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

2024-11-06

病害防治(精选17篇)

1.病害防治 篇一

鲟鱼病害防治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亲鱼。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由于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中华鲟病害的报道仅见于文献[1]中列举的几例。目前,对多数中华鲟病害的诊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动物疾病的诊疗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中华鲟养殖过程中所遇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病因 该病是由于鱼体经常被操作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杨治国(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病灶部位分离出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为条件致病菌。

危害 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预防 ①减少对鱼体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维酮碘(0.5g/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肠炎病

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

病因 在水温高于20℃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易发此病。该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感染所致。

危害 中华鲟稚、幼鱼(250g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大量死亡。

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2~4g大蒜素或痢特灵,拌饵投喂,连服5~6d。

预防 ①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料。②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肿嘴病

症状 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病因 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鲟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鲟在此摄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但目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危害 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鲟死亡。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g/立方米水体,连泼3d;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连喂3d。

预防 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烂鳃病

症状 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胶混粘液。

病因 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幼鲟。染病后2~3d,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g/立方米水体,连泼2d。②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天用药50mg/kg鱼体重,连用3~5d。

预防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水霉病

症状 受感染的孵化中的中华鲟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状浸在水中,使鲟卵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绒球。体表受伤的中华鲟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孳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中华鲟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 在15~20℃水温条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鱼体的受伤部位先着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鱼体正常组织蔓延。该病由水霉属(Sapor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S.monica)、鞭毛绵霉(A.flagellata)等。

危害 中华鲟卵及受伤中华鲟易感染此病,其对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90%。

治疗 ①每天用孔雀石绿(6g/立方米)溶液浸泡鱼卵10min。②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用药量为食盐400g/立方米水体+小苏打400g/立方米水体。

预防 ①提高鲟卵受精率,改进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质,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乙②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池底要光滑,避免鱼体擦伤。③运输、转池和放苗时,操作要细致,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须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消毒。

车轮虫病

症状 病鱼体表无光泽,消瘦,游动迟缓。打开鳃部,可见鳃丝暗红色,粘液较多。镜检可见在体表和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病因 中华鲟在河水或池塘水作水源的池中养殖时易感染,此病由车轮虫(Trichodina)寄生引起。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静水池中培育的稚、幼鲟,大量寄生时,虫体成群地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缝隙里,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治疗 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用药30g。

预防 ①鱼池在放苗前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小瓜虫病

症状 患病鱼体日渐消瘦,游泳能力大大降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布满白色小点,在鳃丝和鳍条处严重。镜检体表粘液或鳃丝可见大量多子小瓜虫。

病因 该病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引起,多发于水泥池静水饲养的中华鲟苗种,在水温20~25℃条件下,易暴发此病。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15cm以下的中华鲟幼鲟,虫体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在组织里以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阻碍呼吸,导致鱼窒息死亡。

治疗 ①提高池水温度至30℃进行控制,效果较好。②按每立方米水体0.38g干辣椒粉和0.15g生姜片的剂量,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

预防 ①鱼池在放苗前应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②增强鱼体体质,在水泥池养殖鲟鱼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流水量。

气泡病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病因 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危害 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治疗 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预防 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

红斑病

症状 患病仔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以及背面、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有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苗常于水面游动。

病因 该病由水蚤、虾类咬伤引起,或孵化设备、仔鱼护养池表面粗糙、流速过大引起。

危害 此病主要危害开口前期的仔鲟,患病后的仔鲟大约可存活10d。如不及时治疗,可明显降低仔鲟成活率。

治疗 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池、护养池的水体流速。

预防 孵化池、护养池的池底、池壁应光滑,用水水源应经60目以上的纱窗布过滤。

大肚子病

症状 病鱼体色正常,腹部膨胀,腹部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胃中食物较多,肠道边有气泡,有的胃中食物不多,但有气。

病因 该病为消化不良或肠内厌氧菌过量繁殖引起。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转食期间的中华鲟幼鱼,染病率低,传染率也不高,患病幼鱼不会很快死亡。

治疗 每千克饲料添加氟哌酸2~6g+干酵母8~12g,拌饵投喂,5d为一疗程。

预防 改善水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增加水流量。

蛀鳍病

症状 病鱼游动失去平衡,在水体上层靠池边活动;肉眼可见病鱼胸鳍、尾鳍破损、分叉,严重者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继发水霉。

病因 在鲟鱼开口期或转食期,由于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个体大、活动强的幼鲟把个体小、活动弱的幼鲟的鳍条当食物咬伤,形成蛀鳍。

危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稚鲟开口期和幼鲟转食期,易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治疗 及时挑出患病幼鲟,用3%食盐水消毒10min后,另池单养,以防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预防 ①保持鲟苗放养密度合理,同池鱼规格整齐。②仔鲟开口期和转食期要少量多次投喂充足适口的饲料。

营养性贫血

症状 病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肉眼可见体色变淡,鳃丝粉红色,肝、肾颜色变淡。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至20~25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3×10E5~/μ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由20%增高到40%或更高)。

危害 长期食用营养成分较差饲料的中华鲟易显现此症状。直接引起死亡的不多,但由于这种病鱼的组织长期贫血,鱼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因 该病系由于饲料的主营养成分、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不平衡,不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而引起。

治疗 根据中华鲟的规格,改用适合各年龄阶段的专用全价配合饲料。

预防 ①使用某种饲料前必须了解该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②严格控制饲料的储存条件和时间,以防饲料变质。

营养性中毒症

症状 病鱼拒绝摄食,身体变瘦;肉眼可见病鱼体色灰白,鳃丝粉红色,肝脏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低于14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2.5×10E5个/μ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增高到40%或更高)。

病因 该病由变质饲料里的一些毒素(脂质过氧化物、毒枝菌素、细菌内毒素等)被鱼摄入后直接引起。

危害 各种规格的中华鲟摄食变质饲料后均产生此病症。长期食用这种饲料可引起10%~40%的鱼体死亡。

治疗 投喂新鲜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解毒药物(如壳聚糖、维生素A、E和C等)。

预防 不投喂过期变质饲料。

2.病害防治 篇二

蔬菜病害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可分为2大类,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1 非生物因素

指蔬菜周围环境的因素, 如日光、营养、水分、空气、温度等。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蔬菜病害无传染性, 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又称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当其环境条件恢复正常时, 病害就停止发展, 并可逐步恢复常态。

1.2 生物因素

指引起蔬菜发病的寄生物, 也称为病原物。侵染蔬菜作物的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由病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 能够在田间传染扩散蔓延, 故称为传染性病害。

2 蔬菜病害的种类

蔬菜病害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 现将蔬菜传染性病害按真菌、细菌、病毒分类如下:

2.1 真菌性病害

在蔬菜病害中, 真菌病害是最多、最重要的一类, 主要病害有:各种蔬菜的霜霉病、炭疽病、菌核病、疫病、白粉病、枯萎病;茄科的褐纹病、绵疫病、黄萎病、白绢病;十字花科的根肿病、黑斑病;芹菜的斑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

2.2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在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上发生, 且危害严重。主要病害有:十字花科软腐病、茄科青枯病、黄瓜角斑病、马铃薯环腐病、菜豆细菌性病、姜腐烂病 (姜瘟) 、芋软腐病等。

2.3 病毒病害

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病害有600种以上, 仅次于真菌病害, 与细菌病害占同等重要地位。蔬菜上主要病毒病害有:瓜类病毒病、茄科病毒病、十字花科病毒病、豆科病毒病等。

