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爱情的对话作文

2024-11-28

一次爱情的对话作文(精选11篇)

1.一次爱情的对话作文 篇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1

五年级上学期学了《鲁迅和时间》,有一次做功课到夜深,朦胧中鲁迅来到我身边,和我进行了一次对话: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说:“为了考个好分数、进个好学校,我们已经把海绵里的水都挤干了。”

鲁迅说:“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平均每年写作35万多字。”我说:“我把看电视逛街游玩的时间都用在了作业上,平均每周完成作业1.5万字。”

鲁迅说:“我弃医从文,要唤起国人的灵魂的觉醒。”我说:“爸妈要我少看闲书,主攻数学,换取美好的‘钱’程。”

鲁迅说:“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我说:“童年,每人只有一次,给‘勤勉’的孩子压下一幅重担,给‘懒散’的孩子留下一分欢乐。”

一觉醒来,我发现鲁迅不见了,刚才只是做功课累了,连衣服都没脱,像个战士伏在战壕里打了一个盹……

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2

今天,我做了个梦,在梦里,我遇到了鲁迅先生,并且和他畅谈一番。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鲁迅先生,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

鲁迅先生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和时间赛跑,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看书;当别人找我聊天时,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我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哎,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了吗?’……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若有所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都像先生说的这样做过,但为什么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证,永恒的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的成功是我坚持一生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应该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现在你应该领悟到成功的要诀了吧!”

我听了先生的话,茅塞顿开,明白了先生成功的“捷径”——珍惜时间,并且持之以恒。我也要像鲁迅先生那样,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也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我想对先生作出的评价。

先生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中。这个家族在镇上可算是名门世家,但在先生十五岁那年,家道中落:在京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恰逢父亲身患重病,不治身亡。

从大户人家没落为贫苦人家,周遭人看他的眼光以及对他的态度从羡慕、巴结到后来的鄙夷、冷淡。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过早的体会到了中国当时的冰冷与黑暗,他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可言。直到多年后,先生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18岁的鲁迅先生,揣着母亲为他四处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乡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期间,先生阅读了许多外国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特别是经赫胥黎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先生意识到世界充满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不能任凭欺凌。

因为成绩优异,先生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出国留学的机会。1902年,先生东渡日本,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之所以选择学医,是因为先生意在医治像先生父亲那样为庸医所害的病人。使中国人去掉“东亚病夫”这块牌匾。

可在经历一些事后,先生彻底改变了学医的想法。

“你改悔罢!”作为弱国子民,在日本,经常会受到具有极道思想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先生的解剖学成绩优异,便被某些同学怀疑被泄题。这使先生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更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先生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人杀头,可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在一旁看热闹,这使先生受到了极大地的刺激。先生意识到,要想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首先改变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而文学是最能触动人的精神的。于是先生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针,以墨为药,并在此后的一生中为救治中华民族麻木的心而奋斗。

先生的作品,我有幸拜读过几部,短篇如《狂人日记》,中篇如《阿Q正传》,散文如《朝华夕拾》。由于读时年少,且大多精力与时间不在读书上,所以对于先生的作品不甚理解,只有一种盲目的追崇罢了。但《狂人日记》尤使我记忆深刻,所以特将它拿出来说一说。

《狂人日记》是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在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白话文,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我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还觉得很恐怖,但在后来的反复研读中,我逐渐领会到了其文的真正含义,也不得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一个年轻人脑袋犯病,得了臆想症,他认为他处在一个吃人的世界里,这里没有信任,只有“吃”与“被吃”……

我认为先生并不是想写一篇关于臆想症的文章,其真正意义在于批判这个“吃人”的社会!

在“狂人”眼中的黑暗社会与先生所处的社会何其相似!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似乎连亲人都想着“吃掉”对方,人们之间只有“吃”与“被吃”两种选择。“狂人”因勇于抵抗他所处的“吃人”的世界,因此被当作疯子,而那个年代敢向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们又何尝不被当作疯子?

“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所说的话,也是先生想对这个悲凉的`世界所说的话:将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这泥潭中解救出去。

阅读先生的文章,犹如与先生对话,在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先生对于革命事业的热情,以及那黑暗世界所带给我们的震撼。

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篇4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他似乎也被我惊觉了,慢慢地抬起头来。他的脸好瘦,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地直竖着,那胡须十分引人注目,像隶体“一”字,竹枝似的左手指夹着一根纸烟。噢,没错,就是他——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看见了我,微笑着招我走近他,我此刻感觉到他真的是那样慈祥和蔼。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

“鲁迅先生,我是21世纪的,虽然我与您相隔近百年了,但是我非常关注您,这次非常荣幸能与您交谈,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鲁迅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新一代是祖国的命运,是祖国的灵魂,能培养新一代是我们上一辈荣幸。”

鲁迅先生的话里使我感受到了一份亲人般的关怀,这使原有一丝害怕的我变得稳定自若。我细心地倾听鲁迅先生给我讲的“成功秘诀”。

“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如果你松松散散地过日子,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你过去犹如行尸走肉,没有前进的目标,更不用说有前进的动力。我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刻刻我都在和时间赛跑,我不容因自己的松散而在这场比赛中落后,我坚信,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一直都坚持不懈。正如每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看书,又如当别人找我聊天或闲扯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也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我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仿佛有所感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曾经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过,但为什么我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证,永恒的日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我一天两天去珍惜时间所得到的结果,我的成功是我付出了我一生的代价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会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这你应该领悟到了成功的要诀了吧!”

“鲁迅先生,请问……”当我再想问鲁迅先生时,他突然消失了。

在与鲁迅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谈话”中,我好像明白了鲁迅先生他成功的“捷径”,它使我终于明白成功是靠我们去争取,靠我们用时间去拼搏。鲁迅先生他的话使我知道了去拼搏的“子弹”——时间,是要我们珍惜的,也唯有我们去珍惜我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2.一次爱情的对话作文 篇二

教师还是技工:信息技术教师到底主演什么

这份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更新与拓展”, 其中初定的课程有:计算机与校园网络管理与维护、算法与程序设计初步、网络基本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初步等六门课程。对于这样的安排, 毛老师认为不妥, 并质疑:“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还是技工?教育教学不是教师的第一技能吗?是学生重要, 还是机器重要?”

对这个问题, 笔者给出了这样的回复与解释: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研员, 我一直坚持“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一要务”的观点, 也把它作为底线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因此, 在根本观点上, 我们是一致的。但这与要不要把维护机器、设备等内容列入继续教育课程并无直接关联, 也没有必要因为要强调教学重要而排斥技术方面的继续学习。

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 我们的教学活动还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 仍然需要以相关软件、程序为教与学的工具和载体。我看到,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必要的设备维护能力, 甚至会因为不能及时排除故障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他们在这些方面提出了较多的继续教育的需要, 因此才考虑将其作为新教师的必修。

当然, 当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深受所在学校电脑维护、网络维护等杂务所累,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对此“深恶痛绝”, 并希望彻底摆脱目前的困境。对于这样的希望, 我是理解的。问题是, 这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是信息技术教师这个角色应有的素养。就比如“多媒体软件应用”、“网络基本技术应用”等几门课程, 对应的是我们初中新教材 (苏科版) 主要涉及的“多媒体”、“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应用”、“机器人”模块。面对新教材、新软件,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继续学习的呼声也很强烈。将上述内容列为选修, 可以供那些有需要的教师去选修。事实上, 综观整个课程的设置, 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 我们只列出了最基本、最起码的课程。因此作为选修性质的课程, 就应该丰富和多样化一些, 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

毛老师在得到笔者的回复后, 表示了理解:

我也始终认为,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 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份内的事儿。我们之所以对方案中过多的技术性课程表示抵触, 只是担心有些事情一旦成为规范或标准, 就隐含了一定的导向性, 担心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培养走偏了方向。我的意见只是希望能将教育教学素养的专业课程与相关的技术并重。看了您的回复后, 我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专业技术还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到底必需什么

在随后的交流中, 毛老师就继续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谈了她的看法, 并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的并非专业技术, 而是教学方法与教育能力”的观点。她是这样论述的:

看到这份继续教育课程方案时, 心里首先是高兴, 这是真话。自己一直为走过新教师阶段后没有多少学习的机会而感到遗憾。这次继续教育方案的制订, 无疑将给教师带来专业成长上的机会。其次是忧虑。毕竟这样的课程体系定下来以后, 短期内不会做大的改动。课程的设置是否应教师成长之需、应教学工作所需, 能否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接触和交流时的一些感受, 我心中对继续教育课程定了两个基调:一要必需, 二要有用。

从必需的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的并非专业技术而是教学方法与教育能力。作为一线教师, 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感到, 教学技能的缺乏要比技术的缺乏更令人烦恼。比如, 我在教学“动画制作”时, 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忧虑要远远多于对软件技术要领掌握的忧虑。同教者, 同心!我的这种感受想必其他一线教师也同样能体会到, 所以我特别关注教学之必需。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 到底谁更重要?教师的必需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不是一个用“非此即彼”式回答就能让人信服的问题。毛老师提到了在“动画制作”教学时的实践体验, 笔者在回复她时, 就顺着这个例子进行了以下辨析:

你提到的这个事例的确比较典型。一个对动画制作一无所知的人, 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与此相对应的是, 能熟练制作动画的人也未必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 并且这种辩证关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3.一次“发现儿童”的对话 篇三

施老师的困惑

施老师:我班有一个男孩子C,他在幼儿园和同伴交往时比较被动。在日常生活中,他很少主动和同伴说话,即使是同伴主动和他说话,他也很少回应。在和教师互动中,他也很少开口,需要教师反复引导或请其他幼儿示范,他才会开口。

我觉得C的不表达、不回应会影响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而且有时他会用“动作”来解决本可以用语言解决的问题,导致矛盾升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倾听并理解对话、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是对他们的发展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儿童“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因此,我很担心C现在的状况,我该怎么帮助他呢?

