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2024-10-18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15篇)

1.《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一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设计思路: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安排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本框题是上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延伸,是人民拥有民主真实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也是同学们以后参与政治生活须知的基础性知识,因而显得非常重要。

本框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较零散不系统,同时缺乏一定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方面的实践,理论基础单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初学时的接受能力的照顾,特别是本框处于政治生活的第一课,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重给学生营造便于其理解知识的心理氛围,如通过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政治课学习中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2)把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3)理解权利与义务的之间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从具体材料入手,进行理论抽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公民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学会正确处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为今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初步感知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引入实例法:认识公民的监督权、政治自由。(3)问题探究法:把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四)重难点分析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重点)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难点)

(五)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 教 师 活 动:

模拟成人仪式: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十八岁成年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我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身!

(教师用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启迪思考,感知生活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用其亲和力创建“共享式”师生关系。

引题: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神圣的权利

1、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板书)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 教师活动:

多媒体:照片

问题:他么在干什么?(引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选举知多少?】

1、选举谁?

2、你们有没有选举的权利?为什么?

3、坐牢的人是否有?为什么?

4、居住在中国的外籍国人是否有?为什么? 学生活动: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抢答,使学生掌握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国籍、年龄、政治、能力条件)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识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从而掌握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定义、条件、和地位 教师活动: 【学以致用】

下列属于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1)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2)镇长的选举(3)县人大代表的选举(4)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5)居委会、村委会的选举(6)我们的班长选举 学生活动:

学生对不同的选举进行判断,哪些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些不是。

设计意图:加深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理解,是学生能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其他的民主形式区分开来。

2、监督权(板书)教师活动:

多媒体播放视频:网友揭发周久耕事件

问题:网友揭发周久耕事件,是在行使了什么权利呢?(监督权)

(1)、谁监督

(2)、监督谁?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3)、怎样监督?

延伸:文字资料:新华社南京3月21日电(记者蔡玉高)记者21日从南京市纪委、市监察局获悉,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20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周久耕还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问题:周久耕的落马,说明了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后与邻近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总结监督权的定义、内容和意义 设计意图:

列举实时性和代表性较强的周久耕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是学生能轻松的掌握监督权的定义、内容和意义。增加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

问题设置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了“成功”。

3、政治自由(板书)教师活动:

文字材料:周久耕被网友称为“最牛的房产局长”,现在只要搜索一下“周久耕”三个字,就有50多万条的评论,这么多评论说明我们公民拥有什么政治自由?(言论自由)你知道吗?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哪些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网友对周久耕的评论,总结言论自由。延伸出其他的政治自由。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材料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学法渗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活动: 探究生活:

人肉搜索:是通过你在网上提问题然后别的网友看到你提的问题来回答你的问题。

问题:我们应该如看待“人肉搜索”?能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为什么? 【事例】

最典型的一例当属“很黄很暴力”,北京一名小学生指责一些网页“很黄很暴力”。没想到这短短的五个字成为攻击目标,小女孩和家人的相关资料都被公布到网上,并被恶搞,给小女孩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怎么评价这种行为? 领悟生活: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政治自由是相对的,要受法律的制约,是有条件。同时,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不能损害国家或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活动:

对现在的网络热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归纳和总结出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设计意图:

选取网络生活中的事例,利用网络热点,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

学生利用网络热点讨论和思考,培养了自学能力,拓展、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行事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二、庄严的义务 教师活动:

[多媒体视频] 2008感动中国人物------金晶。

问题:金晶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金晶的行为有哪些是值的我们学习的?为什么?

我国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

对金晶的事迹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义务。设计意图:

通过对典型人物、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为中国公民必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但有些人却只想要“哥哥”—权利,不想要“弟弟”—义务,对此大家怎么看?

材料一:某市级领导周某在人大换届选举中涉嫌贿选被依法逮捕,在法庭上,他辩护道“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又是市级干部,应该从轻处罚”。

材料二:李某夫妻搬到一个四合院,其邻居是一个老大爷,平时养一条狗。李某妻子是护士经常上夜班,且很怕狗。李某与老大爷交涉了几次没有结果,遂放言,“如果你再不把狗拴起来,我就把它毒死”,结果老人家买了监视设备,监督着李某一进一出,使邻居矛盾进一步激化。

探究1:周某的辩护是否合理?(能否因为其所陈述的理由而从轻处罚)为什么? 问题引导: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一律平等是否等同于相同。每位公民是否都享受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强调平等是对等,享受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

探究2:老大爷的做法是否可取?如果你是调解人,你准备如何调解? 问题引导:(1)老大爷没有履行好管理好狗的义务。除了要办理狗证以外,要对狗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它不干扰邻居的生活。

(2)老大爷不能安装监视器,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应该撤去。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3)李某应充分体谅老大爷孤身一人的难处,不能恶语相加,使其事态进一步升级。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怎么做?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因此这一原则对我们的要求是: 一方面是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探究3:两个案例主人公的思想有何共同点?

问题引导:两人的行为,都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为己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总结: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意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的对材料的对比和讨论,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参与政治生活该如何把握基本原则呢?真正体会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特别政治学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利用预习导读提纲,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堂中的“析疑——释疑”,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引导他们收集典型事例制作课件,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程 “为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也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适当“退位”让学生控制课堂,满足了学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师适时地 “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平等、和谐气氛中,教师启发性的“循循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二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情境, 激活参与意识

让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激活其参与意识, 通过参与教学情境紧紧牵制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学课堂更优化。

1. 多媒体展示情境

多媒体中的图画影像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 用图画集影像展现课本情境, 也就是把内容形象化。如在笔者执教《偶像与自我》一课时, 展示了多媒体电影《寻找成龙》, 电影中张一山饰演的小主人公是个华裔, 不爱学中文, 十分迷恋成龙, 在寻找过程中, 姥姥对成龙的一番无可奈何的表白, 道出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盼, 成龙对张一山的教诲使张一山从此奋发, 纠正了自己偏离的思想路线, 迈上积极向上的轨道。

2. 材料编制情境

材料以文字形式展现, 有时为数据, 有时为事例。通过对材料阅读分析, 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教师讲述融会贯通, 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笔者在执教《与挫折通行》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学, 使学生在有了一定认识情况下, 通过讲述5·12大地震诸个小英雄面对自然挫折时, 他们是如何做的, 随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融汇, 最终使学生明白要乐观地面对挫折, 要勇于战胜挫折。

3. 活动角色情境

教学活动角色情境能使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进而理解内容, 使课堂节奏活泼欢快, 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能以美妙的旋律节奏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 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内容, 而且还能对文本背景作出系列体会。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 构筑学习的主体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可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保证。比如, 在笔者执教《走向小康》一课, 与学生这样共同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

1. 引导学习法

让学生阐述我国现今社会有哪些地区经济已走进了小康水平;哪些地方还未走进小康水平, 走进小康水平最主要看的是什么指标?