3 蔬菜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在生产实践中用来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可分为2个部分:一是病状, 指蔬菜发病后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无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生理性病害都有病状。二是病征, 指病原物在蔬菜上的特征性表现。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征比较明显;病毒病害的病原物是在蔬菜的活细胞内寄生的, 没有病征表现;寄生性种子植物在寄主植物上本身就是病征表现;非传染性病害没有病征。

3.1 常见的病状类型

(1) 变色。是指蔬菜被害部分细胞的色素发生变化, 但细胞并没有死亡。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可以是全株性的, 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包括花叶、褪色、黄化、着色 (如叶片变红、花瓣变绿) 等。

(2) 坏死和腐烂。是蔬菜被害后细胞和组织死亡所造成的一种病变, 只是各自表现的性质不同而已。包括斑点、病斑、穿孔、枯焦、腐烂、猝倒、立枯等。

(3) 萎蔫。是指蔬菜局部或全部由于失水, 丧失膨压, 使其枝叶萎蔫下垂的一种现象, 包括青枯、枯萎、黄萎等。

(4) 畸形。分为2种, 一种表现为促进性的病变, 受害部位增大;另一种表现为抑制性的病变, 受害部位变小, 包括卷叶、蕨叶、丛生、瘤等。

3.2 常见的病征类型

(1) 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是真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由真菌菌丝和孢子梗构成。可分为霜霉、黑霉、灰霉、青霉、绿霉等, 如菠菜霜霉病。

(2) 粉状物。是由真菌一定量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可分为白粉、锈粉、黑粉, 如黄瓜白粉病。

(3) 粒状物。是由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囊盘、子座等形成, 如白菜菌核病。

(4) 绵 (丝) 状物。是真菌的菌丝体或菌丝体和繁殖体的混和物, 如茄子绵疫病。

(5) 脓状物。是细菌所具有的特征性结构。在病部表面溢出含有许多细菌细胞和胶质物混合在一起的液滴或弥散成菌液层, 具粘性, 白色或黄色。

3.3 诊断症状的方法

(1) 细菌病害的典型症状。一是病株维管束变褐色, 且横切口有菌脓溢出;二是腐烂时有恶臭味。

(2) 真菌病害的典型症状。一是在作物的叶、茎、果实上产生病斑;二是后期在发病部位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绵丝状物、小粒点、菌核等产生。

(3) 病毒病的典型症状。一是花叶 (叶色变淡、浓淡不匀) ;二是畸形 (卷叶、缩叶、皱叶、萎缩、丛枝、丛生、矮化、缩顶等) ;三是局部坏死;四是明脉 (叶脉褪绿形成明脉) 。

4 蔬菜常用农药及使用

4.1 对症下药

细菌性病害可用农用链霉素、可杀得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K、病毒A、病毒清、高锰酸钾等药剂防治;真菌病害可选用杜邦系列 (如:克露、福星) 、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铜大师、速克灵、杀毒矾、敌克松等药剂进行防治。

4.2 用药方法

(1) 喷雾。用药液喷洒作物地上部分, 要求喷全喷细, 叶的正反面均要喷到, 以药液在茎叶上不下滴为宜。

(2) 灌根。用药液浇灌作物根部, 如蔬菜的疫病、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软腐病、病毒病等, 在进行地上部喷药时, 必需结合浇灌。

(3) 局部涂抹。用药液在病部进行涂抹, 如茄科蔬菜疫病可在发病部位 (分枝处) 进行涂抹;瓜类枯萎病可在其茎基部涂抹。

4.3 及时用药

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拔除发病中心株并对中心株及周边植株进行点片或全面喷药防治, 每隔5~7d喷1次, 连续2~3次。

4.4 定期预防

瓜类和茄果类病害发生率较高, 生产上要定期喷药预防。苗期主要是猝倒病和立枯病, 可用杜邦福星、代森锰锌、杜邦克露交替使用, 每隔7~10d喷1次, 连续2~3次。生长期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 可用杜邦克露、福星、病毒清、速克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可杀得、农用链霉素、铜大师等交替单剂或2种混合使用, 每隔10~15d喷1次, 连续3~4次, 基本可预防蔬菜地上部分的病害。

摘要:总结蔬菜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病症状, 介绍通过对症状的识别判断蔬菜病害种类的方法, 并提出常用农药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蔬菜病害,发生原因,病害种类,症状,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国东, 赵玉芬, 李国华.浅谈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吉林蔬菜, 2001 (3) :15-16.

[2]李平, 刘玲.蔬菜苗期常见病的识别与防治[J].蔬菜, 2000 (3) :25.

[3]李明远.我国蔬菜病害发生与防治概述[J].农药, 1996 (2) :6-9.

3.果树病害防治剂 篇三

1.腐必康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速度快、渗透性强等特点,持效期可长达一个月,对林木、果树腐烂病、流胶病有特效。

2.腐必康采用独特秘方配制而成,可喷、涂两用,是果园清园时防治轮纹病、腐烂病等枝干性病害的特效药,且对林木、果树的枝干、叶面、果实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小叶病、枝枯病、溃疡病、立枯病、粗皮病等的防效也很好。

二、重点防治对象

苹果腐烂病,梨树腐烂病,核桃腐烂病,枣树腐烂病,花椒树腐烂病,杨树腐烂病、流胶病。

三、使用方法

1.预防腐烂病、流胶病:在每年的3月中旬将腐必康稀释800~1000倍,全树淋洒式喷施一遍;在7月中旬用薄塑料片或硬纸片做喷雾器垫片,将垫片孔钻大,使喷出的药液为柱型,用400~600倍腐必康溶液喷果树、林木的主干、大侧枝。

2.治疗腐烂病:不用刮去果树、林木的外皮,只需用利刀将病部划成网状,也可适当扩大到病部周围1厘米宽的无病组织,划痕要深达木质部,将腐必康稀释50~100倍后喷涂,其他部位稀释500~800倍喷雾,间隔7~10天再用1次。

4.斑节对虾病害防治 篇四

1、病毒性白斑病该病是由白斑杆状病毒(WSBV)感染对虾而引起的,可感染我国所有养殖的对虾。养殖的虾类,在受到WSBV感染后,多数在一周内死亡,并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而在有弧菌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被感染的对虾则会出现身体发红或其他并发症状。对于不同的虾类,其白斑症状也略显不同。对于甲壳较厚的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甲壳白斑十分显著,肉眼即可从外表观察到,而对于甲壳较薄的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则常常需将甲壳取下才容易由肉眼观察到。现在的研究表明: WSBV是经口服途径水平传播的,野生甲壳类和被WSBV污染的食物是WSBV的传染源。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已被WSBV染的对虾。因此对于白斑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即切断WSBV的传染途径,防止养殖对虾被感染。WSBV对含氯、含碘消毒剂及干燥和高温是比较敏感的,消毒预防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消毒剂量把握不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养殖池水中有机物浓度对消毒剂的影响。其次,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营养不良和被其他病原(如弧菌)感染,会加速白斑病的暴发,而采用免疫激活剂口服和疫苗的处理,已被证明能提高对虾的免疫保护能力,增强其抗病力。因此,对于对虾病害的防治,除了采取严格消毒海水和池塘预防传染外,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是用增氧机维持较高的池水溶解氧浓度和采用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立克次体病轻度感染的对虾无症状。严重感染的对虾嗜睡、厌食。斑节对虾的立克次体病是感染固定的吞噬细胞。触角腺细胞和Y器官细胞。腹部肌肉不透明,肝胰脏呈现糊状,鳃血管常有血细胞聚集。立克次体位于细胞质中。预防措施同WSBV病。治疗方法未见报告,四环素或氯霉素可能有效。