对话式研修过程

1.探寻客观事实

先导小组成员:我们先弄清楚C的行为是什么,先不急于去想怎么办。刚才,施老师很担心C不表达、不回应会影响他与同伴交往,我想了解一下他的行为表现,能具体描述一下他是怎么不表达、不回应的吗?

施老师:我拍摄了一段C日常游戏时的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播放视频,内容如下:C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玩纸盒,他在用纸盒叠高。N来了,问C:“你在干什么?”C不做声。N拿起纸盒在另一边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Z来了,问:“你们在玩什么?”C和Z都没有回答。Z走到N身边,与N一起玩了起来。两个人合作搭了一个小城堡。突然,小城堡倒塌了,C看到跟着笑了起来。Z发现筐里只剩下一个纸盒了,想伸手去拿却被N先拿走了,Z就顺势从C的纸盒堆中拿了一个,C立即夺回,同时拿走了Z手中的另一个纸盒。C夺回纸盒时说“等一下”。

Z和N继续游戏。C手里拿着一个纸盒站起来走到Z和N那一边换走了一个纸盒。N说:“这是我们的。”C没有理他。N就从C的一堆纸盒中拿走了一个,C站起来把他们的作品弄倒,顺手拿走了他们的一个纸盒。N又拿了C的一个纸盒,C也拿了N的纸盒,来回几次后N放弃了。然后,大家又各自继续游戏。)

先导小组成员:在整个游戏中,大家看到C是否有表达,与同伴有交流呢?

施老师:C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几乎没有说话,他基本上都是在独自游戏,不与同伴交往。

先导小组成员:没有说话,就是没有表达吗?只有语言交流才是交往吗?游戏中,C有非语言的比如肢体、表情、眼神的表达吗?C有运用这些方式与同伴交流吗?请大家再想一想。

其他教师:游戏中,C在观看同伴叠高,当看到同伴搭的东西倒塌了,他笑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感表达。

其他教师:我看到C在搭建的时候会观摩旁边的同伴,模仿他们的搭建方法,小伙伴也会看他几眼,这其实也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流。

施老师:游戏中,C与同伴发生“争执”,争执也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

先導小组成员(总结):对。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是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认知、交流、表现的手法和学习形式。儿童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认识、想法和情感。同样,儿童的交往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语言交往只是其中主要的一种。仔细观察视频中C的行为,我们会发现C与小伙伴是有互动、交流的,只是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交流方式,他语言很少,但他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和交流。

先导小组成员:刚才施老师说到C与教师互动时,也很少主动开口,施老师能否具体说一说呢?

施老师(出示一张照片):有一次玩沙,C想让老师帮助他穿倒背衣,但就是不开口说出来。老师心里也明白他的想法,但为了让他主动开口,老师也不说什么,等着他开口。于是,他和老师就一直面对面站着,僵持了很久,直到另一个孩子过来说:“老师帮我系一下带子。”C才跟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先导小组成员:C语言发展水平怎样?

施老师:他语言发展正常,表达清晰完整,日常对话交流没有问题。他和好朋友小雨一起玩耍时,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可是为什么跟教师就不愿说话了呢?

先导小组成员:当时C的状态是怎样的?

施老师:他看上去有点紧张。

先导小组成员:为什么紧张?

施老师:他有压力。

先导小组成员:来自谁的压力?什么压力?

其他教师:来自教师的压力,孩子可以感觉到教师想逼他说话。

先导小组成员:我们站在C的角度想一想,承受压力时会怎样呢?

其他教师:会更难以开口。

先导小组成员:对,因为教师心中认定C是一个不会主动表达需求的孩子,所以,时刻想着要教育C,想改变他的行为,想逼着他表达,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C也许是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所以面对教师反而不会主动表达了。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时刻带着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想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其实要改变儿童行为,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的行为,有时甚至要暂时忽略他的所谓问题行为,为他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当他感受到成人的接纳、关爱时,他便能轻松自然地与教师展开互动,也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了。

施老师:是的,我也感觉到了,我们越是想要让C开口说话,他越是不说。我想,他和好朋友有说有笑的,可能就是因为和好朋友在一起很放松很开心吧。可是C确实不爱说话,遇到问题特别是和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不用语言表达,而以动作来解决,导致矛盾升级,我最担心的还是这个。

nlc202309090539

先导小组成员:让我们再回到视频中细致观察,C与同伴“争抢”纸盒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过程中,孩子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情绪怎样?(再次播放视频。)

施老师:我看到C什么话也没说,就拿了同伴的纸盒,同伴自然不愿意。我觉得C应该问一下同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

其他教师:我看到C拿同伴的纸盒时并不是从同伴已建构好的作品中拿的,而是从游戏区域的地上捡来的,我猜他可能觉得是同伴不要了才去拿的,结果同伴误会了,才引发了“争抢纸盒”的事件。

其他教师:我看到C用手中的纸盒去交换了同伴的纸盒,而同伴以为是C拿了他的纸盒。

先导小组成员:为什么针对儿童的同一个行为,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解读?怎样才能相对客观地了解到事实呢?

施老师:是我看得不够仔细,我想当然了,其实,那时候我应该问一问C。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对,弄清楚客观事实很重要。教师除了要细致观察,必要时还要询问、追问,对事实了解得准确与否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和介入引导。有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我看到的是我想要看到的”尴尬局面,常常会以“我觉得……”“我想……”来判断儿童的行为。事实上,我们需要摆脱原有对儿童的一些印象,通过观察、询问,尽量客观地了解事实。

其他教师: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C拿了同伴的一个纸盒,同伴也立即从C那里拿了一个纸盒,共有两次来回。但是他们都不是从对方手中直接拿的,而是从对方桌子上拿的。从他们快速的动作、紧盯对方的神情和紧紧抱着纸盒的样子来看,更像是在玩“看谁拿得快”的竞赛游戏。

先导小组成员:我也关注到了,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细节。从对方桌子上拿盒子和从对方手中拿盒子,性质一样吗?

其他教师:我觉得有区别,直接从对方手中拿,容易让对方产生不良情绪而引发冲突。而从对方桌子上拿,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正面冲突的可能性。我看到视频中两个孩子情绪平和,并没有发生老师所担心的激烈冲突,最后同伴停止了,“争抢”也就自然结束了。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对!这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儿童及其独特的交往方式,体会到了儿童交往过程的灵活生动,交往策略的丰富多样。语言沟通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策略。在交往中,揣摩并理解对方意图,准确获取对方信息,掌握潜在的环境信息,以双方可以接纳的方式互动,灵活调整互动行为等能力更为重要。C与同伴看似“争执”的行为,其实蕴含了多种交往技能,过程中没有生气、没有伤心,更像是儿童的游戏。

我们之所以要基于具体事件对儿童的某些行为细节展开研讨,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教师去走近儿童、发现儿童,看到儿童的能力,领略到儿童世界的精彩。另一方面是为了将儿童的行为还原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了解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背景,将儿童行为置于关系中去解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儿童是有智慧的,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育儿童首先要信任儿童,让他们有能力和有自信地成长,而不是认为儿童什么也不会,担忧这个那个。

施老师:我明白了。我一直以“我觉得”来要求C应该怎么做,结果他没有按我的要求做,我就担心。这种担心也是“我觉得”,是缺乏依据的。回过头来想,我的担心有点多余,C其實能够自我管理,也没有因为交往问题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

先导小组成员:你之前为什么会对C的这些行为感到担忧呢?

施老师:我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现C在与人交往方面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还有,与班级中其他同龄幼儿的表现相比,C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先导小组成员:除了担忧,你内心还有怎样的想法?

