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

2024-07-22

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共10篇)

1.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 篇一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管理心理学

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抗挫折能力也越来越弱。所以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分析与对策,非常重要!针对这些受挫现象,分析了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和挫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了高校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学生挫折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力,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建设者。

关键词:挫折;挫折承受力;挫折教育;挫折心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人们总希望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挫折却总是不可避免的。成功固然可贵,失败也并非毫无意义。对大学生而言,挫折既是打击,也是成长,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挫折,是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

常常隔段时间报纸上就有报道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自杀的报道,看了这些难免不让人心痛!他们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再或者是情感上受了挫,他们害怕去面对,就选择了这种消极的逃避方式,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大损失!对他们自己的家人来说更是不能承受的巨大悲痛!

我想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大家记忆仍然深刻吧!他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在事发之前他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却在云大宿舍里连杀四人,这些受害者都是他的同学甚至是最好的朋友!这是否值得社会思考呢?

挫折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是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推动下,根据社会期望、自我抱负水平对自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与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学生受挫心理是指大学生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出刻意的追求后,其强烈的目标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挫折对于我们自己而言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但是从我们的整个人生的长久生存来说,他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良药,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正确的面对,就能使我们更快的成长起来,并提高自己的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挫折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挫折,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所遇挫折的原因大概有这几种:1.学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初期对大学学习环境不适应,学习上的相互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以及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是大学生在学业征途中遇到的主要挫折。2.人际问题,高等学校都是住宿制,大学生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在宿舍里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与人交往困难、缺少知心朋友的情况,从此精神忧郁,心情烦躁,无心学习,困扰自己身心健康发展。3.现实问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在大学生中, 普遍存在耐挫折能力较差的情况。中国纺织大学医疗保健中心对该校大学生病休退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发现一些学生精神压力过大, 一有挫折便感到无所适从、焦虑、抑郁, 逐步形成精神疾病。一些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和自我攻击行为(如自虐等), 自我攻击行为往往导致自我封闭, 从而加重心理压力, 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4.两性交往问题,当代大学生有的常为自己与异性交往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手足无措而烦恼不安;有的为自己处理不好异性关系或恋爱关系而苦恼。

那么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呢?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反之,那些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怨天尤人,整天被焦虑忧伤的阴影所笼罩而不能自拔,前怕狼后怕虎,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绝路的人注定只能一无所成。因此,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既是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大学生人才的关键。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能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能正确认识挫折,分析挫折,就能克服挫折,能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明确,目标专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健康成长。

其次,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优化大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消除其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促进其认知结构各要素间关系相互协调发展,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及两极性波动,并能协助大学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他们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消除心理压力。大学生应通过修正自己的任知观、放松身心、转移视线、倾吐苦恼等方法,消除心理压力。除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抗挫能力外,有效的外力支持也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1.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2.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 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3.向他人(朋友们或者心理咨询师)倾诉你遭受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4.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5.当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时,可以改行别的途径来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6.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即将遇到挫折和失败,会面临很大外在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地追寻?这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名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 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经历很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对于高校而言,也尤为重要!第一,高校应尽快改革学校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要大胆地将社会各方面情况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并加以必要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具备必要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预防能力。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度,使大学生增强责任心,保持上进心,提高自信心。第二,学校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规范与落实各层面心理教育和辅导。高校必须加强与完善各层面的心理教育系统,实现自上而下的心理辅导网络覆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按国家要求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临床心理学及精神卫生学专家负责制。其次,专职辅导员及班主任要肩负起心理辅导的重要职责。此外,利用同龄群体的力量开展校内心理辅导

活动。第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强化训练,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防卫及自我调节机制。适当的挫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挫折开展心理强化训练。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抗挫能力。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受挫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及自我调节机制,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心理排解方法(如精神宣泄策略、目标重置策略、补偿策略、升华策略等)应对挫折。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挫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只有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情感交流、沟通,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加强心理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肯定人的尊严,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及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及克服困难、经受考验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必须本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基本原则,从大学生最关心、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切实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所以,学生工作中还可以重点针对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和学习能力差等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采取经济扶贫、心理扶贫和学习扶贫三管齐下的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之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大科学家爱迪生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当人们在遭遇挫折之后,总要反省自己,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导致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挫折的经历对大学生是十分可贵的。