3、黑鳃病引起黑鳃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底质及其水质受污染而引起弧菌及镰刀霉菌大量繁殖,寄生于鳃丝上所致。初期鳃呈现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逐渐变暗,最后变黑色,严重者鳃溃烂,鳃小瓣断落。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原生动物、重金属的铜和铜、油类的污染、一些化学刺激物(高锰酸钾、氨、硝酸盐及缺少维生素C)也会产生黑鳃。如果是由弧菌引起的,即可用2~3 X 1ppm映哺哇酮浸泡 2~4次,有一定疗效。

4.弧菌病(红腿病、败血病)是由多种弧菌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放又称败血病。病虾全身及附肢变为红色或暗红,背部弯曲。病虾行动迟缓,胸肢支撑无力,多拒食,不能控制行动的方向,时而在水面打旋,时而在池边缓游或爬行,重病者倒倒在水中,此病发病后2~4小时开始死亡在池边。防治时要严格清池,放南密度不宜过大,注意保持良好水质。如果水质不良,要大换水。若池底腐败污物多,可采用大量的沸石粉或麦饭石及可保净(每1.5亩1~2包施入池中)。治疗时可在每公斤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0.5克,连续投喂,可控制病情。

5、烂眼病由非群霍乱弧菌侵入虾体及眼球引起的。初病时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烂,严重时整个眼球都烂掉,仅剩下眼柄。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肌肉变白。病虾行动呆滞,匍匐于水草上或地进水底,时而在水面上旋转翻滚。多数病虾在一周内死亡。防治时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水质。可用0.6~ 1.0 X 1ppm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 2~ 3 天。并可在每公斤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 0.5克,连续投喂3一4天,进行治疗。

6.白黑斑病(白斑病)由弧菌感染所致。亦有人认为是援食了霉变的饲料引起的。发病初期病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心鳃脊及心区有白斑,2~5节甲壳的后下线各具一个白斑。白斑变为黑斑,然后死亡。此病感染率高,死亡率亦高。治疗方 法同红腿病。7.烂鳃病病虾鳃丝腐烂坏死,组 织腐烂、萎缩。鳃中血淋巴内有细菌(菌血症)。多发生在7~9月的高水温期。危管性 大,感染率高。防治时要彻底清污、清池,保持水质良好,放苗密度要适宜,要注意 投饵的质和量。可用抗生素治疗,用量和用法与治疗烂眼病相同。台湾用孔雀绿 0.5一0.8x1ppm,药治1天。

8、丝状细菌病

以发状白丝菌为主,还有发硫菌、滑定细菌、噬纤细菌、黄杆菌等。它们单独或与发状白丝菌一起侵袭虾体。发病时影响较大的是鳃,严重者可使鳃变黄色、褐色甚 至绿色,随着丝状体粘附异物,而使颜色变化。可妨碍对虾呼吸,在水中缺氧时会 发生死亡。严重时使蜕壳也有影响。多换水,改良水质,注意虾营养,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对已感染的虾,可用:12一15X1ppm的茶籽饼泼洒,促使对虾蜕壳,蜕壳后要大换水;全池泼洒 5 X 1ppm高锰酸钾,6小时后大换水;用艾夸特灵(Aquatrine)(一种螫合钢除藻剂),使用铜离子0.lx 1ppm,24小时流水药治,或Cu2+0.2~0.5X1ppm,4~6小时静水药浴。用 1X 10ppm氯化铜对控制丝状细菌也有效。

9.微抱子虫病病

原是微泡子虫(Nosema nelsoni)、匹里虫(Pleistophora sp.)和特汉虫门(Thelohania sp.)三个属,其中以特汉中虫较多见。被感染的虾肌肉变白、松散柔软,不透明的白色区域不断扩大,整个腹部变白油色,故称棉花虾。微抱了虫主要侵袭肌肉。匹里虫侵袭肌肉。

心脏、胃壁、鳃和肝胰脏。而特汉虫先侵 袭血管,随后在卵期处大量繁殖,使卵巢 呈乳白色,沿背中线有不透明白带,严重 时可扩散以附肢、头部、眼柄等处。此病轻者可影响对虾的繁殖,重者造成大量 死亡。每年6~10月是发病的季节。方法 主要是用石灰、漂白粉彻底清池,及时清 除病、死虾。

10、肌肉坏死症病

虾腹部肌肉局部出现变白不透明,偶尔发生于步足及游 泳足。严重时全身肌肉变白,并会出现坏 死区。主要是由于放苗密度过大、溶解氢 低、水温及盐度变化大所致;防治时应在高温季节加强换水,维持水深1.5米以 上,使水温和盐度的变化稳定。改变环境 6小时后能恢复正常。

11、丝藻附着病

由于水质管理不当,促进丝藻大量繁生,斑节对虾壳表面 因布满丝藻,而不能正常发育成长,久不 蜕壳,逐渐虚弱死亡。日常水质管理良好就无此病出现。得病后,可改变水质,如盐度、水温的改变,可刺激虾虫脱壳。另施放 12~ 15 X 1ppm茶籽饼茶粕促进蜕壳亦可。

12.痉挛病(弓弓腰)病虾腹部弓起,各关节不能活动,呈僵硬状。尾部弯子头部胸部之下,呈抱尾状,两眼并起,僵直。此病多发生于高温期惊受吓之时。此病流行时,应多换水,提高水位,不要惊动虾或撒网取虾,这些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较好的作用。

5.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 篇五

大豆霜霉病主要为害大豆植株幼苗、叶片以及子粒。主要症状是真叶会沿着叶脉两侧出现斑块,斑块颜色主要是绿色。同时叶片表面还会出现圆形黄绿色斑点,并最终变为褐色。病斑表面还会有灰白色菌丝。大豆霜霉病主要出现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大豆霜霉病主要防治方法是采用抗病品种,并且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霉变种子。拌种时,用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甲霜灵可湿性粉剂,配置成一定比例溶液进行喷洒,可有效控制大豆霜霉病发生。

2大豆根腐病

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区极易发生大豆根腐病,这主要是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大,导致病情发生较为频繁。该病发生在大豆苗期会直接影响大豆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而在成株期,同样存在大豆根腐病发生的情况,造成大豆根部受害,导致发育不良,产量减少。主要症状是种子变软,不能发芽,并且会有一层白色霉菌。在幼苗根部会出现腐烂,还会产生浅褐色斑点,侧根同时还会出现霉变。大豆根腐病主要防治方法是合理耕作,因为带菌土壤会直接导致大豆根腐病侵染,因此通过轮作方法可以减少发病。在进行整地时,需要减少积水,确保土壤疏松通气。