施老师:在感情上,我希望他能与别的孩子一样和我亲近。作为教师,我很爱他,但是他不亲近我,这让我比较伤心。我希望他更好!

先导小组成员:看得出,施老师心中充满了爱,这让我很感动。教师对孩子付出满腔的爱,但是孩子的回应并没有像期许的那样,这时教师就会产生失落的情绪。施老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以及通过与其他幼儿比较,觉得C的行为“不尽如人意”,因此产生了忧虑。大家思考一下,施老师担忧的依据合理吗?

其他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明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是儿童阶段性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但我们不能把其中某一个目标当作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

其他教师: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不要将儿童进行横向比较。

先导小组成员(小结):我们发现,我们的担忧源于常常用一把尺子、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儿童。当儿童没有达到标准时,我们就会给儿童贴上一个问题标签。

2.探寻事实原因

先导小组成员: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对儿童行为“阳性赋义”,是我们“发现儿童”很重要的一个做法。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C的行为有积极的方面吗?

施老师:他在游戏过程中很专注。

其他教师:他会观察同伴的建构行为并进行模仿。

其他教师:在建构过程中,他的作品倒塌过很多次,但他每次都会重新来过,很坚持。

其他教师:他的意会能力也很强,会通过观察理解别人的行为。

其他教师:他的情绪比较稳定,起伏不大,一直都是笑眯眯的。

先导小组成员:刚才我们把C的行为还原到了真实情境中,运用“阳性赋义”发现C的行为并没有原本想的那么糟糕,而是有很多积极的、有价值的地方。

另外,我们不妨从“效果律”的角度来探讨一下C“少语言”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某种反应的效果是令人满足的,这种反应所关联的行动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当反应的效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反应所关联的行动就会减少,就会被放弃,这就是所谓的“效果律”。

nlc202309090539

施老师:我觉得他语言较少的特点使他在游戏时更容易静下心来,不容易被打扰,能很好地完成任务。C是我班唯一一个喜欢玩魔方的男孩子,他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专注状态。而且他安静、专注地学习和游戏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赞赏,家长认为他很乖,我们也常常夸赞他、肯定他。

先导小组成员:是的!教师、家长对C的肯定和夸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的行为。在这个班级中,他“少语言”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被大家接受了?

施老师:是的,孩子们都习惯了他的状态,对于他的无回应、少回应也没有什么不满。

先导小组成员:教师有什么反应?

施老师:我们好像也习惯了。

先导小组成员:C“少语言”行为的形成原因除了他自身的个性特点外,与周围人的反应、态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行为反复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生,从效果律的角度来看,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施老师:这样看来,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改变C,而是要尝试改变C与周围人的关系,其中重要的就是改变我自己。

先导小组成员:施老师说得很对,儿童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关系中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3.探寻解决策略

先导小组成员:原因找到了,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转换角度,去关注C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有较多语言,去发现C愿意多说话的条件是什么。比如,C与好朋友在一起喜欢说些什么,C说话时好朋友是怎么回应的,他们语言交流的模式是怎样的……以此帮助教师采取适宜的行为与C进行有效的互动。

施老师:我知道了,回班级后,我会在一日生活中观察C愿意说话的时刻,特别是他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我会尝试以适宜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引导他主动表达和沟通。

先导小组成员:是的,在科学的理念支持下走进儿童,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接下来请其他教师说一说你们今天的收获。

其他教师: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接纳、尊重、理解、信任孩子,孩子是简单纯真的,当我们带着“标签”去看待他们时,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

其他教师:我体会到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询问,才能更客观地了解孩子。

其他教师:有些孩子愿意和教师亲近,有些孩子不愿意,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亲近教师,教师自身的行为是否有问题。

先导小组成员(总结):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心得分享。我们光有一颗热忱的爱孩子的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爱的能力。发现儿童,是拥有爱的能力的基础。它是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儿童行为的观察解读,是教师蹲下身微笑着与儿童的心灵对话,是教师探寻儿童的同时自我发现的开始……希望大家在“发现儿童”的道路上幸福前行,收获满满!

回访后记

在那次教研活动过去一段时间后,我们对施老师进行了回访,想了解施老师回到班级后与C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施老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C的行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了解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否对施老师有帮助。施老师跟我们聊了很多,我们将施老师的话记录如下:

那一天,西湖区“发现儿童”行动研究先导小组的老师们与我园部分教师一起针对我提出的“大班的C不善于表达”的案例展开了一系列抽丝剥茧式的分析研讨,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开始反省自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节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理解、支持”儿童,让他们富有个性地成长。当我“撕”掉了贴在C身上的标签,以平常心对待他,不再强求他时,我发现了C很多的精彩之处:当我们围坐在一起时,C最先发现鹏鹏没有位子,便默默地往边上挪了一挪,给鹏鹏腾出位子;当我们排队去户外游戏时,菲菲掉队了,走在后面的C就跟在菲菲身后“保护”她;当客人老师来我班时,C笑盈盈地看着客人老师,轻轻地点着头……在这些发现中,我似乎渐渐读懂了他的“表达”。记得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班里的几个男孩子一起搭了一只恐龙,但由于重心不稳,“恐龙”总也站不住。孩子们很着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谁也没想出好办法。C被他们的讨论声吸引住了,他似乎想出了办法,但他犹豫着……我在一旁观望,无意间和C的眼神“碰撞”在一起,C望着我,似乎想征求我的意见,我微笑着点了点头。这时C走过去,给“恐龙”加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男孩子们欢呼起来,拥抱着C。我似乎感受到了C快乐的心情,因为我也同样快乐着……

之前,C有一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在班里他只和小雨一个人说话,为什么?后来我了解到,小雨家和C家住得很近,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小雨妈妈还带着C去看过电影呢!原来,C喜欢与关系密切的人交流。

于是,我就和C的爸爸约好,去C家“家访”。我带了几本C最喜欢的《赛车总动员》来到C的家,C的爸爸热情地接待了我,C则坐在我身边翻看着我带来的书。“C,带我看看你的房间好吗?”我问道,C点了点头。房间里有很多C小时候的照片,“C,这个小帅哥是谁呀?”“是我。”他有点害羞。“这是在什么地方呢?真漂亮。”“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在骑马,马跑得可快了。”我们之间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离开的时候C有点舍不得,倚在门边不说话。“C,这些书送给你看,我知道你喜欢‘闪电’麦坤,下次给我讲讲他的故事,好吗?”“好。”我们都笑了。

那天一早来园时,C出乎意料地和我还有保育老师打招呼,我们也热情地回应,但并没有表现出“惊喜”,以免让这个敏感的孩子有压力。

渐渐地,C不再那么“惜字如金”了。那一天离园前自由活动时,C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老师,麦坤的故事爸爸讲给我听了。”“故事好听吗?”“好听!”C笑着说。“那你能不能讲给我听听?”我天真地学着他的样子歪起了脑袋。“……我忘记了。”C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嗯,等到你记起来的时候再讲给我听,好吗?”“好。”C松了一口气,快乐地走开了。直到今天,C還没有给我讲“闪电”麦坤的故事,我也没有再提起过,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C每天早上来园会和我们打招呼,离园时会和我们说再见,集体活动时偶尔也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令我“担忧”的那个小男孩了,或者说我不再是那个忍不住会“担忧”的教师了。

4.和鲁迅的一次对话作文 篇四

先生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中。这个家族在镇上可算是名门世家,但在先生十五岁那年,家道中落:在京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恰逢父亲身患重病,不治身亡。

从大户人家没落为贫苦人家,周遭人看他的眼光以及对他的态度从羡慕、巴结到后来的鄙夷、冷淡。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过早的体会到了中国当时的冰冷与黑暗,他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可言。直到多年后,先生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18岁的鲁迅先生,揣着母亲为他四处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乡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期间,先生阅读了许多外国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特别是经赫胥黎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先生意识到世界充满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不能任凭欺凌。

因为成绩优异,先生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出国留学的机会。19,先生东渡日本,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之所以选择学医,是因为先生意在医治像先生父亲那样为庸医所害的病人。使中国人去掉“东亚病夫”这块牌匾。

可在经历一些事后,先生彻底改变了学医的想法。

“你改悔罢!”作为弱国子民,在日本,经常会受到具有极道思想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先生的解剖学成绩优异,便被某些同学怀疑被泄题。这使先生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更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先生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人杀头,可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在一旁看热闹,这使先生受到了极大地的刺激。先生意识到,要想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首先改变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而文学是最能触动人的精神的。于是先生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针,以墨为药,并在此后的一生中为救治中华民族麻木的心而奋斗。

先生的作品,我有幸拜读过几部,短篇如《狂人日记》,中篇如《阿Q正传》,散文如《朝华夕拾》。由于读时年少,且大多精力与时间不在读书上,所以对于先生的作品不甚理解,只有一种盲目的追崇罢了。但《狂人日记》尤使我记忆深刻,所以特将它拿出来说一说。

《狂人日记》是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在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白话文,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我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还觉得很恐怖,但在后来的反复研读中,我逐渐领会到了其文的真正含义,也不得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一个年轻人脑袋犯病,得了臆想症,他认为他处在一个吃人的世界里,这里没有信任,只有“吃”与“被吃”……

我认为先生并不是想写一篇关于臆想症的文章,其真正意义在于批判这个“吃人”的社会!