挫折使大学生们“吃一堑,长一智”,它使大学生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增长才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牛顿曾说过: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对于一个有志的大学生来说,挫折的发生,会唤起他的斗志,激发他的进取心。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成功和挫折、失败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往往仅一步之遥,此时的失败可能连着彼时的成功。如果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也就拒绝了成功。挫折是使人迈向成功催化剂。每一次挫折的洗礼,就会激发大学生去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的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挫折。孟子曰:“自胜者强”。克服“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思想,树立“付出多一点,获得充盈点”的理念。世上没有太便宜的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发扬航天人的精神,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让我们大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的磨砺吧!参考文献: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

张承芳等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 篇二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2012年1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 500万人, 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 其中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 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同时,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当前形势下, 如何找到工作, 避免一毕业就失业, 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如何积极面对并进行适当、有益调试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由于个性等内在因素及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不稳定期, 因而易于出现心理问题, 甚至导致心理疾患。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1 因担忧而焦虑

进入就业前期, 毕业班学生往往逐渐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原因是对就业前景不明确, 对职业倾向不确定, 对就业过程不了解。进入就业阶段, 这种表现则更为明显。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社会一无所知, 面对巨大的就业市场不知所措, 在不同职业、岗位徘徊, 举棋不定。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 如女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户口在外地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等则更为明显。担忧逐渐演变为焦虑, 惶惶不可终日, 寝食难安, 注意力难以集中, 甚至无法正常完成最后阶段的学习。

1.2 因自卑而抑郁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 持悲观的态度。一部分人归因于自我, 消极地评价自我, 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学生, 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多次失败的经历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一部分人则归因于外界, 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 对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意见大、牢骚多, 埋怨社会、家庭, 嫉妒他人。自卑的心理导致就业受挫, 而受挫的经历又加重自卑的心理, 最终导致抑郁的情绪状态, 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流、失眠、木讷等表现。严重者会消极厌世, 甚至走向极端。

1.3 因自负而偏执

部分大学生仍抱有“骄子心理”, 自负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出实际水平, 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业时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择业时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 对就业的岗位及待遇等挑剔, 好高骛远, 自我欣赏;受挫时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 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做改变。有些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钻牛角尖, 心理偏执, 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 心理缺乏“弹性”, 从而导致“失败-固执-再失败”的恶性循环, 严重者可能导致一定的精神障碍。

1.4 因依赖而退缩

当代大学生自幼成长于自由、舒适、处处被呵护的环境中。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 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一味地依赖学校或听从家长的安排。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知所措, 而当其发现必须自己去面对时, 会不自觉产生退缩的心理和行为, 宁愿继续躲在父母家庭的羽翼下, 也不愿面对现实。因而会有人选择不就业, 过起长期“啃老”的生活, 在心理上退回到了“童年”状态。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因素

据统计,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后,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仅115万名, 至2009年已达到610万名, 短短的8年期间就增长了5.3倍。可以说, 数目惊人, 形势相当严峻。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 社会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大学生心理受到冲击。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 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加上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追求享受, 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 这都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2.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父母对子女管教过分严格, 子女性格往往怯懦、敏感、缺乏自信。父母过于溺爱, 过度满足、过分保护, 孩子依赖性强, 遇事退缩, 害怕受挫, 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有家庭因婚姻或其他问题对孩子的行为放任, 缺少温暖和关爱, 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尊重他人, 缺乏合作精神等行为习惯。这些心理将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择业、求职、面试过程中, 为就业带来不良影响。

2.3 学校因素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普遍强调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淡化了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的意识, 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由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已有很大的改观, 但仍未能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内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及就业心理辅导教材, 且就业心理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对就业心理辅导难以系统化, 专业化。

2.4 自身因素

大学生仍处于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 是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 从家人陪伴到独自面对社会的过渡时期, 因而心理状况不稳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 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同时, 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 经验不足, 理智性差, 不善于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理想和现实脱节, 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3 积极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方法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顺应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笔者认为, 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途径。

3.1 外部环境调试

社会和学校应担负起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责任。

3.1.1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以预防为主, 就业心理辅导应从入学阶段就开始, 坚持不断地加强此项工作, 让学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设立专业的辅导机构及辅导人员, 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积累其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 知识讲座、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 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团体性教育的基础上心理辅导还应注重个体化、个性化。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能及时发现并追踪,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对其进行系统地指导。通过以上方式使就业心理辅导立体化、高效化[2]。

3.1.2 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 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 并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使就业更趋于理性、成熟[3]。

3.1.3 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技巧指导

开展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开展多种形势的活动, 如模拟面试等, 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且最为实用的面试技巧。提高学生求职应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等, 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3.1.4 以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专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 仪器设备的设置等硬环境, 也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活动、公益活动等软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还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3.2 自身调试

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3.2.1 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如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可行的方式, 大胆尝试和磨炼自己, 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