3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状比较多样,因病毒种类(特别是复合侵染的病毒种类)、大豆品种、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而变。常见的是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统坏死。染病种子常表现为从脐部放射状色斑或云纹斑。大豆病毒病属系统性病害,也就是说病毒可以随大豆的输导组织传遍全身。一旦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新叶都会出现花叶,这与2,4-滴类除草剂引起的局部药害不一样。防治该病建议大豆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12.5克,拌5公斤豆种,晾干后播种;大豆出苗后用10%吡虫啉4000倍加“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600倍喷雾,可防治蚜虫和飞虱,兼治病毒病。另外在病毒病发病初期,用50%消菌灵1000倍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加“天达-2116”(豆类专用)600倍喷雾,可控制病毒病蔓延。

4大豆褐斑病

叶片染病始于底部,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毫米,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产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大豆褐斑病的防治要从种子开始,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加强管理。大豆收获后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地,与禾本科或其他作物轮作3年以上;田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结语

6.城市道路常见病害的防治 篇六

城市道路常见病害的防治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关系到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城市道路常见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常见的几种质量通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

作 者:陆宏伟 Lu Hongwei 作者单位:广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0刊 名:科学之友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2009“”(24)分类号:U418关键词:城市道路 病害 防治

7.魔芋病害防治技术 篇七

1.1 地域和土壤选择

种植区域:海拔500~1 000 m的区域比较适宜魔芋的种植, 海拔700~1 000 m为最适宜区域;要避开多风灾地域, 以免风灾造成叶柄折断, 植株停止生长, 此外还应根据魔芋喜温暖、湿润、荫蔽的生长习性选择地势较高, 灌排水方便的地块。

土壤选择:选择土层深厚, 土壤疏松, 有机质含量丰富, 保水保肥且不渍水的壤土或砂壤土。

1.2 种芋选择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膨大性好、抗病性强、葡甘聚糖含量高的优良新品种。要求种芋重约50~100 g。肩口平, 芽窝小而浅, 球基充实, 顶芽粗壮。表面光滑, 无须根, 无疤痕, 无腐烂。种芋选好后, 翻晒1~2 d, 翻晒时切忌伤着顶芽。

1.3 精耕细作, 适时播种

魔芋喜湿润, 但又怕水渍。改平作为垄作既可有效防止因田间排水不良而引起病害暴发, 又可以增厚土层, 增大昼夜温差, 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和球茎膨大。垄高20~25 cm, 宽65 cm, 垄面平整且土壤细碎。播种后要及时除草, 合理施肥, 施用农家肥要充分腐熟透, 否则会携带病菌引起烂根, 有研究表明增施钾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植株生长前期要结合施肥培土1~2次。

魔芋一般在4月上中旬气温超过10℃时即可播种。4月上旬适宜海拔700~800 m的区域播种, 4月中旬适宜海拔800~1 000 m的区域播种。此外还要注意合理密植, 50~100 g的种芋, 每公顷播种6.5万窝左右;100~200 g的种芋, 每公顷播种5.5万窝左右。

1.4 轮作倒茬, 间作互利

为减少田间菌量和病害的发生, 可与禾谷类作物实行三年轮作。魔芋收获后, 可在小麦或油菜种植区播种小麦或移栽油菜, 其成熟期魔芋正处在出苗期, 可多收一季作物。

根据魔芋喜阴湿、怕强光和高温的特性, 可将其与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等套种、间作, 这样高秆作物对魔芋起到了很好地遮荫作用, 也可选择种植在疏林地的田块。

1.5 抢晴收获

收获魔芋时, 要尽量在晴天进行。魔芋地上部分倒苗后, 球茎仍能继续膨大, 所以, 一般可在倒苗7~10 d后晴天收获, 采挖时尽量不伤球茎, 挖后田间摊晒, 失水15%左右后贮藏。留种的球茎要尽量不伤不破, 保护顶芽, 避免机械损伤导致腐烂, 传播病害。同时, 收集芋鞭和摘除鲜芋周围的壮芽留种。

2 物理防治

主要适用于发病前期, 魔芋大田生长期间要经常观察田间病虫发生情况, 发现有零星植株发病时, 应立即拔除发病植株, 在田外晾晒焚烧, 或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掩埋, 并及时挖除病穴的病土, 防止病菌传播蔓延。由于病菌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所以冬季收获魔芋后, 应将病株残体立即清除出田块, 烧毁掩埋。种植魔芋的田块要深翻, 以达到破坏病菌越冬场所的效果, 并最终将其消灭。

3 化学防治

3.1 土壤消毒

整地播种前要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然后进行土壤消毒。目前, 结合春季整地, 每公顷地块撒施生石灰800~1 200 kg是较为经济和有效的土壤消毒方法, 撒施生石灰后要及时深翻, 待一周后播种。也可每公顷选用生石灰800 kg+草木灰800 kg+硫磺粉15 kg撒施土壤中进行消毒, 深翻晒土2 d后即可播种;或用敌克松原粉600~l 000倍液喷施土壤;或生石灰+硫酸铜均匀撒施于土壤中, 深翻晒土2 d后即可播种。

3.2 种芋消毒

选种和晒种后, 可用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0.5~l h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5~6 h;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或77%可杀得500~800倍液浸种0.5 h, 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80%草木灰、19%生石灰、1%多菌灵进行拌种, 晾干后即可播种。

3.3 药剂灌根

大田种芋出苗后, 用78%科博或64%杀毒矾1 000~1 500倍液, 或每株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00~300 ml进行灌根, 这样就可以在种芋和叶柄周围形成药剂保护层, 防止病害的发生。

3.4 病株处理

魔芋出苗后, 应经常到田间检查, 当发现大田有零星的发病植株时, 要立即拔除, 在田外焚烧, 及时挖除病穴的周围土壤, 并对病穴撒施生石灰, 或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进行消毒, 防止病菌传播蔓延。

3.5 统防统治

8.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八

秧苗呈磨菇圈式青打绺或叶片发黄,是水稻旱育壮秧和水稻增产的最大障碍。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播种量,旱育苗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150~250g,钵盘育苗每盘50~60g,底膜育苗每平方米250~350g;及时通风炼苗,要在秧苗1.1叶期及时通风;注意调酸,要把苗床pH值调至4.5~5.5;严格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次数;正确选用营养土调理剂并加一些防病药物和生根剂等措施加以预防;发病后要选用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效药物加上生根剂对全床进行喷施。

2.恶苗病

喜高温,土温35℃最适宜病菌侵染幼苗,一般可造成减产5%~10%。防治方法:拔苗和移栽时要尽量避免伤苗;及时拔除病苗并要将病苗带出田间烧毁或埋掉,以免继续蔓延;正确选用防恶苗病的有效药物进行药剂浸种,消毒时注意浸种积温要达到100℃,严格掌握好药物的用量和浓度,每天要搅拌1~2次。

3.稻瘟病

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这两种类型危害为主。水稻抽穗期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降到20℃以下持续时间达一周时容易发生穗颈瘟;氮肥施用量过大的稻田易发病。轻的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50%,甚至绝收。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种子;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其它稻田同时喷药保护,防叶瘟可在发病初期喷一次,5~7天后再喷一次,防治穗颈瘟在出穗始期喷一次,齐穗期再喷一次。药剂一般采用40%富士一号乳油ha用药量1.5kg对水400~750kg喷雾;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或用生物农药稻病宁15袋/ha对水400~750kg喷雾。

4.纹枯病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气温22℃以上、相对湿度为97%时可发病,25℃~31℃、饱合湿度时发病最重,氮肥施用过多前期生长过旺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与为害。发病后稻株易倒伏,一般可使水稻减产5%~10%,严重的减产30℃~50%。防治方法:移栽前及时打捞菌核,并做到深埋或烧掉;采取浅一湿一干间歇灌溉制度;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徒长和过早封垄;发病田块可用5%的井岗霉素1.5kg/ha,稀释成50ppm喷雾,严重发病的可喷二次。

