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2024-08-03

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精选17篇)

1.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一

我们的教育应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提高到创造教育的高度上来,而在“珠心算”的长期教学中,由于它的神奇功能而在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中起着优化作用。在珠心算的教学活动中,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相互作用意境,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心理气氛

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率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学生的独特的思维。传统的珠算教学只是学会“算”为止,而“珠心算”则把打算盘的过程充分“升华”,摆脱了实物的算盘以及打算盘的外部动作,凭借“升华”了的算盘,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的一种独特的技能。这种特殊的计算过程就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启迪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积极快速的把“珠算”升华到“心算”。 我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多项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 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等训练,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动验证想法的正确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盘,想算盘这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断的激发兴趣,诱发了积极训练的动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造,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珠心算”的乐趣,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去。

当师生间建立起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教师形成以启发为主的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会“加倍感到自尊,三倍感到自重,四倍感到自信”由此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刻苦训练,提倡独立思维

“珠心算”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心智技能要求较高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训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珠心算”的训练大多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对比,使他们获得对自身正确的认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则抓契机加以鼓励。从而培养了努力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教师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另外,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只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加以鼓励。在此做法下,学生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都做到了积极采纳,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另外,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数译珠、珠译数的训练,在此特殊的环境中会促使学生去积极的思维,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式,灵活训练,促进创新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他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永远也谈不上创造力。要克服思维定势,就必须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得原则,合理灵活的安排训练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这样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了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授之创造技法,提高创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训练。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奥斯本提出“一日一设想”的思维训练。日本曾在国内大规模开展过“一日一案国民运动”,激起全民创造意识,为日本逐步发展成世界第一专利大国做出了贡献。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教授一些创造技法。如经常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在课外活动中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记数、数译珠、珠译数或“心算”的训练,做到人人出题、出新题,从而启发思维。

只要利用一些创造技法,经常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造力发展提供个性心理保证

较高的心理素质是创造力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高创造者异于常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珠心算“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心理素质,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向高一层次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在自己想法与他人不同时能够“固执已见”而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在困境中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坚信胜利是属于那些跌到了爬起来看准方向再继续前进的人并且以平稳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最大限度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珠心算”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6月22日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贯穿美的情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对数学学科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王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

2.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二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关系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 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 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 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 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 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 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 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 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 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 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 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 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3.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作为幼儿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

二、在教学中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教师要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4.浅谈剪纸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四

内容摘要:我以剪纸这个课题,结合在此问题相关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感悟和做法,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剪纸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

关键词: 剪纸美感兴趣激发 创造力 张扬 提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课中有较多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们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下面我仅以剪纸这个课题,结合我在此问题相关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感悟和做法,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剪纸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

一. 结合佛山剪纸,用艺术的感召力唤醒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讴歌与赞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佛山剪纸表现得重要内容之一,看到美,才会喜欢美。首先,我先布置学生课外观察佛山的地铁及街头或艺术馆里的剪纸,在脑海中有了印象,我通过电脑屏幕显示给学生观赏、感受剪纸作品的美,加强学生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剪纸的美感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认可并喜欢剪纸。然后选取一些简单的图案指导他们一步步完成。学生剪出来的作品比较单一,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于是我改变方式,让学生自己自己摸索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使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和麻烦,但制作过程反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反思,获得更多更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真正把脑力活动与动手实践结合起

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手部灵活性,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 多角度观察,展开想象,力求创造性的美

剪纸实践需慢工出细活。有些学生在创作时剪出的作品往往与 想象中的设计有差距。“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想象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面对缺乏创造力的作品如何进行修改呢?我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去认真观察实物,了解事物的用途和特点,学生自然就知道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上增加或减去什么。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过训练。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形象剪刻的基础上,我对学生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剪一位小女孩,我提出要求:如何让小女孩更可爱呢?然后我就给孩子们流出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不一会,他们就有了很多古灵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把小女孩的发型改变了,有的学生画成卡通形象,有的学生给小女孩“穿”上漂亮的衣服,有的给小女孩“背上”自己喜欢的背包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得到发展。

三. 用创作情感促创作灵感

情感的力量是神奇和强大的,而创造力的养成和维持离不开这一 助推剂。情感产生了兴趣,兴趣产生了激情,激情带来了力量,力量让孩子无所不能。其实,通过剪纸活动最终让孩子们产生幸福的情感,在其感召和引领下进行创造性的创作,让作品更生动形象。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剪纸活动中有目的、有意

识的培养,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张扬、提升。这是我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实践活动最期待的结果。

2013学年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剪纸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段学科:五年级综合实践

论文作者:梁少萍

5.浅谈美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篇五

作者:穆翠花 文章来源:163教育考试在线 点击数:

178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呢?在美术教学中,通过

教师的指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完成一系列有独特见解的作业的体现,叫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是要求教师要有见识、善于发现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在“教鞭 "下发现“瓦特”、“牛顿”、“爱迪生”并能给予以悉心指导;二是教师要有奉献的激情,创造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异常强烈、鲜明,喜欢“自找麻烦”,即使失败也处之泰然,勇于直前;三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有预见性、能想象和推断出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成就;四是教师要有独立性,不囿于教学的某些清规戒律,不断探索和追求适应于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把握儿童美术特点,尊重儿童创造性差异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其创作的需要,才能完全了解他,并且作有效的指导。