3.2.2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 如父母、朋友、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等, 当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 能够无条件地收到支持和鼓励, 陪伴自己共渡难关。

3.2.3 转变认知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应尽快转变错误认知, 接受现实, 调整目标, 鼓励自己进行新的尝试[4]。

3.2.4 转化情绪

情绪不良或不易控制时, 可以暂时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结交新的朋友、学习一种技能、假日郊游等, 使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2.5 适度宣泄

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 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适度的宣泄, 如哭泣、倾诉、唱歌、运动等。

3.2.6 自我放松

可以通过聆听轻音乐、自我暗示、瑜珈练习等方式放松自己。

参考文献

[1]谭晓辉.论大学生就业形式变化与就业政策的制定[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5 (6) :109-112.

[2]罗颖, 宋羽田.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探索, 2008 (10) :35.

[3]黄建烽.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 (4) :23-25.

3.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 篇三

[关键词]学生 体育教学 承受挫折 心理培养

一、什么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就是指为了提高青少年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而培养意志品质的方式很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挫折教育。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品质产生的影响

1、 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活动大多数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2、 体育活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3、 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坚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 如何利用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1、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正比的。例如就我本人来说,我对足球不是太感兴趣,而我的身体素质比某些足球专项的同学要好多了,不感兴趣直接导致我对学习技术感到枯燥乏味,最终足球水平远不如他们;而对篮球我很感兴趣,不管是上课还是其他的知识媒体,我都会用心去听、看,并努力认真去练习模仿,水平提高很快。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生分腿腾越“山羊”时,大多数学生开始都不敢试跳,有惧怕心理。体育教学时可采用分步、分层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既可达到教学目的,又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3、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多组织集体活动

例如在球类活动中,让学生懂得球赛取得胜利关键在于集体的密切配合,是个人能力的集体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目标

我的具体做法是:给学生一个恰当的目标,鼓励学生去实现它。一个只能跳1米20的学生,你让他向1米60的高度来努力。他自然知难而退。我告诉他,你只要能跳过1米25,哪怕只多跳两三厘米,我都会在平时成绩中给你记上优秀等级,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只要能够不断战胜自己,你同样也是优秀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积极有益的。

5、在实际教学中多运用和组织游戏教学

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学生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6、体育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人在挫折面前容易表现出的另一种态度就粗暴的,消极的对抗,甚至攻击性行为。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在课上告诉孩子们:体育比赛中,冠军只有一个,有胜的一方,就心然有失败的一方,我们应该有“永远争第一”的勇气。但是,当失败降临到头上时,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它。失败永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必须学会去正视它,接受它。挫折对于懦弱人来说是灾难,对于坚强的人来说是一种经验,能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在逆境中创造奇迹。

四、改变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由于在传统体育教育评价中,人们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是运动技能。无形之中把这个衡量成绩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得学生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适应社会等流于形式。体育教师如果能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基础,又按提高的幅度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另外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口头评定成绩,可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树立更大进步的自信心。如“好”“有进步”“坚持到底”等平和肯定的鼓励,都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4.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篇四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形成原因

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改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在择业时,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择业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以健康的心态进入择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自负心理

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胆小、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

从众心理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众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策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招聘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依赖心理

大学生崇尚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在择业中又缺乏自主性,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依赖。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加上受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社会景观,相当一部分

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希望通过父母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仿佛不是毕业生自身求职,而是父母亲属在求职。这种依赖心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焦虑。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毕业前感到烦躁、紧张、无奈和悲观的人数比分别为31.7%、33.7%、34.2%和13.4%;在“对于即将走向社会,你的感觉”一项,表现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的学生占到75%;在“对找工作你是否有信心”一项,表现出缺乏信心的占到56.9%。另有调查发现,有88%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感觉“对未来不可知”,84%人“对步人社会感到恐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和步人社会深感焦虑。当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也就越大。不少学生把人生的憧憬和前途的希冀都放在了毕业分配上,他们既希望能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理想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怕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有一种就业恐惧感,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底,更有甚者竟然患了“择业焦虑症”。

求稳、求闲怕苦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求稳心态十分普遍。他们通常在用人单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自荐,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却推说不行,怕别人嘲笑自己。而且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对职业的选择崇尚“三高”标准,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过分强调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缺乏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对自己能为企业付出多少考虑较少,对工资待遇考虑较多。不少毕业生畏难怕苦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行业工作,宁肯改行、待业也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工作,而自身又缺乏管理岗位必要的实际经验和能力,结果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有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择业,而往往是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即使有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盲目攀比的结果只会是错过成功的机会。

