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精选13篇)
1.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一
农技推广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几年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稳粮增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本市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方式,集成一系列“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促进了我市粮食产能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提质增效。
一、强化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立足我市生产实际需求,加强与华农、省市农业科学院所和新型主体密切合作,着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为提升稻米品质,优化稻米品种结构,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丰两优1号、两优6326等12个再生稻品种。为推进“粮改饲”发展,引进筛选雅玉青贮8号、豫青贮23等8个青贮饲用玉米品种。通过专用品种的引进与筛选,补齐了我市品种需求的短板,为模式集成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粮食生产模式:全市农技推广系统以绿色生产为导向,改革传统低效益种养模式,大力集成推广粮食作物绿色高效模式,促进产业提升。一是重点集成示范水稻“一种两收”高效种植模式,二是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以稻为基础,重点集成示范稻虾共生模式,促进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三是重点集成示范“麦-玉-玉”、“油(肥)-玉-玉”,优化了粮经饲统筹模式。
三、注重新型主体培育:以精准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为基础,狠抓“三新”技术到户到田,通过加强生产示范、观摩培训、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措施,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粮食作物高效模式示范样板,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应用高效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WTO成员数量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农产品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 国际农产品生产及市场需求已对我国传统农业构成了巨大冲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要适应农业全球化发展步伐, 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 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 国际发展极不平衡, 发达国家消费者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品质和安全, 要求生态、绿色、环保, 对大量高端农产品的需求, 不惜高价购买进口产品;同时, 因科技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国家的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稻谷的生产成本低, 产量大, 主要出口给发展中或贫穷国家。发展中国家既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 又要兼顾品质, 农产品需求差异化程度大, 因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大宗农产品受发达国家出口影响大;同时, 本国也面临诸多优势, 可开发生产优势产品进军发达国家或贫穷国家。而贫穷国家重点在于解决温饱问题, 但其科技水平落后, 大宗农产品更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
国内传统农业以“粮猪安天下”为根本, 从全面取消农税提留、推广粮食直补, 到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 进一步加大种粮大户补贴, 加大生猪良种、能繁母猪补贴, 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推广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 无不是围绕“粮猪安天下”而发展农业的。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粮食和生猪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 储粮量在不断增加, 造成仓库满满, 陈化粮大量浪费, 生猪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加, 环境污染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粮食、生猪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农民种养效益低下, 市场价格与国际相比较高, 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同时粮食和猪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低, 国内市场受进口冲击影响很大。并且, 人们对粮食和猪肉的消费量在逐步降低;但对牛、羊、兔、奶、蛋及各类水果、蔬菜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相对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影响, 这些农产品又有出口创汇竞争力。
因此, 应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消费结构, 加大国内农业结构调整, 逐步剔除地区保护政策, 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2 结合本地生产实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包括去产能, 但更要找准市场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在认清了国际国内形势后, 不能盲目跟风, 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 逐步调整和去库存。要考虑农业稳定发展, 如果是产粮大县, 就不能因为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库存多, 就放下粮食生产, 而全部去种植经济作物等;如果是生猪调出大县, 就不能不发展生猪生产, 全部去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一定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人们生产经营习惯、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 紧紧依靠原有优势和上级政策的支持, 在稳定原有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 认真分析自身发展优势, 因地制宜, 先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 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再逐步扩大规模, 切忌跟风而上, 不尊重实际, 不顺应农民意愿, 盲目转型。
3 加大三大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三大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种植业生产方面, 一要改变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 发展马铃薯、高粱+再生高粱,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大力发展油菜和大豆生产, 我国是油料作物发展滞后国家, 但产品需求量大, 而且畜禽饲料需要大量饼粕类原料, 油菜和大豆生产具有较好市场前景。三要将蔬菜、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做出特色, 既要做好传统季节生产发展, 又要充分利用农业设施化干预发展错季特色经济作物。在畜牧业方面, 要在稳定生猪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草食牲畜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减少人畜争粮的现象, 将本地区遗传资源做出特色亮点, 同时要做好小家禽畜发展。在渔业方面, 要取缔网箱养鱼、水库养鱼等严重影响水质的养殖方式, 加快推进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复合健康养殖方式, 在发展传统四大水产养殖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龙虾、黄鳝、乌龟等特色水产品养殖。
4 加快三种方式转变
一是要以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循环化、粮经饲复合化“四化”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要将良种业生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不断培育产量高、投入小、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优的品种;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能力;要大力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等种养循环产业, 推进可持续发展;要加大“菜/稻/菜”“麦/玉/豆”“玉米/辣椒/马铃薯”“果/草”“茶/草”“桑/草”等粮经饲复合生产。二是要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 推进品牌战略“四举措”、推进经营方式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不断推进其创新发展能力;要探索创新财政资金量化入股折资分红、土地入股分红、生物资产预收益担保贷款、保护价订单生产、云平台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体制机制;要全力加大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进程;要加大“三品一标”发展力度, 重点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著名品牌。三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安全监管、强化综合执法, 推进管理服务转变;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农村水、电、路、机网建设,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配套和农业法治配套, 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保障;要严格落实农药化肥零增长要求, 加大畜禽污染综合治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检力度, 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以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下达执法案件查处力度和公开执法程序为重点, 严厉打击破坏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 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强化三大安全保障
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 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根本。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而且产品的生产要安全、要生态, 还应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专项打假治理, 减少药物残留,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 配备检测设备, 培训检测人员, 下达检测任务, 不断提升检测预警能力。三是要扎实做好动植物防疫工作, 强化“落实三员, 严把四关”, 确保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四是要完善畜禽屠宰监管, 以“瘦肉精”“三聚氰胺”抽检为重点, 加大畜禽屠宰监管, 保障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奶。五是要切实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申报检疫制度, 全力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六是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 减少土壤盐碱化, 既实现农药化肥减量, 又促进农业增效。
3.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三
关键词:园艺特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7
1 发展现状
园艺特产业作为吉林生态资源大省的重要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效益明显提升,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在带动农民增加就业、助农民增收、助贫困人口脱贫、增加农业有效供给以及增加地方财力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