儿童总是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因此,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它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去进行美术创作。它与成人美术截然不同,成人美术非常强调形式和技术,大多数美术家都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日臻完善,并且非常关心外界的评价标准,比如他们以往的成就以及对他们未来将有什么影响,而儿童注重的是对个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他们探索美术媒体,更多在是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来被如何评价,他们似乎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做出反应,以至于他们对完善技术和掌握形式显得兴味索然。因此,在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他认为教师不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横加干涉,而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然而,许多教育者仍保持着“严谨”的教育态度,在惊叹儿童画得美丽之余,却要求“正确”的比例和“优良”的色彩设计,以某些机械标准去衡量、评价儿童自发挥较强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他们并不太关注作品以外的因素,对其采取一种忽略的态度。这种忽略会导致片面、甚至偏激的作品评价,并会严重伤害儿童对自我形象的肯定,相反,如果让儿童自己进行个人选择,享受选择的自由,并能看到自己独立把握作品的力量,以及教育者对此做出的积极反应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重感,而不会去对自我形象质疑。

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求异,即使同一事物由不同的人来表现也会存在极大差别。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满含憧憬地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美术是最为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所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求异、创造性),教育者不但要善于发掘,而且应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而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知发展的评价要求束缚他们,儿童有他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

儿童的个性不同,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不可能以完全同样的方式去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的多样性,教师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此外,对学生运用不同的美术材料的方式 的观察也可以为清楚地确定其学习方式提供线索,如某个儿童是更适合运用两度还三度空间媒体?某儿童是精确地描写细节还是大胆地简化形式?他是否专注于特殊的题材?他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有限范围还是超出其界限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获得儿童个性类型和学习方式的知识。

教育家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美术常被为“无错误的学科”,因为它对错误的误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而且它不存在任何需要记忆或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也就是说,制作一幅画或一件雕塑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受到欣赏,教师表达对差异的欣赏又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良性循环,使学生勇敢地尝试各种活动,在尝试或使创造思维不断升华,从而为儿童美术创作带来一种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展局面。

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变得融洽、生动、活泼、高效、充满创造活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境,有利于美术表现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创造安静优美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学习,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喜欢美术。另一方面我们要运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精美的范作、生动的音响、形象的道具创设必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某种色彩,进而引发兴趣,产生顿悟;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加强直观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画画、玩玩”中发挥创造力,使其产生创作艺术的冲动,积极地主动地追求具有创造性的作业成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深化创作水平。

美术教育还需启发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学会从一支歌,一片树叶,几朵小花中寻找灵感的创作动机。当布置作业时,教师对每一次作业提出一定的要求,但又总给学生留出一些想象、创造及个性发挥的余地,如给一种瓜果,让他们通过想象、思考、雕镂出各种不同的形象;给一支毛笔和一瓶墨,让学生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作自由处理,创作出泼墨点染等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自由自主地充分地倾吐自己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心中的意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尊重、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课”,强化参与意识

当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已被教师们所接受。因为这一教学原则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参与、多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同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搭建展示思维“舞台”,鼓励学生发挥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方法上,采取提供信息(言语及形象)指导,当参谋和参与儿童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由想象、表现和创造。如陶艺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制作方法外,鼓励他们不受任何方法的限制,随手握制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象;又如国画教学,只须教给学生用笔和用墨方法,由学生自己组织画面,则会出现千人千面的喜人局面。课堂组织形式上,座位呈“U”形摆放,或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不仅能画,还能解释画面的内涵。形式上可采取先自评,再教师点评等方法。

3、提出具体要求

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要创造教育情境,但也要有一些具体的学习要求,而且要求必须具有长期性、实效性、即两个“不一样”,一是自己画的和别人画的不一样,就是不要模仿别人的画,包括

教师和教材上的范画;二是现在画的和过去画的不一样,就是要敢于否定自己的过去,敢于创新。

三、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尽其所有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可以从命题、选材、构思等方面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由此激活学生思维,使其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1、选材:往广处想

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并通过创作活动,构成新的形象组合,能实现儿童想象的飞跃,展示他们纯真的心灵世界。

如立体造型教材,从简便的材料如火柴、纸盒等入手,制作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然后再用纸、泥、陶土等材料制作稍复杂一些的造型,如果抓住这部分教材中的两个知识点“粘接”、“组合”引导发散思维,则可以将生活中易见的蔬菜、水果、树叶、石头等作为制作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

2、命题:往妙处想

如果以蔬菜、水果为主要材料,课题分别定为《蔬菜的雕镂》和《蔬菜的联想》,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即美国风行的“木匠教学法”,所谓木匠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去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意即只给学生工具材料,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学生在动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表明,前一课题学生受“雕镂”二字的影响,表现方法受到了局限,学生过于重视技法而想象不丰富,后一课题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造型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程度,适当选择命题的炼字,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技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有效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3、构思:往趣处想

仍然以上面提到的一课为例,抓住关键词,即以“联想”为切入点,进行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结合起来,产生各种联想,使它们按自己的构思、设计作进一步的感受、探究和创造、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便会迸发出来。

4、动手:往巧处想

动手制作,是将构想变成现实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掌握教材介绍的基本制作方法外,教师应启发学生往巧处想,创造出更适合表现的多种方法。如:《纸条工艺》一课,教材只介绍了卷、折、扭、粘四种方法,并且要求用等宽的纸条剪切等方法将作品进行处理,菊花会变得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小女孩的头发、眼睫毛也变得充满活力。又如《蔬菜的联想》,只有将构思好的各部分运用插接的方法进行巧妙地组合,才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执教者要有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通过一定的筛选、选择、重组、赋予美术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感;艺术地处理教材就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融入执教者独到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气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美术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