心理误区的形成原因

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和竞争,它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人们普遍认为,获得高薪的工作职位即实现了自身价值,职业待遇的高低成了衡量大学生价值的尺度,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父母把改变自己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获得一份报酬优厚、风险性较小的工作。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

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我国传统封建主义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拜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在择业上,必然表现出对大城市、外资企业、有权有钱的部门向往,从而把人引向自我中心主义。

另外,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从心理到能力上完全满足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直接原因之一。

主观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特点。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独立人格。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大学生的商品意识日益增加,功利色彩日益浓厚,追求“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已经一反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争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但是,面对社会复杂环境,以及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他们有的还不善于调整自己,不善于克服“危机”,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的发生。

自我心理调试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的现实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就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加之大学生毕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出现了部分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物质待遇,产生“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或者一味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不良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竞争和拼搏精神,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只有明白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摆脱“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扰,去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才能、显现青年的力量又为社会所急需的职业,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自我评价往往倾向于单维度,要么高估自己,要么低估自己,但是盲目自大和自卑都会导致择业上的失利。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

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能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大学生只有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调整择业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条件。大学生择业期望居高不下,是近年来大学生择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贾玉亭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择业地点的选择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求职的工资底线”普遍较高,其平均值为2244.6元。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超过现实就业条件,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又不能及时调整期望值的情况。这必然导致大学生择业的困难。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愿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充满自信

自信心强的人能对自己作出积极评价,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很少从众,从而获取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热血青年就是要勇于实践,在就业过程中不害怕失败。

提高抗挫折能力

5.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 篇五

摘要:人生逆境十有八九,真正在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人是很少的,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常常都会碰到各种厄运和灾难。在生活中如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正确分析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指的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不同的人对待相同事件的挫折体验是存在着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待相同的事件的挫折感也会随着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心理挫折不仅具有个体间差异,而且具有情境性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也是具有个体和情境性差异的,它是个可变数,是可以通过教育、锻炼等方式将其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避免。然而,多数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现将常见的就业心理挫折表现予以梳理归纳如下:

1.盲目自信。有些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准确,自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定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而与就业现状之间产生极大的落差。这样的毕业生倘若在就业中受挫,情绪则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苦、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2.自卑畏怯。有些毕业生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总是觉得技不如人,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焦虑急躁。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在就业时,引起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又条件不错的单位;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这些焦虑情绪使毕业生精神负担沉重、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同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

4.抑郁冷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屡屡遭受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状。这种心态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宜的。

5.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一味地依赖学校、依赖亲戚朋友。

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主动参加“双选会”,不是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而是坐等学校提供面试机会,或是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甚至幻想着拿点钱买个职位等,这种心态也是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6.保守心理。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毫无斗志,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的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其实走出去前景

会更广阔。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积极探索应对就业心理挫折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状况,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化解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恐惧、厌烦,甚至违法犯罪、轻生等现象,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使其顺利就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

(1)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2007年有495万,2008年则增至559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毕业生应牢固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树立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的观念,树立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的观念。在就业过程中要学会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要学会正确排除就业心理挫折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铁饭碗、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再者,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换句话说,大学生只有正视就业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正视就业形势,导致心理过度焦躁不安,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大学生的潜能,给就业带来额外的困难。所以,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毕业生减少就业过程中受挫的前提条件。此外,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还应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以及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应树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2)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一,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都会遇到。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痛苦绝望;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坚韧不拔,敢于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大学毕业生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逐步完善自我。第二,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一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利、自然界的力量等外在的因素;二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如果毕业生把就业失败的原因一概归因于外部,自然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挫折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但是,把失败的原因统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不够,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客观的,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所以,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第三,坦然面对挫折。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抱怨是没有用的,必须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坦然地面对挫折。毕业生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经过就业的挫折,才能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和受挫心理。

毕业生常常出现焦虑不安、自卑、不满等心理失衡状态,特别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例如,可以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放松心情,舒缓不良情绪。心理暗示法。有些时候,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是鼓励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好办法。如,对着镜子跟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等等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4)适时调整就业心态,避免或减少受挫。

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毕业生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成功择业并非遥不可及。

