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2024-06-11

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共7篇)

1.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篇一

2021年某村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规划实施方案

xx村是xx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美丽乡村示范镇。位于米脂县城东xx公里处,是xx镇政府所在地,集镇贸易中心,全村总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总人口404户,1574人,主要以种植小杂粮,养殖猪、牛、羊,务工劳务输出,集镇贸易等经济收入,是“一村一品”先进村,全县退耕还林示范村。近几年xx村加快了建设步伐,各项指标稳步提高。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及乡村振兴战略,把xx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的示范点,特制定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补短板、强弱项,把更多资源配置向农村区域进行倾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我市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伊滨新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计划,围绕战略规划、党的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绿化、基础配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美化亮化、农民增收、精准脱贫等10项工程,推进全区富民产业向乡村倾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人居环境向乡村辐射、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农村区域群众能够享受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改革成果。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落实党管农村的相关法规,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凝聚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规划引领、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注重实效、有序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工程

1.科学编制全区总体规划。围绕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和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科学编制《伊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标定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各路线图,做到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实现全面系统有序推进,2018年6月份完成论证起草工作。

2.指导三镇编制镇级和村级规划,结合镇村的产业、村居、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指导各镇编制镇级和村级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明确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时间节点、保障措施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依据遵循,2018年12月底完成规划工作。

3.扎实制定行业三年行动计划,区直各行业部门要按照上下贯通、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制定本行业2018—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3年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建立项目库、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8年4月底基本建成项目库、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5月建成目标台账,6月将项目库、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报市相关部门备案。

(二)基层党的建设工程

1.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一是坚持和落实“三有三带”标准,采取村内“选”、上级“派”、社会“招”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从中重点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作用大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条件,明确党支部书记人选德才标准,列出不适宜任职的负面清单。通过村级组织换届,进一步优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文化和年龄结构,优先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三是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进一步健全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机制,树立在农村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2.建强农村“两委”班子。一是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党员群众公认、积极干事创业的要求,推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建设。二是按照上级安排,组织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三是统筹考虑村“两委”班子人选组成,选好配强村委会主任,结合实际推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四是强化农村干部工作绩效管理,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明确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目标方向,做到奖优罚劣。完善罢免、辞职、职务终止等程序,依法落实不合格村委会成员退出机制。五是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动计划,按每村3—7名建立村干部后备人选库。

3.抓好村级阵地提升。完成全部村(社区)阵地提升和“三新”讲习所建设,使基层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4.强化农村党员培训管理。一是全面梳理党员信息库,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无遗漏。二是继续实施党员双十积分评星管理,将党员积分和评定等次纳入党员档案,切实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三是出台全区党员培训方案,完成全区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以及全体党员轮训,提升基层党员能力素质。四是依规依纪抓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五是形成伊滨区镇村党员干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镇村干部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5.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是加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制定《伊滨区便民服务统一化建设实施方案》,各镇选出1-2个有条件村(社区)建立“爱心超市”“老党员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惠民工程。二是结合我区中心工作,深入挖掘一批先进党员事迹,选树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典型,加大典型选树力度,按照“三有三带”富民强村好支书标准,推选一批“富民强村好支书”,真正让典型把事迹讲出来,正气树起来,士气鼓起来。

6.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结合全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沟域经济、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压实党委责任,扎实做好市级、区级集体经济试点村工作。二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有利契机,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区10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全覆盖。三是区镇两级出台集体经济管理办法,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加强对村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监督,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1.学校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年内确保每个镇有2-3所寄宿制学校。二是进行中小学校厕所改造。三是加大投入,对教学楼、餐厅综合楼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2.社会保障一是做好城乡低保调标核算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完成提标资金发放。二是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两次低保核查,将符合的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家庭条件改善不再符合的人员及家庭及时清退。三是制定敬老院提升改造方案,推动农村敬老院“收养型”向“护理型”转变,对敬老院进行社会化改革探索。四是完成政府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提升改造各镇养老院,新建若干个农村养老幸福院。五是每年3月底前完成补充医疗保险缴费工作。

3.健康乡村一是加大对各镇卫生院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二是完成所有村(社区)集体卫生室的达标提升改造,实现医护人员达标配置及招聘考核。三是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不低于90%;基本公共卫生全覆盖,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四是实现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送全覆盖,配送率达到95%以上。五是继续实施增补叶酸项目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项目工作,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六是谋划建设区级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中心、疾控中心。

4.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持续实施留守儿童之家等项目,三年内确保每镇建成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四)生态绿化修复整治工程

1.国土绿化全区域按照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的国土绿化行动方案,不断提高我区的乡村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道路、村庄和庭院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提升村庄绿化水平和绿化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全区实施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廊道景观化,中心城区园林化,乡村田园化五大战略,加强管护,确保实效。

实现造林即是造景,造福,造富,绿化即是美化、文化、产业化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区域内绿化任务。

2.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一是持续推进河长制。落实我区伊河、洛河、伊东渠、沙河、酒流沟水库河长制。二是编制我区“一河一策”方案,推动治水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开展沿河村庄整治。完成伊洛河沿岸诸葛镇西马、杨堂和佃庄镇后石罢、东马庄(丁家屯)4个村提升整治任务。四是投入300万元,完成伊东渠黑臭水体整治。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五)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1.农村电网