6.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六

摘 要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本文在指出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对策,涉及到:构建激发兴趣的和谐氛围、教会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带领幼儿融入丰富的生活以及合理鼓励幼儿的美术成果。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幼儿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一、引言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创造力是幼儿认识及智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幼儿创造力是国家的财富,是未来的希望。美术教育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幼儿美术绘画一般分成三大阶段,分别是:涂鸦阶段、象征阶段以及图式阶段。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采用的主要是拼接方式。因此,幼儿的生活世界越生动丰富,积累的表象也会越多样化,创造潜力也会越大。

然而据笔者的从教经历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存在不少妨碍孩子们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比如,不少幼儿教师习惯于先示范、再让幼儿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绘画,甚至直接要求孩子们绘画时的颜色、形式都要与示范画一致。这样的美术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教会孩子们一些绘画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及想像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鼓励幼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美术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像,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本文就是针对幼儿美术教育,探讨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对策。

二、构建激发兴趣的和谐氛围

绘画创作的灵感取决于一定的氛围。教师在指导绘画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思维不受限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作画,大胆创新,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构建激发幼儿兴趣的和谐氛围,幼教首先要注意在情感上亲近孩子们,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幼儿的心理反应是比较敏感的,他们感觉氛围温馨、可预测,就会产生安全感受,也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去创造快乐。当然幼教也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潜力,让孩子们借助于各种创造性的媒体去绘出心中所想的内容。教师不要以质疑、冷漠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应该以微笑、赞许的神情去对待他们,同时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需求,在保证安全及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孩子们,让他们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忍受能力,比如:孩子们的吵闹、混乱、无理等。因为有时候,幼儿处于高度绘画创造欲望以及兴奋时,他们就会更加活跃,有点手忙脚乱。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所有时间内的良好秩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教会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

要想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创造力,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幼儿必要的绘画知识,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能。比如:可以指导孩子们学会绘画工具的灵活使用,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色彩的调配及合理运用。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因为爱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模型、一张绘纸都会让孩子爱不释手,摆弄半天。因此在美术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应尽量提供幼儿感兴趣的物质材料,让孩子们多看、多摸、多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其次,在具体的绘画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孩子们学会以不同视觉角度去观察人与物。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采用线条、色彩以及构图进行初步的创造性尝试。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现幼儿在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时所创造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因势利导,从而给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促进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四、带领幼儿融入丰富的生活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体验学习。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印象才会更深刻,也才会更容易激起创造的动力。比如: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可以组织幼儿去春游。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快乐的旅程。幼儿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各种颜色的小花和水果,可以在花园里玩游戏,可以观看路上流动的风景。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画出春游的主题画,表现出孩子们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快乐跃然纸上,呈现较好的创新性。

五、合理鼓励幼儿的美术成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可见,针对孩子们的美术成果,教师应该进行正面的评价。

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比如可以通过“你画得真棒!”,“画得真像,真漂亮!”等语句对孩子们的成果做出肯定的评价。同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绘画的想法,真正知道他们在作画时的所思所想,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表述能力,更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想像力。

六、总结

创造力对于任何时代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创造潜能的载体之一,能够为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提供一个空间。幼儿通过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引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而且可以呈现幼儿内心世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总之,利用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更多幼儿教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平,余朝肃.怎样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1.

7.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七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 一把是文字, 一把是音符。”在中学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

一、欣赏能力的培养

1.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特有的教育方式是:以美育人, 以情感人, 通过音乐的丰富感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而成功的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欣赏能力的健全。

对于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来说,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中生是不容易读懂的。由于生理年龄、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 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很稚嫩, 审美水平也较低, 使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 成了实现创造力培养路途上关键的起跑阶段。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即从感性 (被音乐感动) 到理性认识 (探究音乐创作背景以及乐理知识) 又回到感性认识 (更深层次的欣赏) 三个阶段, 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从音乐的本质上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育即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 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 给人的情感领域以巨大的影响。

2.音乐欣赏力的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 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生活中所欣赏的音乐, 都是符合自己欣赏水平的作品, 换而言之就是他们自己有能力理解的作品, 但这些作品可能对他们欣赏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课上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在自身欣赏能力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其审美水平。此时, 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 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 动作法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 动作是人类初期认识活动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学生欣赏音乐这门抽象艺术时, 可以通过动作, 使他们较快地认识音乐、感知音乐、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例如, 欣赏课《伏尔加船夫曲》, 单纯的欣赏音乐, 学生很难理解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劳动号子的律动感。此时运用动作法, 让学生参照油画《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形象, 来模仿拉纤的动作。动作要融入到音乐的律动中, 此时音乐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便渐渐丰满立体、具体化了, 并且理解了劳动号子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2) 比较法

此法是将两首音乐形象有些差别的乐曲放在一起, 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 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察能力,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粗线条地欣赏音乐, 还能欣赏到音乐中细腻的、不易感知的部分。这是比较深奥而且学生较难完成的, 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解释。这个过程应循序渐进, 可以先欣赏比较风格、节奏、感情、差别大的乐曲。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的欣赏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 让学生欣赏乐曲《步步高》和《二泉映月》, 并比较二者的不同。教师应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如提问:二者的哪个是合奏哪个是独奏?演奏时情绪有什么不同?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养成在欣赏音乐时多方面比较的习惯。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1.创造结果的差异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 陶冶高尚情操, 发展创造力, 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的激发、思维技巧和经验, 会迁移、刺激其他方面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 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音乐形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 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 一千个欣赏者, 由于兴趣、经历、阅历等不同, 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个性, 展开联想, 进行再度创作, 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创造能力培养的目标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还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无可取代的作用, 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 歌曲《青春舞曲》,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新疆特色的旋律和节奏的情况下, 就要开始拓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利用铃鼓、碰钟等打击乐器来给旋律配以伴奏, 每一种乐器分别分担不同的节奏。先要给学生一个参考, 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节奏配合旋律是和谐的, 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歌曲情绪的。教师应示范学生如何把节奏融入到旋律中, 再让学生分组练习。但这只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学生按照谱例演奏之后, 让学生自己创造节奏才是关键。在学生有了对旋律的理解和对节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就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旋律配以伴奏。此时学生的创造力才得以被挖掘出来, 不然, 学生的思维总是束缚在原有的框架中, 难以得到突破, 一定要积极尝试, 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造成果, 使之更加完整、成熟。