第一,认识自我,捕捉机遇。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善于抓住机遇,这样才能保证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同时,毕业生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第二,有的放矢,不要盲从。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为增加成功率,不管工作单位和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一律采取大撒网的方式投递简历,但往往收效甚微。建议毕业生们要增加求职的成功率,最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乱投简历,而是应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知己,就是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的优缺点和个人能力,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知彼,就是要对面临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并深入了解应聘的工作单位和具体岗位,审视求职岗位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否吻合。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求职准备,提高成功率。第三,调整定位,从低做起。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客观现实,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这非但不实际,反而会人为增加求职难度,错过就业的黄金时间段,让求职道路越走越坎坷。因此毕业生应避免理想主义,矫正浮躁的心态,根据自身的水平现状,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抓住眼前的机遇,从低做起,采取分步进程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四,摆脱依赖,树立自信。部分毕业生由于从小备受呵护和宠爱,缺乏独立意识和社会锻炼,在求职过程中,潜意识里仍把自己当成学生,尚未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主动择业意识很差,在择业过程中十分被动。因此,毕业生要主动培养与社会接轨的能力,锻炼自我营销能力,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对

他们进行更多的挫折教育,通过实习、见习等途径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断奶”,摆脱依赖,树立自信。

总之,就业是检验高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关乎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大事,而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教育也将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用积极、务实的心态帮助毕业生更好地看清形势,选准职业目标,提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协助更多的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达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实现人才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1] 冷天琼.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昆明大学学报,2008, 19(4): 88.[2] 王永,褚衍松.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长沙通信职业技

6.学习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心得体会 篇六

在这次《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调适》的学习中,当看到了这一主题名字时已经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从事护理工作10年了,深知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的成长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只有心理强大了人才能够做到无所畏惧,工作学习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有所建树。

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响影护士本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个人幸福,但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护士是患者的心理依托,在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护士能通过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健康得到平衡。因此,为了更好地护理患者,护士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压力的来源面较广。

一是社会压力,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和医生的态度判若两人,这种现象在病房内常能看到。此时,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亲切问候等都化为乌有,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造成心理失衡。

二是工作压力,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遇到急诊、抢救病人更不能按时下班,甚至会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医、护、患比例不合理。护士缺编,工作时间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既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又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另外,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工作,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种种畸形现象,护士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

三是竞争压力,由于护理知识不断更新,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的理论学习、业务考试、技能操作比赛等各种业务活动,迫使护士经常处于紧张的竞争状态。加之护理专业学历起步普遍偏低,职称晋升难度较大,护士在工作之余又须加班加点自学、上夜大,使护士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四是家庭压力,护士在家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来应该关心老人、体贴丈夫、教育孩子,但漆黑的“夜班”还需要丈夫接来送去,偶尔的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筋疲力尽,与他人交流时间减少,亲情减淡,人际关系淡漠,使护士感到无所适从,苦闷难言,引发忧愁、烦恼等负性情绪。

五是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 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六是自卑心理 同行之间也会出现鄙视、冷淡等态度,加之医技人员认为护理工作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治疗,没有高难度的技术,不受重视,使护士产生自卑感。

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健康,作为护士应认真做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一、保持健康的情绪 护士应该热爱护理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应有上进心,以激发健康情绪。护士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接受现实的自我,适应规律,心胸豁达,乐观。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懂得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都不可能事事如意,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爱意识,注意培养踏实、克制、有涵养、坚韧、热心、勇敢的个性,不要软弱、孤僻。

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要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真诚相待,以积极的心理、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同事,创造团结友爱、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有计划地安排业余时间,赡养老人、培养子女,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适当的家务劳动也是一种放松心理压力的方式。与亲友和睦相处,争取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向他们倾诉、合理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逐渐消失,以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4]。

四、目标定位要适宜,有利于解脱心理压力 错误的完美主义的期望,只会使人不停地劳做,却很少有过对自己努力完成工作感到满意。护士不可能在多种角色中把每件事都干得完美,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内心期望的活动中去。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钻“牛角尖”,降低做事的标准,自我减压,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增强适应能力 护士要努力调节自我,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沮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学习本专业及边缘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认可及同行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六、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单调是产生许多疾病的原因。护士应改变从家庭到医院、又从医院回到家庭这种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节奏,正确定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下夜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以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业余时间可以养花、养鱼、种草、种树、听音乐、散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以调节情感、调和气血,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学习和培训,使我更加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调整心态,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人说我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那么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压力,科学有效地调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更加轻松、投入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更要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健康状态,才能维持身心平衡的协调稳定,消除各种精神压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幸福、快乐工作和生活。

本次学习完使我意犹未尽,给人心灵的启示颇多,也为我的工作与生活做了一次全新的营养补给。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其实一直住在我们心里不曾远离。

丘北县人民医院

谢海彦

7.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 篇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通常都集中在教材的处理、知识的衔接、教学程序的把握上,往往只能优先注意少数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更多的学生往往处于视野之外、注意的边缘,他们得到教师的关怀较少,心理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产生了挫折感。笔者对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表现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多的注意学生、关怀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中职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表现及成因

