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共12篇)(共12篇)
1.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篇一
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要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对比往年地理、历史和政治的高考分数统计,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较为稳定,地理题的难度在降低,而三科的难度在趋向平衡。”在分析了2009年至今的高考三科平均分统计表后,梁老师对此总结:“一般来说,你的地理考试达到了76分,就达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要求。69分左右,达到第二批次。64分左右,则是第三批次。”这使得同学们对自己地理考试的分数红线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梁老师解释说:“地理考试中,分析题干信息很重要。例如图表题,每个点都是紧靠图中的信息,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从图表和题干中挖掘信息,注重审题。有的题目甚至不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就能解答,但这就要同学们有的放矢,不能一股脑地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都答上去,答得多却没有分。”
要使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并不要求高深的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知识之间却建不起桥梁,联系起来就有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梁老师现场讲解了入藏铁路建设方案的例子,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和建设成本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较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很难被同学们分析出来。此时,梁老师给出了一幅我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图,不同的建设方案所连接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就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眼前,青藏铁路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考知识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
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2.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篇二
关键词: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技巧
通过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 现在的选择题也开始加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考查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知识面的涉及很广, 而当中的一些基础题也成为了学生得分的重点。目前高考化学选择题的主要考点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概念分析、原子结构、周期表和周期律、化学键及晶体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化学、电解质溶液 (p H计算、盐类水解) 、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简单计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 这些类型的选择题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还能够对一些较高层次的能力进行考查。
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 但是这些方法有很多的共同, 如认真审题、深入分析问题、寻找题干等。学生要想做好化学选择题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首先是要多练习勤思考,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要光想着正确答案, 完成一道题后还对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关键点等进行巩固复习, 充分掌握题目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定律、化学性质等内容;其次是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的控制, 要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的解题, 因为考试的时间是固定的, 学生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以免耽误后面的答题;再次是用好化学错题本, 在平时练习中要将一些经常做错的题目以及典型的题目记录下来, 从未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弄清该题做错的原因、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等。下面主要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易错的选择题归纳分析, 总结一些解题的最佳思路。
一、选择题“陷阱”回避策略
(一)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对于一些考查概念性的选择题, 因为这些题型会运用概念设置“陷阱”, 要想做好这类的选择题, 学生一定要掌握好每一个概念, 对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能模糊。
例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 在 (1) 锰; (2) 二氧化锰; (3) 高锰酸钾中, 可以做催化剂的是 () 。
A. (1) (2) B. (1) (2) (3) C. (2) D. (2) (3)
本题就要求学生对催化剂的概念充分理解, 催化剂的最重要特征是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但是在作用的过程中其化学性质和质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二) 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能否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对于学生做好选择题有很大的影响, 在解这类题目时学生一定要遵循“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
例2.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 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
A.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
(三)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任何人都有固定的思维模式, 这是人的固有弱点, 这一弱点经常会被命题者利用, 他们在命题过程中会采用跳粱换柱的方法或者隐藏信息的方法为学生设置解题“陷阱”。
例3.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 () 。
