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2024-09-24

条形统计图一教案(精选10篇)

1.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篇一

设计意图:

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 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

2、 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

3、 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

㈠、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㈡、学做条形统计图。

1、尝试

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

⑵、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

2、观察条形统计图

⑴、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

⑵、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⑴、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⑶、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

㈢、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

1、交代制作要求。

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

3、汇报交流统计结果。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篇二

(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3页。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

3、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啊?

我们来看看张丽华同学调查的他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张丽华同学是通过画“正”字来记录的。为了方便我们直观的看出表中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记录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完成例1。

(1)同学们根据张丽华的表填写下面的表格。(2)相互检验。

(3)根据统计表完成例1的条形统计图。小组讨论。

(4)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一说统计表中的合计数是怎么计算的?条形统计图中每个的高度表示几人?

点名回答,表扬回答又对又快的同学。(5)集体讨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讨论完后,然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1页上蔬菜的对话,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完成教材41页的练一练。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3、教学例2。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梅峰小学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30~139的适合穿小号,140~149的适合穿中号,150~159的适合穿大号。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问: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42页的统计表中。提问: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的练一练。自主调查,完成统计表。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2题。(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四、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条形统计图,从两个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练习七的第1题。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完成图下面的习题。点名回答,集体订正。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1)下面两图分别是四年级第一组男、女套圈比赛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到得了什么信息?

结合前面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点名让同学回答。(2)提出新的问题。

男生套的准一点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点?(3)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5)结合教材第50页的男生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并指出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小结。

比较两组数据不能只看片面,要从总体来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的练一练。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集体完成。

3.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的苹果产量是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4.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能在统计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体会数据的作用。

3、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体育课上同学们都玩过投球游戏(投影两张投球图片),根据你们的经验,投球时单手的投的远,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怎样可以知道我们班的情况?(举手统计)很好刚才我们统计出了两个数据,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同学单手投球远的同学更多一些。那么其它班是不是这种情况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去统计每个同学的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去统计一下每种远的人数)

下表是六(1)班一组同学投球情况的统计表(出示)从这个表格中你能比较出结果吗?

有没有更直观更直观的方法?你认为该怎么画,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

(二)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自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观察这张统计图和以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有图例?

2、说一说从这张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四)、练习:说说下面的统计图缺少了什么?

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1、这幅图缺少什么?这样行吗?

2、从这幅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为什么会这样?

3、小结

我们刚才一起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什么分析刚才的这些数据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呢?它有什么好处?

(五)应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1、试一试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的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2、从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小组合作制作一张全班同学身高统计图(书本65页)

A、合作要求:小组长分工,先收集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再制成统计图;

B、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六)课堂小结

5.条形统计图[范文] 篇五

建设 赵小丽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

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7.《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篇七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75―78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绘制和分析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使学生与老师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教学难点:横轴位置的确定与纵轴单位长度的划分。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各种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8.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 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练习十六第2~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了解些什么?(指名回答.)出示讨论题: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说说理由.2,学好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 想自己试一试吗?

二,探究研讨

1,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1)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出示网格图)师:我们这张统计图中知道蓝色表示五年级的男生人数,红色表示六年级女生的人数。我们一起来画一下营养不良的直条,好吗?画直条的步骤还记得吗?一起来!

学生独立绘图(师提醒:画出的直条首先得准确,其次还要美观。)学生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直条的高度,颜色是否合适,有没有在直条上方标上数据。

(2)小组讨论:你打算怎样比较这个班男、女生的体重情况?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指名汇报,集体评价。2,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1)观察统计表数据你能知道五年级一班、二班什么情况?(2)画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你会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吗?

(3)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4)教师课件演示画图。

(5)这两幅图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小组讨论)独立观察统计图。根据绘制好的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三,应用实践

1、出示练习第一题机床厂各车间男、女人数统计表。(1)根据统计表,学生独立制成统计图。(2)教师课件演示,集体订正。(3)根据制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4)你还想到了哪些问题。

2、出示练习第二题新源商店可乐、橙汁第一季度销售情况统计表。

(1)学生看懂后独立制成统计图。(2)同桌互查,集体订正。(3)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出示练习第三题某省各地区各季度降水量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这是()统计图,图中纵轴的1小格代表()毫米。(2)()部在第()季度降水量最高。(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向大家介绍一下。

9.《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篇九

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 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 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学情分析:

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 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 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 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 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为: 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四.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世界,中国,单县人口引出统计表。这一环节是为了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自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为了更直观的描述数据,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所以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完成课本99页统计图

(2)自主探究——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当学生做出两个统计图后,让学生在两个统计图的对比研究中感受到不方便,进而引起思考:怎样才能更便于比较呢?由此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在学生完成统计图之后拿出几种不同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一块交流,根据不同的统计图的 特点分别起名并板书,加深学生对四种不同的统计图的理解,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对比 四种统计图之间的区别,得出第四副统计图更方便的结论,出示第五幅统计图让学生讨论其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在展示完学生的合并作业后,揭示课题并板书:像我们做的这几种图都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然后安排重现制图的过程,目的在于优化作图方法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紧接着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捕捉信息,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 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4课堂练习:应用环节,我首先提供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再一次强化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紧接着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5,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既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又重点引导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0.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篇十

(一)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教学反思: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怎么求出平均数(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2)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五、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上一篇:观察蚕作文300字下一篇:公司制造部2013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