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展开折叠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

2024-06-27

空间展开折叠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共7篇)(共7篇)

1.空间展开折叠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 篇一

折叠翼机构展开动力学仿真及优化

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折叠翼机构的展开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折叠翼展开过程的动力学性能,探讨了机构各参数对展开时间和冲击过载的`影响.结构参数化后进行了设计研究,并以冲击过载最小为优化条件进行了结构的优化设计.最后,对折叠翼的二次减震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李莉 任茶仙 张铎 LI Li REN Cha-xian ZHANG Duo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710072刊 名:强度与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TRUCTURE & ENVIRONMENT ENGINEERING年,卷(期):34(1)分类号:V2关键词:折叠翼 动力学仿真 优化 减震

2.空间展开折叠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 篇二

关键词:空间桁架,火灾温度场,屈服强度,结构响应分析

钢材因具有轻质、高强的优良特性而成为各种大跨度建筑屋盖承重骨架的首选用材[1],但高温对钢结构影响非常之大,温度为400 ℃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将降至室温下强度的1/2,温度达到600 ℃时钢材基本丧失全部强度和刚度。因此,一旦发生火灾钢结构很容易遭到破坏。例如:1990年英国一幢多层钢结构建筑在施工阶段发生火灾,造成钢梁,钢柱和楼盖钢桁架的严重破坏;1993年我国福建泉州一座钢结构冷库发生火灾,造成3 600 m2的库房倒塌。这些众多火灾案例都暴露出了钢结构建筑耐火性能差的致命弱点。

1 火灾下钢结构计算模型

1.1 高温下结构钢的屈服强度

结构钢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当钢材温度达到150 ℃以下时这种下降的趋势还不大;当温度达到250 ℃左右时屈服强度还有所升高,此时钢材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钢材在此温度范围内容易产生脆性破坏,称为“蓝脆”现象。当温度超过300 ℃后钢材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开始显著下降;超过400 ℃后,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开始急剧降低。当达到600 ℃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只达到正常温度下的20.8%,弹性模量只达到正常温度下的17.4%,而极限强度只降低到正常温度下的23.4%。现在各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确定高温下结构钢材的屈服强度。

1.2 高温下结构钢的初始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关系

根据国内外试验资料[3]表明,当钢的温度在250 ℃以下时,钢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变化不大,当温度超过250 ℃后就会发生所谓的“塑性流动”现象。超过300 ℃后,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就没有明显的屈服极限和屈服平台,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减小。

钢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分段模型。连续光滑型的模型较少,表达式也很复杂。应用的比较多的是Ramberg-Osgood模型[4],表达式为:

ε=σEΤ+37×f0.2ΤEΤ×(σf0.2Τ)m(Τ) (1)

其中,6≤m(T)≤50;ET为温度T时钢的弹性模量;f0.2T为温度T时钢的0.2%屈服应力。

1.3 高温下钢结构的极限状态

火灾情况下,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则认为钢结构构件达到耐火极限状态[3]:

1)轴心受力构件的截面屈服;

2)受弯构件产生足够的塑性铰而成为可变机构;

3)构件丧失整体稳定。

1.4 热传导方程

空间桁架结构火灾作用的力学反应,包括内力、变形和承载力等都取决于结构和构件的温度场及其变化过程。

结构的温度场分析是一个固体物质的热传导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瞬态热传导的基本微分方程[5]为:

Τt=1C(t)ρ[x(λΤx)+y(λΤy)+z(λΤz)]+qdC(Τ)ρ (2)

其中,x,y,z为坐标;qd为物体内部热源。

空间桁架由杆构件组成,所以假设沿构件轴线的温度相同,可简化为沿截面的二维温度场,且不考虑钢材本身发热,即桁架杆件内无热源,得到:

z(λΤz)=0qd=0 (3)

则基本方程可简化为二维瞬态热传导基本方程:

x(λΤx)+y(λΤy)=t[ρC(Τ)] (4)