三、结束语

8.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创造性能力;培育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就无法获得成功的创造。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可以自主进行科学的组合与突破,获得新知识与处理难题的新方式。

1 培育创造性能力所遇到的问题

1.1过于重视考试成绩

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不但是家长最关注的,还是教师最重视的。各班之间进行平均分数比较,教师之间也会比较各科成绩,这在无形当中就给学生造成了压力。所以,就算有些教师知道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性,也不会把过多精力投入这方面的教育上[1]。实际上,创新思维的培育是个漫长的阶段,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可也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表现出来的,也正因为这样,老师才没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1.2老师的主导地位偏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初中数学教育方式逐渐多样化,可是获得的成果却不明显。主要是由于老师的主导地位偏重。在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为教育的主导,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强调的主导并非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事都需要教师来知道[2]。可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初中数学教育中,还没有摆脱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老师为紧跟教学进度,实施“填鸭式”教学,而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被动学习,创新思维在无形之中被消磨。

1.3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合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使用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好因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过分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由于多媒体讲课不用在黑板上书写大量内容,能够节约很多课堂时间,可是这样就导致一些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感觉学生很有兴趣,可是思维都是跟着多媒体上的内容走,并不能很好挖掘学生的创新性与主体性,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加强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对策

2.1实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提问

设置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引导学生自主思索问题,由此,老师进行深入探究教材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思索和提问[3]。在指导的时候,老师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大声的提出自己的疑惑,激发学生敢于提问的激情,进而鼓励学生积极思索难题和处理问题。比如在教“三角形性质”内容时,老师便能够设计这种问题:“为何在许多建筑物中大家经常看到三角形?”这种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貌似很简单,但是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思索与创造能力。

2.2挖掘学生求异思想

求异观念是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征,即在教育过程中培育学生一题多解以及一物多用等思想模式,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要善于探究一些有利元素,指导和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寻找处理问题的新技能,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独特性方向发展[4]。比如在教学单项式除法内容时,老师能先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分析分体。教课时先列举一个式子,接着让学生采取多用方法去计算这个式子,由此来总结单项式÷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3引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理论知识很有限,可是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在授课时,老师需要全面分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潜藏的问题设置想象教育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实行数学想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解决难题。比如在教直线这课内容时,老师能够先让学生了解线段,让学生知识线段的含义,线段是有长短的、有两个端点、是直线。随后指导学生想象将线段两端朝着两个相反方向无尽拉长,使学生在想象中认识直线是无线、不具备终点的,从而引导出直线概念。

2.4进行观点交流,鼓励学生质疑

问题是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不可或缺的部分。疑问是探索一些知识的立足点,正因为存在问题,才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5]。所以,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那些勇于突破常规思维的学生,就算是存在问题,老师在辅助的时候也要给予表扬和夸赞。比如,在讲解验证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脚相等内容时,在证明方式上能够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并所处自己的验证方法,有些学生可能会问:“能否作底边的平行线相交两条腰上两点?......”尽管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正确,可是他们还是大胆思考了。在数学教育中,常常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这对培养同学的创造性思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育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改内容所强调的,这是个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初中数学老师要明确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时努力克服所有困难,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一)(2012年第1期~第21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126-144.

[2]吴世环.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浅谈[J].华夏教师,2012(09):45.

[3]张维忠,陈虹兵.中澳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深度比较——基于初中学段“统计与概率”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2(05):29-36.

[4]李丽颖,许晖.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61-63.

9.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九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

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二、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一位教育者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10.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十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作者:罗安国

来源:《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05期

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明确它的概念和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创见的思维,它具有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等特点,在新课程下理念下,就其特点而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1、教师要善于避开思想定势的方向,善于从侧向或逆向设奇想、出奇问,让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跨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一般来说,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可以利用思维定势加速理解。但如果每章每节都采用同一程式直奔这些部位,就会助长学生思维的守旧性和惰性。所以有时候采用避重就轻、舍难求易,声东击西,旁敲侧击、奔明探暗等战略战术,常常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落实新课程理念,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的心情愉快,心灵自由,让多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3、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幼稚天真的好奇欲诱导到科学学习的轨道上,要鼓励学生我问为什么,特别鼓励学生在不疑之处发疑,越是在不疑之处挑出毛病,就越有创造性。

4、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入竞争,竞争可以使大脑兴奋,思维紧张,可以迅速排除对思维主题的干扰,提高思维的品质和创造素质,竞争还可以刺激信息的交流反馈,促进信息尽快地系统化,网络化,简化和优化,从而刺激灵感的爆发,顿悟的产生。

11.浅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1.发扬民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给学生激励和鼓舞,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鼓励质疑问难,拓宽思维空间

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对新知的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从“好问”向“善问”转化与提高。例如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提问:“平行四边形每边只有两个端点,那么它每条底边上的高只有两条,对吗?”……在这样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善问,质疑能力提高了,思维空间也拓宽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鼓励学生尝试,培养创新能力