在“狂人”眼中的黑暗社会与先生所处的社会何其相似!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似乎连亲人都想着“吃掉”对方,人们之间只有“吃”与“被吃”两种选择。“狂人”因勇于抵抗他所处的“吃人”的世界,因此被当作疯子,而那个年代敢向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们又何尝不被当作疯子?

“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所说的话,也是先生想对这个悲凉的世界所说的话:将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这泥潭中解救出去。

5.我和妈妈的一次对话作文700字 篇五

一天晚饭后,凉风习习,我和妈妈沿着海运堤散步。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夕阳的余晖轻柔地洒落在我们身上,妈妈停下来,问我:“孩子,你来描述一下现在的景色吧?”我说:“非常好看。”妈妈说:“你看,那片火烧云笼罩了西边的天际,像一幅绚丽缤纷的水彩画。是不是妈妈描述得更好?”我赞许地点点头。

接着,我们一起聊成语故事、谈古诗词,之后又谈到学习。妈妈随心而问:“你长大后做什么?”“上剑桥大学!”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妈妈又问我:“怎么样才能考上剑桥大学呢?”“好好学习呀。”我自认为回答无误。“哦,”妈妈没有停止的意思,接着说,“那为什么要学习呢?”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片刻,妈妈见我没反应,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也问妈妈为什么要上学。那位妈妈是这样回答的:‘一棵小树长一年,能当柴烧,一二十年的树可以做梁柱,也可以做家具……一个孩子如果不上学,七岁就能放羊,长大能放很多羊,但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如果小学毕业,他可以做保安,也可以做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就够了;如果初中毕业,他就能学习机械操作了;如果高中毕业,他就能修理很多机械了;如果大学毕业,就能设计铁路桥梁了;如果硕士博士毕业,他就能发明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

听完这个故事,我若有所悟,说:“原来,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呀!”妈妈说:“是的,孩子!学习是为了你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同样,你上剑桥大学,是为了在一流的学校学到一流的知识,掌握一流的技能,从而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6.爱情对话短篇句子 篇六

1、爱和爱过,就多了一个字儿,却隔了一个曾经。

2、诺言的“诺”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的。

3、幸福对我说,你还太小。

4、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

5、总有一个人的名字能让你先嘴角微翘,然后眼泪下掉。

6、不是我不爱你了,只是因为我发现你不需要我了。

7、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你无数次说的要放弃,但终究还是舍不得。

8、你爱我吗?已经爱到危险的程度了。危险到什么程度?已经不能一个人生活。

9、跟自己说声对不起,曾经为了别人而难为了自己。

10、人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11、如果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那么,保持一个朋友的距离就够了,这样可以一辈子。

12、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久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13、离开你,我一样坚强,甚至铁石心肠。

14、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搜狗搜你玩。

15、有些事,我假装不知道,知道了,只会让自己更加心痛。

16、不要轻易让自己掉眼泪,你笑,全世界跟着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在哭。

17、飞机场的`骚乱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

18、一条路,一片天,俩个人,牵手一直走,一直走。我想牵着你的手,沿着那条熟悉而又看不到尽头的路,一直走,真希望,这样就可以天长地久…

19、南楼的轻扇曾让我轻叹,易的淡眉曾让我意清。不知是无病呻吟,还是内心确是空旷,在雨纷飞的夏季,浇的都是愁,漂的都是诗,“流萤闻夏夜,巷幽影更长,芳菲歇,片片弥香;一簇败英葬庭院,,飘零处,伤亦伤。

20、你不会为同一个笑话笑了一遍又一遍,但你为什么却会为同一个人哭了一次又一次。

21、回忆从前,说明你在成长;回忆从前你笑了,说明你长大了;回忆从前你哭了,说明你成熟了;回忆从前你漠然了,说明你世故了;回忆从前你感慨了,说明你无奈了;回忆从前你淡定了,说明你开始老了。

22、生命中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但你却到了最后才发现,一切都太迟了,你只好任其随风而逝。

23、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24、找一个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只要同路就好,可以结伴而行,不至一生寂寞,足够了。

25、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26、爱情..像是邂逅一场盛景后,摆出美丽苍凉的手势。就如: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7、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

28、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有时候念念不忘也只是爱上了回忆。

29、可以吵架,但不能影响关系。无论友情还是爱情。

30、原来旅行的意义,是遇见一些人,再与他们告别。

31、你若一直在、我便一直爱。可惜没人会懂我的。

32、你走了,带着我全部的爱走了,只是一句分手,我忍着眼泪看着你的背影,好想最后在抱你一次,好想在对你说一次“我爱你”。

33、无论多么刻骨铭心,在时间面前都是回首时的淡尘轻烟。

34、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心思。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世界,在我的小世界里,装的全都是你;而我知道在你的小世界里也装有我,可是我真的感到你正在把我往外赶,想去装下另一个人。

7.一次爱情的对话作文 篇七

1.1 上下九的兴起

上下九是现在对广州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所组成的商业街的简称。历史上的上下九是因河而生,因商而盛。上下九所在的广州荔湾区,近代称西关,即广州的城西地区,而西关是近代广州最富庶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近代西关是以平原和河涌为主要的自然景观,整个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河涌主要为向西或向南流入珠江。由于珠江北岸的淤涨,西关地区的岸线不断向南推移,加之河涌自东向西的不断淤积,使得西关地区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形态表现出与河涌和岸线有密切的关系。六朝时代的番僧达摩登陆建西来庵处,今下九路以北西来初地就是公元526年的码头区。至宋代江边建南海西庙,原址位于今下九路广州酒家。可以看出上下九一带至少在1000多年前就是较繁盛的码头商贸区。至清代中晚期以西濠及大观河所形成的水边码头区域更是成为西关地区的中心,即自第一津、第二甫至第十八甫。其中第九甫就是现在上九路和下九路,第十甫就是现在的第十甫路,十一甫就是现在的恩宁路。而清末的一口通商造成的十三行的兴起,和沙面租界的形成使得长堤及西关地区成为广州最重要的商贸区域及富贾聚居的地区(图1)。

1.2 骑楼街的形成及商业的繁荣

辛亥革命以后,都督胡汉民采用程天斗拆除城垣,建立新式马路,特别是民国二年(1912年)订定《广东省城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和后续市政公所时期的民国九年(192o年)颁布的《广州建筑骑楼简章》。其中的部分内容成为政府在广州城区推行建设新马路,骑楼建设的制度。在其后的1921~1929年骑楼的建设及骑楼街的形成达到高潮。上下九骑楼街的改造形成也是在这个时期,至此上下九的格局和建筑风貌基本成形。骑楼街的便利条件和摩登的风貌带来了商贸的繁荣,至1940年代后期形成了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不同的特色店铺和经营范围。如上九路北面多是金铺,南面是花纱棉布庄,与光复南路、杨巷路的布庄相呼应。下九路北面多为鞋店,有著名的鹤鸣皮鞋店、吴志记小圆头礼绒鞋、潘常兴胶鞋等22家,还有大吉、大喜、福生等床上用品店;南面为绸缎店,约16家,较著名的有:纶章、仁章、上海、唯一、同章、天生、广公诚等。此外,还有信孚、自良、文华等的服装店,大同、天工、新华、大利等百货店。摄影店多设在楼上,如三红、雪红、华南、亚洲等。市民称下九路是一处地道的扮靓街。第十甫以食肆居多,“百步必有小食”,粥、粉、面、甜品、点心、冷饮等风味小食星罗棋布,深得市民口碑的有:莲香楼的莲蓉食品、南信的双皮奶、欧成记的鲜虾云吞面、老坑公桑枝粥、广茂香花生、皇上皇和沧州腊味、欧华记艇仔粥、南泰肠粉白粥、紫阳观南北酱菜等(图2)。

2 上下九现状问题分析

2.1 现状问题分析

现在的上下九,位于荔湾区南部,人民中路与宝华路之间,全称为“上下九商业步行街”,1995年9月30日开通,是“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它包括了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当时是限时段的周末步行,使得上下九成为广州最重要的购物商圈之一,在2001年利用下穿的康王路的上部空间改造建成上下九广场。