对桁架结构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求解。

2 连接楼结构形式

连接楼的主桁架是由圆钢管相贯焊接而成的双跨倒三角形截面空间桁架,桁架截面宽3 m,高2.5 m,弦杆截面尺寸为ϕ245 mm×(12~22)mm,腹杆为ϕ(102~168)mm×(5~12)mm。两根上弦杆间距保持为等距离,主桁架间距为18 m,沿径向布置。每榀主桁架有3处支承:1)在a处,主桁架弦杆经弯曲后直接支承在基础上;2)在b处,桁架通过球铰支座支承在直径为1.4 m的钢筋混凝土圆柱上;3)在c处,主桁架支承在人字形梭形组合柱上。主桁架的弦杆为分段圆弧,采用冷弯成型,弦杆分段变厚度。侧面斜腹杆与弦杆的连接采用有偏心带间隙的K形连接节点,腹杆之间无搭接。个别节点难以设计成无间隙型,则加相贯板或采用铸钢节点。

3 温度场分析

3.1ANSYS模型建立及火灾工况

进行温度场分析时,连接楼桁架受火杆件采用Solid70单元,其他所有弦杆、腹杆均采用Beam188单元,选取两榀(道)桁架进行计算。

连廊15 m层商铺着火,最大火源功率16.88 MW,此时火焰穿透商铺顶棚。在本工况下,大约600 s时,顶棚处最高温度达到860 ℃,600 s后温度不再上升,距离商铺边缘4 m以外最高温度在200 ℃以下,对结构不会有大的影响,所以主要考虑距离商铺边缘4 m以内温度升高对空间桁架结构的影响。

3.2 温度场分析

通过分析可见,时间为900 s时,主桁架受火杆件温度已达850 ℃左右,900 s后继续按升温曲线进行加载,杆件的温度变化缓慢,杆件温度基本上维持在最高温度849 ℃~860 ℃。选取代表性桁架节点4,通过温度—时间变化关系图可知:900 s后节点温度—时间变化关系曲线与升温曲线基本一致。

4 结构分析

通过ANSYS进行结构分析时,连接楼桁架所有弦杆、腹杆均采用Beam188单元。荷载取值及效应组合为:钢屋盖竖向荷载标准值为:活载:0.5 kN/m2;有天花处悬挂荷载:0.48 kN/m2;屋面板荷载(压型钢板重量)。

5 结果分析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60 s时,9号节点竖直位置达到最大值Δmax=0.015 4 m。可得:Δmax<[Δ]=L/400=58.65/400=0.146 6,满足规范要求。

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360 s时3号,4号,5号,6号,7号杆件温度达到255 ℃,根据钢的屈服强度折减,255 ℃时钢的屈服强度为0.700 3fy=241.603 5 MPa,由表1可知3号,4号,5号,6号,7号杆件都已经接近或超过屈服应力,构件破坏。

6 改进措施

1)对商铺顶棚使用不燃材料,保证发生火灾时,火焰不能直接作用到上部钢结构上,以降低钢结构的温度。

2)对离楼板、地面8 m以内的室内钢柱、钢梁均做防火保护。

3)基于性能化设计的原则,对商铺上方的钢构件采取防火保护,涂适量的防火涂料,以延长钢结构的耐火时间。

参考文献

[1]汪一骏.轻型钢结构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CEN(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sation),DAFT ENV1993,Eurocode3: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S].

[3]李国强,蒋首超,林贵祥.钢结构抗火计算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Yngue Anderberg.Modelling Steel Behaviour[J].Fire Safety Jour-nal,1988(13):105-113.

3.浅谈《展开与折叠》 篇三

在实际授课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的时候,空间想象力很薄弱,紧紧靠着课堂上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动手操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课后练习出错率高,找不出展开后的正方体相对的面,课标要求基本上达不到。对于这个问题,我尝试着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先大量动手,交流总结,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在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一、动手实践,尝试探究

在进行此课的前一个单元,我请学生每人回家做若干个小正方体,并且沿着棱将正方体剪开,将正方体的展开图画下来,比比谁画的多。过几天利用早读时间在班里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请展开图多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此时有的同学发现正方体剪开时容易有重复的剪法,个别画得比较多的学生发现,用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往回还原正方体比较容易,老师请所有同学回家后尝试把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还原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二、交流汇报,总结成果

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我请大家带着自己的展开图和一个正方体。“课前同学们已经在家里剪过了正方体,现在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展开图。”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成果,跃跃欲试。当大家把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展开图一一贴在黑板上后,我请同学们把这些展开图分分类,看看可以怎么分?分成几类?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出了如下几类:

1、第一种:中间四个相连(141)型。

在这类展开图中,学生还画出了以下两种,但是经过旋转发现和上面的图形一样。

2.第二种:中间三个相连(132)型。

在这类展开图中,只要2个正方形和3个正方形错开,剩下一个的正方形可以任意移动位置,也可叫做“手枪型”,学生画出下列图形也可以:

其实经过翻转也是和上图一样的。

3.第三种:每行两个(222)型,且每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

这类图形和可以反过来画,只要每行一个相连即可。

4.第四种:每行3个(33)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

反之亦可。

5、整理分类完成后,我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各种展开图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是什么?”经过大家的讨论,发现所有的展开图都不能出现“田”字,(

四个正方形不能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田”字)。这也是判断展开图能否还原成正

方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灵活应变,深入了解

在学生都自认为已经能够正确判断正方体展开图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请你判断下面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ABC

D FG

这时候同学们能很快判断出A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B,C图形不是,从D图形学生开始嘀咕了,“怎么不一样了?不是只有11种么”?突然有一位同学激动地叫起来“我知道了,旋转了!”这一下提醒了全体同学,大家立刻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可以,可以”D是“141”型;F是“33”型;G是“132”型。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正方体的展开图不是都像我们画好的那样静止不动的,在实际运用中,它会以多种形态出现。

最后请学生剪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边剪边找它的相对面,学生都能轻易的发现正方体的相对面在展开图上中间都要间隔一个正方形,相邻面都不相对,如图:

1、“141”型:(相同颜色代表相对面)

2、“132”型

3、“222”型

4、“33”型

经过同学们的动手涂色,不仅对相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了印象,这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展开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第二节《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二、教学目标

(一)最近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体,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树立起空间观念.具有很好的空间观念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在各实验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所占的分值也逐年增大。

(二)教材分析

《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是从学生身边丰富多彩的实物开始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它通过“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图”四小节内容,初步让学生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直观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将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这种直觉将有效地增进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展开与折叠”以及后面即将学习的“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都是采用了化归的方法,将几何体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从平面的角度去研究几何体.本节共分为两课时,第1课时主要是研究直棱柱与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主要是研究正方体和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从直观图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剪、展、折叠等操作积累经验,建立起正方体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联系.本节首先遵循从立体到平面的方向,将几何体展开,得到平面上的展开图形,然后又将平面图形折叠,还原得到几何体,进行平面到立体的转化.(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更多的是关于平面图形的认识,缺少的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对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还显得很弱,学生的认知条件也有差异,尤其是初次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两个角度研究几何图形,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准确识别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解决难点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使学生形成对正方体与平面展开图之间关系的认识.(四)经验剖析

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探求新知,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为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五)课时目标

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能够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正方体.2、经历展开与折叠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通过动手展开、折叠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想象观念,通过实验、观察、分类、推断等数学活动,培养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4、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资源重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动手实践是孩子们的最大特点。课前我和孩子们每人都准备了2个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纸盒,为课上的两次动手剪开做准备。另外,我将“做一做”和“想一想”的两个问题调整到合作研讨环节,学生通过研讨得出结论。由于本章的内容是有关立体图形的,结合我校新上的电子白板易操作的特点,根据孩子们动手意识强烈,喜欢合作学习的特性,老师和学生穿插着白板的操作和示范,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一:

教师:同学们小时候做过手工折纸吗?都会做些什么样的折纸?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有人说,手工折纸是一种智慧游戏,小小一张纸通过我们的折与叠可以折出形态各异的物体来,在折叠过程中,我们手脑并用,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今天这节课就与折纸有关。我们先来进行两项活动。

活动一:教师分别拿出三个手工折纸让学生猜是由什么形状的纸折成的,然后展开给学生看。

活动二: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折出自己最拿手的手工折纸来。学生各自埋头折纸,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两项活动,你能分别用一个动词来形容一下刚才的两项活动吗? 学生:第一项活动是展开,第二项活动是折叠。

教师:(教师借此引出本节课题《展开与拆叠》并在黑板上板书)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图形的展开与拆叠。

2、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漂亮的正方体纸盒展示给学生看,同时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思考: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我们将手中的这个正方体表面沿某些棱剪开,想象一下你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想象,下一步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活动自然地引入本课课题,让学生动手折叠自己最拿手的手工折纸,感受到原来小时候做过手工折纸中也包含了数学知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

两个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活动预期:

1、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形成较高的课堂关注和探究的意向。

2、学生从自制的正方体中获得成就感,自然会对期中的过程进程思考和总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探索正方体展开图