(1)加大电网建设项目属地管理力度,积极做好电网基建项目属地协调工作。确保500千伏洛阳东变电站项目建设工程顺利实施,110千伏佃庄变电站建设工程投入运行。

(2)积极向省、市公司争取,确保220千伏洛阳东到飞跃变(伊新东)输电工程,110千伏西区1变电站、西区2变电站、东区变电站、伊洛路变电站、万安山变电站以及庞村变电站前期可研项目申报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3)加强农村电网项目储备及改造力度,对10千伏李西线主干线及王沟支、雷村支等5条分支和佃关线主干线绝缘化改造,改造架空线路9.2千米,电缆长度0.3千米,改造杆塔156根,加装柱上开关11台等;完成辖区内100个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更换工作;完成对苏沟、西里南、苇园村、陈沟村等28个台区改造。同时完成伊滨区农网改造整体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省、市公司争取,完成伊滨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

2.农村公路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拟建设项目64个,建设里程120余公里,概算总投资8个亿。其中,外联通道和县(区)公路项目14个40余公里,万安山区域道路和乡村道路35个60余公里,通组通户村内道路15个20余公里。

3.旅游提升树立全区旅游一盘棋思想,完善设施抓管理,促品质整体提升。一是持续推进万安山山顶公园亲子乐园、天湖、薰衣草庄园、郁金香花海、倒盏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等旅游项目提升工程,完善智慧旅游、旅游标识导示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通过积极努力,在薰衣草庄园评为4A级景区的基础上,力争实现郁金香花海获批4A级景区。二是完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1、进一步完善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健全由区文化旅游局、公安、消防、安监、质监、食药监局、交巡警大队等部门各司其职,镇级属地管理,齐抓共管的旅游市场秩序及安全监管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市场秩序及安全联合执法,每年组织联合执法不少于4次,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安全稳定的旅游环境;2、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处理机制。落实旅游投诉的受理、处理及转办制度,依法依规及时快速妥善处置,使旅游投诉满意率达到100%,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开展以“活力伊滨、诚信出游”为主题的诚信进景区活动,通过文明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努力形成旅游者文明出行、旅游企业诚实守信、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至诚的文明新风尚。

4.饮水安全一是通过调查摸底,对供水现状进行评估,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提升行动方案,采取管网延伸、水源改扩建、水质监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率。二是落实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健全完善管理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长效运转。

5.农村信息化实现106个村(社区)的益农信息社全覆盖,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民群众运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六)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垃圾收集一是遵循灵活、方便的原则制定出台详细的生活垃圾治理规划,研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行“户收集到组、组收集到村、村收集到镇”的垃圾收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少垃圾的储存总量、外运总量,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我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三是按照辐射上要灵活,建设上要方便群众的原则,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10-15座,基本实现区域内垃圾有序收集转运。

2.农村旱厕改造打造村镇公共活动区域公厕10分钟服务圈,已建成的公厕全部投入使用,抓好每年每镇3-5个户用旱厕改造示范村建设工作

3.农村危房改造

4.农村污水处理

(1)全面完成城乡统筹区域镇、村污水管网规划设计工作。

(2)启动寇店镇镇区现有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庞村镇镇区污水管网建设、联通庞村污水处理厂,佃庄镇镇区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建设等工程。

(3)完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污水治理收集设施建设,力争污水收集率达到80%以上。

5.爱国卫生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5%以上,对健康社区建设的满意度达90%以上。

6.畜禽粪污治理在我区禁养区以外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种养一体,生态养殖,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模式,开展粪污治理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8%以上,粪污设施配套率达到82%以上,实现畜禽养殖粪污生产清洁化。

7.秸秆综合利用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人等从事秸秆收集、打捆、储运,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创造条件,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从源头上消除焚烧隐患,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模式生态化。

8.农村面源污染逐步建立“财政扶持,行政推广,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农用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

9.绿色控害积极探索“植保+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技术服务,市场介入,企业参与,植保技术推广机制,在全区全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药化肥投入品减量化。

(七)乡风文明培育工程

1.文明创建继续开展道德讲堂,结合十九大及其他特色载体在全区开展精品道德讲堂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员干部“关爱特殊群体老人·一对一帮扶”活动,持续帮扶“空巢”、“失独”、“三无”老人。

全面推进106个村(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现群众参与率达70%的目标。

2.综合文化中心及书香伊滨文化惠民一是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的建设标准,完成城乡统筹区域所有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达标建设任务。二是确保每个行政村的群众每月免费观看1场公益电影、每年3场以上“舞台艺术送农民”“百场公益性文化演出”演出;培育挖掘乡村文艺人才,建立镇级特色文化文艺团队、村级业余文化文艺队伍,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成1座高标准、有创意、实用性强、有艺术氛围的全市乃至全省最好的城市书房。四是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完善图书管理及运行机制,切实做到常态化开放,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五是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形成贯穿全年影响范围广的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常年开展主题读书活动。

3.村民自治一是制定我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方案,各镇分别选取试点进行探索,力争2020年前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二是继续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村务公开检查。

4.平安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活动,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实现我区平安和谐。二是做好村(社区)技防监控联网和主干道路监控安装工作,通过“人防+技防”切实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是建立社会综治保险制度。四是建立“五老”人员参与化解疑难纠纷机制,强力推进矛盾化解工作。

5.打假治假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对农村重点商品、重点领域、重点市场加强巡查检查和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市场计量器具整治力度,依法打击“坑农害农”现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使假等“侵农害农”违法行为,切实提高农村商品质量,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八)美化亮化提质工程

把美丽乡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同规划、同安排、同部署,统筹考虑农村和中心城区的建筑色调、风格、元素等因素,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村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打造城乡统筹区域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点。2020年前,按照多元素聚集、以户带街、以街带村、以村带镇的原则,对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有一条通村公路实现硬化、实现通客运班车、农村饮用水符合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基本实现通宽带等标准的目标。