1.1 产业发展超出预期
各地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玉米价格下滑的有利时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一是棚膜产业结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园艺品种更加丰富。棚室结构更加合理,吉林省蔬菜生产的短板是冬季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温室数量少,利用率不高。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各地陆续加大了温室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棚室结构更趋合理。据统计,2016年全省新建规模以上棚室面积为3811亩,其中,大棚2315亩,比2015年减少900亩;温室1496亩,比2015年增加139亩,增长10.2%。从调查情况看,凡是新建、扩建、改建的,温室占主要部分,温室数量的增加有效缓解了吉林省冬季蔬菜供应压力。区域布局更加集中,梨树县棚室3.2万栋,面积3.7万亩,仅环县周边的15个村棚室就达2.9万栋,面积3.1万亩。扶余、宁江、榆树、双阳、永吉等地的棚室也大多在县域周边或公路沿线。生产模式更加科学,前郭县八郎镇农业站根据当地耕地的垄宽设计出长9米、宽6.5米的可移动式大棚,棚膜蔬菜比大田菜早上市20多天,效益很好。2016年仅八郎镇就有移动式大棚2000多栋。棚室生产产品更加丰富,由单一的北方蔬菜生产逐步扩大到引进栽种南方品种,由蔬菜生产扩大到水果、山野菜等生产;二是人参全产业链开发步伐加快。2016年全省园参留存面积为5700万平方米,鲜参产量2.7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建设标准化人参生产示范基地15个,“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28个,合计面积300万平方米。依托东部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在省农委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加强参农在规范种植、新技术推广、产品溯源平台等方面建设。围绕做大人参加工业,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产业园区,建设人参全产业链加工生产线,产品涉及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五大类千余个品种。通过“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的经营主体企业已达33户,116种产品,产值过亿的品牌企业15家,总产值55亿元以上。全力打造国家级万良人参大市场,分期建设会展贸易区、仓储物流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和配套服务区。长白山人参区域公共品牌推介取得良好效果,各地不断加大力度,积极争取授权,区域品牌、经营主体品牌共存共赢,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全省食用菌规模达到120万吨。食用菌产业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吉林、延边主导品种是黑木耳,通化、白山主导品种是香菇,中西部主要是以草腐菌为主的金针菇、平菇等。菌袋标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德康、神怡、大山合、正旭等一批菌袋生产企业。企业统一制作菌种菌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也从源头上提升了产品质量。延边标准化香菇菌袋供应达到了90%,汪清天桥岭镇的黑木耳菌袋100%由企业供应。通化香菇的菌袋工厂化生产占比达50%以上。种植方式不断创新,由传统的地栽发展到吊袋、普通温室以及光伏大棚等。新成果、新技术应用面逐步扩大,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积极开发新品种,进行玉米棒、稻草和果木替代山林木屑的科学实验,通过农博园菌菜基地、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等示范推广;四是林蛙柞蚕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全省共回捕商品林蛙5.1亿只,产值达到25亿元。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由2010年的30家,增加到现在的50家,年加工林蛙油接近25吨,占当年林蛙油产量的20%。以林蛙皮提取物——抗菌肽、胶原蛋白肽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开始逐步占领市场。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林蛙养殖户平均增收5%,养蛙林地的利用率从以前的不足20%上升至30%。蚕种生产经营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核发了《蚕种生产许可证》和《蚕种经营许可证》,加强柞蚕生产技术指导,开展了柞蚕蚕种检验员培训,对合格学员核发了结业证,为蚕种检验工作提供了技术人员;五是多种经营精彩纷呈。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潜力,积极探索园艺特产项目,出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梨树的乌米、辉南的大榛子、延边的紫苏、黑果腺肋花楸、永吉的黎麦芦笋等。各类特色产品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1.2 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发展园艺特产业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已成为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一是政府财力重点倾斜。全省各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推动园艺特产业发展,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政府投入的针对性都很强,引导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松原市制定了《全面落实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实施意见》,针对16个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扶持。长春市出台了《农产品“三品一标”奖励实施办法》,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奖励。敦化市政府专门列支200万元,对处理废弃食用菌棒进行补贴。东丰县拿出专项资金1300万元,用于农户购买菌棒、建大棚等发展食用菌产业补贴;二是社会资本持续涌入。生产经营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培育引导经营主体进驻园艺特产业是今后投入的生力军。2016年工商资本投入园艺特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大块头”的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主要投入在人参加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生产经营上。2016年白山市投资亿元以上的人参项目有4个。广东太安堂投资10亿元在抚松建设人参产业园区。省国资集团拟投资40亿元打造人参产业集群。通榆县经营工艺品的老板,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300公顷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现已建成220栋。吉林省生态农业公司在和龙市新增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生产能力3000万棒的黑木耳生产线,2016年已生产500万棒。安发国际在延边州投资20亿元建设黑果特色产业园。这些“大块头”经营主体的建设,带动了当地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亚泰集团在和龙市建设人参产业园区,2016年可实现利税2000万元。
1.3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在园艺特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创新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在设施蔬菜生产上,省农委大力推广吉林金丰现代农业公司的冬季不加温生产蔬菜新技术。年初以来,全省应用新技术新建改建冬季不加温日光温室265栋,266亩。长春市启动了互联网工程服务用户活动,在手机上安装APP软件,开发了环境监测、病虫害诊治、气象预报预警、市场营销等功能。长春市优美信食品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销售鲜切蔬菜,通过购置自动售货机在地铁站、高档社区、写字楼等繁华地段设立无人销售专柜150台。吉林市在设施果蔬销售上总结出了多种新模式,包括休闲采摘、私人订制、会员配送、菜园认领、社区直营、阳台菜园等,这些模式实现了产销对接,大大提高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延边州强化特产品互联网市场建设,全州100多户企业的产品实现了上线销售。汪清县天桥岭镇政府与成都花卉果蔬交易所联合,依托电子屏幕实时更新购销信息,黑木耳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敦化市成立了电商协会,高标准建设敦化大德创客园,宣传推广地方特色产品。白山市重点建设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长白山馆。松原市制定政策措施,为棚室生产大户颁发经营证书,为申请银信贷款创造条件。白城市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采取订单式合作,由企业出保低价收购农产品、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地抗旱设施等措施,取信于民,确立了较为紧密稳固的合作模式。品牌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经营业户,逐步把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到品牌上,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申请商标和“三品一标”认证。一些产业发展正在由求数量、铺摊子向求质量、上台阶转变,品种选择上正在由重复、低端逐步转向特色、中高端。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优质产品占比低
园艺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发展无序、自发、小而散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园艺特产品大路货多,优品、精品占比十分有限,与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生产经营以散户为主。据点调统计,散户生产经营的产品占90%以上。散户经营带来了许多问题,生产成本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应用普及慢,产品检测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缺失,政府监管难度大,产品质量提升困难;二是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难以做到优质、优价。由于园艺特产品种类繁多,又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外观辨认、品质鉴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马铃薯种薯与商品薯、普通产品与“三品一标”产品等很难区分,价格却相差很大,优质高价往往面临低质低价的不平等竞争,影响优质产品的销路和效益。同时,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监管乏力,惩治力度小,违法成本低,也造成一些经营者有恃无恐;三是产后储藏保鲜和初加工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园艺特产品品质的重要方面。采后处理产业化是保证新鲜度和营养性的重要条件。四川省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率达40%,泡菜产量330万吨,产值270亿元。据吉林省点调统计,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不足10%,尤其是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因未处理而造成的损失率达15%~25%。由于园艺特产品的自身属性,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分类、分捡、净化、包装等环节,要求有相应的储藏能力和冷链物流;四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的园艺特产产品品质差异很大,但由于缺少商标,“三品一标”认证占比又很低,造成有些园艺特产品真伪混淆,市场美誉度、知名度不高。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规模化水平低。吉林省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应统筹规划,联动发展,但实际上部分县的发展规划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衔接不够紧密,市与市之间的投资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各地单打独斗,重复建设造成产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蹶不振,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态势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标准化水平低。园艺特产品种植与大田作物相比,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门类多,要求也更高。地址选择、园区设计、水电路分布、生产标准、投入品标准、产品检测、产品包装、产品上市等都需要科学规划,但因相关环节缺乏标准,或即使有标准也很难执行和监管,难以形成规格统一、周年供应、品质稳定的产品;三是组织化水平低。总体来看,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发展迅猛,但积累偏少,成员联系不紧密,发展也不太规范。要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仍然要依靠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1家,涉及园艺特产业的加工企业数量很少、规模偏小。吉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家大型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而且大多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存在脱节,经常出现单方面违约的情况,影响企业货源的供应质量、供应数量和加工能力。