但自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的开通至现在,由于现代商业的过度发展,传统建筑的破坏性使用,旧城区的开发和人口膨胀给上下九带来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步行街人流大,空间狭小缺乏,部分路段人车混行。上下九全路段为民国遗留至现在的骑楼街,路面宽度平均为11m左右,骑楼下的人行空间平均宽度为3.5~4m,现在的步行段主要为下九路全路段(杨巷路至文昌路,含上下九中心广场),第十甫路东段(文昌路口至珠玑路)。全长600余米。而剩下的上九路(人民路至杨巷路)和第十甫路西段(珠玑路至宝华路)均为人车混行,车行为自西向东的单向行驶。根据步行街管委会提供的数据,上下九步行街在节假日的人流高峰可达到80~100万人,平日一般可达到40~50万人。而其中的很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十甫路及上九路向地铁站或公交站疏散的。这样就造成许多行人进入尚未步行的车行道,与车混行。加之十甫路和上九路的大量商铺吸引的购物和餐饮人流与部分商铺侵占骑楼下步行空间的经营。使得这一局面在夜晚时达到高峰。留下了很多事故隐患。

问题二: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加建和广告杂乱,影响了商业街整体风貌的展示和历史建筑的保存。商铺为了争取更大的展示面和营业空间,经常对建筑物进行破坏性的改造利用,往往一层店铺全开敞,甚至挤占人行空间,拆除了原有的橱窗和门面装饰。空调、灯具等设备全部悬置于骑楼廊道上。各式装饰灯具和招牌没有规则的设置。特别是骑楼重要的外立面上,全覆盖的大幅招牌广告,随意挑出的灯具,过密的垂直位出挑招牌。使得上下九的传统建筑立面被各式各样的广告招牌和空调机肢解的零散和混乱。

上下九的传统骑楼建筑经过接近百年的使用,有很多已经残旧,在10余年前的步行街改造时进行了一次翻新和整改,主要是以仿石漆和外墙涂料为主,对建筑进行整体涂装。部分损毁的建筑立面和细节采用轻质材料被重新建造了新的立面和纹样装饰。并且将沿街非骑楼建筑进行了骑楼化改造,加装了骑楼式的廊道。涂装色彩以多彩为主,给不同建筑赋予不同的色彩来增加商业氛围。这些设计手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先进的,取得了较好的评价。十多年的使用,使得部分建筑老化,开裂,渗水,出现了很多结构与构造的病征。

问题三:商业购物环境,缺乏服务配套设施,空间过于单一,历史文化特色逐渐弱化。由于现代商业对购物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上下九沿街骑楼和传统街道的自身特点,街两侧的骑楼建筑60%~70%为私产,骑楼建筑的本身条件限制,特别是传统骑楼建筑面宽多为4~5m,单跨大进深。采用的是不成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是砖柱承重木楼板结构。造成店铺经营面积较小,不易改造,店铺展示面过小等缺点。同时由于广州老城区的人口密度高和基础设施的陈旧造成老城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大量的低收入、老年人留守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使得老城的消费层次相对比较低。加之老城的停车困难,可达性较差等先天不足。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在15年的运营过程中,有不少高档品牌进驻而后又退出了。使得上下九的目标人群主要为中低收入,在广州的几个购物中心当中是消费层次比较低的一个。造成上下九的销售商品缺特色,缺精品与许多其他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趋同。

2.2 项目的背景

在2009年荔湾区提出要打造“五区一街”,即荔枝湾文化休闲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芳村)及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为“西关商廊”。恰逢广州2010亚运会召开,广州市进入到一个新的城市发展阶段,这次的改造更新正好呼应了这两个大事,既要近期满足亚运的城市面貌要求,也要通过对沿街旧城的更新,绿地、广场的建设,将步行街的商业引向纵深,同时改善空间景观效果。将沿线名人故居、寺院、会馆、历史街区等景观要素串连成一体。成为联系“四区”的枢纽(图3、4)。

3 创造适应于现代商业环境的传统街区

对于传统街区的规划设计不能僵化的强调保护,特别是上下九从民国建路以来就作为商业街市,如何有效延续商业活力,引导商业秩序向对文物或是历史建筑保护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一轮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出发点。

荔湾区“五区一街”的打造,使得上下九的规划有了一个良好的支撑平台。作为联系的纽带,上下九东联十三行商埠文化区,南接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西邻荔枝湾文化休闲区、北依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区。地铁文化公园站的建设将为上下九南侧打开一个重要的出入口。本次设计建议将上下九步行段向西延伸至宝华路口,即第十甫路西端成为全时段步行。减少人车混行路段。并且对步行路面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改善路基和路面质量的同时采用较粗糙的表面材质以减缓车行速度。

3.1 基于传统创造多样化的城市步行空间

保留传统特色建筑空间,加强交通联系,增加空间层次,步行空间网络化。

由于上下九商业街长度达到1200余米,过长的步行距离和统一的骑楼街使得空间缺少变化,为了打造更为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同时不妨碍大人流量使用通过和商铺经营,本次规划设计结合历史信息和历史遗存将上下九按照三条街道分为三段:上九路段以经营衣帽和服装为主,下九路段以经营百货和金店为主,第十甫路段以经营传统美食为主。设置了三个主要节点:上九路东入口节点,利用传统的跨街牌楼,灯柱,道路铺装和高架桥涂装凸显西关地标和入口的空间序列,同时暗示西关历史河道的遗存。第十甫路西入口节点,利用城市家具和地面铺装,彰显西入口的标识性。中心广场的改造也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点,加强广场的多角度体验和空间感受,增加广场的休憩空间和景观元素,完善和整理广场的界面,激活广场各建筑之间的联系,增加广场的历史文化氛围。规划拟续建原广场设计当中的南侧牌楼,但更强调牌楼的景观性、公共性和体量的通透感和时代感。广场本身的大人流量和高使用率使得景观和休憩的空间只能见缝插针式的增加休息座椅、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的设置。广场界面的整理和规范也是对过度商业和无序发展的一种应对方式,规范建筑立面的广告设置,拆除违章的搭建和加建。展现原设计当中的建筑细节和和整体风貌。

道路铺砌采用了具有传统特色的麻石路面,引入了经过系统设计的专门为上下九量身定做的街道家具和标识系统。光亮工程结合街道的整体风貌、重要节点和步行节奏,着力营造夜间的街道氛围。

除了沿街的骑楼立面和廊下外,本次整治有意识突出了各支巷巷口的整治,注意街道风貌和氛围向纵深方向的延伸。使得上下九从单一的线性空间向以上下九为主轴,垂直纵深发展的网状结构,如打通西来初地巷口,使得步行空间向华林寺及其周边的华林玉器市场拓展。强化清平路入口节点,联系清平路花鸟鱼虫市场。文昌路的节点可以引导人流穿过旧城街区达到沙面。而这些与上下九联系的众多传统街巷口和交叉口被有效的强调后,就给单一的线性带来了丰富街道感受。也可以避免人流的过于集中,同时可以丰富单一的购物功能。

并在远期当中建议恢复历史上的大观河及沿河景观,为上下九的保护和发展带来环境和空间的更大提升(图5~7)。

3.2 传统骑楼街风貌维护与整治

骑楼街作为商业步行街是上下九的主要特色,传统风貌的维护在设计当中也是必须去考虑的,同时还要兼顾现代商业功能的需求,在建筑立面整治中,有据可查的所有墙面均恢复旧貌,主要针对原来采用青砖、麻石、水刷石、铁艺等表面材料,以及木门窗、满洲窗等。对于传统广府民俗风格的装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几何线纹装饰、Art Deco以及戏院等特定建筑类型的装饰,予以保留,对上次整治中添加的纯装饰线条以及并不切合上下九特点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后加装饰,原则上予以拆除,对于较为纷乱的广告进行了规范和部分拆除(采用六统一的原则)。建筑立面的采取了灰色、白色与黄色相结合的色调,消除了过于纷乱的色彩。出于风貌的整体考虑,不恢复在底层柱面上写广告或招牌的做法。对屋顶突出物和僭建进行了拆除或使用生态型材料遮蔽,让充满民国风情的建筑成为街道的主角。

商业广告及招牌在上下九骑楼街的作为商业的初始阶段就大量存在了,由于受到材料及技术的限制,往往只是在墙柱上书写和简单外挑招牌。由于现代商业的发展使得建筑墙身广告的形式和材料种类繁多,为了骑楼街的整体风貌不得不对沿街广告招牌做具体的设置规定,规划按照设置位置规定了四类广告招牌允许的尺寸,建议的材质和效果。分别是店面平行位,外檐平行位,檐柱外挑低位和檐柱外挑高位四类。而具体做法如材料、颜色、样式则由商家自行设计,以达到既有秩序又不失个性的效果。总体保证突出骑楼建筑特色,不得大面积遮挡,鼓励高品质的广告招牌(图8~10)。