(九)农民增收工程1.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引导村干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当成事业干,思路要清,方法要对头,做活农村集体经济,做优农村集体经济,做实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建立考评机制,压实党委责任。二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有利契机,力争2020年前实现所有行政村有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2.特色小镇带动一是加快庞村镇钢制办公家具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万安山运动小镇、寇店镇航空产业园和佃庄镇食品特色小镇规划报批工作。二是推进航空产业园和食品特色小镇进入市级、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3.产业基地带动整合庞村、李村、寇店三镇的钢制家具产业,将我区钢制家具产业做强做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打造智能化、绿色化钢制家具产业基地。

4.电子商务带动

(1)发挥庞村镇“淘宝村”引领作用,完善提升公共服务、物流快递等各项功能。

(2)推进电子商务培育工作。引导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经营模式新的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带动全区电子商务发展。

(3)加大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力度,鼓励新开设网店或微店,支持本地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提高特色产品网络知名度。

(4)充分用好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推介特色资源、销售名优产品。

(5)加大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力度。有效整合邮政企业、快递公司、运输公司等物流资源,打通物流关节,健全物流配送网络,畅通物流配送渠道促进我区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5.旅游带动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内各景区融合发展。加大伊滨区旅游整体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伊滨旅游的知名度。围绕“洛阳近郊最佳旅游目的地”宣传主题,策划推出伊滨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到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区新兴支柱产业,每年吸纳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人数在目前近10000人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6.现代农业带动以万安山“一心两翼”建设为统揽,以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万安山生态休闲旅游为带动,打造伊滨区“一心两翼五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依托万安山开发建设,在诸葛、李村和寇店镇打造“一心两翼”现代产业,围绕现有沟域经济示范区、万亩林果和万安山旅游,重点发展李村耿沟、老井等村万亩林果,五龙、水泉生态林,下徐马、西山张水果采摘等休闲观光农业。

(2)依托寇店镇舜耕园有机蔬菜、朱窑有机小米、干村食用菌,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共享农业。

(3)依托庞村镇现有牡丹种植园,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4)依托佃庄镇明拓生态科技公司,探索智慧农业发展,培育新兴职业农民,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

(5)依托佃庄镇食品产业园,在大肉制品加工的基础上发展清真食品、速冻面制品、冷饮和蔬菜加工,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

二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重点引导发展林果、牡丹、中药材、花生、杂粮、食用菌等优质经济作物种植,打造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万安山万亩林果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五大基地。

(2)申报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3家。

(3)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有保障。

三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实现106个村(社区)的益农信息社全覆盖,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民群众运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2)创新“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公司+基地+农户”、“超市+基地+农户”、“科技公司+基地+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

(3)支持农业生产、家庭养殖、家庭宾馆,小作坊加工等行业实施有效托管。

(4)依托现有的牡丹、旅游、近郊、交通、花卉苗木、沟域经济等优势,引导支持工商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

8.培训就业带动一是实现所有村(社区)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完善和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政策宣讲和各类专场招聘活动,实现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三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四是落实省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政策宣讲和招聘活动。

六是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经纪人为重点,加大政策补贴支持力度,培养一批致富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十)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按照着眼长远、坚持标准、规划衔接、政策扶持、措施升级、力量不减的原则,着力做好精准脱贫后的巩固提升工作,着力提升脱贫对象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确保产业项目对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人口收益最大化。二是确保区镇村脱贫攻坚责任落到实处。已脱贫的1335名贫困人口一人多策、一户多策不返贫。未脱贫的263名贫困人口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尽快实现脱贫。

三是我区新发生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管理、及时纳入帮扶。

五、工作保障(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各责任单位要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工作任务,做到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清晰。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结合农村工作特点,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要成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着力报道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三)多元投入,形成互补。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经费保障。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计划谋划项目的建设,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互动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建设、环境改善各项工作。

(四)强化督导,加强考核。

对工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将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区督查室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实行全程跟踪,做到月推进、月观摩、季小结、半年检查、年终验收。对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责任单位给予表彰;对进展缓慢、效果较差、群众不满意的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责任追究。

2.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篇二

一、十年振兴激发蒙东地区发展新活力

(一)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蒙东地区GDP总量由2003年的837.1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802.38亿元, 占各盟市合计数的32.3%, 年均增速为17.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29.4:30.7:39.9调整为2012年的15.6:56.3:28.1。人均GDP由6475元增加到45929元。地方财政收入由45.19亿元增加到586.04亿元, 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23.5%, 年均增长32.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350元增加到4639元。

1. 农牧业生产进一步加强。

蒙东地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 蒙东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05.62亿元, 比2003年增长95.85%, 年均增长7.8%, 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为6052.7万亩, 粮食总产量达2046.85万吨, 油料产量达59.77万吨, 分别占全区的72.2%、81%和42%。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玉米、高油大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初步形成。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2012年, 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7461.85万头 (只) , 占全区的66.3%, 比2003年增加2465.83万头 (只) ;猪牛羊肉产量138.81万吨, 占全区的65%, 比2003年增加51.16万吨。

2. 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十年来, 蒙东地区深入推进“双百亿工程”, 促进产业延伸升级, 突出能源、有色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工业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2年,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903.8亿元, 年均增长26%, 比全区平均高2.2个百分点, 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0%, 比2003年提高26.8个百分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 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417.26亿元, 年均增长38.9%, 高于全区平均6.2个百分点。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14.26亿元, 比2003年年均增长41%, 高于全区平均7.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85.42亿元, 年均增长31.3%。

3.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2012年, 蒙东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27.6亿元, 比2003年增长2.58倍, 年均增长15.2%, 略高于全区平均增速。城乡流通体系更趋完备, 赤峰国际陆港等现代物流项目顺利推进。金融业支撑作用逐步提升。2012年,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567.09亿元, 年均增长19.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18.93亿元, 年均增长17.4%。旅游业持续增长, 成为支撑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6.09亿元, 年均增长34%;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82.72万人次, 年均增长19.5%, 国内外旅游者相当于蒙东地区总人口的3倍多。