1.指导学法,激励创新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导致懒惰。”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方法多少及是否科学的制约。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越合理,创造性空间就越宽广。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激励学生创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养成质疑问难的动脑习惯,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动手尝试,综合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2.操作实践,探索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正方体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再通过学生合作动手量一量教室、书本的长、宽、高,算出它们的体积。从而巩固了新知。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动手摆,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场面热闹而有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角的画法”时,让学生先量出两个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通过组合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各种度数的角。从以上例案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获得了新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形成和发展。

三、总结评价,体验创新快乐

对于“创新”的实现者——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用赞赏的语言或赞赏的目光,去竭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使孩子们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为孩子创设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更加炽烈,在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12.浅谈数学对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二

所谓数学思维, 是一种认识数学本身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辩证思维数学思维的活动形式与一般的科学思维活动形式相同, 通常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逻辑和直觉逻辑三种类型在数学思维过程中:

(1)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不论是数学运算还是定理的证明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而逻辑思维渗透在一切创造过程中, 它是创造活动的基础。

(2) 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解题的过程中, 只有能够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 做出广泛的联想并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想象的实质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 对已有的技艺表象进行加工、改组或重构而产生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操作活动, 它对于创造力形成的价值小而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错运用的综合过程。

(3) 直觉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由前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达到质变时的升华形态, 直觉思维有助于人们从纷繁杂乱的矛盾中迅速捕捉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 有助于人们在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迅速确定总日标。

1 保护好奇心, 是培养创造力的起点

好奇心, 人皆有之, 许多科学家把它作为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性之一, 创造志向是旨在以创造为目标的意向, 是一种内在的驱使人创造、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旦被人崇尚就能产生积极的创造活动, 同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如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激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这些例子虽然和科学家的其它素质有关, 但莫不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由于学生天性的“好奇”, 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等学习活动, 要细心体察, 耐心、真诚、热情地诱导,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意识。

2 创设愉悦氛围, 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 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 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的体验”,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感到, 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 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 则思路阻塞, 操作迟缓, 无创造性可言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情境, 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这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至关重要。

3 夯实基础, 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关键

我们说, 兴趣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但是, 有了学习的兴趣, 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要求学生具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作基础。

4 激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是培养创造力的“法宝”

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 具备了基础知识不等于具备了创造力。因为知识转化为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求异思维是相对求同思维而言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常常统一于创造思维过程中:在教学中, 常用求同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没有求同思维, 就不利于学生迅速继承前人的经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方面, 甚至是相反的方面, 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是创造力重要的思维方法,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 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 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另外, 美国教育学指出:“创造力=知识量+发散性思维”。徐利治教授也曾讲过:“数学的新思想, 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人们依据研究的对象所提供的信息,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对信息和条件加以重新组合, 探求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 只有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一题多样,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 激发猜想, 及时调控, 有利于培养创造力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做出的似真推测,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既是科学的先导, 又是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大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猜想。

要培养学生的高效性思维, 就必须讲究思维的效率和速度, 不能如常规思维那样按部就班地“迈方步”, 必须使学生的思维保持一个较大的“跨度”, 使之有一种超越的精神。为此可以适当安排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 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后, 就“推波助澜”,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生动”和奔放,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鼓励猜想, 启迪学生的“灵感”, 促使其“顿悟”。猜想可以引发创造, 但猜想的结果并非完全是真理, 继猜想之后, 一定还要对猜想做出证明。

胜骄败馁, 在教学中是有用的, 这种现象除了学生自身的品德素养外, 与教者和学生的思维不能保持同步, 而又没有能很好地调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者对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及时调整, 多层次、多角度地发问。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已站起来, 而又没有成功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问题”难度, 直到他对“问题”做出了一些有效的回答, 并得到教者的诚心诚意的赞许之后, 才让坐下, 使其自我感觉对“问题”的解决是有成效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给这类学生提示中, 不要提示类似“你能用某定理吗?”这样的建议是教者无计可施时的一种推卸和回避, 应提出一些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启发性, 即使建议再露骨, 也会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有助于以后解决其他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样, 也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发言拔尖的学生, 当其对问题回答得很圆满时, 可再提出一些相关的新问题, 直到其回答得不十分圆满时, 才略加点拔, 促其思维进一步发展, 使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6 总结规律, 开拓视野

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 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 而很大程度还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维模式。无论是一个概念从提出到揭示其本质属性, 还是一个例题, 从示题到“问题”解决, 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观念及妙趣横生的解题技巧和思维规律, 所以在每个问题解决之后, 要不失时机地师生共同归纳, 总结出规律, 提供今后学习活动可模仿、可借鉴的思维模型。

13.浅谈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树上落这十只鸟,被猎人用枪打下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有的同学回答还剩下九只,有的回答则没有了,原因是鸟儿都被吓跑了,还有一个特别的答案是树上有无数只鸟儿,因为鸟儿都聚到树上为死去的同伴开追悼会。前两种答案是我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考虑得出的,而后一种答案独特的视角背后像我们展开另一面广阔的天地,即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新的历史的任务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接班人。中小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阶段,因而需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新思维。从目前国外普通教育实施创造教育的实践来看,“思维教育”正是受到特别重视的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书霍姆林斯基反对只是训练学生“识字、识记、保持、再现”即让学生将知识“塞进去、储藏住、倒出来”,他提出: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他还提醒人民“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聪明了。”因此,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学校”,“需要进行专门的工作”。于是,他们在学校一至七年级开设了一门特别课程,叫做“思维课”。

日本的教育界也认为,日本资源贫乏,为了使国家富强并在国际上有竞争理力,必须依赖于发挥国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开展技术革新,而对于今天青少年治理的培养,创造新思维的训练,则是造就未来生力军的重要措施。