3.3 骑楼建筑的保护

上下九遗存到现在的老字号,老店及历史建筑是本次保护的重点,如金铺、戏院(平安大戏院、中山戏园、新星戏院)和茶楼饭馆(陶陶居、莲香楼、清平饭店、南信等)最为著名,本次设计中突出了餐饮老字号、戏院和上九路72号这样的原貌保存较好的建筑。对这一类建筑采用类似与文物建筑的保护方式,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

大量的骑楼建筑采用的是类似与历史建筑的方式进行修缮和维护。经过近百年的使用和风雨侵蚀,许多骑楼已经出现了结构和构造等方面的病征,许多木构件、黄泥批荡和空斗砖墙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损坏,一些缺少滴水的装饰构件导致屋面污损之处较多,加之骑楼并不具备现代商业和生活必需的许多基础设施,因此改善骑楼尤其是沿公共空间界面的健康、提高各种技术质量成为本次设计的前提。本次整治全面检查了沿街骑楼的柱,对存在裂缝和偏斜的结构构件、历次整治中添加的装饰柱进行了结构处理,对空鼓和破损的墙面进行了重新批荡。

骑楼的廊下空间进行了必要的整理,悬吊可拆卸的轻质镂空吊顶,既遮挡住现代商业所必需的设备和管线,同时又得到了整洁的廊下步行空间。

3.4 增加人性化的城市家具与服务设施

鉴于商业步行街的服务设施的缺失、标识系统的不清晰及缺乏历史文化的展示,本次设计针对上下九的特点,特别设计了一整套适合步行街的城市家具,主要采用耐用的球墨铸铁的材料,结合陶瓷、麻石等多种传统材料的运用,以西关传统植物和传统符号为主要纹样和造型基础,符合传统骑楼街的民国西关风格。这些城市家具占地小,易于清洁,耐用不易朽烂。包含了导引指示类,日常生活类,交通设施类,景观类,历史文化类。其中引导指示类主要为了在入口、道路交叉口及巷口增强上下九区域类的旅游交通引导,购物及服务引导。设置了如交通引导牌、旅游地图信息牌等;日常生活类主要为了满足旅游购物消费的服务设施缺乏。设置了垃圾桶、饮水台、休息坐凳等;交通类主要是为了保证步行街的交通秩序和市政功能设置了具有上下九标志的街口立石、巷口立石、篦子、井盖等。让其增强上下九的标识性;景观类主要为了活跃街道气氛和入口标识性,增加街道绿化,设置了花架、花盆、灯柱等。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为了增强重要历史建筑和老字号的标识性及利用骑楼檐柱空间系列展示西关历史文化,主要设置了历史建筑门牌和信息牌,历史文化信息牌等。(插图:城市家具)这些城市家具采用更人性化的设计,强调以上下九为标识和西关历史文化,以此成为增加上下九的空间归属感和特有的名片及符号(图11)。

结语

上下九从形成到当下城市功能经历了从历史河边码头街道、传统骑楼商业街、全时商业步行街几个阶段,各个时期上下九更新和改造都是伴随着商业及城市的发展。现代商业的发展需要有序的引导,特色骑楼空间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为商业带来更多的吸引力和客流。网络化步行区域及适当的节点变化为单线型商业骑楼街的拓展和优化带来了空间,特色建筑细节、专属的城市家具、人性化的步行街为骑楼街带来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同时也增强商家的宣传效果和品牌认同感。从而使传统骑楼步行街与现代商业的发展达到共荣。

参考文献

[1]曾昭璇,曾宪珊.西关地域变迁史[C].罗雨林主编.荔湾风采[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9-40.

[2]林冲.广州近代骑楼发展考[J].华中建筑,2005,23:114-116.

8.一次不算评论的文学对话 篇八

一个成熟作家的作品风格一定与他所成长的社会时代环境和他的童年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您出生在六十年代,属于我的兄长辈,内蒙是您的故乡,在我这个关内人的想象中那可是个美好的地方。我想您生于斯成长于斯一定有着非同寻常或者刻骨铭心的内心体验或者外在的生活经历或记忆,因为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可以谈谈吗?

樵夫:我大略看了一下,后来想想,有的可能回答起来,要偏一点

唐不语:这个没问题,我们只是随便谈谈。

樵夫:其实我的生活很简单,也很顺,当年在人民邮电报开笔会发言时我谈过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觉得创作一定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可是我的创作经历都来自于朋友的经历,或者我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察。

唐不语:看来要您忆苦思甜也不行了,我知道您出生的六十年代是一个不太有确定性的年代。我想知道您对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关文学的深刻地记忆。童年的,您的生活经历会给你的文学记忆带来什么不可磨灭的影响等等。

樵夫:我从小的经历,就是不断地随着父亲的工作迁徙,在一个地方刚刚熟悉,马上又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时我既恨搬家,又向往搬家,搬家后总会有一些新东西在等着我。

唐不语:在路上的感觉,既眷恋又憎恨,既向往又疲倦。那时候文革给您的生活有过影响吗?据我看那一段好像没怎么影响到您。

樵夫:文革时,我岁数太小的缘故吧,最残酷的一次是举着小旗去批评父亲,父亲在台上,我在台下,那是人生最残酷的一次经历。

唐不语:现在看来这种人生的残酷并没有影响或者摧残到您的内心,至少从您的作品没有体现出那种特别深的伤痕意识。

樵夫:开始创作的悲剧小说也受到一些伤痕文学的影响。

问题二:

文学始自诗歌,始自游牧者的歌。我知道您写过大量的诗歌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后来又在某年写开了小说,您写小说是和诗歌创作在同一时期吗?因为就我自己浅薄的写作经验来揣测,一般写作者都是诗歌创作的晚期才涉猎到小

说这个领域。而且写小说获得写作愉悦可能比诗歌来得慢,但也许更持久。

请说说您的创作历程,从诗歌到小说,或者您写作中的所体会到愉悦或悲哀???

樵夫:最初发表作品的时候是82年,是在学校写的一首小诗,投到报社之后,就杳无音讯,等我都上班了,小诗才得以发表,是同事看见的,当时把我乐坏了,从此我就开始学着认真地写东西

唐不语:这个几乎是写作者最无上的乐趣,呵呵!

樵夫:写小说,是我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文学研讨班之后,看到别人都在写小说,我也就学着写小说,那是84年的事,但真正懂小说,还是88年89年。

唐不语:也就是明白了一些小说真正的奥秘。

樵夫:那已经是1988年了,在那之前写的东西,都被我抛弃了。

唐不语:那时候您的诗歌写作已经非常成熟了。我看过您的诗歌,洋溢着八十年代的热情和欢乐的诗意。

樵夫:诗歌确实让我的小说多了一些言外之意,也就是在创作上需要在乎的东西

唐不语:这是诗歌语言让我们找到了真正文字之外的东西,也就是您说的言外之意。

唐不语:看过您的几部作品,您给我的印象是非常中正平和,但在内心却又有着极其浪漫的美学追求。

樵夫:怎么说呢,我现在创作上还没有形成风格,一直在摸索着写,过去,深受悲剧氛围小说的影响,比如《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让我的小说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85年至90年代初,悲剧是很有市场的,可是再后来,整个社会的写作趋向变了,不再那么喜欢悲剧色彩的小说了,或者说不再喜欢纯悲剧色彩的小说,也就是说即便你写生活的沉重,也要让小说带有一些客观的阳光性,所以我有一段时间又找不到方向了,小说写得很少了,这个时期,我只写了几个小作品,大一点的写了一部科幻的东西。再后来,我写了几个小说《天光大亮》《最后的雪狼》等,更注重小说的多元性和生活的不确定性,而把悲剧色彩淡化了。我在创作小说时,总是动笔前先想一下这个人物的优点,弱点,再有他身上会不会有一些平常的色彩之外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创作的就很顺,没有,我就会写得很笨,甚至完不成。

唐不语:这算是您现在对于自己写作的把握吧。

樵夫:算是对自己的创作一点心得体会吧。原来,我写的全是故事,总要写一个完整的生活,后来我就不在意生活的完整了,只在乎人物在事件中的内涵与外延,但这或许也不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作方向,有时会脱离生活,让小说变得生涩。

唐不语: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曲折故事,故事其实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我们生活中遭遇的其实就是事件,看似孤立,其实又千丝万缕。而且故事的架构是不能解释或者诠释小说的所有内涵的,因为故事只是单纯的叙事和小说的叙述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樵夫:其实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很好的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创作者,顶多也只是个爱好者,在创作上,还有点眼高手低,很多时候,想的和写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想要表达的,和表达出来的不能成正比。对于小说的完整性,我回头看了一下,我写得很少,有朋友让我用自己的小说改剧本,改连环画,我试了试,都改不了,因为抽离出来的故事都和我小说要表达的东西相悖。