(二) “三驾马车”对地区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12年, 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70.6亿元, 占各盟市投资总额的35.2%, 年均增长31.2%, 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

2012年, 蒙东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10.1亿元, 年均增长19.3%, 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 占全区社零总额的33.3%。其中, 城镇达到1217.5亿元, 年均增长19.5%, 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乡村达到292.6亿元, 年均增长18.5%, 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2012年, 蒙东地区进出口额为50.53亿美元, 年均增长27.3%, 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 占全区的23.1%。

(三)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逐步提升

东部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支撑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公路总里程达到8.12万公里, 占全区的50%, 各盟市、旗县间基本实现以高速及一级公路相连接, 所有苏木乡镇均贯通沥青或水泥路;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延长;支线、通用机场建设稳步发展。水利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四) 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加大

十年来, 蒙东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2012年度, 完成林业建设投资40多亿元, 比2003年增长1.5倍;造林面积达到45.98万公顷, 占全区造林面积的58.9%。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治理与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初步遏制。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 淘汰了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得到积极推进。

(五) 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年来, 蒙东地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2年, 蒙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26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523元, 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5.2%,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 其中, 蒙东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12年, 蒙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8平方米, 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3平方米。

(六) 社会事业持续加强

1. 社会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十年来, 蒙东地区采取各项有效措施, 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2012年, 城镇新增就业9.76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达到201.24万人,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3.87万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7.5万人, 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73.25万人。

2.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普遍开展了以农村牧区为主的教学布局调整, 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12年, 蒙东地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7.91万人, 比2003年增加5.21万人。

3. 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2012年, 蒙东地区广播混合覆盖率97.5%, 电视混合覆盖率96.8%, 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4.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

2012年, 蒙东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9640个, 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位5.48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89万人, 分别比2003年增加2.21万张和1.75万人。

(七)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交流日趋紧密

十年来, 为了加强东北四省区合作, 建立了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系会议机制, 自治区政府与东北三省政府先后签署了《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行动计划》等合作协议, 为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全面合作明确了方向, 且在四省区的积极配合下, 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煤、气、化产业联动方面, 东北三省积极在蒙东地区发展煤化工, 内蒙古的蒙东地区为东北三省配置相应煤炭资源, 统筹推进蒙东地区能源输送管道建设, 协同推进煤、气、化重点合作成果。交通方面, 加快建设东北三省连接蒙东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通道。通辽-双辽高速公路内蒙段、长深高速公路金宝屯 (蒙吉界) -查日苏 (蒙辽界) 段已于2011年建成通车, 丹锡高速公路朝阳-赤峰内蒙段、扎赉特旗-齐齐哈尔、赤峰-凌源一级公路内蒙段于2012年建成通车;相继开通了呼和浩特-赤峰-大连、呼和浩特-通辽-沈阳等9条区内连接东北三省的航线。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共同推进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治理, 加快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共同构建东北地区生态屏障。重点产业对接合作, 东北三省大力推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蒙东地区对接协作, 蒙东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北三省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加强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合作,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提升区域农牧业整体竞争力。物流与沿边开放合作, 东北三省支持和促进蒙东地区内陆港建设和物流业发展, 加强蒙东地区与长吉图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合作, 打造“绥-满经济带”。2010-2012年, 东北三省在蒙东地区实施的合作项目就达到1429个, 累计引进到位资金达到1387.2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蒙东地区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蒙东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需进一步加快

工业发展规模与质量有待提高。蒙东地区工业企业规模小, 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链条短、附加值低,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012年, 蒙东地区工业化率为50%, 高于2003年26.6个百分点, 但产业层次不高。蒙东地区城镇化率为50.1%, 比2003年高8个百分点, 但提高幅度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蒙东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 城镇集聚效应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进程。

(二) 第三产业发展较滞后

三次产业间发展不够协调, 项目融资结构相对单一, 项目建设融资的主要方式是依靠银行贷款, 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不够, 直接融资工具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目前蒙东地区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29.3%, 比全区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5.2%, 比工业占全区的比重低了6.4个百分点。

(三) 城乡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十年来, 蒙东地区城乡两个收入总量均低于全区水平, 2012年, 蒙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26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523元, 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424元和88元。十年来, 蒙东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四) 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

十年来, 蒙东地区经济运行质量总体较好, 但内部经济差距较大,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2年, 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通辽市为1691.85亿元, 而最低的兴安盟为385.16亿元, 仅为通辽市的22.8%。城乡两个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锡林郭勒盟20508元, 比最低的兴安盟高出5405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锡林郭勒盟8925元, 比最低的兴安盟高出3861元。

(五)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

目前蒙东地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实施节水灌溉农田面积相对较小, 中低产田面积大。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急待加强。农村牧区道路通畅度相对不高。受地方财力影响, 各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均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

(六)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人均水平仍存在差距

十年来, 虽然蒙东地区经济社会有较快发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但是与东北三省相比人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 蒙东地区人均GDP低于东北三省平均水平43元;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低于东北三省平均水平22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东北三省平均水平1994元和1347元;蒙东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为63人, 低于东北三省平均水平79人;蒙东地区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卫生床位数为43张, 低于东北三省平均水平3张。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 蒙东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认真总结振兴战略实施十年来的实践经验, 选准发展定位, 突出特色, 转变发展方式,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蒙东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改善,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 蒙东地区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步伐