学生课堂心理受挫是在特定师生课堂交往中形成的,而课堂师生交往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影响,所以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通过观察、调查和座谈,笔者认为中职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表现和成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认知受挫

认知受挫是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与紧张的体验。认知受挫的学生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课堂学习表现出紧张和茫然无措,学习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习效率不高,不会自主学习;这一类型是课堂心理受挫最普遍的一种,在调查中发现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难、偏、深。

当前中职的学科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理论性强,难度较大,教材只注重学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2. 教师教学方法失当。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单调,使本来简单的学习内容变得问题重重、困难种种,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障碍。

3. 学生个体经验缺乏、学习策略失当。

学生进入职校后,既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又要学习专业课,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使学生的学习受挫,畏难不前。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学习策略的失当,有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无章可寻,甚至不会学习了。

(二)情感受挫

情感受挫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自卑、不合作、焦虑不安,逃避教师的注意,行为退缩。个别极端的学生会出现与教师的对抗情绪,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捣乱、起哄。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关系不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既包括在课堂上教师诲人不倦,关爱学生;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

2. 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学生稚嫩的心理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教师讽刺、挖苦、嘲笑,粗鲁的语言,蔑视、漫不经心、轻视的行为,甚至一些本是无意的言行,都可能伤害到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情感受挫。

3. 人际关系。

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闭锁性。这也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恐惧、闭锁、孤立无援、烦躁不安的心理障碍。

二、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对策

学生课堂心理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课堂心理受挫使学生以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待课堂学习,如不加以引导、疏通和矫正,将会极大的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为此教师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引导、疏通和矫正。

1.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师、知识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大部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弃儿,他们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未能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努力克服或减少课堂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活泼、轻松、愉快的活动。

2.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受挫问题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采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一方法是难以有效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

3.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在各项活动中应加大感情投入,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

4.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古人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在当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深切体会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和感受,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才能消除由于教师的不恰当的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受挫;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和消除课堂心理受挫。

关爱每一位我们的中职学生,帮助其克服课堂心理挫折,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关怀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给新时期的每一位职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艰巨的任务。

摘要: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学习的不适应,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课的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种困难在心理上往往形成一种挫折感,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笔者就中职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着重分析了中职学生课堂心理受挫的原因,并对教师引导疏通和矫正学生心理障碍,消除课堂心理受挫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堂心理,挫折,对策

参考文献

[1]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研究与对策.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0).

8.浅谈学生心理挫折的应对 篇八

一、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挫折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挫折是难免的。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或家长相处有摩擦等,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受挫时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掌握火候,适当给予鼓励。可通过各种集体教育,用集体的力量来影响他们,指导学生如何克服困难、对待挫折、经受实践考验等,使学生去深思、自省、锻炼自制力,在受挫折时,能用理智控制自己。

班主任的教育阵地之一就是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应利用多种教育方式和媒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身体健康、积极心态、真挚情谊的重要性,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遇到挫折后,自尊心十分脆弱,特别需要同情和保护。对学生的受挫行为,班主任要有 “容”和“忍”的态度,要进行心理诱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减轻或消除挫折感。对待犯错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上,我们提倡生本课堂、关注学生的学,套用在这里就是我们得关注学生的心理。犯错之后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外乎有忐忑、紧张、惧怕、羞愧等,如果漠视这种行为和心理状态,情绪就会快速消失,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时机;但如果严厉责骂甚至体罚,那么学生在高压下要么说谎编造理由,要么情感紧张甚至破裂,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更有甚者,学生有可能心理失衡、走向极端,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如果这时我们能抓住机会,细心帮助、耐心地说服教育,用教育机智来对待不同心理素质的孩子,使得他们认识错误的同时又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一定可以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健康。

三、教会学生应对心理挫折的具体办法

1.发泄法

即通过合理的方式,将情绪发泄出去。我在班级中做过统计,学生发泄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如呐喊、睡觉、写日记、奔跑等,特别一些的有撕纸、掷飞镖;更有甚者还在自己的身体上用刀划痕;还有一位学生说自己发泄时捏死家中的小金鱼。后两种发泄的方法让我不寒而栗,庆幸自己发现的还算及时,良好的发泄方法有助于积极心态的培养,但残害自己及其他生命的一定要加强疏导。

2.提升法

学生受挫以后,应把自己原始的需要、动机、情感、欲望投射到其他有益的活动中去,抛开各种杂念与烦恼,进行自我解脱。这个方法其实也是我班学生自定的惩罚办法之一,如卫生员迟到,就让他监督全班一周的卫生情况;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就负责给全班同学讲例题,明罚暗惩。明明作业没完成,还要讲解例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得补足知识,还得多学些才能为人师,惩罚也变成了好的鼓励方式。