2.3 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相当一部分园艺特产业集中在山区、郊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园艺特产品时令性强、储藏要求高的特点。白城市特色经济作物灌溉能力仅能满足50%,干旱成为制约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产业发展的物质技术装备还不适应。与大田作物相比,园艺特产业可选择的耕作技术、机械品种和设备工艺少,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三是信息服务跟不上。调查中了解到,在园艺特产项目选择建筑材料、种什么、怎么种等方面,经营户主要从亲戚朋友、农资供应商和农村经纪人中了解,渠道狭窄,可信度有限。如温室建设所需的棉被、薄膜等,质量、价格相差很大,农民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生产能力和效益;四是现有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2014年前郭县某合作社争取到国家新菜田基金84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经招标,由某公司建设,由于不懂专业知识,设计的棚室后墙体基础建设达1.7米,不仅没有必要,也造成很大浪费,同时用水用电设计上也不合理,合作社不得不重新修建。白城市招投标建设的膜下滴灌也存在类似问题。
2.4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玉米价格下调、大田作物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发展大园艺、大特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现有的要素集聚状况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与园艺特产业大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大,加上项目资金分散,使用不尽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还不足,有资金的不懂园艺特产业,懂园艺特产业的又缺少资金;三是政策扶持不够,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水电地、融资、保险、担保等政策滞后,与大农业相比各类补贴少,扶持力度弱;四是科研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研发新品种数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本应由科研部门进行的引种、试验、示范却由经营者自己引种试验,加大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五是技术推广网络覆盖面低,技术人员数量少,指导服务跟不上。
2.5 劳动者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中了解到,与大田作物相比,从事园艺特产业的农民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园艺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学识水平、技术能力等需要提高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视野狭窄,产业发展盲目跟风;二是不会算账。在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投入上,经常购买低价劣质产品,表面上看投入少了,实际上产出更少了,忽视投入产出比,忽视投资回报率,往往占小便宜吃大亏;三是小富即安。冬季温室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不愿意付辛苦,年吃年用够花就行;四是侥幸心理。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凡是棚室都应当参加保险,但农民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投保,而一旦损失了又后悔莫及。据调查,全省绝大部分棚室没有投保。通榆县某合作社2012年、2014年因雪灾、龙卷风毁坏大棚100栋、60栋,损失惨重;五是思想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产品销售仍采用传统方式,不会应用互联网。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契约观念淡薄,诚信缺失,常常违约。生产经营和管理越来越图省事,很多合作社怕麻烦,宁可高息民间借贷,也不愿意在银行贷款。
3 对策及建议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贯穿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针对全省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及建议。
3.1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明确职能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一是科学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惩治什么都要十分明确,通过政策这个指挥棒,引导产业发展,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问题;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是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开展保险服务、降低经营主体融资门槛、放宽设施用地政策、园艺特产农机具纳入补贴、减轻经营主体负担等政策;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产业发展的水、电、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应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产业及环节由公共财政承担。例如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大型市场建设、食用菌废弃菌袋的处理、马铃薯加工污水的处理等,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或项目支持;五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逐步把大田作物的人财物等资源转移到园艺特产业建设上来,健全网络,配齐人员,保障经费;六是提供信息服务。依靠政府行政资源及时将产业发展规模、新品种、新技术、农资供应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产购销等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由生产经营者自行决策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
3.2 创新发展理念,补齐产业短板
园艺特产业门类多、品种杂,属性各不相同,每个产业短板也不一样,必须对症下药,因业施策,使园艺特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田和排头兵,成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典范。在设施蔬菜产业上,要坚持周年供应、均衡上市、品种多样、品质保障的发展要求。普通棚室要扩大规模,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升产品品质。要大力发展采后处理和初加工,增加净菜的供应量,减少损失。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日光温室,保证冬季生产。新增投资应重点投向日光温室建设,让当地居民吃上本地应季菜。根据市场需求不同设计产业发展规模,白菜、辣椒、西红柿等大宗蔬菜要集中连片,创建品牌,体现区域化、差异化,靠品质增效益。在蔬菜集中产区应加大育苗点建设力度,采用现代科技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种苗供应基地,从源头把控蔬菜品质。以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可多品种、小规模,以提供丰富多样可观赏、可食用的产品。以年节为经营目标的经营主体,可生产盆菜、盆花、盆景,打造家庭菜园、阳台菜园,在节假日品尝到现摘现做的美食。人参产业应稳步发展园参,积极发展非林地栽参,大力发展林下参。通过政策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等措施,鼓励参农种植5年以上的人参。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防止重金属超标,严格按产业技术标准种植,让百姓吃上放心参。大力宣传“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将更多的经营主体、基地、产品纳入到区域公共品牌标准建设上来,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实现区域品牌和经营主体品牌双赢。应充分挖掘长白山资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灵芝产业。按照提升品质、打造高端、节约环保、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要优化产业布局,在吉林、延边地区重点建设黑木耳产业带,在通化、白山重点建设香菇产业带,在中西部重点建设草腐菌产业带。加快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菌种菌包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分工分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集菌种研发、菌棒制作、产品加工、市场建设、废弃菌包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鼓励在长白山建设林蛙种蛙繁育基地。提升林蛙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以林蛙为原料全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积极申请长白山林蛙地理标志保护,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3.3 创新发展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的引导机制。下大力气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大力提倡对园艺特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加大大型储藏窖的建设力度,加大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集中打造园艺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保鲜示范点;二是发挥特产之乡的引导机制。把特产之乡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休闲采摘、民俗旅游相结合;三是完善企业利益引导机制。要探索科学实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变农户分散种植为大规模集约经营。要科学分工,凡是科技含量高、工艺要求复杂的环节由企业来做,如食用菌生产采用企业集中制袋、农户分散种植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调整财政投入的引导机制。调整现有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照放大、扶中、控小的思路扶持园艺特产业发展,如市场竞争充分、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加工企业,应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提供用地用水用电方便、负面清单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避免资金扶持不痛不痒的问题。对于小规模经营的散户不要给予资金扶持,例如对散户生产食用菌棒的应加以限制,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能实现有效管控。资金重点扶持中等规模的经营主体建基地、推标准、提品质。项目资金应重点投向“三品一标”认证、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大政府对本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产品的宣传投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3.4 创新营销机制,实施品牌战略