2. 关键点查询法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查找出“走向”“小康”等关键词, 再把关键词带入文中去理解, 争重点突出、繁简分明, 分清楚“走向”是道出途径、方法, “小康”是通过走向的途径方法达到的最终目标。

3. 讨论交流法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阐述假如我国走向小康后, 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上升, 让学生讨论交流地位上升后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使国家地位上升?随后通过师生互动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看法, 实现教学“信息”共享, 达到教学目的。

4. 巧置悬念激趣法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 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如“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或地方行政干部, 你会如何规划国家或地方实现小康的路径?”等问题悬念, 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兴趣。

5. 采取时政热点新闻结合法

根据本节内容, 联系目前时政热点, 论谈各自看法, 如结合目前时政热点“人民币升值”, 这个话题对我国建设小康有何影响?应该如何评论?

6. 利用现代手段法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 如播放影片《开国大典》《改革开放》向学生展示立国后我国走向小康经历的阶段。

7. 下放评定主权法

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利交给学生, 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 平等地参与评教。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 调动学习积极性

政治教学史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实则就是教师学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活动过程, 使教师、学生主体通过平等交往、自主活动、共同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政治教师不应该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文章内容进行传授, 而应该同时结合新时政、新理念不断实践, 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让学生享受在教学活动中的乐趣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 担任“小先生”, 进而在实践中体验趣味。实践证明, 只要经过认真策划,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就能当好“小先生”。

政治是一门艺术形式, 它对人的不同思想有不同的诠释。作为政治教师, 不仅要充分利用政治教学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学生, 还要运用不同教学法对整个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动贯穿于整个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郑留红.构建政治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 2009 (21) .

3.《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模式

课堂是达成教学目标最主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直接关乎学生的未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当课改的先行者,率先实践参与式教学这一理念。

一、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功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从教育家们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参与对于每位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这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参与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环节。参与式最初是英国的一套社会学理论,目的是吸引受国际援助的当地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使国际援助获得成功。后来被引进教学领域,形成了现在的一种教学法。它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参与者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使每个不同(背景、个性、经验、智能类型)的人都平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掌握方法,建构知识系统,体验丰富的情感形成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有一致性。

参与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坚持了以下理念。

1.开放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项的,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借助教材、教辅、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单项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俗称填鸭式的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的在三个维度:其一,学生和老师在地位上是对等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启智的导引者。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参与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具有得到独厚的纯真和奇思妙想,作为老师应去体验、欣赏孩子眼中的世界,去理解孩子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保护好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其二,课堂设计是开放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或者至少是某一思维阶段)的一个点,这一个点立足于前一个点,同时又是下一个点的基础。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其三,课堂授课是多边互动的。 “多边”是指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及其管理部门。互动”是指“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学学相长;学校及其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互动,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提高。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统一。

2.实践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民主、科学、创新的思想进行教学,特别是活动课的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让所有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是学生学习的解惑者、导向者、设计者、帮助者、主动的学习者和学习探究者。学生们都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对课本知识及社会热点的相关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潜意识的培育学生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充分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

3.民主性

参与式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学生的平等参与,学生自己探索,自觉学习。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理论与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的依据,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感受学生自己成长的快乐。使学生体验到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学习与合作的微妙,也更容易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采取小组学习,面对同一问题既可以唇枪舌战,也可以洗耳恭听;既有发表个人见解时的心情舒畅,也有自己在略逊一筹时而追问、反思自己。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积极参与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在贡献自己劳动成果时,又在倾听来自于小组、个体的不同观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才,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通过参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思考中不断进步。

二、高中政治课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力途径。参与式课堂教学是当前高中政治课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教学评价改革的进程。

1.评价内容较为单一

课堂评价仍然以课本知识的识记、认知为重点,而忽视了课本知识的运用,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一些老师试图通过活动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花样新奇,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参与探究,教师将课堂组织的热闹非凡,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是到检查知识环节是往往会出现老师设置的题目绝大部分的学生答不出的尴尬局面。这启发我们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只片面的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学生认知能力、运用能力的提高。

2.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艺术性

完成三维目标需要老师和学生密切的配合。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在平时的组内听课是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提问时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逐一回答,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励,有时也会看到老师鼓励学生的现象但是方式较为生硬,缺乏艺术性让听课的老师觉得很难受。当前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的评价语言有这样几种:好、真棒、不错、你真厉害、鼓掌激励等。这些评价的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政治课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模式

新课标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我观点、交流彼此的感悟,分享彼此的见解,在参与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互动彼此对话、彼此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认知体系。在参与式教学中,课堂评价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的分数和等级的高低,而是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认知能力。

(作者单位: 1.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师范学校 730900

2.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 730900)

4.《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四

课题

《忠实履行义务》

作者及工作单位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教材分析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学情分析

对于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认识上可能较为模糊,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不强,缺乏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因此在本课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中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义务的,做一个守法、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意义重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目标: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对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忠实履行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小结

出示古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设问:两句古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出示200年汶川地震及我国人民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民援助汶川地震灾民的行为,体现 了宪法提倡的什么精神?