蒙东地区要把国家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等机遇与自身优势相结合, 推进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一是推进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多元发展。二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三要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形成多极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蒙东地区要尽快把盟市所在地打造成区域中心城市, 满洲里、二连浩特也要进一步做大规模, 完善功能, 建设一流口岸城市。在建设好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 还要重视抓好县城和个别重点镇的建设。要强化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统筹规划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 实现园区与城镇互动发展, 一体化推进。

(二) 加大对蒙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蒙东地区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切实增强发展动力。蒙东地区要把抓投资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着力抓好项目, 拓展投融资渠道, 加快项目审批;要把社会事业、民生项目一起谋划, 大中小项目一起抓, 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形成多点支撑的项目储备;要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各方面投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 蒙东地区也要认清形势, 正视差距,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 进一步加强通道建设, 抓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高产稳产田面积;抓好标准化棚舍、青贮窖池等养殖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 增强畜牧业的抗灾能力。

(三) 强化生态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

蒙东地区应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退牧还草、重点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 落实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 确保前期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快节能减排改造, 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 确保完成减排目标。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 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四)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蒙东地区城乡居民收入

一要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力度, 提高务工收入。二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等工作, 大力扶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 抓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同时, 要加大对创业人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鼓励人员进行创业活动, 使创业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等工作, 大力扶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 抓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切实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五)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蒙东地区要全面推进社会事业, 实现与经济协调发展。教育方面,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推进苏木 (乡镇) 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巩固"两基"成果, 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卫生方面, 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全面推行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巩固扩大基层医改成果,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文化方面, 要大力挖掘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加强文化场馆建设。

(六) 加强协调, 努力对接

蒙东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 积极做好与周边省市的各项对接工作。

1. 沟通协调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需要加强省区间、跨省区地市 (盟) 间对于重大合作事项的推进力度, 蒙东地区要主动沟通衔接, 充分利用好《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战略合作协议》中的相关合作内容, 重视强化与东北三省优势领域的合作。

2. 重点产业对接合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蒙东地区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 主动承接东北三省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现代医药业, 并为企业间合作创造条件。

3. 加快通道建设。

加强省区间的协调, 做好项目前期对接工作, 统筹推进东部地区成品油、天然气、煤制气、甲醇、二甲醚输送管道建设。

4. 加强科技教育合作。

3.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篇三

目前,在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問题:首先,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薄弱。其次,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中西部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再次,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建设和发展能力欠缺,学科建设经费缺口和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须纳入国家战略,加强国家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议如下:

1.建议启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并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

2.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设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专项经费,增强对中西部地方高校债务化解的支持力度。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中西部地方高校,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

3.加大东部高校对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模式,联合开展科研活动,联合培育重点学科,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出台优惠政策,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基金,提高西部教师待遇等,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到中西部高校任教。

4.某县村振兴工作推进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助推我县乡村全面振兴。

二、组织机构

成立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长:高S文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

副组长:S天浪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许S县

委副书记

S志坚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S立县

政府副县长

成员: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果业局、县卫健委、县水利局、县供销社、县林业机构、县农开办、县水保局、县农机局、沙石镇、沙河镇、水东镇、水西镇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任:S伟

县委副书记

副主任:S志坚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W立

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各镇分管领导、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科室人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的全面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全面完成剩余216户477人脱贫任务,扎实开展“十大督战”行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稳定贫困户收入,确保如期完成“十个清零”,开展县级脱贫攻坚大普查,确保高质量通过7月份脱贫攻坚国家大普查。要全面实施精准防贫保险,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落实好农业产业振兴和村集体经济信贷通,打造一批扶贫产业和就业车间,力争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走在全市前列。

(二)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稳定粮食生产,迅速开展春耕生产,做到耕地应种尽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86万亩,产量达0.46亿斤以上;发展油料作物,大力实施油料扩面增产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荒山、荒坡、荒土等撂荒地,种植花生、油菜、油茶等适合本县域的油料作物;恢复生猪生产。支持崇盛生猪养殖场扩大规模,完成5000头生猪出栏任务,严打私屠滥宰和哄抬物价行为,确保肉价稳定。

(三)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坚定不移发展蔬菜产业,加大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引进和基本菜农培育力度,完成市里下达的新建600亩设施大棚、500亩规模露地蔬菜基地任务;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峰山科技博览园、阳明康养生态园、铭宸蔬菜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年内新增食用菌500万袋。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因地制宜,确保每个镇有1—2个产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努力唱响一批“章贡号”特色产品品牌;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实施“农业+旅游”富民工程,力争所有村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70%的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四)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秀美乡村。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完成79个新农村建设点任务,按照“七改三网”、“8+4”的要求,建好厕所、扫好垃圾、治好污水、管好畜禽、整好村容、修好道路、改好林相、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大力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工作,全面打赢松材线虫病歼灭战,完成6000亩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认真开展水上漂浮垃圾清理和河湖“清四乱”行动,坚决完成“清河行动”问题整改,守护好绿水青山。

(五)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

今年重点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党建+福寿之家”改革,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抓手,全面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增添发展动力活力。

(六)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3月底前完成980亩任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确保4月底前全面完成水毁、淤积、灌溉设施和渠道的修复清理;推进土地撂荒整治,摸清撂荒土地面积,抓实抛荒耕地恢复种植。

(七)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扎实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深入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学习“枫桥经验”,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四、推进机制

按照“五个一”推进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组建一支推进队伍。

各村成立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组,人员由挂村县领导、包村单位负责人、镇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总)支部书记组成,并指定一名专人负责对接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各镇要成立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服务组,人员由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

(二)制定一份实施计划。

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把全年任务分解到各镇、村,各村对照任务表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即要有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按照村落实、镇实施、县备案的要求,工作计划要经挂点县领导、包村部门负责人、镇包村领导、村党(总)支部书记四人签名后报送县领导小组。