要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逐步提高园艺特产品在互联网、大型超市、直营店等现代营销中的比重,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规格、标准、包装、商标、认证甚至文化等品牌要素,就必须在由简到繁、由外至内、由浅入深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推广使用产品标签制度。凡是进入市场的园艺特产品都要标注生产企业、生产地点、保质期。有条件的经营主体还要标注产品检测的主要成分、二维码等信息,有些不为人的熟悉园艺特产品还应说明储藏方式、功效、食用方法等;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三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有关单位提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园艺特产品创名牌、扩规模,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五是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要开阔视野,摒弃品牌多、杂、乱等小而散、寿命短的发展模式,把提高品牌产品在园艺特产业中的比重和份额作为首要任务;六是多渠道广泛宣传吉林特色产品。全力打造和宣传区域公共品牌,为吉林产品走出去创造条件;七是挖掘产业文化。收集、整理产业文化资源,培植特色产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4.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四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臵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臵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臵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5.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五
摘要:该文分析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观点新方法。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出路
吴成明,吴若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0):2+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由低端消费转入高端消费,而在供给端,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造成大路货居多,一些品种过剩难卖,另一方面中高端产品紧缺,农产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面临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
1、农产品供需关系失衡
近四十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跃升,中高端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进口显著增加,大宗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低廉,甚至积压滞销。这就迫切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中高端农产品供给,压减低端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
2、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出现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资土地价格大幅上升,助推了农产品成本上涨。
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靠天吃饭造成产量低,品质差,成本高。
生产经营规模小。全国人均耕地占世界的43%,农户地块小而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使全国农业生产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流通环节较多成本增加。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至少经过5-6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加价。再加上农产品自身易腐易损,自然和人为损耗严重。张家口地区最远的县距北京不足300公里,而蔬菜盛产季节有时要绕道山东寿光,再返回北京,增加了运输成本。
3、农业资源透支利用
长期以来农产品的总量是拼资源提高的,随之带来了生态恶化。
水资源严重不足。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尤其是河北省北部地区属重度缺水,近年来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旱灾频繁。
人均耕地减少,土壤安全日趋严重。全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中国农村经济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农民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壤质地、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56%,总体而言,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以大豆为例,全国大豆平均亩产长期徘徊在125 kg以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农业科技创新有待于提高整合,县级缺乏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引领和示范,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
5、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家庭为生产单元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经营,现行土地流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不规范
大部分农民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强。少数农民即使签有合同条款也不规范,双方责、权、利不明确,一旦发生纠纷,调解的难度较大。
(2)土地流转制度不建全
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土地流转管理职能较弱;缺乏完善的土地价格机制;受国家惠农政策影响,农民争抢土地承包权。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路
1、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粮食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现象,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阶段性变化,从大宗农产品看,大豆短缺,玉米积压。从品质看,普通品质的农产品供给充裕,优质高端品牌的农产品紧缺,这就需要不断理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1]。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面对种种制约,困难和挑战,必须坚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主要方向。不仅要保障农产品数量,更要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
3、降成本
(1)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从而降低农业成本,降低不确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2)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农业科技进步,可提高农业生产率。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降低化肥盲目使用量。通过农业物联网,打造出实时监控,精准种植,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新业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转型,从而实现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3)?p少流通环节,降低产品成本
采用农超对接、互联网+等新业态,实现农产品直接销售。
(4)加快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应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县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成立服务站,村集体选派联络员。现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这一政策既不公平,又无效率,农民也不满意,国家应出台土地增减占补平衡补偿机制的政策法规。
4、去库存
目前的重点就是消化玉米库存,主要通过减供给,增需求来实现。
(1)减供给
通过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经济、饲料作物种植面积。
(2)增需求
对玉米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来实现。
5、补短板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基础建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为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3]。
参考文献
6.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六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19-0068-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5YJC79008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7ZDIXM168)。
7.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七
一、着眼于要素端,优化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优化劳动要素供给,提升人力资本。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人力资本,农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人多地少的大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形成。现实的矛盾是,现代的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能力要求与农村劳动力的真实素质和能力不相匹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转移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城市的吸力和农村的推力对他们作用很大,留在农村的多位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农民工”成为我们国家特有的名词,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7747万文,其中外出的农民工为16884万人,占比60.85%。这些外出的农民工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外务工,其产生的结果是土地利用和劳动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首先应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并对其进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和劳动效率。其次要注重妇女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农村男性在外务工较多,大多数妇女事实上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应对妇女进行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发挥最大劳动价值。
2.深化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率,技术进步与创新能极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较,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低下,这不仅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阶段性过剩。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宁愿“舍近求远”进口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产品而不愿购买国内生产的农产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较高,二是国内农产品质量不高,而这两大原因均与农业科学技术有关,当然也与我国农业制度有关(下文将会谈到)。农业育种技术、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和收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会极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农产品价格。科学技术有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诸如低毒性和高效性农药的研发,绿色种植技术的进步等,从而在产品质量上具有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学研相结合。另外我们也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把现有的已实践的农业技术广泛的、有效的推广到农业生产者手中。
