摘要:纪录片《沙与海》传递张扬一种精神, 阐释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与理解, 是当代优秀的纪录片。

关键词:《沙与海》,纪录片,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彭伟步.简论电视纪实片的本体维度[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99 (02) .

[2]马晓春, 崔风华.传递心灵的感受——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创造性[J].记者摇篮, 2005 (07) .

[3]冷冶夫.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启示录[N].中华新闻报, 2005.

3.纪录片作业 篇三

江苏局公开采购

公益广告电视作品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向社会公开采购主题公益广告电视作品。本次将通过报名、介绍会、现场评审、作品制作、作品公示、作品验收等流程采购3至5件优秀作品,每件中标作品支付8万元制作费用。江苏局对所采购作品拥有省内使用权,统一纳入“全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优秀作品库”,无偿提供给省内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广播电视台和影院等免费播出,并推荐参加2016年度全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评选。

2016上海影视精品创作

會议举行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文联、市作协共同举办了2016年上海市影视精品创作会议。

会议回顾了上海实施新政以来影视精品创作工作,并对2016年工作作出部署。一要坚持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施精品工程,做好重点影视题材创作。二要继续发挥扶持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企引智,孵化影视主体和项目。三要以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加快影视与高科技的融合发展。四要继续加强影视创作服务,为影视主体和人才提供发展环境。五要继续加强人才建设,逐步形成电影“产学研用”一体式发展格局。

4.纪录片作业 篇四

拍摄提纲

《它们和他们》纪录片拍摄计划

——巴比Q工作室

一记录片拍摄工作组

导演组

导演:王楠统筹:王萍执行导演:王雪

摄制组

摄像:王萍耿嫚嫚周薇场记:周薇万雨萌录音&剧务:万雨萌

策划组

选题:耿嫚嫚王雪王萍周薇王楠万雨萌 前期调研:王萍耿嫚嫚王雪 文案策划提纲:王雪

剪辑组

巴比Q工作室

二选题:樱桃沟流浪狗救助站

郑州市宠协救助站为郑州市宠物协会下属机构。郑州市宠物协会是郑州市唯一一家民政局审批,畜牧局主管的动物保护机构,是郑州市内唯一一家合法的全私人救助站,无任何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救助站位于郑州南郊的樱桃沟,现救助站饲养流浪狗百只左右。流浪狗救助站每个月存在巨大的费用开支,如狗狗生活费,场地租赁费,饲养员工资,水电使用费,狗圈建设费,医疗保障等,现今都需要强势的经济支撑和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三拍摄对象

救助站流浪狗、救助站工作人员(义工看护)

四意义

通过流浪狗的生存状态,和流浪狗的救助相关工作人员,表现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呼吁人们不要丢弃宠物狗,同时更加关注流浪狗,关爱流浪狗。

五主题

真实表现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现状,主要集中反映现今流浪狗在社会上的生存现状和关注流浪狗为流浪狗付出的人群。以现实的记录形态,表现真实的流浪狗生存状态,展现它们在流浪之前和流浪之后的一些故事,同时通过救助站的不同工作人员,对流浪狗的付出表现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六影片构架

场景拍摄: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状态

郑州宠物协会义工参加流浪狗救助站活动情境 人物采访:流浪狗救助站工作负责人员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活动义工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护工采访

七记录形态 突出纪实片的风格,客观平实记述,采访与现实场景拍摄相结合,无评论。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微小的故事来传达所要表达的主题。

《它们和他们》纪录片拍摄计划

——巴比Q工作室

一拍摄方式

主要采用样本拍摄。将镜头集中于一两个样本身上(即救助站护工与救助站活动负责人),跟踪采访,而访谈的拍摄选择固定的场地一边后期镜头与声音的录入

二拍摄操作

拍摄:真实的记录

声音的介入方式:同期声录入

叙述方式:跟随记录纪实拍摄和主要人物采访

三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 【特色】: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特色】: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 【内容】: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特色】: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 【内容】: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人物访谈拍摄思路】 以采访的形式进行拍摄,同时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与救助站实物背景的两种场景进行拍摄,为后期声音录入和片段插入做铺垫。【人物访谈拍摄重点】

李师傅与负责人员的相关采访为重点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 【内容】将李大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拍摄场景二:李大爷为救助站流浪狗做早饭

【特色】百只左右的狗每日的一顿饭便会用掉30袋挂面

【内容】李大爷在厨房,将三十袋挂面下锅,煮过之后将面倒入桶里,放凉

拍摄场景三:宠协义工们在救助站的帮扶工作

【特色】义工们对流浪狗的帮助,具有爱心与责任心

【内容】义工们对救助站环境进行清扫、同流浪狗们玩耍、给生病的流浪狗换药,改善救助站狗舍环境

拍摄场景四:救助站流浪狗开饭

【特色】每天救助站的流浪狗只吃一顿饭,偶尔会在主餐挂面上放一些鸡架鸭架进行改善伙食,百只左右的狗几乎每天都不能吃饱

【内容】狗在即将吃饭,正在吃饭,吃完饭后的样子

拍摄场景五:救助站大部分的狗状态

【特色】狗们在救助站生活虽然没有达到吃饱睡暖,但是有自己的居所每天有饭吃依旧对人们很友好 【内容】院子里不怕人很友好的狗狗们,晃着尾巴凑近人的身亲嗅气味,设着舌头舔着义工们的手,每个看着人狗中的眼神都充满期待和渴望。

拍摄场景六:有特点的三只狗

【特色】即使被人遗弃,即使曾经受伤到都是腐肉,即使不能正常行走它们依旧坚强的生活 【内容】被马路中间捡到的蝴蝶脖子溃烂的现在变好的小黄先天性瘫痪只能靠前肢行走的**

拍摄场景七:脾气不好被关在狗舍里的狗

【特色】因为被人遗弃缺乏安全感,所以在人靠近时总会发出吠声

【内容】关在够设立铁网,锁起来的狗舍里,见到靠近的人就不停地向铁网上扑,不停地发出叫。

拍摄场景八:生育有小狗的母狗与小狗

【特色】母狗互崽十分凶悍,新生小狗娇小可爱

【内容】在母狗的狗舍中,小狗在母狗的身下吃奶,母狗一见有人靠近就会站起想人发出叫声

【日常记录拍摄思路】

以真实的记录手法,从客观的角度拍摄救助站里发生的事情 【日常记录拍摄重点】

5.纪录片作业 篇五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1

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2019年转瞬即逝,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2020年,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2月底,我们亲爱的伙伴——武汉,他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此时,它正在与病魔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新型冠状病毒发生以来,我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白衣天使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他们是我们眼中逆向而行的英雄,是我们心中英勇无畏的战士!

在这场无烟的战斗中,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看着他疲惫的身影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他们拼尽全力也病魔较量,为生命站岗。他们逆行的背影,是庚子年最美的风景!

寒风瑟瑟,路上人烟稀少,只有星星点点的“小黄人”“小蓝人”,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留给我们只是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他们默默无闻,只为给不能出门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还有一群背影,我们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利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戮力,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重大疫情面前,总会有他们的背影,他们不是不惧危险,只为传播最真实的声音!

身在小山城的我看不到前线危急的情形,做不到前线英勇人员的光荣事迹,但我身边也能看到真实的志愿者的背影,他们是镇长,村长,学生,百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也可以说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华夏儿女。他们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不惧,只是在危急时刻把他们生命,他人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2

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火神山医院从1月23日宣布筹建以来,到2日完工整整10天。10天时间,一座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正式落成。这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速度不是凭空而来的。大部分参与建设火神山医院的人,平均一天工作20个小时左右,除了睡觉吃饭,都在工作。为了抢时间,建设者们吃饭都吃出了“火神山速度”,一顿饭5分钟不到就吃完了。高峰期,4000余建设者在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车辆近千台,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有人用航拍的方式记录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现场有上百台五颜六色的挖掘机同时开工,数不清的渣土车进进出出,场面令人震撼,宛如大片。有外国网友看完视频后评价说:“现代工程奇迹,只有中国才行。”

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时间不等人,病毒不等人,我们用中国速度,进行着一场与时间持续赛跑的战“疫”!