(三)成立一个协调小组。

县级成立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解决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及问题。镇、村在实施乡村振兴项目遇到困难,在镇、村级层面解决不了的,报县领导小组,由县领导小组及时召集相关部门落实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实施顺利进行。

(四)建立一个调度机制。

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一次流动现场会的调度机制,流动现场会由各镇围绕县领导小组制定的察看内容,每次安排2-4个村的项目接受现场会观摩,结果由县领导小组汇总后进行排名,并指出各村的工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流动现场会的形式,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五)制定一套考核方案。

县委组织部牵头,于年底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及特色亮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为现代农业攻坚战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的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

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负责、各部门单位全面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镇、村书记要亲自抓,实现对镇、村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统一领导。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重大事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强化工作合力。

县、镇、村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每个项目落实一名镇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挂图作战,狠抓进度,定期通报,一抓到底。

(三)壮大人才队伍。

聚焦壮大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回乡创业,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去。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篇五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篇六

一、强化现代农牧业基础支撑

(一)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做到现状耕地面积不小于自治区下达的耕地保有量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小于自治区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依规督促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种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塘养鱼的相关主体恢复粮食生产。持续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建立设施农业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工商资本流转农区土地的用途监管。

(二)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结合起来,选择地块相对集中、群众积极性较高、水源配套设施完善的农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以乌达区1.25万亩高效节水工程为依托,推广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实施模式。建立高标准农田和农业节水灌溉多元投入机制、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三)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积极配合自治区完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全面开展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持续推进第三次农作物、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鼓励葡萄种植经营主体建设葡萄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支持高品质、高附加值葡萄新品种引进、扩繁、推广及葡萄品种苗木本土化改良与提升,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苗机制。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针对优势农作物高效植保、联合收获、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和葡萄机械化作业短板,提高装备能力和作业质量。按照自治区要求,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温室大棚钢结构骨架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积极落实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时公开补贴受益信息和资金使用进度,推行补贴申请受理和资金兑付限时办理,推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有效防范应对农牧业重大灾害。制定完善农业防范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有效应对大风、寒潮、霜冻、沙尘等自然灾害。积极推进实施沿黄取水口整合和集中供水改造,加强水库管护。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合理配备工作力量。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完成兽医实验室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工作。严防非洲猪瘟、口蹄疫、禽流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重点做好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和普查工作。开展本地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研判。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更好地服务特色农业生产。

二、积极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升级

(六)推进葡萄种植增量提质。以品种引进、苗木繁育推广、农机作业为切入点,制定并推广主要品种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葡萄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认真做好土地现状调研、顶层设计、基础设施配套等前期工作,鼓励引导经营主体、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扩大葡萄种植面积。

(七)延伸葡萄产业链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加工工艺、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重点推进现有葡萄酒产业提档升级,鼓励云飞、阳光田宇等经营主体发展葡萄汁、葡萄干、葡萄籽油等产品,推广“新、奇、特”下游产品,最大化提高葡萄产品附加值。强化“一庄一品”差异化发展,结合乌海湖、黄河西行客栈等旅游资源,打造“沙漠葡萄之旅”品牌。围绕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制定全产业链扶持政策。

(八)畅通葡萄产品销售渠道。设立“乌海葡萄”自产自销市场,逐步形成区域葡萄及葡萄产品集散市场。探索发展“生鲜电商+冷链配送”的物流模式,实施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项目,加强与抖音、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乌海农畜产品京东特产馆,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社区直销、校企直供、基地直卖等多种销售渠道。

(九)加强“乌海葡萄”品牌建设。将“乌海葡萄”品牌建设工作融入到自治区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中,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乌海市葡萄产业品牌推广研究报告》,深入分析研究“乌海葡萄”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竞争力,讲好品牌故事,培育葡萄文化,通过葡萄小品植入、葡萄主题打造等方式,提升机场路沿线葡萄文化氛围,切实提升“乌海葡萄”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实施自治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严把产品安全关,积极培育绿色、有机葡萄产品。

三、提升本地农畜产品供给能力

(十)深入实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强化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分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开展粮食安全工作情况考核,确保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产量稳定在0.7亿斤左右。贯彻落实自治区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建设1个玉米千亩优质高效区。坚持量水而行,大力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措施,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十一)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认真做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相关工作。通过盘活闲置温室、引进企业建设等方式,分阶段推进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逐步提升蔬菜自给率。2022年完成3个百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盘活闲置温室210亩。大力发展生猪、蛋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推进40万只蛋鸡、生猪标准化养殖等项目建设。结合休闲渔业、水域生态养护,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发展中小型水面生态养殖,生产绿色、有机水产品,确保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00吨左右。

(十二)加快发展设施农牧业。合理确定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未利用地、非耕地或农区闲置设施农业用地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挖掘现有设施农业潜力,打造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设施蔬菜生产片区。推行设施葡萄、蔬菜种植及畜禽养殖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现代设施装备技术与农牧业生产深度融合。

(十三)合理保障农区居民种粮收益。落实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措施,及时下达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区居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单环节、多环节、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开展产中服务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展,将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服务等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全力推动生产托管服务范围向葡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拓展,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新培育2个农业生产托管组织,力争2022年全市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万亩次以上。

(十四)统筹做好重要农畜产品调控。完善我市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科学确定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做好粮油储备和吞吐调节。继续坚持市场蔬菜调入量和库存量统计数据日报制,切实摸清货源情况及动态储备情况,指导企业增加库存数量和蔬菜种类,保证市场蔬菜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倡导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生活习惯,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五)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简化识别程序,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型、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持续跟踪监测,确保有人管、管到位。严把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开展农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动态调整,运用大数据平台常态化跟踪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健全部门联席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数据共享,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