A.6.02×1023 B.4×6.02×1023 C.4.11×6.02×1023D.4
(四) 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
善于分析语法对于提升化学选择题的解题也有一定的帮助。例4.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电解质微粒大的操作是 () 。A.丁达尔现象B.布朗运动C.渗析D.电泳现象二、抓住题目的特有条件, 因题制宜地分析、推理、估算、寻求解题地最佳思路
(一) 抓特例, 否定做答;抓实质, 肯定做答
例5.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C.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 该元素一定被还原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二) 抓数据特点, 避惑解答
1. 多数据的迷惑性。
为了对学生的解题形成干扰, 命题者经常会在题目中设置很多的多疑数据, 这些多余的数据会对学生的解题思维产生影响。解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审题过程中能够去伪存真, 善于抓住关键数据, 不受其他数据的干扰。
例6、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 经分析知其中含水7.62%, 含K2CO3为2.38%, 取1g此样品加入到46.0m L3.65%的盐酸 (密度为1g/cm3) 中, 过量的酸再用7.0%的KOH溶液中和至中性, 最后将其加热蒸发, 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A、1.07g B、3.43g C、4.0g D、4.5g
2. 少数据的迷惑性。
通过例6可以看出, 学生要善于抓住不同化学式之间的某些特征 (如通式、原子个数之比和量的关系、混合物组成成分之间的定量关系等) , 并灵活、巧妙地将它们进行变形或拆分转化, 解这类的选择题就会变的非常容易。
3. 无数据的迷惑性。
有的题目中并没有出现数据, 这样的题目会给学生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通过仔细审题可以发现, 这种题目所给的数据并不少, 但是这些数据都是隐藏的。解这类选择题一定要借助借助守恒法、设一法、差量法等方法。
例7、有一块铁铝合金, 溶于足量盐酸中, 再用足量KOH溶液处理, 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 使之完全变成红色粉末, 经称量, 该红色粉末和原合金质量恰好相等, 则合金中铝的含量为 () 。
A.70%B.52.4%C.47.6%D.30%
4. 扰数据迷惑性。
有的题目中会给出一系列的数据, 如果学生过于专注这些数据就会陷入繁琐的计算中, 而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够抓住题目的题干以及关键数据并总结选择题的规律,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3.高考数学常用解题思想与方法 篇三
对于选择题我们可以用如下的方法:
一、 特值检验法:对于具有一般性的数学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特殊化,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极端性原则: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极端性多数应用在求极值、取值范围、解析几何上面,很多计算步骤繁琐、计算量大的题,一但采用极端性去分析,那么就能瞬间解决问题。
三、剔除法:利用已知条件和选择支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达到正确选择的目的。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
四、数形结合法:由题目条件,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来。
五、递推归纳法: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六、顺推破解法:利用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定义和题意,通过直接演算推理得出结果的方法。
七、逆推验证法(代答案入题干验证法):将选择支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否定错误选择支而得出正确选择支的方法。
八、正难则反法:从题的正面解决比较难时,可从选择支出发逐步逆推找出符合条件的结论,或从反面出发得出结论。
九、特征分析法:对题设和选择支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例: 256-1可能被120和130之间的两个数所整除,这两个数是:
A.123,125 B.125,127 C.127,129 D.125,127
解析:初中的平方差公式,由256-1=(228+1)(228-1)=(228+1)(214+1)(27+1)(27-1)=(228+1)(214+1)·129·127,故选C。
十、估值选择法:有些问题,由于题目条件限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准的运算和判断,此时只能借助估算,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算,从面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大题和难题 :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一张考卷必不可少地要有大题、难题以区分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便拉开档次,择优录取。一般大题、难题分值都较高,高考中遇到难题,要尽量放到最后去攻克;如果别的题目全部做完而且检查无误,而又有一定时间的话,就应想办法攻克难题。在对付难题时应注意:树立信心,调整心理,难度是相对的
在每门课的高考中,遇到一至几道未见过的、乍看不会做的难题,这是正常现象;反之,如果一门课的考试题目,大家都会做,甚至都觉得很容易,这份考题就出糟了或自己理解错了。如果人人都能得高分,它无法实现合理的区分度,不能达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目的。因此,考题中,若没有一些大家未曾见过的“难题”,反而是不正常了。当然,这样的“难题”也是在《考试说明》范围内的题目。所以,这些题往往是乍看很难,冷静地仔细想想,也还是可以做出来的。
总之,考生如果有了碰到难题的思想准备,就会减少对难题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强自己解出难题的勇气。要想到,“我难他亦难,我易他亦易”。要难,大家都难;要易,大家都容易。
把握历年高考命题规律例如:
一、解析几何最经常考什么?
解析几何是一些综合题最喜欢考察的知识点,可难可易。纵观历年高考(课程)命题的规律,解析几何主要围绕主干知识--椭圆的方程和性质,运用圆心的轨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椭圆标准方程的变形、直线斜率、圆的性质和平面几何知识推证椭圆的一些基本性质,会对圆锥曲线中的存在性、唯一性、不变性、恒成立等性质进行论证、运用。
二、三角形题年年考,失分严重怎么办?
对于三角形这个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复习,应重视以图形为载体运用三角变换求角的方法与注意点,已知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或高等如何解三角形。
三、填空题后几题可能一般比较难,怎么办?
根据对多年高考命题的分析,填空题最后几题之所以难,是因为涉及向量数量积、基本不等式、数列、圆锥曲线等知识点。
那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其实向量数量积的考核,主要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和圆锥曲线为载体,数形结合求数量积和参数;基本不等式主要考察求最值及参数范围;数列与圆锥曲线基本量的计算,运用抽象函数的性质求函数值与解不等式、三角形的计算与三角求值;命题的否定与必要不充分条件也经常考察。
四、立体几何怎么都搞不定?