2、结合学生实际设问: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他们为什么会触犯法律?我们从中受到什么警示? 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忠实的履行义务? 学生总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具体要求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导入新课。生讨论回答,引出第一个目题: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法律要求做的,必须自觉去做。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引出第二个目题:

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组织课堂活动:看谁答得多

结合图片,分组抢答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的行为还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引出

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课堂活动:看谁说的多。我国法律禁止做的行为还有哪些?学生分组抢答。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忠实的履行义务? 学生总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具体要求

运用古训,言简意赅,学生在讨论中揭示古训说明道理,开门见山,轻松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运用图片,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更感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明确法律要求做的公民必须去做,而不能不做。通过案例分析,明确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深刻反省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抢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做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板书设计

忠实履行义务: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活跃程度,小组回答问题数和正确数进行小组评比比赛。

最终整体表现为良好。

教学反思

1、部分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原因:有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少措施: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引导。

5.《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五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 斗方向。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四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一、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 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 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 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后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九 板书设计

(一) 置身于政治生活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 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十 教学反思

6.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反思 篇六

临河六中 耿宜清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学会和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2)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公民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昌乐的321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提问导入本课后,以学生自学为主,给出了三道自学题:(1)什么是公民的政治权利?(2)公民行使监督建议权的正确途径?(3)国家安全包括哪些主要内容?5分钟的自学时间。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阶段。“活动一”阅读84、85页“相关链接”部分,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国家法律,然后填出85页材料“A B C”,说一说86页四种做法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活动二”87页小明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讨论,给出几种不同的选择,同时说出不同的后果。第三个环节是检测训练,最后要求学生整理笔记。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各班的总体水平不同,1、4班的效果较好,非常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能完成课堂作业;

9、10班的效果一般,勉强完成了学习任务,没有时间做课堂作业。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针对不同水平的班级,教学设计在量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学过程反思:在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中,自主学习的三道题只要认真看书应该都能找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很轻松的找到了问题。但由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不太理解,我列举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

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充分预留出学生举例讨论的时间。

(1)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自始至终都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了思想上的困惑或错误的认识,教师也不要急于把正确的东西灌输给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充分的、反复的讨论交流机会,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在反复的分析中才能进行激烈的碰撞,在激烈的碰撞中,学生的认识才能更加清楚、观点更加明朗,学生的选择也会更加的理智。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体验出课堂学习的乐趣。

学生是一个有独立的思想、见解和情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正在成长、需要指导、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人。学生受方方面面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在“活动二”小明的案例中,有些学生的“选择”有些离谱,让人觉得可怕:“我觉得小明还可以这样选择──收了亲戚的钱,但又不给技术资料或者把他告进公安部门,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对于这个选择,我没有立刻给予否定,只是说“这也是一种选择”,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行为后果”,在分析中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这样是不对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小明的爸爸跳槽离开公司,可不可以把技术资料带到其他公司或国外呢”?这位学生的问 的前提下,引导分析其错误性之后还特意进行了小结。对于学生其它 “选择”的同与不同,我也进行简单的评述。这些其实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当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老师讲的用时过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在教学中也有懒惰的思想,比如在讨论中,其他班出现的偶发事件,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没提到的我就没讲,这就不能创造课堂教学的最大值。

2、加强预习,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下节课上加以延伸,尤其是针对基础差的班级在预习环节抓紧、抓实,在教学环节更应多举实例,多留出时间让他们充分讨论,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虚心学习,多听课,多钻研教材,丰富自身专业理论,在不断的教学积累与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效能与素养,实现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4、反思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在此,我将努力做到: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7.浅析微博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微博,政治参与,社会监督,公民政治

微博, 又称微型博客 (Micro Blog) , 是博客的一种,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彼此信息分享、自我传播以及获取信息并评论的广播式的网络社交平台, 是自媒体时代具有代表性产物的新媒体。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兴起, 其作用越来越渗透到每个公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公民的政治生活领域。在自媒体时代, 微博因为自身的特点, 与传统媒介相比, 在保证公民监督政治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更有优势。同时, 微博在监督政治权力和维护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中仍有诸多问题。因此, 克服微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发挥微博在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等方面的自身优势已成为现代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博及其传播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得的平台。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体, 首先流行风靡于西方发达国家, 其中以Twitter最早也最为著名, 其粉丝更是分布全球大多数国家。2009年8月, 伴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 微博正式踏进中国内陆, 此后腾讯等公司也纷纷推出腾讯微博等, 从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络主流人群的视野。据2011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仅仅两年时间,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 成世界第一大国。与传统媒介相比, 微博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1. 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即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动机和获得满足需要来研究大众传媒对人类心理和行为上带来的影响, 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微博通过个人偏好对自我感兴趣的新闻或社会热点进行筛选、阅读、传播与评论, 充分地体现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性。

2. 符合“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他看来,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 1而微博使人的听觉和视觉完美结合。通过微博, 大众既可以通过文字来深入了解新闻事件, 达到文字阅读深度思考的效果, 也可通过视频、音频资料, 避免文字表达晦涩的问题, 让受众视听一体, 有更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发布相关评论, 转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只能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真正实现可以说话的“人”。

3. 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化和全球化

微博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实现大面积跨国、跨地区乃至全球传播。同时微博又具有平民性, 即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源, 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 让信息传递更加简单快捷。这使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整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人类村落, “村民”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 信息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

二公民、公民政治与微博的关系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任何人始终都离不开政治。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社会关系。2公民政治是指在政治生活中, 公民作为主要的政治主体, 具有主动管理社会和国家公务活动的基本政治权利, 同时也应该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政治能力 (实在的或是潜在的) 。政府有使公民通过教育与引导, 使公民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能力的责任, 使公民自主参与到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来。微博的出现丰富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手段, 公民通过微博对政治权力进行社会监督, 进而推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微博可以说颠覆了传统政治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思维和方式, 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 积极进行政治参与和对政治权力进行社会监督提供平台。