中国速度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泰山压顶不弯腰,危机来临有定力。越是在艰难困苦和重大斗争之时,越是能充分理解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深刻道理。不仅是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短短数日,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东西南北中,都紧急动员起来。这样的组织力、动员力,世所罕见,史所罕见!

“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1月28日,中央领导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这样表示,简洁平实的话语充满信心、充满力量。他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党中央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眼中国大地,31个省区市已根据各自实际,依法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项防控措施在法治的保障下迅速有力地得到贯彻落实。

人民解放军、医疗驰援队、抗疫物资、医用防护设备从全国各地奔赴疫区,铁路、公路、航空等公共交通及时响应部署,为救援打开“绿色通道”,一场全民大动员在神州大地生动上演。

多地工厂迅速恢复医用物资生产、全力保证供应,加班加点生产急需的药品以及口罩、防护服等,确保诊疗方案中的相关药物储备量充足,给前线送去更多“弹药”。

成立新型肺炎科研攻关专家组,迅速启动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奇迹的创造,党员、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宁波公交集团修理工胡再学带领“党员突击队”,对运营车辆空调滤网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安徽合肥高贝斯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为保障防疫物资供应,提前5天开工,6名党员全部返岗……从省市区县到社区村镇,从检测排查到预警防控,从城市管理到生产运输,处处有共产党员履职尽责的身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召开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书记张文宏说:“最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没有商量”。在这场战“疫”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冲一线、站前沿、当先锋、作表率的姿态,画下一抹闪亮的中国红。

今日之中国,一个号召,数千名白衣天使急奔重灾区。

今日之中国,一声令下,上千张床位的医院数日建成。

今日之中国,一句重托,十四亿人民众志成城。

这就是制度的伟力,是共产党人的伟力,也是我们打赢这场战“疫”的底气。

这就是中国速度!

有了这样的速度,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跨不过去的山!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3

原本应该是家家户户欢度春节的时候,谁也不曾想到,一场疫情,瞬间席卷了中国大地。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讲话中,我们明确了一个目标和方向: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一场与疫情赛跑的较量,开始了!全民战“疫”,与病毒较量,中国速度,必须跑赢!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速度

疫情就是命令,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紧急驰援武汉,鏖战火神山!火神山医院,2020年1月26日开工,2月5日建成,2月8日即交付使用。10天的不分昼夜,10天的顶风冒雨,10天的争分夺秒,无数的“云监工”见证了这一“中国速度”。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是中国乃至世界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各地医护人员火速赶往一线

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到解放军部队正月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鄂,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战疫情。他们中,有年迈的老者,也有略显幼稚的90后,有幼儿的母亲,也有怀孕9个月的孕妇,国难当头,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无一不让我们赞叹钦佩。被称作“王炸”的医疗界四大天团的到来画面,更是让无数网友泪目,偌大的机场空空荡荡,只有这些医护工作者,逆流而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逆行者,带给了我们极大地信心和希望!

各地的支援物资紧急调配

急需的医疗物资,一批又一批陆续到达武汉,口罩、医用帽子、乳胶手套、防护服、消毒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等,优先运往最需要的地方;武汉封城了,各地迅速送来了生活物资,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等,必须保证武汉人民的正常生活。一箱箱、一捆捆、一车车、一批批,有条不紊而又迅速地运到疫情需要的地方!

各地防控措施紧急落地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极大,各地紧急出台众多措施:学校,暂不开学;工厂企业,暂不开工;城市里,各个小区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农村中,村村封路。很多地方,由各机关单位带头负责,由党员带头负责,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生活场所定期消毒;电视里,网络上,停止了一切娱乐节目,不间断的播出人们关心的疫情实况和每天增减的人数,同时告诉人们,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的重要,于是,我们都知道了,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十四亿人,万众一心,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服从国家指令!

面对国家重大疫情问题,我们所展示出来的各方面速度,让世界震惊,被称为“中国速度”。同时,这次疫情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更加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爱的国家,是一个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国家,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国家!

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来的。

与疫情拼速度,中国,一定会赢!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4

今年春节,我国突如其来爆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尤其湖北省特别严重。通过新闻我才知道,全国现在都在和病毒做抗争,我们的防护意识还是很强的,抢救突发事件的速度和效率是很高的。最让我感动的是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爷爷和年轻的医护人员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他(她)们冲锋在一线,保护着我们大家。

从新闻中,我知道了很多先锋们。那些白衣天使们是先锋,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尤其是军队的军医们,他们服从命令,火速支援武汉医疗队。医生们每天都在医院里忙来忙去,从来不叫累。每天一早首先给病人检查,询问病人有没有不舒服,24小时严守岗位,从来不放过病人的细节,再疲倦也要让病人过的舒服。早上有时候还带着病人一起做操,为病人放松活动一下,这都是因为医生们怕病人老在床上不动会把身体躺坏了。

他们工作一天要穿一件非常厚的能抵抗病毒的衣服。那衣服不仅厚,而且是把浑身上下都包在里面,头也不外露,只能在衣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才能认出对方是谁。但他们从不叫热,因为他们愿意坚持到疫情结束。

那些工程师、建筑工们是先锋。他们做事速度一流。由于病患者太多,医院床位不够。于是工程师和建筑工们带着工具来到武汉,只用了7天时间便修建了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运输工们不停的从工厂运输被子、床单、病床和枕头,接着一个个地摆放在新医院里。还有发明者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制作了智能消毒机器人,2月14日武汉市已经首次应用了它,这可帮了医生们的大忙呢!

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的先锋,他们身上有多少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啊!坚持不懈、认真负责、好好做事、坚强不屈、默默无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必备的好品质。

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先锋们遇难不怕的这种精神,他(她)们为了国家,为了治好病人,为了给我们解除病痛,连自己的家人也见不到了。家人们该多想念他(她)们呀!不过,相信很快疫情就会过去了!

伟大的先锋前辈们,加油!坚强的中国,加油!胜利就在眼前!冲过去!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5

庚子鼠年,如期而至。然神州大地之上不见火树银花,却闻“战鼓”阵阵。新冠病毒横扫九州,来势汹汹,一时之间人人自危。但,“最美逆行者”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防疫长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援鄂医疗队倾情演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雷神山火神山十日竣工、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叹服……

何为中国速度?这很难回答,但我想,只要经历过这次的疫情,你的心里就会有答案。

时间回到1月18日,此时“新型冠状病毒”已在武汉市小范围爆发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院士——钟南山先生拖着年迈、疲惫的身躯,快马加鞭地赶到了第一战场——武汉。他到达了武汉后,不久便宣布了此次的病毒具有“人传人”的特点。他的速度之快,让人赞叹不已。

时间来到1月23日,此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已快达到上千人,事态已经稍微有点无法控制。此时,武汉市长迫于压力将整个武汉城封住了。要知道,武汉可是有“九省通衢”,且是湖北省的省会,封住了,无疑是对经济上的一次承重打击。可是武汉市长还是顶下了压力,宣布了封城。决策之快,真是让人啧啧称赞。

1月23日和1月25日,随着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两座伟大的雄伟的“高山”——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正从武汉城拔地而起,它们是最能凸显“中国速度”的建筑,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先讲火神山医院,这座医院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床位有1000个,不仅如此,这座医院从开始建造到交付只用了短短十天时间。十天,我也许连一本书都看不完,但政府却能将一座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医院建好,这是多么高效啊!再讲雷神山医院,它的面积与床位都比火神山医院要大、多。它总共建造了12天,于2月6日建成。这是多么得快速啊!