美国保加利亚等国家许多中小学都开始把思维技巧训练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创造新思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维形式呢?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他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思维形式,通过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并使认识超出现有水平,从而达到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的境界。他的突出特征是新性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任何创造新思维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它的运行中又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和规律,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这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活动程序。在人类历史上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及达尔文的 “生物进化学说”等划时代理论的提出都深刻体现了这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大批一,有创造活动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帮助青少年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发展思维,求异思维的机会培养创造力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散思维的机会。

第二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因,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对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不会感到学习和创造是一种负担,而会在活动中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而情疑难,产生求知的需要和探索的欲望,主动提问和质疑,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以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科学实验证明,通过有目的的,有意义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例如: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通过课外活动也可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提供给学生某些原材料和元部件,鼓励他们按自己的设计进行组装活动。

第四,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想象力。

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对头脑中已有经验的调遣、重组过程,有时以从未有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但任何形式的组合都不会脱离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一个对某一活动领域知识技能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产生与该活动领域有关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并不是知识经验丰富的人都有创造力,有的人尽管在某一领域中有丰富的经验,却拿不出任何富于创造性思维成果,只能重复别人的方法,照搬现成的经验。这是因为他不善于调用和重组头脑中的储存材料,缺乏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因此,想象力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教学中,教学应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想象力的训练,使其大胆想象,敢于“异想天开”,创新进取。

第五,培养优良的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地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实验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儿童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因素,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独立性、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育从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学生的独立性、勤奋、自信和坚持有恒等优良个性特征的培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我们国家的主人翁。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们及化科学技术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我们必须培养出新一代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立志改革的、勇于创新的,富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要具有创造精神,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不应仅仅是前人思维成果的获取,而更重要的应该是理解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显示。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同样是要以知识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既要认真地传授知识,更重要注意激发青少年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未来需要我们的青少年去创造,时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去认识和研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探究和实践,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多的创造性人才。

14.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十四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 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

(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

(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

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这们做不仅使幼儿学习了测量,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渗透了守恒的概念。同时,在这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15.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兴趣是创造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 支持幼儿活动的进行。幼儿年龄小, 无意注意占优势, 对感兴趣的事能积极地参与, 对不感兴趣的是则产生消极的态度;而创造需要一种积极心态, 没有兴趣, 创造则无从谈起。因此, 要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 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 包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创造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主要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实现, 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实验、游戏、猜谜、讲故事等灵活有趣的形式。在指印画《快乐的小人》中, 为了更吸引孩子们, 我创设了一个小人国的场景, 小小的房子、小小的树, 还用铜丝和橡胶垫制作了许多可以动的小人, 并用拟人化的口吻让小人和小朋友们对话。这种场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拉拉小人的胳膊、扭扭小人的腿, 还给小人表演跳舞, 在游戏中, 他们还给小人设计了好多动作, 让小人跳起舞来, 并且相互比较、欣赏。每个孩子都设计出3~5个动作, 并且画在纸上。在展评作品时, 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可见, 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 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

二、激发想象, 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不受经验的束缚,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通过对事物的想象, 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例如, 在大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房子》中, 教师在让幼儿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哪些形状的房子?见过什么颜色的房子?有什么功能?想设计什么功能的房子?孩子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需要, 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计出了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房子。有可以滚动的圆形的房子:小朋友可以在房子里随意翻滚、玩耍;有带轮子的房子:随时可以旅游、搬家。在小小的绘画中, 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通过这次活动, 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打开了, 思路开阔, 在进行其他活动时, 总能想象、创新出新的内容。由此可见, 想象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幼儿的想象, 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通过动手操作、实践,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 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幼儿喜欢动手, 通过动手操作表达他们的思想, 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实践、完善。幼儿的创造力也得到发展。在《好玩的蔬菜印画》中, 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蔬菜, 胡萝卜、黄瓜、藕、青椒……先让幼儿自己用塑料刀切成各种形状的模子, 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 可以不受限制自己创作了。孩子们有的切成圆形, 有的切成花瓣形, 有的切成扇形, 然后让他们用这些模子蘸上颜料, 根据模子的形状印出各种图案:带眼的藕片印成了小花, 切成三角形的胡萝卜印成了房顶……在幼儿的手中, 这些常见的蔬菜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图形, 幼儿的创新能力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强了。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让幼儿体验创新乐趣

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对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给予肯定的鼓励, 不对幼儿的作品轻易地作一概的否定或简单地以“像”与“不像”或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记得在一次自愿画活动中, 有一位幼儿把画面涂得黑黑的, 在黑黑的画面上还夹杂着许多红色和绿色的物体和一些不像样的建筑。初一看真是乱七八糟, 不仅擦脏了画纸, 还划破了画纸。然而当我走近他旁边时, 他却兴奋地告诉我:“老师, 这是我画的是机器人大战, 机器人为了保护地球和外星人开始战斗, 这是它们在搏斗, 这是机器人在保护我们的森林, 这是机器人在保护我们的楼房……”这就是幼儿有声的思维, 其中充满了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幼儿的画不光是依靠老师眼睛来评价的, 还需要老师用耳朵来听, 用心去体会, 听一听孩子们的讲解, 你就会发现零乱的背后是激烈的战争, 再想一想孩子们的能力, 涂抹的画面是他在不断地改正……如果老师仅仅因为画面的不完整、色彩的不丰富而呵责、批评他们, 那就是扼杀孩子天真的情趣。对于这样的想象, 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当然我们可以对他的构图与用色提出一些要求, 这样既没有扼杀幼儿的创造、想象, 又能让幼儿在技能、技巧上有所进步。

