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2024-12-10

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精选13篇)

1.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一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途径

系统分类:教学反思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改革历史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那种按历史事件的时间、原因(背景)、经过、意义、影响、评价等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全面出击,效率可想而知。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章节,要针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两个重点,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以鸦片战争开始为标志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着重点是对课文重点的阐释,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中文科学生的复习课,应讲求质量,尤其应切忌面面俱到。

四、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我们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为学生服务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是什么”。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2.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二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上历史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想学, 这是高效课堂的动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如巧讲典故, 以奇引趣;精读诗词, 以诗牵趣;编写歌谣, 以歌导趣;设置图表, 以图增趣等等, 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 既明史, 又增智,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如,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日本偷袭珍珠港》教学片断:

1.播放电影《珍珠港》片段。讨论:为什么小日本敢向美国示威?

2.讨论:美对日本宣战,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影响。

3.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和意义?

4.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粉碎的标志是什么? (配以图片作说明)

在这个案例中, 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精彩的画面, 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 重温了历史事件, 使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 教师再适当旁白, 巧妙设问, 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 教师除了常规备课之外, 还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可以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先学后教, 让学生“粘上”历史

先学, 可以设计一些导学案, 揭示自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给中差学生表现的机会, 也可以充分暴露问题。检查的问题要与学习目标一致, 以基础为主。检查要面向全体学生。先学后教, 学生会有成就感, 他们经历了学习的过程, 学习更易有针对性, 会学会自己去学习, 去解惑, 从中找到乐子, 从而“粘上”历史。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 才有学习的责任感, 才会去主动学习,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如, 《收复新疆》“活动单导学”片断:

1.阅读教材文本, 在《收复新疆示意图》上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2.根据《收复新疆示意图》, 概括收复新疆的简单经过。3.根据教材文本和材料, 讨论左宗棠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思考左宗棠为什么能够收复新疆。4.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 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 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呢?这样处理是否正确?5.勾划出疑难处, 准备讨论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教学的本源, 正确看待师生关系,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他们去体验思维过程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而不要把学生作为体现个人水平的工具。

三、体悟方法, 让学生记住历史

历史知识的学习, 离不开记忆。记忆有窍门, 可以抓住主要头绪, 紧扣关键性的字眼, 把较复杂的识记材料加以概括、压缩来记忆;可以用谐音法、口诀法;可以通过与相互关联事物的联想来发散思维;可以以某一点为终点, 联想由此展开, 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

如, 统一国家的建立记忆方法教学片断:

1.歌谣记忆法。在《秦朝的统一》一课里, 由于秦朝的统一及采取的巩固国家的措施比较多, 学生记起来较难, 而采取琅琅上口的歌谣, 即“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 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也不容易混淆。

2.理解记忆法。记忆的内容必须建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要记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 必须弄清来龙去脉, 如要记住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 那就必须了解实行“推恩令”的背景、目的, 原来是刘邦分封“同姓王”惹的祸, 后来他们强大起来威胁中央, 这样学生就把历史名词记牢了。

3.比较记忆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 从中找出异同, 有比较, 才有鉴别, 让学生通过比较历史,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进而形成历史的比较思维, 把握特征, 增进记忆。如毛泽东的词句“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中两位杰出帝王极为相似, 于是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在背景上相似, 一个面临统一六国重任, 另一个面临王国对抗中央问题;措施相似, 一个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另一个是整顿盐铁、统一铸币;而且都攻打过匈奴等, 不同是有一个是“焚书坑儒”, 另一个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通过比较记忆, 学生不仅记住两位皇帝的措施内容, 而且理解了措施, 形成了对两位皇帝的评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觉或不自觉采用这些方法提高了复习效率, 收到了高效的效果。

总之, 要打造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 必须引入新课程的理念, 以文本为依托, 以学生为本位, 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有生气, 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摘要:本文从“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上历史;先学后教, 让学生“粘上”历史;体悟方法, 让学生记住历史”三个方面构建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策略, 举一反三, 有理有据。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举隅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2) .