5.水稻稻曲病

9.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分析与防治 篇九

摘要: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路面裂缝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是公路工程质量的通病,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够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公路养护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就以沥青路面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病害;防治

一、沥青路面的裂缝分类

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导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而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而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的品种和等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面层的厚度、基层材料的收缩性、土基和气候条件等。

二、纵向裂缝原因分析、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纵向裂缝一般有两种:一种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其形状是沿路肩边缘向内逐步扩大,呈月牙形,这利,裂缝容易使路基发生滑移,危险性很大;另一种是发生在行车道部位,多为纵向条带状,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

1、纵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地基原因。

有些路段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地基土天然含水量较高,在设

计及施工时未做处理,在高填土后,由于地基承载能力的差别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2)路基施工原因。

如果土基施工时天气干燥,局部路堤填料土块粉碎不足,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抓实度不够,或者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都会造成纵向裂缝。(3)水的渗透破坏。

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滑动产生裂缝,另外填料若为弱膨胀土,如施工未做处理,渗水后含水量变化,也会导致裂缝产生。

2、预防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措施是:

处理好地基,若路基分层填筑和抓实得好,使路基尽可能均匀,特别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纵向裂缝的数量,同时显着延缓纵向裂缝出现的时间。

3、对于纵向裂缝的处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对于缝宽小于3mm的裂缝可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纵向裂缝,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

(2)如纵缝进一步发展,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5mm,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1m),并对裂缝按方法

(1)先行填实,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摊铺中面层,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舟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格栅,最后再摊铺上面层。(3)对于尚未稳定的纵向裂缝,除按方法(1)处治外,还应根据裂缝成因,采取排水、边坡加固等措施,以使裂缝稳定不继续发展。

三、横向裂缝原因分析、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

l、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其成因主要有三个:(l)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

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这两种收缩变形使面层底面承受拉力,当拉力超过沥青面层的抗拉强度时就使沥青面层底部拉裂,并随着温湿的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导致沥青而层低而裂缝。(2)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

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这种温缩裂缝在北方温差较大地区初冬,一般宽度为3-5mm,到严冬可加宽到10mm,最宽达到20 mm,而到春季则又缩回。

(3)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

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沥青面层本身收缩是造成横向裂缝的重要原因,所以自由沥青含量越多裂缝越多,选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控制沥青用量,精选矿料,准确组成级配,或使用纤维等添加剂,均可有效减少裂缝。另外还应设计合理的路面结构并且精心施工。

2、对于横向裂缝的处治方法

(l)对于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横向裂缝,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如宽度在3mm以上,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5mm以上,可将缝口杂物清除,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2)对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则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一100cm范围开槽,挖除上面层,按照方法(l)先将裂缝填实,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删,重新摊铺上而层。

四、网裂原因分析、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网裂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

开裂,它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而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网裂主要是由于路而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路而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振到表面产生卿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另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裂的重要原因。

为预防网裂必须加强货车的载重管理,在路面出现裂缝时要及时修补处理。

网裂的处治方法如下:对于轻微网裂可用玻璃纤维布罩面,对于大面积的网裂、常加铺乳化沥青封层或在补强基层后,再重新罩面,修复路面。

除以上的分析措施外,在具体情况下,还应注意施工材料方面、设计方面、施工方面及养护方面的措施,及时对裂缝的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病害的讲一步扩展。

结论

沥青路面中的裂缝病害给道路交通带来各种各样的隐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些病害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认真选

材,精心设计,把握住各个施工环节,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加强变通管理,很多病害是可以避免或降低其破坏力。参考文献

10.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十

关键词:黄瓜;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82-1

1 白粉病

防治黄瓜白粉病,建议发病前喷27%高脂膜100倍液保护叶片。发病期间,用控白可湿性粉剂50克每亩,或控白水乳剂600~800倍液,或25%的三唑酮(粉锈宁、百里通)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l5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硫磺胶悬剂300倍液,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或20%抗霉菌素2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另外,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升华硫磺粉喷粉。

2 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最好以预防为主。预防工作应从选种做起,首先要选用良种,最好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发生黄瓜霜霉病的几率。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创造有利于植株健康生长的环境,同样可以提高植株抗病害能力,降低患病风险。预防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也可以采取喷洒保护性药剂或采用烟熏剂等进行预防,百菌清就是一种可以有效预防黄瓜霜霉病的烟雾剂,但是百菌清针对预防黄瓜霜霉病,在浓度使用上要特殊注意,针对黄瓜霜霉病应该选择45%的百菌清烟雾剂,实践证明45%的百菌清烟雾剂预防黄瓜霜霉病效果最好。

如果通过合理的预防还是没有阻止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也不要着急,对症下药同样可以治疗黄瓜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一旦发生,应该用以水剂为主的药剂进行喷洒,喷洒过程一定要细致,尽量做大均匀喷洒面积,不要有遗漏的地方,针对叶子的正面和背面都要进行细致的喷洒,不能单纯的喷洒叶子正面,背面也要照顾到。

药剂防治上,发病前宜选用保护性杀菌剂预防,可选用龙克菌、百菌清、福美双、代森锰锌、铜高尚。阴雨天宜选用百菌清粉尘剂、烟剂等。发病初期及时去除病叶,结合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和交替使用内吸性强的治疗性药剂。可选用霜霉威(普力克)、甲霜灵、龙克菌、三乙磷酸铝、多抗霉素、安克(烯酰吗啉)、氟吗啉、春雷霉素、凯润烯肟菌酯等。

3 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容易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比如西瓜、甜瓜、南瓜等都容易受到细菌性角斑病的侵染,黄瓜也特别容易受到细菌性角斑病的侵染。一般细菌性角斑病侵染黄瓜从叶片开始,叶片一旦患病,就会产生小斑点,时间长一点斑点会变大,逐渐变成淡黄色。受害茎、叶柄出现绿色水渍状软腐。果实上形成暗褐色的凹陷斑点,分泌出乳白色汁液,汁液凝固后呈胶状附在上面,高湿时果实软腐。

对于细菌性角斑病来说,种子带菌率很高,所以播种之前的消毒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预防细菌性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已经遭到侵害的黄瓜植株,受害茎叶应谨慎处理,避免连作。采用化学防治应在发病前施药预防,发病后则难以充分发挥效果,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2%丰护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天一次,连续2~3次。

4 黑星病

预防黄瓜的黑星病除了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之外,建议用60℃的温汤或药剂恒温浸种15分钟,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或0.3%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均可取得良好的杀菌效果。

如果植株一旦发病,应及时对症下药。发病期最好用粉尘法和烟雾法防治,4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200~250克,10%的多百粉尘剂,每亩1公斤。或用多菌灵代森锰锌、喷施。交替用药,7~10 天打1次。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或农抗“BO-10”150倍液喷雾。

5 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在预防上,同样以抗病能力强品种为首选,而后也要进行种子处理,出苗后期的田间管理也要跟上,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药剂防治建议用20.67%杜邦万兴15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与50%多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3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也可以用OS-施特灵,同样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调整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平方米250克,7~10天熏1次。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10%克霉灵粉尘剂喷粉,每667平方米1公斤,7~10天喷1次。