微博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推动了政治社会化进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政治关系的社会中, 作为政治主体的单一公民, 以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 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在诸多的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中, 公民参与是公民了解政治知识、提升政治能力、推动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公民对社会政治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政治生活做出判断和选择。随着微博的发展, 公民通过微博进行参政, 使公民的参政议政更加便捷、高效, 正是因为微博参政自身所具有的便捷性和廉价性, 降低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成本, 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公民通过自身积极主动、高效的政治参与, 使公民更好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并能够迅速地了解与政治相关的知识, 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2. 促进了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与传统政治参与方法相比, 微博的低门槛性、即写即播性让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变得更加自由、快捷。让以往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消极参与的公民转化成积极参与、及时表达的现代公民, 进一步提升了政治参与的质量。

3. 改变了政治权力监督模式

微博的“草根性”和“平民化”特征有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有效互动。传统的权力监督模式多是政府权力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督, 而微博则是把一般公民拉到权力监督的领域之内, 公民通过微博将身边存在的权力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传播到网上, 发挥了社会对公权力的监督作用, 达到自下而上监督的作用。

三微博在公民政治生活中的困境

虽然微博在现代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 微博也成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 公民的微博政治圈的困境也日益凸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政务微博大多有名无实

政务微博发展迅速, 据相关部门统计, 截至2012年10月底, 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数量达60064个, 增长率达231%;截至2012年11月11日, 腾讯政务微博已达到70084个, (3) 其中党政机构微博45030个, 党政官员微博25054个。然而, 诸多政务微博信息不足、缺乏互动、反应滞后、管理观念僵化和运行模式落后, 存在发布多、互动少、政务人员不管微博、微博管理人员不从事政务活动、行政命令式推进效果极差等问题。

2. 微博的政治生态有待提高

微博处于网络虚拟空间, 与真实的政治环境相比, 虚拟政治环境更易造成政治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淡漠, 网络社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虚拟网络社会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 滋生违法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例如, “人肉搜索”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事例, 同时微博反腐被举报的案件有许多涉及艳照、名表等吸引眼球的“花边事件”, 这些内容大多只是因为易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从而易受关注, 而极少有是因为公民出自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行使自身的合法政治权利, 自觉监督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

四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微博的正能量

微博作为现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 应该成为公民政治生活正能量的传播器, 成为政治生态的净化器, 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连接器。微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应该被正确引导, 才能更好地发挥微博的作用。

1. 建立健全政务微博体制, 推动政务微博信息制度化建设

推动政务微博进行职业化的运行模式;把政务微博运行状况纳入政府考核和评估体系, 提高政务微博人员的媒体素质和信息公布发布、辨别能力、制裁奖赏机制, 对不作为的相关人员要敢于问责处罚。 (4)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积极对相关的“僵尸微博”进行报道, 确实发挥“第四权力”的威力, 真正建立起政府和民众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真正做到及时性、互动性。切实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 真正为公众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咨询, 从而真正使微博参政不变为虚设, 才能最终利用好微博监督权力的作用,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 提升网民公共理性, 净化微博政治生态环境

公民政治参与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 通过民主手段达成共识, 共同推动政治向前发展。广泛的政治参与需要公民以公共理性为前提, 对公共问题进行持续关注, 并基于公共利益发表自身的公共事务的观点和看法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民主的建议, 找到解决公共事务的科学、民主的手段, 而非是一种“低俗”的网络泄愤。因此, 微博世界中应该宣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微博文化、微博文明和微博精神, 净化微博政治生态圈, 倡导网民以科学、法治、健康的原则来使用微博, 传播社会正能量, 杜绝微博成为不法之徒泄恨的工具。

3.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

8.《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八

保障人大代表的监督权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

作为构成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和程序参加政治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与过程。对政府和官员进行监督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没有监督,民主的实质就可能受到歪曲,人民群众的权益就可能受到侵害。民主的本质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每一个公民都直接参与国家的立法活动和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一般只能通过选举授权于少数人,由这少数人组成代议组织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实行间接民主。无论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都有缺陷。间接民主的缺陷之一,是公共权力既可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可能违背人民群众的意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避免公共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公民必须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是避免权力腐败,实现科学决策,提高政府效能,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所必不可少的。

保障人民的监督权,首先要保障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切实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特殊的意义。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本质上是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

政府官员澄清事实是必要的,但不能排斥监督。邓成明代表在调研现场毫不隐讳地指出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积极履职,是很可贵的。政府相关官员,应高度重视人大代表的质询,虚心接受监督。

实现政治参与的规范有序是重中之重

如何在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同时实现民主政治的有序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在体制内获得满足,是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关心政治,主动参与政治,是一个国家公民民主理念提高和民主基础扩大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生机所在。随着利益的分化,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如果不能在体制内获得满足,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团体就可能以其他不正当的形式表达和争取各自的利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性、有序性,在现阶段我国政治生活中相当重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多样,整合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人大代表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和依法对政府及官员进行监督的作用,在体制内加快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改进并推动政府工作,是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防止政治参与失序的明智之举。然而,“局长打断发言,代表中途离席”这一事件表明,无论是作为监督者的人大代表,还是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官员,对转型期的政治发展还不够适应,都还或多或少地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有序运作所必须的规则意识,都有一个强化民主理念,提高政治素质的问题。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制度化、程序化运作,是对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首先是一种可供操作的政治程序,即人们在政治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步骤和方式。人大代表的监督也好,政府官员的回应也罢,都应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及规则、程序,既针锋相对又节制情绪,既开诚布公又相互尊重,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协调,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积极与理性的方式有序地进行,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程序、超越规则、藐视制度。邓成明对丁红都的插话感到不满,提出“你应该听我把话说完”,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合乎情理的。但他愤而离场,则表明其尚缺乏监督技巧,不善于监督。

提升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的政治素质,是有序扩大与深化公民政治参与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事件说明,有些政府官员还缺少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正确的态度,而如果人大代表缺乏监督的意识、能力和技巧,不敢监督,不善于监督,要把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地推向前进,实现公民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也是不现实的。

民主理念的培育是实现政治参与规范有序的必要条件

民主理念是一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条件下,人们对国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以及法律制度在观念上的反映,是现代政治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状况直接决定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以及政府官员行政思维的走向。民主政治是由民主理念、民主制度和民主行为等要素有机构成的完整体系。作为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有一定的民主理念和制度来支撑。