3.优化制度供给,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农业改革,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和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制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阻碍了农业供给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市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首先,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低廉的农产品大量的挤占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造成国内农产品“高产量、高库存”。因此,我们要更多的让市场去调节农产品价格,进而达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做的就是适当的补贴和对农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证农民的利益。其次,我国在弥补农业市场失灵方面的制度存在不健全的地方,特别是农业市场信息平台的搭建。我国国内存在的大量农业种植户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各个种植户对农业生产的安排大部分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且多数依据上年的市场价格。这种做法是蛛网模型的典型的表现,其结果是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而造成农产品的供需错配,进而导致谷贱伤农和农产品供给结构性不足交替出现。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潜在的农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要致力于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使信息充分流动;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信息制度,弥补市场失灵。再次,我国农业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农业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相适应。现代化农业最主要的集约发展,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率。而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仍然处在粗放、分散化经营的阶段,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农业土地制度的羁绊。因而,政府要鼓励农村土地适度合法流转、完善相关土地法规,为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从农业生产源头,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农业需求结构的变化
首先,要加快建成现代化农业,这是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生产成本较高问题的关键所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本质,就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化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来管理农业,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需要以科学技术和工业为支撑、以相关制度做保障。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于我国农业种植户多而分散且其种植安排单一、盲目性较大,而我国的农业消费结构却在不断升级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业种植户的农业生产,生产与需求相匹配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业种植大户,实现集约化经营和优势区域的专业化种植。最后,要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协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也包含“去库存”的内容,之所以农产品产生高库存,部分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协同存在问题,也即农业生产与农业产品加工两个环节存在“代沟”。前面讲到,我国农业种植户多而分散,且种植安排多根据经验安排,基本上不是依据市场机制进行,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又没有主动发出农产品需求信息,只是被动的通过国外进口来替代,这就导致了农业供需错配,因此,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安排、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农业产业链协同是农业“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同时政府要健全农业产业链服务体系,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质量监管、流通服务等平台,加强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下,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型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义之一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而目前,我国农业种植户众多且分散,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处在递减阶段,如何减少农业劳动力供给,这取决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吸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其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生产效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助推力,其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资本、设备等供给和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新华日报[N].
[2]陈锡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行三大创新[N].人民政协报.
[3]周艳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农村改革与发展.
[4]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5]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J].改革,2016(1).
[6]农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扭转“三大失衡”[N].上海证券报.
8.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八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正在我国的涉农领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实施层面,都在结合自身农业发展实际,稳步推进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河南小麦,全国著名。作为全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省份,河南在近年来的小麦种植与育种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在我国新的经济态势下,河南小麦的种植结构与面粉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近日,本刊记者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小麦种植怎么调、面粉企业如何发展等问题,对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进行了专访。
记者:很多业内人士都说目前是我国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最佳时机,您怎么看?
许为钢:我认同“目前是我国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最佳时机”这个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中国城镇化在一直推进,因为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大量的农村人口都往城市里面去;二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变,社会福利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三是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已经不是依靠土地进行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已经由过去的主业变成副业了。因此,对于农业生产中普遍拥有“一亩二分地”的农民来说,这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了,目前是土地流转的大好时机,农业发展要向大农经济、向规模化发展。所以说,目前是我国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好时机,它也决定着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式。
记者:请您举例说一下目前我国农业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许为钢:我在三年前曾给中央写过一封信,主要内容是要“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三权分立”现象(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即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这个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除非是集体留下来的地,一旦分下去的地,这个权已经不存在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农民的,在土地流转中间,它还不能完全占有收益权。所以这个“三权分立”不是一个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如果农民认为土地不是自己的,就像房子不是自己的而是租的一样,他绝不会好好地装修。因此,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关键所在。
记者:河南作为我国小麦生产大省,您认为目前做得怎么样?
许为钢: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这无论是从国家规划层面讲,还是从河南小麦产量说,都是不争的事实。河南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始终很重视小麦的种植情况,支持小麦育种研发工作。另外,河南的农民很朴实、很勤劳,荒废的土地很少,他们有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对民族和国家担当的精神,值得敬佩。因此,河南小麦的发展从具体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做得都很好。
记者:从农业产业发展角度而言,河南小麦种植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许为钢:从农业产业发展来说,我们目前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还很低,规模化生产水平也不高。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生产的三大特征,即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我们都做得不够,还要继续提升。我国现在土地流转的官方数字是30%多,河南的比例也不高。因此,河南小麦的种植一定要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因为只有实现规模化以后才会有专业化生产,只有进行了专业化的生产,才会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这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
记者:河南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其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里?
许为钢:河南的小麦具有质量优势、贸易优势和加工优势。比如,我们有郑交所(郑州小麦交易所),强麦品种,郑州、濮阳等粮食批发市场,这是贸易优势。质量优势就是我们土地上生产的小麦品质是不错的,特别是近些年来,许多新培育出来的小麦品种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另外,我们还有加工优势,我们的面粉企业是全国最多的、量最大的。目前关键是怎么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足之处,一是小麦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因此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在调整后还要进行规模化生产;二是我们的面粉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个利润低、恶性竞争的问题,其原因实际上就是品牌优势还不够。李克强总理今年给永城的批示就是“麦强面弱”,这是对河南整体面粉产业的描述。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我们的品牌创起来。
记者:您认为河南的小麦种植要怎样进行结构性调整?