(十六)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持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中央、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同时要重点支持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方面短板。加大对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继续用好小额信贷政策,组织实施好到户类产业帮扶项目。着力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确保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159人,力争比上年有所增加。借助京蒙协作提升劳务输出,探索开展盟市间劳务协作。建立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协管员制度,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公益性岗位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增,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十七)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组织开展政策成效跟踪监测和评估反馈工作。推动京蒙协作,开展骨干教师、医师进京技能培训,促进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推动京蒙企业对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积极配合自治区筹办2022年京蒙协作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充分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性,继续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一般农区居民小额信贷。加强项目资产管理,规范收益分配。

五、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十八)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研究编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方案》。抓紧谋划和储备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建立我市农牧领域项目库,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发展粮油、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产业。培育和引进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新认定2家市级龙头企业和1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稳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增值水平。

(十九)加大农牧业品牌打造提升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动我市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2022年新增认证产品产量增长6%。充分利用农牧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各类平台,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注重做好展会成果转化,推进意向协议向实质性订单转变。严格落实食用农畜产品生产主体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将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全部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二十)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统筹考虑各区区位特色、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推进优势资源开发,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升级,使每个区都拥有一个或几个产业集中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的主导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协同发展的“一区一业”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产地精深加工,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农区、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区居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支持王元地村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泽园社区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强中小学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研学活动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将符合条件的农区学农资源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

(二十一)加强乡村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区寄递物流网络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通过“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模式推进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快递进村。建设区级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区寄递服务网络。加强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农户种植融合发展,打造“网络代购+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物流配送”农区电子商务服务生态链,引导农畜产品直播带货健康发展。

(二十二)促进农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对吸纳农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按政策规定给予援企稳岗扶持。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促进农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促进农区劳动力就业。支持农区劳动力灵活就业,享受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政策和服务。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培育发展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引导农区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大根治欠薪工作力度,确保农牧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贯彻落实“创业内蒙古”行动,加大“以奖代补”支持力度,通过培训指导、金融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农区劳动力自主创业。

(二十三)推进农牧业农区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整合耕地地力保护、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广利用可回收地膜、秸秆还田、饲料化利用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重点开展草原执法监管、禁牧补奖政策落实、科学保护建设和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等工作,逐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治理任务。

六、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四)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力有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指导各区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确定改善农区人居环境、提升农区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等乡村建设重点。发挥村民自治制度作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区居民、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完善农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以区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五)持续提升农区人居环境。分类有序加快农区卫生户厕新建改造,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持续巩固农区生活污水治理成果,定期开展农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积极探索农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持续推进3个自治区试点建设,完善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力争2022年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拓展。

(二十六)扎实推进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区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农区公路“路长制”,开工建设农区公路9公里,续建10公里,实施农区公路预防性养护10公里。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确保农区饮水安全。推进农区电网改造和动力电进村工程,完善生产生活供电网络。稳妥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展农区房屋安全性评定(鉴定)工作,持续实施农区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将动态新增符合政策的农区低收入群体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实现应改尽改。

(二十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广微耕微灌、增施有机肥、智能温控等智能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农牧业发展融合应用。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农区覆盖率。加快推广应用农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平台。加强农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延伸。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提高农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二十八)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科学增加农区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提高农区幼儿园办园质量,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区级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至所有30种大病患者,探索将村卫生室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施村医“镇管村用”“区招镇用”,落实村医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实现经办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全覆盖,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区互助养老幸福院、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实现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支持专业养老服务组织承接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加强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农区困难群众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健全基层党员关爱联系制度,完善村“两委”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关爱帮扶困难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网络,健全留守儿童定期探访制度和动态监测机制。

七、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九)发挥农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化“一村班子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动态排查和整顿,扎实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升级。强化村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通过日常监督、精准监督、跟进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监督,持续跟踪问效,层层传导压力,注重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推进村民委员会及村级事务公开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平台,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强化群众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

(三十)创新农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优势,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深入农区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新一轮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推荐工作。加强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农区文化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开展“戏曲进乡村”、农区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入挖掘乌海面塑、民俗活动等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为重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健全完善农区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库的挖掘推送机制。大力整治散埋乱葬等重点突出问题,做好宣传引导,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工作。

(三十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大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力度,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不断增强农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坚决依法打击恶意炒作涉民族因素敏感案事件、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十二)切实维护农区社会平安稳定。健全完善农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警务工作站和村警务室建设,做到“一村(社区)一民警(辅警)”全覆盖。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组织开展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持续打击“村霸”等黑恶势力,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区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持续深入开展整治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渗透蔓延专项工作,加强宗教活动日常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农区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黄赌毒和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区法治宣传教育及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农区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做好鼠疫等传染病防控,依法对农区医药场所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健全农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

八、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三)扩大乡村振兴投入。把农牧业农区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力度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等政策,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牧业农区比例。强化“三农三牧”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研究设立乌海市乡村振兴基金,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整合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牧业农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十四)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认真做好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工作,加大对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合理使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推进农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开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发展“保险+期货”产品。

(三十五)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加强农区人才培养,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鼓励急需紧缺人才投身农区建设,支持市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企业家到农区干事创业。将农区劳动力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农牧业经理人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星创天地开展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健全基层一线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集中选派一批教育、卫生领域青年人才到区以下基层服务锻炼,市、区两级中小学教师、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农区基层工作服务经历。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在农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见习就业基地。

(三十六)抓好农区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及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农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信息化管理和确权成果应用。积极做好农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工作,建立农区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推动产业相近村、功能互补村等多个党组织联合组建、抱团发展。注重盘活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九、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领导