6 病毒病

病毒病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不仅为害黄瓜一种作物。黄瓜病毒病可用“天达2116”10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600倍液、20%病毒宁500倍液、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0.5%抗毒剂1号300倍液、20%毒克星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6.5%菌毒清水剂800倍液等在定植后、初果期、盛果期各喷施1次,收获前5天停止用药。

7 结语

黄瓜的主要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本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建议广大菜农们以预防为主,选用良种,做好后期田间管理工作,提高植株的抗病害能力,保证植株健康生长。

11.红掌病害鉴别与防治 篇十一

1 红掌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

1.1 鉴别

根腐病是由于基质过干和过湿或过冷等极端状态下容易发生的真菌性病害, 致使叶片的边缘变黄, 并柔软下垂, 根呈棕褐色, 局部腐烂坏死。

1.2 防治

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应改善栽培环境, 避免浇灌基质时过干或过湿, 要保持温湿度均衡稳定, 发病期可用呋霜灵、烯酰吗啉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 也可在发病部位涂300~500倍多效霉素。

2 红掌炭疽病 (真菌性病害)

2.1 鉴别

高湿环境是炭疽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病菌初期沿着叶脉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棕褐色病斑, 后期病斑扩大形成具有棕黄色边缘的大病斑, 在刚展开的佛焰苞片基部和肉穗花序上会出现棕色坏死小斑点。

2.2 防治

在栽培管理中要注意通风透光, 避免浇水时溅到叶片上, 应及时摘除病叶, 用80%的炭疽福美500~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或采用500 g·L-1百菌清300倍液喷施。

3 红掌枯萎病 (细菌性病害)

3.1 鉴别

红掌的枯萎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花朵上, 形成水渍状斑点边缘呈黄色病斑周围失绿该病菌危害扩展传播速度极快, 表现为叶茎会从植株上脱落, 叶柄折断, 生长点迅速腐烂, 维管束变黄, 从而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3.2 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 保持栽培环境清洁, 及时清除感染病害的植株或将其隔离, 尽量少施铵态氮肥, 一般是发病初期喷施72%链霉素4 000倍液或新植霉素5 000倍液交替施用, 每7 d喷1次药。

4 红掌叶斑病 (细菌性病害)

4.1 鉴别

该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花上, 在发病初期感染的组织呈现水渍状斑点, 后期叶缘出现褐色斑点, 斑点中间干枯, 外围伴有黄色晕环, 当细菌侵染茎上, 又通过维管束侵染到细胞中, 从而使阻碍了体内流动与营养的运输, 使表皮产生黑褐色斑块。病菌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风、水或昆虫传播到叶片和花上, 从而导致花梗和叶片脱落, 生长点迅速腐烂。

4.2 防治

加强温度控制 (细菌理想繁殖条件是30℃) , 做好栽培环境卫生, 在植株生长中尽量不用高铵态氮肥, 及时去除侵染病株, 剪株的刀具应使用0.1%~0.5%高锰酸钾消毒, 防止病毒的交叉传染[1]。

发病初期可用80%的克菌丹600倍液进行喷施, 或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交替喷洒, 每7 d喷洒1次, 连续14~21 d。

5 生理性疾病

5.1 鉴别

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如:花畸形, 花生长受阻, 佛焰苞粘连和裂隙, 花过早衰退。原因是生长环境不利于花的生长, 由于花鞘将花包得过紧, 当花从花鞘中生长时, 常会以畸形和裂隙出现, 或由于在栽培过程中温湿度、通风及水肥不适宜所造成的植株体内生理失常。

5.2 防治

严格做好栽培管理, 浇水施肥要适量, 保持植株通风良好, 及时调整好株距间的大小, 并选择透气性好的栽培基质, 控制好相对湿度。

参考文献

12.水稻常见病害防治技巧研究论文 篇十二

一、水稻常见病害

(一)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水稻立枯病的主要发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黄枯病,另外一种是青枯病,这两种发病形式存在着反应上的差异。青枯病是一种水稻生理性问题,主要的发病时间是在水稻秧田期间,而且在发病之后,水稻秧苗会呈现蘑菇形状的结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影响水稻的生长。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栽培人员并没有使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水稻的栽培,而且在水稻立枯病发生时间内,也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水稻黄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的出现会导致水稻秧苗容易萎缩、枯黄或者是折断,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从根部开始腐烂,这样就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稻曲病

水稻的稻曲病一般会发生在水稻的穗部,这主要是由于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从花穗阶段一直到乳熟阶段都有可能会发生稻曲病,稻曲病对于水稻的生长是极其不利的,而且稻曲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病菌感染所引起的,这样周边正常生长的水稻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导致植株的幼苗或者是茎部感染上病菌,稻曲病的出现严重的抑制了水稻幼苗的生长,影响水稻的产量。

(三)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稻病害,这种病害对于水稻的生长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在发生的时候,主要的危害特征就是会以幼虫的形式来对整个水稻的植株进行啃噬,呈管型状态,这样叶片上就会出现虫苞,而幼虫就会在虫苞内进行叶肉的啃咬。这种病害在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水稻出现大量的死亡,而且繁殖能力极强,幼虫有着比较旺盛的生长力,因此会对水稻植株产生极大的危害。

二、水稻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首先,必须要保证水稻的种植区域有着良好的环境,还要保证水稻的通风性,能够使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其次,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土壤肥沃,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最后,水稻在进行移栽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是到有着合适的疏密度,这一疏密度就是稀密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满足湿度与温度的要求,从而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化学防治。目前对于立枯病的防治药剂,主要包括苗病清、禾哭灵、育苗零药剂和广枯灵药剂等。不同的药剂对于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药剂在药效和价格上也有着差异,综合考虑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是育苗零药剂和苗病清药剂。

(二)稻曲病

1)农业防治。首先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抗病能力强、优质高产的品种,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稻曲病的发生率。其次,在育秧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的浇水施肥,保证通风性良好,还要对幼苗进行挑选保留强壮的幼苗。在插秧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栽植的密度,根据品种的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密度,在一般的情况下,水稻种植是在45万-48万丛/hm2之间。最后,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氮、磷元素进行科学的控制,不能够使营养元素过量。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来对稻曲病进行防治。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发病的时期,不同的时期要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的,根据生长情况和发病状态来确定使用哪一种药剂。有时尽管药剂相同,但是发病的轻重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药量也可能不同。如果稻曲病出现在植株的生长阶段,就可以根据说明书的要求使用瘟曲灵喷雾,浓度为20%,定期的进行喷洒,就可以消除稻曲病。但是也存在着特殊情况,如果遇到了连续阴雨天,那么药效就会降低,这样就必须要重新地喷洒瘟曲灵喷雾。

(三)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田间灌溉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适当进行露晒田,科学合理的施用肥料,提高水肥的有效性,避免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徒长贪青的问题。在田间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要对播种时期与苗床整顿使其加以重视,在选择科学、合理的水稻种植品种之后,适当的控制播种数量。在播种水稻之前,技术人员要重视苗床整顿工作,控制苗床的酸碱程度,尽量将其控制在4.5~5.5之间,保证水稻苗能够有效生长。对于药物管理工作,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营养调理剂、生根药剂等,预防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一旦发现有稻纵卷叶螟的植株,就要喷洒治疗药物,减少危害数量。2)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我国常用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化学药剂有博打乳油试剂1500倍液、威客达乳油药剂4000倍液、威远高甲维盐微乳剂药剂6000倍液等,农民可以根据虫害的发生的轻重程度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有效地防治方法进行预防。