在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期间,官方全程开放直播,所以我有幸目睹了这一史诗型建筑的诞生:工人叔叔们戴着口罩,人数众多,犹如一只只辛勤的蚂蚁,密密麻麻的。但最神奇的,虽然工人叔叔们很多,但干起来活来,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相反,他们干活是井然有序的。不仅如此,工地上没有一个人在懈怠,都在辛勤地劳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段拍工地万人食堂的视频:每个人都在埋头吃饭,这里没有椅子,工人们吃饭速度很快,只为去换下一批人来吃饭并让自己早点去干活。这里没有人说话,不知是为了病毒传染率还是为了让自己吃饭吃得快,食堂的寂静甚至可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这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加快建造速度。这是多么得勤劳且高效啊!

疫情期间。许多医生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第一战场”——武汉;各大企业都已最快的速度向武汉捐赠物资;我们普通人则已最快的速度开始居家“隔离”,不出门……

6.纪录片分析 篇六

纪录片:魅力肯尼亚

播出信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在2011年12月20日间举行纪录片《魅力肯尼亚》首映式;《魅力肯尼亚》共3集,于2012年1月6日晚20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2012年6月8日晚22:40,央视综合频道(CCTV-1)《魅力纪录》栏目播出了纪录片《魅力肯尼亚》的高清版,将原本75分钟3集的篇幅浓缩为长达50分钟的1集。

内容介绍:《魅力肯尼亚》表现了肯尼亚的自然风光,同时了展示并存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片中,展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共享其乐的肯尼亚,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肯尼亚。第1集,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那库鲁国家公园、安波塞利国家公园,与大象、狮群、角马近距离接触,一路走,一路拍;第2集在肯尼亚南部,进入到马赛人的部落,纪录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第3集,在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捕捉国际化都市的时尚感觉。

传播效果分析

1、向观众展示肯尼亚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向观众展示世界的有用方式,而纪录片是最为客观个真实的方式。在《魅力肯尼亚》中,观众可以最直观地了解肯尼亚,因为肯尼亚远在非洲,实地了解未必都能实现,反而这样的方式更清楚明了。

在第1集《大地的呼吸》中,我们看到的是肯尼亚的自然风光,本集跟随了一对英国情侣的旅游足迹展示了肯尼亚有代表性的景物。首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对当地野生动物的拍摄以及动物迁徙画面的插入,对大象、犀牛、野水牛、猎豹等进行近距离展示,通过解说和导游彼得的讲述我们得知肯尼亚大量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当地政府和民间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措施和决心。

在第2集《部族的图腾》中,主要介绍了在肯尼亚西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广袤的草原地带,自古生活着非洲最富传奇色彩的原始部族——马赛族。本集通过马赛青年肯塔经历了人生的两个重要时刻,“成人仪式”和“传统婚礼”。从而表达马赛族人的独特文化。同时,也介绍了马赛商人雷欧纳德。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首饰和服装开发成马赛特色旅游商品,同时也悄悄地将他们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

在第3集《城市的脉搏》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历史悠久的东非铁路,连接起肯尼亚的三大城市首都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众多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联合国人居署总部都设在这里都设在内罗毕;在肯尼亚最东边,是肯尼亚第二大城市的蒙巴萨,这里既是东非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肯尼亚最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从内罗毕沿着东非大裂谷一直往西,基苏木市邻近维多利亚湖,这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产鱼量占肯尼亚渔业生产总量的90%。渔民所罗门正在为一年的好收成而忙碌。

2、对肯尼亚的宣传效果。

肯尼亚是非洲一个地域并不广袤且只有四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在相隔如此之远的亚洲更是鲜为人知。这部虽然只有三集的纪录片让我国观众了解了肯尼亚,也扩大了肯尼亚在我国观众中的知名度,包括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新旧文明的展现,这些在我们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在纪录片中可以知道肯尼亚的旅游也是其收入来源的一部分,这部纪录片在展示地域人情的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地游客,为其旅游提供宣传效果,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影响观众认知。

在我国,大部分观众对肯尼亚也许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可能其中一部分观众是第一次对肯尼亚进行一些了解。因此纪录片的选材和拍摄范围对观众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纪录片《魅力肯尼亚》分为自然风光、部落特色和现代化城市三个比较具有特色的方面向观众展示,这些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是并不是全部肯尼亚的内容,使观众形成的印象基本为古老与现代相结合,保留较好的自然风光,这样形成最初的认知。

4、播出平台较少。

《魅力肯尼亚》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媒介也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和综合频道,并且一部分是在晚间节目,收视率有限。由于其他电视台对纪录片的播出能力有限或者版权的问题,没有播出此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只能通过相关的网站观看,需要观众自主自觉地去搜索,所以其受众范围受到限制。纪录片的制作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受众程度和收视率均比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

运作方式分析

1、制作方式

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团队制作

出品人:胡占凡

总监制:罗明

编导:肖崴

策划:丁邦英 宋嘉宁

摄影:刘畅 郑毅

撰稿:田晓琴

视觉导演:刘华

录音:杜晓辉

解说:李易

剪辑:原媛 屈铖

音乐编辑:高宝喜

音频合成:九方明座

技术:王少飞

非线编辑:王瑄

调光调色:王世杰

翻译:范圣迪

制片:田传海

国际制片:Mark Guo Eunice Wang

国际统筹:张苡芊 李万新

运营管理:刘茜 杨海莉 王同业 周俊

执行制片人:田源 徐欢

制片人:史岩 陈晓卿 石世伦

总制片人:周艳

监制:张宁 刘文

2、运营方式

①《魅力肯尼亚》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次全程在境外拍摄的作品,不仅深入非洲草原腹地,也把目光投向非洲现代都市,拍摄了大量生动的影像。

②《魅力肯尼亚》是“以中国人的视角纪录非洲”,符合中国市场需要,这区别于国外同类题材。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古老神秘的原始部族和迈向现代化的肯尼亚。

③纪录频道与肯尼亚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也得到了肯方的大力协助。非洲是举世瞩目的纪录片拍摄地,央视纪录频道非常看重非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为此频道已制定了一个关于非洲纪录片传播的长期规划,《魅力肯尼亚》是该规划实施的第一步。

3、运作局限性

①由电视台独立制作,成本比较高,人员调配幅度大,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拍摄的商业风险,前期的投资量大。

②由于是由中央电视台独立制作,其播出平台也受到了一定限制,电视台只在中央台播出,网络上只在纪录片网站和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

③纪录片带来的商业收益较少,中央电视台由国家相关部门管理,纪录片的拍摄以国家支持,对商业利益的考虑就比较少。

制作特点分析

1、题材选取

题材确定在非洲,是举世瞩目的纪录片拍摄地,而肯尼亚又是一个现代与古老相结合,原始与进步并存的国家,特色鲜明,选择这个题材拍摄有比较广泛地受关注程度,有利于其扩大市场影响力。

2、风格确定

《魅力肯尼亚》是一部旅游地理类型的纪录片,节奏明快、色彩鲜明是纪录片《魅力肯尼亚》的主要风格特点。这样的风格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草原景象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清新开阔,马赛族色彩艳丽的首饰和服装,现代都市的发展变迁,用一种节奏的快和色彩的亮突出了肯尼亚当地的特点。

3、拍摄选材

本部纪录片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那库鲁国家公园、安波塞利国家公园、马赛人的部落、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等地点拍摄,这些足够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对照的特点,让观众了解到最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古老神秘的原始部族和迈向现代化的肯尼亚。

4、拍摄方式

拍摄角度的选择恰到好处,例如在表现动物形态时候采用的是进行,在表现动物迁徙时使用航拍展示气势宏大的形象,在每集的结尾处使用大全景展示整体形象,为观众交代了一个全面又细致的肯尼亚。