(三十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严格落实自治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有关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注重提拔使用实绩突出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强化集中换届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三牧”工作的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教育实践,持续提升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能力素质。组织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鼓励各区、各有关部门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结合全市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晒党建、晒成绩”活动,深入实施“书记领航工程”,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互学互促、工作交流,结合每年抓党建好书记评选,选树一批“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三十八)建强党的农区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自治区乡村振兴规划和“五大振兴”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设立由党政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市、区两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分解“三农三牧”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大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

7.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篇七

东北振兴,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毫无疑义。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 东北新工业化之路如何走?以东北现有的市场生态、体制瓶颈、工业经济现状, 即使发展资金不成问题, 东北要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 都不会那么简单。东北要振兴, 首先要改制。与华东、华南沿海城市群比, 东三省的落后, 最根本的还不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 而是体制的落后, 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 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实在太小。东北能否振兴, 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振兴东北必须体制、机制创新在先。东北改革的落脚点, 要放在新体制、新机制上, 要着力破除阻挡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障碍,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通过建立起新体制、新机制, 把过去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工业基地, 转换为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工业基地, 最终达到快速、有效、稳定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 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 任务也更为艰巨、更为紧迫。而如何准确把握和自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不断探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老工业基地的改革, 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意义尤为重大。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那么如何用新路子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什么举措来振兴经济呢?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 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 工作要有新举措。具体要做到:

(1) 要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东北地区具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科学教育等基础条件, 不应将振兴东北经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政策上。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 而是体制、机制与人的思想观念问题, 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的问题, 是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的问题。

(2) 要发挥固有的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看到:东北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 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看,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工业, 而在于优化重工业的产品结构, 在于增强重工业的竞争力;东北地区另一个产业优势是农业资源条件好。东北轻工业的发展应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重要产业。这样既可以供应国内市场, 又可以扩大对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出口,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 要调整所有制结构, 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首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发展民营经济, 既要靠经济主体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 同时需要政府提供宽松而又规范并且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同时, 要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出发点是有利于救活企业。但改制的办法、过程和结果都应当依法、公正和透明。另外, 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补充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养老和失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的重点。

东北作为中国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东北工业的战略性地位和综合实力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的发展, 更多地应该依靠自己来解决, 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这也是东北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 如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之处。为推进东北工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当前应该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1)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是使传统制造业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改造, 要以机床、石化、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突破口, 重点推广数字化建设、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 提高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快东北的区域合作。东北三省各自的产业结构, 既存在一定的差别, 也存在着相似之处, 如三省各自都有汽车工业、钢铁工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 辽宁、抚顺和大连都有石化工业, 相似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造成未来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 由此将降低企业的效率。今后东北的区域经济合作, 应以产业链为纽带, 以企业为主体, 以重点城市为依托, 逐步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重大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 以大庆、吉林、沈阳、抚顺、锦州、大连等部分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企业集团, 以长春、吉林、四平、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进而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3) 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中, 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较多。目前, 有的产业如森工、煤炭、有色金属等正处于衰退状态, 产业接续问题比较突出。如下岗职工较多, 再就业压力大, 矿区沉陷, 生态恶化, 搬迁、治理、复垦任务艰巨,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四矿”问题 (矿山、矿城、矿业、矿工) 已经像“三农”问题一样, 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特殊难题。东北资源枯竭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 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城市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办法:如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把煤化工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森林资源型城市应把木材深加工、林木资源深加工作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当前, 限制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缺乏发展资金。因此, 无论这些城市的产业如何选择, 国家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特别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 在规划国家产业布局时对重大项目的安排, 如条件允许, 应首先考虑布局在资源型城市, 支持该类地区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重构工业骨架, 完成产业调整转型的任务。

(4) 加大对机械、医药、食品等低能耗产业的支持力度。东北发展机械、农产品加工、医药工业, 不但具有人才、技术、产业和资源基础, 还因为它们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 符合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北的机械工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 虽然几年来机械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但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床、电站设备等产业的产品, 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重大装备需求的不断增加, 东北的机械工业前景光明。

东北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 特别是大豆、玉米资源丰富, 大豆、玉米深加工具有产业链长、增加值高的特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前途远大。目前, 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级政府应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为此应适当集中力量,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逐步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东北地区丰富的北药资源,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特别是以北药资源为主的保健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 北药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处在空白状态, 应抓住这一机遇,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提取技术, 高起点、规模化地发展以北药为中心的现代中药和保健产业, 使现代中药和保健品产业成为东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5) 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继续采取重点突击、总量控制的战略。东北地区能源、原材料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东北资源的枯竭, 形成了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矛盾。目前东北发展能耗较高的产业, 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产业是国家产业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后仍将是东北工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因此, 如何妥善处理好高耗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应采取重点突出、总量控制的战略。

所谓重点突出, 就是在对高耗能产业的资源基础、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若干个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如鞍山的钢铁工业, 大连、大庆的石化工业,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煤化工产业, 加以重点支持, 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和对东北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行业, 应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 促使它们尽快淘汰。

所谓总量控制, 就是对重点支持的高耗能产业, 也应根据环保要求, 对产业的总体规模加以控制, 否则, 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在环渤海地区发展石化工业, 应从分考虑到渤海水体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防止重大污染事故发生。

(6)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 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7) 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的战略。推进工业化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 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过程。一般来讲, 轻工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轻工业产品生产过程已成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展这些产业, 对就业的拉动不大。因此, 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方面要注意生产过程的技术先进性, 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使东北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多方面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尤其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对外开放形势,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东北老工业基地搞好了, 也可以为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积累经验, 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清泰, 刘世锦等.振兴东北新思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洛林, 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陈祥林, 刘锡军等.黑龙江资源密集型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区域功能与外部协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4]陆大道, 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6.

上一篇:中学生怎样写好作文开头下一篇:认证机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