一个公民只有具有民主理念,才能形成正直、公道、负责的政治人格,宽容、开明、理性的民主心态,才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政治权利主体参与到社会政治关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一个政府官员只有具有民主理念,才可能对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等产生抗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公民,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秉公执法,坚持决策以公意为基础,勇于纠正权力的不当行使。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由执政党自觉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各级官员尤其是“一把手”的民主理念和政治素质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实现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一手抓民主制度建设,一手抓民主理念的培育。目前,我国已初步确立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框架,但总的来说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制度设计还很粗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要保持我国政治的稳定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民主理念缺乏,根源在于民主实践太少。培育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理念,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努力扩大对民主理念的宣传;要想方设法让民主理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对各级干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民主理念的教育与培训,等等,这些都十分重要。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民主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关键是要积极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和各级官员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政权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民主理念只有通过参与民主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形成和巩固。许多政府官员之所以对监督不习惯不适应,说到底还是因为日常政治生活中民主监督的缺失。

应充分发挥两会在培育民主理念中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民主理念的培育任重道远,目前不妨从“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和“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做起,让两会成为民主理念的孵化器,这不仅有助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官员民主理念的培育,而且对广大群众树立民主理念也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官员和代表、委员都应对号入座,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民主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积极认真地履行职责,自觉保障政治参与的规范有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9.《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九

引言

小泽向市长反映非法经营的网吧

——参与政治生活是对国家应尽的责任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活动一】你知道人民是怎样行使权力的吗?

答: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利。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1)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利。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②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监督。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等。

【活动二】从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获该市人代会通过,我们可以说: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大代表不满意就是人民不满意,人大代表不赞成就是人民不赞成。﹡体现了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增强; ﹡体现了人大代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的意识增强;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对它们提出质询案等等。○从该事件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监督,向它汇报工作。(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的选举或任命;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

【活动三】人民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的。例如: ﹡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决定兴建长江三峡工程; ﹡设立重庆直辖市。○你还知道哪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权力的事例?

答: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决定修建青藏铁路等等。

2、生活在法治国家里

立法工作与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有法可依即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依法治国:A、标准是宪法和法律;B、主体是人民;C、目的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D、实质是崇尚法律权威,认为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识。②依法治国的意义:A、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为什么?)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千里秒毫 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3)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活动一】你能说出哪些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活动?

答:文化稽查对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3)公民要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活动二】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有没有遇到过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情?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有。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活动一】从法律家族聚会中,你能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吗? 答: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B、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宪法是我国的 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

国家的性质: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第2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活动二】为什么把“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列举实例加以说明。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把它写入宪法,可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具有以下意义:A、将对我国的立法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B、有利于指导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尊重和保障人权;C、有利于指导人与社会、人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D、有利于公民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3)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活动三】小齐为什么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她是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的? 答:(1)因为:A、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B、认真学习宪法等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2)以法律为武器,采用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活动四】你能说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吗?

答:是“母子”关系。即:A、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B、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C、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D、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为什么?)因为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

什么是法律效力?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小结: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三、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活动一】选举权属于哪种公民权?行使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 答:选举权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

行使选举权需要的条件: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年满18周岁;③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1)什么是公民的政治权利?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2)行使政治权利的表现——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①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②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③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3)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反映;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③通过媒体工具(电视、广播、报纸)进行监督。【活动二】阅读下列材料,并指出其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 渠道:①通过人大代表;②通过媒体工具;③向有关部门反映。

(4)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公民应如何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或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答: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①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②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活动三】上述做法哪些正确?那些不正确?为什么?

答:(1)采用书信向报刊投稿和采用电话等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等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做法都符合公民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2)采用贴大字报、采取聚众闹事等方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

【活动四】地图的完整与否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答:A、地图的完整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繁荣富强。B、地图不完整反映着国家利益受损害,领土不完整,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1)国家安全的涵义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2)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自己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活动五】小明有几种选择?分别产生什么后果?如果是你,会怎样选择?

答:(1)第一种选择:出卖情报。后果:A、使工厂倒闭,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国家安全。B、对小民以及他的父亲来说,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承担法律责任。(2)第二种选择:拒绝。后果:保护了工厂的安全,保护了工人们的利益,维护了国家安全,保护了国家秘密,履行了公民的义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3)如果是我,会选择第二种。

(3)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公民应怎样保守国家秘密?)①保守国家秘密。②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③公民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和协助。(4)、公民应如何维护国家秘密,自觉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

10.政治权利和义务教案 篇十

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主备课人:刘彩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应履行的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在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的分析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亲身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例,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难点: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

3、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导入:

同学们,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大多数人民的民主,和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百姓到底能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履行哪些政治义务?以及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结合课本或电脑图片,让学生区分是何种政治权利或政治义务?思考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一)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法律依据(重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请从该宪法规定概括出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年龄、不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含义(P9)意义(P9):基本民主权利,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关注政治生活:选举或被选举为国家各级机关的领导或厂长、村民居委会成员的权利属不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作为我国基本政治权利的选举和被选举权,有特定内涵,严格外延。不能把公民在所有选举中享有和行使的权利与选举与被选举权等同起来。但上述活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自由(展示我校参与慈善万人行图片)

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意义(P9):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政治自由,让同学们分析课本P9的观点

思考:某学校部分学生在一起商量组成一个“兄弟同盟”,并确定“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行动纲领。一次因打架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受到学校的批评。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我们的自由”。这些同学的言和行对吗?为什么?

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公民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3、监督权 法律依据:

含义: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内容: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资料:据统计,在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中,80%的线索来源于群众的揭发、举报。根据人民群众的揭发、举报,检察机关查处了北京市原副市长王宝森、原市委书记陈希同的经济犯罪案件,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青、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等贪污受贿案。过渡: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二)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含义: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时事:中国近日公布的新修改的《征兵工作条例》中,首次允许高校学生保留学籍服兵役。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公民履行政治性义务,应该做些什么?