5、结构设置

纪录片分为大地的呼吸、部落的图腾、城市的脉搏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以肯尼亚的向现代化的发展为线索。大地的呼吸保留了肯尼亚最原始的野生动物群体,是肯尼亚最古老的部分;马赛族部落是原始与现代的集合,既有部落风俗和生活方式的介绍,也有部落与现代市场相结合把手工饰品与人交换的介绍;在第三部分三个城市的介绍中,则是完全过渡到肯尼亚的现代化发展。这样的结构设置也给观众一个缓冲和过渡的环节,按照从古老到现代的顺序去了解肯尼亚。

6、人物线索

在三集的纪录片中,编导安置了对应环节人物的拍摄,第1集前去旅游的英国情侣、第2集马赛族少年肯塔、第3集中国老板刘小姐、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发现维多利亚湖等。这些用人物穿插纪录片的方式使整部片子更具有趣味性,也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导演的情节设置还是很合理很成功的。

7、语言安排

纪录片《魅力肯尼亚》采用当地人物解说和后期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当地人的解说更加真实反映出他们的状态,配合当时的环境、动作更加生动形象;解说员李易先生是我国纪录片中比较成功的解说,他的解说缓慢悠扬,更能深入人心,这样的搭配使整部片子都在声音方面都比较和谐。

8、后期剪辑

因为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后期剪辑很少使用剪辑特效,大多采用切的方式,因为拍摄的画面精美和清晰,剪辑方式的使用对整部片子的影响不大,反倒是镜头的组接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逻辑性。

9、制作不足之处

观众看到的《魅力肯尼亚》只有三集,每集25-26分钟,虽然片子选取了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但是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觉得为读者展示出的内容还不太充分,如果可以再多方面的展示出肯尼亚的各种特色就更完美了,例如整个民族的特色、国家的经济现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等,我们所看到的的三集有些片面,作为观众我更想全面地了解肯尼亚。

艺术特色分析

1、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艺术各种功能和价值赖以生存的最重要基石。《魅力肯尼亚》同样也不例外。纪录片虽然在题材选择、拍摄方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导的意图,但展示出的画面和反映的思想都是当地最真实的情况,而本部纪录片更是深入到肯尼亚内部展示出了最真实的肯尼亚风土人情,首先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就是纪录片的真实性。

2、知识性

《魅力肯尼亚》是一部旅游地理类型的记录片,它所展示的是大众所不太熟知或者完全不知道的肯尼亚,所以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丰富阅历、增加知识的一种方式。本片选择了肯尼亚具有特色的方面进行拍摄和描述,是观众了解肯尼亚最直接的方式,这样的题材选择也容易吸引观众,加深印象。

3、故事性

本部记录片中部分采用平铺直叙、部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这样增加了整部片子的趣味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讲述,跟随人物的脚步更具有线索性,通过人物的生活展示当地的习惯个特点,这样既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又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

4、自然性

广袤的草原,日出日落,晕染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辽远的天空,云蒸霞蔚,书写着一首首雄浑奇幻的诗篇。伴随着狂野的鼓点,粗犷的歌声,火烈鸟展翅高飞,长颈鹿悠然漫步,沉睡的狮子缓缓睁开双眼。纪录片拍摄的选择更多的使用自然意向表现,也使整部片子更具有艺术性。

5、人文性

《魅力肯尼亚》不仅是对肯尼亚当地风光景色的展现,也体现了了当地的人文性。例如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马赛族人的生活、维多利亚湖的捕鱼,这些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内容更丰富。

6、音乐与节奏相符合

在开篇与结尾表现肯尼亚宏大的全景时使用的是比较宏大的音乐,在表现肯尼亚人欢乐的景象时使用欢快的音乐,这些都与整个片子的进度和节奏相符合,能够烘托主题,渲染气氛,有利于带动观众。

7、不足

7.纪录片作业 篇七

关键词:环保纪录片,真实,作者介入

1 环保纪录片中作者立场的表现

主观是指个人不依据实际情况, 单凭自己的偏见, 以观察者为“主”, 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在纪录片中, 主观的视角一般来自摄影机背后的人——纪录片的创作者, 然而不同于其他纪录片, 环保纪录片的导演通常直接介入到自己的影片中, 为了向人们揭露某一事实, 导演不再拘泥于在摄影机背后隐藏拍摄, 而是走到了摄影机前不断充当着自己影片中的重要角色, 或成为采访者、事件的参与者、甚至事件的策划者直接参与到环保事件中。这种表达方式在理论上属于比尔·尼克尔提出的“参与模式 (participatory) ”[1]。

参与模式下的纪录片不介意创作者对所拍摄事件的积极影响, 它的特征是与拍摄主题进行访谈或者互动。作为影片的被拍摄者和参与者, 可以用他自身的感受去感受一切, 他们出现在镜头前, 进一步增强了“在现场”的真实感。当创作者从纪录片镜头前抽离, 他又可以离开镜头和作品本身向观众进行讲述。在《穹顶之下》中, 柴静作为影片的制作人、采访者以及出境者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访谈, 然后将这些访谈汇编起来, 不采用匿名的画外配音, 而是直接以创作者柴静自己的声音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讲述雾霾。在本文列举的3部影片 (《海豚湾》《穹顶之下》《难以忽视的真相》) 中, 多位创作者都是身兼多职, 《海豚湾》与《穹顶之下》的路易·皮斯霍斯和柴静都是既当导演, 又负责旁白解说, 并且出现在影片中“现身说法”。《难以忽视的真相》与《穹顶之下》则通过戈尔与柴静的演讲过程为线索, 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并对环境恶化的影响及危害做出事实论证。

普世价值观导向中的普世价值, 就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催生了人们对“环保”这一主题的关注和演绎, 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深入才诞生了环保纪录片这一纪录片类型。保护环境作为一种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取向, 要想最大程度的唤起人们的认同, 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最佳途径就是诉诸人类共同的价值指向。

环保纪录片所关注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善作为人类最普遍的审美欲求, 在3部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 《海豚湾》中海豚可爱的“微笑”及它们在水中的和谐景象;《穹顶之下》中女童纯真的眼神以及对柴静对凛冽清新的“碎雨”的描述;另一方面, 海豚饲养师与海豚之间超越物种界限的友情、戈尔慈父的形象。3部影片虽然侧重不同, 但都同样带领我们进入对自然的关照, 对生态、生命的敬畏。影片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唤起人类的自知, 并提供了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切关照与思考。

2 环保纪录片中作者立场的形成原因

环保纪录片的私人介入、重新组织事件的叙事方式, 放弃绝对真实和绝对客观中立立场, 通过暴露个人的主观参与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来取消“中心权威话语”, 更全面地接近真相, 在环保纪录片中, 创作者刺激外部现实与之互动, 并毫不讳言地暴露这种互动行为在结构影片中的作用。环保纪录片强调“人”在环保运动中的关注和运动, 以此为起点, 其独特、真实的行动。如果只是纯粹的观察, 得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真实, 只有介入的观察才能更接近事件的本质。同时, 这种介入并不是干扰真实的因素, 而是启发真实的有效途径。

在后现代主义中, 解构主义流派的学者坚决摒弃统一性、整体性和确定性, 主张绝对的多元性、相对性和开放性。事实上, 这是对“中心权威话语”的消解。环保纪录片中创作者不再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探求事实, 不再是一个全知者身份, 而是放弃绝对真实和绝对客观中立立场, 通过暴露拍摄者的主观参与, 强调对自我的关注, 这正是对“中心权威话语”的偏离, 从而更全面地接近真相, 对人为参与建构真实行为的揭发[2]。

3 对纪录片中作者立场的反思

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者意识到绝对的真实是不可企及的, 从自我体验出发追寻真实正是直面真实的相对性, 以自我介入追问和逼近真实[3], 影片《穹顶之下》和《难以忽视的真相》都在以家庭往事为切入点质疑绝对真实, 在这些影片中, 刻意取消主观痕迹的做法不合时宜。作者本身也被卷入事件中, 他们无法做出绝对冷静、理性的判断, 相反, 他们不得不在场并作出回应。在本文列举的3部影片中, 自我的介入充满了危机感和调查精神, 他们承担着记录事件的研究者和调查组的身份, 挑战和揭发隐匿的事实。

参考文献

[1]Bill Nichols.Representing Reality, Bloom ington and Indianapolis[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2]罗以澄, 张昌旭.数字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 (3) .