3.激励法

教学生面对挫折,拿出勇气,自我鼓励,使学生变得乐观开朗,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心。对于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学生,这个方法往往是最有长效教育价值的,学生在犯错后往往会沮丧、懊恼,若是此时还一味纠结过去,只会让这种负面情绪扩大化,学生的自责也起不到良好作用。如果,以此类错误为借鉴,制定目标,激励学生,鼓励他们战胜自我,会有不错的收效。比如,试卷上因粗心被扣分不少是让学生黯然的原因,与其对着试卷丧气,不如为下一次考试粗心丢分设定最高值,作业中也制定要求,在完成和达标中改正缺点,积累自信,坚定信心。

4.补偿法

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目标受挫后,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达到另一可能成功的目标,以之补偿代替,获得心理平衡。我班有次联欢活动,班里学生几乎都参加了表演,只有一位学生,没有任何特长,性格又内向,没有人愿意与他搭伴表演。我了解到情况时节目已经安排好了,他除了布置教室之外没有参与其他活动。联欢会上,他的目光一直充满羡慕而黯淡,我在节目间歇向学生询问教室布置情况,特意问了窗花是从哪里买的,大家说是他提供的,我又佯装问他从哪里买的,他嗫嚅道自己剪的。在大家的羡慕惊呼中他红着脸坐下了,其实我事先了解到一直跟随奶奶在农村长大的他从小就有剪花样儿的好手艺,联欢会后学校要求上交的手工作品中他的剪花又是大获好评。乐器表演非一朝一夕学成,性格也难短时间改变,但其他方面的补足会使得学生树立自信、阳光成长。

造成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心理挫折作具体分析,然后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9.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 篇九

根据丘人社发【2013】230号《文山州人社局转发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的通知》的要求,丘北县锦屏中学认真组织现有的146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本次培训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其中其中集中培训学时为17学时。

接到通知后,学校在教职工会议广泛宣传动员,并利用下午第四节课由张副校长亲自组织并带领全校专技人员进行学习,在统一培训学习中,《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调适》这一专题,使所有专技人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专题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人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视频中不仅仅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群体的基本心理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从教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社会服务的教育人员,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通过这次学习和培训,广大教师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优势,并不因此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盲目乐观;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劣势,并不因此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苛求。做到敬业爱岗,淡泊名利,勤奋工作。任凭商海翻腾,物欲横流,两袖清风,能耐得寂寞,远离诱惑,守着宁静,站稳三尺讲台,甘为人梯,追求精神的富有和学生的成功。

二是要劳逸结合,放松自我。为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教师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放松自我。特别要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锻炼,早晨跑跑步,课外活动打打球,晚饭后散散步或听听音乐,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紧张而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树立“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搞好与领导、同事、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既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也不在背后议论、诽谤别人,还要不在乎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说,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见贤思齐、扬长补短。

四是要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之路如同轮船在海中航行,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难免出现惊涛海浪、遭遇暗礁。当在学习、工作、生活、晋职等方面遭到挫折甚至失败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压力,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而难以自拔。这时,教师要以乐观的情怀、开阔的胸襟正视现实、查找原因、吸取教训、调整目标,寻找进取之策。历经暴风骤雨,付出心血汗水,成功就会主动地向你招手,胜利定会张开双臂与你拥抱。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校专技人员更加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与同事平等相处,调整心态,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压力,科学有效地调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更加轻松、投入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了。

10.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策略研究 篇十

关键词:高职挫折心理挫折教育策略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生存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的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由于其年龄、认知及社会阅历等局限,更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当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挫折心理一旦产生,如果不调节引导,小则会影响学习生活,大则会阻碍其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和极端的恶性事件。因此,面对高职学生产生的各种挫折心理要好好地分析,看其表象究其根源,结合挫折教育,提出矫治措施,提高高职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应对力。

1.挫折心理的相关概念

1.1 挫折心理含义

挫折心理即为人们在某种动机作用下所要达到某一目标受到阻碍、且无法消除阻碍,而产生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心理是个人内心活动,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而反映出来。