许为钢:河南的小麦种植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方面,从纵向上来讲,就是种植小麦规模化,要解决多种小麦混杂在一起的做法,使小麦种植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另外,就是要推广优质小麦。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讲,就是在品种的使用上要注意节能高效,多使用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以此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另外,科研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水浇地上的节水品种和肥料高效利用品种,包括抗病品种的选育,这样结合生产上的推广利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做到环境友好。总之,无论是纵向的产业链条上的调整,还是横向上的品种、栽培技术的调整,都属于小麦种植结构性调整的范围。
记者:现在农业界有一种说法,就是继大豆、棉花等已经被国外进口产品主导的情况下,下一步我们的小麦也可能受到国外的冲击和影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许为钢:我的观察是这样的,关于大豆和棉花的事,一方面是国际上有竞争在里面,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生产承载量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这么多人口,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就目前状况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公司都想进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就像我国推销自己的优势产品一样,应该客观看待,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社会化组织水平的综合博弈。但是,对于小麦而言,我可以保证20年内是不可能受到外国的冲击和影响的,他们不可能在我国来唱主角戏。我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的小麦产量在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小麦品种质量和育种研发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研究机构和团体,这支科研队伍不停地在创造新的品种、创新种植技术。相关数据可以证明,在过去的10年,我国的小麦单产平均提高了24%。比如现在平原地区的小麦,高产的每亩七八百公斤的比比皆是。
记者:听说您培育的“郑麦7698”小麦品种是个“全能型”,能简单谈一下吗?
9.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九
特约评论员相均泳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而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有助于解决当前经济供需失衡的问题。目前,我国中高端产品和高新技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供给不足。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大量涌向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日用品等。另一方面,我国低端产品的供给明显过剩,难以匹配不断提高的国民高端需求。比如,近年来我国国内钢材屡屡卖出“白菜价”,而每年还要以“白金价”大量进口高端钢材,而且进口量每年都超过千万吨。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供给结构。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助推中高端产品研发和制造,缓解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供需失衡问题。
科技创新有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创新,要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必须要培育好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在消费领域发掘和形成新的营销渠道和经济增长点,还可在生产领域打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格局,形成分享经济,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率,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大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市场,形成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建立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
10.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篇十
农村改革,活水这里来(政策解读·掷地有声好政策⑥)
本报记者 高云才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02 版)
农村改革的源源活水,给“三农”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今年以来,全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形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三农”发展呈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态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正在成为新目标。
质量变革:农业生产导向从增产转向提质
【改革指引】《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
【镜头】“今年丰收同往年不一样,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收益还比往年好。”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五家子村种粮大户黄金太的家庭农场流转了150公顷耕地,籽粒玉米调整为青贮玉米。今年平均每亩生产青贮玉米3吨,每吨价格230元,全部卖给周边的养牛场和养羊场。加上其他种植收入和秸秆等进项,刨去成本算大账,预计农场今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形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农业生产导向从增产转向提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全年粮食产量12358亿斤,比上年增产33亿斤。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2万亿斤,说明我国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在发展质量取得提升的同时,产量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稳中向新,是提质导向获得新动能的重要标志。据农业部统计,今年我国籽粒玉米面积新调减近2000万亩,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增加1500多万亩。农村“双创”人数超过700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11.1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300万个。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的支撑,是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提质导向,要求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农民增收,是农业质量提升的逻辑必然。今年农民增收形势稳中回暖,前三季度农民收入达到9778元,实际增长7.45%。2014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逐季下滑,去年一度没有跑赢GDP,今年以来再次实现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两个高于”。这是在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殊为难得。农业部预计,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将突破1.3万元,迈上新的台阶。
效率变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改革指引】《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
【镜头】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孙丽萍等专家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头成年母牛每天产生16公斤粪便、7公斤尿,其中含氮126克、磷61克,这些粪污的化学需氧量为99克,据此计算,万头牛场每天产生160吨牛粪、70吨尿。资深奶业专家邓九强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效率变革。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据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只有60%。总体上看,我国每年生猪病死淘汰量约6000万头,集中的专业无害化处理比例不高;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200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效率变革的起点。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是“三不、两零、一全”,即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
农业的绿色发展方式已经全面布局,多处突破。今年,我国在100个畜禽大县整建制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在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以东北地区为重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开展地膜回收利用机制试点。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了现代农业的效率变革,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得到缓解。
韩长赋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总体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落实保护面积15.5亿亩,在1200万亩耕地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农业用水总量稳定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标志着我国提前3年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动力变革: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30年
【改革指引】《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镜头】河北省霸州市东杨庄乡下坊村老支书杜朱勤说:“土地承包再延包30年,又吃了一颗定心丸呀!”全村土地4000亩,主要种小麦、土豆和花生,超过1/3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民承包地实行“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俺们现在种地,可踏实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动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变,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能变,坚持稳定承包关系不能变。
今年以来,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国整省试点省份已达28个,实测承包地面积15.2亿亩,已经超过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确权面积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82%。通过几年试点,摸清了承包地底数,让承包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融资,推动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安排,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思路措施要清晰,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政策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发展过程要平等,发展成果要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上要产业兴旺,生态建设上要生态宜居,文化弘扬上要乡风文明,民主政治上要治理有效,民生改善上要生活富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经过三年试点,全面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确认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探索开展有偿退出权、继承权试点,慎重开展抵押权、担保权试点。今年6月又确定100个试点县(市、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1.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十一
1 农业生产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归结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其中生产即供给,消费即需求,是社会生产生活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供给与需求的辨证关系
1.1.1 供给与需求不可分割
供给与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说:“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1]。如生产中的生产需求也可以说是供给。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李克强也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改造“旧动能”[3]。
1.1.2 供给和需求同由生产决定
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是由生产本身决定的”[1]。生产决定供给,即生产出什么样的物品,就有什么样的供给。生产决定消费,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如食品消费、物品消费、现金消费、网上消费等。二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如生产出来只有低端产品,只能消费低端产品,若生产有高端产品,在支付能力许可下则会消费享受高端产品。
1.1.3 社会经济运行追求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没有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有效供给,就没有支付能力条件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的有效需求,反之亦然。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受社会所消费或社会需要消费的产品生产不出来,都将浪费社会资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1.1.4 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社会性
供给和需求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反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者之间存在交换劳动关系。二是反映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1.2 供给都是服务于需求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性的,不同的人群需求状况也有各异。社会需求的商品有正常品、必需品、奢侈品、低档品、互补品、替代品等等,供给也会相应地努力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物品的供给是相对有限的,供求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还由商品的价格和人们的收入水平来决定。
1.3 新供给能够创造新需求
供给可以满足需求,也可以创造需求,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比如发展富硒农业,不仅满足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人们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愿望。发展观光农业,不仅满足市民了解农耕文化和农村风情习俗,休闲、疗养、体验农业劳动乐趣等需求,还能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对农业本身发展起推动作用,还能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1.4 供给与需求要相对平衡
1.4.1 供求平衡是保障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平衡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挫伤人们生产积极性,不造成人们生活的恐慌,保障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1.4.2 供求均衡是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供给是为了价值,需求是为了使用价值。要同时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的商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消费也必须是愿意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实现供求均衡。
1.4.3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动态平衡