8.纪录片作业 篇八

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助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经理马润生介绍,2012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到17%,创历史最佳,较2011年同比上升40.6%。《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春晚》等优秀中国纪录片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天,央视纪录频道与参会的省市电视台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宣告此前由纪录频道倡议发起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联盟初现雏形。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透露,天津、江苏、河南、内蒙古等电视台是第一批参与联盟的省级电视台,联盟成立仪式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举行。

纪录片是影视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门类,与电视新闻、电视栏目、电视剧、动画片相比较,纪录片天然具有国际通行性,其真实性、纪实性的传播优势,能跨越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进入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圈。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臺长罗明表示,纪录片对时代进程的记录、对历史的思考、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都决定着这一电视表达形态将成为人类共同文明的经典名片,也应当成为不同文明间交流的文化载体。

9.纪录片作业 篇九

2020《同心战疫》纪录片有感(一)

每当危难时刻,总有一群逆行者冲锋在前,用自身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己:武汉10万医护人员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钢铁长城;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疫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24小时内,52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赶往鄂城。他们都是最美逆袭者,在寒冷的冬夜为人们带来缕缕温暖。

最美逆行者,是人民群众心中可靠的隔离墙。

疫情肆虐,无情夺取人的生命,在病毒面前,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显的是那么的弱小,恐惧、担忧的心态在所难免。但是,当全国各地抽调医护人员赶往疫情重灾区武汉,越来越多穿着白色大衣、带着口罩的天使们出现,一步一步走进病患身边,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把病人的生命从死神身边拉回来,人们的心就定了下来,仿佛有一堵防范病毒的隔离墙在守护着他们,人民群众在墙的后面,而那些白衣天使们却勇往直前的站在了最前面,是她们给了我们希望,更是给了疫情下难能可贵的安全感。她们不仅是与家方向相反的逆行者,更是舍小家,为大家,时代英雄。

最美逆行者,在各行各业上绽放出最美的韶华。

什么是最美的韶华?不懈奋斗是最美的韶华,敢于作为是最美的韶华,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勇于站出来的时候,是最美的韶华。宇宙第一医院郑大一附院的8000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者;送物资到武汉的司机和押运人员是最美逆行者。正在建设“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们,也是最美逆行者,他们都在用自己行动书写着人生中最精彩的,也是最美的韶华篇章。

最美逆行者,是坚韧不拔的团结力量。

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坍塌,团结一致,我们终将战胜病毒。在全国范围进行防控疫情下,虽然要求居民尽量少出门,甚至不出门,但是城市基础性功能还需要运转,病毒不能将一座城、一群人击垮,疫情早晚都要过去,美好的生活还需继续。“最美逆行者”不仅指的是那些前往疫情区的人,更是指的是在这样严峻大背景下,依然默默的在岗位上坚守,团结一致维护基础服务功能不紊乱的人,他们是铁路职工,是警察,是环卫工,是社区服务者等等,一场疫情考验不单是医护人员,更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人,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彰显新时代下我们面临困难所释放出坚忍不拔的团结力量。

2002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没把我们打败,如今,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也不会将我们击垮,因为有最美逆行者冲锋在前,因为有你我,心心相连!

2020《同心战疫》纪录片有感(二)

当我们在享受舒适的春节假期时,你们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返回岗位,因为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

你们把救治患者当成自己的天职。主动请战,主动加班,主动驰以支援……一位医护人员在志愿申请书上的一句话让人感动,上面写到:“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四川援助的医疗队出发时,送别现场,丈夫带哭腔大喊:“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老子包一年的家务,听到没有?”简短朴实的言语却感动了无数人。

“因为有离不开的医院,才有回不去的家。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这是武汉一位院长的独白,一个身患渐冻症的共产党员对自己下的死命令。

你们的岗位就在ICU病房,厚重的防护装备遮住了你的面容,24小时不间断重复义样的动作,救人,救人,救人。你们休息仅两个小时左右,累了困了,躺在座椅上休息片刻,你们躺在座椅上的样子,让人看着心疼,穿着成人纸尿裤争分夺秒,连续12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你们怕吃了喝了一出病区,身上的防护服就浪费了,只好憋着,扛着,熬着。

虽然口罩挡住了你们的脸,但人们永远记着,你们温暖而坚毅的眼神。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那是因为有人需要,有人愿意牺牲才成为了英雄!假如这世上真有天使,那他一定就是你这般模样!

致最美逆行者,致敬战斗在一线的你们。无论身处何地,感谢你们的负重前行,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等待你们的凯旋而归!

2020《同心战疫》纪录片有感(三)

这是一场艰巨但又必胜的“战役”,这是一场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战斗”。面对疫情,要牢筑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防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包含人民群众、医疗科研、社会组织等强大“战线”,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聚焦微观人群,不得不提的是老党员这个群体,在疫情面前,他们坚决“亮剑”。

“战疫”中他们带头讲自律,坦诚不隐瞒。这段时间来,一些人知道自家有或者接触武汉旅居史的要隔离观察,过不了心理和思想关,所以存在瞒报情况,最后导致了更多的伤害。我们的一些老党员就主动站出来,不但坦诚自己的真实情况,还主动协助我们的医务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更好地对当地的返乡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摸排,这其中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埋怨,但他们出于整个疫情防控的全局和大义,承受住压力,做好表率。

“战疫”中他们就认这个理,倔强不退步。在打好疫情“阻击战”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到街头小巷劝散集聚人员,他们主动劝散红白喜事、宗教信仰等群体性活动,他们不讲通融,就认这个理儿,一定要确保把这件事给落实了才行。他们自己守在村口路头,不让人员随意进出,他们干事一丝不苟、“不讲情面”。他们主动到“自我隔离”人员村蹲守,保证他们“乖乖待在家里”度过观察期。尽管遭受不少的谩骂和误解,他们依旧义无反顾,顶着压力上,他们笃定“责任重于泰山”,这场“战疫”容不得丝毫疏忽和大意。

“战疫”中他们做得非常细,细抠不含糊。这些老党员,他们做得非常细,他们细抠各类宣传标语,看专业术语用词是否规范;他们会亲自到各老人活动场所、商店、村部查看广播工具,确保正常使用;他们会亲自督看口罩回收垃圾桶是否定点摆放、废弃口罩是否做破坏处理;他们会不定期到街头巷尾去查看是否有不戴口罩、感冒人员流窜,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和政府人员的工作。他们把工作做得很细,不容得一丝敷衍。

“战疫”中他们干的接地气,实在不漂浮。我们的一些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有些群众的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存在不识字和听不懂普通话和对于一些政策措施不理解等问题。这时候,老党员们又站了出来,他们把一些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编制地方群众易于接受的“顺口溜”,结合地方特色制成“防疫山歌”“防疫小曲”等。他们还自觉蹲守在公告面前或者入户宣传,用本地话和实例解读相关的科普知识和政策措施,他们打通了政策举措宣传和落地之间的“桥梁”。

在这次必胜的“战疫”中,我们要及时用好、亮出老党员群体这把“宝刀”,让老党员的特殊作用充分彰显,让这场“战疫”调动更多力量,让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我们坚信在众志成城的奋战中,病疫将彻底被扫灭,我们必将取得完全彻底的伟大胜利。

2020《同心战疫》纪录片有感(四)