1.2挫折心理表现

高职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是多样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有经济方面的、有感情方面的,根据遭遇的挫折不同,也会表現出各种挫折心理。第一,学业受挫心理。一些学生在入学以后,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高,成绩落后,会产生挫折心理,出现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第二,就业受挫心理。一些毕业生就业时,找不到适宜自身、或想要的工作,就会产生挫折心理,出现逃避、恐惧、抑郁等消极反应。第三,情感受挫心理。首先在家庭关系中,一些学生家庭不和睦或家庭经济困难,会产生挫折心理,出现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甚至有极端的攻击心理。其次,在两性交往中,如果得不到异性的认可,会产生挫折心理,出现苦闷、排斥甚至敌对等情绪。

2.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形成原因

引发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众多,主要有:

(1)个人及家庭。一些学生由于某些生理缺陷、疾病或从小被溺爱,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产生挫折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差、家庭成员教育水平不高等,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小环境。学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存在着多种人际关系:师生、同学、舍友、老乡、男女朋友等等;这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也会出现挫折心理。

(3)社会大环境。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对大学生从业要求提升了。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时,一些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尤其在择业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挫折心理。

3.高职挫折教育现状

挫折教育包含很多方面,从学生心理方面入手,关注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是挫折教育的核心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关注学生心理教育,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

3.1抗挫折心理的塑造条件不达标

高职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刻苦钻研、勇敢坚强等正面心理,而这些心理的塑造需要教育进行方向性引导,并为学生心理塑造提供实际性锻炼条件。但从教育现状来看,心理教育指向及实践性教育均不足。首先,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当前挫折解决效果,缺乏系统性,虽然帮助学生解决了挫折,但是并未使学生树立起自我面对挫折、勇于向前、不畏困难的心理。其次,高职院校挫折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活动少、缺乏实践性,难以使学生通过情境性经历获得直接经验。

3.2抗挫折心理形成的教育条件不达标

学生抗挫折心理的形成,需要在进行挫折教育时,给予全面的教学内容及多元的教育方式。但是,现阶段教育条件难以满足学生抗挫折心理形成的需要。第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多处于被动受教育地位,挫折教育仍以“灌输”教育方式为主,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挫折教育形式单一。当前挫折教育未采用多种方式,还未做到因材施教。挫折教育形式无法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要求。第三,教育内容不丰富。挫折教育内容没有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没有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没有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部门。第四,系统的挫折教育体系缺乏。没有从长期性、可发展性的角度来考虑挫折教育,而是急于求成,目标局限于短期提升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从而影响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整体提升。

4.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策略

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是挫折教育的核心部分,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挫折教育的目标、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行创新化教育、管理策略,提升教育实效。

4.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多种教育形式相辅相成

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其主体是学生,是“内因”,教育者包括教师、指导员、心理辅导者等是“外因”,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因。因此,首先,教育者应转变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第一,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遇到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冷静睿智。第二,培养科学的自我认知。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节心理,不断地完善自我。第三,积极创造各种抗挫折的条件,锻炼不畏失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其次,教育者应采用口头教育、学习心理学课程、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分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提升挫折教育实效。

4.2丰富完善教育内容,因材施教注重个体

教育者应及时了解挫折问题的现实表现,并及时将各种表现纳入教育之中,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并及时完善教育内容,并采取对应性的措施及教育策略,以保证教育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同时,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应注重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分层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措施。分层化教育中,要抓住每一层次学生的共性特征,制定分层化的教育计划,包括心理测试、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等,并且每一层次的教育都要有专人监管。

nlc202309020035

4.3理论结合实践,多方合作长期发展

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要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挫折情境,还原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使其在实践中感受挫折,通过引导教育来应对挫折。同时,开展挫折教育拓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进来,借助各种项目任务的实施完成来磨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形成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除了发挥学校作用外,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外界心理教育机构、网络等外援。第一,学校要与家庭建立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对于其所遇到的一系列困惑,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必要的指导,给予真诚的关注,帮助其分析利害得失,帮助其想办法、出主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勇于克服困难,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二,学校要积极主动让学生走人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比如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并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提高其抗挫折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包括QQ、电子邮件、论坛以及一些抗挫折视频等来傳播正能量。因此,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方共同合作,形成一个良性的长期发展的教育大环境。

5.结语

高职学生所面临的挫折多种多样,挫折心理普遍存在,但是许多学生不能正确有效地消除挫折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出现个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矫正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是挫折教育的重点,要全面把握挫折心理表现、研究挫折心理形成原因,调整挫折教育策略,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高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颖.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7):76-78.

[2]宋敏,李昂.探索五年制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改善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4(6):95-96.

[3]丁洁,张新南.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商教育与抗挫折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2(5):148-149.

[4]黄可望.高职学生挫折分析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4):125-126.

[5]黄可望. 高职挫折教育现状分析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5):180-1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职学生挫折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1002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早安唯美句子的文案下一篇:我的元旦记录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