结合课本P10,让学生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方面,对有关做法进行归类。

过渡: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参加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三方面)

2008年11月19日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近日,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公安部经侦局副局长兼北京直属总队总队长相怀珠同时被“双规”。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学道理?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它包括了三个方面: 一是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是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三是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1)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A、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B、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C、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分析课本P11观点,让学生既要看到权利和义务的联系,又不可将两者对立起来。(2)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第一、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第二、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义务。资料:震区民警舍小家为大家感动部长 “灾区民警在自家遭受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流着血于不顾,失亲人而无暇,说起救灾工作滔滔不绝,谈到家中情况默然无语,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北川县抗震一线 思考:(1)灾区民警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表面了什么?(2)“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对我们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什么要坚持二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因为二者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课堂练习:

1、某商场因在广告词中有“钱进,钱进,钱进进”词句,以国歌歌词谐音进行商业宣传,被工商局查处。用国歌歌词作广告词的做法(D)A、危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不利于危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C、破坏了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居民 D、侵害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2、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法律援助体系,对公民基本人权重点保障,及时对社会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障,并将盲、聋、哑、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列入重点法律援助范围。这主要体现了(AD)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C、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D、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3、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ABC)A、是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充分、具体体现 B、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C、两者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 D、两者是完全对等的 板书设计:

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含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政治自由(4)监督权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1)含义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遵守宪法和法律

(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5)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人个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备注

作业布置

《学海导航》相关练习i

11.《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十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逐渐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将在稳定中继续扩大,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现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逐渐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作为新兴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特殊政治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和作用,并对该阶层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一、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现状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利益的积聚发展必将上升成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最终会以政治利益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领域以不同利益群体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私营企业主阶层曾在较长的时期内受到来自政治方面不同形式挤压,但是随着其本身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必然产生相应的政治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氛围日趋理性,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开始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以下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四个途径分析其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各级人大、政协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私营企业主提供了一个反映本阶层利益与要求的平台。私营企业主个人通过进入各级人大、参加人大会议,表达私营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协是私营企业主进入最多的政治性机构,在各级政协组织中私营企业主是活跃的参政议政群体。与在人大会议上相比,各级政协会议上私营企业主更为直接地表达、反映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越来越多的用同一个声音表达维护本阶层利益的愿望和要求。

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会员中,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的有23143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39人,省级人大代表1127人,省级人大常委17人;市级人大代表5636人,市级人大常委1173人;县级人大副主任46人。被推荐为各级政协委员的有48359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90人,全国政协常委3人;省级政协委员1359人,省级政协常委165人;市级政协委员8519人,市级政协常委1145人,市级政协副主席34人;县级政协委员38391人,县级政协常委6513人,县级政协副主席242人。

(二)工商联等社会团体组织

结成社团组织,将无序分散的个人力量集合起来,按不同利益主体的内在要求,结合为方向一致的组织,以团体的力量施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已成为现代国家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社会团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是工商联。截至2006年,工商联会员总数已超过197.3万,其中企业会员67.5万,县以上组织3119个;乡镇商会、街道商会等基层组织22402个,组建各级行业组织7588个。[1]中国工商联合会是由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各级商会是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正式组织形式。通过工商联,私营企业主阶层以组织的形式实现参与政治,建立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部门经常性的联系。全国工商联在1998年、2002年、2003年三次向全国政协提交有关“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提案,对保护私有财产入宪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党员私营企业家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资源的最大配置者,通过参与执政党的活动,与执政党合作,是私营企业家阶层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广大私营企业主阶层高度认同共产党的执政权威以争取执政党对自己企业的支持,有部分私营企业家直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到2007年私营企业主中党员比例依次为:12.9%、16.9%、19.0%、19.9%、26.2%和33.3%。

(四)与政府官员的政治接触

“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2],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政治接触。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与政府官员的接触,实现其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是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通过制度性的政治参与形式进入体制内,与政府官员保持密切的个人接触;二是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信访,即通过来信或来访的方式与政府官员接触;三是私营企业主通过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与政府官员“交朋友”,以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在私营企业主主要亲友的分布中,关系最密切、来往最频繁的机关干部占绝对优势。”[3]通过政治接触,私营企业家在不同程度上占有、分享中央及地方的部分政治资源,直接把自己的经济需求导入地方乃至中央的政治决策之中,影响地方及相关的政治决策。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整体状况比较健康,私营企业主政治要求基本都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许可范围内。尽管现阶段其政治参与仍带有较强功利性、分散性等特点,并有越轨行为发生,但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看,其政治参与的正面作用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有利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健康成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是私营经济活的灵魂,在私营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适当的渠道进入现有政治体系之中,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表达本阶层的政治意愿,使其多层次的政治参与需求得到有效释放,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这个阶层健康成长。一方面政治参与加强了企业主与体制内力量的沟通,使得政治权力层能够了解该阶层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制定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其他阶层一起参政议政,使该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和政治责任感,弱化了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在国家法律框架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建设市场经济的浪潮,从而带动本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作为新阶层代表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和其他社会群体一起参与政治,扩大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拓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健全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机制,规范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行为,以实现该阶层政治参与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把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纳入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范畴,从而发展了我国民主政治,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大多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寻求利益表述和政治表达的载体和机制。他们迅速扩大的参与需求对政治体系是一种“超负荷的输入”,容易导致参与危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疏导和拓展参与渠道,以有效地组织和疏导新社会阶层成员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如果一味压抑新生阶层的政治参与,这股新生阶层的力量将可能发展成为非常态的政治参与形式,这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波及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改革进程中迅速崛起,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本和社会活动能量,然而一直以来却缺乏与现存体制的制度化链接,长期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不利与社会系统的稳定。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正可以起着“安全阀”的作用,使他们有机会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消除该阶层政治参与过度膨胀的不利因素,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三、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一)在稳定发展中呈现扩大趋势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政治参与机制将不断完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会越来越畅通并向着制度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这将使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阶层整体上仍处在积极增强经济实力、努力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阶段,因此在未来几年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将在逐渐扩大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向制度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在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实践中,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之所以大量存在,主要是由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均存在着明显缺陷,政府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保留有相当的权力,而依靠某些特殊政策或特权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还为数不少。但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逐渐完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同时,随着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逐步成熟,其政治参与将会从个体参与逐步向组织参与过渡。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的表达整个阶层的想法和主张,表现出更强的阶层自觉,更大的发挥其作为一个阶层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和政治体系。