十七年前,一场空前的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遭遇战在全国多个省市打响。与此同时,灾厄也悄无声息地降临在中国人身上。而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人们,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恐慌之中。但所幸的是,人们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消灭病毒,阻止疫情。在全国人民同病毒顽强斗争后,这场疫战终于艰难地胜利了。

而此时此刻,大街上本该是一片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的景象。路上的行人也都该急匆匆地赶回家,好与分别已久的家人团聚。可是今年,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愿望却被一场袭卷全国的新冠病疫,无情地扼杀在摇篮里。

这次的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短短几日其病疫的魔爪就伸向了整个中国,其严重性比起非典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其疫情让人望而生畏,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人不愿再看到无辜的人死去了。经历了十七年前那场沉重的灾难,每个中国人都蜕变成了一位勇士。疫情当前,无论是什么人,小到垃圾工人,大到国家领事,都在为人民出力。就连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先生,也不愿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疫情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在这场病疫中,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内心微弱的光芒,汇聚成希望的曙光!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与病毒激斗,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作出决定部署,各地方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贯彻落实,作出“克服短暂的困难换取长久的平安”的决策;用七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等等。这些举措都展现了强大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同时予以我们必胜的信心与决心。

苦难只会铸就辉煌,风雨只会造就彩虹!我们要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上下同欲,共度艰难。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伤员,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万众一心,就没有攀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这场斗争必须赢,因为我们的身后有着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这场斗争必定赢,因为我们不再像十七年前非典肆虐时那么弱小,那么无力,人民强大了,国家也强大了!今天,我们不想再重演十七年前的悲剧,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想拯救更多的人!我坚信,我们定会战胜疾病,战胜一切!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2020《同心战疫》纪录片有感(五)

今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迫使人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以往奶奶每天都需要出去买菜,而最近出去的次数却少之又少。

终于,我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便问奶奶:“奶奶,为什么你最近出去的次数少之又少,家里却总有吃不完的粮食呢?”奶奶满脸担忧地跟我说:“今年有如猛虎一样的新型冠状病毒,需要我们少出门,需要买粮食囤积起来,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门的次数了。”这时奶奶又告诉我虽然现在发生了这样的疫情,但我们仍是幸福的。她小时候即使没有如此严重的灾害也没有东西吃,饿了也只能吃树上的树叶。后来国家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用再吃树叶了,但却因为粮食有限,只有凭粮票才能购买,如果你没有粮票,即使你再有钱也买不来。

现在,随着国家生产水平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物资丰盛,人们再也不会使用到粮票。即使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每家每户也有足够的的粮食吃,不像以前那样只能用粮票购买。不仅如此,这些粮食还能囤放起来呢!这时爸爸也过来说:“是啊,现在的生活多好啊!粮食充足,生活富裕,即使面对这样的疫情,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食物仍能有所保障。”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坎坷的经历,但是听老一辈的诉说,我也能体会到当时国家物资贫乏,人民生活窘迫,不像现在家家户户能购买粮食也买得起冰箱囤放粮食,再也不需要用粮票了。细细想来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国家的富强与昌盛,如果没有国家在背后支持,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户家庭富裕起来,也就不会有充足的粮食供我们储存和享用,也就不会在如此严峻的疫情下,人们仍能不因食物短缺而忧心。

在疫情肆虐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依然能在家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才明白,小康生活就是如此:科技发达,三餐不落,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真正的国泰民安!


10.纪录片拍摄感想 篇十

--拍摄感想

熊梅芳

在我看来,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摄像中,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中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这都是我的教训。

一、资料准备

在我们小组确定要拍以吉庆街为主题的宣传纪录片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杂志专栏,随笔与游记以及齐追航拍摄过的与吉庆街有关的纪录片《江湖三姐胡幕萍》、《吉庆街四大天王》和齐追航为吉庆街的草根艺人录制的唱片等,在对吉庆街由一定了解之后,便敲定了这个选题,但因为时间紧促,所以这样的准备也不算十分充分,所以陈静雯便先写了拍摄方案,暂定下了分镜头脚本,后期主要是我在修改--按照王老师的提议,要充分体现出吉庆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根据具体的拍摄进行修改。

其实,若是当时能预先到吉庆街进行实地走访,那么后面的那些突发状况也会少了许多,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进度也能有序把握,减少一些无用功。

在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吉庆街之后,我们先与当地的老板—园园大排档老板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进行了闲谈,观察了吉庆街的游客与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对吉庆街的了解也不止于资料之上。在这次实地了解之后,我们对吉庆街的汉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原先的拍摄方案与脚步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动,不断完善。

每一次拍摄之后,我都会对拍摄方案与脚本进行修改,解说词也改了无数遍,力求精简,富有文化内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事先准备时间极其充分,导演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十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了几个月的拍摄,最终剪辑出了这部精致且受欢迎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我们的准备便显得十分粗糙了。

二、拍摄准备

在确定拍摄方案之后,我们先在园园大排档(园园大排档在吉庆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老字号大排档)品尝了吉庆街的几样特色美食,并拍摄了部分美食镜头。因为胡幕萍出差,所以我们便选择了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我们在店消费,加上那天天气较冷,客人较少,所以胡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按照我事先了解的关于吉庆街的历史,我设计了采访提纲并选取了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到吉庆街的历史发展问题,吉庆街与艺人的关系,艺人的管理问题等。

胡先生很配合地进行了回答,但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我们听不太懂武汉话,所以由些时候不能根据他的回答进行下一步提问,基本上就是按照采访提纲来问的,显得有一些呆板,感觉没有问出吉庆街的历史韵味的问题。不过,因为这次与胡先生的沟通,他答应下一次还会接受采访。

后来,一行三人的艺人组合来到我们的餐桌旁进行演出,我们附加条件是他们要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我们点了一首歌,但他们却演出了三首,而且按照一首二十元的标准来,关于费用问题我们产生了一些争议,最终和平解决,他们按照点两首送一首的标准进行收费。

他们唱完之后(其实他们唱的不怎么样,主要还是热闹),我进行了采访,但他们却回答地很敷衍,还没有说几句就走了,我们有些无可奈何。这一次吉庆街艺人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我们在下面的采访中会提到艺人们收费管理问题。

那天因为天气冷,游客和艺人都十分稀少,各个大排档也很是冷清,对于我们想要的那些热闹的镜头,那天的场景并不适合表现,于是我们便结束了第一次拍摄,而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吉庆街。

在第三次来的时候,天气很暖和,又是星期五的晚上,游客极多,老板四处拉客,艺人们也到处都是,吹拉弹唱,吉庆街十分热闹,很适合拍摄。于是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分远景与全景,以表现吉庆街的热闹,这一部分主要由单反进行拍摄,因为考虑到了夜景的效果用单反进行拍摄会更好。当时的拍摄主要由谭福洁与陈静雯为主,我则在吉庆街进行观察,看看哪些镜头比较适合拍摄,另外,我在还寻找采访对象,主要是游客,与他们进行沟通,看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当时只有一台单反,所以在这方面的协调并不太好,因而那一次的拍摄主要以吉庆街的夜景全景、艺人与客人的全景,艺人表演的中景、近景还有特写为主,那一天的采访很少。

在采访艺人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故事的艺人,也就是我们在片子里提到的李文瀚,只是当时他忙着去演出,所以我们并没有采访到很多信息,我请他留下联系方式,但他却不太愿意,于是只能先多问了几个问题,后来我们一直没有怎么看到他。至于其他的艺人却是不接受采访,或者是采访的内容不合格(内容比较敷衍)。我们在拍摄艺人的时候,几位年轻的女艺人阻止我们拍摄她们,而我们就只能偷偷地拍摄了几个镜头,而且还不是特写镜头,而是一个全景。