由于人口变动、人们欲望追求变化、生产力的提高等,都会影响需求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也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和供给关系的变化。因此,供给和需求并非必然任何时候在量上都相等,但在宏观调控上应保持不均衡的波动处于动态平均数之中。
2供给侧改革给广西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供给侧改革,需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围绕市场变化,对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创新驱动,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发展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它对广西农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2.1 面临的挑战
当前,广西农业发展呈现温饱型农产品产能过剩,而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有限,未能适应市场消费结构转型的需要。
2.1.1 低端劣质无效供给过多
(1)不了解市场信息而盲目生产相对过剩的农产品形成无效供给。一些乡村种养过多大众农产品卖不出去,粮食的社会库存量呈上升趋势,如百色市2013—2015年稻谷和玉米的库存量分别为28.79,29.53,34.12万t和11.28,12.55,14.70万t。(2)质量低劣的低档农产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如生长周期短的饲料猪鸡鸭鱼、使用农药和化肥超标不符合质量卫生技术标准的“问题农产品”。(3)没有商标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大量农产品没有产品的特性和分类,缺乏产品品牌、包装标志等,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品牌不响,难以引起消费者的青睐。
2.1.2 中高端优质有效供给不足
(1)中高端优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供给不足。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不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科技农产品。如营养大米、营养果蔬、营养乳品等。(2)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供给不足。如黄牛、黑山羊、土猪、土鸡、小米、刺梨汁和其他果品系列等。(3)没有营销渠道控制权的农产品形成无效供给。很多农产品没有明确而稳定的营销渠道,被动地等着经销商来收购而滞销。(4)三次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花色品种和品牌少,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形成供给不足。如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狩猎垂钓和新食品等。
2.1.3 高端优质有效需求不足
(1)消费者无力购买市场上的高端优质农产品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还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如百色市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766元,贫困人口还有68.2万人,虽有极大的消费欲望,但不具备高端消费能力,如铁皮石斛等高品质农产品人们还不习惯消费。(2)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造成需求不足。生产者不按生产标准生产,不规范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品质达不到要求,消费者不愿意购买。(3)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需求不足。由于交通、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不发达,营销技术跟不上,生产与流通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好产品销售不畅,需求不足。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少、金融保险服务跟不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等,对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如期实现全面小康都面临着重大挑战。
2.2 发展的机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深入人心,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2.1 国家更加重视广西建设发展
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略”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战斗号角的吹响,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都上升为国家战略,协调、共享发展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建设更加充分涌动,为广西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
2.2.2 绿色发展为广西特色农业发展带来新机会
绿色发展理念将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城镇人口、发达地区人口和国外市场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为具有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和新供给产生的广西带来新的机会。
2.2.3 技术变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
创新、开放发展将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国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更新升级,物联网、分子育种、先进农机具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旱作节水、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理念和技术加快推广普及,为广西农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供给提供强劲驱动力。
此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带来持续牵引力,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不竭源动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与合作,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广阔空间。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广西农业发展建议措施
广西是农业大区,要根据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农业生产中供需两侧之间的深层矛盾,结合精准脱贫攻坚,看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的放矢地推进改革,努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同时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如期实现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
3.1 去库存,调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
3.1.1 积极消化农产品库存
在确保粮食面积300万hm2、总产量达150亿kg以上,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消化库存。(1)调节农产品供给。把当地库存过多的农产品调运给其他需要的地方,调剂缺余,相互补充。(2)加快粮食加工转化。把过多的稻谷、玉米、小麦加工转化为米酒、米粉、饼干等其他食品和畜牧水产的饲料。(3)搭配加工成为营养食品。把大米、小米等其他谷物豆类搭配成为地方特色健康有机八宝米;在普通大米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各种杂粮及氨基酸等营养素制成营养强化大米等,拓展销路,加速消化。
3.1.2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好特色农业“10+3”提升工程[4]。如百色市的右江河谷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北部山区重点发展温带农业,南部山区重点发展温带旱作农业。调减石山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把稀缺土地资源用来发展耐旱中草药、精品水果、珍贵作物等高效农产品;土山地区和库区大力发展优质农林牧渔产品。
3.1.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优化种养结构。把近年来生产过多又耗用大量稀缺资源的低端劣质农产品调减下来,瞄准市场新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中高端产品生产,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和引进优质品种,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生产规模,从种、养、加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产销全过程实行“实名可查”和召回、追溯制度,扶持发展本地农产品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提升品种、品质、品牌,改善供给结构,提高市场有效需求和农业效益。
3.1.4 加强区域农业合作
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与东盟、桂台和国内周边区域农业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泰国、台湾农业技术合作,与新加坡中医药产业合作,与国内中南、东南、西南、华北、港澳等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合作等,积极开拓东盟市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走出去”,实现全方位国际合作。
3.2 降成本,转方式,优化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业供给效率
3.2.1 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由于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加快,租金成本逐步攀升,人力工资也逐步提高,农药、化肥滥用也造成物化投入过高。必须通过合作等方式努力在人力、种子、物化投入和土地流转租金等方面降低农业产生成本。
3.2.2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尽快从只注重追求生产数量、只靠消耗物质投入和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及劳动者素质提高、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2.3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有效的技术、管理、信息、营销等服务,探索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
3.3 补短板,促升级,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3.3.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广西具有丰富的农林牧渔资源、水面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四季气候温差不大,应在发展传统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包括: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生态农业、垂钓、狩猎、养生、农家乐等。
3.3.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相结合,农业与旅游、休闲、环保相结合,生产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新食品,促进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继续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路建设外,必须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本区域实际出发,重点建设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甘蔗、桑蚕、中草药、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加强农业园区装备和配套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农业,完善农业园区水利灌溉、饮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电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引导加工、物流、仓储等设施向农业产业园区聚集,形成农贸市场、农业企业、园区高效联结的营销网络,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撑能力。(4)加强农业观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观光园区、生态园区、休闲园区等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观光景区景点的道路、服务、安全等设施。
3.4 深化农村改革,激活生产要素,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发展广西现代农业生产,必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通过创新驱动,激活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充分发挥要素作用。
3.4.1 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
(1)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5],促进土地充分流动,自由组合。(2)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整合起来与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
3.4.2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信用、支付、保险、担保和服务体系,引导各种金融资源服务农业。(1)吸引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其他支农分支机构。(2)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设立社资金互助,积极发展农民自己的银行。(3)引入工商资本发展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种养业。(4)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积极探索发展CSA模式,吸引城镇农民投资自己需求的农业生产。(5)用好金融扶持资金。用好用活国家金融扶贫和沿边金融改革等政策,建设好政策金融扶贫试验区,设立农业开发和扶贫开发等基金。
3.4.3 培养职业农民
(1)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使每个新生劳动力都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2)灵活多样开展农科技术培训,使每户农家至少有一人掌握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技能。(3)积极培养种养业能手,扶持他们成长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负责人。(4)加强培养“村两委”成员和合作社负责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4.4 科技创新驱动
(1)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包括各级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和企业和民间资金向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发挥各类农业科研主体作用,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科服务平台。(3)强化农技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农科技术成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3.5 加强政策扶持,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3.5.1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确保“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落实“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并多层级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促进各种资金引导资源配置于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3.5.2 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
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3.5.3 完善职业培训政策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3.5.4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
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和重点品牌加工和销售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值。
3.5.5 争取国家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补好农业发展短板,保障广西农业稳产保质增收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国政府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0/content_2963689.htm.2015-11-10.