三、结论

13.辣椒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十三

1.1 幼苗出土前烂种

辣椒播种以后,由于病菌的侵染,常造成胚茎和子叶变褐腐烂,致使种子不能萌发,幼苗不能出土。可用高锰酸钾、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浸种;并控制湿度,晴天注意通风,同时防止低温,一般夜间温度在10℃以上。

1.2 子叶期猝倒病、立枯病

辣椒猝倒病表现为幼苗出土以后,子叶以下茎基部受病菌侵染,呈水渍状、淡黄褐色,无明显边缘,逐渐失水变细,成为线状,由于不能承受上部子叶的重量而猝然折倒,子叶在短期内仍保持绿色,此病一旦发生,蔓延非常迅速,幼苗成片死亡。苗床潮湿时,病部及附面有白色棉状菌丝体(立枯病菌丝为褐色蛛丝网状)。辣椒立枯病一般在辣椒真叶期以后出现,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反复几天以后,枯萎死亡。茎基部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略凹陷,扩大到茎基部周围,病部收缩干枯,叶色变黄凋萎,根变褐腐烂,直至全部死亡,该病发生在木栓化以后,一般不倒伏,立枯病因此而得名。

可用80%的敌克松100g/m2或用50%的多菌灵或50%的甲基托布津8~10g/m2拌入10~15kg的干细土内,80%作垫土,20%作盖土进行苗床消毒。发病前最好用57.6%的冠菌清或30%的中诺和复硝酚钠制剂———真壮、翠兰春等复配,也可用75%百菌清或70%敌克松600倍液防治,定期喷施。发病时,苗床内撒施干细土或草木灰,以减轻床内湿度,清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同时防止低温高湿,注意通风,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保持在15~20℃;注意防止冻害,最好在9~16时通风,夜间盖好薄膜保温。发病后喷施结合灌根,一般用冠菌清、多菌灵,最好用98%恶霉灵防治,遇阴雨天,无法灌根,撒草木灰或干细土,并用以上药剂制成药土清除病菌。

1.3 真叶发出后灰霉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出真叶以后,特别是保护地、气温低、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最易发生,是常见的苗期病害之一。当辣椒出现第1片真叶以后,子叶、幼叶均可感病,开始时病部水渍状,后变褐色,缢缩、折倒,乃至全株死亡。该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残枝上越冬和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菌丝,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蔓延十分迅速,病菌发育适温20~25℃,最高30~32℃,最低2℃,在低温高湿下最易发病,因此早春辣椒苗床常成片发病。

控制好大棚湿度,苗期适当控制浇水量,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摘除病叶、花、果,并烧毁或深埋;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农利灵1 000倍液喷施,重点喷果,7~10d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交替使用,每隔7~10d喷1次,连用2~3次。

2 辣椒成株期的主要病害防治

其中某些病害不是由单一病原物引起的,如病毒病,其病原物达40多种。真菌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白绢病、白粉病、褐斑病、白星病、根腐病、菌核病、花腐病、黑霉病、黄萎病、黑斑病、立枯病、猝倒病、霜霉病等。细菌病害有疮痂病、软腐病、青枯病、细菌性叶斑病等。此外,还有根瘤线虫病及生理性病害(如日灼病、蒂腐病等)。

2.1 辣椒病毒病

辣椒地选择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用高畦窄垄栽培;3年以后轮作,周围尽量少种或不种黄瓜、烟草;种子用高锰酸钾消毒;苗期做好诱蚜防蚜工作,用啶虫脒、吡虫啉等农药消灭有翅蚜,防止传毒;发病初期,喷植病灵、病毒A、菌克毒克和高锰酸钾、硫酸锌复配等防治。

2.2 辣椒疫病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培育无病壮苗,避免田间渍水,雨后及时清除发病中心,畦面覆盖地膜,注意排水,控制田间湿度;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喷施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或用杀毒矾和代森锰锌复配500倍液浇根和喷洒叶片,每7~10d全株喷药1次,共喷2~3次。

2.3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避免连作,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覆盖地膜,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大水漫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及时深翻;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其他杀菌剂拌种,对其进行消毒;发病初期可喷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57.6%的冠菌清或30%的中诺和农用链霉素、复硝酚钠制剂———真壮、翠兰春等复配剂800倍液喷雾防治,7~10d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250mL/株药剂浇根。

2.4 辣椒线虫病

与葱、蒜、韭菜轮作,选用抗线虫品种;并用3%米乐尔颗粒剂4.5kg/hm2、10%力满库4.5kg/hm2、50%辛硫磷乳剂7.5kg/hm2,稀释成1 000倍液,于整地后地面喷洒,隔2~3d定植,以进行土壤消毒灭虫;同时,应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

2.5 辣椒疮痂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新植霉素4 000~5 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d喷施1次,视病情可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王传福, 侯洪淼, 李国恒, 等.秋延辣椒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0) :116.

[2]杨飞, 刘忠, 宋满刚.无定河流域辣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S1) :113, 115.

[3]何黎红, 李全忠.辣椒苗期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青海农技推广, 2009 (1) :32, 34.

14.大樱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篇十四

1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大小的紫色斑点,以后扩大成为圆形褐色病斑,直径1~5毫米,间斑上产生黑色小埔粒,病斑干缩后穿孔并脱落。一般5-6月初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来年产量。

2防治: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该病害必须以预防为主,冬季修剪后彻底清除果园病枝和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植株萌芽前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展叶后喷1-2次7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70%百菌清800倍液。6~8月,每月喷一次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

二、根癌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樱桃树根颈与主根处,有时也发生在侧根上。主要症状是在根上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呈白色,后变成深褐色,坚硬,表面粗糙不平,星菜花状,瘤体迅速增大、增多,多达数十个,大者直径达数十厘米。大樱桃感染此病后,轻者生长缓慢、树势衰弱、结果能力下降,重者全株死亡。

2防治:應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地块建园。从外地购入苗木时,选择生长健壮、根部无瘤的树苗,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建园定植前用根癌灵(K84)30倍液蘸根消毒处理。对已发病的植株,在春季扒开根颈部位晾晒,并用根癌灵灌根,或切除根瘤后用根癌灵浇患病处杀菌。

三、流胶病

1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枝干伤口处,枝杈表皮组织分泌出树胶,常在春季发生,流胶处略肿大,皮层及木质部变褐腐朽,易感染其他病害。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枝干枯死。

2防治:避免在黏性土壤上建园。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尽量减少伤口,修剪时不能大锯大砍,避免拉枝形成裂口;搞好虫害防治,以减少虫伤;秋季枝干涂白,以防止冻害和日灼。对已发病的枝干应及时彻底刮治,伤口用生石灰10份、石硫合剂1份、食盐2份、植物油0.3份。兑水调成糊状涂抹。

四、干腐病

1症状:多发生在主干及主枝上。该病5-10月均有发生。发病初期病斑呈暗褐色、不规则,病皮坚硬,常渗出茶褐色黏液,后期病部干缩凹陷,周缘开裂,表面密生小黑点。严重时,引起整枝或全株死亡。

2防治:加强树体保护,减少机械伤口、冻伤和虫伤。发现病斑及时刮除,然后涂腐必清或843康复剂等。植株萌芽前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100倍液。生长期每隔半月喷1次杀菌剂(60%独特1500倍液与80%特菌唑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大生M-45”800倍液,交替使用)。注意树干上多喷洒,减少和防止病菌侵染。

五、细菌性穿孔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受害后,开始时出现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呈紫褐色或黑褐色,周围有一淡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后面常溢出黄白色黏质状菌脓,病斑脱落后穿孔。病菌在落叶和枝上越冬。病原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树势弱或偏施氮肥时发病重。

15.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篇十五

随着交通量日益增大,使道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道路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开裂、泛油、松散、坑槽等现象,有的.道路甚至当年通车即发生了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也增大了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对此,现就其原因及防治措施作出详细的分析.