3.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三

一、积极进行教研教改,构建和谐高效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三三五”教学模式的教改,并为此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实验,结合各学科特点和学情形成适合本学科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旨在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过程为: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使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其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竞争等学习活动,使历史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克服传统历史课教学的种种弊端,使历史教学中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既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与信息量,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信心。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感,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做到教学“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在有限的课内完成所有教学目标与任务。

三、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堂检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当堂检测可以起到反馈教学情况,鼓励学生学习等激励作用。但传统的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检测方法非常单一,只有一些以填空或者选择形式出示的死题,就会使当堂检测的这种功能弱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当堂检测的形式进行一些改革,采用一些新的检测形式与方法,如采用“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比一比”“试一试”“赛一赛”“啄木鸟行动”(判断过错)、“挑战自我”等检测形式,则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堂检测的弊端,让课堂检测既发挥其应有教学反馈作用,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而形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探究能力。把握好了当堂检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有效的课堂检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品质,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时事焦点、热点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激发兴趣

历史课堂虽然学习的是历史,但其却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做到古今中外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例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这些热点时事,与教材中相关知识巧妙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将课本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时事问题结合起来,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及时结合时事焦点、热点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结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尽管不进行具体历史人物的分析,但是在历史事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历史人物。如果我们进行历史事件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一些分析与评价,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悄无声息地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一些优秀的做人品质,也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借鉴一些他们人身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与教训。如以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励志图强。再如在学习“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得到变法失败消息后,仍然留存京城,并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历史实事,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是学生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境如何去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新课改要求,根据历史课教学特点、课型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学情进行个性化处理,灵活设计。博采众长,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才能使有限的历史课堂40分钟高效化,圆满完成好历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4.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点滴做法 篇四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许多教师在历史课改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给历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许多教师在历史课改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给历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备课,不能上课;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教师的备课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 1.备教材和课标。教材和课标是教师备课的依据。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对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建构和生成,做好教材内容的转化。结合大纲,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全面合理”。

3.备学生。学生是教师备课的活对象。要用心探明学生的实际,了解现阶段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趣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确定教学出发点。只有备好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如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型特点,应了解他们的起始能力,讲课时语速不应太快,应深入浅出,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尽量具体化。4.备热点、焦点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教学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时,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东汉末年起,我国有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民族南迁,现在的中国有没有人口迁徙的现象?与古代的是否相同?试举例说明。怎样来引导人口的正常流动?

二、激趣导入是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志趣爱好,灵活多变地选择最恰当的导入方式。导入应做到新奇、有趣,以启思为根本,达到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激也强的效果。其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故事传说导入、历史谜语导入、影视情节导入、歌曲导入、图示导入、历史事件的后果导入、热门话题导入。

5.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五

摘 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低效”课堂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因素造成的低效课堂,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使原本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因此,探索、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文章就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作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打造策略

一、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能谈得上高效吗?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实现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历史教学要把握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三维目标达成度。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知识结构,明确教材要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相应的要求,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结合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2.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4.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因果、现象与本质联系。如改革的发生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5.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做好课前准备,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打造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高效备课。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一切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将教材、教参、课标、多媒体和“学情”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将它们高效整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即教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但是导案和学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进行适度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其次,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课前预习,认真了解“学情”。预习是学习的起点,它除了对知识起到“先学”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所以,教师要设计好预习方案,实现高效课堂预习先行、问题前置的策略,还要注意把握好难度,为学生的预习准备一些便利条件,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预习。

2.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达成。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内容繁多。否则,目标难以实现。

(三)组织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

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事关高效课堂的成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设置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内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其次,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要给学生提出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果教师指令不明确,学生将不知所向,出现混乱,这将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讲授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不会高效。

3.设计好课堂讨论和交流(辩论)活动。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设计适宜讨论的话题,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分量。二是讨论活动要组织严密,小组讨论要组织紧凑有序,注重实效。

6.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六

近几年来, 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刮进我们的高中课堂, 乘着这股春风, 我校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 不断探究着新的课堂模式。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几年的课改学习和实践, 我校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两主四环”高效课堂模式, 并且获得市教研组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所谓“两主”是指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四环”则是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个人自学、合作讨论、展示点评、质疑探究。如今, 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预习课上学生自主学习, 认真完成导学案, 及时向教师反馈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讨论热烈, 学生就本组的任务激烈讨论, 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展示课上, 学生侃侃而谈, 口齿清楚, 有理有据, 质疑热烈, 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 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 课堂活跃而有效。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两主四环”高效课堂模式在历史课堂的实施, 以本人执教的《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 是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在新课改下,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变成了引导者, 教师讲得少了, 不代表教师不重要了。相反的, 新课程下的教师比原来更重要, 备课的时间更长了。实施“两主四环”高效模式, 前提是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 既要突出重难点, 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既要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适合学情。