四、小结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兴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是对传统政治参与结构的重大突破,代表了新的利益主体进入体制内的政治过程,是多元化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遇到的新问题。把新兴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吸纳到政治体系中来,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之一,增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各阶层的凝聚力,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夸大其政治作用甚至将其视为中国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只有依照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1993-2006中国私营企业大型调查》[M].中国工商联,2007:253

[2]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8

12.浅谈情感参与下的政治教学 篇十二

一、政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对于其重要性, 教育部新制定的《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阐述:“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我国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材本身的问题

客观地说, 现行的初中政治课教材还是比较切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的,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行教材编写者虽然注意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重视教材与学生的亲和力, 然而, 由于教材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由此便带来了理论体系的束缚及枯燥概念的记忆。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然而教师为了顾及学科的系统性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述理论体系和各种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 各种枯燥的理论体系和概念, 是造成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师的问题

多好的教材遇到教法不当的教师, 也会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初中政治教师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教课照本宣科,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板书, 学生抄写,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这种现状的初步探索

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然, 力图改变现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很多。探索的目标都是为了改变政治课教学现状, 让政治课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教学当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 所有的探索必须面对的同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内在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 就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 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由此可见, 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地由学习的动机引起。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由内部动力驱使而产生的动机叫做内部动机, 由外部动力 (诱因) 驱使产生的动机叫外部动机。具体到学习行为而言, 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对知识的渴望, 以及对自我的报偿而引发的, 它的核心是“认知好奇心”, 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外部学习动机则是由学生对奖励、表扬或者竞争等外在的报偿因素引发的。受内部动机驱使学习的学生, 他们更看重的是获得知识本身的行为;而靠外部学习动机驱使学习的学生, 他们学习目的是为了考试得到高分, 为了获得奖励和表扬。那么, 怎样学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学得有效。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实质性问题。

依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知道, 改变政治课目前的教学现状, 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尤其是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在这个探索中,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 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 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

然而, 有些教师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误入歧途之虞。他们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 经常组织课堂活动, 让学生辩论、表演、讲解等。这些原本是很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而采取这些方式, 忽略了教学的效果, 这样的学生参与就有些变味了, 这样的课显然违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

主体行为参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活动课教学。新的《课程标准》规定, 初中思想政治课“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 “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见, 活动课教学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最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

三、情感参与教学模式要略

情感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它仅仅只能给探索者指出一个方向, 其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 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略谈点看法。

1. 认真钻研教材, 增加知识储备

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其次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习, 增加知识储备。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所谓“学为人师”, 不“学”何以为“师”。对于所教知识涵盖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初中政治教师而言, 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 创设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 它能将学生引入问题之中, 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3. 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 吸引学生

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 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 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长此以往, 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 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

4. 抓住时机, 适时教学

教学应以教材为依据, 但有时也不宜过分拘泥于教材而放走了转瞬即逝的教育教学时机。

5.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学做小主人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是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兴趣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 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也是学生对政治课最大的要求, 因此, 能关注现实的政治课肯定会很受学生的欢迎的。

总而言之, 情感参与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方法运用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政治课教学现状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所讲的几个要点仅仅是一管之见, 不惜贻笑大方, 以求抛砖引玉。

13.《权利与义务》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位姓何的女同学说:“我在家是小公主,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都有父母包办,只要我看书搞学习就行,其他不用我瞎操心。在家庭生活当中,我感觉到权利处处围绕着我,都是享受、只有获得,没有义务、也不用付出。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那样的生活不完整,从今以后,我要彻底改变“小公主”的形象,自己能做的事,坚决自己做,决不要父母包办,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孝敬父母、嘘寒问暖,履行一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义务。”

一位姓冉的男同学说:“在家孝敬父母、洗衣做饭、端茶送水,我还做得好,可是到了学校,我就脱胎换骨,不再是家里的那个人人赞赏的`乖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睡大觉梦见周公、作业敷衍了事;一下课,我来了精神,走廊打闹总是少不了我的;给同学起外号更是我的拿手好戏:说起劳动我是拈轻怕重:学校花坛总有我的身影,摘玫瑰、采桂花是我的绝活。学了今天的知识,我才如梦初醒,原来引以为豪的‘绝活’都是没有履行一个初中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表现,在校未做一个好学生,有愧于生我养我的父母和爱我的教师。我决心改改,接受大家的监督。”

同学们在上述两位学生的带动下,你一言,我一语诉说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洗涤自己的心灵,决心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人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立志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好公民,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4.《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世贸组织的作用、原则、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战略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经济全球知识的提升和深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世贸组织的作用、原则、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战略和必须坚持的原则(2)说出入世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说明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观念。在发展对外经济活动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难点:入世的利与弊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践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经济全球化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需要教师指导并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搜集我国和世贸组织关系的典型案例,搜集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数据及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了解世贸组织的概况,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程。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有哪些?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世贸组织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我们为什么要加入它?请同学们谈谈对它的认识。

比如:对农业来说,有利于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加入WTO,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过渡:正如前面讲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样,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中国加入WTO面临的严峻挑战(挑战)

材料展示: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9月11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

中国商务部随即对美方采取这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美方此举不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也违背了美国政府在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的有关承诺,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在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背景下开了极坏的先例,中方将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一切权利,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材料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态度:面对入世,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过渡:我们常常吧地球称为地球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也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想发展必须敞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具体的经济成就吗?

(GDP、消费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教育质量和水平等)

教师: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第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发的格局及其作用 2.、对外开放的作用

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

(1)战略内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引进来”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教师:我们该如何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改革开放前期,我们一直以吸引外资为主,因为国内建设资金不够,30年来我国引进外资成就显著。

教师:我们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呢?