复习应关注符号语言表述的命题的真假判断,共(异)面的判断与证明、用性质定理寻找平行线与垂线的方法,运用三棱锥体积求点面距离。
五、关于应用题
应用题可从解三角形、概率、数列求和、函数、立几等模型出发构建数学模型,概率应用题应注意解题规范。
六、函数重点考什么?为什么每次都错很多?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函数主要是论证函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结合,涉及求参数范围、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重视分类讨论在研究函数问题中的工具作用。
七、数列复习应重视对差、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
掌握证明一个数列不是等差(比)数列的方法,会用整数的基本性质和求不定方程整数解的方法求解数列的基本量,证明数列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穷子数列项的整除性质和不等关系)。
4.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2022 篇四
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解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要充分利用题设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一般说来,能定性判断的,就不再使用复杂的定量计算;能使用特殊值判断的,就不必采用常规解法;能使用间接法解的,就不必采用直接解;对于明显可以否定的选择应及早排除,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对于具有多种解题思路的,宜选最简解法等。
5.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篇五
1、特值检验法:
对于具有一般性的数学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特殊化,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2、极端性原则:
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极端性多数应用在求极值、取值范围、解析几何上面,很多计算步骤繁琐、计算量大的题,一但采用极端性去分析,那么就能瞬间解决问题。
3、剔除法:
利用已知条件和选择支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达到正确选择的目的。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
4、数形结合法:
由题目条件,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来。
5、递推归纳法:
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6、顺推破解法:
利用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定义和题意,通过直接演算推理得出结果的方法。
7、逆推验证法(代答案入题干验证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否定错误选择支而得出正确选择支的方法。
8、正难则反法:
从题的正面解决比较难时,可从选择支出发逐步逆推找出符合条件的结论,或从反面出发得出结论。
9、特征分析法:
对题设和选择支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10、估值选择法:
6.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篇六
一、直接法
直接从题目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知识,通过严密推理和准确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对照题目所给出的选择支“对号入座”.涉及概念、性质的辨析或运算较简单的题目,常用此法.
例1 关于函数f(x)=sin2x-(23)|x|+12,看下面四个结论: ①f(x)是奇函数;
②当x>2015时,f(x)>12恒成立; ③f(x)的最大值是32; ④f(x)的最小值是-12.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f(x)=sin2x-(23)|x|+12=1-cos2x2-(23)|x|+12=1-12cos2x-(23)|x|
∴f(x)为偶函数,①错.∵当x=1000π时,x>2015, sin21000π=0,
∴f(1000π)=12-(23)1000π<12,②错.又∵-1≤cos2x≤1,∴12≤1-12cos2x≤32,从而1-12cos2x-(23)|x|<32,③错.又∵sin2x≥0,-(23)|x|≥-1,∴f(x) ≥-12,
当且仅当x=0时等号成立,可知④正确.故应选A.
题后反思 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中、低档选择题可用此法迅速求解,直接法运用的范围很广,只要运算正确必能得到正确答案.
二、特例法
也称特值法、特形法,就是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值、特殊关系或特殊图形对选项进行检验或推理,从而得到正确选项的方法,常用的特例法有特殊的数值、数列、函数、图形、角、位置等.
例2 设函数f(x)=2-x-1,x≤0
x(1/2),x>0,若f(x0)>1,则x0的取值范围为( ).
A.(-1,1) B.(-1,+∞)
C.(-∞,-2)∪(0,+∞)
D.(-∞,-1)∪(1,+∞)
解析 ∵f(12)=22<1, ∴12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A、B、C,故应选D.
图1例3 已知函数f(x)=ax3+bx2+cx+d的图像如图1所示,则b的取值范围是( ).
A.(-∞,0) B.(0,1)
C.(1,2) D.(2, +∞)
解析 设函数f(x)=x(x-1)(x-2)=x3-3x2+2x.此时a=1, b=-3, c=2, d=0. 故应选A.
题后反思 这类题目若是脚踏实地来求解,不仅运算量大,而且很容易出错,但通过选择特殊值进行运算,则既快又准.当然,所选值必须满足已知条件.
三、排除法
排除法也叫筛选法或淘汰法,使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是答案唯一,具体做法是采用简捷有效的手段对各个备选答案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干相矛盾的干扰支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
例4 直线ax-y+b=0与圆x2+y2-2ax+2by=0的图像可能是( ).
解析 由圆的方程知圆必过原点,∴排除A、C选项.因圆心为(a,-b),由B、D两图中的圆可知a>0,-b>0.而直线方程可化为y=ax+b,故应选B.