16.浅谈技工教育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创造力 素质教育 培养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公民素质、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科技水平。传统教育在完美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独立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例的;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种认识偏差很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会使教师或者学校施加的外力延伸到本属于学生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需要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这些需要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代替的,否则,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它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個性和独立性等。智商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强,但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

当前技工教育面向市场经济,正在进行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封闭教育向开放型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①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②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③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

所以创造力不是一种技能,无法通过传统的应试教育训练出来。

技校素质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常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技校学生创造力内在成长的连续性。技校生年龄范围在15—18岁,属创造力发育晚期阶段,他们文化知识缺陷较多,非智力品质不是很好,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环境的熏陶,思维习惯快要定型,教师要抓紧这有限的发育阶段,在教育活动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与“训练”不能混同

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重要的,但不能把一切教育活动都混同于训练,训练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受训者别无选择。在加压加量的训练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按照教育者的计划和步骤一遍遍地去重复,因而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因此,教的方式应该是点到为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认为没有问题,是因为没有发现问题,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没有累维的积极参与。“教”一定要留有余地,要给学生留有发展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分量要适当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既深又难且信息量大,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课外学生作业多,结果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科书内容少而精,宁愿让学生每天学一点点,这种做法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课堂上老师讲得少,学生活动的时间相应就会多,主体意识就会增强,讨论一个事件进就有足够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证明一道数学命题题,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启发学生穷极一切证明方法。课外作业少了,学生游戏、运动的时间就多了,他们的天性在游戏、运动中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三、教师的评判不得是非曲直

教育的内容很广泛:科学知识、技能、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判断等等,大致可归纳为真、善、美三个大的方面。“真”的内容,如定理、定律,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反复证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存在于争辩的余地;而“善”与“美”的内容却是多元化的,很多东西如绘图欣赏等是不能以简单的“对”或“错”来回答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驰骋自己的想像。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善”与“美”的多元化而让学生为所欲为,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有严格的规定,而且没有争论的余地,如遵守法律、校规。

四、正确的对待学生犯的错误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违纪,要允许学生犯错,犯了错并不可怕,关键是及时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学生有了犯错的经历及其自我教育的过程,才知道怎样避免再犯错误。从不犯错的学生长期以来服从学生这个角色行为,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太苛求的管理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过于鼓励学生的“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这样培养学生没有个性,没有独特性,更没有创造性。当然,学生犯了错,一定形式的惩罚还是必要的,但惩罚的目的是为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心里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

五、主动让学生办些事情

在教学、班务中的一些事情老师要不怕学生做不好,主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比如让学生去组织晚会、演讲、出板报、参与社会实践、市场调查等,教师只需掌握好原则性、方向性,其他不要管的太宽,从头到尾各个细节都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即使办糟了,也可让学生吸取教训,同样受到锻炼;如果办好了则增加了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学生只有从独立办事、独立解决问题中,才能逐步培养出坚强的独立性。

六、培养创造性思维

17.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 篇十七

发布时间:2012-11-23 作者:谢丽敏 单位:深圳实验幼儿园 浏览次数:218

字号:T|T|T 更多0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而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许多理论与实践证明: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及情感、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还对幼儿创造力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阐明游戏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创造性游戏与幼儿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造力;儿童游戏;创造性游戏;培养

一、游戏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奠基石

“如果问‘什么是游戏’,人们也许会感到茫然。游戏似乎已构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衣、食、住、行一样普遍,一样普通。正如沛西·能所言:‘游戏的精神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巧遇规避的幽灵,它的影响可以再最难预料到的一些生活角落里找到。’但是,每个人都承认,幼儿偏爱游戏,游戏伴随娱乐。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人们就一直想解开‘游戏’这个‘谜团’,也许正因为游戏善于规避,难以捉摸,几千年来,‘游戏之谜’仍然困扰着学者”[i]。

游戏的定义是什么?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

柏拉图(Plato)将游戏界定为:那种无功力、非真理、不相类且结果也无害处的东西,可由存在于其中的魅力标准以及他所提供的愉快来最好地加以评判。这种不包含善或恶的愉快,就是游戏。

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主导活动”的概念来自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主导活动”是指:“它的发展制约着本阶段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最主要的变化”,是幼儿的心理过程在其内部不断发展、不断向新的高级阶段过渡的活动[ii]。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幼儿的主导活动”。之后,随着我国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游戏是学前幼儿的主导活动的说法又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我国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与2002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明确地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是指对个体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须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种活动。

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具有潜在的或正在萌发的创造力,幼儿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明确教育观念,根据幼儿创造力发展特点,正确地去引导、启发幼儿,充分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满足幼儿的创造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二、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意义

美国社会病例学家默顿(R.K.Merton,1957)在对某一社会性活动进行分析时,应当全面、充分的考虑其本身固有的“显性机能”与其附带产生的“隐形机能”。如果说“娱乐功能”是游戏的“显性机能”,那么游戏的“发展功能”则是游戏的“隐形机能”。

游戏是一种自愿自发、其内心需要所引发的活动,其最直接的作用是幼儿的自身。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某种价值,但从个体发展来看,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并不是为了带着功利性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去进行游戏的。幼儿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游戏可以给他带来自由、愉悦的感受。游戏给幼儿带来娱乐,但又具有潜在的发展价值。幼儿在游戏中享受的程度越高,对自由的体验就越多,在游戏中带来的发展收益就越大。