导学案主要分“预习案”“探究案”“课堂检测”三大部分。为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 还会设置“学习目标”“重难点”“概念阐释”等部分。

根据学情, 此次执教的理科班, 考虑到理科班的学生理性思维、分析和逻辑能力比较强, 但是基础知识和感性思维稍差, 所以在预习案的设计中, 尽量简化, 以填空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梳理;而探究案中则以“袁世凯生平大事”来探究个人在时代潮流中“顺流者昌, 逆流者亡”。

二、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是展示点评的必要准备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读书、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先泛读教材, 再精读教材, 最后合上课本, 完成导学案。而教师则准备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问题有深有浅, 甚至五花八门, 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 所以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延长, 要对学生的问题有所预设, 才能教学相长。

三、展示点评, 合作探究,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提高理科生的学习兴趣, 我将本节课的探究案设置为“袁世凯大事年表”。显然学生对本节课的两个重要人物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有着莫大的兴趣, 学生通过讨论后, 推选出进行展示和点评的学生, 综合统一本组的意见。通过梳理袁世凯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成为民国大总统的原因和最终被历史和人民唾弃的原因, 感受个人在历史潮流中“顺流者昌, 逆流者亡”, 完成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升华。

“两主四环”高效课堂模式成就了我们年年节升的高考成绩。对于教育来说, 高考成绩只是一种检测手段, 我们更看重的是教育是否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我们相信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会“活到老, 学到老”, 将学习当作一生的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相信只有会合作的学生, 走出社会后才能更好地和别人交流, 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会让他们在社会中更出人一头;我们相信只有具有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成为更出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者, 才能成为复兴大中华的接班人。而这些, 在我们的课堂上都可以培养:自习课上, 学生认真预习, 对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 跟课本有关或者无关的, 教师都认真解答;合作谈论中, 学生以组为单位, 和小组成员一起解析课题, 交流自己的看法, 并且取长补短, 整合成小组意见;展示点评中, 学生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 带领同学们解析课题, 侃侃而谈;探究质疑中, 学生就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 旁征博引, 甚至展开了辩论……

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组教学、培养小组长的核心作用是基础;在实践中坚持, 让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习惯是关键;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使学生保持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动力是保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素养是必须。作为一线的教师, 我们的任务更重, 要探究的道路更远, 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开辟新路,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就一定会闪耀历史课堂。

摘要:以教学《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简单介绍“两主四环”高效课堂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施。

7.历史高效课堂的生成 篇七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可培养学生在自学中的独立思维能力,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果缺了这个环节,就容易导致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学起来就会较吃力。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附有一些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就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了。

2.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无数事半功倍的事例都说明,抓住课堂45分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笔者在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耳听一方,心往一处”,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积极地思维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记录新知识的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会听、会想、会说、会记”的好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与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指导学生复习时让学生知道笔记是复习中非常宝贵的资料。整理笔记复习时把教师讲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就可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在一般情况下笔者的课堂前十分钟都是作“朝花夕拾”之用,即对上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本节课由师生共同回顾,再选择与新授内容有联系的部分作为过渡和衔接。历史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纵横交错联系在一起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内容纷繁复杂,掌握了前一段的历史,就奠定了学好下一段历史的基础。如此层层巩固、循序渐进,才会促使知识的掌握向着深度和广度拓展。

二、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需扮演好几种角色

正所谓思想支配行动,在现代社会,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新型的教师不应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单一不变的角色了。历史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整个课堂。

1.设计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生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顺序、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与创新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设计上。如学习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主要考点是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难点是明治维新的背景及成功原因的分析。笔者为实现这样的教学要求,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并在“教”的环节中采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明治维新与大化革新、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做比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从时间、性质、结果、意义等方面进一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此应是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