唐不语:主观表达和客观呈现不会是一对一的关系,有时候你的表达溢出了你的作品内容,那就给人滥情的感觉。有时候又会辞不达意,就是您所谓的生涩。

樵夫: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是情节和事件没能完全表达内心的思想,因此总觉得好象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含进去,或者含进去了,没有表达出来。

问题三:

前段时间您在论坛发了您又一新作《大雪飘

过的冬》。在这个中篇中我再次领略了您在小说创作上的不凡功力。其实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您对苏和这个人物的内心感情全身心的倾诉或投入,塑造了一个执拗于文化理想近乎末路英雄式的人物。说实话,从中我又看到了理想主义旗帜的再度张扬。对于结尾苏和的死我是不太赞同的,我认为过于激烈了,而且造成这个不太美好的时代的悲剧感过于强烈,反而给这个时代涂上一抹悲壮的色彩!其实我认为这个结尾如果妥协或者荒诞可能更好一些。当然这是七十年代的我们和六十年代的你们之间写作意识上鸿沟,在艺术上肯定无所谓对与错。

可否谈谈对于您对苏和这个人物(或对自己的这篇小说)怎么看。

樵夫:先说一下苏和这个人物。其实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物,活着,倔犟又温和,是我的好朋友,但是他对于心中理想的坚持,让我总想找一个载体把它表现出来。

唐不语:我想您一定会给他披上一件文化理想的外衣,是不是??

樵夫:是的。说到底,他还是个有着文学理想的人。他一般不犯倔,但一说到文学创作,他就倔得有些脱离现实。

唐不语:我们的身边都有着这样痴迷执着的人。

樵夫:我就觉得现实中必定有这样一部分人,把文化放在心中,很神圣,但是社会已经不那么在乎了,因此他们的坚持与对抗就显得孱弱可笑。于是突然有一天,我走在路上,一些人正往墙上刷拆字。

唐不语:这个触动了您的灵感

樵夫:我一下子就有了灵感,我想如果这个字刷在一片古墙上呢,如果这个墙恰恰是我朋友家的墙呢?这样一想,创作的思路就打开了。

唐不语:但是我觉得在小说里您给了太多的认同,或者说您的最终和苏和站到了一起,或者说您给了苏和这个人物太多的认同。

樵夫:是的,我想对这种精神给予一种悲情式的歌颂。因为,我知道,他或者别人,没有一个人会为了没影的东西牺牲生命的,但是我可以在小说中放大这种悲情。

唐不语:歌颂在这个时代可是被深恶痛绝的一种话语模式呐。

樵夫:这个时代还是给了创作更多种的可能,只要沉下心,就能找到你想要表达的,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唐不语:那么我想这种歌颂也算是一种温柔敦厚的批判吧

樵夫:也许吧,我总觉得在苏和身上有一种愚笨的坚持,但这种坚持又是我们所没有的,是这个时代应该保留的,因此我就放大了这种悲情。

问题四:

在当下这个时代,过去印刷出来的书籍所培育出来耐心、反复、细致阅读的读者正在急遽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写作也正在急剧退化。大众文学正在嘲笑严肃文学的无奈衰萎,我们的读者已分为若干群落已是事实,我们所坚持的纯文学(严肃文学)正走向它不可知的未来。您对这种现实怎么看,忧虑?还是坚定地乐观?

这个问题我想也和目前我们《西部作家》(包括论坛)如何坚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樵夫:现在人们没时间阅读,没时间感受文学的魅力,这就是一种思想缺水的表现,现在整个社会的审美走向已经逐步向下,不断出现审丑现象。这其实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缺少文学的滋养,或者说人们不再静静地读着那些用美丽的文字创造出来的只有在内心中产生共鸣的氛围,因此印刷品的地位在逐渐弱化。

唐不语:您说的静静阅读,的确说出了我们那个年代多么美好的阅读体验让我不由怀念呵!不知道是谁说过:持续阅读就是我们的天堂。说得太好了!

樵夫:网络也是文学弱化的另一个原因,文化的大众化失落是与网络文学无孔不入有直接关系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在报刊也发不了一篇作品,却可以在网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字,由于网络发表的容易性,让很多人不假思索,也许发

表出来的文字里,审美取向,社会价值观就变得扭曲了,但市场却很大,也正因为网络,这些文字成了很多年轻人涉猎文学时的首选,因此他们所看到的文学是支离破碎的泛滥的文学,而不是精英文学。

唐不语:我的身边有不少人,总是向我炫耀他们每年都会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一年有时也写不了二十万字,而且都是些中短篇。

樵夫:是呵,我的身边也有一些人在写长篇,在出长篇,但是在我看来,只是文字比较长一些,小说的内核还是一个短篇或中篇的内核,或者什么都不是。

唐不语:不好说,因为都是写小说的,你不能批评,你一说就会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总之,在这个时代小说创作正在沉渣泛起泥沙俱下。

樵夫:我觉得中国应该有一个文学复兴运动,包括诗歌,包括小说等,要回归到真正的文学意义上来,这样才能拯救文学。

唐不语:你说的真正的文学意义,我想一定有人会问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意义?你手里握的就是真正的吗?那么谁又证明我手里就是假的呢??!

樵夫:是呵,文学杂志林立,网络参与,每个人都成为写作者,而编辑的风格化尚没形成,什么都能成为编辑入眼的作品,这就会让杂志变得象拼盘一样。

唐不语:文学的标准没了!

樵夫:是。而且杂志向市场投降,又让文学的门槛低了不少。

唐不语: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谈拯救了,因为没人鸟你。这话好像有点跑题了,呵呵。

樵夫:不过我们只要写好自己的东西,就是在拯救。虽然势单力微,但我们坚持文学理想,就是对文学宏扬的贡献。

唐不语:我想也只有如此了。

问题五:

相对于主流期刊,《西部作家》的非主流抑或民间立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朋诗友,这是西部文学的幸事,也从另一侧面反证了精英文学从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失去了对大众写作者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深化或升华了文学民间性的深层意义。您怎么看《西部作家》和他的创办者柏青老师所坚持的意义何在?

樵夫:其实《西部作家》这个杂志是柏青老师怀有某种文学理想创造的产物,他尽量让这本杂志少一些人为的东西,让里边的作品纯一些,再纯一些,因此他把出版发行全包了下来,就如同苏和的那一种坚持让他艰难地向前走。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的良心吧,有了这样的带有民间意义的良心,文学就还有希望。

唐不语:这一点就是我佩服他的地方。真正民间意义上的坚持真不容易,相对于官方来说,他们拥有了太多的资源。

樵夫:是呵,首先是资金,再有就是选稿的丰富性,这两样决定了其杂志的影响力。

唐不语:而且还有一点《西部作家》有着民间立场出发的精英意识,这一点的坚持尤其不易!

樵夫:是的。

唐不语:因为我也常常收到一些民间刊物,有些就是些杂耍文字,这样就把民间文学混成了江湖文学,让人很恼火!

樵夫:很多民间刊物为了生存,四处拣钱,有的是订刊物,有的是收费发稿,这就是民间杂志的现状。

唐不语:那都是些江湖文字,连起码的文学都不是。所以就显得柏青老师的坚持更有着格外深重的意义!

樵夫:让我们共同祝福《西部作家》的文学大道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9.一次对话 篇九

一次,我和母亲一起去买菜,每次遇到熟人,熟人便问:“你家孩子考的怎么样啊!”母亲只是叹着气说:“她啊,考的很差。只有在这里读书了。”买完菜,母亲叫我和她一起走小路。我同意了。母亲每走一步便叹声气,我问她为什么叹气。她说:“还不是你这个差成绩,你还好意思来问我。你这次没考好你应该找自己的原因,你总是怪东怪西,到最后哪所学校都没考到,你让你爸妈的脸面往哪放啊?”我说:“还不是你们小学没让我出去读,外面的教学怎么都比这里好吧,这样我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去中学.”母亲又说:“怪我,怪我,你知不知道:只要爱学习到哪里你都是好学生。这次你没考到西昌你也不要气馁。你现在好好学习初中的知识到高中你就能考上你喜欢的一中了。妈妈的话让我又看见了上帝给我的那扇窗户。当走到阶梯的最后一层时母亲说了一句话:“南南,妈妈相信你,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你要相信人家有一个脑子,你也有,有些人比你还笨,但人家还不是努力学习。你看看灾区的小朋友们,人家没有教室,还不是努力学习,你和他们相比你比他们的条件好多了。加油学习啊!

是啊,妈妈说的对,我要加油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加油啊!