1、师:大家将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沿某些棱任意剪开,看看得到哪些平面图形(要求得到一个展成一个互相连在一起的平面图形.)把得到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展示作品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激发探究热情.】

2、师:相同的正方体,剪出来的展开图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谁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主探索。

师: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把你的剪法和想法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交流。

学生体会到:因为沿着不同的棱来剪,所以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4、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剪一次看看。

(剪之前要求学生思考:你准备沿着哪几条棱来剪?想象一下剪出来的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才动手剪一剪。)

5、剪完后

师:看看剪出来的展开图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和你第一次剪出来的展开图一样吗? 师把学生剪出来的和黑板上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如果学生中没有把11种情况全部剪出来,老师可以补充上去,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十一种剪法。)

6、师:你们真是棒极了!同一个正方体居然剪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展开图!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尝试、体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两次剪的目的和要求都不一样,第一次剪是初步感知由“体”转化成“面”,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第二次剪是在学生感到困惑,认知冲突被激化,内心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愿望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展开想象,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通过操作加以验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分类整理,穷尽类型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后代表展示.学生把黑板上贴的展开图分类。再用语音概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正方体的折叠

1、师:我们能否把这些正方体的展开图折叠成原来的正方体呢?

师:同桌互相折一折,边折叠边说一说是怎么折的?折叠前的展开图中的每个面对应的是折叠后的正方体中的哪一个面?

指名叫学生展示:边折边说。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面”转化成“体”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知道了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建立立体图形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掌握了折叠的方法,就是先要确定好其中的一个面作为底面,再把其他5个面围着底面来折,为后面的教学难点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2、教师出示右边的正方体的展开图,问:与标有数字1的面相邻的各个面上的数学分别是什么?相对面上的数字是什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设计目的:让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成指定形状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音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以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和空间观念。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形都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达成目标1】

2、笑笑制作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电脑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学生能根据“立体图形中相对的两个面不能连在一起”来判断,进一步掌握找相对面的方法。】

3、下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祝你学习进步”六个字,请你说出每个字相对的面上的字是哪个字?(电脑出示题目)

【第2、3题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非常有吸引力,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掌握找对应面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面”与“体”在转化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操作。】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师: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在小组内谈谈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目的是通过提问和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进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预期:小结归纳知识结构,养成勤于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以趣味浓厚的活动增添学习色彩,学生会从快乐中感受数学,也会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最终在快乐中运用数学,完成学习任务。

五、自我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课标的基本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体验探索;注重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充和完善自我认识,学会参与,学会倾听;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主体。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通过指导,排除障碍,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感受、体验、交流自己想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生活动多,教师的展示行为、引导语言和激励语言,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谐课堂气氛等积极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5.空间展开折叠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 篇五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

(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4. 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

6.太阳帆充气支撑管展开动力学分析 篇六

太阳帆充气支撑管展开动力学分析

太阳帆可以通过气体驱动支撑管而展开.针对太阳帆充气展开方式,分别对“Z”型8折管整体与分段充气模型建立有中心刚体与无中心刚体约束两种情况的有限元模型;针对分段充气模型,根据充气装置的位置分别建立自由端与固支端充气模型.应用动力学显式求解软件LS-DYNA进行太阳帆支撑管充气展开仿真模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 者:崔乃刚 刘家夫 邓连印 荣思远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哈尔滨,150001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年,卷(期):31(6)分类号:V412.4关键词:太阳帆 充气支撑管 展开动力学 有限元模型

7.空间展开折叠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 篇七

一种空间光学遥感器的主镜展开机构

分块可展开光学系统的相关技术是空间光学遥感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设计了一种环扇形剖分主镜的`展开机构总体方案.为了满足主镜展开机构的高重复定位精度要求,定位装置采用了点接触的运动支承;中央子镜与旁瓣子镜之间的锁紧力通过控制步进电机转角的方法来控制,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提高机构运动可靠性并尽可能减少润滑剂对光学镜面的污染,运动副表面采用了MoS2固体润滑剂方式;经Solidworks软件仿真,该主镜展开机构无结构干涉,能够实现主镜的收拢和展开功能.

作 者:孙国鹏 刘志全 SUN Guopeng LIU Zhiquan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16(5)分类号:V243.5关键词:展开机构 主镜 遥感器

上一篇:《企业再造》的读书笔记下一篇:班级管理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