2.引领者。成功的课堂应是绽放思想火花,充满思维生命力的。教师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下引领学生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他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如笔者曾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时,遇到一位学生不能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诘问孝文帝迁都为什么要丢下百姓?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列举了由古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并不存在他所认为的“矛盾”。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能以辩证的思维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3.组织者。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会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引发讨论的互动学习更能让学生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需组织控制好课堂,做到收放有度,牢牢驾驭课堂,避免导致课堂失控的“放羊式”教学。

4.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8.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八

【摘要】

高效课堂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们在如何落实教学高效性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我个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感到困惑:

1.初中历史学科地位尴尬,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因此学生往往在常态课堂上表现出学习情绪懈怠,不愿积极思考。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造成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仍是大量被教师所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高耗低效。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率低。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参加讨论,只扮演了 1

看客的身份,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学生间的有效合作。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根据以上阐述的那些困惑,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引领学生接近历史,认识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历史是一门“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由来久矣。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很耳熟“历史为现实服务”,但它们更多时候是摆在场面上的语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接近历史、认识历史,从而使学生抛开功利思想尽可能低发自内心热爱历史这门学科。因此,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并未急于教授历史知识,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历史?2历史有什么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第一个问题学生普遍回答的是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我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都是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唐宋元明清的事是历史,暑假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也成为历史了。经我这样解释,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列举出来,有的说“钓鱼岛问题”、有的说“美国大选”、有的说“中国嫦娥刘洋”等等,课堂气氛一时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历史。

第二个问题学生在思考时显得颇费脑筋,有的说“以史为鉴”、有的说“丰富知识,了解世界”、有的说“可以了解古代的事”、有的说“喜欢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等等。确实在这个物欲横流、众声喧哗的时代,历史这门所谓的“副科”到底有什么用?这一点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上就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内驱力。因此,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丰富知识”那是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延长你生命的宽度;“了解古代的事”那是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延长你生命的长度;“喜欢历史中的英雄”那是因为增加你生命的厚度。

通过这两个看似普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为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这样就需要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1.五分钟展示活动

为了给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我将课堂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每节课有一名学生到讲台进行展示,内容主要是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或历史人物简介等,形式可以是演讲也可以制作成ppt展示。

比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上台展示的学生呈献了他自己截取制作的《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视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还有一位同学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上以饱满的感情朗诵了惠特曼的那首《啊,船长!我的船长》,一时间感染了所有的同学并为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这项活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展开突破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学生从多途径获取知识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欣赏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导学案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另外,高效课堂当然也离不开学生间的有效合作。鉴于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尝试一种以导学案为依托的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通常也是分组合作学习,但我并没有大动干戈地重新摆桌椅把学生分成十人左右的大组,而是依据教室学生的实际

布局将同位的学生结合为二人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两个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我布置每个二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导学案包括“知识梳理、知识升华、知识小结”三部分内容,不同的学习环节我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知识梳理”主要是要求同组的两个成员互相配合从教材中搜取有效信息,以表格和填空的形式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要点进行归纳;“知识升华”中像“在新时期如何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之类的开放性问题,我鼓励两个学生间展开讨论;“知识小结”我建议两个组员各自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不拘泥形式,然后进行交流。就这样,每完成学案中的一个环节我就会随机选择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这名学生未能阐述完整,他的合作伙伴可以补充回答,我再结合二个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整体评价(一般是为两个人记录一次共同的平时成绩)。

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二人组合作学习模式基本可以避免大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的弊端,既符合日常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真实有效的合作探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产生“1+1>2”的效果。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学习形式

在初

一、初二这样的非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很重,我会精心选取一些适合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堂学习形式。学生的智慧使历史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一个吟唱“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进士”,一个进谗言的“奸臣”,一个勃然大怒的“皇帝”,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使文字狱的残酷性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该不该放?”的激烈辩论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的高风亮节;一张张从家里拿来的老照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偶尔穿插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在表演、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浅谈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篇九

双辽一中 :李国影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也就是旨在发挥一课时的时间效能,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才有可能把教师从一言堂、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灵性、发展还给学生。从而掌握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的“质”的提升,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有着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一、情景教学,感知历史

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是一条长河,而所有这些对我们未来成长有用的历史知识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历史课程、历史教材、名胜古迹、文物遗存、媒体网络以及历史典籍等来广泛涉猎、博采厚积,可为我们进一步感知历史的本真做好积淀。

今天我们能得到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许多优秀的节目,都能帮助我们畅游于历史知识的长河。古代的说书人也是将枯燥的历史变得平民化,如果教师也能将条条框框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那么何愁学生会将历史课变成休息课?