作 者:包坎卓  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一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6) 分类号: 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成因   分析   防治对策  

16.牵牛花的病害防治 篇十六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叶柄及嫩茎,受害叶片初期在叶上有浅绿色小斑。后逐渐变成淡黄色,边缘不明显,严重时扩展成大型病斑,后期病部背面产生白色疤状突起,破裂时,散发出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孢囊孢子,嫩茎受害时造成花、茎扭曲,当病斑包围叶柄、嫩梢时,环割以上的寄主部分生长不良,萎缩死亡。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旋花白锈菌(Albugoipomoeae-panduranae),属白锈属的一种真菌。病菌在病组织内以卵孢子越冬,翌年春天,卵孢子萌芽产生孢子囊,侵入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一般在8-9月为发病盛期,牵牛花种于可带菌并成为翌年浸染源。

防治方法

①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以减少对种子的浸染。

②选留无病种子作为繁殖种子,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避免与旋花科植物轮作。

17.菜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十七

1.1 症状

在幼苗基部或子叶的茎上, 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 接着病部变成褐色, 溢缩成线状开始倒伏。发生在子叶下时, 很快歪脖。有时子叶刚刚出土, 胚芽已经腐烂染病。苗床初发病时, 只见几株幼苗发病, 几天后即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蔓延, 最后引起大片幼苗猝倒。在高温、高湿的土壤表面, 寄主残体和附近床面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春季棚室和育苗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时, 发病严重。

1.2 发病原因其病原菌是绵腐菌, 孢子在20℃~24℃, 相对湿度90%以上, 13~14 min即可萌发。

1.3 防治措施

床土消毒。 (1) 在播种前12~14 d, 将床土锄松, 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40 m L加水5 kg, 喷淋在床土上, 立即用农膜覆盖严。过4~5 d后去掉农膜, 让其挥发完后, 即可播种育苗。 (2)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77%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 取其一种1 m2用8~10 g, 加半干细土0.5~1.5 kg, 拌成药土, 播种时下垫1/3, 上盖2/3。另外可在苗床上撒少量的干土或草木灰, 以降低土壤表面湿度, 预防发病。

2 菜豆锈病

2.1 症状

发病初, 叶上产生黄白色稍突起的小斑点, 后渐扩大成黄褐色隆起的病斑。病斑破裂, 散发出大量红褐色粉末。病斑多在叶背面, 叶正面成褪绿斑点。病斑密集, 致使叶片枯黄、皱缩、脱落。

2.2 发病原因

该病为真菌病害。病菌在田间病株残体上越冬, 翌年通过气流传播。发病适温为15℃~24℃,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易发病。夏季多雨、浇水过多、通风不良、氮肥过多、植株徒长过密、连作等情况, 病害发生严重。

2.3 防治方法

(1) 利用矮生的抗病品种。 (2) 与非豆类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 (3) 春季早育苗、早栽培, 避开高温发病季节。 (4) 及时清洁田园, 把病株残体深埋或烧毁, 减少病源。选地势高燥地栽培, 忌低洼地;适当灌水, 雨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保护地加强通风, 栽培密度适宜, 避免发病条件。 (5) 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2000倍液, 40%敌唑铜4000倍液;50%萎锈灵800~1000倍液, 上述药之一, 或交替使用, 每7~10 d 1次, 连喷2~3次。

3 菜豆炭疽病

3.1 症状

叶片发病, 沿叶脉扩展成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小条斑, 初为红褐色, 后变为黑色至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是细条状。病部凹陷和龟裂, 致使叶片萎蔫。成熟的豆荚上发病, 先产生褐色小点, 扩大成长圆形至近圆形, 中心黑褐色至黑色, 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豆荚成熟后, 病斑色泽较淡, 边缘隆起, 中心凹陷。

3.2 发病原因

该病为真菌病害。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风、雨、昆虫传播。发病适温为17℃, 适宜的相对湿度80%以上。在温凉、多湿, 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种植过密、土壤粘重等情况下, 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 方法有:用甲醛的200倍液浸种30 min, 洗净再催芽;或用50%多菌灵或50%福美双, 按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后播种。 (3) 实行与非豆类作物2年以上的轮作。 (4) 利用地膜覆盖, 减少浇水次数, 降低田间湿度;深翻土地, 增施磷、钾肥料;勤中耕, 注意通风透光。 (5) 发病初可用:80%炭疽福美5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50%托布津500倍液;上述药之一, 或交替使用, 每5~7 d 1次, 连喷2~3次。

4 菜豆细菌性疫病

4.1 症状

叶片发病, 从先端或边缘开始, 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 后扩大呈不规则形, 成为褐色、干枯、质薄、半透明的大班。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 温度大时, 晕圈处分泌菌脓。嫩叶发病, 常皱缩变形、扭曲, 甚至脱落。豆荚上受害, 初呈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 扩大后为不规则形, 红色, 有时略带紫色, 最后变为褐色斑。病斑中央下陷。

4.2 发病原因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种子内越冬。翌年借昆虫、雨水、农具等传播。病害发生适温为24℃~32℃, 在高温、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4.3 防治方法

(1) 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带菌种子可用45℃温水浸种10 min;或用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 h;或用50%福美双或50%敌克松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以消灭种子上的病菌。 (2) 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3) 实行与非豆类作物2~3年的轮作。 (4) 适当早播、早收, 避开高温发病期;合理密植, 改善通透条件, 适当浇水, 雨季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深理或烧毁, 减少病源, 及时防治害虫, 防止传播。 (5) 发病初可用;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200单位;45%代森铵1000倍液, 上述药之一, 或交替应用, 每7 d 1次, 连喷2~3次。

5 菜豆根腐病

5.1 症状

发病初, 下部叶片发黄, 从叶边缘开始枯萎。茎的地下部分及主要上部呈黑褐色, 病部稍下陷, 有时开裂到皮层。剖视茎部, 维管束变暗褐色。潮湿时, 病株基部产生粉红色的霉。

5.2 发病原因

该病为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存活。通过肥料、农具、雨水、灌溉等传播。病菌生育适温为29℃~32℃, 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在土质粘重、低洼易积水、连作、种植过密、通透不良的情况下发病严重。

5.3 防治方法

(1) 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 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栽培;利用高畦、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雨季及时排水, 降低土壤湿度;及时清理病株, 集中烧毁或深埋, 病穴撒石灰粉消毒。 (3) 在播种或定植时, 用70%甲基托市律或50%多菌灵药土 (药与土比例为1:50) 穴施或沟施, 每666.7 m2用纯药1.25 kg。 (4) 发病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70%敌克松1500倍液;上述药之一向根部喷雾或灌根。

5结论

上一篇:关于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问卷下一篇:马丁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