探究活动:P97:A、这些图示,反映出我国利用外资哪些特点?(数量上、集中那些产业、分布„„)

学生活动:我国现在实际利用外资额比20世纪90年代初成百倍增长;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他产业少;直接投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外开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复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基本战略。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的作用(1)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2)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

(3)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磨擦冲突的场所

3、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2)“走出去”的涵义与内容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十、教学反思

15.《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解释社交网络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关于社交网络的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相关实证研究, 鉴于移动互联网创新的潜力有助于民主话语和参与, 这一领域显然是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相较于其他媒体源而言,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出发点, 社交网络中政治参与的青少年用户各自使用媒体的动机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大众来说, 新闻和信息消费的一般模式已经实现, 用户经常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感兴趣的新闻和信息。

互联网用户的动机都不是单一的, 用户个人可以寻求信息、商品、服务、娱乐、表达意见或只是保持与朋友和熟人的联系, 这些动机不是互斥的, 但对最近的社交网站用户行为研究表明, 他们中的大多数通常希望被接纳, 并与他人保持联系。

在移动互联高速发展的这十年中, 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从宽泛的大型组织转移到围绕个人的人际网络, 大多数用户不再与陌生人讨论特定主题, 相反他们大多数时候的网络活动对象只是相熟的人, 他们倾向于选择朋友提供的消息和新闻, 并积极参与其中, 对其他类新闻和陌生人的观点并不主动获取。

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看, 新闻消费和政治参与都不是驱动大多数社交网络青少年用户使用的动机。与传统媒体的使用情况一样, 那些使用互联网寻求政治信息的用户很可能已经是有丰富见识并且参与过大量政治活动的人, 然而用户在社交网站中寻找满足感是使用时的首要作用, 政治参与充其量只是辅助性的兴趣。

假设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成为奥巴马或其他政要的朋友, 那就一定能导致更高水平的政治知识、兴趣和参与吗?以奥巴马为例, 在他的官方社交网络平台中, 所发布的信息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 很大程度上与政治人物结成网络关注关系, 这会提升青少年政治新闻的参与度。

另外, 社交网络中信息内容的设置也发挥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作用, 这些信息是基于娱乐的内容设置但又包含少量的政治信息, 它们的主干内容是生活化、社会化的内容, 但人物设置通常为政治人物,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软新闻, 他们具有爆点和吸引力的标题或内容, 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 进而使他们了解政治人物, 虽然这种了解是非常片面的, 但至少激发了他们政治参与的兴趣, 有助于那些本来不倾向于政治参与的青少年, 在一定程度上也积极推进了民主的进程。对于青少年而言, 通过传统媒体关注传统新闻又称硬新闻, 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 而软新闻提供了更高层面的娱乐内容, 并且满足了他们的使用预期, 这种新闻与娱乐的结合, 有助于对政治关心程度不高的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政治世界。

软新闻的习惯性接受者会人为地夸大他们对政治的了解程度, 作为美国的非主流媒体, 它的政治效应远小于新闻效应, 但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政治的兴趣。互联网搜索引擎调查显示, 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或结束时, 利用搜索引擎查询政治相关信息的数量呈正相关增加。

二、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解释社交网络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意见领袖理论最早在20 世纪40 年代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在1940 年美国大选运动期间,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极弱, 当时约8%的人由于竞选运动改变了投票的意向, 但促使他们改变的主要是身边的朋友、团体、社团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发达的信息传播手段只是技术的进步, 意见领袖通过新的手段即社交网络, 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可以解释政治信息的分布过程。大量的行为决策表明, 决策者尤其是青少年选民, 通常是由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决定他们的行为:一是希望做出理智的决定;二是希望这项决定只需要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由于第二个目标, 意见领袖在他们的决策行为中很自然就出现了, 而且在第一个首要目标的促使下, 他们必须强烈地依附所选定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否成为主导的关键, 是这些选民是否盲目追随领导人或者他们是否考虑别人的意见, 如果选民只是机械地受到影响并做出轻率的决定,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社交网络将会是民主进程的阻碍。虽然认为更多的信息和意见对于政治讨论争取民主具有明显的好处, 但是事实上, 青少年受到的那些政治信息丰富人的影响, 只不过是他们只了解那些人而已, 这些性质上聚合型的意见有助于青少年选民做出更多相似的选择, 对于那些几乎不关心政治的青少年, 有助于民主工作的进程。即使作为选民个人, 他可能不称职, 但这意味着通过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政治信息少的青少年选民形成一个群体聚合, 使他们做出统一的政治决策。

两级传播理论是解释非正式社交网络行为的关键, 例如营销界很普遍的现象——邻居之间经常推荐产品, 并且取得成功。实证研究表明, 人际关系影响力在关系交往中作用巨大, 假定意见领袖了解创新产品、候选人和政策, 并把附加于自身观点的理论传递给社交网络的用户, 当意见领袖越来越倾向于信仰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时, 用户会越来越倾向于追寻他们的意见, 意见领袖影响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与用户交流。生动地提出意见比平淡地提出意见, 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意见领袖也是主观的, 因为只要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占有大量信息即可。意见领袖可能实际上对自己所赞同的事物了解并不全面, 但是社交网络用户相信他们的观点, 导致他们的意见更具影响力。无论青少年选民是否真正独立地从多个意见和多种信息中做出选择, 但通过意见领袖他们确实在表面上形成了高政治参与度和支持率, 并形成了一致度较高的投票结果。

社交网络中的政治讨论, 并非存在完美无偏见的信息交流, 其中经常充斥着大量的偏见和主观信息。青少年用户以非正式的政治讨论为主, 所以经常充斥着争议和分歧, 但是社交网络的选举投票, 尤其是在网络成员之间劝说下, 由意见领袖占主导作用的表决结果相似性很强, 特别是在意见领袖正面或者潜在的影响下, 这种一致性更加强烈。假定影响政治讨论的因素有五个方面, 分别是教育、沟通、程序、平等和参与感, 但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 这些方面的作用被削弱。

摘要:社交网络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参与政治活动, 本文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 分析社交网络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关键词:社交网络,政治参与,使用与满足理论,两级传播理论

参考文献

[1]Clara Shih.张小伟译.社交网络时代:SNS引发商务与社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上一篇:高2013级四班 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党史讲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