二、激情导入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异于其他学科,作用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中去。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有精心设计的导入,我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三点:第一,导入要紧扣主题。第二,要激发学生的情趣。第三,导入要精炼。好的导入我认为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佳的效果。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利用诗歌、历史图片、名人名句、传统歌曲、历史典故、甚至是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导入,现实中发生的焦点事件和学生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作为导入的话题更是十分有趣而高效的。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是构建高效生态历史课堂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效历史课堂的高潮。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教师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使课堂真正开放。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位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应显现为立体交叉的形式。学生在自主地探索或者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会学生,抓住课文关键字词,理解掌握重要结论、意义影响的方法和识读历史图片、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要以欣赏的姿态去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激情互动

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人”。新课程认为,学生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他是独特的、发展的、有着巨大潜能的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首先要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离不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成为学生的“精神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合作者、交流者、启发者、鼓励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就是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表现在学生能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及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价。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历史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教学生会学历史,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五、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点上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回眸,学生就会加深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5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6课讲得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8课是文革**中的国民经济。

六、质疑问难,表达交流,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也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

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学生,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学生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学生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喜欢文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讲述一下喜欢历史上的哪些艺术名人,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需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10.课改构建历史课堂高效的桥梁 篇十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计;转变;灵活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体验生活为主。历史教育新课程的使用,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留些探索的天地,让课堂效率更高。

一、课堂设计须精心,多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设计是教学实践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精心设计是教学走向成功和高效的重要保证。结合杜朗口中学创新的教改模式和“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历史课堂设计要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体现创新思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课堂内容体现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新的课堂设计既要联系现实生活,又不拘于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相结合,实现英雄榜样的现实生活化,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服务于现实生活。

2.课堂设计要彰显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的课堂设计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倡导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无需黑板,就“地”取材的课堂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把课前预习成果在黑板上或是地面上默写出来,这样,他们的成果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也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历史上许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发挥想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与和谐的气氛。

3.课堂设计要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机体,为创新构建起桥梁。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指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交往、互动、创新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相互提升的过程。课堂设计除了要进一步丰富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形式,发挥其主导性互动形式的作用之外,关注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参照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现组员内部的帮扶与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发扬团队精神,充分挖掘潜力将成为课堂创新设计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鼓励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学会沟通与分享创新作为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教师角色要转变,课堂激情巧点燃

课堂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一个充满活力、洋溢着生命动感的课堂,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并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着课堂高度灵活性与开放性,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角色的变化,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唯我独尊现象的重演。例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你可以看到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哪几个国家?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这些国家?你生活在那个年代,可以利用哪些科技发明为生产、生活、学习服务?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富强,而日本却逐渐成为超级经济大国?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纠正、补充,教师不超过10分种的引导、总结等方式,从而完成自主学习、探索、深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相当于“旁观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精灵,课堂因他们而精彩。

课堂拥有了激情,教育才会具有刻骨铭心的力量。课堂的精彩只有靠激情才能点燃。《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里有描写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讲课时,动情地挥舞起紧握的拳头,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本上和我补充的关于南京沦陷的40多天里,30多万中國同胞被侵华日军用不同的惨绝人寰的方式屠杀的材料。为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国耻,我要求学生拿出笔纸,共做一道数学题:“在短短40多天里,日寇杀害了30多万人,那么这些灭绝人性的刽子手每天残害了多少无辜的同胞?”学生一算,立即激起了满腔的愤怒。课堂激情的点燃要巧妙,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让学生的激情燃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各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使课堂景上多添花

11.构建活力高效的历史课堂 篇十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排变化的影响。

第一, 新教材每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主题, 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 将古今中外相关的历史知识浓缩串联起来, 不仅专题性很强, 而且时空跨度大, 无形当中就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介绍。第二, “模块———专题”教材编排模式虽有利于同类主题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但却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散于必修模块的各专题中, 无形中割裂了同时期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全面透彻的理解。第三, 某些专题内容偏“学术化”和“专业化”, 并缺少必要的知识铺垫, 且有的观点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