第五次来到吉庆街主要是想采访老板,因为第一次采访素材丢失,后来胡先生以及其他老板又不接受采访,所以我们只能再来,这一次我们联系的是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他的武汉话还比较好懂,所以采访也还算顺利,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一直受到另一人的干扰,他一直催促我们离开,甚至动手动脚很不礼貌,采访拍摄几次都中断,造成比较大的困扰。

听陈先生的语气,那个人似乎是精神有点不正常,我们在之前拍摄吉庆街艺人以及街景的时候,他也曾数次干扰,甚至还要求我们去拍他。

在最后一次来吉庆街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游客采访为主,前几次都是在天黑之后吉庆街热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但要采访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四五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事先跟老板进行沟通,然后去和正在用餐的游客沟通,只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还有就是选取的采访对象不太合适的缘故,加之我又没有正确使用好录音笔,所以那次的采访也不太成功,多采了几个游客,选取比较合适的采访素材进行剪辑—当时录音设备出了些问题,单反又隔得太远(我与谭福洁事先没有沟通好),所以做了很多无用功。

后来我们去了吉庆街艺人管理中心(具体名称太长,这个在片子中会展现)采访,恰逢负责人出差,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而有工作人员才刚入职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也无法进行采访,这方面的采访也只能作罢。

吉庆街采访的随机性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做足准备,包括与采访对象的良好沟通,以及分散采访对象,涵盖到各个年龄层的游客,还有各个年龄层以及不同性别的艺人,大排档的老板或者经理要需要具有充分代表性。

三、技术准备

在拍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第一次拍摄回来之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拍摄素材丢失。

因为单反拍摄时间最长只能是十五分钟,而那一段采访拍摄近半个小时,从单反储存卡读不出那一段采访拍摄内容—显示格式错误,后来百度方法却把内容格式化,采访内容以及另一部分素材丢失。原先想过素材恢复,但技术难度大且成本高成功率低,于是只能作罢,那一次我们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我们也不太好再次去采访胡先生,而后来胡先生一直因为有事而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换过采访对象。

在进行游客采访拍摄时,由于单反距离拍摄对象太远,单反录音设备不及摄像机,所以采访游客的那一部分因为现场太过嘈杂,所以声音不太清楚,因而那段采访只能作废。后来我们在吉庆街采访时,都会准备好录音笔,较好保留声音信息。

在第三次去吉庆街的时候,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但当时的单反却没有调回格式,原先我们一直用的是高清的拍摄模式,但那一次却用到的是标清模式,而这个问题在我们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才发现,对于画面的匹配与挑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在我编辑的那一段关于吉庆街历史的那一部分,用到的齐追航的素材是标清格式,陈先生采访的那一段主要是讲述吉庆街的发展历史,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作为历史部分的衔接也还是说的过去的,片子的其他部分都是高清模式,所以二者之间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在后期剪辑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剪辑等不太熟练所致,还有就是各自的时间调配问题,所以剪辑方面的配合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整个片子大概有八九分钟,我负责的主要是中间部分的五六分钟包括吉庆街的历史,吉庆街现在所保留的汉味文化等,因为整个设计方案大多数是我改动的,有些部分我把握会比较好,加上我时间较多,所以负责的部分也较多,谭福洁主要负责开头部分的两段,陈静雯则负责片头的AI(下载了相关的模板)设计还有结尾部分,配音初步拟定为孙敦平。

在技术部分,主要是因为我们使用单反所以造成了很多失误,也有很多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以及缺少经验等缘故,而随着拍摄的进行,我们的失误也逐渐减少,每个人都在积累着拍摄经验,对于拍摄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

在这次小组合作拍摄中,其实还是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关于实践。但怎么说呢,对于团队合作,我还是不太擅长,有些时候甚至想,其实如果能一个人做的话,就只想一个人去做好,有时候人太多反而是一种坏事,而且比较亲密的人进行合作,反而会有摩擦,相互之间的妥协有时候反而会有些尴尬,我其实比较不喜欢室友之间进行合作,但很多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我会考虑在以后的合作重新组织团队,想尝试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或许也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毕竟大学四年,不想除了室友之外没有其他合作伙伴,那也没有了发现合适合伙人的机会

至于拍摄的话,因为主要用的是单反(大多数时候是谭福洁在拍摄),所以我拍摄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更多时候我都是在准备资料,进行采访,以及修改方案,有时候就在机房剪辑素材,实际的拍摄时间还是很少的。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其实也发现很多都没有按照拍摄方案来进行,有很多重复的素材和无用的,似乎做了很多无用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次的选题,对拍摄也很不满意,对于这部作品很不满意,但希望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自己能在下次可以做成更好的作品。

11.纪录片《创新之路》 篇十一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和科技部联合制作的10集纪录片《创新之路》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

《創新之路》通过不同主题探索人类创新的历史,寻找创新生长的土壤,梳理创新规律,呈现创新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中国电视界首次大规模梳理世界创新话题,涉及知识产权、大学制度、技术革新、创新制度等。该片主创团队由完成《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重大选题的骨干成员组成,并汇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在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拍摄的国家和地区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北欧、以色列、日本、韩国等。

深圳卫视播出《合伙中国人》

日前,《合伙中国人》登陆深圳卫视。节目开播前,在深圳举行了开播发布会。

嘉宾徐小平谈及参加节目的原因时说,“大家对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有很多误解,我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和几位评委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每期节目录制前,我都会反复思考这个节目对于青年人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档创投节目,《合伙中国人》除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树立正确的双创价值观外,还具备让娱乐者得娱乐、让思考者得智慧、让激情者得鼓励、让情怀者得感动的效应。(王锦元)

地面频道热播

《我们的纯真年代》

由周小兵执导,万方编剧,左小青、郭晓东主演的年代情感励志剧《我们的纯真年代》在济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青岛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地面频道播出。

该剧自开播一直稳居南京、济南、成都等地收视率榜首。

《我们的纯真年代》由中央电视台、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讲述4个发小之间跨越30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顾彩玉)

12.纪录片作业 篇十二

关键词:纪录片,《纪录片编辑室》,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长期处于低调状态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有了一个新的面貌, 纪录片《舌尖上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 2012年纪录片作品收视率实现几年来的新突破, 《舌尖上的中国》平均收视率0.59, 平均收视份额3.03, 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 超过央视综合频道原时段播出电视剧的30%。[1]这部纪录片不仅刷新了电视纪录片的收视率新纪录, 受到众多网友追捧, 刮起了一股强烈的“舌尖风”, 形成全民观看纪录片的风潮, 同时, 我国广电总局接连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举措, 鼓励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引发众多学者对中国纪录片的重新思考。在一份题为《中国纪录片公众形象调查》中显示, 学历越高的观众对纪录片认知度越高, 而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并不知道纪录片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还是电视荧屏上一个比较弱小的类型, 传播空间和文化影响力还局限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2]

《纪录片编辑室》创办于1993年, 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22年过去了, 它依旧存在着, 并且成为上海纪实频道的一个品牌栏目, 在观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目前, 上海纪实频道已获批“上星”, 打破了上海地面收视的局限, 更多的观众可以在电视上收看到《纪录片编辑室》栏目。从1993年栏目开播后,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组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 尤其是它栏目化的生存发展方式对我国纪录片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在它身上也折射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纪录片为谋生存与发展而不断出做出的尝试。

1 贴近百姓, 纪录片平民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诞生于1958年, 经历了起步期 (1958年—1978年) 、发展期 (1979—1990年) 、繁荣期 (1991年—1996年) 、拓展期 (1997年—至今) 这四个时期。[3]《纪录片编辑室》自1993年创办以来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形成了独特风格, 深受观众喜爱。在此之前, 我国电视纪录片主要还是以拍摄宏大历史题材为主, 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 而地方电视台不管在财力、人力还是在政策上和中央电视台相比都没有优势,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组另辟蹊径, 选择将纪录片平民化。