10.一次失败的爱情侦查随笔 篇十

她是个骨灰级的网络达人,他也是,于是,网络搭起了他们爱的桥梁。她自认为还算个可爱的公主,而他也算那种酷酷的男孩,于是,在第一次见面之后,他们爱的火焰便愈烧俞旺,很快就步入了爱的殿堂。

可是,婚后,一切归于了平淡,他开始觉得她对他没有以前那么粘糊了。有的时候,打电话过来,她总是一边和他讲着说自己很忙,一边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打着字。有的时候,他故意说:是不是忙着和帅哥说话呢?她却总是说:什么啊!我们在谈论单位的策划方案呢?或者会说:公司有个材料在忙。就匆匆挂了电话。

他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就想找个机会查一查她。于是,学IT的,这一点难不住他。虽然他从来没有做过黑客,但是这一次,他决定了。很快,他查到了她的IP地址,她这会看着没有在线,其实是隐身的,而且他查到她的QQ里很多的男性网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他知道了很多她的信息,她其实有2个QQ号码,1个MSN账号,还有人人网的注册,一个交友论坛的账号……一大堆的.信息聚拢过来,他整个人都傻了,那一点点的自信一下子就没有了,于是他开始起了疑心。

于是,他打算去试探一下她。很快他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为了避免引起她的怀疑,又下力气把空间做了一翻,放上一些从网上下载的男孩在照片,一切准备停当,于是开始了他的计划。

去加她的QQ,没有想到她竟然就顺利的通过了。于是很兴奋地发了一条消息过去:美女,好啊!

她很快回了消息:帅哥,同好。

他发消息说:在忙吗?还是在等我这个有缘人呢?

她回了消息说:这么没有新意的搭讪啊!没有别的话题吗?

她似乎对他的话语没有了兴趣,他于是直截了当地说:美女,有男朋友吗?

没有想到对方迟疑了一下说:拜托,你才多大,就问这个问题。你空间里的照片是你本人吗?看着不大啊!

正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回复的时候,她竟然说:本大小姐已经名花有主了,不过我倒不介意和你交个朋友。

他本能地问她:你男朋友有钱吗?有我帅气吗?你真的那么爱他吗?

就在他盯着电脑等待着这侦查的第一颗炮弹的时候,对方似乎迟疑了,过了良久,她打出了一行字:论钱吗?虽然我不知道你赚多少,但是那些身外之物,而且我老公赚的钱我怎么花都花不完;至于帅气吗?反正你空间里的照片是不及我老公的;第三个问题,我可以很坚决的告诉你,我当然爱他,他很爱我……

电脑这边的他,听到她对外人这么夸自己,心里那个美啊!就在他摇头晃脑正美呢?没有想到她竟然又打过来一行字:只是我老公有一个不好的坏毛病,对我不信任,男子汉大丈夫却小心眼,喜欢用别的QQ来侦查我,你说我说的对吗?老公!

他整个人突然呆在那里了,他甚至可以想象她在电脑那边笑成什么样子。他低估了她的计算机水平,其实她当初也是学网络信息技术的,也许她一直就在注视着他的侦查行动,想着想着……他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

那晚,她回家,他们没有争吵,她反而满脸笑容的说:老公,我知道你在乎我,但是你要信任我不会乱来的,有的时候和网上的朋友只是聊聊天,有时候对方也会在我的工作上给点帮助的,可是我知道你对我的好,对我的爱,我会好好的珍惜的。

11.一次爱情的对话作文 篇十一

2012年夏天,与简明、谢克强、王妍丁等几位诗人一同来到拉萨。如同到北京逛故宫一样,热情的主人安排我们到布达拉官一游。也许是高原的缘故,含氧量稀薄的空气呈现出独特的质感,而上午的阳光新鲜洁净在风中哗哗作响。抬起头,拉萨的阳光让我的眉头忽的一皱,先是感觉到一股惆怅,接着是一种满足。就像蓝天白云和阳光映衬下的布达拉宫,不由自主地让人升起一股神圣感。

布达拉宫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由下及上,分为多层。参观布达拉宫可以从山下的广场大门进,也可以从山顶的后门进。这一次我们的行程是由下而上,从众信徒顶礼膜拜的广场正门进入,一级级而上,至最高处后门出来。这个行程与我2004年参观布达拉宫时的路线正好相反。一正一反,八年的时光,使布达拉宫在我的经历中有了时间的纵深感。但一切如旧,房舍相同,阳光依然,仿佛进进出出礼佛的人都没有任何变化。

八年的时光,恍如一梦,而我行走的脚步如同在梦中迈动。那是高原的风雪吹拂着漫无边际的空旷,也是高原的牛羊用皮肤感知大地的脉动。也许在神秘的高原,那种超越生命的蓝清洗了世间的一切,只留下了遥不可及又伸手可见的时光之梭,让这里的人们把愿望种植进脚下的泥土,并且能够开花结果。而我的八年时光在布达拉宫是一盏酥油灯的燃烧,也是一幅唐卡的静静垂落。生命的灰尘依旧漂浮在门槛一侧。

参观的一路,我们都彼此无话,尽情放纵自己的内心,希望在布达拉宫中能够找到青藏高原或者藏传佛教的神奇密码。进进出出虔诚拜佛的人,以及宫殿内陌生的经文和飘扬的经幡、精美的银器似乎都是进入的通道,但最后差不多结局都是无功而返。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陆续走出后门,来到满载阳光、转经筒和贩卖牛角银饰叫卖声的山坡街道。一些人去商店寻找送给亲人朋友的礼物,一些人站在街边休息。我属于后者。

对于拉萨,我始终无法进入它的精神世界。此时,在十字路口,对面是一群忙着采购的僧人,天空下他们面孔温和把世俗和佛紧紧联在一起;而我身后的漂亮女孩嗓音清脆去赴晴朗的约会。这是怎样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些像道路一样铺向灵魂深处的词语我不能认清,也只能从表象上寻找答案。

在青藏高原很多地方是看不到树的,恶劣的气候和高海拔的缺氧使树成为很难生存的物种。但拉萨树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布达拉宫周围生长着很多粗大的柳树,相传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栽种的,也因此被叫做公主柳。

就在我准备到一棵粗大的公主柳下歇息时,忽然发现那棵树下还坐着一个人。他蓬头垢面,身上的青色藏袍泛出一股黝黑的光泽,身前包裹着一块厚厚的油毡布,手上绑着两块木板。这是一位从遥远的藏区到拉萨朝圣的人。可能是经历太多风雨的缘故,他的肤色黝黑而粗糙,让人无法一下看清面部的轮廓。见到我向他走过来,他羞涩一笑,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在通往拉萨的各条道路上总能看到一些将心灵交付给圣地的人,他们往往从家乡出发,风餐露宿,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他们一步一个头,缓慢地穿行在隆起山峰、陷落深谷以及摇晃的月光之间,为的就是完成一个信念。这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一种生命和时光的慢,他们让钟表失去意义,让追逐成为不可能的行为。

我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并试着向他问了一声好。令我惊讶地是,他的汉语非常好,完全没有交流的障碍。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简短的对话。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旺嘉。”

“你来自哪里?”

“青海海东。”

“你用了多长时间来到拉萨?”

“3年。”

“你今年多大了?”

“40岁。”

“成家了吗?”

“没有。”

就这样一段简短的对话后,旺嘉继续前行,我的同伴也开始呼唤我上车。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和旺嘉的交谈。我试图从中找到一条进入旺嘉内心的通道,但始终也没有成功。也许我们是分属两个世界的人,内心对外界的感知方式完全不同。就像八廓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和围绕大昭寺手握经筒转寺的藏民,虽然脚下踩的是同一片土地,但内心坚守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那些比阳光醒得更早的藏民,由经幡竖立的桅杆开始祈求来世的幸福,他们口诵经文面含微笑,转动的经筒中有起伏的山梁和月光的哈达。而八廓街商贩的叫卖、游客的脚步与他们无关,现实的寺庙和内心的佛是他们行走的道路。

思索中,我仿佛听到了寂静的喧嚣,听到大地深处的酒唤醒更深处的酒和岩浆,听到在青藏高原的更远处一个寂寞的嗓子在行走中不自觉地放出的歌声。而这些都最终归于佛,归于法相庄严的黄金杯盏。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十字路口进行选择,它指向未知生活的不同侧面,也往往令人摇摆不定。但旺嘉和像旺嘉一样的人们在前行的过程中,没有十字路口,甚至不需要路标,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拉萨布达拉宫、佛和圆满。

他们行走,不管身前是阳光还是风雨,也不管身后是喧闹还是寂静。他们没有时光的记事本,也没有灵魂的留言簿。无论远近,飘动的经幡永远是内心的彩虹。

这些都是我的臆想,和旺嘉无关。

而《磕长头的旺嘉》一诗,只是当时场景的一种客观描述,我无力解开的迷只有交给具有大智慧的读者朋友了。

上一篇:送给老师的新年祝福句子摘抄下一篇:专业介绍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