2. 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有机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结构, 它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专题”教学和学习的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是中考历史学科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 致使初中历史教学普遍不受重视, 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 历史学科学习简单, 历史意识没有形成, 所以不足以驾驭高中模块历史知识学习的重任。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 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的缺失。

3. 一些理论设想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难度。

比如, 新课程倾向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注重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 鼓励其课余多查找借阅资料, 多开展合作性探索研究, 然而现实中因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根本无多余时间开展课外拓展学习, 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现象仍难改观。再如, 有的学校多媒体设施滞后或数量严重不足,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教学设想的广泛推行, 等等。

4. 推行开放式、合作式学习有实际困难。

比如, 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很难挤出更多的课余时间, 住校生缺乏必要的校外学习条件, 等等。

二、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形成多元互动模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2. 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历史变得直观而鲜活。

历史虽然不可复制, 但却可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其重现,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让历史充满魅力: (1) 精选真实的音像资料及图片, 再现历史; (2) 剪辑相应的影视资料重演历史;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 既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 具有感染力。

3. 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努力从“问题”入手, 以“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促使学生有深度地、多角度地思考历史问题。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 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小短剧《制宪会议》, 历史地再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在争议中产生的过程, 宪法的内容、原则和权力结构, 使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背景、内容和美国政权制度的特点有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

4. 将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打破书本和课堂界限,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历史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历史, 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全程参与也最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大旗的高举, 历史教育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大,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 如联系生活实际, 考查史籍史料及运用方法;概括比较历史现象;论从史出分析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一题多论;开放性问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等等。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 要充分重视研究性学习课,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老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研究性过程的指导。

一是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兴趣爱好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 然后分组进行。

二是要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资料, 指导学生检索图书报刊, 做资料卡片, 使用常用文史工具等, 也可以参观本地的文物古迹, 让其走进历史, 直接感受来自历史真实的震撼。

12.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十二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中如何才能体现出高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备课不是单纯地编写导学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这其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高中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过去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的发生的原因、概括其过程、分析其意义或影响。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学生,而不是只能套用知识,受固有方法的框框约束的死板的人。

二、要体现高效性,教师在课堂操作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先预学后讲授。比如当下流行的“预学导航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3、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一个好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题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启动也尤为重要。因此,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质疑能力和问题设计能力。做到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根据波利亚提出的最佳动机原则,导致学生学习最佳动机的是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相信历史是有趣的,所讨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在探索的心智活动中能找到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习题的四大功能:教学功能、发展功能、检查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历史习题应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使历史事件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合理的认识结构。

5、重视课堂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为了完成任务增大课堂容量,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加以肯定和表示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一课学生的兴趣点是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演出情景剧──《秦始皇的自我辩解》。学生以角色带入的方法,把自己扮演成秦始皇,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这样学生加深了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与其暴政引发的严重后果的认识。

6、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

但是,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师要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也是体现高效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13.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十三

——市八中教学课改工作实践心得 高小莉

【正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走出学生被动学习,厌学的困境,我校于2011年进行教学改革,实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同仁相互交流、切磋。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一、精心设置学案,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做到学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

学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将学案中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因此,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如在讲《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时,我播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视频,林丹获胜,李宗伟落败。加深学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会对人产生不同影响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调控情绪的重要性。播放深圳和西安公安机关对“钓鱼岛事件”打砸日系车辆的激愤人员的网络通缉与处理结果视频,使学生意识到宣

泄情绪要合情合理,不做不利于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处理好课前个体独立学习与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关系

学生课前个体独立学习,是凸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课堂展开和生成的重要资源。了解学生课前先学的情况,更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设计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思想品德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没有任何中间过程,即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讨论”了。讨论不是说开始就能开始的,这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等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分组合作要考虑一个“延迟”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所以必须让学生课前个体独立学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交流、汇总或是先让学生各自尝试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与优化等等。这样,一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二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小组学习情况与个体学习情况并重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可在我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个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首先,在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在合作学习中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每个成员都应有事可做,有自己的分工,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使每个成员获得均等的锻炼机会。其次,实行小组学习评价与个人学习评价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对于小组和个体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调动学习积极性。再次,鼓励学困生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在组内学习中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的解题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老师要加以积极的指导,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养成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并加以思考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上一篇:关于优秀党员干部现实表现材料下一篇:意大利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及特点