心理学家亨特认为给幼儿提供充裕丰富的游戏机会,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益处。游戏的本质是实现幼儿的愿望,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活动。游戏能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虽然在游戏的世界里也有很多规则要遵守,如:规则类游戏的潜在规则性,象征性游戏角色扮要求,替代物品的象征意义等。有些游戏中的约束性不比现实生活中的约束要求少,但是游戏中的规则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行为规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进行创造性演绎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生活形态。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游戏中幼儿有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能够满足幼儿的创造愿望和需要,这使得幼儿能够用各种方法来探究操作材料,可以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偿试地去去创造新的玩法,从中探索出物体与物体之间多种可能性。游戏不但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空间和大胆想象的机会,而且促进幼儿养成乐于探索和想象的性格,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对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的追求。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挥的游戏环境

幼儿创造力是与游戏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游戏环境不但能让幼儿进行自由的游戏活动,还能充分发挥幼儿创造力。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自在的心理环境和一种开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挥的游戏环境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和空间环境。

1.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游戏时的基本心境是喜乐和自由,这是诱发新创意产生的良好背景。[iii]”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氛围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才能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才能。

在幼儿教育游戏活动中,所谓的自由就是教师尽量减少对幼儿思维和行动的限制。埃里克森曾经说过:“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自从游戏成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之后,游戏已经不再是游戏,游戏的特性“自由和自主”已经不存在。游戏前,教师一而在,再而三地强调游戏的纪律、游戏的方法规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分关注游戏的结果,忽视了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游戏的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比结果更重要。2.创设开放性的空间游戏环境有利于发挥幼儿创造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创新教育时,曾提出六大解放,其中之一是“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以前,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院子小巷、树林草地、海边沙滩、河边小溪、田里等,有着开阔的空间,大自然无穷地变化和无拘无束的气氛,最容易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可是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大化与人口的集中化,城市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幼儿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消失殆尽,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易感,不再那么充满幻想。居住社区、幼儿园即使有草地、树木,都是经过人工修饰的,整齐划一,不利于幼儿进行创造性性游戏。幼儿园除了日常建筑以外,多设置一些与大自然相近的活动空间。如树木、藤蔓类植物、草坪、沙池等。不要整齐划一,少一点人工修饰,自然地环境有助于幼儿自主地游戏,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二)提供利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游戏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游戏玩具、材料是开展游戏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充分的游戏材料,幼儿的游戏活动就比较单一,材料越丰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获得的感觉经验就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

“玩具的价值在于它对创造力和游戏活动的诱发功能。[iv]”游戏材料的多变性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运用丰富的材料进行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拼、插、搭、穿、捏、揉、折、编织、剪、贴等等。幼儿在使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想象不断创造,他们要构思、要设想、要为实现既定目的而选择材料、动手组装来完成活动,这一过程正是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过程。

(三)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 1.丰富幼儿的体验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实际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否则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持久。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数来自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和学习,幼儿在日常各种活动中掌握了一些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游戏前,根据幼儿所要扮演的游戏角色、内容中的事物进行一个相关学习,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以便丰富游戏内容,更好地进行游戏。如:在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时,教师可以跟幼儿进行一个主题学习,让幼儿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分哪几种,常见的病理知识和医疗工具。2.引导幼儿以物代物,进行角色扮演

幼儿的游戏活动离不开教师启发性的引导,教师指导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发挥创造力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游戏活动本身具有的虚构性特点,使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更得到了无限制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很多变的,通过想象,在游戏中缺什么,幼儿就会把其它东西变成什么。幼儿在想象的同时,不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比如:小椅子可以当马骑;笔当针筒;矿泉水瓶可以当麦克风等等。把这些生活物品幻想成是幼儿游戏中的替代品,这个过程是幼儿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些有想象参与的创造性游戏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实性,它是虚构与真实巧妙结合而产生的游戏活动。因此可以说,有了有替代物和可操作性的材料,创造性游戏的内容就可以变得更加丰富。

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发挥创造力,为游戏的开展进行铺垫。如: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纸盒、纸箱,从物体外观上来看可以替代成电视柜、组合柜、床头柜、电视机、冰箱等缩小的仿真实物;利用可乐瓶、雪碧瓶、牛奶瓶、饰品盒代替精巧的杯子、碗碟等。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可以自己利用手边的废旧来进行加工后游戏。他们利用若干个空火柴盒拼成沙发、茶几,用碎布剪成长方形做娃娃的被子、枕头,布置娃娃家等。幼儿根据这些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在游戏中不断地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幼儿的象征功能不断发展,他们能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重复出现反映各种社会形态、人物角色、环境变化,使创造性游戏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3.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去设计与实施游戏活动,尽量较少直接的指导过度会导致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失去挑战性和吸引力。减少指导并不意味着不指导,教师要保持顺应的态度,充分的给予自由给幼儿在游戏中发挥创造力能力。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再去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幼儿创设“人人可求新”、“人人可参与”、“人人可表现”的机会,使每位幼儿的实践及创造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这要求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思考游戏的过程,以玩伴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游戏,当幼儿的游戏未能向前发展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以平等的、商量的语气和适当的方式及时向幼儿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刺激幼儿的游戏进一步发展。4.尊重个体差异,进行鼓励式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水平与组合方式存在,促使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创造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个体在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都是存在差异性的,个体

在创造活动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决定个体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对特定对象反应的速度、强度、持续性、灵活性和指向性。

在日常游戏中,教师更多表扬的是幼儿,而不是对幼儿所做出的探究和操作行为。这样的评价只会使幼儿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是自己的探究活动本身。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所以教师不但要改变评价指标,要表扬、奖励在游戏中表现出创造意识和行为的幼儿,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创造性观点或行为是得到人们重视的,而且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不要立即对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言行动作加以判断,在态度方面给予支持。要给时间给幼儿去思考、动手操作、创造,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其实创造的客观地评价幼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年级地球仪日记500字下一篇:09安全生产月 活动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