纪录片平民化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取材的平民化, 在取材上选取那些贴近百姓, 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另一个方面就是视角的平民化, 摒弃了居高临下的说教, 它不再脱离生活, 而是将老百姓真实的生活通过纪录片真实的展现出来, 通过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让生活本身来说话。

1.1 选材的平民化

《纪录片编辑室》在1993年春天开播, 也就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第二年, 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内外移民之“海”。中央电视台选择了丝绸之路、长江、长城等宏大题材顺应了改革开放初期, 华夏民族寻根的潮流, 《纪录片编辑室》则选择以小见大, 反映宏大时代背景中老百姓的故事, 正如栏目最初的广告语所说的那样:“聚焦时代大变革, 记录人生小故事”,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组创作了一大批以变动时代中的城市底层人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我的潭子湾小学》讲述了当时上海最大的棚户区 (两湾一宅) 居民大动迁中, 一千多名潭子湾小学的学生随之搬迁而转学的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作品将镜头对向普通老百姓, 在此之前, 观众很难看到普通老百姓能上电视。当然, 选材的平民化并非纯粹记录一地鸡毛的琐事, 而是透过普通人群身上的故事表现出人生大的角度, 具有时代的特点, 体现出整个大时代和普通社会个体之前存在的某种关系。同年,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开播,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风靡大江南北, 该栏目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形态为主题, 拍摄对象平民化, 风格质朴, 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1.2 视角的平民化

平民化视角是一种态度, 意味着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 相互尊重的。纪录片作品不再是居高临下, 采取说教的方式, 而是运用纪实的手法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使纪录片贴近生活, 贴近老百姓, 让观众能够看得明白并且愿意去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市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提高, 大众文化勃然兴起, 以关注普通民众为特色, 并且这种关注是平视的, 这与“新纪录片运动”倡导的人文关怀是一致的。俯视与人文关怀无关——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被摄对象, 无论是上层白领还是底层劳工, 都只是平等的生命个体, 都需要尊重, 虽然这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并不容易做到。[4]

2 借鉴戏剧, 纪录片故事化

讲故事是人们最常见的口头传播方式, 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当前, 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日益多元化, 纪录片纯记录和平铺直述的叙事方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1993年《纪录片编辑室》播出一部叫《毛毛告状》的纪录片, 讲述了一个外来打工妹在上海为女婴讨说法将孩子父亲告上法庭的真实事件。该片分成上下两集, 运用跟踪拍摄的手法, 上集播出后, 引发万人空巷看看毛毛, 上海的老百姓都在讨论毛毛的故事, 一时毛毛成了整个上海的闺女。父亲到底会不会认子?毛毛的最终去向又是哪儿?无数个悬念围绕在观众的心里?《毛毛告状》借鉴了故事片组织故事的技法来吸引观众, 但它的本质依旧是纪实, 不虚构。《毛毛告状》记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的真人真事, 并且该片采用的是现在进行时, 用“等、抢、挑”和跟踪采访的摄录方法, 保证了纪录片不虚构的本质。在下集毛毛经过亲子鉴定确证了自己的身份, 这个残疾小伙儿不改之前不认女儿的态度, 在摄像机面前痛哭起来, 也许是愧疚, 也许是得女的高兴, 悲喜之中认了自己的女儿。有了前面的尝试, 《纪录片编辑室》陆续推出很多优秀的纪录片, 在国内外获得殊荣。这些作品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除了它们表现的主题思想比较深刻之外, 它们还具有故事性, 拥有鲜明的风格。

纪录片故事化是一种创新, 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争议, 但是新事物往往都是伴随着争议而发展, 只有不断怀疑、不断改进, 新事物才能更好的发展。从早期的《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到如今的《档案》、《传奇故事》等纪实栏目, 纪录片故事化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下是一种趋势, 并且其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电视界人士的认可。当然, 纪录片故事化也不是打开纪录片收视率的万能钥匙, 故事化叙事的前提是保证真实、不虚构的本质特征, 不能为了故事而故事, 从而游离了纪录片的思想性。

3 开发市场, 纪录片栏目化

《纪录片编辑室》是我国第一个打着纪录片旗号的栏目, 开创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之先河。到底纪录片和栏目有什么关系?有人说“纪录片是栏目之母, 电视栏目脱胎于纪录片。”[5]早期中国的纪录片播出时间和内容的长短都是极其不规律, 十分影响观众的收看, 同时纪录片作品也多是独立导演的个人作品展, 没有一个稳定的创作团队。纪录片播出上的随意性和创作上的独立性使我国纪录片创作始终难以形成巨大的市场。直到1993年《纪录片编辑室》在上海电视台的开播, 打破纪录片无固定时间、频道的局面, 每周播出一期, 重播一次, 每次40min, 使观众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 稳定的收视群体也在逐步的形成, 同时纪录片的经营和市场的开发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纪录片栏目化推动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经过栏目化之后, 要求纪录片必须按时播出, 创作周期被大大缩短, 尤其是在2002年栏目由周播变成日播 (有重播) 后, 矛盾变得更加严重, 如何在保证量的同时也保证纪录片的质, 栏目组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在组织片源上,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 十分重视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从新近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得知, 目前我国几大纪录片频道组织片源主要靠外购的渠道, 自制节目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荣获第七届亚洲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的《干妈》是由《纪录片编辑室》栏目与徐州电视台联合摄制, 《我们眼中的法兰西》是与法国塞黛斯公司采用两国合作的方式联合摄制的, 此外还有一批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在栏目中播出, 如自由撰稿人梁子用DV创作的《我的房东蒋先生》。

4 跨年对话, 重访纪录片经典

当代社会中“怀旧”是一种潮流, 生活中的“老照片”“老物件”时常让人们感慨万千, 回味无穷。荧屏上, “怀旧”情结已作为视听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比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歌声飘过三十年》, 深圳卫视的《年代秀》, 同样在纪录片中也存在着怀旧情结。

从《毛毛告状》到《毛毛十岁》再到《毛毛一家二十年》, 《纪录片编辑室》对其进行了两次回访, 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还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纪录片, 如《俺爹俺娘》、《干妈》、《我的潭子湾小学》、《红跑道》等, 《纪录片编辑室》对它们进行了回访拍摄, 受到了观众和学者的好评。重访运用了大量今昔对比的镜头, 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奠定了怀旧与感人的感情基调。2002年上海纪实频道甚至专门为了重访经典纪录片开设了《经典重访》栏目, 邀请制作人、学者以及片中主人公到演播室, 叙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探讨片中所引发的社会热点已经作品的人文背景。从上海纪实频道的《经典重访》到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中央电视台《重访》等, 越来越多的关于重访经典纪录片的栏目出现, 这个趋势也将继续持续下去。

5 结论

目前, 电视纪录片还处在发展阶段, 没有树立像美国的探索频道那样的国际品牌, 上海纪录片频道依旧是国内纪录片的重镇之一。《纪录片编辑室》作为我国第一个纪录片栏目, 22年来不断的探索、创新, 我们不可否认它的成绩尤其它的栏目化生存方式对我国纪录片做出的有益探索。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仍是电视屏幕上的两大热门, 真人秀节目成为电视的宠儿, 如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爸爸去哪儿》, 浙江卫视的《奔跑吧, 兄弟》《一路上有你》等等, 这些节目向电视纪录片借用了“纪实”的手法, 采取跟踪拍摄, 让观众耳目一新, 看到平时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明星在台下的生活状态, 明星一下“接地气“了, 颇受观众喜爱。真人秀节目是外来引进节目, 重点还是在“秀”字上面, 因此真人秀节目要区别于真实的纪录片, 我国电视纪录片要突破重重包围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同道, 胡智锋.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 2013 (4) :85.

[2]张同道, 胡智锋.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 2014 (4) :108.

[3]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53.

[4]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63.

上一篇:2016副食品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儿童消防安全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