[3]中国政府网.李克强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7/content_2967370.htm.2015-11-17.
[4]新华网.广西启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04/c_1116460457.htm.2015-09-04.
12.区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简报 篇十二
据了解,自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落户安胜乡龙印村、金平村以来,该基地就积极探索,努力寻找种植有机水稻的路径和方法。他们先后启动了沟渠修建、小田改大田、安装诱捕器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现代化生产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该基地在水稻收割后,按每亩稻田种3斤红花草籽的`要求,在1000余亩田地里种植了红花草以保持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今年,该基地又投资30余万元建成占地10余亩的黑斑蛙饲养场,将陆续把饲养长大的黑斑蛙投放到田地里捕捉害虫。
“通过在有机水稻田地里施有机肥、农家肥的方式可以减少或不使用化肥,通过投放黑斑蛙、安装诱捕器等方式可以减少或不使用农药,从而达到有机水稻的种植要求,实现水稻种植方面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安胜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良学说。
13.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篇十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举措;必须坚定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供给侧是指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落实重点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力争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时,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决胜阶段。这一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步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
换”的新常态,即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逐渐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具体到我省的经济发展现实来看,目前已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过渡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当中既有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更与经济运行中长期积淀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面临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供需失衡,现有供给体系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出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居民消费外流并存局面。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增加的货币很多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三是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机需求旺盛,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惑资金脱实向虚,并推高
实体经济成本。
这“三大失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实体经济的供需结构性失衡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做法将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就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中央对新常态下“怎么干”的具体要求和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与提供产品和服务相关联,包括对劳动力、土地、资
本等要素的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的安排,以及对促进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的制度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管理,它也重视适度扩大总需求,但更强调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样、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
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加快推进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落实重点任务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注重加减并重、增存并举,将化解过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与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有机结合,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下一步,要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主战场”、强
化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遵循“市场主体、政府引导”“供需衔接、双侧发力”“增存并举、有破有立”“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原则,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创一培”取得明显成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格局基本形成,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与各类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供给体系日趋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
手段,持续用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因城施策解决商业地产和部分市县商品房库存过多等问题,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短板。应该讲,我省“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下一步任务更加艰巨,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的进展。
分类推进去产能。过剩产能挤占信贷、土地、劳动等资源,却不能提供有效供给,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应持续化解过剩产能。下一步,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采取市场化手段化解其他过剩产能。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环保、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推动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实现工业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基本退出,僵尸企业处置基本完成,过剩产能
市场化退出机制基本建立。
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房地产业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又是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住房需求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更好满足新市民居住需求,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加强土地供应分类管控,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契机,鼓励农民工等新市民在城镇购房,把棚户区改造和去库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商业房地产库存。
积极稳妥去杠杆。过度加杠杆不仅拖累企业发展,控制不好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当前,部分实体企业高杠杆制约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蕴藏了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应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稳妥有序推进实体经济降杠杆。下一步,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
为重点,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发展股权融资、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到2020年,全省直接融资将突破3000亿元,在融资中的占比超过35%,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得到进一步降低。
多策并举降成本。企业综合成本直接关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高成本既不利于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又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失去企业、失去投资最终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保持我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应打出“组合拳”,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综合成本。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电力油气等能源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运输组织形式,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体经济企业要素成本明显降低,涉企税费逐步下降,经济效益处于西部先
进水平。
全力以赴补短板。补短板作用于供需两侧,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补短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做加法,精准对接发展需要,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补短板本身也会增加投资、扩大需求,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当前,无论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从稳定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来讲,都需要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下一步,要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剩余83个县摘帽、9064个贫困村退出、27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出川大通道建设为重点,优化省域综合交通网络,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要
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要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着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减法,更要做好创新驱动、新动能培育的加法,通过“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打造我省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全面提升质量。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把质量的要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企业全员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提升质量行为能力。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重点产品质量对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企业按照高标准加快推进技术改造,以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为重点,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20年,全省质量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前10,基本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全力创建品牌。推动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产品价值提升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创品牌要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推进、部门监管、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品牌工作机制,严格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天府质量奖等评选和认定标准,加强“四川造”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管理和使用、保护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高新区等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到2020年,力争培育四川制造品牌企业100家以上、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20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1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6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大力培育新动能。下一步,要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攻坚战,加快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和“9张清单”落地落实,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
才“三个支撑”。扎实推进创新创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创业四川行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川籍企业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大学生、民间能人在川创业。加强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以上,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农业大省这个金字招牌不能丢。省第十
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助农增收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示范区、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优化农业产品体系。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积极供应特色农产品,探索发展功能农产品,做优“川字号”品牌。完
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和治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
造成当前经济运行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要素自由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扭曲。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必须深化基础性关键性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引导国有资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国资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
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解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深化政府投资管理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大服务业、制造业开放力度,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
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下一步,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定和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破解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瓶颈,通过落实“清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推荐阅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11-04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加快发展畜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0-19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11-12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07-20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09-22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14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