题后反思 用排除法解选择题的一般规律是:①对于干扰支易于淘汰的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能剔除几个就先剔除几个;②允许使用题干中的部分条件淘汰选择支;③如果选择支中存在等效命题,因答案唯一,故等效命题应该同时排除;④如果选择支存在两个相反的或互不相容的,则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⑤如果选择支之间存在包含关系,须据题意定结论.
四、验证法
又叫代入法,就是将各个选择支分别代入条件去验证命题,能使命题成立的就是应选答案.
例5 在下列四个函数中,满足性质:“对于区间(1,2)上的任意x1,x2(x1≠x2),|f(x1)-f(x2)|<|x1-x2|恒成立”的只有( ).
A.f(x)=1x B.f(x)=|x|
C.f(x)=2x D. f(x)=x2
解析 当f(x)=1x时,|f(x1)-f(x2)||x1-x2|=1|x1x2|<1. ∴|f(x1)-f(x2)|<|x1-x2|恒成立. 故选A.
例6 若圆x2+y2=r2 (r>0)上恰有相异两点到直线4x-3y+25=0的距离等于1,则r的取值范围是( ).
A.[4,6] B.[4,6) C.(4,6] D.(4,6)
解析 圆心到直线4x-3y+25=0的距离为5,则当r=4时,圆上只有一个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当r=6时,圆上有三个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1,故应选D.
题后反思 代入验证法适用于题设复杂、结论简单的选择题,这里把选项代入验证,若第一个恰好满足题意就没有必要继续验证了,大大提高了解题速度.
五、数形结合法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对于一些具体几何背景的数学题,如能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图形进行分析,则能在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中获得形象直观的解法.
nlc202309031135
例7 若函数y=f(x) (x∈R)满足f(x+2)=f(x), 且x∈[-1,1]时,f(x)=|x|,则函数y=f(x) (x∈R)的图像与函数y=log3|x|的图像的交点个数为( ).
A.2 B.3 C.4 D.无数个
图2解析 如图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做出函数y=f(x)及y=log3|x|的图像,由图像可得其交点的个数为4个,故选C.
例8 设函数f(x)=2-x-1,x≤0,
x1/2,x>0.若f(x0)>1,则x0的取值范围为( ).
A.(-1,1)
B. (-∞,-2)∪(0,+∞)
C.(-1,+∞)
D. (-∞,-1)∪(1,+∞)
图3解析 如图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做出题设函数f(x) 和直线y=1的图像,它们相交于(-1,1)和(1,1)两点,则要使f(x0)>1,只要x0<-1或x0>1. 故选D.
题后反思 这种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在解答有些选择题时非常简便有效,但一定要熟悉有关函数图像、方程曲线、几何图形等,否则错误的图像反会导致错选.
六、逻辑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根据结论的要求,通过对题干和选择支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寻求充分条件,发现规律,从而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方法.分析法可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例9 若定义在区间(-1,0)内的函数f(x)=log2a(x+1)满足f(x)>0,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0,12) B.(0, 12]
C.(12,+∞) D.(0, +∞)
解析 要使f(x)>0成立,只要2a和x+1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成立,
当x∈(-1,0)时,x+1∈(0,1),则2a∈(0,1),故选A.
题后反思 分析法对能力要求较高,在解题过程中须保持平和心态,仔细分析,认真验证.
七、极端值法
从有限到无限,从近似到精确,从量变到质变,应用极端值法解决某些问题,可以避开抽象、复杂的运算,降低难度,优化解题过程.
例10 对任意θ∈(0,π2),都有( ).
A.sin(sinθ) B.sin(sinθ)>cosθ>cosθ(cosθ) C.sin(cosθ) D.sin(cosθ) 解析 当θ→0时,sin(sinθ)→0, cosθ→1,cosθ(cosθ)→cos1, 故排除A、B;当θ→π2, cos(sinθ)→cos1, cosθ→0, 故排除C, ∴选D. 例11 设a=sinα+cosα, b=sinβ+cosβ,且0<α<β<π4, 则( ). A.a B.a 图4例12 如图4,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面ABCD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EF∥AB,EF=32,EF与面AC的距离为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92 B.5 C.6 D. 152 解析 由已知条件可知,EF∥面ABCD,则F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2,∴VF-ABCD=13×32×2=6.而该多面体的体积必大于6,故选D. 题后反思 有些问题,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有时也没有必要)进行正确的运算和判断,而又能依赖于估算,估算实质上是一种数字意义,它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结论.估算省去了很多推导过程和复杂计算,节省了时间,显得快捷,其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求解选择题的方法还有归纳推导法、割补法、无招胜有招等方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收稿日期:2015-11-12) 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这类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用直选法、排除法等。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 ?(2)最佳选择题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主要用直选法、优选法、比较法、排除法等。 ?(3)因果选择题 由因求果选择题的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由果推因选择题的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主要采用直选法、优选法、排除法、归纳法等。 ?(4)组合型选择题 选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主要采用排除法、组合法等。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项。 ?(5)排序型选择题 答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地理高考中如何提高答题能力呢?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 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 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 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 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 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答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三、规范准确答题是提高答题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的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具体要求有: 1.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交通和市场,则这七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的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对因果联系密切的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答案的准确性 例4:首先在一堆垃圾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接着又在其周围生活的动物体内也检测到放射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是来自某一种元素.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 )。 A.O B.C C.N D.H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道理”不能漫天撒网,无的放矢,而应该“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读懂,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就是对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起作用、有帮助的那些文字、数字、图示、图画等。上题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而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人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避免了粮食危机,确保了群众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三、明确相关知识有什么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题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选择归纳演绎用什么 归纳和演绎既是思维方法,也是解题方法。在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中,“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考查的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要求运用归纳法;“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考查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能力,要求运用演绎法。归纳法就是将材料“转化”成学科知识,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演绎法就是用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做到观点与材料具体的统一。上题“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用的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将材料“转化”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用的是归纳法;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道理阐述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抓好粮食生产(必要性、重要性)用的是演绎法。该题的参考答案就是二者的统一。 五、确定条分缕析写什么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既然高考非常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就一定要好好地将自己的思维之花绽放在答卷上。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哪些该详,哪些该略,都必须打好腹稿,考虑清楚。组织答案时首先要紧扣设问,把握好答题的逻辑起点、切入点和出发点。如设问要求回答“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或者“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等,答题时就应该以“行为主体”为逻辑起点,即“企业应该……”、“当地政府履行了……”;若设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答题时就应该以“问题”为出发点,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若遇全国卷I第39题第(6)问“……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运用《政治生活》说明这种不同”这类设问,答题时则应该以平时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为切人点,即“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同……”或者“改革开放以来……”等等。组织答案时还要统筹安排。是先分后总,先总后分;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还是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因题而异。 六、写完再看缺什么 高考答题一般不改动,除非出现了明显的错别字和知识性错误。如将“将政府依法行政、履行国家职能”写成“政府依法执政,党履行国家职能”等,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但高考答题一定要检查是否遗漏得分点。如回答“措施”类试题时是否既有近期措施,又有长远措施;回答“意义”类试题时是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回答“影响”类试题时是否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涉及“构成”时,是否转化成了“结构”,是否考虑到了结构调整、结构变化以及结构变化是否合理和结构调整是否优化。 高考其实没什么。只要拥有快乐心情,保持清醒头脑,审准设问要求,规范解题程序,坚持得分优先,正常发挥水平;只要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何愁高考不成功?何愁人生不辉煌!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劳累感:数学的学习完全可以是零碎时间的利用。没有必要特意安排整块的时间去学习。我建议同学们这样去做:早上八点到九点。看完课本的一小节内容。完成书中的练习和习题。下午四点到五点,可以做一做练习册上的题目。中午或者晚上。可以花上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看看辅导资料。 明确目标,稳扎稳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可能多的知识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不扎实。还不如去旅游去放松。同学们可以选择两个单元或者三个单元。先仔细读完课本。看懂课本中的例题以及讲解自我回顾:例如在学完圆以后,在学习二次函数或者解角三角形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两个小时。完成已经学完的单元的单元测试。测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如何。有没有遗忘学会的知识点。在初三数学的学习当中,如果能够运用上面三个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那么数学成绩提分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知识记忆越牢固、越准确,提取的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选择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问题零碎。因此,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成因的分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切忌脱离课本,只靠资料漫无边际地复习。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地理知识的概括、归纳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强化区域读图练习,突出区域定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的网络。 【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推荐阅读: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五大技巧08-15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07-19 高考地理选择试题及答案09-19 地理高考复习的七种方法01-07 备战高考地理的复习资料及方法08-06 地理综合题解题方法教案09-03 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09-16 高考地理.资料10-15 高考地理得失总结09-22 高考地理试题解析10-057.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篇七
8.高考地理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篇八
9.高考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九
10.高考政治非选择题解题程序 篇十
11.初三数学常用解题方法 篇十一
12.高考地理选择题提分的学习方法 篇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